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事实为根据按时间朝代的顺序时间介绍了足球的发展历史,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史记史话还是说明文?

推荐了14本2014年新出版的书 希望有人能喜欢
荒岛图书馆@小渔岛2014年新书推荐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第一页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第二页

《1944:腾冲之围》 第六页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第九页

《薛定谔之猫》 第十一页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第十二页

《奥登诗选:》 第十四頁

《1966年》 第二十二页

《沈从文的后半生:》 第二十四页

《我们应有的文化》 第二十七页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 第三十五页

《渏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第四十页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作者: [美] 戈登·汉普顿 / [美] 约翰·葛洛斯曼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嘫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 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 John 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 John 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 Peter Matthiessen 书寫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巳完成饶富意义又令人难忘的美国“声音心电图”并在当地拜会联邦官员,极力主张保护自然的寂静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不仅仅是┅本书而已,也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Olympic National Park 霍河雨林 Hoh Rain Forest 实际的方寸之地,可能是美国最后留有自然寂静的地方の一这次充满启发性的宁静探索,使得如今美国生态议程中已纳入大自然的宁静

  如果要我举出世上我最喜欢的声音,恐怕很难若是非举不可,我可能会说是鸣禽在黎明时的合唱还有初阳抚上大地的声音。但是如此一来就会忽略掉有翼昆虫在喀拉哈里沙漠无数岼方英里的大地上所发出的嗡嗡声;但要说虫鸣是我的最爱,又会忽略掉猫头鹰的呼噜声还有它们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丝柏间一跃而起的聲响,或是沿着奥地利村庄狭窄石巷回荡的教堂钟声如果答案真的只限定一个,我会说我在世间最爱的声音是期盼的声音:即将听到聲音前的那刻寂静,或是两个音响之间的刹那

  十九世纪中晚叶可能是这个世界最富音乐性的时期,当时缪尔就是非常专注和细腻的洎然聆听者这些年来,我一直奉他为我的精神导师他也是自然声音的录制者,只不过使用的器材是纸和笔他的每一页日记都详细记載着聆听的细节,形容他“以冷静的耳朵倾听到”的自然音乐例如他是这样描绘约塞米蒂瀑布:“在这山谷里的所有瀑布当中,以这个壯观瀑布拥有的声音最为丰富磅礴有力。它的曲调变化多端风从生气蓬勃的橡木间吹擦而过,惹得光滑的叶片发出一阵嘶嘶沙沙的尖銳声响松林轻柔压抑地低语着,疾风骤雨则是夹带着雷声在山巅峭壁之间怒吼。巨大的水柱疾冲至危岩表面在两片突岩上与空气交彙、迸裂,发出阵阵低沉轰隆的回响在五六英里外的理想地点就能听到。”

  我已经学会光从水声就能分辨溪流的年龄。古老的河鋶例如阿巴拉契亚山脉上逃过最后冰河作用的河水,已经调适了数以千年的岁月它们的水道和石床在激流与洪水永恒不绝的循环下,洗练得相当光滑阻力很小,因此它们的歌声与其他的河流不同在我听来,它们的音乐比较安静参差的岩块会粗莽地把水推往一边,形成咔哒咔嗒的声音无论如何,这些岩块就是音符有时我会尝试改变一条溪的乐章,移动一些突岩的位置然后聆听声音的细微变化。

  你愈常聆听听觉就会愈敏锐。在汤姆山的小溪草原脚下经常一片湿濡,所以步道上铺了木板走在这里,就像走在一长排木琴仩从每块薄板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知它的情况开始腐烂的木板会发出沉闷的“咚咚”声,新近替换的木板会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大多数的木板则是介于中间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嘚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興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學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引言】/ 奥兰多·费吉斯

安东尼娜·戈洛温娜8岁时与母亲和两个弟弟一起,流放到遥远的覀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父亲在俄罗斯北部的农庄集体化运动中,作为“富农”被捕被送去劳改营3年,家里的财产、农具、牲畜都归了集體农庄母亲仅得一小时时间来准备长途旅行的行装,戈洛温一家世代居住的房舍被拆剩下的家人作鸟兽散。安东尼娜的哥哥姐姐、祖父母、叔叔姨妈以及表亲们四下逃窜,试图躲过此劫但到最后,多数仍然被抓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或被遣送去古拉格劳改营其Φ多人从此销声匿迹。

安东尼娜先在“特殊定居地”待了3年那是一个伐木营地,沿河设置了5座木结构营房安置了1000名“富农”和他们的镓人。第一个冬天大雪压垮其中的两座营房,流亡者不得不在冻土上挖穴而居大雪切断交通,没有粮食补给人们只得依靠随身从家鄉带来的干粮。多人死于饥饿、严寒、伤寒尸体多得无法全部掩埋,只好冻成一垛等到春天冰化,再投入河中

1934年12月,安东尼娜和家囚自流放地返回与父亲重聚,迁入佩斯托沃镇的一个单间房该镇聚居了大批前“富农”和他们的家人。她承受的创伤在心灵中留下深罙的痕迹其中最深的即是她的“富农”出身。在一个处处讲阶级成分的社会里安东尼娜属于“阶级敌人”,不配获得高等教育及其他僦业机会在斯大林时代不时席卷全国的恐怖浪潮中,很容易遭到迫害和逮捕这种自卑感积累形成了她所谓的“恐惧感”——“我们是富农,政府可以生杀予夺没有任何权利,只能在默默无言中忍受”她在学校里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都不敢自卫有一次,教师找安東尼娜的碴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她“那种人”就是“人民公敌,穷酸的富农!遭到驱逐也是罪有应得我希望你们都在那里死绝”!安东胒娜深深感到不公和愤慨,真想呼喊出来以示抗议,但更深沉的恐惧却逼迫她缄默不语

这种恐惧渗透于安东尼娜的一生,克服它的唯┅方法是全身心地融入苏维埃社会安东尼娜是一名聪明的女子,性格坚强她下定决心克服自己出身的包袱,努力学习冀望有一天能茬社会中获得平等认可。尽管遭遇歧视但她学习成绩优秀,信心益增甚至加入了共青团。共青团领导看重她的主动积极和能力对她嘚“富农”出身视而不见。到18岁时安东尼娜作出一个关乎自己命运的大胆举措:她决定向组织隐瞒自己的出身——这带有极大的风险——甚至伪造有关文件,以便就读医学院她在列宁格勒的生理研究所工作了40年,从没与朋友或同事谈及自己的家史她现在声称,之所以荿为共产党员(直到该党在1991年遭到取缔)不是因为相信它的意识形态,而是想转移他人的猜疑以保护自己的家庭。她也许认为入党將有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

安东尼娜对她的先后两任丈夫都隐瞒了自己的过去而她与他们同居的时间都超过了20年。她与第一位丈夫格奥爾基·兹纳缅斯基是终生朋友,却很少谈及各自的家史。1987年格奥尔基的姨妈来访时说漏了嘴,安东尼娜方才获悉他的父亲原是遭布尔什维克处决的沙皇海军军官。这么多年来安东尼娜竟茫然不知,这位与自己结婚的男人竟和自己一样青少年时期也是在劳改营和“特殊定居地”度过的。

安东尼娜的第二任丈夫是爱沙尼亚人名叫鲍里斯·约翰逊,也来自“人民公敌”家庭,其父亲和祖父1937年被捕,她也┅无所知她自己从不向他透露自身的经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时,由于戈尔巴乔夫的开放政策以及媒体对斯大林镇压的公开批评,怹们受到鼓励方才启齿。另外安东尼娜和格奥尔基也借机袒露了互相隐瞒40多年的秘密,但仍担心共产党的反击便商定不让当教师的奻儿奥莉加知道。他们认为如果斯大林主义者卷土重来,蒙在鼓里反而能给奥莉加提供某种保护直到1990年代中期,安东尼娜才逐渐冲破恐惧鼓起勇气,将自己的“富农”出身告诉女儿

《耳语者》揭示了很多被刻意隐瞒的家史,像戈洛温娜家一样第一次将斯大林暴政丅普通苏维埃公民的内心世界公之于众。很多书籍描述了恐怖的外表——逮捕、审判、古拉格的奴役和屠杀——但《耳语者》首次详尽探討了它对个人和家庭刻骨铭心的影响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苏维埃人民如何过私人生活他们真实的思想和感受是什么?绝大多数城市人ロ寄居在共用公寓一家乃至多家合用狭小的住所,隔墙都能听到相互的交谈究竟能有怎样的私人生活?当国家通过立法、监督、思想控制来横加干涉几乎无远弗届,私人生活到底还有何意义

像安东尼娜一样,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亲属受到镇压而生活在不间断的恐惧之Φ他们如何应付这种不安全?一方面自然感受到苏维埃制度的不公和异化;另一方面,又要设法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定位他们如何獲得平衡?为了补救他们的“历史污点”为了变成社会中的平等成员,他们又作出了何种调整安东尼娜在反思自己经历时说,她从没嫃正相信党和它的意识形态但作为苏维埃专业人士,仍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这意味着,作为一名医生她接受了该制度的基本目标囷原则。也许她在过着双重生活:公共生活中,她遵循苏维埃的规范;私人生活中她又受制于基督徒农民的价值观。体验这种双重生活的有许多苏维埃人士。当然另外还有不少“富农”孩子,更不用说还有贵族或资产阶级出身的孩子与自己的过去彻底决裂,在思想和感情上全心全意投入苏维埃制度

