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上玩的三国全面战争怎么玩战争

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思考
翻开卷叠浩繁的一部三国演义,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首让人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略略数语,便将大家的思绪拉入了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跃然纸上的包括黄巾起义、桃园结义、虎牢关英雄激战、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赤壁烽火、七擒孟获、五丈原镶天,这一幕幕壮怀激烈的故事,铸就了三国演义最迷人的篇章。&&&&&&&&有人说,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先驱,可以和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相媲美,其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孙子兵法。&&&&&&&&我们看三国,也无不为三国时期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所激动。但是,战争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艺术,遭际战争的人,特别是那些普通人,我相信没有一个是喜欢战争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这句话,点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灾难。&&&&&&&&三国以前,每次的战乱,都给中国总人口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战场,是人类自我毁灭最直接,也最便捷的手段。中国历史上共经历了三次人口数量大倒退,第一次是王莽篡汉时期,第二次是汉末三国时期,第三次是明末清初时期。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国,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屠宰场。曹操的《蒿里行》这样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所做的《七哀诗》第一首也描绘了战争给人间带来的惨象。&&&&&&&&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我们在欣赏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的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必要反思一下战争之于人类,到底是幸还是不幸?&&&&&&&&现在我们讨论以人为本,是开始真正考虑人生命的珍贵。比方某某煤矿发生矿难,新闻一报道,举国震动,地方官说不定会因此丢了乌纱。这让我感到人的价值在统治者眼里真的是有价值了。三国当中的君主也有很多爱民之举,但是我看作秀的成分多于实际意义。比方说,曹操拔新野袭樊城,刘备以爱民之托,率十万百姓逃难,这些百姓拖家带口、背井离乡,难道真的那么喜欢刘皇叔的统治吗?我看刘备欺世盗名,胁迫百姓倒是真的。试想刘备自己也还无立锥之地,带着百姓能有什么好结果?更何况后面有数十万如狼似虎的曹军紧追不舍。&&&&&&&&诸葛亮出祁山,因马谡举动失宜打了败仗,居然也来骚扰百姓。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这不是赤裸裸的绑架吗?我想那些百姓绝不愿意自动放弃世代居住的故土,到另一个地方去讨生活。在这些大英雄的眼里,百姓不过是不可多得的战争资源而已。我们这些玩三国游戏的“大英雄”,在选择城池的时候,不也是最喜欢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吗?&&&&&&&&其实我们的兵法始祖孙子,已经这方面作了最好的注解: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战争,不一定是要死人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三国演义好就好在“上兵伐谋”,谋略运用是三国演义第二个看点。与白起坑赵四十万的长平之战相比,三国演义当中的战争要文明的多。我看除了诸葛亮的几把火,其他战争的描写兵卒死伤并不太多。当然,并不能说三国军队都是仁义之师、正义之师,只是相对来说,懂得用谋略的军队,士兵是幸运的。&&&&&&&&三国战争的描写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武将对决,一个是智谋运用。这两种方式决定输赢,都是杀人最少的战争。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些完全用士兵的血肉来换取胜利的人,无异是杀人的屠夫,是最无能的将领。三国演义是中国少见的以文人决定战争胜负的军事作品。其实前汉时期,有名的将领包括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很少以幕僚意见作为战争取胜的依据,他们身边并没有张良、曹参之类的人物。但是三国时期,谋略家正式走上了战争的历史舞台,每一场战争的背后都看得见运筹帷幄的谋士,他们把孙子兵法演绎得生龙活虎,这也是众多读书人喜欢看三国演义的原因之一。&&&&&&&&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三国演义第三个看点就是国交。玩过三国类游戏的都知道,战争、谋略、外交是三国游戏的三个必选命令。三国演义在外交方面虽然没有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来得精彩,但是,三国互动,却也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展现得明明白白。&&&&&&&&当今世界,风起云涌。我国在外交方面将国交谋略也运用的非常到位。许多人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和心怀不轨的北极熊交朋友,也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和阿三尽释前嫌,更不理解为什么还要跟排华辱华的印尼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正所谓:时也,势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交是战争的组成部分,尤其作为一个中国人,更要明白“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道理。&&&&&&&&无论如何,战争能够避免则最好避免。所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我们对待台湾,也一定遵循这个道理。孔融被人陷害,曹操派人抄他全家,家人得讯赶来报告孔融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快躲。这两个人正在下棋,然后不动声色地说:躲有什么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和平努力全部失败,非要武力收回台湾,那真是玉石俱焚,华夏惨剧啊。&&&&&&&&最后,借用张养浩的一首[山坡羊」收尾: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三国演义尤其擅长战争描写,请结合原著中的大小战役分析独特之处,写一篇文章800字以上.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二、《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相同谋略的不同应用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不得是用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以待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数十万渡江南下,孙刘联军抵御.两军隔江对峙,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巧用火攻,火烧连船,大败曹军.曹险被俘,后华容道遇关羽义释之,才得以重返中原.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
吴蜀彝陵之战,吴军连败十馀阵之后,陆逊下令坚守不出,采用战略退却的方针,促使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惫、松懈、轻敌方面转化,以至刘备“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馀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第八十四回),造成吴军战略反攻的极好条件,后火烧连营八百里,结果刘备全军覆没.
