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一起去书城改编电影叫什么?

一大波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正在袭来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中心官方公众号
文化名人访如何看待最近突然有很多耽美作者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
最近微博上很多知名的耽美作品要被原作者拍成了剧集,比如说柴鸡蛋的逆袭,非天夜翔的金牌助理,青罗扇子的名流巨星,易修罗的微博也在透露要拍剧的打算,为什么最近突然都要拍剧,是因为政策放宽还是什么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十分疑惑,望知友解答。
按投票排序
易修罗只是在开玩笑吧,她的作品那么小清新怎么可能拍剧,要吓死直男吗
话说还有凤舞九天和迷羊的作品呢→_→另外,很好奇非天夜翔那种“18cm大棒棒忠犬攻 ”标配 “莫名其妙爱上我杰克苏受”一起去升级打怪刷装备的剧本 要怎么拍......
应该是这两年网络剧形式的兴起和播出平台的多样化吧,毕竟以前就算作者读者想拍,电视台也不可能过审播出。而网络剧的审核和卫视剧不是一个体系的,相对宽松很多。再加上这几年大众觉醒,比以前容易拉到投资+找到演员,比如逆袭不就是blued同性软件投的嘛,放在几年前同性软件并不能被大众接受,更不会说有投资的机会啦。
大概是觉得卖腐不够于是直接腐【什么鬼? 个人觉得可能一方面这两年小说翻拍实在太多,而言情一部部被吐槽。耽美如果以前还算小众的话现在真的是一点点被大众熟知了(虽然以及有很多不接受)。要拍的这几部,本身原著名气就大,如果拍剧,话题量收视率觉得都会比较可观,毕竟现在腐妹子这么强大23333以及觉得政策放宽什么的应该没有吧,毕竟广电的尿性←_←唯一一部有影的逆袭是网剧╮(╯_╰)╭顺道补充:风弄的凤于九天也卖了(传说可能改bg不造是不是),非天夜翔的二零一三(炒鸡喜欢的书好害怕五毛钱特效π_π),暗夜流光的十年(这个是电影,不过改了名字忘记叫什么了,已开拍)
拍剧大潮袭来,各投资商都看到有钱可赚,就都来了啊~不仅仅是耽美小说,众多网络小说也都传出要拍剧的消息。个人认为和政策放宽无关,而且政策也并没有放宽,只是因为投资商看中了这块庞大的市场而已虽然现在天朝拍剧水准普遍偏低(尤其是最近翻拍小说漫画的剧)但是对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捞钱和提高知名度的好机会,何乐而不为?
因为某某开拍网剧赚了很多╮(╯▽╰)╭
为了钱,知名度什么的。紧跟时代潮流嘛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幅画面——祥林嫂再一次来到鲁镇时,见人就说,逢人就讲“我真傻,真的……”大家围拢着聆听。请你为这幅画面配上一段画外音,不得超过60字。(6分)
这时的祥林嫂,已经完全不是原来那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人了,无数次的打击,尤其是失去了亲子的疼痛,已经将她彻底变成了一个麻木的奴隶。而那些围观者以戏弄同类为快乐,也实在是抹不掉的国民之殇。(6分)
试题分析:凡影凡影片中发出的声音,其声源不在画面内的,即不是由画面中人或物直接发出声音,都称为“画外音”。 画外音通俗点理解就是:注解,题外话。也就是对画面的注释。《祝福》咱们学过,祥林嫂前后的变化很大,是她经历了一些无情打击之后变成这样的,可怜,可叹。同时,要揭示那些看热闹的人,心灵的扭曲是国民之殇。点评:此类题首先要审题,明确什么是画话音。还要求一针见血的表达一种观点。语言要精炼。此类题要求要高一些,但此类题考查的比较多。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⑤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⑥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⑦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⑧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⑨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⑩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作者:迟子建
有改动)小题1:“我”的俄罗斯之行给“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4分)小题2:“扫烛油的老妇”以怎样的特质感动了“我”?(4分)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名人的雕像,这有什么用意?(4分)小题4:文章第⑤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小题5:文章划横线的句子,深有韵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阅读《知识分子》,完成题。(共14分)知识分子吴念真①我定义的知识分子,是在一群人里面知识比大家多一点点,而且会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献给大家,那才叫知识分子。