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什么地方有董公酒

网岭镇往坵与网岭典故
& & 往坵,也称网坵,面积虽小,合一亩八分,在燕子窠一个不起眼的叫龙溪弦的坡地,说起来意义深远,早在元朝初期,网坵为董家的租田,董公幼年时,常随父兄在田间耕耘。常言道,十分汗水一分收成,作田农家要获得收获,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董家的这坵田,算来是被汗水所浸透。因为穷,董公曾三赴乡试而未能中举,只能随父兄上山砍柴下地耕耘,每日早出晚归,辛苦劳作。
& & 一日,他的朋友吴玄徵从附近的笙塘来,邀请他出去学道法,董公正在网坵踩田,朋友来了,自然十分亲近,他急忙上田岸,犹豫了片刻说:“这要看我是否与道法有缘,我把小斗笠抛出去,如果能落到田中那根踩田杖顶端,我就跟你去”。说完,将小斗笠向空中一抛,说也奇怪,小斗笠不偏不斜地正落在那根踩田杖顶端。从此,董公告别父母,打起行李,远走他乡,拜师学道。
& & 董公外出学道了,并且学有所成,可是留在踩田柱杖上那个小斗笠却渐渐地神奇般变大了,斗笠如网覆盖了整个田野,人们把董家的这坵租田称为网坵,燕子窠附近起伏的山岭,称为网岭。网坵的名字传开了,而网岭的名字却传的更开,意想不到的是,网岭竟成为当今攸县的一个中心镇区,湘东铁路、106国道贯穿其中,成为走南闯北的交通枢纽:网岭人求学、经商、从政、从军的遍布全国,由“网”而“往”,其开拓新戏苦心经营的精神,说起来与网坵不无关系呢。
版权所有 网岭镇人民政府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地址:株洲市攸县网岭镇 电话:4 传真:0
建议使用IE6.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董 公 仙 迹
值此董公元微大法真人七百寿辰之际,谨以此册献给——
热心历史文化研讨的同志们!
热心董公文化景观建设的善信们!
热心支持、传播董公文化事业的朋友们!
热心资助董公庙宇建设,无论过去的、现在的一切父老乡亲!
功德无量 芳名永存!
目   录
卷首语........................1
一、形  胜
二、沿  革
三、文物胜迹
(一)黄林伞和棕树剑
(二)网坵·网岭
(三)小凤形的来由
(四)螺头形的来由
(五)真言·遗训
(六)董公寿酒
四、董公传奇
(一)天地异境 真人出世
(二)武州学法 钟情师妹
(三)关山重重 难断深爱
(四)师傅绝情 鸾凤双飞
(五)喜结伉丽 误落娇妻
(六)玄微遇师 凤英问道
(七)了悟天理 契入玄机
(八)入世施法 继续苦修
(九)悟道得道& 全心救世
(十)俗缘同尽& 仙缘共登
五、礼  赞
(一)清光绪十四年《梁书》礼赞
(二)喜老庙重修即赋
(三)游燕子窠有感
(四)花鼓戏《董公传奇》(节选)
六、功德芳名
(一)清光绪十四年执事倡首名单
(二)1994年以来修复委员会会员名单
(三)1999年董公庙管理小组名单
(四)现任董公庙宗教活动所管委会名单
(五)2004年重修老殿功德芳名
卷 首 语
鸾凤起舞,杉仙奏乐,沙江清沏,攸河奔腾。湖南省东部攸县中心地带龙翔大地,七百年前地处鸾山、杉岭之间,北江、攸河之滨网岭之下的燕子窠,喜从天降,一位传奇人物就在这古老的山沟里横空出世了,他就是后来羽化登仙的董元微真人。人们尊称为“董公”。
在人民心目中,董公是一位济世英雄,他袪病解疫,驱邪逐疾,除蝗求雨,活民数以千计,他的事迹经元、明、清三朝,乃至民国,在三湘大地传播,时至今日,仍为人们啧啧称叹。
董公是位在攸县农村土生土长的实实在在的真人,人们尊崇、赞扬、信仰董公,在他升天之后,塑像以纪念。人民祀奉他,他不忘人民,凡有所求,祷之就应,由此灵异甚著,惠及湘、粤、赣三省地区。
董公的思想,董公的言论,董公董母的爱情观以及他们的传奇经历、济世精神,汇成一种新析文化,在人民中间传播着。
整理挖掘这一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适当地布局景区景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 形 胜
攸县,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西麓,地“当南岳之东隅,连云阳之福地,振潇之胜境,作郡邑之崇丘”。距今县城30公里的网岭镇,为攸县之中部地段,这是一个丘陵地区,马头岭,圆湖岭,山虽不高,却有飞翔之势,古人把这块地方称为“龙翔”,有关资料考证,早在1400年前攸县的县城就建在龙翔里的罗家坪一带。
就在马头岭、圆湖岭之间有个叫名燕子窠的地方,古属龙翔里三十四都,即今之网岭镇北坪村,介于106国道与湘东火车路之间。燕子窠四面环山,形似燕窠而名,这是一块清净而美好的胜地,春到百花争艳,夏至清风送爽,秋天山珍果实,冬来地温水暖。整个燕子窠地形坐西朝东,背靠龙形坳,车在山上走,水向山下流。从右向左,分布有小凤岭、螺头形、鱼形坡、龙溪弦、鹿头冲、虎形坳。有人把燕子窠四周的形胜编成歌谣:“龙象环抱青山绕,小凤展翅螺头翘,鱼在龙溪相嬉戏,虎踞鹿头吻唇笑,最喜燕儿群盘旋,真人窝里最逍遥。”
燕子窠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风景迷人,近千年的古庙——董真人庙就建筑在天生的福地洞天之中。
从后山路步石级而下,约二百石级,就可见到这座熠熠生辉的庙宇,殿宇飞檐画栋,分前后两幢,各六栋五间。前殿为山门,中间为实墙,红墙上嵌有高1.7米、宽0.7米的祁阳石雕,上凸刻“董真人庙”四字,据闻,为明末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左右门分别署“洞天”、“福地”二字,古对联依然如在。所谓“楼阁庄严天;山林富贵天”、“龙盘虎踞地;柳暗花明村”,概括了这里洞天福地的幽胜境界。从左、右门进入内院,前后院之间是一块百多平方米的场坪。中央有大铸铁香炉,正殿前门额悬挂“董真人殿”、“惠我无疆”、“开造维祖”金字牌匾。殿内供奉着董公董母塑像,董公仪表端庄,董母面容慈祥;殿内左右还屹立王、马、殷、赵四大天将。正殿之左,还设有司空殿、观间阁,整个庙宇布局庄严堂皇,香烟飘袅于山谷,钟鼓振荡于世间,令人心旷神怡而又流连忘返。
二 沿 革
燕子窠又叫真人窠,是因为在这块古老的地方,孕育了传奇人物董公——董元微真人而名。
董姓原籍江西,早在南宋景定年间,由董子昌迁居攸邑西乡燕子山而住。传至第四代董大维,再迁网岭燕子窠,在窠前结草庐而居。元大德九年(1305)董大维生下第二个儿子,正逢夜色朦胧之时,为寄儿子于厚望,取名启幽,启幽者,开启幽暗,趋向光明也。据《董氏族谱》载,董启幽“幼习诗书,三试不售,遂弃举子业,叹曰:与其富贵而屈于人,何如贫贱而尚志焉?”启幽倾慕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之为人。于是遍游名山,足迹满吴楚。游衡山南岳时,登祝融峰,至朱陵洞,遇葛巾野服之异人授书三卷名《寿世录》,该《寿世录》首卷专讲救服病解疫,用以救世度人;中卷专讲利物,能驱蝗致雨;末卷为却食吞气,修行日久,可白日飞升。启幽拜谢受书,仍回燕子窠草庐依书修行,改法名号“元微”。元微精修十年,前后治病救人数千计。《攸县志》载,元微“能祷雨驱邪,后尸解除,家人为塑其像,凡蝗害稼及有疾者,祷之辄应,灵异甚著”。由于董启幽白日飞升入天庭元微宫为神,众人尊其号称“董公元微真人”。
董真人庙始建于元朝明初年间,先为家人塑其像供奉于螺头形董家草庐,后为乡人集资选今之遗址,建董真人庙。明末大书法家董其昌书“董真人庙”四字,其书法刚劲有力,凸雕艺术突现,令人赞叹。
现存的董真人庙模式,是清光绪十四年重新修建的,据《梁书》载:“面阔五间,门竖东西,针格酉卯,前后栋分双进,台立拱龛,左右廊立两旁,楼能走马”。整个庙宇,由十二根木质屋柱支撑,巍峨壮观。庙之东门,横额“洞天”,石刻对联是::“楼阁庄严界;山林富贵天。”庙之西门横额“福地”,石刻对联是:“龙盘虎踞地;柳暗花明村。”至今保存完整。当时的执事倡首是诰职刘耀彩、彭曾道、刘昌恺等13等人,名奉乩书,式遵乩绘,公同筹画,殚精竭虑,经六七月极力经营,给后人们留下精致的建筑文物,其芳名也将与庙宇建设,以垂永远。
由于年久月深,风侵雨蚀,董真人庙部分殿宇椽皮瓦料腐坏,内外装饰破损,解放以后,人们无遐对董真人整修,文革时期,董真人庙没能逃过“左”的浩劫,四周杂草丛生,黄林落叶,棕皮枯竭,令人目不忍睹。幸逢盛世,为弘扬善德,保护文化遗产,1987年董公庙正殿几近倒塌时,由当地信士董惠二、彭运其、占远谋、刘德胜等人首筹集资金,进行简单修整。1990年,董惠二再次牵头与董再生、董曼生、刘月英成立修复重塑董公董母神像。
