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教育学会文联现在还有散文诗学会吗

从苏州丽丰去往苏州市文联的公交车有吗_百度知道【文联信息】王新瑛散文集《素影流年》首发座谈会发言摘要
【文联信息】王新瑛散文集《素影流年》首发座谈会发言摘要
相关热词搜索:
12月26日,徽县女作家、县文联职工王新瑛新作——散文集《素影流年》首发式举行。陇南市文联主席毛树林,徽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剑蓉,徽县政府副县长唐春梅,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伏学志,徽县政协副主席周耀、杜晓丽出席首发式。王新瑛:甘肃徽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20多年来,不断加强文艺理论学习,坚持练笔和勤奋创作,先后出版散文集《心雨》、《行走的影子》、《素影流年》,在《中国文艺报》、《散文诗》《中国散文家》《飞天》《甘肃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创作成果丰硕、社会反响强烈。现供职于甘肃省徽县文联。毛树林(陇南市文联主席):今天召开的是一次有学术价值的研讨会,徽县四大家分管领导都来参加指导工作,会议严肃、活泼、隆重。令我高兴的是看到徽县老中青三代作家欢聚一堂,形成了浓浓的文学氛围,呈现出文化繁荣发展的祥瑞之气。一个地方有灵气,留下一批精神产品,艺术家们高度关注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发展,就是这个地域的集聚文化气息。徽县的文艺发展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的,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文艺新作不断推出,作家人数始终在陇南九县区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重视,10月份举办的陇蜀古道----青泥道文艺创作笔会,掀起了又一个创作高潮,达成了一个共识,形成了一个合力。二是女作家现象,陇南各县都有一批女作家,徽县女子文学队伍比较庞大,女作家近几年出版的作品也较多,在文艺界显现出一种强劲的态势。王新瑛就是一个优秀的女作家代表,我参加她的作品首发式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表现出了作家强劲的创作能力。徽县作为“女作家现象”的始发地,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徽县为先锋,女作家在陇南文学界占有半壁江山,后来成县、两当、康县、西和县等相继赶上,在创作上争奇斗艳,目前全市在市级刊物发表作品女作者达到120多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的有20余人,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的有3、4人。2014年以来,徽县女作家出版长篇小说等个人文学专集5部之多,这种强劲势头转出去,近年又转回来了。借今天的会,我与大家分享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小说与散文的关系,小说应是对人性的阐释。人性有一个发展过程,有的展示了人性的光辉,比如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发生的战争,是一种君子之战,也就是所说的义战,这里所说的义战并不是指正义之战,而是讲规矩很少搞阴谋的战争。人其实就是动物,人性的体现就是由动物转化成了人,几千年来,由于利益的争夺,纯朴的人性逐渐变得复杂和残酷。小说一定要揭示人性的两面性,达到透视的高度,让人始终有警觉,才是传递正能量,小说对人性的揭示要达到极致才能成为精品,流传后世。怎样才是优秀的散文诗歌作品。散文要对社会和生活有一个真实的反映,要有浓烈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前几日我们给诗人南山牛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他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但没有形成思想体系,缺少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作品里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有的作品读到后面就平淡了。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思想体系一旦形成,每一篇都是精品。作家们闲暇之余要多读些中外文学上的一些经典作品。徽县的这支文学队伍对陇南是有贡献的,但是能拿到全市全省去的作品还很少。要有精品意识,把文学创作当作事业来做,要有担当精神、责任精神,二百年后我们的后人读到的徽县是什么样子,这要靠我们在座的作家们了。另外,我们作家的精神状态和高度是什么样子,徽县对外的形象就是什么样子,精神高度就是什么样子。庞彩芹(作家、诗人,供职于徽县教育局):《素影流年》是王新瑛继散文集《心雨》、《行走的影子》之后,推出的第三本散文精选集。读了全书,王新瑛的散文新著《素影流年》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是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接地气。她笔下的《乡村罐罐茶》,《生活的琴弦》、《木脑壳唱大戏》、《收成》等篇章,取材于我们陇南古老、深厚、淳朴的乡土民风,富有浓浓的地域色彩,读来倍感熟悉、亲切,令人回味无穷。与以前她的散文集《心雨》、《行走的影子》相比较,这既是不同之处,也是高出于之前散文篇章之处。这也是她的散文创作出新之处,有所突破之处。透过这些篇章,她正在将我们陇南一点点地推向外省、全国,我以为这是王新瑛老师也是在座广大散文创作者今后的一个创作突破口以及发展方向。其次,视野开阔,底蕴深厚。这部散文集里面的四辑内容:《记忆乡愁》、《素日闲笔》、《山水相依》、《浮光掠影》,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作家写乡情、亲情、山水、田园、游历、见闻,情真意切,感受真挚,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意味,读来令人浮想联翩。再次,艺术性强,富有美学效应。一些写景抒情的篇章,描写细腻、生动、形象,富有意境,画面感也强。叙事写人类的篇章文笔朴实、洗练,可读性强。第四点,人文气息浓郁,增强了文章内涵以及文化气息,令读者,尤其是外地读者触摸到了一个地方的传统以及历史文化的脉搏,同时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也使文章显得厚重。