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现在打仗的国家联合国为什么不去阻止

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四个在打仗,是什么让中国独善其身?
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四个在打仗,是什么让中国独善其身?
来源:网络
一、ISIS---强大的恐怖组织& 比起9.11,这次巴黎爆炸虽然死亡人数少得多,但暴露出来的危险更大、背后的故事更可怕!这次欧洲面对的,不是本拉登这种“独狼”或者家庭小作坊式恐怖组织,而是一个野心勃勃、组织强大、信仰坚定的类国家式宗教集团—ISIS!--中文翻译为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英语: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目前控制的区域为伊拉克西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的大片区域。从面积来看,这个区域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土,已不是什么疥癣之疾,而是快成为了压垮中东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拉登等老一代恐怖主义分子很凶狠,但没有什么战略可言,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ISIS不同!他们并不仅仅是一群疯子聚在一起,而是一个有抱负、无节操、战斗力惊人的伊斯兰激进宗教团体,有着深思熟虑的信仰,有着明确宏大的战略目标。本&拉登把自己的恐怖活动视为建立哈里发国家的前奏,而且认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不到这个国家。他的组织灵活性强,由分散在各地联成网络的自治小组构成。而ISIS要求拥有疆域,统治国家的是一个至上而下的结构,它的行政机构分为行政和军事两部分,疆域也分为不同省份。ISIS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回到曾经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回到那个属于阿拉伯人的哈里发时代,把碎片化的阿拉伯国家整合起来,重建覆盖亚非欧、把地中海作为内海的阿拉伯大帝国。ISIS
首领巴格达迪也确实这样做了。此人是伊斯兰经学博士,坐过美国的监狱,又宣称是血统纯正的先知易卜拉欣后人,自封为哈里发,通过网络全世界招募伊斯兰国家的管理者,号召全球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加入圣战。伊斯兰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被他所蛊惑,血脉喷张要为保卫伊斯兰而战。法国也是自己作死。本来,那些中东所谓的强权政治其实是压制极端宗教势力的防火墙,因为这种极端宗教势力非铁腕强权无法压制。干掉萨达姆,法国有份;干掉卡扎菲,法国有份;搞乱叙利亚,法国依然有份。此次袭击前,法国最头大的问题,正是那些加入“伊斯兰国”(IS)在前线作战的法国籍宗教极端分子。据官方估算,大约有1000名曾加入IS并在叙利亚、伊拉克前线“圣战”的法国人,已经回到法国或正在回来法国的路上。还记得卡扎菲覆灭前绝望的呐喊吗:推翻利比亚,你们拆掉了挡在恐怖分子和欧洲之间的墙!战略短视对大国是最致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法国在劫难逃!
二、狡猾的美国人&
当然,法国被袭击,更多还是被老美给坑了。今天有个段子传的很广:美国睡完了中东北非,提裤子走人了,连一百块钱都不给,还让欧洲去当爹。产前抑郁的中东北非分娩时一阵羊水栓塞,命大没死,却生出了难民和ISIS这俩熊孩子,一个管爹要奶粉钱,一个要爹上户口,欧爹稍微加以辞色拒绝,就被ISIS殴打致残住进急诊室,而美国则是在走廊抽事后烟的隔壁老王。美国肇事,欧洲承乱!因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教训,使得美国根本不敢,也没有这个能力打击ISIS,全方面大规模介入一场新的反恐战争,如果又一次进入长期持久的反恐泥潭,对于当前美国脆弱的经济复苏是重大打击。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最优选择是坐看中东碎片化,变成烫手山芋,然后再让经济正在复苏的欧洲接盘,把正在流向欧洲的国际资本驱赶回美国,而自己则安安心心的落实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的崛起。现在法国最麻烦的是,本土人口不爱生孩子,穆斯林移民由于多子多福的理念,却生的飞快。法国有欧洲最庞大的穆斯林群体,约600万人—总人口是6400万左右,即穆斯林人口比例大约占了1/10。再小的城市都能看到一大波阿拉伯人,
满街都是土耳其烤肉店。这届政府当选之时,电视镜头里挥舞着的是北非阿拉伯国旗。根据目前的出生率和人口变化,2050年左右,法国可能会变成法兰西伊斯兰共和国,欧洲面临全面伊斯兰化的处境。不出意外,法国社会将全力抵抗,而伊斯兰社会将全面进攻。这个过程也许将十分动荡甚至血腥!
