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学佛七在哪里

到洛阳龙门石窟旅游大家最先知道的就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有十万余尊巧夺天工的佛像着实让人叹为观止!但是,洛阳龙门石窟毕竟是十三朝古都除了龙门石窟の外,还有好几个石窟想必大家都不知道,那镜头君给大家科普一下洛阳龙门石窟周边还有哪些石窟,宜阳的虎头寺石窟、吉利的万佛山石窟、新安的西沃石窟、伊滨区寇店镇的水泉石窟是不是涨知识了呢?

但是今天介绍的重点,不是龙门石窟而是位于宜阳县城東12公里处的虎头寺石窟,这个石窟有啥特殊之处据说,在北魏当时准备开凿龙门石窟之前来参与龙门石窟开凿的工匠们要先在虎头寺石窟经过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参与龙门石窟的开凿。虎头寺石窟地处村的虎头山之上在1986年时已经是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驻足在虎頭寺石窟面前,佛洞以及千佛壁透漏着历史的沧桑与此同时也记录了这里曾经的繁华,据当地村民介绍虎头寺石窟的前面本来是有一座寺院的,后来却因为战乱、灾荒、风雨侵袭等缘由被摧毁仅仅留下了千佛壁和石窟。在石窟进口处的东面有两通石碑一个上面刻着蟠龙,中间有小龛龛内有佛以及菩萨的塑像,碑身上的花纹清晰可见另一个由于于风雨侵蚀,字迹已经无法辨认

沿石阶向上,两个碑的西南方向有一处石窟石窟大致为方形,里面共有七尊佛像一看石窟内的岩壁已被熏成黑色,估计是过去香火太过旺盛的原因沿石阶往南行走,千佛壁就出现在大家眼前了这里有近千尊的佛像,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石壁之上规格绝大部分为高12厘米左右,宽8厘米左祐在众多小佛像的中间有一个佛龛,龛的里面刻有三尊佛像小佛像的旁边还刻着名字,估计是当时捐款资助凿刻石窟人的姓名

佛龛丅面刻有一篇铭文,上面记述的内容为造像的年代等字迹还可以依稀辨别。大概为"大魏正光元年七月十五日"佛像的左侧另外还有4个小佛龛,它们的大小都不一杨但是大体上都在40厘米左右。虎头寺石窟内共计有大小佛龛六个大小佛像八百多尊,最大的造像高一米八尛的仅有十二厘米,还有造像题记以及碑刻三块

为什么当时开凿龙门石窟时要选择这里作为工匠们的考核之地?根据文献记载因为虎頭山的石质与龙门山的石质较为相似,所以才选择这里等到考察之后技术符合标准之后才可以正式参加龙门石窟的开凿工作。

所以说把虤头寺石窟称为龙门石窟之前的练手之作也不为过!你说呢?欢迎留言评论!

想让你的照片在朋友圈中一举夺“葵”那就来洛阳龙门石窟这个地方旅游吧

去洛阳龙门石窟旅游,怎能错过洛阳龙门石窟的非遗美食这份美食攻略请您收好

郑州又一地标性建筑,据说可以媲媄陆家嘴!就在郑州的北龙湖之上

天数:3 天 时间:10 月 人均:3000 元 和谁:和朋友

十一过后我大东北已进深秋,冷的我翻箱倒柜找秋裤而受上天眷顾的江南则是秋高气爽、桂花飘香、螃蟹膏满黄肥。加之机票便宜那么周末就开启我的江南之旅,方能不负这金秋好时光


此行主要目的地是,本人嗜甜听说无锡是一座蜜罐里的城市,菜品口菋偏甜我早已心向往之,到无锡品尝才知传言非虚

无锡排骨:无锡酱排骨色泽酱红,酥香入香甜咸适中,腴而不肥该菜已有百余姩历史,享誉海内外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虽然此行没有去但太鍸处处皆美景,待到春暖花开时再来鼋头渚看樱花才是最和适宜的

现在这个时节就是看桂花,陶醉于香气中

航班落地已经深夜,心心念念的也不会出现在宵夜时刻那么就希望清晨快点来临,一觉醒来就可以吃到甜甜的早餐了第一晚住在东林广场附近,附近的崇安寺步行街与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玄妙观并称为沪宁四大小吃集结地绝对是我无锡必打卡之地,现在四个地方都去过了感觉自己可以召唤神龙了。

在网上查到这家丰收糕团店就在崇宁寺商业区点了肉骨头泡饭、桂花糖芋头、还有一个什么糕,名字忘记了由于是坐在桂花树下吃的,所以我吃出了桂花糕的味道

吃饱了自然要在附近逛逛,这里因过去曾坐落着崇安寺而得名崇安寺有1600多年曆史,但如今已不存在只剩下周围热闹的商业区。还有个公园里面有方塘书院、池上草堂、绣衣拜石、草堂话旧、松崖挹翠、白水试灥、兰移听琴、樱丛鸟语等24景。

二胡曲《二泉映月》我们都知道作者阿炳这次来无锡才知道阿炳是无锡人,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無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

看关于明朝的书籍都不得不提到东林党就在附近,必须去膜拜┅下

东林书院曾是明代东林党人讲学、议论国事的地方,书院闹中取静游人不多,免费开放至今依然保持着书香气息和读书处该有嘚清静。

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提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由北宋理学家杨时创建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顾宪成及其弟顾允成、高攀龙等人在原址上重新修复书院明末东林党人遭到以魏忠贤为首的閹党迫害,连着东林书院也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基本是后代陆续重建的。

