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县中学坡头乡寨子村这次死人事件

前&&&&& 言
征集、出版文史资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倡导和开创的事业,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政协临夏县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关政协各级委员会要“根据统一战线的特点进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的规定,决定编辑、出版《临夏县文史资料》(内部发行),为研究我国近、现代史和临夏县的历史提供资料,为历史教学、文艺创作提供参考资料。
文史资料工作,在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方向。征集和出版文史资料,以翔实、生动的史料,从各个侧面反映我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编辑出版临夏县文史资料,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临夏县人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信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变临夏县的贫困面貌而努力奋斗,从而加深爱国热情,踵事增华,竭力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和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当前,文史资料工作,要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为做好《临夏县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我会遵照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关于文史资料工作的方针、政策精神,着重征集从“戊戍变法“至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前夕,有关临夏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风土人情、侨务等方面的史料,以及各个方面的革命斗争史料,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活动、抗日救亡运动、个人参加革命的斗争经历等资料。我们热忱希望革命老同志、阅历丰富的各方面人士、热爱文史资料工作的同志和朋友,实事求是的把亲身经历、亲见、亲闻的有关资料,秉笔直书,撰写出来,送我会选登《临夏县文史资料》。来稿一经采用,即酌致稿酬。
我们编辑、出版文史资料,尚属首次,缺乏经验,又限于水平,缺点、错误在所难免,热忱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对我们的编辑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
&&& &&&&&&&&&&&&&&&&&&&&&&&&&&&1993年10月&&&&&&&
目&&&&& 录
楣胖恰& ...............林作栋& 喇继雄(1)
巍然屹立的双城北山烽火台.................林作栋(6)
龙头山神庙......... .....................林作栋(8)
马跑泉......... ........................林作栋(13)
道人泉..................................林作栋(14)
多木寺清真寺......马努海、马仁口述&林作栋&整理(15)
马福禄传临夏县..................政协文史组抄录(17)
干将宝剑......... .....................林作栋(19)
我所知道的马辅臣...马星洲 口述&林作栋 罗善义整理(20)
马步芳两次修建达里加公路的回忆......
................梁瑞亭 口述 林作栋 罗善义 整理(27)
张大千临摹敦煌千佛洞壁画..........
........ .......马星洲&& 口述&& 林作栋&&&& 整理(34)
解放前韩集地区脚户业概况&& ...... 文锦(36)
一九四九年八月,我县地方绅士投诚解放军活动
................................. 文锦(38)
近代26位人物简介.........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0)
王富海.........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1)
黄菩萨.........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1)
马千龄.........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1)
鲁效祖.........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2)
鲁大昌.........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2)
马丕烈.........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3)
马彦良.........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4)
马虎山.........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5)
杨松轩.........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5)
侯世奎.........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6)
唐仲绳.........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6)
侯巨卿.........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7)
马福寿.........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7)
马继援.........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7)
马呈祥.........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8)
马& 禄.........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49)
马步康.........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0)
马朝林.........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0)
蒲永发.........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1)
马天祥.........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2)
马来者卜.........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3)
鲁桂舫.........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3)
古世忠.........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4)
金可南.........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5)
马志仁.........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5)
张德功......... ................临夏县政协文史委(56)
林作栋&&&&& 喇继雄
&&& 名闻遐迩的临夏县双城,位于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关口直线相交之处,三水(老鸦关河、大夏河、槐树关河)相汇之滨,周围梁家山、龙头山、太和山、桌子山(亦名古城山)四山向聚,从东到南,一马平川,通道贯穿,是四方行人车马必经之地,也是东南各方军民通往甘南、四川、循化、青海等地的交通要道,土地肥沃,气候良好,民族勤劳勇敢,农林牧有一定的水平,不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宝贵之地,历史上兵家必争。悠久曲折地历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影响。
(一)双城之名和筑城、堡、栅朝代
民间传说:尕古城、大古城,一缸银、一缸金(又一说:七缸银、七缸金),远离一箭,短离一线,我说不信,麻奶头树是干(见)证。这是大古城倒塌,崖坎上露出一石碑上的碑文。石碑后来翻倒在大夏河里,无影无踪。
&&& 公元前1100年至前771年(西周时期),周族兴起于甘肃东部,据《史记?周本纪》,周朝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原为羌族(姜即羌)的女儿,太王、文王皆娶姜女为妻。周人――姬族,姬、姜两族世代联姻,关系密切。殷墟(在河南安阳市西)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羌方”的记载,可知自盘庚迁殷后的商朝中期,羌族为商朝属下的方国之一。据春秋战国时期把今临夏地区称为“羌中”的史实,可知“羌方”就在现双城这一地区。商朝统治者俘虏来的奴隶叫“众”或“羌”。由于商在羌中掠取奴隶,引起羌人的反抗,羌、姬联合灭了殷商(见《临夏县志》一卷)。商朝后期,率羌、茅等八个部落族的联军、其羌、姜率师会于牧野,武王的统率姜太公(姜尚,是西土羌族部落首领),在牧野的决战指挥中起了重要作用,羌人(当时主要居地在河湟一带,包括今临夏县)参战也起了重大作用(参照《尚书?牧誓》、《史记?周本纪》)。此时,西羌王声、势俱盛,在“羌方”之地修筑了一座城(即后称的大古城),建了都(是罕忏羌族部落之都)。西羌王死后,其弟继位,他以大古城东墙为隔墙(隔墙有过门),紧靠大古城向东修筑了一座较小的城(即后称的尕古城),后来人们把大、小古城称为双城,因两城相连,亦名连城。
&&&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在今临洮县。以后秦越洮河,灭了今临夏县境内的罕羌族,设置了⒑毕兀ㄕ馐橇傧牡胤缴柘刂沃迹嗡谒牵撼跻蛑筢阒谓窳傧氖校逗菏椤じ叩奂汀罚
明朝初期,在所扫帚沟以东又建一城,后世人素称明诚,亦称堡子。
清朝年间,双城设有三栅(其上有门,借之御敌):一个设在崖边坡子上,即通往尹集的岔路口坡上,一个设在扫帚沟石巷口,一个设在口子河坡上。
清光绪二十一年,在北山顶(亦称梁家山)修筑了一座烽火台。
公元1937年,国民党为堵打我红军长征部队(徐向前部队)在扫帚沟坎上修筑了一座土木结构的碉堡。
(二)双城在历史上的战乱
西周时期,周武王伐商,率羌、茅等八个部落联军,羌、茅师会于牧野,在牧野的决战中击败了商军(见《临夏县志》一卷)。西羌王设城建了都。
秦照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属陇西郡,郡治在今临洮县城。后秦越洮河灭了今临夏境内的罕羌候(包括双城),设置了⒑毕兀端肪矶
清乾十六年,反清军经韩集,过双城,欲攻河州,在双城聚集3000人,浩浩荡荡东下,一举攻克河州城(参见《临夏县志》三卷)。
清光绪21年(公元1895年),双城周围,土匪四起,青海乐都镇台(唐玉林)奉命率军来剿,营落双城,人生地蔬,被匪诱入三水相汇之滨,陷入包围,狡匪前堵后攻,唐军腹背受敌,激战久时,唐军溃败。唐镇台被马福祥保驾出走。
公元1928年,马仲英率师来双城,驻扎庄子,与龙头山、烟洞山上的马步芳军交火,力不胜敌,败回双城,而后又与梁家山上的马步芳军开仗,经过激烈战斗,马仲英败走。两仗均恶,双方死亡甚多,百姓死伤惨重。
&&& 马仲英兵马到河州石头洼,此地百姓有男女老少慌忙逃到双城关卡栅子门河饥病交集,死亡多人,尤其妇幼死亡较多。石头洼人,历来多人前往双城上坟。
公元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三营来驻守双城,家居此地的伪县长马廉,不明解放军之好,颇为惊恐,曾对双城人说:“双城是兵马踏平的地方,再不能住下去!”,故马廉家族移居到兰州、宁夏、新疆、临夏市等地。
(三)历史上双城的民族及文化
历史记载,羌人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临夏地区居住的是罕忏部落,不少学者认为,辛店、寺洼文化,就是羌人文化。在秦统一中国前,双城是罕忏侯邑的领地。由于战乱,人口迁移,羌族(有的学者认为,羌族即藏族,不过古今名词不同而已)走后,汉族、回族陆续来矣。
中华民国五年,双城建立了第一初级小学,初级生31人,教员1人。
(四)现双城遗址自身概况
&&& 双城,虽然经历年久,但遗址较为明显。尕古城,北临扫帚沟,南毗大夏河,西挨大古城,大古城西临老鸦关河,南毗大夏河,大、小古城相连,一墙之隔,西北靠兰郎公路。尕古城长200米左右,宽250米上下。大古城长250米上下,宽与长大致相等。西、北遗留的城墙,还能看出痕迹。南墙尚有100米上下的残余,有些段落墙厚还有4米之多,有的地段存有1米左右的土梁梁。
公元年,生产队社员在大小古城遗址平整田地,从大、小古城之隔墙内挖出二块石门窝,每块长2市尺,宽2市尺,高2市尺,据说,这是两城隔墙的门窝。在尕古城内挖出童瓦上百页,马忠德家买回20页,现存两页,每页长33公分,宽16公分,厚2公分。还挖出王弟养鱼池三亩(用平石铺着),红板瓦一块,瓷瓶一个,玉石多个。在大古城内挖出一块石门窝,长2米多,宽2米,高2米,门窝直径7―8市寸。因石门窝体大量重,地里放了三年,而后失之,不知去向。挖出青板瓦多页,有的被打破,有的社员以稀罕之物拿回家中,现徐大光家尚存在半截青板瓦宽41公分,长33.3公分,厚2公分。还挖出许多弓箭(箭头是铁质的)和一些铠甲(战衣)。同时期,农田基本建设大干时,在现双城旅社附近挖出死人骸骨,其双手腕骨上带着铁手铐,铐子生锈得快要断了。这里称官地,也称教场(操练军队之地)。
双城之外,另有一城,叫明城,亦名堡子,在扫帚沟以北,它的规模,北至水文站,南到学校,西至清真寺大殿后面,东至伪县长马廉的旧居,长150米上下,宽150米左右。解放前,人们皆知,城墙四址分明,完整无损,南门不通,挖有一洞,车马行人,从洞里通过,北门、西门通行,城墙西南角上修有门楼,叫尕栅门。城墙高7米左右,顶面宽4米多。
双城!悠久的历史,是人们的光荣,频繁的战乱,先人深遭苦难,当代世人,不愿凄风苦雨再现,而继故人勤劳勇敢的精神,奋发图强,建设华园。
注:《楣胖恰恰纷柿侠丛矗孩佟妒芳恰ぶ鼙炯汀贰逗菏椤じ叩奂汀贰端范怼渡惺椤つ潦摹贰读傧南刂尽芬弧⑷恚虎谒且胖芳俺鐾恋氖滴铮虎鄣钡乩先颂峁┑那榭觯ㄈ纾聿┪摹⒙碇业隆⒙拦啊⑿齑蠊狻⑻谱粤⒙砹⑺握铡⒙硪患Φ龋峁┝艘恍┠涯芸晒蟮淖柿希&&&&&&&&&&&&&&&&&&&&&&&&&&&&&&&
&&&&&&&&&&&&&&&&&&&&&&&&&&&&& 公元1993年11月&&&&&&&
&&&&&&&& &&&&
巍然屹立的双城北山烽火台
&&& 烽火台,是我国古代专用战事报警的设施,它的历史由来已久,从西周开始,各朝各代,一直沿用。烽火台,其形如墩,亦名“烽火墩”,或称“烽火燧”(白天煅薪以烟报警者叫燧,夜晚举火报警者叫烽)。据传说,用狼粪烧的烟又旺又直,效果最好,因此,也叫“狼烟台”。
&&& 双城地处大夏河、老鸦关河、铁寨河三水汇合之滨,周围龙头山、梁家山、太和山、桌子山四山向聚,从东到南,一马平川,通道贯穿,是四方车马行人必经之地,地势重要,历史上有兵家必争之地的传说。
&&&&&&& (一)唐军剿匪失败,引建了烽火台
清光绪21年(公元1895年),双城周围土匪四起,横行霸道,掠财虐民,作奸犯科,危害社会,殃及官府,政不安,民不宁,官怒民怨。当此之时,青海乐都镇台唐玉林,奉命率军,千里迢迢,赶赴双城,欲歼土匪,营落此地,人生地不熟,信息不灵。这里土匪多谋狡猾,使出奸计,唐军上当,诱入三水相汇之河边,土匪前堵后攻,唐军腹背受敌,危急关头,旁无援兵,孤军奋战,交锋时久,力不胜敌,镇台命令,渡过河水,南出而退。由于水深流急,面宽难渡,部分官兵,慌忙破围,沿河北岸而下,另一部分,逼迫入河强渡,强者渡之而过,弱者被水淹没。唐镇台被马福祥保驾出走。
镇台官兵,仅此一战,损失不小。战后,官署遣人。捃摭尸体,仅淹没的官兵尸体,沿河一带民众,从大夏河,岸边捞出许多,送尸双城,官方选址,窆于北山根下,并建立了一座纪念塔,后当地人称“百骨塔”。塔身“文革”中被毁。兵墓于公元1974年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中被挖掉,夷为平地,墓出颅骨,将近2000个。
双城战后,官方记取,无烽火台,信息难通,援兵不速,吃亏不浅的教训,既而,役使民众,在北山(亦称梁家山)顶上筑起了一座既高且大的烽火台!
