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爱国,思乡,送别描写思乡的诗句各两句句

> > >乡愁诗乡愁诗篇一:《《乡愁诗词》集锦》
《乡愁诗词》集锦(十首)
一、《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九月九日忆登山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四、《回乡偶书》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五、《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六、《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京师得家书》
【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长相思》
【清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九、《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十、《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乡愁诗篇二:《乡愁诗》
《乡愁诗两首》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闺怨和本课涉及的乡愁。适当地跟学生讲讲这些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就乡愁这一主题来说,我国古代和现当代都有很多著名的诗篇。在新课导人时引用一些,再复印-些作为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我国古代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歌咏爱情的名篇,如《关睢》、《蒹葭》。乡愁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国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其实,现当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明确: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明确:①语速要放缓慢一点;②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老师作示范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三、分析、解读课文。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
明确: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日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方”“-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课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那么,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明确: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当代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54赴台。跟余光中一样,席慕蓉有很多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思。为加深同学们对席慕蓉的了解和对其诗歌中的情感的体味,可以把席慕蓉作词,李南华作曲,由台湾著名女歌手蔡琴演唱的《出塞曲》放给学生听听。
(附:《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言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
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乡愁诗篇三:《思乡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
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
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仿写句子讲解
近年来,中考试卷中仿句题的闪亮登场,频频亮相,为试卷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万)
1.什么是仿句?
仿句就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2.仿句的特点是什么?
①.符合例句的句式结构。
②.符合例句修辞方法。
③.与例句意义上有密切联系,内容符合事理,语句连贯通顺。
3 .仿句考查的知识点
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③ 检测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一、仿写句子的总要求
形似质新:重在模仿,贵在创新。
形神兼备:文字表达与语境和谐统一。
二、仿写原则:
仿写句子既要做“形似”又要做到“神似”。
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 相同或相近。
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
三、主要解题方法
内容——相对
句式——相称
修辞——相同
1.审清题干,明确仿照内容(找出例句的显性信息或者隐性信息。)
四、仿句的解题思路 2.找全其模仿点,确定陈述对象
3.下笔仿写
此类题型犹如话题作文,属半开放型,既有严格的限制,又有广泛的自由。在形式上,仿写句必须与例句一致(包括结构、字数、标点),与原句构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内容上,上下连贯,语意衔接;在构思上,可以驰骋想象,任意东西,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任你选材。
例:仿照下面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
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旁而含羞躲藏。(河边的石子,并不因为高
山就在眼前而悄然隐去;树上的小鸟,并不因为
雄鹰就在头顶而徘徊烦躁。)
明确对象——平凡、弱小的事物与大事物
修辞——拟人、对比
主旨——平凡、弱小而不自卑、逃避
(一).词语型 (二).修辞型 (三).托物寓意型 (四).名著名言名句 (五).诗歌型
(一)、词语型:
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1 、 书是_____ ,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能医治愚昧之症。
书是_______,能哺育人们成长。
2、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是这条长河上涌起的波涛。
如果历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时间是这曲乐章中跳动的音符。
3、例:结合语境,在横线上仿写恰当的词语。
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
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 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搏击。
(二)、修辞型:
1、拟人仿写
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泰山,______________
黄河,______________
泰山,又好像顶天立地的男儿,铮铮铁骨,激励着一批批英雄志士奋勇前行。
2.对偶仿写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3、比喻+排比仿写
