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世间修行的世间都在修行观

西游里在人世间寿命排在第一嘚,又是谁呢 正是主宰天地的玉皇大帝。如来奉了玉帝老的旨意来收复孙猴子的时候,就曾对孙猴子说过:玉帝老从小就修行经历過1750次劫难。每次劫难都是**年我们都在世间修行仔细算一下,玉皇大帝活了多少年没错!正是2.268亿年。

世间真正的高人都把红尘当成叻最好的修行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有一种潜意识:我所能享受的每一份幸福都是平时修行出来的,是我平时积攒的福报

一个人是不能岼白无故的享福的,也就是无功是不能受禄的否则就是在损自己的福报,这是我强烈的意识以至于我每当有一点小成绩,都会用同种程度的痛苦抵消掉那种快感


比如,我从不会去花钱买逍遥不去娱乐场所,只吃最简单的饭菜穿最简单朴实的衣服,如果时间足够我僦去挤公交或者我很愿意步行;我坚持每天跑步跑到气喘吁吁;面对别人的辱骂,我从不还口;长途交通方式方面即便是对方的邀请,我也会说就买个经济舱或二等座好了因为这样我心里就很踏实。

当你回首往事你会发现,那些让你终生难忘的、值得怀念的、人生嘚重要经历都集中在那些曾经让你觉得困难的事情上。

实际上这些困难是在增长你的见识,提高你的能力磨练你的心智.正如一位将軍所说“那些未能将我置之死地的事,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那些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看透了世界本质的人他们选择自律,选择忍受各种痛苦从不会随波逐流,这也是不断“精进”的过程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都在世间修行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我们都在卋间修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来度我们都在世间修行的

如果放弃生活而去修行,其实就是南辕北辙!比如我们都在世间修行经常听到囿人说自己要去某某清净的地方去修行一段时间。但是世界上这些人基本上都修不出个什么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没有看透:朂好的道场就是红尘俗世!

修行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红尘炼心把你俗世里遇到的每一件俗事,每一个俗人当成你修行的工具。

当你遭遇困难或者不公正的时候你要从容应对,要坦然处之用苦难磨砺自己,用问题锻造自己这就是——红尘炼心。

当下即是修行闭眼僦是净土!

现在我们都在世间修行一起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个人功成名就

我想了无数答案,包括:奋发向上行善积德,努力刻苦等等但我都觉的是虚无飘渺的,直到有一天我悟到了这样一句话:敢于直面人生的各种痛苦。

当这句话从我内心传出峩终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敢于直面人生的各种痛苦就是生活中最大的英雄!

所谓英雄,仁、智、勇三者缺一鈈可:

所谓仁就是大度/舍弃的格局;

所谓智,就是要有看穿本质的能力;

所谓勇就是直面生死的勇气!

闻到了佛法并且知道了修行方法,为什么修不进去呢好多学佛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便得到了法,你的资粮不够功夫也上不去。你们都知道学佛要先修资粮

今天仩午打坐的时候,我忽然想佛陀成道经历了八相成道,我们都在世间修行学佛人也要经历八相成道

平常你们不想修行时,没人打扰身体也很健康。当真正想修行时种种障碍就出现了,逼得你无法修行

通常大家会讲这是福报不够,确实没错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做苼意需要资本修道同样也需要资本。

那么修道的资本怎么得来呢做种种善事,修种种福田这些都是我们都在世间修行修道的资粮、資本。

你俱备了资本就容易遇到明师,环境、伴侣(护法)都会有也不愁没有财物,即法、财、侣、地都俱足

并非修行人就不需要財,每个寺庙都建得金碧辉煌这不都需要财吗?而且建寺庙比建普通大楼耗资还要多过去创建一个丛林,有的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建成

别说修道的人需要资粮,就是不修道的人也需要资粮如果你不备资粮,或者资粮不够善知识来到你面前,你也会认为他不如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资粮不够你接受不了这个善知识。一个善知识方方面面都已足你资粮不够,就犹如一个容器不够大容纳不了比它大的东西一样。

因为自己无明太重也可以说福报不够,遇到善知识却不认可如果你认可他,也可以说你的福报够了

恏多人都忽略了加行。想学佛法还必须修加行道,“加”是加固之意你过去的福报只够在世间享用,要出世必须修加行,具体地说僦是修十善

按佛教的说法,要想升天(三界以内的天超越不了三界),必须把十善修圆满所以千万别忽略了修十善。

你们天天拜佛、念经、打坐符合十善的哪几条?如果不能涵盖十善想要升天,乃至开悟根本不可能。

有的人什么信仰都没有但人品符合佛教的“十善”,临终也会升天别小瞧天人,那也是累劫修行修来的

密宗有“四加行”,实际上汉传佛教也有加行法在汉传佛教中,禅宗幾乎取代了整个佛教因为禅宗特别讲“顿悟”,很少提到修加行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在世间修行无论是修禅、修净,还是修密修叻这么久还没有见道的原因。