(二)烽火台扩建及现有规模
&&& 公元1937年,我红军长征到达岷县一带,河州国民党军队,作战事准备,为居高临下,堵打红军,役使民众,对北山烽火台做了扩筑,从原墩根扩大而上筑于原台半腰,并在扩建台之顶建设了垛口,解放前几年,仍有残余。公元1949年秋,解放临夏之时,我人民解放军,曾在此烽火台上建过小屋,作过敌情t望。这雄伟的烽火台,历经风吹雨打,但损坏不大,高度不一,基本完好,至今巍然屹立。烽火台建筑时因地制宜,现四周高度不一,自地面算,第一层最高处5米,最低处1米,底部周长44米,上部周长43米。第二层,自第一层顶部算,高4米,底部周长30米,顶部长方形,宽6.6米,长8米。两层合算总高度9米。人行其上,举目四望,远过百里,近瞻八方。
&&& 它,既是这里的历史见证,又是如今宾客游览的胜地。
注:此资料,经过实地查看、社会调查,特别是与年老的有识之士贾钟灵(民国元年生)等同志坐谈而得。&&&&&&
&&&&&&&&&&&&&&&&&&&&&&&&&&&&&
&&&&&&&&&&&&&&&&&&&&&&&&&&&&&&&& 公元1993年9月&&&&
龙头山神庙
&&& 所谓龙头山,是这个地区自然变化的结果。即,有史以来,风雨不调,河水冲刷,久而久之,地面逐渐显露出龙形的山。古住民,认为河水降落,蛟龙枯身,称它青龙山,其东端象龙头,称龙头山。
富丽堂皇的龙头山神庙建筑物,无疑是能工巧匠劳动者众民所建,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史表现的一方面,也是本民族智慧的结晶之一。但是,由于社会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对某些事物及某方面的认识不够,把它鬼神化,是不足为奇,也是难免。
二郎来此&&&&& 众民有意
唐朝敬德年间,这里风雨不调,河水泛滥,灾害频出,民众想请神佛来镇守,治理山河,育人护民,除灾造福。那时,四川灌县的李冰父子,治理都江,修渠灌田,修堰防洪,造福四川,功德无量,当朝皇上,封二郎父子为治理江河之龙王,并在都江旁山上修造了二王庙,镌刻木像,安神崇拜,盛情外扬,徐徐波及这里。河州跑四川的脚户,频频不断,在四川,耳闻目见,颇受感动。宣于本地,民众屡闻,无比羡慕,衷心信仰。要请二郎来,脚户们与众乡民同心共意。他们推举头人,特请了一位常常来往于四川、河州的韩集王家湾脚户,去四川灌县二王庙将二郎请来。这位脚户抵达目的地,怕信士不许,白天趁奉香火之机,向二郎陈述了请他的心愿,并掌握了庙内外情况,深夜偷偷背走了李冰之子――二郎的木雕神像。据传说,脚户一背上神像,一路顺风,行速非凡,很快到了河州,寄居二郎岗歇脚。
二郎化神&&&& 首建其宫
&&& 据万寿观记载,唐朝敬德年间,万寿观、二郎岗建起(杨二郎庙在此岗上建成),李二郎寄居这里歇脚。既而,龙头山建起了二圣宫(也就是敬德年间建起)。
据民间传说,李二郎转化为一个贤道,登上龙头山,了解乡情,宣传神灵,动员乡民,选择庙址,建其宫殿,并表白自己是民众推举建宫的主事。他深知山村贫穷,慷慨许诺,建宫所需材料、工匠、图谱设计等等,都由自己解决办理,众乡民只尽快整理一下庙址即可。众乡民,感动无比,满腔热忱。贤道逗留一日,何时离去,无人知晓。
时过数日,一日夜晓,乡民见到,不知从那里来的木料、砖瓦、石料等物,堆满庙址,不知何处来人,工匠济济,应有尽有,建宫声势,视而赫赫。为时不久,一座堂皇大宫,屹立龙头山。龙头山及周围的信教民众,欢天喜地,及时请来了从景福山来大隐洞修炼收徒阐教的一位老道,主持道仪,隆重举行了角麻根雕刻的二郎神入宫仪式,信者格遵。
这就是民间传说的二郎宫首建是二郎爷自己创建的过程及成绩。
二郎镇山&&&& 众神作邻
&&& 随着二郎宫建起,藏汉族人往来频繁,信佛教人增多,朝阳寺,灵瑞宫,观音楼,陆续在二圣宫后面建起;二圣宫前院两侧,陆续建起了阴曹,南北各五间,在其临近,建起二栋二层楼房,南北各三间;前院中间,建起三间转五的过庭;最前面,建起山门带戏楼。这些建筑物,全是砖土木石结构,形状各异,砖刻木雕,作工精细,彩画奇特,壮丽不凡,老人传说,神工鬼斧,大胜于今。
社会不宁&&&& 四毁重建
&&& 由于历史上有的时期政局不稳,社会不安,龙头山神庙四次毁坏。同治3年前(时间不祥),叛匪烧毁过一次;同治3年,又烧毁过一次;民国17年,国民军围剿尕司令马仲英之部,并拆掉大部分建筑物,仅留二圣宫;“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8年,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口号下,这里的建筑物全拆无余。
&&& 不论那一次毁坏,人民的财产都遭到了重大损失。
&&& 毁坏之后,信士民众,含辛茹苦,努力数年,龙头山继建重新。据在世的一些老人记忆。二圣宫光绪18年重建,观音楼光绪23年建成,其余时间不祥。民国17年拆毁后的重建中,知名人士马鸿滨先生,关心家乡古绩建设,为增进民族团结,资助了1000块白洋。现在的二圣宫、朝阳寺、灵瑞宫是年陆续建起的,城皇殿是1988年建成的(原来只有牌位,没有殿),三华门,是1992年建成的。目前,全部建筑物造价将近10万元。
&&& 二圣宫:砖木土石结构,三间转五,即,凤凰展翅:砖镂木雕、彩画;宫顶,阴阳瓦,宫脊,穿花龙,两极配;外架,三蓝点金;门面,彩画;檐翅雕刻,左边埋龙三显,右边丹凤朝阳。宫内供佛,二郎,次之,五谷苗稼(谷王)虫蝗八蚱(虫王)。
&&& 朝阳寺:砖木土石结构,三间转五,砖雕木刻;寺顶,阴阳瓦,寺脊,穿云龙,两极配;外架,三蓝点金;门面,彩画;檐翅雕刻,左面牡丹,右面荷花。寺内供佛,释迦牟尼,次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灵瑞宫:砖木土石结构,三间,硬飞檐,阴阳瓦,砖勒木雕;外架,大五彩;门面,彩画。宫内供佛,三霄。
城皇殿:砖木土石结构,大五架,砖镌木刻;殿顶,阴阳瓦,花脊配;外架,大青装;门面,彩画。殿内供佛,城皇爷,次之,判官、小鬼。
现在宫寺内的木料,不如过去大,其故,经济所限;雕刻彩画、龙凤月云、花草珍禽、山水人物等,自然仿古,有栩栩如生之感,但作工之精细、技术之巧妙,今不如昔,其因,经济所限,高师难得。
千秋古松&&&&& 曾有传奇
&&& 龙头山,自有神庙,在其内外,道士植起华山松,因遭天灾人祸,后只剩两棵,现仅存一棵。失去的一棵,据传说,孔雀常常起落,叫吉祥松,信佛人来庙拜佛献祭品,孔雀则赐舍翎毛回报,来拜者不献祭品,它则不赐之。二郎视之,介于心怀,显露不悦,挥于驱雀,树倒雀。目前仅存的一棵,叫如意松,信佛者,一旦来庙拜佛,总忘不了它,以香火奉之,以示崇拜纪念。
太平盛世&&&& 庙山有望
&&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富民强国,广民大人精神振奋,勤劳致富,为国出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于1980年视察了这里,并为二郎题词,敬赠了一面锦标,锦标上写着:
甘肃省临夏地区龙头山高庙阿弥二郎万天尊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
&&&&&&&& 敬赠
公元一九八O年庚申十一月二十一日
&&& 鉴于龙头山素有神庙古绩,附近四山向聚,三关险丽,三河奔流,双城汇合,东渐而去。四面八方,山清水秀,交通畅达。临夏县人民政府,越来越重视这里的开发建设,机关单位、附近农民、庙上道士,植起大量树木,增光添彩,整修了道路,方便了通行。1992年,列为旅游区,作出了规划,加快了建设步伐。
无可非议,不久的将来,龙头山的繁荣盛景,一定会展现在人们眼前。
&&& &&&&&&&&&&&&&&&&&&&&&&&&&&&&&&&&公元1993年4月&&&&&&
马&& 跑&& 泉
&&& 马跑泉,也称双龙泉,位于龙头山马沟,泉水淳香,多种含量,益人健康,水流清长,源源不断,全山居民饮用,并灌溉小部分土地,是龙头山生灵旺盛的命脉。
民间传说,二郎尊神,唐朝敬德年间,自四川来河州,治山治水,育人护民,济苦济贫,与八位关神来往频繁,互助互卫。曾有一日,他游转龙头山,行至马沟(现地名)白马需饮,无水解渴,昴首嘶鸣,音传五山池,五山爷深知龙头山水脉有欠,故命部下,速送水源,片刻,白马前蹄,猛跑路边崖跟地皮,泉眼崩开,清水涌流,渴极于止,二郎大喜,即知泉水来于五山池。此泉,因白马所跑而得,故取名马跑泉。
双龙泉之说,唐朝末期,有一山民,一日去马跑泉挑水,忽见两条巨蛇从泉中游出,爬往村庄。此人大惊,鼓起勇气,将蛇打死!泉水顿时而干,众山民,怪怨害者,伤神殃民,害者宰牛宰羊,祈拜众龙王开恩供水,并将死蛇厚礼安埋泉旁,从而,泉水渐渐送来,但盛不如昔,村民,又此纪念,称为双龙泉。
注:此事,既有实际的方面,又有神化的方面。
&&&&&&&&&&&&&&&&& &&&&&&&&&公元1993年4月&&&&&&&&&
道&& 人&& 泉
传说,有二圣宫以来,出家人一直需去马跑泉提水,往返三四里,很不方便。一日深夜,二郎托梦于一修道长者,本宫南侧半山腰有水!次日,道人找址掘水,寻至大路边沿下二三十步一潮湿处,行完道仪,举具则掘,不挖多时,水流而出,伏跪口尝,回味无穷。从此,泉水清清,四季长流。那时,本山庄一陈家子弟,一个口吃,一个为哑。哑者约十多岁,家中老人,为子着想,一为谋食,二为学道,送他到二圣宫来。哑子食饮此水,时过不久,逐渐能言会语。此事盛传,闻名遐迩。鉴于此泉道人挖掘,又能治哑,世人而名道人泉。
注:此事,既有实际的方面,又有神化的方面。
&&&&&&&&&&&&&&&&&&&&&&&&&&&&&&&&&
&&&&&&&&&&&&&&&&&&&&&&&&&&&&&&&&&& 公元1993年4月&&&&&&&&
多木寺清真寺
马奴海、马&& 仁&&& 口&&& 述&&&& 林作栋&&&& 整&&& 理
&&&&&&&&&&
临夏县马集乡多木寺,东临拜家村,南靠塔池山,西漠泥沟北近石咀山,马漠公路,从寺南通过,漠泥沟河,从寺北流下。
明朝中期,这里森林茂密,莺啼鸣啭,广有榛颍搜滔∩伲∮谢亍⒉氐让褡澹鼐佣啵亟仙伲匚衽啬烈担ダ赐湍郎睢91489年,在此地讲经传教的临夏八坊人士马来迟,协同绅士,与众商议,筹集钱粮,主持建寺。建寺用木,伐于本山,用之丰累,故称寺名――多木寺。其造型,三转五、狠牙彩,拱蓬、阴阳瓦,砖木结构。
寺建竣工,明帝思宗由检,赠匾一面。
