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过程中如何破除自己的功利心太强?

实修答问:学佛过程中如何破除自己的功利心? - 今日头条()
『 网 友 提 问 』“学佛过程中如何破除自己的功利心?”这个暑假跟着我妈接触了一下佛教,然后我现在也开始每晚诵经,学习打坐,吃素,持咒,等等。但是我觉得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度众生",而是有着很功利的目的,比如希望通过诵经换来福报让自己可以申到好学校啊找到好工作啊,或者通过持咒来消灾求保佑啊等等,甚至吃素我也并不真的认为就能拯救多少生灵。所以我觉得我学佛只是用来心理安慰,并没有真正去信或者有什么度众生的想法。其实感觉挺惭愧的,有什么方法可以破除这种功利心吗?另外,我觉得我真的无法接受六道轮回的说法……——————————————【 智 行 讲 堂 】一、明白学佛学什么。佛不是因为钱不够花,或者没有好学校和好工作而撇家舍业去修行的。---------------------二、明白你到底需要什么。想要好工作就好好读书,想要好学校就好好考试。想要平安就处处与人为善,低调谦虚、恭谨礼让,让人人都喜欢你,散发你的正能量。自然被你感召来的也是正能量。你会发现你的生活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安稳。越来越幸福。就是那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你啥样,你的环境就啥样。---------------------三、明白你和佛之间的共同利益部分。在佛和众生的度化事业里,有一个共同利益和目标,就是希望学佛的人成佛。如果你弄错了自己的目标,你们的事业必然不能成功。员工和董事长不是一条心的结果就是卷包滚蛋。赖在公司门口不走非说自己是这公司里上班的,但是公司不会因此给你发工资和福利。学佛一样。只有把自己的目标和佛希望的目标摆在同一位置上,在这件事上才能成功,才能双赢。---------------------四、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我们来上班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有了钱可以买鞋和包包。明白硬通货才是硬道理。如同我们以各种目的,各种因由来学佛,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后,可以解脱轮回,可以智慧圆满,可以福德具足……目标是挣钱,有钱自然买包包。但是别只因为买包包而上班。否则当你本月工资够了一个包之后就开始不好好工作,其实如果你更努力,你还可以买鞋,买眼霜,买裙子……---------------------五、只要还是人,就有功利心。学佛是不是有功利心,必然有。中国字最讲道理,佛字,人弗。不是人。只要还是人,就有功利心,就有欲望,就有贪嗔痴,就有假恶丑。直到成佛,才能把这些属于人的臭毛病完全改过来。那既然我们还没到“不是人”,有点儿人的特点也正常。其实,也正是那个“不是人”的欲望,才让我们为此努力。不入红尘,焉能看破红尘。没有功利,岂能放下功利……——————————————欢迎转发。恳请保持原文。感恩。欢迎关注微信平台,留言提问。微信号:zhixingjiangtang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
佩服,是人都功利
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最容易领会掌握的方法,明晰何为正法如何修行
佛经经典、佛教视频、佛法开示、佛言禅语、佛教音乐等善知识
历史与传统文化,原名称:第九文化、评阅历史,不在本站使用。
第一连环画自媒体,第一自媒体联盟WEmedia成员。传承优秀文化,分享连画精品。微信号:Laolhh
古今趣闻博览,名人轶事汇聚,一切尽在传奇故事。
深度史料分析,传奇历史人物,经典历史照片,神秘文物遗址。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这个暑假跟着我妈接触了一下佛教,然后我现在也开始每晚诵经,学习打坐,吃素,持咒,等等。但是我觉得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度众生",而是有着很功利的目的,比如希望通过诵经换来福报让自己可以申到好学校啊找到好工作啊,或者通过持咒来消灾求保佑啊等等,甚至吃素我也并不真的认为就能拯救多少生灵。所以我觉得我学佛只是用来心理安慰,并没有真正去信或者有什么度众生的想法。其实感觉挺惭愧的,有什么方法可以破除这种功利心吗? 另外,我觉得我真的无法接受六道轮回的说法……
一味想破除功利心不如先坦然接受自己的功利心
(功利心不一定是坏事啊
有钱有能力了你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财富资粮充足了也能有助于自己修行)
“ 放下功利心”是有一定修为之后才可以达到的境界
要意识到自己没“证悟”之前只不过是个凡人 要接受自己的缺点 不要因为这些而太过自责
如果已经“了悟”了没有烦恼了 还学佛干吗? 别想太多 先脚踏实地的如法修行
随着修行”功夫“的积淀
通过你的实证
很多问题可能不在是问题了 .......
