巩义民间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事

一、郑州民间传说1、轩辕方郑州民间传说故事,流传于郑州、新郑一带。传说远古时候,黄帝和炎帝摒弃前嫌,讲和联盟,两个部落合并成为炎黄部族,共同开发中原,种田建房,逐渐富足强盛起来。东南方的部落首领蚩尤生性暴戾乖张。他听说中原地带是风水宝地,就大肆向中原侵吞抢掠,黄帝组织炎黄族众在涿鹿迎战蚩尤。当时正是中秋季节,夜寒昼热,时常大雾弥漫,黄帝在作战中往往迷失方向,战事屡屡受挫。为能打败蚩尤,黄帝到处考察访问,发现一种磁石可以定位指向。他据此研制一个木头人,用磁石琢磨成一只手臂,五指始终指向南方,叫它为“方”;又研制一架车,在宽平的木板下装上能转动的圆轮,前头装上扶手,叫“轩”;在“轩”前面安上两根木杠,使“轩”可以推拉走动,叫“辕”。黄帝就给这天下第一器械定名为“轩辕方”。黄帝用它定方向,终于战胜了蚩尤。2、仓颉造字郑州民间神话传说,流传于郑州市郊区、新郑、新密、登封一带。新郑市城南关有座风台寺,相传是古代仓颉造字的地方。古时候没有文字,人们结绳记事。轩辕黄帝统一中华后,命大臣仓颉造字,仓颉在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专心造字。好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仓颉很着急,一天他正坐在茅屋前苦想,一只凤凰呜叫着从天空飞过,凤凰嘴里衔的一片树叶落下来,上面有个明显的兽蹄印,一名老猎人说这是貅蹄印,各种兽的蹄印都不一样,他只要一看蹄印,就知道是什么兽。仓颉由此受到启发:世上万物各有特征,抓住特征,画出图像,不就是字吗?从此他注意观察各种事物,造出了山河湖海、日月星云、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很多字,从此中国有了文字。后人为纪念仓颉造字的功劳,把仓颉造字的高台叫“凤凰衔书台”,宋朝人又在这里建寺筑塔,称为“凤台寺”。3、黄河和邙山的来历郑州民间传说故事,流传于巩义、荥阳、郑州市郊一带。传说西海之中有一条修炼万年的大蟒,听说玉帝到下界巡视,前来讨封不成,便窜人中原大河中兴风作浪。到禹王时期,大禹率众治水,发现巨蟒作怪,挥剑与巨蟒交战七天七夜,终于斩杀恶蟒。蟒血流进大河,把河水都弄浑了,就成了黄河;百里蟒身化成蟒形山岭,这就是邙(蟒)山,又叫邙岭。别名:蟒山、虻岭4、郑庄公黄泉见母郑州民间历史故事,流传于各县(市)区。新郑南关有一座大土丘,人称“望母台”,传说这就是春秋时期郑庄公望母的地方。据说当时郑庄公因母亲参与谋划共叔段叛乱,一怒之下,把母亲放逐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随后就后悔自己对母亲做得太过分了。郑国国都——新郑南关溱水、洧水交叉的地方有座土丘,庄公让人在上面修建一座很高的土台,一思念母亲,就登台朝城颍方向翘望。后来,采用颍考叔的办法,从城南洧水河北岸挖地道见泉水,地道直通王宫,庄公与母亲在地道相见,母子和好如初,郑庄公更加孝敬母亲。从此郑庄公黄泉见母的故事就一直区流传下来。5、船城的传说郑州民间传说故事,流传于郑州市城郊。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有一天管城县官正在坐堂,忽然天摇地晃,急到海滩寺求助,法僧说:管城本是一个船城,头向西尾在东。因漂泊到嵩山脚下碰上岩石走不动了,所以一直摇晃。须用铁锚镇住,方能平安无事。县官立即叫铁匠铸造一个千斤铁锚放在大堂上,大堂果然不再摇晃了。现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管城像只船,塔儿是桅杆,铁锚放大堂,县城不摇晃。”注:管城即现在的管城区6、凤凰台大米的传说郑州民间传说故事,流传于郑州市城郊。传说很早以前,郑州东门外有个湖泊叫东湖,湖边梧桐树上住着一只美丽的凤凰,渴饮湖中水,饥食梧桐果,每年春天百鸟便飞来朝风。后来人们陆续来这里居住,与凤凰做了邻居。老鹰嫉妒凤凰,勾结青龙吸干湖水。凤凰不忍人们受难,便让自己的泪水流人湖中,直至泪干身死。人们用凤凰的泪水浇灌水稻,长出的稻米也像凤凰的眼睛一样美丽,蒸熟后呈立状,表现了凤凰威武不屈的高尚品格。为纪念舍己救人的凤凰,人们把它埋在湖边土岗上,又修了一座凤凰台,并把这里定名为凤凰村。7、金水河的传说郑州民间传说故事,流传于郑州市城郊。传说子产一生操劳治理国家,临终还惦记着国计民生,嘱咐儿子说:“我生不贪民财,死不占民地,可把我埋在陉山顶上。”由于子产勤政爱民,深受人民拥戴。人民听说他的死讯都非常悲痛,从全国各地赶来送葬,并把身上佩戴的金银珠宝摘下来送到子产家中,你一件我一件,竟堆满几大车。子产的儿子秉承父亲遗志坚决不收,最后一位老人说:“既然不收,我们就把这些金银珠宝送到他的封地倒进河里,俗话说:‘肝胆照日月,江河流不息。’就让子产的恩德和我们对他的怀念象河水东流一样,流芳百代吧。”大家就把车推到东里,将金银珠宝全倒进河里。只见河水波光鳞鳞,金光闪闪,成了一条金色的河,从此这条小泥河便得名“金水河”。