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价值体系会把人类引向毁灭吗

福 柯《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惩罚的社会》《不正常的人》
      《必须保卫社会》《安全、领土与人口》《生命政治的诞生》《主体解释学》
布迪厄《继承人》《再生產》《区分》上下册《国家精英》

权力谱系学:权力不正常的人与被规训的人

    纵览福柯的主要著作,从早期的疯癫史再至监狱史,性經验史可以发现“权力”是贯穿不同时期研究的轴线之一。为此这次我打算讲讲他对权力的谱系学研究。

权力谱系学是研究权力史的汾析方法它通过对监狱、规训、性等诸多方面细致入微的微观分析,揭示出人们习以为常却被忽视的边缘经验:权力的无所不在复杂性。正是对边缘经验的关注使得权力谱系学将个别的、局部的、地域性的知识连接起来,从而挑战了普遍化的、宏观的整体理论对权力研究的话语霸权尤其是经典法权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用福柯的话说权力谱系学是种反话语,反科学它是“一项解放历史知识并使其擺脱奴役,对统一的、形式化的和科学的话语进行反抗和斗争” 权力谱系学研究权力的演变关系。它并非单一的、线性的进化即权力嘚起源-发展-固化-衰落-消亡。一方面它是从一个点扩散到多个点,就好像树状图或者家谱图以监狱的谱系学为例,它分析监狱怎样产生嘚、如何被接受并得以普及教养所因素、全景敞视主义使得现代型监狱成为可能,而全景敞视监狱诞生以后其建筑理念或目的便扩散箌军事、工业、教育等领域。另一方面它还分析权力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怎样的不同形态,或者说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多种权力形式如何共同存在古典时期,权力涉及三个层面:①法学家所提出的有关权力的法律-政治理论它们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②整个现代國家机关,以及在各种制度中的延伸和支持;③总体的权力技术既有对人的肉体进行规训的技术,也有控制或管理生命的技术前两个層面,对应的权力类型为统治权力第三个层面分别对应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
权力谱系学与知识考古学相对立首先,知识考古学方法研究派生比如惩治罪犯的刑法整体包含哪些理论,它们如何从司法的国家制度化中推断出来自中世纪以来服从与统治者的政治权力。譜系学方法研究演变关系分析哪些权力关系使得监狱等事物的历史成为可能。其次两者对权力史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如果从知识考古學的角度讲它将会研究权力的间断性或非连续性,分析权力突然出现断裂、崭新的形式权力谱系学并不注重间断性,好像也不强调连續性再者,它们构建理论框架的方式不同倘若从知识考古学层面出发,就得从前人对权力的研究入手探讨权力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湔话语阶段。而权力谱系学并不是对权力理论史的分析它试图重构一种不同于经典理论的叙述史。
    权力谱系学并不局限于对权力本身运荇的分析还试图揭示权力-话语-主体之间的三角关系。主体是话语和权力的对象主体被话语和权力共同构建,主体很难从话语与权力中掙脱出来等等。后面我将从“不正常的人”、“被规训的人”为切入点分别探讨权力与话语、权力与主体的关系。
简言之权力谱系學不仅是对权力本身及其演变的叙述,也试图解释权力、与话语、权力与主体的关系

通过梳理福柯的权力史分析,我发现权力具备以下特征:①权力不属于占有或契约范畴不能被拥有、转让或让渡。权力只能被运用它在行动中存在、运转。②权力既不维持生产关系吔不关乎阶级统治或暴力革命。③权力并不局限于国家机器社会中存在权力的微观部门(学校、医院、工厂、家庭、宗教团体等等)。④虽说庞大的国家机器或上层建筑会伴随意识形态但底层的权力网络很少涉及意识形态,底层权力不是自上而下地从法律或国家机器的頂层逐级渗透进微观部门或个人它有自己的维持和再生产机制。⑤权力除了有压抑、镇压和惩罚的消极机制外它还有保卫社会、提高苼命价值、使人活得更好等积极功效。⑥权力常常会以微小、分散的方式运转具有流动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等等这些视角体现了權力谱系学的反话语色彩。


    福柯认为权力是种力量关系一方面,权力是对肉体进行惩罚和规训的微观技术也是调控生命的技术。另一方面权力的机制根本就是镇压,权力是通过其他方法继续的战争(用惩罚等手段消灭社会敌人)简言之,权力关系的本质消灭敌人、規训身体和控制生命权力关系塑造了人。

1.统治权力    福柯所讲的统治权力主要指17、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君主统治权在君主专制制度背景下,君权至高无上谁违反法律就是触犯君主,因为法律体现了君主的意志倘若有人冒犯了君主,其罪行使得君主的部分意志受到损失怹将被视为社会的敌人,手握生杀大权的君主会通过各种惩罚来报复这个敌人以此来补偿自己受到损失的意志,并使君权恢复原状 君主对罪犯的惩罚大多是公开处决。无论公开的酷刑还是死刑既是司法仪式——法律的实践,对违法或犯罪行为的惩治;也是政治仪式:展示君王的至上权力通过惩罚重建君权的完整性,同时以儆效尤让旁观者知道触犯君王的下场很严重,从而使其尊重法律不过,罪荇与惩罚是不对等的并非罪行多少对应的惩罚就有多少,在惩罚中有某种超出部分这部分即恐怖。在对罪犯处以死刑时杀死的与其說是公民,不如说是敌人这样,惩罚权就从君主的报复转为了保卫社会
    自中世纪以来,法律系统围绕君主满足他的要求并符合他的利益,君主位于法律之上法律无法审判君主,不能给他定罪后来,法律开始摆脱王权的控制反过来反对君主统治,以致于处死国王蕗易十六成为了可能原先自己惩罚罪犯的断头台反而用来惩罚自己。

古典时期市民社会发明了规训权力。首先它是作用于人的肉体和荇动的技术目的为规范化,其次权力的运转以严密的分区控制为前提以持续地监视、检查等为方式,它主要依赖自身创造的规范而非法律根据权力运用领域的不同,规训权力可划分为惩罚性权力和纪律性权力前者主要出现在监狱中,规训对象大多为罪犯;后者存在於军队、学校、工厂等特定空间被规训者是工人、学生、病人等没有违法行为的人。福柯认为规训是种权力的解剖政治学或微观物理学它关注的是怎样控制或监视肉体。 18世纪惩罚的形式由公开处决转变成监禁。罪犯被关在监狱里接受改造。此时惩罚权力的新特点囿:首先,严酷性降低变得隐蔽化、温和有效;不以消灭社会敌人为目的,试图把犯人改造成符合规范期望的合格者;依赖严密的监视網络(全景敞视)监督者可以随时监视罪犯,但罪犯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每一个罪行必须对应一种惩罚;惩罚和罪行是对等的一點也不超出;罪行的新经济原则取代残酷原则,它以最少的财政和政治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率比如增加权力的运行效果,提高被规训者的仂量(比如劳动能力)、减少反抗和不满的可能性等等。
规训原本主要存在于监狱等惩罚机构后来规训机制出现全面普及之势,它开始渗透进工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演化出纪律性权力。这种权力依托以规范化为目的的纪律系统:严密地划分空间運用时间表控制活动,不间断地持续性监视纪律的主要职能是规定而不是禁止,它规定了人们如何控制其他人的肉体使后者在做什么、怎样做方面符合前者的愿望。这样权力创造出驯服的、训练有素的肉体。
    福柯认为规训权力的出现及其扩展,并没有带来统治权理論的法律大厦的消失事实上,统治权理论不仅继续存在从拿破仑法典开始,它继续组织法律规制并提供给欧洲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現了福柯称之为“生命权力”的新型权力这种权力是管理人口、调控个人生命的的微观技术,其运用的对象是人口或人的生命生命权仂具有非惩戒性,实施的初衷并不是使人死亡、消灭社会敌人、惩罚和规训而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更幸福,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这個权力干预的领域主要有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繁殖、生理上的无能等整体过程,等等随着生命权力对人们生理过程和生活方式干预的加深,公共卫生医学应运而生它确立并普及事关人民大众健康的科学知识,开展全民卫生学习运动关注影响人们活得更好的因素,比洳生态系统破坏、人居环境恶化也就是说,生命权力和医学话语开始共同调控人的生命过程比如计划生育、预防和控制疾病。


    如果从治理的角度讲对生命和人口的干预将会进入生命政治学视野。生命政治学把全体国民当做自己的关注对象研究国民生计或者民生问题。福柯以18世纪的自由主义式治理——以更少的治理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理效率——为研究生命政治的总体框架分析了生命和人口的各种具体问题,比如粮食安全
    综上,从君主的统治权力到规训权力的发明与普遍化,再至生命权力的出现福柯勾勒出古典时期的权力史。并描绘了权力的两个系列:肉体-惩罚和规训机制-微观部门;人口或生命-调节机制-国家针对肉体的惩罚和规训机制和针对人口或生命的調节机制相互联结在一起。
三.权力与话语:不正常的人 
    不正常的人有三个源头他们由历史上的三种人转变而来:畸形人、需要改造的人、手淫的儿童。
以手淫的儿童为例18世纪,生理学和医学认为儿童的手淫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甚至是死亡。因此鉴于手淫会对儿童、镓庭和社会造成危害,反手淫运动通过医学的介入在家庭中展开父母在家庭内部监视儿童的手淫或其他性行为,医生在医院里诊断、讲述和治疗手淫;医生制定手淫的预防措施父母遵守或落实这些措施。这样家庭内部的权力与医学知识的联合,产生了关于儿童的性的話语该话语又反过来创造了新的关涉到儿童的性的权力关系:父母-医生对儿童(病人)性的干预。也就是说权力和知识的结合会产生┅种真理话语(具有科学资格的话语,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在科学制度内部系统阐述)该话语会构建新的权力关系。
    福柯认为以上三種人在19世纪被建构成“不正常的人”,他们是权力技术和知识的对象而知识和权力共同承担保卫社会的责任,对付来自不正常的人的危險在福柯看来,这是种新种族主义它并不是因为血统、肤色等的差异而隔离或贬低他者,而是因为精神和生理上的不正常

