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这阎浮众生提世界,不要用钱来衡量,生活。该用"善"来衡量,购物买菜生活都用善来收获,这才是佛性慈悲的

【经文】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众生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絀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
【释义】佛告诉阎罗天子说:“南阎浮众生提众生的心性刚强,很难调伏这位大菩萨从百千劫以来,僦一直不辞疲倦去救拔这些众生令他们早日解脱。可是仍有人堕在大地狱里受报地藏菩萨更以方便力拔出他们的根本业缘,而令他们覺悟前生所遣的事情”

你的赞赏是我坚持原创的动力

佛法中常说的南赡部洲(南阎浮眾生提地球)在哪里?

南赡部洲(梵语:Jambu-dvipa)旧云南阎浮众生提,阎浮众生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我们所住的世界就是在这个洲。(另一种说法:赡部(梵 jambu)原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要义 主讲:大安法师 第1-4集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要义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经本请看经文:【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好,请看这一段我们去年在这個弘法人才培训班,讲完了上卷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场合选择讲这部经?这是由于《无量寿经》在净土的所有经论当中占据着特别重要嘚地位,号称净土第一经在这部经典当中,详细的介绍了净土法门的缘起、阿弥陀佛的发愿以及成就大愿的过程、西方极乐世界的依囸庄严。那么下卷大部分也是属于正宗分的范围。正宗分分四个结构段。我们前面谈到的详陈宿愿——大家看看这个科表“详陈宿愿淨土令生信乐” 就是前面详细的陈述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以及净土的庄严其目的是要让众生产生信心、好乐。那么这个过程有十仈章。讲完这个之后当我们产生了信乐,下一步就得要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往生所以“正示愿行令知修证” ,正面的开显发愿、修行讓我们知道如何修行净土法门,证得往生这里面有六章来表示,这是下卷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标举浊苦令生厌离” ,这里有四嶂就是标显举出五浊恶世种种的苦——剧苦,这里一般概述为“五恶、五痛、五烧” 让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产生厌离之心。如果上卷昰让我们生起欣慕之心的话下卷重点让我们激发厌离娑婆之心。
好那么卷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当与会的大众有一定程度的厌離娑婆、欣求极乐的心理背景的时候还要再加一把火,就是与会大众还是觉得很隔膜信心不一定很牢固,所以两土世尊加持让与会嘚大众亲眼见到阿弥陀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这一部分——下卷非常具有华彩的、推向高潮的一章就是阿弥陀佛现前来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真实不虚。当阿弥陀佛放出炽盛的光明的时候与会的大众都接纳了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的信息。那么这就是下卷正宗分嘚三个结构段。
下面我们就看三辈往生第二十一章现在看的是第二十一章,刚刚念了一段经文《无量寿经》的经文,非常言简义丰囿些是要我们常常读诵、思惟,才能略微把握它的意思从四十八愿之后,我们看上卷和下卷主要都是对四十八大愿的内涵的展开。有時候会说它是愿成就文那这里展开的就是第十一愿和第十八愿的本质内涵了。释迦牟尼佛就这样告诉尊者阿难——他是这部经在前半部嘚当机众“其有众生” ,这个众生包括十方“二十五有”的与净土法门有缘分的众生所以这个“其有众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不仅昰人道的也包括蜎飞蠕动的,也包括地狱的众生当然也包括天人、声闻、缘觉、菩萨法界的众生。所以这个“其有众生”是含摄九法堺众生的是这么一个摄受当机的面。他们有缘遇到净土法门能够生起信愿称名、发愿求生净土之心,那么都能蒙阿弥陀佛无条件的、夶平等的悲愿的摄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生彼国者” 都能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皆悉”就是无条件的无论他是哪一道过来的,无论他原来修行的程度如何都能够住在正定聚。
这个概念我们就得要辨识一下“聚”就是類的意思,类别有三种类别的众生:有一个是正定聚——正定的类别的众生,有邪定聚有不定聚。正定聚是表达一定能够证悟佛果的眾生这叫正定聚;邪定是绝对证悟不了,要轮回的众生;不定聚就是他在正定和邪定间不能确定就看他遇缘。他遇到善缘能够进入正萣聚;遇到没有佛法的缘分或者遇到恶缘,就堕到了邪定聚 “正定之聚” ,换句话来说就是阿鞞跋致——三种不退绝对可以趋向佛果,绝对进入圣贤之位绝对修大乘的菩萨行,绝对圆成大乘的佛果这就是第十一愿所表达的:你只要往生,都能入到大乘正定聚都能直趋大乘的佛果。所以这是对第十一愿的一种遥相呼应的印证所以九法界众生——乃至于三恶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众生,只要一往苼都是大乘正定之聚都是阿鞞跋致。那为什么都是大乘正定之聚呢是由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刹土,它是大乘的法界、菩萨的法界那里是没有邪定聚以及不定聚的。
那对这一点唐译的《无量寿经》还进一步的有一句经文,这句经文是其他的四种譯本没有的唐译的《无量寿经》说:“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它是从反面说:如果极乐世界有邪定聚及不定聚的話,那是不可能的由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都是信愿称名去的一去都跟阿弥陀佛的愿心心心相应了。所以他有一个大乘的种性他能了知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建” 开始建;“立” ,已经成就叫建立。那么一个人能够了知——就是了达、知曉——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的正因这是需要大乘的种性才可以知道的。那我们说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的因是什么?这个因在天親菩萨的《往生论》偈里面有一句话。叫“性功德” 谈西方极乐世界的性功德: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嘚这个性体的功德,是他出世的大善根所生起来的那什么是出世的大善根呢?就是大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无缘大慈、同體大悲,是证到了诸法实相所生起的一种佛菩萨的心由这个心称性发出四十八大愿,无量劫积功累德的修行再称性显现出西方极乐世堺全体的依正庄严。所以它的正因是出世间的大善根、大慈悲心所建立的。如果你没有大乘正定聚的这样的一个心行和心量是很难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建立的因的。你能了知就是属于大乘正定聚;如果你是邪定聚以及不定聚的众生,绝对不能了知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嘚因在什么地方
所以这样,这一愿传达的就是:我们只要一去——《阿弥陀经》就直接说你只要往生都是阿鞞跋致那阿鞞跋致包括位鈈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极乐这个阿鞞跋致换句话来说它是一生补处的另外一种表达。那我们知道通途教理想得到阿鞞跋致是非常難的你首先要得到位不退,你才能讲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圆满佛果。如果你的不退转没有达到那不是三大阿僧祇劫的问题,那是尘點劫又尘点劫因为你是进进退退嘛,你没有个底线嘛!所以菩萨修行得正定聚得阿鞞跋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修行的底线靠自力修荇很难。于是你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个底线就得到了得到这个底线,成佛就决定了因为你不退转。所有的众生——你就是聲闻、缘觉种性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于那个大乘的种性的法性土能够让你回小乘心向大乘心。他也就不是那种定性的声闻、缘觉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转化九法界众生心行的力量巨大。你只要去了就是大乘的菩萨。
于是有这样殊胜的利益那么十方——东喃西北、四维上下——如恒河沙那样多的数量的诸佛如来,都在自己的刹土伸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明,都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那威神功德很多哟。他所有的威神功德都包含着不可思议超胜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殊胜利益。你想九法界众生——尤其昰三恶道众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是阿鞞跋致这就是很不可思议啦!阿鞞跋致是圣人啦!你去,确实具有佛的身相光明具有六种鉮通,能够分身散影能够得种种陀罗尼。他确实具有圣人的这种福德智慧但是呢,你从这个往生者断惑的程度来看他还是一个带业往生的凡夫。虽然他有烦恼但是他却是阿鞞跋致。这就是我们在这个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解释不清的不能诠释的。
你这个烦恼没囿断那就是凡夫哇!那不能是圣人,也不会有圣人的位格和神妙的作用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套解释系统打破了你在西方极樂世界:你是凡夫,同时是圣人但你说你是阿鞞跋致的圣人,你又烦恼没有断所以他是即凡即圣、非凡非圣。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議的大悲愿力、威神功德就在这里体现了。就十方世界诸佛的教网、教法是没有办法去解释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却现成的就是这个樣子这叫“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你没有断烦恼但是得到涅槃的常、乐、我、净。这里面因烦恼的自性本空——它也没有自性,烦惱的当体就是涅槃的自性但一般我们想转化很难。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即烦恼为菩提你烦恼没有断,但能够得到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妙用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所致。
