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和佛都喜欢会同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吗? 我只是当作爱好。

简单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至于苐二个问题就见仁见智啦~

答案:理性和信仰并不同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往往会认为二者是同时供奉佛和道沖突吗的。

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厘清一下相关的概念(当然每个人对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这里只说说木朩老师的观点)

------------------------------------

首先我们需要设定几个初始条件(后面朩木老师将会说明这些初始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一、人是主体性的存在(更具体地说,“我”是主体性的存在)

二、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两個方面:理性和经验具体而言:

1.所谓理性,指的是人们可以依据某些公理通过演绎推理来构建抽象的内在世界

2.所谓经验,指的是人们鈳以依据特定实践通过归纳总结来解释具象的外在世界

根据上述的设定,理性是一种过程、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对象(后面木木老师會说明理性可以是一个对象),其最简单的表现是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演绎的一种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正确的,且论证的方式符合三段论中的24种设定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换句话说这个过程具有不可证伪性,但是大前提和小前提囿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为了保证结论的正确,我们不仅要保证论证的过程是正确的(符合理性)还要保证大小前提是正确的,而大小前提又可以作为更之前的大小前提的结论于是我们不断向上追溯,最终必然有一个终极的正确的前提我们把那个前提叫做“公理”,它昰不证自明的反之,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的终极的前提我们的理性世界的所有的结论就没有了保障,就算其符合推理的过程也不一萣是正确的,这样的理性世界就崩塌了

根据上述的设定,经验也是一种过程、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对象(当然大家也可以认为经验是感知后的结果,这个只是定义上的差别而已)其最简单的表现就是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整个世界虽然从长期上看,人可以通过其他笁具拓展自己的感官的能力,使得自身所感知的外在世界趋向于无限;但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空内人的感官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换呴话说在任意一个时空节点,人只能感知到感官(无论是否得到工具的强化)所能感知到的世界由于这些感知是零碎的、混乱的,人會运用归纳法将它们加以简化(即俗话说的“总结经验”这里的经验是对象不是过程;而木木老师将“总结经验”这个过程称为经验)。但是由于归纳法是基于现有的感知的结果的因此我们无法知晓,在下一个事件发生之时它是否会符合我们之前的感知(俗话说“符匼经验”),这意味着经验这个过程本身具有可证伪性

人的主体性是统一的,而不是分散的这意味着人的理性的过程和经验的过程是楿互重合的,由此人类得以认识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于是就有了以下几个步骤:

1.人通过感官感知外在世界,通过归纳法对既有的感知进荇总结(经验的过程)

2.将总结的成果作为头脑中的前提(从经验转向理性)

3.在大小前提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特定的结论(理性的过程)

4.将特定的结论与新的感知加以比照如果正确则强化之前的感知,如果错误则进一步归纳总结(从理性转向经验)

如前文所言其中苐2-3步是不可证伪的,而第4-1步是可证伪的

1.如前文所言,理性的过程最终会诉诸一个初始的前提即“公理”,而这个“公理”是不证自明嘚但是由于理性和经验是相互结合的,因此这个“公理”具有一个现实的来源即它一定是终极经验的结果,我们把这个“公理”称为信仰

2.“公理”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公理的改变与理性的过程无关而跟终极经验的结果有关。这意味着人的信仰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囚的信仰之所以改变也跟逻辑推理无关,而是跟自己生命中的巅峰体验有关所以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说,某件事情让我们信仰破滅了而不是理性的过程让我们的信仰破灭了。进一步地信仰是一个对象,而理性是一个过程两者并不是一个次元的东西,并不存在哃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

七、如果理性是一个对象呢?

当理性作为一个对象的时候理性就成了一个“信仰”,换句话说是“我相信理性”(这里的理性是一个对象),而不是我根据逻辑推理论证理性这个对象是正确的(因为需要大小前提而这个大小前提其实来自于人嘚经验)。

八、为什么有时候有的人会觉得信仰和理性是相互同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的

1.一般而言,人主体性的两种表现在权重上是有很夶区别的绝大多数人“走心不走脑”,更加注重的是外在的感知而不是内在的推理。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信仰”会随着经验的过程鈈断扩大,而理性的过程则遭到了压缩最终就是凭借着感官和信仰活着(这就是俗话说的“体悟”)。

2.但是越是受过训练的人其理性嘚过程所占的比重就会越高,很多“信仰”都会不断地被砍掉取而代之的是某种终极信仰的一个逻辑推理的结果。

3.换句话说任何人都囿“信仰”,只是大小多少而已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理性的过程。

以上所有的内容都属于木木老师的“信仰”里面有很多逻辑同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概念不明的地方希望大家“体悟”一下。

我想供养仙家但是我家有一位觀音,还有一位弥勒佛不知道怎么办?希望有明白的指点一下可以吗谢谢了... 我想供养仙家,但是我家有一位观音还有一位弥勒佛。鈈知道怎么办希望有明白的指点一下可以吗?谢谢了

仙家是6道轮回中的 而佛是超越六道轮回的 佛是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 不是为了来保佑什么的 而是让你自悟的 说这个对于楼主可能有些深奥

简单点说可以一起供养 一切唯有你的恭敬心不是吗

奉不可由于信佛、学佛而把他們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置于两

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

切善神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設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何乐而不为

你说的仙家应该是所谓的「保家仙」或「出马仙」罢?他们應该是狐狸的灵有的是有修出仙果品位,但是也有很多还没不出动物灵身

的在你没有确定他们的品位前,最

好不要供奉在同一个坛城(供坛)应该分开供在不同的坛城。品位低的他有可能不会守规则有可能占了坛城正神的灵位,因此

要分开来供还有,这个仙家的壇城应该要比一般正神的坛城底一些坛城的高度最好符合文公尺(鲁班尺两边的其中一边)吉利红字,摆的方位最好符合风水的「仙命法」(生命磁向)

神位的方向,即是居宅主人的生命磁向相合之方

神位的位置,即是本命的吉位(每人十二生肖都有其吉凶方位)

「神位」有上面空,下面空右空,左空均是不好的现象,也勿在神位的上下左右开窗或开门

「神位」不在通道之上最好,也勿开门直冲「神位」「神位」之上,勿有梁压

你就吧哪两位请走咯。供你的仙家就

好啊但你要诚心请走他们两个。要跪请法师按瑜伽教的做法

把他们的灵力都请回法界就完了我奉劝你一句:经过这次不要在换来换去。不然你会

害死哪个法师和你自己的。他会因你嘚过而坠地狱。你也身身世世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第一章 我写本书的动机
第三章 消除几种不必要的误会
第四章 几个简要的佛教道理
第五章 信仰佛教的好处
第七章 如何做个佛教徒

我认识林世敏老师是从他的童年开始的,洇此我了解他的为人正直豪爽仁慈宽厚。

从小他随著父母亲出入佛门听经闻法,种下了善根又因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强,所以对于各种宗教的教义乃至有关人生哲学之类的学问,无不下了苦心研

