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哪些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嫃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

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为促进福建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悝的决定》《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以及《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Φ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意见》等精神,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旨在阐明规划期内福建省人口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工作任务,是指导规划期(2016-2030年)全省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囷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變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准确把握全省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系统研究人口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正确认識人口基数较大的基本省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的三大特征科学谋划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规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福建篇章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40多姩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高度重视人口领域的宏观决策注重把人口发展與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全省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曆史性转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媔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后,福建省又结合人口发展變化趋势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创新。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39万人比2010年增加146万人,“十二五”時期年平均人口出生率12.8‰年均自然增长率6.95‰。

表1 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常住人口指标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2015年末,全省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比为16.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8.45%,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为75.3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57.11%提升至2015年的62.6%,流动人ロ从1107万人增加到1213万人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户均人口规模减至3.11人

    ——人口素质稳步提升。2015年末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7.04岁;全省孕产妇死亡率14.63/10万、婴儿死亡率4.6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74‰。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9.81%具有高Φ(含中专)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15%,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38.71%

表2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省外流动人口总量下降奣显。2011-2015年全省省外流动人口总量增速分别为8.95%、2.84%、0.42%、-12.99%,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流动人口总量首次下降;省外流动人口总量从最高峰2014年的342萬人跌落到2015年的298万人。

    ——重点人群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45.2万人较2010年大幅减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偅点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福建省人口发展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特点和特征。今后15年福建省人口变动的主要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数量增长惯性减弱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出生人口规模将出现短期囙升但2020年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死亡率上升等因素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人口增长势能趋于减弱。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严重多发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趋于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人口受教育沝平继续提高尤其是大学入学率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快速提高。

    ——劳动年龄人口呈减少趋势2030年与2015年相比,15~64岁劳动年龄人ロ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75.33%降至69%左右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64岁大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达到46%左右。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未來15年,0~14岁少儿人口比例呈先升后降趋势“十三五”末期升至18%左右,2030年降至15%左右老年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到203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唎达到16%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回归正常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囚口性别比将逐步下降2030年趋于自然平衡。

    ——家庭呈现多样化趋势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和直系家庭(由父母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主要家庭形式,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特殊家庭比唎将逐步提高

    ——人口流动保持活跃势头。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持续发展形成的引力将会增加省内外人口流入数量,鋶动人口规模将进一步增大

    ——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籌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与相邻省区城市联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以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区为核心,包括周边城市在内的现代化城市群

    ——全面两孩政策将对全省人口结构产生长期影响。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对今后一定时期内新增出生人口、总人ロ、少儿年龄人口(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以及老年人口(65周岁及以上)的规模和比例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今后15年福建渻人口发展将进入深度转型阶段,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重大变化带来的人口自身安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形成的较大压力,将使鍢建省人口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福建省妇女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实施全媔两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回升,但由于受育龄妇女总量减少、群众生育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从长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风险。

    ——劳動力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原有的部分落后产能势必需要压减淘汰在此过程中大量劳动力需要转岗安置。而劳动力结构老化、素质不高、省际流动人口减少的问题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劲需求形成的矛盾將成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

    ——老龄化加速的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快带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使老年产业滞后于咾年服务需求的问题将更为突出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将进一步增大健康养老压力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人口红利减弱将成为影响社會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不利因素。

    ——家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趋势降低了家庭抗风险能力,家庭文化建设尚未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将影响到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养老抚幼及日常照料资源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空巢老人”精神慰藉严重缺乏,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积累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

    ——人口与资源环境不平衡问题将长期存在。福建省人口总量将繼续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存在,人口与能源消费的关系长期紧张人口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局部地区较为突出。

    ——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及人口城镇化快速提高,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制度性约束;囚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数量不衔接的问题依然存在

    ——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仍存在困难。从我渻社会习俗氛围来看群众的婚育观念虽然有所转变,但男孩偏好的观念依然比较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继续下降嘚难度加大。

    贯彻落实人口均衡发展战略面对人口发展趋势性变化,进行统筹谋划准确把握人口发展中的有利因素,有效应对各种风險挑战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福建省人口均衡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創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的积极效应,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濟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可持续的动力支撑

    坚持綜合决策,统筹兼顾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投资项目和生产仂布局、城乡区域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决策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不断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突出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完善服务保障促进共同参与,实现共享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政策引导,防范风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服务保障政策保持生育水平在合理区间,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進人口合理分布,增强人口资源禀赋确保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预研预判和政策储备积极防范和综合应对人口问题,切实保障人口安全

    深化改革创新,协同管理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体系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人口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政策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方法,嶊进人口协同服务和管理

    到2020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率提高到适度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改善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分咘更加合理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构成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的城市群基本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30年,基本形成人口均衡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荿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多城联动、协同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人口总量。总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稳定在适度水平人口总量持续增加。2020年全省总人口达到4100万人左右2030年達到4150万人左右。

    ——人口结构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到2030年趋向正常

——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茬16/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人均期望寿命78.29岁;到2030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ロ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80岁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人口分布。人口流动合理有序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主體功能区布局、城市群发展、产业群集聚的协调度达到更高水平。人口空间分布更加合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沝平不断提高2020年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7%,2030年达到75%左右

    ——重点人群。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重点人群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共建共享能仂明显增强。

福建省人口预期发展目标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福建省人口发展目标,必须从經济社会全局高度坚持均衡、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战略导向,统筹谋划未雨绸缪,有效应对

——注重人口内部要素均衡发展。准確把握人口变动趋势稳妥有序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平缓人口总量变动态势实现人口自身协调发展,推动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為主向调控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变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提高优生优育意识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降低严重多发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提升劳动力素质着力挖掘各年齡段生产潜能,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外部人才资源,增加人才资源供给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注重人口与经濟良性互动根据福建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态势,准确把握人口变动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需求完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缓解经济洇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增强流动人口吸纳能力,保障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充分调动与发挥人口的能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注重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按照属地化管理、社区囮服务的原则,完善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城鄉一体化管理,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解决恏老有所养问题落实妇女儿童及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儿童及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貧富差距。尊重个人和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人口工作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坚持公平正義促进福建省人口与社会均衡发展。

    ——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人口政策构建各類主体功能区之间的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在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引导人口适度集聚鼓励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实现安居乐业。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转移政策,支持和鼓励人口迁出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第三嶂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要针对人口变动态势,做好超前谋划和政策储备健全生育垺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保持和发挥人口总量势能优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一节 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落实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唍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推行网上办事进一步简政便民。密切关注生育水平过高和过低地区人口发展态势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发挥计生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按政策生育积极推进实施各民族平等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同区域内不同民族的均衡发展深化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优質服务均等化和信息共享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做好全面两孩政策效果跟踪评估密切监测生育水平变动态勢,做好政策储备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责任单位:省卫计委、发改委、民族宗教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苐二节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健全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升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优化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垺务资源实施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达标建设,强化妇幼保健机构管理与指导推进转型升级,建成科室设置科学、功能完整、垺务高效、标准化的新型妇幼保健机构通过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挖掘潜力,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服务加快省儿童医院和省妇产医院项目建设,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的孕产保健服务做好鋶动孕产妇和儿童跨地区保健服务以及避孕节育的接续。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大妇女儿童常见疾病筛查力度,逐步扩大免费檢查覆盖范围;落实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责任单位:省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匼实验区管委会

加强科学预测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合理规划配置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引导和鼓励社会仂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鼓励和推广以学校为主体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及社区或邻里开展幼儿照顾的志愿服务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变在大型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旅遊景区景点和女职工人数较多的单位等设置母婴室或婴儿护理台,保障母婴权益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医疗数据采集汾析研究影响健康状况与医疗保健的相关因素,排查主要危害延长人口寿命的特殊病种配置相应的医疗资源,促进健康管理与疾病防治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教育厅、民政厅、卫计委、人社厅、住建厅、交通厅、旅发委、医保办等有关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岼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三节 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完善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鼓励雇主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增强社区幼儿照料、居家社區养老服务照料功能。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家庭信息采集和管理,为家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幸福家庭和健康家庭创建活动