从而成为地方性资料文献、可以长久保存下来。记得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过,作家艺术家应当走一条“从密室到旷野”之路,要走出书斋,进行实地考察,走一走,访一访,沉入到生活的底部,不要整天坐在密室里书房内闭门造“书”。近年来崛起的山西省女作家葛水平前几年曾经沿着沁河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用脚步体察土地,拍摄了大量照片,用心聆听民声,“我手写我心”,“我走故我在”,写下了大量纪实性强、富有真知灼见、图文并茂的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在她笔下,被河水带走的两岸似乎又回到了沁河两岸,一切都复苏了,河两岸又长满了生命之树。同样,我省著名女作家赵殷前两年写的散文集《回到固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她的笔下,一座空城被她写“实”了,也写“活”了,还原了“固城”的乡风民俗,历史文化。我想,这也是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是作家艺术家的成功之处。杨艳辉(作家,供职于徽县文联):一个人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并不难,可是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去坚持某一件事情,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在当今这个文化快餐,微阅读的时代,一直在文学这个枯燥辛苦的路上勤耕不辍的走下去,更是一种毅力与定力的考验和煎熬。所以,今天我们大家能读到王新瑛老师继《心雨》、《行走的影子》这两部散文集之后的第三部散文集《素影流年》,并不是偶然。十多年来,她的坚持,她的勤奋,她的好学,她的辛苦付出,成就了她今天在文学事业上的收获和成功,我为她开心,也诚挚地向她表示祝贺。《素影流年》的出版问世,无论对她本人还是对我们文学界来说都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思想是作品的灵魂,王新瑛老师把一路走过的所看所思所想凝结成文字,向我们奉献出了这本精美的《素影流年》。里面的好多文章都是曾经在各级报纸刊物发表过的,再次品读,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文字的用心、用意和用力。俗话说,文如其人,情美感人心。生活中的王老师总是以诚待人,乐善好施,优雅沉静,因此,她的作品也是以诚为文,朴实温润,如山涧的溪流一样缓缓流淌,娓娓而谈,是心入和情入的综合,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追忆和呼唤。这些精短的文字,看似是很渺小的个人情感独白,可是最终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生活的伦理和真谛。《素影流年》的第一辑记忆乡愁是对亲情的深切感悟。无论是《乡村罐罐茶》、《生活的琴弦》、《水磨记忆》、《望乡》这些怀念父亲的篇幅,还是《清明,思念如雨》写母亲的文笔,抑或是赞扬嫂子的《年味儿》,提到姑姑的《摘瓢子》等等,都用情至深,感人肺腑,甚至让人落泪。她从记忆深处将这些亲情往事召唤出来,加以重新品味,形成生动、真挚、忧郁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亲情的珍重,对亲人的感恩,对人生意义的领会与确认。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见王老师朴实无华的品性和重情重义的情怀。在第二辑素日闲笔中,作者用女性柔美细腻的笔法叙写了身边一些细碎的事物,如《一场花事一场梦》、《梅之疏影》、《芍药花赛牡丹》、《寻找春天》、《三月雪事》、《季节之外》等,这些看似年复一年都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自然变化,在作者的笔下却都有了新的发现,新的面貌和内涵。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作者对身边事物的在意,对岁月流逝的叹惋,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这样的感悟,是带有生命之光的发现,鸣唱着作者热爱生活,追寻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三辑山水相依展现给读者的主要是我们脚下的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作者每到一处都会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用自然朴实的文笔让文字在那里开花,如《走过西关老街》、《五阳路散笔》、《又行阳坝》、《醉在白马山寨》、《在晚霞湖等你》、《过高楼山》、《烟雨朦胧访云屏》等文章,足以让没有来过陇南的人对这个地方由衷的向往。徽县是作者长期生活工作的地方,因为喜欢和热爱,所以她倾注了许多笔墨给这块土地,《拜谒北禅寺》、《泰湖夜色》、《家乡的油菜花》、《秀美东沟峡》、《秋染五徵窑》、《雨中登凤山》、《三滩人家》、《仰望白塔》等这些全方位的触摸徽县山川名胜的文字,犹如一幅幅重彩浓色、立体质感的油画在眼前闪现。诚然,这些文字,在一定意义上已不仅仅只是几篇散文的分量,它已成为外界了解这块土地的一个窗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之幸福。行万里路,而又能写成一篇篇游记散文,更是一大幸事。在散文世界里,游记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品种,可许多游记都是俗套的跟着时间流程而写景,《素影流年》的第四辑中《梦游漓江》、《青海散记》、《七夕,艳遇丽江》、《西双版纳漫笔》、《赶着人潮去九寨》、《西欧日记》等文章,是作者每到一处留下的游记笔墨,它通过对大自然的讴唱,从大自然中感受真善美的意蕴,向大自然领取生命的启示,写作手法脱俗灵性而又真实,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动,很有诱惑力,这应该就是游记的终端效应了,也可以说是作者一路走来在散文写作中的一次升华。作者用她聪慧的灵感总能在旅行之中挖掘出真善美,发现自然给人的馈赠与启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之情,流露出深深的感恩情怀与赤子之心。阅读这些文字,使人心灵变得宁静、澄澈,心胸变得开阔,从而品味到生命的新趣味,不由得去期待人生新的境界与希望。