以上故事选自相关书籍:《郑州民俗》,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第二部分:郑州八景1、圃田春草郑州八景之一,遗迹在今郑州市管城区圃田镇,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诗曰:“薮泽平铺嫩带烟,偶经酥雨倍芊绵。年年占得春风早,怀古重吟甫草篇。”“极目浑无际,宣王旧猎场。马蹄穿翠纵,燕尾掠晴芳。色碧低念黛,薰浓暗然裳。天涯纵有句,吾意感天荒。”又有当时学正朱炎昭亦作诗咏赞,诗曰:“东都行狩几千年,此是天王旧圃田。鸟下绿无春似海,马嘶碧甸草如烟。于今郑野风尘远,自昔周家雨露偏。几处牧歌生铎响,依稀博兽夕阳边。”图片地址:http://www./whdata/image/pt.jpg2、凤台荷香郑州八景之一,遗迹在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圃田镇凤凰台村,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诗曰:“台荒不见凤来翔,路转回塘得小凉。十里熏风三尺水,红云擎出翠云乡。”“仆射陂边水,螺痕镜里表。凤凰难出穴,君子尚余亭。荡浆通花气,搴笙绕鹭汀。避炎应第一,磅礴思沉冥。”当时学正朱炎昭亦作诗赞咏,诗曰:“凤凰去后剩空台,台下陂塘面面开。乱把秧针将水刺,齐撑荷盖接天来。闲鸥眠处清芬满,孤骛飞时落照才。自有舟如莲瓣小,春风摇荡绿云隈。”图片地址:http://www./whdata/image/ft.jpg
3、梅峰远眺郑州八景之一,遗迹在今郑州西南三十多里梅山,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诗曰:“远近群瞻卓笔欣,无心出岫忽升腾。鸽王离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绕上层。”“莅郑推名胜, 峭拨空。势联嵩少回,事记楚师雄。平野层层树,危岚面面风。檀香谁剪代,孤负此穹崇。”当时学正朱炎昭亦作诗赞咏,诗曰“西南杳杳黛如烟,指点梅峰落照边。可有寒香留鹤守,直疑山色胜龙眠。云骄横抹晴岚底,岫冷孤撑小雪天。何日吟肩驴背耸,谬从此际访逋仙。”http://www./whdata/image/mf.jpg4、古塔晴云郑州八景之一,遗迹在今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附近,塔名开元寺舍利塔,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诗曰:“擎天一柱映斜,高造浮屠上入云。伊孰当年藏舍利,烟岚雨后色平分。”“开元初地辟,云际涌浮图。独立遗千劫,凌空占一隅。絮粘连不断,肤合有疑无。背郭炊烟起,常将霁蔼俱。”当时学正朱炎昭亦作诗赞咏,诗曰“闲云片片度晴晕,缥缈偏从断塔归。颓顶疑麻苍盖漏,无心乱化白云飞。飘过雉碟天弥远,上鳌峰露已 。幻极古今多变态,何堪称翘首望依依。”此塔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毁。http://www./whdata/image/gt.jpg5、海寺晨钟郑州八景之一,遗迹在今郑州市区内黄河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海滩寺,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诗曰:“明灭残星漏已沉,数声清响振祗林。邯郸丰枕擎回梦,输与枯禅定慧深。”“野老堪同调,萧寥托运游。当年人不识,此地迹偏留。夜月空浮世,闲云拥古丘。沧桑经几易,笙鹤响高秋。”当时学正朱炎昭亦作诗赞咏,诗曰“矫矫仙才总自豪,卸一去其徒劳。先天卦向黾文衍,拨地台因鹤驾高。粤想羲陵云黯黯,远临汴水影滔滔。著书艳说虚荒事,应与 园史共褒。”http://www./whdata/image/hs.jpg海滩寺的由来相传很久以前,这一带市场泛滥滔滔黄河,后来河水流向寺坡村,沙砾和淤泥冲刷到村边,人们把沙砾堆积的河边称为“海滩”。不久和水退去,由村民在沙堆的西边发现一块高三丈、宽二丈的大顽石,大顽石上栖息着一堆凤凰,经阳光照射,凤凰上泛着闪闪发光的金星,后来,村名都把他们叫做金凤凰。天长日久,凤凰引得百灵、黄莺、鹦鹉、喜鹊等云集周围。这些鸟舞姿翩翩,歌喉婉转十分快乐。后来在大顽石西边稍北住着的村民的地方,后来又有无家可归的难民也在此安家落户,人烟逐渐稠密形成新的村庄。说来奇怪,自从有了金凤凰,这里贫瘠的荒地好像上了一层麻饼(没有油芝麻酱),只要春、秋天把种子撒在荒滩地里,收获时就能丰收。村民认为是天鸟的帮助,是神鸟凤凰保佑村民过上好日子。于是大家集资在大顽石搂住的地方(现海滩街路西偏北的方向)建起一座寺院,名为“海滩寺”,寺院内佛殿雄伟壮观,结构别具一格,院内苍松翠柏、青竹繁茂。寺院西边“海滩”上建的天仙庙内雕刻的全是天仙与百鸟朝凤的图案,院中置有古钟,每逢过节,都要敲钟,附近村名男女老幼前往焚香朝拜,求金凤和百鸟保佑村民们平安、迹象。这盛景就是当时有名的“海寺晨钟”,为清朝末年郑州八景之一。1927年,冯玉祥主豫时,海滩寺被拆除。
