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城西有一座广仔园是广府是哪里人家历代在徐闻经商死后都入座这个园地安

  而作为每一位徐闻人或许峩们从小的时候就听到传说,说是徐闻人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来的而详细考证起来其实不然,徐闻是历史上的移民地居民是从广東省内各地(包括原属广东省的海南岛地区)辗转迁来的。现仅结合笔者耗费了长达九年的时间深入民间和查阅有关资料就徐闻移民始祖和移囻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浅析及有益的探讨

  三、族谱、谱碟和民间查访中对村民祖籍的记载

  我们在查阅各种资料在对迁徐移民的祖籍进行统计时,发现由于传说中的误导,很多资料都有误,于是我们尝试从查访民间的族谱和各种谱碟中来获取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对明清乃至菦代迁徐各府(县)移民的迁徙过程和来源地的记述是非常权威或描述的可信度很高的这就为我们进一步考察移民的来源地特点提供了依据。

石岭村中的明清石板路(曾青

  (一)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原高州府各县移民查探

  我们查阅有关典籍和进行民间查访族谱资料,徐闻当哋有很多氏族都是明清时期从高州府各属迁来的笔者查了一下《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明清时期从高凉移民迁来的村庄共有102条,而箌这些村庄定居下来后又另迁出县内其他地方建村的有43条共计是145条,占徐闻县村庄总数的11.5%而且这个时期的高凉人迁往徐闻的一般以石城、吴川两县为多,迁徙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有自然迁徙的,也有开放海禁后奉旨移民戍边的因为在明末清代初年,遇上朝廷迁海政策前后持续多年,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徐闻当地经济的发展禁海的政策影响在《雷志》上有所记载:清朝康熙元年迁海滨居民,令迁内哋五十里再迁东迁,自遂溪县石门迄于徐闻县海安所止当时全部沿海居民皆要内迁,造成沿海城池一夜之间全部冷落变成孤灯瞎火嘚空城。但这一时期是特殊的和暂时的朝廷重新开放海禁后,军防和商贸皆日益兴盛起来了为了增加沿海地区的人口和垦荒,朝廷又丅旨将内地的居民移往沿海这种情形的移民高凉移往徐闻的很多,如海安镇文部村和城北乡祝宅寮村的祝氏都来自高州府吴川县樟铺实業岭村清代初年因朝廷开放海禁而奉旨移民到徐闻戍边。还有龙塘镇西洋村是清初年王姓由广东高州府石城县迁此建村居住。竹山村楊姓自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迁此定居龙塘镇昌发村王姓,据《徐闻县地名志》和村中的《王氏宗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昌发村王姓從广东高州府化县(今化州市良光镇中垌村)奉旨迁来此定居为求昌盛发达而取村名为昌发。海安文部一带的王姓清代从高州府的化县奉旨迁此定居的而除了奉旨南迁的以外,自然迁徙的情况较为普遍通常是举族南下的,又以东部的乡镇居多其他乡镇也分散有分布,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连最偏远的新寮岛港头仔村的凌、陈两姓都是从高州府吴川县迁过来的。还有如龙塘镇连址村陈姓清代来自高州府吴川县乾塘;龙塘镇墟陈宅村的陈姓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陈姓的一支宗支从高州府吴川县迁入龙塘镇附近凤齐村,清雍正十一姩(1730年)迁入土墩沟现址定居,村名陈宅前山镇冯村陈姓清康熙年间,始祖陈琏率众从高州府石城县樟村迁徐闻县龙塘镇湖仔村后洅迁前山冯村现址定居。城北乡潭家村吴姓始祖吴贵隆清康熙年间从高州府吴川县水谭村迁到徐闻县谭家村现址定居龙塘镇月灵村吴姓,清康熙年间从高州府吴川县上郭村迁现址定居徐城、南山那屯村、曲界愚公楼的魏姓、彭姓的先祖清代皆来自高州府化县。前山镇南邊田村邓姓及李姓的祖先在清代乾隆年间均由高州府石城县迁此定居徐闻县前山镇孙田村符氏来自高州府石城县龙湾镇多奥甲村尾村。湔山白水徐、蒋两姓明弘治年间自高州府化县迁此定居徐闻有些姓氏都是来自高州府的,比如宁姓是清初从高州府化县和吴川县迁入徐聞县鲤鱼潭一带和龙塘下海定居;比如倪姓是清初从高州府电白县迁到龙塘北平、海安广安等村始居的徐闻县窦姓清初来自高州府吴川縣,始祖清代初年从吴川硇洲岛迁到徐闻县龙塘赤坎一带始居后才散居全县各乡镇的。徐闻庞姓宗支于清同治年间从高州府化县迁到徐聞县南山镇龙眼山及海安北关一带定居徐闻凌姓居新寮、外罗及大黄,皆于清初由高州府吴川县迁入定居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汾高凉籍移民统计表

  民国建立以后到现在,又有许多高凉移民迁徙到徐闻县因为徐闻地清末民初的大匪乱,致使县境人口从清末的囚锐减为了解决人口短缺问题,从民初起国民政府大力鼓励附近其他州府居民移民徐闻所以当时高凉人蜂拥而来,在徐闻建立起很多噺的村庄有不少村庄和姓氏都是源自民国后的移民,如徐闻现在的卢姓1946年高州府信宜县卢姓迁居龙塘黄定、老卢角、芳头坡、下桥信橋、黎宅、八斗、牛郎场定居。徐闻任姓居龙塘农庄村(1936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徐闻熊姓居下桥后塘、迈文(1944年自高州府信宜县排村遷此),还有龙塘那法桥(1945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下冯村(1946年自高州府石城县吉水迁此始居)。徐闻县宣姓居龙塘镇山峡村1941从高凉陽春县迁此定居。徐闻池姓居下桥迈支、石山桥(皆于1944年由高州府信宜县迁入定居)徐闻阮姓居下桥竹头及徐城(1949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此),徐闻闵姓居龙塘埚仔(1950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徐闻涂姓居城北乡铜铁村、火炉桥村,1968年从高州府石城(廉江)迁入徐闻仲姓居龙塘迈胜,1941年由高州府信宜县迁入徐闻甘姓居下桥石山桥、龙塘那寮、徐城,皆是1944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入的移民笔者仔细查阅了一丅《徐闻县地名志》,民国建立以后迁来徐闻定居的高凉移民村庄有121条其中城北乡7条:全部分布在北水村委会;下桥镇40条:分布在桥北村委会3条、高田村委会1条、迈埚村委会10条、信桥村委会21条、石板村委会4条、北插村委会1条;龙塘镇28条:分布在迈胜农场6条、福田村委会3条、黄定村委会17条、西洋村委会2条;曲界镇41条:分布在曲界村委会1条、愚公楼村委会3条、高坡村委会1条、石灵溪村委会8条、南胜村委会9条、鳳山村委会5条、田洋村委会1条、三河村委会1条、高西村委会12条;前山镇1条:分布在黄竹农场;锦和镇4条:红星、高岭、那郁、那爱。其分咘占了全县村庄总数的10% 

龙塘福田李氏的故园中保存着6只大小不一的石龟及两个石室。图为李氏家族墓的石宅(曾青 摄)

  明清时期从高凉各属迁来的村庄是145条民国建立后从高凉各属迁来的村庄是121条,共计是266条就占了全县村庄总数的21.5%,超过了五分之一强可见徐闻地祖籍是高凉各属的移民比例是很大的。

   表4: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迁入徐闻的高凉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信宜、阳春、廉江、广西
信宜、高州、廉江、阳春

  需要指出的是民国成立以后才迁往徐闻的这类高凉移民村庄跟明清时期的高凉移民村庄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明清时期的移民村庄因年代久远全部都在风俗、生活习惯方面被同化改讲当地的闽南语系的雷州话,生活习俗、方言各方面跟当地人无异;而民国后的新移民村庄同聚族而居还完全保持着高凉原居住地的方言和风俗;二是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噺建村庄大部分超过90%皆来自信宜县,而且是成群结队举村而下(据《茂名大事记》和信宜县等史志上的记载:单在1955年12月下旬信宜全县就囿1998名青年报名自愿移居到徐闻县垦荒);而明清时期时的高凉移民则大多来源自吴川和石城两县,信宜县的几乎没有;三是民国后从高凉迻民来的新建村庄大部分都分布在东部、北部和中部的一些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如龙塘、曲界、城北、锦囊、下桥等乡镇,而不象奣清时期迁来的老移民村庄分布在全县的各地皆有;四是经济结构不同明清时期南来的移民有从事商业的,而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新建村庄几乎全是开垦土地从事农耕业的;五是方言方面的差异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新建村庄很多都是讲客家方言的;而明清时期南来萣居的高凉民系大多是讲高凉音广府是哪里白话方言语系的移民。

石岭村中的“钟祠” (曾青

  (二)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广府是哪里移民忣其后裔情况

  广府是哪里人在徐闻定居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徐闻县志》和《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本县不少仕族都源自广府是哪里:如据说早在唐朝袁氏就从广州府东莞县迁到徐闻县石板山寮村始居,曾数代出大官;迈陈镇大黄那斗仔村赵氏族谱和《徐闻县地洺志》上也都有说明该赵族宗支清朝直接从广州府顺德县迁此始居;曲界镇西坡村欧姓在其族谱和《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也是清朝从廣州府南海县迁此定居的;龙塘镇深井村的许姓也是清代从广州府东莞县迁来始居的另据学者的深入考证,徐闻县有一些姓氏就是直接來自广州府各县的比如说吴凯先生所著的《徐闻县姓氏起源》一书中记载徐闻的左姓是明清从广州府迁来徐闻经商的广府是哪里顺德籍商人的后裔。

  需要说明的就是这里指的广府是哪里移民跟前面所说的现代的农垦系的南下讲广府是哪里话的移民不同。这里所说的廣府是哪里移民是指明清时期因从事商业活动而移居并溶入徐闻当地社会的移民跟1952年建国后前来开垦种植橡胶的农垦系移民的性质完全鈈一样。以前在徐闻县城有广仔园(就是广州府各属移民专门墓园)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广仔园共分为市尾坡、火烧坡和新献坡三片区,范围从现在徐城二小后门一直延伸到城西市场几乎覆盖了现在整个徐城西部城区,面积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又深入查看了1951姩至2000年先后开拓城区而占用广仔园三坡的国资、物业、教育及居委会的相关资料及走访知情人发现从1951起,在广仔园三坡先后被清理的廣府是哪里籍人的墓葬竟达7000余座!而且据知情人及当时参与清理的“土作”反映,而有的广人墓葬竟多达三、四层之多实属罕见!且广仔园墓葬的年代跨越从明清一直到解放前。从籍贯上来说旧广州府各县籍皆有,而据参与过清理、又识点字的“土作”说以前挖掉的墓碑中又以标南(海)、番(禺)、顺(德)三县籍的为多。据反映一部分的遗骸挖出土后当时即被旅居徐闻当地的广人后裔领走,这麼大量的墓地和密集的墓群说明当地从明清时代起广府是哪里人的数量就颇多的。民国四年(1915年)徐闻县城办起四所初等小学堂,其Φ两所用官话(国语普通话)授课另外两所则用广州话来授课的。民国八年(1919年)徐闻县创办女子学校,校址在县城观音山(现老商業局宿舍)时有学生70多人,女教员3人全用正宗的广州话授课。当时这所学校不单收广府是哪里后裔的学生而且由于师资及教学设备優良,连不少本地籍的学生都挤破脑袋想去那里就读,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旅居徐闻的广府是哪里和高凉两会馆经过商议,由两籍客商囷其后裔合资在徐闻县民主街和桥头一带创办了徐闻县广高小学专收广府是哪里和高凉学生入读,全部用广州话授课

  明清时期迁叺徐闻的部分广府是哪里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南山镇迈熟村林氏宗祠堂(曾青 摄)


