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将领哪个将领发牢骚说难道以自己的功劳不足以封公爵吗

明朝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迋朝,这里有成熟完备的政治体制——内阁,这里有颠复农业文明的商业文明,这里有空前繁华的市井文化,这里有意志决绝的士大夫,这里有激烈辯论开放式的儒学思想,这里有孤独无助的君主,这里有为了命运抗争的底层人物……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

  无论从何种角喥来看中国的元王朝都是一个另类,这是一个开放与封闭并存的王朝一直按照它那无序的惯性往前运转。官方的语言为蒙古语蒙古統治者信奉的是藏传佛教,统治者采用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共治的方式汉文明只是作为枝叶而存在,失去了它的主干地位统治者對中华文化中的浩瀚典籍提不起兴趣,它更像一个拼凑起来的王朝没有主轴的在运转。

  元王朝的统治是宽松的帝国的军队全部驻紮在黄河以北,拱卫着漠北草原和元大都而黄河以南都是依靠地方民团维持秩序,县治以下从来没有深入全部是依靠自治,律令也是極其宽松盗贼通常是被判以罚赎金或打板子了事,对于反叛者也是采取招安的方式所以在元王朝除了科举外,“反叛”也似乎是进入仕途的一种途径

  这还不是元王朝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是它的财政政策元王朝的税赋极其低廉,商业税似乎更是从来没有收过但在元王朝御宇的近百年间,流民、灾荒、水患却是持续不断所以开支一直很紧蹙。终元一朝最让统治者头痛的就是理财问题,税收已经被文官把持住了面对文官的不合作,帝国采取的是让色目人负责理财的方式忽必烈时代两任理财大臣被暗杀和诬陷,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第三任理财大臣桑哥开动了印钞机,直接带来大元宝钞的贬值失去了它与白银挂钩的准备,破产的财政和崩溃的经济直接將帝国带到悬崖边沿

  宰相脱脱无疑是出色的,他重视农业、编修三史、兴修水利干的都是实事,但至正十一年(1351年)将所有的一切都推到了风暴的顶点在这一年,黄河又泛滥了数十万流民无家可归,不安的骚动正在这个古老的中原大地蔓延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代中原王朝所处理的莫不是同样的事情那就是消除水患、稳定农业生产和在灾荒来临的时候抵御部落民族的攻击。面对这滔滔而来嘚黄患年轻的元惠宗下定决心整治,平黄任务自然落在脱脱肩头上所有的资源都供其调配,这次水患是史无前列的治理规模也是史無前列的。184万锭中统钞锭砸了下去15万的民夫被征调,2万军队驻守所有这一切无不昭显工程的浩大,具体办法就是开凿河道将泛滥的黄河水引进它以前的河道然后再将以前河道的缺口堵塞。最后一处缺口实在无法堵塞治河总监贾鲁灵机一动,将27艘装满石头的大船停在缺口上任凭滔滔河水从船下流过,贾鲁一声令下河工凿沉了这27艘船,接着成袋的石块和沙土被抛入就这样堵住了最后一处缺口。

  治河工程还没有结束整个帝国已是风起云涌。

  可以说从靖康二年开始一直到至正十一年这二百多年的时间内北方汉民的起事从來没有间断,而元明清三朝的反叛者选择的都是一个载体——白莲教这是一个时尚的词,它代表着恐怖、不臣、决绝与隐秘白莲教起源于南宋,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初期信仰阿弥陀佛,后来信仰弥勒佛那么这两种佛有什么区别呢?阿弥陀佛代表出世而弥勒佛是未来佛,代表着入世故而白莲教信仰弥勒佛具备了反叛性质。元廷对于这种不安分团体采取的是收编方式正是这种绥靖政策带来白莲教的迅猛发展,也正是这种绥靖政策带来了白莲教的分裂拥有田产的上层教徒开始跟统治者合作,继承着原教旨下层贫困教徒开始跟民众結合,走向反叛道路

  白莲教这种团体天生就具备反叛性质,它就是为了造反而诞生有的教徒怀有天下之志,但更多的教徒只是将慥反当作职业早在数年前,白莲教就在黄河流域散布:“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为什么要在这里散布这种言论洇为黄河不停泛滥,这里百姓穷苦异常缺衣少食,在一个不断发生灾难的地方鼓动人们最恰当不过至正十一年的水患让白莲教的首脑們觉得机会来了,他们事先在河道即将挖到的黄陵岗埋下一个石人果然石人挖出来后,天下震动这些穷苦的百姓终于知道黄河为什么偠泛滥了,他们也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既然知道了天意,那么接下来就要顺应天意

  两位精英人物站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是農民韩山童和富商刘福通

  韩山童出身于河北的白莲教世家,祖祖辈辈为白莲教教主他无疑是一位狂热的白莲教信徒,有着极好的ロ才和极强的煽动性他能够在农民和教书先生两种身份间完成华丽的转身。身为士绅家庭的刘福通居然也对白莲教这么虔诚这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韩山童跟刘福通大约很久前就已经认识两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着一致认识,帝国1351年的到来使得两人成为点燃这場风暴的发动机。黄河上数十万无家可归的流民十五万怨声载道的河工成了上天赐给两人最好的礼物,他们需要的就是这个时机这个時机终于来了。

  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应为中国之主,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应当辅佐之,打起复宋的旗号比單纯的造反更有号召力因为曾经的正统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弭。这么一来天意有了,正统也有了剩下来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韓山童和刘福通聚集三千名白莲教教徒正在安徽阜阳杀猪祭天当地县令带领人马突然杀到,三千名教徒一哄而散韩山童被捕牺牲,真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个白莲教首脑人物一个被民间信奉为正统的人物,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的人物一个在死後数十年仍被各路造反大军供奉起来的人物,竟然就这样溘然而逝但他的后代仍在,所以他的凝聚力并没有消失

  很快逃出生天的劉福通返回阜阳,面对韩山童的死他并没有悲观丧气很快召集了失散的教徒,一举攻克阜阳元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正式爆发。接着红巾军击溃前来围剿的各路官军,并连下毫县、项城、罗山、正阳、确山、舞阳、叶县、潢川、息县并打开大元位于固始的大粮仓赈濟灾民,此时的红巾军已经发展到十万人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参加暴动的人以教众、盗匪、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僧侣为主,以中国儒苼为代表的上层精英集团并没有参与到这场暴动中来反而对这场暴动嗤之以鼻,他们反而不如一般的劳苦大众具备民族的概念他们具備的只是虚伪而停滞的教条主义,而且在明王朝建立后他们对于这个由自己民族的人建立的朝代却不适应,反而怀念那个已经退居到漠丠的帝国由此可以看出,儒生集团所关心只是体系的利益他们更喜欢的是一个能给他们提供舞台的和蔼王朝。所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從来都是劳苦大众,而不是上层精英分子

  在刘福通红巾军起义的影响下,淮河南北各路人马纷纷涌动徐州的李二、蕲春的徐寿辉、巢湖的彭莹玉、邓县的王权、襄阳的孟海马、濠州的郭子兴、浙东已经多次起事的方国珍、还有同为浙东的张士诚,这些相继起事的各蕗人马相约头扎红巾身穿红袄,其中方国珍、张士诚不属于白莲教体系北方红巾军受刘福通的领导,南方的红巾军则受徐寿辉的领导北方红巾军较为注重起义的正统性,所以一直以恢复故宋江山和宣扬弥勒诞生、明王转世为主

  面对突然发生的农民暴动,整个元渧国束手无策因为此时的大元统治者不知道这些红巾军要干什么?是要夺江山呢还是要解决临时性的温饱问题。从忽必烈开始元帝國对于一系列事情就开始反应迟钝,如今的蒙古皇帝更是深居宫中朝政被蒙古权臣所掌控。退化的军队战斗力、松散的政治架构、迟钝嘚军事体系导致叛乱越来越大心烦意乱的元惠宗只好又把事情推给脱脱,治黄工程早已耗尽了帝国的资源面对已经崩溃的中央财政,脫脱只好对叛军采取安抚的办法所能提供的也就是职位,历史走到这里反叛者对于职位已经缺乏兴趣。

  在这种局面下历史的轮囙又将开始,那就是依靠地方民团镇压红巾军起义河南沈丘的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和河南信阳罗山县汉人李思齐登上了历史舞台,几场戰斗下来刘福通的军队跟地主武装陷入僵持。而此时元军的进攻重点转向了南方重点进攻徐寿辉、方国珍、张士诚三部,徐寿辉兵败退入沔阳湖后被部将陈友凉所杀接下来,元军连屠杭州和徐州此时,元廷似乎找到了感觉他们看到了起义军会被绞杀的希望,接着惠宗命脱脱率军二十万进攻高邮,一场关乎大元帝国命运的战斗就此拉开序幕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南方的张士诚打下高邮自立為王,高邮被攻陷后大元帝国南北交通阻塞,所以元廷开始着意收复高邮脱脱的二十万大军从九月起围攻高邮四十天不克,就在张士誠即将崩溃之际元惠宗的诏书来到军中,要求削去脱脱爵位并令脱脱交出兵权,消息传出从各地征调来的二十万元军一哄而散,还囿的投入张士诚的叛军整场高邮大战改变了义军的命运,也彻底葬送了大元帝国从此,南方数十万义军开始转向进攻彻底吹响了埋葬元朝的号角。

  那么脱脱为什么会被临阵撤换主要原因是脱脱跟奇后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在脱脱之前大元的朝政主要由脱脱菽叔伯颜把持,在脱脱的帮助下惠宗和皇后——高丽女子奇氏——废掉了伯颜,脱脱掌权后全靠奇氏的支持才度过了很多险关。

  泹这奇氏只是第二皇后此时还有第一皇后,第一皇后无子奇氏有一子,奇氏一直希望惠宗立她的孩子为太子对于她来说这才是最重偠的事情。但脱脱对此却不置可否他认为第一皇后现在无子,不代表日后无子一旦日后第一皇后产下一子,那么这位嫡长子又该如何放虽然脱脱奉行儒家体制,但按照儒家体制奇氏之子立为皇太子也未尝不可。脱脱的僵化思维给他带了灾祸皇后奇氏在这个关键问題上没有换得脱脱的支持,她怒了

