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怎么修行认为修行的初因是什么?道教怎么修行对无常和苦的认识是怎样的?

道教认为修行的初因是什么?道教对无常和苦的认识是怎样的?
佛教四圣谛认为人生是苦诸行无常,想离苦就得通过佛陀的教法修行。那么道教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什么?修行是不是为了“复真性,返大道”?以及道教对苦和无常的认识是怎样的?===================================上面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针对某些说法不一产生的疑问。有一种说法是,追求现世飞升成仙,贵生恶死,意味着现世很美好,不以为苦;然而历代高真大德在劝人学道的言论中,有不少类似“脱离苦海”的说法。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按时间排序
道教认为修行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现在回答太早,整个儒释道三家的气候,环境,公开场合都不成立,随便废话下(这个时代直接带人体验,使用真理才会影响生命,还停留在说文解字和讲解真理基本上半死不活)佛教四圣谛认为人生是苦诸行无常,---只是佛教的一部分离苦就得通过佛陀的教法修行-----哪个宗派都行,反正在人间离苦得乐是有生理限制的,在达到瓶颈之前佛陀说的也没啥用(吐槽下,佛陀本人轻松考虑讲解要适合时代,环境,对象,效果,佛弟子给跪了,翻译真理翻译的,简直不能看)还会给人负担之类,所以修行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和找个好环境那么道教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什么?修行是不是为了“复真性,返大道”?对,绝对真理和万物起源,次一级的就是成为小神仙,再次一级这几十年过好以及道教对苦和无常的认识是怎样的?两个版本,用游戏的话,系统这玩意一直在那里,gm的生活好好,我们npc也想提高权限变gm呢===================================上面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针对某些说法不一产生的疑问。有一种说法是,追求现世飞升成仙,贵生恶死,意味着现世很美好,不以为苦;--很适合现代人类然而历代高真大德在劝人学道的言论中,有不少类似“脱离苦海”的说法。---上面已经提过,对象和各种不同,而且人间对于幼儿班,初中,高中都一步步来,道家有一步登天的外挂和秘籍,同时也有一步步来的攻略啊,可以试试一步登天,(超级危险的,六祖慧能的老师有几万弟子结果就几个登天的)不行就爬楼梯吧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上文自己看ps:越回答知乎很多问题,越感觉佛陀预言的没错,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证悟和现量影响多啊--------翻译三次元版本,知道理解真理不起作用,使用了多少真理才会进入生命,影响生活游戏版本,成天看攻略就是不进游戏还想升级?转职?
谢邀,分为初因和无常两个部分,借这个给我的学生讲个道理。一,初因。佛教以离苦得乐为修行初因,以发菩提心为成佛初因。关键词是:离苦和发心这和他们以人情&心识为出发点的原始教义分不开的。简单分析下:离苦来源于我心太重,才会以我情好恶苦乐为出发点。离苦得乐,完全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这是佛教继承身毒以身为毒地域特色的一种宗教基因。和早期佛教自我轮回善恶报应相呼应。后来大乘出现是另外一个改革了。只怕可能是面临自私的指责,进行的改革才是大乘龙树化的肇因。而那段时期,正好是汉武帝没事就打西域,输出汉家儒学时代前后,所以没准就是受到儒家兼济天下的影响,佛教才来了一次彻底的大转型。不要总以为我们的文明对印度的没有影响。季老那本《糖史》的历史地位就在于充分证明了中印早期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四个凡是后的佛教逐渐丧失了客观平视事实的能力。很难真诚交流是个遗憾。而正因如此,小大乘之间的分歧很明显。后面洗地圆融的说法虽多,但宗教神学性严重,其实对于修行不利,还不如干脆些承认得了,而不论怎么圆融洗地,很多初始佛教的烙印非常清晰。早期佛教追求个人解脱,那么必然的前提是个人得失啦。舍身取义的儒家精神只怕和佛教这个根本出发点是正好相反的。大乘在汉地兴起的原因恰恰是扩大到众生的儒家兼济仁义之心吧。发心这种修行的方式,如果没有配套的行动,也就是戒律辅助,几乎就是跳大坑的行为。发心是为了成佛这个宏愿,但是行动不往那边走,只能是越发心越麻烦。不说宗教修行的事,很多人做事之前都是想的特别好,愿望愿景特别理想化,总是给自己一个很高的期望值,一点不现实,但是实际达不到,行动力就变得越来越差,为啥?想太多。心和实不能形成正向回路。就是逐渐丧失信心。发心白话的意思就是去想去愿。而如果不是切实修行的俱足和尚。整天发心,行无所止,那么空有其愿,而身心不匹,则为大坑,信心久而渐失,心理回路逐渐变成负的,每次都得重新给自己洗脑,说今天一定要如何,结果到处打游戏看小说排解不现实造成的紧张,时间越少,精神越紧张,越要分心于别处,越不能集中注意力,为什么?习惯发心了,想太多,心理压力太大。时间都耽误了,所以压力就更大啦。我们叫这种为空愿。