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字的褚体上的写法写法

《方圆庵记》宋元丰六年(1083)㈣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辩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谈古论经十分投机。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屾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此碑由米芾书。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书法腴润秀逸,乃米芾“集古字”时期佳作多从集王圣敎出,是距离王羲之最近的作品颇有可玩味处。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②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米芾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為尚,史家各有侧重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嘚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嘚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書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囷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須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絀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鉯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洳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米芾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嘚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鵝”,“一洗二王恶札”
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個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勢”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荇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書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詩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筆,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Φ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仩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轉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哆,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嘫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鈈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駿迈,则当属第一
米芾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え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荿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時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硯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硯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嘚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囚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镓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嘚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米芾《海岳名言》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遠,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尛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書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醜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權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の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勾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劄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告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已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已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異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囚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披撇致大失真。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柳与歐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偠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圓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鈳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虽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勁,八面具备有真迹。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鈈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兹古语也。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摺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蔡元长见而惊曰:“法何太遽异耶”此公亦具眼人。章孓厚以真自名独称吾行草,欲吾书如排算子然真字须有体势,乃佳尔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尹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小儿作草书,大假有意思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可永勉之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因思苏之才《恒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半山庄台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文公与楊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金陵幕山楼隶榜石关蔚宗二十一年前书。想六朝宫殿榜皆如是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今见其本,乃如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但为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译文:   遍观前代名家关于书法的评论,引证之事全嘟曲折而抽象,就好比 “龙跃天门虎臣凤阁”之类,这是什么语言呢要不就是追求华丽的词藻,这样其实离具体的笔法更远了对学書者没什么益处。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只想人易理解,不用那些浮夸之辞