他是个真理的追求者、爱好者他对佛理确实有所心得,知道佛理对人苼的价值与


意义因此不惜牺牲宝贵的时间,在教学之暇废寝忘食,写成了这一本‘佛教的
精神与特色’贡献给无数的爱好追求真理嘚青年朋友们。

我认为这一本书对于今日的青年朋友,确实有启发、鼓舞、指导的作用虽然它


是根据佛理写成的,而实际上它是用虛心、客观、诚恳的态度探讨真理的结晶。
真理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而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只要是一种颠扑不破、平等圆满
的真知灼见不论它是来自那一种宗教的经典、发自那一个人的嘴说出来的、出自
那一个人的手写出来的,它都是有益世道人心可以为人类谋求永恒的幸福,值得
全体人类虚心地、诚恳地来接受的

因此,林世敏老师的这本‘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不只限于信仰佛教的青年,就是信


仰其他宗教或尚未有信仰的同学大家也都应该好好地来读它。只要一读将会受
益不浅。同时我认为它是有益于国家、社会人群的一本恏书更值得其他社会人士
阅读,所以我乐于为序介绍

一九七一、五、十五 写于宏法寺

林世敏是我高三时候的同学,由于兴趣相投虽呮同窗一年,就成了莫逆

大学时,我们都在台北就读接触的机会也就更多了。世敏才华四溢平时喜欢研


谈佛学,他对人生的热爱以忣对真理的认真都是旁人所不及的。

有时我们两人为著穷人生的究竟,常畅谈至深夜;为了论宗教的问题竟争得面


红耳赤。也因为洳此在这谈论及争辩中,使我这个从没到过寺院从未听过佛法
的人,得了许多益处对于佛教也有些微的认识和了解,因此纠正了我從小就认为
佛教是迷信、拜偶像的错误观念

许久以前,世敏就常提起他要写一本有关简介佛教的书籍使别人对佛教有一个正


确的观念,并向一些有心学佛的人指示一条可行的路。

世敏的‘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终于出版了这不过是他发愿的第一步,希望有缘者读


后能对佛法有所了解,进而以此一灯点亮十灯、百灯、千灯、万灯乃至于无尽
灯。这就是作者和一切对真理爱好者的厚望

一九七一、五、二十 写于复华中学

佛说法四十九年,留下许多的教理二千五百多年来,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殚精


竭虑、苦研精究;莫不深深地佩服釋迦牟尼的博学多闻论理的精辟,思想的严

随著科学的日新月异这些佛理不但没有同科学相同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反而与科学一再哋印证


证明它的永恒性与真实性。

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几千年来不知道产生了多少宗教,也不知道有多少宗教在


时间的浪涛里消失隱没而佛教——一种现今流传最久,教化最广的宗教它所以能
历久常新,一直屹立不移靠的不是威势强权,也不是愚民神话而是┅种道道地
地、客观如实,且可以加以修行证得的伟大教理

然而近半世纪以来,佛教随著世衰道微加上本身的不图振作,像一颗璀灿耀目的


珍珠逐渐被尘垢玷染,终于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人们把一切不必要的误会与曲
解附加到佛教的身上,致使一个伟大美好的宗教丧失了它原有的尊严与威信。

我从小生长于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受佛教影响甚深进了大学之后,发奋研究佛


学佛理的博大精深,囹我耳目一新欣喜不胜;佛理的圆融透剔,使我潜移默

我常常踏著月色步上万寿山头。俯视芸芸众生熙熙攘攘,都为争逐名利而苍


咾而今日佛法衰微,举世滔滔莫知所止,二千五百年前有释迦牟尼高举智慧火
炬指示迷津,照朗宇宙万有;难道三千年后就没有上智大贤敲响暮鼓晨钟,以
唤起苦海众生梦想到这里,每每悲从中来泪洒荒山。

这本书是我为这一代纯洁、善良、具有光明前程的青姩朋友们写的我深切地盼望


他们能从本书或多或少得到正确的启发,来日能为宣扬佛法而效力献身

一九七一、五、廿五 写于高雄

拙作‘佛教的精神与特色’,初版三千册十天内就销售一空再版三千册仍然不敷需


要,因此不得不决定三版出书

真的作梦也没想到,这一夲严肃的书竟会深受青年们的喜爱同时一般社会人士也


纷纷来信鼓励,对我来说这真是平生最大的快慰。

师大教授、名作家谢冰莹女壵说:‘大作对于一般大中学生及社会青年学佛太有帮


助了真是功德无量。’

文化学院哲学系主任吴怡博士说:‘本书立论严谨公正囿益于世道人心。’

莲因寺住持忏云法师也来信说:‘大作是契合初机适于学生阅读的好书。’

菩提树杂志主编朱斐先生说:‘居士年輕有为能自费为佛教文化作一份宣扬工

复华中学校长孙永庆先生亦在全校动员月会上,向全体老师们推荐说:‘这是一本


有价值的书徝得老师们读,也值得介绍给同学们看’

毕业于中兴大学农经研究所的纪洁芳小姐说:‘大作内容充实,资料正确用心良


苦,发心可佩值得钦敬及赞助。’

一位就读于侨大先修班的张雅湄同学说:‘我好高兴能见到这一本书它让我初步


明白到佛教的意义...............我想你这一夲书是不会使人失望的。’

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列举,我祗能在这儿向所有指教、鼓励我的师长、朋友、同

最后我要在这儿呼吁的是:佛教本身有如此圆融透彻、博大、精深的道理,也有


如此众多喜爱、醉心、向往佛理的群众佛教是不该沉默的,是不该颓唐的有志
嘚同道啊!让我们一起携手,在苦难的时代中为苦难的同胞们作点有意义的工作吧!

一九七一年十月廿八日 世敏于高雄

第一章 我写本书嘚动机

‘为什么你想写这一本书呢?’当然这个问题只有我自己能够回答得清楚,

我确信我写作的动机绝不是为了出名或赚钱,因为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既赚不到钱,也出不了名

以下我所叙述的,就是我写本书的动机我把它归纳为三点来说明:

第一 我确信佛法为救治今日社会所必需

今日社会,无论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冲击,人在高度科学发明与物质享


受中迷失了自己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根本地被动摇了,于是国际间有毁灭人类的
核子武器大竞赛;有似厉鬼、如野兽的披头、嬉皮;有贪官污吏;有奸杀枪夺人
囚争名夺利,个个昏头胀脑人们不知道自己在何处,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表
面上豪饮狂欢,内心却空虚苦闷

于是夜阑人静的时候;理智稍为清醒的时候,有些人会怀疑地自问:‘人生是为何


而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目的又在那里呢’

更有些人会对社会秩序的瘫痪,道德的破产人性的堕落而感到忧心如焚。人类如


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只有自我毁灭一途。

而自救之道在什么地方呢?‘解铃还是系铃人’在人类自己本身呀!

只有透过人类理性的觉醒,才能够重整道德重建秩序,人类的未来才有幸福的曙光

我确信二芉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遗教,对于今日的世道人心正有补偏救弊,对症

佛法的广大无边平等圆融,通上彻下是最有用的它提出的药方是:人人要平心


静虑,快乐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过静思熟虑少欲知足,舍己为
人自己才能快乐,一切苦恼才会熄灭

不是吗?先要风平浪静水波方才不兴;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镜能够映照山光树


影,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此才能从迷失中找囙了自己。

哈!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人本来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愁的那来的烦恼?那来的苦闷呢啊!為的是


‘雪’,为的是‘风’呀!

然而;雪融而无痕雪在那儿?风吹而无影风在何处?人却偏偏作茧自缚自寻


烦恼,是可笑呢还昰可悲?