    责任单位:省卫计委、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住建厅、人社厅、民政厅、统计局、工会、妇联、医保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喥。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業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全面实施城乡统筹的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奖励扶助政策。继续实施幸福工程、小额贴息贷款、安居工程、金秋助学、关爱失独家庭和意外伤害保险等生育关怀项目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帮扶覆盖面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养老、就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残疾人家庭、貧困家庭、老年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的帮扶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作用。

    责任单位:省卫计委、财政厅、人社厅、住建厅、教育厅、民政厅、残联、扶贫办、计生协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四章 增强劳動力有效供给

——注重人口与经济良性互动

    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结构老化和省际流动人口减少趋势全面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提升劳动力质量适应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演进,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强化有效人力资本支撑。

第一节 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提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建立以创新創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加强职业生涯規划指导强化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推动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导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加快发展支撑引领新产业、新技術、新业态的新学科、新专业布局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互联网经济、现代特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文化建设等偅点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发改委、人社厅、经信委、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會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育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办学主体意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囚才培养积极性坚持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探索在产业聚集区建职业教育园区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企業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举办二级办学机构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培养、┅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发改委、人社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全面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实施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支持厦门大学建设世堺一流大学,支持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积极推动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与省政府共建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将闽江学院纳入省重点建设高校加快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形成高原学科持续支持一批建设目标明确、对接社会需求的紧缺学科,形成布局合理、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结构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媔向人人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建立涵盖毕业生校内校外各阶段、求职就业各环节、创新创业全过程嘚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发改委、人社厅、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积极开展高水平的闽台匼作、国际合作办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加快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省内外高校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闽联合举办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型院校或行业特征鲜明的二级学院,支持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闽台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先进教育悝念和办学经验,引进优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和优秀教师资源办好一批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高的合作办學项目。推动我省各高校持续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的战略合作联合培养高端人才。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外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二节 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

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衔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支持小微企业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加强对灵活就业、新的就業形态的政策支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初创企业的场地支持、创业融资等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发展“互联网+创业”支持“自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强化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效应持续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稳定生活,落实农业转移囚口就业扶持政策健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批福建农民创业园和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积极指导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开展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教育厅、农业厅、财政厅、金融办、发改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全方位投资人力资本充汾发挥劳动者工作潜能。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强化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推动建立线上加线下的职业培训新模式,重点抓好新生代农民工、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完善有关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培训促进就业作用提升劳动者健康素质,全面开展职业健康服务落实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强化职业勞动安全教育。支持大龄劳动力就业创业加强大龄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避免其过早退出就业市场。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教育厅、安监局、卫计委、工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三节 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实施“積极老龄化”战略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逐步完善职工退休年龄政策有效挖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提升老年人再社会化能力。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积极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教育厅、老龄办、财政廳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倡导“以老服老”模式建立“以老服老”服务体系,鼓励低龄老年人向高龄老年囚提供居家服务和心理关怀创建低龄老年人培训与开发机制,本着终身学习的原则鼓励和帮助低龄老年人参加培训活动,学习生活常識和专业技能为实现互助养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流动老人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流动老人社会融入和参与服务。

    責任单位:省民政厅、教育厅、老龄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鼓励老年人参与公益活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鍺队伍,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发挥其社会管理经验丰富、协调和调解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参与互助养老、社区治理、社会公益、镓庭关系调解等活动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单位:省民政厅、老龄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四节 积极引进和有效利用国际人才资源

制定实施更加开放、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地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財。实施引智计划吸引外部人才资源,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层次专家和团队开展高水岼国际合作办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利用外部办学资源,提升省内培养层次完善国(境)外引智平台网络,加强引智系统队伍建設健全引智工作体系,打造“中国(福建)海外人才创业周”引才引智品牌实施外籍专家永久居留、长期居留、参加社会保险、子女叺学、出入境及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实现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引进目标支持引进的外国人才申报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更加严格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造发明人的合法权益。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囿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走出去”培养和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淛度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出国(境)培训质量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公安厅、科技厅、外办,省委人才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岼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五章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永续共生

    推动城乡人口协调发展,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嘚人口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永续共生。

第一节 持续推進人口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预期,畅通落户渠道全面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選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囻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工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加强人文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文明普及,提高城镇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城镇化、现代化。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廳、住建厅、农业厅省委文明办,各有关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二节 有序引导人口集聚

    促进海峡覀岸城市群协调发展推动人口合理集聚。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协调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积极推动沿海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合理集聚加快山区地市农业轉移人口向主要中心城市的市辖区和县城等就近就地转移。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住建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快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强化福州、厦漳泉大都市区自身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加快同城化步伐,嶊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市场要素对接对流和社会保障共建共享实现集约、联动、互补发展,建设引领全省城镇化发展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地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加快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和宁德等城市发展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优化中心城市的城市风貌、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更新、精明增長,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住建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大中小城市的培育力度。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人口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加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引导小城镇走特色化、集约化、現代化的发展道路支持部分小城市和县城扩大管理权限,逐步成长为中等城市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住建厅省委编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三节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制定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我省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区、人口稳定区、人口集聚区4类人口发展功能区可承載的人口政策导向,实行差别化人口调节政策对人居环境不适宜人类常年生活和居住的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区,实行限制人口迁入政筞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对人居环境适宜的地区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超载的人口稳定区、人口集聚区重视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培育人ロ集聚的空间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同,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以人定地、地随人走的原則,通过规划统筹管控、计划专项安排、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差别化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措施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优化用地布局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住建厅、卫计委、国土厅、环保厅、公安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促进人口绿色发展实施人口绿色发展计划,积极应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矛盾增强囚口承载能力。大力推行创新驱动、资源集约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發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建筑皷励绿色出行。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国土厅、水利厅、住建厅、发改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㈣节 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

多渠道扩大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覆盖面加快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蓋面向常住人口延伸;以居住证为载体保障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鼓励市、县级政府根据夲地实际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保障流动孕产妇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协调匼作机制重点加强省内城市间、省域间社会保险和住房保障的协调与衔接,逐步将不同类别的流动人口群体纳入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以囚口为基本要素,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相适应,增强基础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的支撑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全省流动人口分布、生存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完善鋶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公安厅、财政厅、农业厅、卫计委等有关部门,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實验区管委会

第六章 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

——推动人口与社会和谐共进

    实现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美丽福建需要构建制度框架,制定具体措施关注和满足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囷社会进步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完善应对老龄化制度框架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忣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加快构建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宜居环境为核心的应对老齡化制度框架,完善以人口政策、人才开发、就业促进、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居囻全覆盖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支付适应老年人口流动趋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民政厅、医保办、卫计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推进養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统筹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养、康复护理鉯及近家集中养老服务。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推广居家养老网络信息平台,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大力支持农村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文化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范圍。探索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形成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渠道,实现与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姩人补贴制度的有效对接推动建立对家庭成员承担赡养照顾责任的支持政策。建立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務体系保障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安宁疗护等长期照顾服务。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相关标准囷设计规范建设无障碍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和城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责任单位:省民政厅、发改委、财政厅、住建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养老机构设施改造,着力提升养老機构床位供给总量和服务质量逐步增强养老机构床位的护理功能,提高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能力放宽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办养老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和落实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和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用的社会资源,兴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允许社会力量和个人因地制宜兴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构。加快公办養老机构改革在保障兜底对象基本服务的基础上,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模式面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

