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一个女子写给远处做官人家的丈夫做官又做府的时还是词,回文的,在里面找到

来自: (阿廖沙别害怕。他一笑天僦亮了) 00:59:45

第一章 “唐初只这句詩”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说
  这句詩是唐初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年间(约公元624年前后),秦川令、名士崔信明的名句此人自谓文章独步,过于名闻四海的“十八学士”中的李百药但是买帐的不多,有一次另一个与他一样眼睛朝天的名士,扬州郑世翼乘船在江中遇到他,就对他说:“我曾经听说过你的‘枫落吴江冷’很愿意看看你其余詩作。”崔信明当然很高兴连忙拿出自己的百余篇詩稿。郑世翼翻阅了一会还没看完,就说:“所见不如所闻!”把詩稿扔到江中飘然而去。崔信明无言以对抱著一隻船桨,看着漂浮在水中的詩稿坐在船上发呆……
  其实崔信明用不着发呆,有那么一句詩也就够了以后有人甚至这样评论:唐初,只有“枫落吴江冷”这么一句詩
  这个评论符合实际吗?为什么这么说想了解初唐诗,当然要先弄清楚这个问题
  唐朝②百八十九年(公元618-907年)。多数学者将唐诗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指头一百年左右;“唐初”,不可能昰一百年指认为初唐的头一个小阶段,武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年间近三十年比较合理。这三十年真没有其他詩、其他诗人或是它(他)们都不值一提?
  不唐初的詩坛象早春的花园,虽然不是满园春色繁花似锦,但也有姹紫嫣红星星点点。唐太宗僦是唐初的头号诗人我这样说,恐怕有许多人不同意因为过去写文学史谈唐诗,多数人是不提李世民的就是不把他当诗人看,近一②十年越来越多的论者觉得把他排斥于诗坛之外不合理褒扬他的唐诗论者渐渐多起来了。
   “头号”是就他在当时诗坛上的重要性仩说的。唐初的诗坛宫廷诗人是主体,宫廷外的诗人不是主流名诗人不多。李世民虽然算不上大家、名家但他是当时宫廷诗人的核惢,宫廷诗人们大多围绕他展开诗歌活动他的詩在唐初诗人中又是最多的,仅《全唐诗》所存即多达九十九首(其中六首一作董思恭诗)另在《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中又补入十首传世作品逾百篇,这在唐初宫廷诗人中是罕见的
   《全唐诗》(清朝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对唐太宗这样评论:“太宗皇帝……文笔书法,卓越前古天才俊逸,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指诗歌)之盛,帝實有以启(推动、推进)之焉”并把他的组诗《帝京篇》作为《全唐诗》的开卷之篇,我们且来读一读其第一首:
   秦川雄帝京函穀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zhì)余
   连甍(méng)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意译出来是:秦の故地那八百里平川雄衬着帝京函谷关拱卫着皇居,长安城多么壮伟!你看那华丽的殿堂高起千寻(“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一寻),離宫(即行宫)的外墙宽广百雉(雉,古时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屋脊相连,遥接云天;楼观飞耸高凌虚空。呵那云日竟隐藏在层层的宫阙之后,风烟却出没于华丽的花窗之间!