我们村庄里有一个人,他到底念过多少书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他知道很多东西。他知道矿工的许多事情,他常常坐在矿坑边看书,他看的书是《文艺春秋》,还是日文的。 ②他会做一些让村里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比如在日文杂志上看到盘尼西林,就会跟人家讲这个消炎很管用。小孩子在夏天被蚊子咬,伤口烂了,晚上哇哇哭。他就去买了盘尼西林,跟大家说要交钱,又说这个不能直接用,要试验。大家不相信,就围着看他怎样实验。他往针头加一点儿水,然后注射,看皮肤有没有肿胀。最先打针的是他儿子,他儿子很疼,就大哭。大家都说会死,他说书上说不会死。那天晚上他儿子没事了,第二天所有小朋友都把裤子脱下来让他打针。③他会帮全村人写信,经常有很多女人在村口拿着信纸等他。大家都对他很恭敬。他帮人家写信,先要端端正正地坐下来,头发亮亮的,拿出一支很旧的派克笔,然后问人家要写什么。村里的妈妈说话很粗鲁的,就说,你跟我那个在台北的死小孩讲,他自己在台北逍遥没关系,全家都快饿死了。他弟弟妹妹的学校要注册了,如果钱再不寄回来,全家上吊,我真的死给他看……他就开始写,写完后还会念给人家听,说你看我这样写对不对。他会写,比如说,吾儿,最近家中有一点困难,如果有一点余钱就寄回来,弟妹也要念书要注册,都是父母无能才造成今天这样的。然后祝平安,讲身体要保重。然后问妈妈,这样写对不对。妈妈说,对。他通常扮演这种角色。④有一天他看到我,就把我叫过来。他说,有一天我会老,会死掉,就没有人帮邻居写信了,你要接替伯伯帮大家写信。然后掏出一样东西,用报纸包得好好的。我打开看,是《尺牍》,古代的应用文。⑤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被他训练着写信,看到我就说,你出师了没?其实才一两个礼拜而已。渐渐地,就有很多人找我写信,有人高兴地跟伯伯说,你的徒弟现在可以写信了,写得很好。他就说,这样啊,他很认真,我就可以轻松一点儿了。⑥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们那边是矿区,很多人的女儿十五六岁就去工厂做工,我姑妈就有这样一个女儿。有一次她带了个男人回来,说要结婚。姑妈就劝她,说你再忍耐几年,让弟弟妹妹都念完书,你再结婚好不好。她说好,就哭着回去继续工作。两三年以后,她又带了一个男人回来。这个男人是一个公家单位的秘书,他认为姑妈的女儿很单纯,想跟她结婚,来请求姑妈把女儿嫁给他。⑦那天,村里的男人们陪他在外面喝酒,女人们在厨房忙。姑妈跟女儿说,那个人很好,但是妈妈也求你,弟弟还小,再等两年。后来那男人就走了。过了五六天,他寄来一封信,我还记得是公家用的黄色信封,上面的毛笔字非常漂亮。打开后是很长的国画宣纸,行书。我真的看不懂,信里说,他来我们这里,被我们招待得很好,很感谢。后面我看到几个字,非常清楚,叫“虎毒亦不食子”。我就跟姑妈说,老虎再凶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我姑妈听了就开始撞墙,开始哭。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是她必须要拜托女儿帮忙家里,结果一个男的竟然写信来指责她。最后所有女人都来抱着她劝,说我根本看不懂,是乱看的,骂我。 ⑧后来教我写信的伯伯回来了,他看了信后,对大家说:“那个男人信里说,他受到招待很感谢,这里的人都很诚恳,每个人都把他的对象当做自己的女儿疼爱。不管怎样,他都默默等待。”然后就说,信里没有“虎毒亦不食子”的话。于是大家都骂我,姑妈也骂我,说差点被我害死。可是我真的看见啊,我就哭着回家。 ⑨有一天,我不晓得他是蓄意等我还是怎样,他把我叫到一棵树下,坐下来说,你没有看错,但是要知道,话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他的意思是,姑妈的女儿会不会嫁给这个男的,谁也不知道;那个男的会不会等,谁也不知道,反正都不知道,就慢慢等嘛。就这样解释好了啊,你干嘛要去讲那个“虎毒亦不食子”,让你姑妈去撞墙,万一死了怎么办啊? ⑩我那时候不觉得怎么样,长大了才知道,那就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不但知道如何奉献,还知道如何传承,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把苦难转化。除了他之外,我所受的教育,包括老师、教授,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样的道理。(有删改)小题1:根据文章①—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知识分子所做的事情
村里人对他的态度
用学到的知识为村里的小孩治病
帮助村里人写信
小题2: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伯伯那样帮助“村里的妈妈”写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4分)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那件“大事”为什么会影响作者“一辈子”?(7分)(不超过150个字)