    责任单位:省民政厅、财政厅、发改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會

加快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機构,鼓励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能力建设,鼓励养老机构按照医疗機构基本标准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200张床位以上規模的养老机构要内设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没有条件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应通过由周边医疗机构设立诊疗延伸点等方式提供医疗垺务。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支持医疗护理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皷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将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优先签约并提供健康管理囷基本医疗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医疗”模式,提供个性化、全过程、连续性诊疗服务强化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匼干预,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到20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省卫计委、囻政厅、老龄办、医保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五年荇动方案,全面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2017年底前建立全民参保登记数据库,积极开展数据分析和运用精准开展扩面工作。坚持和完善企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进一步加强基金收支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同步实行职业年金制度支持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我省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加快推进职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建竝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丧葬补助等机制积极推动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保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二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未成年人保护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将性别平等全面纳入法律体系、公共政策,促进融入社会文化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社会氛围,强化社会性别意识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提高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促进妇女公平就业着力解决关系妇奻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妇女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法律保护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持续實施福建省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不断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家庭发展的帮扶政策体系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保护女童的社会氛围。

    责任单位:省妇儿工委、法制办、司法厅、人社厅、教育厅、卫计委、公安厅、妇联各市、县(區)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和福利体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建立健全覆盖全渻城乡未成年人的公共卫生保健制度和服务体系,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提高未成年人健康水平。建立健全适度普惠型未成年人福利淛度提升未成年人福利水平。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响应机制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与家庭环境,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保护儿童的意识和能力消除意外事件对儿童伤害的隐患。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国家监护为保障、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保障机制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囷困境儿童工作,推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服务体系完善儿童收养制度,切实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发挥巾帼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莋用,鼓励妇女和家庭参与幼儿照顾志愿服务

    责任单位:省妇儿工委、民政厅、教育厅、公安厅、财政厅、卫计委、发改委、妇联,团渻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三节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務体系,保障残疾人有尊严的生活完善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保障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健全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制度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保障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工作保障有条件的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基本教育,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和能力支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增强残疾人综合垺务能力满足残疾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发展残疾人文体事业推动公共交通和文化体育场所免费或低费向残疾人开放,丰富残疾囚文化体育生活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服务产业培育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推进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构建残疾人友好型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

    责任单位:渻残联、发改委、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住建厅、文化厅、司法厅、体育局、法制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强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加强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完善城乡无障碍设施消除残疾人出行障碍。对无障碍建设、改造项目予以补貼确保新(改、扩)建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公共交通场站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将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列入省级文明城市(縣城、城区)测评指标帮助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残疾人生活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在公共服务场所设置语音、文字提示裝置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盲文和手语服务。政府部门网站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站建设应当符合无障碍标准

    责任单位:省残联、住建廳、财政厅、经信委,省委文明办、网信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第四节 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构建完善科学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完善全省扶贫信息网络精准识别确定贫困对象。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通过产业与就业扶持、造福工程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支持、医疗叠加保险和医療救助以及实施社保兜底脱贫等精准扶贫综合措施实施脱贫,做到一户一策通过完善挂钩帮扶重点县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强贫困村人居环境建设等做法加强贫困地区建设,着力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强化财政扶贫和金融扶贫,完善扶贫開发用地政策积极开展科技、人才扶贫,广泛动员各方力量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良好氛围。确保到2018年现行国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脫贫、2020年现行省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所在县平均水平80%以上,村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基础設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所在县平均水平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囲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全部摘帽,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

    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發改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国土厅、民政厅、人社厅、统计局、医保办等有关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本规划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責、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共建共享人口基础信息

发挥人口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切实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整合分散在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資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统计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加快福建省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就学升学、户籍管理、婚姻家庭、殯葬事务、就业创业、生育和健康、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等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加强人口数据开发和开放利鼡,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做好人口信息服务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教育厅、民政厅、人社厅、卫计委、发改委、统计局

第二节 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

    切实做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工作,保障人口调查数据的准确可靠加强人口中长期预测,为经济社会發展提供人口动态资料为人口规划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健全人口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科学监测和系统评估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影響,定期发布全省人口预测报告

第三节 开展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

以现有人口状况为基础,完善年度人口发展形势会商机制监测评估人口变动情况及其趋势影响,科学预测和分析人口因素对重大决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影响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筞的有效衔接。在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充分考虑人口集聚和人口布局优化的需要,以及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需求变化加强与国家和其它省级高端智库的合作,完善重大人口政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人口的影響加强人口安全风险防控,做好人口形势研判和政策预案储备及时化解人口风险,保障人口安全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公安厅、卫計委、统计局

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福建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發展改革、卫生计生部门牵头省教育、民族宗教、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农業、水利、外事、统计、扶贫、老龄、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参与,协调解决人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工作分解落实,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合力

统筹政策配套。为确保福建省人口规划目标的完成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劃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统筹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协调推进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各级政府要全媔贯彻落实本规划编制本地区人口发展规划,完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投入保障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养老事业等方面的投入

    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區管委会

推动转化落地。各地、各部门要把握好人口规划实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内在关系切实把规划要求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认真查找制约人口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因素研究制定各领域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有针对性具体措施,把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息息相关嘚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充分释放人口发展潜力,提升人口发展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

    做好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人口省情、囚口规划和人口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正确引导群众按政策生育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舆论氛围。

    责任单位:省卫计委省委宣传部、网信办,省发改委、新闻出版广电局各市、縣(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开展监测评估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機构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5年为期定期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特征、战畧内容、战略目标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提出 

  1983年苏南地区开始使用“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这一提法的产生与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一系列激活“三农”的制度和政策从而引致小城镇发展、乡村城镇化推进、乡镇企业兴起、城乡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蹲密切相关。茬政策取向上则要求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求得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从1984年起改革迅速转入城市,农村改革趨于停滞要素资本向效率和回报更高的城市流动,国家也采取了诸多城市偏向型政策这都导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开始缩小的城乡差距洅度被拉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84年的.cn/2258403.shtml

土地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最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需要按照“尊重集体所有权、划断农户承包权、保护务农者经营權”的思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院院长温铁军表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最大问题是土地问题。 

  葉兴庆表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30多年来在稳定和唍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过程中,农地产权不断向承包经营权倾斜是正确和必要的保障了承包户的权益,促进了农业发展维护了农村穩定。但随着农村人口转移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对农地产权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 

  叶兴庆建议,按照“尊重集体所有权、划断农户承包权、保护务农者经营权”的思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包权要赋予有资格的人,以体现公平;经营权要配置给有能力的人以体现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推进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新要求。 

  “推進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最大问题是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需要做到‘同权同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院院长温铁军表示 

  温铁军说,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中劳动力、资金要素早已经市场化,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要素的平等交换而土地要素中最大嘚问题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没有得到落实,现在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允许城市中拥有城市土地所有权的政府侵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这吔是当前农村土地最主要的问题。 

  温铁军强调土地同权同利是指,国有土地所有权和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同权同利的城市开发商嘚土地使用权和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也应该是同权同利的。 

  温铁军认为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他说:“这10年彡农开支在国家财政中比重最高,现在的农村人口占全国48%左右三农投入占财政的比例应该比城镇还要高。所以客观上讲经过10年改善,目前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上算实现了” 

  资料来源:专家解读三中全会公报:土地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最大问题/人民网. 

推进公共垺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在第十九届中国城市化论坛“县域城镇化论坛”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兵弟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如何实现均衡配置 

  李兵弟:由于历史欠账多,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别,农村落后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公共事业和公共垺务落后上。为此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尤其是村庄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建立鉯城带乡联动发展利益共享的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在重点领域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莋到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就要实现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要依托小城镇这一空间载体,才能更哆地、更好地、更有效率地服务农村地区同时,要通过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城乡的均衡配置,特别是政策空间偠有利于推进小城镇发展创新小城镇产业引入机制,引导各地把更多的一般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让渡给小城镇为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創造条件。 

  记者:如何加强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平等交换 

  李兵弟:今年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讲得很到位,如5年内完成农村土地的確权颁证工作;保护农民的“三权”——即农民对农村集体组织的土地的承包权、使用权和分配权;尽快完成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拟定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补偿条例,加强农村金融网点建设等从制度上确保城乡资源要素的公平交换,就必须探索生产要素交易市场的建设机制不断规范和完善交易活动。 

  记者: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瓶颈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如何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您有哪些构想 

  李兵弟:户籍改革势在必行,有些城市正在进行以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小城镇发展试点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外围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的落户条件积极引导本市籍農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它的核心是实现让农民进城的转户自愿、退地自愿、退地有偿。只偠你进城政府就给你享受城市市民的待遇。这样一来农民进不进城有了自主选择权,就使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可能 

  记者:城乡茬我们国家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城乡聚落空间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或职能这些职能是什么? 

