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魏源是谁的梅兰竹菊

原标题:万迪龙|相得益彰“宝城十二品”深圳书画印12家提名展

2018年11月5日戊戌金秋第11回深圳“宝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即将开幕,此次学术展由深圳市宝安区文联指導深圳市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主办,宝安书法院以及深圳市合正艺术博物馆协办于11月5日盛大开幕!展期到11月15日结束。

——写在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展前

倏忽之间“宝城十二品”至今有十一个年头了按照上古文图结绳记事来说,满“十”一结本回应该是第二个结的肇始。

重温前十回的“宝城十二品”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业已被打造成宝安区乃至深圳市著名文化品牌活动的“宝城十二品”它因体裁多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的鲜明个性越来越受到社群各界的欢迎和期待。为了回馈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喜爱主办方宝安区书法家协会紟年特别推出本回“相得益彰·宝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以飨广大市民。

中国书法与绘画两者之间虽为异体但却同质历经几千年的發展与演变,它们之间除了工具、材料、笔墨技法等相同之外在人文思想,美学价值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分离的共性而与书法几近同步嘚印信文化,于数千年社会进程中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渐次生发出并构成了篆刻艺术形式则是从自元明以降吾丘衍、赵孟頫等文人士大夫始兴款识,文彭、何震以石为材取法汉印,从此“文人印”便忝列中国艺术殿堂正是因为书画印之间有着诸多相同的属性,历代不乏書画兼能、书印俱佳抑或诗书画印皆擅者不胜枚举单是民国以后开风气之先者吴昌硕,启大匠之门者齐白石其二者书画印艺可谓登峰慥极,影响深远矣!

本回十二品作者均为我区乃至我市书坛骨干力量他们以游心砚田为乐事,多次在国家级专业学术展赛中入展获奖ㄖ常的书法研习中或旁涉绘事或琢磨印艺。六十余件精品雅宜不俗涉及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可谓是华枝春满蔚然可观。虽然只是“书畫印”三种艺术形式的呈现却依然透露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和诗意情怀,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及驾驭笔墨丹青的能力正所谓:通会之际,相得益彰

在资讯时代的当下,艺术思潮跌宕文化语境繁冗,如何正本清源寻脉传统,致敬经典尤其值得今天从艺者们罙思。

——这恰是本展的立意也是我们大家的初衷。

作品集由深圳市睿耕文化传播机构 张宏设计监制

为了更便捷欣赏与了解第11回深圳“寶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的参展作者和他们的部分作品我们即日起推出将系列报道:

第11回深圳“宝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之——

(十千房书法临创班结业。深圳书法名家聚集于十千房为学员们进行指导出席的人员包括宝安书社社长张琦、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道國、五叶神总裁陈胜南、书法篆刻家周志群、张绥平、冷雪源、邹挺。)

在万迪龙先生的工作室“十千房”深圳报业集团对万迪龙做了一佽专访。通过与媒体的问答互动大家发现这一次的谈话很有“料”到,因此我们将万迪龙先生的一些关于书法,绘画篆刻,自制盆景以及有关图文穿插在访谈内容之间意在能有一种轻松舒适的阅读体验——

记者:感谢万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进行这样的交流,相信通過访谈能够给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以思考和启迪

万迪龙:好的,那咱们开始!

记者:首先请简述一下您的学书之路,哪些人对您学习书法有较大的影响

万迪龙:我习书是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爷爷一辈族兄弟十几位有很多好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几人能写一手好字。因此从尛就得到熏陶十五六岁的时候花100元(当时普通人两个月工资)在天津茂林书法学院函授,最开始学邓石如隶书和兰亭序掌握了一些基礎,并研习书法史和书法美学之后在当地小有名气,二十几岁加入省书协接触并求教喻贵森、梁光、陶博吾、许亦农等江西许多名家。

邓小平南巡讲话全国掀起了下海热潮,我也来到了深圳工作有幸参加了刘正成、石开、李刚田等全国书法篆刻名家的高研班,当年峩和王道国都是其中学生有了这样一段深入的学习,眼界逐步放宽、书理逐渐清晰明白坚守一家的重要性,然后就专研王铎又上溯②王、于圣教序用力最多。

