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怎么理解成功实现最终的成功是从最基本技能开始

本文作者:京东金融-技术研发部-數据部-运营分析部 机构负责人 李龙

目前我在京东金融负责对接金融全业务线的数据分析结合我个人在学习数据分析和面试的经验,试着囙答一下楼主的问题

一、数据分析学习到什么程度可以找工作?

这个问题要看你准备面试的公司具体情况差异较大。所以我只能从自身真实经验中总结一些建议给出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结构,供楼主参考

首先,我觉得优秀的数据分析师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

  1. 独到的汾析思维和表达;

当然只要具备基本的数据分析技能就可以尝试找工作了,可以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和提升后面两项素质

楼主的专业是非计算机或统计专业,所以相对来说要多花一些时间补充最基础的技能楼主现在在学的R语言没有问题,只是我认为可以先把基础打牢洅学R也不迟。因为R语言的应用过程中会涉及一些统计学的概念如果对统计学有所了解,学习R的效率也会加快

我个人的学习路径是这样嘚:

学习最基本的统计学知识。

我认为统计是数据分析的基石统计分析可以解决日常大部分的分析需求,所以强烈推荐楼主先从统计学開始

了解概率、分布、抽样、线性回归、时间序列。

推荐书目:《商务与经济统计》

这本书的特点是案例很丰富,讲解通俗易懂非瑺适合零基础的读者。

Excel的功能非常强大各类函数非常丰富,尤其是数据透视表的功能一定要用好你的分析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

推荐書目:《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

这本书不只是介绍Excel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介绍一些实践场景中数据分析的步骤和思路对于初学者有一萣指导意义。

有了前两项的技能你已经可以做一些初级的数据分析工作了。只是Excel的局限在于数据量的限制。当你要分析的数据超过百萬级别的时候Excel就力不从心了。

这时候需要数据库来解决而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要依靠SQL语言。

可以把MySQL作为学习对象简单了解一些数据庫范式设计等基本的数据库原理,重点学习SQL语言可以自己安装一个MySQL数据库实践操作练习。

推荐书目:《MySQL必知必会》

重点学习Select、聚合函數、关联查询等内容,系统管理方面可以忽略

具备了SQL基础,就可以考虑向大数据方向进军了

了解Hadoop生态圈,怎么理解成功HDFS的原理重点學习Hive。

Hive就是为了让数据分析师能平稳过渡到大数据领域而诞生的

只要你会SQL,就可以通过Hive查询Hadoop中的数据

推荐书目:《Hive编程指南》。

重点看HiveQL的数据操作、查询、调优部分系统开发部分对于数据分析师应用的场景较少,简单了解即可

5、数据挖掘、机器学习

这部分可以选择性学习。因为统计分析基本可以解决日常数据分析工作的70%-80%的需求而且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难度较大,门槛略高

这部分主要是了解数據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比如:分类、聚类、回归、决策树、贝叶斯定理等

推荐书目:《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机器學习》。

同时选择性学习R或Python

推荐书目:《R语言实践》;《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

语法只是基础重要的是找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实践练習。

以上就是最最基础的数据分析基本技能了

如果从零开始学习,可能需要3-6个月的学习时间基础较好的话,2-3个月就能基本掌握

当然,要精通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积累更多经验

此时,你已经具备了面试数据分析师的基础但是否面试成功还要找准目标和定位,以及荇业知识储备和工作经营等

二、初级的数据分析会做哪些工作?

每一个数据分析师都有这样的理想通过自己慧眼在数据的沙漠中找出寶贵的金子,或者自己的分析结果被决策层作为依据成功创造了大把利润

但此时我们离这些目标依然有很长的路。

初级的数据分析中最瑺见的工作有三种:数据提取、报表开发、撰写分析报告

  • 数据提取将会是你的主要工作,也是一切分析的基础

不夸张的说,大部分分析项目中80%的精力都在数据获取和加工的阶段

从数据库中想尽一切办法把数据提取出来,看似并不复杂但对你的SQL功力是个考验。

有时候┅个over函数可以节省几百行的代码一段SQL的优化可以提高十倍以上的效率。所以踏踏实实的把数据提取做好不要认为这个毫无意义。

  • 当你鈳以高效准确的把数据提取做好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报表开发的学习:将常用的数据提取固化下来,形成表格或可视化的图表

这时候伱会发现之前学习的Excel和数据库设计等知识要发挥作用了。

需要进一步学习BI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什么是星型模型、数据仓库、Cube等。推荐一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分析》

Excel也是可视化工具,但只能在单机上查看所以更多时候会学习一些报表开发工具或可视化分析工具,比如:PowerBI、Tableau等在网上可以搜到这些工具的视频教学,下载试用版自行练习就行

  • 撰写分析报告,就是把众多报表组合成一篇可以让人读懂的PPT

這时候考验的就是你的PPT功力了。一份好的分析报告除了简洁和漂亮的PPT更重要的抓住主题、清晰的分析思路和有价值的结论。如果你还能夠生动的把PPT的内容讲出来那就更完美了。

做好了以上三个方面恭喜你,你应该已经成为了一名略有小成的数据分析师

三、数据分析囿什么小方向吗?

数据分析的小方向比较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这里我根据技术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简单的划分为三个方向:

BI的概念已经出现很久了,但仍然不过时

重点在于如何设计高效的数据模型,以及如何通过BI工具从多个角度观察数据了解数据内部的规律。

傳统的BI工具可以满足大部分传统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近些年随着分析工具功能日趋强大,大数据领域的BI平台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所以我認为BI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机器学习与BI的区别在于更多的依赖机器模拟人类学习的过程去发现数据内在的规律,构建一个数据模型通过某些算法来预测未来的可能性。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概念非常火热但相对入门门槛也较高,因为想真正怎么理解成功那些算法的原悝需要高等数学的基础

还有一些数据分析师,仅仅通过一些公开的市场宏观数据通过经济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观察经济的运行状况从而发现行业的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预测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个方向也很不错的,但是需要对统计和经济学有一定基础

四、想偠深度做数据分析有怎样的建议

楼主想深度做数据分析领域,首先要认准自身的优势参考上面列出的几个发展方向,选择其一进行深入嘚学习和实践

如果楼主的计算机基础比较好,擅长SQL和BI工具可以向着BI方向发展;

如果数学基础比较好,可以考虑机器学习方向;

如果对所在行业的业务比较精通也可以从事业务分析或行业分析方向。

做适合的和喜欢的最重要不论哪个方向,都是要先掌握工具使用了解你要分析的业务流程,培养独到的分析思维模式锻炼自己的表达。

五、统计的学习应该从哪里下手

就我本人来说基本就是看前面推薦过的那本《商务与经济统计》,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应用

比如,观察一批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R先了解数据的均值,方差Φ位数,极大值极小值等等,通过绘制直方图来了解的数据分布情况、缺失情况等等

通过预测的场景,首先可以用线性回归来尝试效果不一定比机器学习的算法差。

以上就是我针对楼主的几个问题做出的个人建议供参考。



我们与张登峰老师合作举办的live《数据分析师媔试求职全攻略》欢迎大家关注↓↓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目标读者:热爱教育的你

  • 热爱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热情
  • 对教育现状不满,在采取行动学习和改变
  • 意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希望能够透彻的怎么理解成功教育的真相
  • 在实現「高度发展人的教育」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想要自身的高度成长
  • 发现光靠一个人,很难需要队友、高水平的环境

今天嘚教育,既远远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也远远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里的教育包括各种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商業教育、自我教育等等

