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的莽是什么形象?就是世界民间艺术形象画棺材是画的莽的形象,求图片

▲ &错落有致的棺底棺材高过头顶,威武的虎头、五颜六色的廊檐基座、惟妙惟肖的二十四孝图、灵动清隽的山水云石……从家到墓地,十里。棺材缓缓地经过。这是最后的告别。阎小平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棺材被埋入地下,从内心独自感叹:我一辈子只在做被埋葬的艺术。种地、画棺材、掩埋去世的老人,阎小平的生活和经历极富张力。腊月,画棺材的季节寒冬,陇中黄土高原小山村。不大不小的雪已经下了整整一天,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山村里所有的黄泥小屋都被大雪覆盖了。宋再生家的房屋也不例外。宋再生的父亲正在打扫院中的落雪,他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扫雪了,但院子依然是银白一片。向阳的北房里,宋再生的儿子和二姑正在围着火炉嬉戏打闹。宋再生的母亲斜倚在土炕上被褥围成的圆圈里,她表情木讷、目光呆滞,满头花白的头发蓬乱零散,她对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病魔的疼痛驱走了她内心对天伦之乐的感受。她被诊断为肺癌已有半年多时间,两月前未入冬时,她还可以下地行走,现在她已无法自行走出房间。坐东朝西的正房里,占据房间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地上,一口巨大的棺材被高高架起于板凳之上,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画匠阎小平蹲坐于棺材下方,正专心向棺材侧翼涂抹红色的油彩,主人宋再生在一旁用心伺候着。占据房间三分之一面积的土炕上,宋再生的两位邻居正在“打砂锅”喝酒。土炕边沿的煤炉上,煮着红艳如猪血的罐罐茶。▲ &批灰、打磨两道工序完成,阎小平来不及抖落身上的灰尘,投入了绘制,宋再生在一旁帮工。阎小平话不多,手里忙活,嘴更忙活。他不停地干活,不停地吸烟。他的画笔一笔接一笔耕耘在棺材上,他的嘴唇一根接一根地吸着烟。他的烟瘾极大,将一根烟点燃,不用手再做辅助,一口一口吸光。正屋的墙壁被烟熏得漆黑。窗户本来不足一个平方,主人为了御寒已用严实的废布料封死。任由四十五瓦的白炽灯如何发力,也难改屋内光线昏暗的氛围。画匠说话少,和别人的对话总是有一搭没一搭,他显然在思考什么。倒是土炕上喝酒的两位邻居,肆无忌惮、其乐融融。他俩为了谁多喝谁少喝时而争论得面红耳赤,时而快意得欢声笑语,搅动着屋内沉闷的空气。眼看着母亲去日无多,宋再生要加紧筹办后事的进度。棺材做好已有两个多月了,但画棺材一般都要等到腊月里。据说这样吉利,对死人对活人都好。腊月初八刚过没多久,宋再生就向画匠阎小平发出了邀请,阎小平安排好时间,今天第一天开工。眼看着病母的痛苦在一天天加重,宋再生的恐惧和担忧逐渐转变成了忍耐的毅力。“将棺材画好,心里就不慌了,不管母亲哪一天离去,入殓的事就不用担心了。”宋再生生于1981年,他是在父母亲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后,父亲上庙里求神问卦后出生的。宋再生的父亲感谢神灵保佑,为他取名再生,希望再得一子。但宋再生迎来的只是一个妹妹。他妹妹出生后,中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宋再生父亲想拥有第二个儿子的梦想便被阻断了。多子多福的梦想在陇中农民的心中非常普遍。像母亲病入膏肓这样的大事件发生时,兄弟多有明显的优势,但宋再生必须一个人面对。好在类似宋再生家庭结构的人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增多,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再生的姐姐打工有成,为宋再生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和义务,减轻了他的心理压力。这在改革开放前或者解放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去,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不可能再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但宋再生的姐姐完全了改写了旧逻辑。