学习,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
学习,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工具;
学习,是----------------- ;
学习,是----------------- 。
学习,是通往成才路上的桥梁;
学习,是渡向成功彼岸的航船。
4、 对比+排比仿写
如: 仿照下面例句,补写三句,使之组成一段意思相关的文字。
金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
金钱能买到书籍,不能买到
金钱能买到(补药),不能买到(健康);
金钱能买到(别墅),不
能买到(爱情);
金钱能买到(汽车),不能买到(安全);
金钱能买到(时装),不
能买到(美丽);
金钱能买到(礼品),不能买到(友谊)。
5、设问(或反问)+比喻。
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
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帆,兴趣是浆。因为兴趣,我们甘于风餐露宿的生
活;也因为兴趣,我们敢于九天揽月去,五洋捉鳖回。
三)、托物寓意型
2、仿照示例,任选事物,用语言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煤 :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
3、如:依照下面“自然的启示”类警句,自选二——三种事物,写两个
托物抒怀、富含哲理的拟人句。
篮球——容易坠入圈套,因为
有人拍你。
每攀登一步,就做一次小结。
(四)、名著名言名句型
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仿写: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
(五)诗歌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
————————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
(得到一束阳光、整个太阳;拾起一片树叶、整个森林。亲吻一朵雪
花,我银色的世界)
捧起一簇浪花,整个海洋;撷取一枚红叶,整个枫林
六、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2、修辞要恰当。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
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审清题干一字不漏
善借原文寻找依据
发挥想象联系实际 打好腹稿理清语句
按照要求书写工整
仿句解题思路演示 :
乡愁诗篇四:《古诗中的乡愁》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
《渡汉江》
[初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答者:argent_1987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12-6 18:03
--------------------------------------------------------------------------------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地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不曾想,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的那颗诚炽的心。汲取着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美感与熏陶,你一定会得到美的
乡愁诗篇五:《古诗--思乡诗》
乡愁诗篇六:《台湾乡愁诗选萃》
九年级课外拓展阅读:
台湾乡愁诗选粹
整理:如东县袁庄镇初级中学
乡愁(余光中)
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亲在里头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注:最后一节为2007年作者在香港参加某活动时再添的一段“乡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
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从屈原到李白,从崔颢到李清照,从马致远到余光中,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吟咏过这一世间难遁的情感。然而对乡愁诗,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随意的撷取便能够从“举头与低头”中看到思念,从“日暮乡关”中悟出怅惘,从“风柳笛鸣”中听到回忆,从“故乡故土”中感到悲伤。但多数乡愁诗只是诗人的一己之悲,在愁情万种中似乎缺少一种力量——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即使他们凄美如歌,忧伤如雨,却只在叙说着一个人的忧伤,吟咏着生命中偶有的惆怅。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突破了一个人的浅吟低唱,给人厚重、激烈、无奈、失落之感。
余光中的《乡愁》,不再是个人的单纯的乡愁,而是一方土地对祖国母亲的乡愁,是一种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诚挚的祖国之爱与民族之恋交汇成的乡愁。它是那样集中而强烈、鲜明而具体、绵长而悠远。
读者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抑郁而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个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融于一炉,表现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突出地表现了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将浓浓的乡愁铭刻着诗人的一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是一个时间的流程。诗人就是把乡愁放在时间的链节上,让情感之锤来反复锤炼,从小我到整个台湾,从一己之愁到一个地方对祖国的思念,时间越久,乡愁越显沉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象也逐渐扩大: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间把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连结起来,个人的一生始终笼罩着“邮票”、“船票”、“坟墓”这种悲剧气氛。第四节起首以“而”字作转折,使“这头”和“那头”集中到海峡两岸隔离之苦上,一跃由个人小空间的悲剧扩散到二十世纪中叶到末叶这段时间中华民族的悲剧。时间和空间的有序组合,闪现出历史的沉痛和悲剧色彩。这种乡愁也就有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余光中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独特的审美视角,赋予了这古老主题新的内涵。
好诗总具有一些音乐性,《乡愁》正是如此。事实上,这首诗曾被谱曲广为传唱。全诗四节,每节四句,前两句是叙述,句式参差不齐,后两句是情感的归结,字数相等。这种结构正吻合了诗人的心情:从平缓到急骤,情感的涓涓细流在后两句时汇集成一个愁结,
而且,每节的后两句都是:“我在这头”中“我在”是仄声字,发音短促,“头”是平声字,音调低缓深沉,用这样的语言结构作结,给人以惆怅沉痛的感觉,有力地渲染了气氛。
同时,每节第二句都用叠声词修饰意象,“小小”、“窄窄”、“浅浅”,既表达出与字面相反的情感,又增加了音乐的节奏感。邮票虽小,却满蕴深情;船票虽窄,而能带我见亲人;坟墓虽矮,偏咫尺天涯,永无会期;海峡虽浅,隔断了两岸深深的期盼与思念。从整体上看,四节四次反复,一唱三叹。层层递进,那浓浓的乡愁不绝于耳。而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和谐对称,给人错落有致之感,如风行水上,气韵天成。