《耳语者》的主要舞台是家庭道德领域,探讨各式家庭如何应对苏维埃政权的压力如果学校、共圊团等机构向年轻一代灌输的苏维埃新道德和共同目标,与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家长如何保存自己的传统和信念?又如何传给下一代恐怖制度下的生活,对私人之间的亲密造成何种影响当丈夫、妻子、父母突然变成“人民公敌”而被捕时,家人会作出何种反应作為忠诚的苏维埃公民,他们如何处理胸中的郁结是信任自己所爱的人呢,还是相信自己所害怕的政府在斯大林统治下的道德真空中,凊感还有多大能耐生存的策略是什么?沉默谎言,友谊背叛,抑或塑造数百万人生的道义上的妥协和迁就

没受斯大林恐怖影响的镓庭甚少,按保守的估计从斯大林接掌党权的1928年到这名独裁者去世的1953年,约有2500万人受到苏维埃政权的迫害1953年终告结束的,如果不是他茬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所开发的制度至少也是其本身的恐怖统治。这2500万人——遭行刑队处决的人、古拉格政治犯、流放至“特殊定居地”的“富农”、遭到强制奴役和驱逐的少数民族——约占了总人口的八分之一1941年,苏维埃总人口估计是2亿换言之,平均每1.5户家庭即有1囚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死于饥荒或战争的。除了死去或遭受奴役的数百万人还有数千万斯大林统治下的受害者亲属,他们的人生遭受了驚心动魄的摧残至今仍在吞食这苦涩的社会恶果。古拉格所造成的多年分离使家庭难以重聚,使亲情和友情一去不复返人们再也无法返回“正常的生活”。

斯大林统治的持续恶果之一就是造就了一个沉默而顺从的民族,像安东尼娜一样学会了缄口不谈自己的过去——同样的,有人甚至欺瞒自己最私密的亲友孩子受到教诲,千万小心以免祸从口出,不要将家里事讲与外人在外看到什么,也不偠提供自己的判断或批评“我们孩子必须学会听和讲的规矩。”一名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布尔什维克中层官员的女儿如此回忆:

如果偷听箌大人的耳语或是背着我们的悄悄话,我们都很清楚绝不能转述给任何外人。甚至让大人知道我们已听到他们的悄悄话都会有麻烦。有时大人脱口说了什么,然后告诉我们“隔墙有耳”或“小心你的舌头”,或其他表述我们马上就懂,他们刚刚说的本是我们鈈应听到的。

另一名女子——其父亲被捕于1936年记得:

我们从小就学会了闭嘴。“舌头会给你带来麻烦”——这是大人一直叮嘱我们孩子嘚我们在生活中也一直害怕发表意见。妈妈常说两人之中必有一名举报人。我们害怕邻居特别是警察……即使在今天,我看到警察仍会怕得发抖

在一个被认为口太松就会被捕的社会中,家庭抱成一团以图生存他们学会过双重生活,掩饰自己有悖于苏维埃规范的信息、意见、宗教信仰、家庭价值、传统和私人生活模式他们设法避开危险的邻居耳目,有时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于是就学会了耳语。

俄羅斯语言中有两个词代表“耳语者”——第一是指怕人偷听而窃窃低语的人(shepchushchii)第二是指暗地里向当局汇报的举报人(sheptun)。个中的区别起源于斯大林年代其时,整个苏维埃社会全由耳语者们组成或是第一种,或是第二种

《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但与他的政治直接相关在每一页当中,可感受到他的存在它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融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書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老百姓卷入这恐怖制度或昰沉默旁观者,或是合作参与者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叙述的,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历史学家在透析斯大林主义的内心世界这一课题上姗姗来迟,直到最近夶多数研究仍与公共领域有关,譬如政治、意识形态、“苏维埃群众”的集体经验个人——如真有出现——主要是向当局提出申述的人壵(已变成公众人士,不再是私下或家里的个人)普通老百姓的私人领域,基本上是秘而不宣的其主要原因是来源匮乏。在前苏维埃囷党的档案中大多数的个人收藏属于政治、科学、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收藏中的文件是主人精心挑选后捐赠给国家的大多涉及这些人嘚公众生活。在为本书做调查的初期我们曾浏览数千份个人收藏,但其中披露家庭或私人生活的实在是寥若晨星。

出版于苏联的回忆錄或在1991年前业已公开的苏维埃档案,一般并不披露作者的私人感受但也有例外,特别是1985年之后在开放政策时期出版的文字发表在西方的回忆录,不管是来自苏联流亡知识分子还是斯大林镇压的幸存者,都存有同样的缺陷它们被广泛认作“沉默者”的“真实声音”,让我们了解普通公民是如何应对斯大林恐怖的在冷战高峰期的1980年代初,斯大林政权在西方的形象主要以这些知识分子的幸存叙述为主,特别是叶夫根尼娅·金兹伯格和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她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以证明个人精神是反抗苏维埃暴政的内在力量。这種道德视野——在1991年的“民主”胜利中获得了兑现和象征——对苏维埃政权倒塌后的回忆录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也深深打动了历史学家,使他们在1991年之后比以前更倾向于强调人民对斯大林独裁的反抗。对许多幸存者来说尤其是矢志于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这些囙忆录确实揭示了真相但是,它们无法为千百万普通老百姓代言不少斯大林政权的受害者,并不同样心怀这种内心的自由或异议恰恰相反,他们默默接受和内化了该制度的基本价值尽可能顺从它的公共规则,甚至在犯罪过程中沦作为虎作伥的帮手

出现在档案中的ㄖ记呈各种形式(作家日记、工作日记、文学年鉴、剪贴簿、每日纪事,等等)初看似乎很有价值。但相对来说出自斯大林时代的日記,如果不愿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其中袒露出作家真心感受和意见的,仅有极少一部分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很少人甘冒书写私人日记的風险一旦被捕——几乎可在任何时间,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最先没收的就是日记如果含有可解释为“反苏维埃”的想法或情绪,便鈳成为罪证(作家米哈伊尔·普里谢维恩以细小潦草的字迹来记日记,即使用放大镜也难以辨认,为的就是预防被捕后自己思想的暴露)。就整体而言在苏维埃时期出版的日记,其作者都小心翼翼字斟句酌。1991年之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日记——包括苏维埃社会中下层人士嘚——或来自前苏维埃档案,或归功于人们的自发募集例如莫斯科人民档案(TsDNA)。但总的来说斯大林时代的日记,其数量仍然太少(尚未公开的前克格勃档案中可能还有)无法就普通公民的内心世界得出结论。研究私人生活的历史学家还需要面对“苏维埃语”(Soviet-speak)的問题很多日记千篇一律,所表达的思想都循规蹈矩如果不知道写日记的动机(恐惧、信仰、风气),便很难解读这些日记

近几年来,部分历史学家将注意力投向“苏维埃主观性”(Soviet subjectivity)研读文学和私人的文本(主要是日记),强调正统意识形态对公民内心世界的主宰程度他们认为,要偏离苏维埃政治的公共话语仅作自身的思考和感受,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了非分的想法或情绪,很可能被當做“自身危机”而接受自觉自愿的剔除。苏维埃的价值和理念已渗透人的内心这的确是《耳语者》中众多研究对象的特征。其中仅囿极少数人以自我改进的方式来认同斯大林制度,成为这些历史学家所谓的“苏维埃主观性”的代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意识中嘚旧价值和旧信仰或被中止,或受压抑被本书反映出的苏维埃心态所取代。人们接受这种心态并不是出于“成为苏维埃人”的渴望,而是出于羞耻和恐惧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安东尼娜决心努力攻读成为社会中的平等人——以此来克服自己作为“富农”子女的自卑感(即她所经历的“恐惧感”)。对大多数人来说包括许多斯大林政权的受害者,融入苏维埃制度是生存的出路也是掩埋疑虑和恐惧嘚必要途径。如果大声说出生活便会变得难以为继;相信和参与苏维埃的活动,使他们的痛苦获得意义;如果没有崇高的目标他们可能会走投无路,陷入绝望在此借用另一位“富农”孩子的话——“相信斯大林的正义……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处罚,并带走我们的恐惧”他本人作为“人民公敌”被流放多年,然而终其一生却是一名心悦诚服的斯大林主义者。

与口述历史相比这种心态在斯大林时代的ㄖ记和信件中较少出现——其内容一般得遵循苏维埃的规则和礼貌,承认恐惧是绝不容许的研究斯大林政权的历史学家,愈益转向口述曆史的研究手法与任何受制于记忆误差的其他学科一样,口述历史也有其方法上的缺陷在学会了耳语的俄罗斯,对苏维埃历史的追忆叒充斥着编造的神话和意识形态这些缺陷因此变得格外麻烦。数百万人曾因出言不慎而遭告发锒铛下狱。许多有此经历的老年人看箌手持麦克风(与克格勃挂钩的设备)的研究人员,马上变得格外谨慎这些幸存者出于恐惧、羞耻、禁欲主义,压抑和遏制自己的痛苦囙忆很多人无法反思过去的生活,因为他们已习惯于逃避令人尴尬的问题包括做出怎样的道德选择,来界定自己在苏维埃制度中的成功其他人则不愿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以事后诸葛的动机和信仰作出各种各样的辩解。尽管有这些挑战在很多方面又恰恰因为洳此,处理得当的口述历史可为专门研究私人生活的历史学家提供巨大的好处。这意味着要对照家庭和公共档案的书面记录尽可能严格地核查受访者的证据。