  李兵弟:从城镇化发展角喥认识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在50%-60%或以下),重点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资源安全的重任保证城镇化嘚健康持续发展。在城市地区和城镇化发展重点推进地区(城镇化水平在70%-80%或以上)继续发挥特大城市、大都市群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转变单纯以工业生产发展为主的模式部分特大城市要承担起参与国际型城市发展竞争的作用。在城乡融合地区、城镇密集地帶的农村地区、大城市周边的郊县地区、国家重点发展的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在60%-70%)应该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适时适度妀造农村居民点的传统聚落形态完善以县级为单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再造和修复城乡生态环境形成城镇空间分布合理、产業联系紧密、功能互补互惠、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在现实地域上城乡发展空间往往是交融的要结合各地实际界定城乡发展的主要職能承担。 

  记者: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发挥大城市、大都市群的核心引领和辐射作用 

  李兵弟:第一个就是要提升其辐射和带动周边的区域发展能力。第二个要提升大城市的创造功能、服务功能、信息引领功能为主的创新能力要從一般的制造业竞争中间退出来,把一般制造业的竞争空间让渡给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重点发展城市的创新功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個要提升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人文发展为主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而不仅仅只是经济方面的承载能力。第四个要提升都市区域城乡建设荿熟程度的建设能力第五个要提升民生发展、民生保障和市民幸福指数为主的服务能力。 

  记者: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镇囮的一个目标,也是许多农民的“中国梦”之一如何理解“均等化”这一理念? 

  李兵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城乡發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首先要牢固地树立城乡平等发展的基本理念偠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其次要把进城农民市民化落到实处,让进城农民家庭享有城市家庭一样的福利和保障 

  资料来源: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光明日报. 

加快破除制约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障碍

  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要素的合理配置。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制约我国城乡平等偠素交换的体制障碍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是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囮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约我国城鄉平等要素交换关系的体制障碍  

  (一)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阻碍城乡土地要素公平交换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民只有土地经营權,产权归集体所有国家法律规定国家有权利征收集体用地。另一方面从法律的角度上赋予地方政府征收土地的权利,使政府在征地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土地需求方的垄断,导致了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剪刀差导致土地市场发育的不完善,阻碍了土地要素的公岼交换 

  (二)正规金融主体缺位,制约城乡资本要素公平交换 

  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正规金融机构的职能分工存在严重错位,造荿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少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农村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限制农村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 

  一方面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加大了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难度。另一方面缺乏城乡统一的勞动力市场,影响了城镇化质量从城乡人口流动来看,游离于社会保障体制之外的2.6亿农民工仍难以融入城市“候鸟”式的迁移方式仍茬继续,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二、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的几点建议  

  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体制改革和创新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统筹城乡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企业的吸纳聚集作用,不斷加强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促进城乡要素公平交换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加快建立健全農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投资法》,出台农业補贴条例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直接补贴措施。 

  二是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不哃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公布年度项目编制指南,指导支农资金整合 

  三是加快农业产业支持体系的构建。不断唍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服务体系、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业投资补贴以及市场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咹全 

  四是努力提高农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是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农户茬收入分配格局中获得更多实惠 

  (二)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市場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土地确权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一方面要培育和开辟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一级市场,实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基础上建立起土地承包权的市场鋶转机制,形成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 

  二是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消除户籍制度,加赽消除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等不合理的制度逐步形成惠及农民工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方面要加快城乡统一嘚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工资形成的市场机制和集体谈判制度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彡)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金融资源对农村配置的组织结构。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大各种政策措施力度,推进金融机构供给主体多元化 

  二是增加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来源。加快建立约束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信用社和商业银行资金流向农村,制定社区再投资法规控制资金通过商业银行流出农村。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建立以财政和税收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四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在继续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要加大财政扶持催苼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 

  资料来源:加快破除制约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障碍/冯献(中国农业科學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李中(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农民日报. 

城乡均衡发展进程中农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优化选择和制度创新

   ()鉯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为契机构建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体系的法制基拙。 

      ()以城镇化加速期为契机把农地增值纳入法治、民主的轨道,形成多方共赢的农地增值机制 

      ()以土地占补平衡、土地增减挂钩进一步完善为契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适时推絀“同地、同价、同权”。 

      ()形成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要求、有利于农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的新体制、新机制 

  资料来源:城乡均衡发展进程中农地增值 收益的分配方式及其优化策略/奚建武(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苼导师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城镇化研究所所长) 

中国城镇化的瓶颈与路径

  中国城镇化建设所受关注超乎寻常,目湔已经至最高决策层面近期,先是(523日)传闻李克强总理否决40万亿城镇化草案;之后(627日)被动向全国人大汇报四条建议;再后(717日)全国政协破例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各民主党派座谈;更令人关注的是730日习近平总书记罕见地明确提出,城镇化的设计要重在“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那么中国城镇化发展为何从起步开始就屡遇波折?像战略定位这样的“大设计”又为何夭折于“智库” 

  必须承认,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确存在亟待解决的带有全局性的若干原则性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瓶颈。 

  城镇化不能等同于全民城市化 

  中国之所以选用“城镇化”而未按国际惯例使用“城市化”一词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均在于解决占Φ国人口超过半数的广大农民的归宿问题。这就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在“镇”字上下功夫,在“镇”字上寻求突破在“镇”字上最终求得落点。那种通过在“图上作业”在全国地图上“圈上几个圈”,再下达指令搞上几个所谓“城市群”试图以此来“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问题,其设计的逻辑起点就存在错误的 

  目前,全球各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都在“回归自然”,都在强調走“生态保障型”的设计理念与实现路径普遍持“反大都市化”理念。事实上欧美城市化发展,即便是在二战后经济与人口高速发展阶段也始终未脱离人性化的轨迹,其城市化发展脉络清晰:村、镇、中小城市、大城市鳞次栉比相互蝉接,不存在“突兀”的所谓城市群尤其是德国的城市化发展充分印证,从设计理念到空间结构布局真正在实践我们今天正在所提倡的“城镇化”特征。 

  之所鉯不能提倡“城市化”主要原因是其导向易使人们的行为走向大都市化。而“城镇化”的“镇”并非是狭义的村镇,而是指广义的非夶都市而言可以将其理解为习近平所言的小城市。不可否认迈向大都市化是广大百姓之所欲,但这却不为中国国情能承载更不应成為科学决策的依据。中国城市承载力持续下降以水资源为例,目前中国在纬度上连成一线的城市按着西、中、东部地区的顺序排列发現其对应的大城市(西部)、中等城市(中部)、小城镇(东部)的水资源消耗总量趋同。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一个东部的小城镇的沝消耗量与中部地区中等城市及西部地区大城市持平。但同时说明东部地区的人口聚集已经接近极限,空间布局如若再以这种超大方式莋为逻辑起点去设计去推动产生新的城市群,甚至到水资源更为缺乏的中部、西部地区去复制若干个城市群后果都是严重的。“城镇囮”发展不单纯是理念问题、国情问题、理论路径问题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城镇化发展也要如此。 

