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律之严凤英与甘律之住甘家大院中房间是谁提的两行对联

穿越时空的爱恋——甘家大院仿古婚礼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婚嫁程序就已确定,基本框架定有“六礼”:纳采(提亲)、问名(问姓名、请八字)、纳吉(订婚)、纳征(收受聘礼)、请期(定嫁娶之日)、亲迎(婚礼)。旧时南京的婚礼习俗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基本上承袭明代的仪式,从婚前到婚后,有十七项之多,“亲迎”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将新娘迎来,然后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想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婚礼。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南京地区研究民俗、民风的场所。馆址是在晚清时期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甘熙故居基础上复建完成的,青砖小瓦马头墙的明清建筑风格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金陵甘氏家族是南京著名的“文化世家、书香门第”。严凤英与甘律之的一段婚缘更是传为佳话,至今甘家后人仍是活跃在南京文化界的名人。历史的沉淀积累,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成为举办传统中式婚礼的首选,特别受到跨国新人的欢迎,我馆特为新人提供传统中式婚礼中亲迎(婚礼)这部分的婚礼仪式(接亲、上轿、跨马鞍、传席、拜天地、合卺酒、坐床、撒帐、闹洞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民网&&江南时报&&第二版 互动?民意
甘家大院不能再藏在深闺了(来函照登)
】【】【】【】【】
  尊敬的编辑先生:今年国庆长假,我和一帮老伙计到山西旅游,在参观其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时,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想到我们南京的一处名宅――俗称99间半的甘家大院。追溯南京甘家,不但历史比山西的几家大院更为悠久,其文化内涵也要丰富得多。清朝道光年间,甘家出了一位著名学者甘熙,在宅院内新建“津逮楼”,收藏宋、元、明、清珍本图书多达10万余卷,直逼杭州的“天一阁”,更被誉为金陵第一藏书名家。民国时甘家25世甘贡三先生,被誉为一代“笛王”,家里还专门供养了一个演出班子,将清末词曲大家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溥侗聘为西席。组织了昆曲“紫霞社”。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奚啸伯、林散之等国内京昆戏曲名家文人雅士常来往于南京甘家。后来的黄梅戏艺术大家严凤英进入甘家大院后,向甘律之求教学习京剧,两人便相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30年代,张学良曾到甘家大院参加“戏友雅集”活动,在甘家的协助下编辑了《九宫集曲大成南北词谱》82卷共50册……  另外,还听老人们说,甘家大院在建筑上还有不少“玄机”,比如,冬至时主堂屋阳光普照,到了夏至,则被隐在前一进过房的阴影中……我们真不明白,南京有这么好的“宝贝”,为啥就“藏在深闺”无人识得呢?  为此,我们想借贵报一角,呼请有关部门加大对“甘家大院”及南京其他人文古迹开发的力度,打好南京文化牌,让“甘家大院”也能成为南京乃至江苏的“客厅”。  虽然现在甘家大院一小部分建筑已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但无论是布置还是藏品既不“俗”更不“博”,开发规模小,宣传力度更小,不要说外地游客,就是许多南京人恐怕也不知道在我们身边竟有这么好的“宝贝”。让人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南京市民 吴敏&&&&《江南时报》&(日&第二版)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或反映。
精彩推荐:
每日新闻排行榜10条
网友热评排行榜10条
 环球时报 20元/月发送HQD到8166订购
 台海风云 16元/月发送THD到8166订购
*人民头条 16元/月发送TTD到8166订阅*
 第一手的新闻资讯,让您立刻掌握天下大事!
 人民资讯MINI站 联通用户发送
 人民网手机门户 北京移动用户发5988到01268
新闻检索:
 手机铃声分类搜索:
  寰 宇 搜 奇
  猴娃儿曾繁胜,其母与不明人形动物所生,身高两米,头小臂长,体势佝偻,表情诡异,半兽半人。想知道这一天下奇观是如何被报道的吗?
