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弘一法师作文素材“易”和“素”字体,感恩!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范文十篇】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范文一:【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1、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4、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5、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出顺境心须用收敛法
6、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
7、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8、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9、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10、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11、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12、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13、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14、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15、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16、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17、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18、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19、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20、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1、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22、识不多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23、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24、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25、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26、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嬉戏,慎勿形言。
27、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28、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29、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30、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31、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32、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33、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范文二:不让古人谓有是,志让今不人谓是量。无
才有性缓,而定属才。大智有气和而,为大智。
以斯恕之已恕人则全交心以。人之心责已责则寡。

事者,在置身当利之害外建言。者,设身利当之中。
处逆境,必须害开用法拓。处顺,境要用收敛法心
。闻人过喜,若喜不闻已。过道己善,何如乐乐人道?善

事替别须人,想论人将先自己。想
坐,静思常过已。谈闲,论莫人。

失意对人莫谈,得事意。处意得,莫日忘失时意。
不尽人
,情举足尽是危机不。物体情一,生成梦俱境。
不见
短,愚也已;而护见愚之,愚也。见人不,恶也长;见掩,恶之而恶。也

盛其心平者,见和人可皆,取故中口所许可者多。德者薄其心,傲刻,人见皆憎可,
目故所鄙弃中者。众
者达智三世,念观念知非愚;只重人前目憧,造恶。憧
步占先步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胜者,争有人必挫以之。
情恕人以以,律已。理

,大莫于纵之欲。已祸,莫大言人之于非;施君之,则丧子吾,德施小之,人则杀吾身
。事
快意当,须处。言转到意时,须快住。殃咎之来,有不未于快始心。故者子得意君而忧逢喜,惧而。
不自己为求乐安但愿众,生得苦离(《华严。经)
》盛喜中,
许勿人。盛怒中,物答勿书。喜时之人言,失多信。怒之时,多失体。

生最不人处,幸偶一失言是而不及;偶一祸谋失而事成;幸偶恣行一而小获;利后视乃
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患之,此生由。矣
虚养以,以心养身,以德仁养下天物。以道万德养下天万世。
气,忌
。盛心,满。才忌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无事然澄然有,斩事。得意然淡然,失泰然。意
淡字交以友,聋以字止,以刻字责谤已,弱字御以侮居。,虑安。处危,思乱治。
不为外物动所谓静之不。为外所物之谓虚实。
意粗性,躁,一无事。成平,气和心千,祥集骈
公。,明。诚,生生明从。,容生明。
生明公,不者于蔽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明生,者淆不于惑也

志心要,苦趣意要,气度要宏,乐动言要谨。

能常足心,常惬。到人无求,品高自。
能制静,沉能动浮,制宽制能褊,缓能制急。
好人我以柔刚胜,之好术我以诚人感之
。处
事忌急躁大急躁则自。顾暇,不何治暇事?
有容,德乃必。必有大忍事乃,。
济知足乐,终常生耻不知。止止,常生不终。
辱宜静默
,从宜,容谨宜,严宜俭。约

退是保身一法,安祥是第事处一法,第涵是待人第容一法恬淡是,心第养一。法

,以光明笃术为实一。容貌,第以正

老成为一第。语,以言简重切真为一第。
平生无一
事可人,此是瞒快。
大律已
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褊急,我人之受宽以。宏险人仄我,之带以荡坦

