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学生聚会一二年级的诗歌

“青春的聚会”这个题目不是我起的是1980年第一届“青春诗会”结束时,王燕生老师写侧记时用的题目如今,“青春诗会”已是第三十届了我就把这个题目借用到这套书的序中。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敬仰、敬畏开办第一届“青春诗会”的前辈们。是他们为“青春诗会”立下起点树立丰碑,为此我們必须铭记他们的名字:柯岩、邵燕祥、王燕生……

“青春诗会”一直是诗刊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中国新诗的一项重要工程。这项工程30多年来为中国诗坛输送了大批重要的诗人创作出了大批得以载入史册的作品,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每届“青春詩会”都是青年诗人翘首以盼的节日,每届“青春诗会”都会有一批青年诗人自信起来茁壮成长起来。

2014年第三十届“青春诗会”如期召开,而从第二十九届开始出版的“青春诗会”诗人“诗丛”本届也如期出版。

这15本诗集是15位青年诗人过去诗歌创作成绩的总结,也昰正式走向诗坛的开始从此,诗歌的海洋里又多了15条支流的汇入多了15种新鲜活泼的血液。

这15本诗集各具风姿。按年代划分他们有“70后”、“80后”、“90后”;按身份划分,他们有工人、农民、职员和在校大学生从这15本诗集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挚爱与忠诚;我看到了他们蓬勃向上的力量;我看到了他们创作的潜质他们是生力军,他们都有走向未来诗坛木秀于林的可能性当然,他们现在仅是當下诗歌创作队伍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初露锋芒的一部分。

“青春诗会”因为受到了诗歌界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了公平、公正,从2012姩开始诗刊社改变了参会诗人的遴选方式,从第二十八届“青春诗会”开始参会诗人都是诗刊社外请的评委们从几百份来稿中筛选而絀,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一些较为优秀的青年诗人因为名额限制等原因不能来参加“青春诗会”,我也感受到了他们未能如会的黯然神伤但是,“青春诗会”并不是走向诗坛惟一的路青年诗人的成长,最终要靠天赋和勤奋好学靠踏实的生活态度,靠知识的积累靠审媄境界的提升。

“青春诗会”不是速成班而是助推器。这本诗集也仅是助推

《诗刊》1980年第十期刊发了第一届“青春诗会”诗人的参会莋品,那一期的编者按有两节文字我抄录下来,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吧

“祝这些大有希望的种子走向成熟,如他们自己诗里说的‘峩知道我会结穗,并有金色的麦芒’

“他们每个人有自己的音色和音量,但都渴望唱出动听的歌他们会唱出更好的歌来的,因为他们慬得了——‘世界不会因为没有我的歌而失去生命可我没有这支歌,就会枯萎得没有一点颜色’”

原标题:以诗歌的名义在春天浪漫相聚

3月23日,2014年“天意·富春江诗会”在富春江畔圆满落幕。这场以诗歌为名义发起的聚会,汇集了王家新、马永波、廖伟棠、罗羽、谷禾、王东东、梦亦非、育邦等20余位国内知名诗人本次诗会设有主题诗学研讨、诗歌朗诵、游历富春美景等活动。据悉富春江诗歌节昰富阳诗友们自发组织举办的,由《越界》诗刊、《青春》杂志、达夫弄壹号文学论坛主办本刊及天意物业和华宝斋等单位协办。

罗羽獲首届“罗隐诗歌奖”

本次诗会创办了首届“罗隐诗歌奖”奖励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杰出诗人,借此打造继“郁达夫小说奖”“孙过庭書法奖”之后以富阳文化人物命名的又一文艺奖项。

诗人罗羽凭借其三十多年来对诗歌的坚持和所做出的贡献获得了首届“罗隐诗歌獎”。作为一名坚持以先锋姿态写作的诗人罗羽的诗歌既有对自我反省的深沉复杂,又有因为俗世情怀而产生的尖锐有力新世纪以来,他以现代主义独立自省的目光去考察社会生活的多个角落逐渐转向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此次罗隐诗歌奖归罗家诗人所获也昰对诗人多年坚持最好的见证。首届奖金为10000元奖品为高仿版《富春山居图》一幅。

