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国佛教寺庙诵经视频女声快速诵经,观无量寿经

您目前的位置:菩萨保佑&&&&&&
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文
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文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少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
尔时大王食麦少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麦少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麦少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汗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郤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勒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勒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力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
“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水想,见水映彻,作琉璇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
“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明。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复有赞歉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月永,犹如天画。月永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见此事已,复当更想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闻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与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诸余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从下方光明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
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此观成时,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见此事时,当起自身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边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是为杂想,名第十三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成大莲华,经宿则开。”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齐,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齐;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无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
火,一时俱至。”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修生修性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菩萨保佑网 湘ICP备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 长沙福禄寿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诵经的观无量寿经_百度知道
诵经的观无量寿经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现梵本,亦穿甫扁晃壮浩憋彤铂廓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该经重要注疏有隋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1卷,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1卷;唐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宋知礼《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1卷,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3卷;明传灯《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卷,续法《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2卷;清彭际清《观无量寿佛经约论》1卷;丁福保《观无量佛经笺注》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佛说观无量寿经疏_086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查看: 1488|回复: 33
可专注念佛念咒十分钟清楚明了无杂念中断的方法:安般念
在线时间815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学南传前,三月背出楞严咒,背过万遍楞严咒,但几乎没有一遍能做到背的清楚明了且无杂念,几乎都是几句无杂念,唯一一次背到全身从脚到背到头依次发麻思想高度集中也只是半遍楞严咒,且后来再无碰到。读经也是,或明或昏。
