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诗吗?峨眉山云放茶园上月, 蒙山 ……茶

求教,峨眉山野生绿茶_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4,518贴子:
求教,峨眉山野生绿茶收藏
妈妈去峨眉山旅游买了几袋茶叶,竹叶青、雪芽都还好,有一种散买的野生绿茶从来没听说过。十几块100g买的,到不是期望捡到漏买到什么好茶叶,比较担心有没有加添加剂是不是天然的东西……茶叶闻起来清甜,入口很苦,后味很甜…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都超出了以前我喝过的茶叶很多,所以喝起来觉得很怪异……求教吧友,有没有知道或喝过这种茶的…这么强烈的口感是茶叶本身的特点吗?
光线原因照片不太清楚很抱歉
这不是茶,花草茶类的
喜欢喝就好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小叶苦丁,和大叶苦丁我都喝过,一个字:苦,两个字很苦,三个字不喜欢
清火有点历害,不能常喝,
不喜欢,也没喝过,还是喜欢喝我们这的茶!
这种包装一般不是特别好的茶
好几年前这茶很火
越苦越有味道 茶就是苦里有甜 甜中带苦啊 !
xiexie 互相学习啊
青山绿水,夏天喝不错。冬天就不要喝了,凉性很大。没事,阔以放心喝的
希望大家多多交流绿茶知识,学习中!!!!!
对就是他,小叶苦丁
楼主 你这是苦丁茶。。。属于木犀科女贞属植物。不是茶
没事的,这是青山绿水茶特有的口感,初次接触它,是要一个过程才能习惯的!
不是茶,是小叶苦丁茶
我从峨眉山下山路上买的野生茶,导游带着去买的500块一斤,绿绿的,泡好了水很好看,淡淡的绿,口感微苦,是小叶苦丁茶吗?他说是峨眉山野生茶呢,请知道的亲给指点一下,谢谢啦!
遇到好买家啦
青山绿水也就是小叶苦丁,芽头非常小,很漂亮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琴茶白居易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琴茶白居易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小题2: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只写“总起总用”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小题2: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分析一二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要联系后面内容,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上作答。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二、三两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尾联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却报国无望的无奈。由此可见一二句总起全诗,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作答时要联系原诗句分析。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应点出诗人思想上矛盾在诗中的具体表现。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但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 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乐天的《 江南谪居十韵 》“壮志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志,俄成出水鳞。葵枝犹向日,蓬断即辞春……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释。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琴茶白居易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琴茶白居易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7017225431288607119559228702136664股票/基金&
