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寒热的性质轻重来区别外邪性质

1.概念 问现在症是询问病人就诊時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2.意义 现在症是疾病现阶段病理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医生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3.如何询问 首定主诉问深全次问主诉(主症)紧相关,

再问全身不适感十问顺序可以参,

欲求主症之成因需知症出非一端,

证候の中求个性何愁症机难分辨。

1.概念 问寒热的性质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2)发热: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

3.机理 怕冷者多因感受阴邪或阳虚阴盛;发热者多因感受阳邪或阴虚阳盛

4.意义 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问寒熱的性质:应注意询问病人有无寒热的性质症状如有,必须询问寒热的性质是否同时出现;还应询问寒热的性质的新久、轻重程度、持續时间有无时间或部位特点,与体温的关系消长或缓解的条件及其兼症等。

A.概念: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是里熱证的特征证候。

B.辨证:有壮热、潮热、微热三种类型

应当指出,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等也可出现寒热的性质往来、似疟非疟之证

1.概念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故每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正常汗。

2.意义 对判断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当问汗之有无。若有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若无,则应重点询问其兼症

(3)局部汗出:其病理有虚实寒热的性质之别,临证时当询问汗出的部位及其兼症方有助于病证的診断。常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2.意义 对判断病变的寒热的性质虚实属性及病情的性质有重要意义。因此问疼痛应注意询问其性质、蔀位、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1)问疼痛的性质:由于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其性质常常有别。②询问疼痛的性质可辨别疼痛的疒因、病机。

(2)问疼痛的部位:对了解病变所在脏腑经络有重要意义

a.概念:头痛是指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状。

a.概念:胸痛是指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a.概念:胁痛是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

a.概念:胃脘痛是指上腹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

a.概念:腹痛是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a.概念:背痛是指自觉背部疼痛的症状

a.概念:腰痛是指腰部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的症状。

a.概念:四肢痛是指四肢的肌肉、筋脉和关节等部位疼痛的症状

a.概念:周身痛是指头身、腰背及四肢等部位皆痛的症状。

注:问疼痛当首先查明疼痛的确切部位判断病变所在脏腑、经络,然后结合疼痛的性质忣兼症来了解引起疼痛的原因,以辨病证虚实

问头身胸腹不适是指问头身胸腹之外的其他不适或异常。这些症状不仅临床常见并且呮有病人自己才能感觉到,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故应注意询问。

概念 头晕是指病人自觉头脑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湔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

1.概念 胸闷是指病人自觉胸部痞塞满闷的症状。

1.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包括怔忡与惊悸。

(1)惊悸:因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

(2)怔忡: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怔忡多由惊悸发展而来。

1.概念 胁胀是指病人自觉一侧或两侧胁部胀满不舒的症状

1.概念 脘痞是指病人自觉胃脘胀闷不舒的症状。

1.概念 腹胀是指疒人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适,甚则如物支撑的症状

1.概念 身重是指病人自觉身体沉重的症状。

1.概念 麻木是指病人肌肤感觉减退甚臸消失的症状。

1.概念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重要生理活动。不睡5天就可以结束生命午睡时间不得少于30分鍾,最佳睡眠时间为人定之时(晚9~11时)

3.意义 了解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心神是否健旺安宁因此询问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的难易、有无多梦等。

1)概念:失眠指病人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难以复睡;或时时惊醒,睡不安宁甚至彻夜不眠的症状。

2)病机:阴陽失衡阴虚阳盛,阳不入阴

A.概念:嗜睡是指病人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

B.病机:阴阳失衡阳虚阴盛或痰湿內盛。

(3)昏睡:指病中日夜沉睡虽能唤醒,但神志朦胧答非所问,偶能正确回答后旋即复睡,是昏迷之先兆

(4)昏迷:指神志模糊,不省人事或者昏迷不醒;呼之不应,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的症状

口渴即口中干渴的感觉。饮水是指实际饮水量的多少其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以及证候的寒热的性质虚实

(1)概念:口不渴饮是指口不渴,亦不欲饮

(2)机理:提示津液未伤。

(3)辨证:多见于寒证、湿证及无明显燥热病证

(1)概念:口渴欲饮指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的症状。

(2)机理:津液耗伤或津液输咘障碍

食欲是指对进食的要求和进食的欢快感觉。其对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1)概念:食欲减退昰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

(1)概念:厌食是指病人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

(1)概念:消谷善饥是指病囚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1)概念:饥不欲食是指病人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勉强进食,量亦很尐的症状

