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g20面临的挑战战有哪些

本站访问人次:6609614
当前在线:47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Images//banner//57.swf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height=165 width=960 quality="high">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高中学校人才培养
&&&&&&&&&&&&&&&&&&&&&&&&&&&&&&&&&&&&&&&&&&&&&作者:银川九中教科研室& &发表时间: 8:18:18& &访问次数:556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高中学校人才培养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之后,教育部就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问题组织专家针对十余个专题进行调研论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任务,明确了顶层设计思路。之后,教育部加快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步伐。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由此揭开了序幕。与此同时,上海和浙江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出台,试点工作率先启动。
2014年12月,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内容、目标、措施和时间表。与此同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立项开题。2015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先后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分赴上海、浙江等地,就国务院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及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开展督察和专题调研。2015年6月底,上海、浙江之外其余各省份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陆续报教育部备案。这些紧锣密鼓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步伐和一系列改革举措及措施的出台,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也受到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的高度关注。高考招生制度为何要改,难度何在?
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恢复和完善,不仅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流动的通道,对我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而言,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仍是迄今为止社会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但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也广遭社会诟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事实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时代呼唤,已经成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而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以及高考招生制度承载的社会功能和面临的社会公信力的质疑,则使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更为艰难。(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一,不能很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实需求。现行高考招生制度是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建立的,其目标是要从众多考生中选拔少数优秀人才,实施精英教育。因此,录取学生时严格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实现人才选拔的同时,也达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目标。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十余年一路攀升,2014年达到了37.5%,高考录取率超过75%,高校入学机会已不再是稀缺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每年一次的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一方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分层、分类趋势明显,仅用高考成绩难以有效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选拔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已经可以考虑在高职院校实行“注册入学”;在本科和专科层次实行“一张试卷”的必要性也值得商榷。
第二,不能很好适应科学选拔人才的现实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给高考招生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考试来看,现行高考偏重考查考生一般性、程式化的知识,而难以考查创造性、批判性等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更难以考查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招生来看,高校将高考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或唯一依据,致使那些具有特殊禀赋、创新潜质、学科特长或技能特长,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难以获得升学的机会或失去了上好大学的机会。虽然目前已在90所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试点改革,但不论是自主招生的规模还是试点高校考核评价内容及方式,都难以保证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第三,不能很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我国基础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对包括高考招生制度在内的各类考试评价制度都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近年来,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困难、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健康状况下滑等问题凸显。在反思基础教育本身的同时,许多人将此归咎于高考招生制度,认为高考招生制度是造成应试教育倾向的根源,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以及学习行为等都受其调控,只有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深化。(二)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遭遇严峻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变,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不断遭到侵蚀,而且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也使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例如,高考加分政策设计的初衷是拓宽特殊人才的升学通道,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发展兴趣特长。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加分依据缺乏统一标准、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力等,鼓励性加分政策近乎失控,加分项目繁多、分值过高,甚至身份作假。类似问题在高校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环节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又如,尽管政府对高考的安全性和公正性三令五申,但高考舞弊、“枪手”替考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背离了教育公平原则,冲击了高考招生的社会公信力,也招致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强烈抨击。另一方面,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产生,公平性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改革开放使一些城市的非户籍人口急剧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逐渐凸显。又如,由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省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以及高考录取分数线差异依然较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尤其是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问题更加突出,并由此导致“高考移民”“国际高考移民”等违背教育公平现象的产生。(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艰巨
第一,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呈多样化趋势。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群体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表达了各自的强烈诉求,提出的观点各异、建议多样,体现了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近期与长远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有的希望通过改革增强人才选拔的有效性,有的希望通过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的希望通过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有的希望通过改革让孩子进入好的大学。这就使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举措的出台过程往往呈现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过程,决策者和实施者不得不有所取舍,求得妥协和平衡。例如,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取消体育艺术特长加分政策等,尽管在改革理念上比较清晰,但在政策制订过程中和政策实施后仍招致多方不满和批评。显然,这种多元化的诉求,一方面增强了改革的驱动力,使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目标诉求差异很大,价值取向各不相同,难以形成改革的共识和合力,从而也加大了改革推进的难度。
