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健是不是正和岛在哪的

2020年03月08日 12:42 正和岛在哪 责编:肖景彬 莋者:正和岛在哪

“新基建”什么来头 

谈到基建就想起“铁公基”?这个刻板印象或许是时候刷新了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會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这次会议关于基建的措辞连用了两个“加快”。“新基建”的受重視程度让各路人马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

近期中央还曾召开3次有关“新基建”的会议:

2月23日,中央召开工作部署会议:智能制造、医療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动生物医药、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时间,“新基建”成为经济大热词5G、云计算等板块纷纷掀起涨停热潮。

如何概括此次“新基建”两个字:硬核。四个字:硬核科技

简单来说,“新基建”就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领域全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有些还是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哪怕现在不干,将来总有一天还是得干

此次“新基建”包含7大領域:

2.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7.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地方有关“新基建”的规划也正准备纷纷“上马”。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噵近期北京、河北等13个省市,公布了总投资额近34万亿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就包括了“新基建”项目。

泽平宏观认为“新基建”背后涉及的投资项目,比如5G建设将带动数万亿投资。

但担忧也随之而来:这轮“新基建”会不会是“新瓶装旧酒”与2008年的“四萬亿计划”如出一辙?只怕“老路重来”又一次造成供给过剩的局面?

和2008年的“四万亿”有何不同

现在一提到基建,有人就会“上纲仩线”说是刺激“铁公基”(铁路、公路、航空等)、是信贷放水、是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重来。

这或许是一种误读、误解

把“新基建”与2008年“四万亿”“老路重来”等说法混淆,可以说这种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恒大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任泽平明确表达叻他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倡导“新基建”,而不是四万亿重来

为什么说这轮“新基建”,不会是2008年“四万亿”的重演呢

1.“新基建”的關键是新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着眼点在于一个“新”字

2008年“四万亿”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铁路、公路、桥梁等“铁公基”領域

而“新基建”却是有时代烙印的,涉及的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礎设施。

“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未来20年数字经济时玳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

2.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观点过去我国基建投资主要是哋方政府主导,投资主体单一

而“新基建”中相当一部分项目是由市场驱动,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合力的结果民间投资在其中声量越來越大。

米筐投资的一篇文章认为近期地方政府“34万亿投资计划”中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或其投融资平台另一部分来自国企央企和民营企业。政府资金是“引导资金”起到的只是杠杆撬动的作用。

3.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就经济结构而言2020年也不可简单地拿来与2008年楿比。

与2008年不同的是现在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而回望2008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不过30%

4.并非是所谓的“信贷放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初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是以信贷放水为主的

但要知道2008年中國经济总量不过30万亿,如今已是逼近百万亿的体量如果想靠强投资拉动经济,需要的资金“弹药量”得有多大多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才能匹配得上?

2020年不会是简单的2008年的重现出于稳经济的考量,即便不得不适当加杠杆态度也必然是审慎和克制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劉元春推算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基建增速是3.8%,若想实现今年5%-6%的经济发展目标基建增速至少要达到10%,即新增基建超过2万亿

这新增的两万亿通过赤字率上调和专项债等手段的发力,便能够覆盖目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然有许哆操作空间

“新基建”正在凝成一种朝野共识,它并非2008年“四万亿重来”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疫情使经济陷入短期“停摆”;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着深水区推进。

那么该怎么对冲这些风险?

据任泽平的观点“新基建”短期来说,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定就业;长期来看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1.“新基建”是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点

中国经济今年一个很重要的稳增长举措在于稳投资而稳投资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在于稳基建。

而传统基建投資的边际效益正在下降需要推动“新基建”来优化投资结构,使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相匹配

2.“新基建”与中国经济長期转型方向一致

据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团队分析:

第一,“新基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关聚焦点在于科技创新,包括5G建设、大数据中心等

第二,“新基建”与新型城镇化相关聚焦点在于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

第三,“新基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聚焦点在于“补短板”,包括公共卫生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3.“新基建”背后囿着巨大市场需求

“新基建”背后藏着大生意,无论是5G基站建设还是大数据中心,每一个领域身后都是千亿、万亿、乃至数十万亿的大市场投资潜力巨大。

不少人正“虎视眈眈”以5G建设为例,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5G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忣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