后来有缘学到南传安般念达到250次呼吸(约18分钟)无杂念清楚明了,初禅的定力专注力可以轻易达到念佛长时间无杂念,且想专注即可专注,而非碰巧突然能专注
安般念修法:闭眼安静处坐着,看(发第一声)人中处呼吸进出,一次为一,我只数呼不数吸,一开始几天非常难,2、3个呼吸就忘念打断,每天四小时修安般念,不工作且心无杂事,一个月后达到250次呼吸无杂念,入初禅也无疼痛无腿疼
在线时间2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歸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後學以前也嘗試過安般念。
一開始不太習慣,但習慣之後就基本上可以一邊打妄想一邊數數了。
請問一下這種情況怎麼辦?謝謝!
南無阿彌陀佛
在线时间815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赞一个 发表于
後學以前也嘗試過安般念。
有妄想从新开始,不能丝毫纵容
在线时间2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歸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有妄想从新开始,不能丝毫纵容
明白了,謝謝師兄!
在线时间1400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请教师兄,修安般念时,往往会将意守点从人中转到鼻孔,有什么好方法对治吗?
在线时间235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戒是無上菩提本
禅定的基础是摄念,摄念的办法有很多。转帖一个比较全面的大家参考下吧。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一者摄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信解自安慰相。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德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占察善恶业报经》
一者摄念方便相
修学一切禅定三昧法门的佛弟子,应该知道十种修行逐步渐进的阶段。这十个阶次圆满概括了禅定的所有修行步骤。能够让修学禅定的人按部就班对照修行,这样就不会偏差错误。
第一种:摄念方便相。
一切禅定法门的第一阶段都是这个:摄念。也就是专注一念。《佛遗教经》讲: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放纵自己的心念,会消灭善业。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妄念大多是和贪嗔痴、杀盗淫妄酒等不善业有关。放纵自己的妄念直接导致不善业增加,善业减少。除此之外,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有成就,专注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必须要制心一处才会达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佛教不是说这个世界是虚妄的,是唯心所现么?为什么我想发财却很穷,我想什么没什么,总是事事不如意?因为我们的妄念杂乱、不能专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不管我们做什么,专注是取得较大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每天的妄念成千上万,杂乱无章。而妄念大都又和贪嗔痴更亲密。如果真的每个念头都会变成现实,我们现在恐怕就会呆在地狱里了。心想事成是有前提的,首先我们要能专注,心念不能杂乱,其次要清净,贪嗔痴不减损的情况下心想事成那是非常可怖的事情。
大家可以观察四周的人或者事,凡是平时做事情专注的人,福报、成就就会大一些。这个人心思混乱奔逸,不能集中专注。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这样的人多数福报就会差一些。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学业、事业成就,那么平素就注意一些这方面的事情。不要一心二用,吃饭呢就吃饭,玩的时候就玩,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教育小孩也是如此,不要让他养成一边看书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样的习惯。
世间法如此,修学禅定也是如此,首先就是摄念。要把心念至于一处。这一点在佛教经典中反复强调叙述。例如:
《佛说菩萨本业经》讲:降心正意。摄念入禅。
《大宝积经》:心住一境。摄念而住 。 & &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成就禅定。一心摄念&&。
《持世经》:菩萨摩诃萨常摄念一处& &
此外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摄念就是心住一境。就是专注。无论是修行什么法门,都从这里起步。所谓摄念方便,就是摄念的方法很多,但共同点就是这一个。念佛、观想、观心、持咒、诵经、数息、闻声等等,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首先达成摄念的效果。
同时这个也是我们修行程度的一个检验尺。我们修学禅定,到了什么程度,就可以用这个尺子来衡量一下。看看自己到底什么水平。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佛已经很不错,还可以。那可以看看,数息大约几分钟会乱?念佛多长时间不会打妄想?观心能保持不跟着妄念走的时间是多少?这些都问一问。就知道自己的程度了。
有人学佛后知道的挺多,也能念佛、持咒,也能诵经。懂得多了看不起坐禅。总觉得我念佛功德多大多大、持咒功德多大多大,坐禅在那里又耗时间,又没意思。可如果念佛持咒,你不能专注功德能有多大呢。杂乱垢心,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功德能有几何?都变成世间善报的种子。其实你没有佛经上讲的那些广大功德利益。不要小看坐禅。能专注一心定在那里几小时的,说明禅定水平就是比那个念佛五分钟就散乱的高一些。如果坐禅再加上有方便信解力,那功德福报必定无量。不要不服气,有本事我们也一定几小时,一念佛专心几小时不打妄想。那才是真的功德广大。