6、卦台仙境郑州八景之一,遗迹在今郑州市管城区圃田镇。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诗曰:“辞粟遗荣善自全,冷然一语寄真诠。西游也在人世间,赢得千秋强号仙。”“野老堪同调,萧寥托运游。当年人不识,此地迹偏留。夜月空浮世,闲云拥古丘。沧桑经几易,笙鹤响高秋。”当时学正朱炎昭亦作诗赞咏,诗曰“矫矫仙才总自豪,卸风一去其徒劳。先天卦向黾文衍,拨地台因鹤驾高。粤想羲陵云黯黯,远临汴水影滔滔。著书艳说虚荒事,应与 园史共褒。”http://www./whdata/image/gtxj.jpg7、龙岗雪霁郑州八景之一,遗迹在今郑州南郊。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诗曰:“六出飞花一夜翻,朝来玉蟒卧微暾。琼瑶满眼丰年瑞,尤爱空明画里村。”“直入清虚境,潜虬玉蜿蜒。遥林明积素,初旭澹微烟。缥渺逢瀛近,高空尘鞅捐。何须灞桥去,披氅最翩然。”当时学正朱炎昭亦作诗赞咏,诗曰“大野茫茫雪色浓,朝来霁日又高春。几疑松顶迷还鹤,何人献曝过瑶峰。我来为觅寒梅树,袄负黄绵倚瘦竹。”http://www./whdata/image/lg.jpg
8、汴河新柳郑州八景之一,遗迹位于郑州北郊。汴河即今贾鲁河,又名小黄河。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诗曰:“一鞭青不断,爱尔碧参差。驿路则三月,征帆佛几枝。晴添光幂?,露?眼迷离。往事随?畔,空名贾鲁垂。”学正朱炎昭亦作诗赞咏,诗曰:“滔滔汴水自东西,冉冉春生长短堤。断岸犹余残云在,柔条已共暖烟齐。至今贾鲁鸿猷远,终古随家鸦影栖。淘尽英雄多少事,攀来恐惹恨凄迷。”http://www./whdata/image/bh.jpg三、郑州古代建制郑州地处中国大陆腹地,中原地区中部黄河南岸,黄河中下游临界处,西依嵩山,东南连黄淮平原,地理坐标东经112°42'~114°14',北纬36°16'~34°58'。历史上素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郑州古城始建于商初。“商汤建国后都亳。最新考证材料证明,亳,或曰郑亳,即今郑州商城,曾为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已、太戊九王的都城。”商代中期,商王仲丁迁都于敖。西周为管国。春秋为管邑,属郑国。秦始皇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郑州之名始于隋开皇三年,治所先后在成皋县和管城县.,辖成皋、荥阳、密、内牟、苑陵等县。开皇十六年(596),改称管州,大业初年,复称郑州,州治管城,辖管城、汜水、广武、圃田、新郑、荥阳等县。大业三年(607)改郑州为荥阳郡,大业十四年(618)复改郑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为荥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郑州,辖管城、汜水、荥阳、荥泽、密、中牟、新郑、阳武等县。宋熙宁五年(1072),废郑州建制,辖县改隶开封府。元丰八年(1085),复置郑州,下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原武5县。金代郑州属南京路;元初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郑州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明初,郑州属开封府,清因之。雍正二年(1724)升郑州为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汜水、河阴4县。雍正十二年(1734)废直隶州,仍为郑州。光绪三十年(1904)再次升郑州为直隶州,1913年改郑州直隶州为郑县。相关人物:商汤、仲丁、管叔鲜相关地名:敖、亳、管国、三川郡、河南郡、管城县、管州、荥州、荥阳、汜水、成皋、荥泽、河阴、新郑、密县、巩县、中牟、阳城、原武相关书籍:《郑州古今》《郑州大辞典》《郑州市情》资料来源:1997年《郑州市志》 管国 内容:西周时封国,在今郑州市管城区一带。殷时称关,音义与管相通,西周时称管,西周初年,周武王灭殷后,封其弟姬鲜于管,称管国。《史记·管蔡世家》载,“封叔鲜于管。”《战国策·魏策》:“管,即河南管城,在京县东北,今郑州管城县。”《括地志》:“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管在西周初年一度地位显赫,《竹书纪年》载:“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周成王时,管叔与武庚叛乱被周公诛杀,后国废,春秋时为邑。别名:主题词:管国相关人名:管叔鲜相关地名:管城县、管城相关书籍:1997年《郑州市志》《郑州商城初探》《管城史话》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祭国 内容:亦称西周时期封国,在今郑州市区东。古称祭伯城,为周公姬旦的第五个儿子祭伯的封国,故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预《左传》注云:“祭国,伯爵也。”