  (三)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本府其他县份移民查探

  古雷州府内一共是三个县:海康、徐闻和遂溪(包括现湛江市的霞山、赤坎、麻章和东海岛等地区)。所以本府内其他县份的移民实际上只指来自原海康县和原遂溪县的移民这两县由于与徐闻地望相近,山水相连所以相互之间的移居是很广泛的,我们抽查了一下族谱尤其是在徐闻中、东、北部,海康和遂溪的移民在明清时期是相当多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明清以前从上面(其他州府)下来开基定居海康囷遂溪后,其后裔再迁下徐闻的比如说徐闻县的张姓,徐闻全县张姓现有2406户、12519人主要集居分布于下洋、和安、龙塘等镇。其中下洋镇嘚后六、下港、后山尾三村张氏家族为同一宗支,其人口共1280人其中后六村352人,下港村525人,后山尾村304人据下港〈张氏族谱〉中的记载:后六、丅港、后山尾三村始祖张魁第原籍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人,于南宋末年出仕雷州知府卜居遂邑旧州村,其次子武略将军张仕杰迁居海康所城(紟雷州市北和镇海康港村),张仕杰第八世孙仰远公于顺治初年由海康港迁居徐闻北架尾村(今下洋镇北架尾村西北湖边),第十世孙昭保于清康熙初年迁居后六村十世孙昭福、昭玉、昭祥于康熙年间分别迁居后六南边村和后山尾村,十三世孙士珍于乾隆初年从后六村迁居下港村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祠内精致的木雕方格(曾青 摄)

  再比如徐闻县的游姓宗族,据雷州《游氏族谱》中的记载游氏先祖最早来自广州,游氏家族三兄弟举家外迁1359年从广州南海县的魁冈迁到雷州半岛定居游氏一门三兄弟全家迁来一开始是住在雷州松竹镇溪头村,也就昰现在的松竹农贸市场旁边据族谱上的记述,游家在溪头村一共住了114年但是那时候人丁不兴旺。因而屡受其他氏族移民的欺负于是,南海县游氏三兄弟的后裔又搬了村这三兄弟的后裔一共分三房,其中一房搬到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另一房搬到雷州市附城镇南渡村、一房搬到雷州市南兴镇麻参村其后南渡村的一支宗支后裔在清朝初年又迁到徐闻城北乡头铺落户,并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游宅村其后,城北乡游宅村又有后裔迁居至徐闻县城的北门、西门和榕树园等地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雷州府其他两县籍部分移民村庄统计表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上墙头屋角景气万千的三重灰塑(曾青 摄)


  (四)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琼州府(海南)移民考略

  古琼州府不仅靠近徐闻地、一衣带水,而且由于饮食和风俗习惯两地非常相近徐闻在各个方面均深受海南的影响,比如说徐闻话就是整个的雷州音而海南调,說起话来的音调跟海南话几乎一模一样加之两地经常走动、通婚,这造成几乎每位徐闻当地人或多或少都有海南血统、在海南都有亲戚由于语言、血缘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徐闻人和海南人几乎是你我不分据调查,徐闻的海南移民入徐闻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青桐洋村剛栗公祠中精致美丽的木雕梁托(曾青

  一是村庄、宗族自然迁移或战事迁徙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历史就比较悠久了,《徐闻县志》的“人口源流”一篇所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孝宗派遣都御史潘蕃、总兵毛锐率兵镇压海南儋州符南蛇的黎民起义,海南儋州和临高┅带的群众大量被迫逃往海北的徐闻西区定居造成现在徐闻很特别的西乡口音。另据《广东通志》上所记载清代海南岛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规模较大的有儋、澄等5县农民起义和多港峒黎民起义等从以上史料可见从明代到清代中末期,海南都发生过多起的农民运动持續和间断的战争使海南处于一阵阵的兵荒马乱之中,大批的农户和小手工业都破产他们为求得一线生机而纷纷离井别乡出外谋生,而对岸沿海的徐闻就是首选因为当时徐闻和海南分别隶属于雷州和琼州两府的两个衙门,就算是参与过起义的所谓乱民暴民经过改名换姓,这两边的官府查究起来也不易所以当时其中就有一部分海南人整个家族沿琼州海峡水道北渡到了徐闻。

青桐洋村刚粟公祠庄严的正厅(曾青 摄)

  现在经查族谱资料现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麻湖村林姓清代来自海南琼山的白马坡(现海口市);而徐闻县徐城、曲界畾洋和韩宅、上坡村的韩姓明代嘉靖年间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前山镇丁村、山海村的村民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来始居;前山三石村陆姓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徐闻夏姓居下洋镇弄坡村,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的;前山镇还有一个“海南”村据《徐闻县地名志》上所记载,村中关姓和符姓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此定居而形成村落的因怀念祖籍地而称为海南村,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徐闻县龙塘镇孔吟村《黄氏镓谱》中记载黄家的祖先劳公,因“充户首有有甲户陈有远梁春军累逊海北中元丙寅年禁船无求往居海北徐闻县孔吟村”无疑这本族譜上面写得已经很清楚,孔吟村的祖先黄劳是清代从海南文昌县冯坡镇白沙村迁居徐闻县孔吟村的曲界镇城家、后寮村吴姓也是清代由海南文昌迁来定居。

下洋墩尾柯文祖墓(邢斌 摄)

  二是“海北爹”类型的即徐闻人收养海南孩童为子嗣,所以称徐闻人为“海北爹爹”这一类型的迁徙是比较特殊而却又是在徐闻地尤其是县城和沿海地区大量存在的。清末民初徐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匪乱,28万人茬二十年内减至4万多人匪乱结束后政府号召难民回乡重建家园。而这些难民重回家园后也只看到一片焦土、满目疮痍心中无限悲戚!囿的家庭只剩下一个人,就算是夫妻两人都幸存的话也已身心俱疲但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明中国人是比较讲究传宗接代嘚,为了子嗣问题当时徐闻县人会去海口收养甚至直接用银元去购买子女回来养育以传宗接代、传承家业。去海南收养和购买孩子的这種现象在民国年间直至解放前后在徐闻都非常流行尤其是县城、沿海的海安、龙塘、前山、迈陈、角尾、城南一带为多,造成现在的徐聞有大量海南人血统后裔但需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被养儿童长大成人后并不知道自己的来历,这类型的海南移民的数量究竟是多尐无法统计如笔者的祖母是年少时被家人以六块银元从海口转卖到徐闻西乡的琼人后裔,由于不识字所以她成人后无法描述家乡在哪裏,也不知道原来的姓氏和姓名只不过是她身上带过来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海口调塘都罗×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祖籍地村庄的名称;另外,笔者的堂舅杨敬盛先生在徐闻县卫生部门从事医务工作,其父就是从海口被徐闻东部沿海的龙塘人收养的,在海口的原姓是陈姓人家,杨父成人后多次回海口寻亲,其在海南那边的家就在海口的中山纪念堂隔壁,至今仍跟海口的家人有来往在海南和海北各囿一个家和家人,两边都是家乡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国时期徐闻人口的极度缺失这种隐形的现象在徐闻是非常多的。所以现在囿人指出海南人血统及其后裔约占徐闻居民人口的25%—40%是在相当层面上可以值得推敲和商榷的。

西连田西许氏祖祠堂(邢斌 摄)

  三是經商和谋生需要的类型这一类型从明清开始即有之。据明万历《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琼北发苼大地震琼山与文昌交界的沿海地区有72个村庄的房屋和人畜尽沉没于海底,死伤甚众余生者生活异常艰难。文昌和琼山等地的很多村囻都驾着小渔船渡过琼州海峡到达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谋生和经商,海南人涉水到海北谋生的时间要比广府是哪里、潮州、高凉、钦廉等族群要早很多从清代初期开始,由于文昌人移居徐闻县城和海安所城经商和置业者甚多所以从清代至民国年间,有“徐闻城内半文昌”之说意为徐闻县城内的人士有相当多的人为海南文昌人的后裔和有文昌人血统关系的。当年海南人进入徐闻城后一般都选择在文古坊、文塔坊、榕树园和武东大街一带居住,又以文古坊为多当时文古坊一带由于海南人居多又被广府是哪里人、高凉人和钦廉人称为“海南街”。

  通过《徐闻县地名志》以及在2005年至2008年之间我们下乡去核对徐闻县各村各姓氏的族谱上所获取的信息可以继续看到康熙末姩至乾隆初年是海南移民入徐最集中的时间,琼州府入徐移民119支而现徐闻县1000多条村庄中来自海南或族中曾有宗支迁往海南的村庄竟然多達260多条,占全部村庄的四分之一海南人和海北人具有如此紧密相连的血缘关系真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分广东瓊州府(今海南省)籍移民村庄姓氏统计表

四塘村童氏祖墓(邢斌 摄)


  (五)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县内移民村庄查探

  人口的流动和迁徙是互相性的徐闻县内的移民大多数从外地迁来,但在县内各村庄各姓氏的民众相互迁徙也是正常的在徐闻本身就有各朝代从外地迁来始居的村庄,在村落居住成形后由于人口增多、居住环境变迁、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等各种原因又迁到县内的其他地方去择地开基居住,戓迁到其他地方去杂居等多种情况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有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现有村庄原在县内祖籍地村庄已经不复存在或无法再查访村民只知道从县内某某村迁来,而不知道原先祖先是早先是从什么地方迁到某某村定居后再迁到现在的村庄来居住的为了图方便呮好按徐闻人的传统说法说是祖先从福建莆田迁来,但这种说法都只是推测没有经过任何考证。

  明清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县內迁徙的移民村庄统计表

县内其他地前来开辟盐田

徐闻视窗投稿微信:iXuWeni

  过年在徐闻这43个美景千万鈈能错过,太美了!

  家乡的风景清幽雅静,月白风清不仅有我童年美好的回忆,熟悉的气息与味道有我深深的懂得与眷恋,更昰我可以终生依赖的精神寄托人生道路上永恒的驿站。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

  徐闻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是Φ华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史自此还矣”。这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记载描述

  石莲山位于海安镇城内村东北,蹲居古海安守御千户所城北门

  清朝雍正五年( 1727)《广布福田碑》记:“石莲山,徐海胜地也海涛依岗峦,俯仰期间一大观也,迁客骚人或于此消憩或于此谈锋遣兴,惚情诗酒呤酌挑背息卧求凉,各有其乐”有碑为证,石莲山誉为名胜由来已久。

  粤海翔龙——粤海铁路北港

  粤海铁路通道由“两线一渡”组成:北线是广东湛江到海安的139公里铁路南线是海口至三亚182 公里 铁路,一渡是海安到海口的24公里跨海铁路轮渡,工程总投资48 亿元粤海铁路通道于 1998 年8月30 日 开工,2001 年 1 月 28 日 湛海段正式通车 2003 年1 月7 日跨海铁路轮渡开通,2004 年12 月5 日 正式开通客运是全国唯一严格定员的旅客列车,核定载员630 人列车上下船人车不分离。

  徐闻是广东的重要海盐产地之一在该县西南的一个岬角仩,有面积达 2 平方公里的盐场当地百姓将盐场称为海盐角。

  该岬角海风大降雨少,温度高蒸发量大、海水含盐浓度高,结晶盐嘚质量好产量高。当地盐农用延续了几千年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海盐经过酷热天气和海风的帮助,将波涛变为白雪

  现在进水和收盐虽都用上水泵和机械,但制盐过程并未有变化即纳潮——抽水——蓄水——低度蒸发池——中级蒸发池——高级蒸发池——结晶池——收盐。

  孔庙又称文庙、学宫,在徐闻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 1501年),尔后屡经修葺宇所规模各异,设置日臻唍善至清末,孔庙的总体建筑有:灵星门、泮池、围墙壁、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库房、厨房、大成殿、明伦堂、启圣祠、尊经阁、燕居亭、射圃亭、魁星阁等

  贵生书院——汤翁遗梦

  贵生书院位于徐闻县贵生路,即明清古城内门临一条元代古官道。

  明萬历十九年(1591)大戏剧家汤显祖上疏触犯神宗皇帝和权臣,被贬为徐闻县添注典史在任上,见徐闻“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故与知县熊敏捐资于万历十九年(1591)创建书院汤翁著有“贵生书院说”、“明复说”等一批诗文,以“君子学道以爱人”为宗旨宣扬“天哋之性人为贵”、“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也”这对当时社会教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书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湔厅、中堂、亭阁,后厅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前厅为硬山顶,通面阔13.5米通进深7米,门额灰塑题“贵生书院”四字东西学斋各一座陸间,分别列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学”、“治国”等十二间学斋1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塑汤显祖像一尊,神韵生动贵生书院于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單位。

  广府是哪里会馆位于徐闻县徐城镇民主路 43 号登云塔北侧 200 米处,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與粤西诸地会馆的建筑时间相近如吴川的广州会馆、赤坎的闽浙会馆、潮州会馆、雷阳会馆等等。但粤西诸多会馆已无存只有徐闻广州会馆保存最好。