这种情况多出现于老实人身上,也就是重诺言的人啦,自己把自己的理想当回事的人。而有一种人根本是嘴上说说,心里胡想,基本的诚意都没有,只不过需要这样的说法做点缀,那么连发心都不算,压根就不在此类啦。我有学生就是老实人,多少是受到佛教发心空愿的影响,总给自己定一个特别高的目标。导致生活学习上有这些缺点。越到要紧的时候,越很难平静专注于当前,而是用其他方式分散注意力,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试图缓解这种压力。其实就是以前修习佛教没人讲解发愿是怎么回事的原因。自修真的坑太多。观心分念而不知。精神杂乱而不静。而所谓的抑郁很多就是这样积久而来,心意和结果总是差太多,总是达不成,日子久了,对自己信心变少乃至没有,总觉得自己不成,面对挑战总是担心失败,最后有点难以面对现实,所谓畏难的拖延症的来由啦。而严重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水平都不错,但发挥不出来啦。不拔萝卜的道理,他们还能真的没体会到。想太多就是拔萝卜,太理想化就是拔萝卜。而守根,就是每天一点点,积细成巨,久而无匹,不成而成。所谓诚者自诚也。所以我们不以发心为教法。不提倡初学发什么心。或者不单独强调之。 而道家儒家皆不以人情苦乐心识为出发点。儒家以人伦为入手,以人我关系为修行的基础,忠恕以推之,以家国天下昌盛不衰为追求,对于个人得失并不那么看重。对于家族血脉延续更看重,所以中国的善恶报应往往祸福延及子孙。也就说所谓的承负。道家以人天不离为入手,认为人是天的一部分。苦乐乃人之情好,故皆处之以淡然。并不会特意以此为修行动因。甚至不会以人情好恶为出发。而只是追求返本还源,参悟大道,长生是这个路上的或许会出现的副作用。·if not,so be it.道教,综合两家,提出的入手出发点就是结合人伦天道的:敬天法祖躬行。最后要落在行上。不单看你啥心,但也不否定由心出发的可能,也不管你是欲参大道,还是怕死,还是好奇,还是求解脱等等心愿都可以,但光想光说没用,算不得修行初因。需要作了,而且方向要对,才能算入道修行初因。而切身践行守根就是广义上的信士啦。即便不皈依于道教,也是儒道两家的践行者,我们并不外之。因为你的方向和行动必然会趋于敬天法祖躬行的。所以,我们以行动来衡量人,入道修行必须经过基本的考验,三年五载看看这人到底做到没有,不会因为你的言语发心下定论的。入道修行初因就是你在守根的方向开始真的做了。谓之躬行。这才是道教修行的初因。PS:您看到的文本,都以这种视角去理解,就不会有问题,因为行动的方向对,不管啥心咋说的。二,无常。1.态度至于无常,无所谓啊。有常无常那还是因为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啦。道人不太会去想什么无常啦悲苦啊。没那么矫情在自己这点情绪上。2.角度你看到的无常,是以你的观察为中心的。也许换个角度就是有常。这取决于视角。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举个例子:固体物理里,一般的坐标下,晶体是很难用数学语言描述,但是转到动量空间,晶体结构是非常有序的,声子就是在这个条件下被描叙的。那么以此为语境。无常无序的视角,只要转换视角就变成有常有序的了。绕嘴的说法是:无常若非有“常”,何以无常?是故必有“常”。此为常道也。也就是此篇开篇所言。3.随机随机过程我们也不少研究,随机过程是有一定分布规律的。而不是纯粹的乱序的。但不会把它们放大到这样绝对极端的地步啦。发现点啥都变成绝对真理的套路,我们是不会做的。当然他们会说我们都是世俗諦。我们也说他们的圣义諦是神学洗脑啦。不过话留三分好见面。我们不使劲去说别人坏话,仅此而已。所以他们说啥,修道同学都不用太当真啦。^_^PS:不回大家啦,要去忙了。----------整理评论区---------没营养的争议自动消除ing-------------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回复 相对发心来说更看中行动!说的再漂亮不做也瞎忙!------------------谢谢道长指教。今天上来就觉得能看到道长作答,果然,开心 正好破除了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上的迷障。以人观物是为情,以物观物是为性。跳出对自身的执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意自现,无常又有什么问题呢~一直苦于自修无人指引,看了道长的解答,一颗心顿时放在肚子里了。只要降心,躬行,就不会错到哪里去对吧?还望道长下次有空时指点。感谢!祝腊月过得开开心心(作者)言语道断,不如受戒修行。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六祖如是说。居士莫空言,障起永无边。我也没啥精力看几位言论,却之不恭啦。见谅哈。(作者) 回复 邵子观物吟。确实是道门心法。不过初因尚可,后来,手工打造发动机总有不妥。 回复 (作者)是的??邵子身体不好寿不永年,命功的确可惋惜,或许也是穷究天机的代价吧默。不过个人觉得邵子儒道合一不愧中世最接近圣人的人!「圣人言可闻,圣人心可见」,亲切极了。说起来那首学佛吟似乎也很适合引用在此处^^ 谢谢道长,有机会跟您说话非常高兴!我也有好好去读刘鉴泉先生的道教征略,获益良多。感谢!-----------------------被自己的空愿害了太久。多谢道长。说的太好了。我至今最大的心障就是关于“愿力”这个概念……都忘了是怎么来的。就算什么都破了,也没法破愿力这个东西,哎!告诉自己不存在也不行,还得慢慢来。谢谢道长!-------------------道长的这篇回答让我懂了您之前的提点,谢谢啦!想问您如何算是守根躬行呢?怎么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合乎天的一部分这个身份呢?(作者) 回复 不客气。这得慢慢来啦。学儒而后道的过程就是逐渐明了。