《路史》载:“周圻之内管城东北有古祭城。”别名:主题词:祭国相关地名:管城、祭城相关书籍:1997年《郑州市志》《郑州商城初探》《管城史话》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祭城 内容:为春秋时期郑国封祭仲之邑,即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之祭城。祭仲原为郑国守其疆土于东北边疆祭地(今河南长垣县)的“封人”,后为郑国卿,执政。《括地志》:“故祭城在管城县东北十五里,郑大夫祭仲邑也。”后世称之祭城。别名:主题词:祭城相关人物:祭中原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管州 内容:古州名。治所在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隋开皇十六年(596),改郑州置,辖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广武、中牟等12县。大业初年,复称郑州,唐武德四年(621),分郑州新置管州,辖管城、须水、圃田、清池4县。贞观元年(627)废州,辖县并入郑州。别名:主题词:管州相关地名:郑州、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广武、中牟相关书籍:《管城史话》、1997年《郑州市志》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管城县 内容:古县名。治所在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老城。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中牟县始置。因治地为古管国地,故名。初属管州,为州治。大业二年(606)改管州为郑州,管城改属郑州。唐武德四年,复置管州,管城为管州治。贞观元年(627)废管州并入郑州。贞观七年(633)“自武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引《旧唐书·地理志》),宋初依属郑州。明初撤管城县并入郑州。别名:主题词:管城县相关地名:郑州、管城、管州、成皋、荥阳、新郑、苑陵、广武、中牟相关书籍:《管城史话》、1997年《郑州市志》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郑州直隶州 内容:清代置,治所在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老城,隋开皇三年(583)置郑州,之后曾改称管州、荥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复称郑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郑州,元丰八年(1085)复置郑州,下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密、河阴、荥阳、汜水6县。元代辖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明代初年,管城县省人郑州,郑州外领荥阳、荥泽、河阴、汜水4县。清雍正二年(1724)升郑州为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汜水、河阴4县。雍正十二年,(1734)废直隶州,仍为郑州。光绪三十年(1904)再次升郑州为直隶州,1913年改郑州直隶州为郑县。别名:主题词:郑州相关地名:管州、荥阳、汜水、河阴、管城、荥泽、郑县相关书籍:1997年《郑州市志》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管邑 内容:又称管叔邑、莞叔邑。春秋时期郑国地,在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一带。西周成王时,管叔与武庚叛乱被周公诛杀,后国废。春秋时为邑,其地先属郐,郐灭,属郑,郑灭于韩,又属韩。《汉书·地理志》:“圃田泽在西,豫州薮。有莞叔邑。”颜师古注曰:“莞与管同。”《资治通鉴》卷六:“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班志,河南郡中牟县有管叔邑),信陵郡攻之不下……。”即指此邑。别名:管叔邑、莞叔邑主题词:管邑相关人物:管叔、武庚、周公相关地名:郐、中牟相关书籍:1997年《郑州市志》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祭邑 内容:春秋时期郑国地。在今郑州市邙山区北部黄河道中。原祭国,故名。周定王二十年(前587),郑国攻打许国,许国求救于晋国,晋国派兵占据郑之祭邑。《左传·成公四年》:晋“取汜、祭”。即指此邑。别名:祭国主题词:祭邑相关地名:郑国相关书籍:1997年《郑州市志》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补 内容:原始社会部落名。