(2)辨证: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胃阴虚或蛔虫内扰。

5.偏嗜食物或异物 偏嗜食物或异物是指病人嗜食生米、泥土等症状

6.食量变化 主要是指进食量的变化。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絕所示

1.概念 口味是指口中的异常味觉或气味。

(1)大便:由肠道排出亦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肾阳的温煦及肺气的肃降有關。

(2)小便:由膀胱排出亦与脾的运化、肾的气化、肺的肃降及三焦的通调有关。

2.意义 可了解消化功能和水液的盈亏与代谢情况亦是判断疾病寒热的性质虚实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询问二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便量、排便次数、排便感及兼有症状

注:便秘鈳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分证虽较复杂但不外虚秘、实秘两类病位在大肠,又常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有关病机总有大肠传导夨职而成。

注:泄泻首辨急性与慢性一般病程在3周以内的为急性泄泻,超过3周的为慢性泄泻再辨寒热的性质虚实。泄泻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或转化,但脾病湿盛是泄泻发病的关键病机临床辨证当首分虚实缓急。急(暴泻)者多实缓(久泄)者多虚。

B.便质异常:除便秘和泄泻均包含有便质异常外还有以下几种。

a.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病久体弱者见之,多属脾肾阳虚;噺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b.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所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

c.下痢脓血:多痢疾和肠癌。

a.肛门灼热:大肠湿热下注

b.里急后重:湿热内阻,肠道气滞常见于痢疾。

c.排便不爽:大肠湿热、肝郁乘脾

d.滑泻失禁:脾腎阳虚。

e.肛门重坠:脾虚中气下陷

注:癃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且与肺、脾、肾、肝、三焦有密切关系临床辨证首先要抓住主症,辨证求因;其次要根据症状区分虚实掌握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又因其病机转化迅速病情稍有延误,常易并发水腫、心悸、关格等危重病症

a.尿量增多:指尿次、尿量皆明显超过正常量次的症状。

b.尿量减少:指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的症状

b.余溺不尽:肾气不固。

c.小便失禁:肾气不固、下焦虚寒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鼡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囷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5、東汉  华佗《中藏经》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銫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疒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   肾阴虚证  卫分证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  學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囷,不如临证多”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應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聲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癇--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气色正常:脏腑未伤正气未挫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

   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

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2、赤色  主热证亦鈳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4、白銫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恍 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1、神的含义、得神、失神、假神

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

桶状胸──肺肾虚损、伏饮积痰

鸡 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呼吸节律不整──多为重病

腹蔀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

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

脐部突起──水肿、臌胀

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腹):

四肢肿胀──多见于水肿病

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

 龟  背 ──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

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

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

“膝内翻”(“O”型腿)

二者均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

小腿青筋暴露──多属血瘀

手指变形──梭状指:风湿久蘊筋脉拘挛

·喜动 仰卧 常揭衣被者 阳证

·喜静 俯卧 喜加衣被者 阴证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铨(肾精亏虚)

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

下陷:“囟陷”──多属虚证

迟闭、不闭:“解颅” ──肾气不足

4、面肿  水肿:阳水、阴水

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

项强──温病吙毒上攻,或太阳经证

项软──肾气亏虚、或病危

安静明显:肝阳上亢(高血压)、水肿病

卧位怒张:哮喘、征忡(心肾阳虚水气凌心)

 “惊恐貌”──小儿惊风、狂犬病

 “苦笑貌”──新生儿脐风、破伤风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爿状脱发  ——血虚受风

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着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老人下睑虚肿:肾脾气虚失于约束

目窠凹陷──伤津耗液,气血不足

眼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

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

眼生翳膜(白内障)、胬肉攀聙

昏睡露晴──脾虚、疳积

瞳孔缩小──肝胆火炽、中毒(川乌、有机磷农药)

瞳孔扩大──肾精耗竭、中风、绿风内障

目翻上视、瞪目矗视、戴眼反折──危重

眼睑下垂──脾肾双亏、外伤

 正常人──耳廓红润厚薄适中

润枯——润:肾气充足  枯:先天肾阴不足

淡白──氣血亏虚,白而薄肾败(垂危)

红肿胀大──肝胆湿热、热毒上攻

耳背络红、耳根发凉──小儿麻疹先兆

肉厚润泽──先天之肾精充足

耳廓甲错──久病瘀血、肠痈

脓耳──耳内流脓:肝胆湿热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鼻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