很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第一辑中的《木脑壳唱大戏》、《唱曲儿》这两篇涉猎本土传统文化的文章,以及《收成》这篇关注底层民生的文章,不仅是作者本人在写作素材上的一个延伸,同时也给了艺术创作者一个暗示。虽说写作是个人行为,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首先要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新瑛老师在《唱曲儿》中传递出对经典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忧患,背着相机为木脑壳的传承人作宣传,争取资金,形成《木脑壳唱大戏》这样的文字,已说明她写作触角的拓展和职业的担当。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看淡名利,自由随性的写作往往才会产生佳作文字。王老师写作至今,给我们呈现出的将近百万字的精神食粮,有力地见证了一个散文家内心的持久操练与修为,这是她对自己生命的高品质的追求,是对诗意人生的在意与把握。慢观她一路走来的文学硕果,进步着实令我叹服,在我们这个地域,称她为有影响力的著名女作家,也是名归实处。当然,她的写作中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个别地方的书写上有些拘谨,尤其在山水的描写上再增添一些张力和飘逸会更完美;二是文中有些地方受自我情怀的影响,理性思考还比较浅显,没有及时的深入,显得大众化和主流化。不过,暇不掩瑜,《素影流年》放射出的文学光芒将会始终高悬。文学征途无倦客,相信王新瑛老师凭借她的好学、勤奋和执着,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写出更多的精品佳作。陈革宁(农民作家,供职于宝徽集团)昨天上午才拿到《素影流年》一书,不能对文集谈具体的意见,泛泛地谈三层意思。1、在当下这样一个极度物质化的时代,文学的处境既尴尬又从容,既微不足道又被众人拥抬。作为一名坚持不懈追逐文学梦想的写作者,王新瑛对文学的虔诚与执着、勤奋十分难能可贵,一直是我深感钦佩并视为学习榜样的。2、从《心雨》到《行走的影子》,再到《素影流年》,王新瑛的写作日趋成熟。如果说《心雨》是一畦带着露珠的小菜园,《行走的影子》是生命历程中的一段真切印记,那么《素影流年》则是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对人生、世事的静静反刍。3、毛树林主席在给王新瑛的序言中说到:“作家目光要向下,腰要深深弯下去,无限的深入生活,要谦卑,有烟尘味;思想要上升,精神要挺直,不断地接近星空。”这几句话虽然很短,但蕴意深长,我愿在今后的写作中与王新瑛及在座的各位文友们共勉。王 义(作家、诗人,供职于徽县教育局):王新瑛是一个行走在大地之上的人,她不仅用双脚丈量着大地、用镜头捕捉着自然的一举一动、更用一个敏感的的心灵感受大地,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告诉我们,她与大地心领神会的那些美好时光,于是就有了这本散文集《素影流年》。一、那些日渐消逝的乡村物事。时下的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连同那些标示它们的语词,不经意间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堙没了,还有一星半点痕迹和一鳞半爪的语词,静静地躺在乡村的某个角落和活在一些老人的嘴巴上,已经显得岌岌可危,给每一个有过那时代生活经历的人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怀念,像荒原里踽踽独行的梦,总是游离在遥远的世界(王新瑛《生活的琴弦》)”。在王新瑛笔下我们就读到这样一些篇章:《生活的琴弦》中的“挂面”:“安静的农家小院儿,成排的挂面细细的、长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若有微风掠过,它们便会轻轻摆动,宛若拨动的琴弦……”;《水磨记忆》中的“水磨”:“如今,磨坊没了,父亲没了,村子里父辈们同龄的老人先后都没了,我纵使有千般的思乡情结,也难以踏上回乡的路,离别太久,归来时,我已两鬓斑白,记忆中的物事,如流星般划过遥远的时空,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木脑壳唱大戏》中的卢师傅“把这种即将失传的民间小戏,唱成乡间阡陌生命不息的大戏”让人油然起敬;《唱曲儿》里这正传承千年的乡土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一旦失去恐怕永难找回;《收成》中买菜的农村艰辛的生活,丈夫到城里打工,妻子在家里种田,辛苦的收成难以托起当初种下的希望,这样的生活方式又能够维持多久呢?《乡村罐罐茶》里煮着的是心事,煮的也是生活,那种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苦难的乡村生活,还不如说是乡村味道。清苦过后是甘甜。罐罐茶更是乡村人们之间联络的按钮,一罐茶煮上,就等于打开一扇情感的大门,生活中的苦乐与悲伤就随着酽酽的茶水缓缓流淌开来。正是这种清苦在唤醒我们时时回顾渐行渐远的乡村,重温那带着泥土气息的苦涩、纯朴、坚韧……现在的农村,多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不仅仅是乡村物事,或许是整个的乡村!让人不由得想起朴树的《那些花儿》,宛如岁月深沉的叹息: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难辨真假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她们都老了吗 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二、故园的花事与梦。一篇散文之初,可能只是在一缕记忆、一股情思、一丝意念,而故乡渐次开放的花朵怎能不触动作者敏感的心灵,季节的变换总能唤起心灵的震颤,作者总与世间万物有着心领神会的照应。于是,故乡的一花一木、一风一雨都成为作者笔下一个别样的世界。在这里,故乡总是以花朵的形式出现。《望乡》里“暖冬无雪,期盼一场雪的心事”,农事、亲情、空虚的村庄,都在雪的映衬下,凸现出来;《一场花事一场梦》中桃花、梨花、樱花、槐花、油菜花、七里香,这些渐次开放的花朵把故乡装扮得如此美丽;《芍药花开赛牡丹》“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房前屋后生长着许多果树,春天渐暖,各种果树的花期悄然而来,杏花、桃花、梨花次第绽放,有一段日子,空气中飘着甜丝丝的花香,果树上的花被风轻轻吹抚,满院子花瓣飘飞,落英缤纷。”