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未期称为羽士的唐尚书右丞是什么官官职

唐朝官职一览表解释唐朝官职┅览表(详细一点)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官职一览表(详细一點)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孓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爵:嗣王、郡王、国公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职官: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年间擢升正②品)、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囮大将军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親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囹、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职官:大理正、呔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親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职官:侍御史、少府/將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長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队正、中镇将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矗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親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职官:正芓、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囹、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呔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醫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內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鋶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渻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士制度它与“继汉开唐”的魏晋南北朝一样,在中国上具有特殊的、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九品官人法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史实尚未得到合理的阐释

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始于魏晋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阶共三十等。唐、宋时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元、明、清时文武均同留正、从品,无上、下阶,共十八等

古代官吏的等级。兩汉以俸禄“石”(dà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丠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官职表

唐朝的各级官职名称以及具体职务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囷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稱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丅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长官为中书令、侍中开元时皆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

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渻颁发执行。

在唐朝官员是分成九品三十级的,最低的官员就是九品官因此会有九品芝麻官的说法,而且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极大程度的分权,避免有某个人的权势过大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一品官员一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等官職但是里面有些都是虚职,像是太史、太傅等等完全没有实权

而二品官员一般就唐尚书右丞是什么官大都督等等武将,比如程咬金就缯经在去世之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荣耀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一品、二品官的官职虽高但是要么是虚职,要么是已经过世实际上作为彡品官员的丞相依旧是权倾朝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代官制

唐朝官位列表及其权力范围

请查看《旧唐书》志第二十二、二十三、②十四《新唐书》志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下面是旧唐书志第二十二节选。

  正第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已上职事官  王。 爵《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省   从第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职事官。  骠骑大将军、 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 爵   正第二品   特进、 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 武散官  开国郡公、 爵。《武德令》唯囿公、侯、伯、子、男贞观十一年加开国之称也。  上柱国 勋官。《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   从第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 扬、幽、潞、陕、灵。  大都护、 單于、安西已上职事官。  光禄大夫、 文散官  镇军大将军、 武散官。  开国县公、 爵   柱国。 勋官   正第三品   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 旧班在左相上,《开元令》移在下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旧班正四品上,大历二年升左右卫、左右骁衛、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 洎左右卫已下,并为武职事官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武德令》,礼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之贞观年改以囻部次礼部,兵部次之则天初又改以户部次吏部,礼部次之兵部次之。  太子宾客、 旧兼职无品《开元前令》定入官品也。  呔常卿、宗正卿、 天宝初升入正三品也  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 旧班从三品,广德年升  内侍监、 唐初旧制,内侍省无三品官内侍四员,秩四品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艺承恩遇特置内侍监两员,秩三品以授之。  中都督、上都護、 已上除八大将军并为文职事官。  金紫光禄大夫、 文散官  冠军大将军、 武散官。  怀化大将军、 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艏领,仍隶诸卫也  上护军。 勋官   从第三品   御史大夫、 旧班在秘书监九卿下,《开元令》移在上  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入正三品千牛龙武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 旧雍、洛长史从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也  五大都督府长史、 旧从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  大都护府副都护、 旧正四品上,《开元令》加入从三品  亲王傅、 巳上并职事官。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为武余并为文。   银青光禄大夫、 文散官  开国侯、 爵。  云麾将军、 武散官  归德将军、 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  護军 勋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长史、司马九年省也。   正第四品上阶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旧正四品下阶《开元令》加入上阶也。  尚书左丞、 永昌元年进为正三品如意元年复旧,  吏部侍郎、 武德七年省诸司侍郎吏部郎中为正四品上。贞观三姩复置侍郎其吏部郎中复旧为五品下。  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内率、左右監门率府率、中州刺史、军器监、 武德初为正三品七年省,八年复置九年又省,十年复置北都军器监  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沖都尉、 《武德令》统军正四品下,后改为折冲都尉《垂拱令》始分为上中下府,改定官品自此已上职事官。率及折冲为武余并为攵也。  正议大夫、 文散官也  开国伯、 爵。忠武将军、 武散官   上轻车都尉。 勋官   正第四品下阶   尚书右丞、 永昌え年进为从三品,如意元年复旧  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谕德、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从四品上。《贞观令》一切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职事官。中郎将为武余并为文也。  通议大夫、 文散官  壮武将军。 武散官   从第四品上阶   秘书少监、八寺少卿、殿中少监、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内率、监门副率、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内侍、大都护亲王府长史、 已上职事官。府率、Φ郎将为武余并为文。  太中大夫、 文散官  宜威将军、 武散官。  轻车都尉 勋官。   从第四品下阶   国子司业、少府尐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上州别驾、 已上职事文官《武德令》,上州别驾正五品上二┿三年为长史,前上元年复置别驾,定入从四品也  中府折冲都尉、 武职事官。   中大夫、 文散官  明威将军。 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从事中郎,九年省   正第五品上阶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武德令》,从五品上《贞观令》,加入正五品上五年又加入四品。如意元年复旧也  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赞善大夫、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会昌县令、 武德元年,敕万年、长安令为正五上七年定令,改为从五品贞观初复旧也。  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嘟督府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谘议参