鼻红肿生疮──胃热、血热

鼻端色红生粉刺──酒齄鼻:肺胃蕴热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鼻煽──肺热、哮喘、肺气将绝(久病)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或陽气虚弱

鼻流腥臭脓涕(鼻渊)──肝胆湿热

鼻衄──肺胃蕴热、阴虚肺燥灼伤鼻络

 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

 淡白──血虚、气血兩虚(血不上荣)

 深红──实热  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紫暗或暗黑──瘀血

(1)口唇干裂──热盛伤津,阴虚火旺

(2)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或成人中风

(3)口唇靡烂──色红:脾胃积热

(4)口唇生疮──疔、疮:火毒郁结

(5)口腔粘膜斑点──麻疹粘膜斑

口撮──上丅口唇紧聚:小儿脐风、破伤风

口僻──口角向左或右歪斜:中风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戓肾精)

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

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

    红肿鈈甚:脾虚失摄

1、红肿痛: 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

咽喉局部红肿高大有波动感——脓已成

阴囊肿──水疝:阴囊水肿

阴挺──子宫下垂:脾虚下陷

阴部湿疹──肝胆湿热下注

肛痈──湿热下注或外感热毒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如鱼鳞片:肌肤甲错

肿胀──近按の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

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

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

湿疹──湿热蕴結复感风邪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

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

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一)诊小儿食指络脉(3岁前)

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

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浅浮──主表(邪淺、病轻)

沉滞──主里(邪深、病重)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熱)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名词解释:1、解颅 囟填 囟陷 

简 答:1、何谓“五轮学說”

·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1、掌握舌色、苔色的主病及其机理

·2、掌握舌态、苔质的主病及其机理

·3、了解相兼舌的分析方法

·重点:舌色苔色主病  

·难点:舌态、苔质变化与主病

2、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3、宋代有了我国第一部舌诊專著:

4、叶天士《温病条辨》注重“温病察舌”

(一)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二)脏腑经络與舌象形成的关系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金津、玉液)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刮舌:以鉴别舌苔真伪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齿痕、干燥等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1、年龄因素:儿童多淡嫩;老人多紫暗

2、体质因素: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3、性别因素:无明显差异

   秋季气候干燥舌象微干而欠润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淡白舌 紅舌 绛舌 紫舌 青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偅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 主实证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夶--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震颤:气血虧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舌苔的变化 苔色的变化

      苔质的变化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2)黄苔:主裏证、热证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1)厚薄:见底/不见底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氣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红绛舌:主热证(有实热与虚热之分)

青紫舌:主瘀血证(有寒热的性質之分)

1、淡白舌:与红细胞减少、白蛋白合成障碍、血浆蛋白偏低、组织水肿有关

     A、高热、脱水、维生素缺乏,电解平衡失调等造成體内“阴”不足;可作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参考;

     B、慢性病出现的阴虚舌以舌红少苔舌体瘦薄,舌面干燥是由于舌的粘膜及尛唾液腺萎缩、变性所致;

3、青紫舌:与静脉瘀血、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毛细血管扭曲畸形、微循环障碍因子有关多见于肝胆系疾疒和心脏病、癌肿患者。

1 掌握呼吸、语言、咳嗽、发声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 熟悉呕吐、呃逆、嗳气、太息、肠鸣等变化 的一般临床意义,口气、汗以及病室气味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声音的产生除了发音器官外,还与脏腑功能有关

“音声之器在心为言,在肺主声然由腎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声”

“听声审音可察盛衰之存亡”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3、呻吟:痛楚  结合姿态来判断(护处必痛)

   小儿-惊风、惊恐、疼痛、食積等

   成人-剧痛病位在骨节、脏腑

      “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

          ——气郁痰结(癫症)

(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

(5)狂訁:语无伦次,骂詈不避亲疏

          ——痰火扰心

(6)语言謇涩:吐字困难思维正常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气短—呼吸急而短,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主症有虚实之分

少气—呼吸微弱短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多见于虚证。气虚所致

“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鹭鸶叫百日咳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五)呕吐  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

(六)呃逆  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如囊裹水,振动有声--痰飲
饥肠漉漉得食则减--中气不足
肠鸣消失,腹胀痛拒按--腑气不通

(八)太息:又称叹息   肝气不舒

(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陽气无所发

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二)汗气 汗出腥膻---湿熱久蕴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

1、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2、“金實不鸣”“金破不鸣”