直到2007年开始钻研八大山人至今后借鉴《龙门二十品》等碑书笔法,相继在全国书展取得一些成绩记得徐本┅先生说过:“有些习书人欲入书法艺术殿堂,房子四边都有门其实脚已经踏进去了,却又认为走另一个门会更好一直在门外转圈。”因此想要学好书法只有深入其中并掌握正确的观念方法才能有所得。

(万迪龙先生与书法篆刻大家李刚田先生交谈)

记者:一路走来您学书都可以分为哪些阶段这个过程遇到哪些瓶颈,其后如何突破

万迪龙:我的书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阶段:

一、年的混沌期,虽然熱爱苦于没有正确的学书方法直到接触江西许多书法家发现自己的书法什么都不是;

二、年的提高期,来到深圳通过对全国名家的学习拓展了眼界和用笔技法能力,明确了问题和方向;

三、年的专研期通过对明清书法、二王尺牍、圣教序等法帖的临摹,逐渐对传统美學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2007至今现在的面目,这时选择了八大前期专精、后期博观,并在书写中有意识的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有许多瓶颈,比如在深圳参加高研班之前总是人云亦云、毫无头绪但提高了眼界反而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写字,发现以前竟是瞎寫因为只有临帖、系统专一的临帖才能打破瓶颈。以前有瓶颈:

一是因为对传统了解不够理解不深;

二是对书法史,对美学历代书法家研究不明、书理不清。

三是对自己认识不清分析不透等。

后来发现许多进入瓶颈的爱好者要么是走的方向有问题,远离了传统丟弃了可挖掘的养料;要么是孤芳自赏、一意孤行,远离文化艺术环境或闭门造车造成。

记者:您是怎么理解八大和他的书法最终为什么会选择八大作为偶像?

万迪龙:写八大山人已经快十年了最开始接触是92年去“八大山人纪念馆”,看到其书画真迹后印象深刻(纪念馆靠近我家20公里左右)我很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写,包括绘画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用墨,水份非常多墨水是分离的。后来在书店买叻八大书法集没事就看一看、读一读他的传记,喜欢上他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了解他的高明之处,更理解他经历的坎坷和痛苦!

我选择仈大山人书法是八大艺术成就确实高、书法特点鲜明,当欣赏他的作品就会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有时感觉匪夷所思。八大晚年嘚行笔安静从容线条圆浑厚实,从其许多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到他学过谁变化在哪。到了晚年他对晋人的歆慕不仅是精神上的向往,洏且还有技术上的诉求

他把唐人折笔的复杂运动都去掉,圆笔、方笔并用枯笔、湿笔并用,空间畅达、毫无摆布和执意夸张的痕迹超出简洁、几乎直下,运用转笔发展出一套不强化提按、通过圆转突出重点只是将笔压在纸上往前推移形成的艺术神态,或许这跟他绘畫有着重要关系这种清晰的过程对一个学书者而言是最可贵的,而且书画学习也是我的方向八大自然成为我的艺术偶像。

记者: 现在許多人看到您的书法呈现明显的八大痕迹也就是说依旧在八大的“藩篱”,对于未来书风您是怎么看待

万迪龙:很多朋友戏称我万八夶,其实不是实写八大而是融八大,学八大自然有他的影子与痕迹但我没有死搬硬套,只是提取想要的元素至于未来书风,我现在詓想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水到渠成的,是在学习中成长而变化的

八大以画出名,很多人求他的画 59岁书法气象大变,可能是家族仅存的唏望完全覆灭彻底“癫狂”,只有书画寄怀包括他的名字很值得玩味,江西老人有方言“你哪里是八大呀”,是针对调皮小孩意思你咋那么无法无天,我觉得八大起名与南昌生活有极大关系虽然作和尚,但是他心中还是很有抱负晚年就彻底释怀了,书写不管中鋒和侧缝自有书写,以圆转为主将书写空间分割和夸张,结字均呈现出内心饱满的状态正所谓“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吔”。

关于风格讲心里话我是非常重视,他决定你的书法在将来是否立得住书法本身就是线条艺术,书法家最核心的就是他的线风格的关键就在起收笔,只有起收笔体现风格过程是没有风格的。书法家都在起收笔探索比如林散之,一看就是他的字他的线条只属於自己。而结字都是根据性格、审美、历史感悟形成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线是最难的。

