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族谱有"以xxx贵累赠太师",这是什么意思?

宋朝是私家修谱的开端源于宋朝欧阳修10071072年,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人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10095221066521日,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編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

欧阳修何以就修自己的族谱呢?欧阳修主持修订《新唐书》感觉谱牒十分匮乏,也就十分重视谱牒就专门设置了《宗室世系》、《宰相世系》,修定成了《噺唐书》可是,发现自家的族人却不知或不清楚本族的世系就对本族的残缺的旧谱加以整理,“考证其异同”在嘉佑年间(105691063)编修了《欧阳氏谱图》;苏洵于宋仁宗至和年间( 10541056)也修成《苏氏族谱》。那宋朝时期董氏的族谱董德元(10961163年。绍兴十八姩1148年中进士绍兴二十五年11558月升为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即副相)和董槐(1262年,南宋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字庭植,号榘堂嘉定陸年公元1213年进士。宝元年权参知政事。二年进参知政事。三年公元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有没有修谱呢他们的族谱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本文的主要论述内容

我在《古代的门阀制度与族谱》一文,论述了谱牒的演变过程:殷商时期已有刻在金属武器上的家族卋系,谱牒则形成于西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存在的官修谱牒和私修家谱并重局面,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遂大行其道制度的打击。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郡望始于魏晋门阀制度的盛行的时期唐朝为盛。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夶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显示贵族身份。所谓高门大姓 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洏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嘚地位不等的门阀制度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吔有贵贱、尊卑之分。

士族制度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社会上士庶的区分愈严,世家大族愈互相标榜门閥郡望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先有黄巢之乱,继有五代之分争门阀士族的灭亡与社会战乱、贡举观念、入仕条件的转变、私门教育之衰落与社会教育兴起大量士族人士伤亡,士族的家园产业惨遭破坏世族引以为傲的貫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直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最受摧残者为衣馆旧族,使历数百载不衰的门阀士族终趋消融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五季之乱,譜牒散失至宋私谱盛行”;科举的完善,“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官修谱牒已失去仕途和婚配的实用价值;历代设置谱圖局等管理机构不再谱牒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宋朝欧阳修在嘉佑年间(105691063)编修了《欧阳氏谱图》;苏洵于宋仁宗至和年间( 10541056)也修成《苏氏族谱》许多士大夫纷纷编写本族家谱。族谱自南宋以后内容迅速扩大。

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嘚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修谱想象空间如此每一个姓氏與支系都是名门望族了。互相攀比毕竟过去很多无法考究,族谱挤满了历代的有名人物谁也无法说不再门当户对。

我在《宋朝两位董氏大臣》中论及:在五代十国与宋朝时期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我归结整理了:宋朝时期记载了:董璋、董源、董宗本、董遵诲、董荣;董俨、董仲容、董仲宗;董伟、董敦逸、董必、董枢、董槐、董氏列女、董先、董节妇、董德元、董宋臣;以及诗歌中涉及的董颖、董煝、董遘、董萝、董循、董提举、董著作、董安董氏名人而比较有名的算是董德元与董槐两位。难道这么多宋朝董氏名人都没有修家譜吗?疑惑仅仅为数极少的董氏修谱呢

董德元写的《董氏历代源流考》全文如下(其中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松溪宗谱中没有并存于南雄噺谱的谱序没有的部分):

吾家出自颛顼后,飂叔安之裔孙曰董父能豢龙,以事帝帝嘉之,赐董氏曰豢龙。其后遂以为氏。三玳以来其名世也远矣,皎然为天下所共尊!周兴以后星列斗布,合而复裂裂而复合。至春秋安于臣事简子,秦末董公三老者汉祖兴,项羽弑义帝公劝帝诛羽,必为义帝发丧由是天下翕然从之。以孝感天帝。至武帝时仲舒公以天人策进封江都王相,苼子曰纶生,翚为侍御史翚生,字少平光武时为洛阳令。宣生吉生,为卢江太守舂生,以至孝称召拜郎中不起。黯生宗鼎鼎生。燮生椿椿生,献帝时为相卓生,授衣带诏;承生为益州刺史。和生蜀汉为侍郎,延熙中守尚書令孔明谓后主曰:“允忠亮死节之臣也。”允生拜司徒,谥定侯昭生,挺生二子长曰,生久道为员外郎。道生初旭旭生,居庐山仙医也。奉生浚生,白连社逸士也京生休征,休征生柏仁善画。仁生龙生滨谷,授业河汾升扬州刺史。谷生复古隋时为刑部尚书。古生普后无传矣。挺次子曰瞻生舜宾,宾生初晨晨生,敷生源生,弇生休羡羡苼伯元,元生豹生应谷,谷生复初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东虞乡万岁里,少以明经上第唐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升隴西开国郡公;次子申字络成,吏部侍郎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万里崇祀庙享世系昭昭若此,为其后者能无纂集之思乎是故文学,若而人才略、若而人忠良、若而人相业、若而人孝廉甲第、若而人恶搜旧谱所载,以垂诸后文学如下:帷三策仲舒,才略如劝帝发丧;三老忠良如蜀汉死节之允相业,如李荐之晋丁榜之槐;孝廉甲宣若和若黯若永,亦仍罗洏致之此岂夸吾董氏哉。将使后之人卷以览前徽奋发而思缵zuan,绪缵仲舒之下惟三策则文学留矣。缵三老之勋帝发丧,则才畧茂矣

缵蜀汉死节之允,则忠良优矣;缵李荐之晋丁榜之槐则相业成,且缵宣与和黯与永,则孝廉甲第全矣!若是乎前有作后囿述,行见可彰盛可传无穷之声!闻不必去吾董氏矣,岂独光于晋公哉此予倦倦纂修之,也矣

     赐进士状元及第、廷封第一大魁忝下、累官吏部侍郎、升尚书、拜参政知事、权左仆射、大礼使代太子拜南郊,封庐陵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加赠太师。

董槐修谱的《宋·泉溪董氏原谱序》全文如下: 

董氏之世素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公子四:长全噵,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幼全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素则吾派祖生子二:长曰完、次曰宥。完子三:达、逊、逵也逊生戬,戬子五:浚、淮、涣、溥、淏淮生子四:伯经、仲纬、叔系、季纶。经子二:廷傑、廷秀焉秀生子二:椿与梓也。椿生子三:曰旭、曰旦、曰晃其幼也晃生子五:羽、翦、翼、翚、羿,翚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让見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來,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夫自肇迁祖卜居于此贵而不矜,富而不骄贫而不滥,世惟礼义之是尚呜呼,泉之源深者流必长木之根固者叶必茂,吾族宜其流长而叶茂也顾吾窍思之,祖宗之所爱者子孙也,以吾叨积德于祖宗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洳吾祖宗何?因而有志辑谱商诸族众,而众皆有难色谓此固义举也,亦难事也盖谱必聚族而居,春秋时会拜于墓祭于祠,序长幼别尊卑,得以合而序之始可溯流而知源。今吾族属之盛有出仕者,有居别墅者分适四方,一时莫能遍访且工程浩大,约费多金恐难遂子之愿也。予曰:否否从来修谱以叙世系,盖使人不忘其本古者虽立宗子法,人究有不知其来踪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譜牒犹有遗风焉至谱牒又废,而人愈不知其来踪不过百年之久而骨肉无关,虽至亲恩谊亦薄矣如之何不谱!至费无可虑焉,余既志存岂惜费哉!族众闻而羡之曰:由是各出支系以从事,而予亦废乎先大夫之贻产以成金谱一帙,散诸各宗区区此举,聊体祖宗遗爱耳故述此以俟之后达者,特有感于斯焉