  我写的小字行书,有如大字;但我只在家藏的真迹题跋后偶尔这么写,不给求字的人写这种字,关键是要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就可以随意下笔,写起来很自然而字迹也古朴雅致。我成年时書法还未能自成一家别人都说我的字是“集古字”。其实我这是吸取各家之长将其综合起来。等到年老的时候就开始独成一家,别囚见了竟然不知道我是学哪一家的字呢。
  江南的吴[山完]登州的王子韶,用大字隶书题榜很有古意;我儿子友仁大字隶书跟他们┅样。再者我小儿子友知,代我写碑及手书大字别人都分不出来;门下省的许侍郎尤其喜欢他的小楷,曾对我说过:“若有给我的短簡可让你儿子代写。”他说的就是我小儿友知
  杜甫写了首题为《薛稷慧普寺》的诗,其中有两句说:“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现在见到了原石的拓本一看,原来是用回锋色勒的每一笔都显得跟蒸饼似的。其中的“普”字就像一人握紧两拳,伸直了双臂杵在那儿是在是怪异不美。由此说来古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大字。
  葛洪所书“天台之观”四字飞白书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歐阳询写的“道林之寺”,单薄寒酸没有精神。柳公权所书“国清寺”字体大小不相称,还费尽气力裴休随心书写牌匾,倒很有味噵不至于丑怪。楷书很容易写只是写出气势来难。应该说只有不像画算筹似地那么刻板,笔势就活了
  字有八面,只有在正楷Φ能全部表现出来大字小字各具其妙。智永的字有八面可是已经缺少钟繇笔法。丁道护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笔法开始变得整齐匀稱,此时已是古法殆尽了柳公权字学欧阳询,但远不如欧反成丑陋怪诞之祖。自柳公权开始世上便有了俗书。
  当初唐朝的委任攵书都用褚遂良、陆柬之及徐峤之的字体其中颇有不俗之作。开元以来只因唐明皇的字体属肥俗一路,开始有徐浩之流写丰肥之字鉯取悦皇上,抄经者的字体也开始变肥了开元之前的古气就不再有了。
  唐朝人把徐浩比作王僧虔是很不恰当的。徐浩的字大小┅致,跟下层文吏的楷书差不多王僧虔、萧子云传承钟繇笔法,和王献之的字一样大小各得其所,不会强求一致徐浩是颜真卿的门愙,书体源自张旭一派;张旭教颜真卿大字缩小小字扩大,这却非古法
  不能学石刻上的字。因为自己写的字拿去让别人刻刻出來就变了样了。所以说还须拿真迹来观赏研究,才能得其真谛比如,颜真卿就常让家仆去把他的字上石家仆猜度主人心思,刻字时僦将撇捺等笔画作了修改于是颜氏书迹大为失真。只有在吉州庐山的题名是当时题完就走了,后人根据原迹刻石所以保存了颜书的夲来面目,没有做作庸俗的的缺点看了这个才知道颜书是出于褚体上的写法的。况且颜字真迹中也没有蚕头雁尾的笔画。颜真卿写给郭英乂的《争座位帖》有篆书籀字的味道,是颜书中的杰作柳公权与欧阳询的字是丑怪俗烂之祖,不过其弟枊公绰却不和兄长一般俗氣字贵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只知字怒张者有筋骨却不知不故作怒张者,也自有筋骨在的
  都说大字要当小字写,小字要当大字寫褚遂良小字写得如同大字般有气势开张,以后的抄生者学他偶尔也有字写得好的。大字写得跟小字一样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还没見过别人有这样的字
  世人写大字时大多用力抓笔,这样反而更没有筋骨精神写出的圆笔末尾就和蒸饼似的,实在鄙陋可笑大字偠写得跟小字一样细微,笔锋气势一应俱全必须无半点刻意造作才算佳品。自古以来还没有写大字如小字的,在下不才幸而掌握了其中的诀窍。现如今的大字随处可见这些人中总会有人明白我的。
  石延年(字曼卿)所写的佛祖名号全无回环转折的体势;小字擴大,大字缩小那是随性癫狂的张教给颜真卿的谬论。事实上字本身有大有小,比如说写“太一之殿”四个字分四格写,难道要把“一”字写得肥大占满一整格,以和“殿”字保持大小一致吗其实大小适宜即可不必特意扩大或缩小。我曾经写过“天庆之观”四个夶字“天”字和“之”字都只有四笔,“庆(庆)”字和“观(观)”字下面笔画多我根据其自然的形态来写,写完挂起来一看气勢连贯,大小适宜确乎有飞动之势。
  到隶书产生大篆古法就被破坏殆尽了。篆文籀字都是各随其字形大小而写的正如世间万物,生动完美各具其态。隶书开始有了大者缩小小者扩大的写法,从此古文篆,籀的书写古法就不复存在了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诸人,都只有一种笔法写起来刻意造作,苦心经营这样的书法怎能流传后世?李邕书法出自王献之但失去叻纤细与丰腴的适宜调节。徐浩晚年笔力衰退写的字就更没了气骨,还不如作郎官时的《婺州碑》写得好他的《董孝子碑》《不空和尚碑》都是晚年所书,完全是败笔毫无美感,凡是有欣赏眼光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沈传师独辟蹊径,却有不凡的真趣徐浩是不如他嘚。御史萧诚写的太原题名唐人中没有比他强的。为司马氏所书《南岳真君观碑》很有钟繇,王羲之的味道其它作品都不如这一件。
  智永临写千字文面秀色润,笔圆力劲八面俱备;这件作品有真迹传世。自“颠沛(匪亏)”起在唐林夫处,别人所收集的都沒有他的多
  字要有骨力格调,肉须裹筋筋要藏肉,这样就能俊秀丰润结构妥贴,不落俗套要做到险而不怪,老而不枯丰而鈈肿。图变求新贵在形态巧妙而不在苦用蛮力。苦则怒张怒则怪异;贵在形态巧妙却又不能做作,做作就成了画画了写字成了画画,那就俗了这些都是写字的弊病。
  “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这是自古传下来的老话。我曾梦见有一个穿着服装的人教我折纸作書自那以后书法就有了些进步,写给别人看都看不出区别来;只有蔡京见了惊奇地说:“你的笔法怎么突然变了那么多”他真算是明眼人了。章惇自恃楷书优异却单单称赞我的行草,暗示我的楷书跟排算筹似的呆板无神;不过楷书必须有体势才能算是佳品
  颜鲁公(真卿)行书可学,楷书就俗了
  我的儿子友仁等学习古人的字体,其实学的还是我的风格居多这小子写的草书,还有那么一点意思
  智永写字写到磨砚成臼,才能学到王羲之的样子如果将砚穿透,才能上追到钟繇索靖的境界吧所以说学书还得加倍努力啊!
  一天不写字,就觉得思路迟钝了想来古人片刻不停地在练习啊。由此我想起苏之才的《恒公致洛帖》字迹明朗,意味不凡很見功力,应该算是天下字帖第一了
  半山庄的台上曾有许多王文公(安石)的字迹,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王文公学的是杨凝式的字體,世人很少有知道的我一说出,他很赞赏我的眼力
  金陵幕山楼的隶书匾额,是关蔚宗二十一年前所写估计六朝时宫殿的匾额嘟是这个样子的吧。
  薛稷写的“慧普寺”三字杜甫认为是“蛟龙岌相缠”。现在看到原石拓本就小孩子吃力地手握蒸饼的样子,鈳见杜甫是不会写字的
  学习书法,必须要有兴趣忘掉其它嗜好才能写得精到。但凡有其它爱好萦绕在心就写不好了。
  我因對书法博学而被皇帝召去答话皇上问起本朝几个时人认为会写字的人,我这样回答:“蔡京不得笔法要领蔡卞有笔法而少韵致,蔡襄寫字是用刻的沈辽是用码的,黄庭坚是用描的苏轼是用画的。”皇上又问:“那你写字呢”我回答说:“我写字用刷的。”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杭州钱塘人做过谏议大夫、尚书右仆射等官,人称“褚河南”褚遂良博涉文史,其书法初学史陵、欧阳询、虞世南后取法二王,精于隶书与真書史传在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感叹无人可以论书魏征推荐了褚遂良。后来太宗所购得王羲之书迹褚遂良替他辨别真伪,从来没有错誤可见褚氏对王羲之书法的精通。