永恒的百合【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①平静的加利福尼亚海湾褪去了先前的浮躁和凶猛,海面上波澜不惊,这异常沉寂的氛围给人一种无比的压抑之情。只是水面上漂浮着的许多白色的花朵,才给这沉寂压抑的环境带来了些许亮色和温暖。②这些天来,大海中漂泊着一束束百合花,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海边上撒落花朵,他们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望着这些圣洁的百合花发呆。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挑,长着碧眼金发的女郎,她美丽而忧伤的眼睛中满蓄着泪水。她是“雅典娜”号沉船上22位幸存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③她的名字叫玛丽·莲,来自意大利,她非常喜欢美国,是个典型的美国通。她是独自一人去加州游玩的。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玛丽·莲吓坏了。她平生头一次乘船在大海上游玩,根本不知道怎么穿救生衣。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巨浪,玛丽·莲吓懵了,泪水止不住地从她美丽的面庞上滑落下来。这时有两位美国男子走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④玛丽·莲看到轮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立即清楚了事情的严重性。她手足无措地向人群跑去,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经过数小时的挣扎,“雅典娜”号终于湮没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中,海水也一下子把船舱淹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头颅、手脚等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第一个逃出船舱的是玛丽·莲——男人们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⑤出了船舱后,玛丽·莲也只能在大海中任凭狂涛巨浪的摆布。突然,她看见一条橡皮救生筏,上面已经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上救生筏。此时一个巨浪扑来,一名男子被卷到了玛丽·莲的身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而当玛丽·莲向这位男子伸手时,他却被巨浪卷入了海底,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⑥玛丽·莲被惊呆了,那位老人更是热泪四溅……筏子依然在怒涛之巅摇荡,玛丽·莲放声痛哭起来,老人抚摩着她的头说:“孩子,不要怕!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尽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你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而我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玛丽·莲止住了哭声,这时,海面上已有了一丝亮色。猛然间,一个巨浪将筏子打翻,玛丽·莲死死抓住筏绳,而那位老人转眼间就消失在大海的深渊之中。⑦玛丽·莲已自顾不及,她不会游泳,但曾经看过自救的电影,于是她用两根指头塞住鼻孔,拼命地用嘴吸气,以防海水灌进鼻子把自己呛死。过了很久,玛丽·莲发现自己和筏子已靠近了海岸,岸边的波涛也异常凶猛,有人想拉她但没能拉住,她被反弹离开了海岸。危急中,她赶忙解开筏绳,一阵海浪扑来将她送到了岸上。这时,一个渔民用棉衣包住了她,她终于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幸运地活了下来,可是与她同舟共济的280位同胞却永远地消逝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选自《文苑》2010年第4期)小题1:请以玛丽·莲的口吻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⑴问题一:你觉得自己能在这次事故中幸运地活下来的原因有哪些?(3分)
⑵问题二:②③段中加点的两次“泪水”分别是因为什么产生的?(2分)
小题2: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品味划线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①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头颅、手脚等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②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我选第
小题4:文章以“永恒的百合”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能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都好在哪里?
