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乡精准扶贫手续办好快一个月了,为什么不奇瑞金融放款查询

#深度落实“433”发展战略#精准o滴灌 扶贫o攻坚_陇南财政-爱微帮
&& &&& 【深度落实“433”发展战略】精准o滴灌…
国家提出精准扶贫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后,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陇南有着怎样的战略部署?各级政府和部门又各自拿出了哪些“轻重武器”?  对此,陇南的答卷是,坚持高位推动,强势推进,首战主攻连片特困地区,同时精准发力,瞄准每个贫困户开展精准帮扶,实行定点消除贫困,全面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全市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10.17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的63.94万人(预计),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44.67%下降到2014年25.9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底的3088元增长到2014年底的4023.7元,全市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从容实现精彩一跃。  【草滩村】 汇流“滴灌” 山乡巨变  ◎ 记者靳淑敏  “从被列为鸡峰片区整村推进村,一年的时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当成县鸡峰镇草滩村村主任已10年的谈志刚来说,草滩的变化自己也想不到。  “以前,草滩社的路又窄又危险,连一辆三轮车都很难通过,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泥泞不堪,稍不注意,车子就会侧翻。而现在两辆车能并行。”谈志刚说。  随后,提升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的队伍在去年3月也进了村,开始探测水源,修建泵房、蓄水池、水柱,历时半年,草滩村93户377人的“饮水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去年7月,成县供电公司开始对草滩村进行电网改造,以前只能进行基础照明的低电压时代一去不复返,村民们不用再担心多台家电同时运行就断电的情况出现。  让村民们最为惊讶的是,4G网居然也进了草滩村。能够坐在家中看外面的世界,对村民们来说有点儿新奇。  “这些变化也让草滩村的未来蓝图一次次升级,我们村刚刚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旅游扶贫示范村。”  说起村里的未来,谈志刚信心满怀:现在想干、要干的事还有很多,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有信心把草滩建得更好!  【元滩村】  “挂图作战&步履更坚  ◎ 记者韩县银  在西和县十里乡元滩村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几张醒目的图表,明确列出了元滩村扶贫攻坚的对象、内容、目标、措施及进展情况等。  “图表是最近才挂上去的,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作战图。”扶贫驻村专干景训强介绍道。  景训强说,有了作战图,帮扶单位就能够按照各贫困户存在的缺项,补齐短板,因户施策。“哪些村民缺技术,就鼓励他们参加培训,给他们送技术;哪些村民要发展产业,就帮他们协调资金、土地……”  据了解,今年以来,元滩村围绕“五个精准”的要求,严格按照“11221”程序,扎实开展了贫困户识别工作。  同时,针对致贫原因不准确,帮扶措施、帮扶目的、帮扶时限不明确等问题,再次进村入户,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等工作。  村民陈岁儿告诉记者,如今,他们想要了解扶贫的相关信息,只要去村委会看一看墙上的图表就能“心中有数”。  “帮扶干部也能够在‘作战图’的引领下,一年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精细组织,精准发力,切实帮助村民实现脱贫目标。”景训强说道。  心声@ 成县苏元乡水坝村 辛凤杰  水坝20多年的发展,抵不过近3年的变化,和过去相比,收入增加了,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徽县永宁镇青山村 强平  到扶贫互助社贷款“短、易、快”,节省了时间,破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虽然资金数量不大,但帮助很多村民圆了致富梦。@ 礼县城关镇青林村 李强  去年9月份打完工回家乡,当下车走进村口看到这美丽的村庄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走错了地方。@ 康县王坝乡大水沟村 肖九宏  随着村子的发展,不少人慕名来到大水沟村体验生活,会为大水沟村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 李早玉  住的是崭新的楼房,走的是宽阔的水泥路,出门便是粮油店、超市、电话缴费处,在家里也能随时冲个热水澡。@ 西和县姜席镇谢庄村 谢问问  村容村貌改善了,我的农家乐生意也好了,在旅游旺季,每月能收入1万多元,每年纯收入达到6万元。@ 宕昌木耳乡布竜村 漆石生  随着相关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利好政策的出台,我种植了党参、当归、柴胡、大黄等中药材共16亩,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门沟村 林长生  以前,我们村没有通公路,到外面买东西主要靠人背驴驮,现在村里的路硬化了,出门方便了很多。@ 两当县杨店乡灵官村 石国红  现在村上全部都是新房,小汽车也有了10多辆,接新媳妇的时候,光村上自己的车就够了!我们的生活真是大变样了!  精准扶贫1、创新完善扶贫攻坚思路  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433”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明确提出“扶贫开发要快速推进,在合力攻坚上迈出新步伐”的要求,确定了把陇南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的奋斗目标。2、实施特困片区扶贫攻坚  从全市183个扶贫重点乡镇2433个重点村中,筛选确定了80个特困乡镇、822个特困村、25个特困片区,提出了打好片区扶贫攻坚战的基本思路。3、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目前,2013年底建档立卡数据的修改完善工作已全面完成;2014年帮扶措施及受益贫困户信息已采集完成;针对2015年拟脱贫贫困人口帮扶措施落实和信息采集工作已基本完成。4、着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  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突破1000万亩。今年,市委1号文件部署了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5、创新拓展技能培训渠道2014年,全市共完成“两后生”培训18000人,“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1320名,劳务技能培训9.72万人;完成劳务输转74.0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5.84亿元。