泻药。我曾经也遇到过题主的问题,我给大伙讲个故事哈!(如有雷同,纯属巧合)&br&-----------------------------------------&br&前几天,一个会紫微的朋友说:“从命理上来看,你虽然与宗教有缘分,但是似乎并不偏向佛道....要不,你尝试尝试信基督?”.........???呵呵哒,姑且不说我周围一个基督徒都没有,我从小接触的同修是不是修道的,就是修佛的,我竟不知道自己没有缘分.......&br&&br&“我看你不适合佛道两家的原因是你福德宫不好,一生曲折,半途而废,事事亲力亲为,操心劳碌,反招怨恨,口舌是非,志向不能伸展,自己还想的多,奔小康,撑死了就是清贵。相比起来,佛道的修行人多是天梁,多得祖上福荫和长辈的关怀。有精神寄托,福绵长,喜清闲自乐;有慧根、善根;开朗豪爽,喜好文学、医学、宗教和养生之道,为乐于教导和服务于他人、行善积德之人,因而获福balabala”&br&&br&“(???``)哦,按你的意思,我福德浅薄,一生奔波不适合修行喽?我心思深沉,思虑较多,不适合修行喽?我读书少,没有知识储备,不适合修行喽?这样的我,只能去祈祷,等待别人的救赎?只能卑微地换一张天国的入场券,求着人家带我去更好的地方?”&br&&br&&那你承认不承认吧,你福德确实不够。&b&没有福哪里有慧?一生忙碌,无暇翻阅典籍,诵经、念佛功课也不好好做。你可别忘了,都说去西方极乐世界容易,但也是有要求的:阅读大乘典籍、念佛积资净障&/b&&b&。你自己想想吧,虽然净土法门强调‘信’,但是绝对不是迷信,而是通过反复思维得到的正信。福德如果不积累到一定程度,怎么可能修行有进步&/b&?&&br&&br&“&b&欲知前世因,且看今世果。&/b&我承认自己福德不够,但是这只能说明我前世修福修的不好。&b&不能以我所受的果报,断定我的未来是没有长进的,那便落入断常见了。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因”要经过适合的“缘分”才能完成相应的“果报”,如果我广结善缘,避免恶缘,不就做到趋福避祸了吗?再说,福德和功德是不一样的,福德和修行虽然有关系,但是修行所得的功德,和福德还是不同的。&/b&我给你背一段《六祖坛经》。”&br&&br&&blockquote&&b&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b&&br&&b&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b&&br&&b&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b&&br&&b&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br&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b&&br&&b&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br&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b&&br&&b&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br&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b&&br&&b&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b&&/blockquote&&br&“(??? ??????? ?)哟,你还真是被洗脑洗的彻底呢,说的话是一套一套的,竟整这些名词。我都没听过什么功德,我也不信前世来生,更觉得度众生就是中二病发作,谁惜得等菩萨来救啊?信能去西方极乐世界,那都是脑子秀逗的老大妈,求保佑的。还有轮回,就是捏造的骗局,印度人搞的鬼,你们佛教徒还真信。”&br&&br&“(つд?)你侮辱我的智商就算了,我本来就笨。但连带着祖师大德们也看不起了,还真得和你说道说道了。我师父告诉我:&br&&ul&&li&轮回不是为了吓唬你有神、鬼,欺骗你供养的。而是&b&要把轮回当做是世间的普遍规律,而它的核心是因果循环:崇高必坠落,&/b&&b&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然后,旧火点燃新的蜡烛,新的缘起就此开始,生生不息。&/b&&br&&/li&&/ul&&b&