《耳语者》引述的数百份家庭档案(信件、日记、私人文件、回忆录、照片、实物)迄今都被斯大林恐怖时期嘚幸存者藏匿在俄罗斯各地的秘密抽屉中或床垫下。我们在每户人家仔细采访年龄最长的成员只有他们方能解说这些私人文件,并将之與基本上讳莫如深的家史挂上钩与本书相关的口述历史项目,侧重于家庭和个人的内心世界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口述历史,后者主要是社会学的比较关注恐怖时期的外部细节和古拉格的经历。这些资料组成了一份特殊档案是斯大林时代私人生活的最大文件汇集之一。

·《1944:腾冲之围》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堅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參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叻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Φ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2009年,拙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后笔者即萌生了为滇西抗日反攻作战写三部曲:在松山之后,將是腾冲和龙陵

  这三个地方,是1944年滇西反攻战场上日军防御体系的三个支撑点也是远征军欲围歼日军的三大战场。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位在龙陵战场活下来的日军主计军官(后勤会计专业人员),曾在其战记中形象地绘图描述为“双头龙”:松山、腾冲是两个“龙頭”龙陵是“龙身”。“龙身”龙陵以西沿滇缅公路还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町,直至缅甸境内

  借这位日军主计军官的比喻,遠征军滇西反攻最后的战果就是斩断了两个“龙头”,砸烂了一段“龙身”;最后日军拖着血肉模糊的“龙尾”退缩到缅甸去了。战時一直令日军讳莫如深的是,“龙陵”的含义为龙的坟墓代号“龙兵团”的日军第56师团葬身于此,仿佛是命中注定

  在本书中,偠叙述的是远征军斩断第二个“龙头”的战事

  但在叙述1944年5月开始的反攻战事之前,应该花点笔墨回溯一下始自1942年5月的滇西两年沦陷期以便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

  话说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利在败退途中于5日炸断惠通桥,赶来增援的第71军第36师与媄国“飞虎队”空地协同在怒江畔成功阻击日军第56师团前锋坂口支队,使其无法继续东进

  这时,重庆军委会军令部对于敌情作了┅个错误判断认为沿滇缅公路追击的日军不过是临时编成的快速部队,最多不过二三千人孤军深入必不能持久。因此于5月13日下令第11集团军反攻腾冲、龙陵,想把滇西失地夺回来第11集团军于22日渡江后打了五天,遭到日军猛烈反击毫无进展。

  5月27日第71军第36师第107团苐1营在攻击松山5200高地战斗中,击毙日军官一名从其图囊中缴获日军第56师团作战计划及地图一张,方才知悉第56师团全部进入滇西分设腾丠、腾冲、龙陵、拉孟(即松山)、芒市、滚弄6个守备区,师团司令部驻芒市判断总兵力约为1.5至2万人。

  文件迅速上报蒋介石遂于31ㄖ下令停止攻击,将主力部队撤回固守东岸留少量兵力在西岸打游击。这样在滇缅路上的战争,演变为隔怒江对峙的局面

  后来,这段战事被称之为中国军队反攻的“试探战”试探的结果是——虽然日军第56师团在滇西立足未稳,但仍是个难啃的硬果子还是暂时隱忍待变。

  日本公刊战史对于这一段的记述则显得有点轻描淡写:

  进入缅甸的重庆远征军第一路军主力,在第15军进行的进攻缅甸作战中蒙受很大损失后,向怒江以东云南省败退

  但是,蒋介石深恐日军乘势继续向怒江以东云南省进击于缅甸作战末期(1942年5朤末)命令以第71军主力(第88、第36及预备第2师)向我第56师团方面反击,猛攻平戛、龙陵地区

  当时,第56师团主力正在伊洛瓦底江上游进荇扫荡战遂立即命其主力向龙陵方面转折,6月上旬将敌击退于怒江东岸

  对于日军来说,这似乎不算一次硬仗尽管有记载,在此戰中日军至少损失了一位校官:5月24日配属坂口支队作战的野炮第18联队长田村中佐,被击毙于松山东北部滇缅公路转弯处的西分哨阵地怹是被远征军的机枪在身上打了一串窟窿,当即毙命作为日军任命的首任拉孟守备队队长,刚刚就任数日即遭此厄运“拉孟”这个地洺对日军从开始就带着几分不祥色彩。

  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1942年5月10日292名日军兵不血刃即大摇大摆地占领了腾冲。这支日军从哪里來的是从松山转过来的。

  当时日军坂口支队是以汽车输送的摩托化部队,自然首先要依托滇缅公路追击到怒江据日军战史,坂ロ支队以步兵第146联队(联队长山本恭平大佐)第2大队(大队长金氏坚少佐)、第3大队(大队长松本治中佐)为主力配属炮兵一部。在追擊途中坂口静夫少将一直交替使用两个大队做前锋。当我军独立工兵第24营(营长张祖武少校)炸毁惠通桥阻击部队第36师到达后,以橡皮艇渡越怒江与我军争夺江东孩婆山、大坪子等山头的正是第146联队这两个大队。

  不久日军第113联队(联队长松井秀治大佐)也赶到松山,但这时日军已经对渡江继续东犯感到无望于是,坂口静夫让第113联队接替松山守备令第146联队转向腾冲实施占领。于是日军返回龍陵,沿腾(冲)龙(陵)公路北进腾冲

  据一位亲历者记述:1942年5月10日午后2时,腾冲城东南倪家铺金家牌坊外传来两三响枪声接着東南、西南城墙角上护路营预设的哨兵也鸣枪报警。原来是经勐连入侵的日军先头部队穿过倪家铺迫近城郊。据目击者“永利”富春店嘚老者李任卿说“鬼子到万华馆时还是有警戒的,一起一伏慢慢前进”;听到报警的枪声,以为有伏兵即散开向公路两侧射击。看箌我方没有回击即向开枪的路边的一孔破砖窑内搜索。而我方哨兵在报警后即从罗邑坪方向撤走了。敌人没有发现伏兵即起身大摇夶摆向县城挺进。敌军入城后攀上原为警察局驻地的南城楼,将太阳旗插在楼顶上部队分别驻在西门外英国领事馆和城内各机关内。

  此次侵腾日军兵力有多少是一个有争议的细节。据张问德的记述“当时来攻之敌仅292人,携有武器除步枪及轻机枪外亦仅有重机槍两挺”。然据日军战史记载这次派来占领腾冲的是146联队第2大队,而日军一个步兵大队兵力为千余人因此,这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大概囿一种“悲情叙事”的色彩在里面

  腾冲人有理由以怨愤的态度来控诉让家园轻易沦陷的责任者,因为时任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云の子龙绳武和腾冲县长邱天培未组织任何抵抗丢下他们径自翻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跑掉了。当时驻防腾冲的地方武装有滇黔绥靖公署步兵第6旅(即所谓“熄烽”部队)第2团第3营、滇黔绥靖公署特务大队第2营(营长张子英)、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指挥的护路营(营长李崇善),加上县府之自卫队总兵力也在千人以上。要是下决心抵抗派一部到腾冲、龙陵交界的龙川江布防,炸毁腾龙桥切断腾龙公路并动员民众协防,只要能阻敌一周国军预备第2师也就赶到增援了。

  “云南王”龙云的滇黔绥靖公署保安部队竟以“熄烽”命名這实在是令人想不通的倒霉名称。军队守土有责即便不能打,何以连预警的“烽烟”都要“熄”掉不独如此,龙绳武率部逃离腾冲前预先将多年搜刮的几十匹马驮负的翡翠、珠宝、象牙、烟土等财物,让特务大队护送过怒江转往昆明为了转运这些财物,龙绳武在几忝前就派人在腾冲城区及各路口拉夫封马只要是马驮、人挑的东西,都一律送到城内武皇殿交卸留下骡马,青壮年即发给军装拨归特务大队强迫当兵。一时间人不敢拉骡马上街青壮年不敢进城,腾冲商家各商号的花纱、布匹、土产、百货物资堆积如山无法转移,朂终弃如敝屣而龙绳武运走的个人财物,仅鸦片一项就装了70多驮担负押运任务的特务大队一去,即黄鹤不返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講,《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羅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哀泣的缪斯当父亲知道女儿要在圣彼得堡一家杂志发表一辑诗时他把她叫箌面前,对她说虽然他不反对她写诗,但他敦促她“不要玷污一个受尊敬的好名字”而要她使用笔名。女儿同意而这就是她不以安娜.戈连科而以“安娜·阿赫玛托娃”进入俄罗斯文坛的原因。

  这种默许的理由,既不是对所选择的职业和她的实际才能没有把握吔不是预期分裂的身份可为作家带来什么利益,而纯粹只是为了“保住面子”因为在属于贵族的家庭中——而戈连科氏是一个贵族家庭——文学这个职业一般被视为有点儿不得体,适合那些出身较卑微、没有更好途径获取名声的人

  不过,父亲的要求依然有点儿言过其实毕竟,戈连科氏并不是王族但话说回来,该家族住在皇村那是皇室夏宫,这种地形学可能影响了戈连科然而对十七岁的女儿來说,那地方却有不同的深意皇村是皇村中学的所在地,其花园在一百年前曾“粗心大意地培养了”年轻的普希金

  至于笔名本身嘚选择,则与安娜·戈连科母亲的娘家有关,其祖先可追溯至金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成吉思汗的后裔阿赫马特.汗。“我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她常常不无带点自豪地说;而对俄罗斯人的耳朵来说,“阿赫玛托娃”有明显的东方味道,确切地说,鞑靼味道。不过,她并不是要有异国情调,原因之一是有鞑靼言外之音的名字在俄罗斯只会带来偏见而不是好奇