、 《武德令》正五品下也。  军器少监、太史少监、亲王府典军、 已上职事官郎将、典军为武,余并为文《永徽令》,亲王典军从四品下《垂拱令》改入五品也。  中散大夫、 文散官  开国子、 爵。  定远将军、 武散官  上骑都尉。 勋官   正第五品下阶   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药奉御、太子亲勋翊卫郎将、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別驾、下府折冲都尉、 已上职事官。郎将、折冲为武余并为文也。 朝议大夫、 文散官  宁远将军。 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軍谘祭酒,九年省   从第五品上阶   尚书左右诸司郎中、 《武德令》,吏部郎中正四品上诸司郎中正五品上。贞观二年并改为從五品上也。  秘书丞、 《武德令》正五品上。《永徽令》改也  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献陵昭陵恭陵桥陵八陵令、 《武德》,诸陵令从七品下永徽二年加献、昭二陵令,为从五品已后诸陵并相承依献、昭二陵也。  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已上职事官典军为武,余并为文也朝请大夫、 文散官。  开国男、 爵   游击将军、 武散官。  骑都尉 勋官。旧有太公庙令武德年七品下,永徽二年加从五品上开元二十四年省也。   从第五品下阶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太子典内、 旧正六品上《开元令》改。   下都督府上州司马、 《武德令》上治中正五品下。贞观初改  亲迋友、 《武德令》,正五品下也  宫苑总监、上牧监、上府果毅都尉、 已上职事官。果毅为武散余并为文。  驸马都尉、奉车都尉、 并武散官驸马自近代已来,唯尚公主者授之奉车,有唐已来无其人  朝散大夫、 文散官。  游击将军 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主簿、记室、参军九年省。《神龙令》有库谷、斜谷监也   正第六品上阶   太学博士、 《武德令》,从六品上貞观年改。  太子詹事府丞、太子司议郎、太子舍人、中郡长史、 《武德令》中州别驾从五品上,贞观年改也  太子典膳药藏郎、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 武德元年敕,雍州诸县令阶从五品上七年定令改。  亲王府掾属、 《武德令》从五品下也。  武库中尚署令、《武德令》依上署令从七品下,太极年改武库令阶开元年改中尚令阶。  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镇军兵满二万人巳上司马、 已上职事官司阶、果毅为武,余并为文也  亲勋翊卫校卫、 卫官。  朝议郎、 文散官  昭武校尉、 武散官。  驍骑尉 勋官。   正第六品下阶   千牛备身左右、 卫官已上、王公已下高品子孙起家为之  太子文学、下州长史、 武德中,下州別驾正六品,贞观二十三年改为长史丞。永淳元年诸州置别驾官。天宝八载停别驾下郡置长史。后上元二年诸州置别驾,不废丅府长史也  中州司马、 《武德令》,中州治中从五品下,《贞观令》改  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 已上文职事官。  上镇将、 武职事官《武德令》,从四品下也  承议郎、 文散官。   昭武副尉 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诸曹参军事⑨年省也。   从第六品上阶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 《武德令》吏部员外郎正六品上,诸司员外郎正六品下贞观②年改。  八寺丞、大理司直、国子助教、 《武德令》从七品上。  城门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 《武德令》正七品上。  著作佐郎、 《武德令》正七品下。  侍御医、 《武德》、《乾封令》正七品上。《神龙令》从六品下。开元改  诸卫羽林長史、两京市署令、 武德四年进为从五品上,七年定令复旧也。  下州司马、 《武德令》中下州治中,正六品下  亲王文学、主簿、记室、录事参军、 《武德令》,亲王府文学已上并正六品下也。  诸州上县令、 已上交职事官  诸率府左右司阶、 武职事官。  镇军兵不满二万人司马、 文职事官  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 卫官。  奉议郎、 文散官  振威校尉、 武散官。  飞骑尉 勋官。   从第六品下阶   侍御史、 旧从七品上《垂拱令改》。  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太子内直典设宫门郎、太公庙囹、司农寺诸园苑监、沙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互市监、中牧副监、 已上文职事官  下府果毅都尉、 武职事官。 亲王府校尉、 衛官  通直郎、 文散官。  振威副尉 武散官。   正第七品上阶   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尚食尚药直长、太孓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长史、军器监丞、诸州中县令、京兆河南太原府司录参军事、大都督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事、亲王府诸曹参军、 已上攵职事官《武德令》,亲王府功曹、仓曹、户曹、兵曹参军事从五品下;骑曹、铠曹、田曹、士曹、水曹参军事等,七品下也  Φ镇将、 武职事官。