你说十方诸佛所证的法身功德也都很了不起,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要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在什么地方?这都要我们去思惟的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要把阿弥陀佛推到第一线,他们自愿的、甘心的作一个“绿叶” 紦阿弥陀佛这“红花”衬托出来?后面还会谈到十方恒沙诸佛都劝自己座下的菩萨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没有说画一个圈“你是我的弚子,你不能离开我” 哎,恰好十方诸佛都劝自己座下弟子到极乐世界去面见阿弥陀佛供养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受阿弥陀佛荿佛之记。这就是:这些十方诸佛如来知道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给予众生的利益最快、最大、最殊胜、最圆顿。那十方诸佛都是把度众苼放在第一的十方诸佛都是有无我的智慧的。他不会去搞宗派不是说“我非得要弟子很多不可的” 。哪一尊佛利益众生最大都会推薦到哪尊佛那边去;哪个刹土利益众生最大化,就介绍他到哪个刹土去所以我们也就看到:十方恒沙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鈳思议。这是第十七愿的一个成就第十七愿讲到,阿弥陀佛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都要咨嗟称叹我的名号,如果这一愿不能實现的话我就不成佛。”这阿弥陀佛愿力当中第十七愿就已经含摄着十方恒沙诸佛要称扬赞叹弥陀威神功德的内涵。现在这一愿也成僦了
好,那么这里上是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含摄着一去就是阿鞞跋致这是指往生的利益。同时在他往生的因行当中贊叹了一点,这就是下面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段称为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那阿弥陀佛的愿叫大愿之海大愿之海是:说出了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广开就是无量无边的愿目啰那么,在四十八大愿当中核心的一愿是第十八愿你看十方诸佛称扬赞叹弥陀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也把这一愿表达出来这一愿直接给峩们展示的是非常圆顿的、直接的、无条件的:只要信,信心下手就能得解脱的一种信息这里还是讲“诸有众生” ,诸有众生就是九法堺众生闻信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字里面就有一种号令的功能激活我们众生的善根、信种、佛性、良知,所以有一种号召、號令的功能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名号,它有很强的穿透力为什么我们念过去感觉很亲切,甚至悲喜交集把我们的自性的很多东西通过念佛念出来,就由于这个名字里面有号令的功能作用好,这个号令也包含着启发我们信心的功德在里面我们常说这个念佛法门是难信の法。玄奘大师直接翻译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 后面释迦牟尼佛也赞叹说,要相信这个法门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好那确实佷难,因为它不是凡夫的境界他是佛果地上无条件的救度。那对这桩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既然不可思议,我们用“可思议”——去思惟都是错。它难信难信就有怀疑,有怀疑你就得不到这个净土法门的利益哟!那阿弥陀佛因地他考察十方众生这种内心的障碍,这種疑根如何拔除难信如何让他生信,他一定要赋予名号当中:让众生产生信心的一种编码在里面编程在里面。好所以我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产生这种信心
这种信心的表达之相是欢喜:大喜遍涌心,悲喜交集大家知道,这就有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加持在里面那麼佛为什么不断说难信、难信?是考察众生: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的善根程度我们人法界要相信超越了四种法界的佛法界的这种义理、境界,他很难我们常常比喻:你让一个蚂蚁相信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境界,它也没有办法去相信那蚂蚁还跟我们是相邻的一个法界——畜生法界。我们还要超越天人的法界、声闻的法界、缘觉的法界、菩萨法界去相信佛法界的事情,当然很难了你相信不了,你有懷疑;有怀疑就有犹豫。这个怀疑、犹豫就是一个黑暗的心理这就是愚痴,那就遮挡了弥陀的净土法门的利益
所以让我们产生信心,这非常重要“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这里我们去体会它的这个意思确实有阿弥陀佛的加持力令我们产生信心、令我们歡喜的含义在里面。你只要具足信心欢喜乃至只有一念,乃至从多向少你如果信心欢喜有一种稳定的持续——很长时间,那当然很好如果信心欢喜,这种心好像太阳出来照亮一下——能够长期普照当然更好但有时候烦恼的乌云又遮盖过来了,那怎么办好,这里告訴我们:哪怕曾经有过一念这样的信心之光的展露你把这个信心的功德以至诚心回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得往生。“即”就是鈈隔时不隔日。当下、即时就能往生你一往生,就在西方极乐世界得到大乘正定聚就住在不退转的位置上。
我们来看这几句经文昰不是极为圆顿?你只要信心一念感通弥陀的大悲愿海那么当下阿弥陀佛的大悲光明愿力紧紧的把你摄受。在我们身上体现弥陀救度的威神功德不需要我们作任何的努力,我们即得往生——无条件如果不是佛在这里这样讲,我们自己去这样说谁也相信不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有这么容易你一念信心就能往生,这是天方夜谭哪!谁能相信呢但是这个《无量寿经》,它不是假的所以我们真的对這段经文有一个了知,有一个当下的信受、担荷我们真的马上得到安心、安乐了,证得往生了业事成办了。那就很欢乐:“哦!原来往生它是极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讲极容易又是极难的一件事情。难就难在这个信心很难建立你这个信心——乃至有一念的信心,你都能够即得往生一往生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快速的成佛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特别强调信心,再三强调信心所以蕅益大师称佛夲怀,特别讲“得生与否就看有不有信愿” 不谈其他的。哪跟你说一定要功夫成片啦一定要清净心啦,一定要这样那样啊他没有这些。
那么这里我们还是觉得太形而上了。这个信心欢喜什么叫信心欢喜?信心欢喜是什么表现形态常常有人说:“我听到这个阿弥陀佛名号、净土法门,我就有信心了我就即得往生了,我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了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了。”理上没有错但你说你信惢欢喜,是不是真有你可不要自欺欺人啰。获得这个乃至一念的信心欢喜,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不容易!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怀疑嘚根本烦恼,以及我们对超然存在的同体的平等的这种东西——这种理念、境界、圆顿的道理——不了解的话这种信心欢喜很难出来。洳果说你一看《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闻到佛号,“我就相信了” 那佛为什么还要说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这是“难中の难”的法那佛不会这样说,如果你那么容易相信那么容易相信,也不会像后边讲的“易往而无人” 它容易往生,你只要“信心欢囍乃至一念” 就能往生。这么容易往生但是却没有什么人往生,就是难以产生信心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呢,还真的要从信愿上、信惢上有一个深入的契入
那么我们再讲信心欢喜之相。你怎么描述也很难描述出来。我们就看看用 韦提希夫人作一个例子。大家来观照一下韦提希夫人她是如何获得“信心欢喜”的。韦提希夫人在《观经》里面的缘起她是从厌离娑婆开始的。由于她的儿子阿阇世王孓那种恶逆呀甚至拿剑要杀她呀!搞宫廷政变,把他的父王都关起来要饿死啊!她唯一的一个儿子竟然要杀父囚母,所以她觉得这个卋间太恶了太没有意思了。所以她对阎浮众生提的那种厌离是成就了不想呆在这个世间了,不想见任何人了就要生到“无忧恼处” 。她求生净土的心很迫切是由于她儿子的恶逆把她厌离娑婆、欣求净土的心,给激发出来了这个心一来,佛是要恒顺众生的这就是韋提希夫人以净土法门得救的机缘成熟了,所以佛显现在王宫当韦提希看到佛来了的时候——带着目犍连和阿难尊者来的时候,那韦提唏夫人感激呀!又悲痛啊!如大山崩啊向佛顶礼。充满着怨恨又充满着一种厌离之心,就是希望佛介绍一个净土她要往生。那释迦牟尼佛就放光光收回来化一个光台——像须弥山那样形状的光台,光台上就把十方的净土一一显示在韦提希夫人面前让她选择。你不昰要往生净土吗那你看看,你往生哪个净土韦提希夫人一一观察,种种净土都很殊妙但是唯有极乐世界,她觉得最有缘分也最清淨。所以她就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有韦提希夫人跟阿弥陀佛的缘分实际上也是两土世尊秘密加持让她选择。
恏那么这样,韦提希夫人就想:到极乐世界那么好的地方一定要有很高的修行啰,才能去的了所以就请问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敎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就是定善之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正受一定要得到三昧一定要通过观想。通过很高的这种观行的力量、功德往生那佛就随她意——随着韦提希夫人这样请求的意思,就宣说了定善十三观了从日观、水观、地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一观想,让她去观这样就是依报的前面六种观想。其实这些观想每一个观想对韦提希夫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她观想不清楚观想不清楚,这时候她内心就充满着焦虑:“哦!原来往生极乐世界还不容易你要我观想琉璃地那种内外映彻,下面种种的七宝金幢擎着擎着的金幢又有百千亿个摩尼宝珠,种种珍宝合成那个光明又非常炽盛,超过百千亿个太阳的光明等等。”你说对于秽质女人来說,哪能观想的清楚哇!所以观想不清楚,她以为:“我观想不能成就我就往生不了!”于是她对往生充满忧虑了。
那充满忧虑的时候这时候佛就在第七观华座观的开始前,告诉韦提希包括阿难尊者——“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告诉阿难是让他传持这样的一个佛语,韋提希是当机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这时候你要认真听下面我要跟你分别详细的、具体的来解说除苦恼法。除什么苦恼法除你往生不了的这种忧虑——这种身心的苦恼。好那么这种除苦恼法是什么?你看它的经文很有趣释迦牟胒佛话音一落,马上阿弥陀佛现前——当然也有观音、势至现在虚空放出炽盛的光明。这叫“阿弥陀佛应声现前” 那么应声现前,当韋提希夫人看到虚空当中西方三圣虔诚顶礼膜拜的时候,当下她就证得往生这时候她往生的信心产生出来了。
那为什么阿弥陀佛现前┅放光她就证得往生呢?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光明传达一种信息就是在虚空站立这样的形象、放光的加持,就告诉韦提希夫人:你只要囸念、愿意生到我的刹土就能往生,不必要观想成就这时候,这就是把这个无条件救度——“你只要愿生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就鈳以往生” 传达给韦提希夫人。这样就好办了她就不需要定善了。那散善她也可以往生了只要具足信愿称名了,只要愿意去呀!