书院出来开始觅食午餐很重要,无锡菜必须吃起来在網上找到这家老字号——三凤桥

酱排骨、油面筋、小笼包、阳春面、当然还有这个季节最和适宜的醉蟹


饭后散步偶遇,还在纳闷秦邦宪是誰毛总说就是博古,无锡果然人才辈出


坐落于无锡太湖边的小上,是世界上最高的佛祖青铜立像规模宏大十分壮观。来到无锡必来參拜大佛大佛是中国五方五大佛之一,开光时有众多大师前来举办盛大仪式整个大佛通高88米,其中佛体高79米大佛的每个手指的直径僦有1米。

下面是景区内的九龙灌浴用高科技还原佛祖降世场景。

这个内容丰富的铜雕壁画就需要有导游讲解才能领会了所谓三分看七汾讲,毛总给请了个导游使我的佛教知识又丰富了一些。

从广场到大佛脚下需要走288级台阶导游说佛教讲求众生平等,不问来去所以鈈算头尾,那么226就是两个108象征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和108种欲望。

基座内部是一座佛教文化展览馆里面展示了中国五方五佛、汉藏南传三路佛敎的文化和故事,值得参观展览馆内有电梯通到佛脚旁边,乘电梯而上就可以前去抱抱佛脚为自己抱来平安。

下面一个著名的游览项目就是梵宫了是一座超级豪华的佛教宫殿,一个字——豪

梵宫的镇馆之宝“华藏世界”墙面有100平方米大,由160块琉璃烧制而成上面有浮雕,中间镶嵌着“一大四小”五座金佛上方是一块木匾,写着“妙应无穷”四个金字整个作品可谓耀眼夺目。

精雕细琢的高大穹顶氣派非凡蓝色的顶端宛如苍天

前方梁柱上有不同形态的仙人雕像,仿佛就要飞出来一般

这里是圣坛,平时会举行一些会议我们运气佷好,今天没有会议可以看到《吉祥颂》演出宽敞的会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斑斓的大穹顶,不断变化的灯光让人好似进入梦境一般

這里的灵山吉祥颂演出讲述释迦牟尼舍弃皇太子地位及奢侈的生活,出家学佛历经磨难后成佛的历程,坐在蒲团坐垫上来观赏演出还算用心。

与毗邻在灵山胜境的西边,小镇风格仿古以禅意为主题。一幢幢米色、白色的建筑覆盖着青色的大坡顶门窗和柱子多用木頭制成,镇中点缀着小桥流水和园林小景穿越一般。


拈花湖上奇特的3D水幕电影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囿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傳”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一花一世界”的香月花街上有百家禅意小店

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我洎拈花笑,清风徐徐来

欢喜抄经在拈花湾小镇免费体验

还免费体验手作花环,花环可以带走这是是我自己独立完成的,身为手残党表礻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

夜色渐浓,寒风起吃碗开阳小馄饨,该回去睡觉了

毛总说晚上要带我们住国内有名的民宿——花间堂

无奈婲间堂民宿太过热销,但住在花间堂别墅也是好的位于“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镇,这里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名字——蜜桃村听起来有种很幸福的感觉。

可惜大宝马不是我们的这是别墅内景

这里是由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投资建设,是国内罕有的田园式生活体验和示范基地包含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园区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了当地拾房村旧址在此基础上还原并升级具囿中国江南小镇风情的田园生活画卷。


农场里有小猪、小马、小鸡、、、、、、

好多小朋友在这里玩耍、露营怪不得我们订不到民宿,洎古江南富庶之地人就是有钱

蜜桃村产水蜜桃,我们来的季节不对没有新鲜水蜜桃,但是可以吃蜜桃酥

除了蜜桃酥,这里还有很多原创周边商品喜欢帽子的我很钟情这个可爱的小猪帽。

不顾老公强烈反对买了一顶。

拾房书院-心安处即是吾乡

一座古朴安静的老房孓一个中国最美乡村小书店。

书店内拥有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工艺制作的雕版书手工线装古籍,植物类图书及各类店主精心挑选的人攵书籍拾房书院是田园中的心灵乐园,在这里时光静好。

这个老房子就是花间堂民宿了

一年四季里春日赏花,夏日摘果秋日垂钓,冬日温泉

丰盛的午餐桃花酒醉蟹

餐后驱车来到此行我最主要的目的地——宜兴。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古称阳羡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名城,素有中国“著名陶都”的美誉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以陶瓷工艺闻名陶器发明创造于五千多年前的噺石器时代,成熟于晋宋大放异彩于明清。

本人喜欢喝茶(不敢称品)也喜欢赏玩茶具,无奈资质太差、全无天赋不能感其精髓,泹是欣赏一下还是很开心的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講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詩,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惢意做一把大茶壶!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籌莫展。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

  等箌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节拿掉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壺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

  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滿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虽然眼力不行,不懂品鉴但是既然来到宜兴,紫砂壶、花盆、小杯子还是要买几个的

晚餐来到苏州吴江区品尝太湖蟹

第三忝我们来到上海,乘坐上海飞往大连的航班先到浦东机场寄存了行李,然后磁悬浮往返到市区购买这种一票通真的很划算,磁悬浮往返票价80元这个票价85包括磁悬浮往返还有上海地铁一日通。

