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那儿在卖情侣手链专卖店

  &&&&&&&&&& 绥阳县温泉镇绥阳县温泉镇属于绥阳县管辖,地处东经107017/ ——28/,北纬2806/——17/交点附近,距城42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85公里,东连本县,西临本县,南接,北与接壤,总面积16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万亩(其中田1.4万亩、地1.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8亩。全镇辖7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236个村民组,6612户,现有人口31761人,人口密度为188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31000人,占97%,非农业人口761人,占3%。  镇境内岩溶地形较发育,地势变化大,东南部主要为高山、半高山地区,西北部为地势低洼的峡谷地带,最低海拔680m,最高海拔1700m,平均海拔1190m,为典型的山地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400mm左右,无霜期285天,日照数1800小时。  镇境内土壤多为黄土壤和红土壤,沙泥多。沿河区两边的高山地带植被薄,森林覆盖率约为36%,雨后水土多造成冲刷流失现象。境内的土地多为阶梯形,由于河床低,对田地的灌溉率不高。中部低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西部多高山,土地贫瘠。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地质公园——双河溶洞,有贵州第一泉之称的“水晶温泉”,有黔北最大的单拱石桥——公馆桥,有神秘峡谷之称的募阳小山峡等。境内有芙蓉江大河、赤尾溪、募溪河三条河流,在募阳村汇集于芙蓉江大河流入正安。  城镇开发  城镇旅游开发,严格遵循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全面 加速旅游开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精品农业。结合镇情,对温泉集镇和温双旅游公路沿线进行了全面规划,温双沿线以温泉、公平、双河三个行政村为重点,以“改造一座旧城,新建一座古城”的原则进行,拓展城建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全力打造十五公里“四在农家”经济长廊,大力培植乡村旅游业,发展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目前十五公里的“四在农家”特色经济长廊正在建设之中,公平、小桥、石桥初具轮廊。  发展定位: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把温泉镇建成“特色产业基地,高原风情古镇,生态旅游强镇,绿色和谐家园”。 &&&&&&&&&&& 绥阳县温泉镇 发展思路:一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切实做好“千山旅游公司”的相关服务,早日把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出来,向游客开放;二是抓住建设“高原温泉,风情古镇”机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完善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十五公里”“四在农家”特色经济长廊的建设速度,为农家乐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引进外商研制开发旅游纪念品;五是大力发展以杜仲、天麻、方竹笋、蜂密、腊制品等为主的土特产品;六是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给开发商提供一个优惠的创业平台。