;在这样的季节,“在乡村的田间地梗上行走,总让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哼一段歌儿,摘几朵野花,不觉间春阳西斜,不得不再次深深呼吸,那芬芳的泥土,粘甜的油菜花儿,让人欲罢不能,欲去还留。(《在春天的田野上行走》)”最难割舍的其实是对故乡的情愫、对亲人不可遏止的思念,“清明是踏青的时机,也是扫墓的日子,很多人带着各自哀怨、惆怅、缅怀的复杂心思,在先人的坟前敬一炷香,追念逝者的点点滴滴,让缤纷的冥纸升腾出袅袅青烟,化作长长的思念随风而去。(《清明絮语》)”,花事繁盛的季节愈能衬托出心底无尽的思念。在《寻找春天》、《春来花枝俏》、《春之魅影》、《清明,思念如雨》、《三月雪事》、《梅之疏影》、《飘过季节的雪》等篇章中,这些故园的风花雪月,触动的是作者心底最为敏感的神经,唤醒的是对故乡朴素而又美好的情感,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亲人的怀念、心境的叙说,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对生命的追问,更多的是对故乡美的展现与赞颂。正是这些美给了作者创作的动力和灵感。三、最难割舍故园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故乡本来就是一段情,可以模糊朦胧,可以直白奔放,但无论如何,提及故乡,或多或少总会勾起你心中对她的惦念,想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其实,我们这一辈子都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在生活、时代的洪流中茫然前行,一边不时回首观望着故乡,描写着故乡,时时体味着它的快乐与荣光、艰难与困苦。“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做着内心不同的梦。这户三滩人家——老人、小女孩和母亲,他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的酣梦中,对生活又有怎样的憧憬呢?(《三滩人家》)”“或许,蝉的内心也在做着一场盛大的道场,虽然他们的吟唱很短暂,但那极尽绝唱的天籁之音,吟诵着生命的经文,茫茫天地间,渺小的身躯在盛夏的骄阳下虔诚修行,就像火焰山一年一度的庙会,热闹过后,虽然人去庙空,但佛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火焰山听蝉》)”每一处风景的选取、描绘、感悟的角度都是很巧妙的,总给人以新的感受和体悟,使我们熟悉的地方变得陌生,得回头来重新审视故乡那些熟悉的风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描写风景,而是在描写风景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揭示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文化意蕴,写出了心灵的感悟和联想,给读者以丰富的知识和有益的启迪。无论是陇南境内的《走过西关老街》、《又行阳坝》、《过高楼山》、《醉在白马山寨》、《烟雨朦胧访云屏》、《七月,在晚霞湖畔等你》、《夜上鸡峰山》,还是描写徽县本土的《拜谒北禅寺》、《泰湖夜色》、《家乡的油菜花》、《秀美东沟峡》、《江峡记游》、《秋染五徵窑》、《雨中登凤山》、《三滩人家》、《仰望白塔》、《火焰山听蝉》等篇章,都体现了作者极强的观察力和文字表达功力,把最好的风景用最美的文字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优美风景背后文化底蕴的挖掘,文化才是风景的灵魂;再一方面是作者独到的选材角度、深入的思考与感悟,即便是眼前的小风小物小景,也能引起宏阔深广和充满张力的遐想;这一批散文的意义还在于为家乡山水立传,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留下了足以供后人一窥故乡本来面目的文字。四、诗意的行走在大地之上。每一个创作的人都有一个不安的灵魂,永远在路上。作者进入了陌生的环境,走向了更远的地方,从陇南走向全国,走向了国外。这一部分的散文视野开阔、描写细腻,把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变得熟悉,让我们如临其境,可感受、可思考。长期的写作习惯,培养了作者敏锐的心感和强烈的文学使命感,并使她能将自己的创作活动扩展到对家乡、历史和命运的深思上。“真正的修行不只在荒芜的山上,也不只在偏僻的庙宇,就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佛珠,修了好多年,却依旧脾气烦躁,容不得别人;有的人出口就念‘阿弥陀佛’,心里却在时刻算计别人。”(《青海散记》)“在生活的夹缝里待久了,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希望自己成为一只自由的小鸟,飞翔于现实之外的世界。然而,自由总是那样弥足珍贵,将我们的梦想高悬于遥远的天际。”(《在草原的云朵下行走》)“望着这古朴宁静的小镇,你会突然明白,阿尔卑斯山有如此美丽的风景,并不是大自然赐给它太多的优厚,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园。”(《西欧日记》)……《何处是归程》、《季节之外》、《时光落满灰尘》、《梦游漓江》、《七夕,艳遇丽江》、《赶着人潮去九寨》、《西双版纳漫笔》、《南宁印象》,王新瑛的这类游记散文正是以传统文化所养育的“文心”去解读家乡以外的别处风光,因此,这些游记散文无不涂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无不传递着中国传统式的价值判断和哲理思考,始终有一颗中国心在散文的背后,因而显得厚重、深沉,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品味。五、随物赋形,写我心声。“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苏东坡先生的这段话用来形容王新瑛的散文创作最恰当不过了。在她的散文创作中有着个人实在的、生活化的部分,书写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倾吐自己体验过的感情、诉说自己沉淀过的哲理,无论是生活中细微的感动还是对宏大题材的把握,都能随物赋形、得心应手的尽情书写,让读者感到一种质朴无华的生命之美。在语言上质朴无华却有着极强的概括力,“翻过一道道山梁,太阳仿佛魔术师轻轻一晃,山峦、村庄和田野就被勾勒出阴阳两极的神秘效果图,向阳的地方明朗、温暖,向阴的地方宁静、敦实。”极简略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个对比强烈的画面,与内容的厚重含蓄紧密吻合。即便是一个字的使用也是经过了认真的思索,“心里胡思乱想着,很快就看见支扎寺了。因为要赶着去洛桑师父家,不能先去参观寺院,只好憋着自己的好奇,随大家一路前行。”