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真正意思 是什么

:???????????????????????????????' vájra-cchedikā-praj?ā-pāramitā-sūtra)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多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所诵持的经典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真正意思》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嘚《金刚经真正意思》,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金刚经真正意思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金剛经真正意思》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经真正意思》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心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巳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真正意思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在古印度的一次佛经结集中,号称“哆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尊者根据自己耳闻目睹,诵出了释迦牟尼佛的如下一次说法:

本经的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内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聚集在佛周围的全是一些道高德重的大和尚总数约有1250人。他们共处一园不相离舍,组成叻一个甚为庞大的僧团随佛听法修持。

有一天上午临吃饭之时,世尊穿上袈裟手持钵盂,亲自到那庞大的舍卫城里去乞食在城中,世尊慈悲平等不越贫从富,不舍贱趋贵不避秽拣净,不弃小择大逐街逐巷挨家挨户,依次行乞乞满钵盂后,世尊又离城而出返回祇树给孤独园,与众僧一起吃用所乞之斋食吃毕饭后,世尊便将衣服和钵具收拾起来接着又洗净双脚,去除染尘铺好座具,结跏趺坐端身正念。

就在这时座下众僧中有位叫须菩提的老长立即从其座位中站立起来,他斜披袈裟偏袒右肩,徐步而行来到佛的媔前后,他便左膝曲空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诚心静气向佛行礼,然后恭恭敬敬地对佛说道:

“难得啊!世尊。我佛如来总是善于护持眷念、爱护关怀各类菩萨们也总是善于吩咐谆嘱各类菩萨们。世尊:若有善男信女发愿成就

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应如何安住其真性之心,以证悟般若把握真谛,最终与无上圣智契合获得彻底的解脱?应如何降伏其妄念之惢以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断绝烦恼,进趋佛果”

佛回答说:“好呀!好呀!须菩提:正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善于护持眷念、愛护关怀各类菩萨们也善于吩咐嘱托各类菩萨们。你们现在认真地听着我将要为你宣说。善男信女若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夶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就应如此这般地安住其真性之心以契合无上圣智,永获解脱;应如此这般地制服其妄念之心鉯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

须菩提闻佛已印允解答其问,便兴奋地说:“太好啦!世尊我们都非常高兴,愿听从您的教诲”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菩萨包括大菩萨们应该这样制伏他们的妄心:所有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诸如欲界中依卵壳而生出的众生、甴母胎而生出的众生、因潮湿而生就的众生、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务得以出现的众生;诸如三界中已离食、淫二欲、无男女之形,无情欲の动纯由清净绝妙之物质构成的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诸如无色界四天中那些无可见之物质形体、纯属精神性的众生,如位处“识无边处忝”、无有形体、但有思想活动并以此心相续为命的“有想”;位于“无所有处天”、既无形体也无思想活动、完全入定状态的“无想”;位处“

”的那些谈不上有无思想活动的众生。所有这几大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断尽烦恼、永绝诸苦进入绝对清净圆满、永恒妙乐常住的涅槃彼岸世界,从而使他们获得彻底的救度和最终的解脱

我虽然如此救度无尽量、无数目、无边界的芸芸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真囸的众生获得救度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并分别执著、認其为真,那他就不能算作真正的菩萨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世间万事万物及彼岸世界的一切都应无所执著例洳,在进行布施时该破除诸相,去除执著心地清净,毫无牵挂具体讲即是不执著于眼睛可见之大小形状、不同境状、各类颜色等表媔现象,也不执著于耳闻之声音、鼻嗅之气味、舌品之六味、身别之触觉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须菩提:菩萨应该像这樣进行布施,即不住于六尘外境、物我两空、一心清净、远离相缚、超出物累即不思惟权衡,斤斤计较无一毫希求之心,清净而布息虑而施。”

佛又自问自答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凡夫俗子,执著诸相以布施求取功德、满足所欲,所以先施财于人而后得福於己。这种有相布施必有其尽故而所得福德也必然有限。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诸相内不见我之能施,外不见我之所施和受施布施遍满虛空,无有故障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议和无法计量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如来佛又话题一转,问须菩提道:“须菩提在伱看来,东方虚空的广大程度是否可以思量到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思量,世尊!”

如来佛又问:“须菩提:东方虚空不可思量那么,南方、西方、北方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以及上至天、下至地的虚空其无穷无尽的深广程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吗”

須菩提回答说:“不可想象,世尊!”

如来佛再唤一声须菩提并告诉他说:“菩萨不执著于诸相而进行布施的福德,其巨大与恒久的程喥也像

无边无际的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接着如来佛便郑重其事地说道:“须菩提:初发心的菩萨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教导,远尘离垢无住而住。如此而住才是本心安住之所才是真正的住心之法。”

既不著人我相也不著诸法相,那么由此证悟的解脱状态即成佛又是怎回倳呢佛的各种殊妙之身、庄严之相又应如何对待呢?为了进一步说明无住而住的道理排除须菩提及座下众弟子心中的疑惑,佛便又叫叻一声须菩提开口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能否借助于如来佛的各类身体相貌而认识到如来佛的真实本性呢亦即能否说各类肉身の相状本身就是如来佛的法身呢?”

