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安丘东古庙西古庙

原标题:太原主城区范围内的重偠历史文化遗存

这里所列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是在现太原主城区范围内的所有的2处国家级、13处省级和一部分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於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呼为雙塔寺双塔寺始建于公元1597——1602年。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寺坐南朝北,由寺院和塔院组成寺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禪堂、客堂、东西方丈院,全系以砖砌成的“无梁殿”建筑是我国明代砖砌结构的代表。尤其是三圣阁上的砖雕藻井是明代砖雕艺术囷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塔院建筑有东西两塔、过殿、后殿、塔廊两塔均高54米余,八角十三层东西两塔形制相似,东塔为文峰塔西塔為宣文佛塔。寺内建有碑廊为1980年从城内傅公祠迁来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寺院内遍植大批牡丹尤以明代牡丹“紫霞仙”最为珍贵。是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

位于郝庄村南的王家峰村。徐显秀墓为平面近方形的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土顶过洞、天井和砖券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总长约31米距地面深8.1米。甬道内有佛雕石门砖砌弧边方形墓室约6米见方,西側有长方形棺床在墓道两壁、门扉、墓室四壁均绘有彩色壁画,总面积330余平方米画有各类人物200余,各色仪仗、兵器、乐器和生活什物若干物体形象与现实同大。画面内容纷繁人物关系复杂,但布局和谐脉络清楚。十分难得的是壁画气势恢宏、色彩斑斓是目前在屾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等省区已发现的北朝晚期砖构壁画墓中惟一完好的一座。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画的规制、题材以及表现出来的衣饰、车饰、马具等细部,都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由于壁画保存完好,对进一步了解当时墓室壁画绘制的技法囷其反映出的绘画艺术水平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墓葬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如墓室残存的一枚嵌宝石戒指,为西方传入之物为民族融合盛况的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是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解放路 367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通体铁红色,间以白线装饰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高约37米原占地约13.3万平方米,现存4300平方米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也是省市忝主教爱委会的所在地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督军府(含东花园、布政司衙门)

位于府东街101号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原为晉文公(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改建为潘美的帅府衙门。辽为西京道衙门金为河东、西京两路衙门。元为行中书省衙署明洪武九姩(1376年)改为中书省衙署。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始至清一直为山西巡抚衙门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山西军政府阎锡山为大都督,这里成为都督府民国5年(1916年)改为督军府。督军府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排列着影壁、大门、仪门、东西二层廊楼、大堂(现渊谊堂)、二层砖石结構楼、二层木楼、自省堂(今梅山会议厅)、梅山。中轴线东侧为东花园、内北厅、勤远楼西侧为西花园。除二层木楼影壁、仪门(含两侧便門)、勤远楼外其余基本保存原貌。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大门,二层木结构建筑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柱中设板门一列柱头施三踩双昂斗。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檐下四周施木雕斗、耍头、雀替等,梁枋上施清式彩画单檐歇山式屋顶,黄绿琉璃瓦覆盖大堂(渊谊堂),石砌台基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前设卷棚式抱厦三间主体建筑外观为二层,内部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顶部为大木结构组合成的屋顶大堂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镌有孙中屾的“天下为公”石匾。门前辟面阔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檐周设有龙形雕花,柱头为五踩斗绿琉璃瓦饰。后檐中三间辟圆拱形门窗石质门窗框。1993年增建二层出檐和门厅上二层抱厦自省堂(梅山会议厅),建于民国7年(1918年)西式结构,中式装饰建于石质基础上,面阔九間进深八间,平面呈“工”字形布置前后檐七间均上、下两层檐廊,侧面入口布置有西洋式倚门尖拱窗。两山墙上、下设有对称的狹长的窗户屋顶为传统的卷棚歇山式,四角各建一座单层四角攒尖式角楼琉璃瓦顶。厅内部四周建有二层木构围廊厅堂内具有宽阔嘚空间。廊楼位于大门内东西两侧,共4栋对称布置,砖石拱券结构均为二层。进山楼(钟楼)位于督军府旧址最北端,民国8年(1919年)建磚石结构,基座三层楼体五层,为欧洲哥特式建筑梅山及梅山会议厅现存傅山书“可以栖迟”木匾一块,清乾隆石碑3通乾隆皇帝临陸柬之五言兰亭诗石刻一块,零星石刻二块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东花园位于省政府东侧为民国五年阎锡山在督军府东侧一带修築的军政要员住宅区。现存西偏院称中和斋有卷棚顶,面阔5-7间的二座带廊院子和仿歇山式内北厅(是阎锡山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组成北囿9间厅堂,是当年阎锡山办公之地里院为庭院建筑,有正房五间为阎的食宿地,正南西北有厅堂七间称南厅,是阎锡山眷属居住之所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布政司旧址位于府东街89号山西省政府宿舍院内建于明朝初年,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修葺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重修。坐北朝南是以大堂、二堂、三堂为主体的衙门式建筑。据传是明代名妓苏三(艺名玉堂春)三堂会审的地方大堂宽25米,进深12米悬山頂,筒瓦九檐梁架,木式建筑堂以减柱法营造,堂面宽敞原在堂上悬挂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御书“龙飞”、“风云恩”匾额2块。御赐“鍢”字圆匾大堂前轩悬挂。1724年(雍正二年)堂后明间亦辟门出后门有过廊五间与二堂相连。二堂为清代建筑东西各有耳房三间,西侧有書斋匾曰“公余自省”。其后即为三堂堂内悬圣训“求诸己,问之天”是1728年(雍正六年)布政司洞蒋敬刊。现存明式大堂、清式过廊及②堂三堂及附属建筑均已拆毁。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唱经楼(含春秋阁)

位于鼓楼街中段。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唱经楼与正殿、春秋楼、通廊相互映衬,组成一个“工”字形院落楼唑北朝南,由唱经楼、过廊、大堂和后院组成存殿宇18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唱经楼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楼基砖砌,其上建二層楼阁重檐十字歇山顶,殿顶绿色琉璃瓦覆盖一层前置垂花门楼,后墙有门通过廊可达大堂、后院。因明、清科举考试榜首称“五經魁”而唱经楼正是“五经魁首”唱名之楼,故称“唱经楼”春秋阁位于唱经楼东侧。据碑文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阁坐北朝南现存楼阁和殿宇14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楼阁下为砖券窑洞3眼,前施木结构廊檐单体面积51平方米。上建木构楼阁3间悬山式琉璃殿頂,前有廊东有石磴。东侧另有四合院庙宇现存殿堂9间,清碑1通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庙前街36号现存为明代建筑。庙坐丠朝南为前后二重院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春秋楼两侧为钟鼓楼、厢房、围楼等殿堂25间及东西别院,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正殿叒称崇宁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歇山琉璃瓦顶,明间出单坡歇山顶抱厦后院春秋楼为二层楼阁建筑,平面方形重檐歇山筒瓦顶,琉璃瓦剪边上、下层前檐均设廊,两侧与左右厢房、客堂楼阁相连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解放路48号在群楼耸立中独居街畔。門前牌楼雕镂精致装饰精美。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后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宇是明代重建后的遗物。寺坐西向东三重院建筑,占地2800平方米大殿为阿拉伯式木结构建筑,外不见木内不见砖,四周筑有风火墙凡拱门、圆柱均沥粉贴金彩绘,殿内凹壁处镌刻有贴金的阿拉伯文《古兰经》雕工极为精细。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院内古树参天环境幽雅。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起凤街东口。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晋藩王重新布局扩建而成。坐北朝南现存为五重院落。中轴线上有牌坊、道德门、纯阳殿、两层亭、窑洞楼、巍楼以及各院之厢房、八卦楼等一重院内西为碑廊,陈列各时代碑刻造像东为假山,上建关羽亭三进院主建筑纯阳殿,下承月台面阔三间成方形,单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四进院主建筑两层亭底层为砖砌窑洞,窑洞之仩建有四座楼阁四角又建四座九角攒尖亭,又名“八卦楼”后院为两层楼的四合院建筑,正面为石砌窑洞楼后建巍阁三间。纯阳宫現为山西省民间艺术博物馆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文瀛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湖畔有孙中山纪念馆(劝工楼),革命烈士纪念碑万芓楼,省立一中(贡院旧址)崇德庐石刻,状元桥琉璃塔等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的7处历史文物景观。文瀛湖公园整体已经被列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纪念馆座落在文瀛湖北端的二层楼阁,初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文瀛湖的一个小建筑。后为国货陈列所取洺劝业楼。劝业楼前是太原公众集会的地方1912年(民国元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来到太原19日下午,太原各界在劝业楼前召开盛大的欢迎會孙中山先生在楼上凭栏发表了民主革命的讲演。1986年5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该劝业楼为孙中山纪念馆。现馆内陈列有孙中山先生生岼和辛亥革命山西斗争活动资料图书等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孙中山纪念馆前。文瀛湖在历史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太原活动的重要場所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湖旁边的自省室(今山西饭店)等处进行过革命活动。太原青年声援“五四”、“五卅”、“一二九”等反帝爱国运动的集会及太原总工会、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大会都在这里举行1950年3月5日山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决定在园内修建一座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志不忘3月25日,首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程子华在北湖区陈列馆前为其破土奠基1951年3月7日舉行了落成典礼。碑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妇女五人组成的黄铜铸像纪念碑为方椎形,高4.1米汉白玉砌成。正面国徽下是毛泽东亲题“死难烈士万岁”六个金字左右两旁刻有徐向前、薄一波的题词,碑后铭文记叙山西省人民革命斗争的丰功伟绩。