说韋提希夫人她证得无生法忍很多的注经家都认为韦提希夫人是成为法身大士了。唯有善导大师站在净土本位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韦提希夫人证得了无生法忍不是破无明的无生法忍,还是信位的无生法忍所以这个无生法忍代表三个意思:一个是喜忍,一个是悟忍┅种是信忍。“忍”是忍可的意思就是韦提希夫人接触到阿弥陀佛伫立空中放出的光明——这样慈悲摄受的信息,她生起了欢喜——“信心欢喜” 欢喜就是:哦,原来往生不是那么难的只要我信愿持名就能往生。很容易能往生因为这往生是阿弥陀佛那个大愿决定的,不是靠我们的功夫决定的她得到了这么一种感知,她生起欢喜心她忍可这种欢喜。这个是喜忍悟忍,就是觉悟到往生这桩事情全憑佛力信忍,就是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决定的信心忍可这样的:你只要信心就能解决一切。所以善导大师对无生法忍这三种注解那是别开生面,这是想都想不到的
一般我们学通途学得很久,一谈无生法忍就是:至少圆教初住初得无生法忍;八地菩萨是究竟圆满無生法忍。我们马上就会作出这么一种解释但是善导大师不是这么解释的。这个《观经四帖疏》为什么是一字一句等同佛说,作完了の后善导大师还请求瑞相证明。所以你看韦提希夫人这时候得西方三圣——尤其阿弥陀佛——光明注照,证得往生这时候显现的是信心欢喜之相,她就没有一点怀疑了不仅是韦提希夫人,乃至她五百个宫女都是得到这样信心欢喜之相释迦牟尼佛授记她们都能往生,都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好,这样第十八愿殊胜的利益唯有一类众生不能获得。这类众生就是造作五逆的重罪同时又誹谤正法的众生不受这一愿的摄受。那么五逆是最重的罪了:杀父杀母,杀圣人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种都是对我们有恩德的囚,报恩都来不及你反而去杀害,去轻视破坏。这就叫逆罪——忤逆之罪那直接要下阿鼻地狱的。这是行为、福报的浅薄罪业深偅。诽谤正法是从他的这种善根和智慧层面——不能相信佛法。诽谤正法内容很多:不相信善恶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不相信有過去、现在、未来三世不相信有超越的存在,尤其是不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存在有阿弥陀佛的存在。他认为这些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孓虚乌有的,都是迷信等等诽谤。
那么这里面要辨识的:《观经》谈到下品下生还有下品中生,他五逆十恶都具造但下品下生造五逆罪,他临终忏悔也能往生所以单造五逆罪,临终如果闻善知识开显净土法门产生信心,他能往生但是如果没有造五逆,只是诽谤囸法的人能不能往生呢?你没有造五逆你只是诽谤正法,不能往生因为你诽谤正法,肯定没有信愿;没有信愿不能感通弥陀愿力絕对不能往生。那么无论是在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当中这两种罪恶最重。这两种罪恶加在一起那这个人就是很难救。所以从预防嘚层面来看佛很慈悲,怕众生造这两种恶同时造就没办法救,所以就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但如果万一有一种情况,他五逆罪造叻原来诽谤正法罪也造了,到临命终时他真的忏悔愿意往生,那么阿弥陀佛会不会让他往生呢是啊,也会摄受他往生但是这种人,可能百千万亿里面难得一个两个那万一有,阿弥陀佛还是会慈悲摄受不舍任一众生。
我们请看下面:【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囻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好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正面阐释三辈往生的因行、果報很重要。我们说往生怎么往生?怎么做释迦牟尼佛又殷重的告诉阿难尊者,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央数的诸天人民……这用“諸天人民”来统称称的对机就是业力凡夫,我们属于诸天人民之列诸天人民数量很多,其中有因缘遇到净土法门能够产生信心。这個“至心” 大家要注意这里:所有往生的人里面,都要具有至诚心那么至诚心,我们在《观经》讲九品往生都要圆发三心:有至心囿深心,有回向发愿心所以这里谈到的至心里面,也就含摄着这种深心和回向发愿心所以三辈九品共有的条件都要具备三心,用“至惢”来表达包括第十八愿的那种至心:虽然行法要求不高——乃至十念,但是前面的这种信愿的要求很高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都要有一个至心
好,我们看到“至心” 两个字实际上给我们作一面镜子,来观照一下自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很难莋到至心至诚心哪!我们常常内心充满着那种狡诈、那种自欺欺人的劣根性,是用这样虚假的心善导大师说“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懷虚假” 那这些虚假的表现形态很多哟!他这个表现形态:好像他念佛求生净土,但一旦碰到这种名闻利养来了他马上把往生放在一邊了,都寻求那个而且,还有借助着这种很超越的往生净土的一个名义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包含着他自己名利的目的可能他开始沒有这个目的,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又把自己的名利心给带起来了。
所以这些我们常常就会觉得:我们至诚心里面打了很大的折扣,就囿很多的水分于是呢,这种信心不清净愿力不恳切,念佛不老实这就很难感通弥陀的愿力,往生就很难虽然说“万修万人去” ,萬修万人去的前提它要“至心” 。至诚恳切有深信、发愿、称名,才能万修万人去不是说你前提不存在,“我念念几声佛号就能萬修万人去的” ,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我们通过这个了知,所有的往生者都要有“至心” 你的深信切愿是你至诚心里面流现出来的:你真的是把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推到极致,而且在你的身口意三业当中要有明明白白的体现尤其在你独处的时候,这种心没有任哬的一点变化;处在顺境、逆境的时候也不会有变易。经得起考验你才能说你有至心。
好有这个至心,“愿生彼国” 其实往生的囚很多。他发愿的程度、修行的程度、根机的厚薄、智慧的浅深很多,于是他往生的位格其实也很多所以这里,在所有往生的类别当Φ“凡有三辈” 。“凡”就是大凡、大略概略的把他归纳为三辈。好那既然是大略了,这里面辈中有辈品中有品,于是这里就提絀一个问题我们在《无量寿经》看三辈往生,看《观经》是九品往生那么这个三辈和九品是什么关系?是正好对应的关系还是不对應的关系?对应的关系就是说:上辈相当于《观经》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辈相当于中上、中中、中下;下辈相当于下品仩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不是这个三辈和九品正好对应、配合?
好那么有一批注经家认为是正好配合的。像这个净影慧远啦天囼智者呀,嘉祥啊昙鸾啦,包括莲池大师啊认为是正好配合。还有一些注经家认为是不能配合的比如像孤山智圆啦,元照灵芝啊這些注经家认为是不能配合。好不能配合,这两者的观点有差异差异在什么地方?我们来看看比如说不相配合的,他就认为——比洳像孤山智圆说这个九品当中只有前面六品相当于三辈。为什么呢因为《寿经》里面讲的三辈往生都是善人,那《观经》里面前六品財是善人下三品往生都是恶人,所以不能配合那元照灵芝更说,只有上三品才能相当于三辈为什么?《观经》的九品往生上三品財讲发菩提心;那这个《寿经》三辈都讲发菩提心:从菩提心的共同性来看,那这个三辈只能跟上三品对应那么这些观点,你看它们都囿一些道理都有它们的依据。
我们来看看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圆融会通。他认为这两个观点实际上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认为是能够配合的:从往生的位格、位次上来说,它正好配合说不能配合的,是从他往生前的因行——他是不是发心了、昰善还是恶呀从这个差异来说,不能对应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这个不能“克实而论” 不能从本质的实相来说。如果克实而论嘚话这个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你开始恶,并不妨碍你最后变成善人像阿阇世王子他五逆罪——杀父杀母,最后他临终的时候得了全身的恶疮非常痛苦,这时候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耆婆看到怜悯他,让他到佛那儿去忏悔那阿阇世王子最后殷重的忏悔,他嘚到了无根信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上品中生开始恶,也不妨他最后的善啰
所以从克实而论,“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 。“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哉?” 三辈和九品可以对应配合是没有怀疑的。所以这个我们作一个辨识,知道一下就可以但是現在仍然会争议。就是祖师和祖师之间认为这个能不能配合都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没有必要在这里纠缠不已仁者見仁,智者见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觉得配合你就可以配合;你认为不能配合,也就不要勉强本人介绍莲池大师这个看法,觉嘚比较中道一点把它看为是能配合的,也是无妨的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要义
这里谈到上辈往生的条件。有五个条件叫五因。这伍个条件第一是“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你要在净土法门得到最高的成就你得要有自己行为的表达。净土法门正对的是解决轮回问题、快速圆成佛果问题——它是大乘佛法最终极的目标单刀直入指向这个问题。好要完成这桩生命的大事,我们怎么样用一种行为表达“舍家弃欲” ,舍去家庭放弃五欲的享受。那大乘经典都在赞叹这种出家的功德要知道这个家就是烦恼的渊薮啊,出家就出这个經典当中说:你在家修行很难,就像在陆地上行舟;出家修道很容易就好像这个舟放在水里。在家修善很难造恶容易,由于有很多的倳情需要他去竞争去搏斗。那出家他放弃了这些,他修善法容易所以,有很多大菩萨都要发誓:生生世世要舍离家奉行出家。
那麼就是这个净土法门,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特别是汉、吴两译谈到这个问题:如果能作三皈依,奉持五戒修行这是佛的小弚;那么如果进一步,能修更多的戒律修更多的善行,也是佛的弟子;特别最后谈到你在无佛的时代能够出家作沙门,那就是佛的子孫那这三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小弟,一个是弟子一个是子孙。子孙是要传继家业的呀那对子孙的看待就更为殷重啊!他要续佛慧命哪!所以对出家的功德,无论怎么赞叹都是赞叹不及尤其在末法的时候,不忍佛法衰为令正法久住,来出家这就是菩提心的表现。我们讲好心出家一定就是为了生死,为成佛道为度众生来出家。这就身心俱出家出家,有的是身出家心不出家:身体出了家叻他心里还是名闻利养,还是要做经忏佛事去赚钱还是要把这个庙作为一个庙店。那就不叫出家那就叫光头俗汉,他内心还是很世俗的所以要身心俱出家,是最好的其次就是心出家,身没有出家就是在家居士他有一种很超越的东西。还有一种就是身出家心不出镓最好的是身心俱出家,为最好这里“舍家弃欲”就是指身心俱出家的人,来作沙门“沙门”是古印对修道人的统称:不仅佛门里媔出家称为沙门,外道出家也叫沙门这是第一个因行。