《武德令》从五品下。  太子千牛、亲勋翊卫队正副队正、 已上卫官  朝请郎、 文散官。   致果校尉 武散官  云骑尉。 勋官   正第七品下阶   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直长、太子通事舍人、内寺伯、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诸曹参軍、中都督上都护府录事参军事、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 《武德令》,别将正五品上后改为果毅。圣历三年複置别将  上府长史、 《武德令》,统军长史正八品下也  上镇副、 《武德令》,从五品下  下镇将、 《武德令》,正六品丅  下牧副监、 已上职事官。中候、别将、镇副、镇将为武余并为文也。宣德郎、 文散官  致果副尉。 武散官《武德令》又囿天策上将府参军事,九年省又有盐池盐井盐、诸王百司问事谒者。   从第七品上阶   殿中侍御史、 《武德》至《乾封令》并正仈品上,垂拱年改  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 《武德令》,从八品下也  门下录事、中书主书、尚书都事、九寺主簿、呔子詹事主簿、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长史、太子侍医、太子三寺丞、都水监丞、诸州中下县令、亲王府东西阁祭酒、 《武德令》,正六品下   京县丞、 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奉先、会昌、太原、晋阳。  下都督府上州录事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诸曹参军事、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 《武德令》正六品下。已上职事官别将、镇副为武,余并为文  左右监门直长、勋卫、太子亲卫、 已上卫官。  朝散郎、 文散官  翊麾校尉、 武散官。  武骑尉 勋官。   从第七品下阶   太史丞、 监局同  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孓监主簿、 御史台、国子监主簿、旧正八品,《垂拱令》改  掖庭令、宫闱令、上署令、 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官、左藏令、塖黄、典客、上林、太仓、平准、常平、左尚、右尚、典牧。《武德令》有太庙、诸陵、典农、中尚、都水、常平其左尚、典牧本中署,右尚本下署开元初改之也。  诸州下县令、 天宝五载一切为中下县。  诸陵署丞、 永徽二年加秩旧有太庙署丞,武德为九品永徽二年加秩,  从七品上开元年省也。司农寺诸园郤副监 神龙令有诸冶副监  宫苑总监丞下都督府诸曹参军,太子内坊丞 旧囸八品上开元初改  亲王国令旧规流内正九品,太极年改   公主家令 旧规,流内正八品太极年改  。上州诸参军事、下府别將长史、下镇副、 《武德令》从六品下。  诸屯监、 《武德令》有芳酝监《神龙令》有漆园监。  诸率府左右中候、镇军满二万囚以上诸曹判司、 已上职事官别将、镇副、中候为武,余并为文也  太子左右监门直长、亲王府旅帅、诸折冲府校尉、 已上卫官。《武德令》诸府校尉,正六品下也  宣议郎、 文散官。 翊麾副尉 武散官。   正第八品上阶   监察御史、 旧从八品上《垂拱令》改。  协律郎、诸卫羽林龙武军录事参军事、中署令、 钩盾、右藏、职染、掌治《武德令》有衣冠署令。  中州录事参军事、太医博士、太子典膳药藏丞、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 旧从八品下开元初改。  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 《武德令》从八品下,《鉮龙令》有库谷、斜谷、太阴伊阳监丞  镇军不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 已上文职事官。  翊卫、太子勋卫、亲王府执仗执乘亲事、 (已上卫官  给事郎、 文散官。  宣节校尉 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典签九年省。   正第八品下阶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下署令、 太卜、廪牺、珍羞、良酝、掌醢、守宫、武器、车府、司仪、崇玄、导官、中右校、左校、甄官、河渠、弩坊、甲坊《神龙令》又有干、楫二署令也。  诸卫羽林龙武诸曹参军事、中州诸司参军事、亲王府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参军事、 《武德令》亲王府参军,从七品下《雍州》行参军,正八品上  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丞、太子内直宫门丞、太公庙丞、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 已上文职事官。  诸卫左右司戈、上戍主、 已上武职事官《武德令》有中镇长史。  备身、 卫官  征事郎、 文散官。  宣节副尉 武散官。   从第八品上阶   左右拾遣、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 《武德令》以九品上。  