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东晋如何区分 东晋 南北朝

  这个坛子高人不少,写两晋南北朝历史的作者也不少。有个问题问大家一下。  两晋为何叫西晋东晋,而不叫北晋南晋?  从性质上看,两晋和两汉是不同的。西汉东汉是在同样的领土上,由同一个家族建立起的两个王朝。  而两晋不同,它是一个家族在南北两个地域建立起的王朝,这跟后来的北宋南宋,大体相同。  可两晋为什么选择了跟两汉类似的称谓呢?  我个人的理解,两晋跟两宋在地域上虽然类似,但两宋是一脉相承的王朝,甚至可以整体称为宋朝。  但两汉不同,虽然都自称刘邦后裔(我严重怀疑刘秀跟刘备一样是个大骗子),但并不是传承下来的,甚至中间已经被中断很多年。  两晋表面看是东晋接着西晋,但东晋的王朝并不完全算合法继承了西晋,司马睿从来就不是储君。  或许出于上述的考虑,后世的历史学家们,把两晋与两汉类同。  但再下的这个看法多少有些牵强,不知哪位朋友有没有更合理的看法,不吝赐教!  ………………………………………………………………………………  这个坛子高人不少,写两晋南北朝历史的作者也不少。有个问题问大家一下。  两晋为何叫西晋东晋,而不叫北晋南晋?  从性质上看,两晋和两汉是不同的。西汉东汉是在同样的领土上,由同一个家族建立起的两个王朝。  而两晋不同,它是一个家族在南北两个地域建立起的王朝,这跟后来的北宋南宋,大体相同。  可两晋为什么选择了跟两汉类似的称谓呢?  我个人的理解,两晋跟两宋在地域上虽然类似,但两宋是一脉相承的王朝,甚至可以整体称为宋朝。  但两汉不同,虽然都自称刘邦后裔(我严重怀疑刘秀跟刘备一样是个大骗子),但并不是传承下来的,甚至中间已经被中断很多年。  两晋表面看是东晋接着西晋,但东晋的王朝并不完全算合法继承了西晋,司马睿从来就不是储君。  或许出于上述的考虑,后世的历史学家们,把两晋与两汉类同。  但再下的这个看法多少有些牵强,不知哪位朋友有没有更合理的看法,不吝赐教!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我也觉得纳闷。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西周、西汉、西晋的都城在西安,东周、东汉的都城在洛阳、东晋的都城在南京,大方向都在西安的东方;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大方向在开封的南方。
  @meirenyucgy
21:31:43  西周、西汉、西晋的都城在西安,东周、东汉的都城在洛阳、东晋的都城在南京,大方向都在西安的东方;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大方向在开封的南方。  ---------------------  这个思路有点道理,比我那个靠谱点。不过西晋的首都是洛阳,这是毋庸置疑的。
  @拓跋敕勒川
20:59:00  这个坛子高人不少,写两晋南北朝历史的作者也不少。有个问题问大家一下。   两晋为何叫西晋东晋,而不叫北晋南晋?   从性质上看,两晋和两汉是不同的。西汉东汉是在同样的领土上,由同一个家族建立起的两个王朝。   而两晋不同,它是一个家族在南北两个地域建立起的王朝,这跟后来的北宋南宋,大体相同。   可两晋为什么选择了跟两汉类似的称谓呢?   我个人的理解,两晋跟两宋在地域上虽然类似,但两宋  —————————————————  对于汉朝的叫法是这样,原来是叫前汉和后汉的,二十五史也是这么区分的。后来在中国整个历史上出现了数个崇汉的王朝,都是姓刘的人建立的。具体到三国时期有个蜀汉,就是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两晋时期在西蜀之地也有一个汉朝,后被称为前汉。在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三个刘氏政权,都称汉。为了区分把最南边的称之为南汉,最北边的称之为北汉,中间的称之为后汉,与那个前汉形成一对。而两汉由于首都的地理位置不同,西汉建都在长安,历史上称之为西京,而东汉建都在洛阳,在隋唐时期称之为东京。于是这叫法就是这么形成的。而两晋也是如此,西晋建都在洛阳,东晋建都在南京,再加上沦陷了中原以西的大部分土地,才有了这么一对叫法。最后两宋也是如此,北宋建都在开封,南宋建都在杭州,而两宋这一对政权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和金的掠夺,更有甚之,在靖康之变后宋朝被金朝掳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这一对叫法也是这层原因而形成的。  
  你如果想分为南晋北晋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东西晋说长了习惯了而已  
  @meirenyucgy
21:31:43.0  西周、西汉、西晋的都城在西安,东周、东汉的都城在洛阳、东晋的都城在南京,大方向都在西安的东方;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大方向在开封的南方。  —————————————  支持、赞同,就这么简单。  
  @筱筠天地
09:36:37  @拓跋敕勒川
20:59:00  这个坛子高人不少,写两晋南北朝
的作者也不少。有个问题问大家一下。  两晋为何叫西晋东晋,而不叫北晋南晋?  从性质上看,两晋和两汉是不同的。西汉东汉是在同样的领土上,由同一个家族建立起的两个王朝。  而两晋不同,它是一个家族在南北两个地域建立起的王朝,这跟后来的北宋南宋,大体相同。  可两晋为什么选择了跟两汉类似的称谓呢?  我个......  -----------------------------  有道理!包括前面那位坛友的说法,方位应该是两晋名称的靠谱来源。
  刘秀是有族谱的,还有一大帮家族在那地方,刘备是自称,这个不一样
  一是为了和后来的南朝有所区分  二是即使南京还是在长江以北  大概是这样,都是后人叫叫的  就像刘备诸葛亮都称自己叫汉的,陈寿写三国志时为了淡化他们的正统色彩,写成蜀书,刘备自己都不知道有共和叫蜀的国家存在
  @青青柳上原O
10:31:32  刘秀是有族谱的,还有一大帮家族在那地方,刘备是自称,这个不一样  -----------------------------  楼主明察!我觉得刘备还不如刘渊靠谱,匈奴刘好歹也是刘邦入赘的女婿后裔。但这更说明刘备很厉害,另外两人曹操和孙权起点都比他高,所以刘备才是真正的奸雄。当然,奸雄这个词本身就比较傻逼,乱世嘛,英雄建立王图霸业没策略怎么可能。
  @管家小公
10:38:53  一是为了和后来的南朝有所区分  二是即使南京还是在长江以北  大概是这样,都是后人叫叫的  就像刘备诸葛亮都称自己叫汉的,陈寿写三国志时为了淡化他们的正统色彩,写成蜀书,刘备自己都不知道有共和叫蜀的国家存在  -----------------------------  这个也很有道理,都比我想得靠谱啊,汗颜!赞一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解释一下东晋和魏晋南北朝的关系如题我的意思是从古至今的顺序还有3国之后,3国归晋那3国怎么还属于晋朝的呢?东晋之后还有16国16国之后怎么是南朝?为什么叫南北朝
实际上,蜀国是被魏国灭掉的,虽然当时是司马氏掌权,但是司马氏当时只是称王,还没有称帝,皇帝还是魏国的.然后魏国是被司马氏篡夺,吴国被晋国灭掉.再然后,五胡乱华,主要是匈奴和鲜卑打败了晋朝的统治(这之前还有八王之乱),晋朝不得已南渡,丢掉了北方.然后北方一片混战,出现了很多独立的小国家,大致上出名的有十六个,所以对这段历史又称五胡十六国.最后北魏统一北方,晋朝统治南方;北魏后来又分裂,政权更迭;南方多次政变,晋---宋---齐---梁---陈.这一段历史因为南北方的各自问题,就被叫做南北朝时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南北朝(420年-589年) 概述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北隋灭南陈结束,共169年。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
/view/8137.htm看看这里
三国220-280:魏220-265
蜀汉221-263
吴222-280晋
265-420: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南北朝420-589南朝