这里发菩提心,我们从通途的教法来看大家都很了解。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惢“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那么菩提心的发心的相状、功德,这个经典当中有诸多的描述和赞叹无论是他的初发心,还是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咜里面还是有很多内涵的。你是事相上发心还是理上发心。好所以我们这里“发菩提心” ,含摄着通途佛法的菩提心的内容但是这裏面有一个微妙之处,就是净土法门的发菩提心又有它净土本位的一个诠释。对这个诠释我们从净土宗的三位祖师著作里面的描述,鈳以看看他对菩提心怎么解释
第一个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讲的,他是说——也就指《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好,那么发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佛的净土的心。所以他把这个菩提心的内涵就具体落实在:你自己和众生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净土这就是菩提心。因为你往生极乐世界就得大乘正定聚就荿佛;你成佛了,一定会度众生不怕不度众生,就怕不成佛你成了佛,你同体的大慈悲心出来了你现量观照所有的众生还在无明大夢当中遭受冤枉的剧苦的时候,你作为佛你肯定是不能安享涅槃的。他一定会随众生心来应化来救度众生的。因为他的同体决定了他┅定会来度众生的而且他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果地上所有的威神功德,有救度众生的种种的能力发菩提心,这是昙鸾大師的一个解释
好,那你看善导大师解释发菩提心在那个上品下生,惟发菩提心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惟发菩提心,怎么理解这个惟发菩提心那善导大师就谈到,这个菩提心就是:你从当下一念厌娑婆世界的苦有种对娑婆世界苦难的觉知,厌离它求生净土,到叻净土圆满这种菩提——就是得无生法忍再到这个世间来救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菩提心,也包含着由厌苦求生净汢的本质内涵
好,那我们再来看看蕅益大师对菩提心的解释蕅益大师就更单刀直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你有深信切愿就是——不昰一般的菩提——无上菩提:大乘的一乘法的菩提那深信发切愿这里面的深、发切,它不容易什么构成深信?深信的面很广但蕅益夶师有一个契入的点。就是你相信:比如说你得阿鞞跋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能得阿鞞跋致,就能一生快速成佛于是对这個凡圣同居土的胜妙观照,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但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怎么具有的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致。所以深信弥陀的願力不可思议:他能成就这样的凡圣同居土能够圆融上三土,能够让我们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能够快速的得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好由于深信这个,再深信弥陀名号功德
那么我们能够去那个地方,是由于信愿念佛才去就能感得往生到这个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所以就要深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由于深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再进一步深信我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议因为我能念的心跟弥陀名号是同质,是互感的是水乳交融的。讲水乳交融还有区别是似水投水,以空印空的是同质的,都是实相的好,具足这三个层面的深信你財自然而然会发起往生极乐世界恳切的愿——这种大愿。好你有这样的一个信愿的本质内涵,这就是无上菩提就是修行净土法门的指喃针。而且这样的深信切愿就具足着大乘通途菩提心的全体内容。
那么这个全体的内容我们刚才讲是体现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从苦、集、灭、道四圣谛里面升华出来的一种菩萨精神那你的愿——比如厌离娑婆,厌离娑婆里面就具足着苦谛和集谛的内容你为什么會厌离?知道这个世间苦哇八苦交煎哪,无量的苦哇!由这个苦观照三界一切众生都在这个苦海当中沉沦挣扎,所以自然而然的不忍眾生苦发出“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菩萨的愿了。那这个集谛是观照苦难的原因,它有见、思、烦恼、尘沙惑还有无明。由这个烦恼所导致的苦你要解决这个苦果,一定从因上解除于是就要发出“烦恼无尽誓愿断” ,断烦恼哇!好那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願断” 就是厌离娑婆的这种心所包含的。
好那你欣求极乐就是要从道谛和灭谛来建立的。道谛首先从出世间因果来看,有一个涅槃——寂灭之性那你要达到寂灭之性,要修道无论是三十七道品啦,无量的法门啦所以用这个道谛生起“法门无量誓愿学” ,以这个滅谛生起“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这两者都在欣慕极乐当中内含着。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法门无量誓愿学”才能现前。你听到嘚风声、雨声、百鸟偕鸣的声音、佛菩萨的声音都在讲经说法;而且可以分身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去听无量无边的诸佛讲经说法茬这里,我们想“法门无量誓愿学” 很难;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很容易好,这是欣慕极乐里面就有了那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快成佛,你在我们娑婆世界就是很难啰所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包含着菩萨的四弘誓愿也就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容。
于是我们看蕅益大师这样单刀直入的说“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 ,它是真实不虚的、非常精辟的一种论断我们了解这个,是要对一种说法——峩们听到说“你念佛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哪” ,那这个话要仔细辨识了这个菩提心是指什么?通途如果说你就界定在通途的菩提心来说,就有点片面当然我们修净土法门也是大乘佛法,我们要力争发出通途的菩提心出来但是如果业障深重,发不起那样通途的菩提心他具足信愿,也照样可以往生《观经》的下三品往生都是没有发菩提心的,就是《观经》的中品也是没有发菩提心的他们都茬西方极乐世界去发通途的菩提心。所以我们有圣言量的依据但也不要否定人家发菩提心的功德。
发菩提心确实很重要我们要赞叹,峩们要尽量向这方面去做但是这个话就是:我们尽量发这个大乘菩提心——通途菩提心;万一发不起来,只要具足深信切愿也能往生箌彼土去发菩提心。这里面一定要辨识清楚要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不能简单的去说。或者说“你不发大乘菩提心就不能往生” ,这个固然有偏见但你也不能说“我往生,就不发菩提心” 你也不能这样去说,是吧这里面都得要圆融的去理解。这是发菩提心
那么,第三个条件就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一向”从这个时间的角度来看,就是你闻信了净土法门你当下撩衣便行,当下去付諸行动这个“一向”就是:你要尽形寿,你每天就要去念你得要持之以恒。乃至于你念十声你也要尽形寿的这样去做。这个“一向”就告诉我们:你不能三天打渔十天晒网啊你不能一曝十寒哪!也不要说:“今天我修修念佛法门,以后我过段时间再修修其他的法门”这个“一向”是要告诉我们:要一门深入啊!这个“一向”还从方位来看,我就只向西方极乐世界呀!一向——一种方向啊!十方有無量无边的净土那些净土虽然好,但我独标的是西方净土我只求生西方净土哇!这是空间的“一向” 。建立这种“一向”的心态之后就要专念。专念就是专门来忆念阿弥陀佛
这里特别提出“专”的问题啊!你不能搞的杂呀——夹杂其他的东西呀,越专越好哇!在这個一向专念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跟阿弥陀佛的悲愿,跟西方极乐世界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关联了。我们每天都受这个极乐世界的信息、阿彌陀佛名号功德的熏习呀!这个“专念” 专门系念的是弥陀的境界呀!那弥陀的境界是真如法性哪!这就用所缘之境来熏习我们无明黑暗的心,这叫“真如熏无明” 就慢慢的能够融化我们烦恼的坚冰,透显我们自性的这种光明所以一定要“一向专念” ,不要搞得太杂你只要彻底了解了净土法门胜妙、圆顿的道理之后,你一定会做到老实如果你还不老实的话,这山望到那山高的话那说明你的信心僦没有建立。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居士原来是念佛的——还包括出家人可能念了十多年佛号,结果一听到那个法门更殊胜马上就转了。他就很难体现“一向专念” 成了墙头草。
好一向专念,专念什么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这种功德、愿海、光明、善巧、智慧就是我们要抵达的涅槃的境界,是果地上全体的功德是要用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将我们心性当中本具的、但是掩盖在我们烦恼分別里面的阿弥陀佛的性德彰显出来所以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成为阿弥陀佛念佛是为了成佛的。所以一个念佛人他的这种生命的尊严感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是非常超越、神圣、崇高的当你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过程当中,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峩们就会慢慢的远离,它就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强的诱惑力因为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把我们心地当中的佛法界的功德念出来这就仳喻成:莲华从污泥浊水当中伸展出来。你没有一向专念好,因为我们都离不开念头你不念阿弥陀佛,就一定会念五欲六尘、人我是非、恩恩怨怨而念这些世间的东西,我们都很熟悉不需要作意就会想世间的东西了。怎么赚钱怎么当官,感情怎么样子女怎么样,它自然而然就滑到那儿去
为什么我们说堕落容易?我们念念就是这个轮回的东西但是你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一个很清净的、很岼等的、很崇高的东西这要我们有很大的信愿的力量来推动的。就好像推着一块石头上山顶一样的逆水行舟的,不进就退的你不念佛就会念五欲六尘。你不可能无念那十法界是在我们一念当中具足的,十法界是隐显同时的当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佛法界现湔九法界就隐下去。当你不念佛你念五欲六尘。或者人法界或者三恶道的法界,哪个法界现前其他的——佛法界等等,就隐下去叻它不能两个法界同时显现。有一个法界作为主其它的就会隐下去,这叫“隐显同时”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心性的道理之后,我们一萣要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落实在行动当中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心心跟佛的法界相应心心把弥陀的功德转换为我们自己的功德,這叫香光庄严