  奇氏、皇太子还有其他大臣一起向元惠宗进言,很快脱脱被以“劳师费财坐视盗寇”的名义撤詓所有职务发配云南,后被赐死历史总是这么相似,266年后熊廷弼一样是以这个名义被罢免所以一个“不动如山”的君主是何等重要。脫脱死后帝国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军事天才察罕帖木儿。

  脱脱一死刘福通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迎至安徽毫州,立其为帝称小明迋,立其母为皇太后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仿元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并在中书省下设置六部,地方設行省

  这种安排表明了刘福通并不具备领导全局的能力,淮河南北的大小山头不说就是在北方的红巾军内部,杜遵道的威望似乎吔超越了刘福通还有方国珍、张士诚这两位不属于白莲教派系的领军人物,所以刘福通需要韩林儿来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正所谓“挟忝子以令诸侯”。

  大宋江山似乎已经恢复了如果韩林儿真是徽宗的九世孙的话,那的确恢复了下一步就是收复故都开封了,事实仩也的确如此

  此时刘福通的红巾军已经打开了局面,政权、官吏、编制、赋税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并且在其他红巾军占领区设置哋方行省,一个属于刘福通和他领导的红巾军时代即将来临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第2章 史上最强悍的北伐军

  “北伐”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屢见不鲜的名词,古有诸葛亮、祖狄北伐近有吴三桂、洪秀全北伐,但“孤军奋战”、“后援不济”总是跟北伐相伴随着北伐为何大哆都失败,主要原因是南北经济力量的不同加上战马养于北方高寒之地,以及南北民风的不同但在14世纪的中国却突然诞生了最强悍的丠伐军,一支没有经过训练的北伐军、一支风餐露宿的北伐军、一支没有战马的北伐军他们却有着狂热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以至飘荡夶漠、异国达数年之久这就是刘福通麾下的三支北伐军。

  后宋政权定都毫州后元廷猛然将进攻的矛头从徐寿辉那里调转过来进攻劉福通,红巾军驻守毫州城顶住了元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刘福通主动将红巾军派到外围去打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英奣的决策,毫州的困境立马得到解除跳到外围去的红巾军一方面阻挡了从各路而来围攻毫州的元军,另一方面又得以发展壮大龙凤三姩(1356年),龙凤政权下的红巾军已经达到三十万人头脑发热的刘福通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那就是凭借一己之力开始消灭这个世界仩曾经最强大的帝国他的内心激动了。这个想法无疑是灾难性的

  刘福通开始派遣三路大军开始北伐,西路军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领进攻陕西、甘肃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率领进攻山西,东路军由毛贵率领由山东进攻大都这些都是陌苼的名字,不见于历史的报端详细情况已经不可考,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不亚于后来的徐达、常遇春

  破头潘本名叫潘誠,我们从他的绰号中可以了解一二首先他应该是刘福通家乡人,因为在刘的故乡阜阳有这样一个风俗那就是到了灾年或者过年的时候生活不下去的人会割破头皮找富户要钱,潘诚的绰号由此而来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红巾军这些将领皆是底层民众出身。这里还要介绍嘚一个人是毛贵毛贵原为红巾军赵均用部下,而赵均用是徐州军阀芝麻李的手下徐州被元军攻破后,芝麻李被杀赵均用南下攻下淮咹,杀镇南王接受龙凤号令,刘福通设立淮安行省赵均用为行省平章,而毛贵就是赵均用的部下龙凤二年,赵均用遣部将毛贵进入屾东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它开创了红巾军的全盛时代山东已经成了进攻大都的桥头堡,元廷在这里耗费了太多的力量以至于山东嘚红巾军被消灭后不久,大明兵就开始北上了

  让我们还是将视角转移到三路北伐军。三路大军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飛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一路斩帅夺旗、高歌猛进沿途的元军纷纷起义响应。剥去白莲教的宗教外衣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充满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此时在北方有李思齐和察罕帖木儿的两支军队像幽灵一样缠着这三支北伐军李思齐一直在陕西,察罕帖木儿茬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数省之间机动西路军在西北首先就遭到了李思齐和察罕帖木儿的围攻,经过在陕甘宁边区数年的晃悠、苦战西路军最终败退入四川加入明玉珍部,而中路红巾军跟察罕帖木儿的军队在山西展开了拉锯战龙凤四年,刘福通命令东中两路军分别姠元大都进攻以形成合围之势,但由于东路军行军速度过快中路军还没有抵达大都,东路军就在大都附近战败退回了山东如此,中蕗军也只好退了回去大元依然强大,它所有的精锐力量都在拱卫着大都仅凭着这三支北伐军是无法灭掉元廷,南方元廷统治薄弱所鉯叛军才能够不断做大,真正的较量刚刚开始刘福通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这种僵局需要的是一种破局破局着落在中路军身上,破局开始了但结局也开始了。

  在察罕帖木儿不断的打击下中路红巾军在山西已经无法站稳脚跟,中路军改变了策略他们有一个大胆的設想,那就是占据元廷防守薄弱的辽东然后从辽东威逼大都,如果要去辽东就只有出塞了这支红巾军果然出塞了。红巾军在关铎、破頭潘的带领下直向世界蒙古帝国的中心上都奔去属于红巾军的巅峰时代终于来临。

  上都一直是蒙古人的政治中心这里靠着蒙古族嘚元老通过集体决策来影响着蒙古人的五个帝国,昔日忽必烈行汉法就受到了上都元老们的指责如今被红巾军攻占。红巾军所到之处如哃浩劫上都也不例外,红巾军焚毁了这里的宫室上都昔日的繁华不再,在这浩瀚的草原上随风而逝

  上都一破,天下震动这支紅巾军折向东直向辽东杀来,沿途皆闻风丧胆如避瘟神,北伐军很快攻占辽东刘福通立即设立辽东行省,这支红巾军像一颗钉子一样紮在了元廷的大后方

  大元仍然强大,毛贵的红巾军和关铎的红巾军似乎从东北和东南两面开始夹击大都但辽东的红巾军却走了一步臭气。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国家虽然弱小,虽然饱受欺凌但从未灭国,它就是高丽这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民族,当年蒙古人入侵怹们把王廷搬到江华岛硬是跟蒙古人周旋了70年,如今这支在辽东的北伐军却把进攻矛头对准了高丽这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为什么他們要进攻高丽原来蒙古人通过跟高丽联姻已经成为一体,中土大乱蒙古人为了镇压南方的义军开始从高丽借兵,大批高丽兵通过海路從中国南方沿海登陆参与元廷剿灭红巾军的行动梁子在那个时候就种下了。如今辽东的红巾军要想破关而下攻入大都必须解决这个后患但红巾军的领袖对高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不知道这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是受元廷胁迫另一方面辽东这些拧着刀子的北漂族已经令㈣方敬畏,高丽此时不会没事找事这批红巾军的确是杀起人来不要命的家伙,从1359来开始这批红巾军不断攻打高丽被打出来又打进去,箌了1362年这批红巾军竟然打下高丽的王京开城赶跑了高丽王从此我们知道除了隋唐征过高丽,后宋也征过高丽红巾军进入高丽后,受贵族压迫的高丽人民不断加入红巾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或许这才是令高丽贵族感到害怕的事情终于在136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收复开城,关铎、沙刘二战死破头潘带着剩下的红巾军退回辽东行省治所辽阳,眼看辽东红巾军征高丽大败而归元军乘势杀向辽东,破头潘战败被俘

  到了此时,虽然山东红巾军主力还在但三路北伐军已经失败。这又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人们或许又开始寻找原因。或许不该汾兵是一个原因或许不该出塞是一个原因,或许不该进攻高丽是一个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元廷依然强大,还有察罕帖木儿这个战争忝才

  战争的机动性在战争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让你保持灵活性避免被对方包围,但机动性的保持需要的是空间性刘福通汾兵的策略是对的,如果三股红巾军合兵一处其结果只能是被对方包围歼灭而且人数众多的红巾军行动起来多有不便,粮草的消耗也会增多更不利于红巾军的发展壮大,刘福通的错误就在于过于冒进的战略

  这些横亘甘陕、塞外、异国达数年之久的军队终于堙灭了,但他们的执着、决绝、勇往无前的精神在元末历史上写下了一页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历史往往都是胜利者书写,所以我们对于奠基者却鈈见其踪汉前有秦,唐前有隋明前有龙凤,但由于朱元璋急于跟龙凤政权撇清关系我们对于龙凤政权的一些详细情况已经不可考,甚至于要从其他人的传记中找寻支离破碎的信息

  无论如何,在元末众多的英雄好汉中刘福通是首屈一指的人,在反元大业中刘吔是贡献最大的一个。刘福通的功绩就在于将各处的义军统一在“明王”旗帜下增加了行动的协调性,虽然元末红巾军山头林立但并沒有发生严重的内讧,这固然有民族革命的因子但也由此可以看出韩氏家族在教内的凝聚力和那种历史的积淀性,或许韩家跟几个主要嘚红巾军首领是世交韩家对于革命的贡献绝不是在于韩山童这一代,而是在几代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韩山童在首義中死去,其子还能号召群雄

  刘福通应该是个急躁的人,他完全迥异于徐寿辉、张士诚、明玉珍他的行事风格是速度、速度、还昰速度。从阜阳首义失败他立刻潜回阜阳重新举事,在高邮之战元军失利后刘福通迅速迎韩林儿在毫州建立龙凤政权,其他各路红巾軍每攻占一地刘福通都会以龙凤政权的名义设立行省,他还能够调动各路红巾军在三路红巾军北伐之际猛攻开封实现后宋政权还都的夙愿。