宋再生的母亲不清楚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子女说坚持吃药就能治好。但眼看着子女为自己画棺材,她隐约还是意识到凶多吉少。癌症的事外人都清楚,但大家都对她讲着善意的谎言,有的人还要好言安慰。对一个行将离开的人,温馨的语言远比良药更有价值。阎小平话不多,这一则与他相对严肃的本性有关;二来是他在有意彰显匠人的风度。作为走艺的人,他得把握与主人同悲喜的情绪。他深知,每一个请他的家庭,都处于亲人即将离世的悲苦情境中,他不能无关痛痒、轻浮恣肆。但这样的时候,太过严肃似乎也不好。毕竟生病的人还没有死,活着的人所进行的一切都要有活着的乐观体量。▲ &阎小平忙不过来,主人帮忙打杂刷漆。显然,宋再生邻居的到来,是适宜的、必要的。邀请匠人在家里干活,除了主人要极力招待陪侍外,左邻右舍也有责任尽到作陪义务。陇中农民一直是这样做的。阎小平忙于手里的活计,时间似乎过得飞快;宋再生的邻居越喝越高兴,时间也是过得轻松自在;唯独宋再生的母亲忍受着肺部的剧烈疼痛,费力地呼吸着,度日如年。夜幕渐次落下,下了一天的雪也慢慢停了。黄泥小屋外的杏树上,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与屋内策拳的人一样,难争高下。忙完了一天,阎小平被请到了土炕的最中央,那是上座的位置。已经喝得舌头有点卷的村人为阎小平开始熬制罐罐茶。罐罐茶是陇中人特有的喝茶方式。比一枚鸡蛋略大的陶罐内,放上一小撮青茶,再夹杂大枣、桂圆、枸杞、花生,添水煮沸,三四人围坐分饮,每人每次只获一小口,珍贵如酒。罐罐茶入口甘冽,味苦醇厚。如有冰糖中和,则甘甜爽口。罐罐茶饮用时,必须配备下茶的馍馍。要么是纯白淳厚的锅盔、要么是油光可鉴的油饼。陇中人的眼里,这就是咖啡与甜点的完美搭配。在陇中,只有肠胃不好的男人才不敢一天连喝几顿罐罐茶。通常情况下,随便窜进一户黄泥小屋,主人招待的第一句话就是:来,喝罐罐茶。阎小平作为艺人,练就了很好的茶瘾,一天喝三顿茶完全不在话下。喝茶,吃饭,喝酒。招待程序是连缀的。“你今天是主角,你要好好喝几杯。我们是陪客。”“我不怎么喝酒,这个你们晓得。”宋再生的邻居还想继续喝,但他们清楚作为座上宾的阎小平不好酒。他没有酒瘾、更没有酒量,如果强硬敬酒,还有可能被激怒。阎小平反感喝醉的人,更反感佯装酒醉惹事的人。见多了酒后失德的案例,阎小平给自己定下规矩:从来不喝醉。他对待喝酒的保守姿态,预示着他对未知的事物不愿过多去尝试。席散了,大家各自回家,阎小平还盘算着明天的事。穷,还是要讲究阎小平和宋再生是同村人,在宋再生所在的这个住着百来户人家的陇中小山村,会画棺材的匠人只有阎小平一个。尽管临近的外村外乡也有画棺材的匠人,但宋再生觉得自己村里人用着自在,就请了阎小平。国家曾倡导火葬。但陇中山区人少地多,土地不值钱,火葬从未推行。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困难,死人的棺材鲜有作画的。改革开放后,各类传统文化复兴,丧葬习俗借势抬头,绘画棺材的民俗文化也日渐隆兴。阎小平所在的县地理贫瘠,但崇尚文化的精神在乡户人家中传播深广。贾平凹在一篇文章中对当地人几乎家家挂字画甚是感慨:“现在全县九万户人家,不敢说百分之百家里收藏书法作品,却可以肯定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家墙上挂有中堂和条幅。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挂中堂、爱书画,这是装点门面,日常生活里能看得着的表现。而像画棺材这种为死人准备的埋葬品上面大动干戈的“艺术”追求,即使在全国也并不多见。中国广大地域繁多的考古成果中,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墓室、棺椁,往往有精致的美术绘画。而现今中国很多地域的人们都是不大讲究为棺材绘画的。制作缺乏造型,或红漆、或黑漆,清一色处理。有民俗研究者认为,棺材绘画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情况,经济情况好的会绘画棺材,情况不好的一般不画。但陇中地区与全国各地比,绝对是最贫穷的地方,恰恰是这最贫穷的地方,家家户户不分贫富,都要在老人的棺椁上花费心机。阎小平所在的县,是丧葬讲究最繁多的地方。一个人的死亡,从棺材的制作绘画,到亡人的寿衣穿戴,再到入殓的礼法仪式,都有一整套古制。这些古制被乡间艺人,乡间礼仪执事牢靠地传承着。陇中人在棺材的制作上,极其讲究。从下到上,底座、廊檐、盖板,错落有致;从前到后,由宽变窄,线条分明。有了如此制作精良的棺材基础,便有了上面绘画铺陈的挥洒空间。