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浙江看海的好地方是是个好地方

绍兴的诗歌
绍兴的诗歌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论绍兴方言在中国古典诗词朗诵中的作用
论绍兴方言在中国古典诗词朗诵中的作用
【摘 要】各地方言是祖国文化的一部份,通过举例论述了绍兴方言在中国古典诗词朗诵中的作用,把它合理地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音律之美,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绍兴方言 诗词朗诵 古典诗词
根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语言的分区,绍兴方言属于吴语方言五个片中的太湖片方言(吴语的主要方言地区可分为太湖片、台州片、瓯江片、处衢片和婺州片五个片。方言区的北部,又称为北部吴语。太湖片地域范围最广,位于吴语方言区的北部,又称北语吴语。它的地域范围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全市和浙江北部这些区域。现在的整个绍兴市属于整个太湖片方言区。)。吴语的底层是古百越语,古吴语可以追溯到秦代,南北朝时期成书的《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吴语在那时就大致定型,到了宋朝吴语地域分布已经和现在差不多了。因此以绍兴方言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可谓是中国诸多方言中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古代的声调系统和许多中古时期的古音。充分挖掘绍兴方言这种优势,把它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词讲授过程中用绍兴方言来吟诵,能使学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音律之美,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在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沈约“四声说”的提出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李延寿在《南史?陆厥传》传中记载“约(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一词制韵”。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提到宫与羽,低与昂,浮声和切响,轻与重的时候,都运用了相对的两个概念,简单地说是扬与抑,其实就是平仄。沈约提出“四声说”,并区分平仄两类的“四声二元化”对后世的诗词创作影响深远。魏晋的永明体诗、唐诗、宋词的创作中,讲究平仄格律都建立在沈约的“四声”和“四声两元化”理论基础之上。
但倘若在诗词讲授过程中,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朗诵就不能很好地体味建立在平仄之上的诗词韵律之美。因为现在全国推广的普通话是在北方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音调系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在普通话音调系统中沈约四声中的“入声”是没有的。入声在北方官话的语音发展过程中,自元朝始就渐渐地消亡,入声字被分解到其他的声部中去了。现在把普通话的声调四声转化成诗词的平仄声时,一般都是把阴平、阳平归类为平声,而把上声、去声划到仄声。这种不根据历史语音发展规律的划分方法,难免会有削足适履的后果。许多原来古代的入声字错误地被划入到了平声,产生了平仄错位的现象。这种平仄错位在普通话声调转化成平仄声时大量存在,这就造成了许多诗词吟诵时有不符合平仄格
律的麻烦。对生长在北方方言区的同学这种障碍是无法跨越。而对绍兴方言区同学来说就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绍兴方言的声调系统现在仍然保存着南朝沈约的“平、上、去、入”四声。因此在用绍兴方言吟诵时,能直觉地判断出诗词的平仄。绍兴方言的优势还不止于保留了沈约的四声系统,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绍兴方言中许多字的发音与普通话大不相同,重要的原因是绍兴方言中仍残留有中古时期古音的痕迹,这对我们辨识出诗词中具体所押之韵特别有帮助。下面我们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绍兴方言在宋词教学中的作用详作探讨。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用字是壁[bì]、雪[xuě]、杰[jié]、灭[miè]、发[fā]、月[yuè]。([]里的为普通话拼音注音)。在用普通话吟诵时,“壁”、“灭”、“月”的音都是去声,而“雪”是上声,这些字按普通话平仄分类原则可归类于仄声;但“杰”是阳平,“发”是阴平都应归类于平声,这就不合《念奴娇》词牌所要求的入声押韵的规律。而且由于历史语音的发展,现在这些字的韵母读音都变得各不相同,学生在用普通话吟诵时很难辨识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押的韵母是什么。而这首词在用绍兴方言吟诵时入声押韵和辨识所押之韵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些字在绍兴方言发音中读壁[piet],雪[siuet],杰[tsiet],灭[miet],发[piwet],月[yiet](由于方言发音无法用拼音注音,[]采用的是国际音标注音法),这些字在绍兴方言中都保留了中古时期的发音,都读入声,且韵母的主要元音是相同的,都有[e]音,因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完全符合仄声押同韵的规则。
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少人认为它不太符合词法格律。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有人把它误认为是苏轼没有在句末仄声押同韵。其实不然,苏轼不遵守词法格律是对他选用的韵部不当而言的,[e]韵发音后面一般跟有[t]清辅音送气而出声,中国古代认为泄气则虚,而虚与阴相联系。因此押[e]这个韵部在词中
一般都是婉约派风格的作品,主要传达的是女子哀婉的闺怨幽情。元音[e]跟着后面的[t]在诗词吟唱中,会造成言辞凝噎、声音轻忽的效果,用我们现在时尚的网络用语就是声音有点发“嗲”,因此适宜由妙龄少女来吟唱。现在教参中经常引用这段话,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传统解读认为这段话非常形象地区分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其实不然,这段话的含意颇为微妙,对“婉约派”和“豪放派”形象区分的理解只探查了苏轼《赤壁怀古》中表现的是“豪放派”的意象和感情,而忽略了从用韵上深究幕士话中隐含之义。苏轼的《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用的都是[e]韵,而[e]韵被公认为轻忽之韵,幕士隐含之义是学士词犹如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对用韵上的偏误已成为共识,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所押之韵上我们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念奴娇?赤壁怀古》平仄押韵上所含的各种体味,用普通话吟诵是无法体察到的,只有尚保存着中古声调系统和语音特征的绍兴方言才能辨析其中三昧。因此在语文的古典诗词讲授过程中运用绍兴方言进行吟诵能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诗词艺术的美,而且也能使诗词讲授颇具趣味性,增强学生对我们绍兴方言的感情,何乐而不为!篇二:诗歌