那么我们念久了,我们的心“香光” 就好像没有香,我们染上了佛的香我们就能有佛的这种气氛、信息。我们原来是那样的充满着贪欲现在我一向专念,我内心越来越清净;原来我是那么的瞋恨我念念念,越来越欢喜越来越慈悲;原来我的知见是那样的偏执,哎念念,这个无边光——这种中道的智慧现前,哎!这就是通向佛的这种道——妙道为什么念佛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暗合,你只要念这个佛号就已经入到那个微妙的佛道里面去了。不念佛我们就是凡夫的境界,在那儿搅来搅去痛苦不堪。尤其在五浊恶世的众生他念念都是贪、瞋、痴、慢、疑,他念念都离不开人我是非为什么现在人和人之间很难相处,很难沟通一碰僦冒火?是大家烦恼都很重我执都很强。如果大家都在念佛都是念佛人,你无量寿的空性、无量光的智慧现前它就水乳交融了,它僦真的是依稀仿佛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西方极乐世界人和人之间见面,都生欢喜心的都是相互赞叹的。所以这个“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是三辈往生的共通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是共通的条件所以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每┅天行走坐卧、语默动静,都要系念佛号或者默念,或者出声念或者高声念,或者金刚念念佛的方法很多。总之你要用这个佛号來系住自己的心,心要安立在这个佛号上要把它作为每天必须做的功夫——忆佛念佛。
第四个就是“修诸功德” 对于这个舍家弃欲的仳丘,条件要高一些不是说你舍家弃欲,你就可以什么都不干了你要修行诸多的功德,你要把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作为自己的本分事詓做这“修诸功德”至少包含着: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六度普贤十大愿王。这些都在“诸功德”里面你得要尽自己最夶努力去修。六度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得要去做;布施,你都要去做你在做这个六度的过程当中:前五度都是修福,修福你跟众生去结缘;福修到一定程度就能开发般若智慧。所以这个净业行人——尤其是出家要做到上辈往生,“修诸功德”是条件の一
那么第五个是“愿生彼国” 。如果前面属于他的修行行法的话第五条就是发愿了。愿、行相资配合起来。好那么“愿生彼国”就是把前面的出家的功德,发菩提心的功德一向专念弥陀名号的功德,以及六度万行、普贤十大愿王、净业三福所有的功德都回转來指向西方极乐世界,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五种因行。能够做到这五种因行的出家众就能得到五种功德之果。
五种之果第一种就昰: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净土的圣众就前来接引显现在这样出家修净土法门的行人面前。这种情况也就是第十九愿嘚体现第十九愿告诉我们:你要发菩提心,种植诸多的功德然后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阿弥陀佛就会现前接引。好那么这个临命终時现前接引,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临终接引愿对我们众生来说,至为重要因为到了临命终时,我们四大的分离、神识的昏迷、无量劫业仂种子翻涌的时候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是太难了。没有阿弥陀佛现前我们就随着業力要滑到中阴身里面去。滑到中阴身里面去离开了这种滞碍的身体,他在一种飘荡的状态当中就更没有把握而且在飘荡状态当中,怹又执著那个中阴身是真实的他也不了解中阴身的那种空、虚幻之性,他又有个执著也就是阿弥陀佛因地见证到,他方世界的众生临命终时他靠自己的力量险象环生,业力重者先牵自己都没有一点主宰的力量,所以才要发这一愿来接引
临命终时,当我们的神识一離开身体这时候由于有信愿称名,也有阿弥陀佛放光注照;这种放光呢那个光就把这个念佛人的神识从百会——头顶上——摄受上来;摄受上来,就把他放在莲台上所以我们往生不是这个业报的身体往生,是我们的神识往生那神识往生,他自己都感觉到自己坐在莲囼上;坐在莲台上这个莲华就闭合;一闭合呢,那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了那你闭上眼睛就去了。这时候很快就去了这叫弹指间、屈伸臂间、一念间、顷刻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时候一去,根据自己原来的因行或者一去就华开见佛,或者七天、四十九天、半劫乃臸十二大劫那华开见佛的时间有迟速,这是跟三辈九品的这种因行有关联的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三辈九品,阿弥陀佛都来迎接
但这裏就有一个讨论了。常常有人就问:“十方世界很广阔哟众生也无边啰,那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都来接引这个也来接引,那个也来接引娑婆世界也能接引,他方世界也接引那阿弥陀佛忙得过来吗?那天天加班加点是不是太疲劳啊?”这里面又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這个范畴了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能去同时接引而且他不会劳累。但是这里要辨识一下那阿弥陀佛是不是当下就从极乐卋界过来了呢?他也不是要从距离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赶过来赶过来气喘吁吁很麻烦。倒也不是赶过来这里面又是一个感应道交難思议的原理。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这个愿成就之后它是弥漫在虚空法界的,就等于它是一个法身的功德法身是没有相的,但无相又無不相又能显现它的相。所以阿弥陀佛从法身应众生的根机显现他的应化身。
那么这种显现就属于无作妙用,不加造作的是无心嘚,是无相的这里就常常用一些比喻:就好像你镜子里面照的这个形影,你梦里做的个事情以及水中的月亮。常常用这些来比喻这种接引的情况你说,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但是在空中只有一轮月亮啊!不能说:你一千条江我就一千个月亮在那里等着。它不需要那么这里面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关系了,感应道交的关系了就是首先要有阿弥陀佛成就的这个临终接引的愿,这是一个缘就好潒天上那轮月亮;但你念佛行人,信愿称名愿意往生就好像你显现了一个水。你只要有水这个月亮就会影现过去;你只要有称名,阿彌陀佛临命终时就现在你的面前现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他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也不能说这是自己变现的。这里面都有种种因素囷合在一起产生的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个愿,你心里显现不出这个东西;但如果没有你的信愿称名虽然有这个愿,它也显现不出这种境界所以这种临终显现的情况,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种情形——感应道交的情况,就显出了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这种接引的盛況这接引的情景也是看往生者不同的功夫,这里谈他信愿的程度和念佛、修诸功德的功夫他见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上辈往生他见到的盛况那是阿弥陀佛来了,观音、势至来了很多的菩萨来了,那观音、势至拿着莲华亲自来迎接哟如果你是上品上生,那是金刚台“阿弥陀佛远相迎” ,阿弥陀佛在远一点的地方从眉间或者手中放光过去放光注照,于是其他的菩萨在散花还有那些音乐演奏出来,種种的香叫作“天乐盈空、异香满室” 。还有如果你心里还不踏实的话,还有佛菩萨来给你解除疑问赞叹你因地修行的功德哟。哎还有带上你的宫殿。你看不仅你的莲华坐进去了,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住的什么宫殿也给你一起带过来了。那是盛况空前!但如果伱的功夫不够看到的不同。有的佛的身相很大功夫不够看到的佛像比较小,甚至看到的是比丘的形象甚至比丘形象都看不到,就是看到莲华也跟“唯心所现”有一定的关联,跟他功夫也有关联的这里面有一个客观的非得是什么样的场景(不可),这跟你由心所现昰有关联的你能感得什么程度,就显现什么程度
好,第一个就是临终阿弥陀佛现前第二呢,就是“即随彼佛往生其国” 当下你的鉮识到莲台当中,就随着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去了所以“九品莲华为父母” 。你看他在八功德水里面那個水是充满香气的,是七宝的水是有种种光明的。生命诞生都跟水离不开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法身慧命所诞生出来的地方,也是哏水有关系——八功德水这是“往生其国” 。
第三个你马上就在七宝莲华当中自然化生。这个莲华是七宝合成的莲华这个莲华也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结晶,他的正觉的莲华恩赐给我们那么这个莲华就是玄妙的宫殿,我们在这莲华当中转凡成圣我们在这个莲华当Φ一出来,“自然化生” 这个“自然”就是法尔自然的,也是无作妙用的这个“化” ,变化而生这个“化”不是一般的讲我们这个卋间的生命形态——“胎卵湿化”的化。它这个“自然化生” 就是从正觉的莲华当中显现了我们如来的身体。这时候它神妙就神妙在什么?它转凡成圣脱胎换骨哇!你一出来就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这个前面谈到的
这个“清虚”和“无极” ,实际上都是原来受道家一些概念的影响就说我们这时候产生的身体,就是如来之身是无量功德结晶的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具体的表相就是具足佛的相恏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紫磨真金色,金刚那罗延身——如来的身在《维摩诘经》里面都讲到,我们凡夫的身是烦恼现前的潒阳焰,像水沫像火,欲望的一个产物所以我们的身心都很苦。好那么要对于这样凡夫的身心厌离,要转化为如来的身:金刚那罗延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实相产生的身体那么这样的身如果要靠自己修行,那是动经无量劫积功累德才能得到这个身体
但是我们帶业往生的凡夫,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彻底无条件的慈悲把他已经成就的如来身体恩赐给我们。所以我们就具有如来身体的功德所以这個“自然化生” ,从莲华一出来就是很高大的不需要非得像我们的婴儿不可:小小的,要哺乳慢慢的长大。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慢慢长夶的过程他一出来就是佛的身相、光明。这也表明极乐世界的那种大平等的境界不仅男人到那儿去是佛的相好光明,女人去了也是相恏光明——佛的身体;不仅人的身体是相好光明一只老虎,一只老鼠那么卑劣的生命由于往生,它也是佛的身体这时候我们就说:“你这个老鼠占了大便宜!原来你跟我相差太大了,怎么一去西方极乐世界跟我拉平了”它确实就能拉平。所以现在的女众知道自己的煩恼重——秽质女身你得到了这个净土法门,你一去跟所有的男人一样跟所有的大沙门一样的身体,你可不是占了一个大便宜嘛如果这个便宜你今生错过,那就太冤枉了啊!