修行不是为了在轮回中享有巨大的福报,而是积攒适当的福报,以达到超越轮回的目的。&/b&&br&&ul&&li&度众生有很多层理解。可以说:&b&度的是心中众生,度的是心中烦恼,而实无众生得度。&/b&哦,你读经少,我说了你也不懂,就不解释“有众生、无众生”什么的了。&/li&&li&&b&如果不发愿,没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佛教的修行无从谈起。但如果有愿望了,那么事半功倍,何愁大道不成?只是迷人不敢承担罢了。&/b&&/li&&li&至于福德,前面已经讨论了。再举个例子:六祖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明心见性。&b&且不论六祖宿世修行,单看他显化于此世间:父亲早亡,母亲贫寒,自己大字不识,卖柴为生,可是有福德之人?祖师慈悲如此显现,绝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而是为了告诉大家:修行从本质上来说,与贫贱又有何干系?纠结于福德多寡,只是迷人作茧自缚罢了!”&/b&&/li&&/ul&&br&&br&“.......?? (?? ????? )?? ??算了算了,我算是服了。看你这辈子能修成什么样。”&br&&br&&(?????)等去西方极乐净土进修完后,我会一直跑轮回里骚扰你哟~~~&&br&&br&“_(??`」 ∠)_求放过啊啊啊.....&
泻药。我曾经也遇到过题主的问题,我给大伙讲个故事哈!(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前几天,一个会紫微的朋友说:“从命理上来看,你虽然与宗教有缘分,但是似乎并不偏向佛道....要不,你尝试尝试信基督?”.........…
学佛要有次第才好,就佛学的经义理论,最好要遵循缘起、无常、无我、断执、因果、正道、涅槃这样的次第循序渐进,不要一上来就来个全方位。佛学的理论说实话还是十分深奥的,千万不要通过道听途说的方法去学习,最好有一个老师讲解,老师讲一环节你能懂,而且实践能证得,就跟着学下一个环节。不能懂,体证不了,就换个老师。因果理论也是佛学最深奥的理论之一,初学者最好不要急于学习和求证。可以试试通过行善的法门帮助破除功利心。但记住,行善是修行的方法,不是目的。行善是修行的方法,不是目的。行善是修行的方法,不是目的。行善不在大小,也不要涉及金钱,必须身体力行花一些时间精力去做一件没有任何回报的善事,有助你破除原本固化的功利心。
学佛要有次第才好,就佛学的经义理论,最好要遵循缘起、无常、无我、断执、因果、正道、涅槃这样的次第循序渐进,不要一上来就来个全方位。佛学的理论说实话还是十分深奥的,千万不要通过道听途说的方法去学习,最好有一个老师讲解,老师讲一环节你能懂,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通灵佛教网&||||||
--(253)[] newscj
略谈学习佛法的技巧
略谈学习佛法的技巧学习佛法主要是学做人,学习如何掌控自己的生命和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大境界。但凡有志于学者,愿心毅力均属超群,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入门的途径太难。如何学习佛法和怎样修习才能收到成效,实在是学佛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再好的目的,如果找不到达到目标的途径,仍然只能成为停留在嘴上的空洞的愿望。有鉴于此,本文的初衷主要是想透过自己的学习经历来浅释修学习佛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当然,在笔者这样做的时候,由于水平所限,自然免不了管窥蠡测的成分,在此期待法眼者给予不吝赐教和指正。学佛有上根器和中下根器两种。对上根器者而言,由于慧根极厚,学佛是个相当简便的过程,像六祖慧能,几乎做到了“言下顿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佛法必须经历艰苦的精神探索的过程。学佛最难是两件事,去除妄念和具足人生的大智慧,这也是学习佛法真正的要点。对此,佛门中有很多修法。每种方法都适用于不同根器的人,且都有其独到之处。如果学者单修其中一种,则非到相当高的层次不能取得真正成效。但是,对佛门中的任一方法,想修到很高层次都有相当难度。