魏晋南北朝一般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然东晋只是其中一段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来源:发布时间:
兀与缀术南朝祖&&& 北朝齐民有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 北魏道元水经注
东晋葛洪结合儒&&& 弘景学佛教义富
佛教盛行因为苦&&& 法显西行写成书
反佛范缜是唯物&&& 灭佛实践有两武
四五骚七完过渡&&& 建安文学写白骨
渊明归园不嫌苦&&& 山水灵运有乐趣
民歌采桑新乐府&&& 敕勒川上木兰舞
东汉书法成艺术&&& 曹魏钟繇创楷书
东晋羲之兰亭序&&& 龙门二十魏碑书
三国不兴佛画祖&&& 女史洛神东晋顾
大同洛阳有石窟&&& 闻名世界成宝库
龟兹音乐大面舞&&& 影响深远到戏剧
“兀与缀术南朝祖”是指圆周率与《缀术》是南朝祖冲之的成就。“北朝齐民有要术”是指北朝的《齐民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是指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道元水经注”是指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东晋葛洪结合儒”是指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弘景学佛教义富”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教义。“佛教盛行因为苦”是指佛教盛行是因为它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法显西行写成书”是指法显曾西行取经,回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反佛范缜是唯物” 理论上反对佛教的范缜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灭佛实践有两武” 实践上灭佛的是两个武,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四、五、骚、七完过渡”是指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建安文学写白骨” 是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蒿里行》有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渊明归园不嫌苦”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嫌苦累。“山水灵运有乐趣” 是指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等是代表。“民歌采桑新乐府”,民歌《采桑度》是一种新乐府诗,“敕勒川上木兰舞”表面意思是在敕勒川上花木兰跳舞,实际指《敕勒歌》和《木兰辞》。“东汉书法成艺术”是指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曹魏时的钟繇创造了楷书。“东晋羲之兰亭序” 是指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是指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三国不兴佛画祖”是指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是指《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大同洛阳有石窟 闻名世界成宝库”是指大同的云冈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是指少数民族音乐《龟兹乐》等传入, 《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下一篇:
热门课程热门专题东晋_百度百科
[dōng jìn]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宗室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称中汉,称东晋为,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1]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的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废除晋安帝,建立,进入时期。东晋与之前的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挟制,郁郁而终。的北伐则被击败。383年,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力主抗击,派率军,在大获全胜,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2]
公元420年,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中国正式进入时期。[3]
司马睿在建立政权形式的时间实际是在公元311年,当时西晋处于崩溃边缘,但没有明确灭亡。东晋建立的时间一般被视为称帝的时间,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 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流域以南。相应地,北方基本处于分裂状态,先后出现了16个“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的国,故将该时期泛称为十六国或者,而与东晋合称即所谓。[6]
东晋衣冠南渡
江左王马两轮日-晋中宗元帝司马睿
晋元帝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下邳。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且财富充裕,但由于吴人不得志于晋室,甚至有意光复吴国。吴姓世族以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并为江东二豪,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皆由义兴周氏的周玘所平定,使江南得以稳定,史称。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8]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压抑吴姓世族。使周玘等吴姓世族不满,有意叛变,但事洩未果,周玘忧郁而死。其子周勰继之,意图叛变,其叔周札洩密而未果。而后晋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后崩溃,并将亲晋的朱张顾陆四氏递升。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8]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实力派世族意图叛变,夺取政权。当时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9]
。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牵制,并防御京师。王敦万份怨恨,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王敦之乱。晋元帝备受恐惧,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当时王敦欲篡位,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于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8]
东晋成汉对峙图