己,以修清心要为涉。,以世慎言先。

不心妄,身不念动妄口,妄不,君子所言存诚。内不以欺,外已欺人不上,欺不,君子所以天独。
物,忌慎胜全事。忌,全。人美忌全盛,
安莫。于安知,足莫危于危多言。

一退分,讨一让分便宜。增分一用享减,一福分泽。
不重者,自辱。取自畏者,招祸不

难处处事之愈宜。处宽处之人愈难宜。处至急之事厚愈宜。

何息谤?曰:&以无&q辩。以何止?怨:&q曰uot不;&争qotu。人;之我也,谤其与能,辩不如宽能。

侮我也,之与其防能不如,能。
一化于欲动,欲则昏迷。任一气乎,气扁则。
一念戾疏是忽起头错一念决裂,是到底错。
动不若,止止皆水波化;静涛而扰不,波悉为涛止水。相水如,此心亦然。境不随缘,变如真当体成生;随灭缘不,生灭当体即变真如。迷一梦想颠倒,即处障碍;一悟触究竟则涅,当下槃凉。清
人生多
,不如意事常艰九,吾八于此人镇定精当,胸中必神另有番境一。界
省察以,后若是知过即力改,。诸君应之:改过知之事乃是十分,光明落,磊足表以
示伟大之
格人故子。贡:云&君t子过之也,日月之食焉。过如也皆见人之更也人皆,之仰。quo&;又t古人:云q&otu过;能知,可以谓明而知;而改能,可即以圣q&诸君。可勉不。乎
以和气迎,则人乖灭。沴正气接以物,则氛妖。消浩气临事,以则疑释畏以。静养身,则气梦寐恬
刘。台念:&q云者遇学事不应,能是终此受心处,病只炼心法有更无炼事法,。炼心法之大要,只胸是无一中事而。无一已事乃,事事,此是能静功夫主得力处。&

贪嫉者,净能中贪心云翳欲,如夜犹,众月围绕。星(理《趣六波罗多经》)密
行欲少,心则者然坦无所忧,畏触事有余,无不常。(《佛足教经遗)》
出世事,世莫不成于忍,败慈于忿躁故君子以。育慈,德以养忍情。德,天育万地物皆
归我
风春和之气;中养情乖,妖戾皆消于光孽天化之下;然日以之自成,则后净为自满
尊;之成以,物为慈则力悲。仅一仰瞋起念百万不过,积所恚招世;土崩,局皆远无虑
致;所士斯生,宜世何努力以如障狂也澜。

应酬情可省省,则不必迁勉强就衍。

佛,子菩摩萨诃萨修已初,地入欲二地第当起种深十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堪心能心、调伏心、静心、纯善心、寂不杂心无、恋心顾、心广大、
心。萨菩以此心,得十入第二离垢地
。以
义存仁,心以让忍接物
。小人乐闻君
之子。君子耻过闻人小之。恶存此厚
心薄之分
,人品因故之别而
。欲
人论者,先自论欲。人者知,先知自
。严着
心此拒外以,须诱如一烈火团,遇即烧。宽著物此心待同以群,须如一春阳,片人不无。
暖视人之善,
犹己之善视。己之善,人犹善。之念念同,观古无间。法亘界游偕四城,
德方
最初宏誓满愿

视人恶,之己犹恶。之己之恶视,人犹之恶猛。力省,除无令怍。愧法界生三毒除,众
我同彼归无觉上
。视之人,犹乐之乐已视。已乐,之人之犹乐。所与欲共,嫉永妒。法界却同法喜充欣不向,偏寻略空。约
善性具恶善恶性空。何,何喜,怒如空御。风持机咸,默应妙穷。大无镜智照圆疲不岂似,权作乘意通。《四(无量心铭)》

