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如何把六和敬皮皮麻将 融入理念让生活和修行?

学佛经历。。精持大悲咒三个月后,一些模糊的疑问。。为什么生活还是这样
在线时间491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楼主,修佛法,也要行忏悔法。
在线时间70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师兄,我刚刚从其他师兄那明白了一个道理,特来跟你说。要尽量放下贪嗔痴,看破放下,随缘,这样也许师兄就会好转了!不贪不嗔不痴,看破放下烦恼。一切随缘
在线时间27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莲心忆 发表于
嘤嘤。。好长啊。。
关于大悲咒求财的问题,我之前也搜过一些,发现大悲咒感应最多的还是治病。。唉
大随求陀罗尼咒念熟了不到10分钟一遍,你念大随求的功德直接额外增加你的福报了,福报增加那么你获取财富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强烈推荐你持诵大随求陀罗尼咒。如果你要是通过大悲咒求财的话,一定要吃素,持五戒,再念完1个小时的大悲咒后,修大悲咒42手眼中的如意珠手眼。具体做法可以参考持诵唐密经咒的修学仪轨。
在线时间29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很理解楼主的感受,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比楼主更艰难,当时心里的灰暗是很难形容的。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一年,后来生活就才有了转机。我觉得吧,首先你不能太急切地想摆脱现在的生活,最好能够发现更多的能给你带来安定的阳光的感觉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精进努力的修行。而且我们有时候是不是过于依赖佛菩萨了,反而忽略了现实中的努力。就比如婚恋,我也时常有求菩萨赐姻缘的想法,所以不倾向于刻意的去找。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讲,单身的原因可能是交际面窄,不够主动,和异性交流少,要求太高等等,我们也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去采取实际的行动来改进。祝福楼主!
在线时间1029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学佛八年
当年2005年开始立即就业障现前:夫妻病重住院,我没有放弃,给夫妻戴楞严咒,竟然躲过一劫
然后2006年开始工作上就开始了不顺,一直不顺到2010年的4月份,到了最高顶点,10年2个月之内连续2名亲人去世,但我坚持下来没有退心,在这几年中,中间遇到很多诸如工作担子重但无所收获而且受到打击的事,我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从2010年到现在,一直坚持修行,工作生活等等全部转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线时间1029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夫妻改为父亲
在线时间731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莲心忆 发表于
啊,不继续做IT,原因很多。。
反正现在是给我高新我也不乐意回去
死都不回去。。。。。。{:soso_e145: ...
IT 沒甚麼不好啊 穩定啊
我是搞IT啊 哈
10000以上喔 我想過搞銷售
但是想到要過著有一餐 沒有一餐 就放棄了
在线时间465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好好努力,坚持,坚持 再坚持,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一句话坚持到底。
在线时间465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好好努力,坚持,坚持 再坚持,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一句话坚持到底。
在线时间5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也曾经和楼主一样,有过这样的困扰。我前几天看了一遍俞净公遇灶神记的电视剧,我忽然发觉,还得从自己心性上入手,包括起心动念,包括一点滴的小事,发现问题,就得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在线时间48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显然,楼上的金汤之猫师兄说得很对,想目前得利益,就要发大心,成大行,精进勇猛!做不到精进勇猛,就无法一步登天,就慢慢来吧,随缘消旧业吧。
在线时间674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 && && &遭遇相似的还真不少啊。自己的罪还得自己受,自己的路还要自己走。修一分,得一分,不修不得。冰冻三尺,不能一天就化开,春风暖日,花草不能一夜就开。
在线时间303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金汤之猫 发表于
楼主 我看完真心觉得少 而且你发心确实有问题
还有 布施确实很重要 你试试看把身上80%钱财都拿去布施 而 ...
{:soso_e179:}
在线时间133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114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真心为您推荐占察法门,大悲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必能除你疑障。请看经文:
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化示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不能坚心专求善法。如是众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随于何乘速获不退。---《占察善恶业报经》
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以不勤观如是法故。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于三乘中皆无定向。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增长忧虑或疑或悔。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众事牵缠所作不定。思想扰乱废修道业。有如是等障难事者。当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如是谛占善恶业报。晓喻自心。于所疑事以取决了。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至心归依。所观之事无不诚谛。---《占察善恶业报经》
还有占察时至心问题,有师兄在贴子中发过,印祖十念法非常摄心,当然还要自己勤加练习,推荐您先上网看下“胡小林讲十念法”,个人认为可以少走弯路。
拜占察忏+十念法+如法仪轨,个人经验认为对于占察相应有很大帮助。
待到占察相应时,就可知自己做的修行的方向是不是有错,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一定会对明天充满信心,因为自己的命运在自己手中。(以上文字均为个人观点,如果能对师兄有些帮助,固然好,如果没有帮助,亦请不要退失信心!)
