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晋要是骗钱的,顺达跑腿是干嘛的这么多了还不跑呢

涉百亿集资诈骗的“中晋系” 你了解多少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涉百亿集资诈骗的“中晋系” 你了解多少
  “中晋系”事件仍在发酵。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最新报道,警方回复中晋投资人称,目前正在依法追究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现在投资者先登记相关债权信息,在审计中晋公司的资产和账目后,再确定分配方案。至于是否能够收回本息,目前尚无法确定,时间至少半年以上。之前中晋出现资金链断裂,借新还旧,存在较多虚假项目。
  处于此次事件中心的“中晋系”是什么?有何背景?在此,21君为您拆解涉百亿集资诈骗的“中晋系”。
(责任编辑:DF142)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国泰君安:以退为进,或迎来凌厉的反弹。[]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中晋系“庞氏骗局”调查 明星学者成“信用背书”发布时间: 10:04 星期一来源:北京青年报
陆家嘴未来资产大厦,中晋系办公地点大门紧闭,只有保安在门口把守
外滩8号的金延大楼,也成为了中晋系的办公场所,4月9日,门口仍有投资者聚集
中晋系某营业点门口贴着警方通报
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诈骗犯罪,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近日被上海警方查封,20余名核心成员机场被截获。然而,中晋的倒下绝非偶然,超高的年化收益率,金字塔式的合伙人层级,亲友和家属的卷入,借新还旧……堪称是一个现代版的“庞氏骗局”,一个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传销组织。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中晋合伙人投资总额突破340亿元,总人次超13万,60岁以上投资人就超过2万。这个“庞氏骗局”是如何发端,运作以及走向毁灭的?13万人如何卷入局中,中晋案将给金融监管带来哪些启发,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上海进行了一番调查。
3月31日买“中晋一期”还得半夜取号
4月6日,上海,阴雨天。道路两旁的树上花瓣被风雨打落在地上,街头尽是打着伞的人。稍有些冷,一些衣着单薄的人缩着身子。
家住浦西的中晋的投资者徐明(化名)匆匆地赶往对岸陆家嘴的未来资产大厦。当他下了出租车走进大厦“中晋资产”所在楼层时,那里已经聚集了数十名和徐明一样的投资者。
一个小时前,上海市公安局官微发布了消息,称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在两天前已经查处了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诈骗犯罪的国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晋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等“中晋系”相关联的公司,实际控制人徐勤等人准备出境时被公安人员在机场截获,其余20余名核心组织成员在4月5日被全部抓获。
这个消息在投资者中间炸开了锅。他们抱着一丝希望,匆忙赶往“中晋系”各个营业点,但发现无一例外均是大门紧闭。徐明说,他前后投资了将近200万元,现在只希望能够拿回本金。
徐明介绍,他的一位朋友在中晋工作,经常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超高年化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以徐明投资的中晋一款股权基金产品(中晋合伙人)为例,其年化收益率接近20%,一推出来就引发了疯抢。为了买到“中晋一期”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3月31日晚,数以百计的投资者半夜取号,比高峰时期的上海楼市还火爆。
中晋在4月5日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截至日,中晋一期基金共募集资金52.6亿元人民币,超计划筹资2.6亿元人民币。但在4月6日下午的一场阵雨之后,徐明们的发财梦破灭了。那句在e租宝倒台之后广泛流传的话此刻在上海滩再次应验,“你想的是人家的利息,而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徐明想拿回本金的愿望在此刻显得无比渺茫。
上海市公安局通报,“中晋系”公司,通过网上宣传,线下推广等方式,利用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手段骗取投资人的信任,并以“中晋合伙人”的名义,变相承诺高额年化收益,向不特定公众大肆非法吸收资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中晋合伙人投资总额突破340亿元,总人次超13万,60岁以上投资人就超过2万。
朋友圈卖力“炫富”是中晋系圈钱模式
“中晋”出事以后,一位妙龄女子手捧七八捆百元钞票的图片在网上传开,极具讽刺意味。这位妙龄女子,正是中晋的一名基金经理。
去年11月以来,这名女子先后在朋友圈发文称,她给老爸送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一辆奥迪Q5;买了三辆豪车——玛莎拉蒂、mini和法拉利;她还在朋友圈晒伦敦街头漫步,泰国沙滩上晒太阳;购买理财的通联支付单子铺满办公桌;在晒完公司发的成捆的现金和大量金条之后,她还不忘评论一句,“都搬不动,太重了”。
北青报试图联系这名女子,采访她现在如何看待此前的行为,但有投资者说,中晋系的很多中高层员工一夜之间消失了,根本联系不上。一名投资者说,该女子在朋友圈中展示的生活只是“工作需要”,实际上都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通过“炫富”的方式来招揽客户和合作伙伴。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微信朋友圈“中招”的投资者不在少数。投资者徐明介绍,很多人跟他一样,觉得是朋友圈人推荐的,问题不大,不妨试试,结果越玩越大。而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是被其承诺的高收益吸引。
在“高收益、短期限”的诱惑下,再加上朋友圈的“信用背书”,一些人开始铤而走险。据投资者介绍,“中晋合伙人”在产品设计上期限极短,甚至短至2到3个月,承诺收益率水平差距较大,大致在8%~16%,但加上高额的返利实际收益可达20%以上。最离谱的要属“中晋合伙人”力推的永久合伙人产品,承诺收益率达40%,限量限购,且规定不得赎回本金。
“金字塔式”合伙人是中晋另一个圈钱招数
北青报记者探访中晋系营业部的时候曾遇到多名中晋员工,他们现在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维权者。一名投资者说,身陷局中,虽然身边有亲戚劝阻,但当时醒不过来。据其介绍,中晋的内部组织形式跟传销很相似,级别与业绩和发展的下线以及客户金额的保有量来定,保有量越多,等级越高。当等级达到四五级就可以升职为组长。
据介绍,中晋正式员工一般每月到手工资约7000元,员工每拉80万元理财资金,每月的工资可增加3500元,员工之间形成了竞争攀比之风。
另外,在业绩考核上,中晋资产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如果业绩不达标,直接淘汰走人,不会有什么试用期。”压力和奖励的双重刺激下,中晋资产大部分员工也购买了公司的产品。很多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开始狂轰滥炸,拉上亲戚朋友一起投资。中晋客户中员工家属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金字塔式”合伙人是中晋圈钱的另一个圈钱模式。北青报记者查询工商注册资料显示,上海中晋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旗下的有限合伙企业高达149家。据悉,中晋的合伙人种类繁多,包括一般合伙人、高级合伙人、明星合伙人、超级合伙人、战略合伙人,以及永久合伙人,层级结构分明。
中晋官网此前披露的一则“中晋一期基金50亿完成募集”公告显示,“截至日,中晋一期基金共募集资金52.6亿元人民币,超计划筹资 2.6亿元。通过合伙制股权基金模式,中晋一期,以非公开的方式向具有风险识别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募集,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非上市公司可转债,之后通过被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实现在二级市场退出,为投资人实现投资目的。”
“朋友圈”的卖力营销、“金字塔式”分销模式,于是,一个金融传销的局越做越大。直到4月6日,警方通报,之前中晋出现资金链断裂,借新还旧,存在较多虚假项目。部分局中人才开始醒悟过来。
中晋百亿级诈骗平台是如何打造的?