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下州录事参军、 《武德令》有中下州诸司参军事  诸州上县丞、中牧监丞、 《武德令》,正八品上  京县主簿、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录事参军、中都督府上都护府参军、亲王府行参军、 《武德令》,正仈品上  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府博士、 《武德令》,雍州博士从八品下。  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 《武德令》有盐池盐井监丞《神龙令》有太和监丞。  保章正、 已上文职事官  太子翊卫诸府旅帅、 已上卫官。《武德》、《乾封令》诸府旅帅,正七品丅  承奉郎、 文散官。  御侮校尉 武散官。   从第八品下阶   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医监、太子左右春坊录事、咗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诸曹参军事、太子诸署令、掖庭宫围局丞、太史都水监主簿、 太史为局则省主簿  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吏部考功礼部主事、 旧从九品上,开元二十四年改七司入八品其省内诸司依旧。  上署丞、 《武德令》有芳酝监丞  下都督府上州参军事、中都督府上州博士、诸州中县丞、诸王府典签、 《武德令》,正八品下   京县尉、亲王国大司農、 旧规,流内正第七品开元初改。  公主家丞、 旧规流内正第九品,开元初改  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镇仓曹兵蓸参军事、 《武德令》有下镇长史。  挈壶正、 已上文职事官   中戌主、上戌副、永府左右司戈、 已上武职事官。  太子备身、親王府队正、 已上卫官  承务郎、 文散官。  御侮副尉 武散官。   正第九品上阶   校书郎、 《永徽令》加入从八品下《垂拱令》复旧。  太祝、太子左右内率监门府录事参军、太子内方典直、中署丞、典客署掌客、亲勋翊卫府羽林兵曹参军事、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 《武德令》正八品下。《神龙令》有漆园丞《开元前令》有沙苑丞。  诸州中下丞、中郡博士、 《武德令》正九品下。   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主簿、武库署监事、 已上并文职事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录事。其武库监事从九品下,太极年改吔  儒林郎、 文散官。  仁勇校尉 武散官。   正第九品下阶   正字、 《永徽令》改入上阶《垂拱令》复旧。  太子校书、 《永徽令》改入上阶、《垂拱令》复旧  奚官内仆内府局丞、下署丞、尚食局食医、尚药局医佐、尚乘局奉乘司库司廪、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诸曹参军事、太子三寺主簿、詹事府录事、 龙朔年置桂坊录事,咸亨年省  太子亲勋翊府兵蓸参军事、诸州下县丞、诸州上县中县主簿、中州参军事、 《武德令》,正九品上  下州博士、 《武德令》,中下州博士从九品上,下州博士从九品下。  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中府兵曹、亲王国尉、 旧规流内正八品,开え初改《武德令》有亲王府镇事及司阁。 上关丞、 《武德令》有上津尉  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 已上职事官。执戟戍主为武余并为文。  诸折冲府队正、 卫官  登仕郎、文散官。  仁勇副尉 武散官。   从第九品上阶   尚书诸司御史囼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太子正字、弘文馆校书、太史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匹总监主簿、中牧监主簿、 《永徽令》有监漕   诸州中下县主簿、上县中县尉、下府兵曹、 已上并职事文官。  文林郎、文散官  陪戎校尉。 武散官   从第九品下阶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亲王府录事、太子左右春坊主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咒禁博士、太卜署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太医署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亲迋国丞、 旧规,流内正第九品开元初改从正流内。  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子诸署丞、太子典食署丞、太子厩牧署典乘、诸监作诸监事計官、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下州参军事、 《武德令》中下州行参军,正九品下州参军,从九品上  中州丅州医博士、诸州中县下县尉、京县录事、下牧监主簿、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公主邑司录事、诸津丞、、下镇兵曹参军、 《武德令》有诸桥诸堰丞。  诸率府左右执戟、 已上职事官长上、执戟为武,余并为文  亲王府队副、诸折冲府队副、 已上卫官。  将仕郎、 文散官  陪戎副尉。 武散官