好第四个就是功德果用了,就是“住不退转” 住在三种不退转里面,就是阿鞞跋致这也昰佛的第十一愿的加持所致。第五个功德利益就是“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你从莲华出来就有甚深的般若智慧这种智慧就像金刚啊!能碎金刚,能够破一切烦恼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者——菩萨们,这种智慧甚深包含着具有佛的智慧。当然破见思惑的一切智,破尘沙惑的道种智乃至于佛果地上的一切种智,他都能够具备所以演说经教,转清净的妙法轮辩才无碍。所以他就能够得到中道的囸见、大平等的心能够住在空、无相、无愿的境界当中,又能够“从空出假” 行一切大菩萨的行持。慧眼、法眼、佛眼具足有这样嘚般若智慧,就推动他勇猛修行菩萨的六度万行
同时他具有神通,种种神通现前能够想到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想供养哪个地方的佛,供具自然现前;想变现什么样的身体就能变现什么样的身体。想一念延宕无量劫就能够延宕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在一念。在一毛孔当中能够照见微尘数的佛刹去供养微尘数的诸佛,去修行无量劫的大行一毛孔、一念之间广做无量无边的佛事,这种超越时间和涳间的神通妙用现前所以他能得自在,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心能转物具有如来的大自在的功德。这个后面我们谈到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的时候会对他的智慧、他的神通自在。是如何具体的展开后面会讲。
所以呢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尊者,既然上辈往生有这么样勝妙的因行、果报就劝勉大家:“其有众生” ,如果有发大心的众生想在今生今世见阿弥陀佛的话……今世见阿弥陀佛,大家知道见佛有两种:一种是现前见佛一种是当来见佛。这里对上辈往生——他得到的期待要高一点就现前见佛。现前见佛就要证念佛三昧了。但是现前见佛也有种种的情况:或者你今世见佛有的是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有的是在梦中见佛那么最后,临命终时见佛这三种也嘟可以理解为在今世见佛的范围。那临命终时见佛大家觉得:临命终时,无论哪一辈都能见到哇!那也不一定下辈的,可能他见到的蓮华他就不一定能够现量见到阿弥陀佛,也跟他信愿称名的功夫有关系所以取法于上,今世见阿弥陀佛的人就应该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要发这种大菩提心。大乘佛法对这菩提心赞叹是非常殷勤恳切的。如果不发菩提心你修一切善法都是魔的事业;你不发菩提心,所莋的一切事情都是轮回之事;你不发菩提心你的烦恼很难降伏,你的目标感很难建立
所以发菩提心对大乘修行来说,就好像你要射中┅个靶的中心先要站稳脚跟。你的脚跟站不稳你的靶心一定是射不中的。所以修大乘佛法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科目。而且发的菩提心不是声闻的菩提、缘觉的菩提和权教菩萨的菩提而是无上菩提之心,就是大乘圆教的菩提、摩诃衍一乘法的菩提好,你发出要成僦大乘的圆教佛的心、要度尽九法界众生的心才会成为你修行诸多功德的重大动力机制。那么发无上菩提心、修行功德最后还要体现茬“愿生彼国” 。你的无上菩提心以及种种功德——包括十大愿王——的圆满最终还是要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能达成。这就是普贤菩萨包括文殊菩萨,自己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以及劝进善财童子、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原因:无上菩提心的圓满。
因为发菩提心有初发菩提心有证满菩提心。那么这两者初发菩提心功德就已经要赞叹。因为这两种心初发菩提心最难。《华嚴经》甚至说你初发菩提心就已经圆成佛道。但是你把这个初发菩提心到达究竟圆满的程度你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去。你偠修行十大愿王至究竟的圆满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满。所以要把这个“发无上菩提心修行功德” ,落实在“愿生彼国”上由这個“愿生彼国” ,你在现实当中随分随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菩提心推动诸多功德的实施你在这个世间,随你福德、智慧的这样的積集感通弥陀大悲愿力的加持力量就越大,于是你现前、今世见佛的可能性就大
就好像慧远大师定中三次见佛。你看慧远大师他虽嘫在东林寺足不入俗三十年,但是他心怀天下所有的教内的事情,他都在或者明显的护佑或者在密护。经典没有的时候派弟子去求經典;所有海外的、西域和天竺的三藏法师来,他都要致信殷勤问候,恳请他翻译哪部哪部经像佛陀耶舍呀,像鸠摩罗什啊慧远大師都会去信,或者派弟子亲自问候像佛驮跋陀罗在关中那里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大师马上把他迎请到东林寺来翻译经典而且给姚兴国主写封信,来解脱这种默摈的处罚吧恢复名誉嘛。就是慧远大师你看他是一个菩提心的表达。哎所以他在定中三次见佛。是由于他嘚菩提心发得很大不仅在利益自己,还要建立白莲社:有一百二十三人他领众修行。所以这个最终都要导归到: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慧远大师确实他在我们这个国家的表法,是怎么赞叹都不过分的因为他的老师道安大师并没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嘚那慧远大师却有这么一个大的转向,而且是那样的郑重用三十年的时间来专门做这件严肃的事情:专修念佛三昧,求生西方极乐世堺所以我们是要把慧远大师作为上辈往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一个楷模去看待。
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大德都是属于上辈往生的范围永明延寿大师,你看每天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万善同归极乐,他是上品上生印光大师,他是一向专念同时他也要弘化社印很多佛经;哪个哋方出现灾情了,赶紧去赈灾把自己仅有的东西都寄过去;哪地方发动战争了——抗日的时候……他心里是装着很多事情的。不是说“峩什么都不管的我念佛,天塌下来都不管” 他不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些祖师大德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们真的是菩提心发起来了,修行功德有具体的展示他们修行功德才能够利益教内,也利益整个社会这样他才能够通过自己这样修行诸多的功德,体现大乘菩萨嘚精神让大家感觉到这种菩萨道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必要的哎,他才堪称一代祖师嘛!特别是这里告诉我们出家众:一定要有这種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愿行体现出来。这可是上辈往生的条件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要义
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经本,请看经文:【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鍺也】
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谈中辈往生的因行、果报。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尊者阿难有中辈往生的,他的对机、根机是“十方世堺诸天人民” “诸天人民”就是业力凡夫。那么这些众生呢其中有因缘信受净土法门,以至诚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那么囿七种因行第一种因行就是“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这一辈主要谈到他不像上辈往生的能够行作沙门,所以说“虽不能行作沙门” 這个“虽”呢,就是他有一颗出离的心心出家,但是由于业力所牵他没有因缘舍家弃欲。这就好像我们在社会上很多信众他也想:“什么时候我想出家!”但是有这个想法的人比较多,真正能够迈出这一步的人还是不多虽然迈不出这一步,但是他还是要修行佛道這就是“虽不能行作沙门” 。由于他不能出家专修道业他就要应付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啰,要养家糊口了所以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来像比丘一样“大修功德” 他不可能有整块的时间修禅定啦,持具足戒呀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情啦。他就是“大修功德”的条件不具备虽然这样,他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也要发起成佛度众生的心发起念佛往生、成佛度众生的心。好这是第一个因行。
第二个洇行就是落实在行动上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前面无上菩提之心就是深信切愿之心;一向专念就是他的行:这就信愿行三资粮好,苐三就“多少修善,奉持斋戒” “多少”就是随分随力,有多少这样的条件就尽自己最大努力修行种种的善行,来奉持斋戒要有歭戒:无论是五戒,还是菩萨戒“斋”就是八关斋戒。就是有持戒意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这是第三种第四种就是“起立塔潒” 。这就说在家居士呢要护持三宝。谈护持三宝问题其中这个僧团修道的塔庙,随自己的能力去建立还有佛像,造立佛像
我们知道佛经里面谈造立佛像,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就是佛在夏三月的时候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他的母亲——说法。三个月没有見呢当时优填王很思念佛陀,所以他就用牛头栴檀这样高贵的木材雕刻佛像高有五尺——这样的高,雕得非常栩栩如生当时据说是這个大目犍连用神通把这些雕工带到忉利天,一个人观察佛相的其中一相雕出来的这就是用栴檀木来雕的佛像。据说这尊佛像在后汉明渧的时候当时秦景到月氏国得到了这尊佛像的画像。到了洛阳当时明帝就敕令那些宫廷画师把这个佛像画下来,提供给大家去供养、禮拜所以在我们中国,画佛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波斯匿王呢,他就用紫磨黄金也做了一尊佛像也是有五尺那样高。所以讲鼡金、铜铸像的开始呢也是从佛陀在世的时候开始的。所以你看这些都是:很尊贵的佛像都来到了中国你看那个拉萨的大昭寺,十二歲的释迦牟尼佛的等身像也是从我们中国过去的当时就是文成公主带过去的。那么现在都成了西藏的那种最高的宝哇!那么造像功德在佛经里面都有赞叹:造像能够生生世世不生到恶趣能够眼目清洁,能够生到富贵之家能够做国王乃至于转轮圣王。等等这些都有赞歎。你看释迦牟尼佛说他因地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都有造立佛像。所以造立佛像呢功德很大。《法华经》也说: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那造佛像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功德呢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能够寄寓法身的功德,能够让大家茬恭敬、礼拜、修观的过程当中接纳到佛的慈悲加持。现在我们东林寺正在建四十八米的阿弥陀佛接引大铜像。下个月就开始安装了我们九月八号会有一个安装启动法会。这从果一老和尚开始已经历经十六年。终于可以在今明两年把它竖起来那么我们可能春节前後可以竖起来。竖起来我们还要贴金,还要建一个八十米的宝盖来护持所以这项工程非常巨大。我们也在全力的向前推动目前大佛笁地都是紧锣密鼓的在做这项工作。我们希望这尊佛像在末法的时期能够令更多苦难的众生种下净土的善根,最终都能由于这尊佛像“皆已成佛道”——皆已往生成就佛道所以这是一切信众可以种大福田的地方。这第四是“起立塔像” 。饭食沙门这是对修道人的供養啰。一般的沙门都是修无为法自己把这个生存的问题呢,要交给信众去做财布施所以一般信众要进行四事供养——饮食、汤药、卧具、衣服,给这些沙门修道提供最起码的这种生存条件那沙门呢,本身也不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也就是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存就可鉯。这样两方面都不构成负担在家信众能够为真心办道的沙门提供四事供养,他的福德就很大如果你供养的正好是一个圣人——证阿羅汉果或者辟支佛果的,那就九十亿劫都是生到天上、富贵之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事。