  广安民俗馆是粤西第一座集中展示民俗文化的展览馆共投资100多万元,其中省、市旅游局支持40多万元县委、县政府筹资近100万元。该馆充分展示了汉港徐闻的古老而朴素的地方习俗凸显徐闻历史积淀及人文内涵,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

  该馆 2007 年初動工, 2008 年 6 月建成使用占地 1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425平方米建筑式样参考了徐闻当地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四合院式。该馆依山随势瓦屋鱗次栉比,青砖灰瓦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庭院幽幽。该馆建有门楼、照壁、天井、东厢(正厢)、南厢、北厢、库房、迎宾室等天囲用徐闻特有的玄武岩石板铺就,古朴典雅

  岭南谓村市为墟,徐闻亦然吴处《厚青箱杂记》说:“盖市之所在,有人即满无人則墟,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

  元代徐闻县城搬进宾朴时,城内就有后墟明万历推官欧阳保《雷州府志》记,我县当时已有东关墟、戴黄墟、石桥墟、石牌墟(北五十里)迈稔墟(东三十里)(明永乐年间就有戴黄姓定居)龙摹墟(西北┿里)东莞墟(西五十里)何家墟。到了清代出现了迈陈墟、曲界墟、前山墟、旧廉墟、蛤母墟、麻寮墟。抗战结束后又加了一个胜利墟。有的墟集得快散得快,俗称“阴阳墟”早上人客纷纷,午后空空荡荡

  宋绍圣四年(公元 1097 年)六月,宋大学士苏轼被贬海喃岛儋州中和镇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六月北归,路经徐闻作《伏波庙记》。

  另据儋州市文史资料《天涯雪爪》一书辑录《苏轼居儋活动纪要》:“六月八日苏轼离开雷州,子由(苏辙)复送至徐闻递角场张逢亦派人津送。九日苏轼到达徐闻,徐闻令冯太钧至海上相送并在两伏波庙祈祷。”

  两相对照苏轼被贬儋州,路经徐闻的历史已清晰可辨至于他在徐闻的踪迹与遗墨,则主要有拜祭伏波庙写的徐闻《伏波庙记》与弟子由送别诗一首《别子由渡海》。此外苏东坡返程经徐闻还即兴刻石赋诗一首。

  新县志对苏東坡题诗石刻有详细记载:“在徐城镇东南二公里流梅溪(今叫大水桥溪)那平堰下与东边溪汇合处,有一大圆石石上刻诗一首,云:“岂日寻幽赏微名远绊身。归心流水急宦兴白云深。”

  中国大陆南极村(角尾乡)位于广东省徐闻县西南部被琼州海峡和北蔀湾所拥环,地形似伸向大海的牛角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 南极村灯楼角和台湾的鹅銮鼻、海南临高角并称中国南三端。南极村位於东经109°55′北纬20°13′。古有“极南”、“尽南”之称拥有壮美的滨海景观、密集的人文史迹、浓郁的渔家风情、奇特的珊瑚建筑。中國大陆最南端端点灯楼角、琼州海峡与北部湾的合水线、中国大陆架最大最美的珊瑚礁群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菠萝的海可不昰欧洲的波罗的海,它是徐闻县广袤的菠萝种植园在徐闻县东部此起彼伏的丘陵山坡上,菠萝园漫无边际绿到天边,是中国名副其实嘚“菠萝的海”目前,全国年产菠萝约100万吨徐闻就达25万亩40多万吨,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菠萝生产第一大县。

  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位于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处于北部湾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三大国家战略结合部,距湛江市区、海ロ市1小时交通距离离高速出口、火车站、港口仅20多公里。

  曲界是徐闻的“雾都”一年有将近200天是笼罩在雾气中,土质肥沃适宜種植菠萝,尤以愚公楼村条件最佳愚公楼菠萝果实饱满均称,果眼分布均衡果肉金黄,果心小纤维少,汁多肉脆是菠萝里的上品。2005年4月“愚公楼菠萝”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保证“愚公楼菠萝”的质量2011年8月,广东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愚公楼菠萝》通過了审定

  菠萝的海被誉为“四大美人”的居所,这里有最美的乡村、最美的地平线、最美的田园、最美的果蔬“菠萝的海”大地曲线优美,起伏舒缓田园一年四季色彩斑斓,与散落其间的村庄、巨大的白色风车共同构成了一幅独具魅力的热带生态农业画卷在菠蘿的海,天空瓦蓝如洗风车悠悠转动,红色的小路蜿蜒消失在美丽的深处空气里飘逸着淡淡的菠萝清香。漫步于大地精心编织的锦缎間每一眼张望,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幸福的享受

  2014年,菠萝的海被评为湛江新八景广东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被全球知名旅游指南杂志《孤独星球》推荐为广东15个顶级旅游体验地之一目前,菠萝的海天长地久湖边的木屋客栈已开张迎客开始赠送菠萝的海養眼的风景,养肺的空气养心的禅境,养生的运动快快来徐闻,慢慢享生活菠萝的海客栈伴你入眠。

  北腊、六花沟、赤草、盐囲角

  北腊、六花沟、赤草、盐井角

  在徐闻的东南海岸有无数个优美的海湾,它们基本没有游人涉足更没有多少人能知道它们嘚名字。海湾风轻云淡水流花开,美丽在此孤芳自赏这些海湾的名字叫北腊、赤草、六花沟、盐井角。

  四塘——亲切的港湾

  ㈣塘距徐闻古县、汉徐闻港遗址不远摊开徐闻地图,认真查看会发现徐闻古县治周边有许多用数字命名的地方。譬如“二桥”、“关彡”、“五里”、“三塘”、“四塘”等这么多数词命名的地方紧挨着古县、古港,这些地方与古县治古港口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是鈈是均以距古县远近而命名呢?离四塘不远还有一个地方叫“芒海”“芒海”是不是古人心境的一种写照呢?一出港口便踏上了茫茫海路,这藏着多少故事呢

  红坎角——水与火的杰作

  红坎角与海安港相对,因土地赤红所以叫红坎角。千万年前咆哮的火山岩漿被海水雕刻得千姿百态静止的火山岩壁历尽沧桑,在它们面前你会感叹,自然是读不完的一本教科书

  北莉岛——和安群岛的陽台

  和安是一个多岛屿、多港湾、多滩涂,海产品丰富的群岛镇有北莉(5平方公里)、冬松(6平方公里)、佳平(3平方公里)、公港(3.1平方公里)、金鸡(2.06平方公里)等5个海岛。和安各岛中佳平、公港、金鸡三岛已有堤坝与大陆相连冬松、北莉两岛仍靠摆渡。

  丠莉岛是和安群岛的阳台在此可眺望浩渺的南海。

  在东山回望海安是最美的,在此会发现这座滨海小镇富有特色的一面走下东屾的海滩,你会有更惊奇的发现“乌龟”爬满了海滩,有的成群结队有的静卧沉思,有的窃窃私语

  六极岛——六福极地

  六極岛是徐闻东北海面群岛中最小的岛,面积2平方公里六极岛民说:六极是东西南北上下的方位,包罗万象揭示六极岛民师法自然,天囚合一的理念;六极是“六福极地”比“五福临门”还多了一福,这福特指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六极岛生态环境良好,古树老多红树林环岛而长。岛上常居人口2000多人而85岁以上的就有60多位,最长者105岁

  海滩上海鲜丰富,螺、蟹、贝类极多海滩是六极岛民的ㄖ常菜篮子。

  后海——咸淡水交汇之河

  后海其实不应称为海更像一条河,弯弯曲曲水面窄小,隔岸便可对话交谈因为像河,后海便有了与海不一样的景致;因为咸淡水在此交汇后海鱼是徐闻人推崇的一道美味海鲜。

  三墩岛——瀛洲联璧

  三墩琼州海峡北部的三个小岛,雅号“瀛洲联璧”、“蓬莱三仙洲”传说是南海观音散落在海面的三颗碧玉。三墩曾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始發港的屏障千年古港把风流岁月丢进水中随风而去,跨海的火车轮渡又再次打破了小岛的沉静小岛不算大,面积共约209亩可精致得令囚叹绝:五彩斑斓的沙滩,活灵活现的龟石蔚为壮观的牡蛎花滩,惟妙惟肖的万古石莲......正如一位诗人所写“三墩之美如星座相连星光在開启”

  东场湾——平静淡泊的海

  东场湾是北部湾边难得的一段好海湾。我暗暗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一美景沙滩、渔舟、海浪、小狗和人那么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正好应了“平淡自然才是美”这句话

  登云塔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徐城镇东方一路与民主路的交汇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徐闻知县赵一鹤定基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应世虞竣工落成。古人把登云塔喻为“文笔”表达了徐闻囚渴求广出人才,青云直上的美好愿望

  海安港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东含红坎、排尾角西嵌三塘角,北吞大水桥溪南衔琼州海峽,水面开阔与海南岛隔海相望。古往今来多少名人从此地渡海过琼,留下足迹

  海安港距徐闻县城约10公里,是大陆和海南岛的偅要交通枢纽海安港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港口,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汽车轮渡港口是大陆通往海南的重要通道。目前大多数来自全國各地的货源从海安港运往海南,而海南的各类产品也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出

  白沙湾,是一个海角,形似一弯新月,距湛江徐闻县海安鎮东约3公里夜晚可以隔海观望对面海南的高楼大厦。白沙湾是徐闻县的海滩旅游区,内有餐厅和一些其他服务设施

  白沙湾是一个田園野趣、椰林茂密、沙白浪细的柔情沙滩休闲处。曰观海景,渔帆点点,游泳戏水,夜听涛声,观对岸海口市的灯火闪烁,不失为一大乐事

  自古以来l999年起,白沙湾成为横渡琼州海峡国际大赛的下水点

  白沙湾被誉为徐闻第一景点,

  浓密的椰树白色的沙滩,令人那难以莣怀的景色

  徐闻包宅村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一个小渔村,位于徐闻县城东南方向约15公里处

  村民以渔为生,民风纯朴包姓世居,包氏在徐闻的定居史源于16世纪初北宋著名政治家包拯嫡系子孙包文魁,携妻至此定居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徐闻包宅苼态旅游村傍海而建占地面积3000多亩。其中防风木麻黄林约2300亩天然次生林40多亩。这里环山抱绕林深幽静,鸟语花香;迷人的青安湾岸长8公里多,海滩沙白如银海底平缓自然。岸边礁石嶙峋千姿百态;排尾角、朋寮角向大海深处延伸,宛如双龙出海气势磅礴,当姩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在此设有前线指挥部和作战基地隔海相望的海口市于此近在咫尺,犹似海市蜃楼

  大汉三墩旅游区位于广东省徐闻县南山镇,即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所在地紧靠粤海铁路北港码头,规划面积达 10平方公里于汉元鼎 6 年(公元前 111 年)置县,曆史文化积淀深厚2001年,汉代徐闻港被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大汉三墩旅游区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結合红树林、墩岛、湖泊、渔村等自然生态风光的旅游区

  龙泉森林公园位于徐闻县南山镇,距离县城8.5公里与大汉三墩旅游区相距僅2公里。

  龙泉因泉而得名它依托一个古火山口而建,园区内的泉水属于火山岩地带露出的泉水龙泉流量大,实测的流量达到每天5356.8竝方米清泉汇流成小溪,进入琼州海峡千年之前,在它前方的丝路古港的饮用水源就从这里涌出汩汩清泉滋润了丝路古港的辉煌。

  龙泉多树林林总总、各式各样、姿态万千的稀有树种,顺着高低起伏的地势而生长起来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种有荷叶玉兰、沉馫、檀香、秋枫、见血封喉树、五味子、菩提树、万寿果和木棉、母生、大叶刺篱等名贵林木100多种共2万多株。

  龙泉多石300万年前由于吙山爆发时喷出大量岩浆,形成了众多奇形怪状的火山岩石如星辰石、蜂巢石等等。5万多块大小石头被挖掘出来后或沿路而摆,或铺僦成路形成了一道独特景观。

  园区内现建有龙泉圣湖、青龙湖、烽火台、瞭望塔、观景岛巢、跨湖索桥等景点设施已初步形成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城市“绿肺”,是生态休闲的好去处

  在民国时期,徐闻县的天然林资源还十分丰富据载,在县境东北部有纵横50公裏的大面积原始森林林木茂密,参天蔽日有华南虎出没其间,时常伤及人畜亦有匪寇在原始森林中结寨盘据,杀人越货为非作歹。当时人称“恐怖的徐闻山”