▲ &棺材尾部一角做一副好棺材,画得漂漂亮亮,对于即将逝去的老人而言,是一种“被重视”的尊严。对于子女而言,这更是彰显“孝道”。即便有的人对父母在世时不大孝敬,但父母死去时的棺材必须要制作精美、绘画精彩。死人的穿戴铺陈水准、入殓仪式的操办程度,都是评价“孝心”的量化分值。习俗演化渐成规矩,一整套规矩讲究下来,埋一个死人能将活人累个半死。规矩日循月往,还逐渐生出了攀比之风。老人活着时是否孝敬不怕人评说,但死后的排场要不讲,总觉得没面子。表面工作,厚葬薄养,陋习渐成。有人将陇中的这一民俗文化特点概括为“穷讲究”。意为一个地方的人经济不发达,但是讲究却很多。按照常理,人越是贫穷,应该越是不讲究。但是在陇中,这个常理没有理,也没人理。“画棺材的确是个穷讲究。画得再好,人死了啥也不知道。但是这穷讲究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是生者给予逝者最后的体面。如果人活在世上一辈子,连一点讲究都没有,来到这世上又有啥意义?”阎小平的大伯解放初年当兵离开村庄留在了城里。成了与村里人相比有钱得多的城里人。2005年,阎小平的伯母在所居的城市去世,阎小平奔丧时看到,伯母子女按照当地习俗为伯母准备的棺材非常简易,齐头齐尾、没有任何流线造型,更没有华丽的绘画,只是朱漆尽染一片殷红。满怀神圣画了很多棺材的阎小平看到自己的亲人离世时所用棺材“非常不讲究”,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画了一个深长的问号:这么不讲究照样能埋人?心细一点,慢慢上路阎小平小时候喜欢画画,但没有机会接受美术教育。他的美术修养全是自学得来的。铅笔画、水墨画,是早年练习的主要途径。水彩价格昂贵,他的习作一直处在黑白世界。陇中缺水,他的所有画作里几乎都有想象的山水、廊桥、飞瀑。1980年代初,正值学习年代的阎小平赶上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家中缺少劳力,父亲拿掉了他手中的画笔,给了他粗硬的铁锹把。种田,打工,娶妻,生子,生活让他将铁锹把越握越紧。后来打工,他有了自己能操控的收入。他买来了水彩、颜料,给自己的图画增添了色彩。画画成了繁重劳动之余的调剂。心情来了,涂几笔;劳累了,或许大半年都不动笔。阎小平的父亲喜好木工,爱做家具。阎小平便将画技用于画玻璃。衣柜、窗户,凡是有玻璃的地方,都成了阎小平展示艺术成就的窗口。村里人都是农民,识字的不多,会欣赏美术的更少。他的画风总是充满诗意,农民欣赏不来,只说“你画得不像咱们这地方”。▲ &二十四孝图:王裒闻雷泣墓村里人不欣赏画作,黄土地更不需要赞美。阎小平的美术天赋成了多余。天下的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但在陇中之地,把人挣死,也挖不出黄金。在旱海里种庄稼是一次次的赌博。老天爷睁眼,给你洒几滴水,或许你就赢了,就能吃饱肚皮。要是老天爷心情不好,一年不下雨,翻一年的黄土,照旧没粮食。1990年代打工挣钱不多,一天也就一块几。但这远比陇中挖黄土种地强。村里有人彻底不回来,常年打工,继而实现了举家进城。阎小平不行,阎小平恋家,家里有奶奶,家里有父母,后来还有了儿女。他只能亦城亦乡、半工半农过活。兴趣之所以称作兴趣,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不被荒废的事。阎小平在生活重压之下,对画画渐渐失去了冲动。妹夫的出现,激活了他的兴趣。妹夫有位远房堂哥,在距离阎小平村庄很远的地方是赫赫有名的大画匠。他的手艺可以拿下整座庙宇雕梁画栋、塑像描神的彩绘任务。受妹夫引荐,阎小平背了两瓶酒、一条烟,和妹夫一道,郑重向妹夫的堂哥拜师学艺。画庙宇庞大精细,阎小平和妹夫都觉得难度太大;画棺材简洁明了,他俩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妹夫仗着自己是堂弟,软磨硬泡,很快就把师傅画棺材所用的蓝本拓印了一套,再分头复制了一份,和阎小平各自保存。他俩跟着师傅画完一座庙宇,五口棺材,就基本出师上路了。“师父说画庙宇的大活你们学不来,画棺材完全可以了,以后勤学苦练、心细一点,慢慢去上路。”起初,两个人总是一起走艺,挣了钱各分一半。但人口死亡率毕竟是一个小概率,仅靠画棺材是不能养家糊口的。两个人便各奔东西,各谋出路了。不吹嘘,是浮华社会的品格。不冒险,是开疆拓土的缺陷。妹夫是70后,他更乐于迎接中国风起云涌的城市化,他依靠绘画棺材学到的基础,迈向了更远的远方。阎小平是60后,他更倾向于固守村庄。田地是他无法舍弃的一切。不管怎样的机遇来临,他都要将村中的土地拉出来比对。“不管什么时候,土地是庄农人最要紧的。