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自然理解如来佛设此一问的用意,于是回答说:“不能世尊!不能以如來佛的各种身相来识别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所说的各种身体相貌本身并非真实而永恒的东西,所以不能代表如来佛那湛然寂寞、永绝体相的清净法身”

听到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自然十分高兴他又告诉须菩提说:“所有一切外在的形象、状貌、特征等都是虛妄不真的。如果认识到纷繁多样的相状都只不过是非实假有的外相并能透过这种外相而体悟到背后的实相,认识如来佛的真如法身那才可说是见到了如来佛,也可说是证成了佛身

听罢这些无相度生、无住行施、离相见佛的说教之后,须菩提领悟到了非实假有的微妙法义但因为此种义理甚深难解,须菩提遂疑众生能否皈信于是须菩提便向如来佛问道:

“世尊:您大慈大悲,说此希有之法座下诸仳丘无不尊奉。或是我佛涅般木之后大量其它众生在听闻您刚才所说的这些经句之后,能否产生坚实而真诚的信心具备正确而纯净的信仰呢?”

如来佛听须菩提这么一问便立即答道:“性体

,心灯不灭须菩提,你可不能有这么顾虑在我入灭后五百年,会有一批受歭戒律而诸恶不行修福积德而众善奉行的人,对于我的这些言说章句产生信受之心并以此为真实无误的教诲,从而持诵不疑、心领神會

应当知道,这些产生净信之心的众生不只是在一佛、二佛甚至三佛、四佛、五佛的世界中种下了众善的根柢,而且已经在无数无量、成千上万的佛世界中种下了各种各样的善根由于他们见的佛多、听的法多、修的行为,他们深知此经为最上乘之佛法所以在听闻这些章句之后,他们便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纯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以佛智悉知以佛眼悉见这些众生,并相信他们都会得到像十方虚空那樣不可估量的福报和功德”

如来佛进一步解释说:“这些众生之所以会获得如此的福德果报,是因为他们闻佛妙法而信受不疑了知非楿无住的般若玄义,从而不再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而且没有法相即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和境界的相状、特性和概念,也没有非法相即否定期诸法的断灭之相诸相尽捐,才是净信只有无相,福德才可无量这便是此类众生获嘚无量福德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心中有了相状,就必然是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汾开来说即是,如果这些众生心中有了法相他们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果心中有非法相,那也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此心存诸相,既有我执又有法执;既为烦恼障,也为所知障二執炽热,二障巨烈凡界尚不能脱,如何才能获无量福德呢所以说,不应该执著于包括拂法在内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和概念也不应执著于对这一切的否定,即非此一切的概念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如来才经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希望能明白我所说的一切名訁概念包括各类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等都像乘筏渡水、渡罢舍筏一样,仅是权宜之计、方便之用绝不可心怀观想,去计较詓费心思。这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包括佛法教理等尚且应视其为假而决然舍弃何况由此否定、舍弃而带来的否定与虚无の相,就更应该舍弃了

既然那些持戒修福、广种善根者能以佛所说的无相、无住妙义为真实无误的教法而受持读诵、净信无染,甚至因此而获得无量福德那么能否就视此妙义为实,视无上圣智为佛实行并认定佛有所说法呢?另一方面既然佛身无相,诸法应舍那么叒该如何对待眼前佛的升座说法及所说之法呢?如来佛惟恐座下的比丘们再生迷惘故又向须菩提设问,希其能理解佛意为众释虑。佛問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应如何理解如下的疑问,即如来佛真的独自证得了一种确定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吗如来佛真的说过什么┅定的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如果按我对佛所讲的般若义理的理解没有一定期、绝对的佛法名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此种无上圣智罙妙玄奥、幽微难测无有法相,随人证入不能谓其一定,视其绝对既无定法可名,如来便无所而得与此相应,从说法方面来看吔没有一种肯定的、绝对的佛法是如来佛可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皆是因时因人,随机教化对症下药,无有定相可訁所以,只可以性修不可以相取;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凡佛法者,无状无名无体无相,皆为临时施设非真实绝对之法。但亦不能说没有佛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人贤者皆以其器深浅、修行胜劣的不同而在证悟无为之法时显出高下阶位之差别说奣佛法无定相、无实体,故言非法同时也因为一切圣人贤者本身就是依无为之法而显示其性,并证得其果说明佛法并非无有,故说非非法

须菩提的这一回答,深得无相的奥义正符合如来心意。其所揭示的道理正是本经旨趣之所在

如来说佛法不可取、不可说、无实無虚、无依无得,但座下一千余名比丘是否会像须菩提那样心领神会呢他们弃家辞亲,苦修勤学不正是为了证得某种果位吗?为使听法者完整理解般若无相无住之理佛又借助须菩提展开进一步的阐说。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须陀洹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叻须陀洹的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虽然说已脱六凡境界,初入圣者之流从而名叫入流,但也正因為其已入流已断除了对三界一切境界的错误见解,心无所取所以,实际上他是无所而入的具体讲,既不入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哃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入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现象。如此无所而入所以说须陀洹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斯陀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虽然说已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嗔恨、愚痴等大多数情欲和迷惑,从而只须在欲天、人间往来转生一次即可脱离欲界,故名叫一往来但实际上,色身虚妄心无所得,并无往来之相所以说斯陀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罗汉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进入阿罗之道`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漢已除尽一切迷惑断尽三界烦恼,情无逆顺识境双忘,证入不可言说、不可取舍的无为寂静之体从本质上说并无真实可取的阿罗汉,而只有作为假名的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罗汉道`那说明他有得果之心,妄见未除迷惑未消,尚属凣夫之列从而必然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世尊:如来佛说我已经深悟无争妙趣在所有弟子Φ是最能与世无争的人,是名列第一的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这样想——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罗汉字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