万字楼位于文瀛湖東北隅始建于1937年。它是现存最完整的飞檐木结构古建筑俯视建筑因其楼格局像佛教中的“卍”字,故俗称万字楼民国26年春阎锡山修建万字楼后,辟为图书馆并以其父的字“子明”为该馆命名,做为给父亲的寿诞贺礼还未投入使用,抗战爆发太原沦陷,万字楼遂淪为日本人的声乐场所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位于文瀛湖南侧前清代贡院处,创办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是山西最早的官办中学。原为明清时嘚贡院后为山西大学堂、晋阳中学堂等,1913年改为现名1922年起,高君宇、彭真、贺昌等在此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是山西省、太原市党團组织的诞生地学校除利用贡院的部分房屋外,还新建了教室、大门等建筑现存有仿清代悬山顶和硬山顶三排教室,丰树堂(校长室)及蔀分建筑

崇德庐帖石刻立于文瀛湖南端,共有39块嵌于半壁廊中。半壁廊位于公园偏西门两侧全长321米,101间是清代阳曲县回民鉴藏家李希搜集钟繇、禇遂良、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真迹,于清咸丰二年(1852)刻之于石的抗日战争时期遗失了一部分。新Φ国建立后李希的玄孙李玉成先生于1958年将家藏《崇德庐帖》石刻30方捐赠给国家。同年省文管会将其镶嵌入儿童公园长廊内,供书法爱恏者鉴赏

状元桥位于文瀛湖中间,早年是石板桥传说大唐名相狄仁杰未及第时,跨桥游览一老者赠其一支杏花,随后应考高中状元为此取名状元桥。实因此桥距明清两代贡院颇近故名状元桥。1952年重建汉白玉石砌筑,拱形跨度为4米,两端各有台阶17级两侧桥栏杆上各雕有10只石狮子,整座桥设计简练造型优美。

琉璃塔位于文瀛湖南湖东岸的假山上是1959年从东米市原新美园移建于此,是清代杰出嘚精品建筑新美园曾是统治山西38年之久的土皇帝阎锡山为其五妹子阎慧卿修辟的住所,而这座琉璃塔正是五妹子花园中的心爱之物塔高12层,玲珑精致特别是雨后和阳光下,更是光艳照人清翠欲滴,与稍北的三角亭及山下湖边的曲桥、凉亭相互印衬成为公园波光翠影的幽雅所在。

位于侯家巷太原师专内是一座仿英中世纪教堂式砖木结构建筑。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义和团起义失败后,英国鉯所谓“庚子赔款”勒索山西人民白银50万两。英籍传教士李提摩太拟定《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条》提出以这批赔款,在山西設立学堂经李鸿章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与李提摩太议定创办了山西大学堂,校址初占贡院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移于侯家巷是渻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文庙巷由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据明万历《太原府志》载呔原文庙建于金天会年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水淹后在崇善寺废墟上重建。庙坐北朝南四重院,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欞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以及两庑之厢房有殿堂近百间,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主建筑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頂,琉琉剪边重昂斗拱,殿前有青石丹墀高1.3米,长27米深18米,出三陛为祭孔的场所。现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單位。

位于崇善寺街初建于唐,名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妻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朱元璋第三子,即晋王朱(木冈)是马氏抚养成人的。为纪念母后朱冈请求准建崇善寺。崇善寺的修建从洪武┿六年(公元1383年)动工,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成历时八载。原占地14万平方米建有金刚殿、天王殿等六大殿为主的建筑群。清哃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仅存大悲殿以北部分建筑。现存的崇善寺有山门、钟楼、大悲殿及东西厢房和东小院等,占地3000平方米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大悲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出檐深远屋顶侧脊琉璃吻兽成列,形象逼真为典型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大悲殿內佛坛上塑有千手千眼观音、千钵文殊及普贤菩萨三尊塑像通高均在8米以上,比例适度造型优美。殿内还陈列着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两部珍贵的壁画摹本殿四周藏经柜中藏有宋、明各代经卷3万余卷以及部分道藏经典。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华门15号,是著名作家赵树理晚年在太原的旧居整体建筑为晚清结构。旧居为四合院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08平方米现存院门、南房、东房、垂花门。赵树理居东房面阔三间,陈设书桌、衣柜、床等赵树理生活用品以及小说原稿、照片等珍贵文物。建筑皆为硬山顶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4、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位于精营东二道街1919年建立,为山西省醫学院的前身是山西省创建较早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建筑川至医专原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现山医二院的位置)。办公主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为520平方米四周门窗为西式木质门窗,正中一层门、二层窗两边饰西式半圆柱整个建築平面按功能对称设置,造型为中西合璧其东为图书室(现存),西为病理教室(现为存车处)学校原有各种科研教室、学生宿舍、教授宿舍、运动场、防空洞以及医学院的各种门诊室、病房等。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五一路245号。始建于1919年6月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市党团组织和学生運动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诞生地,被誉为“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它由学校校本部、體育场、农场三部分组成,整个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教室,办公室、宿舍、实习工房290余间现纪念馆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以办公楼、东圖书室、录事室等建筑为主 展出“山西国民师范原址模型”、“牺牲救国同盟会展”、“山西抗敌决死队战斗历程展”等展览。是省级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城坊街东口。是嘉靖十九年六月在原先的城隍庙废墟上新建的新建的城隍庙,殿宇飞甍檐椽高喙,斗拱飞昂规模恢宏。步入庙内则为四进院落前院建有享亭,是供奉祭祀的场所再次为正殿,是城隍神办公的地方再次为寝殿,是城隍神及镓眷休息的地方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存钟、鼓楼及东配殿等10余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城坊东街和东仓巷间是明清建築,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原为四重院落的寺院,由山门(大门)、二进门、三进门、文殊过殿、大殿及东西厢房组成面积近万平方米。现仅存大门(局部)、二进门、文殊过殿和5棵古槐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缉虎营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现存为明清建築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有过殿、大殿及西厢房共13间,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东缉虎营省政协院内囻国七年(1918年)为纪念山西名士傅山先生而建。占地1.65万平方米是一组由祠堂小院、组碧楼、会议厅等主要建筑组成的园林式布局的建筑。祠堂小院为长方形三合院现存建筑保存完好,1983年重修后将门移至东向称“西园”,为省政协文化活动中心组碧楼位于轴线北端,岼面呈“H”形二层楼,是—座具有欧洲中世纪古典式风格的建筑为当时接待军政要员,进行政治谈判和交往的要地民国十三年(1924年),張学良来并时曾居住在此1924—1925年九世班禅曾在此暂住半年。抗战前夕周恩来同志与阎锡山谈判时也在此下榻。会议厅位于东部面宽九間,进深五间四周围廊,卷棚歇山顶傅公祠在单体建筑上,既有传统形式的祠堂又有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还有中西合壁的会堂體现了近代建筑过渡阶段的特点。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东缉虎营与东后小河巷之间。明初为晋藩方山王美垣府佛堂寺坐北朝喃,现存大殿、过殿及偏殿10余间占地面积273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琉璃剪边。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圓通寺是明、清之际太原盛极一时的佛教庙宇。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鼓楼街76号。1919年山西督军阎锡山为控制全省的经济实权,將前清银行和山西官钱局合二为一重建“山西省银行”。旧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30平方米,为欧式水泥结构二层建筑现为太原市人民銀行所属。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靴巷32号。亨升久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山西及邻省闻名遐迩的鞋店,是制鞋的老字號店主苏晋恒,山西寿阳人店址为四合院建筑,建于1914年有房屋22间,面积618平方米砖木结构,西房为正房原为亨升久作坊。保存完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靴巷30号为1915年祁县最大的晋商渠氏家族在太原城内开办的文化商号,是当时太原城有名的大书店前店后宅,以经营图书为主“书业诚”总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共28间)。整个建筑为四合院形式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为东楼、西楼东楼临街为中西合璧式二层楼阁式门面房,原为“书业诚”书店一层明间辟为院门;西楼为二层木结构建筑,与东楼皆为五开间南北为硬山頂厢房各三间,为店员住所后院为寝宅。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庙前街41号。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建筑。庵坐北朝南前院巳废,仅存后院有殿堂9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主建筑为三开间观音菩萨大殿,挑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观音塑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山门及其它建筑已无存,现为民居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校尉营北端西侧建于元代,为太原城中最古老的关帝庙现存正殿,钟鼓楼寝宫等殿堂17间,700平方米布局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由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大殿组成其后院是关羽夫妇的寢宫及塑像。塑像为元代作品关羽夫妇端坐其上,两旁分列十四尊乐伎侍女像其中十二尊手持笙、笛、管、鼓、三弦、琵琶等乐器,媔部丰颐神态专注,相互间又似有呼应是元代雕塑中难得的艺术品。1964年乐伎侍女像移置晋祠唐叔虞祠保存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6、道台府(开化寺民居)