都跑来跑去打工,中国人那么多,吃饭怎么办?”阎小平把土地看得重,把村庄的生老病死看得也重。背着师傅传来的“蓝本”,阎小平逐渐成了村庄远近闻名的棺材画匠。阎小平从来不宣扬自己,从来不推销自己。他画棺材完全是一副姜太公钓鱼的模样,有人请有人叫,就去。没人理,心不慌,人也不急。棺材画里的生死秩序画匠阎小平形成了自己几乎精准固定的画风。但在每一口棺材的画法上,有一套师傅传授的关键原则需要牢牢把持和区分:主人生前的功业、家世、子孙是否孝道、家庭是否和睦,这些是决定棺材画法简繁的直接因素。画棺材本身是为了传承孝文化,弘扬道德持家理念,以及对逝者表达美好祈愿。但这些愿望反映成可视的介质后,必须要有尊卑次序的中国本色。超过60岁去世的人,所用棺材是寿材,画法必然要讲究一些;30岁以下少亡之人,就简单处理。60岁之后过世的先人,棺材上绘制《二十四孝》、《山水风景》;60岁之前去世的人,一般绘画《男福女寿》;30岁之前非正常死亡的人,一般只着色不绘画。▲ &二十四孝图:孟宗哭竹生笋陇中棺材最次的处理方法叫满堂红。用河湾里的红土和水成泥,涂抹于棺木即可。这类棺材的主人要么没有子女、没人理,比如少亡者;要么是上有老下有小因灾因祸导致的中年死亡者。现在的人嫌制作红泥麻烦,一般用红漆代而刷之。在中国很多地区,棺材都是只刷不画,要么黑色要么红色。而陇中,棺材只刷不画是最下的做法。一般的画法,棺材头部画兽面(一般为虎头),虎头两侧立柱书写对联。虎头下方画灵位,书写生卒年月、生辰八字。灵位两侧画金童玉女。棺材尾部画西瓜、石榴等百子图,寓意老人去世后,家族兴旺、儿孙满堂。棺材两侧画《二十四孝》、《山水风景》,意向人的生活起居。这种一般画法多用于儿孙满堂的寿星老人。▲ &百子图较好一点的画法,是在一般画法的基础上,棺材头部虎头下方灵牌牌位两侧画螭龙螭虎,一种像龙又像虎的意向性动物。特别好的画法,棺材头部的虎头不是绘制的,而是泥胎雕塑出来的,更具立体感。虎头下面灵位两侧还要画龙和虎。阎小平说他从未见过这种画法,只听师傅讲过,自己更从未画过。龙和虎必须要给达官显贵的人才能画。▲ &棺材头部——兽面虎头画法上的区别,主要在棺材的头部体现。而棺材的顶盖和底座部分,基本都是一致的画法。顶盖一般都画北斗七星,象征天;底座基部画山水石,代表大地。色彩搭配上,大户人家的自然调色复杂、光鲜亮丽。而一般人家的就色彩单调、色泽暗淡一些。这和原材料的档次也有直接关系。有的农民家庭全家没有一个读书人,但提出给自己父母的棺材用最讲究的画法绘制,这时,阎小平通常都要婉言相劝:“这样不行,老人受不住,对子女也不好。”顾客就是上帝。这是最大的商业道德。阎小平秉持师传规矩,敢于拒斥商业规则守卫传统价值:“家中没有读书人,没有干公事的人,就是普通人。普通人家不能僭越传统原则。这不是画匠多挣多少钱,少挣多少钱就能轻易去左右的,这是画匠行当传下来的。棺材的绘画必须符合逝者及其家庭的现实生活。”制作棺材的木匠似乎不大关心所制作的棺材是否与主人身份、家世相匹配,他们更遵循商业原则,雇主要求怎么制作就怎么制作。只要雇主能买来足够多的木料,木匠总会尽其所能地做出“棺椁相套、底下加底、盖上加盖”的豪华棺材。画匠的挑剔则显得有点多余、有点爱管闲事、有点不近人情。走艺阎小平画棺材,走艺范围只涉及邻村数乡镇,半径不过10公里。2014年,他走了一趟高大上的艺——在县城所在的乡镇为一户“显赫家族”画了一口棺材。这是他从艺20年来最远的一次走艺,也是最受考验的一次走艺。这户人家兄弟三人,其中一人在省里做官,一人在景德镇做工艺美术大师。 给阎小平介绍这单生意的人是乡里的领导。省里的官员、工艺大师、顶头上司,三种人形成了三种压力。这趟走艺让阎小平头皮发麻。乡领导动员的时候,阎小平一听人家家里有工艺大师,立马表态:“这个我不敢去。”“让你去你就去,你怕什么?”乡领导无法理解阎小平为何会胆怯。阎小平硬着头皮进了城。“乡里领导说了,不能不去。但一听人家的儿子又是当官的,又是工艺美术师,不由得紧张得很。但去了人家很客气。”阎小平按自己师傅训导的规则,给这户“显赫家族”用了较好的画法。但阎小平心目中棺材最关键的画位,“显赫家族”的工艺美术大师提出自己画。这令阎小平十分惊讶。按照当地的习俗,老人的丧葬事宜儿女不能直接干。比如木匠的父亲死了木匠不能亲自做棺材,阴阳的父亲死了阴阳不能亲自葬父。画匠亦然。这也是“显赫家族”自己有大画师,依然需要请一个乡间艺人的原因。阎小平认为棺材最重要的头部一般要画虎头,但“显赫家族”的工艺美术大师提出画一个灵堂,两侧是山水。▲ &阎小平正在专心绘画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图画。阎小平只能客随主便。“灵堂人家让我画,我没有画过灵堂,当时就紧张得冒汗。凭想象发挥,画好以后人家还很满意。灵堂两侧的山水人家自己画,画得确实好。”