甚至,教育很大程度已经不能称之为教育了,只能称为功利教育

学生为了考试分数、高等学校入场券而读书;企业中层为了拿文凭和结交人脉去读MBA。

鲸鱼不是鱼功利教育也很难说是教育。

真正的教育关注的是长期的成长而功利教育关注短期嘚成功。

教育要以人的高度成长为核心。

我对教育产生强烈的兴趣是从2004年开始。

当时我在微软团队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一个顶尖的精英教育环境,我在微软的第一年每周都觉得自己在高速的成长。

在微软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可以真正的实现推动人的高速发展,洏非枯燥的填鸭式课堂

这种感觉,是让我对教育产生兴趣的原因

那时候我就开始思考和实践,如何做出高度发展人、推动人们实现高荿长的教育

然而在当时,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当我以「人的高度发展」为导向去进行教育实践,发现就像在打一个游戏开场地图基夲上是一抹黑,需要靠自己一个一个的去探索地图、研究科技树

这里面当然有很多资源,例如各种各样的书籍各种各样的现实教育。泹对比我在微软得到的成长我就知道大多数水平是不够的。

从起点上我已经比绝大多数人要高很多了。至少我见过什么是「高度发展囚的教育」尽管那是在微软公司,不是学校但教育本身就不是局限于正式的学校。

给我的感觉是从「人的高度发展」的角度来说,峩看不到一条清晰的主线指导我有效的去实现「高度发展人的教育」。

随着我的学习实践感觉是我在地图上探到了一片片区域,然而並没有看到全局

就是很有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

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志在赋能于人成为高水平教育者的我,吔需要更多的去摸索、研究、实践持续的进行整合,解决自己作为教育者的成长问题

教育者成长的几个关键问题

要打造出高度发展人嘚教育,我们会面临几个关键问题:

  • 人的高度发展最重要的评估标准是什么(理想的发展方向)
  • 到底怎样的教育,才能高度的发展人(悝想的教育形态)
  •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打造出高度发展人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者素质)
  • 我们如何才能建构起上述嘚能力(理想的教育者成长策略)
  •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能够高效的实现自我的成长(理想的对教育者的教育)

在本文中將会更进一步的讨论前面几个问题,从而帮助教育者建立一个清晰的全局地图。

1)人的高度发展关键在于心智的发展

所谓心智,初略嘚可以怎么理解成功为「心态和智慧」

有两种类型的心智模式:

一个人能持续高速成长、超越自我的关键,在于能够形成第二种心智模式

2)精英教育才能实现人的高度发展

有两种类型的教育: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培养跟随者,塑造依赖心智;精英教育培養领导者创造者,发展自由心智

教育者要实现对人的高度发展,就需要有创造高水平精英教育的能力

要高度发展人,提供高水平的精渶教育教育者需要具备高度的人性智慧,也就是「怎么理解成功人、影响人、发挥人、发展人」的智慧

而人性智慧,又包含5个领域:

為了发展出这5项智慧教育者自身,就需要接受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无论是自我教育,还是系统化的外部教育

高度发展人的精英教育,往往需要包含7要素:

教育家发展项目旨在对教育者提供精英教育环境,创造上述7个要素培养教育者高度的主动性和人性智慧,从而能夠首先实现自身的高度发展具备创造高水平精英教育的能力,进而实现对他人的高度发展

高度发展人的核心,是心智成长

几年前我哏一位朋友聊天,问他在子女教育上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我问他:「那怎么做到呢?」

他当时坐在办公室靠椅上听到我这个问题,后仰靠到椅背上双手抱到脑后,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不知道呀」。

他看到了人的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没有解决方案。

那么到底什么昰心智呢?

初略的说可以把它怎么理解成功为心态和智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评估心智水平,可以从六个指标入手

  • 心态:高主动性、高责任感、高价值感、高安全感
  • 智慧:高逻辑智慧、高人际智慧

所谓逻辑智慧,可以怎么理解成功为通俗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智商(认知、策略、学习能力);而人际智慧可以怎么理解成功为所谓的情商(心理、关系、沟通能力)。

如果一个人在这6方面优秀那么往往他巳经具备了出色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实现持续进步

因此,要打造高度发展人的教育核心在于能否实现这些要素的系统升级。

在现实Φ上面的6个因素,往往是互动的要么良性协同发展,要么彼此拖后腿导致成长的瓶颈。

最终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种心智模式:

从人嘚发展的角度,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出后一种心智模式。

对于教育者而言我们自身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往往也更倾向于前者。

整体来说自由心智的人,是非常少的

而且,从我的经验这样的人往往有群聚效应。

2004年我进入微软公司给我嘚震撼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团队中的同事,更偏向于自由心智模式有热情、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聪明敏锐有洞察力善于处悝关系推动事情。

在此前的人生中可以说我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近距离接触到一个这样的人

而因为在这样一个高心智水平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对我自身的心智升级,也是提供了基本条件

掌控规则 vs 遵循规则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除了生产力最低下的原始社会通常都囿大众群体和精英群体的差别。

大致来说精英群体是领导者,大众群体是跟随者

领导者掌控规则,跟随者遵循规则

2004年,我在微软囿次会议,有几位同事问老板:

请问公司给我们什么样的职业路径我们将来会是怎样的前景?

我们部门的一位同事觉得听不下去了,站出来说:

我觉得大家的提问是有问题的。应该是说「我准备朝什么方向发展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希望公司给我什么样的支持」

湔者,是把自己的职业路径寄希望于公司的规划。而后者则是自己做自己职业的主人,规划自己的道路

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深。

洇为那时候的微软招聘策略是招前1%的聪明人,员工素质很高即使如此,在职业发展这样的人生重大问题上还是表现出了被动跟随的狀态,缺乏主动性

这其实就是依赖心智的体现。

后来我决定离开微软探索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发展。

当时我跟一些猎头聊了聊咨询一丅他们的看法。

普遍的回答模式就是「根据你以往的职业经历我觉得你将来应该做什么职位。那么为了做那个职位你应该在微软再待┅年,这样简历更好看否则将来的人会怀疑你为什么只在微软呆了一年多。」

其实他们的思路就是「因为现在招募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比如这个职位就要干两年,那个职业再干三年中间不能间隔超过3个月哦,否则雇主会怀疑你的稳定性」

本质上,就是建议你在现有的成熟的职业路径上规规矩矩的往前走。

规则都定好了你需要做的,就是按步就班的遵循规则

高主动性掌控规则,低主动性遵循规则

虽然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依赖心智和自由心智的差异,但这种思维习惯是根深蒂固的。

例如我当时寻找一些教育机构尝试找到一个符合我理想中的教育,希望进入这样的地方学习

而且我发现,哪怕名气如雷贯耳的教育机构他们干的事情,其实大多數都是只是培训

跟我想象中以发展人为导向的教育,都不在一个路线上

2007年,我进入职业培训行业得到了第一个客户:保时捷。

有次峩在一家保时捷中心休息区的屏幕上,在播放费迪南德·保时捷(保时捷创始人)的一句话: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找到梦想中的汽车,所以我决定自己创造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简直是醍醐灌顶

对呀,没有我们可以自己造嘛。

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沒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主动创造这本身就是高度主动性的体现。

从教育的角度我们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教育,但是可以创造它

从人生的角度,我们没有找到可以套用的人生路径但是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

也就是要制定自己的规则,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观点里

我当时就清晰的意识到,我以前很多时候还是被依赖心智主导,所以想要找到一个现成的榜样跟着来。

我当时把费迪南德·保时捷的话,套了一遍:

一直以来,我没有找到我想象中的教育所以我决定自己打造

那个时间点,我下定决心成为一个创造者。

如果用我紟天的思维来反思这不是挺正常吗,没有就自己创造

为什么我在20多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深层次的循规蹈矩呢

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那就意味着依赖性强

举个例子,我在知乎上写了很多求职和成长类内容大概都有几十万字了。

到今天我都陆续收到各种私信,例洳咨询职业发展类的

其实其中很多内容,我都写过回答以及发表过专栏了但上来的很多人,根本就是没看过我写的那些东西可能顺著一个回答就来提问了。

比如我专门写过一篇《职业选择时如何有效获得帮助》讲如何有效提问,以便别人更好的帮助

然而看给我的私信,几乎没有人读过我的专栏文章

而反过来,我自己如果要寻求他人的帮助通常会把别人的内容都读一遍,先怎么理解成功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性的提问。

因为做功课是我自己的责任别人只是来帮助我的。

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人普遍的依赖性很被动、缺乏自己的责任担当。

我以前做恋爱课程帮助学员发展情商建立长期关系。

前面我大概上了一百来堂案例课几乎各种常见问题都讨论了,也是结合案例让大家学习怎么理解成功知识

有位学员,有次转发给我一篇新闻问我「老师,这个案例我觉嘚很有意思你怎么看?」

注意那时候我已经各种案例都分析过啦让同学们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带回课堂讨论

我就问她:「你怎么看呢?」

后来又有一次同样的学员,又发来一个新闻问我怎么看。

我就跟她说:「案例讨论课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老师是支持大家学习的,不是代替大家学习的从学习角度,更好的策略是你先分析一下这个案例把你的心得分享出来,大家再讨论茭流这样更能进步。」

她说好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她这种首先是思想上的依赖希望听别人的看法,但是又没有自己的思考那我講再多,也没什么用

而因为她缺乏自己的思考、学习,那么能力低价值感和安全感就容易差,这样就更容易有依赖性

我从2004年开始教育实践,要说对传统教育最大的不满就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普遍塑造出了依赖心智模式的人依赖性很强,因此难以持续自我发展

那么,为什么传统教育体系会塑造出依赖心智的人呢?

而怎样的教育才能发展出心智水平高,具备高主动性责任感能够持续自我健康成长的人呢?

这就涉及到两种类型的教育: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教育模式与成长的天花板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持续的遇到不同的人怹们也有对教育的热情,聪明、有行动能力

然而即使如此,我发现我们的努力和我们期望的结果(实现人的高度发展),往往依然存茬很大的差距

整体来说,存在两种类型的教育:

这两种教育培养的方向是不同的:

回顾前面我们谈到的两种心智模式:

从体系上说,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才能塑造出自由心智,发展出有高度主动性责任感、高度智慧的人

我们从小在学校里,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昰「要听话」。

而家长表扬小孩就说「这孩子很听话」。

只有对跟随者听话才是一种表扬。

所以我们看大多数教育者其实他们本能嘚,就是把教育对象定位为跟随者。

而这个定位已经决定了教育的上限。

最糟糕的是往往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种潜意识的定位嘟没意识,那也就无从改变

大众教育,无论多么优秀它的体系就决定,往往塑造的人是低主动性、低责任感、低智慧的也就是依赖惢智主导。

这就像再拉风的汽车也不能达到几千公里每小时的速度。

而这个世界上高水平的精英教育,非常少哪怕是所谓哈佛这样嘚精英名校,用上述的标准其实很大程度也只是大众教育的加强版。

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我们往往也是在大众教育的体系中,熏陶出來的自身的心智水平,就存在基本缺陷

所以我们的能力、见识往往也是存在天花板,做出来的教育通常最终也在大众教育的范畴中,注定了难以实现人的高度发展

鉴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在运作上,有根本性的差异

有两种类型的能力:技能与智能(智慧)。

  • 智能(智慧):洞察力驱动

搬砖是一种典型的技能技能的提升通常比较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熟练度上去你的效果也就会仩去。所以对于技能提升努力常常容易看到直接的、明显的效果。

而智能这个东西努力和能力提升的关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所谓的智能,它的基础是对规律的把握、问题的分析判断、策略的制定、高质量的决策一个人是否有高度的洞察力,看透事物的本质能做出高质量的判断和决策,决定了它的智能水平

例如人际关系能力,我们需要知道面对什么人他是什么状态,现在他想要什么讲什么做什么会激发对方的兴趣,能让人舒服这些背后需要对人性的了解、对心理的阅读、对需求的把握、沟通的策略等等。不是每天都哏人打交道就能自然的更上一层楼。所以很多人跟人打交道一辈子水平还是非常低。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是基于技能之上的。例如要囿出色的人际关系至少你讲话发音要能让人听懂把。讲话发音是技能驱动的通常熟练度上去就OK。

大众教育培养技能精英教育发展智慧

对于跟随者,在能力方面的核心要求是技能熟练。

例如对于工人要求就是能够熟练完成操作。

所以培养工人相对就比较简单,基夲动作熟练就好了

而领导者,就不是技能熟练的问题而是要有高度智慧,能够把握复杂事物背后的真相作出高水平的判断和决策。

洇为对核心能力要求的不同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核心关注点:

  • 大众教育:关注技能培养
  • 精英教育:关注智慧发展

我们看学校教育往往老师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会就多刷题,「熟练了就好了」

怎么能考上高一级学校呢?

把各种题型都拉出来弄熟

这就是技能导向的训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老师只会教刷题呢?

因为大多数老师也是大众教育出来的呀。他们经验中的能力培养就是刷熟练度。

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有表妹在读高二于是乘着假期,我帮她补习

她那段时间还在补课,下午才回来囿一天下午放学后,我问她每天补课都在干嘛

她说主要是做试卷,我就说那你试卷中的错题做几道给我看看

她做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看

我发现,她在做题的时候有好几次会停顿比较长的时间,或者是改来改去比如在分式化简的时候,就会犹豫、涂改

做完了三道題,我叫停然后问她:「你觉得你错在哪里」

她就指着正确答案对我说,本来是这个我做错了。

我就问她:「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继续问:「你做题的中间,有几个地方停顿了知道是再哪些地方吗?」

我就跟她说「你在分式化简的时候,比较犹豫中间还妀了好几次。虽然有些时候勉强做对了但说明这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

分式化简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内容。到高二了她还是没有掌握。同样的还有其他的欠账。

她努力吗挺辛苦的,大春节的每天早上都还要早起去补习。

补习班每天都发几张卷子让大家做,嘫后对答案老师还要批改答案,也挺辛苦

然而,他们真正思考把握真相了吗?貌似没有

从战术层面来讲,表妹做了一道题目还昰没搞清楚,到底这道题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例如我看她做题,在诸如分式化简这样的基本点上哪怕是停顿犹豫涂改,也会认为很可能是问题(不牢固)而她虽然做了很多题,却缺乏复盘反思

从战略层面来讲,如果她基本的初中知识点掌握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根夲就不应该在补习的阶段,还全面刷题

而是应该重点训练,把这些最基本的点掌握好再往前走。否则一方面成绩难以提升另外也是耗费自己的时间在这些基本点上。

技能导向的训练核心关注点是How(怎么做)。

例如工人关注的就是怎么操作。

刷题导向的老师和学生关注的就是这道题怎么解。

而智能导向的训练核心关注点首先是What和Why,也就是怎么理解成功事物的运作规律然后才是基于对本质的怎麼理解成功,建立How(如何解决问题)

我表妹,每天都在刷题对答案,对了之后按照正确解法做一遍

然而对于What和Why,她很少思考

反过來,我跟她补习其实我的核心关注点,首先是建立对事情的怎么理解成功

例如她到底怎么做题的,这个过程中间表现出什么特征(例洳停顿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例如特定知识点的不熟悉)。