中心地在今新密市牛店镇打虎亭村北补子庙西南。相传炎帝族势力发展到中原,曾为炎帝所伐。《路史·国名纪》:“炎帝伐补。”即指此。别名:主题词:补相关地名:补国、密县、密国、密州相关书籍:1997年《郑州市志》、《密县史话》、《密县志》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祝融墟 内容:原始社会时期祝融部落居住地。其中心地在今新密市曲梁乡古城寨一带。该部落活动范围相当于今新密市东南部和新郑西部。祝融,颛顼之曾孙,本名重黎,为帝喾火正,甚有功,能光明天下,帝喾命之祝融。其弟吴回,继居火正,为祝融。其后,部落遂以祝融命之。《左传·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虚也。”即:郑国,本是祝融氏居住之旧地。别名:主题词:祝融墟相关地名:密县相关书籍:《密县史话》资料来源:《郑州大辞典》 四、郑州古代文物遗址郑州古象化石地点 内容:位于郑州市董砦村,1970年2月出土的这批古象化石埋葬在距地表12米深处,共计10余件。经过修剔整理,其中—对象的门齿保存完好,一个长达3.1米,—个长达2.9米,还有象的臼齿齿板、肢骨、枕骨、骨盆等零散碎骨;此外,还伴有其他动物化石,如赤鹿角和马齿。经鉴定,这对流古象化石;属纳玛象,为老年象。据考证这批古象化石属于纳玛象化石。纳玛象生活在距今约40—50万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此种古象化石在郑州的发现,说明当时河南一带属于温暖、湿润、河道纵横、草木茂盛的亚热带气候。裴李岗遗址 内容:位于新郑市城西7.5公里裴李岗村西,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约七、八千年。年,原开封地区文管会、郑州大学、社科院考古所等先后进行过4次发掘,揭露面积27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10余个及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遗物400多件,其中石器有铲、斧、镰、磨盘、磨棒等。特别是用砂岩琢磨而成的磨盘,平面呈椭圆形,腰部内收,整体呈鞋底形,制作非常精制致;陶器有壶、钵、罐、碗、鼎及陶猪、陶羊等,均为手制,多素面,少数饰篦点纹、压印纹、乳钉纹。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陶,颜色多呈桔红色或褐红色,代表性器物为三足钵、筒形罐等;骨器有骨针、骨锥、骨镞等。该遗址东半部为聚落遗址,文化层厚1—2米,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埋葬相当密集,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死者头向南偏西,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少者1件,多者20件以上。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空白,被考古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大河村遗址 内容:位于郑州市东北郊柳林镇大河村西南的土岗上,北距贾鲁河约2.5公里,南距市区12公里,西距古汴水14公里。遗址东西长700多米,南北宽约600米,面积40多万平方米。文化层厚4~12.5米。文化内涵包括仰韶、龙山、二里头和商代4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达3300多年之久。除此之外,还有山东大汶口和湖北屈家岭文化的遗物。1964年发现,1972年首次发掘,前后共发掘21次。揭露面积约5000平方米,清理各个时代房基47座、灰坑290个、成人墓葬184座、瓮棺葬170个,出土陶、石、骨、蚌、玉、角等不同质料的生产与生活用具近3500件。遗址中部窖穴密集,房基相迭,是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的居住区。四周边沿多为龙山、二里头和商代文化堆积层,遗址的东北、西北部和居住区附近发现有氏族公共墓地两处。文化内涵仅仰韶文化4个类型就可分7期:前l一3期、第l期,相当于仰韶文化早期,距今年;第2期相当于庙底沟文化,距今约年;第3期相当于秦王寨类型,距今约年;第4期为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距今约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由于其文化面貌独特,因而称之为“大河村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紧接其后,第三期除秦王寨类型外,还发现有大汶口文化的遗物。第4期除部分大汶口文化遗物外,还有屈家岭文化遗物。这里发现仰韶文化时期房基10间,除两间为单个房子外,其余8间分为3组。一组为4间相连,另两组是两间相连。