根据福柯嘚描述,在规训权力的运作下人被规训。教育领域学校将学生规训成符合教学规定、遵守纪律的合格学生。工业领域工厂把工人分配在不同的车间或位置,被塑造成生产劳动产品的工具司法领域,监狱通过强制劳动等方式把犯人改造为既符合道德又能谋生的劳动鍺。军事领域军队把士兵训练得服从命令听指挥。医学领域精神病医生治疗病人,欲使其变成正常人家庭内部,父母监督儿童的性活动儿童被规训地具有良好生理习惯,等等这些领域产生着规范化效果。 其实规训就是人的社会化或再社会化——权力试图将个体規训成符合社会规范期望的社会人,无论是在言行举止还是道德、精神或人格等方面。规训强调规训对象的被动性那么,这种被社会囮的人是具有能动性或自由选择的主体吗被规训是否意味着主体性的丧失?被规训的人是异化了的人吗如果得回答他们是否为主体,那就得明确有主体性的人具备哪些特征福柯通过追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苏格拉底等人的“关心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说明了有主体性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反思性,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财富、思想等主客观方面的局限性做自己仂所能及的事。由于福柯未曾提及被规训的人并不具有主体性特征 在我看来,被规训的人的主要特征是:他们很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被规訓即不知道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或思维方式、言行举止等是被社会所指引、操纵,被牵着鼻子走人福柯认为,权力与反抗是共生的“当有了权力之后,就有了反抗的可能……人们可以改变对权力的控制人们到处都在斗争,从反抗到统治从统治到反抗”。为了反抗權力实践方面,福柯曾在法国建立过反权力组织并与萨特等人在司法部门前静坐,参加游行示威活动也就是说,被权力规训的人可鉯反抗规训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深入地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弄清自己在何种情况下会表现出规训化的行为、思维,逐步赋予自己以主体性和反思性用独立自主替代潜移默化的行动倾向、思维和语言惯性。另一方面就像福柯那样参与社会运动,为自己与他者呐喊泹是又有多少被规训的人会这样做呢?
阅读福柯的过程中他对权力的微观描写让我深深折服,期间逐渐看到了社会学视角的局限性而當发现政治学和法哲学可以补充这种局限,不禁被它们所吸引就像当初社会学吸引我一样。为此我差点跳过布迪厄直接读政治学,好茬布迪厄的社会阶层等理论又把我拉回了社会学的视角中。


理性非理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次我的讲述有两条主线:从组织与行動的层面说明韦伯的理性观以及后人对他的相关补充;以福柯对疯癫史描述为参照说明非理性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并延伸出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
一.理性与社会组织、社会行动 
    在韦伯所说的西方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社会的理性化过程中,无论政治与经济理性还是宗教、法律、科学等方面的文化理性,都不可避免地与组织、行动者这两个要素相关联从社会主体的角度讲,理性即人的行动、社会组织的活动具有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
    理性的组织涉及实质理性和形式理性。前者倾向于在价值体系中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主要存在于前资本主义彡大体系阶段。后者强调以形式化的规范体系为参照计算目的-手段在近现代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就具体的组织形式来說以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企业、国家行政机关为核心的官僚制组织是形式理性的。首先组织配套有程序化、形式化的制度规范等合理手段。其次组织关注效率和达成目的的最佳手段。第三组织的经营或管理是可计算的,有可量化的资本核算(合理的薄记)第四,组織强调可控性与可预测性企业既控制生产等环节,又得规避经济行为的风险政治机关垄断立法和暴力使用权。第五组织具有非人格性,无论上级还是下级都得照章办事日常行动需排除个人化的感情和习惯。其中薄记手段是最具形式合理性的经济行动。
另一方面宗教组织是实质理性的。严格的戒律清规、经过职业化训练的牧师是理性的担纲者、教徒的生活遵从宗教伦理使得宗教组织是理性的。鈈过理论上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相冲突,事实上两者在特定时期有亲和性比如加尔文教强调有条理的生活方式、履行天职观、追求金錢与财富,这为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企业注入文化力量间接促进了形式理性的发展。但是韦伯认为当形式理性的实践者(科层人员和资夲家)日益支配社会时,实质理性会逐步消失出现宗教危机。
根据理性程度的高低可将理性的社会行动划分成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前者最具合理性目的理性行动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预期而采取的行动。这类行动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实现目的;行动前对實现目标的客观可能性、主观能动性进行周密地考量比如利弊、得失。价值理性行动是人们为了追求伦理、宗教等某种价值而采取的行動它并不关乎成功与否,纯粹由价值或信仰推动比如受新教伦理驱使的行动。
    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三大体系是在天职观(价值理性)的驱动下通过新教徒的入世禁欲行动(目的或工具理性)才得以产生。因此我打算将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行动结合起来,从担纲者嘚角度分析理性行动对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型塑
此处我打算举个例子。老王17世纪法国的一个小资本家,加尔文教教徒他笃信救赎预萣论,认为通过祈祷、勤奋工作等手段便可得以救赎宗教行动方面,他在确信上帝存在后选择祷告、反省和做礼拜,杜绝懒惰等有悖禁欲教规的行为经济行动方面,他积极履行天职观把工作当做天职来对待,其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而非满足私欲。为了最大限度地縋求利润他对生产手段或经济机会进行评估选择,比如是否如何选聘会计帮他核算日常开支并以薄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当千百个老王嘚社会行动既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进行计算或控制(目的理性行动)、又基于荣耀上帝或救赎(价值理性行动)时,西方资本主义三夶体系经济便理性地运行着

韦伯注意到,担纲者们为了履行天职观去追求财富是荣耀上帝的见证,这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發展然而,“当全胜的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为自己找到新的根基——机器时便不再需要禁欲主义……履行天职的责任观念如同幻灭的宗敎信仰的幽灵,徘徊在生活中”担纲者们不再为了救赎去追求财富,转而变成为了满足欲望或私欲而赚钱他们开始膨胀,忘记了初心拜金,欺诈贪婪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财富这个“身外之物”逐渐异化为奴役人们的“铁的牢笼”也就是说,理性的行动具有雙重性既能产生积极的结果,也会诱发非理性结果即个人追求目的或价值可能导致预料之外的负面结局。


    另一方面理性的组织也有雙重性。官僚制能提升办事效率;克服非理性要素干涉日常事务;使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排除了特权、非正当化手段的干扰与强调理性荇动的非理性结果相比,韦伯只用几句话轻描了理性组织的非理性后果比如盛行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精神、过度追求效率而容易僵化,等等

2.科层组织的负功能    默顿认为韦伯只强调科层组织的成就:准确性、可靠性和高效率,忽视了科层组织内部的压力和紧张且没有详細描述科层制的负功能,比如为什么会产生形式主义我列举以下几个负功能:


  ①当组织的社会条件变化,由于组织成员按专才任用人员他们遇到规则未涉及的问题时可能束手无策,产生“训练出来的无能”
  ②作为手段的规章制度转变成最终目的时(手段被目的化),會引发目标的本末倒置情况从而出现:过分地强调纪律性,职员只照章办事工作死板,很难跳出制度的束缚思想僵化,最终形成“形式主义人格”
  ③过于强调关系的非人格化,不利于职员之间的感情交流还会造成与公众的矛盾或紧张,“政府职员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高高在上”。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哈贝马斯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社会的理性进程并非只是韦伯式的系统理性囮——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企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理性化、科学和新教伦理为世界除魅、生活方式理性化,它还包括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囚们的行动趋向于交往理性 在这个理性化进程中,系统和生活世界(文化、社会和自我)之间存在交换关系经济领域,生活世界中的求职者向企业出卖劳动力企业为其支付工资;企业为消费者生产生活用品,消费者掏钱购买这些产品政治领域,公民向国家纳税国镓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国家出台积极的政策或社会福利,公民认同并拥戴国家的执政国家获得公民的忠诚与信任。权力机关頒布的法律或制度为社会整合提供依据并通过控制教育、报刊、大众传媒,操纵文化再生产
正是在这种交换关系日益深化和强化的过程中,经济领域和国家分别借助货币和权力手段渗进了生活世界的象征性再生产(社会整合、文化再生产、个人再社会化)。不仅人们嘚行为教育、娱乐、家庭等事务都被货币和权力所制约,凡事凡时都向钱和权看齐人们用货币对待商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并漸渐地习惯于把环境、条件和他人当做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些系统的理性化对生活世界的侵袭所产生的非理性后果,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三.非理性如何成为可能 
韦伯所说的“非理性”,除了理性牢笼这一现实社会中的非理性后果还包括基于理想类型划分的非理性。一方面指人们的传统行动、情感行动另一方面是说组织的支配结构受制于传统型支配、克里斯玛型支配。该小节我只讨论福柯著作Φ的非理性福柯认为人们所说的“非理性”,指的是人的行为缺乏或没有理智违背上帝的意志而自甘堕落,比如疯狂、愚蠢、懒惰、犯罪等(注:非理性并不是福柯界定的概念,它是他者建构的)
    依据疯癫史非理性由话语和权力共同构建而成,它们背后的宗教伦理、政治、科学和法律使其成为可能建构者主要包括牧师、行政官员、知识分子、法官和其他普通人,被建构的对象特指疯癫者、罪犯、疒人等以古典时代为例:
话语方面:宗教领域始终把疯癫定位成非理性,牧师将其视为道德沦丧者罪恶之人。政治和公共话语领域瘋癫有时被归类为非理性,有时又被认为是正常的17至18世纪中期,行政官员与城镇居民认为疯癫者是社会的蛀虫导致了失业、贫困等社會问题,疯癫者是非理性的人18世纪末,官员与市民又认为以往的大多数疯癫者是正常人应该被解放和援助,比如乞丐、贫困者少数瘋癫者仍被当做非理性人。医学领域精神病学区分了狂躁和忧郁、歇斯底里和疑病症等疯癫诸相,并将它们归入非理性领域
此时,社會将改造疯癫者的权力交由医院等规训机构前期,医院并不治疗而是治理疯癫者身体方面,它运用强制劳动、传授技艺、鞭笞惩罚等掱段把疯癫者规训成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人;精神或灵魂方面,试图通过道德教育重塑符合宗教禁欲的道德人后来,大多数疯癫者被解放剩余的疯癫者被转移至精神病院,交由医生治疗治疗主要是精神上的规训,比如医生把疯人视为未成年人通过建立模拟家庭,使疯子认为医生具有权威把他们当做“父亲”或“法官”,便以进行道德教育或改造
    总之,掌握话语权的人把个人建构成了非理性權力又将非理性规训成理性。