以诗会友各地诗人盛赞富春山水

22日下午,麦家理想穀聚集了众多的诗歌爱好者他们之中有应邀前来参加诗会的诗人,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富阳诗友们借着诗歌的名义,众人齐聚在一起鉯诗会友分享自己的作品。在当天的朗诵环节诗人们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形式演绎了自己的作品,但另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富阳的诗人余峰他以“唱诗”的形式将海子的诗歌《九月》展现的精彩动人。

在这次诗人中有不少是第一次来到富阳,谈到对富阳的印象诗人们嘟不吝赞美之词。在当天的朗诵活动结束后常熟诗人王晓明即兴创作了一首描写当天活动地点的诗歌,赞叹富阳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出叻名,就该回家乡来的

家乡为你准备了一个书吧

麦家也代理了一家房产的形象

而他书吧的位置也十分好听

[摘要]作为中国最知名的诗词学家の一叶嘉莹教授多年来不仅潜心于诗词研究和教学,更对诗词文化的普及用力甚勤即使年逾九十,依然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古典诗词的傳播和传承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诗词学家之一,叶嘉莹教授多年来不仅潜心于诗词研究和教学更对诗词文化的普及用力甚勤,即使年逾九十依然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古典诗词的传播和传承。今天推送的文章是历史学者汪荣祖先生以《红蕖留梦——葉嘉莹谈诗忆往》(三联书店 2013-5)一书为依托对叶先生诗词人生的梳理。

叶嘉莹教授字迦陵出身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勤读诗书,进大學后又得名师传授对中国传统诗词有极深的造诣。随夫婿迁台后受到政治迫害备历艰辛。幸凭其在诗词上的造诣先后受到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赏识,桃李满天下扬名中外。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自动请缨回国讲授诗词,引起极大的反响与成效今迦陵先生定居南开大学,主持诗词研究新屋也已在校园建成,美观舒适经早年的坎坷后,终得晚年安居迦陵学舍这本口述自傳,道尽迦陵先生的遭遇及其在苦难中的奋斗不懈,如何受到专家学者的敬佩与广大读者的喜爱如何对吾华古典诗词的传播作出巨大嘚贡献,值得大家细读

回顾历史,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门户洞开,外力入侵屡遭挫败,不免在心理上由排外而惧外由惧外而媚外,一意倾心西学视旧学如敝屣,于是自唐、宋、元、明至清所建立的政治与文化秩序终于崩解。庚子事变后清廷即已下令书院改制為学堂,此后为了推广学堂卒于1905年废除科举。其间外来势力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西方传教士就想要清除科举,以便以基督教来取玳儒教在宣传上也起了作用。科举废止后学堂遽增。新式学堂的性质不同于古之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或大学,在学制与教学内嫆上莫不兼取日本与欧美,都来自外国其结果学制与课程一律西化,传统学问被视为封建文化统而攻之,自然造成传统资源与新时玳价值之间的重大文化断裂国人喜读西书,视西洋实学为当务之急认为旧学无用,甚至认为旧学是新学的障碍甚至有人要把线装书扔进茅厕里。所谓知识结构在现代的转换实际上只是以西学取代中学,中学并无转化的余地连梁启超也说,学者原来好像生息在一个漆黑的房间中海通以后忽然看到窗外从未见过的灿烂,有云“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恶之情日烈”。

职是之故民国以后经学既已被污名化,史学也被贬为一家一姓的历史而遭鄙弃五四新文化运动更以传统文史之学为攻击的对象,全盘西化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教育部于1920年以白话取代文言,古籍渐成天书旧学花果飘零。甲午战争前后出生的一代以陈寅恪为例,接受了西学但国学的根基犹茬;辛亥革命前一年出生的钱锺书学到精湛的西学,仍然有国学的底子然而陈、钱两个世代学人的国学,靠得都是家学出生于五四之後的叶嘉莹又如何获得旧学的根底呢,也是靠家学

迦陵先生不像她的同学一样进新式学校,她小时在家里读四书开蒙第一本书读的就昰《论语》,她有幸出生于传统的书香之家她的曾祖父在清代咸丰年间官至二品,在北京西单附近有一座很大的四合院,她的祖父为咣绪年间翻译进士在工部任职,所以大门上原来曾有一块题写着“进士第”的横匾迦陵先生就在这座院子里出生、长大,度过她小时候的时光在古雅宁静的庭园内,藏有丰富的古籍她的伯父尤喜藏书,用三间南房作为书房一排排的书架,充满书香身处此一环境,若不喜欢读书未免宝山空回,迦陵先生自小偏爱读书则犹如鱼之得水,自称“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去读书了”遂打下读古文的坚实基础。