因此,对于大多数人学习佛法,结合自己的情况综合采取多种方法,可能更为实际。采取多种途径看似复杂,但多种方法并修可以相互促进,能够避开单修一种非到极点不能取得成效的困难。我的看法是,学习佛法最重要的途径是习止、修观、参禅和培养正见。其中,不论采取哪种途径,脚踏实地勇于实践都是很重要的修炼方法。通过实践可以检验方法是否正确,同时,实践可以促进改善心灵,而且,正确的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正确的行动。只有正确的行动才能收到真正的成效。一、读经、请教大德、相互讨论,培养正见何为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做人的道理。正见的最低限度,做人应该积极热情,有责任感,不自私。不管是哪种理论,如果鼓吹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抛弃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不论这种理论出自何人和出于什么理由,都是歪理邪说,应该坚决予以摒弃。学佛中更高层次的正见是发起乃至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就是超脱世俗,处污泥而不染,时刻保持的清净和自在。菩提心就是广大热情、慈悲包容,无缘为慈,同体为悲,对跟自己没关系或不认识的人也都能真诚地生出慈悲心肠,救人济世,真切相助。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中最高正见一体之两面。圆满觉成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已经圆满佛道。经者,经典或纲要。在学佛中,读经是应该的,但佛经之不易读懂是众所公认。很多人读不懂佛经就死抠,抠出些门道就以为已经读懂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佛法是境界之学问,只有站在山顶才能看见山顶的景色。如果在山底下或半山腰,任凭说得天花乱坠,也只是凭空臆测,与山顶的实际景色无干。所以,读经或请教大德或相互讨论,首重其诚。强不知以为知只能误己误人。其次,读经不能只停留在纸面或口头上,而应该以实际行动来促进对佛法的理解。必须明白,实践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读经的方法。二、习止习止是修定的一种。说到习止,很多人想到入静,必须“一念不起”。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实际上,习止的要点是专注于目标以及实现与目标合一而非强求心静。佛法所说的定境有三种:刹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其中,“近行”的意思是接近,接近固住不动的定;“安止”的意思是固住不动的定,指心与目标合一;而刹那定是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的刹那间的定境。简单说,近行定指内心高度关注并趋向于目标。在近行定当中,五盖(贪嗔痴慢疑)并未根除,只是被遮蔽住,出定后仍旧会再回来。色界定指内心专注于并深入目标的内部。达到色界初禅后的心理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断除欲界烦恼(私心或私欲等)。无色界定指心灵突破自身的界限,达到与虚空合一。达到无色界定,行者进一步断除色界烦恼(比如生死之念等)。最高的定境是不定而定,内心超越“定”与“非定”,达到心灵与天地万物的自然合一。这里,近行定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每一种禅定的前状态都是该禅定的近行定。刹那定的层次和近行定相当。跟近行定和安止定只能产生于打坐中不同,刹那定可以产生于行者内观的过程当中。班迪达法师在着作中指出,禅定“就好像心黏着在目标上,好像是拿一根细木棒去刺穿一片树叶或者好比轻柔地黏住一物,移近看它是什么”。当心固定住一个目标,穿透并且趋向和黏住目标,这就是禅定——一种固住的深刻的定。这里,班迪达法师所说的定就是指的色界定的情形。一般文献中所说的定就是指色界的四禅定。