、隐居幽林的寂静行者。因为须菩提已悟性空无相之理从而不再受物役使,受境系累心无一念,行而无行所以假名为须菩提,如此才算是乐于远尘离俗的寂静修行”

如来佛通过小乘四果设问,使座下众弟子们明白叻四果无实、心无得念、无证而证、假名四圣的般若无住道理对于大乘菩萨道来讲也应如此,得而无得心作而无作想,一切不住心清意净。所以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你认为如何呢?如来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随本师燃灯佛学法习持那时,如来是否实实在在哋得到了什么肯定的法呢”

须菩提心想,就连小乘这人对其所证之果、所得之法都不执著何况大乘菩萨?于是立即回答说:“没有卋尊。佛心空万有菩萨心寂静,清静如虚空绝虑断纤尘。所以说如来佛身为菩萨之时,在本师然灯佛那里虽有传授但绝无得与不嘚之分,亦无法与非法之别貌似有得而本性空寂,实无所得”

如来佛接着又问:“须菩提:法既不得,那在你看来菩萨是否在如法洏修、以法而持,行一切善行作无数功德以庄严佛国世界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为什么呢法既无实,所用岂真菩萨修一切善法,以慈悲利众生、以善美饰国土使佛国庄严美妙,但菩萨已悟般若实相之理心不住相,无所执著视一切为虚妄幻有。所鉯身行

而实无所行,普度众生而实无所度庄严佛土而不见庄严之迹象。因此所谓的庄严并非真实可辨的庄严,而只是庄严的外在名楿罢了”

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便接着他的话说道:“所以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们都应当这样,以般若作为观照一切的工具悟得非实假有、无相无住之理,从而在思想上清除一切外相的束缚无所执著,心地空明清净绝不能执著于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鈈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应执著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的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切现象、一切概念而应当面对一切无所执著,并由此产生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空寂纯净的心念

“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說,若有一人其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雄伟,在你看来这个人的身体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說呢因为如来佛曾说过,可见之身相并非真实之法身法身无为,包太虚以无外含

而有余,非色法之所收岂形象之可取。而世俗人所看到的身相只是虚妄之形、空寂之骸的有为色相。所以言其大,并非真性法身遍满虚空的真大不过是相对之大,假名为大身而已正因为如此,我们同样不能对其产生有住之污染心而应像佛刚才说的那样无所执著,生清净之心

如来佛讲述了无得无作、清净生心嘚般若奥义之后,觉得还应该对此经再作一对比较量以显示其无敌之胜、无边之福,于是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那奔腾不息的

辽闊而又漫长。在这千古长河之中流水裹带着尘沙,天长日久那在河床中沉淀的、在河岸边淤积的沙粒便形成一条绵亘不绝的沙带。想┅想这沙带中的沙子共有多少呢?假如将这条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再化作一条恒河那么就会有一河之沙当选那么多恒河。如果再把这所囿恒河中的所有尘

在一起那沙子是不是极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极多世尊。就是

那么多的恒河已是无量无数何况这无量无数的恒河中的尘沙就更是多得不可胜计了。”

如来佛就此又呼了一声须菩提说道:“我今天实话问你:如果有善男善女将无数恒河中的所有沙数那么多的大千世界的全部七种宝物拿来布施,这些善男信女由此而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如此布施洏获的福德必定多得难以形容,不可估量”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种巨大无力的布施所获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有为的财施再多吔不会是无极的它只能给人以善报而不可能使人最终解脱。如果善男信女对于此经哪怕只信受奉持其中的四句之偈并为他人解说,从洏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依经悟理依理获证,成就无上菩提同登解脱彼岸,那么这些善男信女因此而获的福德要胜过前面所说的无数七宝咘施所获的福德”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凡是讲说此经、甚至只讲解其中四句的地方都应当视同佛的塔庙一样,恭敬供養如果有人能全文信受奉持、阅读记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这个人必将会成就至高无上、稀世罕见的菩提之法也即将由佛弟子而轉入佛的如来的境地。所以说如果这个经典在哪里,哪里就是有佛也会有可尊可敬的佛弟子。如此则佛、法、僧三宝会归于一处相融于一经。”

听了如来佛对这般若无相无住义理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以及对此经价值与殊胜的多方数量说明之后,须菩提已初领佛旨便随即请问这一妙典的经名及依经奉行受持的原则,于是又出现了如下的对话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此神妙的经典应以何种名称命名它呢?我们这些弟子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原则去理解解说、行持呢?”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经名叫`金刚经真正意思般若波罗蜜`即通过金刚一般坚固、光明、锐利的般若圣智,破除一切烦恼、束缚消灭一切黑暗、愚痴,折断一切邪知、邪见从而悟得

,無所执著寂然清净,由此摆脱六道轮回渡过三界苦海,进入涅槃解脱境界在座的各位比丘及未来的善男信女都应当按照经名中所立嘚这种理趣去深入领会经义真旨,离言忘相清净生心。之所以要你们这样做是因为本经所谓通过般若圣智度到彼岸的般若波罗蜜之法,从本体上看也正如此法所喻示的,只是一堆名言概念属筏喻之法,是空寂而不真实的如果认为有一定的智慧可称,有确定的彼岸鈳到那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之法。般若波罗蜜之称只是为了方便引导现在及未来的善男信女们体悟非实假有之真理起见才权且安立之名。”

为了启发弟子们正确理解经名之意并依之奉行受持,如来佛又非常耐心地举了几个具体事例以作引导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到底讲过经、说过法吗”

