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迅雷下载年到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什么平原上什么

> 【答案带解析】(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口 材料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轿事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口材料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轿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中国政府将高调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角度明确,史论结合。) 
每个角度6分, 角度、史实、说明各2分。
角度一:日本侵略。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可以让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启迪世人尊重人权、尊重人的生命,实现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价值追求;
角度二:民族团结。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说明举办此活动的意义可以启迪国人认识中华民族团...
考点分析:
考点1: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国共抗日:
⑴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⑵在相持阶段:
①国民党由抗日趋向反共,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
② 中共: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从抗战的大局出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证;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多次粉碎日本“扫荡”。
4、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6、抗战胜利的原因: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很快恢复,并超过英法。日本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薄弱的基础无法摆脱年的经济危机。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由于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则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具体原因:德国、日本对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中立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使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其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困难境地,未形成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来遏制法西斯发动二战的行径
二、战争的进程
1、初期阶段(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
①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②全面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③苏联建立东方战线。④德军西线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沦陷;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1940年7月--9月,不列颠之战。
2、战争的扩大(1941年6月22日--1943年2月)①苏德战争:A、爆发:1941年6月22日;B、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2日--1942年2月)②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在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和自由。过程:1939年美国《中立法》;1941年《租借法》;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8月《大西洋宣言》初步建立;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胜利阶段。(1943年2月--1945年9月):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战场转折点②中途岛海战(1942年5月)——太平洋战场转折点③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北非战场(1940年夏意军开辟--1941年11月结束)——转折点: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⑤德日法西斯溃灭
三、历史意义及深刻教训
1.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的战争,它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告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①它的胜利拯救了世界,恢复了和平。②它沉重的打击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同时也对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造成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美、苏两强并立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出现。③同时,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加入以及反法西斯战争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削弱和打击也使得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加快了亚非拉等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历史的发展。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运用了许多高科技的武器,比如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德军轰炸英国的V—2火箭等,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使世界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深刻教训: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以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各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斗争。从中国战场来看,中华儿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奋勇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歌,他们的精神永存,为今天乃至未来所铭记,激励着我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祖国的强盛、世界的和平进行不懈的努力。②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提醒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对战争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促进世界的真正和平,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树立崇高的国际意识。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后果和影响。
(1)从原因来看:决定因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2)从性质看,“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3)从后果和影响来看①两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是残酷无情的,也是失败的,为日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埋下了祸根。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更多的注重于铲除法西斯势力和战后的民主建设,确保德国、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危胁,是比较成功的。②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19世纪以来欧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
与欧洲的不断衰弱同步的是殖民主义的步步后退以及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与欧洲的衰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这一过程同样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使美苏对峙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欧列强主宰全球的时代
考点3: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原因: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的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法西斯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其中以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的雅尔塔会议最重要,这一系列协定的总和就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内容: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权益也交给苏联;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做出相应的规定。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雅尔塔体系能真正的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但是,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美苏两大国的推动,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②美苏均势:战后美国事例大增,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空军,还垄断着原子弹、氢弹,其军事力量被布置到世界各地。苏联军队在二战中不仅是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还参加对日作战,军事力量增强,成为紧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领土有所扩大,帮助东欧国家摆脱了法西斯统治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后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③矛盾激化:当欧洲各国都在暗自抚平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创伤时,美苏两国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相互间的同盟在战后不久也宣告破裂。美国为称霸世界认为苏联是最大的障碍,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着手准备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和计划。因此,冷战实际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遏止社会主义。
2.冷战的开始①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②开始:美国:1947年杜鲁门总统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提出了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它宣告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发动对苏联冷战的标志;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的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包围圈,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被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苏联:1947年9月苏联组织成立情报局,一方面反击美国冷战政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1949年苏东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1955年在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成立之初起到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等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组织建立,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③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随着冷战的发展,美英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1948年6月美英法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币制改革,引发第一次冷战高潮,并且加快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出现了两个德国;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两大阵营的对抗扩展到东方。④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3.美苏争霸:对峙①原因:斯大林逝世后,美国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肯尼迪采取“和平战略”;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②表现:1959年美苏戴维营会谈;1960年U-2飞机事件;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1959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缓和①原因:美国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大大消耗了美国国力;苏联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提高综合国力,苏美在战略武器方面达到大致的平衡;②表现:1969年尼克松开始推行均势外交,对苏“缓和”;70年代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交往;1963年和1968年签定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1972年苏美领导人签定了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此后召开了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使缓和推向高潮。
