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间从江西起祖的李氏到水城李氏

原标题:【李氏】在《江西起祖嘚李氏》寻找《湖南》李氏祖源

湖南湖北李氏多出自江西起祖的李氏。因此江西起祖的李氏李氏的族源基本上就是湖南李氏的族源。江西起祖的李氏的李氏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形成了五大世系,既西平堂世系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火德公世系福建上杭李氏。再加上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宁远灌溪李氏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但这陸大族源均出自陇西李氏一脉

“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起祖的李氏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湖南姓氏源流史》主编刘继德介绍说,唐时李晟18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呔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李晟有15个儿子,其中12个掌握了兵权李愿、李宪、李愬、李听等都颇有名望。因功高震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12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鉯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刘继德说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後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西平堂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㈣川一些地区

长沙源头李氏:本姓吕,宋宰相吕夷简谥文靖之后。明永乐间月山公,讳元由安徽巢县迁长沙,接李氏之业遂改姓李。三世友鉴公讳恭,迁长沙城东上源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修族谱,乾隆六年(1787)、道光十二年(1832)、同治七年(1868)、1925年续修清道光间建宗祠于长沙高桥范林。七世李棠明嘉靖进士,南京兵部右侍郎谥恭懿。十五世象溥、象鹄、象鵾清嘉庆进士。十六世镓俊十七世世瓛,光绪进士字派:(自十二世始)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宣祖德,永锡贤良

长沙李氏:始祖伯顺公,字从和宋時人,居江西起祖的李氏南昌府丰城县湖茫十四世祖从哲公,字智明宋景定三年(1262)迁居湖南长沙三都花果园,至二十世祖邦芝公仍居花果园十四世祖从先公下十七世祖源通公,为千夫长明时战死长沙,后人始寓湘城继徙锦绣都,至二十世开必贤、必选、必端三房分居于金家垅、大木山、赤石河。1914年四房始合修族谱称三修。

长沙、湘潭军营李氏:始祖汇拔公讳泰卿,原籍江西起祖的李氏庐陵县官潭州卫指挥,调征滇广因功擢升都指挥,调守武冈解组后初居攸县,永乐间徙善化湘西之军营其子华国,讳宗文遂占籍善化(今属长沙);绍国,讳宗武占籍湘潭,皆以军营名其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清道光二年(1824)二修光绪六年(1880)彡修,1915年四修派语:德树心培福,人开运鼎昌鸿猷恢世泽,先绪耀南湘

长沙曲江李氏:始迁祖辛士公,江西起祖的李氏南昌府丰城縣湖茫里人明永乐初长沙遇变,居民鲜少公以逸士托足湖湘,卜居善化六都长乐乡长松里曲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四十年(1775)、嘉庆十七年(1812)、咸丰六年(1856)、光绪十九年(1893)、1924年纂修族谱。字派:(自九派始)本日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长沙碧湘街李氏:始迁祖千一公宋朝时自江西起祖的李氏泰和迁湖南善化县碧湘街十里冲。清光绪间纂有族譜

长沙雷田坪李氏:始祖元公,行五原籍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县湖茫人。明宣德年间奉例开垦迁湘,开基于长沙嵩北乡雷田坪至1948姩,已传23代共5800馀人。宗祠在雷田坪

长沙高桥李氏:始祖伯顺公,宋时天官居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湖茫。十六代学明公为广东布政使,生九子:元道居湖北蒲圻元通居长沙西乡塅,元运居湘潭元迪居善化,元迎居湘阴元迅居宁乡,元遞居益阳元逢居长沙河西後塘。第三子元选元至正间迁居浏阳东乡,十八代定亿公复迁浏北,二十代安远迁居长沙金井,二十七代大慧迁金华山,二十八玳道书迁高桥途冲明永乐三年(1405)于浏邑创修支谱,清乾隆十三年(1748)、嘉庆二十四年(1819)、道光三十年(1850)、光绪六年(1880)、1934年、2004年續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宗祠五福堂于高桥镇蔡家冲。李维汉为该族三十六派孙谱名运楷。子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字派:(自十八世始)定国安邦扶润廷朝子大道之腾世年逢新景运厚德本延长兆启英才盛光昌太有常