绥阳温泉·风情小镇”概况 温泉风情小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于9月24日如期圆满完工,并于9月25日顺利开街。省、市、县领导亲临现场,对风情小镇的建设给予很高的评价。工程建设情况  小镇建设于日在遵义顺利开标, 4月27日破土动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以下建设内容。一是石板步行街建设,总长1026米,面积1.8万平方米。把温泉老街全部改建为8—14米宽的步行石板街;二是风貌整治工程,将温泉集镇街道两旁住房以黔北民居风格为主要元素,涵盖川黔文化的建筑风格改造完工,主要表现为“小青瓦、坡屋顶、雕花窗、红柱子、穿斗方、白粉墙”,共涉及房屋64 栋,群众住户120户,房屋改造面积约2万平方米。三是水体景观工程及相关基础设施工程,即在石板街上修建宽1.5米,深0.6米的流水景观系统,景观节点工程包括南入口停车场、占地约8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广场、南入口主景观碑、北入口景观、古井改造、沟渠小桥等。主要工作情况  (一)宣传到位。1、召开群众会40多次。2、组织街上经营户赴云南丽江考察。3、发放了致群众的公开信。4、制作改造前后的效果对比展板进行展示。5、制作录音带进行广播宣传。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使古镇建设工作深入人心,群众自发地参与到古镇建设中。  (二)组织到位:1、成立“古镇”建设指挥部,班子成员在指挥部都有明确的分工。2、抽调10名得力干部负责此项工作。3、成立了由群众组成的民主监督小组,全程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绥阳县温泉镇  (三)调度到位:1、聘请“古镇”建设方面的专家指导,把握整体风格。2、各施工企业按照120天工期实行倒计时,制定推进计划。3、对审计、监理、指导、施工等各方实行周一例会、每天收工会加强调度。  (四)协调到位:1、主动与相关科局协调,取得他们的支持。2、协调好石料、沙场、木材等物资的准备。3、化解好施工现场群众纠纷、车辆管制等。  (五)监督到位:1、此项目是我县第一个全程跟踪审计项目。2、县建设局专人长驻监督。3、聘请有古镇建设监理经验的专业监理公司监督。经营管理情况  温泉镇的发展定位是:特色产业基地,高原风情小镇,生态旅游强镇,绿色和谐家园”。  (一)加强对外宣传,尤其是招商引资方面的宣传,严格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温泉投资创业,以增强风情小镇的旅游功能、服务功能。  (二)成立了温泉古镇管理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引导,注重日常管理。  (三)引导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蔬菜、茶园、经果林、野鸡、河鱼等特色种养殖,形成与旅游发展相配套的产业发展规模。同时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引导群众从事旅游商品的制作加工。&&&&&&&&&& 绥阳县温泉镇  (四)以“黔北丽江”迅速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在“丽江”本位概念上融进“温泉、森林、小河、田园”四大特色元素,相得益彰,形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2009年国庆期间,到风情小镇的游客逾万人次,使小镇发挥出巨大的旅游优势、经济优势。随之而来的餐饮、住宿、公益设施维护等问题也暴露出来。