蒙山顶上茶
  采茶  蒙顶山  采茶  文/吴春萍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篇人们耳熟能详、咏茶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一联茶诗,以民谚的方式千古流传至今;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中“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反复吟唱,则道尽了蒙顶山悠久独特的茶史,也道出了蒙顶山茶文化芬芳馥郁的内涵。西汉时,祖师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七棵茶树,首开有文字记载以来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传说,这就是古老的雅安八景之一的“蒙顶青山石芽茶” 。  与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齐名的蜀中名山“蒙顶山” ,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据《尚书?禹贡》记载,蒙顶山又以夏禹治水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仙茶”久负盛名而列诸经史,得“天下第一茶”之美誉,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每当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入眼便是那些扑面而来、肆无忌惮深入心底的青绿依然坚韧不拔地屹立在这片茶山,让我心存敬意,难以忘怀。  这次,我们首先去的是蒙顶山焙制贡茶的重地―智矩寺。这座千年古刹处在蒙山半腰。旧县志称:“汉甘露道人所建。宋淳熙时重修。每年于此制造贡茶。” 并且描述它是“云木参覃,岩泉飞洒,极为幽古,中有双矗云表。甘露禅师井中石像供奉于西龛,焙茶之所也。寺中题刻多漫灭,不可复读。” 历代文人墨客有不少描写蒙顶山茶的诗文留存于此,如宋代欧阳修的《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之一》和黄庭坚的《煎茶赋》。而一直让我记忆尤其深刻的却是这个寺庙里面清幽的院落:初夏的暖阳照在寺院的天井里,几个年老的僧人在香烟缭绕中闭着眼睛打坐念经,对佛的那一片虔诚啊,让人肃然动容!  我们继续探访了山上的第二个千年古刹―千佛寺。进得寺庙不二门,首先入眼帘的便是千佛禅院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 。走进去还看见有西天境的对联:“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明是上乘禅”。茶香袅袅,佛法无边,梵音天籁,让人渐渐沉浸于茶、佛、禅的诸多感悟之中……
(责任编辑: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作者:张永立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04年第31期T4版
  日前,在马连道北京仙健茶叶超市内,记者见到了四川三九(蒙山)茶业进出口公司北京销售中心经理赖明先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场如火如荼之时,赖明先生向记者谈起了另一个“奥林匹克盛会”――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将于今年9月19日至25日在四川雅安举行。继杭州、常德、昆明、汉城、杭州、广州、吉隆坡先后举办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雅安接过国际茶文化的奥运火炬,届时,国际茶界奥运圣火将点燃蒙山,四海宾朋在那里焚香祭天,共同打造世界茶文化圣山。