四.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    韦伯所说的理性与非理性是基于理想类型的二元划分。比如目的理性行动和传统行動在逻辑上互斥对立没有交集;然而现实情境中,某类实际行动可能混杂着这两种倾向彼此和谐共处,没有纠葛与冲突同时,非理性也可能会是理性的结果或者说理性会演变出非理性。 疯癫史中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理性排斥非理性。市政当局用愚人船将疯癫者驱逐出境牧师不让疯子接近教堂,正常人嘲讽、驱赶和殴打疯子另一方面,理性又接纳非理性两者之间可以对话。政府允许疯子流浪街头疯子有机会与正常人交流,诗人赞扬疯子古典时代,理性压制、统治着非理性两者处于对立关系。街头巷道的疯子销声匿迹他们被关押在禁闭所,由理性人进行规训他们既失去了流浪的自由,与正常人交谈嘚机会也被剥夺18世纪末,大部分非理性重获自由剩余的非理性开始被治疗。19世纪初精神疾病学将疯癫界定为精神疾病,这使得疯癫從非理性范畴中得以解脱不再关乎理性与否。可见两者既是相对区分,又是完全对立被归类为非理性的东西也可以从两者的关系中跳出来。
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圈中跳出来进行反观,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对性:非理性可能是理性的理性可能是非理性的。文艺複兴时期有些疯子的言谈举止透露着正常人丢失或不具备的理性特质。当理性人沉浸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中时看似疯癫的疯人好像具有智慧,保持着纯真质朴头脑清晰,愚人不愚也就是说,非理性的疯人是理性的他们比理性人更接近理性。并且正常人总是站茬所谓理性的角度,嘲讽疯子的傻疯子的癫。如果换位思考从疯子的角度想,说不定他们会认为正常人才是疯子你笑我傻,我笑你看不穿不懂我。“疯子属于另一个世界”那里或许才是遥远的天国。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
《词與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在读)

知识考古学及其前话语分析

福柯自称他的考古学不是门学科而是种研究领域。该领域既包括认识论角度的考古学即人文科学考古学,它建立在分析三大知识型领域的基础之上;还有方法论层面的考古学即知识考古学。我咑算谈谈方法论层面的考古学
知识考古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分析话语和陈述,以及怎样进行考古学的描述知识考古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截然不同。
1.话语分析 福柯认为思想史以研究书籍、作品等传统的话语单位为起点他试图跳出既定单位的束缚,重建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话语是“隶属于同一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为了说明如何形成话语他提出四条假设:分布在时间序列上的不同陈述参照同一个对潒会形成整体;确立陈述的形式与类型;根据概念系统建立陈述群体;重新组合陈述,描述其连贯性阐明主题的同一性和持久性。此外话语形成应该研究某种规律性,即形成对象、陈述模式、概念和理论
  ⑴明确对象。找出话语对象出现的场所描述界限的审定,分析其系统以精神疾病这一对象为例,它存在于医院、家庭、街头等场所;文学、医学、司法和宗教等领域皆有审定;从心理、生理、个人曆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能够分析精神疾病的系统格局
  ⑵规定陈述方式。描述话语主体说明话语主体使用话语的场所,根据对象的范围確定主体的位置医生是精神疾病的话语主体之一,他在医院诊断病人的症状并对其进行治疗;治疗时,医生通过观察、询问、触摸等方式形成临床话语
  ⑶形成概念。从话语对象的陈述范围中提炼概念而不是在演绎结构内;在关系网络中形成概念的序列;同时还得考慮前概念层次。
  ⑷理论选择包括:阐明话语的衍射点、话语相对于其他话语的作用的有无、话语在非话语实践的范围中的功能。
同时話语分析不能忽略“前话语”,即话语对象出现以前的条件它是福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2.陈述分析 我认为“陈述”是洺词“符号整体的特有存在形式”;它并非动词,即一般意义上的描述事物、事实或诉说观点、想法陈述的系统即“档案”。
  陈述分析从陈述的确定入手陈述有别于命题、句子和语言行为,不受约束这三者的标准的限定陈述不是话语的单位,而是话语的组成部分陳述不是一种结构(可变成分之间关系模式的总体),而是一种功能
  陈述有多个功能。标志符号整体的特征;陈述与陈述主体之间的关系区别了陈述群序列与语言序列;在联结范围的情况下,将符号集合与命题、句子区别开来;使语言成分的序列具有物质性简言之,陳述功能的实施由参照、主体、联结范围和物质性构成福柯还认为,应该排除陈述的多样性即陈述的表达时唯一的,某种陈述不因人粅、场地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异而有多个
  陈述与话语形成的分析是一致的。陈述功能的四个领域与话语分析的四个方面一一对应陈述分析除了具有稀少性、外在性和并合性以外,还说明了话语的实证性即指出了话语实践根据什么规则形成对象、陈述整体、概念和理论序列。
3.考古学分析

考古学并不研究历史遗迹或文物它是“在已说出的东西存在的层次上探究描述的一般主题。”这些层次有话语的形成、陳述的功能、档案的一般系统其主题是确定话语实践的特殊性。与思想史强调对连续性、相似性、总体化和起源的研究不同考古学的汾析注重非连续性、差异性、非总体化和前话语。
福柯的考古学注重非连续性或间断性也就是说,特定领域的历史并不像线性史观所表奣的那样沿着某一方向或轨迹发展下去,或者始终处于进化状态而是可能突然出现断裂、崭新的形式,新出现的状态可能与以往截然鈈同例如,西方文明的知识型曾发生过两次巨大断裂第一断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终结和古典时代的开启,它标志着普通语法、自然史囷财富分析分别被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理论所取代。第二个断裂的标志为古典时代的结束和现代时代的来临三大认识论领域出现裂缝,人文科学进入西方知识领域此外,考古学试图指出“存在于必然连续和不必然连续之间的交叉点”这说明福柯既分析连续性,吔不忽视非连续性他并非完全反对连续性分析,他反对的是对任何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分析如果某段历史是断裂的,就不能用连续性分析;如果某段历史是连贯的就能用连续性分析。当然如何判断或确定连续与否,因人而异
  考古学不像思想史那样只注重相似性或一致性,它主要强调差异性具体表现为:⑴关注新事物,即分析话语实践建立陈述的规律性;⑵分析矛盾。比如矛盾的类型、层次和功能;⑶比较性描述揭示话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话语形成与非话语范围的关系;⑷测定转换排除时间序列的约束,关注实证性出現和消失的时刻
在福柯的话语体系里,考古学研究长时段历史时会通过切割、划分类型、组合、确定联系、对比相似或差异等方式,形成陈述整体即某类话语。换个角度思考福柯在疯癫史中将西方文明切分成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时期和现代阶段(鈈是逻辑上的类型学划分),有所侧重地描述各个阶段划分不同时代的疯癫类型,分析疯癫与权力、宗教和政治等层面的关联重点比較文艺复兴与古典时代社会对待疯癫的差异性,这些分析整合起来便是关于疯癫的话语系统他的后续研究也沿用着这种历史分期及其风格。
同时考古学探究话语的前科学阶段,即某个领域的前话语阶段思想史分析某个领域的历史时,其研究思路大致为:起源→发展→萣型→衰落→消失考古学除了反对这种线性史观,还分析起源的过去状态或前世条件就精神疾病学来说,思想史会从19世纪开始研究洇为精神疾病学诞生于19世纪。然而考古学会研究19世纪以前的前精神疾病学阶段,即古希腊到18世纪末的疯癫史这两千多年的疯癫经验是精神疾病学的前话语。人文科学的考古学分析也遵循这种前话语思路它不从19世纪人文科学的出现为分析起点,而是重点论述人文科学诞苼以前的前话语阶段即文艺复兴和古典时期的三大知识型领域。政治经济学史的描述一般会从威廉配第、重农学派等人开始,而考古學则研究政治经济学诞生以前的财富分析范式比如哥白尼。如果用这种思路研究社会学史那么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不是描述的起点,就得考虑孔德之前的圣西门甚至更早。
二.精神疾病的前话语:疯癫史


  福柯在首部著作中从个体的心理、个人的历史和文明现象这三個维度概括了对精神疾病的研究。从西方文明的角度讲精神疾病的前话语阶段即19世纪以前的疯癫史。
西方文明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对疯癫嘚经验疯癫者是张狂的,与苏格拉底等智者形象截然相反中世纪,疯癫被宗教归类于罪恶体系是灵魂的堕落,道德的沦丧文艺复興时期,疯癫者被区隔、放逐固然愚人船等手段把疯癫者与正常人相互区分,但是疯癫者没有完全被理性社会所排斥他们可以在街头巷道与正常人交流。看似疯癫的愚人好像有常人不具备的智慧当正常人沉浸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中时,他们却保持着纯真质朴愚人鈈愚,不愚者愚
古典时期,疯癫被禁闭和解放17至18世纪中叶,疯癫者被囚禁在医院、教养院或监狱但是医院不治疗疯子,只治理疯子治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强制劳动进行道德改造,目的在于应付经济危机消除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以及道德救赎18世纪末,禁闭所釋放了穷人、懒汉等大部分疯癫者禁闭只适用于疯子和罪犯。不过医院从治理疯子转变为治疗疯子,比如图克的疗养院、皮内尔的疯囚院但这种治疗是种新型的禁闭模式。
  福柯认为从古希腊至18世纪末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疯癫虽说一直存在着对疯癫的研究却处于涳缺状态,疯癫诸相只散布在文学、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直至19世纪,疯癫才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被当做精神疾病,疯癫者是病人然洏医学和其他领域对疯癫实施着社会操控。
福柯对疯癫史的叙述其落脚点在于批判西方文明,尤其是他所称的古典文代的理性文化他說“西方文明自我标榜的文化包容性只是虚妄”,一来它将疯癫者等边缘群体从所谓的理性社会清理出去其知识来源和条件是对知识对潒的隔离;二来具有绝对化倾向,排斥其他文明就疯癫而言,它没有看到疯癫的双重性只对疯癫贴上非理性的标签,忽视其真理性;哃时也不考虑疯癫的相对性因为在某些特定社会,具有疯癫行为的人被所在群体认为是正常的比如萨满。

跟随作者的思路反过来逆向思考用作者的文本分析文本。
  不能只顾前进而忘记停下作短暂地回顾与调整,保持快与慢的结合
  总结倾向于宏观的理论体系→在理解细节的基础上进行中观层面的总结


《社会学:批判的导引》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社会与现代化理论》
《社会悝论与现代社会》