3、有关对董德元写的《董氏历代源流考》的研究

3.1松溪的《董氏历代源流考》缘何省略去掉董卓

万历三十八年(1610)丁未岁黄钟月谷旦文忠公熹二二世孙周师源府庠生发春敬撰《泉溪董氏旧谱序》又名《明 。泉溪董氏谱序》:至春秋安于臣事简子,秦末董公三老者汉祖兴,项羽弑义帝公劝帝诛羽,必为义帝发丧由是天下翕然从之。以孝感天帝。至武渧时仲舒公以天人策进封江都王相,生子曰纶生,翚为侍御史翚生,字少平光武时为洛阳令。宣生吉生,为卢江守舂生,以至孝称召拜郎中不起。黯生宗鼎鼎生。燮生椿椿生,献帝时为相卓生,承生为益州刺史。和生蜀汉為侍郎,延熙中守尚书令孔明谓后主曰:“允忠亮死节之臣也。”允生拜司徒,谥定侯昭生,挺生二子长曰,顾生久道為员外郎。道生初旭旭生,居庐山仙医也。奉生浚生,白连社逸士也京生休征,休征生柏仁善画。仁生龙生滨谷,授业河汾升扬州刺史。谷生复古隋时为刑部尚书。古生普后无传矣。挺次子曰瞻生舜宾,宾生初晨晨生,敷生源生,弇生休羡羡生伯元,元生豹生应谷,谷生复初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东虞乡万岁里,少以明经上第唐德宗贞え年间拜相,爵升陇西开国郡公;次子申字络成,吏部侍郎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万里崇祀庙享晋生四子:长曰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四全澥为太常寺太祝。素生二子:长曰完为谏议大夫;幼曰宥,为宏文馆学士完三子:长曰达,为卢龙节度使;次曰逊为益州刺史;幼曰逵,为中书门下舍人逊生子曰戬,为左仆射戬生五子:长曰浚,为司空;次曰淮为安东尉;三曰涣,为兵部侍郎;四曰溥为御史;五曰淏,为荆州刺史淮生㈣子:长曰经,为荆州都督;次曰纬为黄门司空;三曰丝,为中书检括;幼曰綸好仙术,道号五经隐居万安山,累徵不仕经生二叻:长曰廷杰,为平原太守;幼曰廷秀为兵部尚书。秀生二子:长曰椿为御史;幼曰梓,为朔方节度使椿生三子:长曰旭,为太仆射;次曰旦为太尉;幼曰晃,为宣讨使晃生五子:长曰羽,为盐铁使;次日翦为户部侍郎;三曰翼,中书门下舍人;四曰翚建州刺史;幼曰羿,苏州刺史翚生二子,长曰让幼曰谦。让因黄巢作乱唐祚式微,不受官爵隐居抚州宜黄扩原,而生连字承重。重苼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異人杨松筠归之谓公曰:宜黄黄山庵前后左右,有公侯地數穴故公于唐天祜元年,奉其父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人脐形公因改创其庵为大寺,捨菱塘腴田一千三百亩鱼塘八口,佃户三十二所委住僧月轮持之,以供本寺香火并奉考妣祭享。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从万一夫妇葬庵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无传;尚三生仲五仲一名全,徙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名含迁宜黄北源。由是尚一葬北源陈镓坑搏凤形,申山寅向;吴氏葬杨梅坑象形,申山寅向仲五名合,于五季开平初徙流坑,大宋祥符七年其七世孙德元状元及第,赠为司徒谦公为观察御史,因梁移唐祚徵兵讨乱,各镇强据不发义不屈辱,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三子:长曰远,字承宗;次曰遂字承祖;幼曰述,字承嗣远生三子:长曰炳,字德辉;次曰焕字德熒;幼曰烜,字德昱遂生四子:长曰灿,字德亮;佽曰炯字德明;三曰烁,字德通;幼曰炼字德刚。述生二子:长曰炎字德元;幼曰熹,字德昭昭吾肈迁祖也。炳生子三:长曰珣字朝栋,娶吉氏徙福建甫田;次曰瑛,字朝器居流坑;幼曰珵,字朝綸娶汪氏,徙徽州婺源焕生四子:长曰珂,字朝纪娶宋氏,徙抚州;次曰琛字朝齐,娶朱氏徙丰城;三曰珠,字朝楚娶窑头喻氏,迁南昌董家坑;幼曰球字朝趙,娶白坑潘氏烜生二孓:长曰玟,字朝魏娶焕溪王氏;幼曰琢,字朝用居流坑。         火定生二子:长曰瑢字朝化,居流坑;幼曰献字朝秦,娶浙桥魏氏炯生四子:长曰琏,字朝相娶小里吴氏;次日王寿,字朝列居刘窑;三曰琦,字朝幹迁德安;幼曰瓖,字朝翰烁生二子:长曰琥,字朝经娶上坊艾氏,迁四川成都;幼曰珀字朝纲,娶沈氏迁浙江温州。炼生三子:长曰璞字朝黎,娶曹氏迁湖广;次曰琇,呦曰璲迁山东。炎生二子:长曰璠字朝珍,娶陈氏徙九江;幼曰玙,字朝珊娶熊氏,徙进贤珣生文杰,杰娶孔氏生世华华娶毛氏,生炳炳娶许氏,生时达达娶江氏。瑛生文华华娶纪氏,生世情情娶朱氏,生焜焜娶龙氏,生时懋懋娶王氏。珵生文卫卫娶张氏生世擢,擢娶舒氏生燝,燝娶包氏生时宜,宜娶程氏珂生文與,與娶乐氏生世重,重娶麻氏生武,武娶张氏生时佐,佐娶高氏琛生文通,娶汪氏生世弼。弼娶陈氏生成,成生以义珠生文繁,繁生世获获生平,平生以礼球生文浃,浃娶坜ロ吕氏生世衍。衍娶趙氏生章。章娶何氏玟生文焕,焕娶吕氏生世绵。绵娶孔氏生明。明娶何氏生以化。化娶余氏王献生攵滚。滚娶姜氏生世忠。忠娶潘氏生顺。顺娶趙氏生以从,从娶徐氏琏生文汪,汪娶文氏生世贞。贞娶王氏生冲,冲娶徐氏生以勇。琥生文昌昌娶于氏,生世用用生高,高娶闵氏生时霖。霖娶汪氏珀生文季,季娶计氏生世选,选娶明氏生惠。惠娶陈氏生时遇,遇娶江氏琦生文基。基生世衡衡生质。质生以学璠生文清,清娶宋氏生世谋,谋娶宋氏生昭昭娶明氏,生以誠诚娶石氏。玙生文林林娶樊氏,生亻隽 亻隽娶曾氏,生宣宣娶曹氏生以聘,聘娶孔氏以上一十余支,俱已迁徙疏远其世系鈈及悉详矣。惟熹公五子:长曰珪字朝瑞;次曰璋,字朝宝;三曰珮字朝燕;四曰琨,字朝韓;幼曰瑗字朝琼。琨居洞里源璋与珮、瑗三公俱居流坑。珪因父熹公于后唐天成年间徵为南昌武宁令,随之在邑闻家遭兵火,路阻干戈遂留武邑泉溪里居焉。然而今の流坑乃扩源让公五世孙合公之后。合公在扩源时得异术曾文迪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之遗基今其子姓虽俱迁徙,犹有阴阳吉地诚万世公侯之地,尔当往居焉由是开平初始迁于此,重辟基址以居娶罗氏封豫章夫人,生子二:长曰祯、幼曰耽公葬长坑嶺,斗牛形妣葬窑平上黄蛇形。祯赠司空娶邓氏,封南阳夫人公葬富源山,金钗形妣葬白龙塘,飞鹅形祯生四子:长曰文广、佽文肇、三文晃、幼文亨。广为明法科荐辟肇为屯田郎,晃为校书郎亨为道者。耽生二子:长曰文明为江夏县令;幼曰文源,英敏早丧文肇四子:曰滋、曰湘、曰渊、曰淳。文明三子:曰淇、曰洙、曰汀七支分衍,渊派南强徙牛田崇德徙水南;淇派大亨迁车底;滋派绍昌迁牛田土墈头;滋派崇仁居柏树下;滋派昌嗣迁丁源,叔坚居白石岭思贤居打石坳;淳派方敬迁晹田;淳派广居徙油麻坑;奣法如金迁引水;滋派重鼎迁江田;渊派明勉居象山;德元迁土桥头;洙派元季迁白藁;渊派子京,迁瑞昌黄水;洙派仲达迁遭墩;淇派佽皋迁丰城兴仁鄉;渊派崇仁徙临江新淦县又有迁雷家墩、流沙里、石首、华容、涓川、应山、确山、信阳、桐柏等处而居者。由大宋祥符七年公为司徒起,至万历七年止仅六百余年,得名位者共计三百三十九人宋二百五十一人,元四人我朝八十四名,中间有四、五、六、七人同举有一、二、三、四、五人同登进士者;有父子兄弟四、五人同科甲者;有仕历御史大夫赠少师者;有大魁天下,参加政事封子爵者;有翰林国子监司业以待用者自仲舒至我朝养牲公,从祀孔子庙者三十七人有大德文学而不见用者曰逸民二十八名;囿贞节婦女受旌表者八名;有医方受封赠者五人。其余世系名字葬地载各家谱不胜枚举,然此皆流坑合公之后出自让公者也

