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天天磨修横碧落石为尊

朕闻天地权舆混玄黄于元气(3);阴阳草昧,征造化于洪炉(4)万品于是资生,三才以之肇建(5)然则春荣秋落,四时变寒暑之机(6);玉兔金乌两曜(yao)递行藏の运(7)。是知乾坤之大不能无倾缺之行(8);日月至明,不能免盈亏之数(9)岂若混成为质,先二仪以开元(10);兆道标名母万物而为称(11)。惟恍惟惚窈冥超言象之端(12);无去无来,寥廓出寰区之外(13)骖鸾驭凤,升八景而戏仙庭(14);驾月乘云驱百灵而朝上帝(15)。玄都迥辟玉京为不死の乡(16);紫府傍开,金阙乃长生之地(17)吸朝霞而饮甘露,控白鹿而化青龙(18)鱼腹神符,已效征于涓子(19);管中灵药方演术于封君(20)。从壶公而見玉堂(21)召卢敖而赴玄阙(22)。炎皇少女剩往仙家(23);负局先生,来过吴市(24)或排烟而长往,或御风儿不旋(25);既化饭以成蜂亦变枯而生叶(26)。費长房之缩地目览遐荒(27);赵简子之宾天,亲聆广乐(28)怀中设馔(zhuan饭食),标许彦之奇方(29);座上钓鱼呈左慈之妙技(30)。

遥升阁道远睇平衢(31)。鼓琴瑟而驾辎骈(ziping)出西门而游北海(32)。登昆仑而一息期汗漫于九垓(33)。湘东遗鸟迹之书济北至鱼山之会(34)。拂虹旌于日路飞羽盖于煙郊(35)。既入无穷之门还游无极之野(36)。青虬吐甲爰披五岳之文(37);丹凤衔符,式受三皇之诀(38)濑乡九井,漾德水而澄漪(39);淮南八仙著真圖而阐秘(40)。自非天姿拔俗灵骨超凡(41),岂能访金箓于玄门寻玉皇于碧落者矣(42)!

升仙太子(43)者,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也。原夫补天益地之崇基三分有二之洪业(44),神宗启胄先承履帝之祥(45);圣考兴源,幼表灵髭之相(46)白鱼标于瑞典,赤雀降于祯符(47)屈叔誉于三穷,锡师旷以㈣马(48)谷洛之斗,严父申欲壅之规(49)而匡救之诚,仙储切犯颜之谏(50)播臣子之懿范,显图史之芳声(51)而灵应难窥,冥徵罕测(52)紫云为盖,見嘉贶於张陵(53);白蜺成质遗神丹於崔子(54)。凤笙汉响恒居伊洛之间(55);鹤驾腾镳,俄陟神仙之路(56)嵩高岭上,虽藉浮邱之迎(57);缑氏峰前終待桓良之告(58)。傍稽素篆仰叩元经(59),时将玉帝之游乍洽琳宫之宴(60)。仙冠岌岌表嘉称於芙蓉(61);右弼巍巍,效灵官於桐柏(62)九丹可挹,仍标延寿之诚(63);千载方传尚纪仙人之祀(64)。辞青宫而归九府弃苍震而慕重元(65)。无劳羽翼之功坐致云霄之赏(66)。虽黄庭众圣未接於末尘(67);紫洞群灵,岂骖於后乘(68)斯乃腾芳万古,擅美千龄(69)岂与夫松子陶公,同年而语者也(70)

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裁基(71)正八柱於乾纲,纽四维於坤载(72)山鸣鸑鷟,爰彰受命之祥(73);洛出图书式兆兴王之运(74)。廓提封於百亿声教洽於无垠(75);被正朔於三千,文轨同於有截(76)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疆(77);眇眇寰区笼铁围而划境(78)。坐明堂以崇严祀大礼攸陈(79);谒清庙而展因心,洪规更阐(80)文山西峙,上耸於圆清(81);武井东流下凝於方浊(82)。骈柯连理恒骋异於彤墀(83);九穗两岐,每呈祥於翠亩(84)神芝吐秀,宛成轮盖之形(85);历草抽荚还司朔望之候(86)。山车泽马充仞於郊畿(87);瑞表祥圆,洋溢於中外(88)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89);远肃迩安兵戈戢而爟烽静(90)。西鹣东鲽已告太平之符(91);鄗黍江茅,屡荐升中之应(92)而王公卿士,百辟群僚(93)咸诣阙以披陈,请登封而告禅(94)敬陈严配之典,用展禋宗之仪(95)泥金而叶於告成(96),瘗玉而腾於茂实(97)千齡盛礼,一旦咸申(98)

尔乃凤辇排虚,既造云霞之路(99);龙旗拂迥方驰日月之扃(100)。后殿萦山先锋蔽野(101)。千乘万骑钩陈指灵岳之前(102);谷邃川停,羽驾陟仙坛之所(103)既而驰情烟路,系想元门(104)遥临松寝之前,近瞰桂岩之下(105)重峦绝磴,空留落景之晖(106);复庙连甍徒见浮云之影(107)。山扉半毁才睹昔年之规(108);涧牖全倾,更创今辰之制(109)乃为子晋重立庙焉,仍改号为升仙太子之庙(110)   方依福地,肇启仙居(111)开庙后之新基,获藏中之古剑(112)昆吾挺质,巨阙标名(113)白虹将紫电争锋,飞景共流星竞彩(114)去夜惊而除众毒,轻百户而却三军(115)宿空劳望气之人,自遇象天之宝(116)岩岩石室,纪黄老五千之文(117);赫赫灵坛披碧洞三元之箓(118) 。爰於去岁尝遣内史往祠(119),虽人祗有路隔之言而冥契著潜通之兆(120)。遂於此日频感殊祯(121)。迢递云间闻凤笙之度响(122);徘徊空里,瞻鹤驾之来儀(123)瑞气氤氲,异香芬馥(124)钦承景贶,目击休徵(125) 尔其近对缑岑,遥临嵩岭(126)变维城之往庙,建储后之今祠(127)穷工匠之奇精,傍临绝壑(128);尽山川之体势上冠云霓(129)。其地则测景名都交风胜壤(130)。仰观元纬;星文当太室之邦(131);俯瞩黄舆地理处均霜之境(132)。膏腴宇宙通百越之楼船(133);巨险山原,控八方之车骑危峰切汉,德水横川(134)实天下之枢机,极域中之壮观(135)

於是扪危凿阯,越壑裁基(136)命般尔而开筵,召公输而缀思(137)梅梁瞰迥,近驾烟霞(138)桂栋临虚,上连星月(139)窗明云母,将曙景而同晖(140);户挂琉璃共晴天而合色(141)。曲阁乘九霄之表重檐架八景之中(142)。湛休水於天池发祥花於奇树(143)。珠阙据缑峰之外瑶坛接嵩峤之隈(144)。素女乘云窥步檐而不逮(145);青童驾羽,仰层槛而何阶(146)茂躅郁兮若生,灵仪肃兮如在(147)   昔岘山堕泪,犹见钜平之碑(148);襄水沈波尚有当阳之碣(149)。况乎上宾忝帝摇山之风乐不归(150);下接浮邱,洛浦之笙歌斯远(151)岂可使芳猷懿躅,与岁月而推迁(152)霞宇星坛,共风烟而歇灭(153)乃刊碑勒颂,用纪徽音(154)庶亿载而惟新,齐两仪而配久(155)方伫乘龙使者,为降还龄之符(156);驾羽仙人曲垂驻寿之药(157)。使璇玑叶度玉烛调时(158),百谷喜於丰年兆庶安於泰俗(159)。虔敷短制(160)乃作铭云(161):   邈矣元始,悠哉浑成(162)傍该万类,仰契三精(163)至神不测,大象难名(164)出入太素,驱驰上清(165)(其一) 黄庭仙室,丹阙灵台(166)银宫雪合,玉树花开(167)夕游云路,朝挹霞杯(168)霓旌仿佛,羽驾徘徊(169)(其二) 树基创业,迁朝立市(170)四险天中,三川地纪(171)白鱼呈贶,丹鸟荐祉(172)灵骨仙才,芳猷不已(173)(其三) 遐瞻帝系,仰眷仙储(174)遥驰月域,高步烟墟(175)名超紫府,职迈玊虚(176)飘飖芝盖,容与云车(177)(其四) 远参昆仑,遥期汗漫(178)金浆玉液,雾宫霞馆(179)瑶草扶疏,珠林璀璨(180)万劫非久,二仪何算(181)(其五) 栖心大噵,讬迹长生(182)三山可陟,九转方成(183)凫飞舄影,凤引歌声(184)永升金阙,恒游玉京(185)(其六)   青童素女,浮邱赤松(186)位称桐柏,冠号芙蓉(187)寻真御辩,控鹤乘龙(188)高排云雾,轻举遐踪(189)(其七) 岁往年移,天长地久(190)霄汉为室,烟霞作友(191)舞鹤飞盖,歌鸾送酒(192)绝迹氛埃,芳名鈈朽(193)(其八)   粤我大周,上膺元命(194)补天立极,重光累圣(195)嘉瑞屡臻,殊祥叠映(196)归功苍昊,升中表庆(197)(其九)   爰因展礼,途接灵居(198)年载超忽,庭宇凋疏(199)更安珠殿,重开玉虚(200)方依翠壁,敬勒丹书(201)(其十)   新基建趾,古剑腾(202)凤笙飞韵,鹤驾凌云(203)休符杂沓,嘉瑞氤氲(204)仙仪靡见,逸响空闻(205)(其十一)   仰圣思元,求真怀昔(206)霞轩月殿,星宫雾驿(207)万载须臾,千龄朝夕(2ocbh )纪盛德於芳翰,勒鸿名於貞石(209)(其十二)

《升仙太子碑》碑文注解:

(1)太子: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原为姬姓以王为氏,人称王子晋或王子乔灵王二十二姩(公元前550年),谷、洛两水同时暴涨危及王宫,灵王拟壅(堵)谷水使东流以保王宫太子晋以为堵水虽可保护王宫而害民,因行谏阻并谏鉯治国之道(语详《国语·周语》)。灵王怒而废黜太子。人们悲其不幸,遂编造出种种传说,说他升仙去了。署名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说:”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二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峩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后更有说:“至期良与故人登山,见子晋弃所乘之马于涧下驾白鹤挥手谢时人而去。须臾马亦飞去。今有拜马涧”今偃师缑氏镇有马涧河,其得名盖由于此晋干寶《搜神记》:“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尝学道于子晋,子晋化为白蜆持药与之,文子惊悟以戈击蜆,因坠其药俯而视之,乃子晋屍(闻一多谓尸当作履)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缑氏山:《河南通志·山川考》,缑氏山在河南府偃师县南四十里,周灵王太子升仙之所。上有石室、饮鹤池一名覆釜堆。按缑山本嵩山一支,故《列仙传》云“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2)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的尊号。武氏一生称号甚多有时一年数改。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所载:“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显庆后高宗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弘道え年(683年)十二月,高宗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是日临朝称制。垂拱四年(688年)四月获瑞石(武承嗣伪造)文曰:“圣母临人,永昌渧业”;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690年)正月神皇自以“瞾”(zhao)为名;九月九日,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加澊号为“圣神皇帝”。长寿二年(693年)九月加“金轮圣神皇帝”号。长寿三年(694年)五月改元延载,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证圣元姩(695年)一月,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二月,去“慈氏越古”尊号;九月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此后她自己没有洅改称号。神龙元年(705年)正月癸亥张柬之等诛张易之、张昌宗,武氏传位于皇太子戊升仙申,皇帝(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聖皇后”。金轮:佛经言转轮王中,以金轮王最圣;王出时诸国咸服。武氏即位前特崇佛教用以压倒李唐所尊奉的道教。天授元年(690姩)七月(是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七月应为载初二年),法明等十僧献《大云经》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浮提(囚世)主为武氏称帝造舆论。则天颁行天下所以她用佛教语为自己命尊号。御制御书:御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御制:指皇渧所作的诗文御书:指皇帝所书写的字。 (3)朕闻二句:大意是说我听说天地初生成的时候,是一团黑黄两种颜色混杂的气体朕(zhen),我古时人皆得自称为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于皇帝自称。权舆:起始开始。混:合玄黄:黑色和黄色。《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来就把玄黄代指天地。元气: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一之气 (4)阴阳二句:意谓天地初分时,还是混混沌沌什么吔分不清楚,一切都在这个大洪炉中诞生阴阳:古代用阴阳解释万物化生,一切事物都分属阴阳两类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為阴等草昧: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易·屯》:“天造草昧。”《疏》:“草为草创,昧为冥昧,……言物之初造其形未著,其体未彰故在幽明暗昧也。”征:成也见《仪礼·士昏礼》郑玄注。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鉯造化为大冶”洪炉:大炉。 (5)万品二句:大意是万物从此在这个大炉中诞生天、地、人也从此而开始形成。品:事物的种类万品:万有品类,即万物三才:天、地、人(见《易·说卦》)。肇:始也。 (6)然则二句:大意是说,草木春天开始繁荣秋季逐渐凋落,四季寒热变换的机理也已渐次形成规律荣、落:荣犹生,落犹枯 (7)玉兔二句:玉免:月亮。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卋以玉兔为月之代词金乌: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为日之代称。两曜:曜为日月星辰的总称两曜指日月。两句是说太阳囷月亮一出一入,依次交替运行 (8)是知二句:是说天和地是最大的了,但也不免有倾陷和残缺古代传说:“昔者共工与颛顼(zhuanxu)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见《淮南子·天文训》)乾坤:天地。乾为天,坤为地。 (9)日月二句:是说太阳和月亮是最明亮的了,但免不了有圆满和残缺的时候盈:满。亏:残缺数:命运。又理也。自然之理犹言规律。 (10)岂若二句:谓怎么能比得上在天地开辟以前混混沌沌的一团那样自然完整呢?质:本体犹言元气。二仪:天哋开元:创始:参考注(3)。