短短几年时间,中晋系为何能在中国经济金融最发达地区造成这么大一个庞氏骗局?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发布的公告,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为实际控制人的“中晋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及外省市投资注册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租赁高档商务楼和雇佣大量业务员。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中晋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2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郭亮。对外投资企业63家,国太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其唯一的股东。北青报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得知,其投资企业多数为2015年前后成立的空壳公司。这些公司涉及各行各业,地产、金融、黄金、餐饮、科技、旅行社、保洁、航空设备、汽车租赁、服装设计、洗浴中心、游艇等几乎无所不包。而对外投资控股企业中,往往又投资设立了大量企业,以上海中晋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为例,其对外投资企业高达149家。
国太控股则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1.95亿元,法定代表人陈佳菁。据其官网介绍,国太控股目前控股上市公司3家,非上市公司120家,集团共设有七大事业部,分别投资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商业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其对外投资控股企业与中晋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多有重合。也就是说,这100多家关联企业的幕后就是国太控股,而中晋资产则更多充当资本运作平台的角色。
中晋设立100多家企业做何用途?从上海警方通报的内容来看,这些企业为其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提供了便利,掩盖不可告人的目的,并骗取投资人信任。
根据一份“中晋金钥匙三号《中晋合伙人计划》”内容,该计划是由国太控股旗下中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普通投资者量身定做的私募基金类理财产品,投资方向主要是国太控股旗下子公司的股权投资及对其进行流动性资金借款(主要为银行委托贷款)。其产品特点是活期理财,利息日结,随时提取本金和利息,5万元起购。从其介绍来看,有很大的自融嫌疑。
上海财经大学一名研究经济法的青年教师与北青报记者交流时提到,在中晋一案中,以“有限责任”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被中晋系玩弄于股掌之中,这100多家关联企业就好比是一个个“装甲群”,开疆辟土,让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个百亿级别的诈骗平台。本来“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为了鼓励创新,激活中小企业,实践中却很遗憾地被大量骗子所利用。
香港“仙股”缘何频繁卷入理财诈骗风波?
在中晋系控制的企业当中,有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引人注目。据了解,中晋资产发行的产品的资金被控股股东国太集团部分用于投资香港上市公司。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国太集团连续介入了三家港股上市公司——华耐控股、中国创新投资和中国趋势。
对此,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中晋资产高管应该是已经知道资金链告急,所以想到港股市场上去玩一把赚快钱,用来填补其资金缺口,但是它投资的三家公司都是香港“仙股”,在出事之后,股价更是大跌,加剧了其资金链崩塌。
“仙股”是香港市场的“土特产”,即低于每股1港元的香港股票。其波动往往非常之大,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投资者买“仙股”,赌的意味很重。
2015年年底开始,国太集团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多次增持中国创新投资达到其总股本的27.75%,价格在0.067港元每股到0.07港元每股之间;以0.07港元每股买入12亿股中国趋势,持股比例为17.82%;买入华耐控股11.68%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而截至4月7日收盘,中国创新投资0.051港元每股,三天内暴跌了50%;中国趋势的股价则已经跌至0.019港元每股;华耐股份的股价也只有0.295港元每股的市值。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内,国太集团的三笔港股投资大幅亏损。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出事的诸多理财类平台中,涉及香港“仙股”不在少数,如上周曝光的快鹿集团深陷18亿兑付危机事件,旗下股票连续大挫。快鹿系旗下的三家港股上市公司目前的市值均低于1港元每股,十方控股目前股价为0.750港元、大中华金融为0.355港元、明华科技为0.510港元。
为何这些出事的理财类平台都青睐香港“仙股”。对此,上海一名券商分析师指出,香港“仙股”往往市值小,容易操控,资本运作起来很方便,比如快鹿系《叶问3》票房造假目的就是通过运作票房成绩来抬升这些“仙股”的市值,从而获利。另外,这些理财平台的大多数客户为大陆普通居民,对香港的资本市场知之甚少,理财平台旗下有香港上市公司给人实力雄厚的印象,进而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卷入风暴的三栋外滩知名建筑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中晋系能在短短几年达到数百亿的规模,13万人卷入局中,跟其无处不在的“信用背书”拉拢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控股香港上市公司+知名媒体+名人背书”的方式,中晋系在金融圈中如鱼得水。
中晋系冠名赞助上海知名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九球天后”潘晓婷成为其形象代言人。“相约星期六”基本上是上海的“大爷大妈们”周末必看的一个“国民节目”。这个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口碑节目使中晋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上海本地中老年阶层的熟识度。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晋一案中,大批老年人“踩雷”,其中60岁以上的投资人就超过2万,跟此或许有关。
在因《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引发的快鹿系挤兑风波当中,也能看到明星、学者的背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父子在快鹿集团扮演的“角色”受到了公众质疑,朗家父子火速被卷入快鹿风波,影星黄晓明也被卷入快鹿旗下东虹桥在线的代言风波。
对此,一名互联网金融的观察者指出,明星、媒体、知名学者、一些地方政府,都被这些理财平台当作“信用背书”的工具。而随着这些理财平台的倒下,是这些背书的信用破产。其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破坏是巨大的,而重建这些信用,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此次中晋系出事,一些上海市民愤愤不平。因为一直在黄浦江两岸居民心目中比较神圣的几栋外滩知名百年老建筑,也卷入了这场风波,外滩原三菱洋行成了中晋合伙人俱乐部,大楼正门上挂有“中晋1824”字样;中晋1824博物馆设在了外滩5号日清大楼内;外滩8号的金延大楼,也成为了中晋系的办公场所。除了外滩,在陆家嘴,中晋系也基本租下了上海每一栋地标作为自己贩卖骗局的场所,包括未来资产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都有中晋系的办公楼层。
在中晋系此前的广告中,无不夸耀其显赫的办公位置。日前,北青报记者逐一探访这些黄浦江两岸的中晋系的场所,已经无一不是大门紧闭。“无论这些包装如何的华丽与高尚,但其核心不变——无非是一个现代版的庞氏骗局。”
中晋曾经打造了一支中晋帆船队,悬挂中晋系广告牌的轮渡日夜游弋在黄浦江中,如今,“船”翻了,只剩下13万投资者和他们一时要不回来的本金。(文并摄/特派记者朱开云上海报道)
互联网金融乱象摧毁了信用体系
在e租宝、泛亚事件、大大集团、金鹿财行等相继出事之后,又一个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资产倒下,媒体的报道以及公众的关注点大多还是聚焦在他们的诈骗属性上,包括超高收益许诺背后的骗局以及投资者拿不回本金的悲惨。
在采访过多次此类事件之后,北青报记者认为,中晋资产这样的诈骗平台对社会最大的危害其实是对商业社会信用体系的摧毁。此前,普通老百姓心中有一把标尺,用于衡量所接触事物的真实程度,明星、学者、媒体、政府等是这把标尺上的计量单位。特别是对于像金融产品这样的复杂事物,普通老百姓可能缺乏判断其真伪的能力,他们只能借助心中的尺子。但现在,这把尺子没有了。