明确习止的要点是与目标合一而非强求心静,这对修行具有重要意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一段时间,曾经以为修定就是心静,必须做到“一念不起”。在实践中,这种理解可能会导致行者在打坐中强求心静而走上错误的方向。我的体会是,在修寂止禅的过程中,与目标合一相对容易做到,而强求心静非常困难。另外,与目标合一后心自然会静。而强求心静不可能产生心静。强求心静只能产生心灵的压抑作用。常见的修寂止禅的方法,所选取的目标相或所缘有:站桩,木球,观佛像,转河车,数息,意守丹田,持佛号,持咒语,观想等等。当然不局限于这几种。在上述目标相或所缘的排序中,越靠前目标相越粗重,越靠后目标相越细微。有一种说法是,修寂止禅所选取的目标相或所缘越细微越好。此说未必尽然。关键是所选取的目标或所缘必须适合自己。有时候,选择粗重的目标相或所缘(比如电视机等)修定也能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据此,根据我的理解,修定或习止的要点是: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所缘或目标相。我的体会是,选取静止的大小适中的身外物体作为目标,同样能收到不错效果。关键是必须适合自己。第二、采取适当姿势,集中心念,使心接近或达到目标。这里,心念集中的程度越高越好。这是修定成败的关键。在修定的过程中,应该追求打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时间长短)。只要在打坐中心念的集中达到很高程度,即使只持续几分钟或几秒钟,都可能成为进入更深禅定的基础或契机。在禅定中,当心与目标合一时,内心会产生充实、轻柔与喜乐的感觉。内心中这种感觉的出现标志着修定已取得初步成效。第三、打坐中尽量敞开胸怀,把目标“放入”到胸怀之内。这会促使心与目标合一,同时有助于集中心力,减少打坐中的妄念。第四、如果所选择的是体外的固定目标的话,心达到目标后不要满足于停留在表面,而应该尽量深入到目标的“背面”或“内部”。这一点,对于克服心灵自身的封闭性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于可以使行者达到无所不容无所不包的博大的境界。在修寂止禅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使心深入到目标的“内部”或“背面”,就能做到这一点。第五、进一步推广内心禅定的状态。具体方法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内心随时进入禅定,以尽可能扩大内心禅定状态的目标和范围。第六、不定而定。在前面诸步骤中,行者的内心进入定境尚需经过若干步骤。而在不定而定的状态中,内心无需着力就能做到与环境自然合一。这种情形并非理论上的虚构,而是前面诸步骤自然的延伸。禅宗所说的“心何须安”就是指这种境界。需要说明的是,修寂止禅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上述的步骤最好不要跳越。一般情况下,基础打不好后面的步骤很难完成。当然,对上根器者例外。三、修观按照通常的说法,修禅定有三种方便法门。第一种,修止(定);第二种,内观;第三种,止和观交替修习。一般所说的禅定指前两种。其中的修观,简单说就是分析和观察自己的内心。修观的最大好处是容易上手和不易出偏,而且,修得好可以直接契入。因此,修观对许多人是比较适合的方便法门。修观有两种基本途径:第一种,把心念集中于身体的某一点,比如集中在呼吸和鼻端接触的“一点”进行观息,以此来提升行者觉察自己的呼吸和内心活动的能力。注意:这里所说的是观息而不是数息。数息是专注于自己呼吸的次数、出入和升降的情形,让内心渐次达到安止的状态,观想中涉及呼吸的粗细、出入和升降等概念,属于修止的范畴。而观息是抛开内心的一切概念,比如长短、升降和次数等名相,把注意力集中于身体的某一点(比如呼吸和鼻端接触的“一点”)来直接观察呼吸这一事实的本身,属于修观的范畴。这种修法的实质是,通过大量致密的高强度的内心的关注或觉察来突破概念的束缚,直接关注或觉察到内心中活动的事实和真相,从而看透内心的妄念,达到内心妄念不起的地步。这种修法的好处是简便,没有复杂的操作技巧,修得好可以直接契入,但要求行者注意力集中的程度非常高,而且,修行的密度也是越高越好。最好是修行的密度达到时时觉察和时时关注的地步。缅甸的孙伦禅师采用这种观息的方法,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即证入阿罗汉果位。