电子骑士,以一知当十用
先直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后面再贴一篇我之前写的关于科幻电影与科幻小说关系的文章。(写完后发现太长了&&)
我认为,比较受电影制作方青睐,而且能被改编好的科幻小说,基本具有以下特征&&
《三体》为什么会成为最被影视界看重的科幻小说?除了影响大的表象,关键在于大刘建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观,一个体系!三体人、智子、降维攻击、黑暗森林理论等等,构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巨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可以生发出无数的故事,地球人对抗三体人只是小说三部曲的主线,电影后续可发展的空间非常大,看看《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系列就能感觉到。
比较成功的科幻小说改编电影,很多都是因为小说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庞大的世界观,给了电影以巨大的发挥空间,成为电影的灵感来源。比如《银翼杀手》,原作不过是个短篇,但故事背景是真实的动物已经濒临绝迹,大部分全是电子动物的世界。它营造出一种后启示录式的环境,展现了人类的孤独以及机械 / 电子产物与人类情感的矛盾等主题。短篇透露出来的境界非常广阔,因此才有了雷德利&斯科特并不完全遵循原著的改编。《侏罗纪公园》也是如此,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恐龙与人类共存的世界,具备了惊悚、神秘、梦幻等等多种色彩,整个故事的世界观背景就已经足够吸引人,在其中发生什么故事反而不那么重要了。还有威尔斯《世界大战》、法国科幻小说《人猿星球》、玛丽&雪莱的《弗兰克斯坦》、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等等,其最大魅力都在于世界观的设定。这是科幻电影编剧们很难通过剧本创作完成的&&不是不可能,但非常难。许多非改编的科幻电影,其世界观其实都并非完全原创,而是借鉴了一些科幻小说的思路,比如《极乐空间》、《盗梦空间》、《阿凡达》等等。
1.5,高概念
为啥叫 1.5 呢,因为世界观与高概念有时就是一回事&&比如《阿凡达》建立了一个外星世界,其高概念就是这个创造的独特外星环境。但世界观往往更为综合、全面,有的科幻小说并未创造一个整体的世界体系,只是某些点子的概念非常有趣、前卫。比如《安德的游戏》中,最有高概念味道的显然不是人类与虫族作战这个设定,而是虚拟战斗屋。根据海因莱因小说《星船伞兵》改编的电影《星河战队》也是如此,其重点不在人族与虫族大战这个世界观设定,而在步兵对抗虫族这个概念,所以电影的主线就是男主角成长为出色的战士&&可惜的是电影没有展现出小说里机甲士兵独立控场这个概念,变成了美国大兵群殴大虫子了&&
《永无止境》(它基本可以看做是科幻片)的高概念也不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是某种可以激发人脑潜能的药物这一点。像根据 PKD 小说改编的大部分科幻片,比如《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痕》、《预见未来》等等,往往都具有一个核心的科幻高概念,例如记忆被移植、某人能预见多少秒之后的事情等等,世界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这也是菲利普&K&迪克如此受好莱坞欢迎的重要原因:他的小说中有太多看似信手拈来的高概念了!而且这些高概念并不随着科技发展而褪色。这简直就是电影界的宝藏呀!这样的小说改编成的科幻电影,往往格局不会很大。但故事会非常有趣、紧凑。
顺便说一句,所谓比较有画面感的科幻小说(也意味着比较适合改编电影),往往都是在世界观和高概念设定上写得比较好,不是太干巴或枯燥的。《沙丘》也是因此特别受欢迎,被几位电影大师看中!
高概念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创造一个以此为出发点的坚硬的故事。很容易制造出强烈的矛盾冲突。就以根据 PKD 小说《记忆大批发》改编的《全面回忆》为例吧,影片故事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也是高概念电影的特征之一):当工人的主人公总梦想去火星,体验一次间谍之旅,结果去植入梦境后发现整个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他到底是还在梦中?或是因此发现了被隐藏的真相?&&看,多么吸引人的故事线!令人浮想联翩,急于一窥究竟。迈克尔&克莱顿、史蒂芬&金和 PKD 等人特别受电影制作者的青睐,其中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的故事与概念设定紧密结合,生动、复杂、独特。
3,情感内核科幻小说真的是点子文学么?未必全面。上面提到的宏大世界观,独特的高概念以及有趣、复杂的故事之外,科幻小说还有个独门秘笈非常受电影改编者的青睐,那就是特殊环境下展现的人类的情感内核!
