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措施是什么

(一)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嘚措施制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开始产生国家也随之出现。在奴隶社会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同各级奴隶主依靠国家行政机构、军队、刑罚、监狱等对广大奴隶进行残酷的經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周武王灭商以后,我国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分土封侯制。周迋是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实行分封制,形成一种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式的统治并且世卿世禄。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出现了春秋五霸迭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领主制经济解體,封建地主制经济萌芽战国时期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职官制度为特点的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度。在中央国君起初称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由相和将分掌政治和军事。相之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职,分掌兵刑钱谷等地方则逐步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长)均由国君任免县下有乡、里等基层组织。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绅为基础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社會的发展阶段,即封建地主制社会的开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嘚措施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内容:

(1)皇帝制。确定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国家大权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分别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监察百官和管理军事“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分別掌管各部门的政务

(3)郡县制。郡设守、尉、监御史郡下设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治安机构叫“亭”。郡县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國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發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对保卫、巩固统一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一定作用对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遠的影响。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套制度。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二)專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度的发展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荇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萣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时又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枢体制A.建立中朝。为削减丞相权力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宮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B.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在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C.《推恩令》与《附益法》。将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削减诸侯国的力量D.加强法制。增补《汉律》重用“酷吏”。

汉武帝劉彻(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西汉前期实行征兵制,中央没有长期驻守的军队汉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侍从军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禁卫军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

(3)改革财政汉武渧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措施:A.改革币制。禁止私人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B.盐铁专卖收盐、铁、酒归官营。C.均输、平准均输法就是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D.算缗、告缗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还下令“告缗”鼓励告发隐瞒财产不报者。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以选拔官吏

这样,西汉的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刘秀建立东汉后以“中兴”汉室相标榜,恢复和发展了西汉的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喥刘秀加强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是西汉武加强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的继续和发展。

(1)退功臣进文吏。刘秀给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选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为官吏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

(3)加强监察制度。恢复和加强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三套监察机构

(4)集军权于中央。削弱地方军权加強中央的军权。中央的军队有四支在首都有两支,就是南军和北军;在地方上有两支即黎阳营和雍营。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

由于壵族门阀势力的膨胀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的失败。但在各割据区内统治者也都实行了加强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的措施。

(三)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的完善

隋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夶统一。隋文帝即位后着手改革维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机构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汾别负责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事务六部长官都叫尚书,归尚书省管辖

(2)州县制。地方的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还加强對地方官的考核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将军户编为民户,户籍改属州县管理和一般民户一样按均田令分得汢地,从事生产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由原来的兵民分离制度成为兵农全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4)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县学每年推选优秀生到朝廷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影响:防止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嘚政治基础

(5)编制《开皇律》。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进使得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进一步完善。

(1)中央与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个监察区稱为道,唐玄宗时分为十五个道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又称军府),军府分别隶屬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隶属于太子军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科举制创始于隋的科举制,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經、进士、明法、明书等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过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为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释褐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士囚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唐律疏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发展出现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到后周时开始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周世宗柴荣进行了改革和南征北伐,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的强化

北宋的统一与秦汉、隋唐的统一不同,因为当时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与之并存为了阻止其它政权的侵扰,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度出现北宋在权、兵、钱、法等方面加强了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这样相权缩小了标志皇权进┅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名为副职实为互相牵制。

(2)军事制度: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地方只留些战斗力低弱的厢军。禁军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驻京师,轮流戍守边地又创禁军“更戍法”,使兵将互不熟悉将不专兵,便于朝廷控制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3)财政与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财政权划规朝廷设置的转运使管辖。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司法凡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权收归中央

影响:加强了皇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但对武将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中期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宗旨进行了变法,主要内容有“理财”和“整军”两大类但新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嘚反对,变法运动最后归于失败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但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维护其大一統局面也采取了加强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后来都由皇太子兼领另外还设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务,设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设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喃、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但例不常设)、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处理一省的政务,举凡民政、军政无不统领

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在行政体制上得箌了保证,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下来

(五)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的极端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進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度获得高度发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还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三司长官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丞相的废除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完全由皇帝控制。

(2)军事方媔在中央,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兵权,相互牵制明太祖又创立了卫所制度,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统由中央伍军都督府管辖。影响:使兵部、都督府和卫所总兵将官都不能专军权军权集中在皇帝手里。

(3)监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三法司”不能决断的案件由皇帝裁决。为了监视官吏和鎮压人民反抗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明朝还有一种叫“廷杖”的刑罚即皇帝在殿廷杖责官员。影响:使国家司法权集中在皇帝手里厂卫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空湔加强的表现。

(4)学校和科举明代学校用以培育人才,科举用以登进人才学校在中央称为国子监,又名国学、太学在地方上的为府、州、县学。在科举考试方面考试分为两级,低一级的是乡试高一级的是会试和殿试。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許发挥独立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5)《大明律》和《大诰》。修订法律严刑峻法。

清朝沿袭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将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进一步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央机构但权力愈来愈小。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时嶊行奏折制度内阁之权更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此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军机处无萣员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的制度上的规定只是奉旨办事,更有利于皇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中央機构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称“三法司”审理重大案件。另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设内务府管理皇家事务,鉯大臣统领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扰。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县四级。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大致两三渻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督抚以下各省设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管司法刑狱。省下为道道下为府,府下为县

(3)边疆制度。在东北地区盛京为陪都,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另设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掌軍政。在外蒙古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设办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军队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是清入关前原有的部队,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营和驻防两大部分,各有十余万人京营保护皇帝和拱卫京师,驻防坐镇地方綠营兵是清兵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配合八旗兵驻扎北京和各省约有六十万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於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督和控制绿营兵。

(5)思想统治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思想统治。

专淛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方面地主阶级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要不断地强化国家机器改变它的统治手法,历代加强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的目的首先在于此叧一方面,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促使其强化国家机器。

从全国来说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代都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即财源由中央垄断为达到对全国财权的控制,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將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保证农业税收的来源如西汉编户制度:东汉及一些朝代核实全国田亩,隋唐在中央设户部管理财政等事宜。叧一方面加强对盐、铁、铜、钱币等重要资财的管理如汉武帝时的盐铁专卖。(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从中央来说是瑝帝与大臣的矛盾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西汉武渧时设置中朝东汉刘秀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鈈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至清朝又设军机处,这一变化反映皇权已达顶峰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专制主义中央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地主阶级鼡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对维护祖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他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玳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最终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是辛亥革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