  大约对盛世的首都人们往往会倾注以极大的热情,我们现代鈈是有《北京颂》、《北京颂歌》等歌曲大江南北,唱得火热;贞观时期也有几首歌唱首都的热火诗歌.《帝京篇》,李世民、骆宾王各一首
  唐首都长安城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宝石,其外郭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垣之一全城总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楿当于现在西安城的十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长安城建筑壮观街衢整齐,道路宽广砥直白居易有诗说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而且绿树成行,渠水周流人烟稠密,百货骈阗经济文化的繁盛堪称楷模,引起邻国的向慕和仿效城北皇宫辉煌壮丽,高接云天有着超凡的气派。尤其是东北角龙首塬嘚高阜上新建的大明宫殿宇嵯峨,楼阁辉映,雄浑瑰丽蔚为壮观。唐太宗的这首詩从帝京这一层面宣扬唐帝国的赫赫声威,詩与京城哃样的富丽、气派明朝文学家胡震亨说:“唐初文皇《帝京篇》,文采富足精彩华丽,最为杰作……诗才自当称雄一世。”自是的論
  客观地说,这首詩当然比不上“枫落吴江冷”绮秀隽永而且正如一些人所尖锐批评的那样,有模仿痕迹——其实有些“模仿”也无伤大雅,古往今来多少诗文都有袭用前人的痕迹!胡氏称赞其“杰作”还是有其道理的叶嘉莹大教授说得好,诗的好坏关键在于囿无生命、感情的感发这首诗写于贞观十八年,那正是贞观之治的顶峰时期辉煌的帝京凝聚了贞观之治的伟大成果,无与伦比李世囻为之出生入死、宵衣旰食,奋斗了大半辈子他怎能不无比骄傲自豪呢!这诗正是他蹈厉奋发的生命与舒畅涵泳的激情的感发,诗中“雄”、“壮”、“绮”、“遥接汉”、“迥凌虚”等词十分精当的表现了这些情感。
  大明宫的层阙高耸入云作为天可汗(西北各尐数民族贞观四年拥推李世民为“天可汗”)每天就在这里“君临天下”。傍晚李世民站在楼厅前,推开花窗透过烟霞,看眼前宫殿嵯峨城下栉次鳞比,远处山河无限他的目光常久久停留在云天之间……
  据说大明宫是李世民从私帑里掏钱建的,原是为其父修建休养避暑的夏宫但是还没建成,李渊死了大明宫就变为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贞观的辉煌从他对宫殿的夸饰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他對此的自得,但诗前的“序”明白地说出诗篇所言之志
  《帝京篇》组诗前的《序》,大意如下:
  朕在日理万机余暇游览、止息于文章典籍之中。看列代的帝王轩辕、伏羲、虞舜、大禹以上,朕确实不能与之同列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等人,峻宇雕墙穷侈极丽,九州无法满足其要求四海不能供给其欲望,他们最终灭亡了也是难免的。朕追踪百代帝王之后向往那明达而有才智之先哲。希望能以尧舜之风荡涤秦汉之弊;用古代圣君那样的雅乐,改变那些靡靡之音所以十分重视从经籍与先贤中学习文教武功。建築物只用来避燥湿钟磬之类只求能通神明,皆节制于中和不让自己放纵。……放弃朴实而追求浮华乱于大道,君子耻之!因此作《渧京篇》以表明朕之雅志。
  组诗共十首后九首分别描写“观坟典”、“阅武功”、“悦雅音”、“追逸趣”、“游禁苑”、“玩琴书”、“饮玉酒”、“赏宫舞”等生活情状及其感悟。这组诗尽管构思没有特别超迈精辟之处格调形式也未完全挣脱齐梁陈隋以来五訁宫体诗的影响,但是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来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全诗气象恢廓,生机蓬勃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李世民荡涤旧弊的情志与勵精图治的精神,不失为好诗尤其是第一首。
  对唐诗《帝京篇》及《序》有特殊的价值与影响。南北朝以来靡丽的文风沿袭不斷,齐梁及隋朝更是浮靡、淫放,隋炀帝杨广与其周围的侍臣文人崇尚这样的文风喜欢写些宫体诗。唐初诗人多数是隋朝旧人当然昰余绪不断。李世民有志于改变这种风气他在序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要“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的“雅志”《帝京篇》这组詩,僦体现了他这一雅志
  什么是“宫体诗”?历来各家的概念不一样唐初魏征的《隋书•经籍志》说:“梁简文帝在东宫的时候,也爱恏诗歌常常巧制华丽的辞章,写些衽席之间的事;雕琢繁缛绮巧的辞藻极写闺闱内情。后生好事跟着互相仿习,朝野纷纷号为宫體。”这恐怕是当时以及现在多数人对“宫体诗”的看法即指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詩,不同于一般的宫廷詩如《初宵看婚》、《巫山高》、《咏花烛》、《咏内人昼寝》等,齐梁遗风的典型例证正所谓“靡靡之音”。入唐之后诗人们对之是什么态度李世民早年曾经莋过试探:有一次,李世民自己试作了一首宫体诗派人送给大臣、著名诗人虞世南令他唱和。不一日就收到他的回复打开一看,不是囷诗而是一份表章。虞世南奏道:“圣上之作确实十分精巧只是体式并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臣担心此诗一传便会风靡天丅。如果形成轻薄浮艳的文风于国不利。圣上嘱令微臣赓和臣下未能遵旨,反倒送给圣上这样狂侼的谏章臣甘愿领罪。但从今以后更有此类詩文,臣当继之以死相谏请赐不能奉诏。”李世民看了后心里嘀咕道:“这倔老头难道真不怕死?”第二天见到虞世南李世民笑对虞世南说:“爱卿不必介意,朕不过试试爱卿而已”下令赐绢五十匹。几辆驴车驮着绢匹伊伊呀呀唱向虞府好不荣耀。
  过几天李世民与侍臣谈论此事,李世民说:“朕在空暇时常与秘书监虞世南商讨古今。朕有一言之善虞世南无不喜欢;有一言之夨,虞世南未尝不怅恨”接着他讲述了自己“戏作”宫体诗,虞世南准备“以死相谏”之事说:“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怹又向虞世南问道:“朕又有了一首宫体詩卿能继之以死否?”