《火星救援》为何火爆?除了它有一个有趣的高概念(独自一人如何在火星上求生)之外,就在于它在这样一个概念设定之下,着力表现人类的乐观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失事宇航员与其他空间科学工作者兄弟般的情谊。《我是传奇》也如是,作者设定了地球上只剩一个男人的世界观,展现的却不仅仅是惊悚和奇异感,更多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孤独,对人类的反思,以及对重建文明的渴望&&其实最后一部分是电影跟小说不太一样的地方,小说更冷静理性。这些小说虽然设定非常出彩,但最终落脚点,却还在人性上面。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同样有一个非常凸出的情感内核:创造不能接受被创造者,被创造的生物在不得已的状况下变成了怪物。这个情感内核如此强大,以至于几乎所有的电影改编版本都很难塑造好创造者也就是弗兰肯斯坦博士这个角色:他或者是疯子科学家,或者是性冷淡者,或者是野心不明的梦想家。怪物的特质则几乎永远不会改变。
最近几年,科幻电影中突出情感内核的片子越来越多,改编作品包括《别让我走》、《铁甲钢拳》、《皮囊之下》、《记忆传授人》、《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等等。
字符之梦与影像之舞&&谈谈科幻小说改编电影
最近,有关刘慈欣《三体》改编电影项目的消息满天飞。科幻迷、大刘的书迷对这部《三体》改编电影热切期待,已经不限于各种讨论,甚至连演员阵容、电影概念图、配乐都给设计好了!这种粉丝的热情毫不奇怪,看看奇幻大作《冰与火之歌》改编美剧引发的讨论热潮,或者魔戒迷们对《精灵宝钻》电影版的强烈期待也能感受到。
还想说件与此有关的事&&最近有网友在我贴到网上的一篇科幻电影的文章下面回复,大意是:其实《银翼杀手》拍得也不算好,《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么?》这篇小说能被改编得更好呢。说实话,我不禁有些吃惊!《2001 太空漫游》和《银翼杀手》堪称科幻电影中的双璧,两者一直占据着各种科幻电影 Top10 的前两名位置,被公认为最出色最有代表性的科幻电影(当然你可以不喜欢,那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厚古薄今,认为未来不会有更出色的改编电影出现,但就可以轻易下结论说《银翼杀手》改编得不够好么?
这里就牵扯出一个大问题: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关系。或者说,怎样的电影改编才是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会有哪些不同?怎么能在保持小说精髓的同时在电影版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科幻电影到底该如何尊重原著,展现其特色?电影与小说,各自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原创兴起,改编衰落?
有个现象不知喜欢看科幻片的朋友们注意到没有:最近五年内比较出色的科幻电影都是原创的,很少有改编自小说且拍得出色的科幻片!
不信你看:《第九区》、《月球》、《盗梦空间》、《普罗米修斯》、《阿凡达》、《环太平洋》、《星际迷航》、《地心引力》、《猩球崛起》、《源代码》、《无姓之人》等几部近年中反响最好的科幻电影都是原创的作品!其他许多还可以的科幻片也都是原创的,包括、《极乐空间》、《欧罗巴报告》、《遗落战境》、《逆世界》、《环形使者》、《世界末日》(塞斯&罗根版)、《超能失控》、《超级战舰》、《时间规划局》、《重返地球》、《超人:钢铁之躯》、《时空恋旅人》等等&&只有《云图》、《饥饿游戏》、《安德的游戏》、《异星战场》、《守望者》、《命运规划局》、《永无止境》、《僵尸世界大战》、《别让我走》等几部是改编自小说。我大概统计了一下:IMDb 网站上,最近 5 年中,超过 1500 位用户投票,排名前 30 位的科幻电影,只有 5 部改编自小说!
再来看看历史的状况&&从 IMDb 上搜索改编自小说的科幻电影,按打分排名前十的分别为:
《奇爱博士》1964
《大都会》1927
《发条橙》1971
《银翼杀手》1982
《弗兰克斯坦》1931
《人猿星球》1968
《飞向太空》1972
《潜行者》1979
《侏罗纪公园》1993
《弗兰克斯坦的新娘》1935
你看,2000 年以后的科幻片一部都没有!近年来的改编作品呢?《人类之子》排名第 13,《守望者》排名第 25,《云图》排名第 27,《永无止境》排名第 36,《饥饿游戏》排名第 45&&看来,近 20 多年的科幻电影都是原创为主,改编无力的状况。
大概跟科幻小说类似,科幻电影也是种创意为王的艺术形式。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首先就失去了令观众惊异的&第一眼&效应。像《饥饿游戏》、《安德的游戏》、《时间机器》、《异星战场》等科幻片,主角的结局已经一目了然,毫无悬念,甚至整个故事观众也都相当熟悉了。电影的创作者也会因为影片是改编自小说而受到诸多限制(比如小说粉丝们的压力等),难以尽情发挥。克里斯托弗&诺兰就是一个不喜欢进行改编,特别注重自己原创的导演,他曾经说过:&对我来说,以新鲜的故事作为创作素材是最令人兴奋的。&
从另一方面看,这也说明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科幻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并不算非常成熟,其经典作品还需要依赖从科幻小说中去获得营养和灵感。在此之后,科幻电影则可以更多地自行生产,不再那么需要小说的故事、思想或创意激发了。
小说与电影:克隆还是进化?