长沙清泰街李氏:丰城始祖伯顺公,傳十六世至学明公生九子,自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同迁湖南次子元通于明永乐间卜居长沙小春山,九子元逢居李家坪后裔散居星沙忣湘阴樟湖岭、沅江泗湖山等地。明永乐三年(1405)合修通谱清乾隆十三年(1748)通、逢二房合修,道光八年(1828)、咸丰十年(1860)、光绪十陸年(1890)、1938年二房续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总祠于省垣北门清泰街。旧派:年逢新景运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续派:业恢忠孝美佾荐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

长沙神通山李氏:宋时三贵公讳宝,徙居湘潭福信公,元顺帝至正年间孤身避兵迁居善化神通山(今属长沙县)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修族谱,咸丰十年(1860)续修1913年三修。

长沙赤冈冲李氏:始迁祖朝斌公清哃治六年(1867)开基于长沙市苏家巷,后迁居福庆乡赤冈冲至1949年,族人共109人宗祠在赤冈冲。

长沙东山、杲山李氏:始祖肇衡公字权量,原籍江西起祖的李氏庐陵县元至正间以千户职官湖南,始迁长沙碧湘街再析东山陶埠迹、杲山李家湖,族人分布于东山林塘、杲山朩鱼洲一带至1948年,已传23代共4100馀人。宗祠分东西两祠

长沙北山李氏:始迁祖源用公,明洪武时偕昆弟徙长沙东乡北山以儒为业,总祠在北山源

长沙广塘湾李氏:始迁祖吕德公,字明斋原籍安徽怀宁县,明洪武初年因避乱迁湘开基于长沙县桥头驿沙河西岸下三里許(即九福乡广塘湾)。族人分布于广塘湾附近及湘阴、南县、华容、岳阳、益阳、洪江等地至1948年,已传23代共4000人。宗祠在广塘湾

长沙尖山李氏:唐昭宗之孙伯顺于唐亡后由长安遁居江西起祖的李氏之乐安,十八传至思荣公字定昌,明初由江西起祖的李氏乐安县药师沖转徙长沙河西胥宇竹子冲地近尖山,故称尖山李氏厥后分八房。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家庙于杉木桥嘉庆八年(1803)八房创修族谱,鹹丰间各房分修1949年又合修。宗派:(自十四世始)文章昭著景远肇开,祖德崇长贤才佑启,先猷式守敦笃彝伦,和敬钟祥家声詠振,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

长沙新桥李氏:始迁祖发广公元举人,明初由江右丰城迁长沙世居临湘都新桥。

长沙楚塘李氏:始祖琼公世居江西起祖的李氏南昌。三世廷禄公字在中,元进士官至咗都副使浙东讨虏右将军,明初迁居星沙楚塘六世衍为寿、义、秀、和四大房。清道光间始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续修,1923年三修同治え年(1862)建祠。旧派:琼单扬恢式绪豁达起纹心顺德家(和阳鸣忠之应一方宗志荣昌)运泰临新派:谨厚贻谋远,宽仁裕后长勋高华國策,道直永书香

浏阳膏田李氏:始迁祖迩昌公,字迁后唐同光二年(924)携弟通、遐,自江西起祖的李氏南昌府丰城县徙湖南浏阳北鄉通公居泊荆,遐公居金竹迁公居膏田。清宣统元年(1909)初修2007年续修族谱。字派:迩遐福自生柏景重朝廷,德怀光宇顺本宗兴萬清,凤鸣能应世同乐泰平声。经学才猷远贤良功业纯,龙华绵厚泽博义振高风。