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让“农民变居民,居民变业主,住房变商铺,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旅游资源温泉古镇旅游资源概况  1、水资源  “镇因水活”,温泉古镇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大大提升古镇的吸引力。  (1)温泉水资源。温泉资源丰富,据可探测方圆8平方公里温泉资源储量丰富;温泉水质优良,富含钙、镁、铁、钠、硫、锌、锶等矿物质和氡等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周围青山绿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环境优雅。  (2)河流。古镇的外侧有一河流,水质清澈。  (3)古井。由于古镇居民都使用上了自来水,因此古井的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古井主要是用于镇上居民洗菜和洗衣,古井引水出口前端用于洗菜,末端用于洗衣。  2、农耕文化资源  (1)小背篓现象。古镇的小背篓现象就是当地人对待生活积极、乐观态度的一种良好反映,也是当地农耕文化的表象之一。小背篓是古镇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环境所营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2)田园风光。古镇滨河地段以农田居多,古镇所依托的山腰上是菜地,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田园风光。&&&&&&&&&&& 绥阳县温泉镇  (3)集市文化。农历每月的4、10、14、20、24、30是古镇的赶集日,老百姓云集于古镇进行商品交换,形成了特有的集市文化。很多老百姓在市场贩卖的物质,多是当地的农产品,因此,这种集市文化也应属于农耕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以及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农闲时的闲情逸致,农忙时的辛勤劳作。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参与性的特点,可适当开展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3、建筑资源  (1)镇政府办公大楼。属于上世纪70年代两层楼建筑,青砖石瓦,木质雕栏,具有典型的中外建筑风格,与侧面的家属楼以及其他办公大楼相呼应,形成典雅风格的建筑群。  (2)木构架建筑。古镇原207国道两侧木构架建筑较少,但观赏价值大,是古镇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房屋梁上多悬挂成串的辣椒、玉米,是古镇农耕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道优美的人文景观。在山腰上的房屋建筑多为木构架建筑,大都无人居住,闲置或是用于放养牲口,卫生条件较差。  (3)黔北民居。在水晶温泉对面的正在建的汽车站附近建筑,多为黔北民居建筑风格,业已形成黔北民居风格带。  4、长寿资源  古镇人口800多人,其中99岁(已做百岁寿酒)有2人,95岁~99岁(不含99岁)有5人,80~95岁有10人;80多岁的老人还大都能劳动,70多岁的老人还是很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按照长寿的具体指标,其中之一是以每十万人中百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来界定。长寿之乡:“长寿之乡”在中国的确定标准是: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3位。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当然还有当地的一个平均寿命,按照该数据可得出该地9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约为7%左右,这一比例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了。