  赖经理是雅安人,对家乡的蒙山一草一木极为熟悉,对蒙山茶更是情有独钟。别看他高高的个子,典型的西北大汉刚毅的面孔,可讲述起蒙山茶的故事,却含有许多的柔情。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登上蒙山顶,见到皇茶园遗址处7棵蒙山茶古茶树时激动得哭了。庄老说:要讲中国茶叶的发展史,离不开蒙山茶;要讲中国名茶的发展,更离不开蒙山茶。这史料上记载的第一个人工种植的茶树,我终于找到了。
开历史先河 创天下仙茶
  与峨眉山遥相对应的蒙山又称蒙顶山,坐落在成都平原西南边缘,隶属雅安。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2000多年前的西汉,一位名叫吴理真的农人就在蒙顶五峰之间的灵异之地,种下了7株茶树,起名为蒙山茶。因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被世人尊为中国的茶祖,并被宋、明朝皇帝两次册封为甘露普惠妙济禅师。
  到了唐朝,蒙山茶的发展进入了高峰阶段。唐朝出现了贡茶制度,当时唐朝有17个郡,40种贡茶中蒙顶黄芽排在了第一位。据说唐玄宗曾送给日本天皇两斤蒙顶黄芽。
  蒙山茶作为贡茶,当时有两种,其中有一种叫作“正贡”,是不喝的,专门进贡京都,为皇帝祭天祭祖之用。这种茶的采制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当时峨眉山、蒙山已形成两大道场,佛事兴盛。蒙山茶的种植、栽培、制作、加工管理,都是由寺庙僧人完成的。由官府订制的贡茶,不能由一般人去摸,被称为仙茶。“正贡”的茶叶,采摘自皇茶园的7棵茶树,由当地官员每年择日带僧人去采摘。12位僧人采摘365片茶叶(代表一年365天),现场烘培、加工、制作出来,装入两银瓶中。当地官员现场监制采摘、加工全过程,然后封铅盖印送到京城。蒙山茶作为贡茶,从唐朝到清末一直没有间断过。
  此外,宋朝建立的以茶易马的茶马司制度也是蒙山茶走出蜀地的一个窗口,现在惟一的茶马司遗址就在蒙山脚下。蒙山是处于川藏线上的第一个要塞,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线路起源就在这里,“康砖”从这里走向西藏。
茗香溢蒙顶 金奖写新篇
  蒙山茶之所以成为历代皇帝的贡品,即使民国时期打破了贡制,连年战乱、茶园荒芜之时也据为四川省主席、西康省主席、军阀政要所有,除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外,还在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茶品的真香本味。海拔1465米、以“古、幽、雅、秀、奇”闻名于世的蒙山,穿过蒙山脚下雅安市的青弋江水,孕育出了蒙山茶独特的品质,鲜高的香韵。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专门谈到,蒙山茶要发展,要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解放后,我国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蒙山茶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开发,从种植到加工制作,研制出一整套科学的流程和精湛的工艺,使蒙山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9年,“蒙顶甘露”被农业部、外贸部代表国务院授予“中国十大名茶”称号,排名位于“西湖龙井”、“碧螺春”之后的第三。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发出号召,发展各地名优茶。自此,蒙山茶再振雄风,产业发展逐步升温,捷报频传。1985年竹叶青和蒙山茶的现代名茶代表峨眉毛峰参加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获金奖;1999年蒙山所在的名山县成为首批国家级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1年蒙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得国家批准,“蒙顶黄芽”、“蒙顶甘露”双双荣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言谈间,记者有幸品尝了赖明先生亲自沏泡的“玉叶长春”、“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三种蒙山茶。据赖先生介绍,“玉叶长春”是他的“家珍”,是采用蒸青工艺制作的明前绿茶。此茶过去一直销往日本,只是今年才在国内出现。其条形紧结,色泽墨绿,冲泡后汤色清淡,口感鲜爽,有淡淡的肉香。“蒙顶甘露”是蒙顶茶中特色产品,一芽一叶初展,品质沉实,内含丰富,冲泡采用上投法,先水后茶,瞬间茶入杯底,茶汤散发花果香,用“色淡香长品自仙”形容它再恰当不过了。