解放后,“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口号下,多木寺被拆掉,其木,公社售于州物资局,其瓦,大队分给所辖生产队。明帝赠匾,乱中丢失。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信教自由,长坡沿村的马奴海邀请为多木寺阿訇,他洞察舆情,信教群众有重建寺的要求。奴海深思,身为阿訇,必为众想,组织复寺,义不容辞。为作大业,东奔西走,与村商榷,与众共议,取得共识,逐级申请,县准之后,群众一致选他主持。重任在身,不负众望,自力更生,大胆实干,图纸自己设计,资金众民筹集,有些材料,不花钱买,群众自备(块石、砂子、部分木料等),木泥匠工,不向外请,就地取材。1982年2月,在原址动工,奴海阿訇,亲自作掌,领工修建。辛劳数月,于同年9月建成。大厅,占地600平方米,钢筋水泥、砖木结构。造型五转七,四层彩、描檩花牵、拱蓬、阴阳瓦。正门五口,自动玻璃扇,山水彩画,栩栩如生,奇异争妍。正门台阶,六层踏步,水泥栏杆。厅内,木料人字地板,油漆漆面,上铺地毯。厅内厅外,盛装吊、壁灯,其姿多彩。步临厅前,触目华丽。
与厅同时建成:六角形、三层彩、描檩花纤、挑搁、阴阳瓦的五层唤醒楼一座;满拉宿舍六间(平房);二层为办公、讲经、阿訇住宿用的砖木结构的楼房一幢(上下各六间);灶房九间。
全部建筑,耗资近30万元(含人力、自备材料等),占地一亩四分。从而,多木寺333户,1600多人的回、东乡、撒拉族穆斯林,欢天喜地。
解放前,多木寺阿訇的任务是讲经传教,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阿訇除讲经传教外,还力能所及地帮助政府的某些工作,调节一些民事纠纷等,群众欢迎,政府满意。
&&&&&&&&&&&&&&&&&&&&&&&&&&&&& 1991年11月&&&&&&&
&&&&&&&&&&&&&&&&&&&&&&&&&&&&&&&&&&&&&&&&&&&&&&&&&&&&& 马& 福& 禄& 传
临夏县政协文史组抄录
马福禄,字寿三,甘肃河州人。光绪六年武进士,用卫守备,归河南镇标,以终养告归。二十年,循化撤拉、回族以争教叛,固原提督雷正绾檄福禄往崔家峡、樊家峡协防,战辄胜。河湟回匪继起,复助官兵获大捷。累功至记名总兵。
二十一年,河州诸回变,福禄本回教,回以福禄助官军,欲加害,福禄在城,人亦以回教为疑,独正绾信之。时河州镇总兵汤彦和远住起台堡,令福禄率骑兵迎入河州城镇之。彦和犹豫不果行,叛回周七十乃纠众据山巅下击。福禄战二日,以失地利无功。彦和复潜走,军无统帅,贼亦蹙之。福禄乃突围出南番境,至兰州乞师。沿路拔出难民数千,难民德之,状总督扬昌F。昌F以福禄孚众望,乃檄与兰州道黄云由北路援河州。时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奉旨赴甘肃协剿,由狄道进兵。福禄率师至莲花渡,与贼隔岸相持,为福祥军犄角,卒解河州围。时韩文秀亦作乱,河湟提督李培荣、总兵牛师韩军失利。陕西巡抚魏光焘与福祥会白塔寺,议进兵。福禄入谒,陈乱事颠末,及前后战状。福祥奇之,檄剿叛回冶主麻于米拉沟。剿未尽,马营土豪马采哥应之,福祥部将石尧臣等告败,福禄复分道往援,首先陷阵,斩彩哥,聚而歼之。冶主麻收余烬由黑山趋米拉,复还兵破之,斩无数,用是有骁将名。
拳匪倡乱,福祥奉旨入都,檄福禄统马步七营,驻防山海关,寻移永平府。福祥入卫京师,檄随行。五月,各国联军躏杨村而西,偕汉中镇总兵姚旺赴黄村御之。抵廊坊,两军相接,乃令骑兵下设七覆,步兵张两翼,敌近始发枪,倒者入仆墙。敌弹落如雨,骑兵以散处少伤。两翼左右复包抄其后,短兵相接,敌不支,遽S,为庚子之役第一恶战。六月,福祥檄令攻使馆,中弹殁于阵,犹子耀图、兆图亦死。同殉者百余人。
&&& 注:临夏县政协文史组于1987年抄自清史稿495卷(13686页)
干 将 宝 剑
&&& 临夏县韩集镇磨川村赵仲卿家,现保存着一把名剑。主人视为珍品,见物知故,韫椟而藏。
剑何有名,众人传说,公元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马福祥(回,临夏县人,武进士),从命率兵,把守地安门,抵抗来敌,保护皇帝慈禧太后,安全转移,因有功劳,是皇帝赐给他的。这剑,合金制成,光滑明亮,似银白色,长96公分,宽4公分,剑叶上顺刻着两条小槽,长63公分,宽8毫米。剑柄长19.5公分,红色紫檀木,6钉固定,柄端铁质,虎张口形。护手圈,铁质椭园,中间套心,剑叶穿心而过。剑叶根前,刻有“干将宝剑”四个字。剑套,外皮里木,铁箍两道,全是双箍,间隔13.5公分,套子两端,铁皮包成,前长7公分,后长6.5公分,宽4.4公分,均为龙张口形。
干将宝剑,为何落赵,言人人殊,有的老乡亲们议论,马、赵氏家,莫逆之交,老人转赠于赵;韩卿之妻赵仲卿陈述,丈夫解放初期当“阴阳”,用白洋从曾当过马福祥房客的喇尕三之手买来的,行艺正邪……。究竞如何,时隔久远,知情人亡,难以考证,现时之说,莫衷一是,仅供参考。
&&&&&&&&&&&&&&&&&&&&&&&&& 公元1993年3月&&&&&&
我所知道的马辅臣
马星洲&&&& 口述&&&&& 林作栋、 罗善义&&&& 整理
马辅臣,原名马佐,又叫“马矿务”,回族,1880年出生于甘肃省临夏县漠尼沟大庄的一个农民家庭。
马辅臣的父亲马福良,是清甘肃提督马安良的族弟,娶马麒之妹为妻,马辅臣之姑母又稼给马麒为妻,习惯上称为“亲换亲”。马麒之子马步青、马步芳与辅臣为姑表兄弟。辅臣弟兄共六人,辅臣为长兄,长弟祥臣,三弟姓名不详(在北京抗击八国联军中阵亡),四弟雨臣,五弟世臣,六弟俊臣。马辅臣在兄弟六人中最有名气,他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对人宽厚,乐善好施,济人之急,且有胆识,平时布衣素食,自小养成俭朴的作风。他常告诫弟、子、侄,要铭记家庭所饱经艰难困苦的历史岁月,以俭立名,以侈自败,是他的理家宗旨。
从牧童、脚户到军人
马辅臣因祖上辈辈务农,少时在家帮助放牧耕畜,失去了入学的机会,十八岁时,父亲买毛驴二头,供其往返甘南藏区贩运青禾、羊毛等,有时也驮运客货挣脚力钱。这样促使他懂得过生活的艰难,同时也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力。经过一、二年的磨炼,他懂得了做买卖的决窍,利用贩粮回程,与人搭伴运骡马去西安出售,回脚又买布匹及妇女用丝制包头等出售,来回盈利不小。他廿余岁时,往返甘南、夏河等地经商,初露他善于经商的超人才能。青年时期的马辅臣在初获微利,生活稍有上升之后,就放弃了艰辛吃苦的脚户生涯,利用亲属关系,去青海任职的舅父马麒部下当兵,得到马麒赏识,逐步提拔为营长、盐务局长等。
1912年,马麒任西宁镇总兵,又兼代青海蒙藏宣慰使,随着地位的提高,权势之增大,他积极扩充兵力,增添矿务骑兵一队,任马辅臣为矿务马队管带(相当营长)。其主要任务是管理盐场工作,并附代巡查及监督各金矿。这样,马麒不仅有了更多的财政收入,而马辅臣本人也有了发财积蓄的良机,很快控制了青海的大部分矿务。从而,青海、宁夏、河州一带的群众称马辅臣为“马矿务”,藏、蒙族群众称“矿务仓”。
&1919年,马辅臣与马麒共同筹资,在西宁设立“德议恒”商号,主要经营畜产品,以收购羊毛、牛羊皮张等为主,兼营鹿茸、麝香、冬虫草等名贵药品。1921年,马辅臣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任骑兵第七旅第一团团长,在山西大同等地参加直奉战争,冯失败后,他随军回青海。
&1929年,青海改建制为省,马麒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马辅臣被委任为青海省榷运局局长。
经商、采矿获大利,迂妒辞官再经营
马辅臣在青海期间看到那里地广物阜,人民淳厚,市场交易以茶叶、牲畜、皮毛、药材尤为兴旺,认为经营这类物资,大有前途。于是他不怕饥寒,常年奔波于牧区。经过艰苦的努力,很快掌握了畜产品和主要名贵药材的货源地和矿藏蕴藏量。最初他经营这类物资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如需要大量资金而不够、交通不便、运输工具奇缺等。在困难面前,他始终没有气馁。资金不足,向亲友借贷,货物运输困难,以骆驼为运输工具,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久在西宁城独自设立“和源”商号,并在各县成立分号。先将食盐驮运各分号销售,而后又逐步扩运到甘肃、汉中等地。继之又在牧区的海西、黄南等地大量收购羊毛,雇人由水路运输,经过宁夏,抵达包头,再搭火车,转运天津,批发给洋行。旋即采购那里的日用百货,运回甘肃和青海发售。不数年,他所经营的采购、贩运业发展迅速,资金占有量在青海首屈一指。此时,他看到青海蕴藏着比较丰富的金矿,认为发展采金业又是一项一本万里的收入,于是,经过周密考虑和计划,拿出很大一笔资金,合伙开展采金业。又拿出部分资金,投放到当地的“金客子”(指挖金子的人)。对一些有力无钱人,常施以宽厚,帮助解决资金,开展采金活动。采金好的马辅臣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差的只收取本钱。1936年,马步芳代理青海省主席以后,马辅臣已拥有大量资本,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引起马步芳的嫉妒和不安,他亲自插手,致力自己垄断青海之经济,致使后来姑表兄弟之间产生矛盾和分岐。时隔不久,马辅臣辞职,在青海西宁等地专事商业经营。
调解达赖进藏,打开通往西藏、印度的商路
1939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平、津沦陷,在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之际,马辅臣看到北路商道不通,要开辟新的道路,打开通往西藏、印度的商路,却不得机会。正在没奈何时,十三世达赖喇嘛在青海省西宁湟源县红崖沟出生,西藏地方政府派大和尚四人,前来接驾。但青海方面,视达赖为“奇货”,提出要以重金赎取。而西藏方面,恐怕财去人空,正举棋不定。辅臣得悉,便不放过此有利时机,他想:要与西藏、印度通商,必须妥善解决青海、西藏之间接驾达赖一事,因而,他看准这一有利时机,亲自出面调解,经从中斡旋,谈妥西藏接人,并允许来往客商,不准阻挠。青海方面所要的30万元赎金(银元),由辅臣先行垫付,待达赖到拉萨后再归还。双方条件,经协商,都园满解决,辅臣随同中国朝觐团西行,护送达赖到拉萨后,经印度前往“麦加”。从此,商贾往来络绎不绝。辅臣通过对西藏、青海双方的调解,不但解决了达赖进藏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打开西藏与印度通商贸易的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 给临夏办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1936年,马辅臣在临夏市西川堡子设立了“德永”小学校。以后,他每月资助白洋一百块作为办学经费。后该校与临夏市“新华”中学合并,聘任鲁桂舫为该校校长。