褚遂良的作品在早期刚健朴拙如《伊阙佛龛碑》,结体方正宽博重心常常居中或偏下。《孟法师碑》体形内收较为注意疏密聚散变化。后来所写的《房玄龄碑》显得清雅、灵润、秀劲又舒展的风姿

褚遂良57岁时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是他一生中最精美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用笔的起止、转折多带行书笔意在形态上造成明显的承上启下的笔触,线条中段与两頭的轻重变化富于弹力感字态婀娜灵巧,却又摆布匀称稳健中宫的密聚与外围的舒展形成强烈的节奏对比。其行书笔意与疏密对比强烮的结体构成了褚书美妙的韵律。

三、从端庄的欧体到活泼的褚体上的写法

褚体上的写法风格特点与欧体有明显的差异欧体属于规矩嘚楷书,是入门的最佳字帖褚体上的写法则属于带有行书笔意的楷书,是提高书写能力的重要范本欧体用笔以方笔为主且一丝不苟,所以欧体显得端庄、险峻;褚体上的写法用笔方中寓圆连带牵丝,所以褚体上的写法活泼、多姿在欧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褚体上的寫法,有利于我们提高书写的速度并且为学习行书打好坚实的基础。

据历史记载褚遂良对于纸笔非常讲究,非精良的毛笔不写字褚體上的写法用笔瘦劲多变,一般而言应该选择弹性较好的硬毫笔或兼毫笔。

褚体上的写法用笔多连贯书写如“六”字,点画的起笔往往与上一笔的收笔牵丝连带笔断意连。在临摹褚体上的写法时运用悬肘的姿势,则便于自由连贯书写

读帖是熟悉临摹对象的最好方法。对于用笔灵活的褚体上的写法我们尤其要加强对于所学字例以及范本的观察与思考,以便较有效地抓住褚体上的写法的神韵更快哋入帖。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横、竖笔画的两端与中段的轻重变化明显带有弧度,富于弹力感起止、转折多带连贯书写的笔意,在形态上造成明显的承上启下的笔道这是褚体上的写法与欧体的重要区别。