请用户发送 A003 至
    1510312(移动)
    9510312(联通)
资费:1条/元
&更多精彩短信: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严凤英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徐龙梅&  “茶歌飘四方/飘在人心上/你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香/黄梅好听乡音甜/天上人间你还在深情地唱……”每当哼起电视剧《严凤英》的主题歌《山野的风》,心中就会生出一种亲切感,因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内就陈列着当年严凤英居住过的房间。严凤英是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主人甘贡三的小儿媳,从某种意义上说,严凤英是南京的媳妇。&  鲜为人知的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成长和成功,和她的南京姻缘密不可分。&  严凤英1930年生于安徽桐城罗家岭,12岁起先后师从严云高、程积善等老艺人学唱黄梅调,由于她天生丽质,嗓音好,很快唱响安庆、怀宁、桐城一带,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在凤阳搭班演出时,身为县保安大队长的地头蛇想占她便宜,严凤英一怒之下,只身逃离。1949年初,年方20岁的严凤英辗转来到南京,迫于生计,她改名严岱峰,在上乘庵米高梅舞厅当了一名歌女。解放初的南京,演剧有京剧、昆曲、扬剧、越剧、评剧以及话剧等,这使得她艺术眼界大开,比较之下,她更喜欢京剧。为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严凤英经常去夫子庙京剧茶座和安乐酒家看演出、听戏,且每次都提前到场。&  1950年3月,由南京著名京剧票友甘律之等二十几人发起组织的“友艺集”,成为解放后南京影响最大的票房。当时每天下午2时在安乐酒家(现江苏饭店)的小舞台上,南京的名票数十人轮流上演京剧,有范儒林、赵寿良的《卖马》,赵筠怀、杨文华、睢乐山的《玉堂春》,陈振杓、杨序东的《奇冤报》等,此外还有许公泽、范儒林、孙盛云的普及京剧讲座,以及林澄伯、赵寿良的戏剧知识讲座,管公衡的京剧知识兼说场面等,深深地吸引着她。在这里,严凤英结识了“戏曲世家”的三公子甘律之,由于他擅长唱京剧的老生、小生,且拉得一手好京胡,两人成了“知音”。&  甘家是南京的大家族,到甘贡三这支可谓戏曲世家。当时的名流如溥侗(红豆馆主)、梅兰芳、奚啸伯、徐兰沅(梅兰芳琴师)、曹慧麟、王熙春、童芷夸、言慧珠、李蔷华等常常出入甘家交流切磋。在民乐方面,甘贡三精于笙、笛,弹拨乐器中擅长三弦、琵琶,号称“江南笛王”,还聘请尤彩云、李金寿、徐金亮等昆曲名家来家教授子女,其子女都会戏曲表演。&  长子甘浏,号南轩,曾拜溥侗为师。早年肄业于金陵大学,后担任新生社社长,工老生学余派兼唱马派。&  次子甘涛,号汉波,自幼深受父亲影响,爱好民乐。在器乐方面算得上多面手,擅长古琴、筝、笛等,尤以二胡之造诣更深,为江南丝竹专家。&  三女甘长华,工青衣,其昆曲的《思凡》、 《断桥》、 《贩马记》、 《游园》等折小戏,曾得到溥侗、俞振飞、尤彩云诸昆曲名家指点。甘长华之夫汪剑耘,工青衣,亦会花旦和小生,17岁登台演出即小有名声。他声腔、扮相、动作各方面都酷似梅兰芳,梅先生曾听其唱曲,很为赞许。1951年8月10日,汪剑耘在上海正式拜梅兰芳为师。&  四子甘法,号律之,亦工老生,建国前为新生社骨干。建国后于1950年担任南京市戏剧改进会登记组组长,为友艺集的中坚分子。&  幼女红华,别名纹轩,工青衣,昆曲曾得到尤彩云、李金寿、徐金虎等口授亲传。&  严凤英后来常去甘家,向甘律之学会了《梅龙镇》。有一次严凤英与甘律之同台演出,律之的姐夫汪剑耘对严凤英的唱腔、眼神尤为赞赏,觉得她是位可造之材,遂答应手把手教她练毯子功、把子功,这些基本功正是京剧、昆曲一类大戏演员所必须掌握的扎实功底和素质,是黄梅调演员所不具有的,严凤英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刻苦练功,这为她的成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严凤英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每次到甘家花园里学戏,一次次跑圆场,不顾疲劳,无丝毫懈怠。她的悟性好,又能勤学苦练,有时三四天即能学会一台戏。只要需要,让她演什么就演什么,有一次反串《芦花荡》里的张冀德,严凤英竟将勇猛无比、粗中有细的猛张飞演得丝丝入扣,甘家上下为之欢呼,“我们家又多了一员虎将”。&  1950年10月30日,友艺集全体集友恭祝刘廷香先生五十荣庆,合影留念中有甘贡三、甘南轩、甘律之、汪剑耘、严凤英等。当天的友艺集为刘廷香先生五秩大庆堂会剧目中全体反串,甘南轩饰赵云,甘律之饰周瑜,严岱峰饰张飞。在这“戏曲世家”,她像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艺术营养,领略京昆戏曲博大精深的内蕴,一年时间内,严凤英学会了《游园惊梦》、《春香闹学》、《大登殿》、《御碑亭》等曲目,和甘家名票联袂演出,不久就蜚声金陵。&  据甘纹轩回忆:“解放不久,他(甘律之)在友艺集与迫切要求学戏的原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相遇,由于四哥戏曲知识面广,在教唱、排戏、打把、操琴吊嗓以及合作演戏方面都给了严凤英很多帮助,在频繁接触中两人萌生了爱情。