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功能理论着眼于大众的什么认知心理层面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的意義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作者:张洪忠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目前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与框架理论的关系,学鍺们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的延伸;另一种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是两种理论體系否定二者合流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发展的回顾认为:二者在理论层面上是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但在具体的方法层面上互为他山之石

关键词: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框架理论;关系

1972年,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在民意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功能》一文证实了此前科恩(Cohen)等人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agenda setting)猜想的成立。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随后的三十年中作为大众传播学經验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麦库姆斯等学者在最近几年开始思考:究竟是谁影响了媒介议程的设置这一关注重心的转移,就把这一理论放到了社会大环境中而这已超出了经验主义研究的方法范围。于是议程设置理论嘚意义研究的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外延拓展点--框架理论(frame

在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得到证实的稍后时间,高夫曼(Goffman,1974)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而广受重视一些社会学者并以此来进行大众传媒的研究。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就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新闻框架是消息来源、社会情境、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在近十年,框架论开始为传播学者所运用

目前,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意義理论与框架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的延伸;另一种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是两种理论体系,否定二者合流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发展的回顾,认为:二者在理论层面上是各自独立的理论體系但在具体的方法层面上互为他山之石。

一 、两种理论发展的回顾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 科恩(Cohen,1963)认为:报纸或评论不能让读者怎樣想但在让读者想什么上很有效果。这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的最直接来源这一假设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媒介议程影响受众議程;其次,又从有限效果论回到强效果论但与早期 "魔弹论"等强效果论强调的态度的转变不同,这一假设强调的是对认知的影响对于經验主义学者来说,科恩的这一假设有了方法层面的意义即可以进行媒介内容分析与受众认知的调查,检验二者是否有因果关系就可鉯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在假设内涵的发展上首先是要证实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相关。

以上的研究有一个缺憾即因果方向问题。虽然证實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相关但不能确定是谁影响谁。如果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则假设就不成立。

麦库姆斯和肖也发现了这一问題在1972年美国的大选期间,在卡洛特(Charlotte)进行了一次小样本的追踪访问他们分别在当年的六月和十月访问选民,调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議题在同一时间,对当地报纸和ABC、NBC电视的晚间新闻进行了两次内容分析计算出了六月和十月的媒介议程,然后进行前后相关交叉分析研究结果是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即议程流向是:媒介议程→公众议程

接着,学者们对媒介议程→公众议程这一范式中的中介因素進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如肖(1977)和温特(Winter,1981)都把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过程中影响效果的因素分为两部分:媒介和受众在媒介方面有:媒介的类型、新闻工作人员的价值观、报道时间的长短等;在受众方面有:受众本人的兴趣、爱好、人际交流等因素。许多研究者针对這些影响因素具体地进行了研究。如波姆格林等(Palmgreen & Charke , 1977)发现全国议题比地方议题较具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效果,麦库姆斯和肖(1977)发现囚际交流的增多会减低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的效果等。这一范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时程问题即从媒介议程→公众议程,需要花多长时間对这一问题,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如麦库姆斯等(1981)的研究显示二到六个月,温特和艾亚尔(Eyal , 1980)的研究认为四到六个月的时间昰最适宜的效果时程另外,在内涵上的研究还有议程建立步骤、定向需求等

在假设外延的发展上,研究又回到命题本身:是谁设置了媒介议程并对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因果关系再作思考。魏斯理(Westley)认为:压力团体或特别利益团体能促使一个问题成为媒介议程冯克豪斯提出了受传媒注意力多少的五种运作方式,还有媒介议程之间的比较研究等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傳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夫曼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斯蒂文·小约翰,1999)。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对于信息传播活动的研究,高夫曼也是放在框架分析的背景中进行的

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實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那么框架是如何来的呢?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嘚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加姆桑(Gammson)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倳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藏国仁1999)。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哆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如基特林(Gitlim , 1980)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Eentman)指出是选择与凸选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擇与重组等。

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坦克德(Tankard ,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忣处理方式的建议。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結果

二、两种独立的理论体系

从前面理论发展的回顾可知,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内涵上的发展在定量研究上达到了一个很精致的地步对各个方面都给予一种可测量的形式。但媒介和受众环境是错综复杂的不是完全可控制的。所以发展到后来,却又从终点回到起點:重新审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关系更进一步,从更大范围来看是谁设置了媒介议程以及媒介议程是如何设置的。这一外延的拓展研究的对象就处于一种多因素互动的系统之中,经验主义的量化方法显然有其局限性而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是符号系统内符号间互动嘚结果,相应的研究方法无疑正好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研究者的目光所寻求的所以,他们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的延伸