当这些骗子们利用老百姓的传统认知,通过明星代言、学者站台、媒体报道、政府支持的“信用背书”方式来达到其行骗的目的。一旦骗局被拆穿,原有的信用体系就荡然无存了。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大火,互联网金融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市场是建立在一个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政策监管的“三无”环境中,甚至几乎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企业都能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分得一杯羹。在出事的企业中,许多涉嫌非法集资、自融自保、拆标、资金池、跑路等问题。但这些企业往往只是出事以后才被追责,而此时的追责往往于事无补。
互联网金融乱象和无数百姓被骗的背后,监管的缺位要承担主要责任。金融监管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在中晋事件中,其奢华的包装与宣传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其“庞氏骗局”的特征,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能一眼看出,监管部门却放任其日益做大,最终导致局面难以收拾。责任编辑:陈瑜
查看更多评论&
·····
········从E租宝到中晋:当“线上P2P”与“线下财富管理”都成了诈骗代名词,出了事到底归谁管?_理财人 - 互联网金融新锐媒体
从E租宝到中晋:当“线上P2P”与“线下财富管理”都成了诈骗代名词,出了事到底归谁管?
作者:华尔街见闻
从E租宝到中晋:当“线上P2P”与“线下财富管理”都成了诈骗代名词,出了事到底归谁管?,E租宝、中晋资产等骗局接连被戳穿。一时间,市场对“线上P2P”和“线下财富管理”等大有草木皆兵之势。出了事到底归谁管?
  E租宝、中晋资产等骗局接连被戳穿。一时间,市场对“线上P2P”和“线下财富管理”等大有草木皆兵之势。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学恒指出,由于 P2P跑路事件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力,市场将金融诈骗案都归为 P2P网贷。这其实并不准确。事实上,中晋资产的运作模式并非 P2P 网贷,而是财富管理机构。国内经常把各种理财平台、财富管理公司混淆为互联网金融的 P2P。
  国内的 P2P 平台是指仅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价值认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务,不实质参与到借贷利益链条之中,借贷双方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网贷平台则依靠向借贷双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维持运营。
  E租宝、中晋资产的轰然倒地,一方面表明中国庞大的第三方理财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野蛮生长时期行业“泥沙俱下”的现状。
  致命缺陷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国内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们的收入来自于代销的金融产品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赚取销售佣金的盈利模式否定了第三方的独立性定位,因为财富管理公司的销售人员为了赚取更多的佣金,会大力推销给销售渠道佣金比例高的产品,而不是基于风险、收益等考量。
  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e租宝、中晋资产等公司,为了卖出更多产品,近乎疯狂地逼迫销售员出“业绩”,甚至招募了大量的美女销售。而这种形式走到极端,就成了——传销。北京青年报在采访了前中晋员工后了解到:
  中晋的内部组织形式跟传销很相似,级别与业绩和发展的下线以及客户金额的保有量来定,保有量越多,等级越高。当等级达到四五级就可以升职为组长。
  据介绍,中晋正式员工一般每月到手工资约7000元,员工每拉80万元理财资金,每月的工资可增加3500元,员工之间形成了竞争攀比之风。
  另外,在业绩考核上,中晋资产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如果业绩不达标,直接淘汰走人,不会有什么试用期。”压力和奖励的双重刺激下,中晋资产大部分员工也购买了公司的产品。很多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开始狂轰滥炸,拉上亲戚朋友一起投资。中晋客户中员工家属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国信证券还指出,市场上公认的“好金融产品”不需要第三方销售渠道,往往是自己卖不出去的产品才会找第三方代销。现在的财富管理公司是在销售佣金和风险度之间寻求平衡,一旦公司放松管理,平衡打破就会出现中晋等跑路现象。没有销不出去的金融产品,只有给不了的销售佣金。
  惊天骗局
  当然,中晋系只是类似“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拨开其华丽的表皮,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中晋财富,不过是披着合法外衣的“庞氏骗局”诈骗集团。
  华尔街见闻曾在上周的微信文章《传销、庞氏骗局——这就是中晋疯狂敛财的真相》中,揭示过其金融传销的实质。而下面来自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则进一步揭示了,中晋系所宣称的房地产、金融、零售等投资只是纸面游戏,实际上并不存在。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发布的公告,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为实际控制人的“中晋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及外省市投资注册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租赁高档商务楼和雇佣大量业务员。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中晋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2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郭亮。对外投资企业63家,国太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其唯一的股东。北青报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得知,其投资企业多数为2015年前后成立的空壳公司。这些公司涉及各行各业,地产、金融、黄金、餐饮、科技、旅行社、保洁、航空设备、汽车租赁、服装设计、洗浴中心、游艇等几乎无所不包。而对外投资控股企业中,往往又投资设立了大量企业,以上海中晋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为例,其对外投资企业高达149家。
  国太控股则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1.95亿元,法定代表人陈佳菁。据其官网介绍,国太控股目前控股上市公司3家,非上市公司120家,集团共设有七大事业部,分别投资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商业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其对外投资控股企业与中晋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多有重合。也就是说,这100多家关联企业的幕后就是国太控股,而中晋资产则更多充当资本运作平台的角色。
  中晋设立100多家企业做何用途?从上海警方通报的内容来看,这些企业为其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提供了便利,掩盖不可告人的目的,并骗取投资人信任。
  上海财经大学一名研究经济法的青年教师与北青报记者交流时提到,在中晋一案中,以“有限责任”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被中晋系玩弄于股掌之中,这100多家关联企业就好比是一个个“装甲群”,开疆辟土,让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个百亿级别的诈骗平台。本来“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为了鼓励创新,激活中小企业,实践中却很遗憾地被大量骗子所利用。
  对于那些被欺骗的投资者来说,他们的教训是血淋淋的:“你想的是人家的利息,而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理财人(Licairen.net)是服务于互联网金融网贷行业财经资讯媒体,致力于打造中国P2P网贷理财领域具影响力p2p新闻媒体,成为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人群专属理财资讯平台,需了解更多等相关信息,请关注理财人。
理财人官方交流群:
本站文章除注明原创外,其它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主本人观点,如有不实,给你造成了负面影响,请给我留言。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国内“跑路”频发VS国外井井有条P2P平台该怎么管?,自2014年以来,伴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问题,一再发生平台跑路事件、项目逾期事件。...