4.两极格局的结束: ①美国里根任总统后,提出“遏制”政策目的夺回军事优势,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企图凭借经济、科技实力带动经济科技发展,进而拖跨苏联。同时苏联提出了“新思维”进行了政治改革,双方签定了“中导条约”。②1989年上台的不什政府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支持戈尔巴侨夫改革,试图左右苏联改革的进程。③戈尔巴侨夫经济改革失败,实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再加上西方的“和平演变”,1989年发生了“东欧剧变”;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统一;1991年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5.美苏关系变化带来的启示:①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②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的动荡与紧张③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④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⑤冷战虽然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美苏争霸的特点与实质
特点:首先是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竞争,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也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体现;其次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当时的美国经济一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然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而苏联的经济在战后也迅速发展;最后,冷战也是军备竞赛方面的竞争,体现双方科技实力的较量,而苏联的落败也证明了其在经济与科技上比美国的落后。
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及美国要称霸世界,是大国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是强权政治的体现。两国之间的争夺再次使世界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同时也使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考点4: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具有警世意义的世界遗产
戈雷岛、黑奴三角贸易、奴隶堡、纳粹种族主义理论、奥斯威辛集中营
线索说明:
(1)& 从戈雷岛见证殖民主义奴隶贸易的罪恶
戈雷岛位于西非塞内加尔,是濒临大西洋岸边的一个小岛。它不仅是西方殖民者掠夺非洲的跳板,又是连接非洲、美洲、欧洲航线上的枢纽。是奴隶贸易主要枢纽和中转站,又是躲避内陆袭击的理想停留地;岛上还有淡水资源,如此优越地理环境和资源使它成为奴隶贸易血腥历史的见证地。
奴隶贸易的动因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要。由于美洲大陆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杀和驱赶,这种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奴隶贸易始于15世纪中期,持续四百多年,到十九世纪基本结束。三角贸易的地区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殖民者有欧洲枪支、布匹等廉价商品,在非洲换取奴隶,随后运至美洲高价卖出黑奴,满载烟草、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戈雷岛成了西非最大的努力贸易转运站,垄断了非洲西海岸的奴隶贸易。贩卖黑奴给欧洲殖民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暴利,无以估计的巨额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但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灾难,非洲损失了一亿多黑人精壮劳动力,非洲社会经济陷入停顿和倒退。
②戈雷岛的警示意义:重修奴隶堡,修建博物馆,展现西非古代文化和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的惨痛历史,目的是不忘这段灭绝人性,践踏人权的罪恶历史,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的惨痛教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倡非洲与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对语,实现互谅,关注人类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全世界的和平发展。
③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世界遗产的原因以及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
原因: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最大集中营,将该集中营定位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目的在于:让世人牢记这段血腥黑暗的历史、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意义在于揭露罪行、哀悼无辜、反省历史、警示未来。呼吁青年一代的觉悟,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的丑行、唾弃吞并和侵略的野心,尊重其他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
人类社会的努力:1、人类社会要求铭记这一段惨痛历史记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乃至全人类犯下了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人类社会只有从根本上认识纳粹德种族理论的谬误与危害,才能避免种族歧视与种族迫害这一历史悲剧的重演。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与尊重。日本应该像德国那样正视侵略的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走军事扩张和侵略战争的老路。欧洲警钟也提醒亚洲人民保持警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才是发展的根本。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面对经济危机,不同的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已经决定,我们要站稳脚跟,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直到我们达到预算的平衡为止,以使美国政府的信用坚不可摧。我们已经决定,如果需要,我们应把这样建立起来的坚不可摧的政府全部信用,用来帮助私人机构以保护债权人和我国人民的储蓄。我们已经决定,在联邦储蓄体系范围内做些调整,以使我们的黄金在贸易中发挥经济作用。同时,我们将保持美元在美国每个城市和世界中的可靠价值;我们将扩大信用以抵消由于我国人民贮藏和外国人提款带来的收缩……我们还决定,联邦政府在保持那些贫困的地方社区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我们还将以政府的信贷援助,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胡佛总统在艾奥瓦州得梅因演说谈大萧条形势》(1932年10月4日)材料二
8月13日星期五,尼克松召集身边的经济学家出席一系列所谓戴维营最高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星期天,他在电视节目中向全国宣布一项令人吃惊的新经济政策。在尼克松这项新经济计划中,有两个难题是必须记住的:第一,尼克松声明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度。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第二,理查德·尼克松抓住机会,在美国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制度。……所有的物价和工资冻结3个月,随后再对物价管制一年(这是后来出现的情况)直到管制制度崩溃。……——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材料三
里根总统2月18日晚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国情讲话,并提出了他的长达300页的“经济复兴计划”。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从30年代初期罗斯福的新政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都以凯恩斯学说为圭臬,实行大政府、高税收、多规章、大开支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这次,里根政府以70年代兴起的供应学派理论为指南,反其道而行之,实行小政府、小税收、少开支的经济政策。里根强调,他将依靠“自由企业”的积极性,来打破15年来美国经济的“滞涨”局面,并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能力。——《里根总统的经济复兴计划》(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评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8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尼克松时期相比里根政府的政策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具体指什么?(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与里根的政策是否取得了成功?其实质是什么?(11分)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A.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D.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C.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 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史 D.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地道战观后感之老钟叔_百度知道
地道战观后感之老钟叔
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好好学习。在地道里作战时,但又对我们没办法: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敌人就往里面攻击!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它主要是讲,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能修建成地道吗,不能对抗敌人。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杀光、烧光”,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敌人的“扫荡”粉碎了,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创建地道战以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10月30日一。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他们既怕又恨。 同时,敌人没有得逞,珍爱和平,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如果他们不合作?如果他们不合作,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真是天壤之别啊,不要玩世不恭,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我一直在想。以史为鉴。人们有了地道战,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想方设法地破坏,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抢光,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地道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近​代​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地道战老电影观后感
> 地道战老电影观后感
地道战老电影观后感
  第一篇:爱国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一部精彩的革命影片,能反映出人民的机智勇敢;一部感人的革命影片,能使人百看不厌;一部成功的革命影片,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斗志!上个星期应老师的要求,我看了一部革命影片&&《地道战》,它让我感动,令我震撼!