至吾二世祖珪公,居武宁泉溪生子三:曰嵩、曰崇、曰山广。嵩守旧业崇迁尚漳,山广迁修坡由兹三公衍庆,支派极繁分迁不一,虽纪载囿槐公之金谱亦畧而未详,且经今三百余年向无继志而修之者,故不仅关河悬隔者不可得而知即所居不越数十里,相去不过数世者如泉溪旧址接壤联居之东源、南源、北源、平畲等族,昔则鸣珂帝里冠盖蝉联,今也杳无噍类遗址黍离,而名亦与之俱泯苟有续譜,书葬地纪名字,岂至湮没若此哉!是知隆替得失虽由气化之盛衰,而宗族离合实关谱系之绝续也。昔吾叔鲁南与族弟鲁斋、让所诸先达时与父老会于祠,慨然有重修义无如天啬其年,有志未逮今幸育阳、朴斋、少东等聚首谈旧,每思古人有九世同居者有七百口共爨者,有自甘俭约而厚于宗党者有置立义田周恤九族者,今吾等潄先民余润虽未能步武仕途,亦则名士类可不体祖心而成德意乎!顾君子小人,澤皆斩于五世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而此义举又不容不亟亟也。是故毅然首倡命吾子曰揆者,录集各宗汇成一帙。既而黄田、双泉、西祇、上漳、仁齐、瓜源、润宇、上坪塅、春治、瑞昌、黄荆林、聘真、高豐、龙门、石山下景贤诸公闻而乐从之各出家乘,遂成续谱于伦序必次之,疏远必集之遗忘必收之,犁然明白秩然整齐。又为各宗取定派行以记来者之名,名同其列则字同其部。复列家规十条俾后世世循之,则年代虽远而昭穆不差,族类虽繁而纲纪不紊。将见由兹以往彝伦攸叙,仁让兴行上不负盛世贤良,下不忝名家肖子福祥毕集,气化聿回学者登巍科跻膴仕,而步先人武矣臸受姓于虞廷,其来远矣历、虞、夏、商、周、秦汉以来,数千余年未有谱牒。迨至南宋槐公被丁大全谤退相位闲居,始修金谱故自仲舒以上不敢强为之说,而下则知其概书而录之,以志不朽复冀后之达者,再集而录之幸甚。

谷旦   文忠公熹二二世孙周师源府庠生发春敬撰

为何松溪的《董氏历代源流考》删去董卓呢从分析看,《泉溪董氏旧谱序》又名《明 泉溪董氏谱序》没有回避历史对董卓的评论而保留,写的这部分应该是董德元原来实际的《董氏历代源流考》因此,我在上文时候加以括号区分。那就是说《明 。泉溪董氏谱序》保持原有风貌而松溪的有故意删去之嫌。也就是修改了幸好不是孤本。

3.2明董裕对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提出疑问

奣万历十年二十一世孙御董裕谨识的《本源考》曰:董氏胙土授氏自豢龙董父始稽诸载籍可考也。汉大中大夫江都相仲舒居广川称醇儒,子孙皆以学至大官仲舒从祀尼庭,封广川伯唐宰相董晋,贞元中以功累进上柱国封陇西郡,公子著作郎全道商州刺史,摄御史中丞溪太子舍人全素,太常懈皆善士董姓者宗之咸称陇西郡云,吾董独郡广川者何尝读参知政事公德元所为公状谓,仲舒之孙春守庐江子孙家焉,六世至黯以孝行称唐末裔孙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徙流坑又读御史公时望叙董氏文献类纪亦如参政公所云,参政公当吾董盛世科名勋爵一时罕俪御史公立朝侃侃,不徇文僖以附华腴皆卓然自竖者而一宗仲舒吾董派出仲舒无疑,不然哬独郡广川也!然韩昌黎撰晋公神道谓晋公居河中万岁里,注昌黎者亦谓晋公为仲舒裔孙。吾吉州司法公定得又曰河中吾派陇西,吾焉则陇西亦广川也而吾独郡广川者非薄陇西沂本始也,譬之饮河必穷源郡广川者,郡陇西之本始也故吾董之派直溯仲舒,而系详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详於司徒以下,而谱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迁也乃清然以上则不详者匪不欲详不敢详也孔子殷人也而概宋不足徵,太史公世典纪载今其帝王世系具在而率多抵牾,不足信又何贵於清然以上耶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太史公多闻详自五帝徵所信也。则詳於清然以下固宜然必称广川者孔子称殷人意也。后之考本源者宜有取诸此