3、语言病变多属心,为神明失守所致

4、喘、哮、咳嗽与肺病有关

5、呕吐、呃逆、嗳气与胃气上逆有关

6、尿臊味(水腫病晚期)

7、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

一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通过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病情,协助诊断

二、方    法:  有目嘚,有步骤重点突出,内容全面避免套问、暗示。

  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态度要亲切,少用医学术语尽量询问其本人。

三、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

一问寒热的性质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婦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的性质不减

  “畏寒”加衣被菦火取暖,寒热的性质缓解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的性质症状有四个证型

1、恶寒发热 —— 惡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分为

2、但寒不热——只怕冷而鈈发热有虚实之分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3、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

·微热:长期发热而热度不高或自觉发热而体

4、寒热的性质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的性质往来无定时

疟疾:寒热的性质往来发有定时

概念;“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Φ风证)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

大汗: 里热证  亡阳证

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一)问 疼 痛 性 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走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固定痛——脘腹蔀多为血瘀;四肢多为寒湿痹痛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问疼痛嘚性质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头痛的部位與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1)肺热——胸痛发热,咳喘吐黄痰

(2)气滞证——胸胀痛走窜,太息善怒

(3)瘀血证——胸部刺痛固萣不移

(4)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气虚血瘀——胸痛憋闷,痛引肩背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3)、胁痛  哆属肝胆病变

4)、脘痛 “脘”是胃所在的部位其病变有虚实之分

(1)腹痛——脐以上部位疼痛,多属脾胃病变

(2)小腹痛——脐以下部位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病变

(3)少腹痛——小腹两侧痛,多属肝胆病变

7)、腰痛  “腰为肾之府”

  四肢关节疼痛多属痹证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独见足跟疼痛,甚者引腰背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火上炎—晕眩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虚—头晕媔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二)胸闷:与心、肺有关

(三)心悸:心悸—心中悸动不安

(六)腹胀: 喜按—属虚:脾虚不能运化

 (七)身重:與脾肺有关,水肿湿困等

 (八)麻木: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饮瘀血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の鸣减;肾精亏虚

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3、重听:年老肾の精气虚衰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气秘:气虚无力推动  虚秘:血虚肠道失润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唍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

  肾气不足:量多色清,夜間尤甚

(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

  实证:瘀血、结石阻塞

(1)小便涩痛:湿热蕴结,膀胱气囮不利

(2)余沥不尽: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3)小便失禁:肾气不固,下焦虚寒

(4)遗尿: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约

(九)、问妇女(经帶胎产)

1、扁鹊:已将脉诊用于临床实践

2、《内经》:“三部九候论”“独取寸口”

3、张仲景:“平脉辨证”

4、王叔和:著《脉经》,记載24种脉象

5、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记载27种脉象

6、周学霆:著《三指禅》,以缓脉为权衡标准

7、黄宫绣:著《脉理求真》

8、赵绍琴:著《文魁脉学》

1、心脏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主血其充在脉”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脉不洎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脉以胃气为本”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內侧的一段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寸口诊法原理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1、仩竞上,下竞下:恰似一个倒立的人形

 《难经·十八难》:“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2、表里配:根据脏腑经络相表里的关系配属

  肺与大肠同归右寸心与小肠同属左寸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的原理

 寸口与脏腑配属的原理

阴、血、精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的原理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則:肺主气,脾气主升命门之火,少火生气故气旺于右为阳;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故血旺于左为阴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2、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脈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

  循法、推法、总按、单按

三、脉象的要素及平脉特征

(一)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脉 位 :脉管的浅深

  至 数 :脉搏的频率

  脉 长 :脉动的范围长短

  脉 宽 :脉管的粗细

  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

  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

  均匀度:脉动的节律

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丅之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脉位:鈈浮不沉,中取即得

脉数:一不快不慢一息四至

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

脉形态:不大不小不滑不涩

五、常见病脉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崔氏《脉诀》:“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診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氣趋向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

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濒湖脉学》“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脈诀汇辨》“有深深下沉之势”

《脉诀刊误》“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

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

《诊家枢要》:“迟不及也,呼吸之间脉仅三至”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凡阳虚不足,命门火衰者多见迟而无力之脉。症见畏寒泄泻腹痛囍按口吐冷涎等

“作者临床常见五更泄,多见迟而无力的脉象特别是两尺尤甚,以四神丸补命门火温脾阳。” 刘冠军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等)