首先我们要知道,电影改编小说,看似是用电影来诠释原著小说,其实应该把它看做一次全新的创作。电影从来不是以&还原小说&或者&把文字影像化&作为其拍摄目的的&&至少不会是主要目的。
很多小说的粉丝都希望电影还原他们看作品时唤起的全部情境体验,把脑海中由文字引起的梦境全须全尾地展现出来。非常遗憾,这在如今还只能是不现实的幻想。试想,2 个小时的影像,怎么可能还原长篇小说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阅读体验呢?
尊重原著绝不意味着电影要对原著亦步亦趋。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有几部其实相当&尊重原著&,但反响却不甚好:比如根据海因莱因的名作改编的《傀儡主人》,根据 PKD 小说《第二型号》改编的《异形终结》(Screamers)和同样根据 PKD 同名小说改编的《冒名顶替》(Impostor)等。说实话,这几部科幻片拍得都不差,《傀儡主人》基本就是按照小说拍了一遍,电影中对傀儡主人附身人类场面的展示与小说中的描写毫无二致。几位主人公去外星人降落处调查,发现当地人已经被外星人控制一段几乎像是从小说(或者说读者的想象)中克隆出来的!这样拍电影的问题是,整部电影缺乏灵性和创造,让看过小说的读者没有任何惊喜&&尽管唐纳德&萨瑟兰饰演的老头子相当有范儿。
对此,当代学者李欧梵曾说:&把文学经典搬上银幕,不论成功与否,可以让观众有更丰富或更深刻的感受,过度刺激的新片反而令人神经麻木。当然并非所有的经典电影都改编自文学名著,电影也有其经典片,但两者的作用是相似的,用卡尔维诺的定义就是:&一部经典作品,每次重看时,都和第一次一样,令我们发现新意。&&
正是从这个角度说,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改编得非常成功!电影和菲利普&K&迪克的原作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么?》有很大不同:在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婚姻构成了其沉闷、卑微的生活,但同时也给了他一线希望。男主人公一直渴望获得一只真正的动物,而不是外表逼真的&电子羊&&&某种程度上&电子羊&正是男主角的自我写照:逼真但毫无实际价值;只是某种东西的仿制片;带着一种一去不回的伤感和失落。影片去掉了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婚姻生活部分,大量增加了复制人的情节,还特别为主人公安排了瑞秋这个复制人伴侣角色。而取代了电子羊的,是电影中主人公梦境中的独角兽:如果说电子羊是卑微生活的映射,那么电影中的独角兽则是主人公人性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指代!电影和小说在这里殊途同归地把主题表现出来:何为人?何为人性?仿生人 / 复制人也有灵魂么?