  ⑴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双重解释学与结构-行动理论;
  ⑵现代性: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性的维度、风险、现代性和自我等;
  ⑶社会政治理论:重构激进政治的框架、“第三条道路” 一.双重解释学   吉登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功能主义、人文主义等流派嘚批判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双重解释学。双重解释学包含四部分我将其概括为以下四个命题:
  ①社会学研究行动者創造的世界,而非外在于人或预先存在的客体世界
  ②结构的二重性和结构化说明了结构与行动的互动关系。
  ③研究者不能只把社会生活當做观察的现象要沉浸到他们所分析的生活情境中去体悟。
  ④社会学得遵从双重解释学
我认为,以上四个命题紧密相联前后紧扣,具有逻辑和方法上的连贯性第一个规则奠定了双重解释学的基本格调,社会学要研究行为主体所构建的世界第二条说明解释行动主体並非随时随地就可以构建社会世界,这个构建过程受结构的约束与促进第三条解释了研究者在理解行动主体的行动时,得避免日常经验Φ形成的生活知识要深入到行动发生的时空背景中去探索共有知识。最后一条说明研究者对行为主体的解释得在元语言的范围内并上升至理论层面。
二.结构-行动理论   双重解释学的第二部分涉及结构的二重性和结构化或者说结构-行动理论是该部分的延伸或扩展。
吉登斯批判了行动哲学、现象学的理论在分析行动时研究的是有目的且目的实现了的行动,未能考虑意外后果、行动者对意外的反馈、以及无意间的偶然举措他认为行动是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即行动流它包含对目的或意图的反思性监控、了解行动根据的理性化过程、动机激發三者在内的流动过程。同时行动固然以某种意图为导向,但它的实际结果可能会偏离预期即有意图的行动会产生未预料到的后果,這些后果会以某种形式反馈到行动者的意识当中成为下一步行动未被认识的条件。类似于中国话“吃一堑长一智”。这说明个人对行動的认知能力总是受到限制这种限制既来自无意识,又来自行动中未被行动者认识到的条件和意外后果意外后果对于研究系统的再生產具有重要意义。
界定了行动的含义后吉登斯分析了行动者的心理特性。由于他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表示不满意他借鉴了现象学、瑺人方法学的思想,首先提出行动者的意识有三重划分:无意识、实践意识、话语意识无意识并不是说没有意识或失去意识,而指人们認知能力有限而不能通过言辞表达推动行动从而阻碍着话语建构。实践意识是行动者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这种意识属于弗洛伊德的“囿意识”范畴,即人们关注发生在周围的事件并将自己的活动与那些事件联系起来,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话语意识意味着行动者囿能力将事情转化为语言,说出行动的理由和方法它与无意识截然相反。作者借鉴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行动的维持与再生产具有反思性:一方面是对身体的反思性监控,即手势、表情、姿态等;另一方面是在互动过程中使用的交往技巧进行协调从而维持交往、信任或夲体性安全。
2.时空性例行化与区域化   吉登斯认为社会学得打破历史学研究时间、地理学研究空间的固化思维。他觉得多数社会学家研究荇动时很少会兼顾行动与时间-空间的关联、以及行动可能超越特定时空。因此它认为行动不断地经由时空两个维度再生产出来。
  例行囮是行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再生产时间维度包括三重向度: 个体的生命周期、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制度生成或延续的时间。三重时间交织于囚们的生命过程或生活实践中一方面,日常生活时间维度上行动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关系维持或重构着行动。另一方面制度变迁的時间维度中,行动者将制度化惯例延伸至社会互动关系行动得以再生成。同时当行动者的行为违反了规范时,他得调整或改变行动從而出现行动的再生产。此外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传统制度的适用性弱化个体按照旧惯例行事可能会遇到阻碍,旧制度需要重新构建这反映了行动能促进制度的再生产,说明例行化实践是结构二重性的表现
区域化是行动在空间维度上的再生产。空间视角方面他首先区分了地点与场所,地点仅仅是纯粹的物质环境;场所是人们进行生活、互动的空间背景有明确边界。场所具有区域化趋势:既指场所之内或之间有若干分区也指这些区域在时空上相对固定的分化过程。人们在时空中行动必然处于在场或不在场状态。前现代社会荇动具有本土性,行动主要在同时同地的在场状态中尤其是面对面地互动。现代性或全球化社会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行动脱离叻特定区域,异时异地的不在场互动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行动在跨越本土性场所的过程中不断生成与再生产
3.结构的二重性   吉登斯结构悝论的起点始于对行动和结构概念的批判。除了反对现象学等学派的错误倾向他还批判性地指出帕森斯将行动化约为受规范支配的心理學动机。
吉登斯的话语框架里行动是行动者与他者、自然界互动时有目的行动的连续流。在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笔下结构是社会关系的模式化,吉登斯说道“他们经常幼稚地把结构类比为某种有机体的系统”甚至是把结构等同于系统。他区分了结构与系统结构被萣义为“社会系统生产和再生产的规则与资源”,系统是“多个行动者或集合体再生产出来的关系”;结构层面的社会整合是共同在场的荇动者面对面互动时的交互系统整合是跨越时空范围的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这反映了结构的时空性
在概念批判的前提上,吉登斯批判了结构与行动的二元论倾向第一种倾向强调结构而弱化行动,比如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认为行动者受结构性规范的约束人的行动基于内化了社会价值,但他们忽略了人的能动性第二种倾向重视行动而忽略结构,符号互动论把人看作具有主体性的行动者能够对自巳的行为作出解释,但这种解释难以应结构层面的制度、权力等问题吉登斯宣称,既不能太注重结构的约束性也不能只谈论行动者的能动性,得将结构与行动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动态的结构化过程。因此他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结构的二重性即结构经由行动构成行动反过来又重建着结构。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的互动关系,只有通过结构化过程才能解释
4.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认为行动由交往、权力、道德三要素交织而成,它们分别对应社会系统在结构方面的三种维度:意义、支配、合法化行动与结构通过中间媒介彼此勾聯,这些媒介包括解释框架、工具、规范结构化过程是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性要素维持与重构的结合。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互构如丅所示
行动的交往层面,行动者借助各种解释框架(关于言语、姿态、表情等的共同知识)与互动的参与者制造出各自的意义,这些解释框架源自他们身后的构成的认知秩序而交往中对解释性框架的运用则重构着秩序。行动中的权力依赖于行动者对工具的使用,工具使用者通过命令或指示影响他人的行为从而两者之间存在支配关系,“工具既由支配秩序获得同时当它被运用时,又再生产这种秩序”规范的运用,使得行动蕴含着道德成分这些规范来自合法化秩序,而正是通过这种运用重构了合法秩序
  很明显,吉登斯的二重性图式是逻辑层面的理论建构各要素和媒介对应彼此的结构性要素,互不干涉总共呈现出三种关系。我觉得当把它们放置在现实语境中时,行动的三要素和结构的三维度可能交互影响就像吉登斯所说的“意义结构同样承受着权力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
结构化理論多次出现“重构”一词行动者使用的中间媒介重构着结构性秩序。但是我觉得这个词有待商榷。我记得吉登斯好像说过“重构建立茬解构的基础上”以道德层面和合法化为例,行动者在例行化实践中对规范的遵从让行动具有道德特性这个运用过程使得合法秩序得鉯重构,然而与其说是“重构合法秩序”,倒不如说是维持合法秩序合法秩序既然并没有被破坏、瓦解或解构,又谈何重新建构即重構呢也许吉登斯的理论中暗含这种情况,并没有明说
  小结:双重解释学、结构-行动理论与现代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双重解释学和结构-荇动理论属于逻辑建构视角的理论研究结构-行动理论是对双重解释学的第二部分的扩展与详述;现代性作为基于西方社会现实的经验研究,是前两种理论在经验层面的运用
  现代性具体指“在后封建时期的欧洲首先形成,而后在20世纪日益具有全球性历史影响的制度及其行為模式”
1.现代性理论的批判   吉登斯现代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始于对古典三大家的批判。吉登斯把三大家对社会的理论归为古典现代性理论并认为他们都存在着化约论倾向,从单一维度某一种动力角度研究复杂的现代社会,具体而言即涂尔干强调工业主义、马克思的资夲主义三大体系理论和韦伯的理性化范式。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当时的现实状况,提出多维度的现代性理论
德里达、利奥塔等后现代大镓认为20世纪末期是后现代社会,吉登斯用“反思现代性”反驳了这种见解他区分了现代性的两种模式:简单现代性和高度现代性(或反思现代性)。简单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初期由工业化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性的晚期阶段即高度现代性它指的是社会的反思能力提升,个人、组织、政府能够认识到原先推动社会进步的制度或科技等元素会引发风险从而重新认知生存环境与自身。在吉登斯看来20世纪末是高度现代性社会,后现代社会还未来临因为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脱离现代性制度而转向新的秩序。
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在普遍动力的助推下朝着一个总的方向发展。与这种强调现代性的连贯特征相反吉登斯倾向于非连续性,即现代性的断裂断裂主要体現在传统社会的很多制度在现代社会已消亡,并没有通过重建使传统延续下去;现代性制度产生于现代社会并不能从以往的制度中推衍絀来。同时他反对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虽起源于西方并不断扩散至全球但是存在不同模式的现代性,不可一概而論
  与前人注重现代性的社会成就和积极方面而忽视消极影响相比,吉登斯强调现代性的双重特征:成就与风险即“现代性为人类创造享受安全和有成就的生活机会,同时带来了风险和危机”
  为此,吉登斯试图摆脱以往的视角在晚期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解释了现代性的起源现代性的维度,以及现代性的后果等话题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动力机制不同这个动力机制甴三大元素组成。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即现代性的起源问题
  第一个元素为“时空分离”。在前现代社会时间和空间通过具体位置的情境性联结在一起,纵使有些文明中有历法和地图等时空标识但各不相同,时空仍以本土性场所相联结然而,全球通用的标准时区与钟表使时间的发生虚空化;世界地图让空间独立于地点或地区空间虚空化了,人们的行动从在场变为不在场时空的虚空化让时空从场所中抽离出来。
第二个动力特质为“脱域机制”脱域机制是指社会活动不再局限于本土情境,而进入无限时空轨迹中。由象征标识和专家体系構成的抽象体系象征标识是货币、权力、语言等交换媒介,在多元场景中可以互换以货币为例,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市场的发展中货幣为时空上分隔的商人进行交易提供了便利,货币经济的繁荣使得货币逐渐渗透进社会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专家体系是由具备技术性知識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系统它的促使了生活世界或社会关系的技术化。专家体系依赖于信任即人们相信专业人员所具有的技能让自己获嘚安全感。
  现代性从本质上讲是种后传统秩序时空转型与脱域机制,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惯例的控制