6、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编制完成了总投资40.9亿元的《年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去年出台了《2014年易地扶贫搬迁资源整合工作方案》;今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已经审查批复,确定年内搬迁4059户18073人。7、着力强化金融支撑保障2014年新增贷款24.7亿元。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款5.96亿元、发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1772万元。共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704个,注入扶贫资金15875万元。8、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2014年全市高考二本以上上线2967人,比2013年增加222人;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7.5%以上;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平均提高15%;新增城镇就业近2万人。9、着力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率先在全市19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扶贫工作站;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县区扶贫互助资金管理中心;全面启动电商扶贫试点工作。10、深入开展双联行动  安排1504个省市县乡四级行政企事业单位联系贫困村2498个;32506名干部联系特困户99350户,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联系和与特困户的稳定对接。双联帮扶单位累计协调落实资金20多亿元,帮办实事3万多件。(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努力抓增收、优结构、惠民生、强保障,为实现陇南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木耳乡评选表彰精准脱贫“追星族”_陇南宕昌发布-爱微帮
&& &&& 木耳乡评选表彰精准脱贫“追星族”
监制:刘 & &辉审核:王永刚 & & & 编辑:包东胜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发布宕昌消息、传播宕昌声音、讲述宕昌故事、展示宕昌风光、推介宕昌产品,向你全方位展示“羌韵佳境、红色圣地”宕昌的独特魅力!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甘肃日报 数字报刊平台
|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国际国内
第04版 副刊
& & & & & & & & &
【省级媒体看陇南】聚焦发力拔穷根——— 陇南市创新思路推进精准扶贫纪实
【省级媒体看陇南】聚焦发力拔穷根——— 陇南市创新思路推进精准扶贫纪实
&&&&聚焦发力拔穷根&&&&———&陇南市创新思路推进精准扶贫纪实&&&&◎《甘肃日报》记者&周者军&&&&秋日,走进陇南,瓜果飘香、景色宜人。步入昔日的特困村———&宕昌县木耳乡布竜村,过去弯弯曲曲的土山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以前破破烂烂的土房子,变成了规划整齐、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安装上了太阳灶;而村上开办的网店、新建的文化广场,则让村上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这是陇南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缩影。&&&&甘肃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陇南是甘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陇南市把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行动,扬长避短、创新思路,瞄准特困片区精准发力,通过推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等工作,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621元,增加到2014年的4023.7元;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30.46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64.37万人。&&&&打出扶贫组合拳,不脱贫誓不罢休&&&&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后,陇南市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陇南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制订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方案,鲜明提出了全市精准扶贫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陇南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实施精准扶贫是千家万户的共同愿望,各级党委政府将并拢五指,瞄准靶心,精心组织,精准发力。用扶真贫、真扶贫的实际行动来检验各级干部落实‘三严三实’的实际成效。”&&&&“1+17”专项方案,体现了对陇南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的考虑,涵盖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生态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总体要求上,围绕“六个精准”,对涉及的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明确了具体任务、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分工、完成时限和检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形成了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工作链条,保证了扶贫措施的精准,杜绝“花拳绣腿”、力求“拳拳有效”。&&&&精准扶贫能否落实好,关键在干部。陇南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全市各级党委一把手全部担任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签订了精准扶贫工作责任书,加大了扶贫工作在全市工作考核中的权重。在全市所有乡镇建立了扶贫工作站,选派100名副县级干部、400名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脱产到乡镇、村挂职专抓扶贫工作。