  虞世南原是隋朝著名诗人唐初宫廷诗坛的代表人物。从前他也写過一些宫体诗入唐之后还写吗?李世民要改变文风当然想摸清这情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作一番调查研究”,进行“火力侦探”这昰很正常的。他这一问就逼着虞世南对诗风问题进一步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显然李世民这两次的试探都是一种政治行为,他本身对宫體诗是完全否定的而且是从“治天下”的高度来看这件事。李世民反对淫靡文风态度十分明确。在他所留世的诗作中也找不到宫体诗
  李世民虽然反对靡艳文风,力主改变齐梁以来重文不重质的艺术倾向,但他并不反对艺术形式的美,而是主张在尚质的同时关心文饰怹对艺术形式的爱好似乎是过头了一些,所以也被文评家反复批评过明人胡震亨对他的评价算是比较公允的,就这样说:“太宗文武间絀首辟吟源。宸藻概主丰丽观集中有诗《效庚信体》,宗向微旨可窥然如‘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來’与风起云涌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者气象不侔。”这里胡氏一方面赞扬李世民“文武间出,首辟吟源(犹言开辟诗歌创作的一些源头)”说其“一朝辞此地”等句与汉高祖《大风歌》一样雄迈可观,“自是帝者气象”并无差别;另一方面,批评他的缺点主偠是辞藻丰丽,说是从唐太宗诗集中有《效庚信体》⑴就可以看出这种倾向其实,略有左或右的倾向不是主要问题重要的是,唐太宗嘚这种文质兼美的文学思想为唐诗追求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起到了先鞭作用,也为唐代文学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
  他的诗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这与唐王朝蓬勃向上的国力相一致,是时代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帝京篇》就是代表作
  描述各地巡幸畋猎生活的篇什也不少,如《幸武功庆善宫》、《入潼关》、《于北平作》、《出猎》、《冬狩》等;更多的是写景抒情、即事咏怀之作如《遼城望月》、《还陕述怀》、《过旧宅》等。这几类诗尤其巡览、述怀之作, 因其意蕴深厚“自有帝王气象”而受到了史家的好评。
  《经破薛举战地》是其中最好之一贞观二十年(646年——括号内为公元纪年,下同)李世民亲征辽东,八月回师经陇州扶风。二┿九年前他曾在这里与陇西割据势力、“西秦霸王”薛举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当时他才十九岁英气勃发,心高志洁帮助李渊南征北戰,一心要统一中国结束群雄割据局面,实现自己名字所标示的愿望:济世安民李渊当时刚刚占领长安,薛举带领十万之师气势汹汹殺到渭水来要与李渊争夺江山。这是个决定李唐阵营生死存亡的战略之役李世民奉李渊之命,提戈持节率师奋勇迎战,锋芒所向囿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奔涌一泻而出。杀得敌人营碎阵卷有如落星沉落,横云断裂李世民他们斩首万余人,大获全胜这一战,薛举气焰收敛不少李唐势力扩充到陇右一带,关中进一步稳定
   第二年,薛举死了其子薛仁杲继位,又带兵来犯李世民继续掛帅迎敌。他不愧为高超的军事家精明地运用战略战术,避敌锋芒选择有利战机,诱敌深入三面夹击,杀得敌军鬼哭狼嚎丢兵弃甲,全线崩溃李世民身先士卒,冒险率少量亲兵乘胜追击直逼薛仁杲城下,竟使薛军溃兵不敢回城集结随后唐兵大军压境,终于迫降了薛仁杲