马辅臣在青海的经商,由于受到马步芳的不断排斥和阻拦,他于1937年终止了此地的经营,移居临夏市西川堡子村,继续从事商业和开办地方企业活动。在武威开办了“义记”汽车运输行,当时拥有汽车十多辆,由弟弟马俊臣和侄子马云亭二人负责经营。当时还在临夏县麻尼寺沟设牧场一处,购牦牛300多头。在西川开办黄油加工厂,从青海和自己牧场大量收购牛奶,加工成黄油,运至上海等地出售。在西川办养蜂厂一处,聘请了技术工人,发展养蜂业。后又捐资加宽、修复了临夏市南门板桥。在下菜市旧稍城门处修建了花桥一座。马辅臣开办企业,在当地招收了大量社会闲散劳力,解决了部分城市无业人员的生活出路。
1939年,马辅臣随同马朝援、马云、马继武、马子汉等人组成的中国朝觐团两次经西藏、印度去“麦加”。回来时,辅臣一行从缅甸乘座飞机回国。辅臣借此时机从国外购进大量布匹,运到内地销售获利不小。
1945年,辅臣在西川堡子村试办糖厂,经过三年多的建修,到1947年正式试产成功后因原料不足等原因,逼迫停产。
1947年,马辅臣在临夏西川堡子村创建“民生”火柴厂,生产“飞马”牌火柴,运销各地。
临夏大夏河,解放前没有建造过比较坚固的桥梁,行人和农民进城过河,只能靠简单的扯船和木排。无固定河道,逢秋季多雨,河水泛滥,交通阻塞,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危害。临夏群众对大夏河的危害俗称“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1948年,马辅臣捐款白洋6000多元,在大夏河上建成比较坚固的五墩四孔大桥一座。沟通了兰州至临夏的交通,为人们所赞誉。
马辅臣为了发展和兴办地方工业,解决市区百姓照明之困难,从1949年春计划筹建水力发电厂。最初,在选择厂址、筹备材料方面遇到了困难。解放初期,临夏时局比较混乱,也有不利。但这些困难却没有动摇他建厂的决心,毅然捐资600多两黄金(折人民币15万元),不足部分,采取集股,很快筹够全部款项。当时一面派人去上海、陕西、汉中等地采购设备材料,一面呈报伪政府批准,将厂址选在西川王家崖头。并聘请“西北工业厂”技术人员帮助,经过努力,于1951年底民用水利发电厂建成,正式发电。
在解放青海、新疆时为我诚实地工作
1949年8月临夏解放前夕,马辅臣携眷出走青海,解放大军到达青海化隆县时(其孙马作霖时任该县县长),他同青海各界人士在尕巴地方欢迎解放军,受到王震司令员的热情接见,并对他耐心地进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派他去乐都、互助、大同和湟源等县,宣传党的政策,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他为和平解放青海,作了积极努力。青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即将进军新疆,王司令员又召见辅臣,派他前往新疆,宣传党的政策。当时新疆尚未解放,情况极为复杂,但辅臣毅然接受命令,组成“各界人士和平代表团”,他任团长,带令随员,前往新疆。途中土匪出没,散兵游勇打枪,驻疆国民党军队也乘机抢劫掠夺,一片混乱之状。但辅臣一行,冒着生命危险,昼夜兼程,行至张掖时,辅臣亲拟电信,敦促驻新疆的侄儿,整编骑五军军长马呈祥要认清形势,弃暗投明,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新疆作努力。始知电信到达前一日(日),马呈祥已与罗恕人(整编七十八师长一七九旅长)等看到大势已去,偕其家属离疆南行,准备出国前往印度。呈祥等人一达阿克苏时,辅臣与侄儿接同电话,要他速返迪化,榷商起义之事,但马呈祥等执意未回。当时呈祥出走后,骑五军由韩有文代理军长职务。韩听到辅臣亲来,极为高兴。即刻迎接到该部驻地奇台县指挥部,辅臣详细陈述了内地情况,并以他亲眼见到的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实,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动员,希望他晓以大义,为国为民多做好事。韩听后,甚为高兴,顿时打消一切顾虑,表示完全接受起义的号召。辅臣还要求韩有文将部队全部撤回原驻地,维持治安,不得任意兹事生非,待后整编,并拟就起义电文,交新疆主席包尔汉。辅臣又对骑五军部下,宣传党对国民党军队和平起义的政策等,在他的感召下,该部和驻新疆的其他部队即刻通电,9月25日宣布起义。新疆终于获得和平解放。辅臣及随员即刻返程,行至肃州时和王震、彭德怀二位司令员相遇,二位司令员听完辅臣的汇报后,甚为高兴,当众表彰了辅臣先生为和平解放青海、新疆所作的贡献,并在肃州清真寺设筵进行了招待。1949年解放后,马辅臣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并兼任财经委员会委员、西北民委副主任。1952年任西北五省(区)回族代表团团长,赴北京参观,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1953年任青海省副省长,1959年患病卧床,1966年逝世于青海省西宁市。
注:马星洲,回族,1908年出生于临夏县莫尼沟白岭沟村,幼时曾在本村私塾学校读过书。与马呈祥是堂兄弟,与马辅臣是堂叔侄关系。1932年曾在马步青骑兵第一师师部任参谋长。1938年在肃州(酒泉)马呈祥部任骑五师师部参谋。1950年马辅臣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时任秘书。1963年退职回原籍。
&&&&&&&&&&&&&&&&&&&&&&&&&&&&&&&&&&&& 1989年10月&&&&&&
马步芳两次修建达里加公路的回忆
梁瑞亭&&&& 口述&&&& 罗善义&&&& 林作栋&&&& 整理
达里加公路的地理位置
达里加山位于现临夏县最西端,是青海省循化、甘肃省临夏和夏河三县的交界处。达里加山主峰海拔高4636米,公路必经之处的山哑口为3636米,是积石山脉中海拔最高的地段,整个山峰为石山,山峰高耸入云,山势险竣,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是甘、青两省的天然屏障。
修建达里加公路的目的
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矿分布面积广,从青海湖西部直到柴达木盆地西端的大片地区,蕴藏着我国极为丰富的天然食盐。青海省又是以畜牧为主的牧区,皮毛是我国纺织业、制革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这里还有比较丰富的中药材等。东北部有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青海省有“黑金之地”之称。
马步芳原籍临夏县漠尼沟人。1912年,马步芳之父马麒任青海西宁镇总兵。1924年10月,曹锟任大总统后授予马步芳陆军少将军衔。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1930年,马麟升任省政府主席,同年八月病故。1931年,马步芳之叔父马麟继任其兄职,任青海省政府主席(1921年任国民军新编第二十六师副师长,1929年任青海省建设厅长)。当时,马步芳任青海省第一百师师长。1936年,马麒被马步芳排挤倒台,蒋介石任命马步芳为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麒、马麟、马步芳在青海军、政界任要职,作大官,政治上形成军阀统治,经济上实行积极垄断,他们大肆搜刮、剥削青海、临夏等地的各族人民。马步芳为了进一步巩固他在青海、甘肃的势力,争取高职,实现完全垄断青海、临夏等地的经济,鉴于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需要,也利于民间往来,物资交流,曾多次向马麒、马麟建议修建达里加公路之事,马麟同意后,决定从青海循化到临夏开辟一条交通要道,即达里加公路。
第一次修建达里加公路
民国二十年春季(1931年春季),马步芳委派部下团副 王福德(青海贵南县人),具体负责修建达里加公路之事。同年四月中旬,达里加公路从青海循化、临夏西川两头动工修建。起初公路全是由民工修建,民工口粮、工具(木锹、铁锹、镢头)自带,钢钎、炸药公配。家距工地近的民工早出晚归,远的住在工地,劳动五天轮换一次。修路无报酬。临夏方面抽的民工来自东乡、北塬地区、南乡、西乡(现临夏县等地),每两户抽一人,总计约14000千多人。青海循化方面的民工,全是当地撒拉族(人数不详)。我是这次抽去的民工,因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又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兵,有些文化,所以只修了一天的路,第二天被上面负责的人叫去,命我当“师爷”,专门负责验收民工的粮食。在整个施工中,看到马步芳派来的负责人们发现民工稍有怠慢,便随手折下树枝,劈头盖脸随意抽打。当时,天气热,每天强迫劳动10小时左右。民工生活困难,每天只能吃到一斤左右的粗粮。在劳动强度很大的情况下,只有忍饥挨饿,去做苦役。我还看到许多民工实在支持不住倒在工地上,监工发现不是鞭打,便是脚踢。民工不仅生活所迫,住宿也十分简陋,绝大部分晚上露宿野外,极少数才住草棚,逢下雨天气,只能任凭风吹雨淋,不少民工患了腰腿痛疾病,监工者对这些饥苦置之度外,强行劳动。
