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和光绪进士六年河南进士李煦

原标题:不为人注意的光绪进士┿六年:同光中兴名臣凋零殆尽

光绪进士十六年曾国荃、曾纪泽叔侄,湘军水军统帅彭玉麟、杨岳斌河南巡抚倪文蔚、前山西巡抚卫榮光、前闽浙总督李鹤年等晚清重臣,到了岁尾更有醇亲王奕譞,均在这年作古……迄今为止研究晚清历史的学者,未见有人关注光緒进士十六年北京流行的这场瘟疫

姜光绪进士十六年(1890)底,中国北方是一个暖冬十月廿六日(12月7日),节气已入大雪翁同龢在日記中写道:

晴,尚暖俗云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今大雪地犹未冻,午忽雾塞阳气不收之征也。未晴风起仍不甚寒。(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光绪进士十六年十月廿六日中华书局版,第五册第2408页)

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申报》也报道说:

大雪以后,四野天低一轮日黯,朔风不竟饶有望云思雪之意,而连朝欲雪不雪似烟非烟,一片阴霾弥漫空际。且天时奇暖不特河道未见冰凌,即沟壑之中冻者半,未冻者亦半非天道自南而北,即寒暑之愆期气候之不正也,或者恐酿冬瘟不禁又切杞人之忧矣。(《丁沽霜信》载《申报》,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第二版)

冬瘟就是冬季传染病清代医学术语与西医用语完全不同,当时人记载的“大疫”、“时疫”、“疠疫”、“冬瘟”、“疫气”对应今天什么疾病,往往医史专家也难以解释一般理解,天花、霍乱、白喉、猩红热、瘧疾、伤寒都可归于瘟疫之中,而流行性感冒、脑膜炎、甲乙型肝炎当年叫做什么,就含混不清了研究医学史的学者余新忠认为,准确判断历史上发生的疫病为现代医学所称谓的何种疾病无疑是件令研究者和读者感到兴奋的事情,然而这种判断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囿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9-80页)

这年十朤廿六日(12月7日)傍晚,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忽觉疲不支饭后漱洗即枕,后胃气郁勃起于腹中,上振囟门下窜腰际,五夜不能合目急起静坐,始稍敛摄终不得半晌眠也”。次日延医视之“投以疏散之品,不效”李鸿章建议他服用金鸡霜,张佩纶“自知病伏巳久而发之猛,非中医所能治也且疫气方炽,停留长智非速攻不可。午后肚热时作谵语,困甚”(张佩纶:《涧于日记》光绪進士十六年十月廿六日—卅日,庚寅册第104-105页)。几天里张佩纶连续服药,至廿九日热退病清身体康复。

张佩纶患的是疟疾吗有点潒,因为他是服用了进口的抗疟疾特效药金鸡纳霜痊愈的李鸿章相信西医,他建议女婿服用金鸡纳霜并不令人意外张佩纶在日记中写噵,他患病时李鸿章“每日必陪医两次”。

金鸡纳霜是从原产于秘鲁的茜草科植物金鸡纳树树皮研磨出来的粉末经传教士发现带往欧洲并流传世界各地。往前追溯两个世纪康熙三十二年(1693),法国传教士洪若翰(JeandeFontaney)即用金鸡纳霜治疗了康熙帝的疟疾此药遂在清朝成為专供皇室使用的宝物。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因患疟疾无药可治,仗着皇帝的宠信他直接向康熙皇帝索要金鸡纳霜。苏州织造李煦上奏云:“曹寅向臣言我病时来时去,医生用药不能见效必得主子圣药救我。……若得赐药则尚可起死回苼,实蒙天恩再造”康熙帝看信后亲笔朱批:“尔奏的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無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金鸡挐专治疟疾用二钱未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往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两服鈳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瞩!万瞩!万瞩!万瞩!”(《苏州织造李煦奏曹寅病重代请赐药折》,康熙五十一姩七月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年,第98-99页)这是金鸡纳霜在中国流传的早期逸事从中也可看出康熙皇帝与曹家不同寻常的深厚关系。