但顾虑家庭不能接受,起初就与她在外租房。由于严凤英有较好的戏曲天赋,人也聪敏温顺,在向姐夫(汪剑耘)、四哥学习京戏的同时,也跟在我们兄妹演唱、排练昆曲的后面学唱、学演。我父亲是家庭中较开明的人,他见严凤英学戏心切,也很乐意教她,在察觉出她与四哥的感情后,也就默许她回家居住。当安庆黄梅剧团到我家来动员严凤英回去演戏时,由于她已习惯了在南京的安定生活,而且也经常有机会登台演戏,所以不太想回安庆去。但四哥以她在黄梅戏演唱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为了更好地发挥她的艺术才能,权衡下来,认为还是劝她返黄梅戏舞台为好。为此,特地为她置办了一批行头,动员她返回安庆。以后他俩虽不在一地,但仍往来频繁,到1954年正式在南京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华东戏曲会演前,为帮助严凤英取得更好成绩,四哥除了帮助她分析人物、帮她排练以外,还让姐夫与我把京、昆剧的表演身法教给她。在她学演的同时,四哥再在一旁分析、解说,以便她在黄梅戏表演中参照运用。后来严凤英到上海参演时,特地把我父亲接到上海看戏,得到奖后,还特意戴上奖章,请父亲和我一起出去玩和吃饭,对我们大家给予她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天仙配》演出成功后,严凤英拍电影十分繁忙,应酬也多,而四哥当时既要随姐夫剧团外出演戏又要兼顾一些商业操作,两人聚少离多,最终解除了婚约。”(据 《严凤英艺术年谱》披露:1956年6月29日,由南京白下区法院判决严凤英与甘律之离婚。)&  “(四哥)在与严凤英结合的几年中,不仅教严凤英唱京、昆剧,教练刀枪把子,而且不厌其烦地教她按音韵要求吐字发音,帮助她在黄梅戏外吸收新的营养。”&  可以说,甘纹轩就在哥哥的身边,还是很客观的描述了其四哥与严凤英的感情。&  1951年,安庆剧协的主任邹洪泉先生通过时任南京市委宣传部长的陈其五,找到当时的南京市文联主席赖少其,托他寻找到严凤英。在甘律之的支持下,严凤英像一股清新的风,又吹回安徽大地,重返安庆舞台,在“群乐剧场”演出(后改名为“胜利剧场”)。1952年,应邀到上海演出,她在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和现代戏《柳树井》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1953年她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还再度来宁,住在贡院街戏曲改进会,在夫子庙姚家巷的南京大剧院演出了《天仙配》中的《路遇》、《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剧,深得广大观众的赞许。&  《秦淮古今大观》记载:“她穿着一件浅灰列宁装上衣,咖啡色花呢西裤,身材矫健,眼神充满着朝气和热情,笑容甜人。她谈戏,说表演,谈经历,回忆到解放前在夫子庙的悲苦卖唱,不禁黯然泪下。”&  据陈振杓先生撰文回忆说:“1954年3月,凤英顶住多方干扰,主动毅然来宁与甘律之正式结婚。喜宴设于大三元酒家,甘家亲友及南京票友均前往祝贺。当时严凤英正在排《天仙配》,准备参加华东汇演。律之发现她手中云帚不顺溜,弄不好可能缠在‘头面’上,特请胞妹甘纹轩教她一出昆剧《思凡》,让她将‘思凡’中色空的云帚功移用于七仙女。后来该剧汇演获奖,严凤英也获演员一等奖。”&  1954年,严凤英在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三出戏,并获得了一等奖。可以说,严凤英的南京学戏经历,是她的表演艺术由浅表上升到成熟期的准备阶段,也是黄梅小调由乡野山歌成长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艺术铺垫。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并广为流传。&  可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十年浩劫中身受百般摧残,于1968年4月7日夜含恨而死,时年38岁。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同志平反昭雪。大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哀其诗曰:“尘劫人间惊万千,唯君一死最堪怜。凄凉练好霓裳曲,奔入蟾宫作散心。”另一首是:“皖中凄绝黄梅女,血泪沾成碧草痕。千古伤心唯一死,落花谁忆玉楼人。”&  (作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研究员)&
江苏省各市政协链接
连云港政协
南京市各区政协链接
玄武区政协
秦淮区政协
南京市建邺区政协
南京市鼓楼区政协
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协
南京市江宁区政协
南京市栖霞区政协
南京市浦口区政协
南京市溧水区政协
南京市六合区政协
中央人民政府
江苏援疆网
中央电视台
新华报业网
中国江苏网
中国政协传媒网
南京市政协 版权所有建议使用分辨率: IE6.0及以上版本浏览 南京市信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乔家大院里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