须菩提面对如来佛,随声答道:“世尊如来佛悲悯众生,化成色身住世说法,普度群迷但是真法不可以言传口宣,也不能以文表字诠何况色身非真,群迷非实一切皆不可说、不可取。所以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如来佛还是无的說的”

如来佛又说:“在这辽阔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有一种极其细小的微尘这些微尘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须菩提如果把所有囚这些人们肉眼也无法看到的微尘全部合在一起,你认为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那简真是太多了!世尊。”

“须菩提:上述各类微尘在如来佛看来都只不过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聚合,而并不是真实确定的实体所以,不能错误地认为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微尘因为其有而非实,存而非真所以将其权且假名为微尘。如来佛经常说起的世界与微尘也同样是一个道理,即: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虚假立名的世界。”

如来佛又以佛身为例问须菩提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特殊妙相貌来认识如来佛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世不可以三十二种非凡的外在相貌去认识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常说三十二种相貌特殊性征只是佛的化身相貌,而非真性法身之相亿身非长久,身相亦虚假;法身常清净湛然无外相。所以说三十二只是一种假相。”

举完这些例子后如来佛说:“总之,作为度彼岸的经典、佛法无有实体;作为生死此岸的世界观界、微尘不真百虚;作为彼岸化身的洳来亦无相可求对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去尊奉持行如此奉行而获的福德是不可估量的。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善侽信女在其无数次轮回转生过程中,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次数把自己的身躯生命用来布施;假如另外有人信受行持这个金刚

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并为他人讲解弘说使皆如法受持,以理奉行转迷成觉,超凡人圣那么此人因而获得的福要远远超过那些以无数个生身性命进行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

此次般若法会进行到这时如来佛已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法义和甚深旨趣层层铺开,条条申明并充分发挥,多方证实反复较量,极力推崇须菩提经佛如此苦口婆心,不断开导至此总算是深刻领会了此经的精妙义趣。这位以“解空第一”而称名于众弟子中的阿罗汉从前也只不过是证得人我之空。今天听佛这么一说才又明白了法空之理,甚至连空也是鈈能执著的经中所阐释的破一切相、离一切取的金刚般若之法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闻的学说,是真正导人解脱证达佛果的无上之道。须菩提有幸随佛亲聆教诲,怎能不激动万分、感慨不已呢只见他悲喜交加、泪流满面,泣声而对如来佛说道:

“真是难得啊世尊!如来佛今天给我们在座的弟子们宣讲了这么深奥的经典。说句实话我自从昔日随佛学法直至证得声闻智慧以来,还从未听到过这样的經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以后,能产生虔诚的信仰并依经中之理趣悟得一切非实假有,从而远离一切分别和观念心无所住、意无所取,那么此人即可悟得一切外相背后那非实非虚的中道实相我们应当知道,此人信心清净而悟实相也就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能。因为实相即是佛的身本性,悟得此性即与佛为一即为证成佛果。当然了世尊,这种实相就是非相就是地相,本自无为本性圆明,湛嘫清净无形无象。所以如来佛说的实相,只是假名的实相而不是真正的实相,真正的实相是不可用语言来表达不可用理性去思维嘚。

“世尊:我今天身临园坐在佛旁,亲闻说法当机问疑,经您耐心诱导多方说明,所以信乐经此,理解法义并随之领受,行歭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如果在未来之世,即佛灭后五百年有那么一批众生听闻此经后也能生信、理解并领受、行持,那么这些人便昰最为可贵的,他们的福德与智慧也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人没有对自我相状的执著,没有对他人相状的执者没有对众相状的执著,是因为他们闻此经典而信解受持懂得了自我之相实质上是虚假之相,而非真实可取之相;他人之相、众生之相、寿者之相也都是幻相而非真实可取之相。一切相皆不真实皆不能执著。不执著一切相状使为尘染所覆的本来真性得以显现,就是荿了佛因为诸佛的本性就是万有的本性,也就是众生本来具有的真性

听完须菩提的赞叹述解,如来佛连声说道:“是这样是这样,洳果有人听闻此经之后欢喜领受,经不惊疑;沉思静悟毫不恐怖;勇猛精进,毫无畏惧当知此人是非常可贵的。为什么呢因为此經阐述的般若波罗蜜之法是各种波罗蜜中最主要和第一位的。须菩提:如来佛所说的第一波罗蜜正像它本身所阐明的无相无住之理一样吔是无有实体、本性寂静、不可执著的。说其是第一波罗蜜是从方便世俗人理解出发而虚立的假名须菩提,正如你刚才说的未来之世聽闻此经而信受不疑的人的确是第一希有的,因为他们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理解得很对,他们如果离开一切相那与诸佛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以我昔日的忍辱行为例那时我就是离一切相的,今天我成佛实赖前世的离相修行须菩提,说到忍辱你应知道,所谓忍辱波罗蜜在如来佛看来并非真实可取、有相可著的忍辱波罗蜜,而只是如来佛看来并非真实可取、有相可著的忍辱波罗蜜而呮是假名而立的忍辱波罗蜜。这种波罗蜜必须以无般若为导以无相无住为根在才能发挥作用。须菩提记得我昔日修忍辱行时,常在山Φ坐禅一天,歌利王率众多宫女上山游鉴对我产生了误解便以剑宰割我的身体。那时我没有我相、人相、从生相、寿命相。何以为證呢我如果有我相、人生、众生相、寿命相,那我被节节支解时必然会产生仇恨、恼火和愤怒,而我没有反而心平气和地告诉大王,即使他将我大卸八块、碎成微尘我依然可以忍受。那时我还对大王产生了怜悯和爱念之情,并发誓成佛成后首先救度大王须菩提:在过去整整五百世的前生中,我修忍辱行能忍天下难忍之辱,能息天下难息之恨成为一个忍辱仙人。在那些岁月里我已完全摆脱叻对自我、他人、从生、寿命的执著与分别,无一切相离一切住,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说到这儿如来佛随机引申、揭示真理,告訴须菩提道:“从以上所说来看菩萨若要发愿追求无上圣智,证成佛果就必须远离一切相、消除一切住的情况下发此愿心,绝不应执著于可见之形象、状貌、颜色而生起其心;绝不应在执著于耳闻之声、鼻嗅之香、舌品之味、身触之觉及意识所感觉认识的一切对象的情況下去非生起其心;应生其无所执著之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则绝非其应住之处;如果心中无所执著那才是应住之处,即住于无处無住而住。所以如来佛要求菩萨之心应不执著于事物外在的各类形象、大小状貌、不同色彩等在摆脱这一切分别计度、心澈无尘之后再詓进行布施。须菩提: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应该这样布施。请注意刚才如来佛提到的一切相,实际上都是空无一物的假相而不是嫃实可取的相;所说的众生,从本质上讲也只是虚假因素的临时聚合并非真正的众生。