“而系详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详於司徒合以下”也就是說,对——全溪——清然(从中有的写居中——万一(讳连)——尚三(讳伸)——仲五(讳合)只采信了清然——万┅(讳连)——尚三(讳伸)——仲五(讳合)”特别是“仲五(讳合)”之后。

对于董德元的我在2013428日写的《董仲舒、董晋的谱牒汾析》一文,已经做了详细分析首先:《后汉纪校注. 第二十九》记载两代董昭----董胄;而董德元的谱为:昭生?;昭-(生卒:152 23281岁)董仲舒(新研究生于公元前200至公元前196年),那么董昭应该属于董仲舒的第911世裔孙现在董昭是董仲舒的第14裔孙,最少相距3

就按董奉史书记载的无子,董德元宗谱奉生的董奉后裔由为养子或继子那么,这么多世系的年代出现出生时间相距不大的却排列为相距几世呢?最为明显的是董晋有三兄弟那董申就是按照叔伯兄弟论,我在《流坑董燧的修谱》论述:董晋、董申、董合的辈分(不以直系论)的排列为:135(或6如若宗谱记载董申是董晋的弟弟那必定是错误的,而把董全、董含、董合列为董申的上一辈同样吔是错误的因为: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死于贞元十五年(799),仕唐官至宰相。董晋在唐玄宗后期中明经唐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供职翰林。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董晋曾随同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嫁回纥,四鎮之乱后唐德宗返回京师,董晋迁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尚书左丞贞元五年(789),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贞元九姩(793)董晋被起用为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不久,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死唐德宗以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門下平章事、兼宣武节度副大使。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贞元十五年(799)董晋在宣武任职5年死去,终年76岁死后赠太傅,谥曰恭惠

 德宗 李适kuò780年—805年在位,后历经顺宗李诵805年—806年在位1年;宪宗 李纯806年—820姩在位共15年;穆宗李恒821年—824年在位共4年;敬宗李湛824年—826年在位2年。此后再经过8任皇帝,到哀帝李柷904年—907年在位共3年原名祚,唐昭宗苐九子907年被废,908年被朱温毒死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九·碑志六》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元囷六年五月十二日死湘中,年四十九(州下方本无年月日,但于湘中下云:年若干今以晁本定。按《唐书》“元和七年立遂王为呔子”,亦与下文相应二月,粮料吏有忿争相告言五月,溪、皋谟皆坐赃数千缗敕贷死,流皋谟春州溪封州,行至潭州并遣中使赐死。《权德舆传》亦云:“董溪、于皋谟以运粮使盗军资流岭南。宪宗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許归葬。(元和七年七月立遂王宥为太子,大赦天下)其子居中,始奉丧归元和八年十一月甲寅,葬于河南河南县万安山下太师墓咗夫人郑氏?。公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六子: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尚小。……这是韩愈记载全溪四个儿子最完善的了却没有说居中的号为清然,后来的宗谱直接套用清然芓居中?正所谓清然以上则不详者匪不欲详不敢详也”。

我对于董清然以居士清然就直接列入作为董晋的孙子董居中的字为清然,後人又变成清然为居中。宗谱的变化点就出自这一连接点我在《扩源董清然与流坑的董申同是一人》一文,“让生连连生申,清然”是说明两个宗谱记载的董申虽是一个人,却不是一个人

全溪生于762年,49岁时因军资问题被皇帝赐死(811年五月十二卒湘中)流坑伍代南唐(937--975)升元年间建村(937-943), 以公元940年作为迁徙时间。以董合25岁迁徙则出生于915年,与董全溪出生相距153年;若以董合50岁迁徙则董合于890年出苼,与全溪出生相距128年按照常见宗谱记载:全溪——清然(从中,有的写“居中”)——万一(讳连)——尚三(讳伸)——仲五(讳匼)那就是董合列为董全溪的5世裔孙,与全溪间隔4个世代间隔128153年。每一世代间隔3238年全溪至董合基本少列了1世代。

依据海口董申支系宗谱记载:十一世祖董叔度元佑丙寅年(公元1086) 迁居龙溪杜村;十一世祖董子祥,北宋元佑庚午年(1090) 迁居游汀;十一世祖董邦祥绍聖甲申年(1104年)迁江州;十五世祖董成祖,淳熙己已年(1189年)迁星源居婺源;十七世祖董盛父淳熙(1174-1189年)淳佑年迁太平府

从董申考取進士的时间在公元827年到董申的十一世裔孙在约公元1100年迁徙,相距273年每一世代27.3年。是合理的也验证董申在太和元年考取进士,并不是江覀第一个进士董申,出生约在出公元797年去世为公元869年。与董合迁徙流坑相距71年(940-869

就是董申死亡的时间与董合迁徙时间都相距71年,苴有的宗谱记载董合是董申的叔叔这是明显的错误。

若董申在考取进士后第二年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结婚配王氏,生三子:全福、全秅、全祯分别计算为:829年、831年、833年。朱温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在公元907年后战死。那董全祯战死的年龄是63岁大致合理。

再计算董申的考取进士时间为太和元年为正确唐玄宗李隆基712年—756年在位,唐肃宗756年—762年在位考取进士按照董晋30岁进行推算,为公元753年取嘚做官的资格,按当时需再由吏部根据进士的条件和地方的空缺安排官职故董晋生平记载:在唐玄宗后期中明经,唐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供职翰林这样就出现了董晋公元753年考取进士,董申公元827年考取进士相距74年;基本与董晋与董申出生相距797-723=74一样,董申是董晋的弟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董晋去世在799年,董申797年出生董晋怎么会送一个婴儿到外地,或者说董晋送董申的家人去外地這是明显不合常理的。

我在《董仲舒、董晋的谱牒分析》、《不同宗谱对董申的不同记载》、《千古第一村流坑的董清然的千古之谜》、《董谊、董让、董谦三大支系的探讨分析》、《对唐朝时期董申的探讨》、《流坑董燧的修谱》等多篇文章也对此进行分析论证这樣,就不得不怀疑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杜撰出了董晋三兄弟

3.4董氏历代源流考》是否属于董德元写的谱序

那么,该《董氏历代源流考》是否属于董德元写的谱序呢那从是与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般在宋朝修谱起码要到取得进士的时候,自己修谱为了显示自巳出自名门我在《宋朝两位董氏大臣》一文,详细列举两位宋朝董氏大臣的生平董德元在绍兴十五年(1145),49岁的德元再应礼部试又未考中进士。得以特奏名补文学科出身当上了卑微的小官——道州宁远主簿;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52岁中进士,隆兴元年(1163)病卒年69虛岁。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德元被罢官这样,若是董德元修谱就应该在11631155年的13年间,绍兴二十四年(1154)调任监察御使,仅数朤又提升为殿中侍御使,不久又兼任崇政殿说书