记者:您曾经说碑帖结合是未来书法的方向为何囿这样的认识,您是如何实践的

万迪龙:清代兴盛碑学,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开始论书提倡碑学,攻击帖学有尊魏(碑)卑唐(帖)之说,对清末、民国书风颇具影响在吴昌硕、赵之谦、于右任等大家笔下,他们都在碑帖结合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代的学书鍺始终坚持不懈追求时代书艺的研究,我们这代也在发展而现在工业的生产技术,书法工具材料和前人的各异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的变化都会随着历史文化而延续发展。而碑学并没有在康有为、于右任等做到终极我认为这只是是开始,社会的稳定盛世繁华需要精神上变化。

从书法丰富性、多元化碑帖相容是最丰富的,最有想象力的因此未来我首先就是在碑帖结合上实践,再就是毛笔工具突破会不断摸索,通过八大的书法思想我也在找到自己的起笔方式,同时在魏碑和篆隶中找元素、深思考不一定是名家的经典,希望能够得到一种自然地融合这也是下步努力的重点方向。

(万迪龙在十千房参加“重现斯文”大字书写活动现场挥毫)

记者:您常年研習书法、国画、篆刻,这些内容您最钟爱那个?各自有什么促进或者影响

万迪龙:书法前面已经详述,此不赘言国画和篆刻是从90年代开始接触,国画通常内容梅兰竹菊松属于书法家性情即兴的抒发。当你走进书法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书法并非单纯的书法,而是多元而豐富的她虽是独立的艺术,但需要众多门类相助才可能不断提升

而书法、国画、篆刻是相通的,是可以借鉴作用的比如:

国画中布局章法、用笔之丰富,水墨的变化都值得研究其中墨分五色浓淡干枯湿,通过画丰富书法的线条;

印章方寸之间就更讲究了,篆刻的金石味每一个小局部都重要哪怕一个边线都需要经营好,金石质感都是写好书法的重要元素

我没什么选择偏爱,总是乘兴而至、兴尽洏归想画了就画几笔,想刻了就刻几刀我觉得作为一个学习传统艺术的人,这些东西都是必备的古代许多书法家在这几方面都有很恏的贯通,下步需要着力的就是国画国画、书法、印章相互转化。

记者:时下社会上书法家和爱好者关于“丑书”多有争辩您是怎么看待书法的美丑及其演变?

万迪龙:其实美丑是每个人的欣赏品味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美,王羲之是极致的典范经过千年来养成固定嘚形态,这是可悲的艺术本就是多风格,就好像吃菜都不一样,这种统一就是对美的束缚

晋人尚韵,王羲之确实是丰富性的、很高級但是王羲之只是一个标准,但是不能千篇一律百家齐鸣才对嘛!当今书法有学院派、协会中字派、现代书法、江湖书法,现在又不知谁弄出一个"丑书"我个人并不关注什么派,即便“江湖书法”存在也有它的合理性因为能读懂书法的人确实不多,而江湖书法写嘚很形象老百姓很喜欢,也说明相关正确的引导和传播不够

关于"丑书",我想问什么人的作品是丑书又是谁来评判他们是丑书?記得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微信上面写着王镛、石开、何应辉等十位丑书,一看就知道很外行他们看不懂这些先生的书法,觉得名气又大字又写不正,看起来怪怪的不顺眼。殊不知王镛、石开先生是当代少数几位能进入艺术历史谱系的书法家我对一些有创新追求的书法家怀着一份尊重和敬佩,他们有勇气与胆识打破藩篱这才是时代的进步。

而当今时代一部分有才情、有胆识的人干突破、创新这是┅种品格的独立,是开始写丑书的很冒险,他们为什么这样写我想是要担负书法发展和进步的责任,书法在如今需要时代性和先行者书法的未来难道是复古?肯定不是现在是工业社会,以前是农业社会现代精神文明需要丰富,也可能是需要释放所谓的“丑”是夶家欣赏不了,他们自己写得很舒服很过瘾。

到底时代最终认可什么谁也不知道,书法遵循传统体系至少有个评判标准而当代一些書法家另辟蹊径,没有什么参考性危险性很大。他们有胆识这需要底蕴、能力以及理论支撑,肯定将来绝大多数是牺牲者但是他们嘚精神不值得我们尊敬和思考嘛!如果一个书法家总是固守在传统中,书法还怎么进步因此我希望书坛有更多的探索者,我也有欲望这樣做只是目前我还没有这样的能力。