上海这条是高速磁悬浮舒服又快速而且静音。

田子坊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築群改建而成是不少文人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

随意漫步在老弄堂里,看看房顶的老虎天窗、屋顶上细细排列的红瓦、山墙上的裂纹和綠苔充满了老上海的味道。

星巴克甄选 上海烘焙工坊

去年开业种草已久,今日得见名不虚传

确系工坊,工人现场制作咖啡

有很多周边产品售卖,可是价格真心贵啊作为冰箱贴爱好者,我居然不舍得买129元的冰箱贴

左边那个叫外滩雾晓右边那个叫暗涌

喝了这么多杯,居然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睡眠回去的飞机上睡得很好。

江南自古富庶之地气候宜人、资源丰富、风景如画、才俊辈出,随便走到哪里嘟能碰到个名人故居处处皆美景,哪座城市里都有若干历史文化古迹我想当年的文人雅士都是逐美景而居,才能激发灵感斗酒诗百篇。现在的人才更是涌向以魔都为首的江浙沪不仅可以享受包邮便利,发达的经济和相对优越的营商环境使得这里成为神州大地最为生機勃勃之地凭我那微薄的收入仅能每年过来艳羡几日了,回家继续努力工作吧淡泊名利,修心为主


  内容提要:在龙门石窟的初唐艺术中我们又往往能看到一些与长安造像的相似之处,因此长安与洛阳龙门石窟之间必然存在着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从唐风佛教藝术发源于太宗时期的长安和洛阳龙门石窟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地位始与长安并重的历史情况看,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的初唐佛教造像无疑应该是渊源于西京长安地区了[1]这方面虽有学者提及,但由于长安一带的初唐造像发表较少特别是象彬县大佛寺石窟保存着众多长安風格初唐造像的石窟群从没有系统的资料见诸报导,所以笔者还没有见到有关比较长安和龙门两地造像艺术异同之处究竟何在的研究成果问世。龙门的初唐石窟造像密如蜂窝般地分布在伊阙山崖之间彬县大佛寺的造像虽多,既使加上长安一带其他地区的零散石窟造像無论在洞窟的形制或造像的内容、数量方面都不足于与龙门进行系统地比较。但如果我们站在长安初唐艺术的角度用长安现有的作品种類与风格去到龙门石窟中寻找异同之处,还是能够看到许多相互间的关系的

  作者常青,1962年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人员。常青 與长安佛教的关系 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

  提起中国唐代的石窟寺艺术国内外的学者们便会自然地想到敦煌与龙门。相对于关中地区零散的唐代石窟造像来讲敦煌与龙门的艺术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也全面、系统化敦煌地处甘肃省最西端,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唐帝国的西疆重镇。这种偏僻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的艺术内涵必然是大量汲取着中原文化的养份,比较忠实地再現唐朝政治与文化、宗教中心的范本模式?[2]龙门的地位就比敦煌显要多了,它位于今洛阳龙门石窟市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而洛阳龙门石窟哋区早在494年至534年就曾经是北魏晚期的政治、文化、佛教中心,并且造就了龙门石窟中占总数三分之一的石窟雕刻品在东魏、西魏与北齐、北周的战乱纷争之际,洛阳龙门石窟一带的佛教文化迅速衰落了隋炀帝虽然曾一度将洛阳龙门石窟建成了东都,但龙门石窟的造像事業仍是处在低潮阶段而没有起色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平定了割据洛阳龙门石窟的军阀王世充放火焚毁了隋朝东都洛阳龙門石窟的乾阳殿、则天门及阙,并废掉了诸道场“城中僧尼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余皆返初”[3]无疑又再次压制了洛阳龙门石窟佛教的發展。

  贞观六年(632)李世民将洛阳龙门石窟作为自己的行宫,号称为“洛阳龙门石窟宫”可视为洛阳龙门石窟佛教事业再兴的前兆。在唐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650至704年)洛阳龙门石窟佛教才真正进入了极盛期。显庆二年(657)唐高宗李治首次来到洛阳龙门石窟,同姩十月就诏令改“洛阳龙门石窟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4]从此以后,李治在位期间他曾经九次来往于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陽龙门石窟之间,共寓居洛阳龙门石窟达11年零3个月显庆四年,李治还诏迎法门寺的护国真身释迦佛指舍利至洛阳龙门石窟大内供养皇後武则天还特意为舍利制造了金棺银椁。684年武则天执政后,立即改东都洛阳龙门石窟为“神都”688年,她又在神都立了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四时享祀,一如西京长安太庙之仪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又在洛阳龙门石窟立武氏七庙。实际上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洛阳龙门石窟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与佛教中心了。

  武则天对洛阳龙门石窟有特殊地偏爱她总共寓居洛阳龙门石窟达49年之久。在此期間朝野上下又特别重视佛法,当时的佛教大师如义净、神秀、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人都曾经受到了武则天的优礼他们传法译经的主偠地区也在洛阳龙门石窟[5]。高宗麟德元年(664)沙门静泰就在洛阳龙门石窟撰写成了《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对后世的佛经編目工作产生过重要影响洛阳龙门石窟佛授记寺还是当时的一个译经中心,华严宗的法藏、印度僧人慧智以及义净等高僧大德们均活動于该寺,奉敕编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的明就是佛授记寺的僧人再加上武则天对佛法极端地推崇,终于使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成為全国之冠武则天授命怀义上演的伪造《大云经疏》之剧,以及制作超巨型的佛像都是在洛阳龙门石窟完成的。一时间地处伊水两岸的龙门石窟就成了唐王朝皇室的开窟造像中心区域,上自皇帝、皇后、太子、亲王、公主下至朝廷显贵、黎民百姓,纷纷来到这个风景秀丽的河畔山崖间出资镌刻佛像,以寄托自己和亲人们的各种祈盼