通过这个“憋”字,我们似乎看到作者经过支扎寺而不得进门时那难以抑制的好奇。在作者笔下,大地上的自然景物或秾丽或清淡,或动或静,或动静结合,总是形象鲜明、气韵生动,总是以艺术家的眼光对自然景物进行着细节点评鉴赏,如同一帧帧精美的画幅,呈现着自然的风姿神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景绘物,如临其境固然重要,但注重内心体验,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这才是游记散文的精魂所在。王新瑛对生命和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则显得更为敏锐和深入,更富启示和哲理,有着抒发性灵、自然淡定的美学追求,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在她的笔下,给外在的自然万物赋予了主体情感,不仅精细描绘其“形”,又以“景语”作“情语”,面对山川草木,时时观察反省、时时体悟思索,融入时代历史的沉思,凝聚对社会文化的思考,扩展了容量,增强了力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这些洋洋洒洒的篇章里面洋溢着作者的善良与真诚、美好与期盼,是一个真实的人站在大地之上。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用牧师布道般的神圣口气说:“如果要生长,必须埋到土里去。我告诉你,将你种到德朗特的土地里去,你将于此发芽,别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将会对我说,有在城市中生长的草木。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就在麦田里……”。一个与大地心领神会的人,一定能写出精彩华美的文章。肖娴(作家、诗人,供职于徽县城关镇):收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感慨、敬佩。感慨的是王新瑛的勤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能创作出三本散文佳作,而且一本比一本的质量厚重。她的这种勤奋精神实在值得我学习。感慨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网络时代,王新瑛还能不浮躁、不跟风,静下心来,把散文创作当做一种事业来追求,这实在难能可贵。她的这种精神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懒散、浮躁。由于拿到这本书的时间仅仅只有4天,我还没来得及通读,但从我刚刚读完的第一辑“记忆乡愁”这些篇章中,已经看出《素影流年》这本散文集,无论从思想性、对社会变迁中农村风物消失的思考、语言描述文字的组织上都上升到了一个大的层面与高度。也值得我们散文创作者深思。由于仅仅只读了过别篇章。我的发言可能有失偏颇。只待以后通读全书再作感言。许吉荣(作家,供职于甘肃省徽县财政局):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大多数人价值观侧重于权力和金钱的当今社会,一个人能静下心来读书写作,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能够保持平常心态,克服浮躁的心情,写出一篇篇优美文字,更是难能可贵。写作是一件孤独相伴,寂寞相从,苦中求乐的苦差事,更是一种自寻烦恼,自我陶醉,自我宽慰,得不偿失,劳心费力的苦行僧似的生活。在这块阵地上能够长期坚守,并为之付出毕生心血和精力的人,是一个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人,一个品德操守十分优良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感觉王新瑛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关于王新瑛女士的散文,我读过的篇章很多,感觉文笔朴实,寓意深厚,笔法灵活,结构严谨,有根有源,原汁原味。王新瑛不但一个不折不扣的散文作者,又是一个用镜头拍摄美好生活瞬间的摄影爱好者,更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她用镜头定格生活的美景,用笔墨记录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情,抒情叙事追求的是一个“实”字,字里行间流露是一“真”字,可谓句句写真意,篇篇含真情。读王新瑛的散文,犹如品尝香喷喷的罐罐茶,越品越有味,越读越有情。就拿这本《素影流年》散文集来说,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记忆乡愁,她用细腻的笔法,朴实的文字,饱含的真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乡村文化场景,将残留在人们脑海中的模糊记忆,重新恢复,点燃传承农村文化,挖掘农村文化,为保护农村文化鼓与呼的激情。用她的深沉文字提示人们,不要随意抛弃和忘记,这些曾给广大农村居民带来快乐的乡土味十足的文化。如《乡村婚礼》,《木脑壳唱大戏》,《唱曲儿吧》等。第二辑素日闲笔和第三辑山水相依,这两部分可划分为游记,是作者行走大江南北,饱览祖国山河美景的同时,用文字记录的真情实感,阅读王新瑛的游记,我们看不到折射浮躁心态的浮光掠影式的匆促叙事,也看不到那种司空见惯的缺乏感情浸润与审美统摄的材料引证。取而代之是她置身于山水之间的从容采撷,睿智品味山水的神韵,写出一篇篇原生态似的美文,王新瑛的游记虽然还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扣人心扉的哲理之美,但随着她游记去畅游,去领略山水静态之美,以足以净化心灵,畅叙幽情了。第四辑浮光掠影,这部分我最为欣赏的是《西欧日记》,通过阅读这组日记,让我这个没迈出国门的农家子弟,饱了眼福,增长了见识。能够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神游一番,也是极其快乐之事。总之,王新瑛的散文写作我感觉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心雨》,《行走的影子》,到第三本《素影流年》,可以说一本比一本精彩,一本比一本有深度。散文虽然是一个比较自由的文体,但在这个领域里要写出名篇佳作,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希望王新瑛女士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文字更有穿透力,情感更有震撼力,思想更有深度的美文佳作。最后,提点要求,王新瑛作为省作协理事和文联秘书长,在今后扶持新人,帮助我县作者推介作品方面,多做点工作,多付出点努力,为共同繁荣我县文学创作做出贡献,让我县文学之花开出鲜艳夺目的花朵。