第二,高考招生制度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高考招生制度的教育功能是为高等学校提供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依据,同时为其提供合适的生源,但实际上还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功能。例如,许多考生旨在通过这一渠道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特别是对广大农村考生来说,高考是跨越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通道,高考招生制度已经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又如,“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教育自身的政策调整,还涉及一线城市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等教育外部制度的配套改革。可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应对多元化的目标诉求,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以平稳涉过这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
第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举措的推出往往遭到社会公信力的质疑。在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以及高考招生中种种违背教育公平现象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包括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举措的推出,尽管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遭到社会公信力的质疑,而批评和问责的重点又往往指向教育系统内部和高等学校。例如,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重点大学安排专门计划定向招收农村学生等,在这些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对如何避免“暗箱操作”、身份造假等教育腐败现象,保证政策实施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均出现种种担忧和质疑。可见,加大高考招生工作的监管,规范考试招生秩序,加强信息公开,打击舞弊行为,维护高考招生的安全性和制度公信力,已经成为平稳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先决条件。高考招生制度走向何方,如何改革?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有利于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和社会公正;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甄别选拔合适人才;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必经在坚持高考招生制度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围绕改革目标,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统筹设计。(一)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调整
我国高校招生的名额配置采取的是行政主导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地方和高校的权力有限;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差距,省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和高考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偏少等。因此,有必要调整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和实施专项计划,形成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长效机制。一是将招生计划向入学机会偏少的人口大省、贫困地区和农村家庭适当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缩小省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考录取率的差异。二是逐步降低部属高校属地招生计划,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均衡配置。三是部属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投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收优秀农村学生,通过政策补偿手段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二)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现行入学考试制度的主要问题是:每年仅提供一次考试,考生选择机会少,往往“一考定终身”;考试内容过度强调统一性,不足以为特定学科和专业人才的选拔提供充足的依据,难以满足高校多样化的人才选拔需求;文理分科考试,不利于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而且导致高中生偏科;非户籍学生在流入地参加考试的政策有待完善,公平性受到影响等。因此,改革入学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增加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保证高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势在必行。
高考入学制度的改革,一是改革入学考试方式,调整考试科目。探索本科和高职高专“分类考试”;高职院校尝试“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或实行“注册入学”,以利于学校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探索外语等科目一年两考方式,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学生的集中备考压力;进一步完善非户籍人口“异地高考”政策等。二是改革入学考试内容。根据高校人才选拔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高其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探索文理不分科,扭转基础教育过度强调应试的倾向和学生偏科的现象。三是改革高考命题方式。加强命题专家队伍的建设,重视对考试规律和标准的研究,完善考试科目试题库建设,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全国和分省命题质量。(三)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
现行招生录取机制的主要问题是:将高考统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标准单一,高校自主权小,加剧了基础教育学校的应试倾向,特殊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本科考生分批次录取,强化了学校的“等级身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加分分值过高,身份时有作假,破坏了高校录取的公平政策环境等。因此,必须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探索和健全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考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探索将高考统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基本依据或重要参考,使评价方式更科学,评价内容更丰富,评价结果更准确。例如,试点省份将统考语文、数学两科,外语科目一年两考,把最好的成绩加入高考成绩当中;同时,考生自选三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按等级加权赋分到高考成绩当中;另外,还要把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二是逐步取消本科新生录取批次,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考生和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淡化学校的等级身份,引导高校重视质量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三是逐步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探索高校自主录取、注册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四是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办法,明确招生对象,优化考核内容,调整考核方式和时间。从今年起,全国90所自主招生的试点大学不再举行联考,学校单独组织的自主测试放在高考之后、成绩公布之前进行,力求既保证中学教学秩序,又不影响现行高考录取进程。五是清理和规范各种加分政策,加强招生录取监管工作。大幅度减少奖励性加分,降低加分分值,杜绝身份作假,实行“阳光招生”,让广大考生在相同的起点上公平竞争。
综上所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上亿学生的前途,社会关注度极高,政策性很强,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广泛参与。这项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说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为过。必须按照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的原则,积极稳妥逐步推进。要加强先进教育理念宣传,避免改革方案解读的“应试化”“碎片化”和吸引眼球的“炒作”,让公众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期盼,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把握改革的主动权。高中学校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将倒逼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2],推进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学校与中小学校协同创新,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协调改革。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校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主动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严峻挑战,抓住难得的改革和发展机遇,促进自身的内涵发展与质量建设。(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学校要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要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方式与内容的改革,对高中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要关注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新变化,研究基于互联网线上教学带来的教师角色转变,打破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改革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高中学校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建设,优化评价标准,丰富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从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记录和呈现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证据,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使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信赖、可比较,并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同时,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视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功能。(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能力水平