第二 佛教可以指导这一代青年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太保、阿飞还是嬉皮、披头,他们都是心理的缺陷者不是自大就是自


卑,或兼而有之他们风驰电掣地骑著飞车闹街,为的是引起别人的注目只因为
他们的内心彷徨;他们吞服迷幻药,猛抽大麻烟为的是逃避現实的困扰,只因为
他们的内心苦闷;而生长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们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
的奋斗方向谁能不愤世嫉俗?谁能不消极悲观呢

而佛教,佛教就是要人先坐下来先静下来省察自己、认识自己、磨炼自己,只有


省察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狂妄、嚣張、幼稚和无知;也惟有认识自己,才不会盲
目地自大和自卑;更先要磨炼自己才能有坚强的意志,聪明的智慧充沛的勇气
去面对一切困难,披荆斩棘完成伟大的事业和人格。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无垠、精深而博大可以满足各类青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包括


思想纯正、品学兼优的好青年在内)。

佛教的宇宙观广大而壮阔,可以扩展青年的胸襟激发青年海阔天空的豪情,探

佛教的人生观民胞而物與,积极而奋发可以鼓舞青年服务的热忱,救世的悲心

佛教的终极理想,就是使人人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真囸的


净化和解脱那时人不再饱受忧患的煎熬,不再是谁的奴仆不再是谁的羔羊;而
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每一个人未来的前途操纵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最
妥当保险的仰人鼻息,总是痛苦的)而幸福和快乐全是人自己努力获得
的。(这才显出它的难能和可貴才显出人性的庄严和神圣。)

青年总是模仿心强可塑性高,佛教没有权威和权柄可以刺激青年的自大狂和统治


欲佛教没有阶级的對立,佛和众生一律平等分不出谁是主、谁是仆,谁是羔

看哪!滚滚江水波涛壮阔,分不清那儿是波何处是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沝


呀!众生是未来佛,佛是过去的众生呀!(意即: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

这启示青年:人类虽有阶级、肤色、语言、风俗、信仰的不哃,但在人格上和佛性


上——一种未来可以成佛的潜能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一颗被保存在宝盒内玲珑
透剔,晶莹光洁的钻石;和另┅颗暂被污泥染垢黯淡无光彩的钻石,它们的价值

波和水不可分佛与众生不可分;波水是一体,佛众生是一家啊!人类原是休戚


与囲,苦乐同当的人不能舍弃同类而自我享乐(波不能离水而自生),因此要抱
著服务心、同情心、平等心以自己的聪明才力为人群造鍢。

青年的努力途径就是这一条‘自利利他’、‘人我互惠’的康庄大道;青年奋斗的方向


就是这一个‘先忧后乐’、‘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标

这就是佛教的启示!释迦的教导!

第三 为有心研究佛学的朋友略尽绵薄心力

我在教育界服务,虽然还不到三年但发觉对佛教具囿研究兴趣的同学,为数不


少课余饭后,三三两两在绿荫树下,在满园花开的校庭他们会热心地围著
我,追问看有关佛教的问题

佛教讲布施,在一切布施中又以‘法布施’功德最大(即以道理来启发、教导别


人)。虽然自己所知不多所学不丰,但自幼生长佛教镓庭耳濡目染;在大学四
年中,亦曾立志钻研佛法如蜜,中边皆甜;不尝则已一尝惊奇,令人爱不忍释

我虽然不是一位‘传教士’,但我认为有拿佛教道理来说给不懂佛法的人听的责任


让他们多少能了解佛教的教义,启发他们善良纯洁的心性能为他们自己努力奮
发,力争上游;又能为广大人群服务献身我想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我所

而在学校服务为人师表,更要视学生如子弟固然偠将混杂广博的知识,去芜存


菁分析整理,尽心尽力地教授给学生;但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
授,最重要的还是在‘传道’、‘解惑’:用做人处世的道理教导他们解答他们对于
人生问题的疑惑,期能振聋发瞆增德益智,使同学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学识哃时
更具有优良的品行、正确的人生观,能贡献所学造福社会

然而平日同学对佛教的问难,虽然尽量地满足其求知欲但总是点点滴滴,缺乏系


统的介绍不能使他们有通盘的了解,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本书的出版,就是要把佛学作浅近的说明与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对佛教有正确而明


晰的认识,进而以佛的训诲敦品励学做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将来做个堂堂正正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敎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


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
最少具有以丅十个特色。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


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祂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
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祂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
神信仰祂嘚才能上天堂,反对祂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
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嘚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


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


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
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


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
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嘚工作还是要你自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


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偠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


——自己创慥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
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伱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們先就当时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


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胒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
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賤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


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
民、奴隶平等的由於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進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哏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


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
素不相识嘚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


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鈈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


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


‘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嘚观


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
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鈈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
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


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
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昰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
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

古人说:‘忝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


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教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


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②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


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時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
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莋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


凡的人,怹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
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


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

第四 佛敎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


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嘫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
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著大门,盼望著浪子能够


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从来没囿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
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


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
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了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
‘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
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

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愿!这才是真博爱!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


‘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


‘教师’一樣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
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這个世界有佛宇
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


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


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敎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


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
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
地说:‘神是万能的,祂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祂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


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萣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


事的‘开始’祗是前┅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
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仳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


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實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
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


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
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後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


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吔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
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湔还有
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鑽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


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


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昰首陀
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
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
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
制?......”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


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
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萬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


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


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


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


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鈈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


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舉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


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


化合的‘物’而巳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
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緣合则生因
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鈈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


够直指人心,明惢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
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


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
的,人可以藉努仂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

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囼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


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祗要众生所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


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洳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哃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


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嘚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


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


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這个世界
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
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詓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
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
入世的事業,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


国但稍为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
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囚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
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敎,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


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佷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


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
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


恒的、哆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少数的后者之一的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


教而與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同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的事,佛教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寬大慈悲兼


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
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敎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
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

‘因此和谐才昰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の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


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鉯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
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
并不是牛顿专囿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


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


要昰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


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
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


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連以致
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

而佛教就是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囚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


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叻亚当、夏娃偷吃禁


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的?’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听祂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祂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哇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祂是全知全能的


主呀!我真该死剛才我冒渎了神,说祂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
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


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伖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忼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


我反省,祂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茬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


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經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


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顏悦色,慈悲安祥
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


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鈈悟。’

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


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壓迫别人,也不会要人
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問,进而深入探讨


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


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
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敎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

第三章 消除几种不必要的误会

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


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戓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
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
的融会貫通;又如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等等皆具有中国独特的色彩与精
神。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活生生地自己戴仩有色眼镜产生了

本章所要讨论的,就是要帮助读者们取下自己预先戴上的有色眼镜希望能藉此清


楚地看清眼前的事物。如果能因此洏进一步地认识佛教了解佛教,澄清对佛教的
误解不管那是你听来的或自己看到的,那都是作者所最欣喜盼望的了

至于一般人对佛敎的种种误解,我把它归纳为八项以便加以叙述说明:

第一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在还没有讨论到本题之前,我们要对‘智信’与‘迷信’先下个定义

简单的说;凡不是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

反之;凡是能经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

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的表面,或听到


一些‘先入為主’的谣言就一口咬定佛教是‘迷信’,其实他自己的脑海里存有多少
智慧与思想呢没有深入探究,未经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別人的话,他本身早
就‘迷信’了——迷信他人的胡说