《乡愁》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祖国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愁。这首诗之所以被谱曲入乐,制成唱片,在台湾广为发行,是因为余光中诗中的乡愁意识不仅是传统意识及民族意识的反映,而且是诗人的两岸沟通的文化角色和相应的文化使命与艺术追求的表现。
乡愁四韵(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
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人的反思,一种新的追求。第四章,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是营造亮色。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
当我死时(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
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麼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故乡情结 爱国情怀
《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思念“江南”的诗,是一个自称“江南人”的台湾诗人表达的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向往。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这首诗的灵魂。诗人自称“江南人”,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南京,母亲是江苏人,幼时经常游历杭州等地,更在于对挚爱祖国、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来说,“江南”是一个生命的符号,烙在心头永远无法淡忘。就像中国人自称“汉人”、“唐人”是由于永远无法忘怀汉唐的强盛和自信一样,余光中自称“江南人”正是因为难以割舍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江南”这个符号的生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人在孤岛的夜晚轻轻地叨念起这个词,滚滚涌入胸中的是文学赋予这一符号的所有美丽与温情。“江南……江南”,在诗人的呼唤中,在心中升起,犹如漫天烟花在空中不断灿烂地开放,幻化出诗人儿时的记忆,幻化出古时的江南,幻化出那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美景。满心的江南如漫天的烟花,照亮了孤岛游子远离祖国母亲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本诗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到中段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最后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体现了浓浓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全诗以江南美景作为背景,意境优美。第一节,作者描述了一位九岁少年生活于江南的情景,这少年似乎就是作者的童年,在描绘他对家乡——位于江南的南京的朦胧的向往。随着知识的积累,诗中的少年对江南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如第二节中“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乾隆皇帝的江南”。作者对家乡的向往也在这诗中进一步加深了。在第三节如话家常的絮叨中,诗人的情绪显然变得有些伤感:这个少年长大了,思念起了“那么多的表妹”,但“就那么任伊老了”,“即使见面,他们也不会陪我”,这反而使“我的思乡之情更浓了;“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这一句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暗示着两岸统一、祖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重现于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意思。而这一切又都在最后两节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母亲在喊我”、“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作者的思乡之情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得到了升华。
《春天,遂想起》的中心意象是“江南”, 这一中心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同时,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
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种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富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了江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氲着江南水乡旖旎气息的意境。从思维的角度看,这些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这一诗歌的本质特点。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力求用最具体可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这也是本诗虽然语言质朴但却诗意盎然的主要原因。那么,体现诗作主旨的“江南”这一中心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只要梳理一下全诗的感情线索,就不难把握: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作者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母亲,象征着祖国,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诗人由怀旧而怀古,抒发的是一种以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本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节都有一个括号,从诗歌的文气和韵律来看,括号中的文字夹杂在全诗里似乎有些别扭,但这些文字是不能随便删去的。其中,有三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如果把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称作是“彼”的话,那么这些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称作是“此”。一般来说,一首小诗是不宜将两个着眼点并列其中的,但诗人又必须要讲两者的关系,所以就用括号、用补充说明的方式,来表明台湾和大陆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两地间的地理位置相隔并不遥远,只是人为的因素将他们隔开。如果去掉这些文字,将会大大的伤及作品的主旨。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个括号和第三个括号分列在诗歌的一头一尾,又以首尾呼应之势,凸显出浓浓的乡愁和无限的伤感。
乡 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诗人简介: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席慕蓉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