了解了摄念方便相,我们就知道自己修行的目标了。初步目标就是摄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修行一定要懂得这个过程。没有摄念就没有禅定,没有禅定统统未定。不管你的最终目标是往生也好,是福报也好、智慧也好、神通也好,都要以摄念禅定为第一阶段目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能摄念不乱,你往生有没有把握?有。能不能有福报?能。会不会生智慧?会。这是十拿九稳的的。如果念佛不少年了,还是照样边念边打妄想,连专注五分钟都做不到,往生有把握么?扪心自问一下,有些含糊吧。
没有禅定,心不能专注,一旦有外缘的干扰,很容易被妄念所左右。大家看看周围多少人临终的时候是病痛折磨的?那时候能定下心来念佛没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是不可能的。别说临终的重病,就是平时大家得个感冒、拉肚子,难受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定下心来念佛都是个问题。那些福报不俱而临终业力现前的人有谁保证当时一定有信佛的亲友在旁帮助引导呢。《观无量寿经》讲三辈九品中下品众生往生,临终都有业力阻碍,需要有旁人帮助指导,甚至中品下生也是如此,这样的福报和机缘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从根本上说,佛教中的深大利益,无上利益,无一不是和禅定相关。所谓: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禅定如同树干,没有树干一切枝叶都无法生长。
禅定同时也是一块试金石,现代社会有不少打着佛教旗号,甚至披着袈裟的邪师、恶师。末法邪师众多是经典里预言的。怎么分辨?摄念就是个很好的标准之一。你看他吹的天花乱坠,讲的口若悬河。有没有真的修行?看他是不是真的习惯于做事专注,是不是思路清晰,是不是念佛定下来几个小时,坐禅几个小时。坐禅连十分钟都耐不下来怎么可能是大师。装样子都装不下来。末法没有几个人不需要自己修行,天天热衷在那里和人谈论讲说、演讲,自己很少抽时间摄念禅定,这样的人是不是大师、善知识,你先打个问号。虽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能说念佛、禅定在那里时间长就是大师。但至总要有这个条件才可靠。
在线时间235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戒是無上菩提本
摄念的方便,或者说摄念的办法有很多。在佛经中给我们总结过。《圆觉经》把修行的法门总结成三个,一个是奢摩他,经典中说是:“取静为行”,就是以静心为方便。比如一个杯子中的水被不断搅拌,里面很浑浊。怎么让它清澈呢?就放在那里好了,不要动它,由它慢慢沉寂。就自然清澈了。我们如果用这种办法来摄念,也就是这样,要诀就是自己不动,不随着妄想去动,静下来。打坐也好,走路、睡觉的时候都可以如此。就是静心,不是非要控制妄念,妄念如同猿猴一样,控制比较困难。我们就把定自己这个主人,妄念说什么我们都不听,就是静下去。这样慢慢妄念就减少了、烦恼也减少了。因为我们静下来、不理妄念了。这时候就能逐步深入下去。
第二个是三摩钵提,说的是“起幻除幻”,世界身心既然幻化,而且妄念烦动,很难控制,那么我们自己造作一个幻化,用这个幻化来排除其它的幻化。这个方法就是用一念代万念。我们平时念佛、持咒、观想都属于此类。需要我们自己造作一个幻化的念头。无论这个念头是佛号、是佛的形象、还是陀罗尼、经典等等原理都是如此。当然这个念头最好是圆满极善的,所以说以佛号、佛的形象、陀罗尼这样的目标最好。因为心中念念所想自然会体现在现实的福报中。专注于一念,而排除其它妄念,这样以来慢慢就能体察出,幻化与自己并非一体,自己造作出来的幻化,并非自己,从而逐步远离幻化,明了真实。
第三个是禅那,是从观心开始,也就是前面所说唯心识观。观察自心妄念生灭。逐步深入进去。自然了知身心幻化。这个方法当初老禅师教导我们的时候说:你就把自己当作一面镜子,就在那里看,妄念来来去去都不要动心,妄念来了不必管,不用抗拒、妄念去了也不必管,不必高兴,你只要如同镜子一样,清清楚楚的知道这些妄念就够了。这里的关键就是:镜子是不会随着镜子里映现出来的景物动的,即便镜子里映出来的是世界大战,你不能跟着它动,不能跟着高兴、悲伤、不能跟着激动。就是做好自己观察员的本分。
大家都看电影,看电视,你看进去了,就跟着激动了,就有情绪的波动,就跟着走了。俗语说看戏的是傻子,演戏的是疯子。我们这里就是锻炼自己看戏的时候不入进去。
修行的法门无外乎这三大类。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方法。也可以一个个试试,看自己适合哪个。简单说来:奢摩他需要意志力,坚定的意志能静的下去。三摩钵提需要勤奋修行,因为幻化的一念要时常提起,才能辟除妄念。而禅那需要一点智慧基础,要了解身心幻化、妄念和佛性,观心才容易上手。
无论具体应用哪种办法,我们的目的都是一个摄念,把如同猿猴一样烦乱奔腾的念头降服住。妄念并不分时间、地点,我们凡夫念念不断。所以摄念不仅仅是说修行的时候,打坐的时候、念佛持咒的时候才摄念。摄念其实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修的。工作的空隙、坐车的时间、做简单家务的时候。凡是并不需要我们集中精力思考的时候都可以修。工作的时候呢。专心工作。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也算是摄念。所以佛弟子的生活,应该是专注,专一的。
所谓专一,并不是说我们做了这个不做那个,我们吃了馒头就不吃烧饼,更不是念了这尊佛,就不能念那尊佛。这不是佛法中专一、专念的含义。而是摄念于此。没有杂乱心念的含义。
24小时的摄念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需要逐步训练、习惯。最后慢慢变成自然。所以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修了几天,怎么还有妄念,然后就懊悔了。摄念是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不过随着大家摄念的水平提高,你的生活中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注意力提高了,做事情效率更快,更容易有解决的办法;生活中自然而然,不劳外求,福报就增长了;妄念减少,身心安泰。等等很多的好处。需要大家亲身去体会。
摘自《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介绍专帖 (佛法是怎么回事) 已结束
(出处: 地藏论坛)
在线时间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放着殊胜的大乘佛法不学,学什么小乘佛法,楼主真是焦芽败种!
