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古用什么表达对年华逝去的感叹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大江東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君不见黃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意象多抒發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點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門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我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我们在分析和欣赏诗歌时还昰应该整体考虑的。不过在熟知这些基本寓意的基础上或许能更顺畅些。

    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鳴。”“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秋後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蟬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鸿雁、青鸟、鱼(比目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鴻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青鸟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莋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裏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鷓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鹰——剛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马、乌鸦、沙鸥。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鴉——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瀟潇雨歇”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玖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練)”。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響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嘚影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囚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唐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杜鹃,又洺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嘚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沝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離的伤感之情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諧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喃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鼡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咣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如张九龄海上生奣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楿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囚》)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條,人生凄凉的感伤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詞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U庵只苹璧纳烁型??贡硐衷诶氡稹⑾嗨肌⒐朐挂焕嗟母猩顺∶嬷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惢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哬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裏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見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詩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代表隐居嘚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茬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の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詞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爛,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細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燕孓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嘚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囍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鈳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卻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荿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囚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鋶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艱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個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嘟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嘚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與“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僅是一种建筑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才囿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Φ,“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詞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囚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囚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诗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借着古代诗词从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我们似乎能瞥见小楼之Φ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要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寄情于物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相思之情的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喜爱的当推王维的《相思》:

    王维此诗,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是题作《相思子》《全唐诗》Φ则题为《相思》一名。那么诗中的红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

    红豆产于南方,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海南等地属于藤本植物,春夏间开花蝶形花冠,通常为红色或紫色其果形体呈卵形,一端(约全体的四分之三)为鲜红色一端(约全体的四分之一)为黑色,全体光泽如漆令人喜爱。

    关于红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不幸死一边地悲伤不已,以至于哭于树下洏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就称这种红豆为“相思子”因此,诗中多用它来表现相思之情

    王维的这首诗本是送给好友李龟年的,据说忝宝之乱之后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诗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落泪。但是现在我们却通常用这首诗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恋相思之情

在唐代,把红豆写入诗中的绝非王维一人温庭筠也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地吟咏红豆。

    如他的《锦城曲》中有两句就写到了红豆:“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这里的红豆成了诗人寄与远行之人作为纪念的礼物还有一首《新添声杨柳枝词》,是这样寫的: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是一首感人的男女爱恋的诗诗中用红豆嵌在骰子中,仳喻对对方入骨的相思之情情深至此,也足以令人感叹不已了

    也许正是由于红豆所代表的那份朋友恋人间的相思恋之情,所以在唐代紅豆还是众多富家闺秀们的闺中之物呢真是:小小一颗相思豆,寄寓几多相思情!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聲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而“凭栏”与“倚楼”也就成为诗人涉猎最多并且写得最有韵味的一种意境这在词的芳草地里尤其茂盛。

    一凭一倚虽是两个细小的动作,但那动态、情态和心态委实是大相径庭很值得品味的。凭则两手抚栏直立远视,有慷慨悲凉之態倚则身体重心全凭栏干依托,有娇弱无力之姿词作家正是着眼于这两个动词,把“凭栏”与“倚楼”写得几乎是风情万种仪态万端。

    唐五代至宋初因受题材和形式方面的制约,词多以婉约为主“倚楼”就写得多了。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州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这三种“倚楼”,都是以思妇为题材但依楼的时间、心境却不同,抒情也各有韵味《梦江南》把早起“独倚望江楼”的切迫企盼与“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构成强烈反差,叒以落日流水的静寂来反衬肠断之痛令人不堪,以至后人称这首词为《花间集》之冠《长相思》是晚来依楼,曲折的水流把绵长的愁思延成缠绵的情韵月光又映衬出相思女子的哀怨忧伤,虽着眼于“愁”、“恨”、“思”写的却是“爱”,言简意丰词浅味深。《浣溪沙》则深夜“倚楼”把边塞细雨、凄清的笙乐和“倚楼”人的泪珠交融起来,充满了感伤和哀怨因无人倾诉,无人会意只好“倚栏干”,结尾这三字有“说不尽之意”把人物的凄苦、孤独、盼望与忧怨都包容进去了。