4间一组的F1一F4,保存较好,墙壁最高处尚保留1米余。建筑工序是先挖基槽,在基槽内栽木柱、缚横木、加芦苇束,再涂草拌泥构成墙壁,然后用火烧烤,即所谓“木骨整塑”房。出土遗物中有罕见的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钵等,造型美观。彩绘图案约30余种,特别是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晕纹等,为研究我国天文史增添了新的资料。遗物数量极多,主要是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褐陶为主,红陶次之。器物表面多素面或磨光,器表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等。彩陶数量前期较多,后期明显下降,不见白衣彩陶,只有少数红衣红彩或红衣黑彩和灰衣红彩。过渡期彩陶图案简单化,笔法草率,但有的图案仍非常生动形象。主要花纹有S纹、X纹、曲线纹、植物纹、水波纹、豆点纹、旋纹、星座纹等。陶器制法前期多为手制或手、轮兼制,后期出现轮制。陶器器形有鼎、钵、盆、罐、碗、壶、豆、甑、尊、瓮、(上禾+下皿)、壶和大口尖底瓶、小平底缸等。生产工具有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与前几期相比较有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新出现了双肩石铲、长方形石刀、蚌刀、石镰等。装饰品有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大河村遗址出土的遗物,特别是陶器,在陶质、陶色、羼和料和器犁、纹饰等诸多因素中,既有从早到晚一脉相承的发展演变规律,又有明显的阶段性。大河村遗址面积大,遗物多、延续时间长、文化内容之广泛,是中原地区其它古代遗址中罕见的,为研究原始氏族制到奴隶制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同时也为探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期划段及类型研究提供了尺度。为研究中原地区与黄河下游、江汉流域诸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依据。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庄王遗址 内容:位于郑州市西北郊约20公里的沟赵乡后庄王村东北的岗地上,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岗高约5一10米,索须河紧靠土岗北侧由西向东流去。1958年2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遗址南部进行考古发掘。1976年6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郑州市博物馆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前后两次共汁发掘面积约600多平方米。根据地层叠压与打破关系,以及各期陶器的特征,初步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出土的生活用具(包括葬具)主要是陶器,有鼎、罐、豆、小口尖底瓶、釜、瓮、钵和器盖等。以泥质红陶与砂质棕陶最多,泥质灰陶较少,有部分白衣彩陶。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其次是骨器。器形有斧、铲、刀以及骨镞、骨针、陶纺轮和陶弹丸。另有骨簪与残陶环。中层:出土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有鼎、罐、瓮、钵、尖底缸、平底缸、尖底瓶、碗、器盖等。陶器仍以砂质棕陶和泥质红陶最多,泥质灰陶次之,并有一些施白衣绘红彩与黑彩的彩陶。此期的瓮棺葬出土数量较多,用作葬具的陶器种类也比较多,有尖底罐、尖底瓶、平底缸、瓮、罐、钵、盆、鼎、器盖等。此期的生产工具中,石器有铲、斧、刀、凿、纺轮以及骨镞、陶弹丸和鹿角锥等。上层:陶器有鼎、砂质罐、瓮、泥质罐、钵、小口尖底瓶、豆、碗和器盖等。泥质灰陶较多,砂质与泥质红陶与棕陶较少,部分泥质红陶绘黑彩。器表纹饰有绳纹、弦纹、锯齿纹与附加堆纹。生产工具中石器有铲、斧、凿、刀、弹丸以及蚌镰、骨镞、陶纺轮等。另有石环、陶环与蚌环等。该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原始聚落遗址。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尚岗杨遗址 内容:位于郑州市东南5公里南曹乡西尚岗杨村西的土岗上。遗址西靠七里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遗址西侧临河断崖上可看到文化层厚2米左右,包含有房基、窖穴、墓葬等。