一片槐树叶(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诗人简介:纪弦(1913~ )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原籍陕西周至,生于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扬州。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举办画展。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翌年与杜衡合编《今代文艺》。1936年支持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同年创办《诗志》,与《新诗》及吴奔星在北平编辑的《小雅》相互呼应,互登广告,成为当时南北鼎足而三的有影响的诗刊。抗日战争爆发后流转于汉口、长沙、昆明、香港等地,曾任国际通讯社日文翻译,主编《诗领土》。抗战胜利后始用纪弦笔名写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湾,曾编辑《和平日报》副刊《热风》,创办《现代诗》季刊,发起成立现代诗社,引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一次论争。1976年赴美定居。
望大陆(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作者简介:于右任(日-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1922年,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后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晚年在台湾仍渴望祖国统一。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
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不久,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山之上,国有殇” 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o国殇》中 “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
乡色酒(舒兰)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瓶竹(舒兰)
我生活的很好
仅凭一点清水
在有限的日光中
仍能行光合作用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
生我的乡土
诗人简介:舒兰,男,本名戴书训,笔名林青等,大运河畔的江苏省邳县戴场村人,一九三一年荷月生。父亲戴维成,母亲张振英,排行老五。舒兰出身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父亲、叔父都受着较为深刻的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叔父戴维藩,曾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舒兰的母亲,则是一位贫苦农家扎彩匠的女儿,正直、善良、勤劳、美丽。因父亲早逝,舒兰很小就只跟母新生活,学做各种农家活计。舒兰七岁入学,九岁随叔父、母去京,进香山慈幼院读书。一年后返乡,他先后在邳县戴圩村尚志小学、徐州正德中学就读,初步学得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他聪敏多能,尤其酷爱读诗写诗。在徐州大彭中学时,常和同学吕道 雅等人临登云龙山,高吟东坡诗句,抒发壮怀理想,还在户部山项羽的戏马台前,历数著名诗人谢灵运、储光羲、张籍、苏轼、文天祥等人留下的壮丽诗篇,慷慨悲歌,发誓为国争光,为家乡争光。一九四八年,他以林青的笔名开始发表作品。 一九四八年九月,淮海战役前夕,徐州市及附近各县的大中学校都纷纷南迁,舒兰被迫随校离乡。从此,他矢志笃学,茹苦不怠,五十年代毕业于台湾文大学中文系,多年来创作其甚丰。有诗集《抒情集》
晚秋的乡愁(蓉子)?
紫色雏菊簇立在更深色瓶内
在镂刻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瓮
在异乡的风里凄愁
而虚静落下
在昔日家屋
在远处山冈
云淡淡曳过
风轻轻扬过山头
有琵琶声的哀怨滴落
看清清的潭水有多冷
十月的寒意有多深
幽壑奔冽的光
有一种可能触及的悲凉
谁说秋天月圆
乡愁诗篇七:《专题四
,思乡诗专题》
思乡怀人诗鉴赏
【试题引路】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3.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案:1、使用了比喻、衬托、回环等艺术手法。 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空寂的景色。2、BE
3、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写法:
(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
意一点即可。
【知识梳理】
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行役类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思乡怀人诗,指抒写诗人因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思亲之情的诗歌。又叫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所写内容: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
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1、思乡(亲)缘由:
1、战乱频仍,久戍不归(边塞诗);社会动荡,亲人离散。
2、官场失意,仕途坎坷。
3、朋友遭遇不幸(孤寂落寞)
4、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渴望团圆。
5、滞留旅途,孤单寂寞。
6、景似故乡,触景生情。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o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抒情角度:从己入笔、从对方入笔。
二、思乡怀人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思乡怀人诗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客”“旅”“孤”“怀”“归”“故园”“泊”等。有些诗歌题目明显的是在某个地点停下来过夜,这样的诗歌往往是思乡怀人诗。如《宿建德江》《西陵夜居》
2、特殊节日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羁旅诗常见节令:
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常见意象】
捣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杨柳(或《折杨柳》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折杨柳》曲,听后会激荡起
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浮云、浮萍、蓬草: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驿亭: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其他如暝色、日暮、黄昏、落日、夕阳、暮霭、烟波、寒山、宿鸟等。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
三、常见主题
①羁旅情怀:叙写羁旅之苦(羁旅之景),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 ②思念亲友:触景生情,表达对亲人思念和回家无望的苦闷。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③仕途不顺:因羁旅之愁引发政治上失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一是仲春时节,雨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杜甫的《旅夜书怀》等。 ④征人思乡:抒发征人思乡,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o塞下秋来风景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柳中庸《征人怨》等。