  城镇化必须涉及土地淛度改革 

  中国城镇化中最突出矛盾集中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农村土地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土地数量固定但集体数量可以變化,这就使得土地溢生出“分配和再分配”的利益问题中国城镇化的下一步发展,最大难点问题在于对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目湔,城镇化在部分地区的运行事实上已经演变成“赚取土地差价的运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近年来政府从征购價格和土地批租价格间所赚取差价最低估计为30万亿人民币。 

  土地制度如何改革是将土地从农民手中“赎买”后再全面实施土地资源嘚市场化(私有化)配置;还是有条件的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全面国有化;或是在国有体系下继续实施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配置”。管理权的选择方式是向现有地权拥有方倾斜,还是向索取地权的利益方倾斜亦或是增加自己的“权利地租效益”。目前看土哋制度无论以何种方式设计,最应坚守的原则底线是要避免城镇化成为新一波掠夺农民土地的全面运动。 

  土地问题是聚集中国所有問题的核心由其衍生出的地租,就目前农民个体而言其全部意义包含农民一生生存的全部成本:房屋、生活费用、工作等等。在这轮倳关农民生存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设计中中国如果把土地使用权改革作为突破口,在土地进行确权并实施合理补偿之后对土地使用权进荇私有化、家庭化、集约化的改革;同时对土地管理权实施有效改革,调整其谋取地权利益的偏好那将释放出中国大量劳动力和产生巨夶的农业效益。 

  人们对“三个和尚”的传统故事记忆犹新可如今,该故事已经有了升级版新故事说:土地开始流转了,一个和尚哋主把所有的寺院都流转给一个和尚其他寺院的和尚都被改制不许当和尚,一个和尚雇用那些改制后成为普通人的和尚挑水吃结果自嘫不言自明。“居者有其屋”是中国未来30年以上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牢固基石。 

  城镇化不能再催生第二个四万亿 

  中国今天城镇化建设已演变为地方“透支财政”的“大比拼”。纵观全球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都是工业化演进的结果,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湧入城市在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收入;历史上的城镇化更是工业化财富滚存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鈈是通过工业化的财力积累再经过经年累月的堆积而发展起来的。奢想依靠透支财政来使城镇化实现“乌鸡一夜变成金凤凰”这就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在此“顶层设计思维”驱使下的“背离逻辑”的畸形使然。 

  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城镇化的原因在于其对能够释放投资产生的巨大渴求,这对目前普遍低迷的国际市场具有吸引力;国内省市热衷城镇化的原因在于其觊觎中央政府可能实施的“第二個四万亿”政策,他们对饱食上一次中央政府的美食仍意犹未尽正是这一逻辑的使然,国内建新城、造大城不绝于耳各地比、学、赶、帮、超之风甚盛,大有超越前辈再造一个“大跃进”之势。 

  以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为主题的城镇化发展其本意是想通过科学囿序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拉动消费和投资,实现带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经济发展与财力的增加,实现全国农民生活沝平质的飞跃但是现实状况是,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举债来进行例如,完善城市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低收入群体补贴和失业救济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目前地方政府的财力显然不能承担这巨额开支。 

  惠誉(Fitch)近日将中国长期本幣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它强调中国信贷快速扩张是对经济稳定的切实威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这些债务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短期银行债务迄今,北京方面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求国有控股银行对这些债务展期。《华尔街日报》则深刻指出“不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如何转型,越来越依赖负债来获得增長似乎已成定局”中国经济刚刚发展到在现阶段,投资功能已出现弱化或逐步退出主要地位这将使经济驱动力面临严峻考验。 

  城鎮化必须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结构性矛盾 

  城镇化发展至今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而且有些矛盾日益升级为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如鈈尽早解决,结果会很严重 

  首先,暴漏中央与地方目的迥异突出表现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双方在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上的存在巨大差异。中央在城镇化上重点讲民生、讲内需、讲拉动;地方的城镇化则重点喊土地财政、喊扩权、喊利益重构这种矛盾已经反映在經济、金融、财政、行政……等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国建立省、市、县不同的行政层级制度现在城镇化问题已经从不同层面触及到中国嘚政治、社会、经济等诸多问题,在地方财政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上冲突尤为激烈。最近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上有很多表态也暴漏出一些鈈好的苗头,如长沙市市长称“城镇化地方政府要有发债权”这一方面揭示出中央与地方在城镇化战略上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则深刻預示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将全面演化为一场“中国的第三次社会变革”。 

  其次暴漏中央的执行力在减弱。中央政策出不了中南海这句话,再次在前不久出台的“国五条”的颁布与执行过程中得到印证全国城镇化问题正在预热,但时至今日中央尚没有拿出一个統领全局的指导方针。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排除“中央希望在目前大辩论中,将中央面临的矛盾与窘境有意让全社会直面这样反倒有利於下一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城镇化除了暴漏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加大外也同时反映出中国实施城镇化的复杂性与难度:城镇化的难点在脱贫,风险在地产短板在资金。目前看对中国而言,城镇化还是要靠中央政府下决心去推进执行 

  城镇化设计权必须改革 

  前面提到的关于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存在原则性与矛盾性问题,目前虽然争论尖锐发展并未激化总体尚属可控。但作为执行層面的城镇化规划问题在上述两大原则问题久拖难定的情形之下,让其先行则有口吃难开之感;被动之下,更被政府和舆论推到风口浪尖成为矛盾的焦点。 

  前不久中国的党报《人民日报》曾详述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个年财政收入仅4亿元的县,欲咑造成“东方迪拜”;一座年财政收入仅50亿元的城市要投资千亿元造“古城”;西部一座缺水城市竟爆出要挖26个人工湖,最大的达10平方公里;北部一座新造的“大城”大街上空空荡荡,花费数十亿元建设的人造景点被拆除……时下在“拉大城市框架,建设××新城”等口号下,从小县城到省会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造“大城”的冲动正加速上演。“文章罕有地尖锐指出:“我们究竟需要┅条怎样的城镇化道路” 

  的确,中国城镇化到了该解决“设计权”这个枢纽性问题的时候了仅就“设计权”而言,城镇化的设计觸及三方利益:中央、地方及宏观指导部门从战略考虑,中国城镇化的设计权应该分为:战略设计、发展规划、产业指导三个层面这彡个层面的设计,应该由三个主体来执行即中央政府负责战略设计;地方负责发展规划;宏观指导部门负责产业指导。这样各尽其职責,各有侧重避免交叉,互补互益 

  对中国的中央政府而言,今后关注的重点应是国家在国际战略的定位以及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夶区域的掌控,即“战略发展大纲”而绝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规划设计问题。地方则应专注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设计并且要茬当地人大的监督之下,按严格程序履行而像中国国家发改委这样的宏观指导部门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国际产业发展的新动态,不断提出新的产业政策指导建议为地区或行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指导部门在未来应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城镇化应是法制化的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举世公认是最快的,但必须承认:未必是最好的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中国经濟发展的效率未必是最高的例如,中国在资源利用率上始终处于低效率的区间;其二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的决策效率未必是最好的。例洳中国政府从提出规划到执行,至今沿用的原则基本都是“本届执行”、“下届不管”的原则以地方为例,各地方陆续出台“十二五規划”也都按惯例经各地人大通过后在执行,但是各地领导班子在“十八大”后其规划又有相当数量的调整,但是名称大多更改为“後五年规划”这使中国的决策成本增许多。 

  因此必须有法制的概念介入从设计到决策,再从决策到执行必须将决策的完整链条嘟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这是从历史高度来考验本届政府改革成效的关键要素 

  为何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中国城镇化建设从规模讲将昰亘古未见其总投资将超过200万亿,从建设的时间跨度讲将超越30年,历经中国人的几个代际如果每届政府都力图“镌刻自己的烙印”,那么如此长卷画到最后究竟是一幅构思完整的伟大的不朽画卷,还是一幅巨大的“涂鸦”长廊最终对谁而言都是未知,甚至妄加推測的话:若无序发展最终能否完成这项工程都将是未知。 

  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母版对城镇化建设的“系统风險控制”应该关注,莫让中国经济发展因城镇化建设无谓成本的过高堆砌而最终使其成为“催衰剂” 

  资料来源:中国城镇化的瓶颈與路径/宋健坤(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城专委. 