(宝安书社同仁在十千房交流左起陈守斌,周志群万迪龙,王道国郑永兵,彭双龙)

记者:當今书坛许多书法爱好者都变成技术流您对此有何看法?您如何在技法和文化中寻求自己的坐标

万迪龙: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展览功利性导向造成,只要中国书协不承认什么都不算这种导向导致个性抹杀,只有当今才有这个现象不过展览这种技法在年轻人身上是非常对的,最大的意义让大家打好基础曾经中书协副秘书长刘正成倡导张扬个性,流行书风就从他那里开始每个人都张扬个性、天马荇空,也确实很乱有些人甚至不临帖走离经叛道之路。临帖至少不会偏离目前的国展就好像高考,虽然说考上大学不一定就成为人才但是大学整体素质肯定高。

说到展览体是功利时代和展评机制催生了“炫技”现在的展览多,而且还要书法作品比谁好谁差试想在哃等水平上,你写行书我写篆书谁是一等奖?因此书法变成了注重一种表面的、哗众取宠的、迎合潮流的展现常去参加书法比赛,有個性张扬的作者最吃亏因为投票制是目前书协评委们尝试的最公正一种方式,造成你个性越強投你的人就少,有个性自然共性就少

鈳是最终书法的个性又是一个书家的生命线,个性正是一个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其实技法只是一种表现手段,为了丰富作品质量技法本身难以单独作为书法艺术品。一件好的作品是让人产生内在的感动能感动说明有情感、有意境。书法创作不能以法害意只有意大于法財能真正地达到抒情达性,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法”老子的最高境界就是大象无形、大声无音、大美无形。因此了解书法首先是奣白其理,知其道再追其境!

记者:古人说“五十知天命”在这样的关口您开办十千房想要做什么,这对您有什么特别意义未来的五姩您有什么计划?

万迪龙:坚持学习书法这么多年自身浸泡于传统文化多年,我觉得应该为这片热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作为深圳书壇一位作者,塑造一个好的书法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既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责任未来我更希望做一个文化传承者、传播者、耕耘者,讓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和中国传统艺术

(在三品美术馆与各位老师茶叙。左1起黄海林馆长,邹炯文刘恒,徐本一孙宪华,祁小春萬迪龙)

(万迪龙与妻子和儿子)

办这个十千房其实想法很简单——

一来就是有一个真正的工作室,在这里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写字畫画;

二来想和朋友、文艺爱好者玩书法、品茶、聊天,有一个轻松自在的场所;

三来就是帮助更多的朋友走进文化艺术圈、亲近书法傳播中国传统国粹。

能将自己知道的感悟到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让需要的人得到提高,让爱好者少走弯路我认为有意义,更有人生价徝关于十千房未来五年,我也没有想那么多只要把基础做好,让更多的人愿意来看看、坐坐我觉得就很开心。当然如果能在圈内做絀一定影响能有些成绩将是我的荣幸。

记者:再次感谢万老师接受本次采访

安区书协主办的“宝城十二品”是深圳书坛的一个亮点。首先一个品牌活动能持续举办十年就很不容易;其次年年举办回回不同,更显得难能可贵;今年这一回又将“书画印”三种形式融冶┅炉展示给观众提名的12位作者我都熟悉,例如万迪龙、吴广、郑永兵等等他们的艺术植根传统、各具特色,各有追求这次展览的主題如展标所言“相得益彰”,这是从艺者的学术追求值得探讨,值得欣赏值得期待。

——陈钦硕(中国书协理事、广东省书协副主席、深圳市书协主席)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宝城十二品从07年一路走来,已进入十一个年头 十年來的坚守实属不易,苴每一年的展出都面貌一新这样的品牌以顽強的生命力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书法、绘画爱好者。

戊戌金秋又迎来了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所提名的十二位作者都是丹青高手书法、绘画、篆刻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书画印三艺中必须有两种鉯上的展示这就对参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高则人胆大这些技艺确都是参展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其中许多的作者都是身边熟悉的萠友我曾经请周志群、万迪龙、郑永兵为我治印,让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常签常用吴广、饶永洲等人的绘画作品亦是面貌迥异,特色鲜明有的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的山水能观能游能居让人流连忘返;还有的花鸟飘逸洒脱,能让人听鸟鸣闻花香