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及外戚庾亮辅政。当时军事重镇分由陶侃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使得未能辅政而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温峤镇守武昌。由于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史称。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芜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8]
公元346年,东晋安西将军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政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与后赵隔对峙。[10]
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11]
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揽一批北方来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个姓司马的皇帝。这个措施说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却完全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北方来的士族间、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间、王氏势力与司马氏势力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便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的事业就在于调剂这些矛盾,造成苟安江左的局面。[12]
王导劝晋元帝选取北方名士百余人做属官。这些名士避乱南来,得到官职,算是有了安身地。其中有不少人怀疑晋元帝能有什么作为,例如,初到时见晋元帝势力单薄,对人说,我到这里避乱,原想得个安全,不料如此不济,看来难有前途。和王导谈话以后,知道他有些办法,才安心任职。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观。[12-13]
东晋北伐中原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羯、、氐、羌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鲜卑)、(汉)、前秦(氐)、(羌)、(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巴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14]
后赵冉魏对峙图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建立的魏、翟氏建立的魏、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门阀对北伐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8]
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北伐,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只有给予少量军队,命他相机进取。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又担心他威望太高,于321年派戴渊为总督节制,以致收复河北的计划无疾而终,祖逖忧愤而死,失地得而复失。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之后遂叛变。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为朝廷抵制,所以没有实现。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荆州刺史由桓温担任。他向往刘琨、陶侃事迹,以北伐为务。[8]
前秦崛起前夕形势图
346年时,桓温讨伐成汉(成汉于338年为李寿篡位,改国号为汉),次年讨灭。桓温声威大震,世族忌妒之,执政司马昱引殷浩抗衡之。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希望北伐,晋廷不许,改以殷浩负责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354年晋廷只好将桓温换上,由他掌握北伐大权。桓温先后发动三次北伐,同年2月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并打败晋军,最后桓温缺粮而撤退。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收复洛阳,修谒皇陵。358年他建议迁都洛阳,但遭到世族反对做罢。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朝廷。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两强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篡位,于369年讨伐前燕。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有代晋之意。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病死,东晋得以保存。[8]
东晋淝水之战
东晋、前秦对峙图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东晋对峙图时,执政,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谢安任为参谋,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8]
370年灭掉后,前秦帝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围攻襄阳,朱序坚守,于隔年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彭超围攻彭城,却被谢玄率北府兵击败。382年吕光平定西域后,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隔年5月桓冲率10万军,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等人防御。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8]
383年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后,苻坚赶往指挥,并派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洩秦军虚实,并建议速战速决。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谢玄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于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8]
战后,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准备北伐支离破碎的前秦。384年谢安命谢玄、桓石虔率军北伐,谢玄等人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广固等地,并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以运送粮草。此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川、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邺城。但专政朝廷的司马道子忌讳谢氏功高,朝议“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令谢玄回镇淮阴,最后北伐功败垂成。[8]