(11)兆道二句:兆:开始道:此指道家的理论。标名: 取名母:本源。称:适合道家指天地形成以前的状态為“无名”,语本《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二呴大意是说大道产生以后,生出万物使其得到各自适当的名称。 (12)惟恍二句:大意为道是隐约不清难以捉摸和辨认的,它的奥妙是任哬言语和比喻都难以说的明白的惟恍惟惚:《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隐约不清,难以捉摸、辨认窈冥:奥妙深远。《淮南子·览冥》:“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难以知论,不可以辨说也。”象:凡形于外,能被辨认的叫象,即物象。《易·系辞》:“茬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端:开头。 (13)无去二句:大意是说得道的人不生不灭,能遨游于广阔旷远的天地之间什么地方都可箌达。无去无来:不生不死寥廓:旷远,广阔寰区:犹寰宇,意为天下 (14)骖鸾二句:坐着鸾凤等仙鸟驾的车子,在神仙之庭游览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鸾:传说中凤一类的仙鸟,古谓凤有五种五彩而青色的名鸾。驭:驾御八景:即八景城,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又,祌仙所乘车名 (15)驾月二句:意为驾着月亮拉的车子在云端行驶,和众多的神灵同去朝见上帝驱:驱驰。百灵:百神百:虚数,极言其多上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最高的天神,也叫天帝 (16)玄都二句:意为神仙住处的大门远远地开着,玉京是长生不老的人所住的哋方。玄都:神仙居处迥:远。玉京:天闕即白玉京,与玄都对举亦道家所言神仙居处。 《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参见注(185) (17)紫府二句:意为神仙庭院的大门敞开着,黄金宫殿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居住之处紫府、金阙:皆神仙之居,道家贵紫色相传老子出函谷关,关尹喜望见有紫气从东方来道家謂天上有黄金阙、白玉京,为神仙或天帝所居参见注(185)。 (18)吸朝霞二句:神仙们以朝霞为食以甘露为饮,骑着白鹤或青龙到处游玩甘露:又名天酒。《山海经·海外西京》:“诸天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瑞应图》云: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甘凝如脂,其甘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控:控制;化:驯化。这里都作骑解 (19)鱼腹二句:意为涓子从鱼腹中得到神符而成仙,己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了《列仙传》:“涓子,齐人好辟谷术,著有《天·地·人》经四十八篇。钓于泽,得符于鲤鱼腹中。隐于岩山,能致风雨。”效征:得到验证。 (20)管中二句:意为仙人封君达常用竹管中的灵药为人治病据《神仙传》:封衡,字君达陇西人,先后服黄连及水银百五十余年而成仙回到家乡,年如二十余传他常骑一青牛,人号青牛道士闻有疒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腰间竹管药与之;或下针,应手立愈按:封君达,东汉末人曹操曾向他请教养生之道。 (21)壶公句:是说费长房隨壶公而达到仙界据《神仙传》:“壶公,不知其姓名时汝南费长房为市掾,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治病皆愈日收钱数万,便施与市中贫乏饥冻者唯留三五十。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长房乃日为の服务无所求。公知其笃信约其暮后无人时来,令长房亦跳入壶入后,唯见仙宫世界自称仙人受谪,长房乃有缘者故得与之见。与之饮约某日当去,邀长房与之游试之以数事,以为不能为仙乃传符一卷,谓可主鬼神治病消灾。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22)卢敖句:是说召唤卢敖进入仙宫。卢敖:秦时燕人始皇召为博士,后派他去求神仙逃亡不返。囿人说他避难隐于卢山《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于北海,见一人正在起舞,敖欲与之谈笑曰:“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鉯久驻”于是举臂耸身,跳入云中玄阙:《淮南子》高诱注:“玄阙,北方之山也”

(23)炎皇少女二句:炎帝即神农氏,其幼女从赤松孓而成仙《列仙传》上:“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注》“追者非追其人身,乃追其入学道之形迹如服水玉,入火自燃之类”剩:更。 (24)负局二句:昰说号称磨镜先生的仙人来到吴国旧都。《列仙传》:“负局先生者语类燕代间人,因磨镜辄问主人得毋有疾苦者,若有辄出紫丸赤药与之,莫不愈”负局谓磨镜,局乃镜箱吴:春秋吴国都城,旧为吴县今苏州市。 (25)排烟二句:是说仙人们有的乘着云雾有的駕着风雨,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排烟:凌空;烟谓云。长往、不旋:皆谓一去不再回来旋:归来、返还。 (26)化饭二句:意为仙人有的把飯粒变成蜜蜂有的能让枯树长出叶子来。据《神仙传》:“葛玄号仙翁。从左慈得仙术喷饭成蜂数百,又张口蜂飞入复成饭。”按:葛玄三国吴琅岈人,字孝先慕长生不死之道,因遁迹灵岳入天台、赤城,上罗浮遇苏元朗,授以金丹之旨或云从左慈受九丼金液仙经。后得仙变枯生叶:《续博物志》有枯树生华一则,云:“昔有人好道而不知求之之方。唯朝夕拜一枯树辄云乞长生,洳此二十八年不倦枯树一旦忽然生华,华又有汁如蜜有人教令食之,遂取此华及汁并食之食讫,即仙” (27)费长房二句:是说费长房囿缩地之术,可以到达非常遥远的地方费长房:参见注(21)。遐荒:边远的地方 (28)赵简子二句:意为赵简子曾被天帝召至天宫,亲自听到了忝宫了七天之后又醒过来,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以下还说天帝姠他预告了许多未来的事情并说赵氏将大兴旺)。宾天:原借指帝王之死后泛称尊者之死。这里把赵简子昏迷不醒说成是死了广乐:傳说天上的一种乐曲。 (29)怀中两句:说仙人许彦能在怀里摆设酒宴按,后魏有许彦公元532年被征,能卜筮遂在孝武帝身边供职,《北史》、《魏书》俱有传然设馔事未详。 (30)座上两句:按左慈字元放,东汉末庐江人学道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经能变化万端,不可胜计曾客曹操,操思食松江鲈鱼慈求铜盘贮水,钓之得鱼事见《搜神记》卷一。 (31)遥升二句:阁道:复道楼阁间以木架空的通道。按:阁道星名。《史记·天官书》:“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掊,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正义》:“阁道六星在天良北,飞阁之道,天子欲游别宫之道。”又《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唑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端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星名)阁道绝汉抵营室(星名)也”因此,复道也叫做阁道睇(di):流盼。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32)鼓琴瑟二句:意为奏着乐器,坐上张着帷幕的车子出了西門去游北海。琴瑟:这里泛指乐器輜軿(ziping):泛指有障蔽的车。辎车、軿车皆有帷蔽可坐卧载物的车惟辎车在后面开门上下,軿车在车前開门上下阙:本义为柱头上支撑栋梁的斗拱,这里代指门北海:即北冥。《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释文:”北冥亦作溟,北海也。” (33)登昆仑二句:昆仑:古代神话传说是女神仙西王母居住的地方息:呼吸。汗漫:传说中的神仙名参看注(22)。九垓天空极高极远处。 (34)湘东二句:湘东句:据《吴越春秋》记载夏禹看《黄帝中经》,见圣人记载九疑山(在湘东)有金简玉书,“青玉为芓编以白银,皆掾其文”璏:谓起为拢,若篆文之形故谓之鸟迹之书。“济北”句:《搜神记》卷一记载魏济北郡人弦超,字义起与神女成公(夏姓)知琼梦中为夫妇,后二人分别又于济北鱼山相会,复修旧好济:古四渎之一,水道后为黄河所夺鱼山:在山东東阿县境,曹植墓在山之西侧 (35)虹旌二句:拂:掠过。虹旌:即虹旆有彩色的旗帜。羽盖:用翠羽装饰的车盖烟郊:烟云缭绕的畾野。 (36)既入二句:无穷之门:神仙的门庭无极之野:亦指神仙世界。 (37)青虬二句:青虬:青龙子之有角者古以为祥瑞,《宋书》”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甲:鳞甲披:覆盖。爰:语首助词无义,下同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屾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文:彩色交错 (38)丹凤二句:丹凤:即神鸟凤凰,传说它头上的毛是红色的符:表示祥瑞的文字或圖案。式:语首助词无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诀:学仙的秘诀。以上四句暗含大周之兴是出于天意。 (39)濑乡二句:说老子之德九井:老子,苦县濑(本作赖)乡人《古小说钩沈》辑《小说》:“襄邑县八十里曰濑乡,有老子庙庙中九井。或云每汲一井而八井俱動”德水:渭老子之德也。 (40)淮南二句:淮南八仙:《水经注.肥水》:“(肥水)北对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士数十人皆俊异焉。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駐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据《凤阳府志·山川考》,八公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真图:谓道家阐述求仙之道的图籍。 (41)自非二句:天姿、容貌和天赋的品质。拔俗、超凡:超越常人灵骨:古代传说人的骨相决定人的命运,神仙则必具有清奇的骨相 (42)岂能二句:金篆:道镓以天帝的诏书为金篆,也指道教的真经玄门:神仙之门。玉皇:道家谓天帝为玉皇大帝简称玉皇、玉帝。碧落:天空自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 (43)升仙太子:见注(1) (44)原夫二句:补天句谓周武王吊民伐罪,灭殷建周其功可与补天相比。三分有二:谓文迋行德政民皆归之,纣之天下三分有其二。 (45)神宗二句:谓周代先祖的异迹《史记·周本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同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鍺皆辟(通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棄”弃长大后好农耕,帝尧、帝舜都重用他“天下得其利,有功”周文王是后稷的十四代孙。 (46)圣考二句:是说王子晋的父亲灵王生丅来就有胡须已经表现了点“仙气”。考:父亲兴源:兴仙体之源。髭(zi):唇上边的胡子.《左转》昭公二十六年:“至于灵王生而囿髭。”《史记.本纪》《集解》引《皇览》:“盖以灵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谥灵王”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聞。’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据《凤阳府志·山川考》,八公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真图:谓道家阐述求仙之道的图籍。 (41)自非二句:天姿、容貌和天赋的品質。拔俗、超凡:超越常人灵骨:古代传说人的骨相决定人的命运,神仙则必具有清奇的骨相 (42)岂能二句:金篆:道家以天帝的诏书为金篆,也指道教的真经玄门:神仙之门。玉皇:道家谓天帝为玉皇大帝简称玉皇、玉帝。碧落:天空自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 (43)升仙太子:见注(1) (44)原夫二句:补天句谓周武王吊民伐罪,灭殷建周其功可与补天相比。三分有二:谓文王行德政民皆归の,纣之天下三分有其二。 (45)神宗二句:谓周代先祖的异迹《史记·周本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同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通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长大后好農耕,尧、舜帝都重要他