陇中画棺材,老百姓一般都购置广告颜料。“显赫家族”的工艺美术大师备来的是国画颜料。“我很少用国画颜料,广告颜料一般是外墙用的,质量比较差。国画颜料细腻、色泽饱满,好用。”高大上的走艺结束,“显赫家族”递上了600元酬金。阎小平说什么也不要。因为来前乡里领导有交代。“这是我的同学家,这次走艺你不能收钱,全算给我帮忙。”主人拗不过,收回了600元,硬塞了100元外加两瓶白酒。阎小平也拗不过,只能收下。平时画一幅棺材的报酬也就是500到600元,但是“显赫家族”赤裸裸直接递上600元的支付方式,完全不同于乡间规则。这令阎小平多少有一些尴尬,也有一些不适。乡村熟人社会向来讲人情,他总觉得这次高大上的走艺,缺了点什么。放和拿之间一口棺材,从批灰、磨平、上色、绘画、刷漆,一般要用四到七天时间。如果时间宽裕、画得从容精细,就是七天;如果老人病危、时间紧迫,昼夜加班,就是四天。2015年左右,陇中一个技工一天的工资大约是170元至180元之间。棺材画匠的酬劳,理应基本和乡间技工持平。要是画活寿(给活着的老人筹备的棺材),应是双倍工资。但是,画匠的酬劳并不是严格计算出来的,而是主人放,画匠自己拿。放多放少、拿多拿少,双方心里都有一杆称,但这放和拿维系了人间的人情味。一口棺材绘制完毕,最后的晚餐应该是最丰盛的。主人把握火候,在酒足饭饱后席间闲谈间隙,用铺着红布的饭盘摆上现金,毕恭毕敬端到画匠面前,这就是报酬。画匠根据主人放置现金的多少,拿走自己应得的部分。一般情况下,画匠拿报酬,会根据主人家境情况取舍。家境好的,自然放得多,画匠拿得也多。家境一般的,自然放得少,画匠更不能多拿。不过,不论贫富,主人一般都要放远远高于技工工资的现金在盘子里,但画匠拿的时候,一定不能放多少拿多少。拿的尺度接近技工工资,也就是画一口棺材500元左右。如果碰上了特别困难的家庭,不管主人放多放少,画匠只拿两三百意思一下就行了,连一个小工的工资都不及。乡下庄户人家眼里,面子和钱财一样重要,放和拿的人都要顾及对方的面子。▲ &二十四孝图:董永卖身葬父。“师傅说过,不论穷人富人都要以礼相待。走艺拿工钱,一定要心轻。走艺的人,讲究细水长流,注重口碑评价,多一点人情味,就多了门路。”除了画法,拿报酬的技巧,也是师傅传授给阎小平最重要的走艺规则。画一口棺材挣500元,生意最旺的时节主要在腊月正月两个月。阎小平一个冬季也就画六七口棺材,挣个3000来元。&“小平,你是靠死人吃饭。”朋友对阎小平的职业这样取笑。阎小平听后冷冷一笑,不置可否。心底间,阎小平把绘画棺材的技艺看得无比崇高。&离死亡最近的人“你给你五奶私心,画得比我的好?”“没有,你的比她的好。”一间外贴瓷砖、内刷白粉的新修房屋内,摆着两口大棺材。80多岁的梁老太爷和阎小平正评判两口棺材那一口画得更好。梁老太爷的村子和阎小平的村子隔河相望。红白喜事,两村互有来往。按辈份,阎小平要称梁老太爷为五爷。梁老太爷解放初当兵。入伍不久,就赶上了西部某地平叛战斗。“我和战友为部队帮忙赶骆驼,我摔跤受伤了,半路休养没去成。几个战友赶过去,全部牺牲了。”梁老太爷说自己命大,鬼门关走了一遭,没死,活到了80多岁。他有五个儿子,九个孙子。算是儿孙满堂。其中三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事业有成、生活宽裕。按陇中的风俗,梁算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梁的小儿子请阎小平为双亲画棺材,一次性摆出了两口。阎小平早前就听说梁的家世不错,儿女孝顺。到了家里一感受,果真不假:梁老太爷说一,儿子儿媳不敢奉二。梁老太爷的棺材自然要按照较好的画法绘画。在棺材两侧中间位置,阎小平特意为梁老太爷画了一个百寿图(用很多个寿字组合而成的图案)。但是梁老太爷不太喜欢百寿图,他更看好老伴棺材中间位置画的兰花图案。“他对中间的寿字不喜欢。”梁老太爷的儿子解释说。遇到这种情况,阎小平只能停下画笔,一口一个五爷,讲解其中的寓意。“五爷,百寿图的意思是祝愿你长寿百岁,祝愿你家里人都长寿。”很快,老人高兴了起来。梁老太爷性情温和,非常崇尚礼仪。他对阎小平非常尊敬,称作孝子。“你奶奶去世的时候,小平你哭得最凶。我那时候来给你奶奶烧纸,我都感动了,落泪了。”梁老太爷对1994年阎小平奶奶的葬礼记忆犹新。陇中百姓在葬礼上,最关注棺材画得好不好、纸火买得多不多、子女哭得难过不难过。围绕大家的关注点,丧礼的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画棺材就是明证。人终究有一死。陇中农村,一个人过了60岁,子女就要为他准备棺材、寿衣,以备不时之需。很多人不喜欢棺材,不喜欢寿衣。阎小平的父母就特别反感这些。但阎小平年年为老人画棺材,经历了太多“别离场景”,在父母65岁左右的时候就买来了棺木板。