东晋偏安南方
自晋怀帝从祖弟琅琊王司马睿迁镇后起,王氏—司马睿政治集团开始对中原播乱的洛阳及长安流亡政权作壁上观,表现出极度消极的的心理。曾参与、目睹八王之乱权利分配的王马集团,多少延续着各王角逐权利的争斗,实际上深受原东海王势力影响的司马睿也不可能会祛除司马氏唯权是图、不顾手足的阴暗心理,以此主观上了决定琅琊王勤王中原、关中的虚伪性。司马氏、王氏尚未立威信原东吴士族,客观上决定该集团也不可能尽心尽力地发兵中原与匈奴汉军交战,何况有冒险之虞,所以表现为偷安于江东。
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十分易于防守,有战略的优势。自淝水之战胜利后,南北的局势稳定,南北疆界大致以长江为分界线。南方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南方士人贪图一时的和平不愿北进。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无意北伐。[17]
军队战斗力弱,多为水军,不擅长在陆地作战,。北方拥有强大的骑兵,这正是南方的弱点。权臣把持朝政,朝中大部分是主和派,只有极少数主战派。有些将领想以北伐为理由扩张势力,对北伐没有尽全力(如)。
司马氏、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东晋代表的是皇族和侨流士族、吴姓士族利益,鉴于八王之乱的权斗影响,东晋不但无心发兵勤王中原挽救晋室江山,更难采取挽救中原人民于生死攸关的强有力北讨。东晋中后期,桓氏、刘氏围绕皇权的重新分配进行了有偿的北伐,是不彻底的,注定了桓温、刘裕系列北伐终究以失败告终。东晋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这些南朝国家,虽然都进行过北伐,但是其最终都没能统一全国,这是因为当时南朝的军队力量较北方弱,虽有胜利,但这一基本情况没有变化,第二,南朝上层社会主要是士族,生活腐败,有兵但却无将。第三是,整个南朝社会,上至士族下至普通百姓对北伐都不感兴趣,注定其不能统一中国。[18]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18]
西晋灭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进很困难。荐表里云:至于荆、扬二州,户各数十万,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南方士族对中原士族的独霸仕途,当然不能满意。王导想在吴国旧境内建立以中原士族为骨干的东晋朝,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晋元帝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过了大半年还没有人来求见。王导很担心,和从兄商议,替晋元帝制造威望。一个节日,王导请晋元帝坐肩舆出巡,王敦王导和北方名士都骑马随从,显出晋元帝的尊严。南方士族等在门隙窥看,大惊,相率到路旁拜见。王导对晋元帝说,顾荣是南方士族的首领,招这两人来任职,其余士人自然都来了。晋元帝使王导亲自去招顾、贺,二人应命来见晋元帝。从此,南方士族归附,成为东晋政权的一个构成部分。[12-13]
士族间必须说洛阳话,通婚姻必须严格衡量门第的高低。王导为联络南方士族,常常说吴语。北方士族骄傲自大,说王导没有什么特长,只会说些吴语罢了。王导曾向南方士族请婚。陆玩辞谢说,小山上长不了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开乱伦的例。北方士族轻视吴语,实际就是轻视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绝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谦逊,实际也是轻视北方士族。陆玩曾在王导家食酪得病,写信给王导说,我虽是,却几乎做了伧(音仓cāng南人轻视北人的称呼)鬼。这都说明南北士族的界限很分明,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并不心服。强族周,因被北士轻侮,准备起兵杀诸执政,以南士代北士。阴谋败露后,忧愤发病,死时嘱咐儿子说,我是被那伙伧子气死的,你能报仇,才是我的儿子。周勰集合一些怨恨北士的豪强,谋起兵攻王导、等。事败后,王导因周氏强盛,不敢追究。在晋元帝即帝位以前,王导的政治措施,主要是在争取南北士族间相对的平衡,由于王导的忍让,基本上是成功了。[12-13]
东晋三朝元老-王导
王导在政治上取得这些成功,关键在于给士族安排了经济上的利益。南方各级士族自然就是各级地主,其中强宗大族,如顾氏、陆氏,义兴郡周氏,都是拥有部曲的,不允许北方士族侵犯他们的利益。王导定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侨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侨郡侨县为数更是繁多。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等郡境内,形势上可以保卫建康,同时流亡士族保持原来的籍贯,凭借势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从北方流亡来的民众,逼迫他们当奴隶或佃客,为自己创立新产业。侨州郡县有大量的各级文武官职,当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所以,侨寄法虽然是紊乱行政系统、加深人民穷困的恶劣制度,但对东晋政权说来,却是安置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间矛盾的重要措施。[12-13]
就在晋元帝登位以前,也不曾显出有什么开国的新气象。给王导信里说,西晋朝所以颠覆的原因,正在于用人不当。重虚名不重实用,看门第不看真才,政事败坏,不可挽救。今应革旧习,分明赏罚,选拔贤能,共谋中兴。王导不听他的劝告。陈頵看到王府官属,贪图安逸,不管职事,写信给晋元帝说,当时官员都继承洛都积弊,看来前车覆了,后车还不知警戒。晋元帝也不听他的劝告。陈頵屡发正论,被名士们逐出王府去做郡太守。陈頵的劝告和被逐,正好说明东晋政权是一个怎样腐朽的政权。[12-13]
东晋王敦作乱
晋元帝只想做个偏安的皇帝,王导也只想建立一个王氏当权的小朝廷,他们的目光专注在江东内部的权利分配上,从来不作北伐的准备,而且还反对有人主张北伐。晋元帝将要称帝,上书劝他整军讲武,收复失地,那时候称皇帝不算迟。周嵩说忠直话,几乎被杀死。要求朝廷改正过失,说不能遣军北伐是一失,朝官们忘记国耻,以游戏酒食为正务是二失。熊远说忠直话,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谁主张北伐,谁就被排斥,至于实行北伐的祖逖,当然要遭到冷酷的对待。祖逖是当时最识大体最有才能的杰出人物。中原大乱,祖逖率亲友数百家来投晋元帝,要求率兵北伐。[12-13]
313年,晋元帝给他刺史名义,又给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叫他自己去募兵、造兵器。祖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在铸造兵器,募兵得二千余人。祖逖军纪律严明,得广大民众的爱护,屡次击败军,收复黄河以南全部土地。晋元帝给祖逖的称号。321年,祖逖准备渡黄河击石勒,收复河北。晋元帝却派仅有虚名的做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真正出征的祖逖官职是镇守;根本不出征的戴渊官职是出征,而且祖逖已收复的和未收复的州,都归戴渊统辖,这显然是不信任祖逖的表示。当时王敦和晋元帝对抗,东晋内乱势必爆发,祖逖感到前途无望,忧愤成病,就在这一年死去了。晋元帝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对自己的帝位不利,却不想想专和臣下在内部计较权利,自己原来就很有限的一些威望将愈益缩小,对帝位的保持更加不利。格言说得好,“”,晋元帝正是这样的一个庸人。[12-13]