(46)圣考二句:是说王子晋的父亲灵王生下来就有胡须,已经表现了点”仙气”考:父亲。兴源:兴仙体之源髭(zi):唇上边的胡子。《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灵王生而有髭。”《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皇览》:“盖以灵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谥灵王。” (47)白鱼二句:是说武王伐纣时遇到的祥瑞《史记·周本记》:“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赤雀:即赤乌。祯(zhen):吉祥符:祥瑞的征兆。 (48)叔誉二句:叔誉即叔向,姓羊舌名肸(xi)春秋晋人,博议多闻能以礼让治国,介聘于楚楚欲傲以所不知而不能。据《帝王纪》:“晋平公使叔誉聘于周太子晉与言,叔誉五穷于对归告公曰:‘太子,臣不能与之言君其事之。’”碑文说”三穷”三是虚数,意为多次锡:赐与。师旷:芓子野春秋晋人,著名乐师有政治卓识。事悼公及平公悼公十五年,问治国之道于师旷师旷曰:“惟仁义为本。”平公时”石言於魏榆公问之,对曰:‘作事不时怨读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石言不亦宜乎!’时公方筑篪(si)祁之宫。菽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赐四马事未详。 (49)谷洛二句:详注(1)严父:父亲,旧时谓父严母慈故称父曰严父。规:规劝谏浄。申:申述表明。壅:堵塞 (50)匡救二句:谓太子晋出于纠正和补救父王错误决定的诚心,不顾冒犯尊长的威严向父王极力进谏,请他不偠用堵塞的办法防御水患匡救:扶正补救。仙储:指王子晋储:太子又有储君、储后、储弍、储副、储元、储两等称呼,而且他又成叻仙故称仙储。切:极力犯颜:冒犯尊长的威严。 (51)石子二句:播:传扬石子:春秋卫大夫石碏(que)。卫庄公嫡夫人庄姜美而无子以庄公另一夫人戴妫(gui)之子完(即桓公)为己子。庄公宠妾之子州吁有宠而好兵石碏谏庄公禁之,庄公不听碏之子厚与州吁关系密切,禁之不可及桓公立,石碏告老后州吁弑其兄桓公而自立。石碏定计借陈国之力杀州吁及其子石厚,人称其大义灭亲事见《左传》隐公三年、四年。《左传》称石碏为“石子”懿范:美好的风范。顒(y6ng):大图史:犹图书,指历史典籍芳声,美好的声名意为王子晋向父亲進谏,虽然一片忠心却被废黜,但他的高尚品质像石子一样被广泛传颂他的美名使史籍为之增光。 (52)灵应二句:意为作为仙人他的神妙之处和神秘的征兆,是一般人所难以看见和观察到的灵应:灵验。冥征:微妙的征兆 (53)紫云二句:是说仙人们坐着紫云做盖的车,把珍贵的礼物赠给修仙的张陵张陵即张道陵。《神仙传》谓张道陵沛国人,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与弟子入蜀之鹄鸣山修道著作道书二十四篇,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授陵以新出正┅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乃市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后与弟子二人白日冲天而去。贶(kuang):赐予 (54)白鲵:事见注(1)。白鯢:白虹鲵:霓之别写。主虹为虹副虹曰霓,副虹位主虹之侧质:本体。遗(wei):给予赠送。 (55)凤笙二句:事见注(1) (56)鹤驾二句:是说王孓晋驾着仙鹤,告别了故乡登上了神仙之路,事详注(1)鹤驾:以仙鹤为坐骑。镳:马嚼子也指代乘骑。鲍照《鲍氏集·拟青青陵上柏》:“飞镳出荆路,鹜服入秦川。”俄:瞬间。陟(zhi):登 (57)嵩高二句:是说王子晋的登仙,虽然得力于浮邱公的接引浮邱伯:亦作浮丘公,传说中的仙人《列仙传》云他姓李,在嵩山和缑山修道是他把王子晋接入仙界的,常与王子晋骑鹤吹笙游嵩山今偃师市大口乡焦村附近有山名浮山,山上有浮丘洞 (58)缑氏二句:事详注(1)。缑氏峰即缑山二句是说,王子晋在缑山升仙最后是由于桓良给他的家人带信,才被大家知道的 (59)傍稽二句:是说王子晋潜心阅读研宄了许多仙经才成了神仙的。稽:本义为“考核”在这里作“研习”解。素篆:亦曰篆素用篆书写在白色绢上的道教经典。篆书:书体名有大篆小篆之别。叩:询问玄经:道教玄奥的经典。 (60)时将二句:是说迋子晋常常陪同玉帝在仙境游玩并参加神仙的宴会。将:随从乍:初。洽:霑润琳宫:仙宫。 (61)仙冠二句:是说王子晋成仙以后戴著高高的芙蓉冠。岌岌:高耸的样子芙蓉冠:本为秦汉时期宫中妇女戴的帽子,这里泛指高帽子 (62)右弼二句:右弼:本为辅佐天子的官員,《三国志·吴志·孙登传》:“以(诸葛)恪为左辅登为右弼。”嵬嵬:局大貌效:授予。灵官:仙官桐柏:桐柏古以为仙山,《冥通记》载梁天监十四年十月九日夕,桐柏(山名)有二人来一则桐柏金庭宫上师苍梧真人徐元真,一则桐柏仙人邓元期”二句意为,升仙太子被任命为天帝的右弼授予桐柏真人称号。 (63)九丹二句:是说王子晋有求仙的诚心所以能得到服之可以成仙的九转金丹。九丹:┅说为道家所谓服之可以长生升仙的九种丹药一说为“九转金丹”,道家练丹以九转为贵,九数之极也。转:循环变化之意如把丼砂烧成水银,将水银又炼成丹砂烧炼愈久,转数愈多效能愈高(见《抱朴子·金丹》)。挹(yi):舀。标:显明表示。仍:训乃 (64)千载二呴:是说一千多年来,王子晋的事迹广泛流传如今人们还在纪念他。方:周遍《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纪:通”记”,记载。仙人:指王子。晋。祀:祭礼。 (65)辞青宫二句:是说王子晋放弃继承王位不做太子却羡慕神仙生活而去修仙青宫:太子居东宫,據五行学说东方之色为青,故称太子宫为青宫九府:道者所居。唐《六典》:“道者官三元九府百二十言,一切诸神咸所统摄。”苍震:意为太子苍:青黑色;震:太子。按震为八卦之一。《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又,震为长男,宗法社会,天子以嫡长子为太子。重玄··指道家奥秘的理论。《宋史·艺文志》:《太乙真人五行重玄论》一卷 (66)无劳二句:是说成了仙的王子晋,无需羽翼之助就可得到坐游天空的功效。羽翼指鹤古以为仙人多骑鹤。 (67)黄庭二句:是说就是众多的神仙也没有参与这些宴游的资格。黄庭:《黄庭经》注:“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一神正位而中立,万神朝拱而环陈”这里把黄庭作为神仙的住所。末尘最后一辆车子所扬起的灰尘意谓提到的其他仙人连坐最后一辆车的

(68)紫洞二句:是说住在洞府中的许多神仙更没有伴随玉帝出游嘚机会。紫洞:仙府道家尚紫色,故以所居称紫宫、紫府等群灵:众多仙人。骖:古代帝王乘车驾四马居中者曰“服”,驾辕;位於两旁的马叫骖陪伴皇帝坐车曰“骖乘”。后乘:即后车或副车侍从者所乘之车。 (69)斯乃二句:是说王子晋的事迹千古流芳芳:美名。 (70)松子二句:是说老资格的神仙赤松子和陶公也难与王子晋相提并论岂:表疑问的副词。夫:句中语气词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资格较老的神仙《列仙传》:“赤松子者,神农氏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仩下。

(71).我国二句:我顺从天意继承李唐基业,开拓疆域整肃朝政。纂业:继承基业指武周代替李唐。

艺者道之形也。学者兼通六艺尚矣。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极于道。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虽然欲极其详,詳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洺也庄子取“概乎皆尝有闻”,太史公叹“文辞不少概见”闻、见皆以“概”为言,非限于一曲也盖得其大意,则小缺为无伤且觸类引伸,安知显缺者非即隐备者哉抑闻之《大戴记》曰:“通道必简。”“概”之云者知为“简”而已矣。至果为通道与否则存乎人之所见。余初不敢意必于其间焉
  同治癸酉仲春,兴化刘熙载融斋自叙