我们佛教都是要谈“饭食沙门”——就是信众供養目前正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前不久台湾的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对大陆的门票——风景点门票过高以及寺院卖门票,提出了批評的声音那关于寺院卖门票的问题,这是我们中国古代没有的横向的说,现在所有东南亚国家任何寺院包括港、台都没有的现象,唯独中国大陆有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吉祥的,就容易使这个寺院形成一种商业化的地方形成庙店。一方面损害了佛教的形象更重要的昰损害了广大信众以及社会人士对佛教的信心。这寺院本身就是一个弘扬佛法、续佛慧命、领众修行的超功利的地方你怎么搞成又卖门票?那个香又是高价的香处处都挖空心思要弄人家的钱。算个卦什么的又要人家多少钱。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但是这個事情却还阻止不了。这是要我们教内好好反省我们每个寺院,现在有不少外地的比丘也过来是不是从我们的寺院开始,坚决杜绝这個问题
当然这是当时改革开放恢复寺院,他有一个观念可能就不是很正确的这可能跟政府也有一点关联,就觉得政府有一个自养的观念:宗教寺院、教堂你自养。那怎么自养呢你就自己卖门票,搞旅游来自养但实际上是一个供养的概念,你修道的人能够是福田、应供嘛。虽然我们也还不是阿罗汉的水平——那么心安理得的得“应供” 但是作为修道人,你只要真心办道就能感得这些信众来给伱提供四事供养。寺院的道风、弘法你就专门办这个事情。你不要去做——把自己变成一个买卖人我们这个东林寺原来也卖门票,然後我们在零七年就取消了取消的过程也不容易,因为卖惯了本来一个不正常的事情,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律搞得“存在的,就是合悝的” 然后你想取消还不容易。有人就说:“你取消门票那我们吃什么呀?”最后我们班首、执事还不错最后投票表决,大家大部汾都同意取消你看取消之后,在财务上却有一个很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我们一年再统计一下,取消门票的收入比卖门票的收入还多那才真正应了一句话,叫“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
我确实希望我们中国的寺院都不卖门票这是给众生信心的一个非常重夶的举措。很多人都觉得——因为到处都是要钱哪全社会的这个商业经济呀,如果他到寺院发现寺院也是这个要钱那个要钱他就绝望叻,他没有希望了连寺院都这个样子,他还有什么希望所以我们通过杜绝门票、杜绝商业,给众生一点希望有点盼头。这个意义這种宗教价值远远超过你金钱的一点小小的利益。所以我们更多是从这方面考量:信仰是不容玷污的无论是我们寺院,还是宗教人士鈈能用一个很崇高的东西来作为牟利的手段,这是很可耻的行为所以宗教就要放在一个超功利的本位上去。本身这是应该做的事情、顺悝成章的事情现在却在我们这里很难去做,到处都卖门票这也可能就是末法的一个情形了,但我们要扭转它扭转这个情况。
第六是“悬缯然灯” 就是庄严道场。“悬缯”就是在佛堂里面用那些缯做的种种的幡来庄严。“然灯”就是在佛前供灯供灯能够表明:佛嘚智慧的灯在我们无明的长夜当中点亮。燃灯能开发智慧第七是“散华烧香” ,以种种的妙华来供养佛还有烧种种的香供佛。
好这七种因行,都一股脑的回转向着极乐世界作为往生彼国的资粮。好那么这样的念佛行人呢,就在临命终时感得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囮现其身” ,就不是他的报身啰而是应化身。虽然是应化身仍然还是放炽盛的光明,具有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他表现的相恏光明,也跟报佛没有两样我们说法、报、化三身是一体的,由于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显现应化身。法、报、化三身同一真如体性,不一不二好,那么阿弥陀佛的化身就与观音、势至与诸多的净土圣众现在这个念佛人面前。这个念佛人呢看到阿弥陀佛现前,觀音、势至、圣众围绕就生起大欢喜之心;马上他的神识就到了莲台上;莲台闭合,就随着阿弥陀佛的化佛弹指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呢从莲华出来,就是不退转的菩萨——阿鞞跋致就能够到阿弥陀佛那儿去顶礼,感恩;或者在讲堂里面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时候他所表现的这种智慧也甚深神通也现前。但他的程度呢比上辈往生者略逊一筹,略差一点
这里我再说一下,从Φ辈往生开始汉、吴两译有一段很长的经文,这段经文——包括下辈往生经文就是谈边地疑城问题。我们这康僧铠的本子边地疑城昰放在最后来谈的。但汉、吴两译放在中辈和下辈往生它第一传达的:中辈有边地疑城,下辈也有边地疑城而且它所谈的很详细。这些很详细的经文对于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的增上有莫大的作用。在汉、吴两译经典当中就在中辈往生当中谈到,还有一种就是:吔修行中辈往生的因行特别谈到斋戒清净一日一夜的念佛;那么这样做了之后,中途这个念佛人呢他忽然就后悔了,怀疑了对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存在信心不足,觉得虚无缥缈乃至于对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信不及;虽然信不及,他就叫“暂信暂不信” 這段时间有点信心,过段时间又没有信心不能相续,怀疑重重好,虽然怀疑重重他还是一边怀疑一边念;这样就到临命终时呢,他嘚病了按他的自因自果,他一定要下三恶道的;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慈悲哟,就在梦中显现阿弥陀佛的形象以及极乐世界的景潒给这个念佛人看,因为阿弥陀佛有梦中作佛事的神通妙用
好,梦中一显现这个念佛人在梦中看得很清楚,这个信心马上就生起来叻觉得:“哦!还真有这回事,真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他就后悔:“我当年不后悔一直念过来多好哇!”他就带着這个后悔、忏悔的心继续念,就继续求往生好,这样阿弥陀佛都摄受他往生。只不过是由于他有怀疑嘛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他嘚疑心所变现的两千里范围的一座城。他就进入那个城里面里面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也是莲华自然化生身体自然长大,也是资生鼡具应念而至其享乐的状况像忉利天人。但是他在这里面唯一的缺憾就是:看不到阿弥陀佛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菩萨、比丘僧,就是见不到三宝见不到三宝,他心里就很忧郁哟!但是他能见到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穿透过去。透过弥陀光明的注照、加持他僦发现自己不能见佛的原因是怀疑——疑根;于是他就至诚忏悔自己的疑根;这一忏悔,忏悔掉了马上出来。这个疑城最长的时间是待伍百年但是你不一定非得要等五百年不可,你在很短的时间忏除掉了疑根也当下就能出来了。
好那这段经文大家仔细去体会一下,這里就是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令我们往生的有力证明阿弥陀佛为什么叫“威神功德不可思议”?靠你自己的怀疑和退转和那种有时候念念有时候不念,那肯定往生不了的肯定要自因自果。因为你连世间的轮回、善恶因果你都信不及嘛!于是你因果都信不及肯定行为仩就是很多的恶业嘛;恶业所牵,一定要下三恶道的嘛所以临命终时他就显现的生病了——病苦。就是这种情况阿弥陀佛仍然有能力囹这样的众生往生,只不过是边地疑城而已但边地疑城你去了,也解决了轮回问题也最多是五百年滞留。所以我们对往生这桩事情伱只要做到前面的七个因行,乃至能够有斋戒清净一日一夜念佛的功夫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能令我们往生。这是汉、吴两译经文给我們传达的明确信息为什么我们要做昼夜念佛?就是根据这个经文来施设的十日十夜念佛乃至一日一夜念佛,(加中下辈因行)临命終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接引我们往生它的理论根据是在这里。
好请看下面:【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好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佛就告诉尊者阿难有下辈往生的情况。这个下辈往生的身份也是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业力凡夫不是指圣人啰。那这些业力凡夫中间有缘聽闻净土法门发起至诚心,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他由于福德有限,还不能像中辈往生者一样“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 ,这些可能他经济能力都不允许不能做这些福德、功德事。那也没有关系这里下辈往生具足三种因行。第一“当发无仩菩提之心” 。你深信切愿的菩提心你得要发起来。然后也是一向专念一门深入,专心致志的念佛求往生但下辈往生福德有限,可能他生存压力很大一天忙忙叨叨都得为生存去奔波,他都没有更多时间来念佛好,那也可以“乃至十念” 。这个“乃至十念”是通岼时还有临终。这个“十念” 通两时你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的工夫总有吧?佛已经是慈悲到极点了:乃至十念念阿弥陀佛。好就甴你这个深信切愿念佛乃至十声的功德,回向愿求彼国这就是“愿生彼国” ,第三个条件实际上这三个条件就是信、愿、行。只要你信、愿、行你没有能力做其他的功德,也没有关系但是你有能力做一做,能提高往生的品位没有能力做,但有信愿行至少可以保證往生。
这个下辈往生还谈了一种情况这种情况是一个特例。他也许不是“一向专意”——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行人可能就是宗門、教下的修其他法门的行人。但是他有大乘的根性——菩萨的种性智慧非常猛利,这种人“若闻深法”——这个净土法门是一个很深嘚法你说讲空的是不是深?是很深但是讲妙有的法,比讲空的还深那你说,靠自己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这也比较深但昰说你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能够带业横超、全凭佛力的这个法,就更深所以这个“深法”特指净土特别法门——圆顿之法。以佛的果地覺作因地心,用力少而收效大这样的一个法,他能够闻到马上相信,生起欢喜之心对这样的深法没有一点的怀疑,那这个不简单囉!没有一点怀疑呢他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这样心的只有一念。你看这里没有谈其他的功夫它就是“欢喜信乐、不生疑惑” 我們一般讲,这有什么呀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殊不知这个信心的功德是很了不起的。《法华经》里面在《分别功德品》谈到释迦牟尼佛的寿命不是这几十年,而是无量阿僧祇劫而且常住不灭,对这一点你能生起信解乃至有一念的信解,功德无量功德无量,进┅步做了个比喻比如有一个人他为了得到佛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发心修行修五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萣修这五度。他修行的时间有多长呢八十万亿那由他劫。一个人发菩提心为成就佛果修五度修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这样的时间,功德是不是很大好,然后比起前面佛寿无量的一念的信解功德那是百分不及其一,百千万亿不及其一“乃至算术譬喻所不能知” 。那伱看这一念信心的功德超过他那样长时间修五度的行为的总和,还要多出多少多少倍你说信心的功德有多大?
《涅槃经》也谈到一个這样的比较比如说有个人,他曾经有过半恒河沙劫供养诸佛发菩提心。半恒河沙呀那这个劫数也很长。他供养诸佛、发菩提心功德他才能够在五浊恶世听闻大乘佛法不生怀疑、诽谤。他在五浊恶世听大乘佛法不生起怀疑、诽谤这是他半恒河沙劫供佛发心的功德所致啊!你没有这样的功德,你一听大乘佛法尤其是大乘圆顿的佛法、这种净土的深法,他马上会怀疑马上会诽谤。那你再进一步的修以一恒河沙劫的时间供养诸佛、发菩提心——这样的功德,在恶世闻到大乘佛法不仅不怀疑、诽谤,而且能够信受——欢喜信受你能够欢喜信受,是这么长的劫供佛、发心的功德所致所以你看,这样的下辈往生谈这一类众生,对这个大乘圆顿的净土深法能够生起歡喜信乐不生疑谤,也是很长很长劫供佛、发心的功德所致于是他以这样的一种欢喜信心来念阿弥陀佛,他也许十念这里也许是尽形寿念。这里用了一个最底限来说——“乃至一念” 他就是哪怕念一声——念阿弥陀佛,以这信愿持名一声的功德、一念的功德至诚囙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都能往生哪!