三、世界格局剧变&
如果我们不带感情地冰冷地看待大国博弈,巴黎爆炸,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12月要加息,巴黎这么一炸,等于往欧洲的鱼塘里扔了个炸弹,那些本来胆小的全球资本,还不四处逃生,刚好就进美国资本市场的大王。美国本来道指已经呈顶分型结构,即将大幅下挫。巴黎这事一闹出来,欧洲经济或再次陷入谷底,航空、旅游行业首当其冲,避险情绪上升,资产或遭抛售,英镑欧元下跌。你看,这不,今天大量的欧洲金融资本为了规避风险已经涌入美国。以小人之心看,老美估计心里偷着乐呢!对俄罗斯,之前美国迟迟不对ISIS发动强硬的全方面的打击,终于让普京无法容忍,主动出击。但俄罗斯经过前期的金融危机,经济上凋敝,这次普京下令空袭IS,全方面打击恐怖主义,出了很大的风头,但反恐战争的成本非常高,俄罗斯的有限的财力迅速被耗空。这下ISIS恐怖分子把巴黎给炸了,可能会把法国和德国推向俄罗斯,奥朗德、默克尔会不会携手俄罗斯联合向ISIS宣战?这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倘如此,那么被西方制裁得山穷水尽的俄罗斯,就会迎来柳暗花明了,乌克兰等后遗症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了。一个9.11,让美国深陷中东反恐战争10年。一个11.14,会不会让欧洲和俄罗斯携手进入中东?倘如此,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就会彻底改变了。我们拭目以待吧。
四、中国智慧&
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中东硝烟四起,恐怖袭击,人间地狱…今天,全球除了中国之外,已经没有一个大国可以称的上安全。中国是明智的我们有效的远离国际社会上的一切冲突: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都卷入一场或者两场军事冲突。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大度包容、兼容并蓄,不知道西方在付出多少代价之后才能领悟这种中国智慧?从长远的格局看,中国将是维持世界和平,平衡宗教冲突的主要力量。在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当时中国人以夷制夷的战略使得没有一个列强能独霸中国。在有限的范围内,北京清朝政府得以维持其统治。李鸿章一直试图在掠夺成性的欧洲、俄国和日本与冥顽不化的本国朝廷的夹缝中间求生存。后代中国人承认李鸿章的才干,但对他签署的丧权条约,尤其是与俄国和日本签署的条约,包括割让台湾给日本,或一言难尽,或心怀怨恨。这一政策激怒了一个骄傲的民族。尽管如此,中国因这一政策得以在100年的殖民扩张期间保住了主权的一些基本要素。同一时期,其他成为殖民扩张目标的国家无一例外完全丧失了本国的独立。中国貌似对外国逆来顺受,但最终摆脱了屈辱,这就是中国智慧。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珍惜今天国家的大好局面!让我们自觉做中国安定团结的促进者吧,因为,这与我们每个人、与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息息相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的利益了,中立有时也意味着被孤立.2002年已经加入了
这和中立国有什么关系
中国以内陆换港湾 实现通向日本海战略 (1)
提要:领土交换获取港湾之方案;内陆换港湾是启动图们江开发项目的必然选择;内陆换港湾是启动图们江开发项目的最佳选择;图们江开发,迫切需要上升为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图们江开发任重,但路并不遥远。
  图们江口地处东北亚的地理中心和中国、俄罗斯和朝鲜3国的交界点,是连接东北亚腹地和直通欧洲构成欧亚大陆桥东端桥头堡的理想位置。
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纽约向全世界宣布了“在图们江口地区建设一个国际城市和自由港,并使其成为东北亚的经济中心和欧亚大陆桥东端的桥头堡”的图们江开发计划。
  以此为开端,为实施图们江开发战略,已经分别成立了中、俄、朝3国开发协调委员会和中、俄、朝、韩、蒙5国开发协商委员会,UNDP也成立了项目秘书处。在国内,国家领导非常关心该项目,并先后亲临图们江地区视察,现已成立了由国家计委牵头,13个部委和吉林省政府组成的开发项目协调小组,还制定了获国家计委批准的开发规划,在珲春则设立了经济开发区。