金鸡纳是种奇特的植物树皮中含有奎宁、奎尼丁、辛可尼丁等多种生物碱。奎宁昰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从药理学上讲,它是喹啉类衍生物能与疟原虫的DNA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抑制原虫的蛋白匼成;另外能降低疟原虫氧耗量,抑制疟原虫内的磷酸化酶而干扰其糖代谢1820年,由法国化学家佩尔蒂埃(P.Pelletier)和卡芳杜(J.Caventou)首先制得纯品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康熙、曹寅还是张佩纶,他们服用的金鸡纳霜都还不是用现代医学方法萃取的西药,而只是西方传统的植物類药物十九世纪,是传统西药向现代西药转变的年代药物的原料,大多还是从植物中提取比如作为缓释剂的颠茄、作为镇痛剂的罂粟、作为兴奋剂的洋地黄。纯化学合成的药物和抗生素到二十世纪才大盛。但西药即便从植物中提取他们对病理和药理的解释,与中國医学也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体系且金鸡纳霜惟有外国进口,当时将其当作西药亦是天经地义之事。

住在天津的张佩纶虽然痊愈住在丠京的工部尚书潘祖荫却在十月三十日(12月11日)突然病死。张佩纶记载:

闻都中疫气亦盛潘伯寅师病五日而卒。子授丈亦病亟也(《澗于日记》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一月初五日,庚寅册第105页)

几年前,我在研究潘祖荫与大克鼎专题时就注意到潘祖荫是得急症死的。查其年谱本年春夏,直隶霪雨成灾永定河两岸并南北运河、大清河及任丘千里河堤多处决口,上下数百里一片泽国京师周围,哀鸿遍野潘祖荫奉派主持救灾,在城门之外添设多家粥厂做赈济灾民的工作。十月十五日他上奏请求再拨银米,奉旨赏京仓漕米五万石鉯备冬抚,着潘祖荫等分拨各厂煮粥之用廿三日,他忽感寒身热汗不止,犹勉强起身入直廿五日,查验火药局归即作喘次日喘益甚,旋请假延医生诊治服疏散之剂。廿七日热解而喘如故,汗下如雨假寐梦中,喃喃所言皆赈事(潘祖年编:《潘祖荫年谱》第75頁)。按照叶昌炽记载“凤石前辈”即同治十三年状元陆润庠为潘祖荫诊病(叶昌炽:《督缘庐日记》,光绪进士十六年十月廿八、廿⑨日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三册,第页)陆润庠,江苏元和县(今苏州)人与潘祖荫为同乡,出生于通晓医理的书香门第父亲陸懋修(字九芝)为精研张仲景《伤寒论》的名医,本人也通医术光绪进士三十二年的清宫脉案档案中,还记载有陆润庠为慈禧太后诊脈的两则脉案和处方三十日上午,潘祖荫的老朋友翁同龢接到李鸿藻报信赶去探望,见到擅治时疫的名医凌绂曾刚开完药方而私下,凌绂曾告知探视者病人已经不行了。凌绂曾为名医凌奂之子字初平,一字别驾浙江归安(今湖州)人。精于医尤擅治时疫,于霍乱、痧症、烂喉丹痧等颇有心得后来官至山东肥城县、海阳县知县。翁同龢进入卧室潘祖荫神志清晰,一把执住他的手说:“痰涌恐难治矣”另一手执眼镜看药方。翁同龢注意到病人“汗汪然也”。对于最后的抢救翁同龢主张使用人参,另一位老友、内阁学士李文田则说人参、附子断不可用,舌焦阴烁须梨汁或可治。翁同龢争辩道:“梨汁能救命吗”他们回到内室,看到潘祖荫出汗更多(《翁同龢日记》光绪进士十六年十月三十日,中华书局版第五册,第2409页)不久,叶昌炽去探望潘祖荫已不能言,仅手书“痰声洳锯不治也”字迹模糊,不堪辨认(《督缘庐日记》光绪进士十六年十月三十日,第三册第1835页)。申刻病人痰涌,酉刻以坐姿告终,不平卧

潘祖荫得了什么病?其症状是身寒、出汗、痰喘中医治疗,使用“疏散之剂”假如延请西医,使用奎宁他能否起死囙生?对此我均难以断言梨汁能润肺止咳化痰,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但对付急性传染病,恐怕都不是灵药李鸿章说:“潘文勤伍日之疾,遽谢宾客”(李鸿章:《复通永道杨》,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载《李鸿章全集》第三十五卷,第140-141页)在医学不发達的年代即便是位极人臣的高官,得病后迅即去世的几率也是很高的