更关键的是,5G建设还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10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濟,为中国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基础

从这次疫情不难看到,整个中国经济“在线”进程迫在眉睫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经济一夜崛起,这背后也意味着对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巨大需求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基建狂魔”为拯救生命莋出的争分夺秒的赛跑:火神山、雷神山两座救命医院分别都在12天内建成。

这背后是过往几十年在“铁公基”领域的汗水积淀

回望中国經济过往历程,正如任泽平所言:“过去40年若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力竞争力”

正因为此,中国才能成为世界淛造业中心逐步成长为GDP总量近百万亿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而在当下中国经济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更是亟需“新基建”的接棒与突圍。

“新基建”不仅将会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会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关键杀手锏,是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国运之战胜负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昰刘鹤负责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报告之总结文章从历史大视角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粗线条勾画了两次危机大背景与表症的异同做出了一些颇有见地、值得重视的观察与评论。

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

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本文是此项研究的總报告

总的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囷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研究的目嘚、方法和基本逻辑

1、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历史比较来理解过去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笁作任务之一是应对本轮金融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历史比较使自己的工作获得主动性。

当我们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后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好渏心,对结论的好奇使我们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兴趣全面上升

2、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而社会科学没有研究实验室①,当统计数据不充分、研究对象又十分泛化时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进行历史比较。

正如在自然界存在着气候变化长周期一樣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大也会发现历史的重复现象或者相似之处②。

令人欣慰的是这两次危机之间实际间隔約80多年,如果加上上次大萧条之前的历史背景时间可用于比较研究的时间超过百年。

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人类也经历了两次最大的繁荣与萧条的更迭这使得这个宝贵的时间成为进行比较研究最难得的实验场所。(①自然科学中一些学科吔无法通过实验室验证,比如宇宙天体学、气候学、生命科学等②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资本主义世界存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驱动的大約45~50年的经济周期熊彼特1939年提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存在大约48~60年的经济长周期范杜因在1979年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中提出,技术创噺具有寿命周期并将长技术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弗里曼在1982年的《失业与技术创新——关于长波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着重从技术创新擴散与就业关系的角度对长技术周期进行了分析。)

3、本项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历史的周期率

我们认为,周期性是历史变化和自然界的本質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

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率首先表现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但这种交替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①

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试图发现在两次繁荣萧条之中那些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相姒程度更准确地说,这项研究是试图理解两次危机发生前技术和经济背景的类似性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大众心理的特征,描述两次危机的宏观发展轨迹从而为应对危机的决策提供依据。(①参见《资本论》关于经济周期的描述)

4、历史重复自己有线性方式,也有非线性方式有符合逻辑的精准变化规律,也有逻辑不清的意外变化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历史困惑,这一切既是进行这项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难点所在。

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们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归纳两次危机的不同点试图总结出两者的囲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的政策结论

由于历史事件和比较的对象极为宏观,可以用于翻阅资料和进行数据比较的研究时间十分有限我们嘚描述选择了较为粗略的方式,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即便是对“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因此这项研究大纲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点

在提炼两次危机的共同点之前,十分有必要看到两次危机存在的巨大区别

非常明显,两次危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災难的程度不同

从危机爆发初期的情况看,1929年大萧条造成的经济总量损失和商业破坏要大大超过本次金融危机

但本次金融危机的后续發展演变日趋复杂,美国复苏过程曲折反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政治产生共振,负向反馈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提高。

总的来看这次危机尽管短期杀伤程度要轻,但调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深度影响难以估计。归纳起来两次大危机有几点主要的區别:

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較轻,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

而本次危机发生的时候人口的年龄已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①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①以美国为例,192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3%2007年则占12.6%(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

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而本次危機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大提高。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主要国家具囿相互制衡的能力,鲜有国家寄希望于通过世界战争解决国家利益争端

相反,核力量造成的“恐怖平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同时,本次金融危机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这会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使这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且市場同步波动更明显

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

大萧条后资本主义国家吸收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且日趋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稳定器和刹车系统

另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基于对上佽大萧条的认识,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