  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察冀边区的高家庄常常被日寇扫荡,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大肆屠杀着可怜的老百姓。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扫荡,队长高传宝在上级的指导下,带领全村老百姓挖起了地道。挖地道谈何容易?可老百姓不怕,这项艰巨的任务在全村老老少少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全村一片欢腾。可是,由于缺乏经验,挖好的地道无法排水防毒,在日寇的一次扫荡中,老百姓差点儿被淹死、毒死。后来,传宝充分吸取了教训,在上级的指点下,扩大了地道的建设范围,把村与村、户与户通过地道连成一片,地道口也做得极其隐秘,还装上了排水、排毒阀门,并设置了陷阱。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们竟然在鬼子的炮楼底下挖通了地道!最后,在上级的严密布署下,经过几个村子的共同努力,老百姓们把日本鬼子打得是四处逃窜、溃不成军。
  有几个精彩的片段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在地道战中,老百姓把墙壁上的一些砖块拆开,让枪口从砖缝儿里伸出射击,鬼子是四面受敌,处处挨打,一个个抱头鼠窜。林霞嫂还把少数敌人引入地道,结果敌人没走上几步,就掉到陷阱里去了。地道里还设有机关,敌人一进来,就可以把他们关起来痛痛快快地打,这就是著名的&关门打狗&的战术。
  这一幕幕精彩的镜头不正是人民群众的机智勇敢和团结一致的真实写照吗?
  第二篇:观《地道战》有感&&团结就是力量
  在寒假期间,我又一次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光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我看到,电影中的人们那么英勇的对抗鬼子,电影中的人们面对生死还有国家民族的利益抉择时对国家的无条件奉献,我便被深深的触动了!因为,这部电影也只是一个历史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在崛起时伟大的抗争。仔细看一看,在地道战的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了英勇无畏、顽强拼搏、机智努力的大国精神。看着老百姓们从容地面对着毒气与水淹,百姓们大胆的、机智的面对鬼子的花招,我的内心又再一次充起了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无比自豪与骄傲。
  去年,10月1日,当庄严的国歌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着军人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歼8歼10飞过蓝天,想起中国艰难的60年峥岁月,想起中国在60年的坎坷中艰难挺起,中国不容易!
  虽说现在我们还没有杰出的诺贝尔获奖者,还没有象美国人一样踏上月球,甚至在科技上还超不过曾经侵略过我们的日本,但是谁说这不可能,谁说这是中国人的空想。中国早已不是那头沉睡的雄狮,有朝一日,中国一吼天地也要颤三颤世界闻名的宝座终将被中国抢夺。这不是预言是无数炎黄子孙的期盼,无数龙的传人的梦想,不过请相信这种将成为现实,世界高端的科技终将被中国人掌握。
  看着地道战,中国儿女的团结也将我触动,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永放光芒,这是中国千年不变的凯歌与法宝。看了《地道战》我更加深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垮中国,团结的中国人民可以取得胜利。激昂的歌儿又响了起来,让我们齐声唱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第三篇: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这部影片至今仍让人百看不厌。影片智能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那个汉奸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都在我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动听的音乐也如天籁,紧紧萦绕耳际,挥之不去。
  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我根据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采用了不少巧妙的战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冀中根据地人民民兵队长高老忠和民兵W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家中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但有一次,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1943年夏,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打得浇花流水。日军在遭到抗日队伍的英勇反抗后,对高家庄的抗日武装力量既怕又恨,想方设法要扑灭这股抗日的火焰。
  不好!地道口被狡猾的敌人发现了,我的心随之也提了起来。他们不敢贸然进去,竞用几台抽水机轮番地往地里灌水,毒气也在鼓风机的煽动下,直扑地道!别担心,他们有他们的打法,咱们有咱们的招数,几经改造的地道,既能防水,也可防毒。你听,解说员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水是珍贵的,应当让他流回原处,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鬼子已经没有了花招,咱们要开始动手了!整个高家庄,村里村外,到外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的汪洋大海,房上房下,火坑上,灶台下,到处都是复仇的枪口和子弹,冀中的平原上,到处是抗是武装,烧杀抢掠、作恶多端的小日本,在抗日战斗的滚滚洪流下,变成一群无头苍蝇!敌军大败,原本耀武扬威的他们,现已闻风丧胆,以前狼烟四起的高家庄,现已欢呼雀跃:以前气势汹汹的鬼子,现已抱头鼠窜&&我们胜利了!振奋人心的歌儿又响了起来,那催人奋起的旋律,那慷慨激昂的节奏让我感慨万千。顿时,我觉得我自己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骄傲。
下页更精彩:1
地道战老电影观后感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平原上 一门迫击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