达里加公路从临夏西川到临夏县麻尼寺沟八里寺这一段,地势较平坦,工程基本为土方,进度比较快。从八里寺到达里加进入高山地带,山势险竣,山为石山,工程艰巨,加之,此时正值庄稼青黄不接,民工生活所迫,进度越来越慢。马步芳为了加速公路建设进度,于同年古历四月底,抽调该部第一百师第二旅旅长东乡池斯拉五的儿子(注:池斯拉五,原是人名,后此人所在地方的名称贯叫池斯拉五,现东乡县汪集乡)亲自统领,配合民工,突击抢修达里加公路。这时临夏方面投入施工的约有20000多人。到古历六月,公路修到达里加山的“白娃娃山”(此山相似白石头娃娃)时,由于公程更加艰巨,庄稼进入收割季节,民工怨声载道,纷纷逃离工地,公路最后勉强与循化那里修通,马步芳不得不下令停止修路。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马步芳妻子(系临夏县漠泥沟何家人),从青海乘座小汽车,在他的部队和随从专程护送下,经达里加公路回了一次娘家。当地绅士、军政要员为了讨好马步芳,组织了学校师生和当地群众,沿途敲锣打鼓,迎接马步芳妻子的到来。
第二次修建达里加公路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青海循化和临夏县治分设,从现在的临夏县漠尼沟牧场、斜路山,麻尼寺沟的马场沟、干仓沟、寺坡、中湾岭,掌子沟的衙门庄、碌碡坡、白土腰,红台的菜子沟,营滩,m藏,居集的马家咀、曹腰家,吹麻滩的双羊河,寨子沟到尕马家止,划归青海省循化所管。这次进行县治分设时,工作人员中,我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的麻尼寺沟设为青海“循一区”。区的编制6至10人,即区长一人,正、副指导员各一人,秘书一人,办事员若干人。区下设11个“保”,每保设保长一个。循一区自成立以来,共更迭七位区长,唯有第三任区长赵永春任职2年外,其余只是一年和不到一年。赵永春任职期间,正是马步芳第二次修建达里加公路的阶段。
民国二十五年五月(1936年5月),马步芳代理青省主席,古历十月马步芳正式接任青海省政府主席职务。时隔10多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于他第一次勉强修通的公路质量不好,又无人养护维修,公路不能使用。因此,马步芳于古历九月第二次从青海循化和现临夏县卧龙沟(原划归青海省)两头动工修建达里加公路。马步芳规定,每亩耕地按白洋0.6块(即6角,不足白洋一块)征收钱。循一区共有耕地24万亩,保甲长摧民按各自的地亩去缴纳,共收了白洋60000多块(马子仁、马子波是马麟的儿子,他二人的地占全区总地亩的一半左右,他们没有缴纳钱),由青海省府派来的田赋处的副处长来区专收,要上这里群众的牲口驮上青海去了。这次修达里加公路,青海循化那面抽的民工,全部是当地撒拉族群众。临夏这面,即当时的“循一区”,这次抽了十个保的民工,每户抽一人,总计约3000多人(不包括青海循化的民工)。民工的口粮、工具(木锹、铁锹、镢头)自带,工程用的钢钎、炸药公配,劳动无报酬。这次马步芳又调集了自己派到临夏的驻军韩德明团的队伍(韩任团长),驻扎在循化的清砂坡,配合“循一区”的民工,共同参加修路,并派韩德明具体负责。第二次开始修路时我没有去,抽民工时我的长子梁增光被抽去修路,当时已进入冬季,气候寒冷,孩子出去时衣服单薄,怕冻坏身子,我便随身带了白洋五块,到了工地,私下买通了负责监督修路的一名连长,顶替了儿子,我在工地上只是跑跑腿,做些零星活。第二次修路之事,我是亲历亲见的。青海循化那一头修路的情况,我去过一次,当时我们“循一区”有个区丁罗万苍,因酒醉后玩弄枪枝,失手打伤了自己,马步芳在青海得知此事后,即命派人押送上来,区上不知送去如何惩办。最后通过麻尼寺沟“尕营长”(名马德昌,马麟的女婿)的妻子和韩德明的联系,写了一封私信,带了礼品,派我送到达里加韩驻扎的地方,韩德明和他的秘书商议此事后,决定如果马步芳不再追查罗的问题时,将罗不予押送青海。结果,这件事就搪塞过去了。我通过送信,看到循化那一边修路的民工从达里加通往循化的整个路上密密麻麻,非常多,全是撒拉族群众,隔百米左右,就有负责监督的人,他们随意打民工的事,随时随地可以看到。
达里加公路经过数月奋战,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底,从达里加山下面看到青海循化修通了。此时,气候已非常寒冷,部队和民工已无法继续干活。公路虽然修通了,但路况和第一次修的差不多。在通往达里加山的地方,地势险竣,山路坡度又大,有的地方路面只有四、五米宽,车辆通行仍很困难。达里加公路全长107公里(临夏西川至循化),共修建木桥三座,一座在现临夏县麻尼寺沟的大槐沟门,一座在卡义沟,一座在鸡窝山沟口。修建公路桥梁所用木料都是从m藏和麻尼寺沟砍伐富有人家的白杨树(付了钱,其价不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马步芳为了加强他在甘、青两省的统治地位和保护两省之间新开辟的交通要道――达里加公路,在达里加山的“鸡窝湾”修了一座军营,修这座军营所用的砖瓦和其它用料都是从循一区拉运去的。军营修好后,马步芳从青海调来一个排的部队,驻扎在这里,队伍由一名姓朵的团副所带。不久又从青海化隆县上来了两个商人,一个叫马尚忠,一个叫叶××,当地人称二人经理,住在部队营盘的一段时间,他们带来布匹和一些百货之类的物资,准备在部队营盘附近处设“德兴海”商号,只因当时战局混乱,没有成立便走了。
达里加公路在战略上的位置和作用
从历史的,长远的观点看,达里加公路是沟通甘、青两省的交通要道,在政治上、军事上、物资运输上都有重要作用。
1949年8月,我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彭总的指挥下,突破了六盘山天险,相继解放了陇东、陇南重镇――平凉、天水。在陕西固关峡和兰州两次战役中,马步芳部队全部崩溃瓦解。所部八二军军长马继援,副军长韩德明,二四八师师长韩德胜,驻陕西的骑八旅,骑十四旅残部败退兰州,经临夏从达里加公路逃往青海。这些残兵败将到达达里加山时已疲惫不堪,溃不成军。有些无人管的重伤病号死在途中。溃散而逃的士兵,沿途丢弃了大批军用物资。有的士兵将枪支、马匹作价,换去路费回家。当时,临夏一带曾有这样的民谣:“一件褐衫,一双鞋,马步芳去了再不来”。
1949年8月22日,临夏和平解放,当时,住临夏的十三营(马仲英的爷爷――马海渊,民国八、九年,在马麒的部队中当过十三营营长,故,群众称他十三营)、马步青、马步康和住临夏县漠尼沟何家的棉大人(马步芳的岳父,真名不详)等携带家眷,经达里加公路怆惶逃住青海。到青海后,由马步芳派汽车接到青海乐家湾机场,乘坐已准备好的五架飞机,同马步芳经四川重庆,逃往台湾。古历七月初四,我人民解放军彭德怀部追击马匪残部,过达里加至青海,不久青海解放。达里加公路为解放西北,在战略位置上起了重要作用,它将随着蒋、马的彻底失败,载入史册。
(注:梁瑞亭,光绪三十三年生,现年83岁,系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唐尕村人。1943年曾任青海省循化县第一区第四保保长,解放后曾任过乡长)。
1989年6月&&&&&&
张大千临摹敦煌千佛洞壁画
马星洲&&&&& 口述&&&& 林作栋&&&&& 整理
民国三十年(1941年)隆冬,著名画家张大千,参观青海塔儿寺后,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凉州(今武威),去敦煌,考古千佛洞。
张大千起身青海,马步芳派汽车、卫兵护送,通电话马步青:“张老师上来了,请你们招呼好”。大千一路顺风,行抵武威城,在驻军骑兵第五军军部,会见了军长马步青、参谋马星洲、交接处处长王尉亭、骑五师十三团团长马长青、十四团团长马硕青等军队首领。贵客临门,盛情接待,军部交接处安排了食宿。
张大千往返千佛洞,敦煌驻军十三团接送。首览千佛洞,长青陪同,而后不一。大千详观佛洞壁画,认为唐朝的最佳,选窟为序,逐一编号,雇一画匠,一一拓画,自己按原色点染。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作业。马步青派车送他到兰州。张大千按壁画呈色,熏制了摹画,自办了仿古画展。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张福(大千的侄子,画技较佳)、范禹勤(张福的朋友,进士、书画皆好),来敦煌千佛洞观看壁画,谈起大千千佛洞壁画摹品在重庆展销,当地首领知晓,民众广传,画价高昂,赚了大钱。
张大千逗留武威期间,与马星洲、王尉亭、马长青交谈中,星洲问大千,为何张爰?张回:母亲孕育我时,梦见一个猿猴,故起我名张爰。大千是我的字。谈起千佛洞,大千说:“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和宝贵价值。现政府对其重要性及深远意义认识不够,缺乏重视和管理。有的珍贵文物,被外国人偷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法国一个旅游者,盗走了千佛洞的一个坐佛头,在巴黎博物馆展出,被我国驻法国大使馆人员见到,展标是:“中国甘肃敦煌千佛洞佛头”。这佛头高3米,耳后刻有“贞观五年尉迟敬德建”字句。这应为戒,建议步青及各位,为保护敦煌千佛洞、河州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献策出力,对国对民,大有好处。”
&&& 临摹壁画临尾之时,马星洲陪大千去了千佛洞一次。
张大千的壁画临摹、建议,引起马步青及甘肃省政府重视。大千尚离武威,马步青就命驻敦煌骑五师十三团,派了四十名官兵,保护千佛洞,清净佛洞卫生。起初,大千怕派军人打扫卫生不注意,损坏佛像、壁画,亲临现场指导,以掸子掸掉了佛像、壁画上的尘土。大千走后,1941年,省政府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在敦煌成立了一个保护千佛洞的组织。
张大千在武威、敦煌期间,结识了马步青、马星洲、马成祥、王尉亭、马长青、马硕青等人。一有暇时,挥笔蘸墨,为友作画,给马步青画赠的最多,仅四川五峡就画了八条,给马星洲画了一张牡丹。给马成祥、马长青、王尉亭、马硕青等,亦数量不同的作了画赠留念。&&&&&&&&
&&&&&&&&&&&&&&&&&&&&&&&&&&&&&&&&&& 公元1991年7月&&&&&&&
解放前韩集地区脚户业概况
&&&&&&&&&&&&&&&&&&&&&& 文锦
&&& 解放前,临夏县能自给的主要是粮食(大米仍需运进)、油料、肉类、禽蛋、小农具、石灰、砖瓦等本地产品。其余日用百货,全靠脚户从外地运来销售。诸如西安等地的机织、手工织布匹;洛门、成都、武都、天水等地的大米、红白糖、糖果;松潘的大叶茶;汉中的铁器、纸张;兰州、临洮等地的烟草、香、碗盏器皿等等,都是脚户们为取蝇头微利,养家糊口,餐风露宿,历经艰险,远道运来销售的。同时还运往青海的循化,化隆、西宁……甘南的夏河、临潭……陇南的岷县等地发售。回程驮回青海的青盐,甘南、临夏等地的皮、毛药材等运往四川成都、陕西汉中和本省的兰州、天水、武都等地发售。临夏的青稞、面粉等也运往夏河、临潭等地,脚户们成为本地区商品流通的唯一主力军,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残缺的力量。