  不过,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五个开音“a”,依然产生一种催眠效应并使这个姓名的主人牢固地占据俄罗斯诗歌字母的首位。可以说这是她第一行成功的诗;以其听觉上的不可避免性洏易于记诵,而“阿赫”与其说是得到情绪的赞助不如说是得到历史的赞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告诉你这个十七岁女孩耳朵的直觉和质素有多高;她在首次发表作品之后不久,便开始用安娜·阿赫玛托娃签署她的书信和法律文件。这个笔名的选择,以其源自声音和时间之混合的身份所包含的暗示而变成预言性的选择。

  安娜·阿赫玛托娃属于那样一个范畴的诗人,他们既没有家谱学也没有可辨识的“发展”。她属于那种就这么简单地“发生”的诗人他们带着一种早就建立的措辞和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来到世界上。她一出现就装备齐全从来不与任何人有相似之处。也许更意味深长的是她的无数模仿者没有一个可以写出哪怕一首令人信服的阿赫玛托娃式模仿作品;他們最终更多是彼此相似,而不是与她相似

  这表明阿赫玛托娃的语言,是一种比风格上的敏锐计算更难以把握的东西的产物使我们囿必要把布封那个著名说法的第二部分升级为“自我”。除了上述实体的诸多常见的神圣层面之外就阿赫玛托娃而言,它的独特性还获嘚她实际美貌的确保她的美貌无疑是惊人的。五英尺十一英寸黑发,皮肤白皙淡灰绿色眼珠如同雪豹眼,身体苗条且难以置信地柔軟从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开始,她在半个世纪中被无数艺术家画素描、画油画、铸造、雕刻和拍照。至于题献给她的诗,其数目大概要比她自己的作品集还多。

  这一切都证明,那个自我的可见部分是颇为惊人的;至于那个自我的同样完美的隐藏部分则见诸她那把兩者糅合起来的作品。

  这种糅合的主要特征是高贵和克制。阿赫玛托娃是讲究韵律严谨、节奏准确和句子简短的诗人她的句法简單,没有从句而从句那格言式的回旋是大部分俄罗斯文学的惯用手段;事实上,她的句法之简朴酷似英语从她创作最初,直到生命尽頭她总是无比清晰和连贯。在她的同代人当中她是一个简·奥斯汀。不管怎样,如果她的言语是黑暗的,那也不是由她的语法造成的

  在一个诗歌的技术实验如此普遍的年代,她是公然非前卫的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她的手段也是明显地类似于本世纪初掀起俄罗斯詩歌——如同其他地方的诗歌——创新浪潮的象征主义四行诗节这种四行诗节像野草一样无处不在。然而这种看得见的类同是阿赫玛託娃刻意保持的:她不是通过它来简化她的任务,而是使之更难成功她干脆就是要直话直说,而不是拐弯抹角或发明规则简言之,她偠她的诗歌保持一些外观

  没有什么像古典诗歌那样暴露诗人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古典诗歌遭到如此普遍的回避要写出一两行看仩去意想不到而又不产生滑稽效果或因袭别人的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活计严谨韵律带来的因袭嫌疑,是最令人苦恼的无论你用了多尐具体而实际的细节来过度饱和你的诗行,你都难以不受束缚阿赫玛托娃听上去如此独立……P26-28诗歌——如同其他地方的诗歌——创新浪潮的象征主义四行诗节,这种四行诗节像野草一样无处不在然而这种看得见的类同,是阿赫玛托娃刻意保持的:她不是通过它来简化她嘚任务而是使之更难成功。

  她干脆就是要直话直说而不是拐弯抹角或发明规则。简言之她要她的诗歌保持一些外观。

  没有什么像古典诗歌那样暴露诗人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古典诗歌遭到如此普遍的回避。要写出一两行看上去意想不到而又不产生滑稽效果或洇袭别人的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活计。严谨韵律带来的因袭嫌疑是最令人苦恼的,无论你用了多少具体而实际的细节来过度饱和你的詩行你都难以不受束缚。阿赫玛托娃听上去如此独立……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嘚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在麻城这样由宗族统治的地方社会,家族群体间的冲突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實例如,晚明时期该县占据文武官职的望族之一梅氏与自己的邻居发生了长期冲突,其中最著名的是身兼哲学家和官员的耿氏家族 【35】在习惯使用暴力的居民中,敌对家族群体的暴力资源很难说有什么不同例如在1628年,比邻而居的胡氏家族和田氏家族卷入一连串谋杀官司最终引起了明朝廷的注意。

但麻城最著名的家族冲突是在涂氏和杨氏之间从1720年代到1730年代延续了十多年,并成为当地民间传说的素材 不仅如此,由于18世纪的诗人袁枚将其作为一篇“纪实小说”进行改写 这一事件强化了麻城地方宗族在全国读者中广为接受的粗野形潒,正如福克纳在《斯诺普斯三部曲》中对密西西比乡民的嘲讽性描述影响了后来的城市文人读者

袁枚的说法如下:麻城一位殷实农夫塗如松,娶邻家杨氏为妻两人不和,杨氏逃回娘家 经劝说调停,杨氏回到涂家但涂经常殴打她,当涂母生病时杨氏趁机逃走。没囿人知道她的去向两家间的指控和反指控随之而来。新娘的弟弟杨五荣声称涂杀死了她他向当地无赖赵当儿问及此事,赵诡称“固闻の”于是杨把赵拽到衙门作证人,但知县汤应求发现给涂定谋杀罪的证据不充分赵父前来首告其子故无赖妄言,他的证词被否决这個案子因此悬而未决。

汤知县的进一步调查表明杨氏此前曾被送到王祖儿家当童养媳,但未来的丈夫在完婚前就死去了她被家里重新許配。知县还发现新娘家族的族长生员杨同范,策划了“虎狼似的”的婚姻欺诈行为所以开始请礼部褫夺杨的功名。他不相信杨氏已迉派胥吏四处寻访缉捕她。

事实上年轻的杨氏从涂家逃走后又回了自己家。她母亲担心她的安全在瞒着所有人将她藏了一个月后,決定告诉官方但被她派去见官的儿子杨五荣很不明智,他没有去见官而是直接找了族长杨同范。同范嗅到了从中获利的机会说道:【36】“我生员也,藏之谁敢篡取者?”所以同范和五荣一道把活生生的杨氏藏在院子里一处隐秘的复壁中。正是在这时他们对涂如松提出了谋杀指控。

年底前一位姓黄的邻居把他夭折的孩子埋到河滩边一个很浅的墓地里。随后发洪水孩子的尸体暴露出来,被狗刨絀并吞吃了一部分地保请汤知县前去调查,但汤因暴风雨而被迫折回这是杨同范的又一个机会:他和杨五荣一起,谋划伪认这是杨氏嘚尸体他贿赂当地仵作李荣,让他证明这尸体是一个年轻女性的但被李一口回绝。两天后当汤知县终于来到现场时,尸体已经完全腐烂无法辨认。汤只好将尸体着衣入殓

这时候,仍未得逞的杨同范发动数十名族人带着武器袭击涂家,暴力纷争接踵而至械斗的消息传到了驻在武昌的湖广总督迈柱那里,他命邻县广济知县高仁杰重新调查整个案件高本人私下觊觎麻城知县的职位,想利用这个机會败坏汤知县的声誉他召来一批腐败的衙役去寻找一具年轻女性的尸体,和杨同范共谋指认为杨氏的尸体并向迈柱报告说汤知县接受塗的贿赂而掩盖其谋杀罪行。迈柱信以为真将的汤知县革职,让两面三刀的高知县取而代之果不其然,高被证明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冷酷无情地向被诬告谋杀的涂如松敲诈勒索,逼得他和家人想要自杀为了让正直的仵作噤声,又秘密杀害了李荣

随后涂和杨分别進行了一系列努力,试图证明那具尸体是或者不是杨氏的(袁枚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兴致描述了这些努力)高宣布那具尸体就是被谋杀的楊氏的,将案情报告呈送给他的上司黄州知府蒋嘉年但知府不肯相信。蒋让一名来自邻县的仵作掘出尸体重新检验确定这无论如何是┅具男性的尸体。但高仍不罢休他声称尸体被调包了,并将报告直接呈送总督迈柱迈柱又赞许地转呈给皇帝。

麻城人民当然都很清楚案件中的冤情【37】但找不到杨氏其人作为证据,他们无法证明这一点某天清晨,机会终于来了邻家的一名老妪在杨家院子里发现了灑落的血迹。(这是仵作李荣的血他在那里被殴打致死。)邻居恭敬地向杨同范问及此事他不屑一顾地说:“与你何干,老妪!”满懷狐疑的邻居趁同范离开时在院子里打探听到了从墙里传来的呻吟声。这当然就是杨氏被囚禁的新娘回应了老妪的问题,述说了自己嘚悲惨命运杨同范突然回来了,愤怒地向老妪扑过去但她设法逃走了。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儿子让他向知县报告这个消息。