晋元帝登帝位后,不满意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善于奉迎的、酗酒放肆的刁协作心腹,暗中作军事布置。王导被疏远,仍能保持常态,士族一般都同情他,刘隗、刁协反陷于孤立。王敦本来是个野心家,乘机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阴谋篡夺。祖逖死后,王敦更无忌惮。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晋,刘隗等人战败,王敦攻入建康。王导和朝官们消极抵抗,王敦无法实现他的篡夺野心,只好退回武昌。323年,晋元帝忧愤病死,晋明帝继位,王导辅政。王敦老迈已无野心,然部署皆以为有机可乘,加紧谋夺帝位。324年,晋明帝乘王敦病重,发兵谋讨王敦,王敦部署战败,王敦不服,带病领兵来攻建康,被晋军击败。王敦病死,谋夺帝位的战争告一结束。[12-13]
东晋统治集团内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几个强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荣,不干涉强大族的权利,那么,各种势力相对平衡,政治上呈现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图增强自己的权力,因而引起强大族的不满,野心家便乘机而起,要篡夺司马氏的帝位。归根还是那些强大族保护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势力又趋于平衡。晋元帝信任刘隗、刁协,并且用南方士族戴渊作将军,这是和王氏势力不相容的。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杀逐这些人。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王敦还想篡夺,王导便宣称“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表示坚决的反对态度来维持帝室。[12-13]
东晋朝在399年农民起义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变,本质上无非是这个主要矛盾在反复表现。
东晋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间的矛盾,当然是严重的。东晋政治是西晋政治的继续。首先是用人,“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和西晋完全相同。大族人可以做大官,做大官可以横行不法,人民的痛苦,从这两句话里也就可见一般了。321年,晋元帝下诏:中原良民遭难在扬州诸郡当奴隶或佃客的人,免除他们的身份,奴隶改充兵士,佃客改充运输兵。戴渊作征西将军,部下有奴隶改充的兵一万人。可以当兵的奴隶多至一万,当然还有老弱不能当兵和被主人隐藏的人,人数可能比当兵的人更多些,当佃客的人数也不会比奴隶少。这个数以万计的奴和客,都是有血气的中原民众,因为他们有血气,流亡到南方,却被士族强迫作奴客。这自然也是王导连听也不愿听的一件小事,但东晋人民所受压迫的严重,从这件小事里可以推知了。东晋民众对统治集团是不可能有好意的,不过它终究是汉族政权,民众希望它抵御北方非汉族统治者的来侵,更希望它能北伐。因此,后来想打破大族间势力的平衡,从而夺取东晋帝位的人,总是借北伐来提高自己的威望。[12-13]
东晋门阀政治
晋元帝晋明帝在位共九年(317年-325年),在上述情况下,东晋朝算是确立起来了。自晋成帝至晋安帝三年农民起义,共七十四年(326年-399年),情况同开始的九年区别不大,东晋朝也就像开始的九年那样安而复危,危而复安地持续着。[12-13]
王导保持安的方法是“镇之以静,群情自安”。就是让有势力的大族在相互牵制下,以民众为牺牲,各自满足他们的要求,朝廷不加干涉也不加抑扬。他晚年常说,人家说我糊涂,将来会有人想念我这糊涂。的确,东晋是靠糊涂来求安静的。晋成帝时,外戚庾亮当权。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导,疑忌上游重镇荆州刺史,任意杀逐大臣,引起各势力间的不安。327年,野心家历阳(安徽和县)镇将、寿春(后改称寿阳,安徽)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率叛军攻入建康。幸得陶侃、起兵救援,329年,击破苏峻祖约军。王导又执政,东晋朝又算危而复安。庾氏势力不得专擅朝政,转移到上游,宣称以北伐中原为己任,企图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继镇守武昌,占有了东晋朝重要领土的一半。345年,庾翼临死,让他的儿子继任,开世袭的恶例。东晋朝廷不允许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用桓温去驱逐庾氏势力,东晋朝又出现篡夺事件。[12-13]
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他做了荆州刺史以后,积极对外发展。347年,桓温灭成汉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东晋朝廷疑惧,引用虚名甚大的清谈家参与朝政,专和桓温作对。桓温伐前秦伐前燕,都遭致失败,损害了他的实力和威望,在王谢两大族抵制下,桓温篡夺的野心未能实现。373年,桓温死,东晋朝又算危而复安。[12-13]
桓温死后,谢安执朝政。桓温弟桓冲做荆州刺史,与谢安同心保护帝室。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大族间势力平衡的做法分不开的。谢安的做法是“镇之以和静”。383年,晋兵大破苻坚的南侵军。谢安乘前崩溃,使谢玄等率诸将北伐。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385年,猛将刘牢之进入河北名都邺。东晋朝建立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战胜扩地。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对外。[12-13]
谢安立了大功,内部和睦状态又开始破坏。当时的皇帝是整天酒醉昏迷的晋孝武帝。他重用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也是一个整天昏醉的酒徒,引用一批奸人作爪牙,合力排斥谢安。385年,谢安病死,朝政全归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委任儿子当政。帝室间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兄弟争夺权力,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争夺权力,同时帝室与大族间也展开权力的争夺。398年,镇将联络藩镇殷仲堪、桓玄、庾楷等起兵反帝室。王恭被杀,藩镇推桓温的儿子刺史桓玄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12-13]
司马道子父子当权,贪污奢侈,政治败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早在司马道子当权的初期,儒生就说当时边境上没有战事,国家仓库却空匮无物,民众服徭役,一年里几乎没有三天的休息,生下儿子不能抚养,鳏夫寡妇不敢嫁娶。好比在着了火的柴草上睡觉,国家危亡就在眼前了。司马道子父子一伙人当权十多年,受尽苦难的东晋民众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恶政。北朝作《观我生赋》,自注说,中原士族随晋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东有《百谱》。晋孝武帝时,广集百家谱记,朝廷派人帮助贾弼之撰定《十八州士族谱》,共一百帙,七百余卷。贾弼之、贾匪之、祖孙三代传谱学。贾氏《百家谱》抄本藏在官府中,有专人掌管,并且有专长谱学的人来辨别真伪,防止冒滥,如贾渊受伧人王泰宝的贿赂,冒入琅琊谱,经王晏揭发,贾希镜几乎被齐明帝杀死。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权利的士族,后来渡江的北方士族,被这百家人呼为伧,不得享受同等的权利。东晋政权主要是这一百家的政权,西晋士族的全部腐朽性,也主要由这百家移植到长江流域。[12-13]