  虽然图们江开发项目的前景相当诱人,道路却崎岖难行。运作了十多年,对于合作建设一个国际中心城市和自由港,以及欧亚大陆桥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等核心工程,3国之间至今没能达成协议。
    一、领土交换获取港湾之方案
  在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中,相邻国家之间进行领土交换或称调整两国的局部边界,不管是出于管理上的方便也好,出于利益均衡也好,出于谈判的策略也好,讨价还价的筹码也好,是一种普通而常见的现象。例如,出于管理或安全上的需要,中国与缅甸之间,尤其是最近的中国与越南之间的边界划分谈判中,都曾进行过领土交换。
  实现领土交换获取港口,保证俄方或朝方的领土和领海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不使对方领土出现飞地,不损害对方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是运作成功的前提。至于需另选一块领土偿还对方则简单些,以中俄进行领土交换作为例,只要将从吉林珲春到黑龙江密山段的中俄局部边界或黑龙江的江心岛稍作调整即可。
  实施领土交换获取港口,具体有飞地和连续领土2种方案可供选择。
  飞地方案,通过领土交换获取可供建设港口的一块沿海飞地,并利用通道将港口与我国内陆连接起来。此方案保证了俄方或朝方的领土连续性,并可以通过建设立体交叉设施解决双方的交通问题。
  从朝方的造山湾,经图们江口至俄方的阿穆尔湾,在200多公里长的沿海地区,有众多港湾距离中方边境不超过35公里,适于内陆换港湾的运作。以换取俄罗斯的扎鲁比诺港及其所在的特罗依察湾(见注解)(注:特罗依察湾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距我国国界22公里,距珲春口岸71公里,由狭长的扎鲁比诺半岛所围成,海湾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3-3.5公里,海湾中部水深20米,水域面积为16.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1公里。)为例:目前中方某公司正在进行租用港口的操作,如果租用港湾成功,可以考虑将来再进行由租用转为领土交换的变更的操作。但飞地方案存在通道处的地下资源、领空和管理等问题,长期运作会有诸多不便。
  连续领土方案,利用中国国界距离波谢特湾海岸很近很近,以及波谢特湾的地形,在珲春市敬信乡处,将中方领土向东扩展几公里,就到达波谢特湾水域,从而获得了一段港湾;同时将连接俄朝两国的哈桑铁路东移,由目前经由克拉斯金诺,改为未来经由波谢特,经过新建的公路和铁路两用的“金三角大桥”(GoldenDeltaBridge)横跨波谢特湾后,再回到原线路上,从而保证了俄朝之间国际铁路和公路的畅通,也使俄方的波谢特湾两侧的领土连为一体。
  波谢特湾位于图们江口北侧,腰部有3个半岛分隔,形成了东海湾和西海湾两个海湾。其中,西海湾东西长9-10公里,南北宽6-7公里,北部和南部还各有长4-6公里的小海湾伸入陆地,水域面积80多平方公里。
  西海湾水域和陆地都很宽阔,是建设大型海港群的理想位置。波谢特湾距离中国国界不足4公里,是中国距日本海的最近点,更是在中俄两国之间实施内陆换港湾、划分未来中俄边界的理想位置。波谢特湾腰部3个半岛紧缚海湾,形成900-1300米不等的3个湾口,是保护海港的天然屏障,也是建设“金三角大桥”、实现哈桑铁路和公路东移的理想位置。
  从方便中俄双方各自腹地交通和波谢特港位于海湾北岸考虑,中方以换取西海湾的南部为宜。具体的区域是,以波谢特湾底部的卡梅绍娃亚河口为一个分界点,以西海湾南部伸入陆地的狭长海湾的底部中心为另一个分界点,从这两个分界点分别伸向中方边界最短的连线和沿着西海湾中心线所围成的陆地和水域。领土交换中,中方除了需要另选一块领土偿还俄方以外,还需要承担包括建设金三角大桥在内的铁路和公路改线工程的部分或全部费用。
  实施内陆换港湾变更后,中方拥有波谢特湾之西海湾的南部,并应拥有进出波谢特湾的航行权。但中方领土只延伸到波谢特湾内为止,仅拥有西海湾内的部分港池,而没有领海;中方的海港只是未来东方大港的一小部分而已,并应保证不用于军事目的,根本不会对俄方的国家安全构成任何威胁。
瑷珲条约的155万平方公里啊!
设想是大胆的,但我觉得操作性基本上没有。任何换入国外的土地都不大可能真正分离,任何换入的土地很快会被同化,你觉得别人不会算这个帐呀。
你脑袋白了,圆说其慌!