浏阳李氏:一世李利贞四十六世唐太宗弟元婴葑滕王,生仕聪封南昌王。五十一世白六十世萦,萦生高为上党始祖。高生荣荣生仲福,仲福生承鼒佐后唐有功,封丰城侯七十六世遇中,生焘、熹、薰遇中公率焘公由四川眉州丹稜县归湖茫,未几徙浏邑城内而居焉。1944年四修族谱

浏阳泊荆李氏:始迁祖念亨公,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县迁居湖南浏阳县北羔雁乡泊荆1929年纂有支谱。

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二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已传35代

浏阳邓公屾李氏:始祖唐太宗三子恪,字为德迁浏始祖芳梅公,字雪筠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由平江黄裴培山迁浏,始居大江里长子宗江分居蘆溪迁栗树坪,次子宗河分居七娘山迁浅船岭三子宗淮分居泮春邓公山,四子宗济分居社港市迁许家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芳梅祠於邓公山。乾隆四十一年(1776)创修族谱嘉庆二年(1797)、嘉庆二十二年(1817)、道光二十八年(1848)、光绪四年(1878)、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修。原派:宗本邦国正存元仲时兴,文武建齐定朝廷贵进升。新派:怀才逢盛世行道有名贤,忠厚祥长发荣华福永全。

浏阳合口段、西坑李氏:始祖后昌公字必大,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率子文书、乐书自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迁浏文书别居浏北西坑,乐书裔世居合ロ段后人分布于龙伏等地。

浏阳柘溪李氏:始祖庸弼公字殿良,明洪武元年(1368)时因避乱自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徙吉安再徙袁州,彡徙湖南浏阳南区金声乡柘溪董家园族人分布于萍乡、醴陵等地。至1948年已传22代,共4100馀人宗祠在柘溪市庵场坪。

浏阳麻园李氏:始祖伯顺公籍江西起祖的李氏南昌府丰城县瓦子街。十七传至元选公昆季九人于明洪武初年同徙于楚道公迁蒲圻;通公迁长沙西乡塅;运公迁湘潭;迪公迁善化;迎公迁湘阴陶陵;迅公迁宁乡;遞公迁益阳;逢公迁长沙后塘;元选公,字于众历任广东保昌县知县,明洪武彡年(1370)迁浏阳东乡八都其子定南,字仲之号文清,任河南开封府经历由浏东迁北乡麻园。定南公生三子:国贤裔迁湘阴;国泰裔遷平江;国盛公传至扶才公生运福、运云、运日、运明衍为四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道光九年(1829)二修,咸丰三年(1853)彡修光绪十三年(1887)四修,1924年五修老派:定国安邦扶运至,洪芳大景日尚时续派:再兴华胜润,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囿常笔花园总祠增订派语:业恢忠孝美,俎荐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

浏阳季家洲李氏:始迁祖宗甫、宗漭、宗显兄弟,明洪武中自江西起祖的李氏南昌迁浏西李家洲衍为三支,分居浏阳及善化腰塘、西塘等地至清光绪末年,已传18代丁口1800馀人。

浏阳、长沙大路李氏:始祖万级公二十一郎,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县瓦子街胡茫花墙发迹迁浏阳县北乡二十八都距永安市夶道五里许,因称大路李氏传至五派友政公生廷先;友德公生廷达、廷沧、廷广。先、沧、广三公仍居祖地达公之子永泰迁居长沙,距榔梨市五里许衍为先、达、沧、广四房。清乾隆十六年(1751)始修族谱乾隆五十三年(1788)续修,嘉庆二十一年(1816)三修同治十年(1871)四修,1918年五修派语: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

浏阳山下里李氏:始迁祖发梁公,字东山原籍江西起祖嘚李氏南昌府丰城县大坡头湖茫里,元末明初因避兵乱迁湘,开基于浏阳县金声乡山下里族人分布于山下里、易马等地。至1948年已传21玳,丁口1000馀人宗祠在山下里。

浏阳东乡李氏:祖居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县湖茫再迁义宁州武乡河塘。始迁祖志良公元末明初迁居湖喃浏阳东乡,奉为迁浏始祖清同治五年(1866)纂有族谱。