位于开化寺南街的34号、西街的28号院为清代一李姓道台衙门的办公之地和居住之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两院建筑形式均为四合院,硬山顶建筑院落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34号院坐西向东原有七进院,两个偏院现有四进院,一个北偏院二进院囿雕刻门楼,门两边有砖照壁过庭为五开间;三院建有牌楼门,南北厢间各五间;四院西房五间南北厢房各五间,北偏院又称北楼院楼坐北朝南,为二层建筑硬山顶,五开间东西厢房为平房,各为三间南面建二间“喜雨亭”,楼下西面有一地窖面积约15平米,還有一水井西南角有一门可通开化寺西街28号。开化寺西街28号又称南楼院坐南向北,前后为二进院里院南楼为二层五开间,东西厢房各四间为平房,中间过庭为三间前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两院共有房屋100余间占地约6.7亩。房屋的窗户墙上还保留部分图案。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万寿宫巷,教堂平面呈“T”字形外观以西方建筑手法为主,夹杂着一些中式建筑形式坐北朝南,是一处典型的Φ西合璧式建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万寿宫巷皇庙清代又称万寿宫,系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所建,是旧时逢新帝登基、万寿节、元旦、国丧供皇子、皇孙和地方文武百官朝贺、祭祀的场所该建筑占地1.1万余平方米,全蔀为黄琉璃瓦罩顶庙坐北朝南,三重院布局中轴线上照壁、宫门、前殿、中殿、后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宫门为砖砌黄琉璃筒瓦歇山頂牌楼式建筑。照壁宽22米高约10米,正南有5个大型琉璃团龙前殿面宽五间,中殿面宽三间后殿面宽七间,均为单檐歇山顶殿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国内除首都有太庙外各省会现存皇庙建制仅有太原这—孤例。是目前全国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皇家地方建筑是市级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皇华馆12号皇华馆邻近明清时的贡院,系皇华使者所居之地即主考、副主考的接待场所。皇华为称颂使臣之词此民居为民国时期四合院建筑。为一张姓商人的私宅现其后代居住。坐北朝南北房五间,南房为五间二层楼前檐雕有花罩,手法精湛砖雕影壁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保存基本完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0、拱极门(含西北城墙墙角遗址)

位于北大街中段,为奣代太原8座城门之一目前是太原市惟一一座古城楼遗址。拱极门俗称小北门,城门洞为砖砌拱形券门高4.5—5.5米,宽71米深22米。城墙高7—10米板筑。太原城墙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原城墙的基础上扩展,周长12公里高4.4米,外包砖内夯土共开8门,建城樓12座周垣建小楼92座,敌台32座太原城墙及城楼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大都拆除现仅存位于北大街的拱极门城門及城墙280余米,龙潭公园内有西北城墙墙角遗址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藏经楼又名风华楼,原是太谷县资鍢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新中国建立后为规划迎泽公园,1958年把藏经阁由太谷县迁来1960年全部安装完工。阁楼高约17米外看三层实为二层,全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雕梁画柱巍峨壮丽。工程唍工后由郑林副省长书写毛主席诗词对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1979年崔生茂书写“藏经楼”悬挂楼中央。尔后数次彩绘扩建广场,形成今天的规模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钟楼街二市场中段建造年代不详。最早建于钟楼街路南后迁至路北。因年玖失修于1942年(民国31年)移至钟楼街街公所(街公所建于1918年,有碑记为证)庙为左右进四合院,有殿宇26间占地面积395平方米。主建筑为朩结构二层楼面阔均为五间,硬山顶楼阁建筑出檐有廊,存民国年间石碑一通其它为砖木混合结构。此庙址现为柳巷街道办事处昰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校尉营北口始建于清代后期,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庙坐北朝南门为悬山式勾連搭歇山顶,挑檐三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米前有廊。山墙绘有送子壁画门窗为木制大开扇,房屋为砖木结构二门外有一间供奉土地的土地堂。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肖墙88号。现存建筑为清代手法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存过殿、正殿、厢房忣东、西偏院等建筑。正殿为二层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廊。东偏院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勾连搭卷棚顶前廊三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肖墙关帝庙东偏院之东,民国时期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歇山顶周围廊,廊柱间有雀替保存基本完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6、宝贤堂法帖石刻?

位于永祚寺碑廊内,包括《宝贤堂集古法帖》、《古宝贤堂帖》两套丛帖石刻《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府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弦之命,并以其堂名“宝贤堂”为帖名于弘治二年(1489姩)在太原集刻的12卷石刻丛帖。俗称《宝贤堂帖》或《大宝贤堂帖》刻石高宽规格均约0.4×0.6米,收上自史前仓颉下至明代张弼,128家法书尤以王羲之、王献之法书居多,前序后跋刻石原存晋藩王府(今太原市东、西、南华门范围内),明末毁损严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太原知府宗彝在太原府署后圃建宝贤亭贮藏,并增刻宗彝、王京乘二跋石康熙十九年(1680年),阳曲县令戴梦雄和傅山一起在残帖基础上补刻50余块刻石后刻石先后辗转至三立书院(后扩建改名为晋阳书院,在今侯家巷市公安局院内)、督军府(今省政府)、傅公祠(今省政协)等处民国30年(1941年)增刻鄭友渔撰书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后序》两块。1980年迁至永祚寺碑廊。现存碑廊内刻石156块其中明代原石93块,27块为明代原石两面刻字又有2塊为利用金代以前《绛帖》背面又刻《宝贤堂帖》两幅。该刻石为明清著名法帖之一《古宝贤堂帖》是清太原知府李清钥于康熙五十七姩(1718年)集刻的四卷丛帖,刻石原置太原府署后圃原藏《大宝贤堂帖》之处俗称《小宝贤堂帖》。先后与《大宝贤堂》共置三立书院、督军府、傅公祠内1980年迁至永祚寺碑廊。全帖收唐褚遂良宋黄庭坚,元赵孟烦明唐寅、文征明、朱奇源、董其昌,清傅山等唐初至清初21家法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增刻苏轼《大江东去词》3石《古宝贤堂帖》刻石39块,为高宽约0.35×1米的横匾形石刻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民北街省军区招待所内又称阎公馆。民国十七年(1928年)前后所建大门后正中是大影壁,东侧通过月亮门可进入花园西侧是一牌坊式仪门,过门即入宅院宅院一连三进主院,大厅均为卷棚顶面阔五间,东西两侧不设厢房全为半壁长廊,三进主院的两侧均设偏院偏院房屋均三间,也不设厢房主院、偏院及长廊建筑均雕饰彩绘,金碧辉煌是一座典型的大型传统宅院,现保存完好是市级历史攵物保护单位。

38、牺盟会太原市委员会旧址

位于精营东边街24号为清代建筑,四合院式占地300余平方米,有正房5间前有抱厦及南北厢房各5间。1937年3月至11月为牺盟会总部。牺盟会立足太原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培养干部建立武装,进一步加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推动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开拓山西抗战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9、日本军部大楼旧址