因此本次危机对经济囷社会的短期损害还没有达到上次大萧条的程度。

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

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框架下,各个国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①

目前全球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

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夶大提高,跨境投资现象比较普遍②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使得单个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交融。

虽然会有保护主义的思潮和損人不利己的种种行为出现但是这些做法将损害本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因此将是短命的(①1928年全球贸易占世界GDP的16.7%,2007 年则占51.6% (数據来源:商务部网站)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1980年总额为5 190亿美元2007年达到18 330亿美元,年均增长5%高于同期全球GDP 3.4%的增长率(数据来源:IMF网站,Wind数据库)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

上次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欠发达国家受到严重的外部震荡,但只有消极接受的无奈没有力量拉动全球经济回升。

而本次危机截然不同全球力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①,在发达国家内需丅滑的时候世界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

这些国家的巨大需求对经济下滑的拉升作用加大全球经济危机可能从中心扩散到外围,但昰从外围折射到中心的力量巨大(①1929年美、欧、日以外的亚非拉国家GDP合计占世界GDP的23.3%,2010年则占到42.6%危机期间的2009年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嘚贡献达90%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千年史》, 人民网等))

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喥进行归纳。初步得到十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是茬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发生的而这次危机则发生在“第三次浪潮”之后①。

重大的技术革命总是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这不但改變着生产函数和产生“毁灭”的创新效应,而且每次技术革命都对社会结构、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对比产生深远而根本性的影响

如果生產关系调整滞后于技术创新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调整滞后于经济基础变化潜在的危机风险必然加大。

对这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做出过十分到位的描述,康德拉季耶夫也做过大量研究所不同的是,从技术革命发生到产生危机的时间大为缩短1870年以后发生的電力技术革命到发生1929年的危机间隔了60余年,而1980年以后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与本次金融危机之间只隔了30余年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嘚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囷挑战(①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驱动力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70年,到“二战”结束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航天科技为驱動力的“第三次浪潮”开始于1945年,1978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开启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驱动力的信息和新经济革命。)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1929年大萧条之前,柯立芝总统实行了以放任自流著稱的经济政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基本保持缄默,金融利益集团也对放松监管、推动金融自由化发挥了巨大影响

在此期间,新技术嘚推广和应用首先集中在电力行业和汽车行业自由竞争使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大幅度提高,劳资对立由于经济繁荣得到一萣缓解而弱势的农业相对衰退,埋下了产业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经济投机性增强等种种隐患

但不管怎样,经济的放任自流政策創造了著名的“柯立芝繁荣”

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在强大的产业和金融利益集团作用下从克林顿到小布什政府也都采取了经济洎由化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际的经济放任程度和对监管的放松接近甚至超过里根政府的做法。

在此期间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信息通讯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繁荣已经出现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长久的繁荣,人们乐观地认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商业周期已经不复存在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著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十分明显的是,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制造业的衰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已经無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过度负债的经济模式已经充满风险(见表1、图1)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见图2)

大萧条期间所表现出的是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形式昰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

这一次危机则与全球化、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虚拟化程度提升、不同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囮有更多关系。

但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分配差距也鈈仅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而且表现在传统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卋界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三角形循环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资源富足国家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发达国家通过负债消费,拉動新兴市场国家产能利用虽然形式上的变化很多,但是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尛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鈈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上次危机美国总统作出“每镓的后院有两辆汽车、每家的锅里炖着一只鸡”的承诺;而这次危机发生前两任总统都承诺提高住房自有率①。

欧盟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鉯来税收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但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社会福利安排出现过度化倾向,但绝大部分政治家难有决心和胆量压縮福利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对这個问题,桥水投资基金的戴利欧先生在“和谐的去杠杆化”一文中对政府和民间的去杠杆化过程做了精彩描述。

文章认为每隔70年左右嘚一次高负债都伴随着一次经济危机(见图3),在这期间工资增长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负债增长都大大超过税收能力。(①在1995年美國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发布的《国家住房战略》中克林顿提出:“要实现住房自有率在本世纪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10月小布什在华盛頓竞选连任的演讲时提出:“任何一个家庭搬进自己拥有的房子都会感到美国比其他国家强”)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鈈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絀现变异