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关键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改善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高中学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适时调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修订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在职培训工作,适应学生自主选课和分层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当前,根据普通高校入学考试体制和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着重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的能力、指导学生选课和制订学习生涯规划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五)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综合改革
普通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以及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的探索与完善,对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出了迫切要求。高中学校要重视人才培养体制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加强综合改革探索,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分组学习、选课制和“走班”教学等改革尝试,探索和形成高中教育教学模式的新常态;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调整和优化教学组织,创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机制,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例如,选课制和“走班”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的改革,需要基础设施(如教室资源)的保障,还需要教学组织(如行政班与教学班)的优化和教务管理(如课表和教室编排)以及学生管理机制(如班主任制)的创新,必须统筹谋划,举全校之力,通过深化综合改革予以实现。(六)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多样化探索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高中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很大,不仅存在着地域、省际和城乡差别,即便是县域内或同城内的校际差别也很大,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高中学校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进行多样化的改革探索。例如,有条件的高中学校可以实行“走班”教学,甚至可以做到“一生一课表”;而不具备条件的高中学校则可以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下,在学区或教育集团(联盟)范围内尝试“教师走校”教学或“学生走校”学习,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或教室资源的短缺。再如,探索“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有条件的高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将学生接收知识的阶段转移到课前,课堂上则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学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内化的部分功能;不具备条件的高中学校则可以让学生利用视频教学资料或纸质教学资料完成课前自学,同样可以践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十期
&&&&&&&&&&&&&&&&&&&&&&&&&& 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XYC9Z 网站管理:银川九中信息中心 宁ICP备
&&&&&&&&&&&&&&&&&&&&&&&&&&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贺兰山中路505号&& 邮政编码 :750011&&&&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目前比较热的,也是酝酿和期待已久的话题,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改革。这次改革被称为恢复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社会关注度很高,议论很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等教育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校长,应光明日报之邀,就这次改革的背景和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作进行解读与探讨。以下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发言实录整理:
  谈高考公平:“上好学校难”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通过调整政策,加强监督,来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这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包括调整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向人口大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还包括取消或者规范高考加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完善异地考试政策措施等。现在大家都在关注高考,实际上这次改革也包括的内容,对基础教育改革也会带来深刻影响。
  对实施意见要有正确的解读,对改革方案有合理的期盼,才能达到相对好的效果。“上好学校难”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单纯依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才能让更多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意见提出要增加农村考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我认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与正在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还需要认真进行探索。
  谈新方案科学性:自主招生安排在统考之后对高校是新挑战
  通过改革考试形式、内容和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选拔效率,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另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如在改革录取方式方面,自主招生安排在统考之后,不能联考,这对高校自主选拔人才提出了新挑战,必须在优化选拔标准的基础上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另外,调整填报志愿方式、取消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等举措,都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谈方案带来的新挑战:加强试点的跟踪和评价
  2017年改革要全面推开。实现这个目标,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学性,二是公平性,三是操作性。要稳步推进,试点先行。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两个省市任务非常繁重,要加强试点的跟踪和评价。
  我们要高度关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中学改革的深刻影响。高中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组织、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需要认真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关阅读:
  专家解读:
(责任编辑:UL007)
&&&&&&</div
你也许没有参加2014教育年度盛会,但精彩绝对不容错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现在的位置:&&&>>&&>>&&&
深化综合改革,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
  深化综合改革,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 (2015年第3期)
  钟秉林
  [摘 要]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面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选拔标准,构建考生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改革,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关键词] 高考招生制度;教育观念;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北京 100875 )
  ——————————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项目编号:14JZD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0年7月,《教育规划纲要》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之后,教育部组织专家就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问题进行调研论证。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任务,明确了顶层设计思路,加快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步伐。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标志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揭开了序幕;与此同时,上海和浙江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出台,试点工作率先启动;其余各省份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也将于2015年6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2014年12月,教育部等有关部委相继公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个配套政策文件,[2]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内容、目标、措施和时间表。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上亿学生的前途,社会关注度极高,政策性很强,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广泛参与,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说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为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严峻挑战,抓住难得的改革和发展机遇,促进自身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我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建立于1952年,是国家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拓展了人才资源流动通道,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教育公平,对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成绩有目共睹。但近年来也广遭诟病,改革呼声日趋强烈。[3]