那些土地和海湾本来就是中国的!
喜欢甜美的梦
这是什么?谈得头晕脑涨。。。跟联合国什么关系
salolo1975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
瑞士2002年已经加入联合国了.
目前世界上有主权国家195个,联合国成员国192个,梵蒂冈、巴勒斯坦和西撒哈拉目前是观察员.
美国人均耕地世界第一!
世界前五位耕地面积的排序为:美国,印度 ,加拿大 ,中国 ,俄罗斯。
倒数3位是:古巴 ,新西兰 ,新加坡
人均耕地...
大家还关注揭秘苏联为何没否决联合国出兵朝鲜议案|朝鲜战争|中国|苏联_新浪军事
揭秘苏联为何没否决联合国出兵朝鲜议案
抗美援朝(资料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代表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安理会,以至6月25日下午(美国东部时间)安理会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该议案谴责“北朝鲜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三八线以北,还要求联合国所有成员国支持联合国组织实施这一决议。
  根据这一决议,美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军事干预。6月27日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责成联合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7月7 日,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那么,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以阻止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显然是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决议呢?假如苏联行使否决权,美国便处于师出无名。在有关朝鲜战争的研究中,这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
  研究者对此有各不相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苏联外交的一次政策失误,也有人认为这是莫斯科有意为之;有人认为这是斯大林对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证明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发动没有关系;有人认为苏联这样做与中苏同盟条约有关,坚持要求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也有人认为莫斯科这样做恰恰是出于对北京的不信任,其目的就是要造成中国与美国的对抗……
  绝密电文透露斯大林心事?
  苏联政府拒绝在安理会参加美国政府起草的朝鲜问题决议案的讨论,令许多国家感到不解。2007年,俄国学者披露了一份直接涉及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档案,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
  布拉格,苏联大使
  请口头向哥特瓦尔德转达下面的内容。如果他需要书面材料,可以给他一份。
  对苏联6月27日退出安理会和它退出后所发生的事,我们同哥特瓦尔德同志有些不同看法。
  我们退出安理会的目的有四个:第一,表明苏联与新中国团结一致;第二,强调美国的政策荒诞愚蠢,因为它承认国民党政府这个稻草人是中国在安理会的代表,却不允许中国的真正代表进入安理会;第三,认定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非法的;第四,让美国放开手脚,利用安理会中的多数再做些蠢事,从而在公众舆论面前暴露美国政府的真实面目。
  我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所有这些目的。
  我们退出安理会后,美国陷进了对朝鲜的军事干涉,败坏了自己在军事和道义上的威望。现在没有哪个正直的人还会怀疑,美国在朝鲜扮演了施暴者和侵略者的角色,在军事上也不像它自己宣扬的那样强大。此外,很明显,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被引向了远东。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当然是。
  假设美国政府还继续被牵制在远东,并使中国加入解放朝鲜和争取本国独立的斗争,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美国像其他国家一样,也不是拥有大批武装力量的中国的对手。美国会在这场斗争中无力自拔。其次,美国在这里被缠住后就不能在短时间内着手进行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不定期拖延,这就为巩固欧洲的社会主义争取了时间。更不要说美国和中国的斗争会在亚洲和整个远东地区引发革命了。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当然是。
  可见,苏联是否参加安理会已经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说“民主阵营没必要离开安理会”这样的话。离开还是不离开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我们可以再次离开安理会,也可以再回去,这都取决于国际局势。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又回到了安理会。为的是继续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防止它打着安理会的旗号掩盖自己的侵略行径。现在,在美国已经卷入朝鲜战争之际,在安理会中最容易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这很明白,不需要再作解释了。
  菲利波夫 日
  电文给出的信息是,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他在与苏联驻布拉格大使的谈话中表示怀疑苏联不返回安理会这一行为的正确性。因此哥特瓦尔德说认为“民主阵营没有必要离开安理会”。在给哥特瓦尔德的电报中,斯大林详细解释了苏联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安理会这一做法的理由和考虑,这可以视作当时苏联代表是否参加安理会的高层原始反应。