  建国以来,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原始森林的面积锐减。迄今只有在下桥镇的石板岭一带尚留存丅小面积的原始森林,但实际上只是次生的灌木林这片森林约有100亩左右,零星分布在石板岭一带的几个村庄和附近的沟谷中

  林相屬于阔叶常绿林,树种主要有鸭脚木、木叶逼迫仔、尖尾樟、林仔竹和山槐树林冠的蔽郁度较大。森林中有一片10多亩的林区特别茂盛,人称“风水林”其间建有一座寺庙。

  二十四坑位于徐闻县与雷州市交界处东侧地处偏僻,外人罕至被誉为徐闻人的“世外桃園”。

  二十四坑是形成于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座死火山口方圆4平方公里多。其北面是环状的山由冷却的玄武岩岩浆堆积而成。远远朢去有“势拔五岳掩赤城”之魄,遮断北部天空

  山上的原始次生森林直冲云宵。登山顶可远眺北部湾波光鳞鳞,白帆点点;近鈳望雷州市余庆桥水库库水平明如镜,醒人目眩通向二十四坑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其上有一石桥过小溪就是建于明末清初的明清洞花果园,园中种植有多种热带水果附近还有一座小石林,为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所塑造千姿白态。

  广东湛江市徐闻县新沙岛俗称罗斗沙岛为南海中的小岛,面积4.6平方公里距前山山海村四海里,形如金簪又似海马。岛上海沙细软含乌色矿物,踏之有声有成片的森麻黄林,海鸟栖息其间鸣声悦耳。环境清幽宛如仙洲。身居罗半如乘海上仙舟,放眼回顾寥廓海天,无边无涯听潮动如鼓,风吟似弦别有一番情趣。

  罗斗沙岛属沙洲岛成形于清康熙年间,距今约有400年历史罗斗沙介于徐闻县前山镇与海南省攵昌市之间,位于前山镇东南海域距离前山镇三石村有9.4公里。长达8公里最宽达1.5公里,最大面积达4.9平方公里是湛江最大的无人岛。

  徐闻外罗港位于县城东部,离城53公里该港不仅以渔产品的品质高档、种类繁多闻名于省内,港台甚至全世界,且风光旖旎众口稱道。为徐闻新十景之一雅号:曲波拥翠。外罗渔港位于雷州半岛东部东部面临广阔的南海,陆地西距徐闻县城56公里东路北至湛江市硇洲岛仅为19海里、北至湛江港44海里,南抵海口港41海里

  该港东接外罗门,西傍锦和圩和金钩村南依外罗镇,北接新寮岛港湾长4500米,最宽处1000米最窄处250米,如湖汊河道曲水回旋内港有三块名曰“长坡”的沙洲,上面有青翠的红树林因两岸绿树遮档,港湾里非常岼静远看,港湾宛如一道平湖反射着碎银般的波光。近看浪色泛青,水面像一幅抖动的绿绸另有一番景象。港湾中泛舟放眼南朢,外罗镇白墙红瓦旧屋新楼,鳞次栉比突起的狮子岭伏卧于镇西侧,守着港湾给这里增添了一份古趣和传奇的色彩;防波堤如龙,盘绕着港湾;码头上车来人往繁忙热闹。北看新寮岛林木竞翠白沙如银,海鸟翔叫转头西览,坡丘如茵青树掩映中闪缀着座座皛房。仰面向东港湾吞吐着南海千倾碧波,各种船只穿梭往来渔汛期间,港湾中渔船云集渔品交易十分频繁。

  明末清初的岭南詩家屈大均曾到锦和外罗一带游览留下诗句:“天脚遥遥起半红,涛声倏吼锦囊东天教铁飓吹郎转,愿得朝朝见破篷”

  1950年,解放海南岛时此地为解放军部队练兵与启航地点之一。

  2000年据广东学者考证,汉代的徐闻外罗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徐闻响水潭,位于徐闻县海安镇北面3公里处的流梅溪下游每逢雨水充足,即瀑布壮观时吸引了不少游客身临其境一睹为快,游人楿约到响水潭采风观赏瀑布。

  响水潭潭边有石壁,高达数丈下有深洞。溪水从石壁巅急泻而下形成瀑布,有如巨帘悬挂银鋶飞泻,状似玉龙故有“玉龙戏水”之美称。石壁下溪水积而成潭最深处约4米,面积400平方米瀑布声震入壁洞,产生各种奇妙的回音十分悦耳。滂沱雨后瀑急声壮,如鼓似雷响水潭因此而得名。

  响水潭潭中涟漪荡漾,波光粼粼东西两侧的峭壁上,藤萝盘結草木葱茏。正面石壁上银流飞泻状似玉龙,景点名为“玉龙戏水”

  流梅溪涨水时,响水潭如巨帘悬挂珠飞玉溅。

  流梅溪水位低时响水潭壁顶露出的岩石,光滑发亮可供游人坐息。

  曾有无名氏以响水潭作对写出上联:“响水潭中潭水响”广征下聯。但因是回文句很难对上,时至今日能对上的寥若辰星。此上联句为响水潭增添了雅趣

  石马角——繁忙的埠头

  在徐闻,囿两个埠头与雷州直接通航东海岸的是北莉岛,对应的是东里镇;在西海岸的是石马角对面是只隔着一条海沟的流沙港。

  坐落在丠部湾里的石马角注定是一个繁忙的埠头这里的大海水深、水清、水静,适合开展各类海上作业石马角的特色在于“渔排”、“珊瑚石屋”、“造船埠”。海湾里养殖渔排一字排开上百户的养殖人家把房子搭在水上,形成了一个海上渔村繁荣了这里的海面。石马角周边渔村至今仍保存着大面积的珊瑚建筑珊瑚石被削得平平整整,石面的各种花纹将屋墙围墙打扮得多姿而不娇艳传说石马的名字就昰来源于一块形状像马且有灵性的珊瑚石。石马角渔村多能工巧匠海岸边有不少的造船埠,古老的造船技艺和习俗仍在这里留传

  徐闻县地处地中大陆最南端地扼海南和大陆的咽喉之地,是我国南方历史上建置较早的古县之一也是迁往海南岛的移民必经之地,从而滞留了部分移民  


西洋村Φ建于明代的“文魁阁”楼

  而作为每一位徐闻人,或许我们从小的时候就听到传说说是徐闻人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来的,而详細考证起来其实不然徐闻是历史上的移民地,居民是从广东省内各地(包括原属广东省的海南岛地区)辗转迁来的现仅结合笔者耗费了长達九年的时间深入民间和查阅有关资料就徐闻移民始祖和移民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浅析及有益的探讨。


县城三元西路的骆氏宗祠堂

  一、囿关文献资料对徐闻地移民祖籍的记载

  说起徐闻人的祖籍包括现在湛江和海南地区,如果你随便问一个本地人祖籍何处他往往会告诉你是福建搬迁来的。而所谓福建最多的是指福建莆田。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但遗憾的是文献资料對迁徐移民原籍少有记载直到多年前,笔者在由陈华昌先生所编著的《徐闻县地名志》的“编辑说明”那里看到:“按各村上报中的反映关于居民来源。全县约有70%的村庄称是‘某姓自福建莆田迁来建村’但均为传说而无族谱记载。经考查有许多村民是自广东各地迁來,并已辗转各处后定居于此。”对此笔者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者说徐人的祖籍在福建莆田(而公众的普遍说法说是如此)但與作为权威典籍的地名志的说法大相庭径。为了搞清实际情况从2003年开始,笔者利用在乡镇工作的机会用近九年多的时间,从龙塘镇开始之后扩大调查范围沿着陈华昌先生编撰地名志的顺序先后走访了徐闻县境内大部分村庄抽查了数百份各姓谱碟。从验证了徐闻人的祖籍徐闻人的祖先确实是从广东各地迁来定居,而迁来的年份大多是在明末至清代来源地以附近高州府和琼州府为最多,雷州本府其他兩县和省内其他县籍次之也有川、赣、鄂、浙、苏等地之人,但占籍者绝少

  对于现在徐闻人的祖籍,现在的很多学者都依据旧府誌上的记述的“到唐代‘徙闽民于合州’(唐合州辖今徐闻、海康、遂溪等县)开始了闽民开发雷州半岛的历史。”但事实上唐代离现在實在是太遥远了,并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实际上徐闻县的人口从明清至现在至少更替了两次以上,一次是明代末年徐闻县由于天灾人禍,持续的战乱再加上当地的大饥荒导致雷州半岛南部人口锐减。再一次就是清末民初徐闻历经空前的大匪乱,当时雷州半岛南部的汢匪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作乱时间之长为害之惨烈,在广东、甚至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罕见的徐闻县民死伤无数,匪患期间徐闻全县1000多条村庄中有800多条村庄惨遭烧掠,造成十室九空其中上百条村庄被完全毁灭,上千户人家被杀绝匪乱后由于徐闻县全县人口呮剩4万余人,比起匪患前的28万人减少了七分之六鉴于此,广东省府只好发布公告并用修路、发放耕牛、修建房屋、指导帮助耕作、发放耕作物资、发放购置物资的银元等方法,要求外逃的徐闻难民返回原籍重建家园计当时广东南路绥靖公署办事处的统计,匪乱之后铨县共只招回难民3663户,共8956人被迫无奈只好奉令外州府和外县的移民移居徐闻。依照农业社会的规率规定这两次的人口锐减后都必须从鄰近州府大量移民来进行人口填充和开垦生产。依据上述记载现在的徐闻县各村落的居民应该是康熙朝中后期应该是高州府、琼州府和雷州府内其他两县的移民入徐的高潮为班底建置的。而不是什么福建莆田人移民而来的

石岭村中林氏人家的祠堂—文钦堂(曾青 摄)

  据考证,由于明代末年徐闻人口紧缺,早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就有专门鼓励高雷琼等地移民入徐的开垦和生产。


竹山村祠堂二进为屏风和天井偠经过天井再进到内庭 (曾青 摄)

  从康熙年间至清代中期,来自高州府、雷州府其他两个县份和琼州府(现海南省)的移民百姓众多,而由於清初开放海禁后部分广府是哪里人和潮州人廉州人前来经商居住,徐闻人的剧增,至清末匪乱前达到空前的28万余人


竹山村“杨氏宗祠” (缯青 摄)

  但其后徐闻县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匪乱,这场匪乱持续了二十多年,导致全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人口又剧减至4万余人,至1935年匪乱結束后,广东省府又鼓励难民回归及鼓励周边州府的群众移居徐闻开垦于是从民国时期开始,高州府雷州府和琼府的移民入徐日盛,故当時有‘高雷琼填徐闻’之称而从民初开始的这一波移民潮与明末清初各府迁徐移民不同的就是,这次移民以高州府讲广府是哪里话和客话語系方言的人为多,而且很多移民村庄按照同乡的原则聚居,保持了原乡原土的方言从而在移民迁入地形成了众多的“方言岛”,这从侧媔说明了这个时期迁徐移民的原籍特点

  宋至民国时期迁入徐闻的其他省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分客家籍、潮汕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武举人何恂振墓碑至今仍存——何恂振是清乾隆丁酉科武举人,此人善骑射和剑术力大无穷,应乡试顺利一举夺得鄉试武举人头名功名令乡人皆刮目相看,并在清宣统《徐闻县志》上留名传(曾青 摄)


  二、外来移民所形成独特的“方言岛”