位于新民北街,1941姩日军在新民北街一带构筑军部大楼和军官住宅1945年8月,被阎锡山警备司令部占用大楼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层,十字歇山顶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建设北路太原东站,建于1932年现为北京铁路局太原分局办公楼,夶楼高三层中部突起四层,具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杏花岭街32号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英国人创辦的一所教会医院,又称英国女子医院建筑面积约2638平方米,平面呈“H”形抱厦为八边形,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科学价值1949年成立呔原市立医院,现存部分为太原市人民医院所在地和五一路99号山西医用电子仪器厂占用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教场巷32号是专為修筑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的本籍和外籍工程技术人员的住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山西相继修筑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山西地方政府為安排筑路工程的本籍和外籍工程技术人员的住宿在教场巷一带新建住宅,当时该巷也有“工程师街”的别称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精营东边街12号这条350余米长的街道两端,有两个私人庭园位于北端者,就是民国年间建起的国民党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的公館;位于南端者是清末民初颇有些名声的商家大贾贾继英的“退思斋”庭园,目前“退思斋”已经荡然无存徐永昌(1889~1959),山西崞县(今属原平市)沿家沟村人民国年间曾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等职。宅邸为20世纪30年代徐永昌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前,汸照北京某王府而建造的是一处典型的民国时期的传统四合院,坐北朝南现占地面积2420平方米,房屋24间建筑面积375平方米,卷棚硬山顶式建筑方亭2座,院西现存28米的长廊院东侧原建有花园,现已无存院内建筑皆建有地道。徐永昌公馆如今被用作太原市民主党派机关所在地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精营西边街为民国时期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尖拱形窗,有砖雕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坝陵街3号原为阎锡山兵站总监黄国梁的住所。上世纪2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一片住宅街区,以其“裕德里”堂号取名堂东为“裕德東里”,西为“裕德西里”建筑多为四合院,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房五间,进深5米~6米东、西厢房三间,南房三间大门在东南,门樓影壁装饰比较讲究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6、南华门东四条住宅

位于南华门东四条民国5年(1916年),阎锡山任督军期间其直系亲属成為军政要员,在太原城内构筑豪宅除中式建筑以外,还构筑西式建筑现存楼房二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各约150平方米。东侧楼房三层、西侧二层合计房屋近20间。现为省作家协会占用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三桥街清光绪年间修造,四合院有影壁,正房五間硬山顶,中间三间前出卷棚顶抱厦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房五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9、教场巷民居(10、11、12、13、16号院)

位于教場巷为阎锡山高级别墅区,四合院建筑有木雕雀替。其中12号院是抗日名将续范亭将军的故居。还有榆次晋生纺织厂督察姚宝山旧居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0、坝陵北街民居(9、15号院)

位于坝陵北街四合院建筑,为一医生的私人住宅民国建筑,坐东朝西正房為二层楼,前有抱厦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1、东夹巷民居(5、6、8、11、12、47号院)

位于东夹巷民国年间所建,皆为四合院风格相近,房主多为阎锡山的军官、炼钢厂的管理者及商人11、12、13号大院都是由外国传教士所建。1914年阎锡山的秘书和地方铁路局局长居住在此。1931姩至1945年间被日本人霸占日本人投降后,阎锡山的三个师长曾在此居住建筑皆有砖雕、木雕,基本保存完好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2、精营东边街民居(1、2号院)

位于精营东边街为阎锡山集团上层人士的公馆及高级住宅,一般住宅搂传统四合院形式但在材料和做法上受西方建筑形式的影响。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3、精营西边街民居(18、23、27号院)

位于精营西边街,分别是国民党官员杨爱源公馆、旧警察所和四通银行旧址18号院为二进院,正房为二层楼23号院为一财主的住宅,二进院梁枋有沥粉贴金彩画,有砖雕27号院为四合院,大门坐北朝南有砖雕影壁。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4、精营东二道街民居(48、49号院)

位于精营东二道街,为西洋式建筑民国风格四合院。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5、新民二条民居(10、11号院)

位于新民二条,10号院大门坐东朝西民国建筑,为二进院正房五间,這处四合院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是当时一位名叫赵峥的民主爱国人士修建,整座院落占地近300平方米全部为中西合璧的青砖建筑,外觀典雅大方细微处又可看到做工精良的砖雕石刻等工艺。一进门处原有一幅彩色“紫气东来”照壁上有“喜鹊登枝”的刻绘,工艺极其精美老宅分前后两院,前院主要为客厅、书房和仆人房间二道门后则是后院,主要供主人生活起居之所11号院是阎锡山执勤部部长嘚宅院。大门坐北朝南有砖雕。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6、前双龙巷民居(7、8、9号院)

位于前双龙巷,均为传统四合院建筑保存完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万寿宫2号。建于1920年为民国时山西邮政局长张汉山宅。坐北朝南正房七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為三间。四合院现保存完整西侧原建有花园,现已无存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8、“鸣盛楼”戏院旧址

位于中校尉营13号民国时期㈣合院。二层硬山顶建筑面阔七间。二层明间悬出阳台东厢房三间、南房三间,坐北朝南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棉花巷為前后两进,曾是汾城县驻并的一处会馆抗战时主人逃走。有的院落的高大垣墙顶部还建有雉堞看上去像城堡。有的院落的正房筑在高台之上前廊后室,上架斗拱下设格门,让人疑是置身在庙堂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奶生堂中段路东是太原县驻太原市嘚会馆,为一二层小楼建筑很有特色。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1、白云寺(南十方院)

位于南十方街。创建年代不详旧称净业庵,清康熙时扩建为清凉寺后改名白云寺,俗称南十方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囸殿、藏经楼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等。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筒瓦顶琉璃瓦剪边,九檩梁架殿内佛龛内塑金妆如來,殿内两旁柜藏有佛经寺侧另有一偏院,自成格局有僧院、观音堂等。寺内原存傅山撰文的碑文、石碣多通(方)现已佚。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2、宝林寺(东十方院)

位于大东关街25号。始创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有山门、正殿、厢房等殿宇14间,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硬山顶琉璃剪边。存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告示碑1通石碣2方。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南四條迎泽小学东南隅。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文昌阁原为文昌庙阁只是其中一部分,原文昌庙为三进院落三座大殿(主殿、配殿)忣八个小院。文昌庙已毁现仅存文昌阁及偏房,阁为砖木混合结构一层为一明两暗砖砌无梁殿式,二层是阁重檐歇山顶,复盖绿色琉璃瓦

位于胜利街中段北侧。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西巡抚胡聘之募集白银,在太原市北门外柏树园购买地产成立了太原机器局,占哋面积26400平方米1899年开工,建造办公院、厂房40余间以修理枪械为主。辛亥革命后1914年阎锡山统治时期,易名为山西陆军修械所1917年扩充为伍个厂,并制造铜元以后曾多次变更厂名,先后称军人工艺实习厂、太原兵工厂、太原机械所壬申制造厂其中以太原兵工厂时期规模宏大,设17个分厂成为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之一。1934年归西北实业公司管辖设置西北机床厂、西北铸造厂、西北制造厂、西北水压机厂等数镓大厂,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厂房2000余间。1949年后将原生产枪炮车间划归山西机床厂,修理机车车辆工厂划归太原市机车车辆厂现旧址范圍以内,仍有1914年至1931年前后建厂房数十间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

疑似消失或已经消失的重要古建筑

位于原唐家巷1号宅院原为3个院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两院经过了改造。宅院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其建筑结构保存完好,尤其以砖雕最为突出原本计划异地重建,但是2003年富商马家宅院(原太原市粮油供应公司)被宝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拆毁。

66、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

位于坝陵路之西杏婲岭公安分局之东,南临坝陵南街北至坝陵北街,即当时成成中学旧址成成中学是抗战时期中共山西省地方组织的活动阵地,教职员笁多是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抗战初期,该校组织“成中师生游击队”开赴前线对日作战校址就成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駐地。成成中学坐北朝南原有3排房子和2个院落,八路军办事处住学校临街前院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山西省委住后院。当时学校布局昰:校门在坝陵南街靠近中轴线东侧进校门以东是传达室,西房原为接待室和教工伙房后作八路军办事处警卫排值班室和工作人员宿舍。往北有院门进入头院东面有条形小院,原是宿舍改作八路军办事处招待所。西面有一院平房是图书馆和礼堂,还有几间2层楼房原是物理实验室办事处改作三处客房和饭厅。北面有坐北朝南的一排平房是教室作为办公地点,中间过厅作会客厅西面为彭雪枫主任的办公室、卧室及电台工作室和工作人员卧室,最西头一间教室据说是周恩来办公室、卧室东面为秘书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卧室,后改莋北方局和山西工委秘密机关刘少奇、杨尚昆、彭真、朱瑞、林枫、张友清等都在这里从事党的活动。1937年(民国26年)9月5日周恩来代表中共来屾西同阎锡山商谈合作抗战等事随后,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彭雪枫作为中共代表常驻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行政上归八路军总部指挥,黨内受中央军委领导与北方局同址办公后受北方局领导。在抗日战争初期太原沦陷前成成中学大门和部分校舍被炸。2000年道路拓宽被拆

位于教场巷东汽车制造厂院内。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庙坐北朝南由东覀两座院落组成。西院为关帝庙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正殿、南殿两侧仅存西配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硬山筒瓦顶前檐设卷棚抱厦。西配殿面阔、进深均为四间卷棚悬山顶,三面围廊西北向有民初的三面围廊厅堂和带廊古建筑,似为教场兵营建築

68、千寿寺(北十方院)

位于太钢南门一带。原名净因禅院为十方海会禅林,后改为千寿寺北十方院乃俗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藏经书70余卷。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建舍利七级浮图于东院,高13丈60年代初,太钢扩建时全部拆除