1993年,由董谷芬、曹征良、董少凡、刘年生、李秋安、占蒙成、刘仁本、刘桂华9人再次成立修复董公庙筹备小组,开始向县统战部、文物管理部门出具申请修复报告。成立董公庙会,发展会员80余人。
1994年正式成立董公庙管理委员会,同董谷芬任主任,刘年丰、罗长生、董少凡任副主任。成员有聂兑兑、刘丙兰、五庚云、曹征良、李福绵等21人,四年集资近10万元,维修大庙后殿,兴建司空殿,并复修了大庙前栋与戏台。董谷芬广搜董公董母资料,由李菊良编写《元微传奇》一书,由刘易桂投资,出版一千册,流传攸县、衡东、衡阳以及江西等地。
1998年8月,第二届管理委员会成立,主任罗长生,副主任董谷芬、李落生。聂兑兑、刘丙兰、王庚生、刘年丰、李福绵等21人为委员,组织资金,兴建了新的戏台及右厢房。
2003年成立宗教活动场所管委会,以刘德武、董谷芬、刘金秀等为首的管委会185名会员倡导下,对庙宇进行初步整修。2004年春应全体信众要求,管委会全体成员筹谋划策,集资捐款,延请砖、木、漆三艺,进行较大规模的翻新修膳,历经数月努力,终于使殿宇焕然一新且蔚为壮丽,成为攸县宗教文化一大景观。
由于董公真人庙后栋以及门额和部分匾额等清代遗物,至今保存较好,日,攸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复,予以指定保护,成为县级文物保护点。
2003年9月,经有关部门审核、登记、定为湖南省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同年,由于董公文化在湘赣粤等省产生较为深远影响和积极产效应,攸县宗教文化研究会成立,董真人庙正式成为会员单位。
2004年秋,是董公诞辰七百年,在攸县宗教文化研究会的倡导下,董真人庙举行了湘赣两省五县代表参加的首届董公文化研讨会,弘扬董公文化,倡导宗教,旅游、文化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展示了良好的开端。
三& 文物胜迹
(一)黄林伞和棕树剑
董真人庙殿后屋基岩壁之上,屹立着一株千年古树,树高25米,树围3米,古干虬枝,绿叶丛生,树荫浓密,如擎天大伞覆盖整个大殿,专家判断为黄林木(也称黄连木),其茎干呈黄色,皮层深厚如鳞状。叶甜有薄荷味,可食。该木属落叶乔木,木质坚硬。根深扎入石层缝,显露在外面,如大蟒盘旋。而上层挺直,如伞杆,由于每年春天焕发新叶,枝叶繁密结成盖状,庇荫董公大殿,故称为黄林伞。
据称,黄森伞早在董公出生前就已长成,古人以黄旗绿盖为富贵之兆,认为不出天子,也会有仙佛出现。于是在黄森伞下,垒石砌墙,以为小庙而经常烧香化纸,祈祷有好运带来。董公在南岳得异人授《寿世录》后,回燕子窠老家依书修炼,就是经常以叶充饥在黄林伞树下打坐修行的。由于董公以济物利世为宗旨的潜移默化作用,使黄林伞树深受感动,因而尽其神力,予以呵护、成全和帮助董公的善行。元至正甲申(1344)年,湘东地区大旱,田间蝗虫大作,眼看禾苗颗粒无收,老百姓到处求神降雨,董公所居网岭地带的人们在黄林伞下烧香,拜佛成群结队地叹息、哀求老天发雨。此时董公修炼初成,应众善信所求,书符箓一道,焚于黄林伞下土神庙内,说也奇怪,当晚半夜子时,风云突变,雨水沛霖。人们欢呼活跃,第二天跑到田中一看,蝗虫竟不知去向。原来土地神接到董公焚烧的符箓,见所书言语,尽是龙王真言,即刻秉告龙王,求情发雨。岂知黄林伞树为龙王化身,董公修行心诚意明,他看在眼里,想到心里,有意促成董公初出茅芦,马到成功,立即显灵降雨。难怪后来,有人见到黄林伞树干的鳞茎上,到处有烧化的纸钱痕迹。
董公由此大显神通,附近老百姓奉其为神明。董公明知有黄林伞县他,更加虔诚修行,以谢呵护。所以,当有人问及为什么致旱时,董公以天、地、人作譬喻说明心和气和必能感召天地而雨泽自降的道理回答。人们听了,无不点头称道。
董公后来升天了,人们在黄林伞树下建庙祀奉,黄林伞树成了董公显神的象征。绿叶年年发,枝干年年长,黄林伞越长越业壮,成为参天大树,荫庇四方,来董公庙祈祷的人越来越多。明嘉靖时期,天下太平,皇帝闻董公利物济世之名,以元微之名,敕封为“元微大法真人”。就在这一年,黄林伞树根部寄生出一株四季常青的棕树,棕树如剑,随黄林伞树上长着,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株昂然挺立的棕树不正象皇上赐给的上封宝剑吗?石基盘根错节的根须,证明了它的古老年龄,也证明了它和黄林伞树共同庇护着董真人庙的庄严的努力。董真人庙列入文物保护的同时,黄林树和棕树也同样被人们保护着。
黄林伞和棕树剑的盛衰,也连结着时代的信息,据老人们回忆,民国十四年,孙中山逝世,黄林树和棕树均枯萎落叶,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也是如此。如今的黄林伞和棕树剑枝繁叶茂,一片欣欣向荣,象征是盛世的到来,所以它们的故事将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
(二)网坵·网岭
网坵,也称往坵,面积虽小,合一亩八分,在燕子窝一个不起眼的叫龙溪弦的坡地,说起来意义深远。
早在元朝初期,网坵为董家的租田,董公幼年时,常随父兄在田间耕耘。常言道,十分汗水一分收成,作田农家要获得收获,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董家的这坵田,算来是被汗水大气层浸透。因为穷,董公曾三赴乡试而未能中举,只得随父兄上山砍柴下地耕耘,每日早晚归,辛苦劳作。
一日,他的朋友吴玄徵从附近的笙塘来,邀他出去学道法,董公正在网坵踩田,朋友来了,自然十分亲近,他急忙上田岸,犹豫了片刻,说:“这要看我是否与道法有缘,我把这小斗笠抛出去,如果能落到田中间那根踩田柱杖上,那我就跟你去。”说完,将小斗笠向空中一抛,说也奇怪,小斗笠不偏不斜地正落在那根踩田杖顶端。从此董公告别父母,打起行李,远走他乡,拜师学道为。
董公外出学道了,并且学有所成,可是留在踩田柱杖上那个小斗笠却渐渐地神奇般变大了,斗笠如网覆盖了整个田野,人们把董家的这坵田称为网坵,燕子窠附近起伏的山岭,称为网岭。网坵的名字传开了,而网岭的名字却传得更开,意想不到的是,网岭竟成为当今攸县的一个中心镇区,湘东铁路、106国道贯穿其中,成为走南闯北的交通枢纽;网岭人求学、经商、从政、从军的遍布全国,由“网”而“往”,其开拓创新苦心经营的精神,说起来与“网坵”不无关系呢。
最近管委会动议,决定开辟网坵景点,竖上一根踩田杖,杖上盖个小斗笠,让人参观,体悟其中的含意。
(三)小凤形的由来
&&& 元泰定一三二四年,董公董母归攸,路径江西吉水青源山,当时峦凤分飞,大雨倾盆,顽童叽讽嘲笑董公,董公一气将伞撑开,将缩身藏在伞中的凤英误失江西青源山,夫妻失散,各自伤心,悲泪,无法团圆。四十年后,董公学道有成,决定返回江西青源山,寻找爱妻董母凤英娘娘。日夜行程,爬山涉水,多方打听,终于在江西吉水青源山董母绣花寺(现改名净居寺),找到了失散四十余年的爱妻凤英。并一起归攸三十四度燕子窝。第二天早晨,燕子窝一个不起眼的山岭上,一共飞来了六只凤凰鸟,比翼展翅,成双成对,被山上放牛娃发现。后围观群众一起来到了山上,观看真实,“也不知哪里的凤凰鸟来到这里。”事过几天,才知董公已将自己的爱妻凤英找回了家,人民恭喜董公夫妻团圆,并告诉董公前两天早晨,右边的山岗上来了六只凤凰鸟,真逗人乐极。董公说:“这不奇怪,当年我误失妻子时,江西青源山峦凤分飞,是不祥之兆。如今双双而回到家中,凤鸟双双而归,这是吉祥。”夫妻两人羽化登仙后,人们将此山命名小凤岭(小凤形)。
(四)螺头形的来由
& &&燕子窝东边连绵山中的一座山,虽不高大,但确活像一只田螺竖立着,自董公董母归家后,半山腰处有一股小清泉喷出,往山下田中流,田中的田螺和福寿螺借着泻下清泉水壁,爬上了半山腰。清晨,对面山上凤凰展翅喜跃时,半山腰的这些田螺和福寿螺张开掩盖,露出笑脸,古人云:小凤展翅螺头翘。由此而得,此山也取名螺头形。清朝间,附近一个财势人家,主人而亡,请了一个地理寻穴仙师,寻找墓穴,在燕子窝周围山岭上寻找,发现螺头形半山腰不但有股小泉泻下,而且还有田螺半山腰生存,就将活存螺头之地,就取于安葬财势主人之处。安葬后七天,天突然大风大雨,雷声霹雳,闪电将此灵柩抛于山下田中,小股清泉水变成了血红水,流了七天七夜而断源,山上草木尽死,变成了荒草山,直至民国末年,草木再生,树叶茂绿复原。
(五)真言·遗训
本篇为董公遗言遗训,兹录部分于下:
与其富贵屈于人,何如贫贱而尚志焉?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则成雨。天人一理,人能心和则气