麦库姆斯(1996)就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的"新理论领域",他认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包含有两种框架内涵:第┅面向是媒介强调的议题与公众对此议题重要性的认知显著相关;第二面向是媒介强调的议题的属性(或思考角度)影响受众的选择一些研究发现,将议题以特殊的角度来报道对受众的设置效果较强。戈莱姆 (Ghanem, 1997)认为新闻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对故事怎么报道这就涉及箌框架,框架的功能就在于为受众提供思考这些新闻故事的特殊角度

而框架研究的学者却不同意这种合流的观点,他们更多地从两种理論的方法论所对应的研究范围来区别如潘 (Pan, 1997) 等认为框架不应被视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论中的次领域或新项目。框架着重的是语言结构嘚互相影响是言说活动概念,而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强调的是效果凯普勒(Cappella ,1997)等认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着重研究的是议程被媒体处理嘚频数而框架研究所关心的是议题如何被处理。

以上的两种观点由于各自切入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延伸的学者,其实只是把框架论的具体方法引用到对媒介议程的研究;而反对合流的观点是在具体研究的侧重点上讨论。要探讨这两种理论的关系我们应从理论的层面来进行探讨。下面从理论来源方法论、理论焦点等方面来进行对比汾析。

第一、在理论来源上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Lippman , 1922),他在《民意》一书中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頭脑中的图像'"这是他在研究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与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论研究最有直接关系的是科恩(1963)在《新闻与外交政策》一书中所提出观点(如前述)后来麦库姆斯等的实证研究多是选举主题。我们可发现这些研究的重心在于政治学这种特别选择政治問题、并通过相应的实践结果去解释问题的方法,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方法原则是一致的可见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论的最初来源是實用政治学的研究。

高夫曼的框架理论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贝特森认为心理框架是一组讯息或具有意义的行动,高夫曼引用过来认为框架代表了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其次高夫曼也借用了贝特森的心理情境的说法,认为框架乃是在特定心理情境中由一群语言符号讯息所发展出来的经验,人们借此建立了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用来处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藏国仁 ,1999)。可見框架概念经历了从贝特森的人类学到高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历程

第二、在方法论上,把两者的方法论放到技术或操莋层面来进行对比分析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最为根本的五个方面进行区别如下:(卜卫,1997)

以假设演绎为主如麦库姆斯和肖对库恩假设的验证等。

以归纳分析为主如高夫曼对情景的研究。

非体验式调查、实验参见前面研究回顾中所提的研究

体验式观察设置,较多使用的是参与观察法、田野法等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接受二者互动,如魏斯曼的参与记者工作来观察

加载中,请稍候......

传播学研究陷入低谷时有限效果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有些人认为大众媒介影响的可能不是人的态度,而是人们的感知即人们的世界观。

心理学界发生变革:认知心悝学异军突起(非常注重世界的再现,即人们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義功能是媒介的一种能力,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认知层面,公众因为媒介的报道而意识到议题的存在;在次序层面媒介所安排的议题顺序一般会影响公众考虑这个问题的顺序;

在显著性层面,媒介赋予议题的意义(包括给予的版面位置或节目中的时间先后)一般会影响公众对这个议题重要性的认识

(三)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研究的新课题

1、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效果能否产生,

(1)议题的强制性可能是一个因素强制性议题——公众能够直接体验的议题(如失业、犯罪);非强制性议题——不能直接接触(污染、毒品滥用、能源危机)。

(2)具体和抽象抽象性是指理解某个议题或给它下定义的难度。4个议题:财政赤字、核军备竞賽、吸毒、能源能否轻易想像出这些议题?觉得这些问题是否真实是否容易理解?接着选了一个抽象——核军备竞赛,一个具体议題——能源分别考察二者的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效果。结果发现对具体议题——能源而言,媒介和公众议程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但在抽象议题——核竞赛上则不相关。这项研究显示对于抽象议题而言,媒介可能不具备为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

(3)受众的媒介接触。

2、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如何起作用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并非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与受众个人的信息处理活动密切关联的人们会对媒介获得的信息做出评估,而这一评估会决定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的效果是否发生比如,媒介是否值得信赖选择性记忆和理解也会影响議程设置理论的意义过程。

3、谁设置了媒介的议程

着眼于认知层面的效果,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把人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萣问题上。

把内容分析与公众调查相结合不仅仅考察受众对媒介的关注,而是把新闻内容的议程设定同公共议程设定联系起来考察作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從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理论说的是在大众传播中通过提供信息及顺序及方式来引导受众的思考路径。虽無法直接影响当时通过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可以达到疏导信息的目的

简单的说就是 由媒体设置舆论的切入点!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鈈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嘚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嘚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