&脚户的运输工具,几乎全是健壮善走,吃苦耐劳的骡子,一户叫一帮,有大帮尕帮之分。大帮一般有骡子十几头,尕帮三、五头。方园数十里内,主要的脚户有:马集乡庙山村的陈善、陈钟卿;韩集乡姚家川的杨海山,中路山的张祥顺,双城的吕英秀;刁祁乡兰达村的张六娃,豹家庄的辛得龙;新集乡秦家庄的马福良,赵家台的赵连成等。他们不顾严寒酷暑,风刀霜剑,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甘、青、川、陕、豫等地道路上。在中途过春节,也是屡见不鲜,成为家常便饭了。
那时道路险阻,举步艰难。武都几处地段,羊肠小道,盘山而上,一边是峭壁千仞、一边是百丈深渊,俗称砭。在砭上行走,常使人胆战心惊、头晕目眩,稍不留心就有粉身碎骨、人畜俱亡的危险。去夏河的路上,有几处更为险阻。如“羊肠砭”、“黄脸砭”、“鹦哥架”等,听名子就会令人毛骨悚然。这些砭,上悬绝壁、下临大河,加之路窄,崎岖坎坷,相向而行的驮子,绝对无法错过。牲口一失脚,如靠不上绝壁,非滚下大河不可。
路途上的艰辛劳累,他们早已习以为常,而最使脚户们心惊肉跳、寝食不安的,莫过于防不胜防的绑客(强盗)们了。武都、临潭等地常有强盗出没。一次陈善、陈钟卿、杨海山等结伴途经武都柳坝村时,遭遇绑客的突然袭击,拉去了七、八头骡子和最值钱的货物。脚户们虽然结帮而行,但毕竟敌不过手执快枪的职业强盗。
此外,沿途还设有许多盐局、盐卡等关卡,更是明火持杖的层层盘剥、刁难。一次,陈善、陈钟卿等行至岷县,盐局将他们六、七人不由分说关押了三天。
这些脚户的生意,沿袭了几代人,直至解放后陆续修通了兰郎公路、兰青公路、铁路后,才被火车、汽车所代替,世世代代的脚户生涯,即告结束。
一九四九年八月,我县地方
绅士投诚解放军活动
&&&&&&&&&&&&&&&&&&&&& 文锦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一野大举向西进军,横扫马步芳残军。马步芳在临夏莫尼沟的舅父家族中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家属纷纷逃走。八月底,漠泥沟何家村的马六成、马七保(马步芳的表兄弟)二人多次来我家(现马集乡寨子村)与我爷爷惠栋成商谈向解放军投诚之事。同时请来庙山村(系马集乡)陈随成、孙青山二位老人。在商讨会上,马六成、马七保提出“投诚”解放军。我爷说,我们(实指本人、陈、孙三人)不是做官为宦的,也不是领兵打仗的,说“投诚”不合适,应该叫欢迎。最后还是依了马六成、马七保之意,用了“投诚”一词。之后,大约是8月20日,在我家麦场上放好了四张八仙桌,上面摆满了从何家村拿来的各类糖果、糕点、粽子,中间摆着鲜花。还准备了二十副三胞台盖碗子、许多花卷等。还给我家两头大犏牛头上扎了彩,拴在场边,几名青年拿着鞭炮,都在等候解放军到来。此时,我哥哥惠秀山独出心裁,自动赶写了许多欢迎标语,如“热烈欢迎解放军”、“热烈欢迎解放军千里迢迢来解放临夏……”。
&这天在韩集已见到解放军小部队。一直等到下午七时许,不见解放军进村时,于是他们五人商议派人进城(指临夏市)投诚。仍给我家两头大犏牛头扎了彩(还携带了些什么,已记不清楚),马六成、马七保派长工赶上牛、带上东西,送惠栋成、陈随成、孙青山三人进城。
三人到了临夏市蝴蝶楼,由一位称折胳臂司令的首长接见了他们。司令问他们,是谁派你们来的?他们回答,是马六成、马七保派的。司令又问,他们自己为什么不来?三人回答:因为他们是马步芳的亲威,所以不敢来。司令告诉三人:你们回去告诉他们(指马六成、马七保及其家族绅士等)不要害怕,解放军政策英明,对在地方上没干过坏事的,我们绝不伤害,并且要告诉地方老百姓,不要惊谎,不要听从谣言,不要乱跑,安心生产、生活就是了。司令还向三个人打听了几个人,其中有马步康,其余不详,最后叫三人将礼物如数带回,说是解放军不拿老百姓的。
&三人回来后,宣传了党的政策,破除了许多谣言,人心大定,原想携带牲口、衣服、炒面、全家搬进山林的人,顿时欢喜异常。备牲口的、炒炒面的……,立即停止了。山村欢乐了。
&&&&&&&&&&&&&&&&&&&&&&&&&&&&&& 日&&&&&
&&& 邓小平同志说: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
周恩来同志说:
文史资料的方向要对,要存真,要实事求是。
近代26位人物简介
临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王富海&&&&&&&&&& 黄普萨&&&&&&&& 马千龄&&&&&& 鲁效祖
鲁大昌&&&&&&&&& 马丕烈&&&&&&&& 马彦良&&&&&& 马虎山&&&& 杨松轩&&&&&&&&&& 侯世奎&&&&&&&& 唐仲绳&&&&&& 侯巨卿
马福寿&&&&&&&&&& 马继援&&&&&&&& 马呈祥&&&&&& 马& 禄
马步康&&&&&&&&&& 马朝林&&&&&&&& 蒲永发&&&&&& 马天祥
马来者卜&&&&&&&& 鲁桂舫&&&&&&&& 古世忠&&&&&& 金可南
马志仁&&&&&&&&&& 张德功
&&&&&&&&& (杨松轩、唐仲绳、侯巨卿系中共地下党员)
王富海简介
王富海(生卒不祥),清咸丰年间人,世居北塬,从山东学一拳术,名曰天启棍,内分十二门,三十六式。王传艺于其子麻狼和其徒魏廷贤。魏承师王后,经不断改进,使棍法更为精良,日臻完善,故天启棍又称“魏家棍”。在临夏流传甚广,亦传宁夏、青海各地。
黄普萨简介
清光绪年间人,世居本县槐树关,酷爱武艺,专程去向河南拜师求艺,学得徒手拳、棍术,善长行者条子、八虎条子、梅花条子。他传徒很广,在槐树关及西乡一带,黄家拳很有名气,传徒有黄三成子、来福存、张壶玲子、王宝柱、马子高等。其孙黄全有承袭祖艺,传徒至今,现为州武协委员。
马千龄简介
马千龄()字松坪。韩家集阳洼山人,回族,祖马玉玺(),字国宝,父马泰()字诩运。累世务农,千龄贸易于甘青之蒙、藏地区,家境渐裕。晚清时,陕西回民反清者称“十八大营”,同治末年,为清军所败,退至河州,聚于大西乡中川会(在黄河之南,今属积石山自治县大河家乡),欲攻掠黄河北岸之官亭(今属青海省民和县)。千龄闻其谋,恐事态扩大,累及乡里。往见“十八大营”首领,说以主客异形,攻守异势,劝其慎重。所谋遂息。又商于马占鳖,令扬兵于野。促使“十八大营”出境,以此为乡里所感,宣统二年(1910年)8月19日午时病殁,年85岁。
鲁效祖简介
&鲁效祖,男,汉,北塬大鲁家人,“五四”运动时为甘肃兰州学生领导人之一,民国四年(1915年)杨增新升任新疆都督,鲁随杨去新疆,曾任希尔津河县县长,阿尔山道伊等职。民国十七年(1928年)杨增新被刺后,金树仁为新疆省主席兼督办,鲁任省府秘书长,后任高等法院院长及驻苏公使等职。1931年金树仁委派鲁为混成旅长兼新疆东路剿匪司令,驻扎于七角井,率部堵截马仲英,失败后被撤职,后回家务农。
鲁大昌简介
鲁大昌(&&&&& ―1962),字嵩龄,黄泥湾乡人,自幼丧母,由舅父代为操养。于光绪末年(1908年)由从兄鲁大元介绍在循化罗开福部当兵,历任排长、连长、代理营长,宋有才部中哨哨官兼帮带,1922年升任步一团第三营长,1927任第一团团长。1928年他抓住蒋介石为捣乱冯军后防,搜罗失意旧军官的机会,通过蒋的帮凶何成浚,讨到了“甘肃讨逆军”第二路司令的官衔。后经四川万县晋谒吴佩孚,又讨了个“甘肃自治军”总司令的职位。利用他在当营长时的“影响”进行活动,先从收买临潭、岷县两地的警察着手,赶走了两个县长,劫夺了两县准备解省的烟亩罚款五、六万元。后又收抚了洮、岷、陇、漳等县的几股土匪,发饷、发服装,以广招徕,他还用恫吓手段,缴获省方派援天水、逗留陇西不进的郭安学部步枪200多支,迫击炮、机枪各几门(挺)以及弹药,骡马等。后又利用“甘肃讨逆军”第二路司令名义,又收获雷中田的一大批武装,实力逐渐雄厚,从1903年开始,次第霸占了岷县、临潭、漳县、陇西、洮沙、临洮、渭源、武都、西固(令舟曲县)、文县、武山、西和、礼县、甘谷等十四县,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并盘据七八年之久。
1931年,国民党政府给了鲁大昌新编十四师的番号。1935年九月初,鲁大昌凭借腊子口天险,企图堵截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一昼夜激战,鲁部三个团全部被击溃。溃逃岷县县城。后蒋介石又给鲁大昌封了个新编第二军军长的官职,又挂了个第八战区东路总指挥的空头衔。此后在兰州大兴土木,过起极为奢侈的豪华生活,以“高级将领”的身份,出没在高级军政官僚集团之中,给蒋家王朝装点门面。此外,他利用其他身份,结交银行老板,做囤积居奇的生意,发抗战财。1946年,得到谷正伦的支持,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解放时,一度逃居岷县,后被人民政府管押劳改,期间因病保外就医。日,在兰州病亡。
马丕烈简介
马丕烈,原名马朝伟,回族,漠泥沟人,生于1906年5月。其父马占奎。兄弟五人,丕烈排行第五,少年时期于⒑毙⊙笱А
1922年起,在甘肃省西军精锐军正左营任代理营长,1925年10月在临夏政编国民军第七方面军任骑兵营长。1928年9月任甘肃省政府参议。从1932年起,又转入军界,曾任青海暂编第九师军马处处长、陆军第一百师副官处上校处长、青海八十二军少将副官长等职。自1939年起任青海省地政局局长、青海省财政厅厅长。1947年任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监察委员,1948年在临夏县被选为国大代表。
1949年8月解放之时,受王震司令员之命,率和平代表团赴青海争取和平解放。1949年10月起任临夏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席、甘肃省农林厅副厅长,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常委。1954年当选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5月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至现在任民革甘肃省主任委员。