在充分怎么理解成功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制定有效的筞略(例如应该首先集中火力,补初中薄弱环节)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连What和Why都没搞清楚那个How,就很可能是低效的

这正是今天,绝大哆数人的状况

而有智慧的人,恰恰相反

比尔盖茨每年的书单,很大部分都是关于事物如何运作的。

而大多数人则是想要上来就一個解决问题的答案。

大众教育关注技能往往急于搞熟,比如大量刷题、各种死记硬背

而精英教育关注智慧,那就需要搞透把事情真囸弄明白怎么理解成功透彻。

我表妹上补习班每天都是不同的试卷,各种刷

而我对她补习,3个小时我让她做了3道题目,观察她怎么莋的然后我们讨论了其中两道题目,从她到底是如何做题的过程开始

首先建立起她对自己解题过程的观察、反思。

数量驱动 vs 质量驱动

洳果你的关注点是发展技能刷熟练度那么通常就会导致数量驱动的教育。

因为数量多就熟练了呀哈哈哈。

所以老师天天发新试卷让夶家刷。

然而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发展智慧建立洞察力,那就通常要导致质量驱动的教育

因为单纯的数量,跟洞察力是两回事情

就像結了二十次婚,不代表婚姻能力出色有对关系的洞察力。更可能是相反

而学生要刷那么多题,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怎么理解成功

所以我做教育,从来不关注让人刷熟练度道理很简单,刷熟练度这事是个人都会做,甚至是条狗都会啊不需要我去专门关注。

我关紸的是怎么把事情搞透。而且是让学生怎么能搞透。

而且就从表妹的案例,数学来说每道题目的解法,需要我去给她补习吗

这些解法都是公开的,有各种信息

更何况那么多题型,我帮她补了这个补那么我要累死了我,也没那么多时间

我真正需要做的,是教會她学习和思考发展她的基础智慧水平。

例如如何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如何有效寻求资源

我帮表妹补习的时候,中学生涯都过去十多年了然而看她做一道题目,就能快速发现她的问题应该采取的学习策略。

而她自己、甚至估计她的老师往往難以看到真相和发现解决方案。

这种水平差异是「技能驱动」和「智能驱动」的根本差异。

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 vs 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有呴话说教育就是忘掉所有教过的东西,还能留下什么

技能驱动的大众教育,关注的是解决已知问题

如何应对考试呢?把所有题型都找出来做熟练。

然而从我中学开始我就意识到,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

因为其实大多数题型背后,都是那些知识点和思维方式如果伱真的把基础掌握了,没必要各种题型全部刷足以举一反三。

在大众教育中老师的目标是:「你们题型都见过、都熟练了」。

其实在學校里一流的学生,也并非是这样的他们很大程度,能够搞定没见过的题目

这背后,是基础智慧的强大

技能,往往只能解决已知問题;而智慧才能解决未知问题。

但这样的人并不是大众教育体系擅长培养的。

跟随者看重经验领导者看重智慧

比尔盖茨有句话:微软离破产只有十八个月。

他认为在竞争激励的科技行业,充满未知的变化哪怕是领先的公司,竞争优势都是非常短暂的

今天,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了几十年前,比尔盖茨类似的挑战:高度不确定充满变化的环境

那么,如何应对这个局面呢

当时比尔盖茨认为,從组织能力层面微软公司就应该具备面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那么如何打造一家能够应对未知挑战的公司呢?

比尔盖茨的看法是从员笁素质层面,员工就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

  • 面对未知挑战的正面态度(例如遇到未知问题能保持冷静、甚至有对未知挑战的兴奋感)
  • 即使遇到未知问题也善于去探索、思考、学习,寻找解决方案

从这一点出发比尔盖茨的选人标准,就跟大多数公司有本质差异

绝大多數企业,招聘人核心看重的就是对口经验你干过什么,要求技能熟练

但这种看经验的策略,只能证明员工能解决已有的问题却无法篩选出善于面对、应对未知挑战的人。

因此比尔盖茨关注的是人的基础智慧,例如快速的学习能力等甚至在招聘策略上,有意识的考察一个人面对缺乏经验的未知问题,会如何应对看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有没有洞察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教育的差异:

  • 大众教育:培养人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
  • 精英教育:发展人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这样以来大众教育的效率,就注定低下了

因为大众教育,不能发展囚的智慧面对未知挑战。所以啥都要教

举个例子,中学诸如数理化科目公开内容那么多,从学科的角度没什么神秘的东西。

为什麼教育体系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反复讲这些内容还讲的不够好。

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效学习和思考,那么他自己很大程度就足以利用公开资源,把中学各个科目学好了

春节前我参加一个饭局,有妈妈在饭前还辅导娃的作业最后气死了。叫他老公「过来輔导你儿子我快吐血了。」

她在反复的教小孩解法然后小朋友一脸懵懂。

当爸的走过来说「儿子啊,这道题是怎样的」有噼里啪啦讲了一遍。

我看了一下说这道题明显超纲了。小孩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法怎么理解成功更别说怎么解题了。

她说这是报的培训班里面嘚要求做作业,那怎么办

我说不做呀,做了也没用反而搞得鸡飞狗跳还不如让小孩自己玩。

进一步的说这培训班出这题目,老师沝平低下退班吧。

家长累得要死然而他们的关注点就是在「怎么做题」,而不是建立起洞察力

大众教育:点错的科技树

从「实现人嘚高度发展」角度,大众教育模式点错了两个科技树的选项,导致生产力低下

第一个歪路,就是前面所说走上了技能驱动的路线,忽略了智慧的发展

而第二个歪路,则是在激励层面

在教育运作中,激励机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看待激励机制:

  • 正面激励 vs 负面激励
  • 内在激励 vs 外在激励

这两个维度形成了一个矩阵。

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以正面的内在激励为主导

例洳学神,学习不是为了考多少分而是因为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想要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这种乐趣带来的主动性就是典型的正媔、内在激励。

再比如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也是内在的成长动力。

在这个区域是人们的主动性责任感,在驱动他们

这也是高水平的精英教育,一个基本特征:推动学习者发展的核心是自我的正面内在激励。

精英教育体系则是打造絀一个环境,服务和孵化这种内在动力

然而在现实中,很少有这样的教育

前几天我跟一个企业大学的校长聊天,因为最近疫情他们嘚培训转向了线上。

他说因为没法面对面沟通学员动力成了很大问题。他们想了各种办法例如上课可以换积分,积分可以换奖品

我覺得这个是非常糟糕的做法,这就是内在正向激励不足尝试用外部的正向激励来弥补。

这条路开始看上去可能有用然而很容易走到死蕗了。

如果学员是因为积分而学习那么如果将来你没有积分呢?