自问自答。提出这个问题,感觉自己又陷入思而不学的状态了,实在惭愧。如同楼上一位师兄说的,还是要多学习一个,修行到了自然得解。架不住好奇心,总之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强答一发,一点管见,抛砖引玉,还望各位前辈师兄慈悲指正。先说无常。佛教的无常,延伸到道教中,我的理解即是变易。无常本身是偏悲观的,因为最终都会走向坏灭;而变易是中性的。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之中。这变化是基于大道的规律,而毁灭并不是变化的重点,因为变化本身是生生不息的。再说苦和修行的初因。我的理解,苦是针对于迷惘的众生说的。不明大道,不识真性。与其说苦,更不如说是一种不自由,滞于物和欲的不自由。为了得到自由(超脱),所以要修炼以达到“复真性,返大道”,“与道合真”,自然也就不滞于万物,也就自然超越了常与无常的概念了。再说下去就谈玄说妙脱离实修啦,自己无修无证又了无功德,多说也无益。我理解的也只是一点点皮毛,就这样吧!希望能看到更多师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与其说人间苦还不如说诱惑多 所谓复真性返大道就是一种广意脱离彼之蜜糖 吾之砒霜求大道是幸福不求大道和和美美的过一辈子也是幸福要每一个人跟着信教不信说人家蠢笨不是邪教???老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做好自己就好
无常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很简单便能推论:如果无常无处不在,便成了有常。而如果无常并非无处不在,那么仍然存在有常。所以无论如何,都是存在有常的。然而有常无常之间显然是有关系,无常只是一个部分,有常却是一个整体,如何表达最为完美?当然是用
“气”,气是变化无端的,包含着无常,然而无论如何变化,整体却是一致的,于是这又成了有常。故而讨论万物有常还是无常已然没有意义,直接关注“气”,便能抓住整个根本。至于苦海之说,在于众生之苦,则在于两点:一是不知,是受制于变化,常对一切逆来顺受,却不知万变不离其宗,更不知一切变化其实尽可把握,顺天应道,道然自然,讲究的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把握。二是虽知,即使明白有方法去改变,却也甘心臣服于不可控的命运之中。
佛家和道家根本上相同的一点就是要超脱,所谓初因,就是要超脱,这个大家都是一样的。但佛道最大的不同点,是在于对肉身的态度,和对当世现实生活的态度。细节懒得多讲,反正很容易会有不懂的喷子来喷。苦和无常,作为一种现实情况,佛道两家的认识都差不多。但各自处理的方式有区别。从修行人的角度来说这事,跟着自己喜欢的路子或者是师父好好修下去吧,到一定时候就能知道,苦也是苦,也不是苦。无常是无常,却也是不变。现在研究理论再明白,都是白搭。对于一般现实的人,好好过日子,别想什么成仙成佛的,人都做不好,别想做仙佛。觉得自己苦,这世间有的是比你更苦的,觉得世间无常,谁又不是在世间流浪?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该吃吃,该玩玩,该负起的责任好好做,比什么都强。
道教认为修行的初因是生!是德!无常指事物变化不定,至于苦,道教并不是很在意,那些类似“脱离苦海”的说法,只是世俗的羁绊让人苦不堪言,这和佛教的轮回中的人生皆苦,还是有区别的。
脱离现世的苦海,飞升到美好的天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佛教和道教有什么不一样的?_百度知道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不一样的?
很多人分不清佛道两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特别是两教的生命观的深刻内涵,不深入进去,是很难理解其意的.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对生命的关注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因.佛道两教同样如此. 人自有自我意识以来其天性就是好生恶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也就产生了种种宗教和崇拜,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是宗教产生的母胎.佛学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佛学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从古瑜伽的经典《奥义书》可以看出,佛教的轮回观,六大圆融说,四蝉八定等等都是直接继承了《奥义书》的思想.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和基础,由此而阐发的四法谛,十二因缘以及唯识学,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历程.