在线时间608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专为此来 发表于
真心为您推荐占察法门,大悲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必能除你疑障。请看经文:
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 ...
师兄,我的请求可能不合常情
但真心的,请求师兄
能否代为占察一次,若能得菩萨指引,日后必精进修行,绝不退失
拜谢师兄!
在线时间608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foxuedizi 发表于
遭遇相似的还真不少啊。自己的罪还得自己受,自己的路还要自己走。修一分,得一分,不修不得。冰冻 ...
{:soso_e109:}{:soso_e109:}{:soso_e109:}
在线时间608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xman13a 发表于
IT 沒甚麼不好啊 穩定啊
我是搞IT啊 哈
10000以上喔 我想過搞銷售
我做了IT快5年了
我是做运营的,做IT除非技术类,交互、前端、程序、PD,我们这种做运营的都是拼项目的
项目好数据好看工资才能水涨船高
我第一个公司实行季度考核制
达标160%工资,不达标80%工资
我见过连续拿几年80%工资的项目组,到最后被公司解散,那里的运营都特别惨,在一个不好的项目呆了几年,失败了。履历上不好看,跳槽也跳不到好的,在原公司更无法升职。。各种悲催。。
当然,好项目,拿百万奖金的也有,可以直接让一个应届生毕业两三年在上海买房。。。
09年运气急转直下的时候,换过几个项目
其中滋味,难以言说。。
反正都是命,都是运,都是业啊。。
在线时间21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您这样的修行方法,即使把喉咙念破,恐怕也难得真实利益。因为你所做的都在心外求法,法我执著,与心性相背离,不仅求不得,反增加种种苦,还比世间不念佛的人多一种苦,叫修行苦。
如何得,一个舍字即得。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如穿衣吃饭,不住于相,必生清静心,烦恼渐少,慢慢如意,因依报随着正报转之故。
拜佛磕头,念经持咒,凡此种种,妄想从中求福求财,如认指为月,绝不可得。
你的情况为修行人的通病,所以写一些我的感悟与你共勉。
在线时间608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向佛陀学习 发表于
我学佛八年
当年2005年开始立即就业障现前:夫妻病重住院,我没有放弃,给夫妻戴楞严咒,竟然躲过一劫
然后20 ...
师兄的经历很值得我学习
其实,我倒是没产生过退心
只是觉得修行越修越差的时候心里恐慌啊,会有种停下来会不会好点的感觉
我不会退的
正如前面一位师兄所说,如果连慈悲愍世的菩萨我们都无法相信
还能相信谁呢
Powered by净空法师:六和敬 - 佛弟子文库┊┊┊┊┊┊┊┊┊┊┊┊┊┊┊┊┊┊┊┊┊┊┊┊┊┊┊┊
净空法师:六和敬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之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有&乐&啊。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我在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銮殿&。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著「太和殿&,太和殿后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呢?用&和&啊。传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国了。如果他继续维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还是大清帝国,中国人也不会受这么多的苦难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
世尊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是因为要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因此,后来演变成许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严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喜欢法华经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由此我们明了,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面,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无论那个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中国古时教学,教导童蒙念三字经,三字经上说:&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那里能成就呢?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所贵的就是&专&,这个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这样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励精进,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净土,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五经一论&。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为五经。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我们这些人喜欢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你想想这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经,这就必要建两个道场。净土宗同一个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道场?哦!原来如此。再说同依一部经,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q益大师的要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如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分两个道场,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够成就。即使我们同样依一部经,同样依一家注解,而念诵的方法不一样;有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难。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想法,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现代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现代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面,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怎么会不磨擦呢?怎么会不冲突呢?此事太难,佛都办不到,何况凡夫!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见解、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门。你看观经,韦提希夫人感到这个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我学这个法门好。嘿!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了之后,想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你欢喜那个法门就学那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法门。喜欢学密的,某上师传密教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就乱了、没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议中大家讨论,最后议决通过,住在道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常住公约中,也包括国家的法律。学佛必须要守规矩、要守法律。人人都能够奉公守法,这个团体就不会有争论了。也就是说,团体中人人地位平等,并无特权阶级。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团体。