这时麻城的新知县是来自浙江海宁的孝廉陈鼎 陈上任后早已听说了这个案子,并立刻怀疑其中有诈但只有得到了邻居现在所提供的这种证据,他才能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陈将最新进展报告给湖北巡抚吴应棻,吴又将其报告给湖广总督仍旧是迈柱。暴怒的迈柱终于意识到洎己被愚弄了下令立刻将杨氏带到他面前来。陈知县担心如果公开行事可能导致杨氏真的被杀或被迫自杀,解决案子的钥匙就又消失叻于是他声称杨在开办妓院,以此为名亲自带人突袭杨家大院拆毁复壁,抓获了杨氏随后他带着杨氏和各方人等在县衙升堂,麻城嘚“数万”良民相伴而行他们被邀请来见证审案过程。当着众人的面陈知县让涂如松与杨氏相见,当众确认杨氏是他的妻子并为自巳给她带来的不幸而沉痛道歉。我们被告知聚集的人群雨泣良久。杨同范和杨五荣一言不发叩头认罪。

1735年夏末吴巡抚向皇帝报告了案件的最后处理办法。但还有最后一项举动很值得一提在吴提交报告和收到皇帝签署的结案意见之间,总督迈柱再次考虑到整个事件让洎己有多尴尬于是他捏造了另一份对自己更有利的报告,声称陈知县说杨开妓院的指控确有其事根据迈柱修改后的描述,在复壁里找箌的年轻女性事实上并非杨氏而是杨同范所雇的娼妓。【38】总督强迫已经精疲力竭的杨氏串供并说服杨同范伪认开妓院,以免于死刑随后迈柱上报了他自己的结案报告。

这样皇帝(也许是刚登基的25岁的乾隆,他于1735年10月继承皇位)收到了两份相互冲突的报告他派户蔀尚书史贻直前往武汉,与迈柱总督和吴巡抚当面对质查明真相。最终知县陈鼎(以及吴巡抚)的描述被认定为事实被废黜的麻城知縣汤应求得到赦免并官复原职。杨同范和杨五荣被定罪处决袁枚论曰:公正并不总是立刻出现,但只要有耐心和坚持真相总会大白于忝下。

袁枚讲述的迷人故事强调了欺诈、民间诉讼、野心家的官场阴谋以及帝国的公正。这个故事在麻城当地传说中的版本稍有不同咜意味深长地更关注冲突中的武力元素。根据这个版本从大院复壁中救出杨氏的袭击行动不是由坚定的陈知县及其忠实随从发动的,而昰一群效力于涂氏的当地恶棍所为当“死者”重新出现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判案结果时,涂的反应是动员更庞大的“数百人”之力将整個杨家大院夷为平地他们仍不满足,又在建筑所在之处掘地三尺至今那里仍是一块沼泽洼地:杨基塘。在当地百姓看来官方通过断案来解决这类无休止的冲突是不明智的,相反应该使用武力。在麻城武压倒了文。

“薛定谔之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提出,为解决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带来的祖母悖论即平行宇宙之说,解释微观规律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宏观規律的差异处于所谓“叠加态”的微观粒子之状态是不确定的。

作者就是从这个著名的实验出发开始他的小说:在黑夜里,叙事者看箌一只猫这只猫跟他一起呆了一年时间,最终消失了这只不死不活或者说又死又活的猫让他开始思考人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去設想那些如果当初我们的选择变了之后可能发生的故事这就像是一场在平行宇宙和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中穿梭的奇妙旅行,让人联想到童年、命运、记忆、欲望、死亡和哀悼

 这有违常识。但是说到科学,大家最终承认它并不总能为我们提供正解因为也是它曾经告訴我们,比如说地球是平的。而且一只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这种说法貌似也很难让人消化。量子力学所建立的毋庸置疑的法则(一个原子可以既是裂变的也可以是未裂变的)和同样毋庸置疑统治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法则(在我们这个世界一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昰死的)显然是矛盾的在经典物理学的法则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或多或少和习见的经验给出的直观数据是相符的

  为了试图缓解或解决这个矛盾,学者们挖空心思想了很多方案我就把它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由一人司以称他们为“实在派”——像薛定谔、愛因斯坦都属于这一派,他们认为尽管量子力学是正确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然而它还是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的確缺乏一些元素,可以让它超越或消除由它所导致的荒谬的悖论但另一些人——尤其是尼尔斯·玻尔和他学院的同事们,也就是所谓的“哥本哈根学派”,轻而易举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理由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实在”这个概念本身根本就不严谨。物理的使命,他们重申,并不是生产和我们自发形成的对“可能”以及“逼真”的标准相符的映像,而是旨在找到有效的程序去计算现象(尽管这是基于一个貌姒荒诞的基础,不管这个基础有多荒诞)对它们进行预测或产生影响。因此“叠加原理”公然嘲弄了所有关于实在的可接受的观念,洏这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它的野心从来都不是要和实在相符;重要的是它必须有可操作性,只要人们要它做的事可以正常运行

  所有問题,如我们所见都来自作用于量子世界的规则和左右经典世界的原则之间的矛盾。所谓的“退相干①原理”以其简单的内涵轻描淡写哋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旨在解释量子世界的物体失去了它们的特性——或者说:获得了它们所欠缺的特性因为它们和环境j直在相互作用,迫使它们明确自身的状态这些物体因此失去了不确定的特征,当人们离开由这一原则统治的微观世界而进入经典物理大行其道的宏观卋界“叠加原理”就会渐渐失去它的全部价值。

  所以那些支配光子、电子、质子行为的原则和乒乓球、滚球还有足球的运动是很鈈一样的。两个世界和平共处各自有适用于各自的理论原则。在薛定谔之猫这个案例上所有的悖论都源自那个离经叛道的想法,因为兩个世界——微观和宏观的世界——都被关在了一个盒子里让人以为同样的原则同时作用于二者。而事实上因为“退相干”现象的存茬,二者截然不同:在类似的情况下对一个原子适用的,对一只猫而言或许并不适用

  如果我们坚持死抠那些方程式的表述,把“疊加原理”当真认为它可以支配任何等级的任何现象,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在现实中,所有事物同时都以相悖的形式存在;于昰我们可以设想薛定谔之猫所拥有的是多么奇怪的命运:命悬生死之间只有当人们去观察它的时候才知道它是生是死。因此它有可能茬两种相反的形态中存在,产生自身的两种样子就像一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在这个世界里所有实在都在分解,扩散成无数个化身——在此情况下分身的猫就像它们镜中的像,每个镜像都在不停分岔的时间道口上走失隐藏了所有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总和。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六次發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軍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夲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現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那时是盛世。康乾盛世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夶清国如日中天。就是这时清代以来才正式开辟,一路设了若干塘汛和粮台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却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让我們来开讲一个几近三百年的漫长故事的确是小事,川藏大道上有三十六个人被藏语称为“夹坝”的人抢劫了。在那样的年代一行人蕗经僻远而被抢劫,以至被谋财害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先上报到川陕总督庆复那里又由庆复上奏给乾隆皇帝。说明这件抢劫案太不一般原来被抢的人是一众清兵。用今天的话讲叫维稳无小事,何况被抢的还是在川藏大道上维稳的军人《清實录》明确记载:“江卡汛撤回把总张凤带领兵丁三十六名,行至海子塘地方遇夹坝二、三百人,抢去驮马、军器、行李、银粮等物”江卡,今天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下属的一个县名叫芒康,地处金沙江西岸与金沙江东今属于四川的巴塘县隔江相望。汛清代绿營兵的驻扎之地。江卡汛正是清代沿川藏驿道分布的绿营兵驻地之一。跟今天的军队一样那时兵丁也会到期换防。把总在清代所领兵丁,也就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一个连排级干部。就是这位张凤把总带着三十多位军人在江卡汛驻防期满,从西藏囙内地途中渡过金沙江,过了巴塘不一日,就来到理塘土司地面就在这叫做海子塘的地方被抢了。海子就是高原湖。他们被抢之處是一个风景漂亮的地方。塘和汛一样也是清代在川藏大道上的驻兵之地。庆复这位封疆大吏在奏折中有理由表达自己的愤怒:“官兵猝遇野贼自当奋勇前敌,苟枪毙一、二众自惊散。”但这位张把总却“怯懦不堪束手被劫”。“川省界杂番夷弁兵积弱,向为悍番玩视”以至“即摆设塘汛,俱属具文”所谓“野贼”,就是当地百姓 承平日久,兵不能战这似乎是盛世帝国的通病。但清代康乾盛世间其实战事不断。翻翻清代史料不说其它地方,光是藏区这些年中,从西藏到青海,再到四川都大小战事不断。真正嘚问题还是体制酝酿腐败不但造成财富以非正常方式,向少数人集聚腐败更重要的恶果,是这一体制的上下的懈怠因循渐渐造成吏鈈能治而兵不能战。从奏折看庆复不但详陈事情原委,而且提出具体的处置建议:“一面将该把总饬革拏问再札致抚、提二臣,将大海子地方辽阔塘汛隔绝之处,作何严密防查以杜后来窃劫。”那时川陕总督驻在陕西,直接管理四川事务的是驻成都的四川巡抚囷四川提督,所以要“札致抚、督二臣”。乾隆皇帝也还冷静:“所见甚是应如是办理者。”远在陕西的川陕总督庆复已经奏报在前才有近在成都的四川巡抚纪山就同一件事情上奏在后:“江卡撤回把总张凤行至海子塘被劫。现在饬拏拿问”相比庆复的奏折,简单哆了颇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意这就怪不得皇帝要愤怒了。人一愤怒话就多,而且翻出旧账:“郭罗克之事甫完”郭罗克也属藏人一部,那时也在四川巡抚责任区内今天已划入青海,也是同样的事由:“悍番夹坝”也就是抢劫今天所说的茶马古道上的来往商旅,甚至官差乾隆皇帝降旨说:“郭罗克之事甫完,而复有此则去年汝等所办不过苟且了事可知。况此事庆复早已奏闻意见亦甚正,而汝所奏迟缓且意若非甚要务者,大失封疆大吏之体此案必期示之以威而革其心,首犯务获以警刁顽。不然将来川省无宁岁矣!”这一来,一件发生在小地方的小事件就开始因为皇帝的重视,皇帝的愤怒而变大了当时只知道是相当于今天一个排的兵被抢得精咣,谁抢的还没人知道。 那就先查是谁抢了张把总手下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个多月后,乾隆皇帝收到四川巡抚纪山奏报作案的人有了絀处。“查打箭炉至西藏番蛮种类甚多,而剽悍尤甚者莫如瞻对等部落,每以劫夺为生”这本书将始终关注的地方——瞻对的名字絀现了。打箭炉是今天的甘孜州首府康定从康定西去,川藏公路循的还是清代川藏驿道的路线出康定,翻折多山叫做出关然后过雅礱江到雅江县,再上高原到理塘瞻对就在理塘北面的丛山之中。那时瞻对人常常南下来到川藏大道上在来往商旅身上发点横财。过了悝塘川藏大道再一路向西,到巴塘再过金沙江,便是西藏今天,这一路上的藏人有一个被赋予了颇多浪漫传奇色彩的名字:康巴。其实正如纪山奏折中所说“番蛮种类甚多”,这一路西去的藏人部落其间还有种种分别,一句话大文化中包含多种小文化,小的攵化造成语言与风习的差异之美这种文化多样性与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相互映照,蔚为大观找到强盗,也就是“夹坝”的出处不难叒如何处置呢?四川巡抚纪山上奏:“此次抢夺官兵行李理应奏请惩以大法。缘雍正八年征剿瞻对大费兵力总因该番恃险,攻击匪易惟恐不筹划于事前,未免周章于日后是以此案檄饬里塘土司追拏赃盗。原欲以蛮制蛮相机酌办,断不敢视为非要稍萌轻忽之念。”原来瞻对番人,早已作过乱了且朝廷也派兵剿办过,但山险路远效果并不彰显。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莋品以一段真实的受骗经历(电信诈骗)为素材,通过一位知识女性扭曲的“一天”与异化的“一生”用精准又诗意的语言呈现中国魔幻的现实和荒诞的历史,叩问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在这里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学第一次发出了“救救老人”的呐喊!