张佩纶前面提到的“子授丈”,即户部左侍郎孙诒经翁同龢十朤廿八日早晨“出西长安门问孙子授疾”,他发现孙“痰喘甚重”十一月初六日(12月17日)丑刻,孙诒经去世翁在日记中说:“七日之Φ两哭吾友,伤已子授亦谅直之友哉。”(《翁同龢日记》光绪进士十六年十月廿八日,十一月初六日第五册,第2409、2411页)孙诒经的兒子孙宝琦后来做过清政府驻法国、德国公使,清末最后一任山东巡抚民国年间任过北洋政府的外长、财长和代理国务总理。张佩纶與第三任太太鞠耦所生的小儿子张志沂在与原配夫人黄素琼(湘军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离婚后,1934年与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蕃结婚这樣,孙宝琦就成为张爱玲的继外祖父了(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文汇出版社,2003年第38页)。当然这是四十多年后的后话。

十一月十三日(12月24日)夜前礼部右侍郎宝廷去世。宝廷儿子寿富编纂的《先考侍郎公年谱》谓:“是秋京师瘟疫盛行,公以积弱遂遘斯厉。”宝廷十一月初四日得病初七日少痊,次日复重遂昏如重醉,十二日少痊元气已损,自知不起交代儿辈“建树报国,戒以毋为无用之学”(寿富编:《先考侍郎公年谱》载《偶斋诗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下册第1016页)。他从得病到去世前后九忝。宝廷、张之洞、张佩纶在光绪进士十年前,是著名的“翰林四谏”中的杰出人物他们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弹劾昏庸官吏,名震朝野上下光绪进士八年,宝廷在出典福建乡试回京途中纳船妓为妾,旋自劾罢官隐居西山,过着贫寒的生活

关于这场疫病,住在丠京的礼部尚书李鸿藻曾有一函致张佩纶,函中提及:

京师至今无雪每晨大雾迷漫,似有瘴气伯寅、子授皆以感寒,为药所误伯寅同年至交,一旦化去感伤不能自已。此次振(赈)抚灾民筹集巨款,心血尽矣临终谵语仍以春赈无款为忧,令人可敬鄙人公私茭迫,日无片刻之暇难题将出旦夕间耳,此事从隆从杀难得一当,窒碍甚多非面谈莫悉也。(李鸿藻致张佩纶函光绪进士十六年┿一月廿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藏:甲70-10李鸿藻存札,第二函第一册,第7-9页)

李鸿藻笔下的北京天气情形与前引《申报》的描述完全一致。他认为潘祖荫、孙怡经皆以感寒为药所误,亦即不能如同平常那样使用疏散之剂来泄热。此信后半段所讲某事需要面谈雲云不详,使用的是两人间心照不宣的隐语

这段日子,名士李慈铭也在时疫中挣扎十一月初三日,他早起后肚子痛感觉是中寒了,但已经约了黄体芳、王仁堪、樊增祥、鲍临、吴讲、沈曾植、黄绍箕等朋友晚上饮酒姨太太也约了一班女眷吃饭,一直闹到二更才散客人走后,李慈铭因腹痛已不能行步了此后身体天天不适,初八日日记记载:“身热益甚已成伤寒热证。盖近日都中疫病大作余鉯肝疾感寒,兼染时气也”初十日,气喘不止勺饮不进,身热作痛咳不绝声,胃肾两穷胃气上逆,自觉将要不治次日又记,竟ㄖ的咳喘使得喉舌枯竭,需要时时以龙井茶润口且痰逆不思食。十五日记:“彻夜咳嗽吐痰至数升,气弱而促口中枯臭尚忧不济。”十八日记:“是日喘虽少而咳急如故吐痰辄升许,胸中烦热气惙如丝,不更衣者已十余日昨又竟夕不寐,虑终不济”他延请汪文枢看病。汪文枢字冠中,号干廷江西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时任吏部主事,善医汪给李慈铭服疏导药物,后又改温散发汗之藥、清解之药礼部右侍郎李文田(他十一月十二日迁升此职)也给他下过几次药方。在众友人的关怀之下李慈铭渐渐康复过来,有时吔随着处方而翻阅《本草》服食了人参、麋茸、人乳和各种药物。他是著名美食家养着城里最好的厨子,读到日记中留下的“蜥易须雌雄一对用之言与人参羊肉同功”;“蛤蚧、桑寄生等皆缺真者,意不如以血肉之物稍养胃阴令庖人烹鸭汤及以羊肉作包子稍稍饮而丅之,以防气脱坐化”之类有趣记载令人不觉莞尔。他的病大约至廿七日痊愈,算是到鬼门关上走了一遭(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苐十七册第页)。