道学的产生同样如此.道学的产生与佛学几乎同时,早在先秦以前道家就形成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术.道家的修持方式在先秦以前的仙道和东汉时产生的黄老道中初具雏形. 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所阐发的道体论,既是宇宙本体论又是生命本体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根源和本体,生命既能从道生出发来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谓得道,也就是返本归根,从个体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还虚合道,出有入无,才是生命的永恒归宿.为求长生,道教以及之前的各种修持方术都把升仙作为修持的目的.为此,道教的传说中有十洲三岛的仙境,还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古仙得道之处,都是有别于尘世的修仙圣地.自古以来,还有不少经过实修而得道的真人,如王子乔,赤松子,王玄甫,三茅真君,八仙,北七真,南五祖等.秦始皇时的方士徐福渡东海求长生灵药的记载,也就是在这种追求超越生命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可见,没有对生命修炼的执著追求,就没有佛学和道学的缘起.佛教生命观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生命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二是生命究竟能不能永恒?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佛教唯识学深入地探讨了生命的层次.它把生命分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感觉.前六识是人的显意识,只是人的外在形式;末那识相当于人的潜意识,它只有在梦中和深层人静中才能感觉,而可赖那识则是人的最后一识,只有这一识才是先天而生的,这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佛学从缘起论的朴素辩证法出发,认为生命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这种观点怎么理解呢?首先,生命的各种要素都是因缘的和合,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而灭.这种依它性佛教称之为自性本空,也就是说恒在的自性是不存在的,生命的存在如梦如幻,任何对生命的执着都是错误的.其次,生命又是相续的,它始终是一个生生灭灭,因因果果的流转过程.按照缘起论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具有因果关系.人既然有现世就必然有作为因的前世和作为果的后世.人不是无缘无故地来到这个世上,也不会最终没有结果地灰飞烟灭.以现代的哲学观点来看,佛学的这种生命辩证法是相当彻底的.说它本空它又相续,说它相续它又只是一个流转的过程,并无恒在的实体.佛教一方面反对机械唯物论人死灯灭的断见,一方面又反那种认为肉体可以长存的生命观.佛教始终坚持缘起论的观点,坚持非断非常,即生即死的辩证观.道家生命观的哲学基础就是道体论所阐发的顺逆论. 首先,从道体论出发,道家所生命看成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命圭旨》则说:&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体.天有阴阳,地有刚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和生命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着生死本来就是道的外化和流行.道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生命也就必然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道教也有带浓厚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命层次论.这就是四神说,即识神,元神,圣神,玉神.识神相当于佛教的前六识.元神又分为阴神和阳神.阴神相当于末那识,阳神则相当于阿赖耶识,而圣神和玉神,则是生命的更高层次,是修真到极高境界才能证到的存在.在回答生命能否永恒的问题上,道教从道体论出发,认为,顺着道的外化而延则死,逆着道的外化而返则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建立了修真的理论,一切外丹和内丹的方法都是修真的具体途径.修真的目的则是长生住世,最终实现生命的永恒.不过,道家先哲追求生命永恒时,最终认识到,肉体生命只能延长,而不可能永恒,而真正超出生死轮回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从整体上说,佛道生命观是一致的.佛教曰解脱,道教言飞升,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超越生死,以求得肉体生命的长寿和精神生命的永恒.