同时,整合省、市、县双联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帮扶力量,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人,深入全市13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了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度,陇南市组织市县乡村干部高质量完成了1365个贫困村64.37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选准了扶贫对象,细化了致贫原因,实化了帮扶措施。&&&&瞄准特困片区,精准发力拔穷根&&&&陇南山大沟深、人多地少、贫困面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启动后,陇南9县区整体纳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扶持范围,按照国家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达130.46万人,占全省837.52万贫困人口的15.58%,贫困发生率53.21%,居全省第一。贫困村普遍存在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面对这一艰巨的脱贫任务,去年以来,陇南市把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帮扶力量,以“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方式,集中力量突破、补齐短板制约,形成了扶贫攻坚的“拳头效应”。&&&&走进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特困片区,一排排羌藏风格的砖瓦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连通村村社社。每个村里,村小学、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一应俱全;街道上来回穿梭的摩托车、农用车,更使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充满生机和活力。&&&&“现在的变化真是像做梦一样。”岳藏甫村村民杨碧莲告诉记者,通过政府特困片区扶贫开发,村里人用上了自来水、太阳灶,开上了三轮车、住上了新房,娃娃上学近了,看病打针不到3分钟就到了医疗所。&&&&今年,陇南市把50亿元“1236”扶贫攻坚整合资金主要用于片区扶贫攻坚,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特困片区4.14亿元,占计划指标总额的92.9%。全市90%以上的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都安排在特困片区建档立卡贫困村,用于加快推进特困片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电商扶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新模式&&&&草滩村是成县鸡峰镇的一个偏远贫困山村,村民罗俊贤家里养了20箱土蜂,一年能产蜂蜜300公斤左右。过去,出售蜂蜜要走15公里山路,靠牲畜驮或者背到镇里的集市上去卖,价格低不说,卖不完还得背回家。2014年,通过村里的网店,罗俊贤的蜂蜜全部被卖了出去,土蜂蜜的价格每公斤高出市场近一倍。今年,草滩村的土蜂养殖从过去的200多箱,增加到了640箱。靠网上销售,村里的土鸡蛋脱销了,大家养殖土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和草滩村一样,如今在陇南,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庄通过电子商务把村里的土特产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在网络上搭建起优势资源走向市场的快车道,陇南在全国探索出扶贫开发的新模式———&电商扶贫。今年,陇南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陇南是我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境内气候温润,降雨充沛,全市以核桃、油橄榄、花椒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达1045万亩。长期以来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底,陇南市委提出了在电子商务方面实现集中突破的发展思路,通过网络把优势资源与全国大市场进行对接,着力解决特色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在推动电商扶贫的过程中,政府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强化财政金融支撑,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农村返乡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办网店。市扶贫办与工信委、移动公司密切配合,提出了整片区解决宽带网络的办法,与邮政部门密切协作借助村邮站解决物流问题,并通过建园区、搭平台、架光缆、修公路、畅物流,为电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万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全市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目前全市开办网店6800多家,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16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60多元,促进就业2万多人。&&&&为提高陇南农特产品的知名度,陇南充分运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平台、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微信组成的微媒体矩阵,宣传陇南良好生态,叫卖优质特色产品,陇南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得到彻底打破,不仅把优质农产品卖了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陇南的干部群众逐渐树立了“互联网思维”。&&&&“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群众的视野开阔了,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中解放了出来,打破了封闭落后的惯性思维,增强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陇南市市长陈青说。&&&&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破解资金短缺瓶颈&&&&对农村贫困群众来说,资金短缺是主要的瓶颈。去年以来,陇南市先试、先行,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作为金融创新改革的突破口来抓。