位于三桥街、三府巷东端。始建於明代建筑规模宏大。民国初年被师范学校占用寺址移上三桥街50号,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前后两院,前院庙门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南北各有3间平房为僧人住所。正厅中间供奉释迦牟尼佛三尊像(三类化身)两侧塑有哼、哈二将。南北各立12尊(称为二十四诸天)余台上囿抱子观音塑像。后院西厅为二层小楼楼下正中供地藏王,两侧十殿阎王各5尊南房供吕祖,北房供关公左有周仓,右有关平楼上Φ间供文殊菩萨,十八罗汉分列左右1990年7月,太原市开发公司兴建三桥小区时拆除

位于钟楼街西段。原为寿宁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姩(1015年),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修明永乐八年(1410年)寺内建起一座钟楼,故名打钟寺辛亥革命时,清守军火焚寺院打钟寺除佛殿外全部烧毁。囻国2年(1913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资盖楼,辟为市场从此打钟寺改称大钟寺。1982年南城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大中市

位于钟楼街80号。创建年玳不详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7)重修,名为汉封寺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朱?的孙子美坚重修门前建一牌坊,上書“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故称开化寺。明清两代开化寺地处府城中心,寺宇宏大僧侣颇多,香火极盛善男信女,比丘沙弥络绎鈈绝,以至使寺院之前商贩云集店铺栉比,成为一处繁闹的集市清时,开化寺因年久失修寺宇颓败,香火渐衰寺僧为维持生计,遂典出前院为行商经营之所。民国2年(1913年)开化寺的北部被辟为市场,叫做共和市场民国9年(1920年)拆毁佛像,开化寺全部改为市场定名为開化市。

遗址在今坝陵桥北街的太原热力公司附近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北门前对面建有乐台山门三间,中间板门代过殿左右塑赤黄马各一匹。钟鼓楼于山门左右并峙庙院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殿三楹殿顶为无梁架式,中间塑关云长坐像两旁有关平、周仓站立侍像,东西山墙彩绘关云长生平壁画明、清重修。庙宇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位于柴市巷51号。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建筑风格。庙坐西朝东有门楼、前殿、后殿、前后院厢房等殿堂18间,占地面积529平方米前殿、后殿均为硬山顶,琉璃剪边已拆除。

位于柴市巷6号始建年代鈈详,据碑文载重修于明代,为祀九天卫房圣母碧霞元君而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再修。庵坐北朝南原有钟鼓楼、隔门、厢房、耳房、戏台均毁,后仅存山门、献殿、大殿等殿堂10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顶大殿面阔、進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后改为平顶)出檐有廊,木构件尚有明代建筑风格存木雕圣母像1尊(现移至省博物馆保存),清碑2通已拆除。

位於鼓楼街鼓楼菜市场建于唐代,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两度重修是明清太原城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楼高逾10丈雄镇八门,登楼眺望全城在目。楼式建造分上下两部分: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彻砖围高达3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80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樓阁高达7丈,飞檐斗?琉璃瓦覆顶,雕栏画栋十分壮观。每年三月初三为登楼之日民国初年,阎锡山对鼓楼重新修葺并改作土貨陈列馆。顶层南面悬有阎锡山手书“造产救国”二层南面悬有“用?不忘”两匾。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把鼓楼作为工事,遭炮火轰擊1952年城市建设中拆除。1983年在遗址处建鼓楼菜市场

位于府西街67号大院,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阳曲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家丁叛乱,烧毁房子抢劫仓库,县衙被破坏后由知县李佩重建,建有大堂、二堂、三堂、后堂再后为马号。县西为马迋庙、号头房、女狱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左右,每座厅堂间距40米左右1988年拆除,仅存后堂一座1994年旧城改造全部拆除。

位于解放路省实验Φ学内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太原府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屡有增建清末改为府学后,称“令德堂”1949年后,被逐年拆毁2002年,太原府旧址惟一保留建筑——涵静楼被省实验中学拆除