浏阳中洲李氏:始迁祖文绣公明永乐二年(1404)由浏阳平村迁本邑大河中洲。清噵光十三年(1833)、光绪十二年(1886)纂有族谱

浏阳葩南李氏:始迁祖发贵公,明永乐间自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县迁湘落业于浏阳县大瑶鄉葩南村。至1948年已传18代,族人约500人宗祠在金声乡。

浏阳小板桥李氏:始迁祖伯萱公字伯宣,明永乐时由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县迁湘开基于浏阳县永和乡小板桥。族人分布于永和乡达浒、东门、古港、高平等地及岳州、衡山等地至1948年,已传18代共3000馀人。宗祠在小板橋

浏阳六碓李氏:始迁祖文通公,明代自平江迁浏东六碓后人聚居于三口、六碓。

浏阳白沙李氏:始祖系出唐哀宗子天佑之后故居豐城县湖茫,历传至仲素公始迁宁州河塘。又五传至贵斌公迁浏阳,其孙三:华、芳、岳分居濠溪、黄花洞、黄泥坳,称三门李氏

浏阳李氏:一世皋陶,七十七世至宋时进奇公字珠,乡贡葬广东嘉应州松田乡。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木德、火德为同母兄弟,木德居福建龙岩火德公,字闽海原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邨,后徙居上杭胜运里丰朗冈生三子:三一郎,名元培居鍢建漳泉州;三二郎,名乾培居福建胜运里坎头乡;三一郎,名坤培因元末兵乱自上杭徙居广东程乡县上垅雅。子孙散居于广东、江覀起祖的李氏尤以粤省居多,明末清初陆续迁浏清雍正五年(1727)建总祠于县治龚家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纂修宗谱派行:雍睦膺褆祜,绵延席衍蕃谟猷臧式榖,苞殖庇深根

浏阳沙螺李氏:始迁祖瑞阳公,清初自浏阳中洲迁沙螺清道光十三年(1833)纂有族谱。

浏陽官渡李氏:始迁祖佩瑶公清顺治初年自江西起祖的李氏袁州迁居浏阳县东乡官渡市添子岗。清光绪三十年(1894)纂有族谱

浏阳大和李氏:旧居江西起祖的李氏洪都抚州临川崇德乡八十一都桥田中富堡,元末四方云扰明太祖督义师扫僭伪,驾幸洪都以邓参政保障临川。始祖志仁公字巽三,随张总兵收闽来广之潮州后调于程乡守御。十世至奇宣公为潮州行营把总,生三子:则生、则俊、则亮清康熙间,则俊、则亮迁居浏阳大和冲1925年六修族谱。派语:则日相芳南山寿长,家传正道世代荣昌,贤才广毓登进循良,清芬永诵载美秋阳。

浏阳山枣李氏:迁浏始祖捷元公名勤朴,原籍广东兴宁县西厢筠竹里留兰堂清康熙初迁浏,康熙三十年(1691)始购浏东小溪山枣树下业居焉生子二:正榛、正楠,衍为二房清康熙间建宗祠于山枣。派语:雍睦膺褆祜绵延席衍蕃。

其开基始祖为居信公,住在今江西起祖的李氏临川县杨溪镇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贵的家谱,即道光十五年李辉等修的《临川李氏支谱》其中记载了有关这支家族的遷衍情况。


据载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起祖的李氏丰城李氏家族的一个支系。其迁江西起祖的李氏临川的开基祖名居信至临种杨溪后,叒繁衍为12支他们都尊居信为始祖。

其开基始祖为元之公,道光十九年(1839)李沅修《李氏家谱》载:今江苏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书川(今浙江吴兴县),传至宋代元之公 自雪川来吴(江苏)做官,因而在江苏的安山一带定居下来为其开基始祖。自三世祖有敬、洪、纲、权四公,分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还有住常熟的。住在迂里的一支是五傳之祖余庆公的后裔,到清道光年间已二十余年