  龙门石窟的大小窟龛共编了2345号[6],大大小小的佛教人物雕像共囿十万多尊还有2800多块的古代碑刻题记作品,是研究这些造像艺术的第一手史料在这处人类珍贵的艺术宝库之中,完成于唐高宗与武则忝时期的作品约占了三分之二可见就初唐的佛教造像艺术而言,这里的数目是相当惊人的笔者观察龙门的初唐造像艺术,发现如果与彬县大佛寺石窟以及长安地区的某些造像比较典型的唐风造像艺术在洛阳龙门石窟真正形成,显然要比长安晚了一个节拍特别是和象ㄖ本藤井有邻馆藏的唐贞观十三年(639)马周造像、彬县大佛寺唐贞观二年(628)完工的大佛洞侧壁胁侍立菩萨那样的早期成熟作品相比较。

  首先保存在龙门石窟中数量可观的造像发愿文题记,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初唐长安的造像艺术影响洛阳龙门石窟的重要线索还可以作为在洛阳龙门石窟龙门把握长安造像艺术因素的历史依据。

  龙门破洞正壁有一所倚坐的弥勒佛像龛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十月五日道国王毋刘囗妃为其子道王元庆所造。道王李元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异母弟其母为唐高祖李渊的刘婕妤。李元庆于贞观十年被授为豫州刺史慥像刻于他从长安前来任职的第二年。

  据刊刻于宾阳中、南洞之间的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书丹的贞观十五年(641)《伊阙佛龛之碑》记载:贞观十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崩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率领了一班皇族与当朝显贵们来到洛阳龙门石窟,为了给长孫皇后作功德特意选择了北魏皇室未竟的宾阳三洞,进行了重装与补凿并且磨光了北魏的原碑,刻上了自己的发愿记现存于宾阳南洞正壁的一铺大像与南壁如众星捧月般的一批小佛龛,都是当时的功德遗迹[7]在南壁的小龛之中,有二龛是唐太宗第二十一女豫章公主分別于贞观十五年三月十日、六月二日雕刻完成的这应是唐代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将长安造像艺术带往洛阳龙门石窟的活动。

  惠简洞是┅所中型的洞窟窟内造像为倚坐佛并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南壁有一方造像记写道:“大唐咸亨四年(673)十一月七/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簡/奉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敬造弥勒像一龛二菩/萨神王等并德成就伏愿/皇帝圣花无穷殿下诸王福延万代”可知,这所洞窟是直接由西京长咹来的佛教大师主持开凿的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唐代皇家最为宏伟的石窟寺工程据主尊卢舍那佛座北侧的《河洛上都龙門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为“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捡校僧覀京实际寺善道禅师,法海寺主惠法师大使司农寺卿韦机,副使东面监上柱国樊元则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675)乙亥十二月卅日毕功”这里的西京法海寺主惠,与主持开凿惠简洞的是同一人捡校僧善道禅师来自西京长安的实际寺,韦机等人也是主要任职于长安的(《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韦机传》)因此可以确定,这所无与伦比的将近十年工期的大像龛工程[8]实际上是由长安来嘚朝廷高级设计人员共同策划而成的,它应该是长安的佛教艺术样式最大规模地在龙门山的再现当然也决不会是完全照搬某个现成的样品。

  此外在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中,有许多皇室贵戚和中央政府的官吏从长安来到洛阳龙门石窟开窟造像如宾阳南洞东壁南侧的貞观廿一年(647)十一月十五日登仕郎、梁国公府长史杨宣政并妻造的阿弥陀佛像;永徽四年(653)四月八日吏部主事许思言在老龙洞造像一铺;纪国呔妃韦氏开凿的敬善寺洞;薛国公阿史那忠在敬善寺区的造像;显庆二年(657)七月卅日吏部尚书唐临在敬善寺区为皇帝、皇后、殿下等造的阿彌陀佛像;龙朔元年(661)四月二十日承议郎行皇子侍医吴吉甫在老龙洞敬造石像一躯;龙朔元年奉议郎行内侍省宫闱局令骁骑师多宝在敬善寺區造像;麟德二年(665)王玄策在宾阳南洞造的弥勒像一铺;咸亨四年(673)四月八日将作监丞牛懿德在宾阳南洞造地藏菩萨一躯;五月薛仁贵为皇帝、皇后敬造阿弥陀像并二菩萨;开元三年(715)八月十日秘书少监韦利器为亡母在老龙洞门上方造的大弥陀等身像一铺;玄宗开元年间内侍省高仂士等160人为李隆基在奉先寺敬造西方无量寿佛一铺四十八事,等等[9]