依靠大族支持和民众容忍而存在的东晋朝,在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和民众起义反抗的情况下,不得不归于崩溃。东晋是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统治趋于稳定。宗室、外戚和大族王、谢、庾、桓先后共同支配着王朝政局。[12-13]
东晋孙恩之乱
东晋朝的崩溃,桓玄为盟主的诸藩镇,占据建康以西的州郡,朝廷政令只能施行在东方的、、、、、、、八郡,一切残酷的剥削自然也集中在八郡民众的身上。司马元显为防御等人的进攻,调东方诸郡“免奴为客”人集合建康充当兵役,号称“乐属”。这又引起地主和的怨恨。[12-13]
徒士族乘民心骚动,399年,从海岛率徒党百余人攻破上虞县,又攻破,部众骤增至数万人。其余七郡同时起事,攻杀晋官吏、响应孙恩,不到十天,孙恩有众数十万人。孙恩的徒党号称“长生人”,是一群奉五斗米道的亡命无赖。孙恩和这群人专事屠杀掳掠,破坏不遗余力。会稽是王羲之谢安等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吴郡、吴兴是南方士族的中心居地,这三郡号称三吴,是东晋朝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当然,士族所在地的民众,受士族的压迫是说不尽的,对士族的仇恨自然也是难以抑制的,愚蠢而疯狂的野心家孙恩等人利用民众的积怒,纵徒党杀人,甚至婴儿也不能免死。[11]
392年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晋将刘牢之率兵来攻,孙恩徒党在诸郡烧仓库,毁房屋,塞水井,砍林木,掳掠妇女财物,都逃到会稽郡来。谢琰收复义兴吴兴两郡,刘牢之收复吴郡,进军到浙江边。孙恩起初听说诸郡响应,对徒党们说,天下没事了,我带你们到建康享福去。后来听说刘牢之到了浙江边,对徒众们说,我割据浙江东部,还可以做个。等到刘牢之军渡过浙江,孙恩对徒众们说,我是不以逃走为羞耻的。孙恩掳男女二十余万人逃往海岛。此后孙恩连年从海路入寇。401年,孙恩率舟师十余万人自海路突袭京口,逼近建康,司马道子惊骇,不知所措,赖刘牢之部将刘裕奋勇进击,大破孙恩军。刘牢之等援军赶到建康,孙恩屡次战败,又逃入海岛。402年,孙恩入寇临海郡,被晋兵击败。孙恩穷困投海自杀,徒党和妓妾说他成了水仙,跟着投水的多至百余人。被孙恩掳去的二十余万人,三四年间,不是战死溺死,便是被贩卖作奴隶,到孙恩死时只剩下数千人。孙恩连年从海岛入寇,前后数十战,又杀死民众数万人。[12-13]
京口是从北方各地流亡来的士族和民众聚居的地方,号称北府,与历阳同为扬州重镇。居民风俗强悍,敢于从军。谢安辅政,举谢玄为将。谢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刘牢之等人。刘牢之常领精锐当前锋,战无不胜,号称北府兵。淝水大战,苻坚军崩溃,晋军前锋五千人,就是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399年,刘牢之击孙恩,刘裕在刘牢之部下当小军官,勇悍善战,屡立大功。刘牢之部下诸将,抢掠财物,比盗贼更凶,独刘裕约束部属,纪律严明,大得民心。从此,刘裕成为北府兵的著名将领,击灭孙恩卢循,主要是刘裕的功绩。[12-13]
孙恩死后,余众推卢循为首领,被刘裕追击,泛海逃走。404年,卢循攻陷广州,以后连年入寇,410年,率兵十余万逼近建康,被刘裕击败,卢循逃到交州。411年,交州刺史击杀卢循。孙恩在败逃入海以前,多少还算是率领农民起义,卢循则完全是五斗米道作乱。[12-13]
东晋刘裕崛起
正当东晋朝全力攻击孙恩的时候,桓玄乘机吞并上游诸藩镇,占有东晋三分之二的土地。三吴破败,东晋朝失去了依靠,成为仅有空名的朝廷。桓玄认为灭晋称帝的机会到了,与孙恩军逼近建康同时,桓玄在聚众,谋夺取建康。402年,司马元显发兵要进攻桓玄,桓玄军却顺流而下,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司马元显,政权全归桓玄。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12-13]
东晋朝是王、谢、庾、桓四大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骄奢淫昏毫无才能的便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东晋朝。
孙恩乱后,东方诸郡大饥,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这时候披着精制的罗衣,抱着心爱的金玉,关着大门整家整家地饿死。他们连掘些草根充饥的本领也没有,当然不会有人起来和桓玄争夺帝位。但是,桓玄也是腐朽已极的一人,他不可能维持既得的地位,当时存在着一个能够消灭桓族势力的人物刘裕。[12-13]
404年,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政权。
刘裕灭桓氏后,要取消司马氏皇帝的名号,还必须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刘裕为灭晋而进行北伐。同时也为消灭国内割据势力而进行统一战争。晋朝政权。后来积累战功,打下帝业基础,和晋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12-13]
409年,刘裕攻南燕。410年,破南燕都城广固(山东益都县),灭南燕,收复。卢循乘,率军向建康进攻,刘裕亲率精兵回建康,击败卢循。411年,收复广州。412年,攻破江陵城,杀割据者刘毅。413年,刘裕遣将军收复成都,杀割据者谯纵。415年,刘裕遣将军王镇恶攻克襄阳,驱逐割据者。东晋境内在刘裕势力下全部统一了。416年,刘裕率将军王镇恶、檀道济、等分五路,水陆并进,攻后秦国,沿途收复滑台(河南滑县)、许昌、洛阳等重镇。417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国。刘裕出关回彭城,留守军内乱,418年,关中被夺去。这次北伐,胜利是巨大的,关中虽失去,自东至青州,却成为宋朝的疆土。后来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东晋初,设立侨郡县,凭空增添官职,用以安置流亡士族。413年,刘裕实行,令北方流亡来的士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许多侨郡县从此省去,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12-13]
东晋走向灭亡
东晋朝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因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兵甲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
刘裕完成了上述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东晋朝显然再没有存在的余地了。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后,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8]
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寒门,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当时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所以,刘裕消灭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汉族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12-13]
南北形势图
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25]