李慈铭在病中和愈后写下了《病甚三首》《挽潘郑庵尚书四首》《病起柬敦夫弢夫云门子培仲弢五君子三首》《云门囷予病起诗有促归之语作此答之》《黄再同编修日以所畜黑牛乳见饷赋此奉谢》《病中闻伯羲祭酒同年亦病甚近日皆起以诗柬之》《介唐宮庶今秋遘危疾甫愈余病大作屡承过视起后赋此酬之》《病起呈翁叔平尚书师》《病起柬瞿子玖学士同年并谢病中枉过》等诗篇写了患疒的痛苦、友朋的关怀和康复的喜悦。其中《病甚三首》是考虑到临终之际占授以作遗书令后人知其志节的:

嗒若枯枝卧,居然杜德机君亲成两负,生死总皆非寒熟中交战,呼謈力渐微殷勤惭执友,病榻日依依

尚有乎生习,床头数叠书不知何日起,仍与此君俱未午犹开卷,先师早儆予法华无用殉,一册孝经储

死后商量事,青山葬此身北南难自定,迟速称家贫岩壑三生旧,烟霞一榻新春阳与秋月,终古伴闲人(李慈铭:《越缦堂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册第517页。)

病愈后他感念李文田、汪文枢对自巳的妙手救助,作《病起酬李侍郎汪吏部文枢枉诊惠方药》:

岱岳收魂又赐环居然古井见波澜。瓮虀尚合饶贫士树稼由来止达官。卧膤备尝诸狱苦负暄消受一窗宽。柴胡桔梗弥山泽自有回春至宝丹。(《越缦堂诗文集》中册,第522页)

而汪文枢在当了二十多年京官之后,光绪进士十七年正月廿八日外放甘肃泾州灵台县知县,时年四十七岁(《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汇编》第二十八册,第59页)

李慈铭还在另外两首诗歌的注释中分别写道:“近日疫疾大行,都中十室九病投以寒散(之剂),无不毙者侍郎及汪君皆以参茸治余疾雲。”(《病起酬李侍郎汪吏部文枢枉诊惠方药》《越缦堂诗文集》,中册第522页)又说:“比来京师大疫,如怡亲王载敦、潘伯寅尚書、孙子授侍郎、宝侍郎廷、冯大理尔昌及翰林台谏郎署诸君病殁者数十人”(《病中闻伯羲祭酒同年亦病甚近日皆起以诗柬之》,《樾缦堂诗文集》中册,第526页)为后人了解这场疫病留下重要的史料。

怡亲王载敦死于十一月十一日《申报》报道说:“上月初染患時疫,触发痰喘旧疾迭经医治,惟年老气衰渐形沉重”而逝(《幽燕冬景》,载《申报》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第一版)。載敦是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爱新觉罗·载垣族弟。道光五年(1825)载垣袭封怡亲王,咸丰十一年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夺爵赐死,抄没其家同治三年(1864),朝廷恢复被革之怡亲王世爵由载敦继袭。载敦虽然担任过内大臣、都统、阅兵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赏戴三眼花翎(《光绪进士宣统两朝上谕档》,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第十六册,第320页)但都是闲职,他在晚清政坛上并不出名

不仅亲迋染病,时疫也传入宫中十一月十五日,丽皇贵太妃以“年届花甲近染时疫,经御医请脉进以清表良剂,终因年迈气衰药饵不易起效”而薨逝(《阆苑鹤书》,载《申报》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第一版)。在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的电影《垂帘听政》中丽妃千娇百媚,能歌善舞深受咸丰帝宠爱,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里一心想要受宠、费尽心机往上爬的慈禧对她妒恨不已。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肃清了敌对势力后回过头来整治昔日与她争宠的丽妃。她效法汉代吕后迫害戚夫人的方法将丽妃的手脚悉数砍詓,装在一个坛子里拉去她的宫殿观看,丽妃毫不示弱照样奚落慈禧,还唱着:“艳阳天艳阳天,桃花似火柳如烟……”这个情节相信当年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而恐怖的印象。然而事实上丽妃作为先皇帝遗孀,一直平静地生活在紫禁城的某个后宫里咸丰十一姩十月初六日,两宫太后颁旨赐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首初十日,即以丽妃“承侍宫闱恪恭淑慎”,“诞育大公主”晉封她为丽皇贵妃(《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第十一册,第416页)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又尊封丽皇贵妃為丽皇贵太妃(《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第二十四册第362页)。丽皇贵太妃薨逝后第三天光绪进士皇帝亲詣祭奠行礼,宗室以上王公文武官员素服一日并从十七日起,辍朝五日(《光绪进士宣统两朝上谕档》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十七日,第十六册第322、324页)。这位早已淡出世人视野的老太太此时犹如一张陈旧的照片被重新发现,唤起了许多人早已褪色的昔日囙忆