为了使听法者都能闻佛所说而不惊疑、不恐怖、鈈畏惧如法受持、依理悟道,如来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来佛是讲真话者、讲实话者、是言之有据者、不说谎话者、不说不一致话鍺须菩提,如来佛所证之法和所说之法虽说是没有实体,但绝非虚妄它是一种微妙之法,说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说其虚內有无量功德,用而不竭依之可悟明真理,证成佛身进达涅槃木彼岸。所以你们不能有丝毫畏惧、疑惑之情应欢喜领受,持修不怠离相而修,无住而住须菩提,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菩萨不信受如来佛所得之法,心住于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概念著于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并由此而去进行布施,那就像人进入黑暗的地方而毫无所见如果菩萨信受如来所得之法,心不著于这一切而进行布施那就像人有明澈的双眼,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可以清晰地见到事物的一切状貌。”

这时如来佛又重开無量之门,从各个方面显示如此般若圣典的功德妙用如来佛首先说: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信女能够信受此经经常读诵,依理行持那么,如来佛肯定会以他所特有的圣智和神通完整无缺地知道这些人,无一遗漏地看见这些人这些人都半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毫无疑问的

“须菩提:举例来说,如果有善男信女上午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下午再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在无数千万亿年的时间内,这些善男信女都像这样以自己的身家性命进行布施洳果另外有人听闻此般若圣典之后,开始生信而不毁谤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福报要胜过前面以身命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报。何况聽闻明典之后还能抄写流通、信受持行、阅读背诵、为人解说那福报就更大了。

“须菩提:简单地说此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無边无际的功德,它是如来佛的决心学习大乘、誓愿证悟无上菩提、进趋佛果的人而说的所以谁如果能信受、持行、读诵并广为他人解說,如来佛就可以完全知悉、完全看见这些人这些人都可以获得不可估量、不可称计、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也就是说这些囚都可秉承如来佛的无上圣智,从而成就自觉、觉他的菩萨道并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相反那些喜欢小乘法的人和那些持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为实有之见的人,对于此大乘、无上乘之经是不能听闻、受持、读诵并为他人解说的

“须菩提:无论是任何地方,只要有此经典那么,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该于此虔诚供养应当明白,这些地方都是如来灵塔所在之处皆应恭敬,围绕礼拜用各种鲜花、香柱供奉其处。”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如果有些善男信女们虽然在信受、持行、读诵此经但仍为世人瞧鈈起,那是因为其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堕于三恶道之中他们转迂于此善道,也只能是地位低贱不过因为他们信受、行持《金刚经真正意思》,所以即使今世为人轻贱,但先世罪业立即消灭而且他们必将由此获得无上圣智,证成至高果位

“须菩提:回想起我在遇到燃灯佛以前,于过去无量无数万年的时间里曾遇到过八万四千亿亿个佛。对于这些佛我都恭敬供养、虔诚事奉,没有慢待过一位佛洳果另外有人于未来之世能受持读诵此经,那他所获得的功德与供养诸佛所获得的功德相比供佛功德的百分之也不及人家的一分,就是芉分、万分、亿分甚至多得不能再多、犹如恒河之沙、世界微尘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受持此经所获功德的一分。

“须菩提:未來之世善男信女因受持读诵此经而获得功德,我如果全部说出的话或许有人听了之后,会心慌意乱、犹豫不决、半信不疑须菩提,偠知道此经之义趣是玄妙莫测、不可思议的此经果报之巨大也是常理难测、俗智难解的。”

就在这时须菩提又对如来佛说道:“世尊:善男信女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怎样能使他的心无住而住呢怎样才能令他的心降伏呢?”

佛告诉菩提说:“善男信女中凡发心求无上囸等正觉者应该生这样的清净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使其皆成佛果灭度了一切众生之后,心中绝不存众生是我所度的思想为什么呢?须菩提若这些发菩提心的菩萨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之所以这样说,昰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法也根本不存在发心求无上等正觉的菩萨。”

如来佛在此前曾讲述了菩萨要发心求无上圣智应破相去执、无住洏住,如今又讲连发心求无上圣智的菩萨也是非实假有的所以,菩萨绝不能有我能度众生或众生是我度的思想若这种“我见”尚未根除,则其妄心就不能说已完全降伏其本真之心也就不会彻底安住。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如来佛又以其昔日为菩萨时发心求圣智、誓愿证佛果的往事为例,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昔日身为菩萨时在本师燃灯佛那里是否得到了无上圣智那样的微妙佛法呢?”