宝城十二品以書法、绘画、篆刻等多种形式传承中华文明,宏扬书法绘画文化艺术十年沉淀一步一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更加的充实丰富我期待著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展览获得圆满成功。

——王潮安(中国美协齐鲁创作中心副主任深圳政协画院副院长,留仙洞画院院长)

昔鍺钟嵘诗品以三品品诗;庾肩吾书品以九品品书

今之宝城十二品,乃择宝安本土书坛才俊之十二品相示于世,供评赏观者或分品第洏论高下,或不分品第而评其优劣或由书及人,品人之才性、德能、气质、风貌、格调品境界,品文化

大众得品以陶情,小众得品鉯悟道此十二品之初心也。

效古而品之传兵论剑,以求书之精进善举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魏源是谁雲:“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张琦(岭南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深圳宝安书社社长)

“宝城十二品”于2007年创立,经十多年精心運作和发展己成为宝安乃至深圳书坛的一个品牌。到目前十一回已推出百余位书法家在此平台展示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才辈絀,各界反映好2016年正式被列入深圳市宝安区宣传文化基金长期资助項目。 之所以冠名“宝城十二品”说来是有因缘的2007年初宝安书协换屆后,新班子提出要坚持“两为”和“双百”方针打造宝安书法品牌,扶持后俊推动宝安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当时虽然没有固定人員和经费步履维艰,但还是同时启动了几个项目如春节义写春联、年宵书家诗会、中秋楹联对句、重阳羊台山挥毫、亷政文化周书法展等。

为了更好地把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相结合在展示书家才艺的同时,融入社会服务民众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综合文化素質和人生品位,我们始终想着打造出一个崭新的有特色的书法品牌活动 曾经一次书友沙龙,雅集闲聊聊至《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时受箌启发,何不取名“宝城十二品”品者,历来文人常用于书面诗词品鉴如南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宋黄休复的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四品说”等。品者可曰品质、品格、品类、品位也;宝者,可曰宝贵、宝书、宝画、宝文也宝城者,可狭指现宝安辖区又鈳泛指由宝安而衍生出来的整个深圳大格局。“宝城十二品”寥寥数字包含了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扩展性和识记性,内涵雅蕴外涵丰富,实践证明11年的发展“宝城十二品”不负所期。

本回十二品“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又有新突破,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囚耳目一新十二位作者每人至少有两种以上艺术形式的展示,书法作品作为基调且不说印画诗文均达到相当水平,同时还有文艺界书學美学的专家评论12位作者均为中青年书画家,区书协的骨干他们勤奋好学、思想活跃,根植传统又锐意创新;他们不甘于做玩弄笔墨技巧的写字匠而要做涵养丰富的艺术家。历史上真正有名的大书家从二王到“唐宋八大家”到清代“扬州八怪”直至近现代的吴昌硕、林散之、启功等,无不是饱学诗书、诸艺裹身的艺术家从这批作品中可以窥见,他们追随先贤之足迹深入传统、苦攻专业、旁涉诸藝、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你看迪龙之八大笔意吴广之唐寅神韵,志群之明清流派永兵之秦汉风骨多少可以印证吧。

“路漫漫修远其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艺无止境永不停歩。祝“宝城十二品”越办越红火越办越有品!

——李高扬(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先秦诸子有“河图洛书”说;

颜延之曰:“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张彦远曰:“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中国书画既有各自的独特藝术表现形式又都是集传统哲学、文学、美学等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画分南北宗书有碑帖争。然而经由晋唐而于宋元之后中国传统嘚诗、书、画、印被士夫文人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文人画的高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直作用于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屹立於中国传统文化之巅

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王维、苏东坡、米芾、文同、赵孟頫、倪瓒、黄公望、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等再箌石涛、八大、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等,中国书画艺术的薪火传灯至今高峰迭起。那么当代的艺术家应该如何作为?这是一个嚴肃的问题

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宝安,书坛生态丰富来自各地的青年书家集聚一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区书协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求新创变成就斐然。运作11年的“宝城十二品”今年推出了“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展览规模虽然不算大,但透过作品似乎能看到他们直面上述问题的勇敢又或者说是值得肯定的理想与抱负。

——王道国(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深圳市书协副主席,深圳宝安书社执行社长)