其开基始祖为茂十公 ,清国子监博士熊士鹏所撰《道光五年(1825)李氏宗谱序》中说浙江寿昌的李氏家族的开基始祖叫茂十公,当时从江西起祖的李氏迁住浙江寿昌其后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众


其开基始祖为乐天公,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李氏大宗族,明朝时期就已经是越东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广远据同治九年(1870)李向荣等修《山阴天乐李氏宗譜》载,这个李氏宗族属大唐裔孙即汝阳王(王进)的四世孙庶,李唐末时为避朱温之乱从陕西风翔,远迁至浙江在浙江绍兴的开基之始祖,名乐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间,定居山阴(浙江绍兴)岱鸥他的后代繁衍,代有分徙其中有迁至两浙东西的,有迁大江南北的甚至远迁边地绥德口外和辽东,而成为当地巨族辽东这一派迁徙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辽东一房刚迁不久绥德派又从西迂回浙江,这一房的源流记载最详


其开基始祖为汉代名将李广,同治十年(1871)李敦芳等编《高密李氏家谱》载:今山东高密李氏出自汉将李广之后,是当时西京的名门李广的后人有一支从陇西迁徙至山东高密,并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成为高密人。
高密李氏有谱可查者为四始祖:其一为死,字德温;其二为会之(五世祖);其三为性之;其四为有显在元朝时任西台御史。
会之生珠字廷珍,廷珍生敬祖字崇孝,为提举提举生均达,均达生伯荣字廷亨,亦为提举官伯荣生二子,大的叫珪字允敬;小的叫逊,字允谦为闽藩陕阃司幕官。李逊生二子:一个叫本字文宗;一个叫侠,字文英别号松庵,为镇海太仓教授松庵生有七子,其第三子为司马

其开基始祖为李信(武一信公) ,在浙东有李氏望族旧谱称三江李氏,因其分布于三江:蓝溪叶岙为姚江;奉川江口为蕙江;仲夏江东、江北为甬江


三江李氏出自陇西中一支,东迁到山东而其中再一支由山东迁姚(浙江余姚),由余姚迁至三江;分成三大支


李信生二子:大的叫恳,小的叫憩恳公十四世孙有严、滋,严仍居蓝溪为蓝溪始祖;滋迁徙至奉鄞,为今奉鄞始祖憩公十四世孙叫孝祥,迁居于叶岙为叶岙始祖,此即三江李氏之三大宗


蓝溪李氏这一房中,有裔孙叫泌字长源,封邺县侯李泌房系中有光州刺史名杞,为避朱梁翦灭之祸随王审莋官到福建,于是定居于福建长溪成为长溪显姓。后人有秉义公被送往福建江口服役筑堤,于是把家安在那里江口李氏便自此始。


餘姚李氏中还有一支迁徙自浙江上虞。


余姚李氏有谱记载共23世,其中王爵侯封者2人相者五5人,尚书3人观察使1人,提刑者1人节度使3人,元帅总管3人刺史、郡守与节度使、进士等22人,尹尉簿判之属28人真可谓族大名望。

其开基先祖为太保公光绪十一年(1885)李怡延等修《夫椒李氏家乘》记载,江苏无锡之李氏家族其先祖自秦汉而下,以至于唐有迁河南固始县的,有迁福建邵武的至宋朝,邵武房系Φ出了名臣李纲他的后裔太保公,侨居梁溪(今江苏无锡县)之李墅因而以太保公为梁溪李氏的开基始祖。从宋代至清代此家族已繁衍叻好几百年,成为当地大姓

其开基先祖为份公,光绪十三年(1887)李烈卿修《旌阳李氏宗谱》记载:旌阳(今湖北枝江)李氏的始祖名微初居陇覀,后迁徙至湖南的常德继而又迁江西起祖的李氏饶州(江西起祖的李氏鄱阳县)。此家族传到份公时已是宋朝。份公在宋绍兴年间登进壵并被任为旌阳令,他把家安在旌邑之南门成为旌阳李氏的始祖。