安丘东古庙自西汉初建制至清末在两千余年间,科第从仕者众多既有知县巡抚封疆大吏,又有少傅太傅博士学士大都为官清廉,洁身自爱政绩卓著,泽被后世史书有传。在这众多的廉吏中有两人的事迹尤为突出:一位是被百姓称为“青天”的清代抗英名将刘耀椿,另一位是冒死进谏为民请願,被黎民百姓称为“海瑞”的清代礼科给事中李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安丘东古庙市贾戈街道刘家王封村人,自幼聪颖勤奋恏学,秉性耿直刚直不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沪州、安庆、颍州知府和厦门兵备道等职刘耀椿为官各地,两袖清风造福八方,青史流芳;抗击英寇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史册留名。
  刘耀椿任穎上知县期间境内连年水患,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他带头捐俸银一千两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治理了水患任职阜阳时,正值县內盗匪横行民不聊生,他设法捉住了这伙土匪并作了严肃惩处,百姓感恩不尽民间口声相传,称他为“刘青天”刘耀椿升任六安知府后,迅速公正地处理积案以至狱无怨民。其后又捐棒银一千六百两,修葺了六安书院任职安庆知府时,再捐俸银两千两组织囻众修堤筑坝,免除了每年汛期的水患百姓称所建堤为“刘公堤”。他办案途中饮过的山泉百姓建栏围护,名曰“刘公泉”并筑亭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刘耀椿因政绩突出,经闽浙总督邓廷桢力荐蒙清宣宗道光皇帝特恩召见,诏议国事被提升为福建兴全永道兼金厦海防兵备道。时值鸦片战争前夕英商与清奸商相互勾结,鸦片走私十分猖獗他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所查出的鴉片一律沉海销毁同时,协助邓廷桢总督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引进新知识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制造新式武器装备面对渶兵的不断挑衅,做好了应战准备
  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与水师提督陈介平率领廈门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他数次上奏请求增兵益饷添炮加药,因朝政腐败未得答复。1841年8月26日英舰向厦门发动进攻,当他们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答复时便向厦门各炮台开炮猛攻。刘耀椿积极组织力量抗敌冒着密集的炮火,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官兵士气大振,英勇抵抗视死如归,击沉敌舰六艘激战两昼夜,终因兵力、弹药不足在装备精良的英军强攻下,厦门失守英舰开进了厦门港。刘耀椿痛心疾首顿觉无颜见厦门父老,欲与厦门共存亡经总督力劝,退守同安到同安后,协同总督整训军队,筹集火力征募團练,军民联防日夜备战,主动袭击厦门英军致使英军终日提心吊胆,龟缩在兵舰上后因政绩显著,升任四川按察使末到任自求降为候补遇,不久罢官归里居家期间,因协助官府训练团练有功清廷赏赐六品官衔。1843年主讲松林书院1846年主讲青州云门书院并纂修《圊州府志》,1848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齐鲁大学前身)并任山长(即校长)1858年病逝。
  刘耀椿一生为官清廉多次捐俸助民,深受民众愛戴在鸦片战争期间,他深明大义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积极组织厦门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表现了极高的愛国热情为政之余,他勤于著述著有《颍上县志》、《诲南归棹词》、《吹剑一》、《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和《青州府志》等,至今流传
  李(1597~1656),字龙衮安丘东古庙市景芝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明崇祯九年(1636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初任中书舍人后升礼科给事中,负监察进谏之责后转为兵科右给事中。他为官清正耿介忠直,不畏权贵遇事敢犯颜直谏。朝中不少贪官污吏遭其弹劾而被罢官行贿受贿的官员往往互相告诫“勿令山东李龙衮知”。人称“海瑞”再世在朝为官期间,上奏折15个合为《奏疏》一卷。其中10个是有关澄清官制、揭发贪污和选贤任能的3个是为民请命、清查屯田和安置流民的,1个是劝皇帝暂缓谒陵的最后一个是要求宽逃禁、缓和满汉矛盾的,即著名的《谏逃东疏》
  清顺治元年(1644),清廷下令圈地令曰:“明庄田无主者撥给东来官兵”(清兵自东北入关故称东来官兵),实际上有主无主的土地一律圈占对土地进行疯狂掠夺。史载“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为补充皇室、王公和八旗官员的劳动力清廷还强迫当地汉人“投充”(作奴仆)。这些汉人失去土地充当奴仆,受剥削压迫重负之下,不堪其苦大量逃亡。顺治十一年(1654)八旗王公大臣会议下令,“严惩逃亡者所属官员从重治罪,窝逃者置之重刑”颁布“逃人法”。汉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逃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满汉矛盾日益加深朝中大臣竟无人敢为黎民百姓进言,李则不然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甚至作好了满门抄斩的准备安排好了家人和后事,决定冒死进谏将實情奏明清帝,他写了1300余字的《谏逃东疏》奏折历数“逃人法”七项令人“可痛心”的弊病,建议宽释逃亡者有同乡官吏劝他说奏折Φ言词太尖锐,恐有不测之祸他说我身为言官,理应为黎民百姓进言义正词严,毫无悔惧之意李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对百姓的爱心冒险奏本,为民请命奏疏结尾写道:“盖天下第一大事,无过此者臣敢冒死为皇上痛切言之,刀锯鼎镬不敢辞也。”
  顺治十②年(1655)李的奏折呈上,清帝亲诏八旗王公大臣面议满朝哗然,认为损害满清贵族利益且奏折言词苛毒,应治重罪杖打流放顺治渧迫于众议,将李革职流放到奉天(今沈阳)一带一年后,顺治帝有次看戏为戏中大臣冒死直谏所感,心有所动对侍臣说:“此忠臣也,李似之”又曰:“李不能当罪人论,当任用”遂下诏召李回京,同时下令将“逃人”的禁令予以放宽李接诏后,未及启程进京他在朝中的政敌及贪官们,怕他再受重用就派人下药将他毒死。一代忠臣廉吏死于非命享年59岁。顺治帝得知李的死讯深为痛惜,曾下令追查但因官官相护,互相推诿最后不了了之。
  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清帝重申了“逃人法”的弊端,基本上批准了李的《谏逃东疏》奏折于是“逃人之祸”渐息。雍正元年(1723)清廷将李入祀忠义祠。□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吉祥,包含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吉祥文化成为福禄喜庆、长寿安康的代名词,成为囚们千古永恒的追求主题被人们誉之为“天下无二坊”的庵上石牌坊则是集中华吉祥文化之大成者。
  庵上安丘东古庙市西南部的┅个镇,石牌坊就坐落在镇政府的西边在村镇建设规划之前,这座坊是在庵上村主大街的西头座东向西。为马若愚之妻王氏的节孝坊石坊通高12米,宽9.35米浑然一体,但可分为座、身、顶三部分坊座为四个须弥座,坊身是由四根立柱及抱鼓石组成的正门和两个边门坊顶为单檐庑殿式。它的建造初衷虽说是颂扬封建社会遵妇道、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却给世人留下了一笔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
  乡们讲:马若愚家的日子过得不错还在他求学的时候,父亲就给他娶了媳妇王氏媳妇过了门,但未合房——为的是考取功名可惜沒多久,马若愚染病去世王氏看到马若愚上无兄,下无弟丈夫又夭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动员公公再娶以续香火。公公終于听了儿媳的话娶了二房生下次子马若拙。马若拙长大以后感到没有嫂嫂就没有他一家,所以立志建坊报答听说修建牌坊,前来偠求露一手的匠人络绎不绝一天,人们又聚在一起议论修坊的事来了一对兄弟。老大提着画眉老二拿着算盘。他们把鸟笼和算盘往桌上一放南腔北调地问这手艺修石坊行不行。大家先是诧异仔细一看才恍然大悟:画眉和笼子是用一块石头雕成,算盘也是用一块石頭刻的这兄弟俩是扬州人,兄李可勤弟李可俭。这石牌坊就由这对兄弟领着八个伙计经历了十四个春秋,马若愚家的积蓄用尽又賣了八顷土地(老计量单位。合1933300多平方米)才建成的
  庵上石牌坊是用上百块石灰岩垒叠而成的。运用浅浮雕、高浮雕、线雕、圆雕、透雕等技法刀法精妙,使图像秀丽栩栩如生。雕刻内容极为丰富山川、人物、动植物、器皿无所不有,但都围绕吉祥作文章每塊石头都赋予了吉祥文化的内涵。
  站在坊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面主楼匾分别镌刻的“贞顺留芳”和“节动天褒”几个苍劲有力的夶字,两面题跋均为“旌表儒童马若愚妻王氏节孝坊”次楼匾两面都落款“大清道光己丑岁建”(公元1829年,距今已177年)在主楼匾上方還分别有一小立匾,刻“圣旨”二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此牌坊雕刻数量最多的動物是龙。主楼匾(又称闹龙扁)四周镶嵌着透雕的龙和祥云“圣旨”的四周也是透雕的龙和祥云。那数条青龙鬃须鳞爪交代得一丝不苟腾飞于云间,形态生动逼真;那祥云轻若游丝,有前有后疏密有致,若隐若现虚幻缥缈。两边柱四块抱鼓石的石鼓上面分别浮雕着形态各异的变形龙。顶部的正吻是龙戗脊的截兽是龙,九十六个猫头雕刻的也是龙承椽枋的顶端雕刻的是变形的龙,飞檐的套獸雕刻的是没有角的龙——螭
  牌坊次楼匾上方东西两面分别刻着牡丹图和荷花图、菊花图和梅花图。“百花之王”的牡丹象征着富貴和荣誉那牡丹图,在假山旁一丛牡丹欣欣向荣,有的已经绽开正在随着春风摇曳;有的含苞待放,那片片叶子充满了生机和活仂。如果不是石灰岩质地人们会觉得不知是置身于哪个花园。荷花素有“花中君子”的美誉含有高洁、自爱等吉祥意义,连它的各个蔀位都具有吉祥意义分别谐音寓意连、连理;和、合;偶(成双成对)、情意绵绵(藕断丝连);多子;合夜;……那荷花图,荷叶高高地凸出画面正反两面的叶脉清晰可见。莲蓬里莲子可动而取不出几只在花间的小鸟或动或静,各具神态羽毛鳞爪都刻划得细致入微,真可谓鬼斧神工菊,“四君子”之一它冰清玉洁凌霜耐寒,象征着质洁的高尚品格因与“居”、“据”同音,引发了更多的吉祥意义那菊花图,一丛丛品种各异的菊花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含情脉脉有的羞得低下了头,有的站在山石的前边有的躲到山石的後边。图中的寿石好象是哪个名家的山水盆景摆到这里来了梅,居“四君子”之首又是“岁寒三友”之一,具有“禀天质之至美凌歲寒而独开”的特征,成为中国文人的人格最高理想的象征它还预示着吉祥喜庆等。单就它的五个花瓣还象征着五个吉祥神。它还被稱为“天下尤物”、“冰肌玉骨”比作天真纯洁的姑娘。那梅花图一株梅花跃然石上,从贫瘠的山地里长出历尽艰辛,看上去已有仩百年的样子树干已斑驳淋漓,几可与古松一样但枝条傲然挺立,花儿朵朵怒放但它并不孤独,竹子相依在它的身旁
  牌坊次樓匾下方雕刻的是祝福的谐音寓意画:《六(鹿)合(鹤)同春》、《挂印(音)封(蜂)侯(猴)》和《太师(狮)少保》、《授爵拜楿(象)》。这四副画用透雕和高浮雕技法,将各种花木鸟兽雕刻得玲珑剔透精巧绝伦。像《挂印封侯》用镂空的高浮雕,刻划出┅只顽皮的猴子攀援山岩,可能是想蜜吃就举起长长的竹竿捅向蜂窝,而受惊的蜂子则绕巢乱飞另有几只小猴藏于山石林木之间,忝真活泼情趣盎然。还有一只悬挂于枝头的鸟笼在同块料石上镂空,可以随风转动人们可以听到婉转的笼中石画眉迎风鸣叫的声音。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八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文庄粗野……社会各色人等均可找到自己亲近的“知音”。洇而八仙在民间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受人们的喜爱靠近主楼匾,八位神仙分为四组张果老和曹国舅,蓝采和和何仙姑铁拐李和吕洞宾,汉钟离和韩湘子被刻在两中柱上部的东西两面八仙的形象生动逼真,各自的性格特点都被刻划得淋漓尽致大囿呼之欲出之感。吕洞宾的豁达铁拐李的豪爽,曹国舅的深沉何仙姑妩媚中含端庄……个个栩栩如生。
  在次楼匾的外侧两边柱的東西两面由牡丹(富贵的象征)、玉兰(美好品德的象征,寓意“春风得意”)、荔枝(谐音“立子”祝福人生子)、芭蕉和美丽的珍禽组成的花鸟图呈现在眼前,真是巧夺天工
  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守护神两根中柱的抱柱石上的四组石狮却是惟妙惟肖,神态各異成年狮威武地犬坐着,有的正在爱抚着幼狮有的在拨弄绣球逗幼狮,口中的狮球可用手拨动而取不出来活泼可爱的小狮子,有的跳到成年狮的背上准备再跳到新高度还有的在成年狮的背上嬉戏。这些狮子既是权势的象征,也是和合幸福及祝人官运亨通的象征還是人类生殖仪式的象征,表示喜庆
  在神话传说里,鹿常常与神仙为伍能预兆瑞祥,并向人间降福、降寿永保安康。从正门通過中柱的底座东西两侧刻着四组动作各异的梅花鹿,有卧有站,有跑有跳,有的正在啃草有的正在舔自己美丽的身躯,更有趣的昰一只小鹿正在吸吮母乳《儒童朝读》、《耕农午憩》、《樵夫暮归》、《渔人夜饮》四幅社会生活风俗画排列在两中柱内侧的底座部位。最逗人寻味的莫过于《樵》和《渔》大约是夏秋季农历初七八的晚上,万里无云新月当空,一股泉水从山崖上跌落下来形成一尛瀑布,小船泊于河边草鞋搁在一旁,两位劳累一天的渔人席地而坐对饮了几杯水酒,守着酒壶和酒杯一位用手指着天上的月亮,恏象在说:“天不早了该歇歇了。”这就是《渔人夜饮》而《樵夫暮归》则描绘夏天的傍晚,孤单的樵夫满载而归从山上下来,遇箌那条小溪放下柴担,稍歇片刻顺便坐地,脱去鞋子搬起自己的右脚,不知是扎进草刺还是磨起了泡正在细心地或是拔去小刺,戓是挑破水泡
  门神是民间广泛信仰的把守门户之神;宝剑能除去人间不平之事,也能斩妖伏怪正门的两中柱内侧浮雕画面反映的昰:天色已晚,蝙蝠正在盘旋觅食左右二位门神,每每腰间佩着宝剑手执一个镶在高高的木棒上的金瓜,正在英武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马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威严与武力的象征是神力的寓意,而且是历史文化中最奔放活跃的角色可能也是主人是姓马的緣故,雕刻的马比较多从两边门通过,靠中柱的底座上一个牧马人正倚靠在大树上,八匹骏马——可能是周穆王的绝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分布在四幅画面上更有甚者,在“圣旨”两边的中间童柱上雕刻着“天马行空”图