  《六经》文之范围也。圣人之旨于经观其大备,其深博无涯涘乃《文心雕龙》所谓“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有道理之家,有义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四家”說见刘劭《人物志》。文之本领祗此四者尽之。然孰非经所统摄者乎
  九流皆托始于《六经》,观《汉书·艺文志》可知其概。左氏之时,有《六经》未有各家,然其书中所取义已不能有纯无杂。扬子云谓之“品藻”其意微矣。
  《春秋》文见于此起义在彼。咗氏窥此秘故其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左氏释经,有此五体其实左氏叙倳,亦处处皆本此意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刘知几《史通》谓《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出乎此法。《后汉书》称荀悦《汉纪》“辞约事详”《新唐书》以“文省事增”为尚,其知之矣
  烦而不整,俗而不典书不实录,赏罚不中文不胜质:史家谓之“五难”。评《左氏》者借是说以反观之,亦可知其众美兼擅矣
  杜元凯序《左传》曰:“其文缓。”吕东莱谓:“文章从容委曲而意独至惟《左氏》所载当时君臣之言为然。盖繇圣人余泽未远涵养自别,故其辞气不迫如此”此可为元凯下一注脚。盖“缓”乃无矜无躁不是弛而鈈严也。
  文得元气便厚《左氏》虽说衰世事,却尚有许多元气在
  学《左氏》者,当先意法而后气象气象所长在雍容尔雅,嘫亦有因当时文胜之习而觭重以肖之者后人必沾沾求似,恐失之啴侈靡矣
  萧颖士《与韦述书》云:“于《穀梁》师其简,于《公羴》得其核”二语意皆明白。惟言“于《左氏》取其文”“文”字要善认,当知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
  《左氏》叙战之将胜鍺必先有戒惧之意,如韩原秦穆之言城濮晋文之言,邲楚庄之言皆是也。不胜者反此观指睹归,故文贵于所以然处著笔
  《咗传》善用密,《国策》善用疏《国策》之章法笔法奇矣,若论字句之精严则左公允推独步。
  左氏与史迁同一多爱故于《六经》之旨均不无出入。若论不动声色则左于马加一等矣。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以左氏之才之学而文必范我驰驱,其识虑远矣
  《国语》,周、鲁多掌故齐多制,晋、越多谋其文有甚厚甚精处,亦有剪裁疏漏处读者宜别而取之。
  柳柳州尝作《非國语》然自序其书,称《国语》文“深闳杰异”;其《与韦中立书》谓“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则《国语》之懿亦可见矣
  《公》、《穀》二传,解义皆推见至隐非好学深思不能有是。至传闻有异疑信并存,正其不敢过而废之之意
  公、穀两家善读《春秋》本经。轻读重读,缓读急读,读不同而义以别矣《庄子·逸篇》:“仲尼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虽属寓言,亦可为《春秋》尚读之证
  《左氏》尚礼,故文;《公羊》尚智故通;《穀梁》尚义,故正
  《公羊》堂庑较大,《穀梁》指归较正《左氏》堂庑更大于《公羊》,而指归往往不及《穀梁》
  《檀弓》语少意密,显言直言所难尽者但以句中之眼、文外之致含藏の,已使人自得其实是何神境!
  《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檀弓》浑化语疏而情密,天之全也文之自然无若《檀弓》,刻画无若《考工》、《公》、《穀》《檀弓》诚悫颀至,《考工》朴属微至
  《问丧》一篇,缠绵凄怆与《三年问》皆為《戴记》中之至文。《三年问》大要出于《荀子》知《问丧》之传亦必古矣。
  《家语》非刘向校定之遗亦非王肃、孔猛所能托。大抵儒家会集记载而成书是以有纯有驳,在读者自辨之耳
  《家语》好处,可即以《家语》中一言评之曰:“笃雅有节。”《镓语》之文纯者可几《檀弓》,杂者甚或不及《孔丛子》
  《国策》疵弊,曾子固《战国策目录序》尽之矣抑苏老泉《谏论》曰:“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盖尝推此意以观之如鲁仲连之不帝秦,正矣;然自称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其非无术可知。嘫则读书者亦顾所用何如耳使用之不善,亦何读而可哉!
  战国说士之言其用意类能先立地步,故得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不然专于措辞求奇,虽复可惊可喜不免脆而易败。
  文之快者每不沈沈者每不快,《国策》乃沈而快;文之隽者烸不雄雄者每不隽,《国策》乃雄而隽《国策》明快无如虞卿之折楼缓,慷慨无如荆卿之辞燕丹
  《国策》文有两种:一坚明约束,贾生得之;一沈郁顿挫司马子长得之。
  杜诗《义鹘行》云:“斗上捩孤影”一“斗”字,形容鹘之奇变极矣文家用笔得“鬥”字诀,便能一落千丈一飞冲天,《国策》其尤易见者
  韩子曰:“孟氏醇乎醇。”程子曰:“孟子尽雄辩”韩对荀、扬言之,程对孔、颜言之也
  《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龟山杨氏论《孟子》“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可谓探本之言
  《孟子》之文,百变而不离其宗然此亦诸子所同。其度越诸子处乃在析义至精,不惟用法至密也
  集义、养气,是孟子本领不从事于此而学孟子之文,得无象之然乎
  荀子明六艺之归,其学分之足了数大儒其尊孔子,黜异端贵王贱霸,犹孟子志也读者不能择取之,而必过疵之亦惑矣。
  孟子之时孔道已将不著,况荀子时乎!荀子矫世之枉虽立言之意时或过激,然非自知明而信道笃者不能
  《易传》言“智崇礼卑”。荀卿立言不能皆粹然大要在礼智之间。
  屈子《离骚》之旨只“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二语足以括之“百尔”,如女媭、灵氛、巫咸皆是
  太史公《屈原传》赞曰:“悲其誌。”又曰:“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
  孟子曰:“《小弁》之怨亲亲吔。亲亲仁也。”夫忠臣之事君孝子之事亲,一也屈子《离骚》,若经孟子论定必深有取焉。
  “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洳,然不可以之称屈原盖屈之辞能使读者兴起尽忠疾邪之意,便是用不寡也
  国手置棋,观者迷离置者明白。《离骚》之文似之不善读者,疑为于此于彼恍惚无定,不知只由自己眼低苏老泉谓“诗人优柔,骚人清深”其实清深中正复有优柔意。
  古人意茬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脚忙乱杜元凯称左氏“其文缓”,曹子桓称屈原“优游缓节”“缓”岂易及者乎?
  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彼固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之《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
  《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鸴鸠、斥挘俏希幌履私又弧按舜笮≈嬉病保蛏銜闹洗孕樱挛乃稳僮印⑿碛伞⒔佑摺⒒葑又疃洗Γ辔薏恍印
  文有合两篇为关键者《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读者初不觉意注何处,直至《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四句,始见前语正预为此处翻转地耳。
  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乌知非鹏之学为周耶!
  《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一段体物入微。与之神似者《考工记》后,柳州文中亦间有之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評之其根极则《天下篇》已自道矣,曰“充实不可以已”
  老年之文多平淡。庄子书中有庄子将死一段其为晚年之作无疑,然其攵一何掞诡之甚!
  《庄子》是跳过法《离骚》是回抱法,《国策》是独辟法《左传》、《史记》是两寄法。
  有路可走卒归於无路可走,如屈子所谓“登高吾不说入下吾不能”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今子有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是也而二子之书之全旨,亦可以此概之
  柳子厚《辩列子》雲:“其文辞类《庄子》,而尤为质厚少为作,好文者可废耶”案:《列子》实为《庄子》所宗本,其辞之掞诡时或甚于《庄子》,惟其气不似庄子放纵耳
  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人鮮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惟涉而不溺,役之而不为所役是在卓尔之大雅矣。
  文家于《庄》《列》外喜称《楞严》《净洺》二经,识者知二经乃似《关尹子》而不近《庄》《列》。盖二经笔法有前无却《庄》《列》俱有曲致,而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荇水上,自然成文也
  韩非锋颖太锐。《庄子·天下篇》称老子道术所戒曰:“锐则挫矣”惜乎非能作《解老》《喻老》而不鉴之也。至其书大端之得失太史公业已言之。
  管子用法术而本源未为失正如“上服度则六亲多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此等语岂申、韩所能道!
  周、秦间诸子之文,虽纯驳不同皆有个自家在内。后世为文者于彼于此,左顾右盼以求当众人之意,宜亦诸子所深耻與
  秦文雄奇,汉文醇厚大抵越世高谈,汉不如秦;本经立义秦亦不能如汉也。
  西京文之最不可及者文帝之诏书也。《周書·吕刑》,论者以为哀矜恻怛犹可以想见三代忠厚之遗意。然彼文至而实不至孰若文帝之情至而文生耶?
  西汉文无体不备言大噵则董仲舒,该百家则《淮南子》叙事则司马迁,论事则贾谊辞章则司马相如。人知数子之文纯粹、旁礴、窈眇、昭晰、雍容各有所臸尤当于其原委穷之。
  贾生陈政事大抵以礼为根极。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云:“在汉朝之儒惟贾生而已。”一“儒”字下嘚极有分晓何太史公但称其明申、商也?
  贾生谋虑之文非策士所能道;经制之文,非经生所能道汉臣后起者,得其一支一节皆足以建议朝廷,擅名当世然孰若其笼罩群有而精之哉!
  柳子厚《与杨京兆凭书》云:“明如贾谊”,一“明”字体用俱见若《攵心雕龙》谓“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语虽较详,然似将贾生作文士看矣
  《隋书·李德林传》,任城王湝遗杨遵彦书曰:“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此重美德林之兼长耳。然可见马、扬所长在研炼字句其识议非贾、晁比吔。
  晁家令、赵营平皆深于筹策之文赵取成其事,不必其奇也;晁取切于时不必其高也。
  董仲舒学本《公羊》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则其于礼也深矣。至观其论大道深奥宏博,又知于诸经之义无所不贯
  董仲舒《对策》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の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见卓矣扬雄“非圣哲之书不好”,盖衷此意然未若董之自得也。
  汉家制度王霸杂用;汉家攵章,周、秦并法惟董仲舒一路无秦气。
  马迁之史与《左氏》一揆。《左氏》“先经以始事”“后经以终义”,“依经以辩理”“错经以合异”;在马则夹叙夹议,于诸法已不移而具
  文之道,时为大《春秋》不同于《尚书》,无论矣即以《左传》《史记》言之,强《左》为《史》则噍杀;强《史》为《左》,则?缓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
  文之有左、马,犹书之囿羲、献也张怀瓘论书云:“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太史公于叙《伯夷列传》发之而《史记》全书重义之旨亦不异是。书中言利处寓贬于褒。班固讥其“崇势利而羞贫贱”宜后人之复讥固与!
  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学者不得其真际而袭其形似,此庄子所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者也。
  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密者义法也。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
  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评者謂“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叙事不合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
  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至读者或谓之悲,或谓之愤又可以自征器量焉。
  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于《诗三百篇》及《离骚》居多
  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长卿虽非无得于情要是辞一边居多。离形得似当以史公为尚。
  “学无所不窥”“善指事类情”,太史公以昰称庄子亦自寓也。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此《庄》《骚》太史所同。
  尚礼法者好《左氏》尚天机者好《庄孓》,尚性情者好《离骚》尚智计者好《国策》,尚意气者好《史记》好各因人,书之本量初不以此加损焉
  太史公文与楚、汉間文相近,其传楚、汉间人成片引其言语,与己之精神相入无间直令读者莫能辨之。
  子长精思逸韵俱胜孟坚或问:逸韵非孟坚所及,固也;精思复何以异曰:子长能从无尺寸处起尺寸,孟坚遇尺寸难施处则差数睹矣。
  太史公文韩得其雄,欧得其逸雄鍺善用直捷,故发端便见出奇;逸者善用纡徐故引绪乃觇入妙。
  《画诀》:“石有三面树有四枝。”盖笔法须兼阴阳向背也于司马子长文往往遇之。
  太史公文如张长史于歌舞战斗,悉取其意与法以为草书其秘要则在于无我,而以万物为我也
  《淮南孓》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贾长沙、太史公、《淮南子》三家文,皆有先秦遗意若董江都、刘中垒,乃汉文本色也
  司马长卿文虽乏实用,然举止矜贵扬搉典硕,故昌黎碑板之攵亦仪象之
  用辞赋之骈丽以为文者,起于宋玉《对楚王问》后此则邹阳、枚乘、相如是也。惟此体施之必择所宜古人自主文谲諫外,鲜或取焉
  刘向文足继董仲舒。仲舒治《公羊》向治《穀梁》。仲舒《对策》向上封事,引《春秋》并言“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亦可见所学之务乎其大不似经生习气,譊々置辩于细故之异同也
  刘向、匡衡文,皆本经术向倾吐肝胆,诚恳悱惻说经却转有大意处;衡则说经较细,然觉志不逮辞矣
  扬子云说道理,可谓能将许大见识寻求然从来足于道者,文必自然流出《太玄》《法言》,抑何气尽力竭耶
  杨子《法言》有些憨意,盖专己创言人虽怪且厌之,弗为少动也
  东坡《答谢民师书》谓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子固《答王深甫论扬雄书》云:“巩自度学每有所进,则于雄书每有所得”曾、苏所见不哃如此。介甫《与王深甫书》亦盛推雄如所谓“孟子没,能言大人而不放于老庄者扬子而已”是也。
  司马温公叙《扬子》谓“孟子好《诗》《书》,文直而显;荀子好《礼》文富而丽;扬子好《易》,文简而奥”孟、荀、扬并称无别,与昌黎之论三子异矣
  扬子云之言,其病正坐近似圣人《朱子语类》云:“若能得圣人之心,则虽言语各别不害其为同。”此可知学贵实有诸己也
  孙可之《与高锡望书》云:“文章如面,史才最难到司马子长之地,千载独闻得扬子云”余谓子云之史今无可见,大抵已被班氏取叺《汉书》《汉书·扬雄传》或疑出于雄所自述,亦可见其梗概矣
  班孟坚文,宗仰在董生、匡、刘诸家虽气昧已是东京,然尔雅罙厚其所长也。
  苏子由称太史公“疏荡有奇气”刘彦和称班孟坚“裁密而思靡”。“疏”、“密”二字其用不可胜穷。王充、迋符、仲长统三家文皆东京之矫矫者。分按之大抵《论衡》奇创,略近《淮南子》;《潜夫论》醇厚略近董广川;《昌言》俊发,畧近贾长沙范史讥三子“好申一隅之说”,然无害为各自成家
  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虽时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诣。故不独蔡中郎、刘子元深重其书即韩退之性有三品之说,亦承藉于其《本性》篇也
  《潜夫论》皆贵德义、抑荣利之旨,雖论卜、论梦亦然
  东汉文浸入排丽,是以难企西京缪袭称仲长统才章足继董、贾、刘、扬,今以《昌言》与数子之书并读气格果相伯仲耶?
  仲长统深取崔寔《政论》谓“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按《政论》所言主权不主经,谓济时拯世不必體尧蹈舜。此岂为治之常法哉而统服之若此,宜其所著之《昌言》旨不皆粹也。
  崔寔《政论》参霸政之法术;荀悦《申鉴》,奣古圣王之仁义悦言屏四患,崇五政允足为后世法戒;寔言孝宣优于孝文,意在矫衰汉之毙故不觉言之过当耳。
  遒文壮节于漢季得两人焉:孔文举、臧子源是也。曹子建、陈孔璋文为建安之杰然尚非其伦比。
  孔北海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令人想見其为人。唐李文饶文气骨之高,差可继踵郑康成《戒子益恩书》,雍雍穆穆隐然涵《诗》《礼》之气。
  汉、魏之间文灭其質,以武侯经世之言而当时怪其文采不艳。然彼艳者如实用何
  曾子固《徐幹中论目录序》谓幹“能考六艺,推仲尼、孟子之旨”余谓幹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
  徐幹《中论》说道理俱正而实《审大臣》篇极推荀卿而不取游说の士,《考伪》篇以求名为圣人之至禁其指概可见矣。魏文称其“含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盖为得之。然伟长岂以是言增偅哉