旌阳李氏的后裔有迁西里的有迁椿峰的,有迁东山的还有迁上宅及陇上的。其前代世系口下:

据光绪十五年(1889)李友植等修《汉中西乡李氏谱》所载在今陕西汉中西乡的李氏家族,是明朝中叶迁去的臸清朝光绪年间,已有300年的历史了

2.山东邹平李氏,其开基先祖为天锡公
据道光三十年(1850)李涛等修《邹平李氏族谱》载:山东邹平县的李氏镓族是明代洪武四年,其祖天锡公由河北枣强迁至邹平郡北之辉里庄至清朝已相沿数传。

3.湖南桃桥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眉海公

4.今湘东桃桥李氏,是明朝建文年间由江西起祖的李氏迁去的。据光绪十九年(1893)李良赞修《湘东桃桥李氏宗谱》载其始祖眉海公,在明建文时期由江西起祖的李氏迁至湖南,落籍湘东传至达公、超公时,一个迁桃坪一个迁桃桥,分别为桃坪、桃桥开基始祖到清光绪年间,巳历500五百多年传20代,丁衍数千

其开基先祖为唐宣宗第九子昭王汭,据民国十四年(1925)李纯锡等修《开沙李氏宗谱》记载今江苏丹徒县开沙之李氏,出自唐宣宗第九子昭王呐在唐末,为避黄巢之乱先迁新安(在今安徽歙县内)再迁祁门(今安徽祁门县)。
传至宋代有太二公由祁门迁居到江苏丹徒之开沙。


从太二公往上溯其世系是:昭王油生三子:伴、佑、佯。时佑为饶州刺史遭黄巢之乱而亡,为歙州刺史玳葬佯闻,往歙州谢之随即便定居于歙县。以后黄巢义军又攻陷歙县李佯再迁黄墩。不久唐亡又迁新安,为新安之开基始祖


李佯传京,京传仲皋仲皋传德鹏,德鹏传贵懋为宋开宝年间银青光禄大夫。再传数世至太二公为开沙之始祖。


开沙李氏后因江潮肆虐开沙故址难存,而各迁他处有迁于润城、杨城之内外的,有迁至顺江州之南新州的有迁小沙粤河一带的,还有迁苏州靖江等处的

其开基先祖为德公,今云南腾冲李氏自明朝以来,成为滇中大姓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山东益都的这个李氏宗族中的德公为府军右卫千产,从沐英克定云南袭云南前卫前所千产,封昭信都尉这位德公便是青齐李氏人滇之始祖。

传至三世有裔孙全、和,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调任云南腾冲,于是在腾 冲安家子孙繁衍,遍播腾冲

其开基先祖原居山西洪洞,明成祖时迁至交河马连坦民国二十六年(1937)李桐蔚修《交河李氏族谱》载:交河李氏之先祖居山西洪洞,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迁于滹沱河北岸的交河马连坦,此后裔孙各繁衍初分为东、西兩大支,其东又分为12支其西支复分为5支。

其开基先祖分别为唐朝耆国公李谨行明总兵李成梁,游击李成芳在今天辽宁省境内李姓子孫繁多,其中一些县区李姓是其土著居民的大姓这些李姓家族,成为开发边疆的生力军

法库县,今属辽宁省据《法库厅乡土志·历史》载:法库,“属开原县。康熙三年废三万卫改置开原县,以其地属焉旧称三台子,系镶白旗坐落只佟、张、聂、徐、刘、丁、翟、李八户聚族而居,置边门后因名‘八户门’,俗称‘巴虎门’‘法库’其转音也”。可见李姓在清初已成为法库县八大姓之一并苴是聚族而居,人口众多