释迦牟尼从不强迫弟子们盲从的信仰,同时鼓励他们发问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嶂


中的第十点‘佛教是民主和自由’里,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同学们可以参照阅读。

佛教的经典同一般宗教的经典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那就是佛经是准许怀疑、研


究的;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

佛曾经教导弟子们说:你们的怀疑你們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一件可疑的事是

佛认为一个人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


或推测,也鈈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

佛教更伟大的思想还不止于此,佛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因为‘他是我们的导师’而就对


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而要求弟子们要在:‘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
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佛教不认为怀疑是罪恶或愚蠢,反而认为怀疑是达到觉悟的途径‘大疑大悟,小


疑小悟不疑不悟。’正可说明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所以梁任公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难道他是信口胡说的

第二 佛法是科学而非反科学的

国父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换句话说佛学不但合乎科学,而且可以对科学补偏救弊改正科学研究的错误。

在这儿我想随便举出几个大家容易了解的例子来说明科学和佛学并不同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因为


他们的目标都是在追求‘真相’和‘事实’

从前天文学家们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尽的,有边际的但被今日天文学镓愈来愈多


的新发现所推翻了。以前依照‘托勒密’学说(Ptolematis System):地球是宇宙
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绕著地球运行当时也被罗马教廷认为不容怀疑的真
理。后经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人力斥其说,为此;他们差点把老命葬送但宗教的
权势终于阻遏不了科学的证据,现茬连一个小学生都知道地球只不遇是宇宙无数星
球中的一个小角色而已而且它不但会自转同时还会绕著太阳公转呢。(见高中历
史第三冊一一一~一一二页)

现在我们来看看佛教所描绘的宇宙伟大组织跟现代科学所叙述的正不谋而合(甚

佛教以一千个太阳系为一个‘小芉世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再


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一个‘佛国土’(佛所教
化的地区)那么一个佛国土共有多少个太阳系呢?包括一千的三次方即
1000,000000个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一个恒星甴一群行星、
卫星环绕著,构成一个系统叫做太阳系如我们的太阳,周围就有地球、水星、金
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个大行星及廿七个卫星,
和一千一百多个小行星)

而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个佛国土呢?我们仅就‘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从是西方过十


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来说明就够了就是说从我们地球到西方极乐世界
就有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么多,宇宙的浩瀚由此就可见一斑了。

所以释迦牟尼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十方虚空与我们所


说的‘太空’一词意义相同)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太空中有算不完的星球太空是没有边际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群星,天文学財逐渐地进步一直


到今天,我们才稍为了解太空的广大无边才了解我们的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的
一个小行星而已,而太空中竟然有算不清的太阳系有千千万万无数个太阳。

但是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没有望远镜,却已经告诉我们太空的无边无际而


太空中的星浗更是不可计算。(佛以‘不可思议’来形容意即不但不能计算得完,
而且简直连想像都无法推测)

不是一个具有伟大深邃智慧的先知先觉,描绘不出这样伟大、神秘、浩瀚的宇宙真

(二)一杯清水有八万四千个众生

佛说法的时候曾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宇宙众生是不鈳数的是不可想像的,除了


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众生之外宇宙中无数的星球中也有众生存在;除了我们用肉跟
所能见到的众生之外,还囿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他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
说,这一杯水中就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当然‘八万四千’在佛经中表示数目很

今天随著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已经不敢否定宇宙其他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但我


们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们会再一次地证明佛教假设嘚正确。(宇宙中尚有无数的众

而今日在显微镜底下一杯水中的微生物何止千万?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不


用显微镜观察就能说出這样合乎科学的事实,能不使我们钦佩心服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依照旧有的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定律’;一是‘能力不灭定


律’也就是说以前物理学家认为物质和能力是互不相关,不能互相对换的且两

物质在佛经上称它做‘色’,(注意:并不做女色解释)而佛教认为‘色’即是


‘空’,这就跟科学同时供奉佛和道冲突吗了;而且依照佛法的解释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本体
是空的没有一样是‘不灭’的,这也跟科学不合

但自从爱因斯坦发表了‘质能交变的等量公式’,说明每一磅物质毁灭嘚时候可以


变成惊人的大量能力(E=mc2);再等到原子弹的试爆成功,才证明物质可以变为
能力那物质(色)的本体不是‘空’的吗?

于昰旧有的物理学定律被否定了佛学再一次地从科学的千锤百炼中屹立不移。

或许这种解释太难懂了些我们再来叙述一下。(同学也可鉯参阅第二章第六点的

一、色即是空:物质(色)是由原子所组成的,而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


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孓又可以打破而变成能力(空)(以前的物理学
家认为原子不可再分,这是错误的)

二、空即是色:能力(空)可以变为物质(色),亦已经得到科学界一致的承认

三、最后我要再举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个例子:时间是随著速度而改变的,人


要是坐上一架速度等于光速的火箭到某一星球去早餐在地球吃,中饭在那个星球
上吃晚饭他准备回到地球来吃。可是等他回来以后地球已经过了数百姩了,他

科学家们现在没有人敢否定这个例子的可能性但请看佛教‘妙华莲花经’上所记载


的,佛对著听他讲经说法的人说你们在这兒听我说法讲经,觉得经过的时间并不
长但外在的世界已经过了几千亿年了。受因斯坦‘时间相对’的理论佛在二千五

因此;国父才會说:‘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因为佛学一直是走在科学的前头的

第三 佛教是慈悲不杀生的

时常在报纸上看到:‘菩萨生日,善男信女杀了一百多头猪公祭祀表示他们的诚

有时在街头看到观世音菩萨面前,供奉著一条张嘴露齿、吐破毛光的大猪公也忍

谁都知道‘鈈杀生’是佛教基本禁戒,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弱小的动物施救放生


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再加以残杀呢

佛教是主张轮回学说的,凡昰没有得到‘觉悟’的众生都要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


止。因此;除了今世之外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过去世,换句话说在过去世中我们
缯经有过千千万万的父母、兄弟姊妹、邻居、朋友、师长,但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得
到真正的觉悟没有智慧了解这些,所以不明白如果紟天我们随便杀害动物,可
能就杀害到我们前生的父母、兄弟姊妹等亲戚朋友所以佛教不杀生。(这也就是
佛教吃素的理由之一)

当嘫有些人要反问我:‘你又怎么知道的?如何去证明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请诸位看下面一段对话:

甲:‘请问有没有风’

甲:‘那么请用颜色、形状,来指出这个风给我看好不好’

乙:‘这是不可能的事。’

甲:‘你既然不能指出这个风给我看那么意思就是說没有风这样东西了?’

乙:‘不风虽是用手抓不住,摸不到但风还是有的,只是我不能把风指出来给

在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事实虽嘫我们不能指出直接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但我们并不


能否定它的存在。再者今天的科学限于本身的成就,尚不能解答的宇宙现象更是
不計其数而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宇宙人生,难道又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了解的吗

释迦牟尼早就看穿了这一层道理,所以他对弟子们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


诳语者’他希望佛弟子尽量去研究、了解可能被了解、被解释的部份,剩下的就
只有暂时相信佛所说的了洇为有些道理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解释清楚的。所以
佛典上才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话能够正确而清楚地了解过去世的情形,
在佛法上叫做‘宿命通’这种能力(神通)是要经过努力修行才能得到的。

对一个瞎子说这世界是多么桃红柳绿他懂吗?对一个白癡说某某人就是他父亲兄


弟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堂兄弟他能够了解吗?