诗词鉴赏知识技巧汇总(一)
班级____姓名
课型:新授课
编制人:杨 军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鉴赏的考点。
2.积累专业的术语。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考点的考查形式以及答题思路。
【学习难点】
掌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学习过程】
明确考纲:
古诗文鉴赏考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题型:两道主观题;分值:11分。
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考查角度一: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诉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诗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基本步骤: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形象的意义。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注: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什么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意味。(形象的特征)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前面的写景往往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
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基本步骤:提炼物象特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例1】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总之,在鉴赏诗歌形象时,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概括形象特征,要结合诗意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考查角度二:语言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以下四种类型。
1.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是“诗眼”。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2.鉴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
3.鉴赏炼句型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
4.鉴赏风格型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
要求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评析。
1.分析“诗眼”要立足情感主旨
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诗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基本步骤:
(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
(2)一字传神型,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3)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2.推究“炼字”要注重表意效果
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分析“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阴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阴爱恋,富有情趣。
基本步骤: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意境或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一般用两三点即可)
3.解读诗句要关注遣词造句
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一般的形式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含着怎样的理趣。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被前人评价“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妙处在于:“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前面加以强调,并用“生”“入”使之拟人化,无意说理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基本步骤:句意解说――技巧阐释(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分析。
4.分析风格要抓住关键词句
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一般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在表现感情、主旨方面的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极其口语化。儿化音“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后两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思念丈夫的美梦。该诗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基本步骤:风格术语――举例说明――感情主旨作用。篇三:有关诗歌的知识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二、诗歌的起源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三、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
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四、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
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 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