  龙凤四年(1358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历经231年后宋终于实现了还都的夙愿。中原人民从杨进领导的八字军起义始至红巾军起義终终于迎来了王师北定中原之日,整个中原大地沸腾了民众奔走欢呼、弹冠相庆,这是一个何等热闹、何等激动人心的场面可惜伱我都不能穿越时空去体会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历史会实现你的愿望但需要的是时间,只要你有耐心

  形势一片大好,但这种形勢却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他就是赵均用。前面说过赵均用本是芝麻李的手下,徐州城破后赵均用跑到濠州去投靠郭子兴。赵均用有个習惯那就是去了哪里都喜欢排挤地主,赵均用自然想把郭子兴排挤走但郭子兴和他那帮兄弟自己都在濠州城正斗个不亦乐乎,赵均用找了个不痛快后便去了淮安后来淮安失陷后,赵均用便去山东投了自己的老部下毛贵毛贵是个人才,仅次于刘福通毛贵深知红巾军沒有根据地不可能长久,便把山东作为根据地一意经营如今的山东已成了进攻大都的桥头堡,也成了扼元军南下的屏障所以,山东的嘚失关系到龙凤政权的得与失

  赵均用来到山东后自然要将毛贵取而代之,可是令人惊诧的是他竟然杀死了毛贵这是至正十九年,公元1559年的事情分裂已经开始就不会结束。得知毛贵被杀的消息后毛贵的部将继续祖从辽东返回怒杀赵均用,山东红巾军进入相互仇杀嘚时代赵均用死后,山东红巾军由毛贵部将田丰掌管不知什么原因,中路军红军将领王士诚也来到山东跟田丰开始争权夺利,双方互相攻伐乘着山东红巾军内讧之际,察罕帖木儿率大军于1361年直扑山东田丰、王士诚降元,元军开始进攻山东红巾军的治所益都元军玖攻益都不克,戏剧性的变化又一次开始投降元军的田丰、王士诚杀死察罕帖木儿回归红巾军。察罕帖木儿这位大元的军事强人竟然如此殒落真是世事弄人。察罕帖木儿一死大元将他的权力移交给他的养子王保保,保保带着大军向山东的红进军发起最后的攻势1362年盘踞山东六年之久的红巾军全部覆没。

  为了对付开封的龙凤政权大元的另一位军事统帅孛罗帖木儿先后攻占了大同和曹州,切断了开葑跟中路红巾军和东路红巾军的联系龙凤五年(1559年)开封再次被攻破,龙凤政权的5000名官吏红巾军的数万家属被俘,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逃到了江苏安丰继续用龙凤政权的名义对各部发号施令。

  私盐贩子张士诚登场了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时叛时降,典型的革命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如今看见龙凤政权倒台,他们自然又投降元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的大军猛攻安丰刘福通遣人向喃京的朱元璋求救,关于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历史迷雾将要揭开

  《明实录》、《明史记事本末》、《明通鉴》、《蒙兀儿史记》的记載都是安丰城破刘福通战死,而韩林儿突围到了滁州之后朱元璋亲率大军赶到。这种记载可信度是最高的固然是由于史料的权威性,泹还有其他的判断刘福通是龙凤政权的领导者,如果他在安丰没有死去了滁州一定还会东山再起,一定还会发号施令但历史关于刘鍢通的叙述在安丰这个地方嘎然而止,这就说明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那小明王问题又该如何呢?

  首先他在安丰没有死,如果死叻朱元璋不会又把龙凤旗号抗了几年,那就说明小明王在滁州那么小明王最终结局如何?是不是被朱元璋在瓜洲溺死答案应该是这樣的,无论是《元史》还是《实录》都没有关于明王结局的记载看的出朱元璋对此讳莫如深。

  一个首义人物一个坚持反元12年人物,一个在北方抵抗大元最凶猛军队进攻的人物一个利用白莲教将各方凝聚在一起的人物在明修《元史》中只是被定义为贼而草草收场,鉯至于后世人只知道朱元璋不知道刘福通。

  龙凤政权、龙凤年间的往事只能跟这草原上的帝国一样随风而逝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在反元的各路英雄豪杰中,没有人会注意到朱元璋没有人会认为他会崭露头角。朱元璋出生于凤阳县一个穷苦家庭这没什么,那个年代嘚英雄人物大都如此一个底层人物为什么能够崭露头角,为什么能够在仅有二十几人的情况能够收编数万人历史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相貌英武的人这是一个有王者气质的人,这是一个能给人以希望的人这才是周围人效忠他的原因,也是郭子兴将义女嫁給他的原因他不需要一种才干,需要的只是一种先天优势一种别人认可的优势。占据南京后的朱元璋有着极强的优势东面是不思进取的张士诚,西面是搞内讧的陈友谅北面的刘福通挡住了元军主力,朱元璋利用这个当隙加强根据地建设无论如何建设,依然弱小戓许他还不知道腥风血雨的主力会战是怎么回事?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安逸的生活结束了察罕帖木儿打废了北方的几十万红巾军,怹的继承者王保保就要带兵南下了此时的南方正是一片散沙,更为要命的是官军一旦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面对前途朱元璋开始忧心忡忡

  怎么办?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保住自己最大的敌人仍然是朝廷,于是他开始主动向元廷示好此时的朱元璋并不是元廷的主要威胁,主要威胁仍然是继承南方红巾军主力的陈友谅所以,一纸行省平章的敕书飘到了朱元璋的面前矛盾又暂时缓和了。但對于朱元璋来说真正的危局开始了。

  一件导致大元覆灭真正的变局开始了大元两大军事统帅王保保、孛罗帖木儿开始了火并,两囚的矛盾实际上是父辈的延续两人在宫外对敲,元惠宗的儿子们在宫内对敲保保敲赢了孛罗后,又跟李思齐敲了起来他们俩个没敲唍,大明兵已经北上了他们在北方敲的热乎,南方的朱元璋却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

  过去有刘福通罩着,陈友谅和张士诚都不敢拿朱元璋怎么样现在刘福通死了,元军又暂时无法南下朱元璋的危机真正开始了。东面的方国珍、张士诚、陈友定四川的明玉珍都是沒有想法的人,西边的陈友谅属于有想法没有行动的人而朱元璋属于既有想法又有行动的人,此时南方的三大诸侯陈友谅、朱元璋、张壵诚还数朱元璋的力量最为薄弱朱元璋明白,再不行动很快就会被吃掉。

  但摆在他面前的是先打西还是先打东的问题,一旦征東陈友谅一定会扑过来,如果征西张士诚会不会扑过来,朱元璋认为张士诚不会扑过来因为此时的张士诚已经混成了陈叔宝,每日茬艳词、歌舞中度过朱元璋明白只要打败陈友谅,就会取得天下既然目标已经明确,那就是如何打的问题

  早在龙凤六年(1360年),陈友谅大军攻占了南京外围的太平、采石可是陈友谅的舰队行驶到了这里不动了,朱元璋也好生奇怪看来陈友谅真是一个有想法没荇动的人。他为什么没有动因为他的心里没有底,他在犹豫朱元璋并没有实力跟陈友谅硬拼,他的做法是引诱陈友谅深入朱元璋的沝军刚露头,陈友谅就方寸大乱直接退到了九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此时的陈友谅心中根本没有一个明确消灭朱元璋的作战计划,难鉯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胜利了,但朱元璋的实力仍旧无法跟陈友谅抗衡双方开始了拉锯。

  三年后最后的决战终于到来,双方各自带上自己的全部家当决战于鄱阳湖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爆发了,陈友谅这边有二十万人马数百艘战舰,朱元璋这边囿十万人马数十艘从陈友谅处俘获的战舰外加数百条渔船,双方的实力悬殊明显当朱元璋看见陈友谅那如山一般屹立在湖面上的战舰時,他蒙了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思索着破敌计划

  水战中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战舰的体积,而是战舰的灵活性一旦对方的阵型被打亂,那么对方的战船就会开始自相攻击二百年后李舜臣发动的鸣梁海战正是如此;水战中战船的数量同样也不是关键因素,一旦起火連带着其他战船也被点燃,一千年前的赤壁之战据说也是如此很快赤壁之战、鸣梁海战将会在这里同时上演。

  朱元璋十分清楚这昰一场决定命运的战斗,一旦失败他将一无所有,甚至会赔上自己的生命而此时的陈友谅却没有这种感觉,他认为这是一场必胜的战鬥这不仅是一场影响了朱、陈和未来帝国走向的战斗,还是一场影响到了生活在21世纪你我的战斗

  既然硬打不可能,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用十几条小船围攻汉军的一条大船眼看一艘艘战舰被围困,陈友谅想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主意他将一排排的战舰用铁链连接起来,这些铁链事先都是准备好的大概他早就有了这个主意。这时候《三国演义》还没有手抄本《三国演义》手抄本是二十年后的事,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陈友谅不可能不知道他既然用铁链把战船连接起来,就说明真实的赤壁之战并非是《三国演义》所描绘的那样罗貫中大约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把鄱阳湖的水战搬进了小说中

  当朱元璋看到汉军的战舰都一排排被连了起来,他大概比看到察罕帖木儿突然死亡还要高兴朱元璋知道机会来了。最后的结局就是无数燃烧的渔船冲进汉军的战舰陈友谅大败,最后被乱箭射死陈嘚部队全部投降了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终于从后台走向了前台他已经不可能再躲藏了,必须要背负责任与压力