因此,长寿的生活方式、长寿的饮食文化、长寿的人生态度都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5、气候资源  古镇气候宜人,森林植被条件好,负氧离子高,适宜于疗养度假,与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起,有打造温泉养生度假区的气候资源条件。  6、民俗资源  (1)传统民俗。春季期间,当地有花灯、龙灯、唱戏等民俗传统。当地的老人在上世纪70还经常对歌、唱山歌。  (2)良好的旅游氛围。当地小学生下午放学,每人都手拿一垃圾袋,边走边捡垃圾。这反应出古镇民风很好。  7、神话传说  (1)吕洞宾戏仙女。传说吕洞宾曾在此地修炼,有一天仙女下到此地洗温泉,吕洞宾想调戏仙女,于是施法将两条水流入池中,一条是冰水,另外一条是很热的水。 &&&&&&&&&&& 绥阳县温泉镇 (2)凤凰沐浴。凤凰山位于温泉古镇的对面,因凤凰在此筑巢而得名,据说筑巢的原因是此地有温泉,在此筑巢是因为爱上了古镇的温泉。  (3)凉风洞。仙人张三丰曾在此地纳凉。  (4)万马归朝。温泉古镇乃万马归朝之地,这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关,古镇四周山如马背状,高低起伏。  8、特点:  (1)浓烈、丰厚的文化遗存。  (2)纯朴、独特的民风民俗。  (3)秀丽、迷人的水韵风光。  (4)清幽、宜人的休闲度假条件。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温泉古镇的区位条件  古镇距城42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85公里。古镇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可进入性较好。省道207经过古镇,目前,省道207正在改建为二级公路,预计2009年上半年通车;由于距离遵义较近,可依托的交通网络,如高速公路、铁路、正在建的遵义飞机场等,提升古镇的交通可进入性。因地处丘陵地带,四周多山,古镇公路两旁的用地都极为紧张,目前能利用的土地主要有赤溪河与古镇之间的山坡以及古镇依托的山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镇的发展。  2、温泉镇的社会经济条件  温泉镇的社会经济水平较好。自2003年以来引进了水晶温泉、双河山庄、韩三饭店、华联旅游公司等个体私营企业,使镇上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温泉镇的餐饮住宿服务业是自2004年开始大力发展,至2007年全镇从事餐饮业的有32户,年营业收入150万元。住宿业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水晶温泉、温泉宾馆等。&&&&&&&&&& 绥阳县温泉镇  3、温泉古镇的旅游资源利用分析  古镇的旅游资源利用目前主要是集中在温泉水的开发上。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遵义康吉房地产开发公司对温泉水进行开发,总投资达3000余万元,其中一期工程1800万元,二期工程1200余万元。水晶温泉占山地、水域120余公顷,分温泉泡浴、酒店、住宿、餐饮、广场、垂钓园、生态园、商务行政等区域。水晶温泉有各类池子28个:大泡池一个、珍珠泡池6个、药物、美容、保健、休闲池等16个;室内VIP泡池3个、室内标准游泳池、温泉大泡池各一个、300平方米休息室一个;休闲、娱乐房若干;酒吧、茶吧、歌舞厅均配备齐全。酒店有标间、高档套房、豪华套房若干;一次可提供100余个床位,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后可同时接待300余床位。水晶温泉于日开业,在省道207未改建前,交通条件好的情况下,每年大约可接待30多万人次,游客主要来遵义、绥阳、正安、贵州、重庆等地。