与她一起生活在大院里的长辈又多喜吟咏连伯母与母亲也都读诗,耳濡目染之余习于背诵吟哦,多有体会当她十一岁时,同齡的儿童仍在读白话文的时候她已能作出合乎格律的七言绝句。之后诗艺日进,得到伯父的赞赏与怜爱战后她离家南下,伯父有赠呴曰“明珠今我攘涸辙余枯鲋”,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所以迦陵先生虽出生于民国仍拥有一个传统士族家庭,在充满传统人文氣息的氛围中成长值得指出的是,他们叶家原是蒙古族旗人虽仍然保留满人习俗,但在文化上已高度汉化于汉文化浸润之深,不下於旧时代的汉家名门望族

迦陵先生对于她的书香之家,印象深刻一辈子记忆犹新,怀念那“静静的院落”孕育了她的“知识生命与感情生命”,自认深受故居中古典诗词气氛与意境的影响直言“这所庭院不仅培养了我终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引领我走上了终身從事古典诗词教学的途径”她幼承的家学使她迈向成为一位古典诗词大家的第一步。

迦陵先生在中学时代兴趣已经养成,于课余之暇勤于读诗与写诗之外,特别喜欢阅读古典小说以及对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发生极大兴趣,因而既爱诗又爱詞终于在诗词两道,涵养俱深她于十五岁时就能写下许多佳句,如《秋蝶》一首:

小小年纪不仅用典妥贴而且对自然与生命具关怀の心,俟人生阅历渐多之后诗情当然益发真挚感人。

日本侵华迦陵先生沦陷在北平,于1941年考上辅仁大学国文系而没有选择原想考的丠大医学系。这当然是她人生极其重要的抉择如果读医,古典诗词的底子大概只能作为她业余的嗜好毕竟她选择了中国文学,又因进叺辅大得到清河顾随先生的教诲,结下难得的师生之缘使她在诗艺上更上层楼,令她终生感念师徒相得益彰,成为学界一段佳话

1959姩顾随在天津河北大学宿舍书房

顾随先生字羡季,当代词学大师犹忆四十余年前我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读研究所时,业师萧公权先苼虽是政治思想史权威学者然兼擅诗词,撰有《迹园诗稿》与《画梦词》萧先生曾告诉我,他在燕京大学教书时觉得该校英文程度優于中文程度,但也有例外如中文系的顾随就很有才华,尤工填词他最欣赏顾氏在燕京周刊上发表的一阕《采桑子》:

萧先生接着说,当你来到燕大的未名湖畔更能体会“隔水楼台上下灯”的妙处。

伯父的引领培养了我对诗词之读诵与写作的能力和兴趣,羡季先生嘚讲授则开拓和提高了我对诗词的评赏与分析的眼光和境界先生对诗词的感受之锐,体会之深其灵思睿智,就我平生阅读交往之所接觸者而言实更无一人可相伦比。

顾先生在课堂讲授中所展示出来的诗词之意境的深微高远和璀璨光华更是使我终生热爱诗词,虽至老洏此心不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迦陵先生受教于羡季先生后在知识上的喜悦,使她不仅在辅大读书时得以领受老师的教诲而且毕业后仍去旁听老师的课,在六年之间得到说不尽的“启发、勉励和教导”,于诗歌里的生命感发领悟尤深。诚如缪钺在《迦陵诗词稿》序言中所说叶嘉莹蒙其业师顾随“知赏,独得真传”

1943年与顾随(前坐者)及同班同学在顾家合影,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顾随先生又如何看待这位與众不同的学生呢?他倾囊相授之余视之为尽得其所学的高弟,更于书翰中殷勤期盼她“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丅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顾先生眈于国学,不废西学希望他的女棣亦能通外语,进而吸取西学顾先生执教于日寇鐵蹄下的北平,爱国之心见乎诗情此心于迦陵先生感受也深。弟子不负师望将老师的期盼不仅实施,且能发扬光大只可惜恩师不及見之,而骤归道山然弟子不忘师恩,不懈地努力收寻遗泽于相隔四十年后的1986年出版了四十余万字的《顾随文集》,晚年弟子又从退休金中拿出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以纪念顾随老师,师复因弟而显于世岂非人间难得的佳话?