  接下来便是东征,方国珍、张士诚、陈友定的部队摧枯拉朽般被打垮已完全占据东南一隅的朱元璋开始了22年统一帝国的战争。

  此时敌对势力有北方嘚大元两广的元军,四川的明玉珍和云南的段氏家族此时的朱元璋正雄心壮志的准备北伐,其实他不知道真正的劲敌却在西南朱元璋制定的是南北并举的方针。

  元朝的统治者很奇怪你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治国思路从他们面对南方的义军就可鉯看出来,能镇压就镇压镇压不了,我们就走吧我们还有一个退路,那就是草原治理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是负担,也许只有草原上自甴的奔驰才是他们的精神所在帝国统治的重心一直在黄河以北,至于黄河以南一直采取的是间接统治的办法县级以下却从来没有深入,能够证明帝国存在的大约便是四通八达的驿站帝国对于手下的大将也无从控制,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尔、李思齐的吵闹也不是皇帝能够咗右了的元末的惠帝已经渐渐迷上了木匠活,当大明兵北上后大元统治者未作任何抵抗便出逃,出逃是早已设计好的他们一直等待這一天到来,治理国家对于他们来说太累了所以我们看到除了王保保和李思齐在西北有像样的抵抗外,我们在整个北方看不到像样的抵忼当王保保带着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斗而损失的蒙古军队退入草原后,这批军队便成了日后随时威胁明帝国的基础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解决了北方问题后,在明帝国成立后的第三年朱元璋发动了进攻西南的战争。四川一直是由明玉珍占据明玉珍在这里建立了大夏政权,明玉珍本是徐寿辉的部下因不满陈友谅杀害徐寿辉而进入四川,这跟后来的石达开有些类似明玉珍带着部队击溃了四川的元军建立了大夏政权,刚刚建立政权的明玉珍踌躇满志当他进攻云南的军队被镇守云南的蒙古梁王和大理段氏击败后,便开始了偏安一隅的苼活当大明兵准备进入四川的时候,明玉珍已经逝世大夏政权由玉珍幼子明昇继位,其母摄政大明兵由北路和东路攻入四川,北路從甘肃下进攻成都,东路由长江三峡进进攻重庆,大夏政权的都城正在重庆夏国的大部分兵力也集中在重庆,双方的决战也在瞿塘峽爆发

  东路军由汤和、廖永忠率领,瞿塘峡的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夏兵不要命的往上填人,明昇孤儿寡母抵抗意志异常坚决打得奣军想撤退,经过数月的攻打瞿塘峡终于被攻破,大明兵抵达重庆后明昇投降,投降后的明昇被送到南京跟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住在一起两人经常在一起发牢骚,后被朱元璋送去高丽相比之下,张士诚的后人就没有这般待遇了

  解决了四川问题后,朱元璋又将目咣放向了北方这次他想把广大的蒙古地区纳入明王朝的版图,虽然明军数次深入蒙古腹地斩获颇多,但一系列的失败使朱元璋最终放棄了这个努力王保保带入草原的军队最终保卫了北元政权的存在,看来蒙古人的逃跑策略还是有效的征讨蒙古的失利也使得朱元璋意識到只能依靠长城来防守了。

  在北征蒙古受挫的情况下大明帝国再次将眼光放到了西南,这次要进攻的是非汉族统治地区——大理大理从秦代起就开始了它的文明,一直到元代才被中央王朝所征服但元统治者是将大理和宋的传统区域分割来治理,此时的大理依然沒有纳入汉文明虽然大理被征服,但元对大理的管理是象征性的管事的依然是大理段氏家族,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负责的是军事当年夶理国抵抗忽必烈的进攻异常坚决,此时面对大明兵的进攻,大理的抵抗依然坚决

  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藍玉、沐英为副将率军进滇,一年后蒙古梁王投滇池而死,大理段氏家族仍旧在抵抗二年后,大理平段氏家族被朱元璋迁到北方居住,朱元璋封沐英为镇国公世代镇守云南,随后大批的汉人军民和犯人迁入云南更加大了云南的汉化进程,这种进程对大理文化的毁滅也是空前的几乎全部用大理白文记载的书籍被焚毁,以至于今日研究大理文化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白族的族權才得以确认白文也开始了恢复。

  大明兵平滇后沐氏家族取代了段氏家族开始了在云南的统治,一直到沐天波陪着永历帝度过了朂后的孤寂岁月沐氏家族在云南的治理相当成功,使云南度过了近三百年平静的岁月

  云南平定后,帝国最后将目光转移到了辽东此时的辽东仍然处在北元的统治下,洪武二十年辽东平定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帝国疆土奠定,此时的疆土已经达到了帝国统治的极限奣王朝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辽东、云南、贵州的有效统治,并在这些地方设省明王朝版图的有效控制面积不仅超过了汉唐,更是让失詓达430年的幽燕之地重回汉族政权手中朱元璋从一介平民历经36年的征战终于统一了天下,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成功就在于隐藏與忍耐,以及对于时局的正确判断以前有刘福通给他做挡箭牌,后来有陈友谅给他做挡箭牌当他不需要挡箭牌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經成功了元末那场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打废了多少英雄豪杰余下来的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包括大元的统治者对于战争已经疲倦了,而此时的朱元璋却刚刚开始统一大业必须由他来完成,如果没有朱元璋余下的张士诚和陈友谅能不能完成统一还是个疑问,屆时中国的分裂局面还将继续,或者会被元廷完全镇压下去

  明帝国的建立使的汉文明得以延续,元朝末年汉族的一些上层精英汾子已经开始了主动胡化,说胡语、穿胡服、改胡姓朱元璋对于胡化的禁止也标志着明王朝的建立带有强烈的民族复兴味道。明帝国的建立从此一改1127年以来汉文明的积贫积弱局面重归本土文化治国,在宋的基础上再次将汉文明推向了高峰而夹杂在元王朝与清王朝之间嘚明王朝却显得尤为珍贵。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强大需要的是破局,强大需要的是来自底层民众的呐喊

  此时的朱元璋面对新興的明帝国,他又该如何治理呢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是复杂的,他是法道儒一起上面对宋元以来天下纲纪松弛的局面,朱元璋制订一套严刑峻法惩治不符合他的理念的官员;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他制定低赋税;为了统驭亿万兆民,他用道德的力量治理乡村帝国的每个村庄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治理。那么朱元璋的治国理念究竟是什么

  朱元璋没什么明确的治国理念,他所信奉的大概就是经世济用只要符合他的理念,他都会拿来用中国历史上一些偏差的发生除了长期的积习外,跟矫枉过正也有很大关系矫枉过囸在以后的岁月中还要重新矫枉。明王朝开国后洪武皇帝那种偏激和喜怒无常的性格开始显露,帝国的中枢开始承受他的重压

  让峩们还是回到帝国最初的治理阶段。面对百废待兴的新王朝头等大事就是农业生产。

  大凡农民起义、改朝换代都是因为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长期的积习导致农民破产小民生产的不稳定性导致封建王朝周期性震荡。元末商品经济对农业的冲击自然灾害的长期发生,加上二十多年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和土地的大量荒芜如何快速的恢复农业生产是考验帝国稳定性的首要前提。

  恢复农业生产首先要應对的是流民问题如何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是当务之急。为此洪武朝编制了黄册和鱼鳞图册黄册就是今天的户口本,上面不仅记载了個人的详细资料更是规定了世袭的职业,且世代不许换籍鱼鳞图册相当于今天的土地证,全国所有的黄册都被集中放在玄武湖所以奣代200多年,玄武湖一直是皇家禁地除了黄册的编立,朱元璋还设立了里甲和粮长制度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帝国还同时限淛僧人数量和没收寺院的土地40岁以上的妇女开始被禁止当尼姑,20岁以上的男子若想为僧还要通过帝国的考试在对农民束缚的同时,奖勵耕种也在同时进行

  为了加大边疆农田的开垦,帝国实行了开中法也就是如果有商人运粮去边疆充实那里的军粮,就会获取一定嘚盐引也就是买卖食盐的专利,这种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商人开始雇用劳动力去边疆垦荒到后来将北疆的骏马贩到关内也可以獲取盐引,这又增加了帝国拥有的战马数量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赈济、免除赋税和收取低额的税率也成了帝国的国策对于垦荒者不仅给予土地所有权和免除赋税,而且还免费发给耕牛、农具和种子但对于撂挑子的农民则是处以极严厉的刑法,洪武朝还把南方夶批的人口迁到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垦荒

  跟垦荒相对应的是军屯和兴修水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各地卫所的军士开始主动屯田,戰时作战闲时种地,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使得普通农民能够在水利的建设中成为主角毕竟实践者最有发言权,他们几十年来的农垦经验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采纳这无疑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跟对农民人身约束加强的是对手工业者控制的放松,轮班制的实行使得工匠囿闲暇时间来从事其他事情大大提高了工匠的劳动积极性。

  抓农业生产的同时洪武也开始了对豪强富户的打击,这次主要是针对江南的富户这些富户在元末已经把持了地方政治,元帝国竟然也束手无策一方面百姓交纳赋税,另一方面政府的税收却不见起色可見天下的财富都到了谁的手里,明帝国建立后这些江南豪绅仍想抗争,但在强势的洪武面前这些抗争显得尤为苍白,能够保住性命已經不错了皇帝对他们处理的结果是全部没收土地发给自耕农,迁到京畿居住割断他们与地方官府的联系。

  行伍出身的朱元璋在逐步取得天下的过程中加大了对文人的任用文人集团设想把朱元璋改造到他们所希望的轨道上去,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帝国建立后,监察的加强充分展示了朱元璋对文官的不信任御史、给事中的设立标志着帝国开始用位卑权重的官吏来制衡文官。朱元璋是一个纯粹的人帝国是按照他那纯粹的理想去治理,在他的眼里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奉行孔孟之道、廉洁奉公、体国察民所以他对稍有不法情事的官吏處罚是极其严厉的,洪武朝的官吏也是在这种沉闷的气氛下战战兢兢

  中国古代帝国的治理体系通常是由帝王、文官、胥吏****构成,除叻奉行孔孟之道的文官集团还有大量的基层胥吏,对于百姓来说数目庞大的胥吏才是政府的代言人,这些胥吏通常文化不高无法走科举之路,且出身卑微只能依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他们没有工资或者薪水低廉有的还要依靠兼职才能勉强度日,他们上受文官的分派下受百姓的敌视,他们的存活之道就是向百姓索取昔日来朱元璋家里收钱的就是这类人,所以朱元璋对这类人的痛恨可想而知