&&&&陇南市成立“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陇南市“三权”抵押贷款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在农经等部门确权颁证后,通过产权交易中心的资产评估,可以作为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通过“三权”抵押融资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改革,使广大农村“沉睡的资源”变成了“流动的资本”,从而破解了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武都区汉王镇马坝村的村民们还记得,去年7月30日,全省第一笔以整村推进形式发放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性抵押贷款在武都区汉王镇马坝村正式发放,贾永杰等96户农户,拿到了市农行发放的共计420万元土地经营承包权贷款。&&&&贾永杰告诉记者,他们村拿到贷款的人,有的用来扩大枇杷、红提葡萄的种植面积,有的用来发展养殖业,还有的做起了小生意……&&&&“三权”抵押贷款的“破冰”之旅,也为陇南各金融机构拓宽各类涉农贷款业务、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提供了有效途径。市建行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行“农耕文明”涉农贷款业务;武都农村合作银行推行以“协会+农户+银行”为模式的“椒红宝”信贷产品。&&&&目前,陇南市已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截至7月末,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1.6亿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9亿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11.4亿元、双联惠农贷款16.8亿元。市上还启动实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金融改革试点,农户贷款额度由原来的5000元提高到3万元至5万元,目前已在试点村发放贷款35户、165万元。&&&&同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探索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贫困户以贷款入股,做到扶贫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龙头企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合作社)跟着市场走,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9亿元。&&&&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大数据平台建设快速推进&&&&今年以来,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火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发现“吃、住、游、玩”,在这里都可以享受到。&&&&凤凰谷村,过去叫史家沟。村子的更名,源于近几年村子像凤凰涅槃一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村,而且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乡村旅游景点。&&&&目前,凤凰谷村已建成8家农家客栈,可容纳200人就餐,有29间客房74张床位,已形成了走进美丽乡村、体验农家生活、开展养生度假的乡村旅游模式。&&&&村支书史佐宏告诉记者,平均每天有游客100多人,特别是节假日,游客爆满,客栈的床位住满后,许多游客就在村里的广场上搭起帐篷。&&&&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全村的农副产品都成了餐饮原料。乡村旅游至少带动村内100户村民直接或间接获取了收益,同时促使返乡青年和留守妇女就地就业。&&&&立足陇南生态良好、文化厚重的优势,陇南坚持以旅游开发助推扶贫攻坚和富民增收,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40个,开办农家乐994户、农家客栈109家。&&&&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陇南加快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了64.37万贫困人口的建档、采集、审核、录入等精准识别工作。同时,组织了专门力量正在自主研发既能兼容省上系统,又能自主运行、体现陇南特点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应用系统。注重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融入全市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为契机,整合全市各类信息资源,建成了集全市数据汇集、分析挖掘、专题应用、应急指挥、政务效能监督等为一体的陇南市大数据政务中心。&&&&聚焦发力拔穷根&&&&———&陇南市创新思路推进精准扶贫纪实&&&&◎《甘肃日报》记者&周者军&&&&秋日,走进陇南,瓜果飘香、景色宜人。步入昔日的特困村———&宕昌县木耳乡布竜村,过去弯弯曲曲的土山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以前破破烂烂的土房子,变成了规划整齐、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安装上了太阳灶;而村上开办的网店、新建的文化广场,则让村上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这是陇南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缩影。&&&&甘肃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陇南是甘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陇南市把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行动,扬长避短、创新思路,瞄准特困片区精准发力,通过推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等工作,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621元,增加到2014年的4023.7元;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30.46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64.37万人。&&&&打出扶贫组合拳,不脱贫誓不罢休&&&&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后,陇南市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陇南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制订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方案,鲜明提出了全市精准扶贫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陇南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实施精准扶贫是千家万户的共同愿望,各级党委政府将并拢五指,瞄准靶心,精心组织,精准发力。