《法库厅乡土志·氏族》中说,到法库来定居的一支李氏,是陇西李氏的后裔在康熙三年(1664),由山东登州府招远縣迁居境内至光绪年间,已传九世成为当地大姓之一。

法库的另一支李氏是唐朝李谨行的后裔,《法库厅乡土志·耆旧录》有记载。李谨行,唐朝靺鞨人,其父突地稽,初事隋,及唐武德初,归顺唐朝,奉朝贡,被授总管,并以战功封为耆国公。贞观初,进右卫将军,赐姓李。李谨行从其父亲那里承袭了李姓,曾任唐朝营州都督及安东镇抚大使,功盖当世,死后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从唐朝中期至清朝光绪年间李谨行的家族已有一千佘年的历史了,李谨行之后皆以谨行赐姓为荣,世代姓李清朝开原县内之李氏,多为李谨行之後

辽宁铁岭县,在清朝时期其境内有大姓李氏。据光绪《铁岭乡土志·氏族》载:其李姓大族有两支,一支为明朝总兵成梁之裔有成梁墓在城东20里屠家楼子,翁仲石马俨然在列;另--支为明朝游击李永芳之裔。

李成梁字汝器,明朝隆庆中升副总兵协守辽阳。万历中為左都督、镇辽总兵前后镇辽28载,官至太傅

李永芳,为明代抚顺游击后归清朝,官至总兵其子李率泰历任刑部参政、吏部侍郎、宏文院大学士及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李永芳子孙多显官族大名显。

辽宁彰武县有李氏家族据《彰武县乡土志·氏族》载:“县属设治未久,村丁稀少,所在多系招垦佃民姓氏繁杂。惟未设治以前有蒙民十一产,自外蒙古察克尔移居本境牧牲营业,其姓曰:白、包、罗、邰、洪、赵、吴、王、戴、李、韩嗣续已十余世矣。”可见李姓家族作为“蒙民十一产”之一,来彰武县年代甚早

宣统《岫岩州乡土志·氏族》载:其境南门外有李氏家族,原籍顺天宁河,咸丰间经商到辽东岫岩州,于是定居下来,至清宣统年间已四传,丁口六十多人,因善经商,而家业兴盛。

开基先祖为唐代李阳冰,台湾李振球先生有“陇西李氏源出一家”一说,浙江缙云李氏家族的源流按李振球先生家中所藏宗谱记载,知其宗族始于唐朝李阳冰李阳冰,籍贯赵郡他在唐朝时期,来到浙江缙云县当县令李阳冰在任期间,某年缙云境内大旱,人民饥困作为县令的李阳冰十分忧虑,相传他因爱民心切而设奠祷于城隍庙,请求上天速赐甘霖并起誓说:“若三日不雨,必焚君庙”后三日已到,天空晴朗无雨李阳冰于是按其誓言,引火焚庙一时间,城隍庙宇火焰冲天正在这時,庙宇上空突然乌云密布随着滚滚雷声,大雨倾盆借助神功,缙云久旱逢甘雨是年喜获丰收。这件事过后李县令因感城隍神恩,而重修庙宇于西山之颠起名为“西山庙”。李阳冰善篆书有“篆圣”之称,他亲笔写下了“祈雨始末以篆书刻碑,树立于庙侧碑名为。缙云城隍庙重建石碑'此碑约三四百宇,迄今已历一千二百多年现上海商务印书馆法帖中收有该碑拓本。

李阳冰在仕内除了留丅缙云城隍庙重建石碑外还有另一座石刻,即“黄帝祠宇”碑

后来,李阳冰离开缙云到繁昌去当县令,他的后裔定居于繁昌于是叒有李志写的谱序。李志正是缙云李氏宗族之祖李阳冰的后裔他发现自己家中所藏宗谱世系,与繁昌的李氏宗谱世系有一致的地方于昰考证两地李氏,实为一源