一门深入修持地藏占察,才能让你明心见性,入佛知见,共入毗卢性海。
在线时间235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戒是無上菩提本
放着殊胜的大乘佛法不学,学什么小乘佛法,楼主真是焦芽败种!
一门深入修持地藏占察,才能让你明 ...
师兄要注意!三乘佛法都是佛说的正法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随学一乘。于所余乘不应轻毁。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
对于三乘中发愿修习任何一乘,对于其他乘不应轻视毁辱。如果于三乘佛法轻视毁辱,乃至其中一偈一颂。都不应该同其亲近、交往、甚至共事。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就成就地狱业因。
(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认真了解一下。如果你发现有人说,这个法门不行、度不了人,那个经典没必要念、学了这个,你不能学那个,这就要一票否决。这种人坚决不要亲近,他的法坚决不要听,无论他说的多么天花乱坠,无论他有大名气,无论他有多么人拥护。)
善男子。是故若欲于三乘中随依一乘求出生死欣乐安乐厌危苦者。应于如来所说正法或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独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普深信敬勿生谤毁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常应恭敬读诵听闻。应发坚牢正愿求证。
如果希望求学三乘中任何一乘,应于如来所说正法,比如声闻乘、独觉乘、大乘正法,都深生敬信,不可诽谤、更不可想办法阻碍、隐藏乃至一偈一诵。应常恭敬读诵、听闻。发坚定正愿求证。
谤毁三乘随一法者不应共住下至一宿。不应亲近咨禀听法。若诸有情随于三乘毁谤一乘。或复亲近谤三乘人咨禀听受。由此因缘皆定当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恼难有出期。
如果毁谤三乘正法,哪怕是任何一法,都不可和其共住,不可听闻其法。若对三乘佛法任何一部分毁谤,或者亲近这样的人,因为这个因缘定当堕无间地狱。
何以故善男子。我于过去修菩萨行精勤求证无上智时。
或为求请依声闻乘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弃舍自身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
或为求请依独觉乘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弃舍自身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
或为求请依于大乘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弃舍自身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
如是勤苦。于三乘中下至求得一颂法已。深生欢喜恭敬受持。如说修行时无暂废。经无量劫修行一切难行苦行。乃证究竟无上智果。复为利益安乐有情。宣说开示三乘正法。以是义故。不应谤毁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常应恭敬读诵听闻。应发坚牢正愿求证善男子。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世尊过去修菩萨道时,精进修行,为三乘正法,舍弃身手血肉、肉模脑髓,做身布施无量无尽。求正法后深生欢喜,读诵受持,如说修行,没有暂停。经无量劫修行之后,证得无上菩提。然后才为了利益大众宣说三乘正法。所以决不可以对佛法中任何一部分,乃至一句、一颂毁谤、障碍、隐没。应常听闻、恭敬、读诵。坚发正愿,求证圣果。
如是三乘出要正法。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过殑伽沙诸佛同说。大威神力共所护持。为欲拔济一切有情生死大苦。为欲绍隆三宝种姓令不断绝。是故于此三乘正法。应普信敬勿生谤毁障蔽隐没若有谤毁障蔽隐没三乘正法下至一颂。决定当堕无间地狱。
三乘法要,是一切诸佛,大威神力所护持,为了度化一切有情,脱离生死之苦,为了兴盛三宝,而不断绝。所以三乘正法因该普遍敬信,不可毁谤、障碍、隐没乃至一句、一颂,决定堕于无间地狱。
这一段世尊为大家开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对于佛法应该普遍敬信,不可以只敬信其中的一部分。哪怕是修学大乘都不可以轻视声闻、独觉乘,何况是学了这个法门,就轻视其他法门。甚至毁谤、障碍其他人修学任何经典教导。有这样的行为,坚决不可以亲近共事、交谈依止。
摘自:人间福田有几许(3)——无惭愧僧的危害
(出处: 地藏论坛)
在线时间133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em_4]&&[em_5] [em_1]
佛法甘露门,名阿那波那,於诸法门中,第一安稳道。
在线时间235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戒是無上菩提本
放着殊胜的大乘佛法不学,学什么小乘佛法,楼主真是焦芽败种!