四、鉴赏方法
1)留心景物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①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②“鸿雁传书”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③“折柳送别”, ——惜别怀远
④杜鹃啼血 ——凄凉哀伤的象征
⑤鹧鸪——羁旅乡愁
芦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羌笛、胡笳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柳、长亭、蟋蟀(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墙)等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斜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2)注意常见手法(抒情方法)
手法一、即事写情(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手法二、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或梦境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杜甫《望月》
王昌龄《从军行》“无那金闺万里愁”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通过描述寒冬腊月、灯前抱膝独坐的冷清画面烘托诗人的思家思亲之情;
三、四句作者运用换位的写法,通过想像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远方的自己的情景,来表现“思家”之情
手法三、比喻、拟人等 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思乡怀人之情化作具体的物象,生动而感人。
例如:武昌阻风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第二句中“东流”既是写眼前实景,又暗喻诗人归家的愁思,这样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眼前之景,仿佛能够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那浓郁的思家之情。
手法四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鉴赏示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绪,“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其疏朗,两句诗
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幽暗和凄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态。总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悠远,意蕴深沉。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④墙。因思杜陵⑤梦,凫雁满回塘⑥。
①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②征铎:旅客车马的铃铛。③槲(h ):树名,落叶乔木。④枳(zh ):灌木或小乔木。驿,指商山驿。⑤杜陵:地名。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⑥凫: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此句谓诗人梦到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风光这美。
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首联写早行情景,“动征铎”概括征人早起的忙碌之状,形象鲜明。“晨起”与“悲故乡”照应,暗示征人思乡难寐,与尾联“杜陵梦”照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诵千古。这两句诗善于选词,工于状景,诗人只选了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月六件事物,十个单字,经过诗人的精心组织,高度锤炼,连一个形容词、动词及其他状词都不用,便把闻鸡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桥,征人早行的一系列情景状写目前,意象俱足,它不但写出了“早行”的典型环境,也隐约透露了诗人的寂寞心情。颈联写路上槲叶纷落,枳花自明。“明”字既切合花色,又暗应早行。尾联的“杜陵梦”补写昨夜思乡之情。以梦作结,情深意长,首尾圆合。全诗词句清丽,笔法灵动,观察细致,体验独特。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
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参考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③“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 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思乡诗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练习。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本诗中,诗人写到“归梦”意在突出什么?
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4分)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4分)①通过“群仙相护”(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乡愁诗篇八:《乡愁诗》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润州听暮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释】诗人因事流放康州,此诗是羁旅水途即景之作。“角”是古代军中乐器。
(1) 诗人借助哪些物象来表达他思乡归里的哀情?(2分)
(2)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却暗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
(1)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一个“欲”字尤其写得传神,请简要赏析。(2分)
(2) 这首诗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 前两句的“外”、“断”、“复”分别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的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 一般人的心理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这首诗的后两句却与众不同,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复杂心理?
秋江(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夕阳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 诗的前两句充满画意,具有强烈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 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 这首诗中的细节描写是什么?