“老人不喜欢,儿孙要有准备。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情况紧急了会很麻烦。”梁老太爷的心态好,他对死亡很坦然。阎小平为梁老太爷老两口画了两口棺材,用时一周,梁老太爷和儿子、孙子们几乎天天守在跟前看,不觉畏惧、反感。遇到这样的家庭,阎小平也觉得特别温馨:画笔灵动,笔下的图案也活泼生动。▲ &“活寿”绘画现场:老人毫不避讳自己的棺材,与家人一道评头论足,其乐融融。“这种情况也很难得,有的老人不喜欢,儿女就避开老人,不让他们看见。”阎小平在梁老太爷家走艺,轻松自在、不急不慌。每天晚上跨河返回自己家里,第二天一大早再赶到梁老太爷家里。80多岁的人死亡,被称作喜丧。为80多岁的人画棺材就是典型的画活寿。“画活寿就是好。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就把人整死了。”一个月前,阎小平刚刚经历了一次“紧急情况”。请他画棺材的儿子说他父亲的病情加重了,情绪也不好。子女很担心,希望尽快把棺材画好。阎小平被请过去刚画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半夜四点,电话响了。“小平,你赶紧过来,人跳窖了。”阎小平赶过去时,一群人正围着水窖打捞尸体。老人的棺材也从室内抬到了室外。陇中迷信说法认为:死在庄院外面的人不能进屋子。“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天画完棺材,村医还来看过老人,把了脉。说身体没一点问题,最近不会死,除非是自寻短见。”村医一语成谶。家里人为了防止老人出意外,专门由老太太盯梢。当晚,老人是正常睡去的。老太太打了个盹,突然发现身边的被褥高高隆起,扶了一把,居然是卷成捆的被子,人不见踪影。老太太爬起来喊人,大家赶出家门,只见水窖旁放着一根拐棍。“你们这些龟孙子,不让我去死,我非把你们冻死不可。”出事前,老人曾多次诅咒子女。老人死后的几天,全国范围突然大降温。子女没冻死,阎小平倒是被冻得不轻。“空荡荡的场地,没有任何阻隔,没有火炉。后半夜,冷得很。两只脚都冻麻了。毛笔头冻住了,热水化开了,再冻住。周围连个人都没有。遇上这样的走艺,真是遭罪啊!”直到第二天中午,死人被放进棺材,停放棺材的地方才搭起了篷布,周围围上了玉米秸秆、烂门帘子。刺骨的寒冷才挡走了一些。三天三夜,赶进度,围着死人画完了棺材。从艺20多年,阎小平画了近一百口棺材。这样的事隔几年总会碰到一两次。跳窖、上吊、出事故,非正常离去的人,画棺材都是围着尸体干。有时候,夏天出现意外事故,死人往往一两天就已变臭了。“围着恶臭画棺材,真的辛酸、难心。来请你的人,都是乡里乡亲,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拒绝。不论多么艰难困苦,答应了主人的请求,就得尽职满足需求。这种走艺不是为了挣钱,而是践行诺言。”一次次“接近”死亡,让阎小平比常人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生命无常,生命可贵。“人活一辈子假得很,说走就走了。美好的人生,就是活着少操心,该吃吃、该喝喝。”▲ &棺材尾部画上西瓜,寓意多子多福。年轻人都进城了,阎小平的儿子也不例外。画棺材的手艺后继无人,阎小平说自己一直觉得很惋惜。“没人学只能失传,我死了老毛笔往火炉里一塞,一烧了事。”阎小平说这话时,摊着双手,情绪激动。把死亡打扮得美丽一些2015年正月十四。腊月落下的几场雪,有一部分还赖在瓦楞上、地埂边。太阳懒洋洋升起来,大地依然寒气袭人。白雪反射的光芒有气无力。清晨,村庄的宁静突然被打破。原本窝在黄泥小屋的人,一个个走了出来,他们一个个奔向了宋再生的家里。宋再生的母亲与病魔抗争了多半年之后,终于以失败告终。子女将几粒西药片喂进老太太嘴里,期待它们能延缓母亲的时间,但老太太吸入一口温开水之后,病菌围困的肺叶没能继续换气,失去呼吸的身体彻底倒下了。宋再生兄弟只有一人。此刻,村里人成了他最大的靠山。一户一人,或者一户两人三人。大家都来了。阎小平也来了。陇中礼仪规定,家中死了女人,吊唁过程中最尊贵的客人,是娘家人,也就是舅父。陪同娘家人共同接受招待的人,必须是和葬礼有关的匠人们:做了棺材的木匠、画了棺材的画匠、扎了纸火的纸火匠、吹唢呐的叶公、看墓穴的阴阳……阎小平被请到正屋,与众尊客一道接受礼遇。席毕,阎小平自觉脱离尊客地位,主动承担苦力。他放下画笔的手,干起了挑水、砍柴、端饭等一系列粗活累活。红白喜事,全村人出动帮忙,不计报酬。这是村庄古老的规则。当地人将这种互助合作机制称作“伙子里”。“伙子里”是村庄世代传承的共同体。