但是水晶温泉的开发档次相对较低,虽然在目前发展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温泉产品竞争力的保持。因此,必须引进更大实力的开发商,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温泉资源。  4、温泉古镇与周边景点的关系  周边的旅游景点有双河溶洞、水晶温泉、公馆桥、募阳小山峡,还有芙蓉江大河、赤尾溪、募溪河三条河流。既有人文景观,也有自然风光,周边旅游资源数量多、密度大、布局合理、互补性强,因此,与这些景点的联合有助于增加古镇的吸引力。  特色产业超级杂交稻  临近秋收时分,绥阳县温泉镇公平村回龙自然村两百亩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都快将稻梗压断了。这是2010年温泉镇农业服务中心和镇远教办合作,通过远程教育查找相关资料,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技术实施,结合回龙村的地理条件而进的一个新品种。 此次温泉镇回龙村引入的超级杂交稻植株高约70厘米,采用一次定植法进行栽种,最大限度的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该品种还具有抗病能力强,生长快等特点,单株稻穗挂粒470粒左右,有的挂粒达548粒。  五年前,温泉镇回龙村的村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买粮食吃,而现在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卖粮食。温泉镇回龙村是典型的农业病虫害重灾区,由于与双河溶洞相临,双河溶洞洞内属于衡温气候,冬暧夏凉,因此为滋生病虫害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镇远教办结合实际,下载相关资料和课件,一方面,邀请请农技辅导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现场讲解病虫害原因和防治方法;另一方面,镇远教办积极与镇农业服务中心配合,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决定引入新品种。至2005年以来,共引入3个新品种,粮食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三翻,今年新引进的超级杂交稻是第4个新品种,从当前长势来看,今年的超级杂交稻有望超亩产750公斤大关。生态放养山羊&&&&&&&&&&&&&&&& 山羊  双河村生猪养殖示范基地&&&&&&&&&& 生猪养殖基地  名特新优  公馆桥&&&&&&&&&&&& 绥阳县温泉镇  公馆桥位于绥阳、正安两县交界的赤尾溪上,地处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范围之内,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因地处温泉公平公馆场边而得名,载入《续遵义府志》,有关专家称为“黔北第一古石桥”。公馆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部由白云岩巨石砌就。跨径37米,高23米,宽9米,南面石梯47级,北面石梯49级。两边有护栏,为长方形厚石板磨制而成,护栏两边正中,各建有形状相同的桥楼一座。桥楼中间各嵌两块大石碑。东面两块石碑分别刻建桥倡导首事和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西面两块分别刻《修建正南第一桥序》和对联“竹不如松青且雅,兰虽是草秀而香”及花卉、龙蛇、佛尘、宝剑等图案。两边护拦还各有一副楹联,分别为:“骑驴相国逸兴寻诗,司马才人豪情题柱”;“石磴连云平雁齿,河梁堰月卧虹腰”。北岸平台上立三块高大石碑,分别刻“痌瘝在抱” (注:“痌瘝”音tōng guān,病痛,比喻疾苦。痌瘝在抱,即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咸歌利涉”、“民不能忘”等语。