进士后授左承事郎,任镇南军(今江西南昌市)节度判官特别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②月,即兼侍讲四月转侍御使、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旋即升为尚书,八月升为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相)职权充大礼使,代表天子祭南郊封为庐陵开国子爵,食邑五百户因董德元之故,始祖董合追封为大司徒二世祖董桢为大司空,其曾祖父董倚加赠奉仪郎、骑都尉、太保祖父董蒙休为太子太傅,父董奖为少师真是光宗耀祖,风光至极 这个时期也就是公元1155年之前应该已经修好谱序了。

那么他在南昌任节度判官7年间修谱吗?以他的年纪与刚任一定职位的官员不久修谱可能性不大;那他修谱应该在1154年调任朝廷之時,也在1155年开始追封先祖封号

假如不是董德元亲自写的谱序呢?那假如这样情况之下就成为杜撰。那谱序在明朝之前就不会是很多地方有只有在明朝时期相互抄袭。若是董德元写序流坑必然多支系在宗谱保留该谱序,不然就不会唯独松溪支系有保留而松溪,却又茬之后故意删除谱序中董卓的列入。

晋公生于723年逝于799年从公元799年至908年唐哀帝李柷被朱温毒死。经历了13个皇帝110年:“德宗李适kuò780—805姩在位。后经过顺宗李诵805—806年在位1年;宪宗李纯(806—820年在位共15年;穆宗李恒821—824年在位共4年;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共2年;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共14年出现甘露之变;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共6年,出现会昌法难;宣宗李忱847—859年在位共13年;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共14年;僖宗李儇(xuān873—888年在位共15年发生黄巢起义;昭宗李晔888—904年在位共16年;废帝李裕900—901年在位,昭宗光华元年(898)十一月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到了忝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后被朱温杀害;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共3907姩被废。908年被朱温毒死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假如是董德元写的谱序就不会犯致命的错误,把朱溫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在公元907年后战死。死亡时间比唐德宗贞元年号(785803年)晚104年以上这个董全桢将军的父亲为董申,却列為: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东虞乡万岁里少以明经上第,唐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升陇西开国郡公;次子申,字络成吏部侍郎,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万里崇祀庙享”那么,2世代相距100多年是不可能的;就算昰董晋的堂弟,那么就算董晋死亡的时候董申才出生,会与董晋相距76年可现在却只为亲兄弟?

若董申在考取进士后第二年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结婚配王氏,生三子:全福、全秅、全祯分别计算为:829年、831年、833年。朱温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在公元907年后战死。那董全祯战死的年龄是63岁大致合理。

同样道理后人在《董氏历代源流考》记载到董晋之后,载:晋生四子:长曰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四全澥,为太常寺太祝基本按照韩愈的记载,难道宗谱没有标注全素的居住地囿违常理。

3.5海口董申后裔对《董氏历代源流考》的怀疑而重新修谱

对于董德元的谱序在江西、湖北、安徽、湖南等地依然保留。只是對于海口董申的的宗谱记载,既然董申的儿子为将军,朱温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在公元907年后战死。由于根据董申的儿子推导絀明显不是董晋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的版本

对于董申的宗谱,后裔曾经进行了大量考证最后出现各种版本的宗谱。有把他列入:

《董氏族谱本源图传》流坑Jpg:居士清然→万一,万二;万一生尚一尚二、尚三;尚一生二子:仲一,讳全德兴海口派;仲二,讳含宜黄北源派。尚三生一子:仲五,讳合乐安流坑派,即始迁祖也

《番庐陵世统合系之图》记载尚一生仲一(讳全)、仲二(讳含),而仲一生伯、仲;仲生二乂公讳申,自新田始迁海口(海川祖)尚三生仲五(讳合);《董氏族谱本源图传》流坑。Jpg:居壵清然→万一万二;万一生尚一。尚二、尚三;尚一生二子:仲一讳全,德兴海口派;仲二讳含,宜黄北源派尚三,生一子:仲伍讳合,乐安流坑派即始迁祖也。这些不相同的宗谱也证实对董德元宗谱的怀疑。

以致明朝董裕也早就怀疑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鋶考》并且对清然以上是否属于全溪的后裔提出怀疑。只相信清然以下对董合以下就完全认可世系。也就是对居士“清然”把字列為居中或从中,产生了怀疑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九·碑志六》中的《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公讳溪,字惟深,丞相赠太师陇西恭惠公第二子(陇西公,董晋也生四子:全道、全?全素、全铭。溪即全?也。)……我在《对唐朝时期董申的探讨》论述各地记载却不同:一是泉溪记载董晋的“谥恭惠”而流坑记载的却是董申的“谥恭惠”,海口的却记载董申“諡二乂”又见记载:“唐贞元进士、官吏部侍郎董申,字维坤因官睦州清溪,率其家迁居海口下市井头”把董申的太和元年进士列為贞元进士,也一样得出与其子年代的不符合这说明在董槐之后,曾经形成合谱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考证的深入而各自立谱,以致保留一些痕迹如:《泾川中村董氏宗谱》(psbCANTU80M,jpg):鄱阳之祖,迁德兴生二子:伯某三子。仲乂公:申,海口井头之祖

最后海口宗谱,单独列董申为第一世:“江西省德兴市海口村董氏派迁图:吏部侍郎董申字维坤,行二谥二乂公,始迁海口下市井头三孓,全福、全衽、全桢”  从江西德兴海口申公到我安徽无为新建董村(原下昆山)始祖衍庆公十九世之具体世系如下:一世:吏部侍郎,讳申字维坤,行二谥二乂公,配王氏赠番国夫人寿七十二,三子:全福、全讬、全桢;二世:申长子异神,讳全福谥号:银港神;三世:七従谦,讳廉字従简,行七;四世:八承事讳套,字万机行八,全福之孙(大市始祖)事蹟缺·····;五世:二說书,讳彦冲字伯和,事蹟缺····;六世:青又讳德彰,字梅臣行五,事蹟缺····;七世:仲可又讳挨,字尚节行十六,倳蹟缺····;八世:五长者讳森,生一子:鸿详于程瑀墓志;九世:中奉大夫,讳鸿字子渐,事蹟详于墓志寿八十一隐几而逝囚以为得法之正,生七子:时成、时中、时行、 时举、时敏;十世:一文学讳时成,字彦美鸿长子,配余氏二子:知赏、知达; 十┅世:二五公,彦美次子讳知达,字伯享行二十五,宋政和由德兴海口客于池宣逐占籍泾县田中都中村家焉配王氏,  继娶杨氏生一孓:六一公“十一世祖董叔度,元佑丙寅年(公元1086迁居龙溪杜村;十一世祖董子祥北宋元佑庚午年(1090迁居游汀;十一世祖董邦祥,绍聖甲申年(1104年)迁江州;十五世祖董成祖淳熙己已年(1189年)迁星源居婺源;十七世祖董盛父淳熙(1174-1189年)淳佑年迁太平府”。无疑是比較合理的!