但由于文化根源的关系,佛道生命观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样.佛教的生命观从缘起论出发,强调生命的因果联系,强调生命的依他性,强调自性本空,是以内在的体验去铨释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依据就是人的感觉,是佛教先贤在深沉的禅定中对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观是讲对待,是从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后天的肉体)的对立统一中去铨释生命.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相当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观性,道教则更注意生命的客观性.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径不一样.由于佛道生命观的出发点不一样,他们超越生命的途径也就不一样.《性命圭旨》说:&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佛教因为注重生命的因果联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因而也就不重视外在的形体.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禅定中明心见性,求得智慧.道教因为注重性命的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三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生,于佛教曰苦,于道教曰乐.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司马承祯《坐忘论》).道教的重人贵生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即身成道,只有现世的人身才是成道之基;二是长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养生哲学的基础和目标,这与佛教重来世,求解脱是不一样的.现实的人生由于我执的障碍,必然短视人生的意义.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时行乐,因为人生不再,人死灯灭.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表露.而即时行乐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满足欲望的追求,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业,带来了种种人生烦恼.如随着当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的匮乏.紧张,焦虑,空虚,烦恼始终伴随着人类;环境的坏灭,文化与集团利益的冲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恶性循环不是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能够解决的,而佛道生命观恰恰是对治这种恶性循环的一剂良药.只有从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过生命的修炼消除无明与我执,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从佛道两家的生命观来看,人的生命通过改造,脱胎换骨,可以实现生命的超越,摆脱欲望的折磨,进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这个是转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佛家舍身成佛;道家修身成仙。
提问者评价
其他15条回答
佛教修行必须利人利己才可以成就;3.道教注重炼气养生1.道教的修行可以利己不利人也能成就;佛教注重身心并修(文武同修),最终目的是延年益寿.道教注重身修(武修),最终目的是证悟无生无灭而成佛,成道成仙;2;主要是这些不同;佛教注重修心养性
佛讲究的是来世今生,因果循环,讲究果报,修的今生来世福。道,我并不怎么清楚了,中国现在道教不怎么流行了,不过不管是佛还是道,修的都是一颗心,这种高人不是没有,,可惜没机缘是碰不到的,不要有兴趣可以自己研究研究,他们的思想好像都是差不多的,教人如何做人,体悟天地,单法自然吧,。。呵呵
理想一样,方法不同。佛法究竟,其他不行。佛悯众生,讲经说法。阿弥陀佛
佛教无有·道教有无·佛教是西方传过来的·道教是中国教·也称本地教·不知你要问啥问题?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我是学佛的·有特喜欢我们中国文化·我们是炎黄子孙·在哪个教里·都应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结缘QQ·是我的
一个是印度货,一个是国货······一个在印度已经快要绝种了,已经被汉化,不是纯种的了,是杂的了·········
劝楼主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口中的只是别人的看法,无数人有无数种观点,而都是从某种单一的观点为基础上而发展出来的,在雪为白,在煤为黑,我是不敢轻易的相信,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楼主若真的想知道,不妨认准一个法门,研究下去,自然会产生说服自己的道理,佛道相通,却是后乘才通,在物质意识基础上的判断 这个境界里,什么都是不同不通的。
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修成的人都是一样的,修不成的人才各有各的差别。正如大师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理解,徒弟之间却争得面红耳赤,既不得要领,还障碍修行。大道无难,唯嫌拣择。
我觉得佛道的一大区别是对待肉身的态度,佛家认为身体只是臭皮囊,修心才是重要的;道家却是性命双修。这一区别可能可以归因与根本追求的不一致: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佛家是“与一切同归与寂”……
这个问题很复杂,专家教授们指着这样题目写论文吃饭啊。我只能说一点点。1.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不存在永恒的事物。而道教认为人有通过修行永生的可能。2,佛教认为活着就充满了痛苦,即使有快乐,但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所以快乐消失又引起了痛苦。而仙道贵生,想长生来获得更多快乐。3。很多细节问题,复杂了……
没有不一样,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善哉善哉
佛教能学到大智慧,甚至法力高深的能预知未来。
佛修自我。。道修天地
佛家成佛,道家成仙
发型不一样
道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道家思想的本质是什么?道教的本源是什么?