(2) 前人评论这首诗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作简要评析。 ①
乡愁诗篇九:《《乡愁诗两首》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读、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
2. 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用形象表现抽象。
3. 体会文章抒发的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听读、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
2、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用形象表现抽象
三、突破方法:
1、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2、从诗的意象入手,反复吟咏,体会诗的内涵
四、教学手段:
电脑软件(运用 Microsoft powerPoint
Macromedia Authorware
Flash 动画效果)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播放音画背景、营造诗意的氛围
(2)由诗到乡愁诗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些诗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诗人们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些诗中,有一种表达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的诗句,被称为诗乡愁诗。古人用“床前名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来表达乡愁,那麽台湾诗人的怀乡诗更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愁诗两首》包括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和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我今天学习的课文便是《乡愁诗两首》。
2、分析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1)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余光中先生离开祖国的时候只有21岁,20多年过去了,满头黑发的青年已是鬓染白霜,可仍不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诗人的怀乡之情便日重,于是提笔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蕴含着几十年浓浓的深情的《乡愁》。全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
(2)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配上柔美的带有淡淡忧思的音乐和江南水乡的背景画面由教师由感情的进行现场的配乐朗诵,用以感染学生。
(3)学生配乐轻读
教师读后音乐不停,让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小声轻读,感受诗情,渲染气氛。
(4)简析余光中的《乡愁》
①找出四个意象
②理出时空顺序
③分组叙说故事
④讨论表现手法
(5)学生朗读
①由大家推荐学生到讲台来朗读。
②在个别读的基础上集体配乐朗读
(6)听配乐朗读,整体感受诗的韵味。
播放Flash 动画效果的《乡愁》配乐配画朗诵。
2、 分析欣赏席慕容的《乡愁》
(1)过渡语: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首先来看席慕容的简介。
(2)作者介绍:
席慕容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乌兰察布,现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师大艺术系,代表诗集有《无怨的青春》
《时光九篇》等。1949年,席慕容离开大陆时只有六、七岁
对故乡的印象早已模糊,但这却阻拦不了一个华夏儿女绵绵思想情,它的诗充分体现了女诗人的柔情与缠绵。
(3)配乐朗诵席慕容的《乡愁》
配上内蒙古风格的带有悠远绵长的《牧歌》和模糊朦胧月夜的背景画面由教师由感情的进行现场的配乐朗诵,用以感染学生。
(4)学生配乐轻读
教师读后音乐不停,让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小声轻读,感受诗情,渲染气氛。
(5)简析席慕容的《乡愁》
①找出三个意象
②描述三幅画面
③分组叙说画面
④简述表现手法
(6)学生朗读体会
4、两首诗的比较
由“两首诗你更喜欢那一首”引出两首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见课件)
5、如何欣赏乡愁诗
归纳三条欣赏乡愁诗的方法(见课件)
6、课堂延伸
播放余光中先生写的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听后依据三条规律进行简单的赏析。
乡愁的主题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在故乡情节中良久徘徊,所以诗人如此说“为什麽我的眼里总是满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的深沉”。同学们一定想了解更多的乡愁诗,课下请上网查找。
附录:板书
1、 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 (1)主题相同(2)比喻巧妙
不同点: (1)形象不同(2)形式不同
2、如何欣赏乡愁诗
(1) 抓住诗中的具体形象(2) 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3) 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中学生教师节诗朗诵:教师节献词
一年一度,春风秋雨,
我们又迎来了第24个教师节。
此刻,亲爱的老师们,你们在想些什么?
也许,你们还在思考,明天的那堂课,
怎样才能讲的透彻明白;
也许,你们还在盘算,
班里的计划,怎样才能订得全面周详。
呵,也许,你们什么都没有想,
教书育人是你们的天职,
埋头苦干早已是便饭家常。
我们不能献上一份厚礼,
亲爱的老师,
就请接受我们这一篇诚挚的诗章。
我们,是营中的学生,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
这里,是一座铸造人才的大课堂。
只因为,这里有一个
团结能干的教师集体,
你们的成绩,
早已受到社会的颂扬。
清晨,当校门前的果园还浸润在晨雾中,
我们老师的身影,
已出现在来校的路上;
傍晚,当晚霞映满这条曲折的乡村小路,
我们的老师,
才骑上车子准备回家。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
你们皱纹伸展,
你们鬓发添霜,
可是,你们的心,
还是那样的年轻活泼,
永远不知疲倦,
扬帆远航。
再过几年,十几年,
当我们已经建功立业,
手捧着证书、金牌、奖状,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
是谁为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
引导我们追求理想之光。
到那个时候,
我们一定回到营中母校,
向亲爱的老师们,
献上更新更美的诗章。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4,丰富的联读.
二,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上课时在课堂上探讨)
1,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2,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回去已经请大家预习过了,大家应该已经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前,让我们先走进作者余光中.
1,作者介绍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他的这首诗——《乡愁》
(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
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1)从整体结构上(2)从构思立意上(3)从词句运用上(4)从思想感情上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 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 (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 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 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 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D,联读(作业布置).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3,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4,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乡愁诗”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乡愁诗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国思乡的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