  公布这份档案的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提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第一,斯大林已经预计到美国必然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而且并不想阻止美国这样做,目的就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装干涉朝鲜的条件,以便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不能自拔,从而削弱它在远东地区的实力,破坏其在欧洲的战略地位,同时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斯大林已经预计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毛泽东为了中国的安全,绝不会容许美国控制朝鲜,更不能让他们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境地区。
  因此,毛泽东必然要出兵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应该说,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电报字面含义的这种理解是不错的――这也正是斯大林希望人们理解的,即苏联代表没有出席安理会阻止联合国通过美国的决议案,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美国陷身于朝鲜战争,然后再让中国出兵与之对抗,从而保证苏联在欧洲和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
  斯大林的这个解释,或者说俄国学者的这种理解,迎合了以往某些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个观点,即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关键时刻拒绝返回安理会,“是要利用美国重新卷入远东事务这一机会使华盛顿与北京发生纠纷”,因为斯大林已经考虑到,美国出兵朝鲜必然招致中国军队的介入,那样就会“造成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
  为新中国合法席位退出安理会
  按以上看法,从1950年初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再到战争爆发后莫斯科采取的策略,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预先精心设计好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的。然而,这里的逻辑前提及其与已知史实的衔接存在一系列疑问。
  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是为了加强与中国的同盟关系,而不是出于应付尚未发生的战争考虑。
  在毛泽东1949年12月访苏的开始阶段,双方在是否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各执己见,谈判陷入僵局。由于毛泽东的固执态度,以及西方舆论对中苏关系现状猜测而形成的压力,斯大林被迫让步,同意签订一个新条约。
  此时,美国决策层正在激烈辩论如何处理美中关系问题,结果是国务院主张抛弃蒋介石而尝试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的意见占了上风。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在台湾海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在中苏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刻,美国的公开表态显然刺激了莫斯科,使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所以在1月6日维辛斯基向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一个声明,说明国民党代表留在安理会是不合法的,应该排除在安理会之外”。同时表示,苏联方面也将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主张,并宣称“只要有国民党分子在安理会中,苏联代表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毛泽东当即表示“对这个措施百分之百地赞成”,并认为这个声明的副本可以发给安理会各成员国。
  1月8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致电联合国大会主席罗慕洛、秘书长赖伊并转安理会成员国:国民党代表留在安全理事会是非法的,应将其从安理会开除。1月10日苏联代表马立克提出了把国民党代表开除出安理会的提案。当1月13日苏联提案遭到否决后,马立克宣布苏联退出安理会,以实行抵制,同时指出: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的任何决议都是非法的,对苏联不具有约束力。
  当天晚上再次与毛泽东会谈时,维辛斯基建议中国向联合国提出派遣自己的驻安理会代表,以“迫使他们把这个问题纳入具体的议程”。鉴于毛泽东担心这种做法可能得不到安理会的支持,维辛斯基指出,中国继续施加压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苏联拒绝参加安理会的工作“实际上将导致联合国事务的瘫痪”,而目前安理会的一些成员国非常担心出现这样的局面。
  由此可以看出,苏联退出安理会的这一举动是经过与中国领导人充分协商后采取的有准备的措施,其目的并非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有意把中国隔绝于国际社会之外,恰恰相反,斯大林这样做是进一步向毛泽东表示他对中苏同盟关系的重视;苏联将全力帮助中国进入联合国,从而使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否则,苏联宁愿与中国“同甘共苦”,而让联合国陷入瘫痪状态。此时,如何实现朝鲜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列入莫斯科的议事日程。
  美国急着搅局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当斯大林与中国协商联合国代表权的问题时,并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将如何在国际舞台上面对此事,甚至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在朝鲜半岛引发一场战争的问题。