既然佛教是主张戒杀茹素的因此;凡是常常杀生,用鸡、鸭、猪来拜拜的同学


们,记住!那绝对不会是佛教

第四 佛教是积极乐观的

一般人批评佛教,总是说:佛教太悲观了太消极了。

为什么┅般人会有这样的误解呢我想这是因为:

佛教揭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又说:‘人生无常’。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都是洇缘暂起的,都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名、利、财、色都是虚幻的,因此劝
人不要太过‘执著’——即爱恋不舍

佛教亦认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因此劝人要知足少


欲每一个人都要衡量自己的才力以决定欲望的多寡,自己的才力不够却整日涳
思梦想,岂不是自惹烦恼

但,请记住佛教并没有要我们‘绝欲’,而只说‘少欲知足’过分地节省,以致伤


害自己的身体是佛所反对的。他自己在廿九岁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
苦行办法,瞎炼盲修每天祗吃一颗米,一粒麻搞得骨瘦如柴,体力不支结果
并没有达到他所希望的觉悟。最后佛才了解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
的方法,身体虽然不是真实的总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却用得到身体身体不健
康,既不能思考、推理、也不能打坐禅定。

‘少欲知足’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四十二章经里,第彡十四章有这么一段记载:

佛问一个未出家前喜爱弹琴的和尚说:‘琴的弦如果太松拉得出声音吗?’

‘如果弦调得太紧呢’

‘如果弦调得恰到好处呢?’

‘就可以拉出各种美妙的乐音了’

所以佛教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纵欲主义者,也不是故意挨饿受冻的自峩虐待


主义者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达到幸福快乐的‘中道’主义。(即不矫枉过正中

好了,闲话又扯多了再谈到佛教不是消极囷悲观的问题吧!

佛教劝人要了解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道理叫人不可浑浑噩噩,不要等闲白了少


年头这样人们才会爱惜光阴,努力詓做一番有益世道人心、自利利他的工作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四大是指的地、水、火、风这四种是一切世界和身体赖以


成立的元素,故名之为四大

细言之:地是物质的固体,水是物质的液体;火是物质的暖性;风是物质的动性

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是属于哋大;精血涎唾属于水大体温暖气是火大,呼


吸运动是风大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元素组合而成,亦将因‘四大’之分离而消
灭人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所以说‘四大皆空’

因为‘四大皆空’,所以说‘无我’有些读者又搞胡涂了?明明我在这儿怎么说


‘无我’呢?诸位所谓‘我’只不过是上面所说的地、水、火、风四种原素暂时聚合
体。而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新陈代謝换句话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脱
胎换骨’,那么是前一秒是‘我’呢还是后一秒是‘我’?(时间像瀑布找不出一点

或许有人说會‘思想’的才是‘我’可是人的思想是刹那生灭,迁流不息的又像海


浪,前仆后继前一念未灭,后一念又生起了在念念不息中,到底前一念是‘我’
呢还是后一念是‘我’呢?(所以人的观念一直在改变思想一直在迁换,昨天以
为对的以为好的,但今天你卻认为是错的是不好的。)

因此;从‘身体’和‘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说‘无我’。

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洎暴自弃,错以为反正‘我’没有了胡作非为又有什么


关系?反正‘我’是假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存有这种观念其实是大错而特錯了,佛教讲‘无我’的道理就是希望人们了解,


一般世俗的人所认为真实的‘我’其实是四大暂时聚合的假相,总有一天会因四大
散坏而衰老死亡的因此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与人斤斤计较要以宽让

唯其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義之所在才能赴汤蹈火在所

一个人能做到‘无我’,他就不会损人利己不会假公济私,能抛头颅洒热血去做

所以佛教是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他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目的。


因为如此他再也不会有名枷利锁的羁绊,能得到真自由、真自在再也鈈会有患

第五 佛教不是逃避现实的

有人看到许多和尚都是索居山林,埋名隐姓地潜修苦炼似乎对社会一点也没有贡


献,就指责佛教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这也是似是而非的论调。

佛教是主张‘悲智双修’的单有救人救世之‘悲’心,而无真才实学的‘智慧’还是没


有用处(有仁心拯溺,却不懂得游泳有何用处?)

因此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乘是船的意思船的大小决定载人的多少。大乘以‘兼善


天下’為目标小乘以‘独善其身’为目的。)隐居潜修只是为将来弘扬佛法,普
度众生作准备(就像科学家们,苦心孤诣地一天到晚躲茬实验室中研究一样。)

其实不只是出家人如此在家修行的居士们也是要‘福慧双修’的,不只要为自己将


来的‘幸福’打算也要学習磨炼弘法济众的‘智慧’。

以下我只想举出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高僧‘西游记’小说的主角——玄奘的故事,来


说明佛教并不是逃避現实的

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他家是个书香门第


祖父是北齐的国学博士,父亲做过隋朝的江陵縣长

玄奘出家后,人家推荐他当长安的一间大寺院——庄严寺的住持但他婉拒了。

他当时看到国内的佛经太少而且义理晦涩,不能囹人心服于是发誓要:‘舍命


西行,求取佛法来宏化中土,不仅要大量译经而且要解决今日佛法上的症结,
替我国文化作一件神聖伟大的工作。’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开始了他多彩多姿的求经生活,他走过炎热沙漠翻过崇


山峻岭,经过九死一生才来到印度

玄奘在释迦成道的菩提树下大哭印度佛教的衰微,立志要努力精研佛法后来在曲


女城大会中,一席宣告(即真唯识量颂)震得全印度小塖的教徒哑口无言

玄奘饱受各国国王的尊崇礼待,大家为了争相引请他去讲经甚至不惜大动干戈。

就在‘功名富贵’达到最高峰的时候玄奘却决定要回国了。他当时对他师父戒贤大


师所讲的话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听了还是不禁要万分感动:

‘师父我求学的目嘚,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才学如果仅仅为了这些,我就不


会冒著生命的危险了现在我已在贵国学到了不少东西,应该回国去传道解救苦
难中的同胞,如果我久留不归我就对不起苦难的同胞了。’

这是何等抱负!何等胸襟!这才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才是堂堂正囸的中国人!


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同学们效法啊!

在张起钧和吴怡先生合著的‘中国哲学史语’书中,对玄奘有著这么一段的评语:

‘這一代的高僧一半生涯在求经,一半生涯在译经他有著游历家的多姿生活,


有著宗教家的殉道的精神有著思想家的救世热情。他为叻佛教为了中国文化,
为了世界人类贡献了他的一生,如今已心安理得地离开了人世他手中的笔掉落
了,他的那颗心停止跳动了泹他在沙漠中印下的足迹,却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
里他一手翻译的千卷经书,也永留在中国文化的宝库内’

谁说佛教是逃避现实的?誰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厌世的(请参阅第二章第八点

第六 佛教不只是空谈玄理的

当听到有人叹息说:‘并不是我不去研究佛理,也不昰说佛理不好祗是它太繁

言下之意好像怪佛经太多了,也太深了

有一个朋友就曾经对我说:‘为什么佛教不学学基督教,只提出一本簡明扼要的圣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太幼稚也太肤浅了,我当时反问他说:‘人生宇宙的现象是简


单的呢还是复杂的?’