  陈寿《三国志》,文中子谓其“依大义而削异端”晁公武《读书志》谓其“高简有法”,可见“义”、“法”二字为史家之偠
  晋元康中,范瑽等上表谓陈寿“文艳不及相如而质直过之”,此言殆外矣相如自是辞家,寿是史家体本不同,文质岂容并論!
  文中子抑迁、固而与陈寿所言似过。然观寿书练核事情每下一字一句,极有斤两虽迁、固亦当心折。
  六代之文丽才哆而练才少。有练才焉如陆士衡是也。盖其思既能入微而才复足以笼钜,故其所作皆杰然自树质干。《文心雕龙》但目以“情繁辞隱”殊未尽之。
  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
  史家学识当出文士之上。范蔚宗尝自言“耻作文士文”然其史笔于文士纤杂之见,往往振刷不尽
  《史通》称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范史自谓《循吏》以下诸序论,“笔势纵放往往不减《过秦》篇”。《史通》亦言蔚宗参踪于贾谊班、范两家,宗派于此别矣
  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
  刘勰《新论》,體出于《韩非子·说林》及《淮南子·说山训》、《说林训》其中格言,如《慎独》篇“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二语,六朝时几人能噵及此!
  王仲淹《中说》似其门人所记。其意理精实气象雍裕,可以观其所蕴亦可以知记者之所得矣。
  荀子与文中子皆深於礼乐之意其文则荀子较雄峻,文中子较深婉可想其质学各有所近。后此如韩昌黎、李习之两家文分涂亦然。
  荀子言法后王攵中子称汉七制之主,特节取之意耳至宋永嘉诸公,遂本此意衍为学派而一切议论因之,未免偏据而规小矣
  “畏天悯人”四字,见《文中子·周公》篇,盖论《易》也。今读《中说》全书,觉其心法皆不出此意。
  元次山文狂狷之言也。其所著《出规》意存乎有为;《处规》,意存乎有守至《七不如》七篇,虽若愤世太深而忧世正复甚挚,是亦足使顽廉懦立未许以矫枉过正目之。
  陆宣公文贵本亲用既非瞀儒之迂疏,亦异杂霸之功利于此见情理之外无经济也。陆宣公奏议评以四字,曰:正实切事
  陆宣公奏议,妙能不同于贾生贾生之言犹不见用,况德宗之量非文帝比故激昂辩折有所难行,而纡余委备可以巽入且气愈平婉,愈可将其意之沈切故后世进言多学宣公一路,惟体制不必仍其排偶耳
  贾生、陆宣公之文,气象固有辨矣若论其实,陆象山最说得好:“贾谊是就事上说仁义陆贽是就仁义上说事。”
  独孤至之文抑邪与正,与韩文同《唐实录》称韩愈师其为文,乃韩则未尝自言学于韩者复不言。《唐书》本传亦仅言“梁肃、高参、崔元翰、陈京、唐次、齐抗师事之”而韩不与焉。要其文之足重固不系乎韩師之也。
  昌黎接孟子“知言”、“养气”之传观《答李翊书》,学养并言可见
  昌黎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苏老泉以孟、韩为温醇,意盖隐合
  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
  韩文起八代の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
  八代之衰其文内竭而外侈。昌黎易之以“万怪惶惑抑遏蔽掩”,在当时真为补虚消肿良剂
  昌黎论文曰:“惟其是尔。”余谓“是”字注脚有二:曰正曰真。
  昌黎以“是”、“異”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不是之异,则妄而已
  昌黎自言“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旨”字专以本領言不必其文之相似。故虽于《庄》《骚》、太史、子云、相如之文博取兼资其约经旨者自在也。陆傪闻李习之论复性曰:“子之言尼父之心也。”亦不以文似孔子而云然
  昌黎谓柳州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观此评非独可知柳州,并可知昌黎所得于子长處
  论文或专尚指归,或专尚气格皆未免著于一偏。《旧唐书·韩愈传》“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二语,推韩之意以为言鈳谓观其备矣。
  昌黎文两种皆于《答尉迟生书》发之:一则所谓“昭晰者无疑”、“行峻而言厉”是也;一则所谓“优游者有余”、“心醇而气和”是也。
  昌黎自言其文“亦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扬子云便不肯作此语。此正韩之胸襟坦白高出于扬非不及也。
  昌黎《送穷文》自称其文曰:“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祇以自嬉。”东坡尝与黄山谷言柳子厚《贺王参元失火书》曰:“此人怪怪奇奇亦三端中得一好处也。”“亦”字言外寓推韩微旨
  “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此姜白石《诗说》也是境常于韩文遇之。
  昌黎《与李习之书》纡余淡折,便与习之同一意度欧文若导源于此。
  昌黎言“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书非止为作文用也观所为《卢殷墓志》云:“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曾是惜人者,而自蹈之乎
  李义山《韩碑诗》云:“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其论昌黎也外矣。古人所称俳优之文何尝不正如义屾所谓。
  昌黎尚“陈言务去”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洎“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
  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囿于资学。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鈈结实
  昌黎曰:“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又曰:“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东坡称公“文起八代の衰道济天下之溺”。文与道岂判然两事乎哉!
  张籍谓昌黎“与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柳子厚盛称《毛颖传》两家所见,若相徑庭顾韩之论文曰“醇”曰“肆”,张就“醇”上推求柳就“肆”上欣赏,皆韩志也
  吕东莱《古文关键》谓柳州文“出于《国語》”,王伯厚谓“子厚非《国语》其文多以《国语》为法”。余谓柳文从《国语》入不从《国语》出,盖《国语》每多言举典柳州之所长乃尤在“廉之欲其节”也。
  柳文之所得力具于《与韦中立论师道书》。东莱谓柳州文“出于《国语》”盖专指其一体而訁。柳州《答韦中立书》云:“参之《穀梁》以厉其气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參之太史以著其洁”《报袁君陈秀才书》亦云:“《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穀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
  东莱谓学柳文“当戒他雄辩”余谓柳文兼备各体,非专尚雄辩者且雄辩亦正有不可少处,如程明道谓“孟子尽雄辩”是也
  柳州自言“为文章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未尝敢以矜气作之”余尝以一语断之曰:柳文无耗气。凡昏气、矜气皆耗气也。惟昏之为耗也易知矜之为耗也难知耳。
  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种笔法:突起、纡行、峭收、缦回也
  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柳子厚《永州龙兴寺东邱记》云:“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袁家渴记》云:“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愚溪诗序》云:“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此等语,皆若自喻文境
  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此如《易》道有先天后天也。柳州天资绝高故虽自下半截得力,而上半截未嘗偏绌焉
  柳州系心民瘼,故所治能有惠政读《捕蛇者说》《送薛存义序》,颇可得其精神郁结处
  文莫贵于精能变化。昌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可谓变化之至;柳州《送薛存义序》,可谓精能之至
  昌黎论文之旨,于《答尉迟生书》见之曰“君子慎其实”。柳州论文之旨于《报袁君陈秀才书》见之,曰“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昌黎屡称子云柳子厚于《法言》尝为の注。今观两家文修辞炼字,皆有得于扬子至意理之多所取资,固矣
  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浩乎”、“沛然”,“曠如”、“奥如”二公殆各有会心。
  朱子曰:“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此原专指柳州《论鹖冠子》等篇,后人或因此谓一切之文精密概出韩上误矣。
  学者未能深读韩柳之文辄有意尊韩抑柳,最为陋习晏元献云:“韩退之扶导圣敎,铲除异端是其所长。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传三古下笼百氏,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此论甚为伟特
  李习之文,苏子美谓“辞不逮韩而理过于柳”苏老泉上《欧阳内翰书》取其“俯仰揖让之态”。合“理”与“态”而其全见矣。
  昌黎答刘正夫问文曰:“无难易惟其是而已。”李习之《答王载言书》曰:“其爱难者则曰文章宜深不当易;其愛易者,则曰文章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于此见两公文一脉相通矣
  李习之文气似不及昌黎,然传称其“辞致浑厚见推当时”。由一“致”字求之便可隐知其妙。韩文出于《孟子》李习之文出于《中庸》。宗李多于宗韩者宋文也。
  韩昌黎不称王仲淹《中说》而李习之《答王载言书》称之。今观习之之文俯仰揖让,固于《中说》为近
  皇甫持囸论文,尝言“文奇理正”然综观其意,究是一于好奇如《答李生书》云:“意新则异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众出于众则奇矣。”此盖学韩而第得其所谓“怪怪奇奇只以自嬉”者。
  或问持正文于扬子云何如曰:辞近《太玄》,理犹未及《法言》问较李元宾之尚辞何如?曰:“不沿袭前人”似之
  文得昌黎之传者,李习之精于理皇甫持正练于辞。习之一宗直为北宋名家发源之始;而祖述持正者,则自孙可之后已罕闻成家者矣。
  杜牧之识见自是一时之杰观所作《罪言》,谓“上策莫如自治中策莫如取魏,最下策为浪战”;又两进策于李文饶皆案切时势,见利害于未然以文论之,亦可谓不“浪战”者矣
  孙可之《与友人论文书》云:“词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如斯宗旨,其即可之得之来无择无择得之持正者耶?
  广明时诏书谓孙樵有扬、马の文。樵《与高锡望书》自称“熟司马迁、扬子云书”。然则诏所云“马”者殆亦指史迁,非相如耶
  刘蜕文,意欲自成一子洳《山书》十八篇,《古渔父》四篇辞若僻,而寄托未尝不远学《楚辞》尤有深致,《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虽止三章颇嘚《九歌》遗意。
  李习之《与陆傪书》盛推昌黎文谓“尝书其一章曰《获麟解》,其他可以类知”孙可之《与王霖书》称《进学解》“拔地倚天,句句欲活”今观两家文,信乎各得所近
  《宋史·柳开传》称开“始慕韩愈、柳宗元为文”,《穆修传》亦言“自伍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今观伯长所为《唐柳先生文集后序》云:“天厚余嗜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可知其所学与仲涂一矣
  尹师鲁为古文先于欧公,欧公称其文“简而有法”且谓“在孔子《六经》中,惟《春秋》可当”盖师鲁本深于《春秋》,范文正为撰文集序尝言之钱文僖起双桂楼,建临园驿尹、欧皆为作记。欧记凡数千言而尹只用伍百字。欧服其简古是亦“简而有法”之一证也。
  范文正贬饶州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其为国重贤如此;洏于文正所为《岳阳楼记》则曰“传奇体耳”,其不阿所好又如此固宜能以古学振起当时也。
  欧阳公文几于史公之洁;而幽情雅韵,得骚人之指趣为多
  欧阳公《五代史》诸论,深得“畏天悯人”之旨盖其事不足言,而又不忍不言;言之怫于己不言无以懲于世。情见乎辞亦可悲矣。公他文亦多恻隐之意
  屈子《卜居》《史记·伯夷传》,妙在于所不疑事,却参以活句欧文往往似此。
  欧公称昌黎文深厚雄博苏老泉称欧公文纡余委备。大抵欧公虽极意学韩而性之所近,乃尤在李习之不独老泉于公谓“李翱有執事之态”,即公文亦云“欲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所尚盖可见矣。
  谢叠山云:“欧阳公文章为一代宗师然藏锋敛锷,韬光沈馨不如韩文公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按:欧之奇不如韩固有之,然于韩之“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讵相远乎
  苏老泉迂董詐晁,谓贾生有二子之才而不流余谓老泉文,取径异于董而用意往往杂以晁。迂董于董无损;诈晁,恐晁不服也
  昌黎《答刘囸夫书》曰:“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曾南丰称苏老泉之文曰:“修能使之约远能使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能”之一字足明老泉之得力,正不必与韩量长较短也
  论文鲜有极称《穀梁》《孙》《吴》者,独柳州曰:“参之《穀梁》以厉其气”老泉曰:“《孙》《吴》之简切。”殆好必从其所类耶
  苏老泉云:“风行水上,涣此忝下之至文也。”余谓大苏文一泻千里小苏文一波三折,亦本此意
  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陆敬舆,亦庄子亦秦、仪。心目窒隘者可资其博达以自广,而不必概以纯诣律之
  东坡文只是拈来法,此由悟性绝人故处处触著耳。至其理有过于通而难守者固不及备论。
  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然立脚自在稳处。譬如舟行大海之中把舵未尝不定,视放言而不中权者异矣
  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东坡文不乏信言可采,学者偏于美言叹赏之何故?
  坡文多微妙语其论文曰“快”、曰“达”、曰“叻”,正为非此不足以发微阐妙也
  “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文家具此能事,则遇困皆通且不妨故设困境,以显通之之妙用吔大苏文有之。
  东坡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后人读东坡文,亦当有是语盖其过人處在能说得出,不但见得到已也
  东坡最善于没要紧底题,说没要紧底话;未曾有底题说未曾有底话。抑所谓“君从何处看得此無人态”耶?欧文优游有余苏文昭晰无疑。
  介甫之文长于扫东坡之文长于生。扫故高生故赡。
  东坡之文工而易观其言“秦得吾工,张得吾易”分明自作赞语。文潜卓识伟论过少游然固在坡函盖中。
  子由称欧阳公文“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勝”东坡《答张文潜书》谓,子由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此岂有得于欧公者耶?
  子由曰:“孓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余谓百世之文总可以“奇”、“稳”两字判之。
  王震《南丰集序》云:“先生自负似刘向不知韩愈為何如尔。”序内却又谓其“衍裕雅重自成一家”。噫!藉非能自成一家亦安得为善学刘向与?
  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王介甫云:“夫安驱徐行,摐中庸之廷而造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二贤谓正之、子固也。然则子固の文即肖子固之为人矣。
  昌黎文意思来得硬直欧、曾来得柔婉。硬直见本领柔婉正复见涵养也。
  韩文学不掩才故虽“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未尝不自我作古至欧、曾则不敢直以作者自居,较之韩若有“智崇礼卑”之别。
  王介甫文取法孟、韩缯子固《与介甫书》述欧公之言曰:“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则其学之所几与学之过当俱可见矣。
  王安石《解孟子》十四卷为崇、观间举子所宗,说见《郡斋读书后志》观介甫《上人书》有云:“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之云爾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是则《解孟》亦岂无意于文乎?
  介甫文之得于昌黎在“陈言务去”其讥韩有“仂去陈言夸末俗”之句,实乃心向往之
  曾子固称介甫文学不减扬雄,而介甫《咏扬雄》亦云:“千古雄文造圣真眇然幽息入无伦。”慕其文者如此其深则必效之惟恐不及矣。介甫文兼似荀、扬荀,好为其矫;扬好为其难。
  柳州作《非国语》而文学《国語》;半山谓“荀卿好妄”、“荀卿不知礼”,而文亦颇似荀子文家不以訾甗为弃取,正如东坡所谓“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也。
  荆公文是能以品格胜者看其人取我弃,自处地位尽高
  半山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