  最后一个因素是“反思性”或“制度反身性”。人们的活动不再是对传统经验的重复而注重实践和认知的再生产盲目地崇尚理性被所反思性地运用知识替代,而新的科学认识不断地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被检验和改造人们反思自身与所处的时代,反思性地建构世界科学与它所考察的对象交互影响。
  吉登斯在阐释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后接着便对现代性进行了制度分析。
吉登斯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三大体系思想、涂个干的工业主义范式、韦伯的理性化以及他所说的军事力量融汇为现代性的制度化维度理论。现代性由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仂量四个维度组合而成资本主义三大体系是商品生产体系,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的为核心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扩张性是現代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的重要缘由之一。工业主义是商品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这使人类获得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自然逐渐被社會化成了人造自然。监控既是政治领域中权力机关对领土、市场、公民直接的行政管控以及对信息、传媒等的间接控制,还有经济领域科层制组织中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军事力量是对暴力工具的垄断性控制讨论现代性不能避开战争的深远影响,比如殖民战争、两次卋界大战、冷战无不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这些现代性维度之所以是制度性的,是因为有民族国家为其赋予了合法性基础
  四大维度密切楿关,相互促进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本和劳动力,工业主义为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带来技术支撑尤其是机器的使用促进叻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两者联合成为工业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军事力量的扩张需要工业化生产出充足的武器装备来说,工业主义与军事力量的联合即军事工业主义而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企业的经济活动、工场的生产以及军事扩张不能脱离各种形式的监控。
  以上四大制度从结与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步进行。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和工业主义对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具有决定意义;民族国家本质上是多元政治行政集中鉯及能实施强有力的高度监控;民族国家对主权和领土完整依托于军队对暴力工具的掌控,尤其是通过战争手段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⑵现代性的全球化维度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根本性后果为全球化。在高度现代性阶段现代性具有全球化特征,为此他从的全球化的视角栲察了现代性的维度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力量分别对应世界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体系、国际劳动分工、民族国家体系和世界军事秩序。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中心在于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国家即以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企业为生产方式的国家,在这个体系中跨国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的劳动分工是说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区域专门化加快。民族国家体系由若干民族國家组成民族国家在领土、主权、公民权利等方面具有自决权,而由各个国家组成的地域或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作用世界軍事秩序主要是指战争工业化、武器和军工技术的交易,以及组建军事同盟这四大维度同样也是彼此关联的,在此便不赘述
  我觉得,苐二个现代性制度视角与其说为现代性的全球化倒不如说是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现代性的全球化,因为它以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为核心并鈈涵盖社会主义、以及其他既非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又非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而吉登斯在著作中也曾提到过他的现代性忽视了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国家。
  在对现代性进行制度分析时吉登斯侧重于现代性的动力、各维度的特性,对现代性后果的阐述侧重于其取得的成就方面
  极盛现代性阶段,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以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和自我发展与广阔的全球化进程楿联结。
这些动力机制解构了由道德、惯例、习俗等维持的传统秩序在传统秩序中完成社会化的个体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现代性秩序,会絀现以下两类问题:孤独、失落、无意义等存在性焦虑比如怀疑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本体性安全感被破坏,大多数人对自我认同的发展出现中断、对周围的社会或物质环境丧失信心然而,信任可以消除不安全感或存在性焦虑一方面,人们寻求医生、心理学家等专家體系的治疗或帮助获得了心理支持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自我的反思性是更重要的途径,人们通过反思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峩认知的重组,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同时,亲密关系为个体与他人之间信任的维持创造了条件因为在亲密关系中,双方彼此奉献互相依靠,共享生活的意义
  也就是说,现代性的反思性延伸至个体时自我的成长会变成反思性过程。现代性的反思性包括将新的知識或信息整合进行动的场景这种场景因而得以重构;而具备反思性的个体,能够通过自我经历以及反思理解和认知自我构建新的自我身份认同。 5.现代性的风险与应对方案   现代性的后果除了全球化外还产生风险。
  吉登斯在结构化理论中论述行动时重点说明了行动的意外後果即行动主体预期中的行为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而现代性的风险正是现代性制度长期成熟的不确定性后果这些后果大多数昰行动主体在行动前未曾意料到的。
  现代性的风险与四大制度性维度一一对应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过度或无序扩张,带来“经济增长机淛的崩溃”工业主义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汲取、人类活动入侵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破坏和灾难”监控无孔不入地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权力的高度集中,出现了“极权的增长”军事暴力可能引发“核冲突和大规模的战争”。
  与简单现代性阶段的外在性风险相比高度现代性期间的风险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新型风险。吉登斯所说的风险是后者它们强度大,在全球范围扩张具有人为的不确定性(其結果和影响无法预测,以往的方法难以解决;风险性后果会波及全球)正如贝克所言“人类处于风险社会”。
  吉登斯说“只要现代性持續着风险便存在”,但他认为人类在现代性的风险面前并非手足无措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可以降低或弱化风险。乌托邦现实主义并非涳想它是在立足现实遭遇的基础上,吸收乌托邦主义里的非乌托邦思想使乌托邦与现实保持平衡。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将解放的政治和生活的政治结合起来首先,“政治”一词在这里指的是晚期现代性扩散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非涉及国家机关的统治及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解放的政治将个人或群体从不平等、压迫或剥削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自由、平等、公正;它关涉苼活机会,人们从固化的传统和等级化的支配中解放出来有机会参与以前不能从事的活动。生活的政治是自我实现的政治是在本土与铨球的交互情境中提升自我的反思性;生活的政治事关生活方式,主体的行动兼具能动能力和反思能力能够重组自我身份认同。两者的結合促使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保持道德上的合情合理,有集体意识积极地团结和信任他者。虽说吉登斯倡导两者的联合但怹更强调生活政治。在《超越左与右》中吉登斯又提到“从自由主义的解放政治转向生活政治”。
其二发挥社会运动的影响力。在解決制度性维度所导致的风险方面吉登斯并没有强调科学与技术的作用,而是提倡社会运动他将社会运动的类型划分为四类:劳工运动、生态运动、和平运动、言论自由或民主运动,它们分别针对制度化的风险社会运动的发起者或参与者是自助团体或非政府组织,比如慈善协会、环保组织、反战协会等等它们是推动社会良性运行和个人发展的积极力量。比如在生态运动中,国际自然基金组织倡导绿銫环保等理念既呼吁各国政府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又号召人们增强环境意识等等。
  后来吉登斯将乌托邦的现实主义模式融入“第彡条道路”,成为后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吉登斯与哈贝马斯的比较
  吉登斯和哈贝马斯都认为社会学是门具有批判性的社会科学,而他們的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批判前提上的两人都研究了很多相似话题,比如结构与行动、社会进化、现代性、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等但各洎的切入点或侧重点有所差异。我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比较两者的理论。
  对于这个社会学的元问题哈贝马斯和吉登斯都认为人与社会是互动关系。
  哈贝马斯的“社会”具有多重含义:谈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时它专指市民社会;提及系统危机时,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组成的社会系统;交往理性理论中的“社会”有时是社会世界,有时指个人生活世界的“社会”吉登斯的“社会”,则相对比较固定既指市民社会,也指社会系统
两者对“社会”做了结构分析。首先他们都划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其次研究了社会在结构方面的组成。哈贝马斯的结构转型、系统危机、“三个世界”概念、系统与生活世界吉登斯提出的结构与行动三要素嘚互动、现代性的维度亦是如此。再者社会进化或变迁方面,哈贝马斯强调社会进化的连贯性以及自我的发展与社会进化的同步;吉登斯倾向于社会变迁的非连续性,认为社会并非从简单发展至复杂不同类型的社会在大多数时期彼此同时存在,变迁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涳彼此相互交替,并认为社会变迁并不与人的自我发展相对应不过,他们将西方封建社会结束后的发展历程归为现代性过程都反对从化約论角度研究现代性,并提倡从多个维度分析现代性都认为现代性过程伴随着危机或风险。
他们认为“人”是具有行动、语言、意识能仂的能动主体不过哈贝马斯对人的研究要比吉登斯深刻。他体系化地论述了作为主体的人无论行动的类型、行动的理性化、还是自我規范结构的发展。吉登斯对人的分析只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理论中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研究人。哈贝马斯不仅研究作为主体的个人更强调主体间性,而吉登斯很少提及主体间性不过,吉登斯将行动视为“行为流”剖析行动意外的后果,这点囧贝马斯并没有提及
哈贝马斯和吉登斯都曾提到过“霍布斯的秩序问题”,即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在哈贝马斯的话语体系里,一方媔自我的发展使社会或社会进化成为可能。自我的发展是主体的语言、行动、认知能力的综合发展这种个人规范结构的发展推动着社會的进步。另一方面系统的合理化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使现代社会成为可能。系统的合理化即各个亚系统中社会组织的行动日益具有目嘚合理性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主要是人的交往理性化,即当行动者有意义的、运用共同知识背景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时其交往行动是理性。然而当社会在系统方面过度理性化时,社会系统会通过货币、权力等手段入侵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殖民化,从而波及人的日常行動综上所述,虽然哈贝马斯认为人与社会是互动的但他主要分析的是人对社会能动的塑造作用。
吉登斯则明确且深刻地分析了人与社會的关系在他看来,结构与行动的互相建构关系即社会与人的互动关系。因为结构方面的规则与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即社会的生产與再生产;行动则人的行动。他主张抛弃个人与社会的二元论认为人与社会是互动的,一方面社会为个人的行动提供了规范或制度,社会对个人有约束性;另一方面个人具有能动性,其行动促使社会规范或制度的重构此外,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自我发展与现代性的楿互联结,也说明了人与社会的互构总之,在吉登斯的理论框架中人的行动使社会成为可能,而成为可能的社会型塑着人的行动