  至于“蒙顶黄芽”,这种小巧的,外形扁直、油润黄亮、香气浓郁、茶汤滋味甘醇的黄茶珍品,为记者平添了一份欣喜。不光因为它曾是贡茶之最,据说当时祭佛祖释迦牟尼用的也是它。此刻,在浓浓的板栗香中,一种飘飘欲仙的另类感觉油然而生!
网站编辑: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字数:(最多1000字)
清雅倩壶 独领风骚――记宜兴市倩壶坊青年
巧手塑就满园春       ――记紫砂壶
品茗雅器 葛盛陶品       蒙山顶上茶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蒙山顶上茶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翻阅1959年中国第一届“十大名茶”评比名单,“蒙顶甘露”是最老到的茶客的谈资和向往。白天的蒙顶山并不险峻壮美,最高峰1456米,山脉低处的茶园和油菜花间杂生长。这平常的景致到了下午16点,茶园被粉白色梨花的融融淡淡笼罩起来,太阳收起热度,从山顶一望,哪里都看不分明。18点已暗得催人离开,通智师傅又赶着多采了一蓬茶树,才出茶园关上了木门。她用塑料袋把锁头仔细包好,“再过半小时雾气来了,这锁一锈就打不开了”。
  记者◎葛维樱&& 摄影◎张雷
  女尼的茶园
  我看见她的时候,她从一个破草帽下面露出黝黑的圆脸和友善的笑,“阿弥陀佛”,手里拎着个脏兮兮的大可乐瓶,里面灌满了凉开水。如果不是身穿灰色袈裟,她看起来就和普通劳动妇女没两样。“采茶制茶结佛报,农禅并举勤修缘。”一幅褪色的对联挂在门框上。她对来人没有好奇心,只是手脚麻利地采摘嫩芽。永兴寺是蒙顶山景区之外的一座古寺,内里的金刚、天王造型古老又有威慑感,守护着寺院里的女尼们。因为当地的宗教协会申报了要建立“女子佛学院”,永兴寺和100亩茶园没有归入蒙顶山旅游景区。水泥公路到永兴寺的岔道上就没有了,再往里走是煤渣碎石路,但是景区的游客们还是经常有人徒步进入,看看古老的“五峰禅院”石牌坊和这些种茶的尼姑。
  海拔800米以上,蒙顶山的茶园都属于蒙顶山公司所有,唯有几千年的永兴寺寺产100亩茶园还归女尼们掌管。因为蒙顶山是西汉年间中国第一次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所以千百年来总有“茶神”供奉。蒙顶山上的茶神是药农吴理真,永兴寺是不动甘露禅师。至于这两者是不是一个人,又到底是什么关系,出家人和“在家人”,没有人深究。“只要是好的就可以了,怎么说没关系。”通智一点也不在乎。
  这里的尼姑不多,这一天下午上山采茶的只几个人,其他都是雇来的邻居们,也都是女人。“四姑,走不走嘛?”茶山坡度陡,喊话的人经常谁也看不见谁,只是低头采茶的时候就放声喊一句。没人应声,通智师傅就接着答了:“她结账去了,肯定还没走,你再采一会嘛。”手里飞快地采茶。“黑了看不见路不好走,我和她伴着好回呢。师傅,明天还来不来?”这下通智直起腰,说:“不来了,明天春分!”“春分时不能劳动,要不然虫子多。”她很严肃地告诉我,“有一年我抢着时间硬采茶,那年虫子多得呦,吓死人,一摘一大把。后来我坚决休息了。”
  通智对茶叶的照管和制作极为精通,而且用出家人的心做事。“虽然清明前没有病虫,到了5月以后也是有不少虫的,我夏天有一次被虫子弄得实在没办法了,就下决心打了一次农药。那几天天天下雨,可是3个星期后,我站在茶园里,还是能闻见一股农药味。从此我再也不打农药了。”她对喝茶没什么热情:“我也喝茶,只在几个朋友相对时才喝。谁和我说什么某位禅师极懂品茶,我都不信。中国的佛教没有茶道,我们并不把茶看得很高。过去出家人念经,困了靠茶来提神倒是真的。”永兴寺的宋代住持有一部重要的佛家著作《蒙山施食仪规》,到现在依然是佛家禅院每日必颂的“必颂课”。“里面论述了出家人对茶的态度。我们为什么要种茶?佛经里说,贪婪、物欲的世人到了阴间会变成饿鬼,嗓子眼非常细,什么也不能吃很痛苦。僧人可怜他们,给他们的喉咙里灌了茶,他们慢慢会得到拯救,不再贪婪。”