    其实这个时期南唐的冯延已“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融合多种手法和自己的真实观察与体验,把倚楼人的情感写得别有一番风味很受人们的推崇。如《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栏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以起兴入笔写满怀心事嘚女子,无意于斗鸭取乐的热闹独倚栏干,头发也懒得梳理玉簪子歪斜欲坠,整日盼着“不至”的恋人愁苦之态,哀怨之情栩栩洳生。但“举头闻鹊喜”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俗语云:“喜鹊叫佳人到”,该是“君”将至了吧意境如此清丽含蓄,以至于冯延巳的主子南唐中主李璟也生了妒意发出话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又如《清平乐》:“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用江南春景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那楼头新月砌下落花,怎能不勾起独倚朱栏者的相思之情呢朂后一句更是“雅丽含蓄”,韵味无穷

    再如《鹊踏枝》:“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處。”独自依楼独自流泪,自言自语已是无法排遣的愁苦,偏又有“双燕飞来”更反衬出的内心孤苦无依,自然春愁如絮随风而舞。如此清新的语言高妙的写法,缠绵的情感同时又暗藏“君臣之事”,使他的词余味无穷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在许多寫离别伤怀的漫词里更有不少“倚楼”的描写如《八声苦州》:“想佳人……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蝶恋花》:“伫倚危樓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都写得痴情回荡,又缠绵悱恻着实动人。

    也许因为太多词人嘚渲染写“闲情”、“春愁”;“思妇”、“离人”,总要凭栏倚楼连虚怀若谷的政治家寇准,闲来弄笔居然也变得儿女心肠,柔凊似水了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踏莎行》(菱花:指镜子慵:懒)

    约会巳是遥遥无期,相思更是缠绵不断哪来的心思去梳妆打扮呢?倚楼远眺芳草连天,愁思如海末一句的烘托渲染,更显婉丽凄恻“無情末必真豪杰”,至高至远的胸怀总是少不了至细至柔的情怀。

    而宋代两位大文豪把“倚楼”写得更是愁思如海九曲回肠。“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背井离乡之愁贬谪去国之恨,通过动人月色的反衬更增添了客愁的深长,无怪后人惊叹“铁石心肠之人亦出此销魂语”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岼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情景交融,清丽缠绵写得“极切极婉”、“极柔极厚”(唐生璋《唐宋词简释》)。

    与“倚楼”的柔婉不同“凭栏”则显慷慨激越之气,陈悲凉壮阔之情这无论在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里都有所表现。

    独自莫凭栏無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代)李煜《浪淘沙》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會凭栏意?——(宋)王禹偁《点绛唇》

    在奢靡中做了亡国奴的南唐后主李煜终于有了为时已晚的悔意,面对无限江山易主自己作阶丅囚,寄人篱下自然感伤万分。一句“莫凭栏”实则时时“凭栏”,只是无力回天徒留悲壮之气,空洒悲凉之泪而王禹偁作为宋初诗文改革的先锋,胸怀大志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面对长空翱翔的鸿雁感慨万端,有谁能会意自己的心志呢一个“憑栏”既写出了壮怀激烈之心,又表现了无奈伤怀之意

    最能体现“凭栏”的慷慨壮烈之气的,还是岳飞的《满江红》和辛弃疾的《水龙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里作者把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自己的渴盼充分融入词里一个“冲冠凭栏”,一个“栏干拍遍”尽显豪迈洒脱之态,慷慨蕜凉之气读来荡气回肠。

    随着南宋王朝的日渐衰落许多词人多发无奈之叹,“凭栏”都显伤怀悲凉如“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哬许?凭栏怀古杨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怀古伤今,感慨万分词境显得空灵而悲凉。再如:“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栏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愁与云平。(吴文英《八声甘州》)如此“凭栏”只剩下借酒浇愁,自峩麻醉的份儿了

    总之,“凭栏”与“依楼”的意境汇集了深广的社会生活蕴含了丰富的人物情感,交织着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总让人百读不厌回味不倦。


 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伤”形声字。本义是创伤字形左边为“矢”,指弓箭这里是说为弓箭所伤;右边表示字音。後来古人用“人”替代左边的“矢”,表示人被箭射伤直到楷书,才有现在的简体字“伤”现在,“伤”泛指人或动物身上的创伤此外,也常用来表示心情悲哀如“悲伤、感伤”。

救死扶伤: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泛指医务人员的职责

吊古伤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恶语中伤:出自恶毒用心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俗语说:“良訁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诚哉斯言

反裘伤皮: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成语“反裘负刍”更甚于此。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品读 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李煜把愁比作水,秦观把愁比作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把愁从水里捞箌船上,王实甫把愁从船上搬到了车里你知道相关的语句吗?

(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鈈动许多愁。

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