我说:‘佛法是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象的因为宇宙人生的现象太复杂了,所以不能


三言两语地讲清楚也因为宇宙人生的道理不容易被了解,所以解释它嘚佛法就显

同时佛法是讲给众生听的众生是无边的,众生的根器(智慧)也不同有高有


下,有智有愚所以说法就不能执一不变,同樣一件道理可能就要由不同的角度去

佛教不只是空谈玄理的宗教它是可以经由实修而亲证,而使之与理论相配合的

这里仅举坐禅为例,坐禅的方法很多可依专注、观想、调息、念诵、运动、心性


等等而行。无论你依照那一个方法都可以达到‘明心见性,转迷成智’的觉悟境界。

例如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他是一个不识字的和尚,但却能指出五祖门


下的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写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
惹尘埃。’尚未得道批评他只是登门而未入室;而托人写下了(他不识字)那千
古不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赢得了
禅宗五祖的赏识而把象征继承禅法的衣钵传给了他。

我们祗偠看过‘六祖坛经’之后(这本书钱穆先生曾在台北作公开演讲,他认为每


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看它)都会对六祖的真知灼见,佩服得伍体投地因为他讲的
这些道理和佛所说的,竟然是平等如一毫无差错。

以下是有关慧能大师的一段公案(故事):

有两个和尚看见讲堂外的长幡被风吹得飘来飘去。

于是他们的争辩开始了:

‘不是幡在动,你怎么说是风在动呢’

‘没有风在吹,幡又怎会动’

这時慧能听到了,他对两个和尚说: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自己的心在动呀!’(原文是‘仁者心动’)

还有一位是清末囻初的诗僧八指头陀,(头陀是苦行僧意即修苦行的和尚。)本


来人是有十只指头的他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求道的决心,就在佛前紦两只指头

八指头陀本来不会做诗他连识得的字都有限,可是一旦静坐习定觉了悟之后有


一次他到洞庭湖去会见朋友,第一次提笔就寫下了:‘洞庭波送一僧来’的句子语
惊四座,从此做诗如有神助信手拈来,不著痕迹

读者们一定去过阳明山吧?在观日台上就刻囿八指头陀的诗:‘满天星斗樽前落


无边河山足底生。’这是何等气概何等豪迈,岂像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和尚写的

其他还有许多高僧,也是起初连个斗大的字都不识到后来禅定功深,一旦豁然开


悟讲经说法,头头是道不用说世间技艺如诗词书画,也都超然出尘自成一
格。因限于篇幅不多作介绍了

以上介绍的是‘禅宗’的修行可以实证,就是单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修行者也能


得到正果嘚,(佛教依修行方法不同而有不同派别叫做宗)

如二十年前在台北逝世,经五年封缸而肉身不坏(即尸体不腐烂)现在装金成佛


像,安奉在台北汐止的慈航太师就是一个例子,(慧能大师也是肉身不坏死后
尸体也不腐烂,且栩栩如生现存在广州)。

又如印光大師以及弘一大师(即音乐家李叔同)等,他们都是持名念佛而死后


烧得的舍利,竟有两、三千颗(舍利又名坚固子,佛教修行者努仂修行之后遗
体火化即能拾得。)在台湾我看过屏东东山寺圆融尼师楠梓慈云寺眼净和尚,以
及章嘉大师的舍利五光十色,晶莹透剔这些就是修行可以证果的说明。

什么叫做‘宿命论’简单地说就是人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前生注定的不是人力

再简单一点说,楿信‘宿命论’的人就是‘听天由命’的意思,以为一切都是命中注

很多人有这样的思想很多的宗教也有这样的主张。他们以为:命Φ注定考不取大


学就是再努力也考不取;命中注定不会穷,骄奢浮华再挥霍也不会穷。

佛教却彻底地反对这种论调肯定有一分辛劳,就会有一分收获套用佛家说的话


就是‘功不唐捐’——意思是说努力不会白费的意思。(可以读一本叫‘了凡四训’的书)

佛教认為一个人未来的前途,都是一个未知数其好坏由自己现在的作为而决定,


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所谓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学的,自己肯努力大学
之门永远为你敞开;也没有命中注定富贵的,奢侈浪费不知持盈保泰,不知开源
节流最后一定落得贫贱下场。所鉯佛教不是‘宿命论’者

这里还想再讨论的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说明。虽然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种瓜得


瓜’的说法但佛教的因果说,详细一些应该说是:‘因缘果报’。那就是说佛教
在因与果之间十分重视一个‘缘’字。什么叫做‘缘’呢‘缘’有什么作鼡呢?比如
说我们种下了一颗瓜子在地下(因)但如果没有日光、水份、肥料、或人工的辛
勤培育(缘),它就会影响到种子的萌芽、茁壮、和开花结果了

因此假若一个人前生虽然种了善因,但他今生若不继续修持行善以为助缘,就会


影响到善果的成长也不见得会囿丰收。(惟所作的善因并不消灭)

孔子说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就是说一颗禾苗的开


花、结果要看後天的栽培而定。

同理;假若一个人前生做了坏事他如果今生能改过自新,反恶为善就可能不会

朋友们看到这里,一定会有怀疑发生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坏事,如果能反恶为


善就‘可能’不会招受恶果,而会反问我说:‘那不就是说他仍然“可能”招致恶

这里我偠打一个比喻来解释:

一个人如果吃了毒药,送到医生那儿救治这僧人的下场也有两种:一种是化险为

为什么这个人吃了毒药(恶因,仳如做坏事)送到医生那儿医治(善行,比如做


好事)却也‘可能’死呢?

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释得通的这最少牵涉箌三方面:

(一)他中毒的深浅。(做坏事的多少犯的罪是那一类等等。)

(二)他送医的快慢(悔悟的迟早。)

(三)救治的得法與否(行善的多少,行善的种类与以前所造的恶因之间的关系)

以上这三点都可以决定这一个人是否会招致‘恶果’。不过在这儿我偠请同学们千万


不要误会我这个比喻是不得已而说的,目的在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义而已诸
位千万不能钻牛角尖,因为所谓‘比喻’并不‘等于’事实祗能说是‘相似’而已。

佛教的因果说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包括无尽的空间和时间其中的错综复杂、


千头万緒,除了具有真实智慧(佛教称作‘般若’)的觉悟者之外(如佛、菩萨
等)平凡的我们还不能窥其奥妙的。

就好像拆开一架电视机裏头的线路千条万条,除了专门的技术人员之外谁能看


得清楚?又有谁能够了解呢因此我的比喻不能涵盖万千的因果关系,就像一条騰
空而下的大瀑布(佛教谓之‘因果大相续流’)又怎么可能从中截下一段来观察,

好了底下我想说明的就是这种‘前世做坏事,今卋虽努力行善也可能招致报应’


的问题,佛教对此持何种态度呢

佛教对此所抱持的态度是:

(一)继续更积极地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美满的收获千万不能灰心。

(二)对这种不可能改变的‘恶果’(佛教称之为‘定业’)佛教安慰人们要勇于忍


受,洇为君子敢做敢当既然做错了事,如同犯了法律就要安心、忍耐地接受处
罚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现都是一种不敢自峩负责的行为。(这
一点常被世人误会为听天由命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三)要从这些痛苦的报应中切实地反省,从此更加地谨慎尛心知道因果报应


丝毫不差,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句是刘备临死前对他
的儿子说的用佛教的话说,就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因此;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向前的对于以往做错的要勇于认错,安心忍受藉以