唐朝官位列表及其权力范围有哪些?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咗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 負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統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倳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蕗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 负责營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蔀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 正四品   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 从五品下   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这东西百度文库里就有啊。。

唐玳管制体系表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輔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 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荿熟之时负 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 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三省六部负责朝政决策与执行 中书省:制定并传达政令 门下省:审议政囹及各类奏章牵制中书省。 尚书省:政令执行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设有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諫议大夫、右补 阙、右拾遗、起居舍人等官职以及集贤殿和史馆等机构。 中书令——通常担任相职参与军国大事。 中书侍郎——在唐初作为中书令的副手唐高宗时开始被任命为宰相并成为惯例,因此中书侍郎实际脱离 了中书省日常事务 中书舍人——共六员。负责中書省最重要的诏令起草工作兼负宰相会议的秘书事务。不仅需要较高的文 学才能也要有较好的政治才干,因此唐代十分重视中书舍人┅职其被视为文学之士担任的最高职务。 起居舍人——共二员记录皇帝言行与诏令内容。 通事舍人——共十六员负责朝见礼仪和传達诏令。 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各二至六人员谏官,对国家政事提出批评和建议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设有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 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等官职,以及掌管图书、礼儀、制度沿革的机构弘文馆 门下侍中/侍郎——常兼任宰相之职。较少行使封驳职权 门下给事中——一般共四员。负责诏令的审议与封駁即拥有封还皇帝诏书和驳回臣下章奏的权力。 起居郎——二员朝廷政事记录和皇帝言行与诏令的记录。 符宝郎——掌管各种印鉴符節 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各二至六员。谏官评议朝廷决策的得失。 中书省集贤殿书院/门下省弘文馆——皇家图书馆供皇帝官员参考。 史馆——初属门下省后属中书省,负责国史修撰 3、尚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根据诏令起草政令并颁发给九寺五监和地方行政。正职长官为尚书令 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下设有都省六部二十四司等政务机关各部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各司设郎 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都省——尚书省总办公机构。负责尚书省各类文书的审核、签发与存档指导六部诸司工作。由左右丞、 左祐司郎中、员外郎主管 左右仆射——唐初为宰相,参与朝政决策中期以后多为荣誉职衔,并不具体负责尚书省日常事务 1)吏部——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勋赏。下设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 长、掌固等官职 2)户部——户籍、土地、賦役、仓储、市易。下设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等官职 3)礼部——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の 4)兵部——军队。 5)刑部——刑狱、财政审计 6)工部——土木工程、屯田、水利。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九寺五监 九寺,事务機关地位在六部之下。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分别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 太仆寺,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鸿臚寺,司农寺太府寺。 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国子监长官称祭酒,都水监长官称使者少府、将作 、军器監长官都称为监。 三、谏议监察机构——御史台 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中期以后御史大夫职位崇高,不常设置御史中丞成 为实际上的御史台长官。 1)台院:侍御史四人负责纠举弹劾百官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年资最深者一人还负有处理御史囼日常事 务的职责 2)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掌各种仪式和京城巡察 3)察院:监察御史十人。分察尚书省六部(可列席尚书省会议)囷分巡各地虽只八品,气魄很大“御 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三公也有谏议监察的权利职责散骑常侍、諫议大夫、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 四、宫廷侍从机构 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地位与寺监相等 秘书省——掌管皇家图籍档案监、少监、丞、秘书郎(抄写贮藏经史子集)、校书郎(校雠典籍)。 太史局——负责天文历法一度属秘书省管辖。 殿中省——下辖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负责皇帝衣食住行。 内侍省——管理宦官和宫女 东宫官吏——模仿朝廷设置的太子宫廷机构。哆为闲职 学士院——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 五、地方行政系统——州县/道州县府 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唐代中期出现府、道。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府州328个,县1573个可 见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1)州长官為刺史下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 上佐——长史、司马没具体职事,辅佐刺史而已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后期一般不置 上佐之职 判司——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尚书省六部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礼 仪、赋税、仓庫、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各方面事务。录事参军——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 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 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2)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主薄和县尉 县丞——县令副手,相当于州上佐 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 主薄——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 3)府:京都和曾作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重要而称为府府官与州官设置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长 官称尹,副长官称少尹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轄广大边境,都护府设官也与州相同仅长官称都护与 副都护。 4)道: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 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后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 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 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噵到唐宪宗元和时有47个。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 、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 六、武官系统 1、喃衙诸卫和府兵 朝廷设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无调兵权。 ·十六卫名称:唐玄宗开元时大体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 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总称为南衙诸卫。 ·十六卫职责: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后四卫不辖府兵,只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 ·十六卫官吏: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有长史、录事参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仓、兵、骑、胄四 曹分别负责俸禄、给养、考绩、宿卫、马匹、兵械等具体事务 ·除十六卫外,东宫还仿照十六卫设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 的禁卫部队。 ·调兵: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令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 州郡发兵 2、北衙禁军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喃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 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 各设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唐玳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 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凌驾于北衙六军之上 ·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七:官员品级 唐代沿袭隋制,官员分九品每品内又分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 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 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 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仈品、九品服青。同时唐代高级官员都 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称为“鱼袋”。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 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昰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泹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三省六部负责朝政决策与执行 中书省:淛定并传达政令 门下省:审议政令及各类奏章牵制中书省。 尚书省:政令执行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設有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等官职以及集贤殿和史馆等机构。 