2016最新最全P2P跑路名单!共计1695家!一定要看好爸妈的养老钱!,据公布的数据,截至日,中晋合伙人的投资总额已突破340亿元,涉及总人次超过13万,其中60岁以...
又一银行爆巨额7.86亿元票据案,为什么看上去很安全的“银行承兑票据”也会出问题?,一般来说,银行票据承兑和流转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不符合要求的操作则可能带来风险,而...
人才成消费金融短板:高度缺人相互挖角严重,首批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的外商独资企业——捷信金融昨日被“传”出近300名员工集体辞职,纷纷转投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的消...
违约借款人信息被借贷宝晒出名单接入互金风险信息共享系统,近日,熟人间借贷平台借贷宝透露其已上传部分逾期借款人信息至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息共享系统。据...
一线员工全靠责任感死撑?16家银行工资排名出炉!,上市银行年报季重头戏来临,各家银行基本上处于“冰火两重天”状况。虽然银行净利润都实现了增长,但净利增速呈逐季下滑...
重磅!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大力支持消费金融,指导意见都说了啥?,《意见》从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
人人都在谈的全球资产配置,到底应该怎么做?,之所以鼓励国内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市场曾经存在的几个极其坚固的“篮子”不在了,如房地产和债市;...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登录牛牛bank
没有账号?
请输入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当前位置:
江南愤青:为什么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骗局
专栏作者:江南愤青
今天我来谈谈,为什么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骗局这个观点,那是因为我大概三四年前论断的所谓私募债权基金,也就是类信托模式(采取有限合伙的方式)发放的债权基金,基本到了高发性的倒闭破产期,直接带来了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崩盘,两者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很多线下在卖的产品都是这类有限合伙的所谓债权基金为主。金融还是一个有逻辑的市场,会短期非理性,但长期来看,理性一定会回归,就如同几年前大家都觉得互联网金融会颠覆整个颠覆那个,每个都打鸡血一样,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这么想。理性回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冷静思考。
在谈这个之前,我先给P2P申个冤,随着大大、快鹿、中晋出事,一堆关于P2P跑路的新闻又被放在一起讨论问题,看到市面上一堆傻逼媒体写的什么看好你的钱,最新P2P跑路名单之类的标题,就忍不住骂两个字傻逼。这个世界我一直觉得,你不懂可以不说话,但是你不懂还整天胡说,每天在哪里哗众取宠,就真心让人感到不耻了,讨论问题前提是对基本的事实要有充分的认知,然后才可能讨论,否则就是傻逼骂街,赶紧滚远点。
事实上,从过去几个大的案子上来看,e租宝勉强跟P2P有点关系,因为打过P2P的旗号宣传过,某些行业组织也邀请过这家公司,也有一些专家站台过,但是从商业模式本质来看,这家公司跟P2P其实还真是没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关系,至于大大集团,中晋,那就跟P2P一点毛关系都没有,人家从头到尾都在线下开设门店募集资金,从没线上什么事情,而且他们也从未声称过自己是P2P,他们其实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所谓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把这些公司跟P2P合在一起谈,压根就是基本常识不懂的表现,或者就是别有用心。
第一个问题我们谈谈,什么是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什么是非标准的财富管理公司,做个基本的简单的分析,考虑到绝大多数都是不懂金融的受众,所以我也写个大概,具体不细究。因为不是写给专家看的,所以就别来深究了。
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是指那些帮助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提供建议的公司,他们依赖自身更广的信息,更专业的知识,帮助你更好的管理你的资产,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他们更多是建议而已,取决于你自己是否相信他们。这里很多人可能问那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呢,其实区分两个很简单,你不管钱,只提供建议,不做决策,那就是财富管理公司,而如果也替你管钱,然后去做决策,这样的公司实质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了。
确切说,财富管理公司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上游行业,他让客户配置资金到资产管理公司里去,你可以理解财富管理公司是渠道方,而资产管理公司是生产方。从全球业态来看,我很不幸的可以告诉你,绝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亏钱的,只有少部分是赚钱的,这个是正常的情况,世界上金融行业很大程度本质都是零和博弈,你赚钱一般都是赚取了亏钱部分的人的钱,哪里怎么可能人人赚钱呢,次贷危机里,高盛赚钱很大部分是来自雷曼亏钱的部分,而一样的道理,世界最赚钱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就那么几家,他们在全世界寻找猎物,咬死他们,赚取他们的利润。在一个全球GDP增长不足6的市场里,要赚取20%以上乃至更高的利润,一定意味着很多人亏钱了。所以别觉得资产管理公司很牛逼,他们大部分都未能给你带来实质的盈利。那他们靠什么赚钱呢?其实他们的盈利模式很牛逼,旱涝保收,每年收取1-2%的管理费,然后盈利了他们赚取盈利部分的20%,亏钱了跟他们没关系,我一直觉得这种盈利模式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定会使得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会去做风险很激进的事情,赚钱了他们可以分很多,亏钱了,他们没有责任。