他所教导的学佛的诀窍就是:“必须严密地念住,如实地掌握当下所生起的每个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注内心中当下生起的每一个活动。这是这种修法最主要的要点。第二种,观察分析自己的内心。行者每当内心中烦恼升起时,不粉饰不回避,迎头而上,看空看破,从而实现内心的清明。有以下七个步骤:第一、觉察内心的活动;第二、真诚地分析内心中产生烦恼的原因,尤其注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第三、承认自己存在缺陷;第四、尽可能从内心最深层次中寻找产生缺陷和焦虑的途径或因素;第五、看见内心活动的事实真相。这点是关键;第六、下决心改正行为中的痼疾或习气。前面几条做得不到家时最后这条才用得上,如果真做到了前五条,随着内心妄念的消失,行为自然会跟着改变。需要说明一点,这种方法是内心分析的一种,几乎不可能出偏,是学佛中根治妄念(尤其粗重妄念)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缺乏精深专注力作基础,采用这种方法很难直接契入空性,必须同时通过别的途径培养止力。这种修法的关键是行者必须对自己绝对真诚。可以说,修观的本质是行者随时觉察和关注内心的每一个活动,通过增强自己内心的清明程度和自觉的强度来减少或拔除内心中的妄想。我们素常在心中产生的各种妄念,根本原因是“我”字作祟,比如“我”的利益,“我”的好恶,“我”的生死等等。一旦行者在深入观察自己内心的过程中醒悟到“我”这个概念的本身就是错误,这时候,建立在“我”这个概念之上的各种妄念包括“我”的概念本身,比如私心、私欲和对生死的分别心等,都会在内心彻底瓦解,我们的内心世界自然就会进入到相当纯净的状态,从而给行者契入空性打下良好基础。这是修习内观法门的殊胜之处。具体说,在我们的内心中,构成“我”这个概念的素材每个人都不一样。对有些人可能是内心的缺陷或重大焦虑,对另一些人可能是对自己的错误的评价或定位,比如自卑、幻想、神经过敏以及过度自私、任性和骄纵等。如果我们在内心中找到了构成“我”这个概念的基本素材的错误根源,去除私欲并不难做到,甚至对于生死的分别心也能通过转换看问题的角度而加以拔除。这些,是内观修法的重要内容。四、参禅参禅是打破形式逻辑的局限,在形式逻辑之外找到关于自己和世界的正确答案。简单说,参禅包括提起疑情和打破迷关两个阶段。其中,提起疑情就是把自身修行和生活中最感困惑的问题提出来集中力量进行猛攻。参禅中的疑情既可以从前人公案中获得,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得到。关键是行者参禅时提起的疑情一定要有难度。疑情的难度越高,破解后得到的进步越大。如果提起的疑情只是细枝末节或缺乏难度或跟自己的生活结合得不太紧密,这种所谓“疑情”的破解对修行几乎没什么帮助。打破迷关就是行者对提起的疑情全力以赴进行破解。只有全力以赴,甚至为此寝食不安、日思夜想,才有可能在机缘到来时“破关而出”。禅宗史上,因参破迷关而获得顿悟的高僧非常多。可见,参禅或打破疑情是学佛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参禅过程中,打破迷关所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行者在书本上看不到,或以前看到了却百思不得其解的全新的感悟。这种感悟对于行者,不论是破解私心或消除对生死的分别心还是直接契入空性现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参禅这种方法对于散心位的行者也可能适用。这是参禅法门的殊胜之处。但是,单纯采用参禅的方法在散心位契入空性现量的行者由于缺乏定力做基础,契入空性后进行保任的工作比较艰巨,弄得不好发生退转的可能性相当大。所以,契入空性对于参禅的行者是修道的开始,而不是修道的证果。这是采用参禅方法学佛的需要明确的一点。五、如何契入空性现量空性最重要的特征是能所顿亡。行者必须突破主体意识以及客我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契入空性的现量中,行者的内心连最细微的分别心也不存在,既没有主体(功能和能力)也没有客体(内容和对象),而是超越于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之上,而只存在透彻明晰的觉察的本身。