和,气和则感召天地,阴阳亦和。阴阳和,则雨泽自降。若人民挟诈弄乖,父忌其子,兄忌其弟,夫忌其妇,有司贪而且酷,以致怨气四布何以得和?所以求诸天,不如求诸人;要风调雨顺,必人气和顺。
诸君惟当勉力为善,毋生计较心,自有天神呵护;若有
一毫自私、利己、害人,虽磕破头额,也无益分毫。
(六)董公寿酒
董公寿酒是董真人为民祛除邪的同时,因地制宜而制作的一种延年益寿的道家药酒。
江南地区高山、丘陵和平原地形复杂且纵横交错,江流、小溪密布如网,因此多生水瘟瘴气,民众因风湿致病而损寿年者诸多。董真人活有方,采燕子窠山泉水,以当地上等秈米为原料,煮成饭团,辅以药料,听其发酵酝酿成酒料,数天后,置入大铁锅,上罩圆梯形大甑,木甑上端口放一小锅,小锅低净如镜,内盛冷水。当柴火灶火气旺盛,酒料煮沸成糟粕,酒气沿木甑上升,遇小锅冷底而凝结成酒水,滴入木甑中部之木枧,顺流而出,装入酒瓶。小锅中冷水必须斢换多次,第一锅水凝结的叫头锅酒,第二锅水叫二锅头。通常以头锅酒为上等米酒,二锅头酒味较醇且温和,也为美酒。酒熬出后,董公选当地中草药节兰、七叶花、骨碎补、过山龙、红牛膝配以当归、熟地等12种除湿健身药再加上独蒜若干颗放入酒器,密封一二年后开启饮用,其酒芳香扑鼻,益智安静,养阴生津,风味独特,是酒料中延年益寿佳品。董公自己常饮自制的寿酒、而延年至九十高龄。
董公寿酒的熬制方法至今流传下来,无论本地、异地人来董真人庙,饮上一杯董公寿酒,于尘世奔劳之中别增一分乐趣。
四董公传奇
董公何许人?2003年3月新编的《攸县志》卷十八载:董启幽,字元微,县北龙翔里人(今网岭北坪)。元泰定间()游衡岳,遇异人,授以修炼之法,经书三卷,名《寿世录》。他去世后家人为其塑像,尊为董公真人。其妻刘凤英,系江西武州魁刘斌之女,董公成道后,离家赴江西清江山修炼二十七年,一心救世,卓有成效,尊为董母娘娘。
《攸县志》卷十八还记载:董公庙,在网岭北坪燕子巢,供奉董元微真人和董母刘凤英娘娘。董公本县龙翔县里人,元泰定()游衡岳遇异人,授经书《寿世录》三卷。董公按书修炼,道法精湛。董母赴江西吉水修炼,一心救世,卓有成效,乡祀奉至今。
本文以董公元微与娘娘刘凤英的爱情故事贯穿全篇,充满神话色彩,从主人公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去审视,不难看出,六百年前,身处社会低层的农村青年,同样孜孜追求着自由、忠贞、幸福和美好的爱情。这与今天倡导的婚姻自由,人间真、善、美没有两样。每个人都在尽力拼搏、驾驭自己的命运,在消沉与坎坷的生命线上,闪烁着不同色彩的光环。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天地异境 真人出世
这里是一片连绵的黄土山包,生长着各类多样的四季常青树;参天的古松,婆娑的樟树中,混杂地生长着一些落叶丛林。山沟里,稀疏地洒落着几户人家,以黄土筑墙,茅屋搭顶,盖成一幢幢房舍;人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一代代生儿育女,日耕夜息,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
龙翔里董氏大维一家,和所有的人家一样,在这里勤勤恳恳的生活着。他的妻子周氏开怀一胎就生了个男孩,乐得大维走起路来都多有劲儿,整日里笑口常开,逢人便说:修路架桥做好事,老天有意继烟火。
到了元微九年(1305),周氏腹部又一天天隆起来,大维捏一算,今秋又有喜了。八月中秋那天,大维去市上称了肉,准备回家杀鸡给妻子做顿美味佳肴,以补身子,正回家路上一阵风吹动,满山树叶响场大作,既象掌声,又象鞭炮声,紧接着花香扑鼻;天空,阳光灿烂,团团白云随风飘忽。大维好生奇怪,静看四周,百花叶艳,蝶飞虫鸣,禽唱兽跳。他家里那乖灵的黄犬,急匆匆向他奔来,使劲地摇着尾巴,跃起三尺,喔喔鸣叫,似有急事相告。大维心跳呼呼,一路跑步,走近家门,听见婴孩啼叫,心中顿时明白,妻子解产了。
大维爱抚地理好妻子额上散乱的头发,抱着刚生下的第二个孩儿细细端详,头方发青,圆圆的小脸上,一又精灵深黑的眼睛,两耳垂长,那鼻子、嘴唇很像妻子。大维思忖给孩子取名的事,他想起妻子解产时种种奇景,口里不时叨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长子叫启明,次子就叫启幽吧。启幽,启幽,开启幽相,大放光明。董大维压根儿也没想到,这孩子后来终于成为为百姓解难扶厄、大放光明的真人。
(二)武州学法 钟情师妹
小啟幽一天天长大,未满周岁就咿呀学语,满地蹒跚;一到吃饭的时候,直嚷着替爹娘们拿碗筷,一个不少。随着岁月增长,啟幽更加聪明伶俐,时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问得爹娘哑口无言;诸如,树上为何不结谷子,母鸡伙何不直接生小鸡。董氏兄弟大兴、大维看他思维活跃,反映敏捷,于是教他学唐诗,诵宋词;五岁的时候,他一口气能背出几十首诗,乐得公公婆婆直翘大拇指。
少年时代,啟幽能有感而发,尽笔飞舞,题诗作文。他热爱生活,热爱抚养他的父老乡亲,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憧憬李白、杜甫、白居易、凭着一腔热血,勤练苦学,于是举步科举考场。
啟幽毕竟是一个农家子弟,经济实力和人缘关系远不如贵族,由于考场腐败,他三试不中,心中无比的悲叹;从挫伤中,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理想与人生。常常叹曰:与其富贵而屈于人,何如贫贱而尚志焉?从此,啟幽随同爹娘上山砍柴,下地耕作,早出晚归,任劳任怨。
一天,他的朋友(笙塘吴玄真)来找他,说是有一件特别的事情相告。当时,啟幽在“网坵”蹅田。朋友来了,自然十分亲近,啟幽急忙走上田岸,问其何事,他说:“啟幽,俺们出去学道法好不好?”
啟幽犹豫片刻,说:“看我是否与道有缘;这样吧,我把这小斗笠抛过去,如果能够落到田中那根蹅田棍上,那就跟你去。”说完,将小斗笠向空中抛起,也许是天意,小斗笠不偏不倚地落在蹅田棍顶端。
从此,十三岁的董啟幽告别了爹娘,打起行李,远走他乡,拜师求学。
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丁巳五月,历行月余的爬山涉水,来到了武州山(江西武功山境内),终于找到了身怀绝技的刘斌法师,他机智灵敏,勤劳忠厚,得到了师傅母的爱心。给他取法名“玄微”。
光阴荏苒,日月流逝,一晃过去了五年,玄微已长大成身高六尺,浓眉大眼,四肢健壮的英俊男子,经过日日夜夜的刻苦练功,习得一身绝好武艺,是刀是棍,挥得呼呼生风,他鸣如雷走如风,三十里沿藤,四十里沿壁,使得师妹刘凤英拍手叫绝。
凤英小他一岁,生得美貌如花,一又水灵灵的丹凤眼,镶在细嫩白净的蛋形脸上,显得格外迷人。
十岁的小凤英就学会了绣花;如今一物精湛的绣花技艺,无论是花枝野草,还是彩蝶飞鸟,都是绣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自从认识玄微以后,凤英内心总觉得莫名的不安;尤其是近一段时间,不管是白日还是黑夜,玄微总飘然地落在她眼前;她很迷惘,尽管她怎么问自己,又怎么向自己解释,但始终不能摆脱不可言状的紧紧缠绕着她的东西。
她躲避他,去又自然地来到了他身边,不过,她感到尴尬,一直不敢抬头看一眼他很深很深的眼睛;最终,她自己明白,已经离不开玄微,于是,默默地想着心事,编织着自己美丽的梦。
玄微也很乐意接近凤英,从习武一直到现在,还不是凤英刻意地指教,使他武功突飞猛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从心底里感激她,一个富家闺女,从来没有千金架势。凤英也有一身好武艺,无论是刀、棍、棒与玄微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玄微偶尔与凤英散步,聊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意;有时谈谈武艺,有时说她美如西施;凤英瞟出一眼,妩媚地一笑。
一天练箭,玄微不由走近凤英放下弓箭,呆呆地盯着她,很久很久,一言不发。凤英也不敢正视,脸色绯红。玄微机械地拉起凤英的手,紧紧地握着。凤英缓缓昂起头,端详着玄微,几年来,她从来没有这样仔仔细细地看过,他的脸、他的发际、眉头和眼睛……
千言万语都从此迸发,凤英投入了玄微的怀里,两紧紧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三)关山重重 难断深爱
第一次感受到心的强烈跳动,他们如痴如醉。玄微揣摸着她的脸,她的柔长发丝:“凤英,你知道我将会离开你么?”