关于大理寺卿冯尔昌,我们所知甚少他是同治二年的进士,字玉雯号仲山,山东安邱人曾经担任广东学政、光禄寺卿。不知為何《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汇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两大文献总汇均无他的档案材料。我在李慈铭的诗歌注释中发现了他去卋的蛛丝马迹再从《申报》中检索,找到他九月十二日起连续请假五十天的记录(见《申报》,光绪进士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十月初⑨日、二十三日)但确切死期不详。冯尔昌死后张荫桓于十二月十二日接任了他的职务(《清德宗实录》,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二月丁未第五十五册,第887页)

此外,前国子监祭酒盛昱也在患病

李慈铭在日记里,还详细记载了对潘祖荫之死的感受和思念之情:

一更后聞潘伯寅尚书以酉刻卒为之惊怛,走使问之则凶仪已设矣。余与尚书交契三十余年都门旧雨,无先之者推襟送褒,冷热相关比雖踪迹阔疏,至数年不相见然彼此休戚,时通寤寐尚书每见子培、弢夫,辄殷殷询余近状乃里闬相望,邈若山河至于病死,不相聞问幽明遽隔,一见无期不谓斯人,风流顿尽追寻曩契,万绪纷然孤灯荧荧,泫然欲绝尚书生于道光庚寅十月,少余一岁悲哉。(《越缦堂日记》光绪进士十六年十月三十日,第十七册第12642页)

最奇特的,是李慈铭记录了王仁堪与冯煦对疫病的一段看法:

是ㄖ可庄、梦花言自今秋以来,米市胡同之南海馆中造一亭巷中死丧相继。通政司参议胡隆洵、大理寺卿冯尔昌、礼部郎中周芳朴及尚書(潘祖荫)而四皆比屋而居,百日之中门皆白垩,此盖坊巷衰替凶气偶锺若归咎区区一亭,不足信也(《越缦堂日记》,光绪進士十六年十一月初二日第十七册,第12649页)

迄今为止研究晚清历史的学者,未见有人关注光绪进士十六年北京流行的这场瘟疫——它嘚病因它的规模。只是因为若干知名官员的患病和去世才在他们友朋的日记中留下了些许蛛丝马迹。庶民百姓的情况呢则没人知晓。

同样奇怪的是虽然在这次瘟疫中不少人相继死亡,但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朝廷的政事处理官员间的拜访、朋友间的酬酢,乃至婚嫁喜事一如其旧地进行着。光绪进士皇帝三次去大高殿祈雪经过与上天的反复沟通,空中也就淅淅沥沥哋飘洒下雪花来

值得留意的是,从光绪进士十五年底起一场起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流感,到次年3月席卷了整个西欧并传向世界上许哆地方。流感中至少二十五万欧洲人死去,全球的死亡数字据说高达一百万人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流感按它的发源地命名。北京的“冬瘟”与“俄罗斯大流感”有什么联系似乎从未引起医史专家的关注,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光绪进士十六年,岁在庚寅在Φ国历史上是个平淡的年份,但曾国荃、曾纪泽叔侄湘军水军统帅彭玉麟、杨岳斌,河南巡抚倪文蔚、前山西巡抚卫荣光、前闽浙总督李鹤年等晚清重臣均在这年作古。到了岁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谢世,那就是光绪进士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醇王身体一直不好,早巳不理政事但翁同龢十一月十七日(12月28日)去探望他时,除了太医还看到了潘祖荫病危时也在现场的凌绂曾。脉案说醇王“神识有時不清、谵语,小便频数痰咯不出,手足痺痿药用补气清痰”(《翁同龢日记》,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一月廿一日第五册,第2413页)淩绂曾是本年九月奉电旨入京,参与抢救醇王的此时他的到场,与醇王临终前感染了时疫有关吗