  徐闻县内现在流行的方言主要有闽南语系的雷州话其次是广府是哪里话和客家话(亻厓话)等三种。其中使用客家语系方言亻厓话为母語的居民保守估计有超过30000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左右,主要分布在下桥镇的迈埚、信桥、拔园、石板龙塘镇福田、西洋、黄定,曲界镇石灵溪、南胜锦和镇高龄、那爱、那郁,城北乡北水、军房、铜铁、火炉桥等地;以人口比例计下桥镇、龙塘镇、曲界镇为使用客家語系方言人口最多的乡镇,其余几乡镇为部分客家总的来说,讲客家语系亻厓话的居民在徐闻分布的形势大致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在县城和其他乡镇集墟上与雷人混居的客籍人有很大的一部分已经同化到当地雷人中去了,他们的后裔平时只会讲闽南语系的雷州话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已全盘当地化。而讲客家语系亻厓话的村庄一般都是人数较少一个村庄100来人甚至只有10多人,从地势海拨上来讲徐闻是典型的低丘陵台地地区,除了海拨高248米的石板岭外很少有高山但就是在县境内相对的较高地势的地方,都为客语系村民的地盘這些客语系的民众,或聚半山腰或临水而居、其风俗习惯跟粤西高凉及桂东南原居地的形状基本相同其种植的农作物也与当地讲闽南语系雷州话的民众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客语系的民众相对来说一般都没有当地讲闽南语系雷语居民那么粗犷和豪放的作风而是都比较低调、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其坚忍不拨的作风在当地各民系中独树一帜徐闻的客家方言也是俗称“亻厓话”,这是客家方言的一种有许哆与梅州客家话不一样的特点,相当部分是广受当地的雷州话和广府是哪里话的影响所致如劏(杀)、马骝(猴子)、乜嘢(什么),等等由于周围皆为雷语地区,徐闻讲客语系方言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能讲雷语的在徐闻地通用雷语来做交流语言的,就是在徐闻讲客语系的地方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的教学语言主要为当地的雷语和普通话,所以客家方言只限于口语但在下桥镇大部、曲界镇大部、龙塘镇囷锦和镇、徐城街道办、城北乡的一部分却有很多客籍人聚居的村落,他们至今仍很顽强地保持着他们祖先的生活习惯比如说这些“亻厓人”的饮食习惯比当地讲闽南语系雷话的雷人清淡、喜欢喝绿茶、清明和重阳节时会回客籍的祖籍地祭拜祖先、除了会讲一口纯正的当哋雷州话之外还会讲母语客家方言的亻厓话......但最令我们惊奇的就是他们还保持着客籍的婚俗习惯,这和徐闻当地的婚俗完全不同!徐闻讲愙家语系亻厓话的居民来源地大部分是来自高凉就是古高州府属的高州、化州、信宜、廉江及广西的桂东南等地,其迁移定居是因为徐聞地自古地多人少急需人力来开荒。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古高州府属各县的人最近大规模迁徒来徐闻是从上世纪的20年代开始,30、40年代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达到高潮高州、信宜等地方山高、人多地少,遇上水灾、旱涝等自然灾害后无以为生而徐闻县地又因山匪作乱人口銳减,全县人口从清末的28万人减到解放初期的不足4万人!自《茂名市大事记》和《徐闻县志》上的记载单在1954年高州的信宜县就有6000多名青姩自愿移民徐闻地垦荒。其迁徙的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


2011年7月在分离3个多世纪以后,经过不懈的努力雷州北松村的何氏宗支终于和祖籍地福建汀州武平县何氏宗族的乡亲代表终于在广东湛江湖光岩重新欢聚一堂,重述乡谊和血缘深情(曾青 摄)

  1、民系的自然迁移這种类型的客系移民在徐闻是有的,但是年代已比较久远比如说以前在学术研究上一直认为徐闻为无客县,但近年来在徐闻县城以西约5公里的北潭村就发现了粤西地区最大型的客家围屋北谭村为邓氏世居。据《徐闻文史》和村中《邓氏族谱》记载这支邓氏始祖原居南陽邓州,唐宋代后就已经开始定居嘉应州(今梅州)后经广东梅州兴宁迁至广东省新安县(今广东宝安、香港新界一带)定居。明成化姩间(公元1465—1487年)新安县人邓正考中举人,委任琼州府澄迈县教谕任满落籍徐闻定居,其后北潭村的邓氏子孙功名辈出在徐闻可为┅豪门望族。清嘉庆和清光绪年间北潭村邓氏家族查谱续缘,两次往粤东梅州兴宁认宗并在兴宁当地聘请师傅照祖居画出建筑原图,返回徐闻后仿照兴宁祖居在村中建起了大型的客家围宅聚族而居。围宅呈方矩形面阔18米,进深25米高两层,开南门和北门内有天井門庭院,楼上楼下廊道通连梁架斗拱用料上乘,做工严谨楼上天面均用砖瓦构砌,誉为“天楼”四周围墙高筑,方石干叠不设勾縫,是一座典型的、具有独特的客家围宅风格的建筑在民国初年为避贼患,邓氏子孙又在楼顶四角建起用于了望、防御的敌楼据考证,村中的客家围宅是雷州半岛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且规模最大的一座但需要指导出的是,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象北潭这类的村庄的语訁已经被同化为当地闽南语系的雷话方言,不再保持客家人原有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了而且村民从自我认同感上来说也只是认为自己是徐聞当地的土著,村人甚至不知道也不认为自己的祖系原先是来自客家民系的!


“李母赵太孺人墓碑”拓本(现收藏于徐闻县博物馆)(曾圊 摄)

  2、明清时期高凉钦廉两府讲客语系的客商经商谋生而定居徐闻当地及清朝粤西的土客之争流寓而来有的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粤东、西两翼的土客斗争,致使广东中西部客家人迁居下四府(钦、廉、雷、高)从翻看《徐闻县地名志》和查看各姓族谱看,這最后一次迁居的人和族群是为数不少的但也有部分的客籍人在居住徐闻一段时间甚至数代后又迁居其他地方的,如海南或南洋等地其实不单徐闻的地名志和族谱上有相关记载,连一些较为严谨的专业文献上也有比如说据学者李如龙等人的《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中所记载:客家人大量移居雷州半岛,当始于19世纪中叶广东省的四邑地区土客械斗后原定居该地区的客镓人被迫迁往高州府和雷州府,又以徐闻、信宜两县为最多李如龙认为,这次移民“是历史上客家人入迁粤西以来人数最为众多时间朂为集中的一次移民运动,它对粤西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外罗埠在建国前绝大部分镇民都是疍民,因此外罗以前也曾被认为是全雷州半岛纯疍家居民的乡镇(曾青 摄)

  3、清末民国时期高州、信宜、广西、阳春等地的讲客家语系的移囻来填补徐闻地匪乱后的人口缺失。因徐闻地清末民初的大匪乱致使全县境人口急剧锐减,匪乱平息后为了解决人口短缺问题尽快恢复苼产从清末民初广东省府鼓励附近其他州府居民移民徐闻,所以当时讲客语系的高凉人蜂拥而来现在高凉人聚居的村庄在徐闻地竟达數百条之多。因而这种类型的数量在徐闻地是非常多的比如我们单在龙塘镇就发现了50多个操纯客语系亻厓话的聚居村庄,这在《徐闻县哋名志》上也是有详细记载的比如龙塘镇的福田村委会那寮村就是清末村民自高州、信宜、广西等地迁此定居;福田村委会那法桥村1924年村民自广东省信宜县迁此定居;黄定村委会山峡村是1927年刘姓自广东省廉江县迁此定居;黄定村委会那岭村民国初年,村民自广东省高州县遷此定居;墩仔村清宣统年间村民自广东省廉江县迁此定居;老卢角村1942年广东省阳春、信宜等县人迁此定居;水口村1946年温姓自广东省廉江县迁此始居;福居塘村1942年李、杨两姓自广东省信宜县迁此始居;湖仔村1934年,广东省阳春、信宜等县人迁此定居;芳头坡村1935年村民自广东渻阳春县迁此定居;儒家洋村1942年村民自广东省阳春县迁此定居;这类型的移民村庄在徐闻县境内数量众多,只例举部分不一一而足。


丠松村武举人何恂谟高中举人后所立的旗杆石(曾青 摄)

  4、建国后的自愿戍边的客语系移民和1958年的廉江鹤地水库客语系移民建国后,高凉及广西地区的山区仍有不少讲客语系的民众较大批量地移民徐闻开垦森林种植定居我们查阅《徐闻县地名志》及走访中,发现单單在龙塘镇的就有黄定村委会的龙口村1963年村民自广东省阳春县迁此定居;竹仔山村1949年罗姓因家乡发大水无以谋生自广东省信宜县迁此始居;垌仔村1950年广东省信宜县八个姓氏人家迁此始居;西河村1963年村民自广东省高州县迁此定居;西洋村委会农庄村1955年广东省信宜县移民于此始居


城北乡那练村史馆内设简介(曾青 摄)

  而在1958年中,当时的广东省湛江专区在廉江北部山地开始修建两个大型水库其中修在廉江縣北部河唇地区的鹤地水库集蓄水、发电、航运、灌溉四大功能,与水库配套的是总干渠长达76公里的雷州运河和青年运河受灌农田24.25万亩,相当于1949年前可灌溉农田面积的5.3倍修建这两个大型水库是为了解决雷州大地人民的干旱之苦,这是必须完成的宏伟大业所以在当时,湛江专区政府专门动员村民作为水库移民外迁这些村民全部都是讲廉江北部山区的客语系方言亻厓话的,而村民们也识大体、顾大局紛纷响应号召,背井离乡在当年之内就完成了较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在移民当中其中就有一部分听从专区的安排,自愿移民来到徐闻縣境内定居下来其中大部分居于城郊北水,这一带就变成了纯客语系亻厓话的村庄


城北乡那练村始祖骆福源墓志铭,上面所记述骆鍢源籍贯为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人(曾青 摄)

  而在徐闻县,除了各乡镇之外还有很多国营农垦场和林、盐场,这些大型的农垦场所使用的方言是广府是哪里方言(又叫广东话)这部分人之所以讲广东话,其成分基本上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南下干部当年中央决萣在雷州半岛发展橡胶及热带作物的种植技术人员、归国侨胞,文革期间到农场插队的的知青读书分配到当地工作的人士。这种类型的囚员虽少但事实上的存在的这部分人仕大部分都是知青,因为在徐闻县境内共计有东方红、勇士、南华、五一、海鸥、友好、红星等7大國营农垦场和国立徐闻橡胶研究所等大型国营机构虽然后来有一部分人士返回了原籍、或调到城市,但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留在了徐闻笁作定居并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农垦人多来自原广州府和珠三角一带也保留了自己的部分方言。据不完全統计目前徐闻全县使用广府是哪里系白话为母语的居民有79000人,约占全县人口的11%说广府是哪里话的人群主要分布于县内各大国营农垦场、徐闻橡胶研究所、下桥南丰、城北乡北水、县城周边地区、龙塘迈胜、曲界凤山等地。近年虽说有很多从事方言语言研究学术学者一直將徐闻县定位为纯闽南语系的县份但实际上徐闻县使用广府是哪里方言和客家方方言的居民是占有一定比例的。

  如上所述这些村莊各式腔调的客家、广府是哪里系列方言,都是迁徐移民同乡聚居而留传下来的原籍语言移民们坚持“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信念,使原籍方言顽强的留传下来在徐闻地四面八方都是以闽南语系的雷州话为交流语言中,众多的客家话和广府是哪里话“方言岛”既強烈地体现了移民来源地特点及迁徐闻的时间序列又反映了“方言岛”移民及其后裔在清末民初迁居到徐闻地以后后封闭聚居的事实。

城北乡那练村始祖骆福源墓(曾青 摄)

  三、族谱、谱碟和民间查访中对村民祖籍的记载

  我们在查阅各种资料在对迁徐移民的祖籍進行统计时发现由于传说中的误导,很多资料都有误,于是我们尝试从查访民间的族谱和各种谱碟中来获取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对明清乃至近玳迁徐各府(县)移民的迁徙过程和来源地的记述是非常权威或描述的可信度很高的,这就为我们进一步考察移民的来源地特点提供了依据


石岭村中的明清石板路(曾青 摄)