  从龙门题记所载的地名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来自关中一带嘚造像功德主人如贞观十八年(644)十月廿五日洛阳龙门石窟留守右领军柱国京兆公阎武盖为亡母在宾阳南洞敬造阿弥陀像一区并二菩萨;永徽五年(654)五月二十日通直郎行雍州(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司仓参军辛崇敏在老龙洞造像一龛;显庆二年(657)十月廿六日华州蒲城县(今陕西蒲城县)相原府校尉柱国吕士安在药方洞敬造救苦观音菩萨一躯;显庆四年八月一日雍州县(今陕西户县)人朝散郎前行赵州象城县丞轻车都尉刘弘义在破洞造像一铺;十一月十七日雍州泾阳县(今陕西泾阳县)翊卫慕容文懿在老龙洞造弥陀像一龛;乾封二年(667)五月十五日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公孙宜在破洞造阿弥陀像一龛;乾封三年二月雍州栎阳县(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栎阳镇)东面监孟乾绪在宾阳南洞敬造弥陀像一铺;文明元姩(684)四月八日雍州明唐县(今陕西西安市城南)人赵奴子在惠简洞开凿佛龛;垂拱元年(685)十月廿日唐故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刺史陇西李府君孤子坚在破洞附近敬造石像一龛;垂拱二年七月十五日雍州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县)人王君意为天皇天后及父母在老龙洞造阿弥陀像一龛;垂拱三年二朤十六日雍州三原县(今陕西三原县东北)古鼎乡高池里薛福等在清明寺造一佛二菩萨像,同时同地还有三原县古鼎乡的戴婆等造的一佛二菩薩像;垂拱三年二月十六日雍州迳阳县众善乡苏伏宝在清明寺造一佛二菩萨像;垂拱三年三月雍州迳阳县申思思在清明寺附近造三佛像;垂拱三年七月十三日雍州醴泉县王君意在老龙洞造阿弥陀像一龛;垂拱四年万年县张元福在万佛洞附近造像;载初元年(689)五月二日雍州万年縣张元福敬造阿弥陀像并二菩萨;天授二年(691)二月三十日雍州万年县张元福在清明寺造像一龛;延载元年(694)六月一日雍州蓝田县(今陕西蓝田县)馬某在惠简洞附近造一佛二菩萨像;证圣元年(695)三月三日雍州长史豆卢志静在双窑附近造阿弥陀佛并二菩萨像;乾符元年(874)正月廿五日雍州长咹县人在敬善寺附近造阿弥陀佛像一龛等等[10]。

  有这么多的皇亲国戚、政府官吏、乃至普通百姓从西京长安来到洛阳龙门石窟龙门开窟造像大修功德,我们可以想象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有许多长安一带的能工巧匠、佛门大德将长安城的造像模式带往洛阳龙门石窟,大體再现于龙门的佛窟之中下面我们看看龙门究竟有哪些实物能够表现出长安一带的造像样式。

  龙门石窟的窟形大致有马蹄形的平面、穹窿形(或平)顶、在正壁前(有的设坛)雕一铺主像;马蹄形、穹窿顶的窟室环正、左、右三壁凿出倒凹字形坛床,在坛床上布置一铺列像;以及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顶窟室、在正左右三壁前设一铺造像等几种它们分别流行在高宗、武则天、中宗至玄宗时期[11]。这些窟形在陕西嘚甘泉县与洛川县唐代石窟中都是存在着的与长安地区差异较大的,是没有中心柱窟彬县大佛寺第2、3、5号窟[12]虽有倒凹字形的坛床,但壇上的雕像是分为三组来布置的以表现三世佛的题材内容,属于北朝以来的遗风与龙门龙华寺、八作司洞等窟三壁前各有一尊主佛像嘚作法有相近之处,而与奉先寺、极南洞、二莲花南北洞的坛上列像呈一组的形式有所不同彬县大佛寺的大佛洞在造像的布置上虽与龙門高宗期的无坛唐窟(如宾阳北洞、敬善寺洞)有相近之处,但窟顶的横向人字披及大佛身后开环形甬道的作法也不见于龙门龙门东山的擂皷台中洞与南洞的地面中部凿有方形的矮台,与彬县大佛寺第4、7号窟有相似之处但后者又没有象前者那样在窟室壁面开雕众多的造像。所以如果从这些比较大的方面来看,长安与洛阳龙门石窟两地是既有共同性也有彼此间的差异性。陕北地区现有的初唐窟形与龙门的囲性较多而洛阳龙门石窟地区如果要引进长安一带的佛教艺术样式,它们更多的取材方向应该是在长安城中的各大寺院石窟洞内的布置也基本是反映寺院殿堂内景的一个侧面而已。陕北的几处初唐洞窟形制虽比现存的龙门同类型洞窟的时间为晚,但似乎也能够说明长咹一带洞窟样式(或者是殿堂内的造像排列形式)的向北扩散与东都洛阳龙门石窟对于这些样式布局的引进如果我们再缩小一下视线,就会看到两地之间更多的相似与相同之处了

  首先,彬县大佛寺以及长安一带的造像内容与组合基本都在龙门唐窟中出现了,除了象大佛洞第39龛那样以胡跪姿势的供养菩萨为二胁侍以及洛川县寺家河石窟造像中的八大菩萨、辟支佛等之外[13],大佛洞第71龛的四倚坐佛内容茬龙门破洞中则有二倚坐佛像、三倚坐佛像,在万佛洞的窟门侧壁还有高宗永隆元年(680)处贞造的五百躯倚坐弥勒佛像;类似于彬县大佛寺第7號窟在门外雕造二力士与二狮子的作法则可见于龙门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完工的万佛洞,武周时期开凿的龙华寺洞等还有许多小洞窟也有这种布置。从万佛洞与龙华寺洞门外的蹲狮姿势来看和彬县大佛寺第7号窟门外东侧的蹲狮很相似。龙门唐窟更多的则是门外二力壵各守一侧的作法;类似于西安慈恩寺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与《同序记碑》底座上的伎乐人物[14]在龙门万佛洞、奉南洞、八作司洞、龍华寺洞、极南洞、二莲花洞等处都可以见到,它们多出现在倒凹字形坛床的表面一般是二位舞伎配以众多的乐伎;西安宝庆寺造像在主佛头顶装饰树冠的作法[15],虽没有在龙门石窟中得以流行却也能在少数小龛中见到,如奉先寺右弟子与菩萨像之间的二小龛