、杀生-短-命病多
二、
盗偷--穷。其财贫不自得在
三、
淫--邪妻不贞良,不随意眷属

、四言妄--多诽谤,为被他所
五、诳两舌--属眷乖,离族亲弊

六、口-恶-常恶闻声,言多讼诤
七绮语、-言无-受,语不人明

八、悭贪-心不-足,知欲多无厌

嗔、恚--常被人他责长短恒被他所恼害,

、见--邪生邪者,其见心谄。曲
以为十上恶业反。之则,十善为。
是观之因,人吾得诸欲事遂身心乐顺业之果者报,先力修应善业,种善以因;唯一若
心求
果好而报不决种肯许少善因,为大误。是譬如农夫得欲米谷而不田种,人皆其愚为也。故人欲吾诸事遂顺心安身者乐,须力培努植善因。将或迟或来早得必良好的果。古报云:祸人无不自福求己之者即,此意。
是五十余年改过善迁事之,且举今条为十常所人注不意,者先诸与君言:
一之虚、。心二慎独。三、宽、厚四。、亏吃。五、言。六、不寡人过说七、。不已过文。、不八覆过己。、九谤不辩闻。、十瞋不。
习瞋不最除易。古人云&qu:t;o十二年一怒治,字未消磨得尽。尚&但我q亦不等不尽力可对也。治
范文三:弘一法师经典语录(二)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
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
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
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
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
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
局土崩,皆无远虑
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
方满最初宏誓愿。
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
彼我同归无上觉。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
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责长短,恒被他所恼害
十、邪见--生邪见者,其心谄曲。
以上为十恶业。反之,则为十善。
因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乐业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
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的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
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一、虚心。二、慎独。三、宽厚。四、吃亏。五、寡言。六、不说人过。七、不文已过。八、不覆己过。九、闻谤不辩。十、不瞋。 瞋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
范文四:●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
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
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
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骛,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范文五:弘一法师李叔同法语录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用开拓法。处顺境,必用收敛法。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以情恕人,以理律已。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
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 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责长短,恒被他所恼害 十、邪见--生邪见者,其心谄曲。 以上为十恶业。反之,则为十善。 因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乐业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 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的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一、虚心。二、慎独。三、宽厚。四、吃亏。五、寡言。六、不说人过。七、不文已过。八、不覆己过。九、闻谤不辩。十、不瞋。 瞋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
"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一、惜福:「惜」是爱惜,「福」是福气 ,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未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二、习劳:「习」是练习:「劳」是劳动。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是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三、持戒:「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 挂个名而己,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 。四、自尊:「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已尊重自已,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已,必须我自已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没有一丝毫看不起人的意思。 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视人之善,犹己之善。
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范文六:弘一法师语录
弘一法师德相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宽恕别人,那么就能 和别人真诚友好交往, 用责备别人的心思来责备自己, 那么自己就可以经常自省, 减少错误。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当事人应置身于利害之外,当事人在 提出建议的时候则应该置身利害之中,这样才能正确地辨证分析利弊得失。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在做事之前应该首先考虑别人的得失,在评论别人之前 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优缺点。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 生俱成梦境。 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 中所鄙弃者众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 逢喜而惧。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 )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 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
之。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 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 以慎独。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 如当体成生灭; 随缘不变, 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 触处障碍; 一悟则究竟涅槃, 当下清凉。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 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 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气养身,则梦 寐恬。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 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 )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 )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 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 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
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 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 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欲论人者,先 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 暖。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 最初宏誓愿。 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 同归无上觉。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 偏空寻略约。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 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
范文七: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5.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6.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7.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8.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9.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0.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11.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12.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13.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14.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15.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16.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17.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
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18.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19.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22.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3.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24.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25.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6.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7.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28.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29.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30.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1.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32.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33.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34.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35.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36.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37.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8.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39.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40.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41.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4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43.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4.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4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4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47.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8.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49.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5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52.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53.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54.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55.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56.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7.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58.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59.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
遗教经》)
60.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61.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62.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63.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64.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65.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66.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67.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
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
68.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范文八:弘一法师语录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
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 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
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 方满最初宏誓愿。
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 彼我同归无上觉。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
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范文九:【胸中无一事。无一事,乃能事事。】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
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 裤吭 恶。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
忧,逢喜而惧。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
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
止常止,终生不辱。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
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
子所以慎独。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
,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
究竟涅盘,当下清凉。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
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以和气迎人,则 咯l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
,则梦寐恬。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
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
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
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
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
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
、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
二离垢地。"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
方满最初宏誓愿。
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
彼我同归无上觉。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
不向偏空寻略约。
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
岂似权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责长短,恒被他所恼害
十、邪见--生邪见者,其心谄曲。
以上为十恶业。反之,则为十善。
因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乐业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
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其为愚也
。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的果报。古
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
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一、虚心。二
、慎独。三、宽厚。四、吃亏。五、寡言。六、不说人过。七、不文已过。八、不覆己
过。九、闻谤不辩。十、不瞋。
瞋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
范文十:弘一大师李叔同法语录整理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
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
则杀吾身。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
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
天,君子所以慎独。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
障碍; 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
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
气养身,则梦寐恬。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
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
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
阳,无人不暖。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
方满最初宏誓愿。
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
彼我同归无上觉。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
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
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
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责长短,恒被他所恼害
十、邪见--生邪见者,其心谄曲。
以上为十恶业。反之,则为十善。
因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乐业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
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
好的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
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一、虚心。二、慎独。三、宽厚。四、吃亏。五、寡言。六、不说人过。七、不
文已过。八、不覆己过。九、闻谤不辩。十、不瞋。
瞋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
力对治也。
一、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 ,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未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
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二、习劳: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是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
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
三、持戒:
「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 挂个名而己,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
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 。
四、自尊: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已尊重自已,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已,必须我自已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
业,其中没有一丝毫看不起人的意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一法师议论文素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