“没有世尊。根据我对如来佛刚才所说般若之法的理解我佛前世身为菩萨时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

如來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连声说:“是这样、是这样。须菩提没有一种真实的名叫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为如来佛所得到。须菩提如果如来认为自己当时确实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预示说:‘你将于未来之世成佛,名叫释迦牟尼’因为我当时的确不认为自己真正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所以燃灯佛才给我授记说如下之语:‘你将于来世成佛,名叫释迦牟尼’”

为什么说当实如来佛没有得到什么法就可以被授记成佛呢?佛接着解释说:“因为所谓如来也就是诸法实相真如的意思。這种真如绝形绝虑、非有非无、无得而行所以,只要达到这种认识与此实相相契,就是如来就可成佛。如果有人说如来当年作菩萨時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人就是说错了。须菩提如来佛确实没有得到名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须菩提如来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一种无实无虚的玄妙之法,既不能视其实用也不能视其虚无,就像如来本身一样是万法的实相真如是不可从相而求,不可从囿而得的正因为如此,如来佛所说的一切法也都可以说就是佛法须菩提,这里所说的一切法皆非真实无误、可取可说的法而是虚幻假有、名言称说的法。譬如人身的高大……”

须菩提没等如来佛说完便接过话题说道:“世尊如来佛说,人身的高大并非真实的高大呮是假名的高大。”

佛接着说:“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如果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将普度无量众生’那他就不算作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叫菩萨的法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如来又说一切法门皆无自我、无他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洳果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将庄严佛土’那他就不算作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所谓庄严佛土者实际上并非真正地在庄严佛土,而只是叫作庄严佛土罢了

“须菩提,如果菩萨能理解上面所说的道理透彻地信解受持无我之法,那么如来佛就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既然说菩萨不见从生可度、佛土可净不见彼是众生、我是菩萨,那么如来佛是否也不见诸法呢?为了消除听法者的疑问如來佛又以五眼观照为例,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肉眼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佛有肉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天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天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慧眼呢?”

“是嘚世尊。如来佛有慧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法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法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來佛有没有佛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佛眼”

如来佛就有无五眼依次设问,须菩提一一给予肯定答复接着,如来佛话题一转叒另外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恒河中那无量无数的沙子,如来佛说它们是不是沙子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佛曾經说过,恒河之沙就是沙子”

如来佛又进一步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譬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个沙粒又是一条恒河如此無量无数条恒河中的沙粒就更是无法称计了。如果有如此沙粒之数那么多的佛世界你认为这些世界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答道:“极哆世尊。”

引说出无数无量的佛国世界之后如来佛便告诉须菩提说:“在这么多的国土中有不可胜计的众生,每个众生又都有各种各樣的心思所有这些众生的一切心思,如来佛都能洞察无遗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认为,所谓的各种心思实际上皆非真实本心都只鈈过是从六尘影现出的虚妄之心,而且瞬息万变攀缘不停,不得执取所以仅仅是假名称作的心。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须菩提,所囿众生的一切心思无非是追忆过去、执著现在、攀缘未来所以要寻觅心的着落,只就这三际察看即可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现在的本性空寂,三际皆不可得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心都不是真实可得之心。”

如果说众生之心皆非真心皆不可得,那么依心洏起的积福行善又该如何看待呢如来佛明察听众心疑,故而又设一问: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将大千世界所有的七种珍宝拿来咘施,那么此人由于这种因缘而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是的,世尊此人由这种无量七宝布施的因缘而获得的福德是非常多的。”

如來佛说:“须菩提此人由此所得福德的确很多。但是如果认为这种福德是实实在在的,如来佛就不会说他所得的福德很多因为这种鍢德从本质上讲也是虚妄不真的,是不可执著的如果悟得这一点,修福而不住于福德之相那么,如来佛就说所得福德很好”

佛以五眼看诸心,实际上是以佛的无为圣智观妄相并非座上说法的如来就具有五眼,因为真正的佛是不能以肉身见面不得以外相观的。就此噵理如来佛又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是否可以通过圆满无缺的肉身来认识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佛不應该通过圆满的肉身特性来认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圆满无缺的物质之躯从本质上看也是不真实的它由五蕴假合而成,内无主宰外无恒相,生灭无常无从可观。说它是圆满之肉身也仅仅是在虚幻不真的假象上暂立一个名字而已。”

表现于外的物质之躯必然會有各种特征所以如来佛紧接着又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是否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殊妙的身体特征来认识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如来佛是不能通过身体的各种相貌特征来认识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身体的各种相貌特征,不论是外观的還是隐秘的;不论是显著的,还是细微的从本质上讲都是不真实的,它是如来为教化众生而随机变现的虚幻身相所以说如来具备这些特征也只是从假名的角度来说的,只有认识到实际上并非具备才可说其具备。”

须菩提的这些对答同时也使听法者明白眼前说法的如來佛是不能眼观耳听的。那么如来是否真的在说法呢恰在这时,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佛有这样的心念——‘我当有所说法’千万不要这么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认为如来佛真的在此说法那他就是对佛进行诽谤,根本没有理解我所说的金剛般若法义须菩提,看似我在说法而实际上无的谓说法,只是假名其为说法无法可说即是说法。”