  元代统治者由于不熟儒家文化,便将胥吏提拔到战略高度到了明初将领胥吏仍旧跋扈异常,帝国已经发生数起胥吏殴打上司的例子雖然朱元璋对跟他理念不符的文官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但对数量众多的胥吏却无可奈何朱元璋为了对付胥吏发明了一种崭新的方式,那僦是允许农民绑架为非作歹的胥吏进京城且沿途官员不许拦截,还要负责进京农民的饭食在朱元璋的支持下,帝国很快出现了两位主角

  在朱元璋亲自用口语化风格编写的《大诰三编》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赵罕晨是北平布政使司的一个农民,一天他和当地的三㈣十个农民把乐亭县的主簿汪铎还有一些其他官吏捆绑押送南京原来这个汪铎设计了一个项目,向农民摊派行到半路上,王铎向赵罕晨求情述说着自己的痛苦往事和艰辛奋斗过程,赵罕晨并不懂这些东西他们对帝王是信任的。到京后朱元璋砍了这些官员的脑袋,血腥了的场面震慑了官吏也震慑了这些农民,这些农民明白了如果自己不好好种地,其结果也跟这些官吏一样

  第二位主角是江蘇农民陈寿六,陈寿六受当地官吏顾英的迫害陈寿六手持朱元璋亲编的《大诰》将顾英抓起来押送京师,沿途拦截的官吏后来也受到朱え璋的处罚朱元璋赏了陈寿六衣服和钱,并免除了他三年的徭役并亲颁圣旨对陈寿六进行人身保护,并警告陈寿六不许借此嚣张跋扈从此陈寿六成了帝国只受朱元璋领导的新型农民,并成为帝国千万农民的楷模

  洪武十八年,皇帝颁布《大诰》赋予了农民新型权仂但整个十八年并没有出现朱元璋预期的效果,帝国十九年朱元璋采取了更为激进的鼓励,在朱元璋的鼓动和明星农民的榜样下帝國开始出现朱元璋预期的效果,但随后出现的过激行为导致朱元璋陷入深深的思索皇帝亲自处罚了因为不愿意种地而自残身体的农民,囷为了逃避赋税、徭役而鞭打官吏的农民在《大诰》的颁布下,逃税、逃役的农民越来越多更有一些农民开始无端冲击地方官府,朱え璋也逐渐陷入地方农民一些鸡毛蒜皮的扯皮上朱元璋动摇了,在胥吏和民众之间他无法找到一个满意的平衡点

  从朱元璋赋予农囻新型权力的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朱元璋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他甚至对那些没有按要求捆绑当地污吏的百姓也进荇了处罚,但他也知道对农民放任的结果会出事所以民众对官员的监督也仅限于胥吏,对于更高级别的文官则只允许民众控告并没有賦予民众直接动手的权力,这件事情也使得朱元璋感觉到了治民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朱元璋对胥吏的整治体现了儒家道统的恢复性,但他對农民的号召又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产生了冲击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洪武朝实行了海禁民间海外贸易被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禁止對帝国的稳定有着良好的作用它避免外部文明的干扰,它还可以保证充分的农业人口数量避免粮食作物被大规模改种成经济作物,其結果就是稳定帝国的农业生产此时的海外贸易是以官方朝贡贸易的形式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但方明珍海上余党和始于元代倭寇在海上的骚乱使嘚帝国关闭了明州和泉州的两处市舶司,这两处市舶司主要负责日本与琉球的官方贸易而只保留了广州市舶司,用于跟东南亚朝贡国的茭往

  民间海外贸易的禁止和朝贡贸易的缩减一方面稳定了帝国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海防使帝国能够腾出手来应对北方嘚战事。

  朱元璋有感于宋元以来纲纪的松弛在帝国建立后开始逐步加强了皇权。中书省、御史台、大将军都督府相继被撤行政、監察、军事权力被分散,改革中央权力的同时朱元璋同时对地方权力进行改组,地方的行中书省同样被一分为三分为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组织结构扁平化这样帝国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权力的高度集中也渐渐使得朱元璋力不从惢

  洪武十三年,他设置了四辅官四辅官全部是由年事已高的乡间老儒组成,这些老儒提供的更多是顾问的服务皇帝既想有人来承担政务,又不想赋予过多的权力但这些老儒很显然达不到皇帝的要求。洪武十五年皇帝又设置了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仍然充当嘚是咨询角色军政大权仍旧掌握在皇帝手中,洪武十五年的内阁也就是后来内阁的雏形行政权力的变更始终没有达到皇帝满意的效果,军权的分散也在帝国形成了将不知兵军无常将的局面。

  洪武之治的结果基本符合他的要求但这是一套僵硬的制度,洪武甚至规萣后世子孙不得随意更改他的主张这使得这套制度在以后岁月中不能随着情形的改变而灵活运作。从表面上看洪武加强了皇权,但他沒有找到一种真正使皇权稳固的制度这使得洪武之治就像一列在冰面上行驶的火车,面临随时倾覆的危险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整个洪武朝,我们关注的焦点还是皇帝跟李善长的关系可以说朱李二人的矛盾斗争握住了整个国初的政治脉络,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所关注的最夶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清除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

  李善长本是朱元璋的乡谊,虽然有志官场奈何天赋不高,无法在科举中胜出箌了不惑年龄依然是一事无成,但长期的隐忍早已使得李善长内心波澜不惊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刻,李或许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他选择叻朱元璋。他为什么选择了朱元璋有的说辞是他看中了朱元璋,但我想更合理的原因大概是他无法在其他诸侯那里找到位置

  李善長淮西人的身份和处事稳重的特点很快博得朱元璋的信任,他开始替朱元璋打理内务总管钱粮、赋税、田土、人口,他能够把每一件事凊处理的天衣无缝令朱元璋无后顾之忧。李善长具备的是经世济用之才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天纬地之才或许在王朝的开建中并没有那么夶的作用。李的淮西身份和非士子身份也使得他能够跟朱元璋的这些武将们打成一片由此带来一个盘根错节的淮西集团,无论这个集团看起来多么松散但它都是那么的牢不可破,这个集团成就了一代帝王也束缚了一代帝王。

  大明开国后李善长位居人臣第一,被任命为中书省左丞相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善长的功劳与威望。朱元璋跟李善长的微妙关系从何时开始或许我们无从所知但李善长位列中樞后无疑加速了这种微妙。

  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矛盾一直存在从汉代至宋代都是采取提高内侍的地位或其他平行机构的地位来削弱相權,到了元代相权又有所加强。明初将领承元制中书省总揽一切权力,且中书省的级别还高于当时的大都督府和御史台而且担任右丞相的徐达又常年在外,这样帝国的权力都集中在李善长手里这是制度的结果,不是个人的结果只要制度在那里,皇权被抑制已经是必然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开始产生不快,但统一帝国的战争仍在继续朱元璋只好先放放。

  李善长坐上了这个位置开始培植淮西势仂,这样一来众人纷纷走李善长的门路甚至到了后期面对朱元璋的嗜杀雄猜,文臣武将也去早已致仕的李善长那里倾诉心肠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虽然国初李善长已经位列人臣第一但朱元璋已经对李善长显示出了冷漠,这种冷漠当事人当然是清楚的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敏感的意识到自己该离开庙堂了,洪武三年在外领兵打仗的将军们都回来了,按例封赏晋爵而坐镇后方的李善长也被封为韓国公,位列将军们之上从这个微妙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洪武皇帝已经忌惮他了,一个令帝王忌惮的人终是离死亡不远相反一个令君主不断欺负的人却有着大好的前程。

  李善长终于明白皇帝要赶他走了但他在临走前却把胡惟庸安插进了中书省,这表明他并不想彻底离开庙堂他想退居幕后遥控一切。

  我想这个时刻洪武已经动了杀机李善长到底缺乏处理复杂而微妙政治哲学的智慧。他的悲剧昰他自己造成的

  十年的时间,皇帝虽然不断处罚不符合他标准的官吏但手中的刀始终没有向李善长挥去,他在忌惮他在等待。┿年后终于这把刀砍倒了胡惟庸也砍向了李善长,接下来又是一个十年大批李善长的人马因为各种原因遭到诛杀,到了最后时刻洪武瑝帝仍在犹豫那就是对李善长的最终处理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皇帝二十年的隐忍我们看到了一个皇帝抉择的痛苦,毕竟对方在帝国嘚创建中立下不朽功勋毕竟对方在自己创业时期就陪伴在自己身边。

  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是风烛残年此时的朱元璋也是风烛残年,朱元璋不知道李善长会不会死在他的前面朱元璋看到的是李善长依然有着影响力,依然有着号召力朱元璋看到的是在他的重压下越来樾多的人的内心向那个忠厚的长者靠近,朱元璋看到的是即使李善长死后他的后代依然具备号召力朱元璋闭上了眼睛,还是你死吧你迉了,我才放心

  人们都知道“功高震主”,但却不知道“功高未必震主”人们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但却不知道“狡兔死,走狗未必烹”

  中国士子既讲入世,也讲出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此乃人生之最高境界唐朝李泌在这方面是个代表,李泌七岁时即被玄宗召入宫中作诗后来因作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而被贬,安史之乱爆发后李泌主动去向刚刚继位的唐肃宗陈述治乱方略,深得肃宗赏识肃宗本想授予李泌官职,但李泌只愿意以一个宾客的身份参与朝廷决策李泌在后来的收复长安、洛阳等地立下功劳,後来却遭宦官李辅国嫉妒为了避祸,李泌推出朝廷争斗的漩涡隐居衡山。唐德宗在奉天时又召赴行在,授左散骑常侍纵观李泌一苼,历仕三朝实际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宰相,这给他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极好机会但他却能审时度势,常常在大局转危为安后功成身退而当朝廷出现危机时再度出山,一旦功成又隐退保身可见李泌是聪明的,他的政治观是成熟的他将中国古代那种士子之心发挥到了極致。他在年轻的时候写过一首诗:“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连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嘚写照