桥南岸平台上建小庙一座,庙内有菩萨三尊,常年香火不断。公馆桥古朴苍劲,雄伟壮观,工艺精湛,坚固实用。其建筑之独特,造型之别致,对研究古桥建筑史有重要学术价值。二度重修  在没有公馆桥前,公平河隔断了两岸交通,人们往来很不方便,历年因渡河淹死的人很多。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安绅士陈德监(jiàn)、徐春暄等人想在这里修座桥,得到了正安州州长(即县令)段绍清批准。由于石工技术不过关,桥修完后无法取下支架,就叫人把支架砍断取下来。当晚,遇大雨,涨洪水,刚修好的桥就垮塌了,石木二匠也乘着夜色逃跑了。第二年,又开始修建,得到绥阳县长大力支持,号召附近绥阳群众参与,得到广泛响应,争着出工出力,送菜送柴,经三年,于清宣统元年九月十二日完工。敲梆献礼  正在建桥时,有一天,土坪红人杨德宣,在桥头上将出工、收工、吃饭用的信号梆敲了两下,本是闹着玩的,但一下子工人们簇拥过来。杨德宣见闯了祸,急忙说:“石、木工人们太辛苦了,我准备犒劳大家,但不知有多少人,要多少才够。我明天派人给你们送两条肥猪,两石大米,一百斤酒,是否够吃?”石、木二位工头见杨很大方,便对工人们说:“接受杨大人的恩赐,够了!”工人们这才一哄而退。杨德宣第二天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贫妇送笋  有一农村妇女汪朱氏背一背笋子去土坪卖,经过未完工的公馆桥,从石工的五尺板上跨过去。据当地风俗,妇女跨过尺子对石工不吉利,于是石工们把汪朱氏拦住了。汪朱氏心想:“今天拐了,要想个脱身之计。”她大笑一声说:“师傅们为我们修桥,不怕天晴下雨,辛苦了。我妈叫我给你们送点竹笋来做菜。我没有见识,跨了你们的尺子,对不起了。”石工们见人家是好心来送菜的,只好作罢。石狮窃谷  相传,有一年秋天,大片的稻子在一夜之间突然不见了。人们辛勤劳动一年,到头来却颗粒无收,心里很难受。一连几天,这样的怪事接连发生,人们感到十分奇怪,以为有窃贼,就在田头蹲守,准备捉贼。那夜,蹲守的人看见从公馆桥头射来八束亮光,吓坏了,一动也不敢动。很快,人们发现亮光是从桥上的石狮子眼中射出来的,只见桥上的四只石狮子站起来,抖抖身上的长毛,仰首长吼一声后,跳到了地面,然后从不同方向朝稻田中跑来,大口大口地吞食稻谷。雄鸡报晓了,四头狮子腆着肚子回到桥头,又蹲在桥上成了石头。于是,大家来到公馆桥上,把石狮推到了河里,石狮子们的腿全摔断了。从此,石狮子再也没有去偷过稻子了。现在的公馆桥上,还能看见石狮的腿确实有损坏的地方。&民俗民风农村聚居地命名  绥阳县农村聚居地有的称“寨”,少数叫“村”,个别叫庄,一个寨往往为同姓,源同一族,杂姓较少,多的百余家,少的二十家左右,有的甚至更少。村、寨前常冠以姓。以寨或村命名的聚居地,洋川区有9个,即团山乡陈家寨,文星乡的旧寨,詹家寨、堰村。桑木坝乡刘家寨、徐家寨、毛家寨,雅泉乡下村,金承乡付家寨。郑场区20个,即郑场镇贺家寨、杨家寨、冉家寨、谢家寨、胡家寨、飞鸣村、朱家寨,清源乡杨家寨,上坪乡杨村、下寨、中寨、上寨、油柿树,小关乡何家寨’,金坪乡杨开村,辅乐乡谭家庄、仁朋村、苏家寨、蒋家寨、罗家寨。旺草区5个,即旺草镇杨家寨、岩鹰村、吴家寨、石羊乡胡家寨,何家坝楠木村。儒溪区22个,即蒲场镇舒家寨、梁家寨、王家寨,双龙乡下寨、上张村,高坊子乡杨家寨、王家寨、余家寨、舒家寨,大溪乡下王家寨、卓家、四衙寨、余家寨、梅家寨、上王家寨、下寨、上寨,大桥乡的魏家寨、罗家寨、侯家寨、上寨、下寨。黄枧区11个,即黄鱼乡王家寨,水溪乡童家寨,中坪乡的谢家寨、苗寨,枧坝乡下寨、上寨、陈家寨、蔡家寨、耿家寨、孙家寨,联坝乡新寨。宽阔区9个,即黄杨乡的何村,茶树乡的大寨,环坪乡的村杆村、李村,岩坪乡的张村、塘村,九龙乡的旧历村、郑家村。金子乡虎寨。太白区7个,即青杠塘乡的回龙村、庞村,野茶乡的水村、燕村、下寨、新寨÷万寿乡的彭家寨。温泉区的20个,即温泉乡的羊窝村、刘家寨,公坪乡的岩府村、朱家寨。募阳乡的水寒村、水磨村、旧村、黄村,洪光坝的上寨、下寨、狮村、刘家寨、李家寨、梁家寨,坪乐乡的冉村、杨村、赵顶村,解放乡的陆家寨、上寨、下寨。  绥阳以“某湾”、“某沟”、“某堡”、“某坪”、“某坝”、“某坳”、“某窝”等命名的塞子为常见。有的是聚族而居,有的是一姓为主而杂以多姓,寨子不大,人数最多亦只有200余人。