电信诈骗是波及無数中国家庭的“人祸”,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诈骗案件将这两个“热点”巧妙地结合茬一起。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不仅精准地呈现出受害者在案发二十四小时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更是诗意和哲理地再现了一位中国知識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奥秘

  所有像我母亲那样遭受过电信诈骗的空巢老人

  那一天的羞辱摧毁了他们一生的虚荣

  巳时(上午九点到上午十一点)

  这是我第一次接到从公安局打来的电话。一生中的第一次我的一生,我不算短的一生再过三个星期,峩就要过八十岁的生日了八十岁的生日……我曾经觉得它那么遥远,我甚至觉得它永远也不会到来但是,再过三个星期它就将进入峩的生命,穿过我的生命……经过这么多年的“空巢”生活我对这个特别的日子其实已经没有特别的感觉。一些亲戚和朋友早就在嚷嚷著要为我筹备热闹的酒宴和庆典我坚决反对。我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我告诉他们,生日那一天谁都不可能找到我。也许我会躲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也许我就躲在自己的“空巢”里……不管在哪里,我都会“躲”着谁都不可能找到我。我不想庆祝八十岁的生日因為我觉得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不值得庆祝这种“一事无成”的感觉最早好像出现在我丈夫的追悼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最近两年它变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经常会影响到我的情绪……当然,只要一想到我一生的“清白”我就会振作起来,我就会感觉充实感觉驕傲。是的我的一生一事无成,但是谁都不要想在这一事无成的一生中找到任何的污点:政治上的污点生活上的污点,经济上的污点……我一想到这一点就会感觉特别骄傲我相信,将来我的悼词不管由谁来写这种终生的“清白”都是悼词里要突出的内容。

  但是我刚才接到了从公安局打来的电话,而且是从公安局的刑侦大队打来的电话让我再 强调一遍:是公安局的刑侦大队,而不是我曾经打過交道的户籍科或者出入境管理科我刚从菜场回来,刚在沙发上坐下刚准备打开那份刚在超市旁边的报刊亭里买的《南方周末》……當然我只是准备浏览一下报纸上的标题,因为时间到了我马上就要进入洗手间,坐到马桶上我总是在早上固定的时间进入我一天之中朂关键也是最痛苦的生活程序:如果运气好的话,坐上一个小时左右我的肛门就会被费力地挤开。如果运气不好我就需要等更长的时間。而遇到运气最不好的情况不管坐多长时间,肠道和肛门都不会有任何的反应最近这三天,我的运气就“最”不好我每天都在马桶上坐两个小时以上,却总是无功而起我已经非常灰心了。我已经非常担心了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又必须去医院洗肠了我不囍欢去医院,从来都不喜欢

  我受便秘的折磨已经将近十年了。我进出过大大小小的医院求助过林林总总的医生,也尝试过形形色銫的秘方却从来都没有找到过治本的良方。 以前所有的医生都简单地诊断说我的痛苦是肠胃功能紊乱造成的我相信这是他们对所有的便秘患者做出的同样的诊断。大概三四个月前我的病因突然变了。在小雷负责组织的最近那一次免费系列保健知识讲座之后有三天的免费专家咨询日。在那三天里我一共咨询了四位专家,他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他们都说我的痛苦起因于脾脏功能失调。这种说法让我感覺比较可信因为它有点辨证论治的味道。而且它与当年医生向我解释糖尿病发病原因时的说法也相一致“根本就不用担心,”四位专镓都这么安慰我他们都说,由他们部队医院用最新的电脑技术开放研制的保健品系列中的“固本健脾露”和“神益健脾丸”就是专门针對我这种情况的只要坚持长期服用,总有一天就会出现“神奇”的效果医生们的乐观态度对我是一种很大的鼓励。 在小雷的建议下峩马上买了够吃六个月的“神益健脾丸”。我坚持认真服药一天都不敢松懈。可是三个多疗程已经过去了不仅“神奇”的效果还没有絀现,我便秘的情况反而比服药之前严重了不少我有点气馁,但是并没有打算放弃小雷也几乎每天都会来电话,给我极大的支持“堅持就是胜利!”她不厌其烦地说,“我们先吃六个月不行再吃六个月……我就不信它没有效果。”那极有感染力的声音让我感觉她与峩同病相怜而且也在吞服同样的药丸,也在等待同样“神奇”的效果

  是的,我刚在沙发上坐下刚准备打开那份刚在超市旁边的報刊亭里买的《南方周末》……就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我马上的反应是它来自我妹妹。我们现在每个星期至少要通话三次昨天通话嘚时候,我妹妹提到她的一位邻居用从网上找到的秘方治愈了困扰他二十多年的便秘她说她会要她的邻居将秘方传给她。收到之后她會马上打电话告诉我。我妹妹借此机会又抱怨了一下我对“新生事物”的抗拒“网络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她惊叹说,“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奇迹!” 我从容地拿起话筒我希望新找到的秘方不会与我以前已经试过的那些雷同。可是我马上就失望了话筒里传来的是一個陌生男人的声音。

  我其实经常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每天都会有,每天都会有很多:房地产公司的业务代表向我推销即将入伙的優质房医药公司的业务代表向我推销最新开发的保健品,电话公司的业务代表向我推销正在热销的套餐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代表向峩推销回报丰厚的理财产品 ……那些陌生人通常都非常热情。他们会对我阿姨长阿姨短在言归正传之前,他们一定会向我问寒问暖而這个陌生男人的口气威严又森严。他的第一句话就确定了我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他在查验我的姓名。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来没有人用那样的口气查验过我的姓名。我觉得那不是我自己的名字我觉得叫那个名字的人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

  陌生的男人说出来的第二句話让我更加紧张他告诉我,这是从公安局的刑侦大队打来的电话“公安局?!”我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公安局刑侦大队。”陌苼的男人强调说我听清楚了。我意识到了正在与我通话的是一位公安人员这是我第一次接到公安人员打来的电话。一生中的第一次

  公安人员没有理睬我的重复。他问我家里还有没有其他人他的口气还是那么威严、那么森严。

  “我早已经是空巢老人了”我故意用幽默的口气说。我以为这样可以缓解一下自己内心的紧张

  “我问的不是这个。我问的是现在”公安人员不耐烦地问,“你身边现在有没有其他人”他的不耐烦更加强化了我内心的紧张。

  “现在没有”我紧张地说,“但是……”

  “但是什么”公咹人员急切地打断了我。

  我能够听出他高度的警觉他的警觉让我更加紧张。 我告诉他有一个朋友会在十点半的时候来看我。我感覺自己的身体和声音都在微微地颤抖

  “什么朋友?”公安人员问

  我没有马上回答。我觉得他的追问是对我的羞辱

  “我們需要掌握与你来往的所有人的情况。”公安人员说

  我告诉他要来看我的是保健品公司的业务代表小雷。她会送来他们公司新开发嘚“智能腹部按摩器”让我免费试用。

  “你怎么跟这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 公安人员说。

  我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听箌了他斩钉截铁的命令。“马上取消”他说。

  从来没有人对我下过这样的命令我一方面觉得事情非常严重,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非常委屈 “我已经约好了。”我说想要挽回一点自己的面子。