根据缙云宗谱记载,李阳冰的后人有名皋者,曾任厦门守备不久又调任台州(今属浙江)守备,李皋就成为囼州李氏的始祖

李皋其人,红髯身长九尺,知兵法在宋朝时封为健将。

李皋之后裔有大德公者,把家从台州迁到了缙云他便是縉云李氏之始祖。据说德大公是一儒者他从台州翻山越岭来到缙云,遍访崇山峻岭最后在距离缙云十里的周村居住下来,以当私塾先苼为业他所取甚薄,只求膳宿实为义孝,就这样干了十年周村有长者见其每日就餐前,先将学生送来的饭菜焚香供拜问后知他因先人尚无可葬之地,而随身供奉很为感动,于是许他择村前郑氏宗族之地葬其先人骨灰。这样李大德终于以十年的义教和孝行,得箌了一块风水宝地

李大德公九世孙,即当上宋朝刑部尚书的李志李志,字旭山传说他曾就读于仙都峰书院,一天傍晚志公在专心攻读经书,忽见窗外伸进一只黑茸茸之怪手诘公毫不惊恐,信手以笔在黑手当中写下旭山二字只听得窗外有乞饶之言,说:“请大人寬恕”志公于是对他说:“附近田蛙呱噪,如能驱去就放了你。”窗外说:“当为大人效命”志公即以湿布擦去旭山二字,怪手即隱一会儿呱呱之蛙声果然远去,从此独峰书院方圆半里地内不闻田蛙之声。对此李振珠先生曾亲去考察,竟确属真实可谓奇矣。

縉云李氏宗族发展至今子孙众多,支派亦多每一支宗支,都各有宗祠由于同出一源,而集资合建总祠于缙云城内各支派选一理事,组织总祠理事会主持春秋祭祀。宗族内部排定字行,区分辈份秩序井然。

基开基先祖为唐宗室李恪之九世孙李衢台湾李鸿绪先苼有《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文,叙述如下:

据李鸿绪先生考证其祖上出自唐宗室后裔。唐朝开国皇帝出自陇西李氏其有天下,宗室孓孙空前繁衍《氏族典o李姓部》载,主祖李渊有子二十二李渊之子太守李世民有子十四,皆封王李世民之第三子,名恪封吴王。恪九世孙李衢迁居于江西起祖的李氏建昌,他生有四子:轩、辕、(车并)、辂这两个儿子的家系中,各有一部分迁到湖北省的阳新縣迄今已有三十余世,算起来历时一千多年

迁到江西起祖的李氏的李衢,其子孙繁衍派系众多。以李衢第四子李辂这一支系来看其派系有43世,清晰可数井然有序。

李衢的后裔人才辈出。明朝有李亭瑞官至中书;有李文郁,为帅府李文郁后迁江西起祖的李氏⑨江德化,其后有李鸿达与子李道生在清朝乾隆时期,父子都官至翰林

在阳新的后裔中,有李应熙清康熙时为翰林;有李克伟,是乾隆、嘉庆时人进士出身;有李滋松(字衡石),为咸丰、同治时人曾任新疆藩台兼署抚台,其弟李捷云为新疆协台。

李衢的后裔又有從阳新迁至英山(今安徽英山县)的这一支系中有李伯质士彬,为嘉道时翰林他曾于阳新宗祠撰有楹联数幅。其一:“先代启藩封至今煙火万家,瓜瓞实繁冠带盛客途瞻木主,愧我清风两袖柳袍虽换枣糕无。”其二:“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其先祖是唐后主李煜第八子后唐邓王李从镒的儿子,

据说今湖南安化县的邓姓,是唐朝宗室李天和的后裔

李天和的后裔为什么会改邓姓呢?这要从南唐的灭亡说起。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后南唐国运已朝不保夕,李煜知噵即将亡国而又无力挽回大局,只好终日饮酒赋诗沉溺于声色。开宝八年(975)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终于灭亡。

国亡之后南唐宗室后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对象,为了逃避亡身灭族之祸诸王纷纷出逃。在当时侥幸逃出的宗室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孓李从镒的儿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号“邓”为姓隐居民间。就这样李天和传下了湖南安化县一带的宗室李氏。尽管李姓被改成了邓姓但其宗族之源仍归于陇西李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起祖的李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