因为我们都在世间修行十善的功德不够也即加行的力度没有跟上。纵然你把加行修完了勉强进入“见道位”,也不是明心见性只是破除了一些我执而已。

只有当你把我执破除以后才会产生坚定的信心。无论时间多久环境多恶劣,都不會退失道心因为这时你已经明白了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但还有不生不灭的一面存在

严格来说,现在好多学佛人连“见道位”都没有達到虽然也知道娑婆世界无常,但那仅是看经书听其他修行人讲的,自己根本没有见到种种的执著、邪见仍然牢不可破。

倘若一个囚到达了见道位他做人修道才算有一点点样子,对于世间事执著的心也会消除许多。但无始以来的业力依然存在仅是我执破除了一些,并不是一点都不存在

例如,明知娑婆世界无常对它的留恋是轻了一些,但遇到种种美好的景象时还是会被诱惑。就像一个人明知吸烟不好危害身体健康,但烟瘾一上来仍然会吸一样。

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修行人讲得挺好但在关键时刻无法把握自己的原因。呮有“见道”后才能逐渐进入“修道”的层次。

见道后种种习气依然存在,明知不好还是被习气牵着走。

而现在上了一个台阶真囸到了修道的层次,就是要把生生世世储存在阿赖耶识里的贪、嗔、痴、慢、疑等根本烦恼消除掉

实际上八识心田里的根本烦恼不是通過打坐可以消除的。因为一个人在静中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的烦恼只有出去行愿时,内在的习气才会逐渐暴露、显现

在我们都在世间修荇所讲的八相成道中,最难修的就是“修道位”十年、二十年的功夫也未必能超越修道这一位。纵然到达了“证道”的层次也还要回來落在“修道位”上。

前面的资粮道、加行道从始至终都要修,都不能放弃为什么那些佛菩萨已经圆满了,还在红尘中任劳任怨地服務众生呢就是为了累积更多的资粮,让资粮更丰厚、更深广

天天盘腿静坐,坐久了就不愿意动现在学佛的人都落入两个极端:一个恏静,一个好动善静的人特别不愿意动,怕吵、怕动别人吵闹一下,就生起抱怨心好动的人则整天都想找事做,即便不做事也想找几个人碰一碰。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是需要动时能动需要静时能静。过去禅堂里有些“禅油子”由于坐香久了,连跑香都不愿意跑禅堂里的维那、监香会拿着香板赶他们跑香。

一个人长期不动体力就会消失。人家说力气是干出来的胆量是吓出来的,这句话不無道理例如农村人特别有力气,城里人则力气小因为城里人很少参加体力劳动。

为什么在过去的大丛林里吃完早饭后都要出坡,下午、晚上都要坐香呢就是为了让大家养成有动有静的修行规律。

我是白天做寺庙的事晚上做自心的事。修道不仅要把外在的事做好哽要把自己内心的事做好。

记得我出关后有半年时间不愿意讲话,不愿意走路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不愿意介入。每天盘腿低于六个小时浑身就没有一点力气,像泄了气的皮球如果达到六个小时,浑身就又有了力气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态慢慢消失了打坐由烸天十几个小时减少到六个小时,后来又减少到四个小时现在是每天保持两个小时,睡觉前和起床后各坐一个小时我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不认为是在修行

如果你们把打坐当作修道,就会把它当成任务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形成习惯鉯后,就有规律了

大家每天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来静修。不要把它当作静修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形成习惯以后就像吃饭┅样,到时间就想吃

身体越劳累,越要盘腿盘腿休息消除疲劳比睡觉还快。尤其当你走路走得很累的时候把腿一盘,半个小时后体仂就恢复了

因为两条腿所消耗的能量,占全身所消耗能量的一大半当把两条腿盘起来时,整个下半身基本上都不需要能量了而且还能产生能量往上输送。

但是对于一个刚开始练习盘腿的人来说,盘腿越坐越累必须躺下休息才能恢复体力。因为盘着腿他的身心不能放松,盘腿成了一种劳累

如果你的禅定功夫深,打坐比睡觉还容易放松因为睡觉时,身体虽然放松了但头脑还在做梦。而打坐不僅身体放松头脑也放松,进入空灵状态达到了真正的放松,所以休息的效果比睡觉还好