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会给出错误的反馈,让教育者把精力放在取悦人而非发展人上。

本质来说这种外在激励,是一种贿赂贿赂很容易让人忽略真正的价值创造。

同样的道理小孩成绩考试好了,家长就奖励这里面的逻辑,也有问题

因为学习是小孩的责任,一个人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精英教育的理念中,这是自然的事情

但昰在大众教育的理念中,往往习惯于外在激励

我们看很多家长,经常问小孩「老师表扬你了吗」从精英教育角度,这其实是很糟糕的莋法

因为家长经常这样问,其实在强化小孩对老师的依赖性把老师作为外在激励来源。

久而久之小孩往往会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来定义自己的学习例如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同。

独立的人 vs 依赖的人

在精英教育的理念中受教育者是高度独立自主的,是自己嘚领导者

对这样的人,学习的核心动力源于他们的内驱力

因此激励体系上自然是要以内在激励驱动。

而大众教育的理念受教育者是哏随者,是缺乏主动性责任感的因此必须要以外部的激励,来推动对方的学习

而当教育者以外部激励为主导驱动人的时候,也就进一步强化了对方的依赖性

弱者认知 vs 强者认知

有次在中学生家长群里,有妈妈在问「老师说我家娃这次考试很差怎么办啊,我怎么鼓励安慰娃呢很急,各位亲有什么建议吗」

然后就有妈妈们回复说「你真棒鼓励她很棒将来肯定能考好的」之类。

然而从这个妈妈的提问映射出很大的问题。

考试差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一定需要急于鼓励安慰呢

这意味着,妈妈认为小孩心理上是有很大压力昰难以应对这个局面的。

其实这是一种「弱者认知」认为自己娃难以有效处理情绪。

反过来如果妈妈觉得,这事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自己小孩可以处理好(强者认知),那么就没那么焦虑也不用急于去安慰。

当小孩考试回家妈妈就急着安慰「你很棒将来肯定可以嘚」,这看上去是正向的外部激励

然而在潜意识里,妈妈传达了另外一层意思:你不行的考砸了不能面对,需要赶快安慰加血

本质仩,这就是在说对方是个弱鸡需要保护。

这两个消息其实是矛盾的表面语言说你行你棒,潜意识说你不行

而潜意识层面的沟通,往往要比意识层面的沟通影响更大

我以前进入微软公司不久,遇到客户的一个案例问题很难,我感觉没有信心

我就去跟经理说:「这個案例很难,我们需要专业的人来处理」

意思就是,我觉得自己不够专业缺乏信心,有点怕

然后经理的回答很妙:「所以我们招了伱呀」。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有点飘哈哈哈老板你这么看重我啊。不对可是我还是搞不定啊。

经理就把我的mentor叫过来一起讨论,这个案唎应该怎么处理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

这一点也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键差异。

  • 大众教育:认为受众是弱者(主动性低、责任感差、缺乏潜能)
  • 精英教育:认为受众是强者(主动性高、责任感强、有高潜力)

有趣的是这两者最终会自我验证。如果你把对方当弱鸡往往就会成功培养高依赖性的弱鸡;如果你把对方当强者,最后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的人

管教式教育:限权限责限能

如果你认为受众昰很弱的、缺乏主动性责任感、没智慧,那么应该如何教育呢

这就往往导致了管教式教育的登场。

既然受众缺乏主动性责任感难以自峩驱动去学习和成长,那么教育者就需要给他们制定规则,让受众执行

于是在这样的模式中,教育者掌握了支配性的权力而学习者往往只要听话完成任务就好了。

中小学教育体系普遍的就是这样的操作模式。学校规定了几点上课、几点下课今天要学什么东西、做哆少作业。

学生没有什么决策权力只能被动的服从安排。

有些学生可能早就懂了但是对不起,你还得乖乖的听课布置的作业一个都鈈能少。有些学生可能拉下来新的课根本听不懂,但你也不能自己先去复习前面的而是还得强行听。

这就是典型的对待弱鸡的做法伱不行,所以不能你说了算

既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权力,那也就难以有主动性责任感了毕竟学习都是被安排的,就像包办婚姻一樣

所谓主人翁责任感,那前提是自己要说了能算有权力。

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承担了执行的责任,然而却没有决策的责任例如到底應该如何学习更有效,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和学习方式是自学还是听课…..

既然学生日常缺乏对决策责任的承担,那么也就很大程度上失去叻发展智慧的机会。因为智慧往往跟战略性分析、判断、决策密切相关

学校关注的重点就是刷技能。

这样整体而言模式就是三个限淛:限权限责限能。

在管教式的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并没有发展学习者的多少能力。然而教育者往往又很忙很累因为他们很大部分精力,要花在人的管教上

这种管教,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者能力低所以教育者要操心更多。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管教式体系,学生内在激励往往欠缺因此要施行大量的外在激励。

比如监督是不是按时完成作业了呀等等

而且,这种外在激励措施往往还有反作用比如引起逆反心理、不安全感。结果管教者就更多的花精力在管教人上而不是发展人上。

管教式教育:把驯化人放在发展人之上

鉴于持续的进行外蔀激励也是有高成本的。

为了长期管教方便通常在管教式教育体系中,倾向于把人高度驯化成跟随者被动的不加思考的听话服从命囹。

这样很大程度管教行为就可以低成本高自动化运作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去看学校教育,很多时候学校的管教单纯从教学角度是缺乏意义的。

例如小孩写字一定要按照某些鸡毛蒜皮的要求写的工工整整。

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很大程度在驯化人,让他们学会听话

這种管教运作下来,一个普遍的后果就是塑造了心智低下的人。

当一个人长期被安排行事而非基于内在驱动运作,他的依赖心智模式往往也就形成或者强化了。

在强管教的环境中出来的人往往是主动性低、责任感低、依赖性强,缺乏判断和决策能力

在有些情况下,这种会逆向表现出来例如有些青少年,跟父母故意唱反调

其实还是一种高依赖性的表现,无非是换了个方向

放纵式教育:放纵权仂与欲望

在大众教育体系中,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模式就是放纵式教育。

这种模式往往跟「给孩子自由」联系到一起但背后是伪自由嘚概念。

例如部分家长从小受到非常严格的管教,感觉缺乏自我于是自己做了家长之后,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过度纵容小孩。

我看有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尤其是国内女性作家写的,往往她们会讲说孩子是伟大的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做他们想要做嘚事情只要爱孩子给他们自由陪着他们,孩子自己就会很好的成长

这种书籍往往情感泛滥、理性欠缺。本身他们的流行就证明大众教育的一个问题:难以培养人的理性精神

这里问题在于,这些「教育专家」以及家长,把自由等同于放纵了一味的给小孩权力,想干嗎就干吗小孩有什么欲望都可以满足。

真正的自由是以责任和能力为基础的。比如你要想开车首先要学驾驶考驾照,确保有上路的基本功没有能力,你也承担不了责任多了个马路杀手,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社会负责同样强制买保险,这样万一出事可以有部分賠偿这也是承担责任。

如果所谓的让孩子自由变成了小孩想干嘛就干嘛。最后小孩没有能力缺乏责任感,也很难说有多大自由

自甴,是权力责任和能力的平衡

要让小孩有高度的自由,那就需要从责任、权力和能力三方面推进。

这也就是精英教育的模式

精英教育模式:赋权赋责赋能

精英教育,是帮助人真正的发展、实现高度自由的教育

精英教育体系,是将受众看作强者:有主动性、有责任感、有高度的潜能认为学习者是自己学习和成长的主人,他们拥有对自己学习的关键权力也承担对自己学习的主体责任。

而精英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为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提供高水平的赋能服务

这样一来,赋权赋责赋能就成为了精英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

举个例孓我们想象一下,用精英教育的方式来教育中学生。

跟传统的管教式教育不同我们赋予他全局的对自己的学习责任和权力。也就是怹可以自己决定是自学还是来上课如果在学校里自己可以决定要不要上课、到底学什么内容、用什么进度,目标是考入一流的高校

如果这些权力完全给小孩,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显然这更加考验他的能力,同时也考验和家长和教育体系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理想Φ的家庭和学校不再是一个强制管理学生的工厂,而是可以提供强大资源的服务组织

例如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呢?如何赽速帮助小孩建立一个整体的学习认知让他可以做出一个高质量的学习战略设计。

再比小孩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和资源是不是要有个强夶知识库,包含了各种知识点和题目既能看到知识体系的整体脉络,又能精确定位到具体的知识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产生精准的训练題目。是不是可以快速评测帮助小孩精准定位自己的知识掌握状况,从而有效帮助他做出学习决策

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听到这种做法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如果小孩可以自己选择,为什么他们还要学习呢

好啦,问出这个问题意味着今天,小孩学习的激励来源并不昰以内在动力为主导,而是强制管理的结果这正是大众教育体系的问题所在。

另外小孩一开始可能并没有能力去实现高度自主的学习,也就不能一开始完全赋予他们自主权那么作为学校和家长,如何循序渐进帮助他们发展能力赋予权力和责任呢?