这种互惠机制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谁也离不开谁。繁琐的葬礼仪式在“总理”(红白事司仪)的主持下,由“伙子里”张罗着开展了起来。三天后,宋再生的母亲下葬。棺材高过头顶,威武的虎头、五颜六色的廊檐基座、惟妙惟肖的二十四孝图、灵动清隽的山水云石……从家到墓地,十里。棺材缓缓地经过。这是最后的告别。▲ &一个人去世,一个村庄哀悼。远亲不如近邻,乡亲们永远是农民最亲的人。乡亲们注视着。棺材上那些寓意深刻的图画,积聚着活人的愿望,在活人的瞩目中以逝者的名义被带入泥土。哭声、叫声、唢呐声……阎小平亲眼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棺材被埋入地下。他从内心独自感叹:我一辈子只在做被埋葬的艺术。身为民间艺人,他要背负村庄共同体;身为种地的农民,他要为村庄的老人涂画最后的体面。种地、画棺材、掩埋去世的老人,阎小平的生活和经历极富张力。“利用棺材上绘画的图案倡导孝文化,起不起作用我不敢打包票。但是,棺材上画上好看的图案,会打消一部分人对死亡的恐惧,让葬礼甚至死亡都会变得容易面对些!”作者简介阎海军,媒体人,非虚构作家。新著《崖边报告》获2015华文好书社科类十大好书奖、“2015凤凰网年度非虚构作品10种”等多个好书奖(榜单)。&谷雨故事(GuyuStory)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徐童《赤脚医生》,顾桃/顾雪《牡丹花开》,VICE中国《错位——亚洲跨性别者》,韩萌/杜海《江南弃儿》,靖媛《脊柱医生》。“在我看来,何藩对光影的捕捉丝毫不亚于布列松,他更以其极致画卷的完美构图被誉为香港的安塞尔·亚当斯。 ”“人生是一段旅程,照片是我对一些秘密的询问,同时也是对方给我的回答。”照片,不一定由相机所产生;摄影,不一定取自真实;意义,不一定要明确;情感,不一定有温度……多元、暧昧、模糊、失衡、疏离,变化,这是世界的样子,也是摄影的样子。“因为地震,无论是受灾者还是救援者,突然之间都被抛进了一个自己无法把握的境地。在集体困境中,比平常更丰富的人性被展现出来。灾难过后,还需要有人守望人性,适当提醒人们,不要遗忘那段我们曾经共有的记忆。”王庆松的摄影作品紧跟时代步伐,把摄影和舞台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兴师动众”,用众多的群众模特和器材来突出主题。还将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化的社会现实嫁接在一起,调侃当下文化价值混乱的社会现状。“因为地震,无论是受灾者还是救援者,突然之间都被抛进了一个自己无法把握的境地。在集体困境中,比平常更丰富的人性被展现出来。灾难过后,还需要有人守望人性,适当提醒人们,不要遗忘那段我们曾经共有的记忆。”照片,不一定由相机所产生;摄影,不一定取自真实;意义,不一定要明确;情感,不一定有温度……多元、暧昧、模糊、失衡、疏离,变化,这是世界的样子,也是摄影的样子。如果自己拍摄的作品没有什么力度、不是那种非凡之物、和其他人的作品没有区别、不能让观者感到胆战心惊的话,那么对观者而言,就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感动。细节的捕捉、场景的还原与理性的筛选、价值的判断同步进行,高速运转的大脑和敏锐的眼光相互呼应,既要时时入乎其中,又要时时出乎其外,此时的记者似乎有分身术,一个匍匐在地搜寻事实的鳞片,一个高居云端悲悯众生。数字化“摄影图像”的无所不在已经让人们对诸如相纸、相框、家庭相册这些曾经对“摄影图像”来说十分必要的物性载体熟视无睹了,直到艺术家在《泉》中将手工制作的相纸折叠、卷曲、雕刻、撕毁、编织的时候,我们才注意到在“摄影图像”以外原来还有它物在场。随着技术的发展,叙事方式不断多元化,荷赛正在与近年来广受网络冲击的新闻媒体一起探究着多媒体的定义。今年的比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球的369件作品,其中241件短篇,55件长篇,40件沉浸式报道和33件创新故事。技术发展降低了进入摄影领域的门槛,但为了用摄影来“写作”,为了有希望表达的目的,摄影师必须要超越他的器材。“我很难再去面对那些人,那些特别苦难的人。你拍完了成摄影家了,人家照样过人家的苦日子。”2016年3月底,Chris Steele-Perkins、Harry Gruyaert、Matt Black、Ian Teh四位摄影大师将于上海开班授课。4个大师班每班仅有15个名额,60名幸运者将和他们一起用心触动快门,用心感知世界。