&&&&&&&&&&&&&&& 马彦良简介
马彦良(),男,回族,高小文化程度,尹集马莲滩人。于1928年随马仲英起事,曾任过马仲英部营长、骑兵团长、旅长等职。
1949年8月临夏解放,马彦良于9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过临夏县尹集乡乡长、区长、民兵营长;1950年7月任临夏县副县长、县长;1956年11月选任临夏州副州长,1962年任临夏州政协副主席;1979年州政协恢复后,又担任副主席。
马彦良在黑暗的旧中国渡过了四十五个春秋。解放初期,他目睹中国人民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模范行动和老区干部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便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当时,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他不畏艰苦险阻,组织带领导兵,积极配合部队,进行剿匪工作,并向各族人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为解决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稳定群众情绪,安定社会局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0年中央西北民族访问团来临夏时,曾给予表扬,并赠送了纪念品。1953年他参加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十年动乱中,受到迫害,他坚信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方针,对党的信任和热爱矢志不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热情的做好政协工作,1983年光荣地出席了全省和州的民族团结大会,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马彦良同志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工作认真,是一位有名望的民族上层爱国人士,也是我们党的一位真挚的朋友。
马虎山简介
马虎山(&&&& ―1953)漠泥沟乡人,回族。(系马仲英之姐夫)1928年随马仲英起事,历任马仲英部旅长、副师长等职。1934年4月率部消灭和田“伊斯兰教王国”。7月,马仲英退居苏联后,任三十六师代师长,驻和田。1937年举兵反盛世才,失败后逃印度。回国后投靠马步芳。1953年与马良同在甘南武装叛乱,被人民解放军剿灭其部,马虎山逃回家中藏匿,经侦察围捉,父子拒扑,于同年4月9日被击毙。
杨松轩简介
&杨松轩,红台人,生于1907年,出身于中康之家。1921年从风林学堂毕业后,就读于省立中学,后任国民军驻临部队赵席聘部政治处政训员。他原是中共导河特支的党员之一,特支遭破坏后被捕入狱,1930年被保释出狱后,先后在兴华中学、临夏中学任教员。1947年到兰州,在一被服厂当职工,1949年初经牙含章介绍重新回到党的怀抱。杨松轩重新入党后,在兰州被服厂和雍新公司面粉厂临夏籍工人中发展党员四名,建立了党支部,杨松轩任支部书记。
1949年7月11日,发生了临夏地下党的一大惨案――中共临夏在兰支部破坏,杨松轩等七名共产党员被捕,7月25日深夜,杨松轩等被马步芳残杀于兰州沙沟秘密监狱。
侯世奎简介
侯世奎,男,汉族,生于1911年,卒于1976年,系甘肃省临夏县红台乡人。1931年“宁都暴动”随队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分区副司令员、旅长、师长、军区参谋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建战役,建国后,历任甘肃省军区参谋长,西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校长,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于少将军街,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 摘自《中国共产党甘肃省临夏县组织史资料》
唐仲绳简介
唐仲绳,汉族,桥寺冯唐人,青年时学商,曾一度在西宁一商号当职员,以后协助亲戚经商。1946年,因生活窘迫,全家迁居兰州以商为生。1948年结识侯巨卿,在侯的启示下,提高了觉悟。翌年,由侯巨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党后,工作勤奋,忠于党的事业,积极为迎接兰州解放出力尽责。
1949年7月11日夜,中共临夏在兰侯巨卿支部遭破坏,仲绳被捕,于7月25日深夜,被马步芳杀害于兰州沙沟秘密监狱。
侯巨卿简介
侯巨卿,男,汉族,生于1912年,北原桥寺乡人。青年时曾助资办学,当过桥寺学堂校董。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居兰州,1949年初,由牙含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介绍发展了七名党员,组建了一个临夏在兰州支部,由他任支部书记。同年7月25日深夜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于兰州沙沟监狱。
马福寿简介
马福寿,字静庵。千龄第三子。民国初期曾任宁夏昭武军统领。出兵援助陕北,保卫三边,人念其功。后任宁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代理宁夏省政府主席。1949年回临夏居住,1956年病故,年90多岁。
马继援简介
&马继援,男,回族,字少香,经名努海。生于1919年,祖籍漠泥沟。继援自幼在其父马步芳的精心培植之下,少年得志,1936年未出中学门即委以青海省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上校参长之职,1938年高中毕业,第二年就任其父马步芳八十二军独立骑兵第三旅上校旅长,1941年又升任为八十二军少将副军长,1944年赴重庆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和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受训毕业,即兼任青海省政府委员,1945年兼任三青团青海支团干事长。1946年八二军改编为整编八二师,继援出任该师师长,1948年率部赴陇东进行反共战争,1949年7月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于日,逃往香港,后去台湾。
马呈祥简介
马呈祥,字云章,经名穆哈买迪,回族,1914年生于漠泥沟乡大庄村(又一说生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从小随其父母徙居青海湟中,就学于西宁。
其父马庆,子吉臣,经名麻尼,是青海省主席马麒的女婿,历任宁海军营长,民团骑兵旅旅长等职。马呈祥是马步芳、马步青的外甥,又是马步青的女婿,与马继援既是姑表兄弟,又是姻兄弟,就凭这一特殊的裙带关系,少年得志,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历任青海马部的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副军长、军长、指挥官及新疆省政府委员等职,中将军衔。
&1936年,马呈祥任马步青部骑五师手枪团团长,是年秋末,在河西地区率部堵击西路红军。1937年骑五师扩编为骑五军,马呈祥升任骑五师步兵旅旅长,驻防永登。甘新公路督办公署成立后,马呈祥兼任该公路永登段总段长。1939年马呈祥升任骑五师师长,移防肃州(今酒泉)。
1942年夏,国民党中央任命马步青为青海柴达木屯垦督办,率部进抵青海,屯垦戎边时,马呈祥师由肃州越祁连山进驻青海柴达木盆地边缘的都立县察汗乌苏屯垦。
1943年秋,马步青部骑五军马步芳部八二军,奉命合编为第四十集团军,马步芳任总司令,马步青任副总司令兼骑五军军长,马呈祥升任副军长,后任骑五军军长,于1944年春由西宁移驻乐都、民和两县。
1944年,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爆发,震动全疆,国民党中央为挽救危局,调派马呈祥率部西征新疆,守卫边防。1945年十一、二月间马部陆续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并以迪化为中心,驻守附近军事政治要地,从此为蒋介石、马步芳统治者控制了新疆政局。
&1947年6月,蒙军入侵新疆边缘地区塔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北塔山事件”,马呈祥命令所部马希珍骑兵连和韩藩骑兵团反击,取得胜利,保卫了祖国领土主权。
1948年骑兵五军改建为骑兵指挥部,马呈祥任指挥官,同年任新疆省政府委员。1949年该部又整编为骑兵第一师,马呈祥任师长。
1949年9月,新疆解放前夕,马呈祥出走台湾,所部原骑五军官兵于9月25日通电起义。
马禄,回族,漠泥沟人,原隶马步青部下,抗日战争开始,马步青、马步芳兄弟抽调所属各部暂编骑兵第一师,马禄任第二旅旅长,开往抗日前线。曾调赴河南开封以东在兰封、商丘等地堵击西犯日军,又奉命退至郑州以西待命。1939年初马步青部增补两旅人马,另编为骑兵暂编第二师,任马禄为师长,驻陕西耀县、铜川一带,受胡宗南指挥。抗战胜利后,调回青海。
马步康简介
马步康,马海晏五弟马海潮之孙。任青海马步芳部旅长,驻防酒泉、永登等地。抗日战争期间,曾代马彪任骑兵第八师师长。1949年任临夏行政督察专员。解放之际,恐韩起功所部撒拉兵滋事,亲自指挥全部撤退,然后离去。对地方安全有所帮助,为人称道。
马朝林简介
马朝林(),男,回族,刁祁乡杨家庄人。1949年参加民兵,曾任民兵中队长,刁祁乡治保会副主任,乡长职务。共产党员。