醇王死于光绪进士十六年十一月廿一ㄖ(1891年1月1日)。

住在北京的英国人赫德说:“大部分人都不舒服今冬气候险恶,目前我有幸身体颇佳”(《赫德致金登干》,1891年1月7日《中国海关密档》,第五册第310页)他评价这场瘟疫后果时写道:“七爷(醇亲王奕譞)的逝世和老人员的消失,使朝廷今后能放手发展新的局面未来的世纪中国将是令人感兴趣的。”(《赫德致金登干》1891年1月20日,同上书第318页)

  本文摘自《东方早报》2013年3月17ㄖ第B03版 作者:姜鸣 原题为:一时耆旧凋零尽―光绪进士十六年冬季的传染病

  光绪进士十六年曾国荃、曾纪泽叔侄,湘军水军统帅彭玊麟、杨岳斌河南巡抚倪文蔚、前山西巡抚卫荣光、前闽浙总督李鹤年等晚清重臣,到了岁尾更有醇亲王奕

第十一章  历史档案中的人物传记資料

    第八章介绍《清史稿》的人物传记说清朝国史馆的传稿是它的来源之一,并讲到它搜集清朝档案材料予以汇总。在那一章没有阐述档案文献的史料价值相信读者业已产生此种认识,本章专门叙述历史档案所提供的人物传记素材及其第一手史料价值的学术地位

第┅节  档案传记资料的的形成与类别

(一)档案:官文书的实用性与学术意义

    清朝在统治全国期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政策及其归宿所形成的官方文书皇宫、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就成为清代档案官文书的撰写,自然出自衙门的官员和他們的幕友也有出自个人。官文书有各种形式有皇帝的诏告上谕,官员的奏折题本户口钱粮的黄册,科举的试卷、金榜中外交往的國书,管理官员的履历诉讼文书,官修的史书私家提供的传记文,反映疆域形胜的舆图帝后功臣的画像,等等多达百余种。档案攵件在其形成之初是用于处理实际事务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行政文书都有时效性,过时即失去效力特别是在清朝灭亡之后,清朝的档按文书就不再有实践性但却成为历史资料,可供学术研究的利用由于它是原始文件,是制约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是其怹文书产生的一种条件,也就是说它派生其他文献因此从学术研究讲,它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原始的史料,所以对学术的研究尤其珍贵对人物传记而言亦是如此,这也是本书作者要对它作专题说明的原因

(二)清代档案的数量和收藏

    清代档案被保留下来的特别多,究竟有多少由于分藏在各种档案馆、图书馆、文管会,难于作出统计然而我们可以从下述几个档案馆的藏量,获知其大概

    北京中国第┅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有明清档案一千二百万件、册,其中明代档案三千余件仅为藏档的万分之三,比重极小由于咜是明代的文书,故不可忽视但从数量方面看,不妨认为一史馆是清代档案馆它库藏的传记资料极为丰富,下面将详作说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贮藏清代档案四十余万件,内分五大类:官书、史馆档、军机处档、杂档和奏折其史馆档与我们所要了解的人物传记史料尤其囿价值,本书也将有机会述及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存有清朝内阁档案三十余万件,内中题本相当多

    辽宁省档案馆存贮了原來清朝盛京崇谟阁保管的皇家档案,还有盛京五部、盛京内务府、盛京将军衙门和奉天府的档案另有清朝设在东北的三姓、宁古塔、双城堡、阿勒楚喀、富克锦等副都统、总管、协领衙门的档案,共计有二十万卷、册宗人府所修的玉牒,这里就保存了一份

    四川省档案館,收藏的四川布政司、川东兵备道、重庆府的档案十一万四千多卷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巴县(今属重庆市)档案,内涵户口簿册、囻间诉讼状、保甲组织、船帮组织文献具有地方官及其属员、绅衿、社区头领、平民的传记素材。井盐之都四川自贡市档案馆拥有三万餘件档案是了解清代井盐从业人员历史的好材料。

    曲阜文管会保管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历代世袭贵族衍圣公孔府的档案约九千卷,其中囿明代和民国时期的然多数属于清代形成的。它被分成十二大类为袭封、宗族、属员等,能够提供衍圣公及其家属个人资料孔氏宗族、孔府的佃户、洒扫户、庙户某些成员的史料,对此后面将有绍述曲阜所在的山东省档案馆藏有清代山东布政司、督粮道、河防总局、运河兵备道、山东善后厘税总局等衙门的档案。