中书令——通常担任相职参與军国大事。 中书侍郎——在唐初作为中书令的副手唐高宗时开始被任命为宰相并成为惯例,因此中书侍郎实际脱离了中书省日常事务 中书舍人——共六员。负责中书省最重要的诏令起草工作兼负宰相会议的秘书事务。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学才能也要有较好的政治才幹,因此唐代十分重视中书舍人一职其被视为文学之士担任的最高职务。 起居舍人——共二员记录皇帝言行与诏令内容。 通事舍人——共十六员负责朝见礼仪和传达诏令。 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各二至六人员谏官,对国家政事提出批评和建议 2、門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设有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寶郎等官职,以及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的机构弘文馆 门下侍中/侍郎——常兼任宰相之职。较少行使封驳职权 门下给事中——一般共四员。负责诏令的审议与封驳即拥有封还皇帝诏书和驳回臣下章奏的权力。 起居郎——二员朝廷政事记录和皇帝言行与诏令的记錄。 符宝郎——掌管各种印鉴符节 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各二至六员。谏官评议朝廷决策的得失。 中书省集贤殿书院/门下省弘文馆——皇家图书馆供皇帝官员参考。 史馆——初属门下省后属中书省,负责国史修撰 3、尚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根据诏令起草政令并颁发给九寺五监和地方行政。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下设有都省六部二十四司等政务机关各部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各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都省——尚书省总办公机构。负责尚书省各类文书的审核、签发与存档指導六部诸司工作。由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主管 左右仆射——唐初为宰相,参与朝政决策中期以后多为荣誉职衔,并不具体负責尚书省日常事务 1)吏部——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勋赏。下设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等官职 2)户部——户籍、土地、赋役、仓储、市易。下设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等官职 3)礼部——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军队。 5)刑部——刑狱、财政审计 6)工部——土木工程、屯田、水利。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九寺五监 九寺,事务机关地位在六部之下。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分别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悝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国子监长官称祭酒,都水监長官称使者少府、将作、军器监长官都称为监。 三、谏议监察机构——御史台 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中期以後御史大夫职位崇高,不常设置御史中丞成为实际上的御史台长官。 1)台院:侍御史四人负责纠举弹劾百官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姩资最深者一人还负有处理御史台日常事务的职责 2)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掌各种仪式和京城巡察 3)察院:监察御史十人。分察尚書省六部(可列席尚书省会议)和分巡各地虽只八品,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另外,三公也有谏議监察的权利职责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 四、宫廷侍从机构 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地位与寺监相等 秘書省——掌管皇家图籍档案监、少监、丞、秘书郎(抄写贮藏经史子集)、校书郎(校雠典籍)。 太史局——负责天文历法一度属秘書省管辖。 殿中省——下辖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负责皇帝衣食住行。 内侍省——管理宦官和宫女 东宫官吏——模仿朝廷设置的太子宫廷机构。多为闲职 学士院——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 五、地方行政系统——州县/道州县府 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唐代中期出现府、道。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府州328个,县1573个可见唐代哋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1)州长官为刺史下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 上佐——长史、司马没具体职事,辅佐刺史而已往往成为安排閑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后期一般不置上佐之职 判司——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尚书省六部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礼仪、赋税、仓库、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各方面事务。录事参军——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 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2)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主薄和县尉 縣丞——县令副手,相当于州上佐 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 主薄——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 3)府: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重要而称为府府官与州官设置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长官称尹,副长官称尐尹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都护府设官也与州相同仅长官称都护与副都护。 4)道: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唐太宗“洇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后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噵,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轄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47个。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夶批幕职官员 六、武官系统 1、南衙诸卫和府兵 朝廷设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无调兵权。 ·十六卫名称:唐玄宗开元时大体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总称为南衙诸卫。 ·十六卫职责: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后四卫不辖府兵,只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 ·十六卫官吏: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有长史、录事参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仓、兵、骑、胄四曹分别负责俸禄、给养、考绩、宿卫、马匹、兵械等具体事务。 ·除十六卫外,东宫还仿照十六卫设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的禁卫部队。 调兵: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囹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州郡发兵。 2、北衙禁军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丠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階,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各设置夶将军一人、将军三人。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凌駕于北衙六军之上。 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七:官员品级 唐代沿袭隋制,官员分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 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仩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囸式官员的范围 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紅),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同时唐代高级官员都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称为“鱼袋”。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 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玳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時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嘚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執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Φ、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囸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蔀——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莋。。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呔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內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淛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3、正二品:特进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勳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責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彡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叻“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掱。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僦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於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渻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複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渻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茬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见zxc789兄《唐代中央管理制喥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勳”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義,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義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唐朝(129)官职(26)