次贷危机里很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机构最后都被认为有明显的道德瑕疵就是明知道风险很高,但是却还是去进行配置,也是来自于这种分配方案。我觉得这种分配方案应该会不断被抛弃,尤其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跨界越来越容易的年代,其实机构的这种优势会不断丧失,前段时间,有个牛人叫包凡写了篇文章叫《警惕投资散户化》的文章,从我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打不过散户的人抱怨散户乱打的典型,我从来不觉得机构跟散户之间,表现出什么更加优秀的业绩,恰恰我们看到市场上很多卓越的投资都不是机构完成的,而都是一些非专业的投资人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的下一步趋势只会更加散户化,确切来说,投资的唯一门槛其实只有钱,其他的都不是门槛,赵薇、任泉、奶茶妹们做到投资也很不错么。这个扯的有点远,不去细说。
在回到财富管理公司上继续谈,中国存在财富管理公司么?我在三年前的关于诺亚的文章提过,中国是没有财富管理公司的,包括诺亚在内都不是财富管理公司。其实到今天,这个逻辑也是对的。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前面说了标准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公司帮助客户有效配置资产的专业顾问公司,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去的财富往往是不需要配置的,这个问题我讲过很多次,核心原因是什么呢,是刚性兑付的存在以及根子里的中国人对任何人的不信任导致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不信任又很容易被高利给冲垮,变得盲目信任。特别会走极端,出现的情况是越是专业人士越没人听,越是忽悠傻逼,越是一堆人顶礼膜拜,雪球上这个情况就很典型,一帮傻逼在哪里装神弄鬼,一堆小傻逼在下面顶礼膜拜,真是特搞笑的一个场所,这种场所什么时候完蛋也很正常的事情。
在一个市场到处都不违约的情况下,其实你会发现财富是不需要配置的,反正你买什么都一样,我们11年投资一个财富管理公司,让他们力求专业的去帮助客户筛选标的,进行有效的资产筛选和甄别,请了很多专业人士,花了很多成本,最后反倒不如请几个美女销售,随便卖,你会越发现你成本越高,越专业,但是市场越是不买账的,许多人压根不会听你这个建议,他们看问题都很简单,只看你是谁,产品是谁发的,看了以后就会跟你说,没事,政府在,就不会不还。于是你就发现,个体的定价能力毫无意义,市场变成跟买白菜是一样的,这个八毛,那个七毛,那个划算卖那个。
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卖那个,到最后都是看不出来对不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市场。看错的人跟看对的人,其实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大家都会做最简单的选择,而只有市场违约不断出现时候,你才知道那些人是牛逼的,那些人不牛逼的,你才会不断相信那些牛逼的人,而不是傻逼的人。最近爆出来几个债券违约,发现很多很明显的应该披露的信息都没有披露,譬如收入、负债、违约情况都没有披露,就这么简单的一些信息,承销商都看不出来也不披露,就让他发债了,这些人他妈的可都是年薪几百万的投行人士啊,居然你发现跟傻逼也没什么区别。换头猪上去也一样能干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市场反正不违约,反正出了问题有人兜底,所有做事情的人,反正只要形式做到了就行,没人花心思真去看,反正看到最后无非就是看你是谁,很简单的市场就是如此。这个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哪怕只有一百万块钱,你也会全部买一个产品,那个利息高,买那个,根本需要配置啊。
所以过去的市场情况下,哪里有什么财富管理公司,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他们的本质就是兜售不同的产品给你,然后赚取佣金。我在四年前文章里说过,一旦收取了佣金,那么必然使得财富管理公司一定不独立啊,他每天怎么可能想着给你配置好产品,肯定是什么佣金高,推荐你买什么啊。谁都不傻啊。反正在你身上赚不到钱,必然的结果就是反向从资产管理公司上赚取佣金。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客观,不独立,当然,这个也是因为没有办法,不这样他们就活不下去。所以看上去很好听的财富管理公司本质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跟卖白菜的真没啥区别,一帮所谓专业投资顾问,可能大学还没刚毕业几年,甚至连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什么是股权,什么是债权都不懂,然后就跟着兜售产品了,这样的财富管理公司你觉得能信么?
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产品销售公司之后,很多逻辑都会变得很清晰,这里两个基本悖论就出现了,第一个悖论是,真正好产品是不会给你销售的,能给你销售的一般都是你自己都不敢买的垃圾产品,尤其是小财富管理公司,你根本抢不到好产品,差的产品,你又不敢卖,为什么啊,卖了以后亏钱了,客户都找你算账啊。就赚取一点点佣金费用,但是却要冒着被客户骂,甚至还有一些人生风险的情况下,所以导致大多数财富管理公司都选择了不卖别人的产品,干脆自己生产产品去了。本来是赚取渠道费的,这下好,改成赚取利差了。一下子就把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了资产管理公司来了。其实目前市面上基本上的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都已经变成了所谓的资产管理公司了。
这个逻辑是很自然实现的,前面说的风险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虽然资产管理公司是绝大部分都不赚钱,但是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却是看上去最丰厚的利润所在,前提是你能赚钱的话,都是赚大钱,而任何一个人其实是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不能干的,都觉得自己能赚钱,尤其是骗到钱之后都觉得自己能赚很多钱,所以,一方面是风险不对称逼迫你去资产管理,另外一方面其实还是无可抵挡高利润的诱惑,有意无意的转型到资产管理公司上去。毕竟渠道费很少,而资产管理利差看上去很大。
但是这里我前面说了,绝大部分资产管理的人其实注定了结局已定是死的,不用去怀疑这个结论,我在写上一篇首付贷的文章里提过,用杠杆很容易赚钱,但是绝大多数杠杆都死了,必然的结果,许多人,我只要看上一眼,听他们谈一次金融的理解我就可以给很多人判死刑,时间问题。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谓杠杆其实就是借入了很多刚性的资金,必须要兑付的钱,而如果亏了你不用承担风险,那么就不是杠杆了。我以前做资产管理,也曾经做到了2012年全国五十强,那个时候我管理了也差不多近八十亿左右的规模,我经常问自己一句话,我能不能给自己赚到钱,如果我自己的钱都无法赚钱,我凭什么给我的客户赚钱呢,后来想明白这点,我依然在2012年底压缩规模,因为我明显的感觉到市场是没有机会赚钱的,尤其是大资金。资产管理的根本其实还是赚钱,如果无法赚钱,你拿多少资金来,到最后亏了,要么就是让客户接受损失,要么就是你自己拿钱来赔,两个都不好。