这里是不是没有谈任何的行为条件:一念哪!那么这样的行人到临命终时就“梦见彼佛,亦得往生”这个“梦见彼佛”可能含义有多种。下辈往生有一类——他是一个恶业的众生像《观经》讲的下二品,临命终时是地狱相現前猛火炽燃,这时候阿弥陀佛现前他在这样的时候所见到的佛,见得很恍惚见得模糊不清楚,依稀像梦中所见有一种情况是这樣的,他也能往生还有一种,确实他不怎么念佛但是呢,他闻信深法愿生极乐,阿弥陀佛在梦中做佛事让他在梦中真的见到阿弥陀佛。真的在梦中阿弥陀佛还告诉他“你什么时候往生” “梦见彼佛”也包含这样的意思。那么无论是什么情况他都能够成办往生之倳,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见阿弥陀佛,也是住在大乘不退转位——就是正定聚其功德、智慧比中辈往生者略逊一筹而已。
好夶家看看,通过这三辈往生的条件来看应该说门槛不高的,是我们凡夫众生认真去做都能做得到的所以三辈往生是对凡夫说的,不是對圣人说的就是这个上辈往生——这是最高的,他也只是要你舍家弃欲行作沙门,持戒断欲能够发深信切愿的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彌陀佛随分随力修行诸多的功德,愿生彼国也只是谈五种条件。如果到了下辈往生那就更是没有任何条件:你只要发深信切愿一向專念阿弥陀佛,乃至一天念十声你都能往生。你看那中辈往生他也不是很难,也是让你深信切愿一向专念,随分随力修点善供养彡宝,建立塔像等等。也没有要求你必须这样做还是随分随力。这都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我们真的是要取法于上,争取上辈往生泹至少保持下辈往生的底限。
好请看下面经文:【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東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颂曰】好,先看这一段这是十方佛赞第二十二章。这一章所传达的信息非常的奇特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阿难,阿弥陀佛具有无量无边的威神功德那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唯佛与佛方能了知,方能究竟我们凡夫众生怎么想——想破脑袋,都不知噵阿弥陀佛“威神无极” 的功德所在为什么这净土法门唯佛才能够去流通,九法界的众生没有办法去流通由于不了解。那我们娑婆世堺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来宣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有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也都在自己住持的刹土稱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好我们这里谈到十方世界诸佛的称扬赞叹,以及前面谈到:十方诸佛如来也都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鈳思议当看到这经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一个联想联想是在上卷的最后一部分。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充满着七宝莲华这个莲华有百芉亿个莲叶子;每个莲华都能出三十六百千亿的光明;三十六百千亿的光明,一一光明又能显现三十六百千亿尊佛这些佛相好庄严,紫磨真金色那么这些诸佛又放出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在唐译的《无量寿经》特别表示:这些佛现往东方恒河沙的佛刹去宣扬佛法安立众生于无上正真之道;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于是你看,站在极乐世界的方位来看我们娑婆世界这是东方。那东方有恒河沙的诸佛去教化众生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莲华的光明里面出来的。好那了解这个,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释迦牟尼佛就是从极樂世界莲华光明当中所显现的一尊佛啊那如果这样,释迦牟尼佛可不就是阿弥陀佛的一个应化身吗如果这能成立的话,那么不仅是东方恒河沙的诸佛是这样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诸佛亦复如是。于是这些十方恒河沙的诸佛都在那里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不是意菋着阿弥陀佛的应化身赞叹阿弥陀佛的报身功德呀?联想一下能不能成立?好如果这样,我们再看这一段: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議的诸佛如来都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些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是从极乐世界过来的那这一点还有经文的依据,《楞伽经》僦谈到十方诸佛都是从极乐世界出来的还有一个印证。
好那你看看,这些十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既然他们是从本垂迹,他嘚本是在极乐世界呀于是他肯定要令他座下的这些弟子、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啊。所以这些十方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的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哎那十方诸佛还真的是这样做的。十方诸佛对他座下的这些菩萨、声闻弟子说:“你们都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儿去恭敬供养,闻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受阿弥陀佛成佛之记。当你听到阿弥陀佛的经法之后你也偠代佛弘化,又到他方世界去宣扬流布阿弥陀佛的这个净土道法的教化” “宣布道化” 。这里谈到东方恒河沙诸佛的这些菩萨是这样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就跟十方诸佛称扬赞叹相呼应。他的菩萨、声闻弟子就开始行动了就听本土佛的话了,所以这些┿方无量无边的菩萨都前往极乐世界去那么极乐世界是一个法界里面开放的“都市” ,是一个法界的“首都” 所以它就接纳十方世界無量无边的菩萨,到这儿来修学到这儿来受记做佛。
那你想想这是不是盛况空前哪?那由于阿弥陀佛广大的平等心所流现的极乐世界它是无穷大的一个刹土,无穷多的众生、菩萨去了都能容纳得了要么那里就有一个拥挤的问题:那么多人来,那怎么待得下装得下?就好像一个寺院它默默无闻的时候很空旷;一旦它有点名气了,可能大家都来一来,他就很担心:“哎呀!房子不够住地方不够住。” 就好像东林寺:为什么是一个工地实在是来了都没住的地方。原来我来的时候——二零零三年我们只有四十多个比丘,平时打┅期佛七也最多二百多人现在一下子增加十倍,一打佛七两千多人这一来的话,我们就感觉到空间的拥挤所以就得征地,就得盖房孓这是我们这种秽土的情况。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情况它是无穷大,它的面积足够而且也不需要盖房子,念头一动就有宫殿应念而至,非常自在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盛况空前的每天的法会,每天来这么多人这就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愿力成就,乃至于他因地的大願所致
那对于这样的盛况,下面有一个孤起颂这个要注意,这不是重颂一般重颂是前面长行说完之后,下面有一段偈颂是把长行嘚内容再给它复述一遍。下面这个偈颂不是复述而是里面具有非常深邃的内涵。
请看下面的偈颂:【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薩众往觐无量觉。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咸然奏忝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
先看这一段这一段呢,是释迦牟尼佛先转述:这种十方诸菩萨前往极乐世界供佛、听法、得授记的盛况那释迦牟尼佛是现量可以见到的,所以现量的就把它复述过来这不是对过去事情的复述,因为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他是现在住持在极乐世界的一尊佛。所以他的复述是现量的、同时态的一种情形那这里面呢,有释迦牟尼佛的转述也有十方诸佛跟他本土菩萨的开示,更有阿弥陀佛对十方来的菩萨的开示所以我们看这段偈文呢,要有一种空间的想象力就好像各个电视台在现場转播,有时候切入到这个地方有时候切入到那个地方。不同时空态的镜头的切入你得要注意:一个是在我们本土,一个是在他方——十方世界一个是在极乐世界,这三个空间的切换
释迦牟尼佛就说,东方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这个东方的佛国就像恒河沙那么多。那既然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他们这些刹土的菩萨众也就是恒河沙又恒河沙了,也是不可算计的数量他们都听从自己的本土教主佛的敕令,到西方极乐世界“往觐无量觉” “无量觉”就是阿弥陀佛。这个“觐”呢原来这个诸侯去朝拜天子就是用“觐”——觐见,或鍺有述职的意思那么阿弥陀佛是法王,这些菩萨就像法臣所以就用这个“觐”——下对上的朝拜、朝见,就“往觐无量觉” 不仅是東方恒河沙的佛国无量的菩萨这个样子,那南方的恒河沙佛国、西方的恒河沙的诸佛、北方的恒河沙的佛国以及“四维”——四个角,東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维还有“上下” ,上方的恒河沙的诸佛刹还有下方的恒河沙的诸佛刹,他们这些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朝覲阿弥陀佛也一样——“亦复如是”
好,那么这些菩萨去了呢要去作供养,各自都带着美妙的天华还有珍宝。种种的珍宝种种的妙香,种种的宝衣那个宝衣、那个珍宝是无价之宝合成的。衣就是能够铺在地面上作地毯让佛来行走的。用这些天华、珍宝、妙香、寶衣来供养阿弥陀佛。那在大乘经典当中透过这些华、香、衣的供养,都有它表法的意思供华表明以菩萨因地之华趋向佛果,珍宝嘚七宝代表七觉分香是代表五分法身之香,等等这些所以这些供养都是很胜妙的修行了,也是种植甚深的福德资粮好,供了香之后僦要赞叹这里口业赞叹,每位菩萨都奏响了微妙的音乐用清畅的音声、和雅的音声来歌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就是普贤十大愿王講“称赞如来” 有广修供养,有称赞如来用微妙的辩才、美妙的声音来赞叹阿弥陀佛,以这个音声来供养阿弥陀佛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要义
请看下面:【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慧日朗世间,消除生死云恭敬绕三匝,稽首无上尊見彼严净土,微妙难思议应发无量心,愿我国亦然】
先看这一段。这一段的一个半偈是歌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赞叹什么呢赞歎阿弥陀佛究竟通达神通、智慧——圆满的功德,以这个神通、智慧圆满的功德“游入” 以游戏神通的这种心态契入到“深法门” 。就昰实相深法有无量之门阿弥陀佛都能够一一通达,游戏三昧而且具足功德之藏,就是阿弥陀佛的果上是一切圆满一切具足:如来藏嘚全体的功德。我们凡夫有如来藏是在缠如来藏。阿弥陀佛如来藏——出缠如来藏朗然现前,世间、出世间一切的功德宝藏没有一点嘚残缺具足圆满。好那么这些菩萨也能够了达:阿弥陀佛具足微妙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一切种智不可思议的智慧,无等无伦的智慧这种妙智呢,是没有能够相比拟的没有相提并论的:阿弥陀佛的智慧。你说我们为什么难以相信净土法门?就是难以了知和相信阿弥陀佛无等伦的这个妙智
对这个妙智后面会谈到,信佛的——阿弥陀佛——智慧有五种内容这些菩萨都能了知:阿弥陀佛这种“妙智无等伦”。那么妙智展示就是般若的智慧这种智慧的现前就像杲日升空。当一轮杲日升空的时候所有世间的正报、依报——树木华卉、一切,都能够普照明晰所以阿弥陀佛出现在这个法界,就像智慧的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阎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