一门深入修持地藏占察,才能让你明 ...
众生得度因缘不同,所以佛法说种种法门。
《大智度论》
问曰:有几许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须持戒、禅定、智慧,然后得道?
答曰: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各至处不异。有人光明触身而得度者,有若见光明、若触身不得度者。
《华严经》:受一非余,魔所摄持!
(另外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修行的法门,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所以,或许你以前有修某一个法门好像进展不大,一定要知道的是,不是法门的问题,是自己修学的问题,或者没有找到要诀,或者是基础不坚固,想急求、快速达到某个境界。)
楞严经说: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大智度论》:
帝释意念:若般若是究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波罗蜜,何用余法?
佛答:菩萨行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罗蜜。若但行般若,不行五法,则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
譬如愚人不识饮食种具,闻盐是众味主,便纯食盐,失味致患;行者亦如是,欲除著心故,但行般若,反堕邪见,不能增进善法。
若与五波罗蜜和合,则功德具足,义味调适;虽众行和合,般若为主。
若布施等诸法离般若波罗蜜,则有种种差别;至般若波罗蜜中,皆一相无有差别。
譬如阎浮提阿那婆达多池,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归之,俱入大海,则失其本名,为一味无有别异。又如树木,枝叶华果,众色别异,荫则无别。
众生得度因缘不同,不可偏执一法,排斥他法!!!
/thread--1.html
(出处: 地藏论坛)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觉得看了这几天的争论 觉得南传太殊胜 半个月初禅 再参加个禅修班半年三禅&&再往头上套个塑料袋练练一年左右就四禅& &再来个三十二身分马上就证果 不管你是在家居士 要不要上班工作带孩子做饭 每天两小时 包你成就&&北传现在有什么 都是些外道 写牌位 开法会搞钱 要么就是什么不生不灭之类的稀里糊涂的玄谈&&什么天台宗唯识宗 好多都是外道的东西 净土宗就一帮反智愚夫 禅宗就一帮搞怪搞笑的 就算你们不按南传的法子利用轮回漏洞赶快死绝死透涅槃 你花几个月时间正初禅 你念佛都可以让你马上证念佛三昧&&随时随地出入净土 这速度这成就刚刚的没毛病
在线时间9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按个人的理解,没有杂念,在这边的经论里面,一般认为细心住到欲界定就能够没有杂念,欲界定就已经能够一心不乱。
瑜伽论 里面的九心住 就是专门针对欲界定讲的,而且即便有欲界定了,应该不会只有十分钟,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相续而住”的无散乱了吧。
转一下如幻三昧师兄修行止观心得的帖子
【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粗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在线时间910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觉得看了这几天的争论 觉得南传太殊胜 半个月初禅 再参加个禅修班半年三禅&&再往头上套个塑料袋练练一年 ...
其实这是让好好先生养成的习惯。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师兄好!是呼吸一次。默念1.无杂念默念2接着默念3吗?一直默念下去吗?也就是说呼吸的时候,有念数字的念头,是吗?
非常感谢啊!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37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传的经书上,是写着要起想吗?
不起想不是更好,我怕起想自己把自己惑乱了,我智慧比较低;P
喜欢简单的。
在线时间158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随喜赞叹&&有修证有担当 简单清晰明了 楼主好样的
在线时间3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楼主,很多人不懂禅定的妙处,他们只知道些文字,没有实修。你说这话,没多少人能听进去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早课诵经念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