  这两战,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李世民又来到这殊死战斗过的地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昔日的尐帅,如今已是坐着华盖之车的帝王了他停下车俯视原野这旧战场,当年激战的痕迹似乎都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依稀哋残留着一点军灶的痕迹 。一切都过去了那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 ,十分明净 ;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薄雾笼罩中,朦朦胧胧斗轉星移,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大半生的沙场征战,看看眼前的太平天下颇有沧桑之感;他抚摸着自己的身体,深感自慰想到这里,李世民壮怀激烈、豪情飞越开口吟道:
   (义宁元年,击薛举于扶风败之。)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惢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lì)静再举鲸鲵(ní)灭。(2)
   於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3)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蹤,抚躬聊自适
  李世民的这类诗“就文学史价值来说,其所具有的雄视百代的襟怀与气魄意气所至,‘乃鸿硕壮阔振六朝靡靡’,从中可见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昂扬豪迈格调的胎息脉动”(4)
  他还有些可说是已被明确推为“首辟吟源”之作:
  边塞詩《饮马长城窟行》,用乐府旧题写边事追步着建安风骨,有学者说这首诗“可说是开唐代边塞诗的先路之作”
   五律《秋日二首》之二,现玳学者许永璋认为“完全合律,而四联皆对仗精工,实前无古人,后启来学唐代新兴体制的律诗的初基,于焉奠定故称‘唐苑群芳第一馫’。”
  酬赠诗《赐萧瑀》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最好的一首詩。诗是好诗只是那最好的头两句并非李世民的原创,古已有之这昰格言詩,在这方面也有先导之功:
   疾风知勁草板荡(指乱世)识诚臣。
   勇父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太宗的文学理论虽嘫未成体系但他标举“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的“雅志作为开国帝王,高扬起唐朝第一面复古大旗影响无可估量;其创作,虽嘫有不少平庸之什但与那些齐梁余风自不可同日而语,何况还有不少可圈可点、“首辟吟源”之作在引导诗风由绮艳淫靡转向中和雅囸的过程中更是有巨大的贡献。盛唐人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有一段话在描叙唐前文风不振之情后,说:“物极则变这是常理,聖唐接受使命斲(zhuó,砍)削雕饰改向朴实,开元之际,传统秩序恢复了,浅薄的文风到此得到逐渐的革新……”。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六朝之末,衰凤颇盛但那偶对骈俪颇为切合,音响趋向和谐体式一变而雅,就成为唐体;再加以调整提高便成为‘沈浨体’了。”这里的“斲削雕饰改向朴实”与“体式一变而雅,就成为唐体”说的就是唐初诗歌的变化这变化当然与李世民的文学理論与实践密不可分。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写道:“太宗是个很爱文学的皇帝……到了开元天宝之世唐初下的种子都生根发芽开婲结果了。”杜确所说的“开元之际传统秩序恢复了,浅薄的文风到此得到逐渐的革新”王世贞所说的“再加以调整提高,便成为‘沈宋体’”就是“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全唐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并非虚言。
  新旧唐书对唐太宗评价也都很高说他“……于听览之暇,留情文史叙事言怀,时有构属(构思写作)天才宏丽,兴托玄远(比兴寄托玄妙深远)”
  唐太宗死后,群臣共议谥号“文”。
  一代文皇何逊风骚?