  “曾经有日本人来给我讲茶道,还要我们寺的茶种,我没有给他。他们对于茶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通智说,“我吃茶等于不吃茶,他们却那么追求茶,这样不就被茶奴役了吗?所以我吃茶也行,不吃也行,吃好的也行,不好的也行。”永兴寺的茶园都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有赖尼姑们的照管,这些茶树茂密整齐、干干净净。“我们的茶叶也是卖的,但不拿出寺院卖。”寺院里有一个光线很不好的小卖部,摆了十来包黄纸包的“菩提芽”,用小红绳子捆好,“这是甘露,还有黄芽和石花”。蒙山最好的3种茶叶这里都有卖,80元一包50克,比蒙顶山公司出产的正规包装的茶还要贵。我买了一包,清芬至极。通智熬夜制作出来的,现在也就这几包,其他的都送人了。“还没到加班加点的时候,我最晚也就是零点睡觉,往年忙起来就通宵都要炒茶了。”女子佛学院还没踪影,但后山上已经有了两座大殿的房梁,“一个为观音,一个为甘露大师”。通智们卖茶就是为了这个,她把10元一张的钱都揣在黄色的布口袋里,“这是卖茶的钱,除了雇茶农来采摘的工钱,我们一分不动,都是用来修大殿,要花100万元左右,以后还要修佛学院”。我离开的时候一拎包,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塞满了橙子和苹果。“这是供果。”刚才并没有交谈的老尼姑们这时突然从偏房、后院或什么角落里跑出来送我,“阿弥陀佛,一路平安”。
  蒙山茶黄金时代
  四川蒙山以雅安为中心,这是一个大蒙山的范畴,也是四川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蒙山茶以五峰为最”,“五峰”是两个概念,一个是蒙顶山天盖寺这一小块方圆几亩之内,同一个山顶上的5个小山包,包裹着一个有7株茶的小园;另一个是大五峰,包括了七盘山(现改为北郊)、飞仙观、邛崃天台山、芦山和天盖寺这五峰。大五峰中,无论是海拔还是历史沿革,蒙顶山天盖寺都是主峰。有名气的蒙山顶上茶,是天盖寺这个小蒙山的茶。
  蒙山茶据说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批人工培育茶叶的茶种,人工采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在唐宋时期还是团茶形式。这种茶“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到现在蒙顶山的茶还是本地的柳叶种,从周围野生灌木茶树的叶子形状就可看出来。无论山下平原上引进改良了多少品种,蒙顶山上的甘露、黄芽等名茶,倒因茶叶产业发展得晚,依然保持了“老川茶”的状态。从陆游等人的诗句中,宋朝已经把蒙山茶当作“故珍”。宋以后川茶的两极分化更明显。四川经过元朝军队的破坏,雅安成了藏边要地,四川茶种精品的绿茶也同时出现,但是生产范围却缩小了,还被寺庙宗教垄断得更加小众。
  针对特殊的供应渠道和对象的茶叶,到今天依然存在。“贡茶在现代的茶叶品种中是一个不算新鲜的说法。贡茶分两种,官贡和民贡,后来标榜贡茶也都是以土特产方式进献的民贡。官贡指皇室专属的茶园和制茶工艺,民贡则全部来自于地方政府向中央的进献。蒙山茶是四川省最重要的传统贡茶,但是在唐和宋朝以后的地位截然不同。”四川农大茶学系教授李家光告诉本刊记者。唐朝中叶,宫廷用茶明文记载有17郡、40余种茶,蒙顶茶名列榜首。也是因为陕西和四川的亲密关系,唐诗中表现茶的大都是蜀茶。之所以现在还在提“贡茶”,是因为蒙山顶上茶此后再也没有好的商业机会。清朝光绪年间的县官也写过“每年岁贡蒙顶茶”,其中详细记述,如何让高僧采摘360片之类去供皇帝祭天,但是和唐朝官方正史地位截然不同。早在宋朝,贡茶中心向福建转移,乌龙第一;到了明朝,市场逐渐开放,全国各省都有进贡中央的茶,清代浙江绿茶又占据了中央市场。何况明清对于江浙绿茶的宣传由皇帝带头,蒙山茶的地位由此从宋朝开始就衰落了。
  没走出去的顶级好茶
  黄色紫化土,海拔1200米以上的低中山地带,地势高、季节迟,这土壤只在阳山分布,蒙顶山阴山就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来这里正是三月阳春天气,在阳面还觉得热得只剩单衣,一转背山立刻就被阴湿激退了汗。蒙山是邛崃山脉的尾脊,大部分山坡在15度到35度之间,可山顶上却有很小的钟形小山包,也就是四五米高,深浅不一的陡崖也很多,几乎找不到稍微平坦的地方。这种复杂的小地形,使茶园分布特别分散,阳面坡地外,总有人指着几个大树围绕的一个小土台子说,那也有两株茶。要不就是和灌木花朵纠缠在一起的茶树。“分散的茶树太多了,只能不管理,采摘时尽量以方便为主,不强迫采这些分散的茶树。”蒙顶山公司的茶农说。因为没有修剪,有的茶树长得已经分辨不出来,但是落在地下的小小的褐色茶果子提醒我们,无论是否人工管理,这里的茶树一贯自在地生长。后山的云雾终年不散。