第三、&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无诤&。这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诤论,真正能够用功向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怎么会生病呢?喜欢吃东西、吃得不干净、吃得不卫生),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言语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语,不说那是顶好A。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参加日本的三天禅学会,回来之后,说寒假他还要去参加。这个禅宗道场,是日本人建立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了,由他的美国弟子们继续维持。其特色是进入道场就不准说话,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八点钟开始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从七点半坐到九点半,其他什么都没有。三天都不说话,人在那种地方,就会感觉轻松。三天就是这样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印象很好。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口和无诤&。不准讲话!还争什么呢?所以严格的道场里,确实听不到闲言语,真正的道场也没杂心闲话、聊天这些事情。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三年,从没有见到他咒离开过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只有跟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的人,就这么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覆。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他在念咒,他的眼睛看著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做到&口和无诤&。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这样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这个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第五、是&意和同悦&。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否则学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是自己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六、&利和同均&。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钵;睡觉,找个树荫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间断的。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像办学校一样,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的。所以,建道场是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像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身分,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会动乱。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就会出现。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你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调。如此,问题解决了,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非常的惭愧。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另一半。我告诉他:&你要找另一半,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向、目标、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不可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下篇: 上篇: 欢迎转载 QQ:  佛教的“六和敬”
我的图书馆
佛教的“六和敬”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一、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须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六和敬善文》
&六和敬内容
六和敬是续佛慧命的基础
六和敬祈祷文
视频:读诵修六和敬祈祷文
&视频:认识佛教_六和敬
《六和敬善文》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虽有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诸弟子多起诤讼,相互是非,佛复涅槃,当知是正法不能久住于世。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佛虽示灭,当知是正法久住于世。”
我们应知:佛为什么要大家“不相是非”?因为“相互是非”的这个“非”,迷则为毒,悟则为露,毒则自他两伤,露则自他两利。故,这个“非”就是修行人心行忏悔法,亦行普贤行(菩萨道)时的资粮;“非”就是能使我们正确返照认领(由染变净、由丑陋变端正威颜)的镜子;“非”就是能使我们由苦变乐、由迷变觉、由恶变善的善友;“非”就是能使我们转贪嗔痴三毒成戒定慧三宝的善缘;“非”就是能使我们转烦恼成菩提的善知识;“非”就是能使我们识破一切错认的清醒剂;“非”就是能使我们觉悟众生知见的颠倒错认虚妄分别产生的苦果恶报,从而开启佛知见的佳缘;“非”就是能使我们将众生缘转成佛缘的善友;“非”就是能使我们灭度区别心呈现出的对立性所产生的嗔恨、争斗、嫉妒、计较、得失算计、贡高我慢等诸种地狱心,从而呈现本有的感激、惭愧、平等智的慈悲之源;“非”就是能使我们“明心见性”的无价宝!“非”看似想象是一块脏湿泥,被人们身不由己地抛过来、又被打回去,全讨厌它,却不知里面蕴藏着的是能让我们疾成无上菩提的无价宝。因此我们应知“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在心而不在形。故,六祖慧能大师说的“於相离相”才是实法实相,也就是说修行人只有真正心行佛说的“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才能体悟佛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不是通过灭除形相而得到的,而是通过没有追求形相的心得到的”,才能理解佛说“烦恼即菩提”的真实甚深义。总之一句话,“非”就是提醒我们别从一个错认又误入另一个错认的警灯!!至此大家也就知道了,以后再遇到这个“非”,是继续向外指责,还是视为修行路上的无价宝。切记!“非”是毒,不能以嗔恨心把它指(责)、打向对方,必须把它变成甘露回向给对方,如此才能呈现出自觉觉人、自他两利、不二法门的真谛——慈悲力。故,无论在家或是出家的修行人,只有深受此佛恩,才能以与众生同体的真平等心呈现出的正观将“非”看透,从而见到蕴藏在里面的宝;也唯有在正观之下才有定、慧同呈的“正受果”(三昧),才能灭度“相互是非”,才能明白达摩祖师为什么说“剃除须发不见性,必是外道邪恶生”的所指。因此,只有实发救拔一切众生的大乘菩提心入正定聚(佛知见),随顺佛意,心行自他两利清净法的佛子(心出家),才能解悟“和尚”二字的真实甚深义,才能仅遵佛说的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成为真佛弟子,才能停止造作演戏外相上的假修行,才能心行“六和敬法”,令正法久住。否则,免谈“佛弟子”三个字。因为慈航普度、大慈大悲的佛,怎会有自私、渺小、只图自了的弟子?故,《宝积经》中佛说:“一切如来皆从菩萨当中升起”。
六和敬内容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
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对一套思想、理念,寻求一致的解答方式。
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有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
如果出现不同见解的情况,有时候宁可另外再建立一个僧团,而不要在一起共修。因为,见解不统一的人住在一起共修,彼此就有可能互相妨碍。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如此,既然大家同在一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一个企业就等于一条船。如果大家不协调,就无法保证船只顺利前行。
第二和:戒和同修
中国人喜欢讲“”。寺庙中“规矩”就是戒,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
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西游记》里有一个“三打白骨精”,为避免师徒遇袭圈地化界。如果把这个圈定移植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上也划出一个“界”,那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这个无形的“界”能保证我们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安全吗?