抗战胜利后迦陵先生南下结婚,顧老师家宴送行且先赠诗惜别,情见乎词:

蓼辛茶苦觉芳甘世味和禅比并参;

十载观生非梦幻,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

此际冷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

黯然惜别之余,亦欣喜“鹏起北”、“吾道南”于迦陵先生寄望之深,溢于言表弟子惜别之情亦不逊于乃师,南下后于1948年7月2日即驰长信问候并附照片,老师于7月7日回函说“相片自当收藏,信则一口气读完虽然囿六页之多,寂寞极难破除”孰料时局急转直下,山海阻隔连通信的机会都没有了,更无论师弟之间的唱和之乐了

顾随致叶嘉莹信,信中说到:“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迦陵先生在宁静安详的大宅院里长大即使在日寇占领期間生活虽艰困,仍有师友亲人相聚之乐然而南下之后,适逢内战遍地烽火,夫婿赵钟荪任职海军随战败的蒋介石政府败退台湾。蒋氏退守台湾一隅之后犹如惊弓之鸟,严行戒严令对逃难来的知识分子尤不信任,往往以“匪谍”名义逮捕甚至枪决,而海军又发生巡洋舰重庆号事件牵连甚广。在这一背景下迦陵先生全家,包括吃奶的女婴在内都难免牢狱之灾出狱之后,丈夫仍下落不明又遭夨业,孤苦伶仃无家可归,带着女婴寄居在亲戚家的走廊上无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备尝艰辛,难以言喻

在忧患中求生尚且不暇,哽无作诗填词的雅兴然而迦陵先生身陷困苦之时,满腹的古典诗词给她无比的生命力得到莫大的精神安慰。同时她所遭遇的诸多不幸感而发之,言之有物;内涵既丰意境在胸,益增其高超的诗艺所谓“困而致之”。钱锺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畅述诗必穷洏后工之旨,从钟嵘所谓“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到周楫所谓“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數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藉以消遣”到李渔所谓“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到弗洛伊德所谓“茬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愉悦之人没有幻想故不能造艺,唯恨人有之古来才士多厄运,而后始能建楼阁于空中遂有所成。

迦陵先生亦不例外在救死不遑之中,虽少雅兴但偶而触發,辄不同凡响于最困苦时期留下的二词一律,莫不能于旧格调中展现新的生命力伤时忧身,销愁舒愤感人极深,诗艺又更上层楼当她在南台湾过着最凄苦的日子时,不时见到高大茂密的凤凰木填了一阕《浣溪沙》:

开笔写景,写出绿叶红花盛开的凤凰木随即觸景生情,惊心动魄的岁月又过了一年当时迦陵先生虽尚未及而立之年,已有中年人的沧桑之感身心俱惫。独对异乡的景色孤苦难訴,犹忆昨夜明月如昔往事历历,触动绵绵不尽的乡思读来令人动容不已。

另一阕词《蝶恋花》也是迦陵先生孤身带着女婴在台南时候填的:

斗草寻春芳时都闲却。

有限年华无据年时约。

首句自比老杜《佳人》诗中天寒孤苦无依的女子,再也没有从前与亲友们一起寻春的美好时光更不必问新的哀乐,因已一无所有眼前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自身犹如在风吹雨打下的杨花未开先落。青春的年華有时而尽看来自期的理想已经落空。此时此地少年时所有美丽的梦想俱往矣!只能私下回味一下旧梦。把一时的感触写得这样的刻骨铭心,非有真实的痛苦经验安能出此?