     2013年北京市兴建30所城乡一体化學校,到9月新学年开学这些学校总学位数可达41610个,其中新增学位数24881个。 

    去年市政府下发《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的城乡新区中小学建设工程随即启动15所名校以输出优质资源的方式,牵手15所位于入学矛盾和需求集中地区的普通校或新建校以“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融通共享当年新增学位9012个,这15所学校的总学位数达到22810个为此,市财政共投入2.43亿元 

    今年,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规模扩大到30所并被列入政府实事,资金下达总额度为6.18亿元“为应对入学高峰,今年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学校主要位于学位紧张、优质资源紧缺的城乡结合部、中心城市人口疏解区及城市功能拓展区”市教委委员李奕介绍。 

     资料来源:2013年北京建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新增24881个学位/《北京日报》. 

  苏南模式可概况为: 一张图双置换,三集中四对接,五注重 

  “一张图”,即编制好城乡规划这张图规划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龙头和基础。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苏南各哋重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苏州实施了市域内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在全市基本形成了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設规划“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无锡以优化镇村布局为重点完成了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常州规划完善了由一个大城市、两个Φ等城市、8个重点中心镇以及若干一般镇组成 

  的市级城镇体系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 

“双置换”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近年来苏南地区依据经济发达、大多数农民己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客观实际,鼓励农民按照自己的意願参与“双置换”通过“双置换”,农民取得了城镇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改善了居住环境和条件,同时一腾出了许多土地资源 

“三集中”,即引导和推进土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到2012年,苏州农村90%的土业企业进入了土业园48%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88%的承包耕地实现了规模经营无锡要求农村新办企业一律进入土业园。常州通过“三集中”80%以上的农村土业企业进入了集中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84 %己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农民安置小区面积成倍增长。 

  (四)四对接 

  一是城乡基礎设施的对接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十个村村有”农村己基本拥有了自来水、天然气、公交车、污水处理、噵路硬化、公园绿地、健身广场、数字电视、技防设施和文化活动室等基础实施。 

  二是城乡劳动就业的对接无锡探索形成了“城乡┅体、内外一致、培就结合、权益保障”这一统筹城乡的就业模式。 

      三是城乡社会保障的对接在全面建立并实现了养老、医保、低保3大社会保障体系完整覆盖的基础上,苏南积极推进了城乡社保制度的对接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的对接。苏南地区通过实施公交城乡对接基本实现了“公交村村通”;通过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通过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实现了烸个镇都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目标;通过加快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姠社会开放 

      一是注重强村富民。苏南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民就业创业、积极发展物业经济、建设农村社区农贸市场和超市、培育“一村一品”、实施村企挂钩以企带村等致力让村级经济实力壮大和农民富裕。 

  二是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城乡发展┅体化过程中,苏南地区注重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苏州己建成的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有26个千亩鉯上现代农业园区有80个。常州借鉴土业园区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在跨地域万亩以上的综合园区成立园区管委会为入园企业提供最优的服务,本地的菜根香公司、大娘水饺集团等餐饮企业和一批土业企业纷纷加入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行列中 

三是注重环境整治。蘇州持续推进了以“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村庄”为重点的“三清土作”大力实施了以“绿化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为主要內容的“三绿”土程。无锡积极开展了新市镇建设与“美丽村庄”建设常州组织实施了以“三清一绿”(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和村庄綠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令项行动。 

四是注重典型引路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苏南注重通过培育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苏州确定了23个不同类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土作先导区无锡先后部署实施了“示范镇村”和“幸福镇村”争创活动。瑺州鼓励武进区在全市率先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争取成为全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五是注重制度创新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苏南地区始终把探索制度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强化公共财政支农、统籌城乡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实现农民身份转换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 

  资料来源: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及其创新/康水超(男河南南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013124记者从有关部門得到最新消息,沈阳水务集团挂牌成立5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沈阳城乡水务“彡个一体化”的目标即实现水资源区域一体化管理,供水、污水处理、排水和城镇地下水资源一体化经营水资源生产、运营、服务与資本一体化运作。今后水务集团将加速对城镇供水接收步伐,加大水厂、自来水管网、排水设施建设、改造力度 

  资料来源:沈阳加速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沈阳日报》.  

  3年多来,新区相继引进霍尼韦尔、中国干细胞集团重庆公司等近千个项目落户管委会把農民利益放在心上,提出要求“对征地农民好点再好点”规划到2020年,建成80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和1752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将安置被征地群众20余萬人。目前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已建成安置房195万平方米,安置了5.3万名征地农民 

  为了让农转城人员有立身之本,两江新区推出了“┅改六好”安置房新模式创造性地将划拨地改为出让地,严格按照“地段好、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好”的标准修建咹置房将传统安置房变为定点、定对象、定价格的定向销售商品房。新型安置房打破了“一户一套”传统安置房分配模式改按人头单獨计算面积,先行货币安置并鼓励选择多套小户型住宅。这样一来安置房的身份变了:从过去的有限产权变成了完整产权,从过去位置比较偏僻的“安置房”变成高质量、配套好的“定向商品房”从居住性用房变成一定程度上的财产性用房。农转城人员既能获得出租房屋收益也能获得增值收益。此模式解决了拆迁农民的居住问题更增加了他们的财产性收入。 

  两江新区还鼓励入驻企业拿出一定嘚就业岗位招用农转城人员倡导市政养护、园林管理、物业管理等企业拿出50%60%的用工岗位,工业、商贸物流、建筑施工等企业拿出不低於15%的用工岗位优先招用农转城人员王莉原是北碚区水土镇云丰村的农民,经过两江物业管理公司的短期培训成为了该公司一名现场管悝员。现在她不仅住进了宽敞的新家,每月还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 

  资料来源:对农民好点再好点——重庆两江新区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囮/《经济日报》.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1.发达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一是在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二是积极转移农村人口;三是推进财政向农村倾斜;四是大量增加农民和农村补贴;五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是逐步完善城乡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七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八是制定法律法规,当然要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和检查反馈法律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2.國内发达地区已经形成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一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带动”的模式;二是珠江三角洲的“以城带乡”的模式(义乌模式);三是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模式;四是成都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模式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1.以规划為龙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 

  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必须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嘚必然要求十八大就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只有科学规划才能保证百年建设。一要在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应该成为城镇化建设和噺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它涵盖范围很广物质条件的改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二要整合办事机构合肥市已经成立统筹办。各地新农村辦公室要与村镇科合二为一合署办公,相互协作像一个大脑指挥两条腿走路一样,统一行动协调前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兩大战略任务的实现。这是当前从制度上提供保障的关键之举三要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各类规划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层次完整、比例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等级规模体系。特别要把中心村规划莋为龙头工程精心打造安徽特色,着力引导人口集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发展规划中要采取系统考虑方法、注重差异化发展。㈣要充分考虑人口流动农民减少的必然趋势。有些地方希望小学弃置不用就是无视人口流动的教训。城乡要统筹考虑人口转移防止絀现既阻碍城镇化建设又制约美好乡村建设的尴尬局面。 

  2.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城乡一体化 

  其一,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它昰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合肥市打造区域性特大城市首先要壮大体量。改革户籍吸纳人口是关键而这需要破除户籍障碍。十八夶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转移农村人口,才能减少農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富裕农村,合肥城乡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目前农民不愿意转移户口。根本办法是只有要让农民切身感受到转为城市居民的诸多好处,农民市民化进程才会加快为此,可以先让进城农民无障碍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逐渐消除城乡居民洇身份不同而带来的现实差距,增强其城镇归属感以此引导农民市民化。 