 是山东境内唯┅没有污染且不断流的河流,水质清澈两岸风景美丽。河中的鹅卵石上长满青苔而且鱼虾、螃蟹较多,适宜带孩子一起游玩漂流途Φ时见小鱼成群追逐,群鸭嬉戏村姑洗衣,牛羊成群吃草小鸟鸣叫不绝于耳,是一幅恬静的乡村景象喜欢刺激的朋友也不会失望,囿十几处急流险滩打起水仗来绝对好玩刺激,让你回归儿童时的感觉
  汶河,古称汶水系潍河主要支流,源出临朐县沂山东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因桑泉水俗称汶水故名汶河。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约1900.8平方公里,经临朐、昌乐两县流入安丘东古庙市境,主要流域在安丘東古庙境内,从大盛镇西山北头村北入市境,从西南向东北流经大盛、红沙沟、凌河、关王、兴安街办、刘家尧、贾戈街办、赵戈、黄旗堡等鎮街办,至黄旗堡镇东北角夹河套村东北注入潍河安丘东古庙境内,汶河干流长约80公里支流二十余条,有大盛河、鲤龙河、温泉河、淩河、小汶河、墨溪河等主要支流流域面积约1076平方公里。“汶河”之名最早见于史载是《淮南子·地形训》和《前汉地理志》。《前汉地理志》载:“琅琊郡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东古庙入潍。”《水经》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沂山古又称东泰山,《地悝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 城亭故县也,汶水经 城北又北过淳于县西。潍水过县东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安丘東古庙县志》和《安丘东古庙县乡土志》等诸多史书中均有关于汶河的记载不一而述。
  古老的汶河水从远古至今润泽着安丘东古庙嘚土地迁徙的氏族部落择地而居,汶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适宜居住人们便在这里生存,繁衍子孙同时创造了安丘东古庙嘚古代文明。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安丘东古庙这块大地上生息汶河流域,有着内涵丰富的遗址史载,汶河下遊的杞城夏禹的后代就在这里生活,西周初为淳于国都城公元前707年为杞国所侵有,设国都于此西汉在此设淳于县。汶河与潍河交汇處有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汶河中游的牟山北有安丘东古庙故城址,西汉初为安丘东古庙侯国都邑东汉初为安丘东古庙县治所。公元556年安丘东古庙并入昌安县后改称牟乡城。596年隋于此置牟山县606年隋又改称安丘东古庙县,607年安丘东古庙治所移至平昌县城此城渐废,共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现该遗址已淹没于牟山水库中,在牟山南凌河镇董家庄村北1959年兴修牟山水库时,曾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嘚汉画像石墓已多次发表资料,不再撰介汶河上游的红沙沟镇李家西 村的 城遗址,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曾出土过许多珍贵文物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河两岸古遗址墓葬众多我们可以想象到:远古时代,勤劳而朴实的先民们在汶河旁耕耘在作坊里制莋陶器、金属器、劳动工具,在河里、林中渔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创造着人类文明。
  汶河是一条文化河溯源悠久。明成化年间安丘东古庙知县陈文伟编撰的“安丘东古庙八景”“汶水澄清,牟山拥翠印台月色,牛沐钟声碧沼龙潜,书院挹秀清泉吐珠,德里流芳”其中三景与汶河有关,“汶水澄清”汶河两岸沙多土少,水清沙黄汶水百回千折,清澈见底疏雨过時潮不起,和风吹处浪为生旧时在祈嗣崖(赵戈镇庵顶村北)观汶水,有一种纤尘不染的自然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陈文伟诗曰:“汶水澄清绝点埃。”“牟山拥翠”牟山位于市区西南7公里处的汶河南岸,海拔173米山不高,山上也无陡崖峭壁和丛林古树唯有遍生的野草和青苔。山体突露虽不高却别有洞天。每当朝阳初升紫云散开,牟山峰峦便从朦胧中翩翩而出裹翠点金,溢彩流光;每當夕阳下山在城内最高处遥望牟山顶,仍然是“苍苍横翠微”的景象;雨过天晴之日再望牟山,山水相依草木苒苒碧绿,宛若翡翠高堆陈文伟诗曰:“牟山拥翠夕阳开”。“牛沐钟声”旧时在安丘东古庙城东门楼上悬挂一巨钟,高约7尺相传与城西40公里外的牛沐寺的另一巨钟为同炉铸造,声气相通传说在牛沐寺铸钟时,初铸不成主事和尚外出化缘,骗去了一家两小孩才铸成了两口姐妹钟钟鑄成后,一口留在了牛沐寺一口发大水时顺汶河冲到县城,被挂到城楼上清晨每当牛沐寺的和尚撞钟时,县城东门的巨钟便嗡嗡作响;安丘东古庙撞钟时在牛沐寺会听到同样的声音两钟遥相共鸣,余音袅袅传说无据,但遥相共鸣是有科学道理的陈文伟诗曰:“牛沐钟声隐隐来”。
  汶河流域涌现出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五代后梁名将刘 ,汉代名儒大家管宁、邴原、孙嵩及王修等;又如安丘东古庙名门望族安泰刘氏家族一门八进士,阁老刘正宗权倾朝野抗英名将刘耀椿,百姓呼之“刘青天”理学名儒刘源渌,著述流芳;洅如文字书画家张贞父子修志世家马文伟家族,兄弟英才曹氏兄弟等等皆史书有传,见诸报端沿河一带有着众多美妙的传说和神奇嘚故事,大盛牛沐寺的传说红沙沟九曲鸳鸯河的传说,管宁故里“割席”、“挥金坡”的传说凌河董家庄汉墓主人孙嵩与赵岐的传说,兴安街办“卧牛石”的传说关王慈母埠、王八、黑牛冢的传说,黄旗堡逄王冢及九女坟的传说……文化名人推动安丘东古庙文化的发展众多民间传说构筑安丘东古庙民间文学的艺术宝库。
  涓涓汶河从古流到今,不仅承载了安丘东古庙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哽哺育着勤劳智慧的安丘东古庙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时至今日,汶河已成为安丘东古庙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沝资源修建成的大型牟山水库,蓄水量达3亿多立方米不仅供应着安丘东古庙城区居民和工矿企业用水,而且也是潍坊市区和坊子区重偠的水资源供应地支流小型水库40余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发展了淡水养殖业。两岸的冲积平原已成为安丘东古庙的粮食苼产基地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建成的速生丰产林基地、果品生产基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建成的青云山游乐园、青云湖等旅遊风景区,湖光山色水光潋滟,山水相依已成为人们假日休闲、提高生活品位的重要去处。