房基为“木骨整塑”,墙壁与地坪经大火烧烤呈砖红色,—卜分坚固。窖穴多为桶状与袋状,填灰土和烧土块或深灰色草木灰。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墓。在遗址范围内,地面上散存大量烧土块、陶片、残石器、兽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陶器表面多素面,磨光或施一层陶衣。部分罐、钵、盆、瓮的腹部饰弦纹、鸡冠纹;小口尖底瓶饰线纹;缸的外壁饰粗线纹,口部饰附加堆纹;部分盆、钵、碗、罐上腹部施白衣,并绘黑、褐或红彩圆点、弧线三角纹、花卉纹、同心圆纹、水波纹、网格纹、平行线纹等。该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旭旮王遗址 内容:位于郑州市中原区旭盏王村,西距贾鲁河约2.5公里,东南距金水河约2公里,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为城区所压。195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进行发掘,开探方5个,清理灰坑40个。包含龙山及商代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文化遗物,陶器制法分为轮制、模制和手制3种,以轮制为主:陶质有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或夹砂灰陶:器表多素面或磨光,常见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绳纹、划纹等;器形有扁足鼎、甑、杯、碗、豆、圈足器、钵、尊、瓮、罐、澄滤器、箅、盖、纺轮、泥模、环、弹丸等。还有石铲、石刀、石凿、石镞以及骨凿、骨镞、骨簪、蚌镰、蚌刀等;商代文化遗物,陶器有有鼎、鬲、罐、钵、簋、瓿、盆、瓮、平底器、研磨器、器盖、纺轮、陶拍子、网坠等: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划纹等:石器有铲、镰、斧、凿、砺石、矿石、松绿石等;玉器有残戈和残刀等;铜器有镞和凿等。该遗址属河南龙山文化和商代二里岗文化期的文化遗存 郑州商代城址 内容:位于郑州市区,东起凤凰台、西到西沙口、北至花园路、南达二里岗,面积2500公顷。1950年发现,1955年在遗址中部又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城垣。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宫殿房基、小型房基、窖穴、水井、壕沟、墓葬、祭祀坑等遗迹,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制骨作坊、玉器作坊等遗址。出土了石器、蚌器、铜器等遗物,其中有珍贵的玉器、原始的青釉瓷尊、罕见的夔龙纹金箔、精致的象牙梳、古老的乐器石埙等。根据碳14测定,遗址年代距今年,加之出土的遗迹、遗物,表明郑州商城遗址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中期都城。它的发现填补了安阳殷墟之前的一大段商代历史空白,丰富了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实物资料。1959年郭沫若来郑州视察时,为郑州商城题写了“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所都。地下古城深且厚,墓中遗物富而殊”的诗句。它填补了商代中前期历史的空白,丰富了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实物资料。至于郑州商代都城的地位,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成汤所居的亳都;一种认为是仲丁所迁的嗷都。亳都说认为:①古代文献中记载有东周时期郑地之亳②郑州商城出土的陶文证明东周时期郑州商城叫亳、亳城或亳丘;③郑州商文化的发现情况与成汤居郑之亳相吻合。由此认为郑州商城就是成汤所居的亳都。亳都地望的确定,为研究早商文化、先商文化以及进一步探索夏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嗷都说认为:①从文献记载看,嗷都的地望就在郑州地区;②从仲丁迁都的情况看,嗷都可能在郑州;③从考古发现看,郑州二里岗期文化介于偃师二里头晚期、早商文化和殷墟晚商文化之间。因此郑州商城只能属于商代中期的嗷都。西山古城址 内容: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23公里枯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西北与低山丘陵相连,东南为黄淮大平原。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年经多次发掘,揭露面积6385平方米,共清理房基170余座,窖穴、灰坑1800余座、灰沟20多条、墓葬200余座、瓮棺葬170多座,出土大批陶、石、骨、蚌器等人工制品以及兽骨、种籽等动植物遗骸。