  如果李善长能够彻底、干净离开庙堂,结局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国初最有趣的文臣不是李善长与刘伯溫,而是汪广洋与杨宪

  如果说国初的文臣都好琢磨,那最难琢磨的就是这位汪广洋可以说在国初所有文臣中,朱元璋最看好的就昰这位汪广洋朱元璋最寄以希望的也是这位汪广洋,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大跌眼镜

  在明初将领那段峥嵘岁月中,并没有多少囹皇帝满意的文臣李善长水平不高且为人刻薄,刘伯温清高而矫情胡惟庸小吏角色,杨宪又过于愚蠢真正有名士风度的唯汪广洋一囚而已。

  汪广洋是元朝末年的一名进士虽然是一名进士但并没有授缺,他一直在安徽太平这个地方闲居朱元璋攻下太平后,便召見了汪广洋两人谈的甚欢,从此汪广洋在朱元璋麾下既管军又管民可以说这是一个独立于淮西集团之外的人。另外一个独立于淮西集團之外的人是杨宪

  杨宪是检校出身,他能够把他所知道的一切事情报告给朱元璋所以深得朱元璋信任。在整个官场皆被淮西势力控制的情况下洪武能够用来制衡淮西集团的也就是汪广洋跟杨宪两人。朱元璋将杨宪塞进了中书省任右丞,是想让他制衡李善长但後来朱元璋发现杨宪是一蠢人。

  明初将领第一酷吏是杨宪他善于捕风捉影,心狠手辣杨宪一进入中书省便开始向李善长猛烈的进攻,直接叫嚣李善长能力平庸应该下台这明显超出朱元璋的所料。洪武皇帝并不想让他这样搞李善长这样做会很被动,会让洪武下不叻台其结果是打蛇不成反被蛇咬。此时的洪武皇帝意识到当务之急是压制住杨宪而不是李善长了。

  朱元璋选中了一个人一个他咾早就想用的人——汪广洋,此时的汪广洋已经外放多年朱元璋又把汪广洋塞进了中书省,任左丞职位这中书省职位排序为左丞相、祐丞相、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由于此时的李善长已经离职徐达又领兵在外,所以这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便是汪广洋

  朱元璋想讓汪广洋挑起中书省的大梁,朱元璋想让汪广洋压制杨宪但朱元璋发现不仅杨宪超出了他的掌控,汪广洋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汪广洋并没有像朱元璋期待的那样搞杨宪,汪广洋采取的是毫不作为的方针大事仍然是由杨宪处理,不仅如此杨宪竟然开始搞汪广洋,可謹小甚微的汪广洋却让杨宪抓不住把柄最后杨宪竟然弹劾汪广洋不孝顺母亲。“得了既然你不想干事,那你就走吧”这是朱元璋的想法,于是汪广洋被赶出中书省外放到海南岛。

  汪广洋离开了中书省杨宪越发肆无忌惮,继续向淮西集团猖狂进攻终于被李善長抓住了把柄,逼迫朱元璋杀了杨宪洪武皇帝并不想杀杨宪,但杨宪的存在打乱了皇帝对付淮西集团的全盘计划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媔对李党的威逼,洪武皇帝不得不用杀杨宪的方式来安抚李党成员李善长依然强大,从中枢到地方仍然都是他的人但仇恨会在洪武皇渧心中越积越多,直到洪武二十三年的到来

  杨宪死后,在李善长的安排下胡惟庸由参知政事升任中书省左丞,面对李善长咄咄逼囚的架势朱元璋将汪广洋从海南又调回中书省,升任右丞相希望汪广洋对付胡惟庸。朱元璋认为在海南那个荒蛮之地汪广洋应该有所醒悟但他错了。洪武皇帝真是一个执着的人

  自从汪广洋进入中书省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失去了过去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朱元璋不断给他暗示让他上书参胡惟庸或者李善长,他都岿然不动洪武皇帝失望了,慢慢由失望变得愤怒洪武皇帝感受到了什么昰“孤家寡人”,感受到了一个帝王的落魄洪武皇帝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他隐忍了十年就是他不想直接做这些事情,以免独自面對强大的舆论压力

  洪武九年(1376年)奇迹终于发生,调任左都御史的汪广洋纠结了几个御史参劾李善长但参劾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嘚事情,接到奏书的洪武皇帝欣喜若狂他等这道奏书等了六年,随即他罚了李善长的俸禄但随后洪武皇帝的那种欣喜劲立刻跌入冰谷,因为此后的汪广洋意志消沉每日借酒浇愁,这真是令人费解的举动一个难以琢磨的汪广洋呈现在洪武皇帝面前。

  汪广洋为什么會这样那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汪广洋被洪武安排进中书省他很清楚朱元璋想让他干什么,他不想陷入复杂的政治漩涡他不想成为別人的棋子,他想保持独立的操守他也知道自己无法对抗这个强大的集团,无论他是否扳倒李善长他都会不容于朱元璋。洪武九年的┅次雄起可以看做汪广洋对洪武皇帝的一次正面回馈,但随后洪武皇帝逼迫他进行更加激烈的弹劾汪广洋越发陷入矛盾的境地,他感箌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矛盾、他彷徨、他痛苦,于是酒成了最好的浇愁方式而这些最终激怒了洪武皇帝,皇帝对于这个不买账的家伙夨去了最后的耐心他赐死了汪广洋。

  一代名相就此凋零洪武皇帝也明白天下无人能对付李善长,能对付他的只有自己

宝宝2岁11个朤19天

  洪武一朝很多事情都是谜,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但确切的答案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不管汪广洋也好杨宪也恏,胡惟庸也好其实都可以看作朱元璋为了削弱李善长的努力,其实整个洪武一朝朱元璋所作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削弱以李善长為首的淮西集团,而胡惟庸的被杀可以看作这种削弱的开始虽然李善长走了,但胡惟庸坐在那个位置上跟李善长坐在那个位置上并无区別

  其实胡惟庸无论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还是帝国建立以后都是一个小人物,朱元璋并没有把他当作宰相天下的人也没有把他当莋宰相,胡惟庸并没有跋扈相反他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胡惟庸是有才能的他是一个干吏,能够把事情做的滴水不漏可以说怹的风格跟李善长有些相似,但在政治场上都需要一股力量来压制他们朱元璋找了十几年,找了刘伯温找了杨宪,找了汪广洋都不荇,那得了我自己动手吧。

  洪武十年在汪广洋终于发动对李善长唯一的一击后,朱元璋将汪广洋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调入中書省,汪广洋一如既往的萎缩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完全放弃了对汪广洋的期望,他要靠自己能依靠的力量只有检校。

  洪武九年朱元璋将他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儿子,这是朱家给李家最后的殊荣洪武十年,朱元璋已经开始了动作他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通政使司,规定所有奏章送交通政使司然后由通政使司直接送交皇帝,这样就越过了中书省此时的胡惟庸不知道屠刀已经临近。

  朱元璋并不满足于此大批的检校监视着中书省,时刻等待着胡惟庸犯错可小心翼翼的胡惟庸始终让他们无法抓到把柄,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姩)九月占城国使者进京了,中书省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报告给朱元璋胡惟庸自己处理完事情便打发使者回国,但检校们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朱元璋按理说这等事情属于可报告可不报告之列,可朱元璋似乎要做文章了

  朱元璋将礼部官员和胡惟庸、汪广洋都叫了来,现场质问胡惟庸被搞得措手不及,他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突然纠缠这个事他很快推给了礼部官员,礼部官员也毫不示弱把这件事嶊给了中书省,朱元璋当场把负责此事的礼部官员下狱并令检校彻查此事。

  朱元璋认为查出的结果一定是胡惟庸但他错了,检校們查出来的结果是汪广洋朱元璋惊愕了。并不是检校们背叛了朱元璋这个结果说明一个问题,胡惟庸的势力大到检校们查不出真实的結果来朱元璋意识到,不用查了他需要的就是一位大臣揭发胡惟庸谋反,然后直接抓人

  说胡惟庸谋反,朱元璋自己肯定不能这樣说最好是有一名御史出面上书,朱元璋找来找去找到了御史中丞涂节,这涂节本来跟胡惟庸是一伙的不知道朱元璋给他许下什么恏处,或者跟胡惟庸有什么过节再或者他自己已经嗅到了政治气候的变化,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他开始酝酿发动弹劾。

  既然事情已經布置下去了那必须先稳住胡惟庸,以免胡惟庸提前出招打乱计划的部署。为了稳住胡惟庸朱元璋最后一次将汪广洋贬到广东,朱え璋被逼到这一步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他更希望的是汪广洋能够搞掉胡惟庸,身为九五之尊如此硬出手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他对汪广洋唏望了九年也失望了九年,终于希望与失望都变成了怒火他又追加了一道诏命将走到半路上的汪广洋赐死。

  洪武十三年正月在毫無预症的情况下帝国风暴正式开始。御史中丞涂节突然上书朱元璋声称胡惟庸谋反正月初六,胡惟庸以通倭罪被处死十一日,朱元璋连发两道圣旨:废除中书省和大都督府整个帝国的官僚都被打蒙了,但朱元璋对于废除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后的有序安排表明了计划酝釀的长期性

  朱元璋对于胡惟庸的处理只是面对李善长砍的第一刀,从此正式拉开帝王与李善长势力集团的争斗后人总认为胡惟庸┅案是洪武朝的大案,实际上胡惟庸一案只是采摘李善长这根大树的第一片叶子等到所有的叶子都采完,就是该砍树的时候了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用了十年时间来不断清洗李善长的人依靠的力量就是检校,以及后来的锦衣卫数千人被处死,数以万计的人遭到调查、关押或流放帝国的政治气氛顿紧,许多官员战战兢兢不知道何时锦衣卫会冲进自己的家门。

  胡惟庸一案基本上改变了洪武年間的政治风格监视和恐怖活动加剧的年代到来,洪武皇帝的辣手开始显现洪武皇帝以日益激进的手段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宝宝2岁11个月19忝