用扶真贫、真扶贫的实际行动来检验各级干部落实‘三严三实’的实际成效。”&&&&“1+17”专项方案,体现了对陇南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的考虑,涵盖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生态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总体要求上,围绕“六个精准”,对涉及的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明确了具体任务、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分工、完成时限和检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形成了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工作链条,保证了扶贫措施的精准,杜绝“花拳绣腿”、力求“拳拳有效”。&&&&精准扶贫能否落实好,关键在干部。陇南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全市各级党委一把手全部担任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签订了精准扶贫工作责任书,加大了扶贫工作在全市工作考核中的权重。在全市所有乡镇建立了扶贫工作站,选派100名副县级干部、400名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脱产到乡镇、村挂职专抓扶贫工作。同时,整合省、市、县双联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帮扶力量,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人,深入全市13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了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度,陇南市组织市县乡村干部高质量完成了1365个贫困村64.37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选准了扶贫对象,细化了致贫原因,实化了帮扶措施。&&&&瞄准特困片区,精准发力拔穷根&&&&陇南山大沟深、人多地少、贫困面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启动后,陇南9县区整体纳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扶持范围,按照国家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达130.46万人,占全省837.52万贫困人口的15.58%,贫困发生率53.21%,居全省第一。贫困村普遍存在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面对这一艰巨的脱贫任务,去年以来,陇南市把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帮扶力量,以“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方式,集中力量突破、补齐短板制约,形成了扶贫攻坚的“拳头效应”。&&&&走进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特困片区,一排排羌藏风格的砖瓦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连通村村社社。每个村里,村小学、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一应俱全;街道上来回穿梭的摩托车、农用车,更使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充满生机和活力。&&&&“现在的变化真是像做梦一样。”岳藏甫村村民杨碧莲告诉记者,通过政府特困片区扶贫开发,村里人用上了自来水、太阳灶,开上了三轮车、住上了新房,娃娃上学近了,看病打针不到3分钟就到了医疗所。&&&&今年,陇南市把50亿元“1236”扶贫攻坚整合资金主要用于片区扶贫攻坚,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特困片区4.14亿元,占计划指标总额的92.9%。全市90%以上的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都安排在特困片区建档立卡贫困村,用于加快推进特困片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电商扶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新模式&&&&草滩村是成县鸡峰镇的一个偏远贫困山村,村民罗俊贤家里养了20箱土蜂,一年能产蜂蜜300公斤左右。过去,出售蜂蜜要走15公里山路,靠牲畜驮或者背到镇里的集市上去卖,价格低不说,卖不完还得背回家。2014年,通过村里的网店,罗俊贤的蜂蜜全部被卖了出去,土蜂蜜的价格每公斤高出市场近一倍。今年,草滩村的土蜂养殖从过去的200多箱,增加到了640箱。靠网上销售,村里的土鸡蛋脱销了,大家养殖土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和草滩村一样,如今在陇南,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庄通过电子商务把村里的土特产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在网络上搭建起优势资源走向市场的快车道,陇南在全国探索出扶贫开发的新模式———&电商扶贫。今年,陇南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陇南是我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境内气候温润,降雨充沛,全市以核桃、油橄榄、花椒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达1045万亩。长期以来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底,陇南市委提出了在电子商务方面实现集中突破的发展思路,通过网络把优势资源与全国大市场进行对接,着力解决特色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在推动电商扶贫的过程中,政府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强化财政金融支撑,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农村返乡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办网店。市扶贫办与工信委、移动公司密切配合,提出了整片区解决宽带网络的办法,与邮政部门密切协作借助村邮站解决物流问题,并通过建园区、搭平台、架光缆、修公路、畅物流,为电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万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全市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目前全市开办网店6800多家,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16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60多元,促进就业2万多人。