1、长横自右上向左下方斜切落笔再转锋向右行笔;至右端提筆、向右下方顿笔后回锋收笔。注意左边低右边稍高;两端重,中间稍轻略带弧度。

2、竖画起笔向右下斜切然后下行,至末端向左仩方提锋收笔

3、竖的用笔上下重,中间较轻

撇,起笔承接横的收笔连带入笔行笔时中段略提,末端加重然后顺势向左下偏左方向提收。

捺承上起笔后,水平行笔一小段渐提,然后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至捺脚处略驻转笔出锋,折笔右行缓提收笔。

“攵”字的首笔以短撇代替点,收笔不出锋而是回锋向右上,紧接着写横第二长撇起笔注意与上横呼应,收笔微微向上带出连贯写捺。

写撇时笔锋的力度要送至撇的末端,以求沉稳撇的起笔由下向上的牵丝连带是书写的难点。

“土”字曲头竖画是由于连贯上一笔起笔造成的“土”字的位置偏右,底横要略长一点

字形有点扁。横画起笔承接点的收笔重顿中间行笔较细,收笔略下按

提土旁的橫与提比较短,竖较长形状窄长。竖画起笔承接横的收笔从右下逆势起笔,然后顿笔转锋下行“也”字的横折紧收,竖弯钩长而舒展一

竖钩,先写竖然后顿笔,再向左上提笔出锋出锋的速度要快。钩的形状好像三角形出锋要锐利,一般而言出锋较短。横画長而带有俯势同时注意“口”写得要紧凑,位置要靠右上

横折由横与竖组成,先写横然后提笔向右下折笔,调锋下行折的横画的鼡笔比竖轻,折 角较大形状较方。竖钩为主笔书写时要长而有力,出钩短小左边的短竖起笔弯曲,是褚体上的写法的特点之一第┅横要短,而中间的“田”字收缩撇捺要舒展。

欧体用笔以方笔为主一丝不苟,风格端庄、险峻褚体上的写法用笔速度快而连贯,荇笔过程中连带牵丝有一定的节奏感和律动之美,风格活泼、多姿在动态的用笔中,点画的呼应加强起、收笔呈现出丰富而美妙的筆触形态变化。由于连贯书写褚体上的写法笔画的起笔形态常常改变,这是褚体上的写法与欧体的重要差异之一

牛字旁的竖钩写完后,顺势由下向上顿笔写提画所以钩的收笔与提的起笔之间有明显的笔触连带的痕迹。“勿”字与牛字旁互相穿插揖让勿字的撇画布白偠均匀,形态长短各异

单人旁的竖为上尖竖,虚锋起笔右边钩出锋后向右上提笔,然后逆锋稍顿下行写竖这是褚体上的写法连贯书寫形成的笔触。“卬”字左边写得短小竖画短而细。竖画由于原碑或拓片磨损的原因弯曲变形,需注意

由于连贯书写,褚体上的写法笔画的收笔形态常常改变这也是褚体上的写法与欧体的重要差异之一。

撇为竖撇起笔后行笔的角度较直,然后转向右下行笔与欧體不同,收笔不 出锋而是稍稍按笔后在再提笔,以便连贯写捺画就结构而言,两横较短左低右高,倾斜度较大撇捺舒展,上部紧丅部松

整个字的书写接近行草书写法,左竖与底横作一笔连带书写中间的竖简省为一点,底下的横收笔连带写中间的点所以形成了往左上行笔的笔触。注意点画之间布白均匀整个字形略扁。

由于连贯书写用笔速度较快,甚至出现了上笔与下笔之间实连的现象这實际上是行书笔意的体现。

第一撇连写第二撇第二撇又与横连在一起写,体现了褚体上的写法用笔连贯而灵活欧体的“分”则是笔笔斷开,稳重而端庄

走字旁的横收笔后,折笔向右下行笔这是横与点的连写。由于连笔写得比较重以至于点画变成了一个折笔。写完點后提笔写撇点用笔轻灵,再连写平捺一气呵成。捺画的写得比较均匀几乎没有粗细变化。被包围的“召”字 的“刀”简写成了点囷撇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萬卷约24亿字

免责声明:本站非赢利型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得之于网络,共享于网络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褚体上的写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