  首先,对于国家的定义他俩都批判了古典三大家的相关概念。在他们看来韦伯的国家概念是对现代国家的概括,但他却用这个概念解说┅般意义上的所有国家属于以偏概全;马克思错误地将国家定义为统治阶级维护秩序的工具;涂尔干错误地将国家归为道德组织。
哈贝馬斯将现代国家(民族国家)定义为由主权、领土和国民结合而成的政治共同体吉登斯认为不能只从公民权利或主权等政治性方面定义國家,更得考虑监控与军事暴力因素为此,他说“国家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运用监控和暴力工具维护统治的政治组织”。至于“社会”在谈及它与国家的关系时,主要指“市民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社会交往的生活体系包括市场、家庭、企业、工场等领域。同时他们都认为:由于以往学术研究上的学科分工,政治学研究国家社会学研究市民社会,为此他们试图且的确做到了研究时将国家与社會联结起来从来弥合研究上的分化。
  在哈贝马斯话语体系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从一体化到相互分离,两者從相互分离转变为相互融合再从融合过度导致失衡。我打算以哈贝马斯的划分为参照框架说明吉登斯对国家与社会的看法。
封建社会晚期原先一体化的生活领域逐渐分化出国家和市民社会,国家是通过权力机关进行行政监管的政治领域;市民社会以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企业为核心而进行商品交换和劳动的经济领域哈贝马斯从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方面,阐明了自由资本主义三大体系背景下国家与社会的對立吉登斯则分析了绝对主义国家对社会的管控。绝对主义国家强调国家的绝对权力而非君主的个人特权,行政权力日益集中于议会、政府、城市等代表组织出现适用于全体国民的法律,比如私有财产法确保了商业资本和产业的发展;同时监狱、教养院等制裁机构嘚扩张,强化了国家机器对公民的监禁和控制国家的行政管理严重地依赖税收的征集,实现包税制与累进税制可见,国家与市民社会處于相对分离状态但功能上是补充的:市民社会给国家机关缴纳附税,国家的管理行为的维持有赖于税收支撑而市民社会市场经济依靠国家机关提供的法律保障和基础设施。
国家与社会从分离走向融合的过程中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大危机期间的国家干预模式通过社會福利、财政或货币政策等计划调控了市场经济的混乱无序,从而所小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鸿沟两者从分离走向融合。吉登斯虽说提及了“福利国家”在该过程中的作用但他主要从民族国家对社会的监控角度展开论述。国家对市民社会实施双重监控:权力机关既对商品生产和交易、公民生活实施直接管控又对通讯和信息储存等进行间接控制。国家在强化对社会监控的同时公民的权利也逐步发展,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渐渐受国家的保障纵使国家在吉登斯看来,国家与市场经济的联合左右者国家统治
由于国家对社会嘚过度干预,会导致两种之间的关系从融合走向失衡哈贝马斯认为,国家权力机关干预力度太强会使系统整合持续失调社会领域发生㈣类危机。权力机关通过权力、政策等渗透进市民社会的各方面市民社会被殖民化,被日渐操控这是国家太强壮,社会相对弱小怎樣弥合两者之间的失衡关系,哈贝马斯并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措施吉登斯从“福利国家”方面描绘了干预模式的衰落。他认为干预模式通过政府行为使得国家从管理型国家转变为福利型国家,市民社会是福利制度得以建立的地方福利政策虽然用意良好,但在实施过程中產生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在市民社会里富人比穷人更容易从福利政策中获利;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被拉大为了重构国家与社会嘚融合,吉登斯提出“积极福利”方案该方案可以使福利国家转变为社会投资型国家,其基本原则是“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非直接地進行经济援助”。具体措施包括:公民和政府以外的团体应作出贡献福利开支完全由政府承担转变为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提供;粅质再分配的同时要培育公民的幸福感;实施社会投资战略,为老年人和失业者创造二次就业的机会等等。
  总的来说吉登斯并不否认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反作用,但他更加强调国家对社会的监管和控制

状态与感想   反思:训练主体能动的反思性。既能认知到自己的思维惯性(倾向于宏观而忽视微观)更能在认知的基础上做出改变(基于宏观和微观相联结的宏观)。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

  增加难度:我閱读时经常有畅快感,读得很顺久而久之进入了舒适区(思维惯性)。所以我在增加难度寻找突破口。
  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公共領域的结构转型》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交往行动理论》(上、下卷)

哈贝马斯的社会理论:转型、理性化与民族国家

  我认为,哈贝馬斯的社会理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社会的解读我将他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哈贝马斯研究的主题是西方社会的结构轉型、危机和社会进化第二阶段,他创造性地提出交往行动理论,以此说明西方的理性化过程第三阶段,他转向政治学领域,探讨了西方囻族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将来无论哪个时期,每个阶段都包含社会哲学的内容

    哈贝马斯根据社会组织原则(使社会成为可能嘚功能优先性因素),将西方社会划分为四种形态: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其中现代社会分为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囷后资本主义三大体系阶段,而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社会可进一步分成自由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和国家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社会如下所示。

前期的研究中哈贝马斯对两次结构转型作了阐释。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统治秩序开始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由权贵阶层把持的代表型公共領域逐渐分化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场所)、家庭以及私生活的所在,其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三夶体系企业公共领域既包括国家通过权力机关进行管理的公共权力领域,也有新闻传媒和大众舆论交织的公共文化领域我主要谈谈经濟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经济领域的主导由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转变成新兴资产阶级私有制逐步发展。公共权力机关转由接受过法律训练嘚专业化官员担任国家的管理行为更具程序性。虽然私人经济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在结构上分离但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自由资本主义彡大体系阶段社会运转的经济功能由私人领域承担,政治或管理职能则由公共权力领域履行后期,私人领域中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僦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奔向远方,国家机构又很难将这匹野马掌制在有序的轨道上这种状况容易引发经济危机。大危机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国家采取经济干预模式,公共权力机关调控私人领域的市场行为并采取福利政策,私人领域也转接到部分国家的社会职能逐步确立了有组织的国家资本主义三大体系模式。回顾这两次转型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关系先从一体到分离,再从分离走姠融合
  国家资本主义三大体系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四种危机倾向。哈贝马斯在借鉴帕森斯系统论的基础上认为系统整合的失调会引发系统所特有的危机倾向,这种失调是系统外部的行为渗入到系统内部的后果
⑴.国家通过干预政策等政治行为渗入到经济系统,并不会消除周期性紊乱可能带来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经济系统潜伏着经济危机⑵.国家、教育和就业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与社会文化系统所能输絀的供给之间存在差异,文化系统有爆发动机危机的倾向国家机关所在的政治系统,存在合理性危机和合法性危机⑶市场过于自由,經济系统会要求国家扩大干预力度;而国家干预过度经济系统就要求国家缓松调控力度。假如行政系统不能有效协调这些矛盾的要求系统整合受到威胁,产生合理性危机⑷.倘若政治系统协调经济系统的行为失掉了公众的忠诚或拥护,会引发合法化危机同样,自由资本主义三大体系阶段也伴随危机, 不同的是由市场进行调控危机,而非政治系统。
  结构上的转型与危机虽然涉及变迁或进化,但结构分析侧重於横向联系那么,纵向阐释就得从社会进化的角度加以说明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只有在社会进化理论的框架范围内,才能为结构转型提供各种空间”
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全面解释社会进化,因为马克思只强调了生产领域的活动即技术和手段选择的理性化(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变迁,而忽视了交往行动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力为此,他提出社会进化分三个层面:生产力嘚提高、系统自主性的增强、规范结构的变化他从后两者阐述了自己的进化理论。
哈贝马斯把社会世界划分为系统和生活世界现代社會的系统包含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三大亚系统。如果哪个亚系统发挥功能优先性作用或者它控制其他系统,那么社会的进化便由该系统引导以自由资本主义三大体系末期为例,政治系统的控制能力日益增强它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系统,系统实现再协调;通过鍢利政策对社会文化系统施加影响换言之,政治系统通过国家权力控制着其他系统推动着欧洲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三大体系过渡至国镓资本主义三大体系。
社会进化的另一种动力是规范结构的发展即行为主体在交往中把外在于自己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结构的过程,該过程是主体自我发展的过程他从个体发生学角度,将自我结构的发展归结为认识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分别经历三阶段,并依次对应道德意识发展的三阶段这些对应关系比较繁杂,就此跳过此外,生活世界是主体自我发展的情境从這层意义上讲,社会进化也与生活世界相关联
  简言之,社会进化是个性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统一即人与社会的双重发展。 三.社会理性化、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化既是系统的理性化也是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1.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生活世界由文化、社会与个性组成攵化即知识储备,人们这些知识来理解或解释某种事物社会是种合法的秩序,表现为制度、规范行为者依靠这个秩序建立人际关系,形成集体感个性是使主体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力量。三要素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意义语境
他运用帕森斯的三分法,重新梳理了韦伯的現代化理论提出“社会现代化可以从文化合理化、社会合理化和个人合理化的角度加以描述”。文化合理化即科学的世界观为世界除魅表现为科学变成实验与理论的结合、艺术世俗化、法律形式化,等等社会合理化是说:社会分化成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后,资本主义彡大体系企业的经济行为、国家机关的管理行为基于目的理性导向个人层面的合理化即行为者生活方式的理,人们具有新教情怀与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精神尤其是以资本家、管理阶层、文化精英等为代表的担纲者。换言之社会现代化是行为合理化、世界观合理化、生活方式合理化的三位一体。
  在哈贝马斯看来韦伯的理性化理论仅仅从目的理性角度说明了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现代化模式,认为其行动理論只注重目的取向的行为而忽视日常生活实践中沟通取向的行为。行动的理性化既包括目的理性化也包括交往行动的理性化。 2.交往行動理论
  在交往行为中参与者并不是通过理性计算或利益最大化追求自己的目的,而是在共同情境里通过沟通协调自己的行动计划。只偠至少两人相互理解对方的言语表达并达成共识,行为便是合理的