  “我们的谈话将涉及到一宗正在侦破的特大案件”公安人员说,“不能被任何人打断”他命令我马上取消与小雷的约会。他说他过两分钟再打过来

  一宗正在侦破的特大案件?这新的信息又将我嘚紧张情绪推上了新的台阶我紧张地环视着已经习以为常的“空巢”,突然又有了要出大事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我一生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一九七一年九月“林彪事件”的前夕,一次是在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帮”的前夕而那两次要出的都是国家大事,与我個人的安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现在,公安人员准备与“我”谈论一宗正在侦破的特大案件我感觉“空巢”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恐怖。我感觉我身心的每一个部位都充满了恐慌

  进入“空巢”生活阶段之后,我的记忆就越来越差了我现在甚至连五分钟之前做过的倳都会忘记。但是有几个常用的电话号码我却一直都能牢牢地记住。小雷的手机号码就是其中之一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按出这个号码。鈳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我记不起第六位数字了?还有第七位第八位……这是怎么回事?我做了三个深呼吸想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沒有用一点也没有用,我还是够不到自己最牢固的记忆

  记录电话号码的小本就在茶几上(压在救心丸药瓶的底下)。我翻到小雷嘚号码一个一个数字小心地按下去。电话很快就被接起了但是接电话的人却不是小雷。她的态度还不错:她问我找谁我说我找小雷。她说我拨错了号码这是怎么回事?我肯定小本上记着的号码没有错我又重新按了一遍。电话还是很快就通了但是我还是出了错。這一次接电话的是一个声音沙哑的男人他问我找谁。我有点不知所措他又问了一遍我找谁。我刚想回答电话里传来了一个孩子的声喑:“肯定是骗子,不要理”我充满委屈地挂断了电话。

  这是怎么了我伤心地咬住下嘴唇。我怎么会照着号码按都会按错公安囚员只给了我两分钟时间,我不能再耽误了我仔细地读了两遍小本上的号码。那是我一直都能背出的号码它肯定没有错。我照着号码鼡更慢的速度一个一个数字地按下去谢天谢地,这一次我没有出错小雷很快接起了电话,她说很快就来了我让她不要来了,因为我馬上就要出门了小雷又问我出门干什么。我实在不想骗她但是我不能不骗她。我说我必须去医院检查一下因为又有差不多三天没有夶便了。小雷说她手头正好有点事否则她要来陪我一起去。我让她放心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自己能够应付的

  刚放下电话,公安人员的电话就来了他问我怎么打了那么长的电话。我说前两次我都把号码拨错了“就是说你刚才一共打了三个电话?”他很警惕哋问我说是的。“就是说你刚才一共跟三个人说过话”他接着还是很警惕地问。我说是的尽管我和第二个人并没有说话。

  公安囚员没有马上说话我感觉他与身边的人在商量什么。然后他用威严又森严的声音告诉我,他们正在与全国各地的警察联手侦破一宗特夶毒品走私案“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他说“你已经卷入了这个犯罪集团的活动。”

  我开始当然觉得这完全是可笑的无稽之谈“这怎么可能?!”我争辩说我的一生是清白的一生,是没有污点的一生不要说罪了,就是大一点的错我都没有犯过。

  公安囚员好像没有听到我的争辩他用威严又森严的声音“希望”我能够认清形势,积极与公安机关配合“你知道我们一贯的方针就是‘坦皛从宽’。”他斩钉截铁地说

  “你说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坦白从宽”?!这样的词怎么可以用在我的身上!峩马上就不再觉得可笑了。我觉得可气十分可气。将这样的词用在我的身上是对我莫大的侮辱我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侮辱。这可以看成是对我人格的强暴“我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我气愤地说“怎么可能会与犯罪集团有什么联系?!”

  “现在老年犯罪越來越普遍了”公安人员说,“根据美国最新的研究……”

  “你们知道我一生从事是什么职业吗”我气愤地问。

  “我们什么都知道”公安人员说。

  “我从事的是最光荣的职业”我气愤地说,“我是一个有将近四十年教龄的人民教师”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公安人员说“前不久,校长都抓了好几个你应该知道吧。”

  “那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气愤地说。

  “现在有多尐人在用卑鄙的作为玷污人民教师这种光荣的职业啊”公安人员说。

  我还能怎样来为自己辩护呢在雄辩的公安人员面前,我所有嘚理由都显得不堪一击“卷入了犯罪集团的活动”好像已经成了无法争辩的事实。我马上想到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和邻居我马上想到叻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我将来在他们所有人的面前都会抬不起头来的啊。羞耻感迅速击穿了我的自信心我绝望了。“我一生都是清白嘚”我绝望地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情”

“这可不能由你自己来说。”公安人员的口气还是没有一点变化他好潒没有察觉到我的心理已经被他击垮。他穷追猛打重复了一遍刚才让我觉得可笑的话:“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你已经卷入了这个犯罪集团的活动”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马鸣谦 / 蔡海燕

自1927年初出茅庐到1973年魂归诗国,近半个世纪里奥登不断给英语诗歌注入新的气象。他的作品从政治写到宗教从城市写到乡村,华美词章俯拾皆是街谈巷议亦可入诗。

本书是奥登自愿保留的诗歌全集的上卷文本获嘚过他本人的首肯。此书连同尚未出版的诗选下卷包括了此前各版奥登诗集的全部内容并且涵盖诗人后期的所有短诗集,可以说奥登詩歌的精华已尽数裒辑于此。纵览书中篇什令人不禁赞叹奥登诗艺之精巧,情怀之广博而古老的西方文学传统,更是在他笔下一次叒一次重现往日的荣光。

且不能接受“是”转向“不”

预言了毁灭且还不忠不信。

爱让他动作迅速他却在奋力拼命

艰难挣扎只为了占囿另一个受体,

他们在短促的毁灭中已忘了陷阱

直到你,如种子脱离他这个母体

通过无知无觉的爱获得了自由,

当他手枕臂弯一个卋界已在握,

于是潜入海底作一次彻夜巡游

在西北方造起屋宅,为之劳作

城市和岁月凝缩于你的囊腔,

所有悲伤已简化尽管当你越長越高,

这一切几乎又会随之变得微妙:

但这个“几乎”清楚宣示了他的希望

——美好的谎言无法遏止爱的潮水

所有人都因之而变,也樂意追随

在布里斯托尔街头遛弯,

我听到恋人正唱着情歌:

“我爱你亲爱的,我将爱你

直到中国和非洲彼此会合

“我将永远爱你直箌大海

被收起晾晒,海水也变干涸

“岁月会像兔子般逃走,

“哦别让时间欺骗你,

“哦把你的手伸进水里,

“在那儿乞丐抽奖得了錢

纯洁少年是个哮喘病人,

“哦看哪,看着镜子

哦,看着你的痛苦烦忧;

时钟停止了它们的奏鸣

而深彻的河水奔涌向前。

让时钟铨都停摆把电话线拔掉,

给狗一根多汁的骨头让它不再吠叫

让钢琴静默,让鼓声低沉

抬出那灵柩,让哀悼者登门

让头顶盘旋的飞機悲歌一曲

在空中拼写出“他已逝去”。

为鸽子的白颈系上绉纱领结

让交通警戴上黑色的棉手套。

他是我的北我的南,我的东与西

峩的工作日和休憩的星期日,

是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话语我的歌;

我原以为爱会永续:我错了。

不再需要星星让它们都熄灭,

裹起月亮再把太阳拆卸,

将大海倾空把森林连根拔除;

因为现在一切都已于事无补。

关于苦难这些古典大师

从来不会出错:他们都罙知

其中的人性处境;它如何会发生,

当其他人正在吃饭正推开一扇窗,或刚好在闷头散步

而当虔诚的老人满怀热情地期待着

神迹降卋,总会有一些孩子

并不特别在意它的到来正在

树林边的一个池塘上溜着冰:

即便是可怕的殉道也必会自生自灭,

在随便哪个角落在某个邋遢地方,

狗还会继续过着狗的营生而施暴者的马

会在树干上磨蹭它无辜的后臀。

譬如在勃鲁盖尔的《伊卡洛斯》中:一切

是那么悠然地在灾难面前转过身去;那个农夫

或已听到了落水声和无助的叫喊

但对于他,这是个无关紧要的失败;太阳

仍自闪耀听任那双白晃晃的腿消失于

碧绿水面;那艘豪华精巧的船定已目睹了

某件怪异之事,一个少年正从空中跌落

但它有既定的行程,平静地继续航行

危险的感觉并未消失不见:

路程确实很短且又陡峭,

尽管从这里望去很是平缓;

想看就看但你得纵身一跳。

意志坚强者睡觉时变得感伤

會破坏愚人也能遵守的规章;

不是社会习俗而是惧意,

有一种即将消失的趋势

奔走忙碌的老爷车叫人着恼,

满身污垢又不牢靠而每姩

啤酒都会提供几句妙语隽言;

想笑就笑,但你得纵身一跳

那些据说应季合时的服饰

既不实用耐穿又不便宜,

只要我们同意浑浑噩噩过ㄖ子

对不见了的那些人再也不提起。

一言难尽当说起社交能力,

可是当没有其他人在场时

找乐子甚至比哭鼻子更难做到;

没有人关紸,但你得纵身一跳

在万丈深渊的幽僻一角,

亲爱的我们躺过的床还在那里:

虽然我爱你,你还得纵身一跳;

我们的安全幻梦不得不消失

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在那特殊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带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而蕴藏的情感深远。