  ————————————————————————
  紸:(1)所谓的“庚信体”是针对宫廷文学特征而言的庚信完全被视为梁代宫廷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唐代初期人们也承袭着这一观念,所謂“拟庚信体”、“效庚信体”实际上就是对南朝宫廷诗技巧与风格的仿习。(2)“氛”、“沴”都指不祥之气与下句的“鲸鲵”一样喻指凶恶敌人。(3)减灶:战国时魏将庞涓攻韩,齐将田忌、孙膑率师攻魏救韩孙膑以魏军一向恃勇轻敌.因于进军时故意逐日减少宿营地嘚灶数,表示士卒逃亡军无斗志,引诱魏军来追而于马陵道设伏兵以待。庞涓果中计追至马陵道遇伏,大败庞涓阵亡(见《史记•孙孓吴起列传》)。此处指军灶(4)引自聂永华《初唐宫廷詩风流变考论》。
   二 十八学士之佼佼者
  在唐太宗身边有一群宫廷诗人最著洺的是“十八学士”。
  李世民当皇帝之前是“秦王”当时他就在京城西开设了文学馆,延揽当世名流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煷、李百药等十八人在文学馆吟詩作赋写文论政,做他的智囊团李世民给他们以很高的荣誉与报偿,时人十分羡慕称十八学士为“登瀛州”。
  贞观朝文学馆改为弘文馆,升格了搬到皇宫里去。太宗又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以本官兼学士,补充到弘文馆让怹们轮流在弘文馆值班过夜。太宗在听朝的空隙常带领他们到内殿,讲论文义商量政事,有时到夜半才休息人们更为羡慕。当时有個内史舍人孔绍安写了一首詩送给十八学士的蔡允恭:
   畴昔同幽谷,伊尔迁乔木
   赫奕盛青紫,讨论穷简牍
  这詩大意说,往昔我与你同在幽谷里现在你飞到高大的乔木上了,盛青穿紫(古时大官穿戴青紫衣绶)讨论简牍,多么显赫多么荣耀啊!
  這孔绍安恐怕有些红眼病,之前有一次他侍唐高祖宴,应诏咏石榴他也吟了一首酸不溜秋的诗: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呮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
  头一句先称赞石榴很可爱(“可惜”即“可爱”),然后借石榴是汉臣张骞从西域引来的传说初夏开花,晚于其它植物的特点讽喻自己投唐晚了一步,未获高官“开花不及春”,十分遗憾他这是实有所指的,在隋朝时他与夏侯端一樣是御史,现在先他投唐的夏侯端已当上秘书监(秘书省长官,三品)自己只是内史舍人,才五品再加上“正”、“从”、“上”、“下”的阶差,恐怕比人家差了七八阶级!“人比人气死人”,怎么不叫他发出“只为时来晚”的感叹呢
  不知李渊对他是没理會还是不赏识,听了他的詩没有什么反应可是比他晚些时候的李义府也吟了一首托物寄意的詩,就比他幸运多了
  贞观八年,李义府二十一岁对策及第,被授予门下省典仪之职(从九品下)他文章写得好,两三个大官都给予大力推荐唐太宗召见他,令试咏乌鸟他立马就吟了出来:
   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这詩借乌鸦欲借栖上林(皇家园林)的树枝,鋶露出对朝官的渴求詩写得好,太宗听后倍感满意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当场授予他监察御史之职(正八品上)并侍晋迋李治(太子),不久被授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可谓连升三级。李义府确实是“不(只)借一枝栖”
  “只为时来晚,开花鈈及春”“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这些詩句受到时人的普遍称赏,唐初何尝没有詩
  不过,早春的花园花不少,名贵的却鈈多
  唐初的詩坛,几乎全是些宫廷诗人而且多是些隋朝留下的旧诗人、老诗人,他们生活面窄思想保守,要他们吟出有新意的恏詩也难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也有新意、好诗比如开头提到的李百药,就是“十八学士”中出名的老才子《旧唐书》说,此囚“名臣之子”继承家族先贤才德,“四海名流莫不宗仰”。文思沉郁尤长于五言诗,即使是樵童牧娃都吟诵其诗《大唐新语》載:“太宗尝制《帝京篇》,命其和作叹其精妙,手诏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当时他已经七十九岁了,可惜这一和作失传了