“别离开我好不好,玄微哥?”凤英哀求着说。
是啊,情窦初开的时刻,爱神总是悄悄地溜进心扉,往往让人感到不可言表的不安,一旦萌动而奋发,却显示出无缘的力量和勇气。凤英含情脉脉,有似艳丽的花朵。
“愿苍天保佑,我们今生永不分离!”沉浸在甜蜜之中的玄微,没有山盟海誓,他认为,山盟海誓不值一文,由某一个人,是不为爱情;再者,由一方强烈地苦苦地追求,被动一方无奈中出于同情,即使能在一起,也是毫无意义的;当然,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考验的,那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会生死相恋。玄微自知将凤英爱得很深很深,他自信,在关心和照顾上,将会爱得更好。
自那以后,玄微和凤英形影不离,讨论武术之余,还吟诗题对;凤英偷偷地绣了一副鸳鸯图,玄微采来一枝野花插在她的发髻上……这一切,刘斌看在眼里,心里觉得不是个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是自然的事,但是,徒弟玄微家住何地,门向哪方一概不知;坐在太师椅上的刘斌吐出一口浓滚滚地烟雾,有气无力对夫人说:“你看见凤英做了个啥玩艺儿?”
“不是绣了副鸳鸯图嘛。”刘夫人答道。
“你看徒弟玄微怎么样?”刘斌漫不经心地。
“很好呀,他聪明,俏俊……”
“这个……?”
“女儿打算嫁不嫁?”
“当然要嫁。”
“嫁到哪里去?”
“这个。”夫人半晌接不上话来,只知道玄微家住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刘夫人终于明白老公的心思,良久,反问道:“你看怎么办?”
“托媒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刘斌果断地说。
不几天,媒婆嬉皮笑脸地踏上门来,说找到一个富贵人家,少爷文武双全,现任一小官职。刘斌招呼夫人把女儿唤了过来。
凤英听了是这么回事,转头就跑,刘夫人上前阻拦,被女儿顺手一挡,一个踉跄栽了过去,重重地摔在地上。
凤英头也不回,直奔卧室,一头扎进床上,泪如泉涌,她万万没有料到,玫瑰初开,即逢迎面雨。她伸手抓回鸳鸯图,紧紧地贴在胸前,泪滴一点点落在鸳鸯图上。
一切都很明白,凤英常常与玄微在一起,曾有意无意地走在父母面前,她想以一种无言方式告诉他们,已经有了心中的白马王子,何况父母亲并不是不疼玄微。
她意欲向父母讲清楚,向父母提出质问:我是女人,是人,我有我爱的权利。凤英完完全全是一个超脱的女子。从懂事起,她不承认世代相传的指腹为婚,父母包办的作法,认为结婚的是自己;她憎恨后族三妻四妾,曾发过誓,如果有人强迫她做妾室,她会去寻死的。
刘斌气急败坏,直达凤英住处;身后,媒婆搀着刘夫人一跛一跛地走来。
“是翻天了是不是?”刘斌吼道。
凤英猛地坐起,一抹眼泪,昂起头,态度强硬:“翻一又怎样,我想嫁谁就嫁谁!”
刘斌火从心起,用足气力一掌打出,可是又将手慢慢垂下。想起十六年来,爱她如掌上明珠。凤英自小随父习武,机智灵敏,如今刀、箭、棒、棍都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近几年来,还传授了少法术,凤英悟性强,万般法术一点就通,有时乐得刘斌直夸她是仙女下凡。
刘斌看了女儿一眼,无奈地悻悻而去。
玄微得知消息,心头隐约作痛,他爱凤英,但也知道俩人之间的差距,他没有任何可以向师傅恳求的话;却知道,任何事情从产生到结果,都有个时间和过程,他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除此之外,就听天由命。
入夜,玄微走近凤英卧室,泣泣之声听得特别清晰;玄微推开门扇,去安慰凤英,没走几步,眨眼间,面前忽然耸立着万丈的岩壁,堵住了他的去路,玄微大吃一惊。他深知师傅法术高深,使用障眼法,阻挡他和凤英相见。以前,师傅虽传过他一些法术,但从未见识过如此大法。皎白的月光,无声无息地洒落在地上,玄微只感到有人在呼唤着名字,那样如泣如诉。
他竭力保持平静,仔细琢磨法术的奥妙,以求破解这移山大法。他抬起头,眼看岩壁顶峰,直耸白云深处。一会儿,他定神细看,白云处不是云,却是莹莹白光;他蓦然醒悟,此法不是移山大法,而立山法。万物能以大变小,又能以小变大,此山必是一物。玄微灵机一动,闭上眼睛,双脚脱地而行,口中似乎念念有词。忽而,只听见“叮噹”一声,睁眼一看,脚下原来是把菜刀,障岩消失了,只见凤英躺在床沿,伤心地哭泣着。
夜里,凤英躺在玄微怀中,切切细语,直至三更;玄微提起他怎样破解立山法,凤英突然感到父母决不会就此罢休,急忙撑起身子,说:“玄微哥,我父母将还会作难于你,趁时间,我传你一些高层秘术。”玄微激动不已,认真地记着凤英如此这般地说法。
不出所料,次夜,当玄微走入凤英卧室,转眼间变成空旷一片,面前,是一条宽长的河流,玄微不慌不忙,按着凤英传授的法术,比比划划,念着咒语,刹时,恢复原态,他面前,只摊摆着一条裤带。
玄微坐在床上,抚摸着凤英的刘海;凤英欠身过来,依偎玄微怀中,爱语绵绵。
刘斌设法隔开凤英与玄微,均已被玄微破解之后,甚是愤慨,但又不知所措,如果对玄微如何巴蛮,女儿定会大吵大闹。刘斌只得耐着火性,从长计议,绞尽脑汁想办法说服女儿。
不料天刚亮,凤英竟然拉着玄微直向他走来,刘斌心里一嘀咕:凤英莫非是来谈判的。
三个人谁也不坐下;屋内,鸦雀无声;刘斌“吧嗒吧嗒”
的吸着旱烟。好一会儿,刘斌咳咳两声,很明显,这是有意打破沉默,示间说话。
“你想怎么样?”凤英开了口。
“东家少爷不是挺好的吗?”刘斌根本没把玄微放在眼里。
“我非玄微不嫁!”凤英斩钉截铁地说。
“好!”刘斌气势汹汹,直指着玄微:“你帮我做好四件事,凤英由你领去。”他分明在下赌注。
“今天早晨,你把这一斗三升麻子种在我那片洲上,种完回来赶早饭。”
玄微惊愕,为了心爱的人,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去做。他挑起麻子往外走,脑海里回想起凤英传授的法术,想着想着,来到了洲上。他不紧不慢地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种上一蔸,每种一蔸,口里念念有词,又用手比划比划;尔后,大喊一声:“齐种”,随着话音刚落,整个洲上的芝麻种得停停当当。
玄微老早就回来了,刘斌默然不语。
第二天,刘斌令道:“今日早晨,你把昨天种下的麻子全部收回来。”
玄微担着箩筐往外走,心中有股从没有过的绞痛和愤怒,他一向将师傅看得很重;因为,长者能生我、养我、育我,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如今,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冲突,开成了本质上的矛盾,一种自私、保守,专横在无情地摧残着渴求自由、幸福、美好的后代。
玄微来到洲上,照样在东西南北中各收回一蔸,然后,念着咒语,一声呼喊,将麻子全部收了回来。
刘斌脸色阴沉,大步走了门外,指着对面山头一片翠绿的竹林说:“一个时辰内,你把这片竹子全部砍完。”他拿出烟袋,装上烟斗,坐在石台上深深地吸着。
玄微感到整个世界是一个大赌场,胜者为王;但是,他从来没有想当王;今天,他是为了保卫自己应有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的那份感情,他不能不走上赌场。
玄微拿起柴刀,想了想;走进竹林,就按凤英教他的法术举一反三,在东西南北中各砍去一根竹子,念完咒语,一声呐喊,只听见“哗哗”一片响声,满山竹林,一扫而尽。
刘斌“呼”地站起,声嘶力竭:“快将竹子全部竖起来,恢复原状。”
这一吼如同军令,玄微马不停蹄,连蹦带跳,将五个方位的竹子各立一根,大声呼喊着;瞬间,满山竹子应声而立,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竹子在风中得意地摇摆。玄微满头大汗,太阳洒在他脸上,照得彤红彤红。
(四)师傅绝情 鸾凤双飞
刘斌倒在太师椅上,目光咄咄逼人,他后悔当日错收玄微为徒,现在女儿已达难分难舍的地步;养育了十几年,难道就这样任她而去;凤英啊,你知道作父母的一片苦心吗,曾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难道你就这样狠心。
是的,自凤英出生以后,刘斌与天下父母一样,愿她成凤成龙,出人头地,因而各种武艺,诸般法术都倾囊相授;他常想,只有聪明善良的女儿凤英才有资格来继承他的祖传秘术,也是最放心的。刘夫人更是疼如心肝,是衣是食,从不怠慢,凤英高超的绣花技艺,都是她一针一线地教导出来的。
凤英并不是不理解父母,他们对她的感情深厚;可是,她与父母毕竟是各一个人,有不同的性格、观念、追求,因此,作为当前的两辈人来说,在思想意识上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当然,她也明白应该怎样去对待自己父母,因为,将来自己也会做母亲;而做母亲的先行,必然要物色一个满意的对象,要自己真心真意爱着的人。
天意是这样安排,恰恰让她爱上来自遥远的玄微,如今已是生不能分,死不能离。
她很想向父母解释,或者请求他们宽饶,给她自由的天地。
可是,刘斌根本没有考虑让步,只晓得要女儿留在身边,或在不远的地方,伴随到老。如今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他只有横下一条心驱其出庭,或有不当,秘而杀之。
善于察颜观色的凤英得知父亲已立歹意,她心如刀绞,本是对父亲的一番敬爱,现在支却化为满腔的愤怒。她宁愿自己去死,唯独玄微不能死,她需要的是玄微,陪伴到生命的终点。
真可谓:爱悠悠恨悠悠,痴情女郎泪长流。窗外,朦朦胧胧,东方,现出了鱼肚白。凤英猛地滚下床,向玄微住处直奔。
“玄微哥,玄微哥,快走吧,此地不可久留!”凤英使劲地摇着他。
玄微半晌回不过神来,凤英草草打起行李,拉起他直往外跑。野外鸟攻呤唱,犬声汪汪……
刘斌夫妇来到女儿住房,不见人影,直奔玄微处,玄微也人去屋空,门扇半掩。
刘斌已知机密泄露,民疯似地吼道:“快,拿箭来。”他一阵捷如飞,远远山林,发现玄微与凤英身影,刘斌一跃十丈,随身发箭,飞箭,雨点般射向玄微。
凤英见事不妙,急中生智,一脚勾起柄箭;用力向手腕一划,于是鲜血直流,随之将血箭向刘斌一掷,同时,一脚横扫玄微,俩人一个“噗嗵”,倒在地上,几个匍匐,爬入水沟。
刘斌见到带血的箭,仍不死心,一直追到水沟处,只见地上血迹斑斑,并且还发现包扎伤口用撕破的布片,以及玄微无奈中被荆棘扯下的行李包囊;他收住了脚步……
(五)喜结伉丽 误落娇妻
玄微回过头来,看着气喘吁吁地刘凤英,泪如雨注。他感激她:“凤英,你是我的情人,也是我的救命恩人。”
刘凤英强忍着手腕的伤痛,脸上露出了笑容:“到了这个地步,你还说些啥!”