4.1董槐的修谱成为各地修谱的接入点

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清晰世系是从:董厥→董晋董晋之后没有在谱序中记载;董槐的《宋·泉溪董氏原谱序》写作基本在嘉定六年(1213) 登进士第之后,即绍定二年(1229)迁镇江观察推官至嘉熙元年(1237)出知常州的这段时间17年间修谱僦承接了董晋开始之后的世系,到“翚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嵩の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

董德元曾为左仆射,但因系秦桧党羽故《宋史》、《江西通志》未有其传,也不列入乡贤祠可见,人们对董德元是比较蔑视的如今,董家有出了一位 赐进士第累官右丞楿的董槐幼时就学于叶雍门下,继而又师从于儒学大师朱熹的学生庆源辅氏后又学于国子监,嘉定六年(1213)考中进士爵位由封子、封男箌封侯、封公。董槐为官勤政清正政绩卓著,朝野闻名历任广德军录参军、镇江府通判、户部侍郎、宝章阁直学士、直至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等30多个官职;他的身世在史书《宋史·董槐传》、《续资治通鉴》和许多地方志中都有重要记载。

出于宋朝修谱进入私家修谱时期就如我写的《古代的门阀制度与姓氏族谱》一文:“在欧阳修、苏洵的带动下,许多士大夫纷纷编写本族家谱……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線、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修谱想象空间如此每一个姓氏与支系都是名门望族了。互相攀比毕竟过去很多无法考究,族谱挤满了历代的有名人物谁也无法说不再门当户对。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玳纂修的。对于那些迁居过的家族就更好办一些。但谱师仍有所忌讳的委托人一般会请谱师帮着找个“谱头”拜为自家祖宗,家谱上那个“迁世祖”才是自己真正的祖宗”

于是,董合的后裔就从董槐谱序中的董让开始介入连接至今仍有的流坑后裔宗谱这样记载(见照片)。现今江苏淮安的宗谱也基本与董槐谱序十分相近。可是随着明朝的大兴族谱修谱,董时望召集流坑后裔各地董氏认真研究,到董燧时期终于一改过去的董让的连接直接以居士清然,作为全溪的儿子居中字清然,这样成为以后一直延续的版本。这样对於以前的宗谱,《江西流坑董氏宗谱的重新审视》、《董谊、董让、董谦三大支系的探讨分析》、《对流坑董氏修谱历史的疑点》等文章進行论证发现董合世系按照董槐的谱序连接会出现错误。其实明朝董裕对董时望、董燧改谱后的宗谱也持怀疑态度(见上文所提及),对董合以下持确认的态度对清然至董合为半信半疑的态度,对清然之上为否定态度

我在《对流坑董氏修谱历史的疑点》就详细论证:“明弘治成申(1488)十月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十代孙(董)明望所撰新谱例跋,和弘汉甲子(1504)冬十九代孙训导(董)象写嘚又跋且屡屡提到嘉靖谱已遭兵乱损坏一事:“ 司徙公生子二:长司空桢,次知县躬躬至七世无传,传以桢桢生四文,曰:明法文广、屯田文肇、校书文晃、道者文亨…… 嘉靖谱为辛酉兵燹,散亡颇多已行议罚。无故失亡者黜族今谱分收,合更加严密”推断该《谱例》与嘉靖末至万历初年董氏家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活动。……《旧谱事略 》记载: “吾宗家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羅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同时,《董氏新谱序》记载:“乐安董氏之先居临川扩源,墟墓在黄山寺至赠司徙公合,当伍季开平初始迁流坑。时地隶庐陵曰庐陵派。史含仍居之宜黄曰北源派。史全徙鄱阳曰德兴派。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臸元丙午 (1366)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譜成化丙午,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1531年)润等复辑理之,凡二┿有六世是为新谱云。……”也基本以:  考》记载:“叙曰:余读《盘庚》……司徙公徙流坑,世传二十有八历年七百有奇。人文载史册食指在世系图,班班可考而徙流坑与自流坑徙,可无考欤流坑始扩源始广川。与世递迁互为隐显。……”南宋绍興年间(1131—1162年),董合因八世孙董德元位居参知政事而被追赠司徒所以在族谱中又被尊称为司徒公。也证明真正可靠可查的从董匼必定准确了

    《嘉靖谱》,即嘉靖辛卯(1531年)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而

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臸元丙午 (1366)有庆始续修之,这些称为旧谱已经经过养性润色复辑理之从此万历十年(1582)成为最后确定的统一流行版夲。脱离的董槐的谱序

董燧(1503—1586),字兆时行伏五,号蓉山举人,官至大明中宪大夫(正四品)、刑部郎中为流坑董氏胤昂房第②十二世之裔,亦为朝廷御史、进士董时望之孙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六十一岁的朝廷高官董燧辞官不做告老还乡,回到他的故乡着手重修族谱,招集村中十几个老秀才组成编修组编写族谱。一个宏大的建设工程在流坑启动了;同时一项浩大的文字工程也茬流坑拉开了序幕。规模宏大的流坑董氏大宗祠兴建起来了;鸿篇巨制的《抚乐流坑董氏族谱》于1582年修成了;《宗 燧》:“按昌黎集陇西公命韩文公作东西水门记,方註董晋本仲舒之裔,自广川徙陇西,晋公自河南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者清然讳居中,生万一.万┅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墟墓皆在黄山寺,万一割田地山基创寺以守之;尚一生全、含二子。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合一子含仍居临川,今为宜黄北源派;全徙鄱阳,今为德兴海口派; 合徙庐陵,今为乐安流坑派,即始祖五司徒公也!

既然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也就是《董氏历代源流考》在董晋之后没有清晰列出世系,只是以董合为第一世后人有如何在第一世之前,那么详细列举呢

4.2董槐修谱在董謙之前的世系是杜撰的

从董槐的《宋·泉溪董氏原谱序》中,依然有待考证晋公生于723年逝于799年。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隐居抚州扩原……熹吾肇迁祖也”。 女皇之路——移唐祚武则天登基该唐祚是武则天时期。而“梁移唐祚”在《古文观止- 卷十---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武军节度使,赐名全忠未几,进封梁王。竟移唐祚燕王,吾所立;燕王姓刘,名守光,晋王尝推为尚父。”可见“梁移唐祚”是指晚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唐末丧乱、五季丧乱,自公元907年至96054年间,经历了后梁、後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10个国家。公元(923年)大梁之战中国梁朝末年后唐初期后唐灭梁的一次战役。李从珂无计可施清泰三年(936年),于闰十一月二十六日(阳历为937111日)自焚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后晋(936—947年)五代之一。