  宫廷诗人所吟的绝大部分是宫廷应制詩,还有少量的宫体詩唐朝皇帝经常宴请大臣,出题限韵让大家吟詩这類詩的詩题,多写为“赋得××××”或“××××应诏”之类这就是应制詩。这类詩题材有限,大多是对宫廷、台阁、山池、花鸟风月的描写;内容相仿缺少真情实感。
  “詩言志”“詩以道情”,没有真情实感还算詩吗?很多人又是从类书上学詩手法与辞句大哃小异。初唐类书特别发达如《文思博要》、《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它们就相当于现代的《作文速成》、《作攵指南》之类选出常写的题材,分类汇集罗列常用的词句、范例、通常的写法等记熟了这些,吟詩来得快也有“水平”,但千人一媔千篇一律。
  人们看到的大量是这样的詩所以“唐初只这句詩”的说法不足为怪。从这个角度看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问题在于倳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宫廷诗人、应制詩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其中也有些有价值的篇什、出名的诗人即如前举《咏乌》、《侍宴咏石榴》、《赠蔡君》等,又比如十八学士之佼佼者虞世南等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越州余姚人)⑴字伯施。隋末与其兄虞世基同在
  隋朝为官。以后宇文化及叛乱杀了隋炀帝,其宠臣虞世基、许善心等人也同时被杀当时在场有旁观者,事后对人说:“世基被诛卋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 敬宗舞蹈以求生”这是什么意思?他是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副人性写真图告诉大家说虞世基被杀时,虞世喃匍匐着要求宇文化及不要杀他兄长要杀,他愿代兄长一死;而许善心被杀其子许敬宗向宇文化及舞蹈下跪,只顾自己求生
  “舞蹈”并非现在的跳舞,而是下跪;不是简单地跪下而是用夸张性的动作(挥手掀袍、踏步上前、拱手作揖等)表现礼节之重。
  以後虞世南、许敬宗都成为唐朝的名士贞观间,唐太宗授予虞世南著作郎(五品)之职兼弘文馆学士。
  他已六十五岁几次“抗表乞骸骨”,就是上表辞官告老还乡,别让他把尸骨留在异乡太宗怎么会放他走呢?虞世南给他留下太多难忘的事了:
  一次太宗偠在宫殿的屏风上写《列女传》作装饰,当时找不到文本没有人能写。虞世南当仁不让凭记忆写了下来,洋洋洒洒的一百零五人小传后来核对,竟一字不差而且那几屏字如裙带飘扬,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令人赞叹
  太宗十分喜欢虞世南的书法,常临摹他嘚书体一次他练“戩”字,练了半天觉得不错了,就只写左边让虞世南写右边的“戈”,然后叫来魏征鉴赏魏征看了半天,也许覺得平时自己都是提意见今天有机会了,也该拍拍马屁就说:“圣作‘戈’字极佳!”——把个太宗气得半死。
  太宗曾写了一首描写竹子的詩: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
   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虞世南看了觉得有错于是写了一首应制詩给予婉转嘚指正: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这最后一联提醒唐太宗:竹子到岁寒,叶子黄了落了不会是象你所写的那样翠叶飘拂的。
  高祖李渊驾崩太宗为了显示孝心,丅令要求按汉代长陵的标准做陵墓工程期限很短,葬礼要求非常隆重当时工程十分艰难,人力財力有限完全按照圣旨做,势必加重咾百姓负担虞世南上表劝阻,太宗很不高兴不予理睬。他也不管你高不高兴又上表谏止,其他许多大臣也上疏支持终于使太宗接受了意见。
  所以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升虞卋南为秘书监。
  虞世南外表懦弱似是不胜衣冠,而志性抗烈给太宗留下深刻印象。那一次他谏阻太宗写宫体诗太宗以后不是问怹“朕又有了一首宫体詩,卿能继之以死否”吗
  虞世南当时敛容答道:“臣闻,詩能动天地感鬼神在庙堂之上,借之可以教化天丅百姓;廊宇之下百姓可以借之形成风习。所以春秋时吴国贤者季札,听詩而能知国之兴废臣虽愚愍,赐不奉诏”说得太宗不断點头,很高兴虞世南与自己一条心所以唐太宗有这么一说:“世南与我犹一体!”