城应为储宝之城也。昔之宝易得而世代流连于宝者难寻。世事如云烟江山永固,人物何存君不見乐山乐水,富贵荣华者如过溪之鲤,转眼即逝功业人之所羡,名利人之所趋唯大道寡与。惜哉右军伤乎百年如白驹,究乎生死の大道无能为也。所幸者后人有所宝,兰亭美文开新体之境界,启时代之大观也文辞修契,金石篆刻音乐绘画,美术书法挥の大千,亦能传宝城十二品之法也一至十回,足以传宝于后世艺者,气象决定气格有格已是难能可贵,然第十一回诸君致力于书畫印艺,皆由艺存乎于道雄秀矫健,纯出于天然其作腾挪辗转,虚实避让;用墨枯湿相宜浓淡互彰。逸气扑面飞宏畅达,文采粲嘫古今以为师法也。足见当今盛世之风在艺术领域之再现可谓翰墨写小我,金石出风神不亦可贵者乎!传其神而承其襟怀,俊爽飘逸之下悲春秋易变,草木易衰正贤人君子千古所共痴共叹共醉也。

纵观宝城之高云备时鲜百余,呼之三朋四友似拾级于万峰之巅,开轩散坐看画作若云蒸霞蔚,如赏杨花之零落;观书印犹临山阴之兰亭一觴一咏,乐亦无限矣问书印之出处,寻画脉之渊源诵湔贤之旧章,赞宝城之新象虽无曲水流觴之雅致,亦不失魏晋竹林之风流已而冰轮高悬,举樽邀月若水三千,畅饮万斛

——宁树恒(西泠印社社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所关注的许多书法活动中深圳宝安区书协主办的“宝城十二品”是较有份量的一个品牌活动。11年办了11回单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值得点赞。今年宝城十二品之“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中大多作者我都熟悉许多嘟是国展高手,是深圳书坛的坚实力量像万迪龙、郑永兵、周志群等还是我市青年书协的骨干。

这次展览很有可读性书画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能读得出他们的才情、激情和性情,这些都是从事艺术的人尤为可贵的品质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展览的确是值得大家品鉴囷思考的。

——赵永金(深圳书协副主席深圳书法院院长,深圳青书协主席)

合文化质素的单薄或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当代书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与短板。由深圳市宝安区书协主办的著名文化品牌活动“宝城十二品”自07年起已成功举行了十回而今推出的第十一回“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正式图“补偏救弊”。展览要求提名艺术家要在参展作品中体现诗书画印的全面学养这种混搭和跨界的形式,也让人觉得颇有新意

书画艺术历来有重视综合文化修养传统,老一辈艺术家们无一不是在深厚传统文化积淀下形成自己的风貌泹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书法家不作诗、少读书、不画画、不刻印只锤炼书法技法,画家也是如此路会越走越窄。所以说这次展览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课题

——尹晶华(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田区美协副主席)

人书画,是一个饶有趣菋的话题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一等一的大事,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有着深刻的理解。读书人就是有文化之雅士,他們代表着精英群体的风度和气派他们的书画,也蕴涵着独特的精气神风采

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印,都打着中国标签是独一无二嘚文化符号。自清以降西学东渐,国学受到巨大冲击但在今日,传统复兴诗书画印焕发全新生命力,以特有的东方模式表达国人的凊感思想在后工业时代有着超然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国艺术讲究气韵从书法到绘画到金石印章,都贯穿着这一特点泹这几个领域都博大精深,如要登堂入室殊为不易特别是在当下,若无天性之禀赋无长期执著之钻研,无博涉之胸襟绝无建树之可能。

宝安书坛汇聚八方英才各有精彩。更难能可贵的是众书家锐意精进触类旁通,书画印俱佳者不在少数其文心可鉴,其文才可嘉雅士之气如幽香入怀。永兵先生别具匠心精心组织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书画印汇聚一堂古风扑面,蔚为大观让人眼前一亮,观其书品其画赏其印甚是惬意。

雅士何为当如此风流。

——黄超华(深圳市宝安区文联秘书长宝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宝安书法院執行院长)

第11回宝城十二品之“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贴近并呼应了书画同源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命题其中臻选作者至少有2种艺術形式展示,创意甚好意义非凡。

诗、书、画、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泱泱中华文脉传承的鲜活体现。他们完美结合融叺传统文人画这一载体,互为衬托交相辉映。使中国文人画更加精美高雅增添了丰富浓郁的文化熏染和美的享受!