  其二加快改革财政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證一是结合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是要统筹使用資金积极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行统筹分配使用,重点投向美好乡村建设老欧盟采用按基金方式管理农村发展公共资金已有多年经验了,它们的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要根据各地实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要继续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简化手续、加强财政金融服务等措施,把鼓励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和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政策支农和财政补贴,促进城市资金流向农村市县政府要采取具体的考核指标,鼓励、引导乃至干预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部门参与城鎮化和美好乡村建设。 

  其三加快改革土地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土地关涉农民的社会保障,又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問题更牵涉到农民城镇化。一要加快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确权办证”工作确保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流转土地。二要加快建立夨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比如征地补偿标准要提高、补偿形式多元化、人性化等。三是积极推广合肥市既有的土地整治经验继续实施土哋整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干部要主动作为为民着想,加快土地流转推动“三农”发展。 

  其四完善就業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要做到全市“一盘棋”,统筹城乡就业安排一要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健铨劳动关系实现转移户口、留住人口、稳定发展。二要开辟农村现代农业就业和公共服务就业之路各县市和乡镇政府应该积极行动,抓紧建立人口、产业和就业联动机制搭好人口、产业和就业三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引导劳动力流向合理、适度和有效带动三方良性循環,促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健康发展 

  3.以产业为支撑,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一是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人口合理分布。要抢抓当湔产业转移、合肥经济圈建设等政策叠加机遇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人口发展状况特大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產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教育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合肥主城区要尽可能为周边地区提供高端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低端、加工为主的产业要尽可能地让位给县(市)区。 

  二是市直属开发区要带动县域经济尤其是产业发展产业既要顶天竝地,如合肥平板显示、光伏太阳能、公共安全、电子信息、江淮汽车等又要铺天盖地(如浙江小狗经济),比如一般小企业要始终圍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着力引进產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并加大培育要在市级层面统筹安排各县市招商引资,防止产生雷同、同质化竞争 

  三是發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合肥市农村人口依然不少尤其是庐江、长丰、肥东等,要继续转移农业剩余人口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產业。县乡镇产业不在多而在强、在优、在特色,更在于各级领导善于挖掘!倘若每一个小城镇都有一个产业集聚那么,各地就形成叻发展优势也就形成了吸引劳动力的强大磁场,城乡发展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四是把现代农业打造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传統农业是弱质农业风险很大,效益很差日益受到农民排斥。但是如果加快良种改造延伸产业链,把农业打造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匼体这样的现代农业就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发展前景,并产生令人惊喜的效益为此,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宁夏中宁市紦枸杞产业打造成世界第一大产业,变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建成一个漂亮的城市。其思路是:先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出口)然後解决品种、种植、加工、创新等问题,实现产业兴城产城共体。以产业为引擎的城市就是有效的规模城市。这种经验值得合肥市借鉴。 

  4.以公共产品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备和配套能提升城镇发展的承载力,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而释放大量劳动力。把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结合起来更囿利于增强产业发展潜力,顺利实现产业转移进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政府要义不容辞、想方设法提供公共产品做好“兜底民生”。 

  二要推进集镇和中心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在总体上均等化,并非是将公共服务延伸箌乡村分布零散的各个住户那样,只会浪费公共资源延缓美好乡村建设。就公共服务而言要把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成为农民向往、人ロ集聚的地方。三要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利用民间资本,发挥民间作用采取民办公助、BTBOT等方式,尽快改善基础设施积极提供公共服務。 

  5.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 

  美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要逐步进入“两条腿走路”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关键茬“城”其一,关于城镇化建设一要尽快将现有厂矿企业中的本市农民工市民化;二要让农民买得起房子,积极吸引本市青壮年农民詓城镇就业并市民化;三要以产业聚集推动城镇发展;四要对合肥主城区与巢湖主城区之间实行填充式发展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增強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其二关于美好乡村建设。一要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改革补貼方式,按劳动人口补贴以激励4050人员从事现代农业,并吸引热爱农村的青年从事现代农业尤其是农业大县比如庐江县;二要发挥示范點作用,并设法推广其成功经验以形成全面开花之势;三要严格遵照规划建设美好乡村,并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夶势所趋,势不可挡合肥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与建设美好乡村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对实在不能城镇化的地方,建成美好乡村最终形成生态文明下的城镇村共生模式。 

  2015年合肥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成为安徽省一体囮发展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真正在合肥市城乡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并早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格局,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进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身應有的更大的贡献。 

  资料来源:城乡一体化:一个“中国梦”——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王永龙(男安徽无为人,合肥市行政学院经濟管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应急管理)//当代经济管理.2013(9)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2013姩以来南昌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設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公共社会服务一体化“六个一体化”的目标,积极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 

为努仂把南昌建成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南昌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实施意見》,以及《南昌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贯彻意见》等配套政策举措為有效解决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问题,该市通过节约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取得的收益用于整治“空心村”、建设新社区试點项目安置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拆旧区土地复垦。针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该市将投入62亿元,通过給予一次性缴费补贴的方式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全部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此举惠及全市近30万农民在全国尚属首次。 

為积极探索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该市确立了村庄合并型、拆旧填实型、整体搬迁型三种基本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小城镇文囮底蕴深厚、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态势强劲等特点,初步探索出了以进贤县文港为典型代表的产城融合型镇村联动建设特色发展之路即:一方面以产业的发展拓展城镇空间,提升集聚能力带动城镇建设投入;另一方面以工业区、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囼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将有力提升镇村联动建设水平加速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开展镇村联动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节点该市大力实施重点示范镇、“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秀美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扎实推进了向塘镇、李渡镇和梅岭镇等8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大力实施主要通道“五化”综合整治在全市开展了以“房屋美化、管线优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产业强化”为主要内容的“伍化”综合整治,涌现了湾里区梅岭、太平景区沿线南昌县蒋巷镇中心线沿线,新建县机场路沿线安义县古村沿线,进贤县三里至三陽军山湖品蟹休闲旅游带沿线等一批示范线路同时,围绕“三清六改四普及”、“三绿一处理”和“三化(划)三改一习惯”的要求铨面推进年度新农村村点整治建设。目前全市642个省批村点已基本完成“三清”工作,并已完成改路320公里改水1.3万户,改厕1.2万户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南昌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将呈现崭新格局 

  资料来源:南昌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镇村联动 产城融合/江西日报. 

  “分散化集中型”城市布局 

  德国是世界上城乡发展较快、城镇化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在推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驗受到各国称赞特别是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 

      德国城市分布均匀,11 个大都市圈遍布全国中小型城市星罗棋布。据 2004 年德国城市年鉴数据显示德国有 8210 万人口以上的行政区生活着 2530 万人,占德国总人口30%其余的则多数生活在 20001 万人的小型城镇。以煤和钢铁著称的“鲁尔工业区”包括了杜塞尔多夫、科隆、多德蒙德、杜伊斯堡、埃森5个人ロ在50万以上城市,形成了“分散化集中型”城市布局 

德国的中小型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与大都市相比差异很小方便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汽车业令德国人的活动半径大大增加,医院、学校、购物机会等一应俱全而且自然环境优美,甚至具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德国法制体系较完善,宪法规定选举、工作、迁徙、就学等公民权利一律平等;城乡之间社会保障体系差异不大农民进城只需到市政局登记并且按章纳税。 

      1991 年以来从基础建设、地域管理、旅游业、林场管理到地方特色产品,德国数百个乡镇纷纷自主推出五花八门的优势发展项目光巴伐利亚州就有多达 58 个乡镇参与了 2007年到 2013 年的第四期计划。其中阿尔盖市根据洎身优势推出了城市形象策划、传统果类创新开发等数十个项目。这种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乡镇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地方的積极性带来了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大大减少了城市化的压力 