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选择这个抽象的“圈定”,进而能够以此而“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思”。那么,完成个人修养的神圣化过程也就开始了——我们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修正”程序。于是,这个非具象的圈定就成了遵行者的道德行为规范。
宗教意义上的“戒律”也是一种“界”,就像孙悟空为唐僧、和沙僧画出来的,具有保障能力限制。
佛教制订戒律,在寺院管理上的目的、用意和作用,与现代企业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保证组织的良性运作。只是,在根本原则上,佛教除了保证寺院管理的有效性之外,还在于保障生活在其间的人员的自我修正。
第三和,身和同住
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要把这个因工作需求而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视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进而把由此而导致的私愤携带到日后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中,那么,人身的攻击就难以避免了。
第四和:口和无诤
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辩论。有嗔名诤,无嗔名辩,法不应机不如不说!
如果僧团无法做到口和无诤,而且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若干条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否定他人的看法,进而导致无益的争辩。如此,大家也就无法在语言上寻找到共同的方式。除了不做无意义的争论之外,口和无诤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去争讼。
将“慎独”挂在书房里作为自我警策的座右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修正口业、修行语言行为的重要。在佛教丛林规约里,为了避免常住的是非和纷争,在“六和思想”里将“口和无诤”放在第二位,要求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口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这样的语言标准,大致包含有八个:
(1)仔细聆听,三思而后言;(2)语音清楚,言辞得体;(3)语气温和,出言诚恳;(4)精练有度,避免晦涩;(5)善巧方便,讲究方法;(6)不扬他过,严守秘密;(7)有嗔名诤,无嗔名辩;(8)法不应机,不如不说。
第五和:意和同悦
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一致行为和认识。要记住“与人乐”而避免“独乐”的做法,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意和同悦还要求寺庙住众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如果我们将意和同悦用在企业团队建设上的话,同样适用。
第六和:利和同均
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
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是,如果缺乏了共同分享意识,那么,使集团趋于分化或崩溃的致命伤就难以治愈。
这里的同均也并非是平均分配,而是指共同分享——分享经历和艰难,分享成就和希望。
六和敬是续佛慧命的基础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和乐清净的僧团,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因此,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同为“五逆重罪”。
“僧”是佛法的住持者,割爱辞亲,舍离世乐,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但以耕耘心田为要务,耕耘自己的心田,也耕耘众生的心田,更做众生的福田。出家法师也称为“开发心灵能源的工程师”。佛陀教示人人皆有佛性,僧团奉行佛陀的教法,以绍隆佛种、教化众生为己任;因为有僧团住世弘化,因而得以“续佛慧命”,因此,僧团就是佛陀的真身。
僧团因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乐清净。广义而言,一个家庭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美满安详;一个团体只要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发挥团体的力量;一个社会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就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奉行佛法,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为一个富强康乐之邦。
当初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树立了佛法的平等风范,无疑是一帖止诤的良药,因此,“六和”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
六和敬祈祷文
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时值末法,斗诤坚固,灾厉四起。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同伦,兴起学习六和,以求自度度他,拯救地球,责无旁贷。大心虽发,当知此事,若无三宝加威,祖宗徳荫,云何行成?我等四众弟子,罪业深重,定慧未修,虽闻正法,尚未落实,今愿依佛教法,虔求加佑。弟子誓从自身做起,修六和敬。一、见和同解,二、戒和同修,三、身和同住,四、口和无诤,五、意和同悦,六、利和同均。 谨遵经训,粗知自性清净圆明体,能生遍法界依正庄严,而法界依正全体,的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切万法不是一家,而是一体。故佛示众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由之建立见和同解。自今日起,尽此形寿,认真落实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日日反省,日日改过。 务求行依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奉行六度、四摄、三福、十愿。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弟子既发心修六和道,必求自身业和谐,语业和谐,意业和谐。只求我与他人真诚和谐,绝不丝毫要求他人与我和谐。 一切资生之具,愿与大众共享。依《无量寿经》,一向专念弥陀圣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唯愿以自身之真正落实,感化一切有缘众生。如印祖云,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愿以此如说修行供养,至诚祈祷,化解世界一切災难,普利群萌。恭惟十方三世一切三宝,韦驮天尊、护世四王、龙天护法证明摄受。令弟子得成为六和行者中之一员。令我黑业永除,善法增长,克偕善友,净满圆成。弟子至诚顶礼遍叩 年 月 日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融入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