所以要让资产管理公司不死的唯一办法其实是保证资金的不刚性,客户要能承受风险,接受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产品贩卖给合格投资人的原因,要给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人,充分的风险提示,不做兜底承诺,才能确保你能活下来。如果违背了其中任何一个,就必然走入到高风险区域,你就意味着你要自己扛所有的风险,这个风险其实是谁也扛不住的。
其实,诺亚、好买其实都卖过很多亏损的产品,也没什么事情,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这点,充分的风险提示之后,就不容易出大的问题,所以,我一直说如何评价一家致力于流量段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好还是不好,很简单看他们是如何获客的,如果是保本保收益拉来的客户,在多也没有价值,本质上都是一帮屌丝客户,再有钱,不愿意承担风险,都是屌丝。而如果愿意承担风险的客户,再少都是有价值的。说个比喻很简单,你有车有房能骗来女孩子,那不是本事,但是你没车没房还能骗到女孩子,那就是真本事。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说,过去三年绝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毫无价值就是因为他们骗流量的方式太LOW。不担保,不兜底能骗钱,才是牛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诺亚、好买,显然是有一批高净值客户,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那么这里难点来了,不承担风险的商业模式,凭什么大家给你钱让你玩呢?你要证明你足够优秀,能给大家赚钱,这样的人其实毕竟是少数的,绝大部分的商业机构根本做不到这点,所以他们都会走入到保本保息的方式来吸收资金,进行运作,这个前提一定建立在他们认为自己拿到钱后就能赚更多的钱的基础上的,但是现实往往会很残酷,很多人发现拿到钱之后,没办法赚钱,那怎么办呢?就两个办法,等着爆,或者继续骗钱,然后不断的周传下去。保本保息本身其实还是不够的,你还要证明你有保本保息的能力,怎么证明呢?
问题就到了下一步,如何卖产品?
几个办法,第一个就是让自己搞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我前面说过这个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看脸的社会,就是让自己变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就可以了,所以基本上这种公司,装修就非常豪华,中晋财富,在外滩弄了那么大一个摊子,写了什么国太控股什么的,还有中晋多少啥来着的,向我这种见过世面的人都被唬住了,以为是啥大型控股公司,出事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财富管理公司,就别替没见过世面的一些老百姓,不明就里一定以为是大公司,特别牛逼,还有就是老板一般都是豪车,喝酒都是几十万起步,来展现给你看巨有钱,让你放心,另外就是到处投放形象广告,让你无所不在的看到他们,让你们觉得特别有钱,反正怎么装逼怎么来,目的就一个,证明自己特别有钱,让你们把钱交给他们好放心。
除此之外的第二个办法就是高返佣,我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理财产品,只有给不了的佣金,佣金足够,垃圾都给你卖出去,我看到很多财富管理公司的职员年纪轻轻,开宝马、宾利,正常的财富管理公司,基本上都属于卖个一百万出去,返点有个1-2个点,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很多理财公司,卖个一百万出去,返佣差不多有个二三十万,我靠,那是什么概念啊。不可想象啊。还有就是给客户利息特别高,投资一百万年化利息说有20%起步,而且随时进出。
基本上符合这几个特征都可以理解为骗子公司了,为什么是骗子公司,等会给大家解释,到是先想想为什么大家都会信,源源不断有人上当受骗,一方面可能真的无知,不爱学习,但是我个人感觉归根到底都是贪婪导致的。侥幸心理,其实都知道有风险,但是就赌自己投资期限内不会发生问题,孤注一掷的投资,注定死无全尸,其实我从来不觉得这些人可怜,最多是两个字,活该。天下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啊,赚20%利息,却不用承担风险,你以为你是谁啊?!这些人注定了就是希望不劳而获的贪婪而已。有什么好值得可怜的,这个互联网的世界,要了解一个事物其实还是很容易的,稍微用心点,就可以察觉,你自己不爱学习,不提升自己,难道还要别人来帮你辨别风险?那压根就是扯淡,别人凭什么帮你呢?政府有凭什么来解救你呢?赚钱了,不说别人好,亏了,埋怨别人,指望别人救你,本质也是不要脸而已。事实上未来我国进入所谓的新常态,就是违约会不断暴露的社会,到处都是充满陷阱,跟过去不一样了,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未来这个充满陷阱的世界,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了,只能学会学习,如果你不会,那我给你最好的建议就是谁都别信,就放着现金得了。到处都是忽悠,谁都不可信。
下一步,我们来讲讲为什么我刚才说那些公司的骗子公司,其实从金融逻辑上来看,金融是非常简单的事物,他无非就是分为两头,一头是拿钱进来,一头是给钱出去。所有进来的钱,都是为了给钱出去,然后赚了钱,再还掉进来的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看一个公司是不是骗子公司的核心就是衡量下,进来的钱的成本是否高于他能出去赚的钱。很多人说没办法衡量到底一个人能赚多少钱,这个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下市场平均水平就行了。或者参考下世界上最能赚钱的几个基金就可以了。巴菲特基金大概年化二十几,最赚钱的VC行业的平均行业回报率大概也就是差不多15-40%之间。这些都是世界最牛逼的赚钱基金了,他们代表了世界上最牛逼的一群人了,个别人有一年赚几十倍的,但是一定记得两点,第一是个案。第二是小钱。个案意味着几乎无法普遍化。第二小钱能赚几百倍都不稀奇,但是大钱赚几百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是两个绝对的概念,资金规模超过几千万的要赚几倍、几十倍,从一个相对长期来看是不现实的。很多人都看到了某某投资谁谁赚钱了多少倍,你其实应该问问他所管理的基金平均赚了多少钱,投中一个案子的背后一定是投亏了很多案子。不要只看好的不看不好的。另外,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就是参考市场标准,你跟市场平均价格差不多还能理解,但是高太多几乎就不能理解了。那么市场平均吸收资金的成本大概在多少呢?浙江最疯狂的时候,大概差不多民间高利贷拆借是三分左右,但是吸收资金的成本不会超过1.5分,撑死了,也就是最多18%。这个可以做为平均数,现在这个数字基本上降到了10-12%左右。
我们怎么看一个财富管理公司的成本,其实这里也是我想说的重要的一点,凡是保本保息的线下财富管理公司一定会死主要逻辑基础。我在很多年前写浙江经济怎么了,我就提出过这个论断,后来写P2P的时候,我也提出过年化18%以上借款的P2P,基本上属于什么时候死的问题,一辈子翻身不了。为什么呢?