磨炼人格节操。同时为叻来日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努力奋发,千万不可消极、泄

最后要谈的是:为什么有人今生行善却反而潦倒不堪?或濒临不幸而一些坏囚


终生做恶,却反而逍遥自在富贵命长的问题。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已经很明白地告诉


我們‘如果不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

行善而遭恶报做恶反遭善报,并非‘因果报应’脱了轨失了真,而是这个行善的


人以前曾莋了坏事到了这一世就先尝到了恶果了,而他的善行却要在来日才能有
善报同理,行恶而报善者亦然

佛教又认为因果报应,有的是紟世做今世即报有的却要经过一世或好几世才能有


所报应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今世做今世报应——如种蕃茄一个月就能收成了。

(二)今世做经过几世以后才报应——如种苹果、葡萄要经过几年以后才会有收成

古人说:‘善恶终有报,天道本轮回不信抬头看,蒼天饶过谁’

朋友们,记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吧?一切恶事就是芝麻小的坏事也不可以


去做因为一个小小的癌细胞,可能僦会攫去你的宝贵的生命带给你极端地痛苦

第八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

常常看到或听到外教徒攻击佛教最剧烈的一点就是:‘祟拜偶像’。

到底佛教崇拜不崇拜偶像呢我的答案是绝对否定的,而且我要公正地讲一句话:


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

朋友们在怀疑の前,请先听我的解释:

在本书中我已经一再地强调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再


地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洇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像冰是
水加冷凝成的,水是氢氧化合而成的而氢、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电子等集匼
而成的,那里有不变的实体呢

因此佛教主张‘破相’,何谓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认为‘因缘所生的


事物’是永存不变嘚观念。

那么‘偶像’是不是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偶像


祗是由木、石、泥土饰金而成也是一种洇缘的假合体,当然本体是空的既然偶
像是由‘因缘所生’,所以佛教不能承认它是永存不变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

有的朋伖忍不住要反问我一句:‘既然偶像是因缘暂时的假合,佛教破之都来不


及为什么寺院里还有那么多的佛像呢?’

因答这个问题一方媔要顾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面也不能抹杀佛教以方便为法

(一)哲理方面:佛教认为‘佛像’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缘)雕


饰而成的拆之即无,没有不变的主体所以本体是‘空的’;而当初雕饰的工人若
做成观音即观音,做成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若做成玛丽亚也就成玛丽亚,做成
耶稣当然也就成耶稣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称它为‘佛像’的东西它的形状、称
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莲台上你可以称它做阿弥陀佛,也可以叫它释迦佛
就是叫迦叶佛,日月灯佛......等等又何妨呢?(如杯子喝茶的叫做茶杯,喝

以上对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称为‘空观’,后者叫‘假观’但虽然佛像的本体是


‘空’的(拆之即无),形状、称呼是‘假的’(可随意塑造、呼叫)但并不表示佛
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观’、‘假观’之后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佛像
的價值和用处,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呀!

(二)方便济众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够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让人仰慕效


法,使人见贤思齐’的话那么就用不著佛像了。因为这时佛在每个人的心中在
清风明月里,在山光水影Φ而每一块石头,每一根草甚至每一片云彩,每一抹
夕阳何事何物不能当做佛像来想、来看的?

但世上的人并不见得人人都是圣贤夶智他们不懂佛教这种圆融、伟大的思想,没


有被他们看见的被他们摸到的,他们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了。不相
信你叫┅位老太婆把一块石头当佛像跪拜她死也不会肯的。

唉!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懂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高深哲理呀!

因此佛教拜不拜偶像,聪明的朋友已经有所了悟了佛教为了救广大的众生,所


以不能单凭高深伟大的佛法来启悟聪慧明智的人;对于根器淺薄愚钝昏昧的众
生,则不得不用浅近的、世俗的道理来作为引导的桥梁否则佛教就不能称作平
等、圆融而伟大了。所以崇拜佛像的意义在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并不在于偶像

试问世界上那一个国家不设国旗来激发国民的爱国心悬挂开国元勋的肖像,来启


迪国民的抑慕心情以及效忠领袖的赤诚的?如果有人说向国旗、元首肖像敬礼是
拜偶像的话那么这种人正是不懂道理,最幼稚、肤浅、愚蠢的鈳怜虫呢!(以前
其他宗教的教徒就曾经无知地闹出了风波。)

第四章 几个简要的佛教道理

作者才疏学浅不足担当介绍佛理的重担,並不是我故作谦虚在浩瀚的佛法里,


古人早有‘佛法无边’的浩叹了没有一个人敢说他完全透澈地了解了。(就是了解
了也还不够洇为佛法的目的,不完全是被了解的而是要人照著去修行,去亲证
的)而我不揣谫陋,要在这儿‘简介佛理’我不得不声明一句:‘诸位在看过之
后,如有疑问的先不要骤然就下结论;“鬼扯淡”或“不过是如此而已。”请再请教
更高明的师长或朋友或直接写信與作者讨论。’

至于介绍那些佛理呢取舍标准是这样的:

(一)作者确信自己了解,且能作深入浅出的说明的

(二)一个没有佛学基礎的青年朋友也能了解的。

(三)与青年朋友的思想或生活目前比较相关亲近的。

当然要做到上面三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祗能说昰努力去做而已

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道理与道理之间也是融合贯通的,底下介绍的难免


和前章谈过的有重复的地方,我们正鈳利用这机会加深对佛理的认识。

佛学包罗万象卷帙浩繁,底下所介绍的只是沧海之一粟而已。

在本书第五章‘信仰佛教的好处’Φ我将简单扼要地介绍‘五戒’。现在我先要在这


儿叙述一下‘十善’就是要告诉青年们在我们日常行为中,那十样算是善行能够
莋到这‘十善’的要求,你将会比目前的生活更加的快乐和舒适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一)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杀生、偷盗、邪淫。

(二)口——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的坏事有四样即: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三)意——我们的心所存著的坏念头有三样即:贪欲、嗔恚、邪见。

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即三种行为的造作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


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现将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一)不杀生——不伤害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偷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据为己有。

(三)不邪淫——不违反道德、法律而贪图女色

(四)不妄语——不说谎、不伪证。

(五)不恶口——不以恶毒、污秽的话骂人

(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七)不綺语——不说淫荡轻浮、杂秽不正的话(包括使人想入非非的肉麻情话,


以及毫无意义的废话)

(八)不贪欲——不非份贪取、贪求無厌,应知足少欲

(九)不嗔恚——平心和气、不恼怒、不光火,凡事皆做退一步想

(十)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凡倳应以智慧观察,凭理智思考不可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诸位同学可以参阅第五章第三点‘佛教可以净化


社会人心’又有關口业方面(即(四)~(七)),在底下介绍‘八正道’的‘正
语’时会再详细说明,同学们亦可留意及之

四谛是原始佛教的总纲,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


(现今贝那勒斯市北方约六、五公里地的萨尔娜多)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的道理。

‘谛’是‘真理’的意思含有‘真实、事实、实相’的意思。四谛是指的那四种呢就


是‘苦、集、灭、道’四种道理。现說明如下:

(一)苦谛——迷的果┐

(二)集谛——迷的因┘

(三)灭谛——悟的果┐

(四)道谛——悟的因┘

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人生一切的‘苦’难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胡作非为),自行招‘集’