玄微一抹眼泪,将凤英搂在怀里。他怎知道,此时此刻的凤英,心里又是何种滋味:今天为了情人离开了父母亲,父母将来会对她怎样呢?是回来还是与玄微哥在一起呢?天哪!你为什么不能让我两全齐美啊!
凤英隐居在一深山老农户家养伤,玄微给予她无微不至地关怀,老农夫妇待以亲生儿女一样照顾,和和睦睦,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两个多月,伤势渐愈,玄微、凤英各怀乡思之情,举目茫茫,感叹万千;凤英言词柔婉地问道:“玄微哥,咱们以后怎么办?”
“我不能离开你,我需要你,你跟我一同回家吧?”
凤英点点头。
静默良久,玄微说:“我们是患难的一对,今日就请阿公阿婆为媒,以天地为证,相拜正式结为夫妻。”
老农夫妇得知原委,很愿意成全这年青的一对,欣然答应他们的请求。
二人拜毕,举杯庆贺。久久地沉浸在甜蜜的幸福之中。
不久,他们离开了老农家,踏上了回归攸县之途。行程几日,凤英对玄微说道:“我很累,回家路途遥远,恐怕难以支持。”
玄微无言以对,反问道:“你说怎么办?”
凤英看了背在玄微背上的雨伞,说:“你把伞拿下。”
玄微茫然地解下雨伞。凤英说:“把我藏在伞内,让你背着走。”
“一个人这么大,怎能藏得了?”玄微愕然。
“我有变身法,使自己变小。”
玄微几乎要跳起来:“到今日才知道你有这等功夫,好吧,你快变就是了。”旋即将伞撑开。
“不过,我藏在伞内,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天下多大的雨,千万别撑开伞。”
“我记着,你快变吧。”
于是,凤英变小了,小了,最后完全小成如蛋卵。
玄微喜滋滋地将凤英藏在伞内,将伞合上,夹在腋下,兴高采烈地走上回家之路。
时间已是元至三年(1323)春天了,玄微背着凤英涉过小河,翻过高山,一路上百花妍艳,蝶影翻飞;鸟儿成双成对,尽情吟唱,野兔在草地上欢逐,无缘地自在快活。玄微一边走着,一边不时地吟起诗句来。
一月下午,天空黑云四起,眼看快要下雨了,他加快步伐,想找户人家避雨,一声霹雷,雨哗然而下;玄微急忙溜进山崖,手紧握雨伞。
天似乎存心为难于他,以往的雷雨,在半个时辰内必会停住的,而这次雨,一场接一场,大一阵小一阵,好像落不完似的。
眼看时候不早了,天越来越暗,玄微甚是焦急,记起妻子凤英的话,他绝不能将伞撑开的;于是,他索性冒着大雨走去。
漆黑的雨夜,玄微忽然发现了微弱的灯光,他喜出望外,走近人家,敲了敲门,一老人开开门,看着他浑身水淋淋,手抱雨伞,模样狼狈,大惑不解。
玄微上前道明是过路人,想借宿一晚。老人家很怜悯他,自言自语道:“有伞为何不用,把身子淋得这样湿透。”
“快,脱下。”老人家手脚麻利地拿衣服,玄微感到了母爱的温暖,看到山里人家的朴实、忠厚和贤德,敬从心起。
走进内室,一老夫人躺在床上,连连咳嗽;他知道,老妇人身患重病,不能起床。他向前去问候,这是一个以猎为生的人家。
老人家端来一杯酸萝卜茶,玄微接住后坐在凳上,老人家扒亮油灯,随之坐下,打开话匣子,谈起多年患病的老妇......听着听着,玄微心中一股莫名的东西在揉动,使他忐忑不安。
人生在世,为了生存极需要一个很好的伴侣,不是吗?你看这对老夫妇人到暮年,还不是相互照料的。他为自己庆幸,有缘逢上凤英,他感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玄微走啊走啊整整一个月了,不觉来到了江西吉水,天又猛然下起大雨。玄微一路小跑,东躲躲,西藏藏,这时行人好奇地立在雨中,撑着伞瞧着这个傻里傻气的年轻人。
玄微撞到屋檐下,避一阵雨,几个调皮的小家伙围了过来,叽哩呱啦,指手画脚。一会儿,大人小孩一哄而上,将他围个水泄不通,看着他浑身湿透,七嘴八舌,没完没了:
“这人真傻,有伞不用。”
“喂,你是不是哑巴?”
“八成是有痴呆病!”
……
恶语似箭,直刺玄微心处,玄微怒目圆瞪,脸色泛紫,他忘了一切,“呼”地一声,将伞撑起,向雨中捷走,离开了这让人厌恶的地主。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一撑,把小小成蛋的爱妻凤英失落下来。从此未见爱妻面。
(六)玄微遇师 凤英问道
玄微嚎啕大哭,不住地将自己撕打。他后悔,伤心,百感交集,痛不欲生,寻找了三十五天,哭了三十五天,始终不见凤英的踪迹;一气之下,将溪边一棵大樟树跺一脚踩斜。他神志恍惚,时哭时笑,有时好似与凤英切语,有时又把自己大骂一通。
他对不起凤英,她为了他,舍弃了家,舍弃了父母,他们生死相依,不料在这美好的时刻,竟铸成这大错特错,是他害苦了凤英。
失落与寂寞使他感到不可言表的空虚,阳光幽暗,草木失色,鸟儿呆愣倦倦,溪水无声汩汩。回到家里,他睡不好,吃不香,残月悬空的夜,凉风习习,他遥望天空深沉地叹息!
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那年,刘斌设法支开玄微,带着他夜越九十坳十八坡,是凤英暗地里塞给他几个小石球,教导他每过一山顶放下一颗;路过第九座山后,刘斌骑云而去后,他待到天明,过识途回来。曾结拜的兄弟吴玄真、曹玄辉、甘玄妙知道刘凤英待他的这一切后,无不羡慕他有一个美貌又聪明才智,武功极强,法术高明的妻子。
“凤英啊凤英,你在哪里?!”
多少个昼夜,玄微孤灯独影,陷入无边的相思苦海之中。
沉重的打击,使玄微进一步感悟生活:人生恩爱,情为何物;尔虞我诈,地位若何?贫贱富贵,又有何惧?
玄微懂得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他决定周游各地,带发修行。
元泰定元年(1324)甲子仲秋,玄微越吴楚,一日达衡岳,登祝融峰,至朱陵岗,见一老者,葛巾野服,双眼微垂,正打坐练功。玄微一看老者绝非寻常之人,忙走上前施礼问讯。
老者略略抬头,见玄微年纪轻轻,通情达理,相貌英俊,慧眼善面,便道:“年轻人,找我有事吗?”
玄微年到者仪容慈祥,又上前施礼,于是将自己来意向老人道出。
“滚滚凡尘都是缘,唯有空空是大道,年轻人,随我来吧。”老者缓缓立起,转身而去。
玄微紧随身后,穿过丛林,绕过石峰,再爬上六七步,忽而来到一个高约五尺的洞穴。玄微惊奇地放下行囊。老者不言不语,走进洞穴深处,似乎在寻找什么。
洞深约有三丈,里面左右分支、光线幽暗;左侧有一丈有余,设有石桌石凳;桌上,有几件粗陋的餐具,旁边安着一张不能再简的床铺,右侧零乱地放着一些干柴。玄微心里纳闷:老者如此怪异。
纳闷之余,老者走近身来,手捧三卷草书,封面上著有《寿世录》的字样,他对玄微说:“这书,你拿着研读吧。”玄微一见心中大喜,急忙噗嗵一跪,双手接过经书。
“起来吧,从今日起,你的法名就叫‘元微’。”
刘凤英自不幸离开丈夫玄微后,伤心欲绝,整整三天以泪洗面,不思茶饭,孤零零地漂泊山野,好心的百姓看到这陌生女子,孤身一人,收留后,问其然;凤英连诉带泣,道明来由;于是,方圆三十里,谣传着她是自天而降的神女,百姓待她以亲切的关怀,使凤英感动万分。
她常想,玄微终有一天会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因为,她知道玄微对她的一往深情,他会踏破天涯来寻找她的;不管是清晨还是夜幕,她总是倚门期望着。后来,她因事外出,回来后听别人说你男人到此找你哭了三十五天,找不着回转了。凤英听了,知道玄微一片诚心,更加哭个不止。
有时她也恨玄微,恨他这么粗心大意;可是,从心底里又恨不起来,她知道此时玄微同样痛苦,甚至比她还痛苦。她又想起了父母亲,养育了她十几年,十几年里,她生活得多么顺心如意啊;而今女儿抛弃了他们,可想而知,他们的心也在流血,或者在痛苦中反省自己,甚至会宽容和谅解,改变以前的一切看法;她很想回到他们身边,毕竟是他们的血肉啊,不,不,与父母必然有一天会分开的,而她需要的是玄微,需要与她今生今世相伴到老的玄微。
然而她彻底失望了。一去两年了,等待中只有东升西落的太阳和月亮,只有吸吮她的身躯的四季轻风。流不完的吉水啊,你是否有着人一般的万缕情感;也许,你没有,仅管你曾经曲折过,咆哮过,但是,你从来没有留恋和痴情,从来没有后悔和伤心!