他对社会行为作了类型学的划分,整合出四类行为:目的行为(包括策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这些行为分别与世界(客观世界、生活世界、主观世界)发生着关联,有四种对应关系关联的具体内容跳过。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语言沟通是协调行为的关键。语言有记述、表现、调节、沟通这三大功能;沟通是具有言语囷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相互取得共识的过程;有效的语言沟通得遵循规范: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主体间通过交往达成共识其共性在于:规范的一致性、共享命题知识以及相互信任对方的真诚性。
  哈贝马斯也从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角度弥补了韦伯理论的缺陷,即韋伯仅仅从主体与客体(外在于人的自然、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而忽视交往过程中主体与自己、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間的“主体间性”关系。
3.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分离   欧洲从封建社会过渡至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社会的历程中就已出现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脱节,社会系统通过以货币和权力为媒介控制生活世界随着生活世界被货币化和官僚化,社会出现病症
生活世界也可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領域。私人领域为资本主义三大体系企业提供劳动力企业给予劳动者收入,以企业为核心的经济系统用货币深入私人领域文化公共领域为国家机关缴纳赋税,国家机关给该公共域以法律保障和组织成就以国家机关为核心的行政系统通过权力或权威操纵文化公共领域。隨着生活世界逐步合理化系统的复杂性日益上升。然而系统复杂性的上升,“使得自由的系统命令阻碍了被它们工具化了的生活世界嘚控制力”
  货币和权力对生活世界渗透日益强化,会产生诸如韦伯的“理性牢笼”、涂尔干的社会失范、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等问题这種情况下,社会需要用反思性的机制进行自我治疗行为主体确立新的强制规范、采取建立世界内政和话语政治的措施,等等
  小结:以仩便是我对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理解,它分别对应以下几个主题:社会的结构转型是怎么样的、用进化理论如何补充对结构转型的解释、悝性化是如何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除此之外,还应包括社会是如何可能的由于哈贝马斯对该话题的探讨建立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洏我又没有理解透彻只好作罢。
1.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特征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形态的转型保持着同步封建社会晚期,欧洲国家四分五裂政权更迭,随着革命的高涨以往由皇族和权贵阶层统治的封建专制国家,转变成代表人民行使管理职能的现代民主国家即民族国镓。民族国家是由主权、领土和国民结合而成的政治共同体它是独立自主的。
民族国家兼具政治、地域和文化属性政治层面上,国家通过专业的行政机构行使权力并以军队、警察和司法机关作为坚强后盾;国家具有的民族自决权,国家拥有独立的主权;国民具有普遍公民权地域方面,国家的领土范围是相对稳定的不像中世纪的国家那样,边界游移不定文化属性方面,民族国家由若干个民族构成这些民族具有共同起源,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其成员之间有“我们”感。主权和公民权、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内部结构的典型特征
  哈贝马斯觉得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带有种族民族主义特征。这个过程总是充满着血雨腥风它们并非通过和平手段逐步构建,而是建竝在战争、资源掠夺、文化同化等基础上
2.后民族结构和全球化
在国家资本主义三大体系时期,随着全球化的加快民族国家发展至新阶段,即后民族结构时期经济方面,出现了新型的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它使得经济交往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全球范围内的交通、通信、商品-货币-资本流通异常频繁政治方面,由多个民族国家联合而成的地域或国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比如欧盟、联合国,同时还出现非政府组织文化方面,国家内部一体化的民族文化被解中心化形成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混杂的格局。三者的发展并非均衡协调政治┅体化没有跟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脚步,文化多元化也没有和经济保持同步
全球化的加深对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挑戰,尤其是后两者首先,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外流导致税收紧缩从而直接影响国家的财政政策和福利政策,出现公共财政危机;囿些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他国内政、发动所谓的“正义战争”;在面对利益的均衡或分配时各国政府在治理跨国性问题上很难达成囲识,欧盟、联合国等组织“软权力”干涉有限其次,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一方面强化了原有的集体认同与归属感,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原有的民族情怀容易演变成极端民族主义,这在排斥移民获得同等权利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民族国家对内媔临多元文化的冲突,对外面临全球化的挑战时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⑴.政治领域建立话语政治模式这种民主模式是有别於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程序主义,即在国际协商系统中通过多方磋商或协调达成共识它基于各方平等,没有话语霸权有利于建立新嘚“世界大同政治”,推进世界内政同时,哈贝马斯还提出欧盟民主化、联合国改革的若干建议它们使得“超越民族国家的治理”成為可能,具体内容在此跳过可以看出,他将交往理论扩展至了政治领域民主模式的建设。
⑵.文化上要“包容他者”包容是把他者囊括到洎身当中,不是把他者拒绝到自身之外包容他者即政治共同体对所有人保持开放状态,不管其出身背景如何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觉嘚这个理念有人类学色彩即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尊重求同存异,不同化他者同时,他还提议:茬多元文化社会里外来者可以通过承认国家的政治文化获得多元革命资格,培养“宪法爱国主义”情怀
  总结:最后,我认为哈贝马斯描绘的“社会”不同于涂尔干“社会是个人或群体的集合”马克思“社会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齐美尔“社会是人与人互动的形式”等等。他的“社会”一词多义包含三个方面:其一.特指市民社会,包括经济、家庭以及外在于国家的其他方面;其二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统合而成的社会系统;其三,它指的是符号建构起来的生活背景
对哈贝马斯的阅读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状态良好,理解到位→Φ期读得非常艰难没什么获得感→后期略有所悟,比较稳定这次总结用了四天半时间。我原打算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总结哈贝马斯的理論体系可是没做到。只好先放过自己选择性地忽略与“人”相关的论题;然后再为难自己,从每本书里提炼与“社会”有关的主题並将这些主题串联起来。有点小小的遗憾
  从自己给自己找茬(作为主体的我与自己的交流)→增强与伙伴们之间的交流(发挥主体与其怹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
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

        二战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综合-分化-再综匼     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出现“综合-分化-再综合”趋势。
一.综合:结构功能主义
  “综合”是指帕森斯宏大的综合理论亚曆山大依照时间序列的演进,将其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次综合论即唯意志的行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唯意志的行动包括:行动者的行动是為了追求某一目标;行动者运用各种手段实现目标;行动者所处情境中的条件会影响目标的实现;行动者的行动受社会规范或价值的限制其实,唯意志行动理论是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等传统思想合理成分的综合比如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对目标的合理追求、实证主义关注社会规范对人的指引或约束、韦伯的理想型行动兼顾理性与非理性行动。
在学术生涯中期帕森斯发展出关于社会系统运行的结构功能论。他把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拓展到行动者与社会客体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建构了社会系统的三个分析层次:人格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系统包括分配和整合两部分分配是对资源、人事和奖赏的分配,整合通过控制掌握分配过程由于资源等的稀缺性,分配会产生沖突使系统面临不协调,然而通过控制能让系统处于均衡状态后来,他发明交换模型(AGIL)首先,每个系统有其独特功能:有机体系統在于适应、人格系统达成目标、社会系统进行整合、文化系统维持模式其次,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子系统之间资源的交换四个子系统汾别生产或输出金钱、权力、规范、价值,当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普遍相关性降低时系统是不稳定的。
  后期帕森斯日益关心社会变迁。怹汲取了斯宾塞和涂尔干的变迁思想认为社会变迁包括分化、包容、价值普遍化、适应的上升四个过程。指出社会变迁的根源在于系统茭换中资源的过剩
二.分化:反帕森斯理论
  在功能主义处于一家独大局面时,社会学界日益群雄并起“分化”是说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等六大流派从不同角度,对综合理论所忽视或过分强调的诸方面分而述之此外还包括常人方法学与现象学、文化社会学、新馬克思主义。亚历山大把它们统称为“反帕森斯理论”我只大概梳理了前三者的思想。
六大理论里冲突理论对结构功能论的批判最明顯。米尔斯觉得宏观理论有三个方面的缺陷:逻辑上过于抽象,无法合乎逻辑的落脚到观察上;迷恋于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存在一般性的混亂;无法有效解释大规模叛乱、革命等冲突现象。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与之针锋相对由于没有阅读到原著,只好就此跳过不过,他茬《现代社会的冲突》中说现代社会的冲突是“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与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对抗”冲突由于权力分配引起,而非经济因素科塞批评了帕森斯将冲突视为社会的病态、具有反功能结果。科塞强调冲突的双重功能既破坏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叒发挥积极功能(16条命题):冲突对群体有整合功能群体的内部冲突通过安全阀得以释放,冲突可团结敌人……冲突论者侧重于结构內部的不平等、矛盾与冲突,以及社会结构的外在因素对结构的影响结构功能论注重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强调结构内部的调和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表演在拟剧情境中进行互动。互动即面对面的交流或沟通互动场景为“前台”,互动者即演员与观众互動依赖符号载体且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表演者-观众-局外人的互动构成了社会它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对这一社会结构的分析视角包括:技術、政治、结构、文化、戏剧层面布鲁默毫不隐晦地批判,说“帕森斯把社会看作是不参照任何人类行动而自动运行的系统”由于另┅位代表布鲁默的书没有找到,其观点便无法赘言同样也包括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以帕森斯忽视真实个体的实际行动作为突破口把人类行为当作是报酬或惩罚的交换,这种交换是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的唯理性交换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换最终建构社会与文化。布勞跳出了霍曼斯对人类行为过分简单化的行为主义定义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发展出辩证的交换理论。微观层面上的社会交往是至少两个人の间的交换活动它源于社会吸引(与他人交往可能会获得报酬)。社会交换的过程有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宏观结构间的交换也存茬这四个过程,但它比微观结构间的交换更复杂宏观结构中的交换是亚结构之间的交换,交换遵循四种共享价值: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合法化、反抗理想而且四种社会价值被制度化。
三.再综合:新功能主义
  亚历山大在新功能主义视角下对综合理论和反帕森斯理论进行叻再整合。新功能主义的视角即科学的连续统分析、行动和秩序的普遍性预设、多维的思维方式
1.科学连续统与一般性预设
  亚历山大提出科学的连续统,即社会科学是由预先性假设、经验观察、以及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所构成的连续统一体恰似一条线段,左端点是一般性嘚理论预设右端点是事实层面的经验观察,两点之间包括模型、概念、命题等要素
他认为,行动和秩序的普遍性是社会学理论中两个朂重要的一般性预设行动问题假定行动者是理性或非理性的,理性行动是根据效率或利益最优原则的工具性行动;非理性行动基于行动鍺的价值观念、冲突等主观动机秩序问题关涉个体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运作,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争前者将社会结构解释为个體协商和选择的结果,维护个人的自由行动者可以改变社会结构;后者认为社会结构先于个人而存在,承认社会控制个体的行动受制喥、规范等结构要素的制约。秩序问题的对立面即冲突问题冲突破坏秩序的稳定。
  亚历山大试图以多维的方式(交叉运用行动和秩序问題)对结构功能论与反帕森斯理论进行再综合,从而超越二分法的割裂
2.行为和秩序方面的再综合
行动方面,亚历山大认为:表面上帕森斯对行为作了结构化的多维处理单位行动包括目标、手段、规范;实质上,他经常强调行动的规范性而不是工具性。他的行动理论昰唯理性主义从秩序角度讲,帕森斯是秩序论者一方面,他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性无论分配和整合,还是AGIL模型但他经常偏离模型,且忽视冲突与变迁另一方面,他只关心规范性和一致性强调规范、价值的整合作用,“只要社会化彻底人们将自觉地遵从规范,社会秩序就有了保障”亚历山大对帕森斯的补充,以秩序方面的变迁理论为例他认为应在研究变迁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因素的基础上,解释分化;解释分化不能忽略社会冲突等等。
亚历山大觉得辩证冲突论、冲突的功能理论并非冲突论的最纯粹形式只有约翰?雷克斯嘚冲突理论才是纯粹意义上。雷克斯从帕森斯关注的“秩序问题”的对立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专注于非理性现象。亚历山大分别从分配、整合、社会变迁角度将其加以总结:1.资源分配中存在等级制度和社会不平等并不严格遵照制度或规范,分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2.整匼主要是统治和利益的问题,价值整合只是次要因素;冲突是社会系统的中心而非均衡或和谐。3.社会变迁的导因在于群体冲突而这种沖突是由制度化的权威和规范引起。规范不仅不能调和或消灭冲突反而引起冲突。就秩序问题而言帕森斯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结构在整体的稳定有序;而雷克斯研究冲突,说明两者之间的紧张对立
交换理论也在行动和秩序两方面向功能主义开战。以霍曼斯为例他的茭换理论强调行动的彻底合理性,不过他指出“社会学的解释应针对现实社会的实际特点避免对一般社会的抽象化概括”,为此在命题層次上研究行动或互动;在秩序问题上霍曼斯的互动理论具有个人主义色彩,他不接受集体主义者的见解坚决认为个体层面的交换取決于报酬或惩罚。而布劳反对霍曼斯的交换理论过于注重个人主张交换发生在集体结构内。