  实际情况是,苏联退出安理会以后6天,即1月19日,斯大林接到苏联驻平壤使馆的来信,说金日成在一次宴会中再次提出只有使用武力手段才能解决朝鲜统一问题,并要求面见斯大林。对此,斯大林一直没有答复。
  1月26日,在莫斯科的中国代表团向苏联提交了中国方面有关大连、旅顺和中长铁路协定的方案,这一方案几乎完全推翻了苏联的方案。1月28日,苏联方面回复中国代表团,基本上同意了中国的方案,但反复修改的几个文本可以看出,这种选择显然是被迫做出的。
  1月31日斯大林答复平壤,表示同意朝鲜的计划,并要金日成到莫斯科面谈。待中苏同盟条约签定,毛泽东离开莫斯科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金日成于4月10日秘密抵达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了十几天的商谈。会谈中,斯大林反复询问金日成有无必胜的把握,美国是否会干涉,如果美国干涉将如何应对。在得到金日成胸有成竹的回答后,斯大林终于同意全力支持朝鲜的军事计划。斯大林最后要求金日成去北京,征求毛泽东对这一计划的意见。
  金日成走后,5月3日,斯大林通报毛泽东,金日成来过莫斯科,具体商谈的问题日后告知。随后,在莫斯科的催促下,金日成于13日秘密抵达北京,讲述了自己的计划。毛泽东最初感到意外,便紧急与莫斯科联系。斯大林14日电报答复,说朝鲜的计划已经得到莫斯科同意,但最后的决定权在中国和朝鲜。毛泽东只得表示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行动。
  不难看出,斯大林很可能是出于对中苏有关东北权益的协定不满(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苏联将失去中长铁路和旅顺港),为了保证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这是苏联远东战略利益的支撑点,才同意朝鲜的进攻计划的,而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金日成应在美国不干预或来不及干预的情况下迅速取得胜利。
  至于要求中国对这一行动的认可,一则是考虑到中苏同盟关系和中国在亚洲革命中的责任,二则是万一出现美国的干预可以指望中国对朝鲜提供支援。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断,但其基础确是已经掌握的史实。而根据上述历史过程,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以下推断:一,斯大林早在苏联代表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时就计划发动朝鲜战争;二,斯大林在同意金日成的进攻计划时就预计甚至希望美国干预这场战争;三,斯大林已经算定在美国介入战争后中国就会出兵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
  斯大林的两难选择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反应迟缓。斯大林和莫斯科高层表面虽平静,但他们面临两难选择。
  战争爆发的当天,6月25日下午,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阿兰?柯克按照华盛顿的指示,要求紧急会见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得到的答复是:今天是星期日,外交部的领导人都不在莫斯科。
  6月26日晚(美国时间27日中午),苏联驻联合国外交官在长岛的斯德哥尔摩饭店举行私人午餐会,这是苏联人在抵制期间定期的社交活动之一,以便与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保持政治联系。当时,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坐在美国代表格罗斯和苏联代表马立克中间。
  午餐快要结束的时候,赖伊告诉马立克说,他同其他外交官将前往安理会举行会议,询问苏联代表是否准备参加,并说:我认为贵国的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
  格罗斯听后脸色煞白,因为苏联代表出席会议,无疑将使用否决权。但此时马立克摇摇头说:不,我不去。6月27日一整天,美国大使继续设法约见苏联外长,但始终未获成功。下午5时,柯克派人向苏联外交部转交了美国政府的备忘录,请求苏联政府向北朝鲜政府施加压力,停止军事进攻。6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向苏联通知了安理会27日的决议。
  直到这个时候,莫斯科才正式做出反应。同一天,苏联第一副外长葛罗米柯会见美国大使柯克,向他递交了苏联政府关于朝鲜事件对美国备忘录的声明。声明说,对战争负责的应该是南朝鲜当局,苏联政府将继续遵循不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则,而苏联政府无法参加联合国安理会,是因为美国拒绝中国出席,其结果使得安理会不可能做出具有合法效力的决定。同时,苏联政府还通知赖伊,莫斯科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27日的决议。
  苏联政府如此迟缓、平静的反应以及在此后所作的公开声明表明:第一,苏联对这场突发的战争并不感到意外;第二,莫斯科坚持认为苏联代表的缺席会使得安理会做出的一切决议都不具合法性(在这一点上斯大林说的是实话,尽管已经毫无意义);第三,关键的问题是,莫斯科只能采取置身事外的立场,因为如果苏联代表返回安理会,必将陷入两难选择――不使用否决权就意味着对北朝鲜乃至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承认在平壤的背后站着莫斯科,从而导致与美国和世界舆论的直接对立,而这都是斯大林不愿看到的。
  因此,苏联才会对返回安理会的“邀请”(赖伊)和“期待”(哥特瓦尔德)采取沉默和回避的态度。后来苏联返回安理会,只是现实让莫斯科意识到,苏联的缺席并没有对联合国成员国执行安理会决议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使自己因置身联合国之外而无法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
  从多年后公布的电文看,斯大林的事后解释完全是言不由衷、掩人耳目。如果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完全相信档案作者或当事人的说法,那么就会掉入档案作者有意无意设置的陷阱。
(新浪军事)
(编辑:SN100)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3怎么打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