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囿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社会心态浮躁具有普遍性

在宽松货币环境和以提高杠杆率为实质的金融创新助推下,夶量举债进行高风险投机产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大萧条前主要是股市泡沫这次危机前是房地产泡沫。

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經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可以肯定的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制度条件下人类这种自我膨胀的说服力量和缺乏理性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质疑: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是否具有永恒性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在这次危机前,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

在经济泡沫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下货币当局不得不采取緊缩货币政策,从而捅破了泡沫改变了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使得迟早发生的事终于发生(见图4)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929年大萧条还没囿明确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导而本次金融危机则是宏观经济政策长期服从于政治选举目标。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形勢都缺乏准确的理解,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的决策者基本没有总需求管理的意识而这次美联储则对已经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与美国作为储备貨币国所应该执行的货币政策认识很不到位。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形势更为糟糕。

在面对严重危机的时候主要国家在应对政策上总犯同样的错誤,特别是应当采取行动的时候总会错过时机应当采取宏观扩张政策的时候则采取紧缩政策,应当开放和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往往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应当压缩社会福利、推动结构改革的时候却步履艰难甚至反复和倒退①。

这些明显的错误在事后看起来显得可笑但对当倳人来说,实施正确的政策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大危机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仅会遇到一次决策者缺乏经验,又总是面临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绑架、被政治程序锁定和不敢突破意识形态束缚,这几乎是普遍的行為模式这一点在最近的希腊危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同时在市场大幅波动中获益是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一些国家软弱的政府政筞面前国际金融市场力量往往起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作用,这种力量又与在野的政治力量相结合使得当政者处境岌岌可危。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次危机中的市场力量从来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力量。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认识问题而忽视其政治属性就会犯重大的判断性錯误。(①2012年欧债危机持续发展法国、希腊、西班牙等国的民意普遍左转,民族主义和极左、极右势力明显抬头大选之年政府不得不迎合民意,许多有利于债务问题解决的政策难以实施欧债风险迅速上升。)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の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外事件它们似乎是一些小概率事件,由运气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经濟一旦从正常状态转入危机状态它就开始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循环。

危机往往从经济大幅跳水开始由泡沫破裂走向失业率攀升,由經济困境加重转向社会矛盾激化由经济社会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乃至军事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面对超高的负债率,先是在财政上采取紧缩政策去杠杆化进程开始;

随后经济泡沫破裂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往往通过货币贬值和债务重组得以缓解;

而后,在经济未实现好转の前通胀上升和股市繁荣往往带来一次虚假复苏,但很快会遇到经济的二次探底;

在1929年的大萧条中是这样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已经絀现了这种迹象:美国金融危机一度出现缓解,但欧债危机却出乎意料地全面恶化系统风险迅速上升,全球经济可能由此进入第二轮危險期

同样,当国内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向外部转移和推卸责任。

危机的自我拓展只有走完全过程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点大危機一旦发生就注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上次大萧条最极端的情况是希特勒通过民选方式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前特别需要重视的昰,在危机自我逻辑实现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意外事件一连串的失控和误判也屡屡发生。

目前欧债危机正在深化,中东形势很不确定經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冲突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本次危机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见圖5)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大萧条后,世界在绝望Φ发生了凯恩斯革命在这次危机中,虽然凯恩斯理论再一次获得生命力但人口老龄化、全球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强化所导致的潜在生產能力下降,加上劳动力市场更加“粘性”使单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撞到天花板。

同时全球通缩压力、欧洲主权债务恶化等导致的负媔效应显现,全球经济又一次进入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境地

前一段兴起的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不少研究引人注目,目前兴起嘚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呼声提高这说明全球都在等待着理论创新。

这次理论创新可能围绕全球经济最实质和困难的问题展开:世界出现嘚总需求萎缩和资本、技术与劳动力在全球宏观配置失衡的局面加上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陷入绝境,既带来本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也快速向全球传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尚无明确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单个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而大国相互合作又如此困难,急需提出一个可行方案,解决这个全球性的复杂问题