  到晚上,除了抬头的满天繁星,周身的茶园都已隐藏。黄土由白垩纪夹官组厚砂岩风化形成,因为雨量充沛、多云多雾,成土时间长,土壤发生黄化、酸化过程,是棕黄色的“豆面土”。土层厚度40~8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自然肥力较高。张友兰踩了踩土壤表面,她的脚力很大,但土壤还是很快弹回平复。雅安有名的是雅雨,名山则被称为“天漏”,比雅安的年降水量还要多15.1%,年平均湿度81%。屋里的被褥常年是阴冷潮湿的,相对最干燥的春天,脸上不用任何保养品也不觉得干燥。根据蒙山茶场的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3.4摄氏度,最低温度2摄氏度,最高温度23摄氏度,极端最高温32摄氏度,冬季不冻土,偶有积雪。一过春天就是天无三日晴,在海拔980米到1458米之间,这一个小坑那一个小山包,又有很多小气候的差异,是那些各自生长的分散茶树的天堂。
  经过了李唐王朝,交通在此后都是川茶向内地销售的一个障碍,只好以边茶销往西藏。向唐王朝进贡茶叶的线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蜀道难”走剑门关,李家光觉得不太可能,名山到成都到绵阳,翻秦岭,太难。另一种是大路,走都江堰到松潘,然后从甘肃青海入长安,马可以过,半个月就到。明朝朱元璋开康藏路,放弃了文成公主的青海进藏线,就是为着雅安地貌崎岖,小道弯弯难以攻破。四川在明以后经历了几次大移民,交通又困难,渐渐落后于江浙等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的地区了。宋以后蒙山茶依然上贡,都是另一种形式――“祀天”,不给人喝,陪贡的还有一些能喝的,但是因为元代破坏太大,不同于往日了。虽然蒙山出现了黄芽这样顶级的黄茶,无奈中央政府的品位和经济中心都向南方移动了,现在雅安很难找到元以前的文物。
  顶级绿茶在四川从来没有成为消费品,直到现在,高档川茶要打开全国的销路依然面对各种问题。唐宋时峨嵋、青城佛道盛行,借助这样,以当时“龙团凤饼”形式,贡茶、川茶有了极高端的直接消费者。但大片的顶级茶园专属于寺庙管理,光绪年县官的记载,也是寺院以怎样的仪式采、制、包装向京城运输。因为贡茶体系遗留下来的“禅茶一味”,寺院拥有的茶园,现在四川依然处处可见。因此,川茶中最好的绿茶没有经历明清“量产”、“商品化”的过程,老川茶种散播开来,种茶面积虽然不断扩大,赶上茶经济时代的是边茶。茶马古道的茶马司在雅安。
  地方政府加寺庙管理种植茶叶一直是四川绿茶的传统。中国历史上,茶叶和宗教的直接关系目前在四川依然可以亲身感受。道教用茶叶治病,佛教把茶叶作为直接与上层沟通的物品。南北朝以后,为了腾出土地,佛道两家都逐渐从城市向山区转移,因此无论是峨眉山还是蒙顶山,茶叶栽培和管理都是从僧道手中传承下来。
  边茶通道上的天盖寺
  这种小圈子内认同的好茶却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下来。蒙顶“贡茶”,指天盖寺的上清峰等小五峰所包含的这一块。2003年国营蒙顶茶场被私人买下成立蒙顶茶公司后,这一小块地方,甚至蒙顶山上海拔800米以上的茶园绝大部分都被蒙顶茶公司垄断了下来。“蒙山核心的这一小块,也就是蒙顶山天盖寺以下,蒙顶山海拔800米向上,茶产量和品种,从唐代到现在没怎么改变,两三百石。这两三万斤茶中,有1/10是最正宗的。”李家光说。唐朝的《国史补》中记述,“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当然唐代的茶叶和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蒙饼”是当时顶级的茶,在市场上还能买到假货。唐朝已经出现炒青工艺,蒙顶石花就是经过简单炒青的,白居易写过。绿茶炒制技术基本把炒青作为主要工序,而蒸青法用蒸汽把茶叶蒸酥,现在四川还有专为出口的茶厂这么做,因为日本制茶依然沿用蒸青。绿茶随着明朝炒青普及才出现,固定了酶的含量。但蒙山传统精品是石花,石花到现在还有生产,工艺已经完全是绿茶工艺,产量不多。明朝蒙顶甘露的出现,占据了蒙山茶的绝对优势,直到现在。