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五、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篇四:古诗改写
古诗改写《游山西村》
今天,我要去朝廷办事,正好经过浙江绍兴,离我去京城办事还有六七天时间,我觉得时间充足,所以我准备去正好经过的浙江绍兴游山玩水一趟。
过了一两天以后,我到了浙江绍兴的边境,我大吃一惊,感叹地说:“好一个浙江绍兴,真是个美丽的好地方啊!”于是,我一边写诗一边游玩,不一会儿,我便来到了一个大村庄,那个村庄的名字叫山西村。我一看,满山遍地的树,连绵起伏的山,我一边走一边看,这时有一位好心农家请我去他们家做客,他们请我吃了一顿饭,虽然,饭不是很好,酒不是那么干净,但他们还是很热情的。他们的饭不是很好,酒不是很干净都是有原因的,他们的粮还没丰收呢,而且酒是他们腊月自己酿的,所以不要笑农民家酿的酒浑浊,他们对待客人,还是很热情的。
他们在丰收的年份,正好是在秋季,他们就会留下很多客人,那时,他们有充足的鸡肉和猪肉来招待客人,所以很多客人都很愿意留下来。
当我吃饱了,喝足了,我拜谢完老人家以后我走啊走,经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水,就是看不见路,于是我就怀疑前方没路了。
这时我看见一棵柳树挡住了什么东西,我从那棵柳树旁边绕过,我大吃一惊,我的面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村庄。篇五:浅谈唐代绍兴诗人
――浅谈唐代绍兴诗人
水乡绍兴历来以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闻名遐迩,在绍兴无论你行走在幽而长的青黛色小巷中,还是摇坐在灵气的小船穿梭于一片山色蒙蒙中,你都能异常灵敏地嗅出那各个历史时代文人所传承下来的文化瑰丽。轻轻地翻动一块布满青苔的石块,或拂上那丑陋且斑斑不堪的枯树,你也许便触动了一个曾经辉煌不可一世的朝代。于绍兴这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汲取一段雍容华贵的唐代的绍兴诗人在此略作浅谈。
首先谈谈绍兴的历史沿革。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
说起唐代绍兴诗人,首先跳入脑海印象的是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人。虽然会稽永兴现属萧山,(当时属于绍兴),他早年迁居阴山,而阴山如今则是不折不扣属于绍兴,所以细细说来,贺知章也理所当然属大半个绍兴人。贺知章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雍容省闼,高逸豁达,而且颇为精通书法,尤擅草隶。在贺知章的诗文中,最为人推崇的当属他的《回乡偶书》两则。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其背景,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便写下这两则佳作。《回乡偶书》的
“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的告老还乡,时任翰林供奉的李白不免因挚友的离别而感到惆怅,天性乐观的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以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贺公的良好祝愿: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说起李白,让我想起了李白写绍兴的几首诗,《越女词》之五: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镜湖:又名鉴湖,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南。耶溪:越民族的母亲河);《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这表明了李白也曾游至绍兴,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同时贺知章与李白的忘年之交的诚挚友谊也给绍兴人民留下了一段佳话。
比贺知章稍晚一些的还有一位绍兴诗人,朱庆馀,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张籍曾赞赏曰:“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为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所可知者,只有这一些。《直斋书录解题》及《唐诗纪事》都说他是“以字行”。这是说他的大名“可久”已废而不用,即使在正式文件上也写的是“朱庆馀”。《唐才子传》却说:“庆馀,字可久,以字行。”这显然是错了。如果他字可久,而“以字行”,那么他应以朱可久这个姓名传于后世了。又《唐才子传》说他是“闽中人”,而《全唐诗?小传》却说他是“越州人”。看来应以《全唐诗》所记为是,因为张籍和姚合都有送朱庆馀归越州的诗。关于他登第的年代,《唐诗纪事》说是“登宝应进士第”。宝应是肃宗年号,其时张籍还没有出生,显然是宝历之误。
朱庆馀的诗含蓄隽永、平实朴质,清新雅致。其中《宫词》,《闺意上张水部》多为后人所熟知。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K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闺意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朝时期绍兴还有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那就是吴融。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昭宗龙纪元年 (889)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朝贺时,受命于御前起草诏书十余篇,顷刻而就,深得昭宗激赏,进户部侍郎。同年冬,昭宗被劫持至凤翔,吴融扈从不及,客居阌乡。不久,召还为翰林学士承旨。卒于官。
吴融工诗能文,与诗人贯休、尚颜、韩⒎礁傻冉煌停⒃嵝荨鹅录纷餍颉F涫旧鲜粲谕硖莆峦ン蕖⒗钌桃慌桑嗔髁饩啊⒀耷槌甏鹬鞒苌俅ゼ爸卮笊缁嶂魈狻!薄!端目馊樽苣俊分薪驳轿馐耙艚谛逞牛逃兄刑浦欧纭薄 其实,吴融诗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将温、李的缛丽引向凄清的一路,像“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红白牡丹》)、“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废宅》)这类风格的诗句在其诗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吴融也有少数感时怀事或托古讽今的篇章,如《金桥感事》、《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文德初闻车驾东游》、《华清宫》、《隋堤》、《陈琳墓》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集四卷,八十六首。
七律《金桥感事》是吴融最为有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气格沉雄,音节宏亮,是难得的佳篇,诗曰: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好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