人,作为有灵性的血肉之躯,往往过于自私,过于怀情;然而,不去自私,不去怀情的算得上是人么?当然是人,因为,人是有智慧的。凤英很想发挥自己的智慧,再作出一次超脱,超越那种绵绵恩爱,凡凡俗俗的苦海。
她不再流泪,努力迫使绞痛的心去平静。不久,凤英登上清江山,潜心向道。
(七)了悟天理 契入玄机
元微自朱陵洞拜师后,白天随师学习打坐;夜晚蹲在火堆旁阅读经书,直至深夜;师傅默默地坐在身旁,偶尔呷几口清茶,不时地往火堆里放几根干柴。
经书第一卷讲述什么是道,坐在身旁的师傅向他解释:道为一,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整体;道生二,即阴即阳;世界是物质的,因此分为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的,阴性物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阳性物质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阴阳物质相互依存,对立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世界万物,无不以阴阳两性存在、变化而形成另一种新的物质。时空是无限的,世界是恒久的,始终处于阴阳互变运动之中,所以说,道是万事万物之本源……
元微聚精会神地听着,火光莹莹,一闪一闪。他忽而向师父发问:“人作为世界一物,人又是什么呢?”
“人也是以阴阳存在;我们的身体,就是阳;阴是什么?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神识,即灵魂,也就是说,人是由躯体和灵魂组成的。”师父笑着回答。
秋日的阳光,洒落在打坐的元微师徒俩的身上,暖暖和和;山涧,时而飘来一朵朵白云。
元微知道了人究竟是什么,于是,盘坐起来,两眼一垂,特别留意神识上的反映,也不最是前几天那么愣愣地呆在那里,一会儿偷偷地睁开眼睛瞅下师父了。
一次练功之后,师父问:“元微,当我们认识了阴阳物质的存在之理后,又怎样去应用呢?”当元微回答尚不明白时,师父又开导说:“此等练功,就是利用阴体,疏通阳体经络,达到气血畅通,使身体康健常在,因此,练功时,必须放下一切杂念,做到心身气和,全身放松,仔细地观测全身上下各部位的反映,确切地说,就是把阴体的力量集中……”
忽然师父信手捡回一粒小石块,在坐下的石壁上写了个“人”字,接着又写了个“仙”字,元微眨眨眼睛,专注地盯着“仙”字,他想,人字加上山是仙,仙难道一定出于山上。
“我们是人。”师父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索。
“人是有智慧。世俗凡人,只因七情六欲,执迷贪梦,因此,茫茫人海,形形色色,名种各样,集成滚滚红尘;而我们不是常人,是修道之人。”
“一卷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度人;度,就是从此岸度到彼岸。为什么要度人呢?修道之人,要超脱世俗,修心归一;修道首先是要求从善,就是去修成一颗无私的心,这样才能够消除贪欲烦恼,从无我中获得心的宁静。度人,既要度人之迷惑,又要度来自疾病的痛苦。其实,病是阴阳失调,痛是气血不通,治病的根本,是要使阴阳和谐,血气贯通,这功理功法,一卷中有详细的叙述。你得仔细研读啊!”
冬去春来,春风又绿了江南岸,鸟儿们尽情地歌唱。元微卷起裤脚,在溪流中用竹筒提水。欢笑溪流唤起了他相思之情,他仿佛看到了爱妻凤英嬉笑地向着他泼水,泼得浑身湿透。蓦然,手中的竹筒“哐噹”一声丢了下来,他醒过来,一股酸楚楚的东西涌上心头,眼前一切模糊。
“元微,呆着啥。”师父从流水中拾起竹筒;元微摸下一把泪,接过竹筒,盛水走上石径。
回到洞中,师父递来一碗野菜汤:“元微呀,还执迷什么?万般世事,都是一念之中,随缘来去。人生一世,来有什么,去有什么,情和爱也不过是随心念幻生幻灭的东西,你能留下什么吗?”
师父进一步教导元微:“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你是在修道。修道之人,必须修心归一,超离世俗恩怨,否则,又如何能修空呢;明智些吧,一旦悟入大道,你才知道世事无常也无我,不是吗,你说‘我’是什么,执意的‘我’,不外乎幻生幻灭的妄念。心是什么?世人之心如同水面的波浪,而水波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存在,修道,必须平息一切波浪,归于平静。人心本来就是宁静的,而由于贪、痴、瞋执迷一些虚幻假象,形成种种苦恼和困惑,以及阵痛;一卷度人之法第三十四节,就是阐述这种来自执迷中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寻回本来无边的本心,修正不应当的心念。”
“元微,修道时,力求做到乐而不乐,悲而不悲,无恼无愁,无爱无恨,这样才能使心静如水,长此以往,才能达到清静明达的境地。”
元微深深地叹出一中气;在师父耐心的教导下,从失去爱妻凤阵痛中,他曾有过那种醒悟后空静的刹那,但是,真正要时刻处于这种境界,又是多么难啊;在烦恼、困惑、痛苦中的人生,如同生活在炽热的火坑里、令你昼夜不能自在。
他不再用惊奇的目光去看身披野服的师父了;不是吗,师父依然生活着,并且生活得好好的;从表面看,他深居大山脱离尘世,但这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以超凡的智慧,超人的力量,进一步造就自己,陶冶心灵,使自己更加有所作为,为天下民众造福;师父常常把天下民众看作在苦难中挣扎的芸芸众生。他的博大胸怀,为人的至善至诚,让元微敬佩不已。
风停雨住,翠绿的山峦逐渐清楚地呈现出来。元微走出山洞,撩开土布衣衫,坐在光滑得几乎发亮的石台上,继续研读经书。
“元微,二卷为利物之说,你得细心领悟。”不知什么时候,师父来到元微身后,轻言细语地说道。
“前面说过,天地为道为一,天阳地阴为道所生为二,万物之中,无不以阴阳两性组成,所以说,万物皆有灵。”师父的话犹如小溪、注进了元微的心田。
“在一卷中,治病之法也就是遵循阴阳运动的规律,以虚制虚,以虚化实的道理;卷书中有许多符号,也就是我们的心念,心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阴性物质,治病的效果,正是阴性物质的作用。”
师傅停了停继续说:“阴性物质的作用,并不局限于人体,它能应用到万物之中。元微,你看着我的手掌。”
元微认真的看了看师傅摊开的空掌,尔后,他将掌合拢,拧成拳状。不久,师傅慢慢地将拳松开,怪了,一朵金黄的花儿落在掌心。
接着,师傅又说:“你再看看那株小草,是否有变化。”
元微顺着师傅手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株浅绿的小草,正当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时,一会儿,那小草由绿转黄,由黄变枯。真是魔幻似的。
“怎么样?”师傅问。
“草枯萎了。”元微答道。
“它没有枯萎。”
师傅最次叫元微看着;良久,那草叶渐渐回青了。
元微惊奇地发现,万物之中真是奥秘无穷。想当年,刘斌法师传过他的小小法术,只不过是法界凤毛麟角;对立山法、种麻砍竹法、以及凤英的变身法,尽管他那时如何地绞尽脑汁去想,最终还悟不出其中的道理,这一次,经师傅点明才恍然大悟。
日挂当空,让人有点烘热的感觉,元微额头上沁出了汗水。
“进去吧,元微;读书不要过于心急,更不能走马观花。”
从此,元微废寝忘食,一字一句,通宵达旦,细心研读,师父不时地在生活中点化;时光流逝,不觉过去了一载,元微学得了不少的东西,实是受益非浅。
元微不时不由自主地拿起雨伞,饱含深情地凝视着;其实,师父早就看出了这把并非寻常之伞的奥秘,他用追寻的目光,清楚地看到了年轻美貌的凤英,也看到了痛苦中觉悟的凤英,他仍然耐心地反复开导元微:人如烟海,过客匆匆,邂逅相遇、前缘所定;物质存在之理,就是不生不灭,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消除一种物质,外表上的失灭,也就是新的物质的产生,是阴阳形式的转换。就人来说吧,人间恩怨,就是从前几世辗转下来的恩怨相报。万物世界,有前因必有后果,决不会凭空得果的。因此,情也罢,爱也罢,都归于虚幻。元微,懂得了这些,你应当知道怎样去修道。
月亮爬出了云层,露出了圆圆的脸,一阵阵秋风带着深秋的凉意吹进了山洞,吸吮着衣衫褴褛的元微,他不由掖紧衫裤,聚精会神地阅读经书第三卷,师父添上一把干柴,洞里亮了许多,暖了许多。
“分开来说,人的阴体与阳体,他们相互依存,却阳体是受阴体的支配,是为阳体服务的;但是,阴体要通过阳体的眼、耳、鼻、舌的触觉来了知外界,阳体为阴体起着器械作用;因此,阴性是人的本质,它的摄取能量远比阳体高,作用大。”师傅停了停继续说:“人的生存,是靠吸收食物来维持生命,这纯粹是阳性功能,而作为人的另一半阴性,也可以让人生活下去,至于怎样去吸收,又怎样去排放,这是我们打坐练功的高层次;以至食气恒久,使身体内外成丹,三卷中有极为细致的叙述。”
元微三番五次地细读经卷,他刻苦炼功,烈日下,月影中,跟随师父打坐吸天地之真气,元微深感道之精妙,炼功三月,获益甚巨。
斗转星移,一晃过去了三载,时值泰定四年(1327)丁卯春月,师傅见徒弟功法纯熟,法术通晓,语重心长地对元微说:“你下山去吧,以后好好炼功,身入凡尘,事事以中为度,不得强人所难,要以拯救百姓为我本职。”
元微感激流涕,浑泪跪拜而别。
(八)入世施法 继续苦修
元微身穿破烂的衣装,回到了故土;这里的水,是多么熟识啊。记得那时候,和兄弟们一起爬到山坡上寻野果,一上午可以弄满个小竹篮;下了山后,给每人分上一份,吃得多香多甜。尤其使他不能忘记的是家里那条大水牛,个子高过他两个头顶,长一对半圆形的角,他时常从脖子上爬到牛背,摇头摆腰背唐诗,诵宋词,然后吆喝一声:“放牛去哟。”他驮在牛背上涉水过河,等到牛吃饱喝足后,最后把捡到的两把干柴驮在牛背上运回来,把家里的柴棚堆得满满的。他还记得与兄弟娃儿们做泥巴炮,无不夸他做出的泥巴炮响声大。童年过去了,少年过去了,漂泊的日子是一晃就是九年多,匆匆岁月,有他的快乐、喜悦;更有他说不清的悲哀和阵痛;终于,在圣人的教导下,他感知了生命,感知了世界。此次返朴归真回归故乡,身心顿觉解脱。
到家里,在爹娘面前恭恭敬敬地跪下,叩了三个响头。娘一看到儿子上衣下裤破烂不堪和一头散乱失色的长发,不禁伤心落泪。九年前他也是这么一跪,浑泪离别;尽管娘的膝下还有三子,但是她时刻惦念他的衣食住行;甚至在梦中见到他三试不售的憔悴的面容,她每日默然流泪,邻居们来劝说,说啟幽聪明伶俐,一定会有出息的,六年后,他终于回来了,父亲拉着元微问长问短,董氏兄弟啟相、啟伦、啟萃都围了过来,屋里,好不热闹。才使为娘的松了口气。
夜,静悄悄的;元微想起了师父,记起师父的衷衷告诫,抬起头,仰望蓝天,盘起双腿,平心静息,又开始了胎息功法训练。
啟幽的道法日渐臻熟,乡人都以探寻的目光看着他,可是谁也不知他有何等的功夫,甚至有些好奇心强的人硬拉着要他示法表演,开开眼界。说来也巧,两个大汉正汗流夹背地抬着一老妇人从这里经过,到老郎中刘二爷那里看病。
“啟幽,学道法能治病吗?”