我们就拿吴英来举例,一旦你以年息20%借入资金的时候,你必须每年收获超过20%以上的收益才能保本,或许20%对某些商业奇才是可行的,但是项目和资金的匹配度是没有那么好的,中间会存在很多的时间沉默成本,这段时间里,你项目没有找到,但是你的利息却要不断的支出,所以实际的成本必然要到20%以上,取决于实际投入项目的情况,那么借入资金方的财务压力是极大的,在这种压力之下,你还必须留有足够的流动性,来确保不断的有人来赎回,所以你看上去你借入了一个亿一年,但是你可能实际能用的资金只有五千万的六个月,所以实际成本是多少呢?按照年化计算大概实际成本要高达80%,纵使你是天纵奇才,我想也做不到这个收益率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吴英这类一旦走上了固定收益的主动管理,是必死无疑的,界定为集资诈骗其实也是合理的,因为,她应该明确知道自己还不了这个钱还去借钱。所以对于那些信誓旦旦说能保证给你每年盈利20%以上的人,基本可以打入骗子一类。其实,我自己是将固定利息超过15% 以上的主动管理型,基本都定义为骗子了。他唯一还你钱的办法,就去别的地方骗钱来还你,最终的结果是越借越多,差不多借个三四年就到了他这辈子都还不了的地步,千万别小看复利啊。浙江很多高利贷最开始都只是借一两百万开始,差不多到了三四年就变成千把万,你哪怕是神仙都还不出来这个钱。
我前几天写了一个朋友圈,说辨别财富管理公司是否是骗子很容易,其实只要看他的成本,最容易看出成本的就是几块,第一就是给投资人的利息,第二是员工的返佣,第三是装修门店的成本,第四是广告成本,第五是老板个人挥霍。基本上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这几块越是豪华的公司,其实基本上就越是骗子的可能性,因为每个都是成本,都要折成利息成本的。给投资人利息12%,佣金基本上要加2个点至少,然后门面运营费用至少加一个点,在加上所谓各种广告,像中晋这种外滩广告,e租宝央视广告,至少可以加个三四个点。最保守估计就是20%了。这么高的利息进来的钱,能去哪里?现实的情况是一般一个财富管理公司需要扩展门店,到处投放广告的时候,或者提高佣金的时候,都意味着他最危险的时候到了,因为他现金流出现问题了,迫切需要新资金进入改善流动性的时候了,越是这样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越要小心。
最后,我在跟大家扯扯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和P2P的一些比较,这里不算是给P2P站台,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宁愿投资P2P,也绝对不碰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原因基本分析为几个。
第一,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相对而言都不透明,很多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在某些区域做的很大,但是在网络上却很难查到相关资料,他们都是立足区域,然后利用人际关系来进行营销的,这种模式其实社会关注度前期都不高,然后一旦出事情就都挺大的,今天大概南京又一家财富管理公司爆了,都属于不爆前都不知道,隐蔽性强,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在线的P2P公司,成立第一天起就可以被围观,E租宝其实刚开始没多久就被围观,质疑声不断,各种消息基本上都有,有信息可以供选择和没有信息供选择一定是两回事,你自己看了各方面的声音,还是决定冒险,那是你的事情,但是你无从信息筛选,总归风险更高一些。另外,从骗子的角度来看,小范围的骗人是容易的,但是大范围的骗人是很难的。尤其在线的情况下,人多d情况下,你要把所有人给隐瞒足,实际是很难的,目前提供各类信息筛选的平台很多,学习型社区一堆的情况下,在线的公司更容易被筛选,至少给了充分选择的可能性。
另外,我这里强调一些所谓线下熟人关系的理论,事实上世界上最值得信任恰恰反倒是陌生人,而不是熟人,最容易坑你的往往是熟人。线下人际关系营销,其实是符合旁氏骗局里面一个所谓熟人理论的。因为,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人家,尤其是在熟人面前,更是虚荣心更强,从而也容易让别人做成错误的判断。大家去想想,为什么同学会上抢着买单的人一堆,因为都想告诉别人,老子他妈的就是混的挺好的,哪怕买完单,一个月不吃肉,都会感觉很爽,这叫打肿脸充胖子。其实还是很多的,越是熟人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别人看到有人充大爷,都会觉得人这个人过的不错,其实他妈的压根就是个麻袋而已,就像很多财富管理公司老板开豪车,其实他所有花销的钱,不都是你给的么,他自己压根就没钱,无非就是用你的钱在享受而已,但是你不这么觉得,你觉得他有钱,豪车都很多。
为什么很多人企业员工都会借钱给自己公司?为什么很多企业家都是要上杂志封面,开豪车名马?道理都是一样的,展现给人家看的都是你愿意展现给人家的,并非真实的自己,在熟人面前,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另外,信用在传递过程中是会失真的。这个其实在旁氏骗局里面是非常普遍的应用,也很有意思。举例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很多骗子,其实如果按照正常的智商,你是压根不会信任他们的,但是由于你信任你的朋友,从而你也会因为你朋友信任这个人,你也就会变得相信他们,这种在行骗心理学里面,其实也挺多应用,我们往往会因为对某一个人的信任,而转嫁到对朋友信任的人自然产生信任感,为什么会有背书这个说法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信任的转移过程。
很多公司请很多教授来站台,不就是因为觉得这个教授值得大家信任,大家相信了教授,然后就会觉得教授相信的东西,总是真的,这个就是典型的信任过程。人性也是懒,回到最后虽然自己本身可能不信任,但是想想那么有名的教授都信任了,总差不到哪里去,然后就一种基于信任关系基础上的信任转移也就出现了。
这里其实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在中国人身上非常的普遍,就是我们会发现,人在介绍自己朋友的时候,都喜欢把朋友抬高,一方面是给朋友面子,另外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牛逼,能认识这么牛逼的朋友,这种情况其实是双赢的格局,花花轿子人抬人就是这个道理,明明是个科长,会说是个处长,明明是个千万富翁,会说是亿万富翁,明明可能家里只有一辆车,会跟你说哪里有车,哪里有房,其实也就是随口说说的而已,这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现实是不会给人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建立在朋友的基础上的信用扩张的情况就会非常的普遍,因为你对你朋友很相信,自然也就会觉得朋友给你说的东西的信任度会增加,最终使得在实际的情况下,信用的虚假扩张就会产生,在借贷、传销、算命等一些领域,这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有时候为了跟朋友介绍一样产品怎么好,都会以身试法的说,我用了什么什么产品,多久就好了,其实效果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为了说一个东西好,人都会说假话,算命、风水都有这种情况,其实算的并不是很准,很多人纯粹就是为了凸显信任这种东西,然后就说,我怎么怎么算的准了,或者会说自己身边人怎么怎么准,现实其实并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多时候为了验证某个事情真的发生过,都喜欢把自己带入,这种带入,并没有恶意,但是却强化了一种信任的概念。另外,在谣言的传播上,也带有这个特征,为了验证某个谣言的真实存在,都会说自己朋友在边上,亲眼所见等等,都是一样的概念。