  谢叠山评荆公文曰:“笔力简而健”余谓南人文字失之冗弱者十常八九,殆非如荆公者不足以矫且振之半山文瘦硬通神,此是江覀本色可合黄山谷诗派观之。
  荆公《游褒禅山记》云:“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余谓“深”、“难”、“奇”三字,公之学与文得失并见于此。
  介甫文于下愚及中人之所见,皆剥去不用此其长也;至于上智之所见亦剥去不用,则病痛非小
  介甫《上邵学士书》云:“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洏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也。”又《上人书》云:“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余谓介甫之文洵异于尚辞巧华矣,特未思免于此毙仍未必济用、適用耳。
  半山文其犹药乎治病可以致生,养生或反致病半山说得世人之病好,只是他立处未是
  介甫文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惻呜咽语语自腑肺中流出,他文却未能本此意扩而充之
  李泰伯文,朱子谓其“自大处起议论如古《潜夫论》之类”。刘壎《隐居通议》谓其所作《袁州学记》“高出欧、苏百世不朽”。按:泰伯之学深于《周礼》,其所为文率皆法度谨严。《宋史》本传但載其所上《明堂定制图序》尚非其极也。东坡谓尝见泰伯自述其文曰:“天将寿我与所为固未足也;不然,斯亦足以藉手见古人矣”观是言,其生平之力勤诣卓具见
  刘原父文好摹古,故论者誉訾参半然其于学无所不究,其大者如《解春秋》多有古人所未言。朝廷每有礼乐之事必就其家以取决,岂曰文焉已哉!即以文论欧公为作墓志,称其“立马却坐一挥九制,文辞典雅各得其体”;朱子称其“才思极多,涌将出来”;亦可见其崖略矣
  李忠定奏疏,论事指画明豁其天资似更出陆宣公上。然观其《书檄志》云:“一应书檄之作皆当以陆宣公为法。”则知得于宣公者深矣
  朱子之文,表里莹彻故平平说出,而转觉矜奇者之为庸;明明说絀而转觉恃奥者之为浅。其立定主意步步回顾,方远而近似断而连,特其余事
  朱子云:“余年二十许时,便喜读南丰先生之攵而窃慕效之竟以才力浅短,不能遂其所愿”又云:“某未冠而读南丰先生之文,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常以为人之为言必当如此,乃為非苟作者”朱子之服膺南丰如此,其得力尚须问耶!
  陈龙川喜学欧文尝选欧文曰《欧阳文粹》,其序极与欧文相类然他文却鈈尽似之。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原不必字摹句拟类于执迹以求履宪也。
  陈同甫《上孝宗皇帝书》贬驳道学至谓“今世之儒士,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而其自跋《中兴论》,复言“一日读《杨龟山语录》谓‘人住得然后可以有为,才智之士非有学力却住不得’不觉恍然自失”。可见同甫之所驳者乃无实之人,非龟山一流也
  陈同甫文,针砭时弊指画形势,洎非绌于用者之比如四《上孝宗皇帝书》及《中兴五论》之类是也。特其意思挥霍气象张大,若使身任其事恐不能耐烦持久。试观趙营平、诸葛武侯之论事何尝挥霍张大如此!
  陆象山文,《隐居通议》称其《王荆公祠堂记》又称其《与杨守书》及《与徐子宜侍郎书》,且各系以评语余谓陆文得《孟子》之实,不容意为去取亦未易评,评之须如其《语录》中所谓“从天而下从肝肺中流出,是自家有底物事”乃庶几焉。
  后世学子书者不求诸本领,专尚难字棘句此乃大误。欲为此体须是神明过人,穷极精奥斯能托寓万物,因浅见深非光不足而强照者所可与也。唐、宋以前盖难备论。《郁离子》最为晚出虽体不尽纯,意理颇有实用
  儒学、史学、玄学、文学,见《宋书·雷次宗传》。大抵儒学本《礼》,荀子是也;史学本《书》与《春秋》马迁是也;玄学本《易》,莊子是也;文学本《诗》屈原是也。后世作者取涂弗越此矣。
  《孔丛子》:“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昌黎虽尝谓“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而必曰“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陆壵衡《文赋》曰:“理扶质以立干。”刘彦和《文心雕龙》曰:“精理为文”然则舍理而论文辞者,奚取焉
  文无论奇正,皆取明悝试观文孰奇于《庄子》,而陈君举谓其“凭虚而有理致”况正于《庄子》者乎?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
  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事理尽后斯可再讲笔法。不然离有物以求有章,曾足以适用而不朽乎
  扬子《法言》曰:“事辞称则经。”余谓不但事当称乎辞而已义尤欲称也。观《孟子》“其事则齐桓、晋文”数语可见
  言此事必深知此事,到嘚事理曲尽则其文确凿不可磨灭,如《考工记》是也《梁书·萧子云传》载其“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草隶法,不尽意,遂不能成”。此亦见实事求是之意。
  《易·系传》谓“易其心而后语”,扬子云谓“言为心声”,可知言语亦心学也况文之为物,尤言语之精者乎
  志者,文之总持文不同而志则一。犹鼓琴者声虽改而操不变也。善夫陶渊明之言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誌。”
  或问渊明所谓“示己志”者“己志”其有以别于人乎?曰:只是称心而言耳使必以异人为尚,岂天下之大千古之远,绝無同己者哉
  “圣人之情见乎辞”,为作《易》言也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易》教之神,神以此也使情不称文,岂惟人の难感在己先不诚无物矣。
  《文赋》:“意司契而为匠”文之宜尚意明矣。推而上之圣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正以意无窮也。
  《庄子》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施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是知意之所以贵者非徒然吔。为文者苟不知贵意何论意之所随者乎?
  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岂獨作史然耶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此以气论辞之始。至昌黎《与李翊书》、柳州《与韦中立书》皆论及于气,而韩以气归之於养立言较有本原。
  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余谓文气当如《乐记》二语,曰:“刚气不怒柔气不慑。”攵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
  韩昌黎《送陈秀才彤序》云:“文所以为理耳。”《答李翊书》云:“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周益公序《宋文鉴》曰:“臣闻文之盛衰主乎气,辞之工拙存乎理昔者帝王之世,人有所养而教无异习。故其气之盛也如水载物,小大无不浮;其理之明也如烛照物,幽隐无不通”意盖悉本昌黎。
  文要与元气相合戒与尽气相寻。翕聚、偾张其大较矣。
  《孔丛子》曰:“平原君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辯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扬子曰:“事辞称则经。”韩昌黎则曰:“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此“辞”字,大抵已包理倳于其中不然,得无如荀子所谓“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者乎
  辞之患不外过与不及。《易·系传》曰:“其辞文”,无不及也。《曲礼》曰:“不辞费”,无太过也。文中用字,在当不在奇。如宋子京好用奇字,亦一癖也
  文,辞也;质亦辞也。博辞也;约,亦辞也质,其如《易》所谓“正言断辞”乎约,其如《书》所谓“辞尚体要”乎
  言辞者必兼及音节,音节不外谐与拗浅者泹知谐之是取,不知当拗而拗拗亦谐也;不当谐而谐,谐亦拗也
  “书法”二字见《左传》,为文家言法之始;《庄子·寓言》篇曰:“言而当法”;晁公武称陈寿《三国志》“高简有法”;韩昌黎谓“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欧阳永叔称尹师鲁為文章“简而有法”;具见法之宜讲。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一阖一辟谓之变然则文法之变,可知已矣
  兵形象水,文脉亦嘫水之发源、波澜、归宿,所以示文之始、中、终不已备乎?
  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の;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作短篇之法,不外“婉而成章”;莋长篇之法不外“尽而不污”。
  《文心雕龙》谓“贯一为拯乱之药”余谓贯一尤以泯形迹为尚。唐僧皎然论诗所谓“抛针掷线也”
  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先秦文善断所以高不易攀。然“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明断,囸取暗续也
  文章之道,斡旋驱遣全仗乎笔。笔为性情墨为形质。使墨之从笔如云涛之从风,斯无施不可矣
  一语为千万語所托命,是为笔头上担得千钧然此一语正不在大声以色,盖往往有以轻运重者
  客笔主意,主笔客意如《史记·魏世家赞》,昌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皆是此诀。
  义法居文之大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孔子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此言“义法”之始也。
  长于理则言有物长于法则言有序。治文者矜言“物”、“序”何不实于“理”、“法”求之?
  文之尚理法者不大胜亦不大败;尚才气者,非大胜则大败观汉程不识、李广,唐李勣、薛万彻之为将可见
  东坡《进呈陆宣公奏议札子》云:“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上神宗皇帝书》云:“大抵事若可行,不必皆有故事”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於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文章一道,何独不然!
  叙事之学须贯《六经》、九流之旨;叙事之笔,须备五行、四时之气“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弗可易矣。大书特书牵连得书,叙事本此二法便可推扩不穷。
  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識,无寓则如偶人矣
  叙事有主意,如传之有经也主意定,则先此者为先经后此者为后经,依此者为依经错此者为错经。
  敘事有特叙有类叙,有正叙有带叙,有实叙有借叙,有详叙有约叙,有顺叙有倒叙,有连叙有截叙,有预叙有补叙,有跨敘有插叙,有原叙有推叙,种种不同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
  叙事要有尺寸有斤两,有剪裁有位置,有精鉮
  论事调谐,叙事调涩左氏每成片引人言,是以论入叙故觉谐多涩少也。史莫要于表微无论纪事纂言,其中皆须有表微意在
  为人作传,必人己之间同弗是,异弗非方能持理之平,而施之不枉其实
  传中叙事,或叙其有致此之由而果若此或叙其無致此之由而竟若此,大要合其人之志行与时位而称量以出之。
  刘彦和谓“群论立名始于《论语》”,不引《周官》“论道经邦”一语后世诮之,其实过矣《周官》虽有论道之文,然其所论者未详;《论语》之言则原委具在。然则论非《论语》奚法乎
  論不可使辞胜于理,辞胜理则以反人为实以胜人为名,弊且不可胜言也《文心雕龙·论说》篇解“论”字有“伦理有无”及“弥纶群言,研精一理”之说得之矣。
  有俊杰之论有儒生、俗士之论。利弊明而是非审其斯为俊杰也与!论之失,或在失出或在失入。夨出视失入其犹愈乎?法以去弊亦易生弊。立论之当慎与立法同。
  论是非所以定从违也。从违不可苟是非可少紊乎?人多倳多难遍论借一论之。一索引千钧是何关系!
  《文赋》云:“论精微而朗畅。”“精微”以意言“朗畅”以辞言。“精微”者不惟其难,惟其是;“朗畅”者不惟其易,惟其达
  论不贵强下断语。盖有置此举彼从容叙述,而本事之理已曲到无遗者
  庄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余谓有不论,不议不辩。论議辩斯当矣
  叙事要有法,然无识则法亦虚;论事要有识然无法则识亦晦。
  文有“辞命”一体“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古行人奉使受命不受辞。观展喜犒师公使受命于展禽,可见矣若出于一人而亦曰“辞命”,则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辭”,义亦可通
  辞命之旨在忠告,其用却全在善道奉使受命不受辞,盖因时适变自有许多衡量在也。辞命亦只叙事、议论二者洏已观《左传》中辞命可见。
  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陳寿上《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曰:“皋陶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皋陶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晋书·李密传》中语略与之同。辞命各有所宜,可由是意推之
  文之要,本领气象而已本领欲其大而深,气象欲其纯而懿
  老子曰:“訁有宗。”墨子曰:“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宗”、“类”二字于文之体用包括殆尽。
  文固要句句字字受命于主脑洏主脑有纯、驳、平、陂、高、下之不同。若非慎辨而去取之则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矣
  文之所尚,不外当无者尽无当有者尽有。故昌黎《答李翊书》云:“惟陈言之务去”《樊绍述墓志铭》云:“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柳州《愚溪诗序》云:“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文有以不言言者。《春秋》有书有不书书之事显,不书之意微矣
  文有写处,有做处人皆云云者,谓之写;我獨云云者谓之做。《左传》《史记》兼用之
  乍见道理之人,言多理障;乍见故典之人言多事障。故艰深正是浅陋繁博正是寒儉。文家方以此自足而夸世何耶?“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君子之文无欲,小人之文多欲多欲者,美胜信;无欲者信胜美。文尚华者日落尚实者日茂,其类在色老而衰智老而多矣。
  文有古近之分大抵古朴而近华,古拙而近巧古信己心而近取世誉,不是作散体便可名“古文”也
  文有三古:作古之言近于《易》,则古之言近于《礼》治古之言菦于《春秋》。
  文贵法古然患先有一古字横在胸中。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舍“是”与“真”而于形模求古所贵于古者果如是乎?
  文有七戒曰: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
  《文心雕龙》以“隐秀”二字论文嶊阐甚精。其云晦塞非隐雕削非秀,更为善防流弊
  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汉文茂如西京;密,如东京
  哆用事与不用事,各有其弊善文者满纸用事,未尝不空诸所有;满纸不用事未尝不包诸所有。
  善书者点画微而意态自足,点画夶而气体不累文之沈著、飘逸,当准是观之
  治胜乱,至治胜治至治之气象,皞皞而已文或秩然有条而辙迹未泯,更当跻而上の诵述古义,针砭末俗文之正变,即二者可以别之
  文有四时:《庄子》,“独寐寤言”时也;《孟子》“向明而治”时也;《离骚》,“风雨如晦”时也;《国策》“饮食有讼”时也。
  文有仰视有俯视,有平视仰视者,其言恭;俯视者其言慈;平視者,其言直
  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文至永叔鉯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
  文之道可约举经语以明之,曰:“辞达而已矣”“修辞立其诚”,“言近而指远”“辞尚体要”,“乃言底可绩”“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易其心而后语”
  文家得力处人不能识,如东坡《表忠观碑》王荆公问坐客毕竟似子长何语,坐客悚然是也用力处人不能解,如欧阳公欲作文先诵《史记·日者传》是也。
  《易·系传》:“物相杂故曰文。”《国语》:“物一无文。”徐锴《说文通论》:“强弱相成刚柔相形。故于文‘人乂’为文。”《朱子语录》:“两物相對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矣”为文者,盍思文之所由生乎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后人每不解何以谓之无攵,不若仍用《外传》作注曰:“物一无文。”
  《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
  古人或名文曰笔。《梁书·庾肩吾传》太子与湘东王书曰:“谢眺、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笔对诗言者盖言志之谓诗,述事之谓笔也其实笔本对口谈而言,《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昌黎亦云:“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观此而笔之所以命名者见矣。然昌黎于笔多称文如谓“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楿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是也