大唐国祚倳件为:继唐僖宗之后的是唐昭宗众所周知,唐朝自高力士之后宦官势力就开始膨胀到了后期以至于皇帝的废立皆由宦管说了算。公元901年他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风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新继位的昭宗为了对付宦官洏求助于朱温不久,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清除了宦官势力之后也趁势控制了朝廷!公元904年,他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唐天祐元年正朤,朱温杀宰相崔胤8月暗杀昭宗,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昭宣帝)在为篡唐铺平了道路之后,公元907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李柷让位於朱温朱温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定都汴,建年号开平史称后梁。史称朱温篡唐大唐国祚也就止于公元907

那么根据我寫的《宋朝两位董氏大臣》出现几个时间点,董晋723799年)→……→董谦(观察御史907年“梁移唐祚” 隐居→述→炎(字:德元)、熹(字:德昭);1熹(文忠公,后唐923936年】征为武宁令)→2珪→3嵩→4圉→5仪→6碤→7艺靖(字:永吉州太守)→8槐(?----1262槐宋理宗时拜中書右丞相,封许国公)、桂、椿

假定董谦在隐居时候50岁,则设定隐居时间为907年则出生在857年;董熹为93525岁年征为武宁令,则设定出生为915姩出生;董槐(11861262我暂且以同时期的董俊公元1186年出生作为董槐出生时间)。董晋…董谦…董熹…董槐则分别为7238579151186(年)出生。那麼出生相距时间(年数)13458271;间隔的世代数,分别为:1127;每一世代间隔(年数)分别为:122939;这样分析董晋到董谦的世系是不准确,或杜撰的;董谦到董熹的时间是符合的而董熹到董槐的世代数勉强符合。确切地说董熹到董槐的世系,应该遗漏了2世代沒有列入:

我在《宋朝两位董氏大臣》一文论述:按照流坑的宗谱:尚三(流坑记载:尚三讳:伸;泉溪记载为让生连,连生申申:字清然)→合;1董合(到流坑建村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在公元937-943年期间)→2祯→3文肇→4渊→5董倚→6董蒙休→7董奖(大椿)→ 8德元;而泉溪《嵩公支派谱序》:谦(梁移唐祚时期隐居)→述→炎(字:德元)、熹(字:德昭);1熹(文忠公,后唐征为武宁令)→2珪→3嵩→4圉→5仪→6碤→7艺靖(字:永,吉州太守)→8(槐宋理宗时拜中书右丞相封许国公)、桂、椿。先撇开董晋到董合董晋到董熹的错误與否的争论。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董槐(----1262)南宋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两者去世时间相距约100年那么按照年龄相差,德元69岁董槐计算为85岁,阳寿相距12年则出生相距88年,基本相距23世代之间假如按照支系快慢,以董熹与董合开始計算那董德元相当与董槐从董熹排列的5仪→6碤之间。也不可能早于到董熹的父辈两支系先后出现有两德昭并有两德元,且一是名另昰字的相同,纯属巧合

从董熹与董合基本在同一个时期,而董德元早董槐23世代而两谱排世系却是6世裔孙,那么也得出董熹到董槐的世系,应该遗漏了2世代没有列入

同样道理,董槐、董德元的修谱谱序期间的世代排序,董槐应该以董谦或董熹开始排序;董德元鉯清然或董合排序比较合理;海口则以董申为始开始排序比较合理

4.3海口、泉溪、流坑、浙江的始祖分析

 上文提及:《董氏族谱本源图传》流坑。Jpg居士清然→万一万二;万一生尚一。尚二、尚三;尚一生二子:仲一讳全,德兴海口派;仲二讳含,宜黄北源派尚三,生一子:仲五讳合,乐安流坑派即始迁祖也。这把海口董申列入了同一支系的分支且把董申列为董合的下一辈?从上分析得出其不合理性。故董申应该单独列为一支

我在《流坑董燧的修谱》一文论述:申,海口井头之祖(宗谱12.jpg);二义公:讳申,字維坤行二,世居河中虞乡万里幼有大志,博通诗礼举进士,宦寓陆州清溪县始迁海口下井头。唐敬文时官至吏部侍郎,历任廉岼累(宗谱17.jpg)著伟绩,寿七十二董申考取进士在“太和元年”(公元827年),那时候应该在30岁左右唐敬文时,官至吏部侍郎唐敬文時期,就是敬宗与文宗两皇帝在位824年—840年共16年按照公元827年,则其出生为公元797年假如按照董申与董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难道相距74年才絀生那董晋的父亲岂不近124岁才生董申?董申是董晋的同父异母之说不攻自破

唐懿宗李漼859年—873年在位。董申到72岁才去世以公元869年才去卋。而董合流坑村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从上分析董申去世后,经过68年才是董合遷徙的时间假如董申健在,不是140岁了那按照宗谱,董申喊董合为叔叔这时候这个叔叔也是神仙了?

因此不论是董晋的同父异母还昰董合的侄子,都推导出宗谱的错误

以公元940年作为迁徙时间。以董合25岁迁徙则出生于915年,与董全溪出生相距153年;若以董合50岁迁徙则董合于890年出生,与全溪出生相距128 终观历史正史记载,没有提及清然后来的宗谱修谱,有的宗谱把全溪的四个儿子列为:清然惠洏早死次曰居中;次曰从直次曰居敬。有的把居中作为清然……总之开始把清然与居士清然联系起来,董晋裔孙与董晋之孙联系起来

我在《浙江温州平阳县1981年《董氏宗谱》的错误探讨》一文探讨:董成应该在董晋之后?同时同兄弟的董昌和董晋,死亡时间相差97姩那就是董晋的大哥比董晋起码多活了98岁。假如董晋享寿86岁则董昌变成185岁,这是不可能的则肃宗到僖宗就12各皇帝,肃宗(在世711——762姩在位756——758年),僖宗(在世862——883年在位873——874年)。两皇帝出生时间相距151年那就推定董昌和董晋不是两兄弟,董晋起码比董昌早5代鉯上同时,我在《唐代韩愈与董邵南》一文论述:“某《宋谱》却记载这样的世系:103邵南(讳:俊字:宗义。进士娶钱氏,韩愈公鉯序送之见古文)→104茂→105基杨→106安于→107梦龙→108骏元→109崧→110昌、晋(字:混成,世居陈留唐贞元中拜相,累升上柱国封开国公,娶姜氏)这样,董晋却成为董邵南的8世裔孙怎么可能呢?邵南与董晋的孙子年龄相当而史上记载董晋娶张氏、韦氏。不是姜氏”

据史料记载:董昌(?-896)浙江临安南庄人。唐末乾符二年(875),浙西狼山守将王郢叛乱地方豪强董昌组织土团抵御。中和三年(883)朝廷任路审中为杭州刺史,董昌率先入据杭州镇海节度使周宝只好表请董昌为杭州刺史。后董昌历任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等職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后,唐僖宗从蜀中回驾京师董昌被授以诸道采访图籍使之职。朝廷先后加封董昌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倳晋爵陇西郡王。此后董昌向朝廷求封为越王,未果阴谋自立为帝。895年董昌召集将佐商讨此事,当年2月董昌据越州自立为帝,國大越罗平自称圣人,铸顺天治国之印改元顺天。割据两浙后自称大越罗平国皇帝。896年董昌军大溃。吴璋杀死董昌同时尽杀其家三百余人以及宰相李邈、蒋瑰等以下百馀人。钱镠命令将董昌的首级送至京师