&&& 农村一口井院落住居亦较为常见,但由于人口发展,居户分家,坎上、岩脚、岭冈、沟边等地形成一家一户居住的比较常见。县境内有一种比村寨小而却大于院落的聚居形式称“教”,教里的人家为同姓。全县共有25个教.分布在公坪乡的有9个,即李教、廖教、谭教、丁教、薛教、何教,江教、朱教、陶教;分在温泉乡的3个,即丁教、赵教、柏教;分布在募阳乡的4个,即岳教,汪教、阙教;分布在石羊乡的4个,即韩教、吴教、蔡教、黄教;分布在茅家铺乡的2个·即何教、詹教;分布在萝柏乡的1个,即李教;分布在何家坝乡的1个.即田教;分布在水溪乡1个.即杨教。住宅  住宅座向,坐向东西南北均可.前面向山防山洞、白岩.俗称是凶山.若有笔架山.玉带水,或双尖山为好,后要有山坡更美.上山砍柴、割草、放牧、护林,几辈方便.房屋周围主要裁果树、竹子等经济林木。住房  有经济来源的人家修建平顶房(砖石结构).可晒粮食、衣服.并可防盗,防鸡吃粮食,这种房屋不用瓦角、檩造成。一般的人家修砖房盖瓦,二间至三间,有堂屋,有住屋,有客厅等.这两种房屋最为适宜防火。  有森林资源的农家,建瓦、木结构的住居.少花经济.就地取材。是经济比较困难.又无森林的农家.就地取土,干打垒.盖草或盖瓦片.这种房屋,省经济.冬暖夏凉。  打灶头.要请会择期的人选择一个好日子作灶.灶的前面及后面,必须是坐东向西,坐在灶面前,早上太阳出来就晒着煮饭人的脸部。俗语说:坐东向西,煮东煮西。作灶的日期要择好,否则有蚂蚁、蟋蟀等虫子在灶上爬着,要期成干净。饮食  (一)粮食类  猪儿粑在粮食丰富的地区,春节即将到来前一个月,家家忙做猪儿粑。猪儿粑容易待客,春节客人来家里,主人就用米酒煮猪儿杷招待客人。  米团粑、黄糕耙有客人来家后,在火炉上炕热,让客人吃,或客人走时,以作为“包丁”包回。  汤粑&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三日早上过年,煮几十个先敬祖先,然后全家人吃。 &&&&&&&&& 绥阳县温泉镇 糍粑是用糯米加工的,每到秋收后,家家都要打糍粑,“封龙口”。  米花是以糯米蒸熟后加工,染上红、黄、绿色而成。  炒米又称人参米,用糯米炮制成,放麻糖在炒米里边,麻糖、炒米都不潮湿,互相保持香脆。  酱豆又称豆豉,是用黄豆煮熟后,经过七天至半月发酵后加工而成。  香豆腐又称霉豆腐、红豆腐、或臭豆腐,用干豆腐经过10天至半月发酵后,放上辣椒、花椒、食盐等制成。  吹豆豉是用黄豆煮熟后,发酵后,放上食盐加工而成。  清明粑三月清明节,采摘清明草,用糯米和少量籼米与清明草同粉碎·蒸熟加工而成。  粽子耙五月端午节,在山上采摘棕叶,用棕叶将糯米包裹而成,放于铺里约煮一小时后而成。  在五六月里,小麦收进屋后,加工成面粉又可加工馒头、发糕、包子、饺子、花卷、面条、油条、麻花等。  八月中秋所吃饼子,是用面粉、冰糖、花生米、芝麻、香油合成后,加工而成。  九月间,粮食丰收后,用大米加工米皮、米粉、米豆腐、凉糕。  用碗豆、胡豆、绿豆等,泡胀、推(磨)成豆浆,滤去豆渣,再将浆汁沉淀后‘在锅里煮成凉粉或凉糕。  (二)菜蔬类  二三月间,青菜、大头菜收后,将二菜洗去泥沙,晒干或用缸子装到六月间’ 就可用食盐拌熟.成为盐莱。  豇豆、四季豆放于缸子里浸泡,或在太阳光下将豇豆放锅里煮三四分钟后,晒后成为豇豆干。  红、白萝卜,洗去泥砂.切成块块,穿成串串挂在通风处,到了几个月后.成为“风萝卜”.或将红、白萝卜洗去泥沙后·放于缸子里浸泡后.成为酸萝卜,若将白萝卜切成片片,放上食油辣椒、酱油、味精等拌合后·成为酱萝卜·或将白萝卜切成丝形.放上食盐、辣椒,成为萝卜丝。  莲花白,将鲜嫩的莲花白采来放在阳光下晒几天,放上食盐,装于缸子里·一月后.就成盐菜。  辣椒成熟后.采摘,放于太阳光下曝晒,或用火烘干,成为辣椒干,或将红绿大个的辣椒采摘.划去缝缝,缝缝里放上糯米粉又装于缸子里扑上一周后,成为菰椒丸.或将鲜红辣椒淘洗干净后放上生姜切成小块的,放上食盐拌匀后,放于缸子里,1周后成糟辣椒或将大个鲜红的辣椒,淘洗净后,放于缸子里浸泡后成为酸辣椒。  (三)饮酒  饮酒在全县较普遍,男人多数喝酒·女人喝酒则少见。一人喝酒称为喝闷酒,有酒无菜称为喝寡酒·请客喝酒菜肴丰厚。四方猜拳喝酒称为抬龙,这是郑场挨遵义县新舟一带的习俗。打边、当桩等流行于县城、蒲老场、旺草等地,不会或不喜划拳者估(猜)有无或单双。