&&&&为提高陇南农特产品的知名度,陇南充分运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平台、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微信组成的微媒体矩阵,宣传陇南良好生态,叫卖优质特色产品,陇南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得到彻底打破,不仅把优质农产品卖了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陇南的干部群众逐渐树立了“互联网思维”。&&&&“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群众的视野开阔了,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中解放了出来,打破了封闭落后的惯性思维,增强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陇南市市长陈青说。&&&&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破解资金短缺瓶颈&&&&对农村贫困群众来说,资金短缺是主要的瓶颈。去年以来,陇南市先试、先行,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作为金融创新改革的突破口来抓。&&&&陇南市成立“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陇南市“三权”抵押贷款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在农经等部门确权颁证后,通过产权交易中心的资产评估,可以作为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通过“三权”抵押融资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改革,使广大农村“沉睡的资源”变成了“流动的资本”,从而破解了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武都区汉王镇马坝村的村民们还记得,去年7月30日,全省第一笔以整村推进形式发放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性抵押贷款在武都区汉王镇马坝村正式发放,贾永杰等96户农户,拿到了市农行发放的共计420万元土地经营承包权贷款。&&&&贾永杰告诉记者,他们村拿到贷款的人,有的用来扩大枇杷、红提葡萄的种植面积,有的用来发展养殖业,还有的做起了小生意……&&&&“三权”抵押贷款的“破冰”之旅,也为陇南各金融机构拓宽各类涉农贷款业务、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提供了有效途径。市建行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行“农耕文明”涉农贷款业务;武都农村合作银行推行以“协会+农户+银行”为模式的“椒红宝”信贷产品。&&&&目前,陇南市已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截至7月末,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1.6亿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9亿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11.4亿元、双联惠农贷款16.8亿元。市上还启动实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金融改革试点,农户贷款额度由原来的5000元提高到3万元至5万元,目前已在试点村发放贷款35户、165万元。&&&&同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探索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贫困户以贷款入股,做到扶贫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龙头企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合作社)跟着市场走,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9亿元。&&&&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大数据平台建设快速推进&&&&今年以来,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火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发现“吃、住、游、玩”,在这里都可以享受到。&&&&凤凰谷村,过去叫史家沟。村子的更名,源于近几年村子像凤凰涅槃一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村,而且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乡村旅游景点。&&&&目前,凤凰谷村已建成8家农家客栈,可容纳200人就餐,有29间客房74张床位,已形成了走进美丽乡村、体验农家生活、开展养生度假的乡村旅游模式。&&&&村支书史佐宏告诉记者,平均每天有游客100多人,特别是节假日,游客爆满,客栈的床位住满后,许多游客就在村里的广场上搭起帐篷。&&&&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全村的农副产品都成了餐饮原料。乡村旅游至少带动村内100户村民直接或间接获取了收益,同时促使返乡青年和留守妇女就地就业。&&&&立足陇南生态良好、文化厚重的优势,陇南坚持以旅游开发助推扶贫攻坚和富民增收,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40个,开办农家乐994户、农家客栈109家。&&&&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陇南加快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了64.37万贫困人口的建档、采集、审核、录入等精准识别工作。同时,组织了专门力量正在自主研发既能兼容省上系统,又能自主运行、体现陇南特点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应用系统。注重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融入全市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为契机,整合全市各类信息资源,建成了集全市数据汇集、分析挖掘、专题应用、应急指挥、政务效能监督等为一体的陇南市大数据政务中心。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法律顾问:高洁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ICP备案号: 陇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贷款当天放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