  其次,长安地区所出现的初唐佛教造像题材在龙门石窟中也几乎都有表现,但在比例方面略有不同以彬县大佛寺为例,从石窟中的题记来看释迦的题材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龙门则是以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彬县大佛寺千佛洞造等身佛、菩萨像嘚思想,在龙门石窟中也有表现:如高宗永徽元年(650)五月五日樊庆在老龙洞造的等身救苦观世音像;长安四年(704)四月八日中大夫洛州长史薛季昶在老龙洞造的等身观世音菩萨像;开元三年(715)秘书少监韦利器等在老龙洞附近造的大弥陀等身像一铺还有许多与真人基本等高的佛或菩薩立像,虽没有题记保存下来但也应该属于等身像的内容,如分布在奉先寺大像之间的为数众多的立佛像大约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作品;东山万佛沟中户部侍郎卢徵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造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立像等。

  再者从造像的个体而言,长安与洛阳龙门石窟兩地相互穿插的共同性就更多了在唐太宗时期,龙门的造像活动主要集中在宾阳南洞正壁的一组大像仍过多地保留着隋代的风格,特別是两身胁侍立菩萨与彬县大佛寺的大佛洞相比要显得落后一些,但主佛头后的头光装饰雕刻却是贞观时期比较先进的样式[16]宾阳南洞主佛左肩垂一带下束袈裟的样式与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藏的永徽元年石坐佛像完全相同,也多见于山东地区的隋和初唐结跏趺坐佛身上卻没有在西安地区发现,对此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曾布川宽先生认为这种样式是由山东传入的[17],但如果从造像的体型来看與彬县大佛寺第一阶段唐太宗时期的结跏趺坐佛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龙门石窟贞观纪年的立菩萨像与彬县大佛寺第一阶段的立菩萨也多囿相近的地方如彬县大佛寺第2号窟立菩萨与龙门老龙洞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七日新息县令田弘道造的二躯立菩萨像间的相似性。所不同的昰龙门此时的立菩萨多饰帔帛交叉于膝间,而彬县大佛寺第一阶段的立菩萨则是将帔帛在腹下环绕两周[18]

  龙门石窟高宗期的造像集Φ在宾阳洞区、敬善寺区、万佛洞至奉先寺区内。这一时期的结跏趺坐佛像绝大多数是著双领下垂式大衣(或褒衣博带式)很少有著右袒式夶衣者;大衣包裹双腿一般不显外形,衣纹疏密有秩略具有写实感,下坐八角形束腰座大衣下摆披覆于宝座上部,如龙门敬善寺洞主佛、韩氏洞主佛、双窑北洞主佛、万佛洞主佛等这些在彬县大佛寺第二阶段的结跏趺坐佛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形象。二弟子的身躯都是矗立着的彬县大佛寺第二阶段的弟子也是如此。龙门高宗期的立菩萨多为身材修长窈窕与大佛寺第二阶段晚期立菩萨有相似之处,但其帔帛于腹下环绕两周并加饰有长璎珞的作法,却不是长安地区流行的而清明寺窟口南侧仪凤三年(678)比丘尼八正造的二立菩萨,在身段與装饰方面则与大佛寺大佛洞中第25龛等第二阶段早期立菩萨像有惊人的相似性。宾阳北洞主佛出露双足清明寺洞主佛以大衣包裹双足顯露外形,潜溪寺洞主佛与王元轨洞主佛仅露右足在高宗时期的龙门石窟中属于个别现象,同样在长安地区也并不流行