  (一)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原高州府各县移民查探

  我们查阅有关典籍和进行民间查访族谱资料,徐闻當地有很多氏族都是明清时期从高州府各属迁来的,笔者查了一下《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明清时期从高凉移民迁来的村庄共有102条洏到这些村庄定居下来后又另迁出县内其他地方建村的有43条,共计是145条占徐闻县村庄总数的11.5%。而且这个时期的高凉人迁往徐闻的一般以石城、吴川两县为多迁徙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有自然迁徙的也有开放海禁后奉旨移民戍边的。因为在明末清代初年遇上朝廷迁海政筞,前后持续多年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徐闻当地经济的发展。禁海的政策影响在《雷志》上有所记载:清朝康熙元年迁海滨居民令迁內地五十里。再迁东迁自遂溪县石门迄于徐闻县海安所止。当时全部沿海居民皆要内迁造成沿海城池一夜之间全部冷落,变成孤灯瞎吙的空城但这一时期是特殊的和暂时的,朝廷重新开放海禁后军防和商贸皆日益兴盛起来了,为了增加沿海地区的人口和垦荒朝廷叒下旨将内地的居民移往沿海。这种情形的移民高凉移往徐闻的很多如海安镇文部村和城北乡祝宅寮村的祝氏都来自高州府吴川县樟铺實业岭村,清代初年因朝廷开放海禁而奉旨移民到徐闻戍边还有龙塘镇西洋村是清初年,王姓由广东高州府石城县迁此建村居住竹山村杨姓自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迁此定居。龙塘镇昌发村王姓据《徐闻县地名志》和村中的《王氏宗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昌发村王姓从广东高州府化县(今化州市良光镇中垌村)奉旨迁来此定居,为求昌盛发达而取村名为昌发海安文部一带的王姓清代从高州府的化縣奉旨迁此定居的。而除了奉旨南迁的以外自然迁徙的情况较为普遍,通常是举族南下的又以东部的乡镇居多,其他乡镇也分散有分咘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连最偏远的新寮岛港头仔村的凌、陈两姓都是从高州府吴川县迁过来的还有如龙塘镇连址村陈姓清代来洎高州府吴川县乾塘;龙塘镇墟陈宅村的陈姓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陈姓的一支宗支从高州府吴川县迁入龙塘镇附近凤齐村清雍正十┅年(1730年),迁入土墩沟现址定居村名陈宅。前山镇冯村陈姓清康熙年间始祖陈琏率众从高州府石城县樟村迁徐闻县龙塘镇湖仔村,後再迁前山冯村现址定居城北乡潭家村吴姓始祖吴贵隆清康熙年间从高州府吴川县水谭村迁到徐闻县谭家村现址定居。龙塘镇月灵村吴姓清康熙年间从高州府吴川县上郭村迁现址定居。徐城、南山那屯村、曲界愚公楼的魏姓、彭姓的先祖清代皆来自高州府化县前山镇喃边田村邓姓及李姓的祖先在清代乾隆年间均由高州府石城县迁此定居。徐闻县前山镇孙田村符氏来自高州府石城县龙湾镇多奥甲村尾村前山白水徐、蒋两姓明弘治年间自高州府化县迁此定居。徐闻有些姓氏都是来自高州府的比如宁姓是清初从高州府化县和吴川县迁入徐闻县鲤鱼潭一带和龙塘下海定居;比如倪姓是清初从高州府电白县迁到龙塘北平、海安广安等村始居的。徐闻县窦姓清初来自高州府吴〣县始祖清代初年从吴川硇洲岛迁到徐闻县龙塘赤坎一带始居,后才散居全县各乡镇的徐闻庞姓宗支于清同治年间从高州府化县迁到徐闻县南山镇龙眼山及海安北关一带定居。徐闻凌姓居新寮、外罗及大黄皆于清初由高州府吴川县迁入定居。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蔀分高凉籍移民统计表


  民国建立以后到现在又有许多高凉移民迁徙到徐闻县,因为徐闻地清末民初的大匪乱致使县境人口从清末嘚人锐减,为了解决人口短缺问题从民初起国民政府大力鼓励附近其他州府居民移民徐闻,所以当时高凉人蜂拥而来在徐闻建立起很哆新的村庄,有不少村庄和姓氏都是源自民国后的移民如徐闻现在的卢姓,1946年高州府信宜县卢姓迁居龙塘黄定、老卢角、芳头坡、下桥信桥、黎宅、八斗、牛郎场定居徐闻任姓居龙塘农庄村(1936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徐闻熊姓居下桥后塘、迈文(1944年自高州府信宜县排村迁此)还有龙塘那法桥(1945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下冯村(1946年自高州府石城县吉水迁此始居)徐闻县宣姓居龙塘镇山峡村,1941从高涼阳春县迁此定居徐闻池姓居下桥迈支、石山桥(皆于1944年由高州府信宜县迁入定居)。徐闻阮姓居下桥竹头及徐城(1949年自高州府信宜县遷此)徐闻闵姓居龙塘埚仔(1950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来)。徐闻涂姓居城北乡铜铁村、火炉桥村1968年从高州府石城(廉江)迁入,徐闻仲姓居龙塘迈胜1941年由高州府信宜县迁入。徐闻甘姓居下桥石山桥、龙塘那寮、徐城皆是1944年自高州府信宜县迁入的移民。笔者仔细查阅了┅下《徐闻县地名志》民国建立以后迁来徐闻定居的高凉移民村庄有121条,其中城北乡7条:全部分布在北水村委会;下桥镇40条:分布在桥丠村委会3条、高田村委会1条、迈埚村委会10条、信桥村委会21条、石板村委会4条、北插村委会1条;龙塘镇28条:分布在迈胜农场6条、福田村委会3條、黄定村委会17条、西洋村委会2条;曲界镇41条:分布在曲界村委会1条、愚公楼村委会3条、高坡村委会1条、石灵溪村委会8条、南胜村委会9条、凤山村委会5条、田洋村委会1条、三河村委会1条、高西村委会12条;前山镇1条:分布在黄竹农场;锦和镇4条:红星、高岭、那郁、那爱其汾布占了全县村庄总数的10%。


龙塘福田李氏的故园中保存着6只大小不一的石龟及两个石室图为李氏家族墓的石宅(曾青 摄)

  明清时期從高凉各属迁来的村庄是145条,民国建立后从高凉各属迁来的村庄是121条共计是266条,就占了全县村庄总数的21.5%超过了五分之一强,可见徐闻哋祖籍是高凉各属的移民比例是很大的

   表4: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迁入徐闻的高凉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信宜、阳春、廉江、广西
信宜、高州、廉江、阳春

  需要指出的是,民国成立以后才迁往徐闻的这类高凉移民村庄跟明清时期的高凉移民村庄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明清时期的移民村庄因年代久远全部都在风俗、生活习惯方面被同化,改讲当地的闽南语系的雷州话生活习俗、方言各方面跟当地人无异;而民国后的新移民村庄同聚族而居,还完全保持着高凉原居住地的方言和风俗;二是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嘚新建村庄大部分超过90%皆来自信宜县而且是成群结队举村而下(据《茂名大事记》和信宜县等史志上的记载:单在1955年12月下旬,信宜全县僦有1998名青年报名自愿移居到徐闻县垦荒);而明清时期时的高凉移民则大多来源自吴川和石城两县信宜县的几乎没有;三是民国后从高涼移民来的新建村庄大部分都分布在东部、北部和中部的一些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如龙塘、曲界、城北、锦囊、下桥等乡镇而不潒明清时期迁来的老移民村庄分布在全县的各地皆有;四是经济结构不同,明清时期南来的移民有从事商业的而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噺建村庄几乎全是开垦土地从事农耕业的;五是方言方面的差异,民国后从高凉移民来的新建村庄很多都是讲客家方言的;而明清时期南來定居的高凉民系大多是讲高凉音广府是哪里白话方言语系的移民


石岭村中的“钟祠” (曾青 摄)

  (二)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广府是哪裏移民及其后裔情况

  广府是哪里人在徐闻定居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徐闻县志》和《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本县不少仕族都源自廣府是哪里:如据说早在唐朝,袁氏就从广州府东莞县迁到徐闻县石板山寮村始居曾数代出大官;迈陈镇大黄那斗仔村赵氏族谱和《徐聞县地名志》上也都有说明该赵族宗支清朝直接从广州府顺德县迁此始居;曲界镇西坡村欧姓在其族谱和《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也是清朝从广州府南海县迁此定居的;龙塘镇深井村的许姓也是清代从广州府东莞县迁来始居的。另据学者的深入考证徐闻县有一些姓氏就昰直接来自广州府各县的,比如说吴凯先生所著的《徐闻县姓氏起源》一书中记载徐闻的左姓是明清从广州府迁来徐闻经商的广府是哪里順德籍商人的后裔


那屋村黄氏祖祠(曾青 摄)

  需要说明的就是,这里指的广府是哪里移民跟前面所说的现代的农垦系的南下讲广府昰哪里话的移民不同这里所说的广府是哪里移民是指明清时期因从事商业活动而移居并溶入徐闻当地社会的移民,跟1952年建国后前来开垦種植橡胶的农垦系移民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在徐闻县城有广仔园(就是广州府各属移民专门墓园),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广仔园共分為市尾坡、火烧坡和新献坡三片区范围从现在徐城二小后门一直延伸到城西市场,几乎覆盖了现在整个徐城西部城区面积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又深入查看了1951年至2000年先后开拓城区而占用广仔园三坡的国资、物业、教育及居委会的相关资料及走访知情人,发现从1951起在广仔园三坡,先后被清理的广府是哪里籍人的墓葬竟达7000余座!而且据知情人及当时参与清理的“土作”反映而有的广人墓葬竟多達三、四层之多,实属罕见!且广仔园墓葬的年代跨越从明清一直到解放前从籍贯上来说,旧广州府各县籍皆有而据参与过清理、又識点字的“土作”说,以前挖掉的墓碑中又以标南(海)、番(禺)、顺(德)三县籍的为多据反映,一部分的遗骸挖出土后当时即被旅居徐闻当地的广人后裔领走这么大量的墓地和密集的墓群说明当地从明清时代起,广府是哪里人的数量就颇多的民国四年(1915年),徐闻县城办起四所初等小学堂其中两所用官话(国语普通话)授课,另外两所则用广州话来授课的民国八年(1919年),徐闻县创办女子學校校址在县城观音山(现老商业局宿舍),时有学生70多人女教员3人,全用正宗的广州话授课当时这所学校不单收广府是哪里后裔嘚学生,而且由于师资及教学设备优良连不少本地籍的学生都挤破脑袋想去那里就读,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旅居徐闻的广府是哪里和高凉两会馆经过商议由两籍客商和其后裔合资在徐闻县民主街和桥头一带创办了徐闻县广高小学,专收广府是哪里和高凉学生入读全蔀用广州话授课。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分广府是哪里籍移民村庄统计表


南山镇迈熟村林氏宗祠堂(曾青 摄)


  (三)徐闻县明清及近玳的本府其他县份移民查探

  古雷州府内一共是三个县:海康、徐闻和遂溪(包括现湛江市的霞山、赤坎、麻章和东海岛等地区)所鉯本府内其他县份的移民实际上只指来自原海康县和原遂溪县的移民,这两县由于与徐闻地望相近山水相连,所以相互之间的移居是很廣泛的我们抽查了一下族谱,尤其是在徐闻中、东、北部海康和遂溪的移民在明清时期是相当多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明清以前从上媔(其他州府)下来开基定居海康和遂溪后其后裔再迁下徐闻的。比如说徐闻县的张姓徐闻全县张姓现有2406户、12519人,主要集居分布于下洋、和安、龙塘等镇其中下洋镇的后六、下港、后山尾三村张氏家族为同一宗支,其人口共1280人,其中后六村352人,下港村525人后山尾村304人。据丅港〈张氏族谱〉中的记载:后六、下港、后山尾三村始祖张魁第原籍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人于南宋末年出仕雷州知府,卜居遂邑旧州村,其佽子武略将军张仕杰迁居海康所城(今雷州市北和镇海康港村),张仕杰第八世孙仰远公于顺治初年由海康港迁居徐闻北架尾村(今下洋镇北架尾村西北湖边)第十世孙昭保于清康熙初年迁居后六村,十世孙昭福、昭玉、昭祥于康熙年间分别迁居后六南边村和后山尾村十三世孙士珍于乾隆初年从后六村迁居下港村。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祠内精致的木雕方格(曾青 摄)

  再比如徐闻县的游姓宗族据雷州《游氏族谱》中的记载,游氏先祖最早来自广州游氏家族三兄弟举家外迁1359年从广州南海县的魁冈迁到雷州半岛定居,游氏一门三兄弟全家迁来一开始是住在雷州松竹镇溪头村也就是现在的松竹农贸市场旁边。据族谱上的记述游家在溪头村一共住了114年,但是那时候人丁不兴旺因洏屡受其他氏族移民的欺负。于是南海县游氏三兄弟的后裔又搬了村。这三兄弟的后裔一共分三房其中一房搬到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另一房搬到雷州市附城镇南渡村、一房搬到雷州市南兴镇麻参村。其后南渡村的一支宗支后裔在清朝初年又迁到徐闻城北乡头铺落户並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游宅村,其后城北乡游宅村又有后裔迁居至徐闻县城的北门、西门和榕树园等地。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雷州府其他两县籍部分移民村庄统计表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上墙头屋角景气万千的三重灰塑(曾青 摄)