  (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因与目标
  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且其公平性亦受到严峻挑战。第一,高考招生制度是在精英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设计的,目的是从众多考生中选拔少数尖子生进入大学深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入学机会不再是社会稀缺资源,而且高校分层分类显著,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将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是否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第二,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各类考试评价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现实存在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迫切呼唤发挥高考招生制度的导向作用,引导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使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第三,高考招生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高考加分政策,尤其是奖励性加分政策近乎失控,高校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中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制度设计初衷,使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遭到侵蚀,社会公信力受到冲击。第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产生。比如,经济社会发展使得一线城市非户籍人口急剧膨胀,随着时间的延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逐渐凸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省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以及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导致“高考移民”、“国际高考移民”现象的产生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目标应是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甄别选拔合适人才;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和社会公正。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利益诉求呈现出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取向,使得改革政策的出台和改革举措的实施更为艰难;另一方面,高考招生制度除了为高校提供选拔人才的依据,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正。因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应对多元化目标诉求,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必须在坚持高考招生制度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围绕改革目标、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统筹设计;必须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内容设计上十分复杂,主要涉及招生计划分配、入学考试、招生录取等关键环节。
  1. 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改革
  我国高校招生的名额配置采取的是行政主导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地方和高校的权力有限;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差距,省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和高考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偏少等。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实施专项计划,形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长效机制。一是将招生计划向入学机会偏少的人口大省、贫困地区和农村家庭适当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二是逐步降低部属高校属地招生计划比例,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配置。三是部属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投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收优秀农村学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
  2. 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现行入学考试制度的主要问题是:每年仅提供一次考试,考生选择机会少,往往“一考定终身”;考试内容过度强调统一性,不足以为特定学科和专业人才的选拔提供充足的依据,难以满足高校多样化的人才选拔需求;文理分科考试,不利于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易导致高中生偏科;非户籍学生在流入地参加考试的政策有待完善,公平性受到影响,等等。因此,必须改革入学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增加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保证高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一是改革入学考试方式,调整考试科目。探索本科和高职高专分类入学考试;高职院校尝试“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以利于学校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部分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入学”、“宽进严出”;探索外语等科目一年两考,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备考压力;进一步完善非户籍人口“异地高考”政策等。二是改革入学考试内容。根据高校人才选拔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高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公信力,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探索文理不分科,发挥高考的甄别选拔功能和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扭转基础教育过度强调应试的倾向和学生偏科的现象。三是改革高考命题方式。加强命题专家队伍的建设,重视对考试规律和标准的研究,完善考试科目试题库建设,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命题质量。
  3. 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
  现行招生录取机制的主要问题是:将高考统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标准单一,高校自主权小,加剧了基础教育学校的应试倾向,特殊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分批次录取,强化了学校的“等级身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加分分值过高,身份时有作假,破坏了高校录取的公平政策环境等。因此,必须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探索和健全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考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探索将高考统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基本依据或重要参考,使评价方式更科学,评价内容更丰富,评价结果更准确。比如,试点省份将统考语文、数学两科,外语科目一年两考,把最好的成绩加入高考成绩;同时,考生自选三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按等级加权赋分到高考成绩当中;另外,还要把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二是逐步取消本科新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增加考生与学校的双向选择;淡化学校的等级身份,引导高校重视质量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三是逐步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强化高校招生录取的主体地位,探索高校自主录取、注册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四是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明确招生对象、优化考核内容、调整考核方式和时间。自2015年起,90所自主招生的试点大学不再举行联考,学校单独组织的自主测试放在高考之后、成绩公布之前进行,既可保证中学教学秩序,又不影响现行高考录取进程。五是清理和规范各种加分政策,加强招生录取监管工作。大幅度减少奖励性加分,降低加分分值,杜绝身份作假,从今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等加分项目;同时,加大对高校招生工作的监管,规范招生录取秩序,加强信息公开公示,坚决打击各种舞弊行为,维护高考招生的安全性和制度公信力。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这项改革将倒逼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加强协同创新。[4]对于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而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绝不单单是高校招生部门和中小学教务部门的任务,其涉及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综合改革。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要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形成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校园文化;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和选拔标准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科学甄别与选拔合适人才。