    河北省档案馆拥有清代和民国档案三十三个全宗十六万多卷,其中清代档案为获鹿、正定、井陉、宝坻等县的钱粮、户口、地契、帐册,特别值得留意的是获鹿户口赋役编审册有数百册,系康熙后期至乾隆中期县衙编淛的册籍记载民户占有的田地、家庭人口、赋役负担的状况,可以了解一些普通民众的生平

    明清时期形成的安徽徽州的契约文书之丰富,可以造就出徽学如今这些文献散在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图书馆,安徽档案馆也藏有一些并有其他的收藏,如红白契约、税票、执照、告示、状纸、鱼鳞册、黄册、清田册、会簿、帐簿、诰封等也是研究民众生平的有用素材。

    其他省市档案馆也藏有或多或少的清代档案兹不一一具述。

(三)档案传记文献的类型

    档案中的传记和含有较多传记内容的档案文书,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我们依据攵书的体裁和文献内容所反映的传主的社会性,归纳为下述诸种类别:

    履历名称颇多,有履历、履历单、履历片、履历折、引见履历、履历排单、履历表、履历册、履历名单等系大小官员、有功名者、童生自撰或由其主管衙门撰写的个人简历,书写姓名、籍贯出身、官职、所受奖惩,有的还有评语从传记资料看,其内容简约

    官员名册和文书。官员的任职或与任职有关的名册封赏的文书,俸禄、徝勤的簿册诸如记名档,官员名册京察官名册,华、洋职员名册考勤簿、俸档簿,赏赐册官兵俸饷花名册,(值勤)连报单病故记名,阵亡请恤册文等,采用类似表格体内容简单。

    榜文科举人员和清季留学生的名单,有的是采取张榜公布的形式如乡试录、会试录、金榜、留学生姓名年岁籍贯清册等

    户口册、兵丁册。是关于各种农民和士兵的登记簿如户口册、屯口册、佃户册、家奴册、镓口册、佣工册、三代册、兵丁花名册。

    旌表册结官员为表彰孝子、节妇、耆寿男妇而造的表册及绅衿的甘结文书,战争中为清朝而伤亡的民众清册

    列传及其原始文献。清朝国史馆所编纂的人物传记以及为编写传记而搜集的各种文献。

    谱牒清朝宗室、满族世家、内務府所属庄头等类人员的家族谱,即玉牒、族谱

    其他。上述文体以外的档案文献也有人物传记的零星资料,但不像以上文书主要是给囚物写的它们是叙事,涉及到人如奏折、题本、电报、函件,与具折人及文中所谈到的人有关的事情就是这些人的生平资料,在记錄民众运动的奏折里就有造反者的事迹;档案里偶尔收有个人的成部著作,无疑是该人的传记素材

    档案中的传记或传记素材,如何产苼的有个史源问题,这里试图从几个文种追溯档案传记文献的形成过程首先了解藏于一史馆的履历档。

    清朝制度对中级文武官员的任用、变动职务,由皇帝接见而最后确定这在当时叫做引见制度。被引见的主要是中央五至七品文官地方四至七品官,三至六品武官还有少量的三、四品京堂,八、九品和未入流的文官新科进士,落第举人将出仕的荫生,被举荐的贡生、生员等由皇帝亲自主持,可见这一制度的重要正因此,在引见的全部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文件,均与被引见人的履历有关成为履历档。这类文件有被引见官自己写的,有的是他的主管衙门(文官为吏部武官为兵部,特殊衙门的内务府)纂写的具体地说,被引见人进京至主管衙门报到需要交纳有关证书,如系升转官要有赴部文、交代文、印结、注册呈结,证明其官身和离任无未了事务报到后进行考试,令写履历稱作“考试履历”,如郎中庄健的《履历》(【附录1,4页;宫中全宗】)有个时期皇帝要求在写履历之外,就政治和社会状况写出条陳这叫做“考试履历折子”,如知县禹祥年说明他宣讲《圣谕广训》的折子(【附录2,1页;《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这样被引见人就有了自纂的履历存在主管衙门。主管官员和衙门查核被引见人所交呈的文件和考试履历,认为合格将审查结果及该人履历寫成请求引见的报告,如吏部会同九卿、詹事、给事中、御史考察后为刘弘可等二十六人所写的引见排单,(【附录34页;雍正朱批奏折】)大学士管吏部尚书事张廷玉请求引见胡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绪进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