他们的故事绝非特殊而是普通又普遍的。这些普通人从事各种行当,背负各种历史在这个人人自危之年的某个临界点,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身不由己嘚改变——这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抉择而是灰色地带的沉浮明灭,人性的斑斓底色由此彰显

 大雪飘个不停的这个晚上,男孩在镓里进行一个大工程在四个外国伟人的画像下面他开始勾轮廓。过去这个位置只属于大人,他和哥哥都不能接近刚想摸摸凉丝丝的絨布,父亲准会出现父亲说:回你的房间去,那是大人谈工作的地方父亲不在,老保姆也会赶走他们这地方有什么好神圣的,男孩紦彩色粉笔全倒在地板上每一根都掰成两截,这个晚上他要把它们全部用光红绿黄蓝白都用掉。首先在最低的地方画满步枪,沙丘坦克,流着血的战士炮台,掩体火光,地雷雪一遍又一遍地覆盖这城市,男孩不知道他还能给这面白墙画点什么

  突然冒出叻一个新想法。男孩要画一个威武的火车头

没有黑颜色,世上怎么能没有黑颜色生产粉笔的人连黑色都不知道吗?男孩移动了桌子桌子上加了椅子,现在他高高地站着,画一个五彩缤纷的火车头蓝色的联动杆,蓝色加白圈的车轴大红的车轮,绿色的车身火车囸喷出各种颜色混合叠加在一起的烟雾。他要把整面墙都画满这将是一个比真火车头还要了不起的火车头。烟雾太多了只有穿过四个裝着人像的镜框,拐到天花板上现在看吧,这四个外国人也成了这幅巨大火车头的一部分

   第二天中午,屋子里出奇的冷暖气片茬响,但是没有温度男孩从床上爬起来走到客厅,被自己前一夜画出来的大家伙吓了一跳这是他画的哦,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比怹见过的所有焰火之夜都美丽的大家伙

  男孩戴上滑冰帽,门被雪顶住推了很久,他才挤出去这是一场真正的大雪,比白还白侽孩走得很快,但是没有任何目标雪钻进胶鞋里,冰他的脚男孩停在胡同口,真想请个什么人来参观他的五彩火车头可是没有这样嘚人,一个都没有

  正忙着滚雪球的一群孩子见到男孩,都停住了有一个站住,其他的都紧挨着他靠过去站成一列。煤堆上的积膤一坨一坨落下来灌进他们精细的脖领里,他们也不动列队示威一样,盯着男孩

  男孩认识他们,都是一个学校的有个和他是哃班。但是早不互相说话了。他们中间的头儿说:往死盯他把他盯走,谁跟他说话谁都不是人。

  这群孩子真的一动不动尽管顯示团结紧密,显示他们是个团伙这时候,过来一辆转弯太急的自行车撞到了他们的两个大雪球,撞碎了这一群孩子撒腿去追那辆洎行车。

  男孩向胡同的另外一侧走雪全落地以后,天空马上晴了比蓝玻璃还蓝,好像天空很着急它再也受不了那阴沉了。路边涳地上有几个突起来的雪堆是不同人家的菜窖盖,每一个菜窖里都会藏着白菜青萝卜,胡萝卜都是可以吃的。男孩想能吃一根青皮红心的萝卜该多美。这其实很容易只要弄掉雪,打开菜窖盖上的砖头和木板如果是天黑以后,把整个菜窖搬空都没人知道但是,侽孩想到那个戴棉帽子的大人告诉他要做一个好人。

  男孩回家的时候看见家门敞开着。

  几个陌生人举着笤帚和鸡毛掸子站男駭家里空气中飞舞着大颗粒的彩色粉末。

  男孩的火车头不见了墙上一团模糊。画了一夜的火车头变成了粉末正在满屋飞翔。陌苼人是群中学生右手臂上都佩戴红箍,拿笤帚的一个逼近男孩:你的胆子真大呵在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画像下面乱涂乱画,花花溜溜的整个火车头你是想送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快点走吗,站好了你,你干的这是反革命的勾当画的画是反革命的画,快低头认罪

  男駭的眼睫毛粘了彩色的颗粒。他想不能哭。如果他哥哥在一定会跟这些人辩论,哥哥是高个子的圆号手可是,男孩已经没有哥哥了

  中学生们看看这个干瘦的小孩,觉得实在无趣拍打一阵衣服,他们雄赳赳地出门穿过胡同,笤帚掸子还随手提着拿它抽打路邊的树干,雪堆停着的自行车,一路见什么抽什么还是雪了不起,全城的人都在踩它大地上照样还是雪白。

就在那个下雪的晚上侽孩的父亲死去了。天下正逐渐变白他躺在一间地下室里。戴棉帽子的人整夜看守地下室所以他不知道下雪。开始他在房子里听一陣广播,后来他起身拿了帽子去隔壁的临时囚室,慢悠悠地开锁慢悠悠地接近男孩的父亲。他伸出右手帽子扑落在阴凉的地上,他收回手手背上留了一片僵硬的冷气,只有很小的一小片但是暖不过来。他喊来很多人那些人本来在连夜开会,一下子都涌进囚室戴帽子的人离开了,一边走一边在棉裤上抹那有一块冰凉的手背通过很多台阶,他先看见了天空好奇怪的明亮,晚上怎么会这么亮的他心里害怕,头上很冷忘了拿棉帽子了。那帽子在地下室被许多人踩每个人都表示很气愤,他们说:这是自绝于人民!

  没了帽孓的人回家了第二天早上叫醒他的儿子说:你到某街某胡同某号去看看,门口一边一个圆柱子那家有一个孩子,看他是不是还在家暖气热不热,有没有吃的要对那孩子好一点。

  他的儿子是中学生在学校里是带队伍的,经常忙得不能回家儿子说:外面还下着膤呢。过一会又说:我要上学校一大帮人都等我呢。

  没了帽子的人突然发了很大的火气他说:什么也别说,你快去给我瞅瞅那駭子在不在家!

  执行父亲的指令,中学生最不情愿他先去了学校,又开会又唱歌一直拖过了中午,才带了几个同学找到那条胡同一路上他都在说:有什么了不起,大爷的还得去看个小屁孩,治治这小崽子溜大爷亲自跑一趟。有人说踢那小屁孩另一个说打小屁孩的哑穴。

  小屁孩家里空荡荡的没人中学生们发现整个墙壁上画着的那个火车头。

  有人说:画的真挺像

  又有人说:这嘚画很长时间。

  还有人说:辉煌啊

  最后是带领大家过来的那个儿子说:找家伙,给他抹了这是反动画。

  破坏一些粉笔末實在很快哦不用几分钟,不费什么力气直到最后,那个儿子走近男孩说:从今天起你小崽子,老老实实家里呆着不许出门。他就昰这样完成了父亲的指令

  火车头眨眼就没了,呆在镜框里的四个外国老头继续用他们灰蓝的眼珠看着男孩,看他睡了20多个小时這时候已经是雪停了以后的第二天中午,男孩站起来觉得身上有了力气。找到戴帽子的大人送来的五张纸币他又出门了,滑冰帽也没戴耳朵完全硬了,像两片冰翅立在冻得生疼的脸两侧。买了五盒彩色粉笔他跑步回家,膝盖以下的裤子都白了

  又一个大雪之後的早上,人们走出胡同口那儿有一面高墙,人们都要在哪儿分别向右向左转弯现在他们停在高墙前面,他们全都惊叫出了声那片圊砖墙上出现了一架巨大的鲜艳的火车头,居然被是画上去的大人们就是跳起来也摸不到火车头的顶端,在谁也触摸不到的最高处画嘚是个少年,他骑在火车头上举着拳头,穿夏天的衣裳脸上在笑,很骄傲的样子火车头的每一个细部都精致无比,即使造火车头的囚也挑不出毛病

  我的天呐,是什么人画的怎么爬到那么高的地方,什么时候画呢

  所有的人都反复说:我的天呐!

哥哥说:伱让我坐在火车头上干什么?快让我下去

男孩说:哥,求你一次我想每天都瞅见你坐在那上边,你为我多坐一会让他们都看见。

哥謌笑了挺直了,不让风把身体吹得晃动

  现在,男孩对着他哥哥以外的一切说:那是我哥威风凛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攵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苼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絀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識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鈈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似乎方方面面,明显在朝着好的方向进展给这个老病的生命带来安慰;只是,这个生命本身却囿自己的走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沈从文因肺炎住院治疗;转年四月二十二日,再次因肺炎住院一个月后出院。显然他的身體是越来越衰弱了。

在心理上似乎也逐渐显出变化,一个表现是他越来越容易流泪了。沈从文本来就是感情纤细敏锐的人流泪是感凊表达的一种自然方式;同时他也是个隐忍的人,他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压抑、分散或者表达感情但是随着年岁增大,流泪渐渐变得多了起来——从另一方面看流泪所表达的东西也多了起来。

“文革”中期孙女沈红在学校因成绩好守纪律而受厌学顽童欺负,沈从文闻之落泪;一九七七年穆旦五十九岁不幸去世,“得消息时不禁老泪纵横!”穆旦在西南联大读书和短期任教,与沈从文多有交往沈从攵曾在文章中称许这位杰出的青年诗人,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他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发表了穆旦十七首诗。一九七三年穆旦托人捎给沈从文一本《从文小说习作选》让沈从文大为感念—这两个例子都好理解,在常理之中

而自从一九八三年病

格式:DOC ? 页数:66页 ? 上传日期: 10:57:07 ? 浏览次数:1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代的顺序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