矿山、家(乡),是联接陈年喜二十多年生活的两点一线,在一个二元诗歌世界里,矿山与祖国同构,家人与家乡同构,封闭落后的家乡却无力追赶祖国的步伐。在拥挤、喧嚣、快节奏的大都市生活的人们,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顿饭的机会都很难得,像浅田家那样拍个有趣且温馨的角色扮演家庭纪念照更是难能可贵。“利用棺材上绘画的图案倡导孝文化,起不起作用我不敢打包票。但是,棺材上画上好看的图案,会打消一部分人对死亡的恐惧,让葬礼甚至死亡都会变得容易面对些!”小县城、县城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应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也不能少。在中国各级城市中,县城的官民比例恐怕是最大的。离开和留下,对象不仅是“农村土地”,也可能是县城、家乡、东北……在东北经济塌陷、东北人口流失已然举国关注的今天,这一点更为突出。“故乡”对于我而言究竟是什么,而“乡愁”又源于何处?当我拿起相机战战兢兢地对准这个小城时,心里却生出一个巨大的黑洞。所谓“乡愁”,大概是“无乡可愁”。铜梁已从“县”升级为“区”,号称“重庆的三环”。日益增多的高楼,不断开辟的新片区,连同来来往往的家乡人,一切都在昭示着一个小县城的城市化进程。而在这进化中,铜梁火龙已无处可舞,故乡原有的精神魂魄,已然消散。人说“晋官难当”,但在山西的老百姓眼里,历任官员到山西任职后搞经济的最大“法宝”,似乎除了挖煤,还是挖煤。煤挖空了,兴旺山村却塌了。在姜文跨马扛枪决战黄四郎的那片碉楼中,“冈宁”两个大大的石刻字倒成了陪衬。这是它延用了300年的名字,终究敌不过一部贺岁片的巨碾。摄影师杨帆的父母出生在五十年代。他们那一代人,一生经历了大时代变革的无数波荡,也付出了很多代价,等到社会转型成功,却已头发花白。在原本该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时,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又不得不承担起给儿女照顾孩子的日常。摄影师李樯从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出发,持续33年,真实记录北方乡村自然朴野的乡土人情与自然风貌,再现记忆中的故乡生活,重温苦难之上的美好与温馨。2016年荷赛评审结果即将公布,荷赛评委会倾心于什么样的作品?摄影师该对得奖持有怎样的态度?纪实摄影的哪些新趋势将在荷赛中体现?谷雨采访了三名荷赛评委,听听他们怎么说。“在拍中学生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我不能像布列松那么拍,但也是拍人。”谷雨期待与一批优秀学者、作家、记者和创作者,借春节回乡之际,观察故乡之变。好的文本,不管是散文、小说、虚构、非虚构,它一定是在探索边界,也一定能够超越边界,因为边界是固有的,大家约定俗成的,你超越了它,颠覆了它,你才可能有你自己的声音。谷雨期待与一批优秀学者、作家、记者和创作者,借春节回乡之际,观察故乡之变。城市化仅仅是带走了农村的年轻人吗?农民和村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更多像崖边一样的村庄,究竟有没有跟上城市化这股浪潮?谷雨期待与一批优秀学者、作家、记者和创作者,借春节回乡之际,观察故乡之变。绿皮火车承载了中国老百姓最普通出行的一幕,是一部讲述中国老百姓出行的生动纪实。陈哲以黄昏为题,延续了她对于媒介语言的探索。试图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相互借力,“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间创造出一些层次”,希望可以“由此产生一个模糊的场所”。GuyuStory支持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致力于耕耘中国故事,分享对现实的理解。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uyuStory支持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致力于耕耘中国故事,分享对现实的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民间艺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