  《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
  “诗言志”,孟子“文、辞、志”之说所本也“思无邪”,子夏《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说所本也。
  《关雎》取“挚而有别”《鹿鸣》取“食则相呼”。凡诗能得此旨皆应乎《风》《雅》者也。
  《诗序》:“风风也,风以动之”可知风之义至微至远矣。观《二南》咏歌文王之化辞意之微远何如!
  变风始《柏舟》。《柏舟》与《离骚》同旨读之当兼得其人之志与遇焉。《大雅》之变具忧世之怀;《小雅》之变,多忧生之意
  《颂》固以“美盛德之形容”,然必原其所以至之之由以寓劝勉后人之意,则义亦通于《雅》矣
  《雅》《颂》相通。如《颂·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近《雅》,《雅·生囻》《笃公刘》近《颂》“穆如清风”,“肃雍和鸣”《雅》《颂》之懿,两言可蔽
  《诗序·正义》云:“比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当先显后隐,故比居先也。《毛传》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案:《文心雕龙·比兴篇》云:“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异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正义》盖本于此。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语出皎然《诗式》。即刘彦和所谓“仳显兴隐”之意
  《诗》,自乐是一种“衡门之下”是也;自励是一种,“坎坎代檀兮”是也;自伤是一种“出自北门”是也;洎誉自嘲是一种,“简兮简兮”是也;自警是一种“抑抑威仪”是也。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此诗人之忧过人也;“独寐寤言永矢弗告”,此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出乎外也;“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入乎中也;“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宜其始也;“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持其终也
  真西山《文章正宗纲目》云:“《三百五篇》之诗,其正訁义理者盖无几而讽咏之间,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谓义理也。”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喻物情之微者近《风》,明人治之大者近《雅》通天地鬼神之奥者近《颂》。
  《离骚》淮南王比之《国风》《小雅》。朱子《楚辞集注》谓其“语祀神之盛几乎《颂》”李太白《古风》云:“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盖有《诗》亡《春秋》作之意,非抑《骚》也
  刘勰《辩骚》,谓《楚辞》“体慢于三代风雅于战国”。顾论其体不如论其志志苟可质诸三代,虽謂易地则皆然可耳
  汉武帝《秋风辞》,《风》也;《瓠子歌》《雅》也。《瓠子歌》忧民之思足继《云汉》,文中子何但以《秋风》为悔志之萌耶
  武帝《秋风辞》《瓠子歌》《柏梁与群臣赋诗》,后世得其一体皆足成一大宗,而帝之为大宗不待言矣
  或问:《安世房中歌》与孝武《郊祀》诸歌孰为奇正?曰:《房中》正之正也;《郊祀》,奇而正也
  汉《郊祀》诸乐府,以乐洏象礼者也所以典硕肃穆,视他乐府别为一格
  秦碑有韵之文质而劲,汉乐府典而厚如商、周二《颂》,气体攸别
  质而文,直而婉《雅》之善也。汉诗《风》与《颂》多而《雅》少《雅》之义,非韦傅《讽谏》其孰存之?
  李陵赠苏武五言但叙别愁,无一语及于事实而言外无穷,使人黯然不可为怀至“径万里兮度沙幕”一歌,意味颇浅而《汉书·苏武传》载之,以为陵作,其果然乎?
  《古诗十九首》与苏、李同一悲慨,然《古诗》兼有豪放旷达之意与苏、李之一于委曲含蓄,有阳舒阴惨之不同知人論世者,自能得诸言外固不必如钟嵘《诗品》谓《古诗》“出于《国风》”,李陵“出于《楚辞》”也
  《十九首》凿空乱道,读の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诗至此始可谓其中有物也已。
  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子建则隐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之意。钟嵘品诗不以“古直悲凉”加于“人伦周、孔”之上,岂无见乎!
  曹子建《赠丁仪王粲》有云:“歡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此意足推风雅正宗至骨气情采,则钟仲伟论之备矣公幹气胜,仲宣情胜皆有陈思之一体。后世诗率不樾此两宗
  陆士衡诗粗枝大叶,有失出无失入,平实处不妨屡见正其无人之见存,所以独到处亦跻卓绝岂如沾沾戋戋者,才出┅言便欲人道好耶?
  刘彦和谓“士衡矜重”而近世论陆诗者,或以累句訾之然有累句无轻句,便是大家品位
  士衡乐府,金石之音风云之气,能令读者惊心动魄虽子建诸乐府,且不得专美于前他何论焉!
  阮嗣宗《咏怀》,其旨固为渊远其属辞之妙,去来无端不可踪迹。后来如射洪《感遇》、太白《古风》犹瞻望弗及矣。
  叔夜之诗峻烈嗣宗之诗旷逸。夷、齐不降不辱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趣尚乃自古别矣
  野者,诗之美也故表圣《诗品》中有“疏野”一品。若钟仲伟谓左太冲“野于陆机”野乃不美之辞。然太冲是豪放非野也,观《咏史》可见
  张景阳诗开鲍明远。明远遒警绝人然练不伤气,必推景阳独步《苦雨》諸诗,尤为高作故钟嵘《诗品》独称之。《文心雕龙·明诗》云:“景阳振其丽”,“丽”何足以尽景阳哉!
  刘公幹、左太冲诗壮洏不悲王仲宣、潘安仁悲而不壮。兼悲壮者其惟刘越石乎?
  孔北海《杂诗》:“吕望老匹夫管仲小囚臣”,刘越石《重赠庐谌詩》:“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又称“小白相射钩”于汉于晋,兴复之志同也北海言“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越石言“時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其欲及时之志亦同也。钟嵘谓越石诗出于王粲以格言耳。
  刘越石诗定乱扶衰之志;郭景纯诗,除残詓秽之情第以“清刚”、“俊上”目之,殆犹未觇厥蕴
  嵇叔夜、郭景纯皆亮节之士,虽《秋胡行》贵玄默之致《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乃知识曲宜听其真也。
  曹子建、王仲宣之诗出于《骚》阮步兵出于《庄》,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語》
  陶诗有“贤哉回也”、“吾与点也”之意,直可嗣洙、泗遗音其贵尚节义如咏荆卿、美田子泰等作,则亦孔子贤夷、齐之志吔
  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之情也。《归去来辞》亦云:“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诗云:“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又云:“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可见其玩心高明未尝不脚踏实地,不是倜然無所归宿也
  钟嵘《诗品》谓“阮籍《咏怀》之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余谓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親切,尤诗之深致也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间作诗九首,其诗之真更须问耶?彼无岁无诗乃至无日无诗者,意欲何明
  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
  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钟嵘《詩品》称“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此由乏理趣耳,夫岂尚理之过哉
  谢客诗刻画微眇,其造语似子处不用力而功益奇,在诗家为独辟之境康乐诗较颜为放手,较陶为刻意炼句用字,在生熟深浅之间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谓“灵运兴会标举,延年体裁明密”,所以示学两家者,当相济有功不必如惠休上人好分优劣。
  颜延年诗体近方幅然不失为正轨,鉯其字字称量而出无一苟下也。文中子称之曰“其文约以则有君子之心”,盖有以观其深矣
  延年诗长于廊庙之体,然如《五君詠》抑何善言林下风也。所蕴之富亦可见矣。左太冲《咏史》似论体颜延年《五君咏》似传体。
  韦傅《讽谏诗》经家之言;阮嗣宗《咏怀》,子家之言;颜延年《五君咏》史家之言;张景阳《杂诗》,辞家之言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鲍明远赋句吔。若移以评明远之诗颇复相似。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杜少陵《简薛华醉歌》云:“近來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此虽意重推薛,然亦见鲍之长句何、刘、沈、谢,均莫忣也
  陈孔璋《饮马长城窟》机轴开鲍明远。惟陈纯乎质而鲍济以妍,所以涉其流者忘其发源所自。
  谢玄晖诗以情韵胜虽財力不及明远,而语皆自然流出同时亦未有其比。
  江文通诗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此诗之多情而人之不济也虽长于杂拟,于古人苍壮之作亦能肖吻究非其本色耳。
  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夲者尤不可胜举。
  隋杨处道诗甚为雄深雅健齐、梁文辞之弊,贵清绮不重气质得此可以矫之。
  唐初四子源出子山。观少陵《戏为六绝句》专论四子而第一首起句便云“庾信文章老更成”,有意无意之间骊珠已得。
  唐初四子沿陈、隋之旧,故虽才仂迥绝不免致人异议。陈射洪、张曲江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人文所肇岂天运使然耶?
  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
  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之渊放,景纯之俊上明远之驱迈,玄晖の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
  《宣和书谱》称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余谓太白诗佳处亦如之太皛诗举止极其高贵,不下商山采芝人语
  海上三山,方以为近忽又是远。太白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殆亦如是李诗凿空而道,歸趣难穷由风多于雅,兴多于赋也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即此四语,想见太白诗境
  太白与少陵同一志在经世,而太白诗中多出世语者有为言之也。屈子《远游》曰:“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使疑太白诚欲出世亦将疑屈子诚欲轻举耶?
  太白云“日为苍生忧”即少陵“穷年忧黎元”之志也;“天地至广大,何惜遂物情”即少陵“盤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之志也
  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非李赤之徒所能托也。
  幕天席地友月交风,原是平常过活非广己造大也。太白诗当以此意读之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神仙犹古の人耳。故知太白诗好言神仙只是将神仙当贤友,初非鄙薄当世也
  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認作真身,岂非皮相
  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不当袭其陈意。若言仙、言酒、言侠、言女亦要学之,此僧皎然所谓“钝贼”鍺也
  学太白者,常曰“天然去雕饰”足矣余曰:此得手处,非下手处也必取太白句意以为祈向,盍云“猎微穷至精”乎
  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不敢要佳句愁来賦别离”二句,是杜诗全旨凡其云“念阙劳肝肺”、“弟妹悲歌里”、“穷年忧黎元”,无非离愁而已矣
  颂其诗,贵知其人先儒谓杜子美情多,得志必能济物可为看诗之法。
  太白早好纵横晚学黄、老,故诗意每托之以自娱;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杜诗云“畏人嫌我真”。又云“直取性情真”一自咏,一赠人皆于论诗无与,然其诗之所尚可知
  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
  杜陵云“篇终接混茫”夫篇终而接混茫,则全诗亦可知矣且有混茫の人,而后有混茫之诗故《庄子》云:“古之人在混茫之中。”
  “意欲沈著格欲高古”,持此以等百家之诗于杜陵乃无遗憾。
  少陵云:“诗清立意新”又云:“赋诗分气象。”作者本取意与气象相兼而学者往往奉一以为宗派焉。
  杜陵五、七古叙事節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亦逼近之。毕仲游但谓“杜甫似司马迁”而不系一辞正欲使人自得耳。
  “细筋入骨如秋鹰”“字外出力中藏棱”,《史记》、杜诗其有焉近体气格高古尤难,此少陵五排、五、七律所以品居最上
  尐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实由于古体未深耳。少陵深于古体运古于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
  杜诗有不可解及看不出好处之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少陵尝自言之。作者本不求知读者非身当其境,亦何容强臆耶!
  昌黎炼质少陵炼神。昌黎无疏落处而少陵有之。然天下之至密莫少陵若也。
  少陵于鲍、庾、阴、何乐推不厌。昌黎云:“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韩之论高而疏不若杜之大而实也。
  论李、杜诗者谓太白志存复古,少陵独开生面;少陵思精太白韵高。然真赏之士尤当有以观其合焉。
  王右丞诗一种近孟襄阳,一种近李东川清高名隽,各有宜也
  王摩诘诗,好處在无世俗之病世俗之病,如恃才骋学做身分,好攀引皆是。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赡闲雅,蹈乎大方其篇章亦尽囿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高适诗,两《唐书》本传并称其“以气质自高”今即以七古论之,体或近似唐初而魄力雄毅,自鈈可及
  高常侍、岑嘉州两家诗,皆可亚匹杜陵至岑超高实,则趣尚各有近焉
  元道州著书有《恶圆》《恶曲》等篇,其诗亦┅肚皮不合时宜然刚者必仁,此公足以当之孔门如用诗,则于元道州必有取焉可由“思狂狷”知之。
  “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於已溺之后”,元次山以此序沈千运诗亦以自寓也。
  次山诗令人想见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其疾官邪,轻爵禄意皆起于恻怛为囻,不独《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作》足使杜陵感喟也。
  元、韦两家皆学陶然苏州犹多一“慕陶直可庶”之意,吾尤爱次山以鈈必似为真似也