三、《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塑造上.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关羽首次独出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5回 )
何其震撼!何其神勇!作者并没有描写关羽如何奋勇厮杀,但通过这种气氛的渲染、背景的烘托却足以使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跃然纸上,同样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三国演义》大约有十八回是着重写关羽的,反映了他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涯.但大部分回目,并没有直接描写惊险曲折的战斗行动,而是运用"神似"的手笔,以精炼的笔墨,渲染人物的精神威力.这一特点在"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章节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
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
关羽之超越众将、妇孺皆知,独具深远影响者,莫过于"义"了.作者苦心孤诣地描写了他的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重义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当时,徐州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才肯就降."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去,表现得何等光明磊落!而这正是关羽,在他身上绝无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财色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先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为他的忠义作了最好的注解.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
独眼看曹操,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好比打靶的瞄准,只能用一只眼来看.”可惜的是,世人闭着右眼,眯着左眼看曹操,我却反过来了.在我眼中,曹操不能不说是一位千古难寻的智者.罗贯中似乎对刘备别有偏心,百般宠爱.其正统思想开篇即见.他十分明白的告诉读者,刘备是怎样的人,曹操是怎样的人?恨不得扯只读者的耳朵说,谁是英雄,谁是奸雄.其实又何必呢?就象他自己所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曹操的名言:“宁愿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从此成为恶誉,也给曹操定了个性,千古叫人咒骂.因为中国的儒教文化,其中就有“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再内.其实,在物欲相对贫乏的社会,人欲尚不到横流的地步,那种尔谀我诈、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人吃人的现象,还未成气侯.而在血肉横飞的阶级斗争社会,这种美德多阁于憧憬,焉有不负之理?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细想起来,曹操敢这样做,敢这样说,不也是光明磊落,心口如一,不失枭雄本色吗?比起那些实际上如此行事,偏又做出一番虚张,满嘴文章道德,革命口号,甚至还流出两行泪,要高尚得多.再说“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一回中,袁绍凭什么当盟主?不过“四世三公”,汉朝名相之裔罢了.其实一手策划这次讨董行动的是曹操.他推出袁绍当领袖说明他心胸宽广,见袁绍侮辱刘关张,他暗使人安抚.对比袁术、鲍杏、孙坚,曹操自胜一筹.还有在赤壁之败后,逃亡路上的三次“笑”中可见. 由此可见,曹操他虽奸而豁达,确实为一代难得的枭雄.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但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对手,既有老谋深算的曹操,又有才华四溢的周瑜,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在战胜这样的强大对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空城计的情节中,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又一次在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展示.这正是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道理.
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花费了最大心血、作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的,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概而言之,《三国演义》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塑造诸葛亮形象:(1)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2)忠贞的典型.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3)逆境中的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诸葛亮并非不知蜀国的命运,但他倾尽全力为刘备打天下是十分悲壮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体现了崇高的悲剧精神.(4)夸张与衬托手法的恰当运用.这是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辅助手段.
刘备宽仁待民,待士诚心和义气.《演义》通过曹操与刘备对比描写,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刘备宽仁待民,曹操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狡诈.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上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他们的言行和曹操恰恰形成鲜明对比.他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刘备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初作安喜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所以后人用诗赞美说:“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到了西川,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的欢迎就不足为奇了.(第41回 )
刘备不仅宽仁待民,还能诚心待士.他对士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给人印象也很深.且不论与刘备桃园结义的关羽、张飞是如何情同手足,只说他一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在长坂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去投奔曹操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至于他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绐终敬爱信任,则更为人所共知.再如:当近臣奏称黄权降魏去了,请治其家属之罪时,刘备却说:“黄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不仅不治罪,反而“仍给禄米以养之”.(第41回)
《三国演义》曾塑造了一个军事教条主义者马谡的形象.马谡奉命去守街亭,他不是具体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势、敌我情况,作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战斗部署.却不用脑筋地背诵古兵法上的公式:“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照书本上的公式画瓢,作出违反实际情 况的错误决定,结果街亭失守,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三国演义》:第95回 )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in10玩三国全面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