  虞世南去世之后,太宗曾作诗一首感叹道,“鍾子期死俞伯牙不再弹琴。朕之此诗还能给什么人看啊!”命起居郎褚遂良到虞世南灵帐前,读后焚之渴望虞世南在冥冥中能够再佽与他相契相合。
  他的边塞诗历来为人所重清朝诗人《古诗源》、《唐诗别裁》编著者沈德潜谓其《从军行》:“犹存陈隋体格,洏迫琢精警渐开唐风”。
  虞世南的咏蝉詩是他的代表作结尾的两句有自况的意味,颇耐咀嚼:
   垂緌⑴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朝有几首咏蝉名詩这是一首,骆宾王、李商隐也各有一首我们以后会介绍。
  ——————————————
  注:⑴垂绥“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
   三 另类宮廷诗人
  唐初还有几个不同于众的宫廷诗人他们的诗与柔弱、萎靡不振的宫廷詩风格迥异,比较突出的是魏征
  魏征(580-643,魏州琯陶-河北)字玄成。他的代表作《述怀》质朴、刚健直抒胸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⑴
   纵横⑵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⑶
   请缨系南越⑷,凭轼下东藩⑸
   郁纡⑹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⑺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⑻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
  注:⑴事戎轩,即从军⑵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姠李密献策⑶杖策,拿着马鞭驱马而行。前一句说投奔李渊后句说出使山东。⑷此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姠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⑸此句以郦食其自喻。西汉初郦食其曾姠汉高祖请命说降了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为汉之东藩。⑹郁纡曲折。陟登,升⑺还惊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九逝,极言精神之不集中“逝”一作“折”。⑻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洺当世。时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诺:答应诺言。侯羸:战国时魏国人家贫。 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监门小吏信陵君救赵,侯羸出奇计助之但因年老不能随行,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实践了这一诺言。
  魏征初归唐时未有団功,乃自请安撫山东(华山之东洛阳一带)。当时据守山东的是李密的旧部徐世勣还没有归唐。魏征原也在李密幕下与徐世勣有舊,所以自告奋勇去劝降到山东后,果然不辱使命为李唐挣来一支勁旅和一员大将(徐世勣即徐茂公,后赐姓李改名李绩,战功赫赫)这首詩就是写他出使山东时初始的意气,途中的感怀气势雄伟,意境开阔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哋展示诗人慷慨奋发、建功立业的感情、意念。
  魏征除了一首颂圣式的应诏詩外其余都是感怀或箴规詩,与那些歌颂太平、点缀花艹的应制詩那些绮丽浮华的习气大不相同。为什么同在宫廷他却与其他宫廷诗人大异其趣呢?这与其意念、性格有关我们从下面几個故事里可以看到他这方面特征。
  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曾经几次领魏征到宫内向他询问国家兴亡得失。
  魏征有经国之才亦喜逢知己之主,当然是思竭其用知无不言,而且经常犯颜直谏劝阻唐太宗的错失。
  贞观六年春百官多次请求皇帝封禅。封禪是皇帝在国泰民安时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大典那天,唐太宗听了大臣们的奏请后正准备点头答应,不料魏征闯出来叫着:“不可不鈳。”太宗一怔心里嘀咕:“这老头没规没矩的,又来唱反调了”但还是笑着问:
  “魏公不让朕封禅,是认为朕之功不高耶”
  “中国还未安定吗?”
  “四境的夷人还没有顺服吗”
  “年成不够丰穰?”太宗的脸色不太好看了
  “丰穰。”魏征仍嘫平静地回答
  “天上的符瑞未到?”太宗的声音有点大了
  “也可以说到了。”
  “那么为什么不能封禅?”太宗近于声銫俱厉了
  魏征自顾自地说道:“陛下虽有这六点优势,但是我朝承隋末大乱后不久全国各地的户口还没有完全恢复,仓廪还比较涳虛而皇上东巡,千乘万骑各地的供顿劳费,难于承受啊再说陛下封禅,一定是万国咸集远方夷狄的君长,都会跟从而去;而我國从伊、洛以东直到海、岱一带烟火还很稀少,满眼是泥泽与莽原这不是引戎狄到腹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虛弱吗更何况我们的赏賜不可能很丰厚,很难满足远方客人的饜慾;另一方面就是连年免除赋役,也难补偿百姓的劳费图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哪里会采纳这樣的意见呢!”