杨晓霞(徽县文联主席):在这个辞旧迎新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再次以文学的名义集会,举办我县青年作家王新瑛女士第三本散文集《素影流年》的首发式,这不仅是王新瑛女士个人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我县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同时,也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又一次文本体现。王新瑛女士是我县土生土长的青年作家,她在文学创作上前进的足迹大家有目共睹。从她的《心雨》,到《行走的影子》,再到今天的《素影流年》,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短短的几年时间,她不仅在数量上诠释了勤奋,更在质量上实现了化蛹成蝶。这不仅体现了她在艺术上的潜心修炼,也体现了她在审美上的日臻完善。尤其近两年来,她在国家级的刊物《文艺报》上接连发表作品,充分证明了她的优秀与成熟。这种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她在学识上的孜孜以求,也得益于她沉静内敛的性情。学之心,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要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利欲的诱惑,还要守住灵魂深处对文学的执着与虔诚。而王新瑛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基层的女作家,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到位十分卓越,基于以上原因,今年,在省作协的换届中,新瑛当选为省作协第六届理事。当然,这也与市文联毛主席的培养、举荐密切相关。但无论如何,他所得到的都源于她所付出的,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新瑛也是我的发小,我的闺蜜,多年来,我们朝夕相处,我也见证了她安于寂寞,潜心修为的全部过程,也见证了她为了自己热爱的文学付出的努力和拼搏,忍受的孤苦和寂寞,在此,作为好友,在向她表示祝贺的同时,我也向她表达我由衷的敬意。2015年即将过去,尽管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数,但这一年对于我县文联工作来说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年份。在这一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市青泥岭文学创作笔会,催生了一批与徽县有关的文学精品;成立了徽县诗歌学会,初步组建、团结了徽县比较专业的诗歌创作队伍;同时,在班子内部确立了“精准扶贫,文联不能缺位”的工作思路,着力围绕“开展精准扶贫,培育徽县精神”的总方针,调整、部署我县今后一段时期的文联工作重心;当然,今天我们举办的新瑛新作的首发式,更是对15年的完美收官,也是对16年的深情献礼,更为我们下一步全面、深入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开了良好局面。在这些工作的促进下,我甚至有了百倍的信心和力量,有了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这些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县委、政府以及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市文联以及各位分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倾心相助,在此,说一句“感谢”似乎都有些轻飘,我只有和我的同事们一道,努力做好下来的每一项工作,才对得起各位的支持与厚爱。尽管今天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但我还是想对新瑛的创作提几点建议和期许,也希望通过对新瑛创作的期许,促进全县文学创作:一是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强化作家的责任意识。好的作家是时代的良心,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有着替时代代言,替人类呼唤真善美的责任,也有着矫正时弊,促进进步的责任,所以,一个作家的胸怀和眼界,决定着他的作品的出路。只有大的胸怀,大的眼界,才有可能出大的境界。所以,我希望新瑛也在自己今后的创作中,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悲悯情怀,替人类鼓与呼,替时代鼓与呼。二是要不断强化自己创作中的精品意识。好的作品既要经受读者的检阅、专家的检阅,还要经受时间的磨洗、淘汰。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们价值观的缺失,行为底线的失守,道德标准的异化,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的扭曲变形,都需要好的文艺作品来引导、矫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衡量一个作品的优劣与否,最终要看这个作品是否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习总书记也说过“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三是要尊重传统,在继承中求创新。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文艺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这种格局既有有利于创作的一面,也有极为有害的一面。一个成熟的作家,都会把自己的根扎在传统中求突破、求创新,一个人不知道传统是什么而妄言反传统,小言之是浅薄、无知,大言之是堕落。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所以,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希望各位都要警惕网络时代没有门槛的介入和到来。不是谁都是可以成作家的,也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作品。