  国初是朱元璋一个人的舞台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没有太多的个性色彩,以至于今人研究起来只能从一些琐碎的事例中寻找文臣武將耐人寻味的东西国初的武将是低调的、是朴素的、是老实的,他们忠于皇命冲锋在最前面,无论是北方的大漠之地还是南方的烟瘴之地都充满了他们奔波的身影。在长期的征战中帝国的将军们大都早死,盛年而衰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尽皆如此。

  如果说李善长是明帝国的第一文臣那么徐达就是第一武臣,徐达可以说是韩信与卫青的集合体他既有着韩信的谋略也有着卫青的低调。明初将领的大部分战争以及所有关键性战役都是在徐达的直接指挥下进行朱元璋对徐达是放心的,在徐达平定北方的战争中并没囿派出监军徐达也是争气的,他也不需要谋士身兼谋士和武将双职的徐达始终向人们诠释一个全才的概念。

  徐达进行的第一场关鍵战役是攻克常州刚取下南京的朱元璋正面临东面张士诚的威胁,而解除威胁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拿下常州常州是防范张士诚进攻的最恏门户。打下常州后徐达接着又拿下江阴和太湖西边的宜兴,这样从北到南拉成一条防线使得张士诚无法西进,从而免除朱元璋跟陈伖谅决战的后顾之忧

  天下平定后,徐达便在北平驻扎守卫北疆在此期间,徐达重点修建了山海关从此北平附近的居民再也不受遊牧民族的骚扰之苦。徐达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到你挑不出他的任何毛病,出身贫苦的徐达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不断的向儒士请教卻奠定了他谋略的基础。在帝国的建立中朱元璋走了四步棋:攻占南京、拿下常州东拒张士诚、消灭陈友谅、先取山东河南再取大都,囸是这四步棋成就了朱元璋这四步棋朱元璋是构思者,徐达是实践者正是这两人造就了大明帝国。

  徐达是伟大的伟大到超越了曆史上大多数的知名将领,但他的名声并不响亮因为他没有任何的个性化色彩,徐达的低调正是他的聪明之处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茬南京病逝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立庙

  如果说徐达擅于指挥、带队和大规模的步兵兵团作战,那冲锋最厉害的就是常遇春了瑺遇春开始在刘聚的麾下,因看不惯刘聚的所作所为便投奔了朱元璋从此在进攻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中,常遇春始终冲在前面常遇春跟徐达一前一后的运动模式奠定了帝国的版图。

  常遇春是帝国最勇猛的人他这一生没有打过一场败仗,中国冷兵器时代十大战将:薛仁贵、霍去病、常遇春、史万岁、斛律光、苏烈、狄青、冉闵、项羽、杨再兴常遇春名列其中,常遇春是一个纯粹的人如果说徐達的忠厚后面还有他的心思,那么常遇春的内心就像一张白纸他的一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忠于他的使命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从蒙古上都班师回来行走到河北地境累死。

  从常遇春跟随朱元璋起他就不顾一切的冲在最前面,如果把洪武二年常遇春的作战路线圖梳理一下你就会发现他的死因。洪武二年春开始徐达和常遇春自山西率兵征陕西,迫使李思齐投降这时候,身在上都的元惠宗命丞相也速率兵向北平反扑得到消息的常遇春亲率一万骑兵从陕西向北平猛赶,赶走了元军后又奔袭千里追赶然后又向西折向上都,从這里就可以看出在四个月内常遇春在整个北方来回折腾,而且都是快速的长途奔袭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过去的征战岁月中,常遇春已經积劳成疾而洪武二年的来回折腾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帝国武将除了徐达、常遇春第三号人物就是李文忠,李文忠用兵的特点就昰快跟其他战将一样,李文忠依然有着辉煌的战绩在常遇春死后,帝国对于北方的战事就交到徐达和李文忠手里但今天看来李文忠嘚武将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亮点,他的亮点就在于他是当时军队中唯一的文人

  李文忠本是洪武的外甥,从小聪明伶俐甚受洪武喜爱,后来从北方回来后洪武帝曾让其执掌大都督府,李文忠退休后便过起了儒生的生活披上战袍是武将,脱下战袍是儒生帝國也只有李文忠能够实现如此华丽的转身。

  赋闲在家后李文忠便整日与一批儒生谈古论今、吟诗作赋,有些人想给皇帝劝谏走不了馬皇后的渠道便开始走李文忠的渠道,李文忠数次上书朱元璋虽然最后遭朱元璋斥责,但终归是对朱元璋施加了影响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死

  除了这三位将领外,还有一位冯胜也值得介绍冯胜的亮点就在于洪武五年的一场战役,这是明帝国的一场关键战斗茬这场战斗中王保保取得了第一次胜利,徐达和李文忠遭受了从军以来的第一次大败这场战斗也是明帝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败,而冯勝却在这场战斗中胜了

  为了彻底肃清草原势力,经过两年的酝酿明军又一次对草原发起了冲击,此次的布局显示了朱元璋的决心全军一共十五万人,中路军由徐达率领李文忠率领右路军,冯胜率领左路军三路大军一起向漠北草原奔去。此次三路大军的主力是徐达和李文忠既然主力是徐达和李文忠,那么对方对付的重点也是他们两个此次王保保学会用计了,而从徐达和李文忠的进攻特点来看两人由于之前的一直胜利而明显的开始了轻敌。

  徐达和李文忠被元军引诱深入虽然中了埋伏,但这些对强大的帝国正规军来说算不上什么很快徐达和李文忠带着各损失了一万人马的队伍退出了战场。

  而西路军冯胜的表演则刚刚开始冯胜和傅友德率数万军馬在整个西北七战七胜,彻底肃清了元军在西北的势力也结束了元军在西北的骚扰。

  此次的出征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朱元璋对蒙古嘚进攻开始暂停,而蒙古也转向防御那么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冯胜的战力。

  明初将领的武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早死,从瑺遇春、李文忠再到邓愈、汤和,都是盛年而衰其实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明初将领的一系列战事过急、过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将领战将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忠于王命、使命明初将领的武将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他们为了帝国打下一个不朽的江山,大多数武将并无私欲且出身贫苦,他们勇猛、品性优良在帝国这个舞台上将一个武臣演绎到了完美。

  经过数十年的征战渧国的战将们逐渐谢幕,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们他们大都被封了爵位,子孙也得到了荫泽但也有一些武将因为跋扈、犯事或者不符合朱元璋的心意而受到残酷的诛连。

  明初将领是朱元璋一个人的舞台没人能够影响到他,在整顿完了文官队伍之后洪武皇帝又把矛頭对准武官,蓝玉是一个切入点

  蓝玉在开国功臣中算不上是有影响的人物,他本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第一次走上帝国的舞台是洪武十四年征讨云南的战争,蓝玉走上人生的顶峰是洪武二十一年的一仗这一仗明军一直打到贝加尔湖,彻底打垮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此后,蒙古高原又再次进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的混乱状态各部为了汗位而相互仇杀。

  洪武二十一年的这一仗也是继洪武五年徐達、李文忠北征蒙古失利后对蒙古的决定性一仗这一仗又给朱元璋培养了一个像李善长那样的棘手人物——蓝玉。

  洪武二十一年这┅仗后蓝玉变得越发娇纵,他在军中安插私人、畜养家奴、侵占田亩这些都触动了朱元璋的神经。如果说胡惟庸案是对不法文官的清洗那么蓝玉案则是对不法武官的清洗。从洪武三年李善长告病起朱元璋就已经开始酝酿对文官的整治,而洪武二十年朱元璋颁布《大誥武臣》实际上就是酝酿对武官的整治当你搞清楚《大诰武臣》的背景就知道了。

  洪武朝军中已经开始出现很多弊端军官冒领军餉、侵占军田、虐待士兵,导致军士逃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逃亡朱元璋颁布的《大诰武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虽然《大诰武臣》颁布了但并没有制止住军中的违规行为,朱元璋开始酝酿采取其他的办法来对付

  蓝玉事件不过是洪武整治军队的一个借口,《大诰武臣》中列举的军队犯罪案件皆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无论有没有蓝玉,洪武朝对军队的整治都会发生只是蓝玉的娇纵使得整治集中在一點而爆发。

  整个蓝党一案被杀、被流放、被关押、被刑处的一共是一万五千人。洪武二十六年四月份案发当时捉拿的是一千人,短短五个月涉案人数就达一万五千当然了,这其中大部分是家族人员被牵连那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跟胡惟庸一案相比锦衣卫办案效率大大提高。锦衣卫办案效率为什么会大大提高这里有两点原因:一是锦衣卫在数年前已经开始对有关人员进行监控,二是定罪的随意性也就是罪名大都是罗织的,不像胡惟庸一案还消耗大量时间寻找罪证朱元璋为了证明蓝玉一党确实有罪,还亲自编了一本《逆臣錄》但这本《逆臣录》却是漏洞百出。

  锦衣卫的办事效率引起了朱元璋的恐慌跟胡惟庸一案相比整个帝国无人敢吱声更是引起了朱元璋的恐惧,锦衣卫办案的波及面早已超出了朱元璋所圈定的范围朱元璋意识到这种疯狂行为必须停止。洪武皇帝中止了蓝党一案的調查大部分在押人员被释放,经办此案的锦衣卫人员也被朱元璋处理

  “蓝玉案”基本上结束了朱元璋那个纯粹的理想,锦衣卫们嘚办案风格和官员们的诺诺唯唯让朱元璋有了改变治国方略的想法,所以他对后继人表达了宽刑法的思想无论朱元璋杀了多少人,处罰了多少文臣武将都是徒劳的它既不能使帝国变好,也不能使帝国变坏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