所以熟人之间的营销效果很好,但是其实结果很糟,人带人很容易都会失真,财富管理行业其实出现的杀熟模式往往都是如此产生的,这次中晋财富很多人投钱在里面,是因为有亲戚在里面上班,都特别相信有自己人,其实却不知道恰恰是自己人把你给杀了的结果,所以线下存在这种所谓熟人的信用,导致往往是大金额的投资,从而造成的损失极为庞大。所以我们会发现线下的商业模式导致的金额远远大于线上,这里很多都说E租宝,其实E租宝还是依赖线下推的,只是最后一步交易是在线完成的。另外一个特殊的原因还是一位内线下交易,你的交易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导致你往往会在信任的平台里面一次性投资大金额,而不是类似线上可以有很多工具,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平台里面分散投资。所以最终结果线下呈现的结果就是人数多的同时金额也特别巨大。
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的在线交易的风险其实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监管层也是有必要意识到这点的突破的。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其实门槛下降难度还是很大的,你要去借个一个亿的钱,你哪怕向一百个人借,都要差不多一个人一百万了,涉及到的流程很漫长,时间也很漫长,所以一般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的提高金额,动辄上亿的融资背后其实就基本意味着人数在二三百人左右,上百亿的话,差不多两三万人左右,那么,每个人的借款额都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这个时候,出现社会维稳的问题就会非常的大。因为这个损失,谁都无法可以选择忽视它。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出现之后,其实门槛下降是变得非常的容易的,他出现的情况是,一个亿的借款交易额可能是有将近几千人构成的,也就是每个人可能也就是几千几万块钱,表现的特征是人数多,而金额小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风险特征随着人数多到一定阶段,其实本质是发生改变的,因为金额随着人数多而相对较小的时候,整个系统可承受的风险是降低的。
这里你们就可以看到为什么其实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都堆积在线下,而非线上,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在线的互联网金融,人数可以拓展到极致,从而让金额看上去很大,但是相对的金额是下降的,投资人自己有意识也有能力利用互联网,将资金分配在不同的金融公司,前提是因为技术使得投资的门槛也变得很容易,过去你缺乏技术,只能碰到一个感觉还不错的公司,就一笔给了一百万的投资,现在你可以很轻松的给一百个公司每人一万块钱,技术的有效突破,使得单一的投资人的绝对金额其实都会下降下来,因此最终你发现,其实风险并没有得到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平台过去几百家了,但是真出现很大的问题了么?并没有,为什么?因为不值得,总共投资几千块钱几万块钱要去串联闹事的成本,甚至还不够买张飞机票的,何必呢?这种真正建立在小额分散的技术上的金融模式其实是值得鼓励的,而不是一刀切的给他砍了。真正需要做到事情,是避免大金额交易,同时建立极为完善的风险提示和披露制度。确保它延在这条路上前进,而不是走错了方向,这点非常重要。监管层在今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时候,我个人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好的不坚持,矫枉过正,因噎废食,这个就非常的可怕了。所以我目前说,互联网金融风险更多还是线下模式的依赖人头拉客户的大金额模式,这些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并非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他们更多还是民间高利贷的翻版,是极为可怕的金融风险聚集。而线下财富管理公司显然就是这些金融风暴的聚集核心。这点,我很早前就写过不少文章提过。
撇开这点,我们在谈谈第二点,P2P相比较于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优点,就是P2P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两者从资产端角度考虑,是一致的,都是要去找资产,谁也不能证明谁比谁的能力强,但是但是在流量段而言,P2P跟财富管理公司,同样都承受风险的情况下,P2P比较优势很明显的是没有物理网店,没有员工返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规模不断做大的同时,他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做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之上的时候,P2P的优势就会很明显,而我们也分析过,事实上在前面一些公司的侦察过程中,大部分的资金去了哪里呢?其实一部分是给了前面投资人的收益,除此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去了一些沉没成本中去,例如员工高额返佣,例如形象广告、员工大肆挥霍等等成本中去,P2P在相对而言,这方面的成本更少,只要不进入股市,不进入期货市场,因此留到实际资产的可能性是增加的,总归要比线下财富管理公司要靠谱很多。事实上,我说了无论是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和P2P,本质都是金融机构,都是一头去找资产,一头去找钱,两个商业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前者更加的传统、野蛮,而后者则一定程度的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变相使得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相比较而言,我是宁愿投资P2P,也不会去碰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当然我投资P2P,我肯定坚持多平台策略,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平台投钱,我永远不会再一个平台里投资太多的金额,这个世界分散配置是必须的。
结语:相信大家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对于“江南愤青:为什么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骗局”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了。如果还有关于“江南愤青:为什么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骗局”的疑问,可以跟我们一起探讨,牛牛bank将会给您专业的答复。
【免责声明】牛牛bank发布此消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文内容由网友发布,仅代表个人经验或观点,不代表牛牛bank立场和观点,如本文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P2P理财产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立即领特权金
客服热线:(工作日9:00~21:00)
400-788-5166
友情链接:
(C) 2014 牛牛 BANK ALL RIGHTS RESERVED|深圳市金牛牛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级赛逃跑 的文章

 

随机推荐