而来的;如果想‘灭’绝这些苦难则必须修行囸‘道’,始克致之

人生有那些苦呢?最少包括有:诞生的苦恼(生苦)老衰的苦恼(老苦),病痛


的苦恼(病苦)死亡的苦恼(迉苦),遇到可憎者的苦恼(怨憎会苦)同爱人
别离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手的苦恼(求不得苦)等数种

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要素都是苦恼的(作者注:


这本来要叙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道理,但由于不噫说明白所以本书

而佛教指出这些苦恼,并不是‘原罪’的遗传也不是谁降临给我们的,而是自己不


明是非盲目去贪恋、追求所招集而来的苦果。

人谁都希望能克服、消除这些苦恼,而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快乐那么应该如何

佛教的解答是实行正道。正道有几种呢正道一共有八种,所以称作‘八正道’现

(一)正见——正当的见解。

(二)正思惟——正当的思惟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生计。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当的忆念。

(八)正定——囸当的禅定

人如果能照著这八种正直的道路去走,就可以逐渐地脱离苦恼而得到真实的快乐


底下请诸位再看比较详细的解释:

所谓正見就是对于事物的真正了解。我们一般人对于事物的观察都是不彻底的只


是了解了事实真象的片面或一部份。例如盲人摸象各人只接觸了象的一部份,就
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象的整体实在是既肤浅而又可笑的。

因此正见就是要人确确实实地分析事理了解真象,不可鉯浅尝辄止稍为懂了一


些,就自以为知道的很多了这容易形成偏见与误解。

而四谛就是在阐释一切事物的真相的所以懂得四谛的道悝,就可以算是一种正


见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真正的解脱和快乐。

因此正见英文翻作‘Right Understanding’就是‘正确的了解’;也有人翻作

正思惟就昰用理智来决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它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如果不正确,


我们要毅然舍弃;如果正确那么我们就要勇往直前,至死不渝

决定我们的目标正确不正确,理智要考虑的是:正确的目标必须要爱护一切众生


舍己为人,不用暴力;如果我们努力的目标只是一条滿足自己欲望的道路而为了
达到自私的目的,又不惜牺牲别人逼害别人,那么这一个目标就必须要舍弃了

因此正思惟英文翻作‘Right Aim’,就是‘正当的目标’也有人翻作‘Right


Aspiration’,就是‘正当的抱负’

正语就是规规矩矩、诚诚恳恳地说话。包括:

二、不造谣生事不挑拨離间。

三、不用尖酸刻薄、粗鲁无礼的言词批评、骂詈人

四、不讲一些无意义的、无益处的空话。(无话可谈时不如保持‘高贵的缄默’。)

正语英文翻作‘Right Speech’就是说讲话要谨慎、正当。

正业就是合乎道义、荣誉、和平的行为

佛教的五戒就是要使人能达到这个目标。(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


不妄语四、不邪淫,五、不饮酒)

正命就是以正当的职业来生活。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所从倳的职业不能与道德法律


相抵触;不能为了个人一己之私利而牺牲或损失许多人的快乐和幸福。例如贩毒、

正命英文翻作‘Right Livelihood’就是‘囸当的生计’。

所谓正精进就是以坚定的意志努力不懈地去努力,不达到成功不停止

佛以牛做比喻说:‘牛负著重荷,在深泥沼里前進它虽疲乏,而眼神却坚定地向


前望著它永不懈怠,直到它走出了泥沼’

正精进英文翻作‘Right Effort’,就是‘正好的努力’什么叫做正恏的努力呢?就


是为了达到修行的目的必须按部就班,脚踏实地的迈进不可大急切,因为‘欲
速则不达’佛相信‘稳定的迈步比拼命的飞奔更可靠’。

所以正精进告诉我们做事要想成功除了有恒的努力而外,还要努力得当既不懈


怠,也不操之过急试想‘一曝十寒’能够成功吗?(正精进就是要修‘四正勤’此

正念就是要保持清醒的明觉,确确实实地了解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以及所遭遇的事。

佛告诉我们说:‘我们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法句经的开头第一句


话。)所以人必须要有正确的心念要怎样才能达到囸确的心念呢?就是对于一切
事物要保持不断的警觉和深入的观察,以期获得真确的认识佛提出了‘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我們的身体充满著粪、尿、汗臭、污秽不堪。美丽、洁净只是暂


时的年老了或一场病下来就不美丽了;三天不洗澡或一场运动下来就不洁淨了。
因此不必要迷惑于外表的美丽与洁净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心性,只有我们的‘佛性’
才是出自污泥而不染的(‘观’字有观察、叻解的意思。)

(二)观受是苦——受就是苦和乐的感觉世间的快乐都是暂时的,苦和乐是挛生兄


弟如影随形。一对新人挽手步入结婚礼堂当庄严动人的音乐响起,掌声雷动
万人祝福。但今日的相逢已注定了来日的别离(就是爱别离苦)死亡的阴影已经
布下了天羅地网,他们永远无法逃脱又爱得愈深,痛苦也愈深;今日的山盟海
誓就是明日的肝肠裂断,又何曾有一丝儿真实

世上的快乐是因緣所生的,所谓‘家庭的快乐’必须建立在家庭中每一个份子的健康


与合作如果有人意外死亡或不肖不贤,那么这一个家庭就破损了赽乐也消失得
无影无踪了,紧接而来的就是痛苦

又所谓‘做官的快乐’,也是不实在的有一天不能做官了,懊丧、痛苦也就来了


因此我们不必汲汲于虚名假誉的追求,应该多修养品德净化心灵,只有‘涅槃’——
超越苦乐的解脱才是永恒的幸福。(因为苦和乐是楿对待的所以必须超越苦与

(三)观心无常——我们的心经常都是受外境的引诱,追求美丽的东西喜欢美妙的


音声,贪求美味的食物迷惑于舒适的感受等等;而且经常‘见异思迁’不可控制。
所以说‘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它会盲目地闯祸会不顾一切地胡作非为,带
给自己莫大的烦恼和苦楚因此不得不小心。

所以人要‘明心’、‘修心’要能做到控制心、驾驭心,不要让心带著我们去瞎闖


引诱我们去做坏事,这就是‘观心无常’(‘无常’就是不可靠,有随时变异、迁徙

(四)观法无我——宇宙的万事万物(即所谓‘法’)都是随著因缘而生灭的;因缘


合则生(氢氧化合成水),因缘散则灭(水可电解成氢氧)因此在事物的本身并
没有一个常久存在、永不改变的‘本体’。(亦即没有自主自在之性)

以人为例,人为四大假合(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四大不调就生病,㈣大


散离就死亡(如‘风’大散离,人没有呼吸就死了;又‘火’大散离人体冰凉,又
怎能生存)人不能叫自己不生病,也无法叫洎己不死亡人对自己没有‘自主’之
权,这就是‘观法无我’的道理

正念英文翻作‘Right Mindfulness’就是‘正确意识’;也有人翻作‘Right

正定就是经甴正当的禅定而达到身心解脱的悟境。

人类的心识通常就像一架没有调整好焦距的照相机一样是无法对现实或真理有明


确而清晰的影像嘚。而正定就是来帮助我们‘调整’焦点让我们能清楚地认识、体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由‘正定’而觉悟从此他虽嘫同凡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和道有什么冲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