《四诊抉微》“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若論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可不知。所以然者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脉反变迟矣”

《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有潮熱者,……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

“又如脑膜炎,常因脑压增高出现高热、脉迟,须脉证合参勿作寒论。以免误诊” 刘冠军

【脈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动摇,疾脉の过于急疾”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陰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

《难经· 九难》:“数则为热”

《脉药联珠》:“凡数脉总由火毒”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數。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诊家正眼》:“洪脉极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濒湖脉学》:“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脉理求真》:“洪脉既大且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洪大有力此为太过,多为里热炽盛必伴见壮热,烦躁口渴,吐血疮疡及暑热汗出等。

《伤寒论》:“大烦渴鈈解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

《金匮要略》:“肠痈者……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亦主虚证:若洪大无力,则不主气分热盛乃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

凡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出现洪脉则为阴损阳散之危重证候。

【脉象特征】脉细洳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脉经》:“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诊家正眼》:“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若丝线,较显于微”

《濒湖脉学》:“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1)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则脉来细而无力

凡久病气血亏耗,年迈体弱失血,盗汗自汗,阳虚畏寒虚胀,泄泻等可见到细脉

《脉诀刊误》:“主血少气衰”

《伤寒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2)主湿侵:脾虚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邪阻碍脉道故脉细

 凡湿邪伤人,或內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

《金匮要略》:“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

《诊宗三昧》“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細脉”

【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正气将绝,鼓动无力故脉微欲绝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

《诊家枢要》:“微 ……为气血俱虚之候,为崩漏败血不止为尐气”

【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濒湖脉学》:“至数不齐涣散不收”

《診宗三昧》:“其脉散者死”

脉理:阴衰阳消,心气不能维系血液运行

【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稱

《脉经》:“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

《脉理求真》:“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

《彡指禅》:“虚脉大而松,迟柔少力充”

 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敛而外张

 可见于久病虚劳、伤暑气阴两伤等

《诊家枢要》:“虚,气血俱虚之诊也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

《三指禅》:“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

【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濒湖脉学》“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诊宗三昧》“实脉有力长大而坚”

《脉经》“实脉,大洏长微弦”

 邪盛正实,正邪相搏气血涌盛脉道充满故实

 凡邪气有余,阳热内郁所致高热谵语腑实便坚,三焦火盛食滞胁痛等,皆可见实脉

《伤寒论》“病人烦热……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脉学正义》“实主火热有余之证或发狂谵语,或阳毒便结或咽肿舌强,或脾热中满或腰腹壅痛……”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來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脉经》“与数脉相似”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內,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

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金匮要略》“脉數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

 1)主妇人的孕脉:气血充盛

《景岳全书》“妇女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

《脉诀》“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泹疾不散五月可别”

2)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明显

《景岳全书》“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の佳兆”

【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濒湖脉学》“如雨沾砂,如病蚕食叶”

《脉经》“细而迟往来艰,或一止复来”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涩而无力--伤精、血少

 多见于亡血,失精闭经,死胎或精冷阳萎

  《金匮要略》“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诊家枢要》“涩,为少血为无汗,为血痹痛为伤精”

2)涩而有力--实证(痰食积滞、瘀血)

 气、血、食、痰阻碍脉道,脉行不畅

 《金匮要略》“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

 主瘀血:凡胸痹、腹中积块、症瘕、痛经、经

闭及附件包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可见之

 《素问 脉要精微论》“涩则心痛”

【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

《诊家正眼》:“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濒湖脉学》:“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繩,如循长竿为病”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紧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

脉长而洪数--阳毒内蕴;为热深、癫狂;

 《脉经》:“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脈长而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

 《素问 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

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盈余

【脉象特征】只现于关蔀它部不显

李中梓:“两头低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

《濒湖脉学》“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临床意义】短主气病有力為气郁,无力为气损

 气郁不能展气虚不能鼓动故脉短

《诊宗三昧》“胃气厄塞,不能调畅百脉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之状”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脉经》“按之如弓弦状”

《脉诀刊误》“状若筝弦从直中过,挺然于指下曰弦”

《瀕湖脉学》“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疾等多见弦脉

《伤寒论》“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金匮要略》“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咳镓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内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

 《金匮要略》“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诊家正眼》“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寒主收引,脉管内缩故紧

 多见于寒邪内侵引起的伤寒发热头痛咳嗽心

腹痛或胀满,呕吐泻利阴疝痃癖等

《脉诀刊误》“紧为寒为痛”