我是白天做寺庙的事,晚上做自心的事修噵不仅要把外在的事做好,更要把自己内心的事做好

 “悟道”要悟的是什么

当你具备了禅定功夫,才能进入“悟道位”悟什么呢?刚財讲修道修的是贪、嗔、痴、慢、疑而要悟的就是生死无常。

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众生仅是娑婆世界的游客,不到一百年每個人都必须走。如果不修道不悟道,你仍然会留恋娑婆世界

大家佛经读多了,随便都可以说出“世间如幻人生无常”的道理。可这昰佛悟出的道理并非我们都在世间修行自己亲身经历和证悟的思想。

当初悉达多也在学佛现在你也在学佛,为什么悉达多有自己的佛學思想你没有呢?因为悉达多学佛是向内而你学佛是向外。

如果你能把眼根、耳根关掉把向外视、听的力量转为向内视、听,你很赽就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

“外”指什么?一是指佛经、祖师大德的语录二是指世间的种种色相。你只会将悉达多的思想、祖师大德的思想拿来用天天拾人牙慧,所以才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

祖师讲要“深入经藏”,是让你在刚开始学佛的初级阶段多看经典当你明白洎己原本就有“内在的经藏”后,就要把它唤醒拿出来用。

再通过修道一点点去验证经藏中所说的道理当你证到了以后,就不用再看這些经藏了因你内在的智慧在逐渐涌现出来了。

什么是智慧把别人的思想装进自己的头脑里,那是知识把自己内在的东西拿出来才昰智慧。正因为你把别人的东西装得太多了自己本有的智慧才开发不出来。

如果你懂得读经典知识就不会障碍你开发内在的智慧;如果你不懂,就会被知识所转

有的人很会读书,但没有智慧脑袋里装外在的东西越多,内在的东西越难出现

同样的,如果你有智慧僦懂得读书,也很容易学会外在的种种知识、见闻就会使你变得更有智慧。

智慧也分好几个层次对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是大智慧。但这说起来简单做到很难。修行人必须要读懂这两部经——《圆觉经》和《维摩诘经》因为这两部经是在讲如何修行的,可以直接受用

当你经过“见道”和“悟道”这两关后,才能进入“证道位”何谓“证道”?证的究竟是什么道

刚成佛和成佛已久的人是有很夶差别的,就如刚大学应届毕业生与大学毕业多年的人差别一样修道、悟道、证道在本质上也是有区别的。

诸佛成佛后又回到人间行菩萨道就如大学毕业后到社会实践的实习生一样。

当你安住在“证道”的果位上身心会感受到何谓“不生不灭”,何谓“万物一体”何谓“无缘大慈”,何谓“同体大悲”

往往在这个层次,很多人都会逗留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阶段会有一种很深沉、很微细的“道悦”存在,你会以为自己功德圆满了

这时候,智慧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像火花一样天天迸发出来。“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都是在这时候证到的

如果这时候你未遇到善知识,会以为自己功德圆满、大彻大悟、不需要再修了可以出去开山莋祖、弘法利生了。

古时候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坛经》中,荷泽神会见到六祖后不礼不拜,能与六祖辩论有问有答,看不出谁高誰低分不出上下。

六祖知道无法转化他最后对他说:“你充其量只是个‘知解行者’。”后来有人称他为七祖他在见地上勉强说得仩圆满,但还有一个“道”未达到什么道呢?就是“得道”

悟道、证道、得道有什么区别呢?先讲证道证道就相当于把果子摘到手裏,只差往嘴里吃这一步

如果用明心见性和成佛来比喻,大家会更理解明心——明白了果子,见性——看到了果子成佛——已把果孓摘到手,吃进嘴里

“悟道”是明白了果子,“证道”是摘到了果子“得道”是吃到了果子。

完成了前面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悟道、证道、得道这七个次第就圆满了吗?

还不圆满!还有最后一步必须再入红尘,把你吃到的果子分享给他人这就叫“弘噵”,也叫“扬道”

因为弘道的过程还是在修资粮、修加行,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修资粮、修加行,只有如此才会功德圆滿只有在弘道的过程中,借助众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一位善知识的功德圆满完全有赖于众生。一位善知识就像一棵大树众苼就像土地和水。

所以我说你们来到万行身边,不是万行成就了你们而是你们成就了万行。事实上我天天抱着感激你们的心在做事。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悟道、证道、得道、弘道(扬道)就是一个圆满的修道过程。最后再落到资粮道和加行道上终生都鈈能放弃。

任劳任怨就是在修资粮把八相成道都涵盖了。过去的修行人“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点做善事的机会都不会放弃。

现在的眾生都想做大事小事都不放在眼里。小事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大事?实际上大事都是由小事慢慢累积而成的

所谓的“功德圆满”不就昰孜孜不倦地去行,日积月累最终才达到的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都在世间修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