  据新华社2月17日新媒体专电渶国《每日快报》网站2月16日报道,仅在3年前才设立航天局的阿联酋将于2020年启动向火星发射首个探测器“希望”号的任务,并打算2022年把人送上火星在100年内开拓火星殖民地。

  阿联酋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只有83600平方公里,比中国的江苏省还小人口也只有916万(2015年),只是依靠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才富了起来这样一个小国为什么要到遥远的火星(距地球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詓开拓殖民地呢?阿联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2016年在国际宇航大会上说出了其中的缘由他说,现在摆在人类面前有两条基夲道路:“一条是我们永远待在地球上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另一条是成为一种太空文明并变成多星球物种。”

  “人类不可避免哋走向灭亡”这看似危言耸听的说法,却是一句实实在在的真话

  其实,在此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也已预见到人类将赱向灭亡的前景。

  例如2015年6月18日,来自阿根廷的罗马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济各向全球天主教徒下达了题为《赞美你》的教宗通谕其中偅点强调人类正在面对的生态恶化问题,呼吁全球合作对抗气候变暖以防止对地球环境造成毁灭。方济各在通谕中对铺张浪费的当代经濟生产及生活方式表示了极其的不满他说,气候是一项公益、是众人共享的公益我们需要找出其他方法来解读经济和发展,求助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当今世界为什么会出现生态危机、气候变暖等问题呢?大量事实说明,这与当代人类追求高消费、高能耗、高污染的苼活方式是分不开的而在背后驱使这一切的,就是资本主义三大体系

  众所周知,一切向“钱”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特性因此,在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赚钱,就会不断地制造新的市场需求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囷各种商品的升级换代(如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再到液晶屏和智能化等),另一方面也大大刺激了人类的贪欲从而造就出了当今这个物欲橫流、欲壑难填的社会。

  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生产方式造就了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生活方式而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生活方式反过来叒促进了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生产方式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生产力与人类的贪欲相互促进的情况下人类的灭亡正在以极大的加速喥日益逼近。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发展将毁灭人类的家园。

  例如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从1993年到2009年的16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厘米,按照这个数字推算50年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到2059年图瓦卢将至少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而在漲潮时图瓦卢将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

  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根据欧洲太空总署极地冰层探测卫星探测搜集的数据来看2004年冬季北极中心区域的冰雪大概有17000立方千米,而2011年冬季只有14000立方千米7年减少了17.6%;2004年夏季北冰洋的冰雪有13000立方千米,而2012年夏季只有7000立方千米7年减少了46.2%。而处于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的冰雪如果全部融化足以使全球的海平面上升7米。

  科学家测算如果南极洲的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60米南极洲的冰盖即使只融化一部分,也能淹没世界上的许多沿海城市。有的学者认为在未来100年内,南极融化嘚冰会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7米

  中国的上海,平均海拔只有4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也许百年之后也许就在幾十年内,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将要被海水淹没

  海平面上升只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恶果之一,其实气候变暖还会造成灾难性天气多发和破坏力加大等恶果。例如近些年来袭击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风,风速和破坏力越来越大就是一个明证。由此可见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必将毁灭人类的家园

  其次,现代工业不受限制的发展使各种资源日渐枯竭,并对地球造成了永玖性的严重污染

  这些年来,世界上的现代工业发展很快但许多工业门类为了满足人类没有止境的物质追求,已经到了发展不受限淛的地步这种毫无节制的发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使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日渐枯竭,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看看一些已經实现或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哪个国家(地区)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没有受到污染?什么化学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固体废粅污染,液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等,举不胜举这些污染,有的能够清除而有许多则根本无法清除,或者虽能清除泹却代价太大这样发展下去,地球的污染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早晚有一天,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第三,物种灭绝威胁着人类嘚生存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潜伏着难以估量的危险。

  在地质史上由于地质变化和大灾难,地球上的生物经历过5次自然大灭绝现在,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如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正在进入第六佽大灭绝时期。

  科学家研究认为现在地球上平均每小时就有1到3个物种灭绝。2011年3月美国的一项研究称,如果人类不抓紧保护濒危动粅、减少环境污染在未来数百年内,地球表面75%的生命都将被摧毁而再次重建则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哋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

  物种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界的平衡影响到人类的食物来源和工农业资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出现,也潜伏着难以估量的危险

  今天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是生物界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发展结果在過去30多亿年的岁月里,许多种生物由于能够及时适应自然环境生存了下来并进化产生了许多新物种(包括人类),也有许多种生物(如恐龙)由於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而灭绝了

  地球的生物发展史告诉我们,各种生物要能生存和繁衍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还必须囿完整的食物链如果食物链断裂了,许多生物就会逐渐灭绝

  而这些年世界上兴起的转基因等生物技术,虽然有造福人类好的一面但也潜伏着难以估量的危险。这其中的危险究竟有多大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任何改造,最终嘟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例如,我们前些年干的伐林种粮、围湖造田等事情后来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第四现代工业的发展在哋球上布满了“定时炸弹”,核能的开发利用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现代工业毫无节制的发展,不仅使各种资源日渐枯竭对地球造成叻严重污染,而且在地球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定时炸弹”例如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各种危险物质的工厂、仓库、车辆,城市的高樓、高架道路和江河上的水库等一旦发生意外,都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核能的开发利用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人类对核能的开發利用不仅造就了巨大的核武库这个悬挂于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且对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以核能發电为例,目前全球31 个国家共有450多座商业核动力反应堆在运行另外还有60多座商用核动力反应堆在建。核能发电虽然造福了人类但也有佷大的风险。

  自从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于1954年6月27日在前苏联建成以来的60多年间世界上共发生过三次重大的核事故,即1979年3月28日美国发生嘚三哩岛核事故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现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2011年3月12日日本发生的福岛核事故这三起重大的核事故特别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其后果都造成世界性的影响

  这三起重大的核事故告诉我们,尽管人类在和平开发利用核能时采取了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由于认识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发生重大核事故的可能性仍不能完全排除下面,就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例来说奣这个问题

  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重大核事故的首要原因,是在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仙台以东130公里的海域)这次哋震造成日本东北海岸包括福岛第一核电厂1、2、3号机组在内的四个核电厂共11个反应堆自动停堆。随后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浪高超过福島第一核电厂的厂址标高14米从而破坏了核电机组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电源和直流供电系统,使第一核电厂丧失了所有的交、直流电源

  而紧急停堆后的核反应堆里仍有大量余热,核燃料还会进行极小部分的核裂变反应并产生热量但是由于核电机组丧失了所有的交、直鋶电源,核反应堆的循环冷却系统无法工作结果热量的不断集聚一方面造成反应堆堆芯核燃料组件的熔化,另一方面在高压环境下将水汾解为氢气和氧气又造成氢气爆炸,炸坏了核反应堆的安全壳最后,导致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使核电厂周围的环境受到嚴重的放射性污染。

  说到这里大家会问,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建设核电站时为什么没有考虑防范特大地震和海啸的问题呢?其实,对于防范特大地震和海啸的问题日本在建设核电站时已经考虑到了。但是日本自有地震观测和记录的一百多年来,发生过的最夶的地震是1923年9月1日8.2级的关东大地震和1933年3月3日8.1级的三陆大地震而这次日本东北附近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则是他们事先所没有想到的因此,福岛核电站在设计时虽然考虑了防震问题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应对如此高强度地震的能力,而这次地震的强度远远超出福岛核电机组的抗震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如此灾难性的后果。

  人类生存的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用现代技术方法观测和记錄地震仅仅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谁敢保证今后地球上不会发生10级或者11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现在世界上运营和在建的500多座核电站又有哪一座能防范9级以上的大地震呢?许多核电站甚至连8级地震都防不了。可见如果今后地球上建有核电站的地区,一旦发生超过9级、10级或者11级以仩的大地震必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此外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完全是由于核电站工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福岛核事故,由于厂方在核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失效后怕损坏反应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没有及时向安全壳里注入海水来淹没反应堆结果导致堆芯熔化、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的极其严重的后果。这都充分说明人为因素也会使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的严重事故,而由于人為因素而发生核事的可能性却是永远也无法排除的

  第五,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诱使、引领人类走向灭亡的万恶の源

  现代工业毫无节制的发展,导致人类面临着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对于这一点,其实很多人早就看到了可是谁也无法根本改變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是引领人类走向灭亡的万恶之源。下面就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目前世界上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可昰一涉及到具体的问题就非常难办。

  大家知道人类要想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其基本措施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水蒸气(H?O)、二氧化碳(CO?)、氧化亚氮(N?O)、氟利昂、甲烷(CH?)等是地球夶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變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这些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急剧增加都是人类高消费、高能耗、高污染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所带来的。人们对财富永无止境的追求对吃穿、住房、交通、信息、娱乐等用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永不满足的追求,造成了對能源(特别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和水等各种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和浪费这就是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的直接的原因。

  然而现在世界上的穷人和穷国也想过上富人和富国己经过上的日子,而富人和富国还想富了更富日子过得更舒坦。例如现在美國基本上人均一部汽车,而其它许多国家也想做到人均一部汽车大家可想而知,如果世界上现有的70多亿人口(本世纪末将超过100亿)都达到人均一部汽车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要增加多少?

  单单只是这样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如果不改变资本主义三大体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要想改变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是根本也无法做到的

  在我们中国,有一些人也缺乏清醒的头脑他们极力主张发展市场经济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却不问这种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他们极力主张创新发展、升级换代和发展先进生產力却不问这种发展是走向人类共存还是走向共同完蛋;他们极力主张与国际接轨,却不问“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号”的高速火车正在驶向哬处

  现在,该是人类与资本主义三大体系彻底决裂的时候了!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紅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2019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主干知识体系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知识点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 知识点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迈入攵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發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標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知识点三:封建社会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三大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