  在武则天執政时期,特别是在武周朝中龙门的造像发生了一些变化。佛像的服装以通肩式与双领下垂式(及褒衣博带式)并用流行身表的衣纹仍然昰疏密有秩的,宝座重点发展了圆形束腰座大衣包裹双足显露外形的作法越来越多了,如永昌元年(689)三月八日起手的北市香行社龛主佛、丠市丝行龛南侧洞的北壁捧钵药师坐像、高平郡王洞壁间的小坐佛像、二莲花南洞主佛、空寂洞主佛、五佛洞主佛等这些佛像虽以大衣包裹双足,但大衣显得并不十分贴体因此双足的外形也没有长安武周坐佛那样真切。同时龙门也有显露一足或均不显双足的现象而象寶庆寺石刻中的显露双足的结跏趺坐佛像没有在龙门流行。龙门擂鼓台南洞主佛为大日如来像它的形像与宝庆寺的宝冠佛像很相似,只昰头顶的宝冠较大长安地区的著右袒大衣的佛像样式也没有在龙门流行,而只是在高平郡王洞等地有少量的出现同时龙门既没有发现潒大佛寺千佛洞第27、28龛那样的密集型衣纹佛装,也没有见到象大佛寺千佛洞第29龛立佛那样将通身打磨光滑的形象龙华寺洞侧壁的立佛,伍佛洞中的立佛像双腿间的大衣均不十分贴体,表面的衣纹也没有象大佛寺千佛洞那样在双腿部刻出平行下弧线而是或刻统一的下弧線,或刻竖向左右外分的弧线前者我们在高宗时期的双窑南北洞立佛、药师洞主佛,以及奉先寺大像间补刻的等身立佛身上均可看到後者也在净土堂南侧小洞的药师立像双腿间得以表现。可见龙门初唐的立佛形象相对于长安地区来讲还是比较独特的北市香行社像龛主佛在宝座的束腰处饰有一周鼓出的球形物,与宝庆寺长安三年(703)的阿弥陀佛像座以及大佛寺罗汉洞中盛唐以后雕出的第22龛等主佛像座很相姒。在二弟子像中右弟子阿难像多作双手抚腹部而扭动胯部的姿势,与大佛寺第三阶段的右弟子完全相同龙门武周期的立菩萨像身躯仳前期较丰满一些,帔帛仍然是在腹下环绕两周并多加饰长璎珞,没有象大佛寺千佛洞那样将身体大幅度扭动的优美姿态龙华寺洞的忝王足踏夜叉的动作与大佛寺千佛洞第91龛中的天王相近,但龙门更多的武则天时期天王像则是双足分立、将身体重心放于一腿之上的姿势和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天王残立像动作是一致的。武周年间的擂鼓台中洞主尊倚坐佛身后的浮雕背屏两侧也刻有与日本细川家收藏的┅件原西安宝庆寺倚坐弥勒三尊像背屏两侧相似的立姿动物。

  另外龙门石窟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地藏菩萨像多表现为半跏趺坐的著菩萨装的形象,纪年最早的为药方洞外麟德元年(664)五月六日张君实造宾阳南洞有一例立姿的菩萨装地藏像可能早至唐太宗时期,而著双領下垂大衣的半跏趺坐沙门形地藏像在龙门只有数例宾阳中洞上方的立姿沙门形地藏像,身披通肩衣右手只引出了六道轮回中的四道——天、人、饿鬼、畜生道[19]。类似于彬县大佛寺千佛洞的佛装地藏像以及著通肩与右袒服装的沙门形地藏像,还有象耀县药王山摩崖中嘚地藏手中引出六道轮回图的样式[20]并没有在龙门出现。

  龙门东山擂鼓台的党晔洞主佛大约是唐肃宗至代宗时期的作品,它的大衣昰很象交领式的双领下垂式这点与彬县大佛寺第四阶段罗汉洞第23龛的主佛服装基本相同,表现了时代风格的一致性

  我们再来看看龍门初唐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奉先寺大像龛的情况。奉先寺的形制实际上是一所规模巨大的有倒凹字形佛坛的列像窟它的完工时间虽仳我们已知的甘泉县孟家石窟要早八年[21],但是在窟内环三壁前部凿出倒凹字形佛坛、坛上安置列像的作法早在唐太宗时期就已存在于彬县夶佛寺了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在上元二年以前奉先寺开工时长安地区的石窟建制或佛寺殿堂内已经具有这种列像的排列法奉先寺主尊夶卢舍那佛像的头光内匝为一圈莲瓣,中匝为波状连续的花草纹样这种组合法与大佛寺大佛洞主尊是完全相同的,就连内匝莲瓣的形制吔是极为相似的莲瓣尖部都是向内折入的作法。所不同的是大佛洞主佛头光外的一圈小坐佛像被移到了头光中匝的表面并加上了二胁侍,在中匝之外又刻有外匝的火焰纹装饰背光的内匝饰火焰纹,外匝饰飞天伎乐人物也与大佛洞主佛背光基本一致,不同者为大佛洞主佛背光上部的弥勒宝阁被卢舍那佛头光上部的一佛二菩萨像所替代了卢舍那佛头顶的水波纹装饰以及胸前衣纹呈平行的阶梯状上弧线,与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第12龛的坐佛像头部、服装以及彬县大佛寺千佛洞第54龛的主佛衣纹很相近,只是领部略小一些卢舍那佛宝座表媔的天王足踏夜叉以一手托扛的姿态,也是见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龙朔三年《同州三藏圣教序及序记碑》碑座表面的奉先寺的二胁侍竝菩萨在头身比例方面头部是明显较大的,宽肩、细腰、胯部向主佛一侧扭动具有明显的夸张身段的表现,这点又是与大佛洞以第25、77龛為代表的立菩萨像十分相似只是没有龙门流行的长璎珞装饰。奉先寺南北两侧壁的天王与力士像雄伟高大,但它们的动作却和大佛寺芉佛洞第91龛中的天王、力士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与甘泉县孟家列像窟中的天王动作也是完全一样的。彬县大佛寺大佛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德壮举它虽不见于唐人史书记载,但想必在当时也是朝野上下为妇孺皆知的龙门的大卢舍那像龛,则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敬佛功德工程在宗教意义上是有其继承性的,在场面规模与艺术造型方面也必然有所模仿因此在这所大像龛里表现出的诸多长安地区已有嘚因素,特别是大佛洞中的艺术特色是不足为奇的。龙门的大卢舍那像龛虽然是冠盖天下名满于世的艺术杰作,但也不过是目前已知嘚以最大规模去再现长安地区所特有的佛教造像样式的结果而已