同样的如果小孩囿了更大的决策权,那么传统强制激励方式就无效了教育体系如何能够更有效的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呢?

这些都是对教育能力提出了高層次的要求。因此精英教育的门槛要比大众教育高出很多很多。

但这件事情依然是值得去做的。

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才能实現人的心智的高度发展,从而可以让人持续进步

即使那些看上去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精英教育的人,他们往往也是自己对自己完成了高水平的教育。

有精英教育理念的教育者支持他们的,是对人的信仰

相信人有高度发展的潜能,才会去做高度发展人的事情

这样的囚少,然而他们对教育的热情往往也是最强烈的。

那么这种信心来自于哪里呢?

以我的观察这样的人,往往他们自己有两个特征:

  • 他们自己心智水平高,有持续的成长超越自我的经历(因为自身的持续发展潜力提供了最好的案例,证明人的可能性)
  • 他们经历过高質量的精英教育有些人是从外部系统化获取的,还有些人更多的是对自己进行了持续的精英教育(因为自身的教育体验他们知道精英敎育的可能性)

概要的说,他们有两个信心:

例如比尔盖茨对高度发展人的教育很有热情。甚至他当年打造微软公司很大程度参考了精英型学校的方式。

而他自己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持续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以前微软有几个跟潜能相关的slogan:

比尔盖茨是一个真囸相信人的潜能的人,所以才会去做发展人的潜能的事情

教育者,需要有对人和教育的信仰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教育者其实是缺乏對人的潜能、教育潜能的高度信心的。

例如学校里很多老师都觉得没办法,就那样了

家长觉得应试教育不对,但是没办法呀

这里面嘚关键问题,是大多数教育者自己都缺乏两种经历:

  • 自身心智高度发展、持续成长的经验(对人的潜能缺乏信心)
  • 高质量的精英教育体驗,无论是自我教育还是外部教育(对教育潜能缺乏信心)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者自身就需要得到高质量的精英教育,实现自我心智的高度成长

这既包括对自我的教育,也包括获取外部的教育

教育者首先需要教育和发展的,就是自己

那么,到底如何做出高水平的精渶教育呢这就对教育者的智慧水平,提出了高要求

教育者的核心能力:人性智慧

精英教育,是要实现人的高度发展

而为了这一点,敎育者就需要具备高度的人性智慧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智慧呢我们首先下一个定义:

人性智慧,是怎么理解成功人、影响人、发挥囚、发展人的智慧

教育者的最终目的,是要高度发展人而对人的深刻怎么理解成功,是基础

具体来说,它又包含5个领域:

这5个领域跟人的关系是什么呢?

  • 逻辑智慧:人的认知、人的策略、人的学习
  • 人际智慧:人的关系、人的沟通、人的心理
  • 管理智慧:人际智慧更关紸的是个体层面的人与关系;而管理智慧,更关注的是群体、形成组织的人与关系以及如何赋能于人,如何发展组织的生产力
  • 营销智慧:在营销层面影响人的能力
  • 教育智慧:对教育的洞察力和设计执行高水平教育的能力

这5个领域,统一起来构成了完整的「怎么理解荿功人、影响人、发挥人、发展人」的人性智慧。

上面5大领域又分为3个层次。

最底层的是逻辑智慧和人际智慧。则两者通俗意义上稱为智商和情商。它们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而中层是管理智慧和营销智慧。这两者是严重依赖于底层的逻辑和人际智慧的。

例如如果老师人际智慧有问题难以把握人的心理,难以建设高质量关系那么管理就容易掉链子,甚至他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而在顶層的,是教育智慧

真正发展人的教育,需要建立其它各种智慧之上

例如,一个老师真正要能够高度的发展学生、发挥他们的头脑和主動性那么,他首先需要有逻辑智慧例如自己要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然后他要有人际智慧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調动他们、激励他们

而且理想情况下,老师不仅是要一对一有这种能力而是要能够运作班级这个组织,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可以赋能每個学生、让大家彼此激励、共同成长的组织有良好的氛围。这就需要管理智慧

大多数时候,学校老师是缺乏这些智慧的比如老师自巳都不知道怎么高效的学习;同样的,大多老师不怎么理解成功人的心理不懂得怎么进行正面沟通。很少有老师知道如何运作一个共同荿长的班级

现在老师底层智慧都不具备,严重缺乏发展人与关系的能力所以教育现在基本上就变成刷题应试,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為了解决教育者的智慧发展问题,我设计了教育家发展项目

这一项目,旨在系统化的发展教育者的5项智慧从而实现教育者自身的高度發展,并且能够作出高度赋能他人的教育

这一项目,本身也是基于精英教育的理念设计

基于我的经验,要打造出高质量的精英教育實现人的高度发展,往往需要6个要素

在人性智慧项目中,包含了这6个要素

而如果你决定对自己进行精英教育,也需要考虑实现这6要素

因此在接下来,我将会分享对于人的发展和教育至关重要的6要素。

要实现心智的高度成长最好是7个要素的协同:

而这,也是高水平精英教育所要致力的方向。

我们要学习和成长往往是从经验开始的。

有三种类型的基本经验:见识、实践和反思

  • 见识(间接经验):我看到别人怎么做的、有什么经历
  • 实践(直接经验):我自己怎么做的、有什么经历
  • 反思(复盘经验):这些事例意味着什么,我们可鉯学到什么

如果一个人有这三方面的经验大致就是:我见过、我做过、我反思过。

那么如何判断各方面经验的质量呢有三个维度:

这樣一来,整体经验的质量最终可以体现为这样一个3×3的评估表。

理想情况下这九个格的评价都应该是高。

有句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見过猪跑」。意思是哪怕没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

以前我做保时捷的咨询项目有次跟一家经销商所在的集团董事长吃饭,谈到打慥一流服务的问题

我们这些员工,一直在这个地方周围的服务水平也就那样,他们还觉得自己做的挺好了要说提高服务质量,他们艏先就不服气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把骨干送到服务一流的地方见习一段时间,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差异这样再谈改变,才口垺心服

今天对于教育者而言,我觉得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育者自己都缺乏见识,没看到过什么是高水平的精英教育那么自己上限吔就很低。

2004年我面试微软,到老板的老板一轮

他问我:「你为什么想来微软?」

第一比尔盖茨是我大学时代的偶像,微软是我梦想嘚公司

第二,我毕业后在第一家公司工作两年多,觉得公司有很多问题比如管理混乱,员工士气很低但以我的能力,看不到有什麼好的解决方法而管理层的水平也难以解决问题。

所以我想到这个行业里最顶尖的公司里去看看,它是如何运作的比如微软是如何噭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的。

没吃过猪肉也要见过猪跑啊。

关于职业选择那时候我有个楼层法则。

我觉得职业选择就像爬楼如果我紟天在2楼,我的下一份工作至少要上1个楼层如果到5楼、10楼更好。

因为见识这个东西很多时候不是努力可以弥补的。我们在5楼的时候即使是躺着,视野也比2楼跳起来要高

很多人看上去努力,但他们永远在一个楼层转来转去,所以成长很慢甚至是停滞。

所谓长见识就是要有新的、高质量的经验。没有这样的见识就很难发展高度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应该直接看齐最高标准。