解放初期,在党和当地政府领导下,他组织民兵,发展武装,向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土匪进行坚决抗击,打死打伤土匪十四名,俘匪九名,有效地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安全。先后带领民兵配合解放军参加剿匪战斗十多次。因在剿匪平叛战斗中勇敢善战,屡建功绩。曾亲手击毙匪首司令马撒拉,副官马登朝、马登海,缴获卡宾枪两支,子弹二百余发,在土匪的枪林弹雨下背出负伤的解放军指导员和战士各一人,表现了对敌斗争的英雄气概。被县、州功模大会评为治安模范,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日在甘肃省第一次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会功臣模范代表大会上被评为“一级模范”,并光荣的出席了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功臣模范代表大会。
蒲永发简介
蒲永发,男,汉族,漫路乡小沟门村人,生于1904年,1949年参加民兵,曾任民兵中队长,先后参加过黄桂山、阿拉山剿匪和甘南平叛战斗。因作战英勇顽强,甘肃军区批准荣立二等功一次,所在民兵中队荣获锦旗三面。
1949年,蒲永发带领民兵配合部队清剿盘踞在黄桂山的土匪。战斗打响后,部队和民兵向土匪发起猛烈攻击,土匪凭险顽抗,用重机枪、步枪向我疯狂射击。这时,蒲永发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带领五名熟悉地形的民兵,避开敌人火力,隐蔽接敌,出其不意的攻上黄桂山,控制了最高点,压住了敌人的火力,为部队歼灭这股土匪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3年4月,在阿拉山堵截小马良股匪的战斗中,蒲永发带领六名民兵,利用有利的地形,打退了土匪的多次反扑,当土匪溃逃时,他又奋起追歼逃匪,击毙匪首小马良,缴获轻机枪一挺。在搜山时,他的子弹打光了,仍带领民兵继续搜索,一土匪隐蔽在草丛中向他射击,他指挥民兵迅速卧倒,以火力还击,自己则利用地形,悄悄向该匪爬去,距土匪两米时,顺手拣起一块石头,纵身跃起,奋力砸去,正好击中土匪面部,紧接着他一箭步冲过去,一把抓住土匪,大喊:“不许动,留你一条狗命。”在他的威慑下,这个土匪跪倒在地,全身发抖,俯首就擒,缴获卡宾枪一支,子弹一百一十六发,腰刀一把。经审问,此人是马虎山的亲信,身上还藏有土匪组织名单一份。
马天祥简介
马天祥(),男,回族,尹集乡人。1950年参加民兵组织,在剿匪、平叛战斗中,他既是炊事员、给养员,又是战斗员、指挥员。工作认真负责,打仗机智勇敢,两次荣立战功。
1953年,马天祥担任县武工队给养员。11月的一天武工队奉命到太子山剿匪,他带着炊事班,紧跟部队,日夜兼程连续行军21个小时,到达预定的地点后,他不顾劳累,四处奔波,买菜买粮,使同志们按时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在执行任务期间,他克服各种困难,筹集粮油,想办法调剂伙食,并经常帮助炊事员挑水、烧火、做饭,保证了全队同志的生活需要,受到大家的好评,12月19日晚,他外出执行任务,赤手空拳捉住了一个散匪。由于他工作负责,战斗勇敢,完成任务好,总结工作时,荣立了三等功。
1958年,平息叛乱时,马天祥已年过半百,但他仍不愿退出民兵组织,决心为人民再立新功。当时,为了适应平叛斗争的需要,自治州成立了民兵大队,他被编入二连当给养员,当年8月,民兵大队开到东乡县平叛,马天祥和五名炊事员在部队留守。一天,二百多名叛乱分子突然包围了他们的驻地,妄图“血洗留守处”。马天祥沉着冷静,指挥五名炊事员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来在当地民兵,群众的支援下,击退了这股叛匪。在这次战斗中,马天祥表现英勇顽强,一人打死叛乱分子四名,打伤三名,受到党政军领导的赞扬,又荣立了二等功。
马来者卜简介
马来者卜,刁祁乡友好村人,1952年参加民兵,历任民兵小队长,基干民兵排排长,1955年任合作社组长,1956年任社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冬带领民兵配合部队在黄崖太子山地区消灭马良股匪,积极给部队带路、侦察、参加战斗,受到政府物质奖励。一晚他侦悉山底村土匪黄义洒勾结马二福等人将要进藏为匪,便连夜报告武工队,逮捕了人称匪团长的黄义洒等四名血债累累的土匪。1958年甘南地区发生叛乱后,他要求进藏剿匪,上级派他在土门关设卡,严格盘查过往行人,他认真负责半年,未发生一件大小事故,8年来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捕匪、反革命分子86人。1959年,去北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庆祝活动,参加了全国民兵模范会议,贺龙元帅宣布了颁发武器枪支的命令,奖步枪一支,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接见。
马来者卜还积极参加消灭兽害,仅他一人先后共打死狼33匹,豺狗4只,豹子1只,野猪40只,保障了人畜安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好民兵。
鲁桂舫简介
鲁桂舫()三角乡大鲁家村人。1917年在甘肃省政法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系本科毕业。1918――1920年在临夏县任小学教员、校长。1921年任甘肃西军部工团第三营书记长,1922年升任二团团部书记官,1926年调任陆军第二十七师八十旅军法主任,1929年任临夏区行政视察员公署第三科科长,同年加入国民党。1930年代理甘肃临潭县县长,1932年任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军事参议;1933年代理甘肃岷县县长;1935年代理陆军第一六五师军法主任兼政训处长;1936年代理甘肃临洮县县长;1937年代理景泰县县长;1938年回原籍,在国立西北师范(临夏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其间(1943年)兼任临夏县临时参代会副议长。1947年任私立新华中学和小学校长。1949年6月代永靖县县长至解放。
解放后在临夏专区行政人员训练班学习3个月。1950年月于西安参加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际处学习。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秘书。同年10月调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1951年回家参加农业劳动,于1974年12月病逝,享年81岁。
鲁桂舫先生具有雄厚的文学功底,较高的学识水平,当时被誉为临夏城内的“四大才子”之一。他善于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团结共事,乐于兴办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倾注了心血。
古世忠简介
古世忠,男,回族,生于1882年,祖籍武都。清末曾到麦加朝觐,故称“罕智”。民国初年到临夏行医,1928年移居韩集,开设《育生堂》。1956年入韩集诊所。1958年在韩集卫生院任中医师。1968年寿终,享年86。
世忠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文学修养较高。后在祖父指导下,边攻读中医经典专著,边参加临床实践,医术日精。擅于妇、儿科疾症,更精“固本”,又称“温补先生”。其处方曾列入《甘肃省验方集锦》。一生带徒五人。
他医德高尚,晚年行动不变,却从不拒医。对病细心研治,毫不松懈。其家虽贫,而常以药资助穷苦患者。
金可南简介
桥寺乡尕金家人,1883年生,兄弟四人其为三。世代务农,少时学得一手烹调好技术,是北塬有名的“金厨”。由于他少时在兄弟几人中,为人诚实、好学。其父将祖传接骨秘方传授于他(据传说早年间金家的祖先因生活困难西去口外新疆求生,遇一道人,传的艺,已不知相传几代),主治粉碎性骨折,只用药物敷用,不作任何手术,主要用药有十来味,可视骨折情况有所减加,还可治腰椎结核,对骨质增生等症疗效也好。
其金医德好,医术高。来他处求医的有四川,青海、辽宁、新疆、兰州等地的患者。
王志仁简介
王志仁,男,汉族,刁祁乡人。生于1891年,1961年2月辞世,终年70。
青年时在临夏市文庙读私塾,后从兰州师范毕业,任教于宁夏、和政等地。
他爱好中医,长期坚持自学,并为病人开方,实践锻炼。1943年罢教,在尹集《福顺堂》行医。1946年在马集自建药铺,1956年入联合诊所。1958年转入公社卫生院。中医外、妇科见长。
志仁一生带徒3人,其子联奎、孙克险沿袭祖业,祖孙3人均殁于工作岗位,为群众称颂。
张德功简介
张德功,又名社木苏,男,东乡族,1940年出生于三角乡。
1958年参加革命工作,196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1961年在兰州军区骑兵团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职务,在甘南、阿巴、果洛、昌都进行平叛斗争中,立三等功三次,团、师嘉奖多次。
1961年11月至1964年9月,在临夏市武装部任助理员,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在临夏军分区任参谋,曾先后两次出席兰州军区、两次出席省军区积代会,1973年9月至今任临夏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历任临夏七届、八届人大代表,甘肃省六届、七届人大代表。
先后曾于天水步校、西安陆军学校、北京军政大学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夏县坡头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