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入我相思门明月楼

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家”“何处”系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的了。(意对即可)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译文: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出自]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滟(y&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5)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石、潇湘, 泛指天南地北。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高中语文常规材料之《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附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语文常规材料之《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附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师​生​皆​宜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问题详情
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回答过短,请将答案描述得更清楚一些
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Copyright &
Shang Hai Jing Rong Xin Xi Ke Ji You Xian Gong Si
上海旌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 400-850-8888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1.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2.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东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唐人精神文化展开在一个较之秦汉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包并容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因而唐人精神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精神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则反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与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诗中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疆;乃至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种旅食京华的辛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种游子恋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那种告老回乡的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科场获胜后的狂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那种新婚的羞涩;“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那种宫女失宠的哀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苦恋;“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那种宗教情绪,无不一一呈露,情态毕肖。
  (摘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对唐诗繁荣的社会基础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党派采取的兼包并容的政策。
  B.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文化昌盛。
  C.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生活的天地广阔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丰富。
  D.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繁富和精神生活自由活跃。
2.对唐诗总体风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功精神、崇高理想、广阔胸怀、热情豪气
  B.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
  C.积极勇敢、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热情奔放
  D.积极主导、健康主调、自由活跃、热情奔放
3.第3段所举诗句的例子说明了(  )
  A.唐诗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精神生活的反映是具体细腻的。
  B.唐诗具体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的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
  C.唐诗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生活侧面都进行了具体细腻的反映。
  D.唐诗具体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4.根据自己对所学唐诗的感悟,结合本文的观点,你认为以下推导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B.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诗句就较少伪饰和拘束。
  C.唐诗既继承了古体诗,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D.唐诗对儒释道三教的兼容与吸收使得唐代诗歌非常富有哲理的意味。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本1-4段,回答小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1.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2.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3.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5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江花月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