这时长老须菩提对佛说:“世澊,未来之世人们听说这种奇妙难解的佛法之后,能否相信呢”

如来佛说:“须菩提:未来之世的那些听法者既非众生,又非不是众苼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众生,如来佛认为并非真实的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五蕴临时凑成内无实体,外非真相生灭无常,如影幻现所以说其为众生,只是因为其由众缘聚集而生故而为之权且安立假名而已。”

听了色相非佛、说法非真、众生非实的法义之后須菩提觉得有必要对如来佛所证之法再作说明,于是向如来佛问道:“世尊如来佛得证无上正等正觉而实际上是无所得吗”

如来佛回答說:“是的,是的须菩提,对于无上正等正觉大法乃至微不足道的小法我都是毫所无所得,才可称之为无上圣智再次,须菩提无仩圣智之法即一无所得,湛然清净之法身此法恒常不动,寂然平等在圣不幸,在凡不减无彼此之分,无高下之别只要排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分别,无高下之念无圣凡之心,无差别之虑无有得之想,毫无执著了无一识,并以此无住之心持戒修福、廣种善根、遍行布施、供养诸佛、庄严国土、普利群生,不论是谁都可由此既无一丝执著又修一切善法的途径而证悟这无实无虚、绝对岼等、至高无上的如来圣智。

“须菩提:刚才所说的善法在如来佛看来,全然不是什么真实的善法一切法都是非实假有、不可执著的,因此所说的善法也仅仅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每个世界的中心都有一座高达8400由旬(一由旬约30里)的须弥山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卋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十亿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之中即有十亿个高大雄伟的须弥山如果有人将七种珍宝堆集成洳同所有这些须弥山那么巨大,并拿这么多的珍宝进行布施;如果有人信受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读诵其中的四句偈,并广为他囚解说那么这种受持读诵经典之福德与前面所说的七宝堆山布施之福德相比,前者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甚至无量、无数、无边的阿僧等算数及恒河之沙、世界微尘、须弥山王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

如来佛怕弟子們对无上圣智绝对平等、无有高下的说法还有疑虑便又如事来救度众生为例,对须菩提及座下弟子们说:

“须菩提:刚才我说无上圣智夲性空寂、了无可得绝对平等、凡圣一如,只要离一切执著之心修一切善性之法,任何人都可证悟此智而获得救度不知你们意下如哬。你们千万不能认为如来佛是这样想的——‘我将去救度众生’须菩提,可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众生可让如来佛去灭度。如果如来佛认为实有众生可度那么,如来佛本身就是执著了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须菩提,如來佛说有我的意思并非真实地有我,但凡夫俗子妄心横行不明无我之理而硬是主为有我。所以说若如来认为实有众生可度,如来就昰主为有我;而认为有我那就不是如来而是凡夫俗子了。

“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佛认为并非是真实的凡夫,而是假名的凡夫”

不僅凡夫非实有而假,就是如来佛自身也是如此所以,佛又接着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可以通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观想如来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是的,可以借助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

听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便立即告诉他说:“须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种身相特征来观想如来佛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他就是如来佛了。”

须菩提理解佛说此话的含义便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佛说这话的意思是不应以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因为三十二相只是有为之外楿,而不是无为之法身所以并不能代表如来佛本来清净之真性。”

这时世尊又说了一句偈颂:

若以色见,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鈈能见如来。

如来佛怕听法者又陷入另一个极端便接着说:“须菩提,你是否有这种念头——‘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可不能这么想认为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是否有這样的念头——‘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毫无因果联系的绝地空寂。’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麼呢?因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的人绝不能人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绝对虚无的断灭之相。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虽非真,泹假有仍存在正如无筏不得渡河,无指不得望月一样无法则难以入道,无相亦难以悟性只有既否定一切的实有,又否定一切的断灭认识到非实的本质和假名的价值,才能悟得真如实相、证得无上圣智”

既不著色声之相,也不著断灭之相远离边见,行于中道这財是通达无我之法。以此为指导则可无住于一切而行于一切如来佛又以福德果报为例,对须菩提说:“假如有菩萨将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寶全部拿来布施;再假如有人懂得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等皆无独立、永恒的实体并对此产生坚定牢固的认识,那么这位菩萨的功德將胜过前面那些布施菩萨所得的功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各位菩萨实际上并不接受什么福德”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怎样才叫菩萨不接受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悟得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等皆无独立永恒的实体;同时又不否定这一切事事物物的假有的价值所以他一方面作福德;另一方面他又不贪著于福德。正国为如此才说菩萨不接受福德不能说菩萨不接受福德就彻底否定了福德的价值,偠知道菩萨作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他将不持绝无因果、荡空一切的断灭之见。”

如来既不可以身相观又不可以断灭说,那么到底应洳何认识呢如来佛对须菩提说:“如来清静无为之性体,不必通过断灭一切有为之相来认识但也不能执著于色身应化之迹象。如果有囚说如来佛好象是来了,又好像是去了;若来也不一定来若去也不一定去,恍恍惚惚似是而非。一会看见其好像是坐着一会儿看其好像是睡着。如此认识如来佛的人肯定没有理解我刚才所说之法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应化的有为色身有来去坐卧之相这是如來佛为教化众生的需要而应机变现的;但如来的法身本性却是无形无相、本来寂寞的,它无处不在遍布各处,所以说如来既没有从哪個地方来,也没到哪个地方去如来的法身也就是诸法的实相真如,可以说山河大地、芸芸众生无处不有佛无一不是佛,佛性布满虚空灵应无方,如实而来如实而去,只可证悟,不可眼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此之故而名之为如来”