其中最重要的发现,首推仰韶文化晚期夯十建筑城垣——西山古城。西山古城址平面略近于圆形。西墙残存约60米,磁方向约55度:北墙西段自西北角向东北方向延伸,长约60米,磁方向约45度:中段向东圆缓折转,略向外弧凸,长约120米,磁方向75~100度;东段再折东南,与西北角形状略同,残长约50米,磁方向约135度。由现存地段观测,其余地段得以保存的可能性已很小。城墙现存高度保存最好的约3米,宽约5—6米,城墙转角处加宽至8米左右。城墙的建筑程序是:在拟建城墙区段,先挖墙基槽,然后在经过修整的基底平面上夯筑城墙。城墙达到一定高度时,城墙内外两侧挖沟,就地取土,而以外侧挖沟取土为主,从而形成壕沟,沟宽5—7.5米,深约4米,似并未完全具备后代城墙外壕的性质。内侧的沟多不连续,宽窄、深浅不等,均在城墙筑成后予以封填,以保护墙基。城墙建筑采用先进的方块板筑法,即在经过修整的生土基槽内分段逐层逐块夯筑。城墙基底较宽,向上逐级内收,形成一级级台阶,内收幅度底部较大,越往上越小。城墙建造过程中,局部地段可能采用中间立柱固定夹板,四面同时逐块夯筑的方法,因此在板块之间,往往保存埋设立柱而形成的宽约30厘米、深约40—50厘米不等的基槽。基槽内分布有柱洞。柱洞间距一般约20厘米,直径多在12厘米左右,深约30—70厘米。另一些区段,则依序逐块夯起,板块间不见基槽。板块的大小并不一致,一般长1.5—2米、宽2米。现存城墙平面一般横排2板,西北城角因加宽而横排5板。西山古城各段城墙的建造顺序是西墙先于北墙,北墙系倚压在西墙北端基底内收阶面上,直接夯筑起建。北墙中段的夯窝为圆形,底部倾斜不平,直径约3厘米左右,夯窝深约0.3~0,5厘米。从一组较为清晰的夯窝痕迹分析,有可能是数根一组的集束棍夯。西山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按顺序可分为3期:第1期遗存约相当于后岗一期文化,但多为零星分布,遗迹、遗物较少;第2期遗存最为丰富,文化性质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第3期则为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类型。西山古城即始建于此期早段,废弃于此期晚段,绝对年代为距今年。西山古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它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收获,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城市的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国务院公布西山古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附站马屯遗址 马庄遗址 二里岗遗址 马良沟遗址 牛砦遗址 阎庄遗址 关庄遗址 洛达庙遗址 花园路制骨作坊遗址 小双桥遗址 岔河遗址
林山寨遗址 宋庄遗址 堂李遗址 西山古城址 古荥冶铁遗址 织机洞洞穴遗址
后庄王遗址 八方遗址 青台遗址 沙石嘴遗址 点军台遗址 伏羲台遗址 米北遗址 唐庄遗址 颍阳遗址 洪府遗址 高坡岩遗址 楚湾遗址 汪沟遗址 秦王寨遗址 后魏遗址 老寨遗址不详述
总算是有人看了。。。谢谢as91zx64,虽然是“晕”呵呵
八面神村与刘秀的故事“八面神”市中原区沟赵乡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其村名的来历有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传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自封为皇帝,属下文武大臣强烈不满。后来刘秀起兵讨伐王莽,攻占颍川、展开中原一场激战,刘秀败下阵来。王莽乘胜追击刘秀不放,一天追赶到沟赵南边一片空旷野地时,刘秀被追得的筋疲力尽,眼看就要被王莽抓俘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声炸雷响彻天空,大雨倾盆电闪雷鸣中,出现一位身高丈余,金盔银甲,手持兵器的八面脸,怒目圆瞪对王莽吼道:“莫伤真龙天子!”下的王莽魂不附体翻身落马,正在想着“田不助我”时,刘秀趁机逃跑,躲过一劫。后来,刘秀洛阳登基称帝,恢复大汉王朝。一日,想起当年在郑州西郊北遇难被王莽追赶的情景,心想上天派“八面神”救我,才有今天,定报救命之恩。遂颁旨在他当年遇难处建庙塑神---八面神。后来人们来此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形成村庄,遂叫八面神村
内容是不错,可是长了点.温馨提示一下下:不适合晚上看.
我们的中原!!!自豪 !!!
贴吧,贴吧,没有错!加油!目前已经被点击过182次啦!至少有100个人看过啦!
呵呵 收藏!
很不错~~~~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