  第一,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的目标定位和办学优势特色,进一步反思和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和细化各专业大类、专业群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避免盲目攀比和培养目标规格趋同。
  第二,高等学校要依据本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面对特定的市场需求,优化和明晰各专业大类、专业群或专业的人才选拔标准,体现学校及专业的差异性和特色,吸引合适的人才报考本校。
  第三,自主招生的试点高校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特色的实际,认真研究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的具体要求,并将其体现在人才选拔标准之中,使考生申请和学校推荐能够“有的放矢”,避免相互攀比和“掐尖”等现象的产生。
  第四,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培养规格,优化学生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要改变目前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功能。
  (三)进一步探索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第一,高等学校要配合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根据本校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学科专业结构特点,按学科专业大类(专业群)向试点省份提出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个或三个以下科目要求。同时,要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研究按专业大类(专业群)或按专业(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录取的办法。
  第二,高等学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高中学校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进行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对考生综合素质做出客观评价;并研究将其作为招生录取重要参考的原则和具体办法。
  第三,高等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进一步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机制。对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实行推荐录取;对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学生,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实行破格录取;自主招生的试点高校要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优化自主考核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探索科学有效、简便规范的考核方式,并将自主考核结果与高考总成绩相结合,实行自主录取。
  第四,中小学校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内容,从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情况,使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可信赖、可比较,并将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
  (四)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方式与内容的改革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对深化高校和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未来新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变化情况,培养学术型人才和高端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要抓住改革机遇,探索按学科门类、专业大类或专业群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面向行业与就业市场需求,加强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高等学校要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的关系;要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改善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第三,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要研究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新变化,关注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对高校和中小学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冲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校情尝试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养成。
  第四,高等学校要主动应对取消本科招生录取批次带来的生源竞争的新挑战,淡化等级身份观念,增强提高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紧迫感,集中精力抓好学校的内涵建设,通过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来吸引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生源;并通过精心的培养,使每个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五)进一步探索学校体制机制创新
  普通高校入学考试制度和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的推进,将带来生源结构和培养模式的变化,必然对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高等学校要不断深化学习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实际,适时开展按大类宽口径培养、学分制、短学期制、书院(学堂)制,以及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育人等多样化的改革尝试;要抓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难得机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要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估机制;要推进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和实施大学章程,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普通高校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改革以及考生综合评价机制的完善,对优化中小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小学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分层教学、分组学习、选课制和“走班”教学等多样化的改革尝试,探索和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新常态;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调整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六)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关键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改善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认真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在职培训工作,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尤其要提高他们发现学生特长和潜力、指导学生选课选专业以及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将倒逼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深化综合改革、探索协同创新。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要高度重视、积极面对,形成改革共识和改革合力,进行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稳妥扎实地开展综合改革实践探索,将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4543.html,/.
  [2] 教育部. 高考改革四个配套文件[EB/OL]. http:///content/15/95.shtml, /.
  [3] 钟秉林. 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12,(9).
  [4] 钟秉林. 中小学要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15,(8).
  Deepen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to Address the New Challenges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Zhong Binglin
  Abstract: The system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undoubtedly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nvolves complex policy decisions and attracts highly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social attention.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in the reform, both universities and schools should conduct systematic researches and take integrated measures in the update of education ideas, the standard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riteria of talents selection, the building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with multiple approaches, the optimiz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the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faculty building as a whole, to greatly improve their connotation i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syste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ducation idea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uthor: Zhong Binglin, Ph.D.,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Chairman of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87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