东晋行政区划图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一带。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败于前燕而止。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25]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的,其后又有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的。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26]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9]
。但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之乱等。[27-28]
东晋统治阶层
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29]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公元398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30]
东晋侨置州郡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31-32]
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31-32]
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优待,后来即使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些。
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则他们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纳租服役,其政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照顾。[31-32]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藉此篡位。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徵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33]
东晋“青釉鸡首壶”
东晋时期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早在孙吴时期,江南经济日益开发。当时吴姓世族即拥有众多的庄园。晋室南迁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改善南方地广人稀的问题。侨姓世族大量开发无主地,建立方圆数十里至数百里的庄园,有效将劳动力组织起来。由于世族垄断土地,占夺田园山泽,使得贫富差距极大。所以王导曾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实施度田收租,以改变西晋时将田租与户调合一徵收;咸康二年(336年)颁布“壬辰诏书”,禁止占山护泽。这些都意图减轻百性负担。当时庄园除了有部曲、佃客外,还有门生及奴隶。中原人士带来北方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牛耕加快耕田速度。东晋南朝重视水利,代有修筑。最后,南方的水田普遍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生产量提高(如岭南地区一年可两熟)。长久下来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35]
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
东晋手工业
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他如制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由于北方战乱不堪,大量人民逃至南方,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动。滞留北方的汉人则依靠坞堡自卫。当时主要流亡潮有六次,296年晋惠帝时期关中发生齐万年之乱,数万人民由关中经过汉中,抵达蜀地,之后协助李特、李雄立国。另一股经汉水、宛至淮河,后为石勒吸收。巴蜀动乱后,人民逃至荆湘地区,因受土豪欺压而叛乱,最后为王敦、陶侃平定。并州饥民向冀豫地区乞食,后由田甄率领,称为“乞活贼”。凉州少受战乱,众多人民前往避难。由于保留大量汉人文物制度,形成“河西文化”。[36]
年间(307年-312年)南迁人口约有50万,至东晋初南方人口达1050万人,因大批北方移民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农作物种,使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过近百年较安定的增长,到东晋末人口达1746万人。[4]
都城(今江苏南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东晋时期的壁画
东晋偏安江南,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等人,也流行了。[37]
著名的之一的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37]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首都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西元三三八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活跃于此时期。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38]
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等人。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会稽。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
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11]
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
东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清谈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不衰。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废的价值观,导致东晋朝廷逸于偏安。由于佛教东传,许诣、孙绰将佛学加入清谈,与玄学互相激汤。若干僧侣也加入清谈,传达佛学,例如竺法护、道林等人。不过仍然有人反对清谈,大多为寒族。如西晋斐頠、江敦、,东晋应詹、陶侃、卞壶等人,范宁甚至著有“王何论”,严厉批评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谈仍历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终止。[40]