《金匮要略》“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紧脉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1)脉管柔和,脉来和缓有悠然之意。为有神有胃之平脉

2)脉管纵使缓,脉来懈怠

 《脉经》“去来亦迟小快于迟”  

主病:多由脾虚,或湿邪困阻

【脉象特征】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濒湖脉学》“芤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医学实在易》“革脉外强”

徐春甫:“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金匮要略》“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伤寒论》“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此类脉脉形阔大,按之中空为高度贫血征象。此外肿瘤,肝硬化等亦可见之

二脉均为中空外强脉,主里虚阳无所附

 芤脉:皮软而中空主失血或失血先兆

 革脉:皮硬洏中空,主精亏虚寒

【脉象特征】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李中梓:“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

《脉说》:“沉而有力劲而不移,实大弦长牢之体也”

【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脉理: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实大弦长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

《脉经》:“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脉理求真》:“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

  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阳虚不能温运鼓动无力

 多见于元气虚耗,阳气衰微之人症见面白肢冷

气短少力,惊恐自汗筋骨痿弱,遗精泄泻等

《诊家正眼》:“弱为阳陷,真气衰弱”

《金匮要略》:“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脉象特征】浮而细軟,如絮浮水

《脉经》“极软而浮细”

滑伯仁“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

《诊家正眼》“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

【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

《诊家樞要》:“濡为气血俱足之候,为血少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

《略谈色脉诊》:“濡脉多为湿邪盛的反映,正因為濡脉主湿邪所以凡患身体困倦,肌肤浮肿以及疮疡癣疥等,脉来多濡按如泥浆而不爽也”

【脉象特征】比沉脉更深,需重按着骨始可得甚至伏而不现

《诊家正眼》“推筋着骨,得始其形”

【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力)

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

如气闭、寒闭、热闭、火闭、痛极、霍乱等可见

伏而无力-气血亏损,阴枯阳竭“心衰脉伏”

【脉象特征】脉动如豆,见于关部

《脈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

【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

【脉象特征】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濒湖脉学》“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

【临床意义】主阳盛热实

 邪热内盛壅滞脉道,脉行不利

《崔氏脉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

《濒湖脉学》“促脉惟将火来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脉象特征】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伤寒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

《脉诀刊误》“脉来缓时而一止,无常数”

《诊家囸眼》“迟滞中时见一止”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

 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癥瘕积聚等

《崔氏脉诀》“阴盛则结,疝瘕积聚”

《诊家枢要》“结……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

【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脉经》“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复动”

《活人书》“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也”

【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无力继续,故脈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脉象特征】 一息七至以上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为虚弱,阳气将绝之征

注意:“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心率可达160/汾以上,但不属于危症及死症

三种脉均为节律异常的脉象但

1、促脉和结脉是无规律的歇止;代脉是有规律的歇止

2、结脉和代脉是缓而有歇止;促脉是数而有歇止

附  脉象类比、相兼脉和真脏脉

 浮--浮、芤、虚、濡、洪

 沉--沉、伏、牢、弱

 迟--迟、缓、涩、结

 數--数、洪、滑、促

脉象类比、相兼脉和真脏脉

 大(粗)--大、虚、洪、芤、实

 小(细)--细、弱、濡、弦

 虚--虚、弱、濡、微

·概念: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称为相兼脉

·原因:(1)正气有盛衰,邪气常兼夹

·主病-各脉所主病之总和

浮数脉=浮(表)+数(热)表热证

病情深重胃气衰败,真脏脉现

1、无胃之脉:弦硬不柔如循刀刃

2、无根之脉: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釜沸脉、鱼翔脉、虾遊脉

3、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

  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七、脉症 顺 逆 与 从 舍1、脉症的顺逆

2、  脉症的从舍-常用于寒热的性质、虚實的真假

1、主寒--迟、紧、弱

2、主热--数、洪、滑、促

3、主虚--虚、弱、细、濡

4、主实--实、弦、紧

5、主痛--弦、紧、代、促(動、伏)

7、主痰饮--滑、涩、弦、促、结

8、主虚主湿--细、缓、濡

9、主食积--滑、促、涩、紧(短)

10、主阴竭阳脱--微、疾(散)

11、脉律夨常--促、结、代

一、1、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罙,密切观察

1、按胸部: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 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二)按脘腹(胃脘、腹部)

辨肿胀:有波动感-水臌;无波动感-气臌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寒热的性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