与此不同,一般人的思想总是把世界分为两部分——主观和“我”以及客观和世界,其中的主观和“我”指自己,客观和世界指除了自己以外的其它部分。正是因为人们把世界划分为自己和其他两个部分,所以造成了人们内心的孤立或封闭倾向。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的心灵犹如一座大海上的孤岛,他们可以站在岸上眺望大海或短时间在海上航行或游泳,但在内心的深处,始终无法做到放下自己与大海融为一体。而学佛的最终目标是突破“我”和内心世界的局限,实现心灵与世界的合一。这种境界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需要强调指出,在契入空性的现量中,“我”和世界并未消失,消失的只是我们内心的局限或障碍——横亘于我们内心和世界之间的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分别心,这就给我们的心灵通向外部世界以及解放心灵自身打开了真正广阔的大门。这是契入空性现量对于行者的人生和我们的人生哲学所具有的真正重大的意义。如何契入空性?既然空性最重要的特征是能所顿亡,那么,契入空性的基本途径就是瓦解我们内心中能所对立和客我对立的牢固的串习。在这个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中,一个消失了,另一个会随之消失。我们内心的各种分别心,“我”是粗分别心,“能”是细分别心。契入空性现量的实质是破除内心中细微的分别心,实现内心世界的浑然整合。破除我执是使“能”和“我”消失,这是主动自救的途径,也是佛门中大多数修法的实质。通过破除我执契入并持守于空性现量的基本条件是:其一、内心足够纯净,没有分别心和根本妄念;其二、内心纯净到得以辨认出心底的空性;其三、具备相当定力能够进行足够的保任。修观修得好能满足第一个条件;禅定的余势或与余势相当的心态能满足第二个条件。有时候,参禅也能契入空性现量;而习止和修观做得好可以满足第三个条件。学佛中除少数极上根器者外,禅定是必修的工具。故经云:“一切清静慧,皆由禅定生”。禅定之要无非止观。从因地看,止有两种:俗义止于正念,胜义止于空性。观也有两种:俗义分析臆度于空性,胜义现量持住于空性。而真正的禅定只有一种:胜义止观不二。俗家意义上的止观非真正的禅定。法音杂志 2006年第六期《契入空性的关键》一文提出利用禅定的“余势”来解决行者契入空性现量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文中说,行者修习止观契入空性现量,在技术上会遇到巨大困难。修止时持所缘境不起它念,契入空性不可能发生在此时;而修观时起思维进入散心,使得契入空性万分困难。在实践中,内心从修止转换到修观并非刹那间从定心转换成散心,而是有一个心态从简明到复杂的逐渐过度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余势”。在余势中,心态比较简明且具有分析观察的能力,此时是行者契入空性现量的有利时机。并说,四禅定的定心细微,其余势绵长,可涵盖行人完成从听闻法要、继而依教法思维一直到契入空性现量的整个过程。例如,佛陀时代有些佛弟子初闻佛法即证阿罗汉果,其闻法思维、毗婆舍那、契入空性乃至证果一次完成,闻法前先已具备深厚禅定力是重要原因。初禅心较四禅粗而其余势远远短于四禅,但仍堪使用。根据笔者的经验,借用余势或跟余势相当的心态来契入空性现量在实践中是相当可行的办法。我的体会,契入空性现量并非如上面所说的那般困难,只要结合自己的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尽管每种方法可能都没达到最好,但因缘具足时行者仍有可能契入空性现量。六、如何判断修行的境界关于如何判断修行的境界是修行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行者对自己足够真诚,大体上自己就可以判断自己修行的境界。这里,想着重讨论契入空性现量在修行中的地位。契入空性现量是不是说明修行已经完成了?这个不好说,必须结合行者所遵循的途径才能得出较准确的判断。如果是经由参禅的方法,因为是在散心位直接契入的空性现量,之前未经历破除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妄想的过程或者破除得不彻底,这种情况下除非根器非常好,此前心地已相当纯净,否则,参禅契入空性现量只能说是修道的开始而非修道的终结。