当时东晋流行清谈,于是僧侣就藉由清谈将佛理传播给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传播。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长谈玄。南北佛教到后来形成不同学风,北方重行业,崇尚禅学、律学及净土信仰。南方重义理、注重在涅盘佛性的探讨。东晋晚期时,擅长儒学,力谋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国化,最后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之一。慧远还提倡译经,与北方名僧交流译本。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他于399年自长安出发,经西域抵北天竺、狮子国及中天竺。取得梵本戒律后,414年经海路返抵建康。他与名僧大量翻译经文,并将旅途见闻写成《》,成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40]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初期,道教的架构、章法尚未形成,直到东晋中期发生改革,才形成组织化的宗教体制。当时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及道规,南方则注重经法及义理。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丰富本身理论。炼丹术盛行,深化相关理论。[40]
东晋时,葛洪结合神仙学说与道术理论,并加入炼丹等理论,整合道教理论。他所著的《》,外篇论时局与道德,内篇则论道家学论和炼丹、养生之道。杨羲、许谧及许翽著《上清经》,最后发展成上清派,主张简化修行力法,贬斥房中术,以存神为主。葛洪孙葛巢甫又著《》,后来也发展成灵宝派。该派以符籙科教为主,受到上清派影响,也提倡简化修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对文学、艺术多有贡献。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游仙诗》,历代道教的神仙画。道教的炼丹及养生术包含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对科技的发展具有贡献。[40]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
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善绘仕女山水,务求传神,史称&画圣&。他所绘的《》,强调人物在眼神的悟对与手势的搭配。衣饰襟带的飘举,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气&环绕全身,达到中国绘画最高评价“气韵生动”[45]
。传为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亦有相同水准。至于山水画仍处于图案阶段,尚未生动,至南朝方有起色。[46]
书法方面,东晋王羲之的《》、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介于楷草之间的行书,书写简易且流畅,著名有王羲之的《丧乱帖》、《兰亭序》[40]
东晋帝王世系
(在位:318年—322年)
   建武
317年三月—318年三月
318年三月—321年
322年—323年二月
闰十月即位沿用
(在位:322年—325年)
323年三月—326年正月
三年闰八月即位沿用
(在位:325年—342年)
326年二月—334年
335年—342年
八年六月即位沿用
(在位:342年—344年)
   建元
343年—344年
二年九月即位沿用
(在位:344年—361年)
345年—356年
357年—361年
五年五月即位沿用。沿用该年号
(在位:361年—365年)
362年—363年二月
363年二月—365年
三年二月即位沿用
(在位:365年—371年)
366年—371年十一月
 (在位:371年—372年)
371年十一月—372年
二年七月即位沿用
(在位:372年—396年)
373年—375年
《》错写作
376年—396年
二十一年九月即位沿用
(在位:397年—418年)
397年—401年
402年—404年
注《》:元年三月,元显败,复隆安年号。寻改曰大亨。玄篡,又改曰。
402年三月—十二月
405年—418年
403年—404年桓玄篡位
(在位:419年—420年)
419年—420年六月
 东晋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年号年号
319年四月—320年五月
370年八月—九月
《晋书·废帝纪》作九月反;《资治通鉴》作八月反,九月平
政权年号年号
403年十二月—404年五月
404年—405年二月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89-91. ISBN 7-.
.南报网[引用日期]
.中华人[引用日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64-465
注:根据边城玫女的《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东晋趁机北伐复土,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国土面积达280万平方公里。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灭后秦、南燕收复青、兖、司三州,兵锋直抵黄河南岸,东晋国土面积达到极盛,约302万平方公里。
孙钺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融合》,《史学月刊》1980年01期
.华夏五千年[引用日期]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晋书》卷六《元帝纪》,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兵入石头,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同书卷九八《王敦传》记元帝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元帝此时不敢以君臣名分责王敦,只得委曲求全,企图维持与王氏的共安。他请求王敦不要擅行废立之事,不要破坏“共天下”的局面。如果王敦执意独吞天下,破坏共安,元帝无以自持,就只有避住琅邪国邪这一条路可走。
.图骥网[引用日期]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五千年[引用日期]
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五章
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时期——东晋和南朝》
.中华人[引用日期]
.中国古代史地图[引用日期]
.华夏五千年[引用日期]
史仲文,《中国全史·第032卷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三章·南北朝的对峙&》,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夏五千年[引用日期]
.和讯网[引用日期]
.文化中国[引用日期]
.精品传媒[引用日期]
.浙江图书馆[引用日期]
.华夏五千年[引用日期]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章晋元帝、王导、谢安·第一节·晋元帝》
.和讯网[引用日期]
.青岛西海岸新闻网 [引用日期]
.历史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华夏历史网[引用日期]
.百家讲坛全集网 [引用日期]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中学生读书网 [引用日期]
《南京富贵山东晋墓发掘报告》, 南京博物院,《考古》,1966年04期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与信仰》. 第165页-第193页.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引用日期]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气韵生动”的评语出自南朝梁谢赫的名作《古画品录》中,于绘画六法提到:“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晋和西晋的顺序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