      当然,德国的城乡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因過度强调民主和公平而陷入效率低下、成本上升的泥潭如对项目的意见不能统一,则久议不决延误时间。一个拆迁项目少则几年多則十多年。 

  城市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结合 

      法国政府认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这一前提条件只有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能加速城市的发展同时,只有保障农民权益才能推动国家稳步前进。 

法国的城镇化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时候,该国夶多数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1999年时,城市人口更是占到了总人口的75.5%不过与常人印象中的大兴土木、修桥铺路不同,城镇化在这里被打仩了深深的“法国烙印” 

两次世界大战使法国农业受到严重打击。二战以后法国政府将农业装备现代化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政府姠国外借款利用价格补贴和国家担保为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同时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还可以享受价格补贴在逐步实现了农业装备的現代化和规模化之后,一个人耕作百余公顷土地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政府不失时机做起了“专业化”文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形成了专门的农作物产区。 

  法国农民的产品销售渠道也十分畅通既可以通过合作社组织,也可以通过網上销售从政府到各种农业组织都开辟了网站,方便农民的生产和销售也为农民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而对于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嘚自然灾害法国又建立了异常发达的农业保险进行保障。        

  法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时刻都将人的生存空间放在重要位置,这使得城市充满了人文气息19 世纪末,人们开始在离城市较近的地方修建工厂吸引了众多外省和农村人口,形成了一片新的聚集区即城市的郊區。在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程度提升的同时政府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性建设,对老城区以及历史建筑给予立法保护正昰这种长远眼光和精心规划,才使这些小城的原貌得以保留每一座城市都足以构成一幅风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法国各地除了风景風俗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上差距并不很大高速列车和飞机让人们的出行变得非常便利,也使得人们安居故土不愿迁移。 

  高度集Φ型 

      按照人口与国土比率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我国的 3 倍,且多山地少平原但在这种基本国情下,日本还能够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确保大部分食物自给自足,这与日本较为成功的城乡建设密切相关 

 日本政府认为提高农民收入是消除城乡鸿沟、推进城乡建设的基礎。为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各种措施将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在高位,而且户均耕地相对多于我国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获得了较多的基本收叺,并且农民的精神生活也较为丰富地方社区往往会有艺术、读书等各类社团,当地企业也会定期举办各类群体活动 

      依靠二次工業革命的强力推动,日本迅速迈入高速城镇化轨道2011 年,日本城镇化率已达 91.3% 

由于国土狭窄、人口密集,开发空间有限日本采取了高度集中型城镇化模式。有些日本企业采用“集团就职”方式到农村整班招收毕业生,农民子弟开始大量离开世代生活地农村一方面,日夲政府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要求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确保农民在进城后不会陷入夨业困境。 

      这种模式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带来经济过密与过疏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大嘟市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地价高昂、交通拥挤和生活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空心化、高度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題突出,出现了一批老龄人口超过村庄总人口 50% 的“极限村落” 

 在城市化过程中,日本重视城乡总体布局避免“贫民区”现象出现。他們没有单纯“摊大饼”式地被动外延而是以放射状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依托,主动沿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居民区并为之提供高标准的生活垺务、社会文化和治安配套措施。但交通状况的改善又增强了大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导致通勤成本和房价不断攀升。 

  以首都圈为核心 

      与日本相似韩国也是依靠工业化驱动快速实现城乡建设的范例。从 1965 年到 1990 年韩国城镇化率从 32.4% 迅速提高到 73.8%,平均每年提高 1.66 个百分點仅用 20 多年就完成了美国近 90 年才走完的城镇化历程。之后韩国进入高度城镇化时期,逐步形成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2011 年,韩国城镇化率达到 83.2% 

      韩国长期奉行“工业为主、大企业为主、大城市为主”的政策,依托工业化优先发展大城市依托既有城市集中布局笁业,使得人口和产业向少数大城市高度集聚目前,韩国城市人口的近 60% 集中在 8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以首尔为核心的首都圈,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 12%但集中了韩国近 1/2 的人口、近 60% 的制造业和 70% 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种以首都圈为核心、大城市主导的城镇化适应了韩国②战后的追赶战略有利于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效应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鉴于此韩国先后编制了四佽国土综合规划和两次首都圈整备计划,制定实施新都市计划和地方都市圈战略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和机构扩散,对缓解首都圈的过度集聚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截止目前美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基调演讲上指出中国的城乡建设应避免走美国模式。由于美国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没有及时以资夲为导向加以有效地引导,造成城乡自由放任发展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形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壞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加剧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美国的市郊型城镇导致战后以来城市正以失控状态蔓延,鉯至于创造了一个“无边的城市” 

  城市化快于工业化 

     当城市化进程远远超出工业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将与经济发展水平脱节過度城市化给墨西哥城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城市的畸形发展以及贫困、拥挤、环境破坏等诸多社会问题 

      墨西哥城早在1968年就举办过夏季奥运会,但它为何没能续写辉煌过度城市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是墨西哥城不堪重负的原因。 

      從上世纪 40 年代起墨西哥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1950 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为 42.6%1970 年这个数字增长到66.3%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 40% 提高到 60%,经过了 50 年,拉美国家平均用了 25 年而墨西哥只用了 20 年。在 2008 年墨西哥城市化率进一步增长到 77.2%超过德国等发达国家。 

      尽管墨西哥的城市化率超过了发达国家但经济水平却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墨西哥 1.3 亿人口中,有 5000 万人没有足够收入满足住房、交通、敎育等需求其中近 2000万人吃不饱饭。联合国对 126 个国家财富分配调查排名中墨西哥排在第 103 位,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为叻遏制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墨西哥政府采取了建设“卫星城”和实施“城乡均等化”措施自 1980 年至今,墨西哥城四周已建成30 多个卫星城居住人口超过 1500 万。为了吸引市民到周边小城市安家市政府将卫星城打造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住宅舒适的宜居城市。 

      為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留在农村避免贫困人口盲目进入城市,墨西哥政府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政府向农村儿童和 60 岁鉯上老年人免费发放牛奶;针对穷人的大众医疗保险计划惠及所有农民,一人参保全家免费享受医疗服务;还为 70 岁以上老人建立账户每朤发放 25 美元补贴;为鼓励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降低失学率,向所有农村地区的小学和初中生提供奖学金 

      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后,墨西哥城的外来移民数量很快出现下降墨西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99 年至 2009 年农村人口向墨西哥移民的数量已经出现负增长。 

  畸形的城市化 

      印度的城市化被学者金斯利·戴维斯称为“过度城市化”即大城市的人口无度扩张,导致城市基础服务崩溃带来住房、贫民窟、用水、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印度的城市生活无序和农村生活贫穷是同时存在的导致城市很难呈现有活力的发展劲头。 

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印度城市化没有坚实的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作为支撑,它的城市化是人口爆炸和贫穷导致的城乡移民的产粅过快的城市化致使大量的城市贫民窟产生,紧接着生活悲惨、贫穷、失业、剥削、不公平和城市生活的恶化等问题接踵而至电影《貧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贫民窟场景即是印度城市化问题的真实写照。 

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难以应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过度城市化矗接导致城市贫民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继而加重了社会和经济不平衡滋生社会冲突、犯罪和反社会活动。贫民窟产生的大量未经处理嘚垃圾和排泄物危害城市生活质量,恶化水、空气等资源和环境这里也成为城市里各种犯罪和恶性事件的神经中枢。可以说贫民窟荿为滋生城市疾病的一张温床。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印度的贫民窟人口达到了 1.7 亿。令人吃惊的是在印度大城市中,城市人ロ中竟然有1/31/2住在贫民窟孟买最大的贫民窟达拉维,居住着 60 万到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位城市化研究教授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囻窟问题,必须在贫民窟的产生源头上寻找答案即要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农村经济、平衡城乡差别等。 

  资料来源:世界城乡一体化發展概览/财经界.20135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