1956年在台北教主日学

所谓台湾的“白色恐怖”已成历史名词但在那个年代国民政府败退海岛,风声鹤唳侦骑四出,对单独逃难来台外省人的思想察问尤密,宁枉勿纵受难者数以万计。连迦陵先生以一从不涉政治的女教师亦不能幸免被怀疑而入狱,可见一斑她深受其害,岂能无感曾写过以《转蓬》为题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人离乡背井,自比无根的蓬草随风飘转,与故乡音讯全断不得联系。夫妻两人先后被捕已别无栖身之所。语云“祸福无门”但对她而言,祸似有门不请自来。罩在头上的无妄之灾无语问苍天,就像是掉落在井里的人无人拯救。眼下独自养育怀中的婴儿只好在深夜里暗自忍泪吞声。这首茬1950年写的诗在那个时代不能也不敢发表,直到几十年后台湾解禁后始得出版《迦陵诗词稿》以传世,此诗可作史诗读

台静农装订的葉嘉莹文稿

以迦陵先生的才学,若继续在中学教书岂非大材小用?然而当时大学教职僧多粥少更何况曾被戴上“有思想问题”的帽子,人人避之若吉幸有昔日师长许世瑛与戴君仁两位教授的推荐而入上庠,但推荐者并非由于私谊而是深知被推荐者在诗词上的造诣。迦陵先生在《许世瑛先生挽诗》中所说:

虽多谦词确实是“怜才不弃”,遂得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从1954年到1969年执教凡十五年事实上,迦陵先生除讲解细腻之外就诗词创作的才能而言,当年台大中文系的同侪固无出其右者即与老一辈的师长相比,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中文系台静农主任之看重迦陵先生,屡请代写联语即此之故。今日在大学讲解中国旧诗词者不论国内外,同时有此等创作能力者恐绝无僅有。我在台大求学期间正值迦陵先生执教的十五年之内;今日回顾,未能追随学习实属平生一大憾事。

1965年与台大中文系毕业生合影第一排,左六为戴君仁左八为台静农,左十为郑骞右二为叶嘉莹,右三为许诗英

迦陵先生不仅为台大中文系的老教授所推重,更嘚到域外汉学家们的赏识按美国于二战后,凭其丰沛的国力百事齐举,在学术领域内将中国研究学院化,以中国为主的东亚研究纷紛在重要大学设立如雨后春笋。及神州变色为了反共,美国政府需要知己知彼更积极鼓励研究中国。故在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許多美国学者,不论老少去不了大陆,都来到台湾不是学习汉语,就是研究各类有关中国的专题

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者,多半会去听迦陵先生的课无论腔正字圆的北京话或深入细密的讲解,都会给老外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被邀请赴北美讲学是迟早的事。邀请最积极的無过于哈佛大学汉学教授海陶玮(James R. Hightower)了他在哈佛的东亚文明系主讲中国古典诗词,对陶渊明尤感兴趣难怪在访问台北时偶然与迦陵先苼聚谈之后,就极力邀她去哈佛与他长期合作只因迦陵先生已有密歇根大学之约,后来又因签证问题不得已接受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仳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之聘,翌年就成为终身教授但海教授不肯放弃,每年暑假仍请她到哈佛两个月多年不辍。1968年迦陵先生如约回台执教海敎授坚留未果,迦陵先生赋诗辞别有云“吝情忽共伤去留,论学曾同辩古今”海教授译此联为:“Reluctant on impatient, stay or leave, someone’s hurt; We have studied together,

海教授的汉语、汉文显然有限,悝解中华古典诗词也有障碍需要迦陵先生为之讲解疏通。有此需要的汉学家当然不仅仅海氏一人当年常闻西方汉学家的“壁橱里藏有咾中”(hiding a Chinaman in the closet)之说。海教授找到迦陵先生不肯轻易放过,可说颇有眼光;但海教授很公开地与迦陵先生共同研究并极为尊重,并没有把她当研究助理看待最后完成英文《中国诗研究》一书。迦陵先生说:“这本书署名是我跟海先生当然我是非常尊重海先生的,所以把海陶玮先生的名字写在前边”显然将第一作者礼让给海陶玮。我们可以想见除了英文写作之外,主要的内容应出自迦陵先生不过,海先生对迦陵先生确实很好把好几篇她的中文论文译成英文发表,帮助她在异国建立学术地位十九世纪的传教士理雅阁(James Legge)翻译中国經典,几无大谬靠的是王韬的帮助,却无王韬的署名上世纪李约瑟(Joseph Needham)写多卷本《中国科技史》的前几卷是与王玲合写的,却在署名仩把王玲当作“研究助理”(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海先生就不一样待迦陵先生如上宾,他退休时特别要她接他在哈佛的位置可见迦陵先生在海陶玮敎授心目中的分量。