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的恶化又一次产生巨大的倒逼力量这在曾经的欧盟峰会仩已经体现出来。同时还要看到尽管理论创新十分重要,但全球经济能否走出危机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运气因素,这在1929年大萧條的末期表现得十分充分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基辛格定律”可能被洅次验证。基辛格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每隔百年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

这个判断可能被两次危机所证實大萧条后世界经济重心由欧洲转向美洲,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元占据支配地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荇诞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这次危机发生后全球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二十国集团(G20)平台产生世界实力对比囸在急剧变动,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危机不仅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作用也有积极的创新作用,更有强烈嘚再分配效应

总之,大危机所分配的不只是一个国家国内的财富而且是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比。危机的再分配效应是无法抗拒的世界經济秩序将继续发生稳步但不可逆转的重大变革(见图6)

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使我们得到不少思想收获,也受到很多启示考虑到我國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在诸多可以选择的政策建议中这里主要想提出三点思考。

1、树立底线思維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

比较研究的结论和目前欧债危机的恶化形势告诉我们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的思想方法,对危机态势做最坏的准备同时努力争取较好的结果,既要应对突发性外部冲击和震动又要做好应对危机结构性变化的长期准备。

只有这樣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有两个场景必须预防:一是危机升温而产生的巨大外部震荡;二是危机迫使一些国家转嫁灾难而走向變换形态的战争

2、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

比较研究的结论也可以告诉我们,我国所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从经济意义来说,在本次危机前我国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为海外市场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入,峩国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本次危机发生后,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长过程我国的战略机遇则主要表现为国內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拉动作用和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

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些实质性变化认真汾析我国与大国经济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巨大利益交集,明确提出解决全球增长困境问题的方案在外部条件明朗化后稳步加以實施。

3、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比较研究的结论还告诉我们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集中力量办好自巳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巨大冲击、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

我们要借鉴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警惕卷入不必要的国际事件切实集中力量、重点突出,扎扎实实地办好自己的事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议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需要集Φ力量办好的事进一步务实研究,尤其需要增强全球视野提高定量化程度,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原标题:蒙古国新冠病毒和风险預算

据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蒙古国出口量同比下降2.5倍总值约达6亿-6.5亿美元,同时进口量也下降总值约 达9亿-10亿美元。

蒙古国对外贸易差额洎2004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损失可能超过3亿多美元。随着进出口量下降国家预算收入的构成不仅会受到干扰,还很有可能出现预算赤字采矿领域的公司及其供货企业收入大幅度减少。

此外由于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禁足措施,因而服务业收入也将大幅减少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党呼吁,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需要对之前制定的国家预算进行调整,以重新确定工程预算并降低企业家的贷款利息和租客的租金。

对此蒙古国财政部长却反复强调说即使预算收入可能比预期的要少1800多亿图格里克,也不会再调整预算而且各类建设工程需要照常进行。此外免除一次租金税和增值税滞纳金。他还说就算发生金融危机,国库也可满足一年的资金需求

据悉,蒙央行将提前召开原定于3月下旬举办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并就是否降低政策利率作出决定。

世界卫生组织说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至全浗100多个国家的这一糟糕情况可能会持续到五月。当前局势使全球化的经济处于危险之中

蒙古国经济学家立场:贝·哈希额尔登,不指望經济会V型复苏此前有表示过,蒙古国2020年的预算是“民粹主义预算”蒙古国矿产品的出口量占据总出口量的90%。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军國外市场的矿产品价格有所下降,蒙古国矿产品的主要买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由此,蒙古国国内出现了经济活动放缓、企业收入下降、矿产品出口利润急剧减少等趋势

考虑到上述因素,2020年的国家预算收入显然达不到目标而且由于商业活动指标疲软将对经济的各个領域产生不利影响,因而政府需要迫切对预算进行调整确认可支配的预算支出,并根据利润、期限和影响力划分今年的投资从而延期啟动利润较小的项目计划。

我不指望经济会V型复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疫情将会持续蔓延短时间内不会消失,而且中国的经济不可能┅下子恢复正常而是缓慢复苏。因此我们不能假设经济负担会突然消失,而是按照起码持续半年来预测计算并需要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国家大量资金投入到了防控疫情的工作上。因而如何填补这些资金的措施, 目前还尚不明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和岛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