元微一看,的确是抬一病人,骨瘦如柴,脸色泛黄,奄奄一息。元微记起圣人济世救民的教诲;于是,元微走上前去,说:“两位兄长,把担架放下。”
两大汉默然地打量着元微,半响,说道:“母亲重病在身,不得延误。”
“放心吧,我们啟幽刚学法回来,治病之术很好,能手到病除。”急于看示法的一个后生连忙说。
几个好奇心的小伙子,七手八脚强拖硬拉地把病人放了下来。
元微走近,忽然师父飘然而至,首卷度人之法历历在目。他不慌不忙,神态自若地伸出手摸了摸病者,又仔细地看了看病人的眼睛等部位;之后,两眼微垂,口里念着谁也听不清的话语。末了,用手比比划划,再走进屋里,端出一杯茶水:“喝了吧,你会好的。”
大伙傻了眼,不一会儿,病人真的有明显的好转,老妇人爬起身来,从衣袋里摸出几个硬币,塞在元微手中:“小师傅,姓甚名谁?”
“阿婆,我姓董,名啟幽,法号元微。”
老妇人从上至下细细打量了元微,说:“我家住在离这里不远的李字祠,我多年生病,一受风寒,那样子真是吓煞人呢。”停了片刻,接着说:“有时间到我家来做客,欢迎你。”
老妇人特别贤良,元微含笑地点了点头,说:“阿婆,这钱你就收着,可以买些药补一补身体。”
打这次后,元微往返东西南北,救世解患,已有小小名气。有些求治病的人找上门来,也有些年轻人缠着他要学法。
夏夜里,明月如昼,蟋蟀吟鸣,山村野坡,没有一丝风,董氏老老少少,一伙儿摆在丈把大的场坪乘凉,大维上打赤膊,下穿又长又大的衬裤,坐在木制睡椅上吸着烟斗呼噜呼噜地响,烟雾飘飘忽忽,脑海里想起了活蹦活跳的啟幽童年,如今,他变了,完完全全变成了两样,整日里寡言少语,打起坐来,如同木偶……而董氏夫人左手搂着孙子,右手慢悠悠地打着蒲扇,目光深沉,也是满腹心事;父母挂念的,说什么也要替啟幽找个伴儿,好歹成个家。
坐在柚子树下的元微,不声不响;他想起了凤英,仿佛看到了凤英含泪忧伤地向他走来,眨眼间便消失了,是啊,她消失了,在六年前的一个雨天,也许,他们的尘缘,应是早就结束了。
玄微默然地走回房间,吹灭油灯,躺在床上,从窗口望去,天空上繁星点点,光芒闪烁。这些天来,元微心情总是烦乱不安,每日练功很难达到静态,他想起了凤英,又想了师傅……
“元微。”师父踏云而来,降落身边。
元微急忙跪下,心中异常激动。
“起来,记得我是怎么教你的?”
“师父教导,徒儿终生不忘。”
“哎”师傅摇了摇头。“好个终生不忘,你应当明白人的本身就是不生不灭,又何谈终生不忘呢?你下山两年来,一言一行都在我的意料之中,遗憾的是,在前不久,你执迷自我,冲动还俗,祸害人间。”
元微颤抖着再次跪下,几乎要哭起来;他想起来了,那天,被人请去茶陵治病,路过大漠观,几个闲得无聊的年轻人讥讽他小小年纪,怎能治病,尽说些不堪入耳的话,一气之下,他飞身落在正在炼铁的炉顶,施法将炉冷却,致使好端端一炉生铁板结,让人叫苦不迭。
“元微,修道之人,当了知天理,要常觉不迷,还要有智慧和勇气以及坚定的毅力!”
“师父,元微知错!”说完,哭出声来,他很后悔,为什么修静三四年,却经受不了一点世俗冲击,既易激动、又易暴怒呢。
师父点了点头,转过身,踏云离去。
元微泪水扑簌簌而下,正大呼“师父”时,一呼醒来,泪流满面,他坐起身,竭力将心平静,这时,只见圆圆的月亮斜挂在西天,光芒投进房间,格外清晰明亮。
(九)悟道得道 全心救世
时历翻到了元惠宗至三年(1337)丁丑岁,元微遁入深山,继续苦修。
在一片宁静的深山林中,元微背抵绿江水,面临东方青翠的山峦,正垂眼打坐,他没有倦意,没有饥感,内心倒显得格外清舒明达,呼吸极端微弱;树木陪伴着他,阳光沐浴着他,雨露滋润着他,微风缓缓地吹过,又慢慢地吹来;一些飞禽走兽注视着他,甚至在离他不远的地方陪坐一阵子;许多蚂蚁和毛毛虫从他身上爬了上去又爬了下来,五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时光在他空静中默默地流逝了九九八十一天。
“元微,你可以飞升了。”有人指示,但绝不是师父的声音。
随着话音,元微顿感全身飘飘,自然腾起,飞上云端。
“玄微,时到今日,你内外丹积聚,身成真体,你继续好好修持吧,吞气之中的奥秘,当言不可尽。”
“你是谁?”
“无需问我是谁。”
元微真体端升,祥云奠基;目览天下,青山、江河、田野在他身下成为条条弯弯,斑斑点点,云来云去,变幻异常,蓦然他徐徐降落。睁开眼帘,见得森林茂密,翠绿欲滴,柔风绕身,百鸟欢腾。
哦,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高山流水,草木生灵,阳光空气,都在这无限的时空中自然地漫流,这些草木、流水、生灵、阳光、空气都在自然中会合,自然中分离,那怕是一秒钟、一分钟、一刻钟,还是百年千年,都是随缘来去。
他很看重这份缘,也很珍惜这份缘;环顾四周草木绿叶、展翅飞翔的鸟儿,蹦蹦跳跳的野兽,还有那些忙忙碌碌的蚂蚁和毛毛虫,他热爱它们,胜过少年时期热爱山河那般泼墨作诗抒情的好几十倍,他没有那时候般激情,但是:这是他了知世界的宠爱。
他想起了爹娘、兄弟、乡亲,包括那些曾相识或不相识的,刚生下来或快要老去的人们,他想起了师傅,想起了凤淕英,举目茫茫人海,万般生灵,果真是芸芸众生!啊,世界本来就是完美的乐园!人们、为什么要执迷自我,为什么要去折腾自己,又去折腾他人?对!这就需要度人,去度人开慧,了悟大道,共进自由安乐。
元微站起身来,走出山林。
元微一心救世,誉满吴楚。心灵净化,被人们誉为神,一位确保一方清泰之神。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庚辰春季,生畜瘟疫流行,元微法术清湛,他书写很多符录,分散百姓之家,以及土地神庙,说也奇怪,他的符录一贴,瘟疫竟悄然消失。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甲申九月某日,从外治病回家的元微,很远就看见了大伙人围成一团,声嘶力竭,指手划脚,就有发生角斗的架势;元微不知何故,走近一瞧,原来是争执一尊扫虫老爷。
因为天气干旱炎燥,蝗虫大发,百姓名自急于求扫虫老爷去赶虫,几个虎背熊腰的人扭成一团,使得扫虫老爷晃晃摆摆,只差没栽下来。
这时有人招呼元微,请元微想办法,元微胸有成竹地说:“这事好办,只要大家听我的。”
有个叫和四的农民登上土堆,扯开嗓门:“大伙不要闹了,先听啟幽说说,看能不能合大家意思。”
和四让出元微。元微向四方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到人群中央,一双双期望的目光从四面八方投向自己,他提了提嗓子:“依我说,大伙各自回去,收好凉晒的东西,象衣服什么的,一个时辰后,将会发场大雨,雨后必无虫害。”
众人哄起:“真是下场大雨,该有多好?”