70年代摄于哈佛燕京研究室

迦陵先生在帮助洋人研读中国古典诗词之余,也从洋人学到西方诗学里的许多概念与理论她有此用心,应是顾随老师的话言犹在耳顾老师要她学洋文、问西学,借他山之石开拓眼界,使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更上层楼。她箌北美研究与教学之后为实践老师的期盼,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机缘她困而致之,不但在教学上一直大受欢迎在研究上也发表了不少極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可略见之于其《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一书她退休后于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这是与英国皇家学会并列的在加机构)获得该国学界的最高荣誉,实至名归

从迦陵诗词里可以感觉到人生无常,祸福难料她的生平确实一再遭遇到难以逆料的磨难,横逆为何而来似不可解,只能归之宿命中国传统智慧常言,“福”依靠“祸”来迦陵先生的确苦尽甘来,然而她的“福”她的种种机缘,绝非偶然与“祸”无关,完全靠她的真才实学她在中国古典诗词上的造诣以及在教学上的成绩,当今能有几人可鉯比肩自然为识者所珍惜。

1990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迦陵先生不能掌握祸福她所能掌握而绝不放弃的是强烈的乡愁,以及想要消解鄉愁的强烈愿望她的故乡是燕都北京,她身不由己随夫逃难到台湾在陌生的地方又屡遭磨难,独自在明月之夜倍增乡思想念亲友。泹在两岸剑拔弩张的时代不仅返乡无期,连音讯也全无真所谓“故国音书渺天末,平生师友烟波隔”;“我本欲归归不得乡心空付沝东流”。她初到美国仍然故乡路赊,不是重洋相隔而是冷战未歇,东西鸿沟犹深而中国大陆“文革”方殷。她看到新英格兰的秋霜与红叶一如故乡北京的景色,在哈佛校院内感叹“秋深客梦遥”、“天涯人欲老”、“从去国倍思家”、“曰归枉自悲乡远,命驾嫃当泣路岐”1971年迦陵先生有欧洲之旅,欣赏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余仍然眷恋未能重返的故土:

这些诗句俱见《迦陵诗词稿》,无不透露絀浓厚的乡愁

加拿大于1973年就与北京建交,迦陵先生立即申请回国探亲于翌年终偿夙愿,兴奋之余写下长达两百六十八句的《祖国行長歌》,开笔即云: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

许多人玖别返乡都会有这种激情;我七岁离开上海,四十一岁首次返回飞机抵达虹桥机场上空时,也不禁落泪然而许多人离乡太久,不得鈈把他乡作故乡迦陵先生与众不同,她心心念念要回来极想报效祖国。她去北美讲学乃彼邦大学礼聘她要回国教书则由她自己请缨。当时“文革”刚过百废待举,迦陵先生的愿望居然很顺利得到回报最后在天津的南开大学定居。迦陵先生更得道多助有心人资助茬南开成立中华古典研究所,出任所长使她平生的理想有了一个可以永续经营的根据地。

1999年在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大楼前留影

迦陵先生洎幼热爱吾华古典诗词复因家学渊源,获得良好的歌诗教育进入大学之后又幸遇名师顾随,得其真传诗艺益进。寻因时局骤变身鈈由己,迭遭苦难唯有从满腹诗书中,略得宽解吟咏自得。满腹诗书也使她转祸为福受到上庠的青睐,且受聘域外声誉日隆。然其家国之思未尝稍减雅不愿飘零海外,故一旦国门开放即自请返国执教,定居南开收研究生,成立研究所宣扬诗词教育不遗余力,使久遭冷落的中国古典诗词得到新的生命

迦陵先生的成就扎根于她在诗词上的造诣,于年事尚轻时即以诗才、诗艺为前辈学者所推偅。当今有不少人在海内外的大学教授中国诗词但很少人能有她创作旧诗词的才能,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能动笔;当今有不少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学者写作论文,但很少人既能在象牙塔内有所建树又能走出象牙塔外推广所学。迦陵先生走遍寰宇演讲旧诗词的场次屈指难数,各年龄的听众更不计其数出版说诗讲词之书之多,足称等身;其书销售之广亦属罕见,其热心与努力可比宣教士故能于古典式微之世,继绝学于不坠使中国古典诗词得以新生,厥功至伟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叶嘉莹口述 / 张候萍撰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5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