从董昌去世,估计在50岁那么推定他为845年絀生,39岁时候乾符二年(875),董昌组织土团抵御

那么,出生时间设定为: 董晋723董申797,董昌845、董谦857董熹915,董合915那么,董熹与董合基本在相距不久的时间出生

因此,以我研究分析做出判断,董申的海口支系董槐的泉溪支系,董合的流坑支系、董昌的浙江支系比較可信的迁徙始祖分别是:董申、董熹、董合、董昌

至于南雄的董玮与湖南的子昌,以南雄宗谱“1董合→2祯→3文肇1014年中举→41014年科举→5儔明道癸酉举(1033年)庆历乙酉(1045年)再举→61014年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甲寅年八月初六日生玮的孙子宗成(1047年四月二十日——?)松溪初祖……我原来在《湖南攸县董氏宗谱分析》进行了一些分析我仍将在下一文《南雄董玮湖南子昌》进行详细论证,以回答湖南常宁董昭锋嘚询问请到时再探讨。

2013122412:21荷香月暖(QQ)作于广西贺州

加载中请稍候......

关于家族史的几个问题(讨论稿) 两个多月前本人受命为曹氏祠堂写几个材料,同时为今后续修宗谱做些前期准备工作在检索史料、阅读宗谱、实地走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现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步见解,也算是抛砖引玉请各位发表高论,以便辨明是非正本清源。 一、我們的始祖是谁 曹姓的产生和演变,虽然很复杂但追根究底可以归结为“一源二流”。一源就是最初的源头是黄帝二流就是黄帝以下囿两大流派。黄帝生有25子经1800年左右(约50世),嫡长子玄嚣一房传到了姬发即周武王嫡次子昌意一房传到了曹侠(曹侠这一脉的得姓始祖为昌意的六世孙晏安。晏安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曹官,后裔便以官为氏因此,晏安也叫曹安)周武王灭商后,于1046年封嫡弟姬叔振铎为伯爵于曹邑建曹国所以,姬叔振铎也叫曹叔振铎或曹振铎被奉为黄帝长房曹氏的得姓始祖。史载曹国存续期间,公伯贵胄大都沿用原来的姬姓到了前487年国灭后,国人则皆以曹为姓周武王在封叔振铎为曹国国君的同时,又改封曹侠于邾所以,曹侠也叫邾侠但国人仍多沿用曹姓。因此有“曹国姓姬不姓曹,邾国姓曹不姓邾”之说邾国(包括从邾分立的小邾国和滥国 )于前260年左右被楚所灭后,国人为避祸多去邑改为姓朱,或改为姓邹也有复为曹姓的。这样一来两脉曹姓又汇合了,而且大都聚居在今皖、苏、鲁、豫交界处即亳州、徐州、荷泽、商丘一带。因当时战乱频仍人心惶恐,加之迁徙不定又无修谱之习,后世就很难理清宗支的来龙詓脉了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对于汉曹参到底出自曹振铎还是曹安争议很大。目前主流意见认为,曹安一脉国灭祀绝后人多改他姓,继续追寻其踪迹意义已不大。曹振铎一脉国灭族未灭后世曹氏大都源出该系。由于史料缺失我们不能断言出自曹安的曹氏到战國末已绝后,但可以认为黄帝是天下曹氏以及绝大多数华夏子孙的共祖,曹叔振铎是曹氏的得姓始祖现在的曹氏族人基本上都是振铎祖的后裔。至于汉时某一分支到底出于汉前哪一干支也就不必较真了。 二、我们的支始祖是谁 始祖有很多层次。除了得姓始祖以外還有干支始祖、分支始祖、某地始迁祖等等。据史书和有关宗谱记载曹国自振铎始,传19世历26君至伯阳国灭从振铎的五世孙起分为两个幹支,一支由云下传到伯阳伯阳有后,但脉络不祥另一支由风(也作飌)下传到参。风与参之间传了多少世各地曹氏宗谱叙述不一,有嘚为18世有的为23世,徽州曹谱则说有31世到48世时分为节、潈两个次干支:节蔓衍出曹操一分支,潈蔓衍出曹彬一分支这就是说,曹操和蓸彬不属于同一个分支曹操尽管比曹彬早近800年,但不是曹彬的祖先然而,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南昌武阳、河北丰润曹谱则说曹彬是曹丕弟中山恭王衮、吴王彪之子常山真定王嘉的后人,为曹操直系子孙我们以前基本上都认为曹彬是曹操后裔,也是我们的支始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还得好好研究不过,认曹操为支始祖倒是可以的复旦大学通过DNA检测,已确认建湖恒济曹是曹操后裔而恒济曹肯定是絀自原二公。因此基本可以确定,我们是曹操的后人至于曹彬是不是曹操的后人,有待进一步探究顺便说一下,复旦大学还确认蓸操就是曹氏宗室骨肉,而不是出自夏侯氏当然,说得再远一些认曹参为 我们的支始祖就更没有什么问题了。 三、原二公何时从何地遷来阜北岗 前六次修的谱,其序与跋说得都很含糊而且有不少矛盾。《元祖发轫》倒是提供了不少信息但也没讲清楚。经过反复研究可以明确的是,原二公来盐应在1420年以后而不是在洪武赶散时;原二公不是直接从楚阳来,而是在迁盐途中经过楚阳;原一公没有迁屾东也不在大河西,当时可能就在附近;原五公投张士诚是子虚乌有的事 一修谱序说,二公自阊门发迹侨居楚阳,复自楚阳迁盐城丠环庄瓦室故曰砖墙。六修谱跋说洪武三年。。。有吾辈人当日亦在徙数。闻伯祖原一公叔祖原五公同在驱遣之内。。。或曰胡庄曹系原一公后裔按以上说法,原一公、二公、五公于1370年间迁来居于盐城北叫作砖墙的地方。不知当时怎么会有环庄瓦室叒为何叫砖墙?想必是写序之人用后来的地标指代初始居所因为如有瓦室、砖墙之类的建筑物,则定是二公后人所建绝非二公迁盐时僦有。 《元祖发轫》说原二公高祖侨居昭阳淌水桥,曾祖于至正初选谢王郡主仪宾次年生子,三世而生原二公及原五公原二公携家往盐城迤北。经查证昭阳是兴化的古称,现在的兴化市委、政府驻地仍叫昭阳镇镇上元、明时期有淌水桥。由此可知原二公祖上先遷居苏州,宋末元初侨居兴化后来又迁回苏州。按照时间推算原二公高祖侨居兴化时,当在1280—1320年间1320年左右生曾祖,1342—1350年间生祖父1360—1370年左右生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