“能有这么回事?”……
一个时辰后,果然天色突变,乌云四起;转眼间黑压压一片了,吹过一阵凉风后,大雨滂沱而下。
屋内,元微打坐垂眼;屋外,水声哗哗,雨滴不时地从窗户打了进来,他抬起眼,微笑了。
百姓无不惊诧,元微竟有这通天的本事。和四卷起裤脚,踏着雨后的泥泞小路,匆匆向元微家走来,问其致雨之由,元微道:“天气下降地气上腾,阴阳合成雨,这个道理和天人一样,人能和则气和,气和则感召天地,阴阳亦和,阴阳和而雨泽自降。”还说:“如果人民挟诈弄乖,父忌其子,兄忌其弟,夫忌其妇,有司贪而且酷,以致怨气四布,何以得和,雨何以降,所以求诸天下不如求诸人。”元微说了一通阴阳和合道理,和四联系实际,觉得玄微讲的真是道理。
雨后天晴,蝗虫无影无踪,田里水满四溢,禾苗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可人们念叨的还是元微的降雨功劳呢。
(十)俗缘同尽 仙缘共登
床头,垂挂的雨伞,伴随着元微迈过了几十个春秋;这伞是爱妻凤英的代身。曾贴着他淌过几多泪,度过多少寂寞的夜啊!这伞曾帮过元微几次忙,殊不知,爱妻爱他刻骨铭心,当年凤英在伞上做过几次法术;在伞上做过唯有天才知道的手脚。
元微走近雨伞,凝视着她完好如初,色彩不减当年。他伸手轻轻地摸着,积聚几十年的话儿,全从他眼皮中传递而去;凤英啊,你可知道今日的元微,又是何等的心怀!这些年,他将你埋藏心底;也只有你一直占据在心中,世事情欲,皆已抛九霄云外,一一成空,但只有你的形象在他心中。
然而,此时的刘凤英毅然登上清江山,潜心修道。她亲得太上老君传授,潜心苦修,二十六年后,即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7)辛卯九月,亦已觉得道术,毅然下山普救群黎。
为了报答吉水百姓对他的恩情,她在那里广济世民,驱邪魔,免瘟疫,不管是风里雨里,白天黑夜,她尽心尽责;方圆百里,人们称之为人间真神;因而,被当时皇上敕封他为定香夫人。
至正十四年(1354)甲午秋月,元微脚踏祥云,降至江西吉水,挨家挨户打听三十多年前失落的凤英;事隔几十年,谁晓得那女人模样,并且,现在已经成为半老妇人。
还是那些老年人联想好,说起“女神”的事迹,元微高兴不已,他想,一定是爱妻凤英。他急忙寻问其下落,却无人知晓。
玄微也不着急,干脆住在哪里,为民治病解疫,行善积德;人们无不自豪地说:“家乡又来了一位神仙。”
至正十五年(1355)乙未三月某日,在一个夕阳殷红的下午,元微见到了爱妻凤英,相互之间端祥了很久很久,是她!是他!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却没有改变两双深情哀伤的眼睛!暖风拂面,树叶颤动。元微缓缓走向前去,紧握住凤英松驰枯瘦的双手,老泪纵横,凤英颤抖着手,抚摸着元微稀疏发白的鬃发,泪如雨下。
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历经了少年的热恋,失散的相思,痛苦的沉默,和得道度人的苦修;尽管他们皆已悟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尽管他们皆已悟道而得道,但在空空的境界之中,仍然感受到了一缕情丝的颤动!
玄微将凤英带回了家乡。凤英这才真正感到了家的滋味。过去了,返不回的青春年华,离他们太远太远!玄微与凤英,本是夫妻却不为夫妻,本是其家又不为家;他们没有俗缘,却有仙缘。
一段日子后,凤英依旧回到了吉水;他们相互承诺,如牛郎织女相会鹊桥,每逢三年相聚一次,共同切磋修炼之精华。
四十年后,元微、凤英各已修得正果,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乙亥某月,凤英终于回到了家,与元微从长计议,共笃西天。
又是中秋佳节,元微召集附近乡亲,集于一堂,曰:“我于八月十六日将赴元微宫,诸君惟当勉力为善,自有天神呵护!若有一毫自私、利己、害人,虽磕破头额无益分毫……”
第二天,乡人候公于门外;将近午时,闻乐声清越,香气逼人,元微、凤英盘腿端坐,平心静息,各自拿出修持几十年的精锐修静功夫,做到一心不乱,果然内心清舒,子了明明,忽然间,只见一道五色金光直冲天边,光映中,一对仙鹤腾起;元微、凤英先后附鹤升飞,顿时,众人就地跪拜,仰头目送着渐渐离去。
人,乃阴阳复合物;死,即阴阳之分离。元微、凤英阴体虽附鹤升天,阳体仍留于人间,一百天后身躯依然如生。
后来,乡人将元微、凤英躯体同葬在龙翔荷花岭下手鱼形,甲山庚向。乡人思之,而立遗像,尊其号早:董公真人,凤英娘娘。四时祀奉。
凤英娘娘升天后,明朝加封为“保伯夫人”。江西吉水人民因她在清江山自食其力,劳作刺绣,为她建“绣花寺”,并塑像纪念,绣花寺也就是今天的忠魂园,人们奉她为神明,信士很多,有求必应,甚是灵验。距玄微脚踩樟树不远处原有座桥,清时建成石拱桥,人称“迎凤桥”,也是纪念凤英娘娘的。
(一)清光绪十四年梁书礼赞
堂构是崇,虹梁上升,鸾语高吐。
梁之东,甘棠山峭日映红,起祖金龙来得远,灵钟时脉道无穷。
梁之西,一望明月山不低,杉仙化自高峰显,道法神威定与齐。
梁之北,孝肃威风信无格,相传自昔推神妙,灵山不远缅其则。
梁之南,三十六峰耸翠岚,佥知司空隆保惠,迩来鉴醮并朝参。
梁之上,天空月殿遥相望,自古神功赞化育,精禀日星空色相。
梁之下,俯视山川环四野,龙潜虎伏仗仙力,永镇方隅凭鹤驾。
伏愿瑞星普照,吉曜频临,鸠安永固,共庆鸿庥。鸟革齐辉,仍来燕贺。精英益仰,更显厥神。
(二)喜老庙重修即赋
·管委会·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燕子窠里,殿宇辉煌。
楼阁庄严,虎踞龙盘。棕剑挺立,黄伞开张。
福地洞天,花明柳暗。瑞蔼献瑞,祥云发祥。
吴楚一绝,名贯湘赣。是我董公,品树高尚。
立德立言,祛病驱蝗。盛世祀奉,精神永扬。
(三)游燕子窠有感
·立慈·
此地不虚真燕子,祥瑞异彩竞相献。
山环水绕天地福,柳暗花明楼阁鲜。
得道原是董家子,传法只因百姓缘。
心存救世风节亮,口碑祭祀年连年。
(四)花鼓戏《董公传奇》(选录)
第十场 元微寻妻
(庙堂景·凤英奉神)
刘凤英(唱):
刘凤英拈清香诚心祈祷,求神灵保佑我夫妻重圆。
怨师哥粗心大意撑雨伞,将凤英失落在吉水山川。
寻师哥走遍了各州各县,寻师哥爬过了峻岭山沟。
四十年如一日精心修炼,得道法脱凡俗成了高僧。
驱病魔降妖怪为民造福,施法术救民从免遭祸根。
为民众跑遍了吉水遍地,为百姓送走青春白了头。
吉水人称我是九天神女,怎知道我乃是有夫之人。
自古道滚滚风尘都是缘,却为何我夫妻难以团圆?
(凤英下,启幽上)
董启幽(唱):
光阴如同穿云箭,转眼又是数十年。
回首往事心悲痛,终身失误伞抛妻。
寻妻访遍吉水地,访妻行路脚板穿。
见雨伞,想凤英,多少相思夜不眠。
日落西山天将晚,来此庙堂去求签。
(进庙,求神,抽签,白:里面有人吗?)
(凤英上,二目相视,片刻)
刘凤英:你是?
董启幽:你是凤英!
刘凤英:你是师哥(夫妻拥抱,互称夫呀!妻呀!)
董启幽(唱):只道今生难相会。
刘凤英(唱):谁知今日重相逢。
董启幽(唱):我寻你走过千山万水。
刘凤英(唱):我找你遍访五岳三川。
董启幽(唱):曾记热恋同欢乐。
刘凤英(唱):难忘失散相思情。
董启幽(唱):数十年痛苦与沉默。
刘凤英(唱):数十载苦修与折磨。
董启幽(唱):数十年我济世民驱瘟疫。
刘凤英(唱):数十载我为黎民驱邪魔。
董启幽(唱):数十年你我各完其志。
刘凤英(唱):数十载你我一同忘自我。
董启幽(唱):今日里异地得志重相会。
刘凤英(唱):从今后老来相伴乐呵呵。
董启幽(白):我特来接你,随我回湖南去吧!
刘凤英(白):那是自然,今天天已晚,明天一早登程回湘,师哥请。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公择日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