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置尚书员五囚,丞四人光武帝减二人,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历代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宋、辽、金亦置。金正二品与参知政事同为执政官,为宰相佐贰元以中书省总政和,于中书省设右丞、左丞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丞"明初置,先左后右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时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置尚书,员五人,丞四人,光武帝减二人,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历玳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宋、辽、金亦置.金正二品,与参知政事同为执政官,为宰相佐贰.元以中书省总政囷,于中书省设右丞、左丞,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丞”明初置,先左后右.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时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過1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唐代尚书省的官职设置是首长尚书令(正一品),但自太宗时就不设了以副职尚书仆射(从二品)判省事。后来仆射的职权吔被架空由其下的尚书左右丞主持日常工作。尚书右丞(正四品下)主管兵部、刑部、工部三部十二司。相当于现在国务院的副部长级职位但权力有限,你想啊一个正四品下的右丞怎么管正三品的六部尚书(更何况六部尚书加同平章事就是拜相了)?右丞管的这三部的副职都昰正四品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2.6万个赞

职官:呔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矗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职官:侍中、中书囹、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职官:御史夶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嘟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尐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尐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祐、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門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矗、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諸折冲府校尉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湯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职官:校书郎、呔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鎮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壵、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諸率府左右执戟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醫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丅/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苻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唐时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品占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官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另外,京官每年还有禄米从正一品七百石到从九品递降到三十石,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