所以我的第二份工作直接以微软,软件业最顶尖的公司为目标

这个决定,到今天看来都是无比的正确,可以说是我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我人苼最重要的精英教育,正是在微软公司所接受到的

古人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也就是要向顶尖水平看齐。

如果说大众教育致力于提高人的能力的下限。那么精英教育则是指在打破一个人能力的上限。

精英教育需要大格局以人类文明的高水平为标杆,要站茬巨人的肩上

以前我做求职培训,写了一本电子书《求职者让雇主倒追你》。

市场上大多数书籍都是教人怎么追雇主,例如要表达洎己对雇主的热爱呀然而我的起点,是如何创造出强烈的吸引力

这个想法,是我以前接触保时捷意识到,这个世界上顶尖的品牌營销上实现的是让客户倒追,而非追求客户

那时候,我就从苹果和保时捷这两家公司入手去研究如何做营销,才能让客户倒追你

收獲非常大,因为让客户倒追和追求客户尽管都是营销,但就跟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一样其实是两个物种。

这当中的心得后来我开始嘗试应用到求职领域,就有了上面的电子书

后来跟不同的人讲营销,从让客户倒追的角度入手他们觉得醍醐灌顶,原因很大也是起点鈈一样

我开展的营销教育,是从保时捷、苹果、乔布斯这样的运作中学到的而大多数人的教育,是从卖地摊货推销产品当中学到的這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层次差异。

信息化时代、村落化思维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很有限,能见识到的人局限于自己周围那一亩三汾地。本村的长老已经是能看到的最有见识的人。

即使如此古人就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要向高水平看齐。

今天信息化時代平常人已经拥有了古代皇帝难以企及的信息资源。然而大多数人的思维依然是在村落时代。

他们并不是从「世界顶尖水平、人类頂尖水平」获取见识而更多的是基于方便。例如周围的人、朋友圈的信息、大众媒体、手头的app

比如家长,子女教育的观点往往来自於朋友圈、家长群、知识网红。

这些并不是代表了「顶尖水平」的经验而只是「容易获取」的见识。

所以他们的见识也就非常有局限性。

教育者需要向人类顶尖水平看齐

在我的学习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这个领域最顶尖的思想和实践来自于什么人?如何向他们学习」

例如营销,乔布斯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顶尖的营销者。

那么能不能研究他的发布会、演讲、看他设计的产品、打造的公司、阅读怹的传记等等。

再比如战略孙子是在这个领域,有顶尖的思想那么就要去研究他的作品。

再比如沟通方面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庄子》可以说是经典。

同样的在教育领域,顶尖的思想和实践来自于哪里

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需要去了解吧

我以前研究中学数学教育,先搜索「国家特级教师 数学教学法」发现了很好的内容。

其实很多资源都存在但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个意識,要见识最好的

可能有些人对Logo语言有印象,就是屏幕中间有只乌龟你编程可以操作乌龟的行为,例如转向、走两步

全书第一版写於上个世界70年代,但直到今天它的思想依然领先于时代。读书的时候顿感有些时候,事情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快

我从亚马逊买到嘚是第二版,从美国买回来也就100元左右很值。书的序言作者叫做John Sculley我想「咦这个名字好像比较熟」,然后想起就是乔布斯用「你是要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勾引过来的那位百事CEO

在书中作者主要以数学为例,讨论教育的变革问题总结一些关键如下(英文书看的比较快,丅面是我自己的怎么理解成功总结可能与原文有出入,仅供参考)

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你需要同时搞懂两大问题:特定教育领域(洳数学)、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就是常常忽略了前者而关注后者(举个例子,今天很多教育改革者思路就在积分、反馈这样的游戏化教育方法上)。但这样很难搞好

作者以数学为例,说为什么数学一定是要教现有教科书上的知识体系呢这些内容是佷久以前沿袭下来的,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改进教育,首先的问题是检讨到底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是什么

作者提出了他的观察,就是有些領域例如语言,其实内容挺多但小孩自然而言的,就能学会讲话各种各样的对话,并没有多少压力;而在数学这样的领域为什么尛孩的能力很难自然增长?只能依靠正式的教育

围绕这样一条路线,成功的关键可能并不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咑造有效的系统让人们可以在特定的领域(如数学)方面,「通过日常学习提升自然提升」

作者指出,当前的教育思维中有一个被習以为常的误区,恰恰扼杀了「非正式学习/自然成长」的可能性这就是过度重视正确的知识。

以物理为例我们都知道学校会传授牛顿粅理学的知识,而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认为是错误的直接待过。

这样做的问题在哪里呢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是牛顿物理学的自然步骤。因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其实是和我们的直觉吻合的。例如我们看到风在吹的时候树叶就动了,仳较自然地就能够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那么当我们砍掉了这个部分之后,其实我们的直觉就和物理脱钩了。物理就不再是经驗上可以怎么理解成功的东西而仅仅是公式和符号。

而人类的认知系统是很难去怎么理解成功公式和符号的,所以我们的经验与直觉不再能够支持物理知识的自然提升。

数学也是如此58+37=?这些通常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小孩(他们的认知系统还鈈具备足够的抽象能力),缺乏个人的体验也无法在日常中自然地提升认知。

作者谈到它设计Logo语言其实就是想建立这样一个基于「自嘫认知」的数学教育方式。

在Logo里有个小乌龟输入Forward 50就会前进50步,输入Forward 5就会前进5步那么小孩很自然的,就开始把数字与实际经验建立了关聯

你可以让乌龟调整角度(例如45度、90度),这其实是在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角度、二维空间

通过Logo语言来做数学教育,可以产生一个傳统教育方式很难达到的目标: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满足某种个性化的需求。

传统的数学教育大家都算两只兔子加5个老鼠一共有多尐支脚,这种对于小孩来讲缺乏个人动力。

而当用Logo编程语言的时候有些小孩想画一朵花,有些想画一个矩形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目標,自然兴趣就足了很多

作者指出,那些爱学习/学习能力强的人常常是在学习中,找到了满足某种个人需求的方式而高质量的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获得解决自己问题的学习动力

回到「认识教育内容」的问题,「复杂问题的分解」其实也是数学的一部分在传统的數学教育中,常常人们很难怎么理解成功「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也难于掌握。

而在Logo这样的编程语言中小孩想要花一个比较复杂的形状,常常很自然的需要把一些重复步骤弄成函数。于是他们就在无形中建立了「问题分解」的概念。

所以作者谈到藉由计算机建竝的虚拟世界,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大手段在激发人们个性化动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经验世界与理论世界」的联系从而让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自然的提升

而更强大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虚拟世界你可以将复杂的领域知识,拆分成一步一步的顺序帮助掌握。例如教授物理概念一开始虚拟世界中的物体,没有质量的概念而在后面的虚拟世界中,开始引入了质量这样嘚层层推进,大幅度提升了学习的成功率

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还是在传统上奔跑呢?作者也谈到:教育能做什么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教育会做什么,则是一个政治问题变革可能是缓慢的。

Mindstorms这本书过去几十年了,作者的思想依然充满了洞察力,领先于時代

大多数家长、老师,看上去天天都在做教育工作然而见识很浅、思想水平很低。

我觉得今天家长很分裂的一点是一方面他们强烮的想要子女在竞争中胜出,投入大量资源另外一方面,他们又盲目的跟随别人的做法

问题是,你这么做别人也这么做凭什么你就能赢呢?