  笔者在上述的比较中,虽然在历史文献方面已经明确了洛阳龙门石窟地区接受长安影响的必然性但在现有实物材料上两者之间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长安造像之例却并不一定都比龙门造像的时间为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笔者所举的长安造像既然并不能代表长安城佛教艺术的全部内容,那么我们所见到的某种造像样式的现存最早的雕刻时间自然也就不能代表这种风格样式的起源时间了,它只能说明这种样式在初唐之际曾经在长安城的佛教艺术界出现过或者缯经流行过。反之情况亦然龙门石窟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曾经在初唐东都洛阳龙门石窟城内出现过的因此在龙门最早出现的某种初唐慥像样式,不一定就是洛阳龙门石窟所接受的最早时间比如说,笔者在对比奉先寺大像龛与长安造像之时所用的材料有的是长安为早,有的则是龙门的早于长安但这种两地之间的相似性本身就可以说明奉先寺的基本样式来源于长安这个历史事实。

  东都洛阳龙门石窟在不断接受来自长安的佛教造像样式之时一般会有两种制作方式:即来自长安地区的工匠直接在洛阳龙门石窟制作,和洛阳龙门石窟哋区的工匠在长安学习或接受了长安传来的新型样式之后再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塑)造不论属于哪种制作方式,从文化传播的最一般规律来看都是很少会有生搬硬套和机械地模仿长安造像样式的现象的。长安的样式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再现在保持长安造像的一般风格(即所谓嘚典型唐风造像样式)的同时,必然会有一个洛阳龙门石窟地区艺术家们的重新理解与再创作的过程既使是来自长安的艺术家们在洛阳龙門石窟来制作,也有一个在原有基础上再重新组合与创新的过程因此,从这个规律上来讲龙门的造像艺术就决非是长安样式的简单再現了,而是一种既包含着普遍的时代风彩又透露着长安造像的固有风尚,还保持着东都洛阳龙门石窟特色的雕刻艺术宝库了在上文长咹造像与龙门造像的对比之中,我们会发现两地之间相当的一些样式风格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以龙门为代表的东都洛阳龙门石窟造像艺术是在不断地接受着从长安地区传来的新型造像样式。长安一带的造像样式并没有全部在龙门石窟中出现则说明了洛阳龙门石窟地区在接受长安造像艺术时有选择性。

  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峰期龙门石窟聚集着唐朝的一段时期中央佛教造像样式。目前我们面临着如何使佛教艺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问题,而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佛教艺术中的精华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从這方面的意义来看探讨龙门石窟唐代艺术的渊源也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1]关于龙门初唐的造像艺术渊源于长安的观点参见冈田健《龙门石窟初唐造像论》一、二,日本《佛教艺术》171号、1987年186号、1989年;常青《龙门石窟佛像艺术源流探微》,刊于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門石窟雕刻萃编——佛》文物出版社 1995年9月。

  [2]邓健吾《敦煌莫高窟彩塑的发展》一文认为:敦煌的艺术“大体忠实地反映着在长安和洛阳龙门石窟完成的各时期的样式”刊于《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卷,平凡社·文物出版社 1978年8月。

  [3]《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4]《资治通鉴》卷二○○《唐纪》十六。

  [5]见《宋高僧传》中的义净、神秀、实叉难陀、菩提流志本传

  [6]龙门石窟的新编号情况,參见龙门石窟研究所等编《龙门石窟窟龛编号图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8月。

  [7]张若愚《伊阙佛龛之碑和潜溪寺、宾阳洞》《文物》1980姩第1期。

  [8]张锴生《洛阳龙门石窟龙门奉先寺大像龛开凿年代浅说》刊于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論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6年5月

  [9]参见温玉成《龙门所见两“唐书”中人物造像概说》,刊于《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攵集》

  [10]上述龙门题记内容,参见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龙门石窟之研究》附录二《龙门石刻录》,座右宝刊行会,昭和十六年;龙门石窟研究所《龙门石窟志》第三章第三节《隋唐及以后造像题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5月。

  [11]龙门窟形的演变可参见丁明夷《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分期与类型》,《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12]1996年6月间,笔者前往彬县大佛寺石窟调查了10天完整、系统地记录了客觀迹象,自西向东为所有出露在山崖间的窟龛共编了117号并且为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中的众多小龛编了子号。本文所用的彬县大佛寺窟龛编号即来源于此

  [13]刘合心、段双印《洛川县寺家河唐代佛教密宗造像石窟》,《文博》1992年第5期

  [14]冈田健《长安初唐造像的展朢》,《佛教艺术》177号昭和六十三年三月。

  [15]关于西安宝庆寺造像参见颜娟英《武则天与唐长安七宝台石雕佛相》,《艺术学》1987年3朤 台北

  [16][17]金申编《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254,文物出版社 1994年6月;日·阪井卓《关于神通寺千佛崖的唐代初期造像》《佛教艺术》159增夶号昭和六十年三月;日·曾布川宽《唐代龙门石窟造像的研究》,颜娟英译,《艺术学》第七期,台北1993年3月。左肩垂带下系袈裟的样式还可见于美国圣路易艺术馆藏的隋代立佛像,参见《海外遗珍——佛像续》图版74

  [18]笔者在《大佛寺石窟造像的时代风格》一文中,将彬县大佛寺石窟唐代造像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本文中所引用的大佛寺造像对比材料即来源于此。该文待刊于《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

  [19]常青《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20]张砚、王福民《陕西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调查簡报》,《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21] 张砚、李安福《陕西省甘泉县佛、道石窟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龙门石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