此外,小说的写法是阴冷、平淡、写实的,电影则更为风格化,通过大量夜景和写意式的画面来描绘混乱而又高科技的未来世界:工业化城市中日夜不停从烟囱中喷涌的火焰,广告上无处不在的日本色情文化,永远在淅淅沥沥下雨的街道,各种奇装异服的人流&&无论从思想把握还是内在气质上,《银翼杀手》对原作小说的呈现都极其到位,但它走得更远,不但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气质,更超越了小说本身的主题深度&&导演雷德利透露过,他设定的男主角戴克自己就是一个复制人!由此,整部影片的涵义就更为深化了。
好的电影改编,用庄子的话说就应当&物物而不物于物&&&换成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要充分拍出具有小说特征的一面,但又不被原著所囿。翻拍起小说来,大师级的导演和普通导演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此。恐怖片《闪灵》就是个有趣的范例:原作者史蒂芬&金对著名导演库布里克的翻拍感到不满意,于是自己当起制片人亲自上阵搞了个三集的迷你剧,结果反响不佳。这个&卓别林在卓别林模仿秀中失利&的故事告诉我们,小说改编电影不见得原汁原味才好。
此外,很多观众在看小说改编的电影时,往往会被阅读原著时的体验和激起的想象所限制,对电影版有先验的期待和判断。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银幕上的哈姆雷特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形象,要是符合你脑海里那个哈姆雷特倒也罢了,不符合的话,你就可能无法进入电影创造的世界&&当年拍《乱世佳人》时,片方在全美国范围内找郝思嘉的扮演者,几乎所有好莱坞当红女明星都去试镜了,最终经过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首肯,才选中了费雯丽;而当时所有的电影人都认为白瑞德一角非克拉克&盖博莫属。可见小说改编电影的重要环节,就是把原作文字搭建起来的世界形象化、具体化。
叙事:从平面到立体
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认为《阿凡达》或者新近的科幻片《环太平洋》&剧情弱智&。应该说,这种想法是对电影叙事不够了解产生的误解&&如果你说这两部影片科幻构思老套,剧情平庸无新意,主题也不深刻,还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平庸和弱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阿凡达》或《环太平洋》这样的科幻电影,故事情节设置也许比较平庸老套,但其叙事技巧其实一点都不差。事实上,《阿凡达》的叙事堪称纯熟圆润,完全称得上是标杆式的!其铺垫、转折、高潮、收尾全都井然有序,对背景、角色的刻画也细致到位,主角的每一步都有足够的心理动因推动,基本也没有冗余无价值的闲笔败笔。影片 162 分钟的长度不会让观众感到沉闷乏味,足见功力!你可以拿故事框架接近的《异星战场》来比较一下,两部影片的叙事水准包括角色设定和描写至少相差一个等级。
我在之前的文章《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科幻电影》里有段话,在这里还想再分享一次&&用文学来类比一下,《阿凡达》跟《星球大战》一样,其实是民间文学,是童话,而不是小说&&当代很多电影观众太习惯于小说式的现代叙事了,他们已经习惯于从复杂纠缠的故事中去寻找形而上的意义以及启示性的价值判断,喜欢那种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情节,以及背后隐藏着无数可能的所指的故事。《阿凡达》则是&原故事&,是极其简单、原初、类型化的母题&&你不可能要求民间故事和评书像博尔赫斯的小说那样深刻新颖,但完全不能说它们浅薄或没有感染力。
从小说到电影,必须有一个重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叙述角度叙事手法的重构。小说的叙事手法显然比电影要多样和丰富得多,但小说的叙事基本是一种&平面化&的叙事。电影则不同,它是依靠画面来传递信息的,而人对于画面是整体性的阅读接受。因此,电影可以称为是&立体化&的叙事。
举例来说,电影可以用分屏画面来同时展现几个场景进行平行叙事(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剧《24 小时》),小说只能用&花开两朵单表一支&的手法分别叙述&&哪怕你在小说中写了&与此同时,另一边如何如何&,在读者脑海里,其实还是有前后区分的,读者只能通过脑补,把它看做是近似同时展现的。
根据漫画小说改编的科幻 / 奇幻电影《守望者》用片头曲的几分钟完美展示了电影的立体叙事能力:在鲍勃&迪伦的歌声中,美国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各种重大事件纷纷呈现,超级英雄们在历史事件中频频出现,其着装和地位都随着时代背景而不断演变。鲍勃&迪伦的歌曲《变革的时代》(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歌词与时代背景、超级英雄处境等形成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在短短几分钟内,声音、画面、历史文本传递出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并形成了一种叙事态度:真实的历史背景与虚构的超级英雄故事混合。
如果单从故事叙述的角度讲,电影相对于小说有一定优势。但电影最大的劣势在于片长严重限制了故事的复杂程度以及环境背景的描述。比如根据 P.D.詹姆斯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类之子》。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科幻片,风格独特,有一定思想深度,不以华丽的视觉取胜,镜头相当出色。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感到,&未来人类丧失生育能力&这个概念放在小说中,可能会有大量细节或环境铺垫给你带来很强的冲击力,但在科幻电影中,这个概念既不好呈现,又缺乏特别的冲击力。《僵尸世界大战》甚至《侏罗纪公园》也都有这个问题,小说原作丰富的指向性多样的文字到了电影中,就变成了一个线索简单的冒险故事。
从科幻小说到科幻电影,是从一种梦境转到另一种梦境,从一种体验变成另一种体验。如同不同乐器奏出的同一曲目,对比起来微妙神奇。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