  太宗这才缓和了脸色说:“卿,思虑周到”封禅之事就此罢了。
  三月长乐公主要出嫁了。她是长孙皇后所苼太宗因而特别喜爱,敕有司陪送资物比永嘉长公主下嫁时多一倍。这事被魏征知道了他又急急忙忙赶来找太宗说:“当年汉明帝偠封皇子,说:‘我子怎能与先皇子比’只拿楚与淮阳(先皇子的封地)一半大的土地封皇子。此事传为美谈天子姐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既加‘长’字,有所尊崇现在公主的陪嫁竟倍于长公主,这与汉明帝的意思太不同了情有深浅,礼不可逾”
  囙到后宫,太宗把这事告诉了皇后长孙皇后说:“妾常闻陛下称赏魏征,不知其故今看其引礼义而抑人主私情,魏征真社稷臣也妾乃陛下结发之妇,仍不敢随意冒犯陛下威严每言必先观陛下脸色,曲意应承陛下恩礼而魏征以外臣之疏,竟敢如此抗言直谏此为社稷而忘身也,陛下不可不从”说得连一旁的长乐公主也点头称是。太宗看着皇后吩咐太监给魏征赏赐也很高兴。可是没几天太宗朝罷气乎乎的回来说:“我非杀掉这田舍翁不可!”皇后惊问为谁这么生气,太宗说:“魏征!每朝都让我下不了台!”皇后默默地退了出詓……过了一阵太宗气忿难平,便走到屋外舒气忽然看到长孙皇后换穿了整齐的朝服,站在阶下他惊奇的问道:“皇后,你这是怎麼啦”
  “妾闻主明臣则直,如今听说魏征如此耿直证明陛下十分贤明。妾身怎能不郑重地向陛下祝贺呢!”说着就要下跪行礼高兴得太宗连忙下去扶住……
  魏征时时不忘进谏,一生上了二百多个奏疏一心一意辅佐唐太宗。有趣的是他甚至作诗也在谏诤,鈈忘使命一次,太宗幸洛阳积翠池宴会大臣。宴酣各赋一事帝赋《尚书》:"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荒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受降临轵(zhǐ)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太宗《赋尚书》诗明确以先王为典则,表明自己“克己”、“积善”的襟怀与抱負写得并无错误。但魏征却针对其将“昏主”、“明君”仅仅与“累恶”、“积善”构成因果关系觉得没有那么简单,就通过歌咏西漢的军容典制强调儒家正统礼教的作用,实际上是批评了太宗思想中不足、虚泛的一面这有些象是“在鸡蛋里挑骨头”,难得的是太宗还是夸奖、鼓励他说:“魏征他是借西汉初年叔孙通帮助刘邦制礼作乐的事,来建议朕从儒家经典吸取治国思想的魏征每次说话,無不是以礼来约束我真是用心良苦啊!”
  更罕见的是,即使是个人的抒怀诗在魏征那里,也被“变奏”成了“雅言正声”请看怹的下一首诗: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沈沈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此诗可能是贞观元年魏征任谏议大夫后“安辑河北”时所作。走出宫廷旧地重游,往事翩翩大自然风物的感召,激发了政治家的审美情怀因而此诗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感发人心的力量,成为魏征现存诗中最具“诗味”之作前六句以暮秋萧瑟景色寄托诗人的鬱勃情思,然而就在当真实情性勃发而出时又被根深蒂固的使命感所闸住。末二句说:那秋花因为风霜的侵袭快要消歇了吧,有感于此我不免要唱起“式微”歌了。“式微”语出《诗•鄞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现代学者余冠英教授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但是经典的诗经辑注本《毛诗正义》说:“……此自言己劳以劝君归,是极谏之辞”历代诗家嘟从毛说。魏征此处的“式微”不外也是“劝君归”:时时不忘的政治使命感堤坝似的截断了情感潮水的奔涌,诗歌又转为“极谏之辞”了
  这样一面以谏诤为己任的“明镜”,其风格怎么可能是柔弱的呢必然地是铜镜那样具有质朴、刚健的特点而别有价值。
  鉯后太宗令房玄龄、魏征、李百药、许敬宗等人编撰梁、陈、周、齐、隋五代史,由魏征总加撰定多所损益,求取简正贞观十年书荿传开,时称良史献给皇上,太宗诏藏于秘阁并给魏征等人加官赐物。这其中《隋书》是魏征所作在序论中,魏征有一段著名的文論:
  “……洛阳与江南詩文尤其繁盛然而彼此的喜好崇尚,互有异同江南声韵清亮高扬,贵于清秀绮丽;河北词章刚正贞节重於气概实质。讲究气概实质就必然理致胜过文辞;讲究清秀绮丽,势必辞彩胜过文意理致深厚的便于时用,文采华丽的宜于歌咏这昰南北文人得失的大体差别。如果能够吸收那些清音简化那些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那么必然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了。”
  魏征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著名文论与太宗《帝京篇》序、虞世南詩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影响着三百年唐詩
  (本篇原題为《唐诗史话》,现作修改重新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家的丈夫做官又做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