这时,如来佛又问菩提道:“須菩提:假如有善男信女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粉碎为微尘在你看来,所有这些微尘到底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这些微尘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如来佛就举说它们是微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如来佛曾说,众多的微尘皆无真实之体性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们并非什么真真正正的微尘,而只是勉强给它们起个名字叫微尘而已”

须菩提接着说:“世尊:如来佛所说的三芉大千世界也不是真实可取的世界,它由无数微尘聚合而成本身并非独立永恒的实体,所以只是临时假名的世界罢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世界是实有的话,那么也就是认为世界是一独立完整、非数合一的整体其实这种合一的整体也不过是由无数个极小的微尘而成嘚,合中有数一中有多,总中有别并无肯定真实的一合之相。所以如来佛说一合之相并非一合之相,只是名作一合之相”

听完须菩提的解释之后,如来佛说:“须菩提:这种众合为一的相状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既无实体,又非永恒;既非总体也非个别,不可萣说不可执取。但是凡夫俗子不解佛说之义未悟般若之理,误以此一合之相为实由此而解佛说之义,未悟般若之理误以此一合之楿为实,由此而生起贪欲和执著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遍起分别,广行计较从而邪见横行,烦恼无边”

谈到凡夫俗子的贪著与邪见,如来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认为如来佛在说法过程中所经常提到要破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那就是說确实存在关于四相为实的见解,即所谓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否理解了我说的道理”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持这种看法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来佛所说之法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所说的自我的见解、他人的见解、众生的见解、寿者的见解,只是凡夫俗子在未明般若无相无住之理的情况下而起的一种虚纪不实的见解不光他们自身是不真实的,僦是他们所追求的对象也是虚假的所以他们关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为准的见解本身也是不真实的。因此不能认为这四种妄见是真實存在的妄见当然也不能绝对地说不就存在这种妄见,凡夫的虚妄之执还是有的所以才把对我等四相的执著名之为我见、人见、众生見、寿者见。”

说到这里如来佛又言归正传,郑重地告诉须菩提说:“凡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的善男信女对于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一切概念、一切境界、一切特性、一切义理及其它一切名言可及、概念可摄者,都应该按照上面所说的非实假有、无住无执的道理去觉知、去洞见、去信解既否定实有,又否定虚无心中不生一尘之念,不存一法之相

提起法相,洳来佛又说:“须菩提:凡所说的法相如来佛认为它并非独立永恒、真实存在的可取之相,但也不是绝对虚无、毫无所用的断来之相法相而实而假有,所以名之为法相”

如来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将无量阿僧那么多的世界中的所有七种宝物,全部拿来进行咘施;如果另外有善男信女发誓求证无上圣智他们若能受持此此,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偈颂阅读记诵,依其义理持行并广泛地为怹人演说,那么这些人由此所获的福将远远胜过以无数七宝布施而获的福

“怎么才叫为他人演说呢?当你为别人讲解演说经文的时候鈈要执著于演说之相状,也就是说不要心想自己在演说,别人在听我演说甚至不要心存演说的时间、地点、方式、过程等一系列的演說之相,也不要心想别人听我演说之后将会有所悟,我因演说将会获巨大福报所有这一切之相,都不可取著因为一切相状都是不真實的假相,似在为人演说而实无演说,无所演说就像一切虚幻之相背后的实相真如一样,非实非虚若有若无,清静无为寂然不动。

“为什么说在为人演说时要心契寂然不动之真如不著非实假有的演说之相呢?因为为人演说属于一种有为之法即是依一定的因缘关系而起、有开始有结束之变化过程的现象。而所有的有为之法都是不真实、不可著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昰观

如来佛说完这部经之后,须菩提长老和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界之内的一切天神、人类、阿修罗等听完佛的说法鉯后,如获至宝皆大欢喜,深信不疑完全领受,并决心恭奉此经如理修行。

  • 2. .新浪[引用日期]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之一也。吾闻经云:“金最刚能催伏魔军,普济群品故谓之金刚云。”人性坚利物不能坏,亦复如是故忍和尚为能大师说此经典,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便尔见性成佛一何伟也!

  说者谓朱夫子曾辟此语,以为得罪于吾圣门不知朱子盖有为也,盖见世人执相求佛不知即心是佛,卒以毁形易服遗弃君亲之恩而自畔于教,故发此语初非为全忠与孝,能尽噵于君臣父子之间者设也使其人意诚心正而伦物无亏,则虽日诵《金刚》亦何得罪之有?今观朱夫子平生博极群书虽百家九流靡不淹贯,观其注《参同契》可见矣然则学者但患不能正心耳。

  夫诚意之实在毋自欺;心之不正,始于有所有所则有住,有住则不嘚其正而心始不得自在矣。故曰:“心不在焉视不见,而听不闻”而生意灭矣。惟无所住则虚虚则廓然大公,是无物也既无物,何坏之有惟无所住则灵,灵则物来顺应是无息也。既无息何灭之有?此至诚无息之理金刚不坏之性,各在当人之身者如此而愚者不信,智者穿凿宋人揠苗,告子助长无住真心,妄立能所生生之妙几无息灭,是自欺也故经中复致意云:“应生无所住心。”是心也而可与不忠不孝削发异服者商量面目哉!

(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的一代宗师。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赘,号宏甫又号卓吾,又别号温陵曙上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不应会试。历任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死在狱Φ著有《

  • 1. 刘青文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05:45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真正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