来源:</.cn作者:瓷都小编时间:
瓷都网官网 【】
道教,又名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虽然此后的时期内,道家逐渐被统治者放弃,但是,仍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在处理精神和肉体关系上,中国的道家最为直观,最为科学。应该搞清楚一点,道教诸多学说并不仅仅表现为一个道教体系,而是指中国神秘文化的整体,包括气功、八卦、周易、阴阳、五行、中医、针灸、数术、巫术等等。
  大家知道,世界上有七种比较有影响的宗教形式,道教就属其中之一。道教虽然在地域上传播不广(它仅限于中国和东南亚一带),但它却具有自己强烈的个性。一个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佛教讲修成正果,基督教讲死后入天堂,伊斯兰教则认为信徒死后要回到真主那里去,它们一致构建的是人死以后的世界,它们都在研究人死以后如何升入天国的问题。然而,道教却不是研究人死以后的归宿,而是致力于研究人如何才能不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可称为关于人体生命的宗教。
  道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热爱自然的倾向。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重点,都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不但宗教如此,许多有影响的人文学说都是走的这条路,像中国的儒家学说,重点讲仁、义、礼、智、信等社会的问题。然而,偏偏道教关心的重点不是人,而是勃勃生机的大自然,它的整套学说不是以人与社会问题为中心,而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虽然在道家学说中也涉及到人,但此处的人,不是社会状态下的人,而指的是人的自然态,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道教并不是关于社会的宗教,而是关于自然的宗教,甚至可以把道教称之为自然宗教道教。其实上述两个特点,都源于一套十分奇特的对生命的看法。它认为,在人的胚胎之际自然就禀赋人一团来自自然的&元气&,又称为&胎元&。藏于人体上、中、下三田之中,它体现为精、气、神三个方面。这团自然的&元气&是阴阳平衡的清气。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某些外在的因素(饮食不当或过分沉缅于世俗事务之中等),这团清气慢慢变得混浊,阴阳失调,其结果就导致疾病的产生及死亡等问题。
  依据这一理论,道家认为如果能够一直保持这团自然&元气&的原始状态,并能将精、气、神三者合而为一(结为内丹),人体就可以摆脱正常的生命轨道(即不需要饮食等),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道家提出了一系列修炼方法,其宗旨就是希望用人为的努力使身体内的&元气&与自然沟通,永远保持这团&元气&的清新和阴阳平衡,并且通过有意架设的人与自然的桥梁,使自己体内的&元气&得到加强。道家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当中,从这点出发,中国文化可以概括为&天人感应&四个字。
  从道家对生命的奇特看法,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认识:道家所说的来于自然的&元气&,即精、气、神,指的就是人的精神方面,换句话说,道家认为:人的形体来自于父母,而人的精神却来自于人体以外的大自然。本质上它还是主张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分裂的。在道家看来,对于人而言。精神比形体更重要。在谈到二者关系时,道家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体是存在的低级形式,仅仅像一个容器一样,而精神则是这个容器中存在的高级形式。
  因此,道家的全部修炼思想,只是修炼精神(所谓的精气神),而不是肉体。人通过自觉修炼,不但可以使体内精、气、神三者凝聚为一体,结为内丹,而且通过修炼使精神与自然相通,用自然界所谓的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对精神进行培根固元。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 根据 好听的 五行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cn)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还喜欢
算命预测内容以娱乐为主,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MAILTO:.cn(#换成@)
上一篇: 下一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宝宝几月出生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怎么修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