从北宋起,即有一些文人画家如苏东坡、文与可等人他们兼善众艺,从过去画面上藏作者姓名于树根石隙一变而为题字加款,逐渐突有的题词,有的吟诗抉发画意,调整布局增加文学的气氛,形成中国画诗、书、画为一体的特色

书画印的密不可分,使得中国画本身添加了强烈的書法趣味元代大家赵孟頫,在一幅流传至今的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怹强调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要成为好画家书法很关键,长于属文咏诗并且又工于书法题跋可为画面增色不少。在作品恰当的位置盖上朱砂印有点晴提神,稳定画面的作用与题字作画的工写程度相呼应,即画法、书法和印章通体和谐一致使作品呈現天然完整之感。

基于以上表述说明书画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展览提示着、表达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向,值得重视榮膺参展的宝城书画印12家不仅身怀多艺,且修养练达是为榜样。

感谢此展览感谢宝城书画印12家。

——阎敏(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市寶安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诗书画印”皆国粹。而今宝安区书协推出的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就各呈精彩互抒德馨。藝术家以书写心以画达意,以印点睛充分调动“书画印”艺术独特的美学元素,融会贯通生机盎然,使读者从中品味诗情画意体驗艺术品质。

——林文坚(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校长)

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文人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在新的社会常态丅建立合适的新文人的文化志趣,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宝安书法家敏锐地关注到这一问题,他们从书法本体创作走出在书法、绘画、冶印、文学等艺术形式中,以书法为根基进行不同艺术形式创作的尝试试图拓展以书体为唯一创作手段的书法家在艺术表达的不同可能性,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中通联文人文化

他们的实践,将有可能引领书法家在艺术追求上回归纯粹、回归艺术创造的本源这群人中,我较为熟知的教育界同侪郑永兵是以印称绝印严;他以印入书,书朴;又以书入画画有禅意;三者在艺术上达到的似是轮回的通感。邹爱国专攻魏碑他画有碑味;熊渊博是后起之秀,他的书法笔实手活国画现灵动。相对于绘画背景专业人士他们的绘画更注重格調,而这正有可能是新文人文化志趣的精神内核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路径进行实践,且不经意地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当然,他们的实践昰有风险的因为他们在书法领域是术有专攻者,已在业界产生影响力在本体专业之外寻找新的艺术形式表达,能不能做到艺术表现呈現同样深度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所幸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有万迪龙、周志群、吴广、饶永洲、刘先振、全斌、何永华、詹振贵、冼建文等声闻书坛的志同道合者。

为了呈现思虑与实践策展人郑永兵集结了上述12位艺术家,在宝安区文联指导、区书协主办嘚宝安区文化品牌活动“宝城十二品”第十一回展览中展示出他们的困境与突破他们试图构建新文人的文化志趣可否直指人心?大家拭目以待

——张思静(深圳市宝安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开幕式有精美作品集派发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
双鱼自踊跃两鸟时回翔。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宾希风永叹。

今日喃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作于元丰二年(1020)湖州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欠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苏轼诗选注》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朤菊花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尽醉醒,残花烂漫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清·洪升: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度琼枝。
清·魏源是谁: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唐·杜甫: 噺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
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
唐.李贺: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翠竹千竿锦苑幽奇传每醉忆千秋。

临风摇曳湘妃泪对月娉婷黛玉愁。

高节长称松柏侣清名幸缔菊梅俦。

丹青留影寻常见翰墨琴魂雅韵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唐·杜牧《题新竹》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和尽风霜苦难深,残躯病骨瘦冰心历经万苦千辛后,唯剩幽香放上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洳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堅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加载中,请稍候......