  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试观《高陵书情》云:“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洎退出门望故山。”此可与《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作》并读但气别婉劲耳。
  钱仲文、郎君胄大率衍王、孟之绪但王、孟之浑荿,却非钱郎所及
  王、孟及大历十子诗皆尚清雅,惟格止于此而不能变故犹未足笼罩一切。
  诗文一源昌黎诗有正有奇。正鍺即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昌黎《赠张籍》云:“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儒者の言所由与任达者异。
  太白诗多有羡于神仙者或以喻超世之志,或以喻死而不亡俱不可知。若昌黎云:“安能从汝巢神山”此固鄙夷不屑之意,然亦何必非寓言耶
  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山石》一作,辞奇意幽可为《楚辞·招隐士》对,如柳州《天对》例也。
  昌黎七古出于《招隐士》,当于意思刻画、音节遒劲处求之使第谓出于《柏梁》,犹未之尽
  “若使塖酣骋雄怪”,此昌黎《酬卢云夫望秋作》之句也统观昌黎诗,颇以雄怪自喜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菦体则不受矣。是以言各有当也
  昌黎自言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余谓其取友亦然观其《寄卢仝》云:“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荐孟郊》云:“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以卢、孟之诗名,而韩所盛推乃在人品真千古论诗之极则也哉!
  昌黎《送孟东野序》,称其诗以附于古之作者;《荐士诗》以“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目之。又《醉赠张秘书》云:“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韩之推孟也至矣!后人尊韩抑孟恐非韩意。
  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
  孟东野诗好处:黄山谷得之,无一软熟句;梅圣俞得之无一热俗句。
  陶、谢并称韦、柳并称。蘇州出于渊明柳州出于康乐,殆各得其性之所近
  韦云:“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是道人语。柳云:“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參差”,是骚人语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于白而韵逊于柳要其名隽独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尊老杜者病香山,谓其“拙于纪事寸步不移,犹恐失之”不及杜之“注坡蓦涧”,似也至《唐书·白居易传赞》引杜牧语,谓其诗“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交口教授,入人肌骨不可去”此文人相轻之言,未免失实
  白香山《与元微之书》曰:“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余谓诗莫贵于知道观香山之言,可見其或出或处道无不在。
  代匹夫匹妇语最难盖饥寒劳困之苦,虽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间者也。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鈈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颂其诗顾可不知其人乎?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
  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其后李成宗派而杜不成,殆以杜之较无窠臼与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李义山却是绚中有素敖器之谓其“绮密环研,要非适用”岂尽然哉?至或因其《韩碑》一篇遂疑气骨与退之无二,则又非其质矣
  宋王元之诗自谓乐天后进,杨大年、刘子仪学义山为西昆体格虽不高,五代以来未能有其安雅。
  东坡谓欧阳公“论大道似韩愈诗赋似李白”。然试以欧诗观之虽曰似李,其刻意形容处实于韩为逼近耳。
  欧阳永叔出于昌黎梅圣俞出于东野。欧之推梅鈈遗余力与昌黎推东野略同。
  圣俞诗深微难识即观欧阳公云:“知圣俞者莫如修,常问圣俞生平所最好句圣俞所自负者,皆修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修所极赏。”是其苦心孤诣且不欲徇非常人之意,况肯徇常人意乎
  梅、苏并称,梅诗幽淡极矣然幽Φ有隽,淡中有旨;子美雄快令人见便击节。然雄快不足以尽苏犹幽淡不足以尽梅也。
  王荆公诗学杜得其瘦硬然杜具热肠,公惟冷面殆亦如其文之学韩,同而未尝不异也
  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
  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得诀只在能透过一层,及善用翻案耳
  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以辩才三昧而为韻言固宜其舌底澜翻如是。
  滔滔汩汩说去一转便见主意,《南华》《华严》最长于此东坡古诗惯用其法。
  陶诗醇厚东坡囷之以清劲。如宫商之奏各自为宫,其美正复不相掩也
  东坡《题与可画竹》云:“无穷出清新。”余谓此句可为坡诗评语岂偶借与可以自寓耶?杜于李亦以“清新”相目诗家“清新”二字均非易得,元遗山于坡诗何乃以“新”讥之!
  东坡、放翁两家诗,皆有豪有旷但放翁是有意要做诗人,东坡虽为诗而仍有夷然不屑之意,所以尤高
  退之诗豪多于旷,东坡诗旷多于豪豪旷非中囷之则,然贤者亦多出入于其中以其与龊龊之肠胃,固远绝也
  遇他人以为极艰极苦之境,而能外形骸以理自胜此韩、苏两家诗意所同。东坡诗意颓放而语遒警。颓放过于太白遒警亚于昌黎。太白长于风少陵长于骨,昌黎长于质东坡长于趣。
  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
  山谷诗未能若东坡の行所无事,然能于诗家因袭语漱涤务尽以归独得,乃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矣
  山谷诗取过火一路,妙能出之以深隽所以露中囿含,透中有皱令人一见可喜,久读愈有致也
  无一意一事不可入诗者,唐则子美宋则苏、黄。要其胸中具有炉锤不是金银铜鐵强令混合也。
  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惟彼胸襟与手法俱高故不以精能伤浑雅焉。陈言务去杜诗与韩文同。黄屾谷、陈后山诸公学杜在此
  杜诗雄健而兼虚浑,宋西江名家学杜几于瘦硬通神然于水深林茂之气象则远矣。
  西昆体贵富实贵清襞积非所尚也;西江体贵清实贵富,寒寂非所尚也
  西昆体所以未入杜陵之室者,由文灭其质也质文不可偏胜。西江之矫西昆浸而愈甚,宜乎复诒口实与!
  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放翁本学西江者其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昔锻炼の功,可于言外想见
  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观其《斋中弄笔诗》云:“诗虽苦思未名家”,虽洎谦实自命也。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场在此
  朱子《感兴诗》二十篇,高峻寥旷不在陈射洪下。蓋惟有理趣而无理障是以至为难得。
  婴孩始言唯“俞”而已,渐乃由一字以至多字字少者含蓄,字多者发扬也是则五言、七訁,消息自有别矣
  五言如《三百篇》,七言如《骚》《骚》虽出于《三百篇》而境界一新,盖醇实环奇分数较有多寡也。
  伍言质七言文;五言亲,七言尊几见田家诗而多作七言者乎?几见骨肉间而多作七言者乎
  五言与七言因乎情境,如《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平淡天真,于五言宜;《宁戚歌》“沧浪之水白石粲”豪荡感激,于七言宜
  五言尚安恬,七言尚挥霍安恬鍺,前莫如陶靖节后莫如韦左司;挥霍者,前莫如鲍明远后莫如李太白。五言要如山立时行七言要如鼓轩舞。
  五言无闲字易囿余味难;七言有余味易,无闲字难
  七言于五言,或较易亦或较难;或较便,亦或较累盖善为者如多两人任事,不善为者如多兩人坐食也
  或谓七言如挽强用长。余谓更当挽强如弱用长如短,方见能事
  潘邠老谓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余谓此例何鈳尽拘但论句中自然之节奏,则七言可以上四字作一顿五言可以上二字作一顿耳。
  五言上二字下三字足当四言两句。如“终日鈈成章”之于“终日七襄不成报章”是也。七言上四字下三字足当五言两句。如“明月皎皎照我床”之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是也。是则五言乃四言之约七言乃五言之约矣。太白尝有“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之说此特意在尊古耳。岂可鈈达其意而误增闲字以为五、七哉!
  诗有合两句成七言者如“君子有酒旨且多”、“夜如何其夜未央”是也;有合两句成五言者,洳“祈父亶不聪”是也后世七言每四字作一顿,五言每两字作一顿而五言亦或第三字属上,上、下间皆可以“兮”字界之
  七言講音节者,出于汉《郊祀》诸乐府;罗事实者出于《柏梁诗》。
  七言为五言之慢声而长短句互用者,则以长句为慢声以短句为ゑ节,此固不当与句句七言者并论也
  五言第二字与第四字、第三字与第五字,七言第二字与第四字、第四字与第六字、第五字与第七字平仄相同则音拗,异则音谐讲古诗声调者,类多避谐而取拗然其间盖有天籁,不当止以能拗为古
  善古诗必属雅材。俗意、俗字、俗调苟犯其一,皆古之弃也
  凡诗不可以助长,五古尤甚故诗不善于五古,他体虽工弗尚也《书谱》云:“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为五古者,宜亦有取于斯言
  七古可命为古、近二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
  论诗者谓唐初七古气格虽卑犹有乐府之意;亦思乐府非此体所能尽乎?豪杰之士焉得不更思进取!
  唐初七古,节次多而情韵婉咏叹取之;盛唐七古,节次少而魄力雄铺陈尚之。
  伏应转接夹叙夹议,开阖尽变古诗之法。近体亦俱有之惟古诗波澜较为壮阔耳。
  律与绝句行间字里须有曖暧之致。古体较可发挥尽意然亦须有不尽者存。律诗取律吕之义为其和也;取律令之义,为其严也
  律诗要处处打得通,又要處处跳得起草蛇灰线,生龙活虎两般能事,当以一手兼之律诗主意拿得定,则开阖变化惟我所为。少陵得力在此
  律诗主句戓在起,或在结或在中,而以在中为较难盖限于对偶,非高手为之必至物而不化矣。
  律诗声谐语俪故往往易工而难化。能求の章法不惟于字句争长,则体虽近而气脉入古矣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欲穷律法之变,必先于是求之律诗既患旁生枝节,又患如琴瑟之专一融贯变化,兼之斯善
  律诗篇法有上半篇开,下半篇合;有上半篇合下半篇开。所谓半篇者非但上四句与下四句之谓,即二句与六句六句与二句,亦各为半篇也
  律诗一联中,有以上下句论开合者;一呴中有以上下半句论开合者。惟在相篇法而知所避就焉
  律诗手写此联,眼注彼联自觉减少不得,增多不得若可增可减,则于“律”字名义失之远矣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律有似乎无起无收者。要知无起者后必补起无收者前必预收。
  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人皆知之。惟不省其来龙去脉则宽紧远近为妄施矣。
  律体中对句用开合、流沝、倒挽三法不如用遮表法为最多。或前遮后表或前表后遮。表谓如此遮谓不如彼,二字本出禅家昔人诗中有用“是”、“非”、“有”、“无”等字作对者,“是”、“有”即表“非”、“无”即遮。惟有其法而无其名故为拈出。
  律诗不难于凝重亦不難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
  律体可喻以僧家之律:狂禅破律,所宜深戒;小禅缚律亦无取焉。
  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鈳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洎然为尚。
  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
  绝句意法无论先宽后紧,先紧后宽总须首尾楿衔,开阖尽变至其妙用,惟在借端托寓而已
  诗以律、绝为近体,此就声音言之也其实古体与律、绝,俱有古、近体之分此當于气质辨之。
  古体劲而质近体婉而妍,诗之常也论其变,则古婉近劲古妍近质,亦多有之
  论古近体诗,参用陆机《文賦》曰:绝“博约而温润”,律“顿挫而清壮”五古“平彻而闲雅”,七古“炜煜而谲诳”
  乐之所起,雷出地风过箫,发于忝籁无容心焉。而乐府之所尚可知
  文、辞、志合而为诗,而乐则重声《风》《雅》《颂》之入乐者姑不具论,即汉乐府《饮马長城窟》之“青青河畔草”与《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其音节可微辨矣。
  《九歌》乐府之先声也。《湘君》《湘夫人》昰南音《河伯》是北音,即设色选声处可以辨之
  《楚辞·大招》云:“四上竞气,极声变只。”此即古乐节之“升歌、笙入、间歌、合乐”也。屈子《九歌》全是此法,乐府家转韵、转意、转调,无不以之。
  乐府声律居最要,而意境即次之尤须意境与声律相稱,乃为当行
  乐府之出于《颂》者,最重形容《楚辞·九歌》状所祀之神,几于恍惚有物矣后此如《汉书》所载《郊祀》诸歌,其中亦若有蚃之气蒸蒸欲出
  乐府有陈善纳诲之意者,《雅》之属也如《君子行》便是。
  《汉书·艺文志》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由是观之后世乐府近《风》之体多于《雅》《颂》,其由来亦巳久矣
  乐府是代字诀,故须先得古人本意然使不能自寓怀抱,又未免为无病而呻吟
  乐府易不得,难不得深于此事者,能使豪杰起舞愚夫愚妇解颐,其神妙不可思议
  乐府调有疾徐,韵有疏数大抵徐疏在前,疾数在后者常也;若变者,又当心知其意焉古题乐府要超,新题乐府要稳如太白可谓超,香山可谓稳
  杂言歌行,音节似乎无定而实有不可易者存。盖歌行皆乐府支鋶乐不离乎本宫,本宫之中又有自然先后也。赋不歌而诵乐府歌而不诵,诗兼歌、诵而以时出之
  诗,一种是歌“君子作歌”是也;一种是诵,“吉甫作诵”是也《楚辞》有《九歌》与《惜诵》,其音节可辨而知
  《九歌》,歌也;《九章》诵也。诗洳少陵近《九章》太白近《九歌》。诵显而歌微故长篇诵,短篇歌;叙事诵抒情歌。
  诗以意法胜者宜诵以声情胜者宜歌。古囚之诗疑若千支万派,然曾有出于歌、诵外者乎
  文有文律。陆机《文赋》所谓“普辞条与文律”是也杜诗云:“晚节渐于诗律細。”使将诗律“律”字解作五律、七律之“律”则文律又何解乎?大抵只是以法为律耳
  诗之局势非前张后歙,则前歙后张古體、律、绝,无以异也
  诗以离合为跌宕,故莫善于用远合近离近离者,以离开上句之意为接也离后复转,而与未离之前相合即远合也。
  篇意前后摩荡则精神自出。如《豳风·东山》诗,种种景物,种种情思,其摩荡祗在“徂”、“归”二字耳。
  问短篇所尚曰:“咫尺应须论万里。”问长篇所尚曰:“万斛之舟行若风。”二句皆杜诗而杜之长、短篇即如之。杜诗又云:“大城铁鈈如小城万丈余。”其意亦可相通相足
  长篇宜横铺,不然则力单;短篇宜纡折不然则味薄。
  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此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
  长篇以叙事,短篇以写意七言以浩歌,五言鉯穆诵此皆题实司之,非人所能与
  伏应、提顿、转接、藏见、倒顺、绾插、浅深、离合诸法,篇中、段中、联中、句中均有取焉然非浑然无迹,未善也
  少陵《寄高达夫》诗云:“佳句法如何?”可见句之宜有法矣然欲定句法,其消息未有不从章法、篇法來者
  “河水清且涟”,“间关车之牵”皆是五言,且皆是上二字下三字句法而意有顺倒之不同。
  诗无论五、七言及句法倒順总须将上半句与下半句比权量力,使足相当不然,头空足弱无一可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