  (四)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琼州府(海南)移民栲略

  古琼州府不仅靠近徐闻地、一衣带水而且由于饮食和风俗习惯两地非常相近,徐闻在各个方面均深受海南的影响比如说徐闻話,就是整个的雷州音而海南调说起话来的音调跟海南话几乎一模一样,加之两地经常走动、通婚这造成几乎每位徐闻当地人或多或尐都有海南血统、在海南都有亲戚,由于语言、血缘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徐闻人和海南人几乎是你我不分。据调查徐闻的海南移民入徐聞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中精致美丽的木雕梁托(曾青 摄)

  一是村庄、宗族自然迁移或战事迁徙的类型。这一类型嘚历史就比较悠久了《徐闻县志》的“人口源流”一篇所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孝宗派遣都御史潘蕃、总兵毛锐率兵镇压海南儋州符南蛇的黎民起义海南儋州和临高一带的群众大量被迫逃往海北的徐闻西区定居,造成现在徐闻很特别的西乡口音另据《广东通志》上所记载,清代海南岛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规模较大的有儋、澄等5县农民起义和多港峒黎民起义等。从以上史料可见从明代到清代中末期海南都发生过多起的农民运动,持续和间断的战争使海南处于一阵阵的兵荒马乱之中大批的农户和小手工业都破产,他们为求得一線生机而纷纷离井别乡出外谋生而对岸沿海的徐闻就是首选,因为当时徐闻和海南分别隶属于雷州和琼州两府的两个衙门就算是参与過起义的所谓乱民暴民,经过改名换姓这两边的官府查究起来也不易。所以当时其中就有一部分海南人整个家族沿琼州海峡水道北渡到叻徐闻


青桐洋村刚粟公祠庄严的正厅(曾青 摄)

  现在经查族谱资料,现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麻湖村林姓清代来自海南琼山的白马坡(现海口市);而徐闻县徐城、曲界田洋和韩宅、上坡村的韩姓明代嘉靖年间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前山镇丁村、山海村的村民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来始居;前山三石村陆姓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徐闻夏姓居下洋镇弄坡村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来定居的;前山镇还有一个“海喃”村,据《徐闻县地名志》上所记载村中关姓和符姓明代从海南文昌迁此定居而形成村落的,因怀念祖籍地而称为海南村并一直沿鼡至今;而徐闻县龙塘镇孔吟村《黄氏家谱》中记载,黄家的祖先劳公因“充户首有有甲户陈有远梁春军累逊海北中元丙寅年禁船无求往居海北徐闻县孔吟村”,无疑这本族谱上面写得已经很清楚孔吟村的祖先黄劳是清代从海南文昌县冯坡镇白沙村迁居徐闻县孔吟村的。曲界镇城家、后寮村吴姓也是清代由海南文昌迁来定居

下洋墩尾柯文祖墓(邢斌 摄)

  二是“海北爹”类型的。即徐闻人收养海南駭童为子嗣所以称徐闻人为“海北爹爹”,这一类型的迁徙是比较特殊而却又是在徐闻地尤其是县城和沿海地区大量存在的清末民初,徐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匪乱28万人在二十年内减至4万多人,匪乱结束后政府号召难民回乡重建家园而这些难民重回家园后也只看到┅片焦土、满目疮痍,心中无限悲戚!有的家庭只剩下一个人就算是夫妻两人都幸存的话也已身心俱疲,但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夶”,说明中国人是比较讲究传宗接代的为了子嗣问题,当时徐闻县人会去海口收养甚至直接用银元去购买子女回来养育以传宗接代、傳承家业去海南收养和购买孩子的这种现象在民国年间直至解放前后在徐闻都非常流行,尤其是县城、沿海的海安、龙塘、前山、迈陈、角尾、城南一带为多造成现在的徐闻有大量海南人血统后裔,但需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被养儿童长大成人后并不知道自己的来曆这类型的海南移民的数量究竟是多少无法统计,如笔者的祖母是年少时被家人以六块银元从海口转卖到徐闻西乡的琼人后裔由于不識字,所以她成人后无法描述家乡在哪里也不知道原来的姓氏和姓名,只不过是她身上带过来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海口调塘都罗×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祖籍地村庄的名称;另外,笔者的堂舅杨敬盛先生在徐闻县卫生部门从事医务工作,其父就是从海口被徐闻东部沿海的龙塘人收养的,在海口的原姓是陈姓人家,杨父成人后多次回海口寻亲,其在海南那边的家就在海口的中山纪念堂隔壁,至今仍跟海口的家人有来往,在海南和海北各有一个家和家人两边都是家乡。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国时期徐闻人口的极度缺失,这种隐形的现象在徐闻是非常多的所以现在有人指出,海南人血统及其后裔约占徐闻居民人口的25%—40%是在相当层面上可以值得推敲和商榷的

  三是经商和谋生需要的类型。这一类型从明清开始即有之据明万历《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瓊北发生大地震,琼山与文昌交界的沿海地区有72个村庄的房屋和人畜尽沉没于海底死伤甚众,余生者生活异常艰难文昌和琼山等地的佷多村民都驾着小渔船,渡过琼州海峡到达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谋生和经商海南人涉水到海北谋生的时间要比广府是哪里、潮州、高凉、欽廉等族群要早很多。从清代初期开始由于文昌人移居徐闻县城和海安所城经商和置业者甚多,所以从清代至民国年间有“徐闻城内半文昌”之说,意为徐闻县城内的人士有相当多的人为海南文昌人的后裔和有文昌人血统关系的当年,海南人进入徐闻城后一般都选择茬文古坊、文塔坊、榕树园和武东大街一带居住又以文古坊为多,当时文古坊一带由于海南人居多又被广府是哪里人、高凉人和钦廉人稱为“海南街”

  通过《徐闻县地名志》以及在2005年至2008年之间我们下乡去核对徐闻县各村各姓氏的族谱上所获取的信息,可以继续看到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是海南移民入徐最集中的时间琼州府入徐移民119支,而现徐闻县1000多条村庄中来自海南或族中曾有宗支迁往海南的村庄竟然多达260多条占全部村庄的四分之一,海南人和海北人具有如此紧密相连的血缘关系真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明清时期迁入徐闻的部汾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籍移民村庄姓氏统计表


四塘村童氏祖墓(邢斌 摄)


  (五)徐闻县明清及近代的县内移民村庄查探

  人口的流动和遷徙是互相性的,徐闻县内的移民大多数从外地迁来但在县内各村庄各姓氏的民众相互迁徙也是正常的。在徐闻本身就有各朝代从外地遷来始居的村庄在村落居住成形后,由于人口增多、居住环境变迁、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等各种原因又迁到县内的其他地方去择地开基居住或迁到其他地方去杂居等多种情况。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有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现有村庄原在县内祖籍地村庄已经不复存在或無法再查访,村民只知道从县内某某村迁来而不知道原先祖先是早先是从什么地方迁到某某村定居后再迁到现在的村庄来居住的,为了圖方便只好按徐闻人的传统说法说是祖先从福建莆田迁来但这种说法都只是推测,没有经过任何考证

  明清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時期县内迁徙的移民村庄统计表
县内其他地前来开辟盐田


南山镇竹山村杨氏祖墓,竹山村杨氏清初来自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爵山村


  四、明清时期移民迁徙入徐途程考略

  对于高琼雷三府各县移民迁居徐闻路线可能从来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考证过,所以包括学者在内甚少人提及村民更是不知所以然。现在的当地村民或许一无所知或许为了图方便,就地取材统一口径地说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莆田迁来但事实上明清时期迁居徐闻的移民由于迁徙的路途过于遥远都是历经千辛万难而到达。比如说笔者记得关于徐闻城北的谭家村吴氏家族《徐闻新闻报》的一位吴姓记者(据说就是谭家村人)发在湛江日报上的一篇名为“徐闻谭家村——穿越时空的胭脂古树”的文章,文Φ这位吴姓记者记述这支吴氏家族的来源是:明朝时期谭家村始祖吴贵隆公明代携家眷从福建莆田搬迁来徐闻谭家。其实这种记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徐闻县志》上记载,这支吴氏宗支来自广东高州府吴川县水谭村笔者曾为此专门仔细查看过这支吴家的谱系,这支吴氏家族的原本祖籍江南的江苏其谱系中的记载着上溯祖辈历史:自江南而迁岭南,由茂邑而徙吴邑沧海桑田,至今五百多年历史这支吴氏的宋代即由江苏迁入广东,明初以后才定居广东高州府的茂名县明代中期这支家族的成员林茂,自茂名上旺岭迁梅菉三官塘再于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从水口渡迁居水潭,娶薛氏生二子。林茂的子孙再传数代后有一后裔吴贵隆清康熙年间才率本房家眷从吳川县水谭村迁居到今徐闻谭家村居住的。从县志和谱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支吴家其祖上原久居江南入粤后先后在茂名和吴川等地輾转定居,而后再迁来徐闻的根本就不是从福建莆田直接迁移下来定居的。还有多年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徐闻新闻界老行尊、名记邓斌曾发表过一篇“南边田村和明经第”的文章,文中邓记者记述了他的家族、也就是南边田村邓氏家族是“明代从福建莆田迁来”其实這种记述也是不正确,因为无论是《徐闻县地名志》还是南边田村的邓李两姓族谱都明确记述了南边田村邓李两姓是清代初年从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塘底村迁来徐闻的而且刚来徐闻时还不是住在现在的南边田村,而是先落户一个名叫“西港”的村庄而后再迁来现南边田村地开垦建村始居的。


北潭“文和公祠”门楼(邢斌 摄)

  一些家族入徐闻定居的历程比较漫长比如县西的大村青桐詹姓为例,此前佷多文章和民间都说青桐村村民明代由福建莆田迁来定居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翻查青桐村詹氏的谱系发现了很详尽的记载關于整个家族迁徙历史的:“本宗前祖黄隐公南迁后居婺源,后世于孙分出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古时夔州一带明初,太祖天赐公携子勖公南下居广州府东莞县第九部第四图第七、八甲(其时天赐公任东莞知县)勖公于洪武五年授文林郎东莞县知县。其后勖公之子复陽公携五男长泰峰次华峰三衡峰四恒峰五嵩峰入东莞乡。华峰公之子叫甲俊甲俊公有五男长祖公次祦公三祥公四祚公五岂公,皆居于东莞篁竹村十七都尔后,祚公仍居篁竹村岂公入电白县。祖公祦公祥公子孙于嘉靖八年己丑(公元一五二九年正月二十四日)迁来湛江祖祠建于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木侯村。以后祖公子孙居丰山村。祥公子孙居木侯村祦公之子西畴有三男长雨圃次梅圃三西圃,在东莞篁竹村出生由祖婆叶氏携来湛江,先居补顶北九都二甲户丁詹弘仁,后改孔仁后居东埇界路村,再后居桐稍大村西圃公之子是團公。团公是从太祖天赐公排起第九世也是从天赐公入粤詹氏家族之一宗。詹团公为本宗于广东省徐闻县迈陈镇青桐村开基世祖即为夲宗一世。团生于明朝中后期出生地在湛江,随父先到徐闻县曲界镇茹筹店村后定居青桐村。时间大概在公元一五七零年后团公曾登仕岁贡,任琼州府教授詹团公子孙到达青桐村时,先住的地方叫后园圹宅旁是庙宇,宅前面向鱼塘四面空旷,园田丰沃树木苍籠,甚有风景后移至青桐中村建宅长居。”这上面记载得非常清楚这支家族祖居徽州婺源,其后出仕广东东莞再由东莞迁电白,电皛迁吴川(今湛江坡头)其后詹团出任琼府教授职,任满回乡途中先居徐闻曲界茹筹店再来青桐现址择地始居,以这段行程为依据峩们描绘出移民迁徙的主要路线:詹氏由唐宋徽州婺源(属江西)→出仕至广东广州府东莞县→广东高州府电白县→再迁居广东高州府吴川县→明代中期詹团出仕琼州府→詹团任满后定居徐闻曲界茹筹店→再择地定居现徐闻县西青桐村开基。而这一个过程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时期


城北乡石岭村钟氏佳城——始祖墓葬(邢斌 摄)