如果是通过修寂止禅的途径来契入的空性现量,除非行者在此前已证得三果,就是说已经根除欲界和色界诸烦恼,否则出定后烦恼可能会再回来,所以,契入空性现量后仍然面临根除粗妄念的问题。而如果是通过止观双修及参禅等多种途径契入的空性现量,也必须根据行者的内心是否已超越三界才能做出大体正确的判断。修行基本完成=胜义止观不二=破除我执+契入空性现量+不定而定。这里,最终破除“我执”的标志是内心超越三界。总之,胜义止观不二是衡量修行基本完成的真正确切的标志。尽管如此,契入空性现量毕竟标志着修行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首先,契入空性现量标志着行者对世界和人生已获得解脱正见。尽管光是具有正见并不足以使行者证果,但这种见解的获得会给行者此后的修行提供坚强的指导。需要说明一点,佛、阿罗汉和现量契入的空性在见解上并无二致,所以,契入空性现量获得的见解已经是佛或阿罗汉的解脱正见。其次,契入空性现量标志着行者此后的修行进入崭新阶段。在新的阶段中,修行将不再局限于禅定或清修,而是必须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修行中,佛门中所有外在于行者心灵的律条都失去意义,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全凭行者自己对空性的理解来做决定。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对于契入空性现量的修行者来说,生活中处处是考验,同时处处是修证。行者必须做到时时处处不离正念、正心、正悟、正行。 七、学佛的禁忌学佛的禁忌指行者足以毁灭修行的主观要件。明了学佛的禁忌,对于提升修行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的体会是,为了提升修行质量或加速学习佛法的进程,行者最起码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戒虚妄。学习佛法首要的条件是对自己真诚,心口如一。从前的人们有句常说的俗话,“出家人不打诳语”,这话大有深意。学习佛法最起码应该对自己真诚,包括尽可能对别人真诚,这是学习佛法最起码的要件。如果做不到对自己真诚,说一套做一套,或者光说别人不说自己,学佛就是一句空话。这样,即使掌握再多佛学知识也只能学到皮毛或空洞的言辞。所以,虚妄是学佛的首要禁忌。2、不要神化自己。神化自己是学佛的又一重要禁忌。不客气地说,越是所谓“大师”越容易吹嘘自己或哗众取宠。殊不知,这正是修行不到家的表现。误己又误人。轻则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重则失魂夺魄丧心发狂。所以,神化自己,不管有意抑或无意,都是学佛大忌。3、不要有门户之见。缺乏包容心往往是怕别人否定自己。这正是我执的表现。而我执是学佛中必须破除的头号大敌。从根本上讲,佛法没有门派。在觉悟者看来,甚至都不存在佛法和非佛法的区别。把佛法区分为许多门派是外行的偏见。与其把时间耽误在指责别的门派上,不如用在自己的修行上。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4、不要带着欲望之心修行。不管是修习哪种法门,最好是带着平常心,轻装上阵。功利心越少越好。功利心的本身就是贪欲。在学佛中,如果老想着带来什么好处,这些杂念不仅会妨碍入静或修行,有时候还会成为使行者走上岔路的根由。因此,不要带着欲望之心修行,也是学佛中需要行者经常警惕自己的地方。5、必须戒除懒散。根据我的体会,习止的关键是追求质量而不是追求打坐时间的长短。修观却不同。修观的强度和密度是越高越好。但不论习止还是修观抑或参禅,行者的内心都应该保持时刻精进的状态。尤其当快进入状态或刚进入境界或者修行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行者趁热打铁或保持内心的坚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佛更是如此。总之,学习佛法是行者对自己内心的雕刻,关键是目标、意志和方法。只要目标正确、能够坚持和方法得当,学佛取得成效甚至证果都是可以预期。学习佛法即使证不了果位但只要取得成效,就会给我们改善心灵的生活乃至提升人生的境界带来切实的助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利足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