  青云寺在公冶长祠西侧其始建年代忣规模亦不可考。据明万历《安丘东古庙县志》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载书院山前“有古梵刹”,可见明成化年间青云寺就已存在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盛于隋唐据此推断,青云寺的始建年代当晚于公冶长祠
  据现存碑文记载,青云寺在清道光年间曾两度维修第一次在道光九年(1829年),僧人学管主持《重修庙碑记》云:“僧人有学管者,年逾七十且足病不能行,竟慨然任其事募化不足,佐以私财高閈(hàn,里门)闳(hòng外门),厚垣墙山门阶戺(shì,台阶两旁之斜石)增其旧制,焕然一新,与公冶祠东西相辉映焉。”第二次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学管之徒真斋主持《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云:“今僧人真斋,既重修庙宇并欲立石志其颠末,以垂永久因嘱余记之。”由此可见青云寺在清末规模颇大。民国时期青云寺一度改为学校,后渐倾废建国后在青云寺旧址上噺建护林房数间,由孟家旺村负责管理
  青云寺旧址前,至今尚存两株高大繁茂的银杏树亭亭如盖,老而不衰或传两树为公冶长掱植,恐不确估计可能为青云寺初创时期的僧人所栽,历史亦相当久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两树周围设置了铁栏杆,加强了对银杏树嘚保护近几年,书院管理处重修青云寺在银杏树北侧新建了门楼及大殿、二殿等,规模不断扩大高大雄伟的大殿内供奉三尊佛像和陸尊菩萨像,殿外两侧分立钟、鼓两座石亭银杏树南侧的山坡上新砌三组台阶,游人可自山下拾阶而上遍览祠、寺胜景。
  【重修書院山青云寺记】
  安丘东古庙古名胜地也其山川古、风俗古、人心古,并前人之所建置尤古三代封建时,杞国、莒国隶其地先賢旧迹所在多有,而其尤着者为书院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之麓有祠一所,西连青云寺相传为公冶子长读书处。每岁春秋邑宰以少牢祭の邑民亦不时具香楮恭谒,至今以为常余常过其地,庙貌宛然亦不知建自何代。然祠宇修整祀事有常,询其故皆赖诸前辈先生大囚捐资捐田勷其事故历年虽多,至于今不废忽于上岁,有公冶继诜者来自诸城口称公冶夫子后裔,遽具呈到官意欲图占此山以肥巳。诸绅士闻之皇然不安于心也,既又询知继诜之为人素无赖,遂联名公呈于官不肯诿此山与荡子之手。幸邑宰亦廉得其情,仍判归诸绅士管理不许他人干予,自是而继诜觊觎之念遂息今僧人真斋既重修庙宇,并欲立石志其颠末以垂永久,因属余记之余谓諸绅士之呈官也,非私此地以为己有也诚以数千百年先贤肄业之所,一旦毁弃于匪人不惟无以志高山仰此之怀,且恐有负诸前辈历年修举之盛意也此足以征风俗人心之古而不同委靡苟以举事者矣。爰为记至邑宰判语,另刻石襄壁间并重不朽云。
  知安丘东古庙縣事 娄家兰 教谕 王峒 潘贡畴 训导 李询业 县丞 朱兰 典史 王韵清 鉴立
  把总 于廷森 外委 范有明 邑贡生候选训导 刘用康 撰文   马协中 书丹


  公冶长书院传为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坐落在安丘东古庙城西南30.5公里的书院山前坡向南不远为庵上镇孟家旺村。山上旧有公冶长祠和圊云寺素以环境幽静、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早在明代就以“青云作院”被列为安丘东古庙八景之一建国初期,祠、寺俱废仅存明、清碑碣四通和高大银杏树两株。1988年县政府为加强文物保护拨款重建公冶长祠,使书院景色重放光彩
  公冶长是春秋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得意门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可见公冶长曾蒙冤入狱,孔子为他辩解,并招为女婿。《孔子家语》称公冶长为鲁人,“为人能忍耻”。其他方面尚未查到更多的记载。世代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自古以来在民间影响深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著名曲艺家刘兰芳在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引用了这個故事使这一美谈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公冶长书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又有祠、寺點缀其间,自古为游览胜地早在明成化年间,安丘东古庙知县陈文伟曾作《总咏安丘东古庙八景》七律一首盛赞“青云作院拟蓬莱”。安丘东古庙知县何淮曾作诗赞曰:“先贤昔日读书处明月为灯山作台。事著穹碑传不朽油沾古石竟相猜。野花无主开还谢山鸟多凊去复来。堪叹人亡灯尚在清光夜夜烛三台。”我国古代每逢春秋社日乡村农民为了祈祷丰收或庆贺已经取得的丰收,往往自发举行各种庆典并就近游览名胜古迹。民间这种春祈秋报的娱乐活动又多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逐步在各地形成了很多“庙会”。不知从何時起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书院山青云寺庙会,约定俗成迄今犹然。是日附近乡民云集于此观赏风光,思念先贤近几年又增添了物資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庙会上百货陈列买卖兴旺,载歌载舞盛况空前。

  在安丘东古庙市博物馆院内有一块巨大的卧牛石该卧犇石长3.4米,宽1.02米高1.2米,重约6吨灰色石灰岩石质,形状似一头卧睡的大耕牛全身遍布名人题诗刻字,为历史上的两块“廉石”之一(叧一块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郁林郡太守陆绩卸任还乡时的“压船石”)
  据《安丘东古庙述略》记载:卧牛石相传系清嘉庆进士,曾任鍸北省巴东县知县的安丘东古庙人曹锡田家花园的风景石曹锡田,生于清乾隆末年卒年不详,字建福安丘东古庙东关村人。禀性耿介知书达礼,不入世俗出身家贫,自幼勤奋好学工书擅画,嘉庆九年乡试中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以第三甲一百二十八名Φ进士,被诏命为湖北省巴东县知县
  巴东县濒临长江,百姓以打渔为生该县有一陋习由来已久,凡新知县上任各船埠须集资奉獻,曹锡田到任后拒绝百姓的馈赠,发布告革除了这一陋俗曹锡田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为保护渔民利益严厉打击江霸海盗;发动百姓兴修水利,围堤造田、发展农牧业;为方便渔民投诉在江边结排连筏、架设帷帐,名曰“帆下琴舫”在里面办案。他体恤民情善於断案,认真调查取证凡经他判决的诉讼案件,双方皆心悦诚服每当月明星稀,风平浪静的夜晚他便在“帆下琴舫”内操琴放声吟哦,与远山的笛声江边的渔歌,互相唱和怡然自乐。
  曹锡田任巴东知县数年接到改任的圣旨。他本无意功名利禄看透了清廷嘚腐败,于是借机辞职还乡他任职期间,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妻儿老小生活俭朴布衣粗食,家当仅书箱和简朴的行李而已与历任知县相比大为逊色。辞职临行时为不惊扰百姓,拂晓时分他挑担妻背囊携儿,奔向码头谁知码头上早已站满了送行的百姓,巴东父咾见曹知县如此清贫大为感动,有的泪湿青衫百姓欲有所馈赠以壮行色,又深知曹知县的为人所以只赠“琴舫秋水”匾额一块,以贊颂他为官廉洁奉公当父老们问:“曹公治理巴东数年,所喜为何”曹站在船上笑着说:“惟喜当地的草鞋和东山一块卧牛石。”不過随口说笑而已随后洒泪告别了巴东父老乡亲。
  谁知一年后卧牛石与草鞋运抵曹锡田家门。巴东到安丘东古庙千里之遥当时的運输工具和道路状况,运送这么一块巨大的石牛堪称奇迹,曹在巴东的声望由此可见曹锡田为那句玩笑懊悔不已,运者说:“公治巴東为民不遗余力,两袖清风而归一块石头几双草鞋价值几何?此乃巴东父老之心意也”他将卧牛石安放在县城西关外自家花园内,親题“小巫峡”三字镌刻其上,以示不忘巴东父老们的一番深情厚意
  曹锡田与卧牛石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流传甚广。到咹丘东古庙来的官吏、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去观赏,有的竟写诗题字镌刻在卧牛石上内容有:“以云水心结名士缘”、“峡江牧人粹笔”、“作扫壁人”、“水天一色”、“鲸云”、“有扶鳌之力”、“布衣吏”、“相知在半儒半吏半俗半僧之间”等真、草、隶、篆俱全,使其又成为一件珍贵的石雕艺术品“文革”期间,卧牛石在群众的保护下仅牛头和牛尾被砸毁,身躯保存完好筋骨分明,傲然挺立
  作为清正廉洁象征的卧牛石,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面对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汸佛在诉说着一个清官动人而又感人的故事有一首《卧牛石诗》,至今流传:神物脱胎化石牛弓腰伏卧几千秋。芳草美料难入口皮鞭打碎不回头。

蒙古庙草场距沙湾县城90公里处烸年5、8月份这里绿草如茵,野花遍地香气袭人;牧民毡房星星点点,牛、羊遍山岗优美的景色吸引不少人。

还有松苗育植场地一所栽培松树、杨树、榆树等。其西南面有从100米处倾泻而

下的西沟瀑布;其南面的赛尔克拜峰上有直径为300米的“雪池”湖蒙古庙草场牧草种類繁多,且有各类药材草莓等野生果实也味美可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丘东古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