任何艺术都是有难度的,任何创作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四是要坚持以文修心,以心炼文。“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好的作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们喜爱和欢迎。换言之,一个优秀的作家和诗人,都安于寂寞安于守心,无论世界多么浮躁,他只钟爱自己的内心,也惟其如此,才可以写出让人心动的作品来。而相反,一个作家提笔便想着发表获奖或者媚俗,那他起步的时候就已经萎缩了。以上四点,既是我对新瑛的期许,也是我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今天借此机会提出来,与各位文学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共勉。岳克荣(徽县文联副主席):王新瑛老师与我是同事,共事多年,要说对她个人的印象,我还真说不上个一、二、三来,再者,我本身也一直以为,几乎不轻易评判那一个人的好与不好,议论别人的家常里短。所以要描绘某个形象,对我来说,不是一件易事。但读文章论人品,也有他一定的道理,记得欧阳修曾经说过,“视其好,可以知其人焉”。就是说,从一个人的喜好,可以看出其人的志向和品格。这句话不无道理可说。王老师一部比一部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编辑严密、装帖精美的文本,无不展示着她永远不放弃努力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永葆希望的体现,也是一种真、善、美的体现,没有真,很难做到善,没有真善,达不到美,没有真善美,心灵就高贵不起来,心灵如果不高贵,就写不出文字,创作不出精美的文章,更谈不上成为真正的作家。读王老师的文章,对我有许多启示和学习的地方:首先要学习王老师的勤奋,三部书就是近几年她辛勤耕耘的一个缩影,当我们以各种借口来赛塘平庸时,何曾记得作家们已挤出自己打麻将、看电视剧、与朋友们聚会的时间,潜心创作,在丰收着我们的精神食粮。这种精神值得我来学习,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要学习王老师对文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她涉猎文学已有二十多个春秋,在县文学圈是老人手了,同时代的文艺人能坚持到现在的,已为数不多,能取得如此成绩的,寥寥无几,信念不强,或无信念者,很难有如此成绩。再次要学习王老师对生活丰富的经历及创作的激情,人生丰富的经历不啻是一笔不菲的财富,再者丰富的经历为创作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经历,更要有创作的激情,创作出人人爱读、爱看的作品来。从这三部书中,无时无刻不传递着王老师对人性的剖析与友善,对天地山水的敬畏与热爱,对父母的依恋和孝敬,对亲情、友情、乡情的赞美。她的这种创作态度和激情,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学无止境,艺海无边。文学的前排永远是虚位以待的,只要我们不断追求,就有希望摘取那神圣的桂冠。张剑蓉(徽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新瑛,是近年来我县文学创作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文学满怀赤诚的王新瑛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20多年来,她不断加强文艺理论学习,坚持练笔和勤奋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的散文,抒写的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倾吐的是自己体验过的感情,诉说的是自己沉淀过的哲理,蕴含的是质朴无华的生命之美。她的散文,不仅具有文笔细腻、语言清丽、情感真挚的特点,也具有心怀悲悯、思维开阔、生命意识强烈、关注社会底层的特性。因此,王新瑛的散文创作,对我们在座的各位不无启示和鞭策。在此,希望广大文学创作者,从王新瑛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创作,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子,力争创作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文学精品,为繁荣我县“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努力。徽县文化积淀深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用各种方式方法抒发着对这块热土的挚爱。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佳作迭出。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艺术水准不断提升,精品新人不断涌现,在为弘扬徽县地方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徽县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县文联一班人团结协作、勤奋干事,使我县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民间文艺、戏曲、影视等艺术取得长足发展,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为我县人民奉献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巩固了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特别是在我县社会事业建设、经济发展及其他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总有文艺工作者辛勤奔忙的身影,总有文艺工作者创新前进的足迹,总有文艺工作者倾心奏响的时代乐章,我县文艺工作者以昂扬的精神,奔放的激情感染着全县人民,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着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推动全县各项事业跨越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对徽县这块热土和全县人民充满了浓厚的感情,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对文学艺术事业默默坚守,不懈追求,为推动我县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而言,我县文学艺术事业已逐步走向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老一代作家笔耕不辍,中年骨干日趋成熟,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今后期待我县更有一批有、有立场、有眼光、有锐气、有才华的文艺家脱颖而出,进而促进我县文学艺术事业健康、全面地发展。