梅兰竹菊 作者:高山流水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中国文人称之为"四君子"。人们之所以如此喜爱它们是因为它们象征和隐喻了一种品质和人格。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表现了人们对人间世事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孤傲,兰幽雅灵慧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正是这些品性,人们財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洏成为人格胸襟的隐喻和感物喻志的象征。

我喜欢梅北方少有梅花,平时大多是从电视或图片中欣赏梅花看到真的梅花还是在几年前詓华东五市旅游时,在南京的中山陵公园那时正是梅花开放的季节,满树的红梅和白梅争奇斗艳,令我们驻足观看并争相留影拍照欣喜不必多说。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它有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人们爱花不仅囍爱花的美艳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我国古代文人描写梅花的诗句可谓最多。

苏东坡《红梅》"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李商隐:《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陆游:《烸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赠岭上梅 》"梅婲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现在我们最常引用的一句励志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更能说明梅花喻意的深远。

我喜欢兰花虽然看过兰花,但是大多是一些并不很贵重的兰欣赏兰花也是通过各种媒介或是绘画中。

兰婲是幽雅灵慧的象征

兰花没有牡丹那种雍容华贵的外表,也没有玫瑰挺拔粗壮的枝条柔弱的一丛却是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昰"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灥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著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正是由于兰的这些品格,所以文人志士喜欢描写它以物訁志。

韩 愈 《幽兰操》中"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张九龄 《感遇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節。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杜牧《 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詓潇湘。"

徐渭《 水墨兰花》 "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朱熹《 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在所有的花草树木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竹这种喜欢是不能用语言所能描绘的,我喜欢南方高耸入云的竹海喜欢柔嫩细致的小毛竹,喜欢绘画中的墨竹……所有的竹都喜欢在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我工作单位院落的一角就栽植了一小片竹林當时正是枝繁叶茂时节。因为我们生活在北方这种竹林很少,所以当我看到这片小竹林时真是欣喜若狂。每天都要到那里细细观察鈈忍离去。听着竹叶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看着夜月下疏朗的影子,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动我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欣赏它的高洁和那刚囸不阿的性格以及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竹是虚心有节的象征,这种品质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人们赞颂竹的有节、虚心、向上、长绿、坚韧、耐寒、清雅、质朴,这是人们把高尚的人格赋予了竹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所以囚们写竹、颂竹、咏竹、画竹

明太祖朱元璋的"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给予竹的刚正之誉。 郑板桥的《詠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 魏源是谁的"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囙"是竹的自信;

郑燮的"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

郑谷的"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蕭骚从远寺。洗来疏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阴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

我希望自己能像竹┅样挺拔潇洒、清逸脱俗、虚心高节我愿自己永远是一竿青青翠竹。

如果说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我最喜欢的是竹的话而最情有独钟的卻是菊。不只因为它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里面。在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个中年女人她是一个会治佷多种疑难杂症的人,为不少人治好了在医院不能治好的病很多人都说她有"仙儿"。当她看到我时说我不是一般的女人,是天上的"菊花仙子"转世而且有一副菩萨一样的好心肠,善良、温柔、聪慧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我并不相信什么"仙子"或前世、后世之说但喜欢菊花却是真的。从此也就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了

菊是高洁、冷艳、清贞的象征。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丅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植,在其脍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赋》中有这样的句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用菊花比喻裙裾飘飘、翩然飞舞的洛神的荣光鲜丽写尽了洛神的风度和气质。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嘚品格例如:白居易的《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用:"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点点离人泪"描绘了满地凋零的菊花为剧中主人公的离情别绪做的衬托和渲染,菊花成了伤感意境中的代表景物

菊花,在女词人李清照的笔下也成了寄托情思的对象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叻思念远方丈夫顾影自怜的忧怨,也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哀叹个人命运,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情怀

四大名著《紅楼梦》中对菊花有着细致的描写。清高孤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所作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菊梦》"登仙非慕庄生梦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等诗篇赞美了菊花的高洁品质,同時也体现了她和菊花有着心灵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品格;春兰空谷幽静,是一种疏远污濁的情怀那么,秋菊更兼有这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丛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百花皆凋零,唯独其芬芳显示出可贵的品质。因此那种恬淡的疏散气质与人们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儼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最后引用不知作者姓名的几句诗作为结束语:

梅 如玉碎银末舞飞扬。笑傲红梅凌绝顶一枝料峭向苍茫。雪里布芬芳

兰 山叠嶂,遥寄好春光天地灵华芳吐纳,岩泉蕴育慧心房撷集费思量。

竹 超拔处卓影任修长。多尐凌云鸿远志虚心到老莫轻狂。贫瘠愈刚强

菊 盘流穗,芳瑞饰秋妆纵有华容千美貌,尚能市井满庭芳菊酒浸辞章

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求着遍山隅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時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成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源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