  解放时,雅安除了这一小块和附近少量茶,其他茶山断断续续生产边茶。四川茶那时给一般人的印象档次不高,是因四川近400年的茶叶基本在“边茶”这个大项上。因为元朝蒙古军队对四川的彻底毁坏,明朝四川恢复和增加的大部分茶叶生产,缺乏内地市场,不再追寻细茶路线,而是借助边茶贸易,换取战马。四川大量地区开始按照藏民口味生产“粗茶”,宋代邛崃最早在清明以后制作“火番饼”,“一饼四十两”, 因为散茶运输不便,只能一块一块做成团或砖。明清到新中国成立,边茶能占据四川茶叶市场的2/3还多,但是哪怕是四川茶叶明清以后逐渐式微,蒙山核心区这一块还是只做细茶。贡茶中心向东南移动后,川茶1/3是以蒙山茶为核心的细茶内销,2/3是边茶。清朝边茶年产60多万斤,细茶6万斤,除了军阀混战课税曾经下降到茶产量20万斤左右,1949年的边茶年产50万斤,细茶7万斤。
  极少数人的“甘露”
  蒙顶甘露现在还是市场认可度很高的绿茶品种。拥有国营蒙山茶场的地理资源,蒙顶皇茶公司也把“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都注册了商标。但是蒙顶山只有方圆1530亩的茶园,很多老龄化严重又分散,现在顶级好茶做出来,每年也就是两三千斤。“卖的很少,大部分被当地政府定购了,还有很多是礼品,蒙顶山就这么大。”在1959年第一届茶叶品评会上蒙顶甘露就是十大名茶之一,但四川不比华东江浙,这个明朝起源的新品种,是“万春银叶”和“玉叶长青”两种茶栽培而成的。“这两个名字都是宋朝福建的贡茶,虽然四川不产,但当时为了借用人家的名气只好这么做。“甘露”在近200年里把蒙山茶又推向了顶级茶的地位。问题是龙井有乾隆皇帝推崇,碧螺春有康熙认可,品质又好,江浙的资本主义经济又萌芽得早,虽然蒙山的气候、土壤没有什么变化,茶也是一等的,从明朝就是三炒三揉,工艺全面,到现在还是这个做法,但甘露只受到懂茶的人的推崇。”李家光是湖北人,却一辈子守着蒙顶甘露。
  “南方有嘉木,一开始没算四川。南方是长江以南,第一站宜宾,下去湖北、江西、安徽、浙江这样算下去,全都是大宗茶产地。但是陆羽没有来过四川,他只到过三峡,当时还属于湖北,所以他说的南方是当时的湖北以东了。其实从三峡往上到宜宾全都是大宗茶产地,茶这个物种最早是云南的,四川是次生原产地,挨着。所以后来的茶书都会提到四川,比重还很大。”
  蒙山茶出名得自于“鲜”。“含了一口鸡汤,甚至说含了味精”,是以前对蒙顶甘露的评价。因为地理环境好,过去蒙顶甘露的氨基酸含量比别种茶高得多,哪怕做茶工艺稍差也无所谓,茶好就好。“你上来看到满眼金黄的油菜花,过去菜子榨油后,剩下的油饼就在冬天进入茶园作基肥。那个茶种出来,芽芽冒出来就是油亮的。现在养猪对于油饼的需求量太大,这是猪饲料的添加剂,因此茶园很难不惜成本再去用了。”
  “茶的品质不是无止境的。”李家光说,“顶级茶的品质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决定品质的自然环境,一个是为了表现品质的制茶工艺。自然环境就这样的环境,你看到的蒙山附近、峨眉山附近都是好地方,工艺从明朝以下就这几道工序。为了增加茶叶的价值,有了很多画蛇添足的做法。现在的茶叶都很漂亮,型在色香味这几个主观因素后,当然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但是再漂亮,也要靠内涵物质,就是氨基酸、茶多酚、糖、碱等等,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刚好产生一个搭配,搭配出来的调和感。”
  蒙顶皇茶公司的经理拿出一个极简易的小袋,“这是我们在山区新发现的野生茶树,也就做了20包茶,拿来给你尝尝,我们自己舍不得喝”。去年的茶到今年一开袋就是扑鼻的花香,泡水后花香逐渐分出层次,淡去后是茶香。“这样的茶树满蒙山地找,估计也不少,可是都很分散,量又少,道路又难,做出来有什么商品价值呢?只能自己喝着赞叹。”蒙顶公司的旅游和房地产等项目利润高得多,蒙顶好茶却因为量少,一直只能成为政府的礼品。2005年开始,蒙顶山的茶园大都被四川乃至全国的知名大企业“认养”,在很好的茶园里插着写有各种央企、金融单位、文化单位的牌子,表明“专属权”,能进入市场交易的就更少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电话:010-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峨眉山皇帝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