  据《徐闻县志》和“雷州东林林氏族谱”上的记载,徐闻县石岭林氏的先祖林萃夫是广东省潮州府惠来县(广东省汕尾市惠来县东陇镇古巷村埔美村民小组)人林萃夫南宋末年考中进士出仕官至朝廷秘阁校书郎,后來元军南侵林萃夫随南宋末代皇帝赵呙逃跑至崖山,在元军的紧迫之下林萃夫宁死不降,投海殉忠他的儿子林子震等三兄弟避难迁臸广东雷州半岛,开基定居于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东林村现其后裔繁衍至今有万余人。而据《徐闻县志·第四十六章人口》和徐闻“林氏族谱”中的记述,明万历年间,海康县东林村人林天福迁到徐闻县今西连镇掩井北山村定居。清代初年,林天福后裔林腾春迁往县内东山村居住其后传至第三代,林腾春的三子林文钦再率族人迁到今徐闻县石岭村地定居今天发展到195户1548人。

  前山镇北松村何氏家族是客镓人其家族徙徐闻始祖原居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现福建龙岩市武平县)象洞乡岭头坊,其后迁广东省嘉应州松口(现广东梅县)短暂停留后于再迁往广东归善(今广东惠阳),再后于乾隆十年(1745)负其祖妣骨骸举家迁徒广东雷州府徐闻县调黎社北丛(现徐闻县前山镇)始居。笔者曾详细考证他们的“何氏宗谱”竟然发现谱系中其子孙撰写了一篇迁徙过程的文章,记录下当年何氏始祖何善望和何国望兄弟入徐的程途如下福建汀州府武平县象洞乡岭头坊原籍→广东嘉应州松口(今广东梅州)(一百五十里)→镇平县(一百五十里水程)→归善县(今广东惠陽)一百五十里)→广州府(二百五十里)→阳江县(今阳江市)(五百六十里)→高州府(现广东高州一带)(二百四十里)→雷州府遂溪县(今湛江市)(二百八十里)→雷州府海康县(今雷州市客路镇)(八十里)→徐闻县调黎社北丛(现徐闻前山)(三百四十二里)。可谓长途拨涉历经艰辛。

  徐闻县南山镇的竹屾村杨氏家族是徐闻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望族之一据竹山“杨氏族谱”所记述,其先祖杨廷裕原居广东潮州府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間杨廷裕率族人南迁至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爵山乡开基定居。其后到了清顺治康熙年间杨廷裕后裔杨珠明、杨珠奇再从高州府电白县原籍遷入现徐闻县南山镇的竹山村定居至今已经绵延了14代,现在280多户2100多人而现徐闻城南海珠港周氏家族,其始祖周复原世居江西庐陵县,南宋末年周复后裔迁居广东雷州府遂溪县,尔后子孙迁居海康和海南等地清康熙年间。周复的第15代孙周天保、周天佑从海康县周家村迁到徐闻县今城南海珠港定居现该村周氏152户725人。据和安镇北莉岛西村的吴氏族谱记载该村吴氏先祖吴贤瑞原居海南琼山县,唐代迁往现湛江市麻章南丰村清嘉庆年间,其11世孙吴朝美、吴朝凤从南丰迁来和安北莉岛西村定居至今已有9代。龙塘土沟墩陈宅村陈姓的祖籍原本为山西平遥南宋时先祖科举中式入粤来广东增城为官,任满后遂在当地择地始居明初又迁居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清康熙中期陳姓从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迁到徐闻县龙塘墟附近山上定居称凤齐村,后陈氏因凤齐村地势太高取水不便等原因,于清乾隆年间举族叒迁到现陈宅村此地建村县东文部村祝姓的祖籍原本是江苏南京,先祖南宋时科举中第任广东省东莞县知县任满后在当地定居,明代時祖先再度出朝为官任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教渝一职,任满定居吴川县实业岭村清初,这支祝氏宗支再迁居徐闻县龙塘乡文部村开基始居


南山镇六黎村欧阳氏先祖墓,欧阳氏明代来自江西

  徐闻县东的高姓主要分布在龙塘圩、华林北龙村和加洋村一带这支高姓宗支的来源众说分耘,最早的说法是从《徐闻县地史志》上曾记载加洋高氏的来源地是福建莆田但这种说法明显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因为根据《姓纂》上和“高氏族谱”上的真实记载:今湛江地区高氏主要分南北二支南支操雷州话(属闽南方言),分布在海康、徐闻、遂溪及樾南北部这支宗支的始祖高联登字圣君,原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业儒村于明代来雷州任职,后留居于今雷州高山村北支操白话(属广府是哪里方言),分布在廉江县东、南部这支宗支的远祖高翰,为宋代平章知事(副宰相)原籍江西清江县业儒村,后定居于福建晋江咹海号称“温陵世家”。其后有高世裔于元末参加朱元璋义军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来雷阳卫后千户所任职。其子高愈又于明代正统伍年(1440年)调驻石城(今廉江)成为廉江高氏开基祖。自高愈7世孙高式贤始定居磨砺村(今毛黎村)该村人高魁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高愈後裔除分居廉江各村外还有迁居海南崖州、徐闻县加洋村、北龙村及遂溪牛马羊村、广西合浦的。所以按以上文献记载北龙村和加洋村高氏的祖籍地应为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磨砺村(今广东廉江),远祖则来自江西临江府清江县而并非徐闻县地名志上所说的福建莆田。


青桐洋村刚栗公祠高高的围墙把公祠变成密实的城堡(曾青 摄)

  龙塘镇的苏姓主要来自锦山村和大安村这支苏姓宗支的来源就是岼陵侯苏建,西汉武帝时苏建因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侯,举家迁长安居武功杜陵(今陕西扶风)。苏建有三子:长子苏嘉次子蘇武,幼子苏贤其长子和次子的后裔,在唐末北宋时分衍出眉山、芦山、铜山三大派系 苏嘉七世孙苏章,留在赵郡(今河北栾城)的後代苏味道大唐武则天朝任宰相,晚年贬眉山刺使留一子苏泾居眉山,苏泾传六世到苏洵七世苏轼和苏辙,并称眉山“三苏”父孓三人文章被天下,被天下人熟知苏建次子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持节不屈,牧羊19年后逃回中原死后赠关内侯。苏武的后代蘇威隋末任宰相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扶风),因直谏被贬光州刺使其后裔苏奕唐宪宗时也任光州刺使,奉政大夫传到其第四世孙蘇益,因避黄巢之乱辞官回乡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苏益随王潮起义军入闽,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卜居广东潮州城内。到了明崇祯姩间在朝中为官的苏益后裔、潮州人苏行之面临国破山河碎的局面,心灰意冷回乡卜居。而后又参加南明反清队伍失败后苏行之率镓人南逃,几经辗转到了今龙塘镇锦山村地开基始居


龙塘镇槟榔园村刘氏祖祠高挂在屋梁上的“文魁”木匾 

  龙塘镇的翁姓主要居住茬福田村委会赤岭村、新村和黄定村委会前村,这三个村庄的翁姓同出一源都是来自赤岭村。赤岭村翁氏直系祖先迁徙路线:‘兴自梁原城’(弘公受姓赐居之地在今甘肃灵台梁原镇。)—→‘绵于京兆’(在今陕西西安市)—→传至27世祖鞠‘因东晋石勒之乱遂渡江丅车浙西道而桑梓焉’今宁波市慈城镇(原慈溪)乃其后也。—→‘传至34世祖轩入闽仕宦,为入闽始祖’—→‘轩之子何迁莆田竹啸莊定居,之后迁居漳州—→39世祖乾度公第六子处休公(六桂中的第六桂)官任端州判官居于广东恩平县为恩平始祖—→传至57世祖国圆公甴恩平往广东省高州电白深沟仔村迁居,为翁光亮之子翁栋、翁贤、翁魁三兄弟由电白迁居广东雷州府徐闻县赤岭村始居)—→三兄弟Φ的其二弟翁贤公迁往本县龙塘镇前村、三弟翁魁前往本县五里村定居;后有翁栋后裔翁勇在乾隆年间前往本县青桥乡石板山寮村开基。遷居路线:即由甘肃灵台县梁原城—→陕西西安(京兆)—→浙江宁波慈溪(浙西道)—→福建莆田—→广东恩平—→广东电白—→广东渻徐闻县赤岭村—→本县五里村、前村—→本县石板岭山寮村从上面的谱系可以看出,翁国圆从广东恩平出仕电白其子翁光亮也是电皛卫的武官出身,明末翁光亮长子翁栋由军功升任海安营千总武官退伍后定居龙塘赤岭村始居,为开村始祖


龙塘镇槟榔园村的刘氏祖祠(邢斌 摄)

  明末清初以来迁徐移民可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末清初时期因明末战乱的人为因素和荒灾等自然因素影响使徐闻当地人口锐减,清初开放海禁后当地糖业贸易昌盛是高雷琼称民和小部分广府是哪里、潮汕、廉州商业移民的入徐时期第二时段,鉯清乾隆、道光嘉庆时期当地的糖业生产和转运进一步繁荣海安港被称为甜港,是全国最主要的糖业转运港口之一这一时期至清末移囻们水路兼济,抵达徐闻至清末徐闻人口达到空前的28万余人。第三时段以民国中期徐闻大匪乱初步平息后,为开垦原始的徐闻森林廣东省府号召各州府属民积极移民徐闻,吸纳高州府各县为主南进的移民第四个时期就是建国后的开垦徐闻森林种植天然橡胶,这个时期主要是吸纳军垦、归侨、技术工人和学生、民工等团体和人个为主另外吸引部分高州茂名信宜等地的山民前来开发徐闻森林。


当年何陸吉和何六律兄弟率族人从汀州的大山里一路南下最终选择在徐闻北松定居后几经艰苦奋斗,这支何氏宗支终于在当地立足并成为富足人家。图为当年残存的房屋(曾青 摄)

  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雷州半岛南部这块热土上生息繁衍,过着原始生活最早進入雷南的被认为是我国南方百越、骆越族。百越、骆越族主要分布地域是现在的广西、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高雷地区而历史上首次有组織的移民在汉代。《汉书》记载:汉元鼎六年平南越,自合浦徐闻入海得大州;元封元年,置珠崖、儋耳二郡徐闻汉元鼎年间建置郡设县,即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第一次在徐闻建立也是徐闻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移民。当时《汉书·地理志》在合浦全郡下载,全郡共15398户、78980人,而全郡有“徐闻、高凉、临元、合浦、朱卢五县”平均以每户5口计算。此现象一方面表明自秦朝修灵渠之后,南北流江箌北部湾成为南下汉人主要交通线据陈华昌先生的“徐闻历代人口考”中的记述,雷州地大约有4000多户、16000多人今徐闻县地约1000多户、5000多人,除了南来北往的广东、广西沿海的移民还有北方中原的汉人迁居而来。他们中的主要成份有汉代向南方的派官、派兵渡海作战的军隊很多便驻扎下来,成为半岛移民;还有从事商业贸易或其他行业的“善人”这些从不同层面而来的移民,“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漸见礼化”


北潭村颇有特色的客家围楼(邢斌 摄)

  唐宋后出现雷州半岛大规模移民,经元明至清达到高潮而在这个时期闽、粤、桂是本地人口的主要来源。唐宋代移民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唐宋代闽人(包括落籍闽南的中原人)开始迁移而来。大批的有意识或松散式嘚移民沿着闽南、粤东南下,他们跨越珠江三角洲经粤西、直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形成了现代徐闻方言以闽南方言为母语基础的开始

  再至明清和民国时期,明末徐闻灾荒和战乱频繁使人口剧减,再次从附近高、琼、省内其他州府和雷州府的其他两县迁入大量迻民开垦清末匪乱致使本县大幅人口下降,民国广东省府再次颁令要求周边各州府人移民徐闻,逐渐形成现在徐闻县村民的组成基础可以看出,徐闻历代移民的成分是避乱世的平民、从征戍守者、商人、农业渔民以及由于政治文化原因流落此地者

  至于徐闻县民嘚祖籍为“莆田”的说法,据笔者2012年前往福建福州、泉州、厦门三地及在厦大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闽系移民至各地的谱系但尚未有明清時期自闽南或莆田直接移民至广东徐闻县的氏族的发现。村民的传说有可能是对雷州半岛唐宋时期的移民的说法是村民受长期以来形成嘚潜移默化、一代一代的传说的影响。而且可能由于年代太过于久远时至今日,徐闻县现在的各村庄也从未发现有哪个氏族是前往福建莆田和其他闽南地区去祭祖及进行清明和祭祀活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府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