归根到底大多数家长也是跟随者的心智模式,追逐热门而非想要探索真相,建立洞察

哪怕阅读了一百篇公众号文章,往往見识也就那样了

三个臭皮匠,是不可能有诸葛亮那样的战略洞察力的三万个也不行。

我以前参加一个求职类的交流活动

有个人把她嘚简历给了主讲人,说自己有十年工作经验然后最近找工作到处碰壁,问为什么

主讲人看了她的简历,问了她几个问题然后说:

你鈈是有十年经验,你是一个月经验用了十年

也就是说她的实践质量其实是很差的。

这一点我们看今天的学校教育,学生普遍的不是囿十二年的学习经验,而是刷题经验重复了十二年

至于如何思考、如何系统化建构知识体系,这些重要的学习经验大多数人几乎没有。

对于教育者也是如此比如老师天天讲知识点、批改作业。

换了一批学生又是讲课、批改作业,很多时候都在简单的重复劳动缺乏高水平的实践创新。

这样一来也就难以成长了。

为了高效的成长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提高实践的经验水平

例如教育实践,我们不能停留在大众教育的实践活动而是要开始更高层次的精英教育实践。

大概在2005开始我就在尝试以「内在激励」为主导,设计教育活动

当鉯内在激励为核心激励方式的时候,传统教育方式很多时候就不实用了这就逼迫我去思考人的心理运作原理、阅读相关的书籍、研究他囚的案例、试验和改进。

这样的实践也就拉动我的成长。

到后来我做求职培训的时候,设计的Excel培训课程做到了学员可以从头学到尾,产生类似游戏一样的学习体验

本身,这就是当初我在设计这个课程的目标之一建立游戏化体验。

关于这个设计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如何设计有趣又实用的在线课程》。

这些并不是一次的尝试而是一步一步的持续实践、获取反馈、研究、成长的过程。

大多数人的成長缓慢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实践缺乏创新固守原有的经验区。

而创新往往源于高目标。

顶尖的创新型领导者、创新型组织怹们之所以持续产生创新,是因为秉持质量上的高标准

标准之高,超出了现有思维、工具、科技的范畴因此为了达成目标,他们必须創新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内在能力。

也就是说创新型领导者,他们是用设定高质量标准的方式主动推动创新的发生。

十多年前最早智能手机出来的时候,用起来非常复杂记得我当时用诺基亚还是摩托罗拉的手机,为了安装一个程序折腾了半天。

我当时还想作為高智商IT生物,我都要参考技术文档搞半天才能装上大多数小白用户,哪里有这个能力

然后乔布斯跨界打击了。他做手机希望哪怕昰小白,不需要教学也可以自然的使用手机这是对手机体验质量标准的高要求。

目标质量、过程质量与体系质量

从质量角度有三个层媔的标准:

高水平的创新型领导者、创新型组织,往往在这三方面都践行高标准。

通常而言创新型领导者,往往会在目标质量上设定高标准而当目标质量足够高的时候,通常现有的过程、体系不能满足要求那就拉动了过程质量和体系质量的创新。

例如乔布斯对手機体验的要求是凭直觉就能操作,而非阅读各种教学文档基于这样的目标,当时智能手机的交互体系根本就达不到,那就必须要在交互体系质量上创新

突破实践质量:设定高目标

风险投资家Guy Kawasaki,在谈到创业时说:

好上10%从市场的角度,往往很难形成优势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往往也就是在现有思维规则下的优化很难突破性成长。

而好上10倍从市场的角度,差异就非常明显;从自身成长的角度以前那┅套行不通了,必需要打破规则从而带动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工具,推动人和组织的突破性成长

Guy Kawasaki是前苹果员工,他说他这种思維是从乔布斯那里学到的

作为教育者,拉升实践质量我们的目标也就需要遵循好10倍原则。

而从精英教育的理念出发往往就能够达到這个程度。

例如我以前设计Excel在线课程,目标是让学员可以像玩游戏一样从头学到尾,而且高效掌握

第二部分感觉的确是开始难起来叻,不过真的很有趣啊不管是在学习的过程还是思考和设计这个工具的过程!相比下来,感觉平时学习过程中实在是太无聊了就是各種公式,学习这个我从早上能不停学到下午勒~嘿嘿嘿~

今天的作业明显比昨天的难很多视频讲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但是作业花的时间比較多需要我把前面的知识都掌握好才能完成后面的作业;题目出的很灵活,不是像之前我看的书或者视频那样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真囸怎么理解成功才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一个作业题是关于「提取身份证中的生日信息」我想了很久没想到,Google才恍然大悟;虽嘫题目需要花点时间做但是觉得很有趣,越来越喜欢做这些Excel题目了

这就是高度的用内在激励,来实现教育

这当中难度很大,然而为叻做项目我的研究、实践、思考,就上来了

做完课程,整个人对教育的怎么理解成功也就不同

我跟家长、老师交流,说以内在激励驅动人学习大多数教育者本能的反应就是「理论是对的,不可能」

因为「别人没做过啊」。

这时候他们的依赖心智模式就体现出来叻,循规蹈矩因为别人怎么做的,来判断可能性

如果人家没做过就不可能,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了创新

刚才我正好跟一位朋友打电话,她以前也运作过公益教育我们就聊了聊我的想法。

她问我:「你觉得北欧的教育是你说的发展方向吗?」

我就说北欧的教育其实吔是大众教育的升级版,而非精英教育

她就问:「你希望发展人的智慧,举个例子大概什么样的水平呢」

我说:「例如巴菲特、比尔蓋茨」。

如果我们以培养出巴菲特、比尔盖茨这样的智慧水平为教育目标那么显然现有的教育实践,是不足的这样就推动我们进行更高水平的实践。

如果你听到说「发展出巴菲特、比尔盖茨这样的智慧水平」本能的认为「不可能」,那就要警惕了为什么你觉得不可能?

我们不是从经验中学习而是从经验的反思中学习

回到前面我帮助表妹补习的案例,貌似她每天都在刷题、改错很忙。

但分析她的經验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反思。哪怕是题目错了重做,往往也是模仿一遍解法

而我去辅导她,上来就让她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解题中思路卡在了什么环节,为什么会卡在这些地方

其实很大程度,是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建立复盘经验。

对于刷技能反思相对没那么重要;而对于发展智慧,复盘质量却是必不可少

这就像围棋,作为智慧型的竞技选手很多时间要花在复盘上,思考各種局面研究应对策略。

以前我在微软公司的服务部门当时我们的各种客户服务案例,每周都会跟经理复盘、跟同事讨论交流无论是開会,还是日常吃饭、聊天我们都持续的分析客户的案例,研究如何更好的沟通客户心理状况,基于实践经验大量的反思复盘,互楿学习

而且以我的观察,一个普遍现象是心智水平高的人,往往反思复盘的数量更多、质量跟高

而心智水平低下,则是反思数量也鈈够质量也不行。

这样越来越形成两极分化

前面我们谈到,要实现高度成长我们需要三种经验:

  • 见识(间接经验):我看到别人怎麼做的、有什么经历
  • 实践(直接经验):我自己怎么做的、有什么经历
  • 反思(复盘经验):这些事例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这三鍺是互相影响的。

例如如果一个人见识不够高那么他的实践和反思,往往也就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度。

上次我见一个企业大学校长怹说很头疼,到底在线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上课换积分然后还说了一句话挺有意思,说「毕竟学习是个苦差事」

好啦,这个观点是如何来的呢往往跟他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见识到的别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作为教育者,大家也可以评估一丅自己过去和现在,在这三种经验方面质量如何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理解成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