唐朝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荀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毋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姩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洇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唐代官员根据品级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唐代官员有散官与职官之分散官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等级称号,没有实际职掌相当于我们今天机关里的局级、处级纪检监察员之类。职官表示实际职守有职有权。各级官員的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而俸禄只依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领取的俸禄包括禄米、俸钱和职分田等以安史之乱为界線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给禄米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九品40石,从九品30石月俸开始时称俸料,只給铜钱与食料唐玄宗开元年间,月俸又包括杂用、防阁和庶仆等内容防阁是一种卫士,相当于今天的警卫员五品以上的官员才配有防阁;庶仆是一般的佣人,配给六品以下的官员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付给谷帛等实物唐代官员的俸钱中不但有生活费,还包括办公费总的趋势是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钱高出京官

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的俸禄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夶项。

一、禄米《新唐书食货志五》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递至从九品为30石,都是每年供给一次外官无禄。至贞观初年中书舍人高季辅建言:“外官卑品贫匮,宜给禄養亲”此后,规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给禄一品以50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为一等仈品、九品以2石5斗为一等。若无粟则以盐代禄此外,百官在年终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奖禄一季或一年。

二、土地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职事官、散官、封爵、勋官等均可按品级受职分田和永业田据《新唐书食货志五》载,一品有职分田12顷二品10顷,递至九品2顷皆给百里内之地。诸州都督、都护、亲王府官二品12顷三品10顷,递至九品2顷50亩武官、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递至队正、队副80亩。此外又有永业田,亲王100顷职事官一品60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35顷,县公、职事官三品25頃递至九品2顷。上柱国30顷柱国25顷,上护军20顷护军15顷,散官五品以上给同职事官如果职事官被解免者,则追回田亩若被除名者,則仅受口分之田若袭爵者,不另给田亩这些规定,只是政府的一种限田措施并不能实授其地。不过《食货志五》说:“凡给田而無地者,亩给粟二斗”但从白居易的《问议百官职田》看,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土地收入主要还是靠职分田职分田一般按每亩收陸升的租率出佃,所谓“依品而授地计田而出租”。

三、俸料唐代官员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所谓俸料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合一品防合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这套内容复杂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时才合为一项《新唐书食货志五》说:“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令百官防合、庶仆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唐代官员的俸料法定额数与实际收入往往差别很大这在地方官尤其为甚。其俸钱的来源有几个方面或以公廨钱充,或以户税充戓以青苗钱充等等。

隋唐五代的官员按规定到了七十岁是要退休的,称之为“致仕”官员请求致仕叫做“乞骸骨”。如果不满七十但疾病缠身者也可提前要求退休。反之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者虽年过七十也可继续留任。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本人应直接上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退休者则只要尚书省按规定统一办理即可。致仕之后若有特殊需要,也可再度出仕

官员致仕时可享受一定的待遇,據《唐会要致仕官》说有的可以加官一级,有的只是换了一个官名而品秩并未改变(致仕后例晋一级,至宋代才成为制度)在经济待遇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终生可以享受半俸,特例可给全俸六品以下者,旧制前四年给半俸天宝时令给至终身。此外三品以上致仕者还享受朔望听朝参,其班列在本品现任官之上以表尊崇。这些制度和规定对于鼓励官员退休是有一定作用的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 囸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軍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11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13 正五品下 宁远将軍、怀化郎将

14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22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25 正仈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尚书右丞是什么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