下面,就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艺创作工作谈几点希望和要求:一是要着力培育徽县精神和品质,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鼓舞人民群众的士气,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人的思想,提高境界,陶冶情操。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我县历史文化中孕育的不畏艰辛、干事创业、勇于创造、振兴图强的精神;精深的文化中包含的兼收并蓄、宽厚大度、勤劳勇敢、艰苦拼搏、自强不息、开放进取的精神;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勤劳勇敢、和谐共存的精神;以及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用精神的力量把广大群众的意志、行动统一和凝聚到加快我县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来,为建设富庶、魅力、和谐、幸福新徽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要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创作,推出一批在全市叫得响的文艺精品。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根植于我县人民群众文化实践和生活实践,创作一批利用我县历史文化资源,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县文联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创作一批高质量、高品位、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健全和完善徽县文艺奖的评选工作,建立对优秀作品大力表彰奖励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三是要全方位加大对外文化宣传,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县文联要精心筹划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编辑出版反映徽县文化、提高徽县知名度的文学丛书,全方位拓展徽县文化品牌的内涵;要进一步提高《青泥岭》的办刊质量,在版式设计、栏目编排、选稿质量上大做文章,下大力气,取得成效,充分发挥培养新人、推出文学精品的重要作用。县作协也要在县文联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采风、研讨等活动,整体提高我县文学创作队伍的素质,催生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力争在全省、全国的重要报刊打响,从而有效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四是要增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善于交流讨论,提升创作水平,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要开阔眼界,站在时代前列,开阔知识视野、文化视野,树立闯出一条路的信心,不断提高对人生的感悟力,对生活的理解力,坚持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吸取丰富营养,克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现象,潜心钻研,静心创作,树立精品意识,使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达到精益求精,真正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五是要探索出一条新时期文艺工作发展的新途径 。文联最大的优势是文艺人才辈出,有最广泛的社会覆盖面,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联要立足自身特点,以高度的责任,开阔的视野,满腔的热情,切实的行动,探索出一条彰显文艺发展的新途径。县文联要主动作为、勇于作为、善于作为,要围绕“联络”下 功夫,立足“服务”出实招,着眼“指导”想对策,以全新的视觉审视自己,化挑战为机遇,不等不靠,不懈不怠,找准“出作品、出人才”的工作切入点,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要让更多的文化力量注入社会,让更多的文化元素植根基层。当前,要紧紧围绕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四个全面”发展等重大战略、重大主题、重大事件,策划和开展重点活动,以活动促精品,尤其是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文艺不能缺位。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嗨!我是小编丫丫负责全市优秀文艺精品的收集、整理、推介工作,凡我市文艺工作者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参加国家级展览,或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的作品,请将您的详细信息(包括个人艺术简介、生活照、作品、参展或获奖图片等)发送给我,届时将在本平台推介。欢迎关注陇南市文联主管主办的文艺网站&&&&&&&&&&&&&&&&&&&&&&&&&&&&&&&&&&&&&&&陇南文艺精品推介平台微信号:lnwyjptjpt&来稿请寄:长按指纹 &识别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市文联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