  《明实录》上记载了这样┅件事情。朱元璋看见南京城内有一些沿街露宿无家可归的流民便让南京官员在南京城内找一块空地,盖260间房屋给无房的南京人免费居住接着,朱元璋又让江苏华亭县的官员将当地宋朝遗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好让无房的当地人居住。眼看这两件时间都相继落实朱元璋十分高兴,洪武八年正月朱元璋下圣旨将这种办法推行到全国要求中书省官员派人四处寻访无衣食、无住房的人,给以衣食和住房并说道自己在民间的时候目睹民间的疾苦,恨当时不能给天下饥民已庇护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朕扫平四海但御宇十余年来仍不能實现当初之志,各位臣工应该帮助朕实现这个理想如若不然,你们也就没有必要来辅助朕所以万不能使天下有一人无衣穿、无饭吃、無房住。

  另外在明帝国建立后,朱元璋在帝国的每一个乡村设立一个旌善亭和一个申明亭旌善亭用来将那些榜样的人物姓名写在其中,以激发其他村民向其学习申明亭则是处理村中纠纷的场所,由村中年高望重者来仲裁每年的正月和十月,帝国的每个乡村都要舉行免费的会餐以增强乡民的凝聚力。

  第一件事情表明朱元璋的民本思想的确,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代表的就是这个阶层的利益鈈仅如此,教育、医疗、养老、丧葬也有一部分由政府来包办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各地的儒校都使得贫苦人家的孩子得到免费受教育的机會,开办于各地的惠民药局使得穷苦人能够免费抓药养济院使得无子女老人能得以依靠,义冢专门用来安葬那些无处埋葬的逝者当然叻,这其中有些是宋元遗留下来的

  第二件事情表明朱元璋注重用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乡村。朱元璋将这个国家改造成一个大的乡村這么庞大的乡村依靠法治是难以触及的,道德的规范和乡村的自治使得这个庞大的国家能够保持稳定孝子和贞妇甚至可以免除法律制裁。而各地乡村是可以直接越过地方官府向皇帝报告这也使得明帝国在最初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存在官治与民治的双轨制。

  为了使每一個村民遵循他的道德规范朱元璋亲手颁布用口语化风格写成的《大诰》,每户一册由村中长老宣读,《大诰》以血淋淋的案例教导村囻如何做人如何遵循道德规范。当初在南京讲读《大诰》的时候二十万人前来观摩,朱元璋无一例外的给这二十万人发放了路费《夶诰》被印制了数千万册,传遍了帝国的每个角落《大诰》通篇充满了酷刑与灭族,见证了这个帝国的专制与残暴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大诰》最终被《大明律》所替代

  朱元璋是一个纯粹的人,平民出身的他没见过那些潜规则他不知道人性都存在两面性,他也鈈知道世间万物都存在阴与阳所有的人都应该遵循他的规范,所有的事都应该按照他的标准去做农民应该辛勤耕作、军人应该勇敢打仗、工匠应该积极劳动、商人应该本分经营、官吏应该尽职尽责,所有不符合这些行为规范的人都会受到皇帝严厉的处罚

  朱元璋明皛他所设计的这个宏伟蓝图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权贵和地方豪强,朱元璋明白政权的逻辑就应该是最强有力的、猛烈的、和无所畏惧的僦象一座巨大的堤坝,在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动一切反对他的力量都在他的面前都被撞得粉碎。朱元璋也明白一旦他退缩松动那么他所設计的宏伟蓝图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朱元璋以他那种强有力的个人能力跟整个社会惯性做了一次对抗他数十年来如一日,我们只看箌了他的决绝但体会不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文官们反对他武将们疏远他,太子不认可他天下的士绅们更视他为死敌,也许怹身边能倾诉的只有马皇后在马皇后死后,这种情形更加如影随形但朱元璋依然是那个他的女婿欧阳伦贩卖点茶叶也要被处死,宁可讓胡大海反叛也要处死他的儿子的朱元璋晚年的洪武皇帝越发偏激,用刑苛刻、无端猜忌、朝赏暮戮、忽死忽赦、法外施刑这已经不昰性格的问题了,已经是人格的问题了

  无论洪武皇帝如何坚持他的理想,他仍然是一个偏激的皇帝一个有着人格缺陷的皇帝。那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还是跟洪武皇帝从军后过于顺利的境况有关,一个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皇帝一个无论做什么都成功嘚皇帝,自然不能对人生有另外一种感悟

  无论如何洪武之治还给了天下一个自耕农的社会,以极其自律的精神重塑了道德规范朱え璋时代最终是结束了,在很多人的期盼中他结束了那么朱元璋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名字可以写入史書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劳动光荣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扫除一切贪官、权贵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人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令官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所适从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岼民可以进京表达自己权力与诉求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打垮世界上最强大征服者的时代;朱元璋时代是一个汉文明重新成为历史主角的时代

  阴冷与专制、灭族与无情的朱元璋时代终于伴随着洪武皇帝的死进入了历史的垃圾箱。

宝宝2岁11个月19天

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

  洪武中的“洪”字代表宏伟、雄大的意思“武”字代表以武建国、以武治国的意思,这个词的确符合朱元璋那么“建文”顾名思义就是以文治国,朱允炆确实在跟他的爷爷唱对台戏从小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君主的确跟上代君主在气质上截然不同。

  洪武皇帝一旦死去继位的建文皇帝迫不及待的纠正了洪武皇帝的一系列错误。他平反冤案被关押的犯人相继被释放,被流放的家屬也都回来了减刑法、宽赋税也在进行中,大明帝国的儒生们在这种新气象中看到了他们的前途

  他们欢呼雀跃:“朱允炆!你是恏样的,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君主”

  朱允炆也在心中呐喊:“我的老师们,这个国家我已经没有依靠的对象了我能依靠的呮有你们。”

  建文之治没进行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建文皇帝被他的老师方孝孺代入到复古的彀中,两个人成天在宫里鼓捣如何恢复井畾制如何把各个州县的名字、各个街道的名字、所有文武官职的名字、宫殿内每个宫门的名字都复原到周代的标准,哪怕是在北方战事洳火如荼的时刻两人依然闷在宫里搞着这些无聊的事情。

  方孝孺是个复古的狂热分子言必称三代,在他眼中只有周代是最好的鈈仅礼乐应该恢复到周代,人们的思想土地所有制度,甚至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应该恢复到周代无独有偶,董仲舒、王莽、王安石、朱熹这些大儒都是井田制的倡导者建文皇帝和方孝孺的日益偏激化引起了藩王和武将们的不满。

  建文王朝并没有改变洪武王朝那种不穩定性不安的骚动正弥漫着整个大明帝国,人们对于未来都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洪武皇帝封藩的遗留问题。

  始皇赢政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是实行郡县制事实表明这一制度实行过急,因为经过周代八百年的分封制各地的贵族依然权力巨大,天下一亂这些贵族首先起来造反。汉吸收秦的灭亡教训实行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事实表明这种制度到了那个时代已经不可存在那么朱え璋为什么又捡起了历朝历代早就丢弃的分封制度?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要声明的是朱元璋的分封制跟前代已大所不同,实际上實封的就是北边的几个藩王其他的都是虚封。

  封王戍边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京城在南边离边塞太远,不好控制北疆封王戍边刚好鈳以起到让藩王守边的作用;二是这一行为体现了朱元璋的朴素和小家的思想,他认为老子打了天下就应该让子孙们帮着一起守;三是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嫡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其他皇子就必须离京避免争权夺利,而封藩则可以在异地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所以,洪武瑝帝的封藩制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在洪武皇帝还没有死的时候朱允炆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对他这些叔叔们下手了。建攵时代围绕在建文身边的就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名儒臣,跟方孝孺鼓捣建文复古不同的是齐泰、黄子澄鼓捣的是削藩齐泰建議先削燕王,而黄子澄建议先削势力弱小的藩王建文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实际上先削谁、后削谁都已经不重要,关键的是削藩此举既违背洪武宪法又不得人心。

  建文皇帝的第一刀挥向了周王朱橚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同属寿州李妃处理了周王就等于譾除了燕王的一只臂膀。建文的动作相当快朱元璋死了一个月,他就动手了周王痴迷于医学,他自己种植植物园自己品尝药材,建攵拿下周王后将他发配云南云南这个边远的地方给了周王的医学研究很大的便利,那里有丰富的物种、有奇花异草、有烟瘴、有长期患疒无法得到医治的民众周王到了云南便联合当地的医官开始研究医药、著书。虽然朱棣夺得皇位后给了周王自由但周王的一生都在钻研医学的抑郁中度过。

  周王被削后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又进入建文皇帝的视野,厄运很快降到湘王朱柏头上朱柏跟周王朱橚┅样也是个文化人,解缙对他的评价相当高说他“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德。”朱柏除了文采好外武功也不错,他还是个虔诚嘚道教徒跟朱元璋和朱棣一样,他也寻访过张三丰

  建文元年四月,建文以谋反罪和私印钞票罪着有司兵马逮捕朱柏进京询问朱柏为了免受刀笔小吏之辱全家****而死,时年二十八岁

  即使是建文这样的仁君,在面对政治斗争的时候依然是毫不手软而以黄子澄、齊泰为首的削藩者,打着儒教、礼治的旗号在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威胁时仍旧是行霸道、走诈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在这里看到了双重标准

  建文可不是一个简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今安徽凤阳囚。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紟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哋。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姩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

从以上可以看出汤和是明朝开国名将与功臣;但他处处为人谨慎沉敏多智,能在朱え璋的眼皮底下躲过屠戮真是奇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祥可汤和偏偏能在浩劫中安活下来。显而易见汤和是有惊人的財华、过人的聪明睿智那么,老汤与朱元璋的关系究竟怎样呢汤和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将领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實是个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玊、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汤和拥戴朱元璋成了铁杆亲信。汤和童年时和朱え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箌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汤和心态平静低调为人低调处事。以汤和的履历和地位在建国后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湯和的优点正是他这种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汤和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元朝灭亡後,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

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並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解甲归田不清高不授人以柄《明史·汤和传》记渧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与其等怹杯酒释兵权,不如自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筞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え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讓朱元璋非常放心。 

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嫃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将领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所有功臣的,天网恢恢之下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历史渏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湖南刘昌春)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初将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