赶场天农民上街多喜欢逗留于酒店,或喝闷酒·或凑合划拳,尽兴而归。民间婚娶必摆酒席,一般用土巴碗盛酒,讲究排场的人家用细瓷酒杯盛酒,喝酒量少,饮一两杯即吃饭,但也有猜拳的,必至酒酣而离席。原丧事场中摆酒的较少.但随着生活的富裕,不少地方也兴起摆酒。每逢各种节日,老人的生日.儿女考上大学或参军,冬至以后杀年猪,各地都有请客的习惯,农村吃包谷烧的较多.吃瓶子酒的较少,城镇特别是富裕的人家,多吃较高级的瓶装酒,不少人家有泡药酒的习惯,进其屋,必以此招待客人。服饰  清末民初.民间百姓,老年男姓多穿无领长衫.缀以小珠式铜扣,中青年穿布扣长衫或对襟双排布扣短衫.妇女穿直领右衽短衣,戴勒子,穿套裤。  民国时期.男子多穿直领对襟汗衫.俗称“汗褟”,作客、赶场穿长衫,中老年喜腰缠布带,以别旱烟杆.劳作、走路时前后两幅提起拽于腰带之上。穿长短衣者,均穿另上腰幅长管大裤,劳作中易于卷起。头缠白布帕或黑色丝帕。女性多穿斜襟右衽短衫,腰身宽大,下摆超过肩宽,上衣过膝,通称琵琶襟,多外穿无袖布挎(夹衣或棉挎),缝制布扣,似今背心,下穿长裤、管大,头缠自布或黑色丝帕。  少数政府官员、商家穿中山服,西服,戴呢帽,穿皮鞋。富户、士绅穿长袍,外套马挎头戴博士帽(呢帽)或六瓣瓜皮帽,帽顶饰嵌红珠一颗,袍挎多以绸缎缝制,下穿绸缎单、棉长裤。  不论山区或城镇妇女,常年带围腰。普通围腰、宽大素净,做农活家务时保护穿衣,中青年妇女及稍晓事的女孩,都穿花围腰,胸前有绣花图案,饰以花边,缀缝小银饰,银扣,银链,上挂其肩,中两边用绣花白布带,在腰后拴成蝴蝶结,花带飘垂。上街,赶场,走亲访友,仍穿其身,视为衣着装饰。缠足妇女穿搭勾鞋,鞋尖朝上并向内翘曲,鞋面绣花为套鞋,内还要穿软底布鞋称“睡鞋”。农村妇女雨天外出的布鞋包竹笋壳或包谷壳,再套穿草鞋。防泥浆、水湿。辛亥革命后,禁限妇女缠足,陋习逐渐绝迹。  上述普通衣着,多是自织土布,颜色以黄黑,灰为多,夏天少许人家穿土制白布汗衫。& 绥阳县温泉镇  富足女性,穿旗袍,丝光袜、绣花鞋、皮鞋、穿短裤,学生穿白衬衣,黑色裙,白袜布鞋,农村妇女多穿直领右衽短衣(解放后称父母装)多以深兰土织布,城镇妇女,男子以大明兰、安安兰,阴丹士林布制作长短单衣为最佳时尚布料。  男女一般在家穿双绊布鞋,男性外出农作,走路穿草鞋,钉鞋,打赤脚。  解放后70年代,乡村老人常有穿长衫,今仍多见。一般穿对襟衣、中山服、学生服、青年装、军干服,女穿父母装、列宁装、春秋服、衬衣等。男戴解放帽,缠白布帕、毡窝帽、呢子帽、鸭舌帽。青年多四季蓄中山发型头,不戴帽。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活跃,流行西装和各种时装,时尚新潮,特别是中青年妇女时装,年迭更新变换新颖式样,尤以夏季五彩缤纷,难尽详述.春秋冬季服装男女无别.混同均可着装。今穿有骑士服、猎服、太空服、杏子衫、喇叭裤、健美裤、连衣裙、筒裙、超短裙、旗袍等,青年妇女描眉抹口红,涂脂抹粉烫头发.戴金戒子、项链、手链者多,中青年多穿各色西服,中山服,不好佩领带。学生多穿咖克衫、运动衫、拉链服。各色毛线编织衣裤,背心男女盛行。  50年代后,人们多穿机制棉布,80年代后。各色棉布,化纤布、呢绒、丝绸、毛料为主要品种。&旅游双河洞  贵州绥阳双河洞(白云岩洞穴)位于北部的绥阳县,双处于一级支流芙蓉江的主要发源地。日,42岁的法国洞穴联盟主席,法国探洞专家让·皮埃尔参与的中法联合探洞活动……  双河溶洞位于黔北城东北50公里处的温泉镇桂花村、铜鼓村。1987年,双河溶洞经有关专家进行初步探测后,神秘面纱被初步揭开。随后,中国、法国和葡萄牙三国的洞穴专家对双河溶洞群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  通过考察发现,双河溶洞内洞穴众多,洞穴的总长度达117公里,被誉为“亚洲第一长洞”。洞内的卷曲石及各种形态的石膏沉积物面积之大,举世罕见。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4.138.23.*在
7:24:13 发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绥阳公车拍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